地球人类的家园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地球人类的家园(共8篇)

地球人类的家园 篇1

在浩瀚的宇宙中,现在只有地球是唯一能够供人类生存的星球。在地球上有几十亿的人类生命。它是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

人们在不断地消耗着地球上有限而所剩无几的宝贵资源,眼看着一些动物灭绝,我们又怎么会不心痛呢?我真为它们感到伤心,可转念想一想,造成这一切的是谁呢?对,是人类,可人们在悲痛的同时,谁又在想过造成这一切的是自己呢?可经过这一切后,人们还是在大量捕杀一些国家级保护动物、污染我们的水资源……其实不只是动物,植物也会受到这样残酷的待遇。大街上的树木原本挺拔而粗壮,可随着时间的变化,那些树木变得越来越稀少了。唉!一定是有些人乱砍伐造成的,没有真正很好保护我们的环境。那次我和妈妈去上街亲眼看到的一件事证明了这一切。我至今还清楚的记得:那是一个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的星期六,我们刚一出门就看见一个人把一刚补栽的小树苗拦腰折断,后一个人好象是无意的用脚又将剩余部分踏在了地上,我们去想将小数苗扶起重载就不能了。那天我心里很不高兴。我在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并他们毫无愧色扬长而去?如果我们再不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地球上的资源迟早有一天会被消耗光的,到了那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地球人类的家园 篇2

关键词:保护,地球,家园

一、前言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 保护它、爱护它是每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 地球这个大家园现在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例如, 沙漠化加剧、森林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温室效应加剧等, 给地球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同时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了人类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世界各国应该携手保护地球, 让我们的地球家园恢复勃勃生机, 实现人类和地球的平衡、可持续发展。

二、保护地球家园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问题。但是, 对地球生态系统现状进行分析还存在许多问题, 威胁地球生态平衡,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沙漠化趋势加剧。沙漠化被称之为地球的“癌症”, 根据相关统计, 全球沙漠化面积多达3600 多万平方公里, 约为中国国土面积的四倍, 并且, 沙漠化土地面积还在以每年6 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随着土地沙漠化的加剧, 不仅会危害地球生态环境, 还会危害世界粮食安全, 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很大的困难。

2. 森林破坏严重。森林是地球的“肺”, 在维持地球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 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过度利用和肆意破坏森林资源, 导致地球森林面积不断的减少。科学家表明:如果森林被毁面积过大, 地球将会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 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巨大的威胁。

3. 生物多样性减少。近年来, 地球生物物种数量不断减少,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地球每周损失1 个物种, 八十年代每天消失1 个物种, 九十年代每小时消失1 个物种, 这样的物质灭绝速度, 给地球生物多样性和平衡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4. 温室效应加剧。十九世纪以来, 人类大量砍伐树木、使用化石燃料, 导致环境二氧化碳含量显著增加, 海平面逐渐上升, 北极、南极冰盖面积逐渐减少, 导致地球100 多个国家出现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三、保护地球家园的有效途径

1. 树立地球保护意识。想要加强地球保护, 首先应该树立地球保护意识, 具体来说是生存意识、资源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等, 充分的认识到地球保护和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 地球保护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不能存在保护地球“多我一个人不多, 少我一个人不少”的思想, 也不能有保护地球怕麻烦的思想。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宣传, 强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每一个企业或者单位, 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保护地球的责任, 坚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 为地球、社会以及自己做出自己的贡献, 进而实现地球和人类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2. 加强环境保护教育。在41 个著名城市悬浮颗粒物浓度检测中, 北京、西安、广州、沈阳以及上海五个城市均在前十, 这就表明我国许多大城市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众多城市居民并不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许多企业将没有经过处理的污染直接排放到河流中, 这样不仅会污染河流, 造成河流生物的死亡, 同时还影响人类的饮水安全, 例如, 淮河沿岸有许多造纸厂, 这些造纸厂的规模相对较小, 并没有污水处理系统, 直接将污水排入淮河中, 淮河水质显著下降, 不仅导致淮河内鱼类生物的死亡, 还影响沿岸井水水质, 附近居民不得不到其他地方寻找新的水源。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教育, 能够让所有的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检定他们保护和爱护环境的决心, 通过科学的教育, 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 例如, 垃圾分类处理技术。

3. 创建保护区。保护区的功能是维系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重要举措, 规划一定面积作为保护生物或者生态环境的区域, 对于保证区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温室效应对南极、北极的影响最大, 以北极熊为例, 北极熊是北极特有的物种, 随着全球气温升高, 冰雪逐渐融化, 北极熊的生活环境变得恶劣, 活动空间逐渐减小, 北极熊不得不向格陵兰岛、加拿大北部浅析, 美国政府的举措是创建生物保护区, 为北极熊提供了自然、良好的生存环境。

4. 推广“世界地球日”。 2009 年4 月22 日, 在联合国第六十三次会议中, 将每年的4 月22 日定为“世界地球日”, “世界地球日”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环境保护活动, 为保护环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5 年4 月22 日, 第46 个世界地球日的活动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我国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中国地质调查局以及其他直属单位, 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报刊、网络、网络以及电视等途径, 广泛开展宣传和科普活动, 广泛推广和普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 以此实现国民经济方式的转变, 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举办了众多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地球保护活动, 为保护地球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5. 开发和利用新型清洁能源。目前, 天然气、石油、煤矿等自然资源的储量不断下降, 人类的过度开采和利用, 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新型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不仅能够缓解传统能源资源的压力, 还能够保护环境。

结束语

根据科学研究表明, 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在维持地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破坏哪一个系统或者损失一种生物, 都会对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危害, 同时威胁人们的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云川.保护地球——人类唯一的家园[J].地球, 2013, (4) :13-15.

[2]刘畅.保护地球从我做起[J].青海国土经略, 2015, (2) :12.

湿地 人类的诗意家园 篇3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不仅为人类提供多种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而且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湿地与人类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如果我们翻开人类发展史,就会发现许多文化、文明圣地发源于湿地。人类的启蒙时期,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逐水草而居”。古老的河流、湖泊,神秘的沼泽、海滨,风吹稻香的水田、池塘……氤氲丰饶的“生命的摇篮”赋予大地勃勃生机。

中国湿地具有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显著特点,是亚洲湿地类型最齐全的国家之一。据全国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我国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湿地总面积3848.55万公顷。其中,滨海湿地的面积为594.17万公顷,河流湿地的面积为820.70万公顷,湖泊湿地的面积为835.15万公顷,沼泽湿地的面积为1370.03万公顷,库塘湿地的面积为228.50万公顷,高原湿地、红树林湿地也极为典型。

湿地生物资源丰富,虽然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为6%,却蕴藏着地球上40%的已知物种。它不仅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而且还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

近些年来,高速发展的经济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城市扩张、湿地改造、人口增长及狩猎压力,使得湿地被大面积开发,干扰甚至破坏了湿地的基本功能,造成了湿地退化的生态危机。

没有健康的湿地,就没有健康的人类。同森林和海洋一样,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但也是目前受到威胁最大、全球退化最快的生态系统。

生态危机有可能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科学家一再发出的警告绝非危言耸听。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珍爱湿地,就是珍爱生命的栖息地。

湿地的退化危机

4月底的扎龙,虽是早春气象,柳树刚刚冒出嫩黄的柳眉,草丛尚未返青,但天空中已见丹顶鹤轻轻飞过,惊鸿一瞥悄然勾起的是众鸟飞翔的诗情画意。

“几天前,这里刚刚补给过1亿立方米的水。”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李长友说。

原来,引自嫩江的水渠,每年春天都会缓缓地流入扎龙湿地。从2002年首开全国湿地人工生态补水的先河以来,这里总共补给水量达10亿多立方米。脱胎于松嫩大湖的扎龙湿地,历史上水源丰富,后来由于上游过度开发,来水断流。上世纪90年代末,丹顶鹤渴了;本世纪初,扎龙湿地着火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需要人工补水来保护它。”

有了水的滋润,世界上最大的丹顶鹤栖息繁殖地正在摆脱干涸萎缩的危机。

始建于1979年的扎龙堪称中国第一个湿地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是乌裕尔河下游形成的大片永久性淡水沼泽地。保护之初,面积仅为4.2万公顷,1982年扩大到21万公顷。

得益于近30年的持续保护,这片芦苇丛生的湿地有幸一次次存活下来,成为“鹤的天堂,鸟的乐园”。由于鹤类处在湿地生态金字塔的顶端,对栖息环境高度敏感,它被誉为湿地生态质量的最佳指示鸟。自称“湿地保护的一名志愿者”的李长友骄傲地告诉记者:全世界共有15种鹤类,中国有9种,扎龙湿地就有6种,特别是丹顶鹤,全世界现存野生丹顶鹤2000余只,这里就有700多只。同时还有35种重点保护鸟类在此栖息繁衍。

因此,当1992年中国加入《湿地公约》后,举世瞩目的扎龙湿地便第一批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自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许多地区湿地类型改变、湿地面积减少等现象的发生,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自然灾害频发等生态问题日益突显,湿地变化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般来说,导致湿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自然驱动力和人为驱动力两大类。自然驱动力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变化导致的湿地系统发生的改变,人为因素则比较复杂,包括国家政策、人类的认知程度、资源利用方式、利用强度等多方面因素。

凝望过往的足迹,人类挺进湿地深处的脚步已经走得太远太远。“爱护湿地就是爱护人类的未来”——这是人类用巨大的教训和损失换来的深刻认识。

在1972年2月36个国家于伊朗小镇拉姆萨尔签署下《湿地公约》之前,关于“什么是湿地”,关于“湿地的价值”,鲜有清晰的概念。“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水区”——《湿地公约》里详细描述的湿地,曾经被当成光怪陆离的“荒地”“荒滩”“荒原”。于是,当开垦和征服成为惟一的选择,湿地便进入了噩梦时代。

据《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数据显示,20世纪以来,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部分地区的某些类型湿地超过50%已发生转变。就湿地面积变化来看,美国的湿地丧失了54%,法国67%,德国57%。其间,由于过度开发、毁灭性捕捞、污染与淤积,全球约有20%的珊瑚礁已丧失。由于过度排水、建坝和工业发展,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沼泽(位于伊拉克南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面积从10世纪50年代的15000-20000公顷减少到今天不足400公顷。而在过去近20年的时间里,全球约有35%红树林已经消失。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湿地退化和丧失速度惊人。我国滨海湿地累计丧失119万公顷,占全国滨海湿地总面积的50%;全国围垦湖泊面积达130万公顷以上,湖泊消失1000多个。被誉为“千湖之省”的湖北省,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湖泊,消失了477个。据2003年“通江湖泊”调查,长江中下游原有的100多个通江湖泊,只剩下洞庭湖、鄱阳湖2个。据相关部门统计,20 世纪后半期,我国有50%的滨海湿地、13%的湖泊湿地被围垦;56%的天然红树林丧失;长江中下游的围垦使湿地面积减少了34%。洞庭湖湿地面积已由建国初的4350平方公里下降到目前的2625平方公里。

为了保护湿地资源,中国政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随着湿地各类保护政策的陆续出台,也有效地遏制了湿地退化现象的发生。2000年,国务院17个部门联合颁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将湿地保护作为改善生态的重要任务来抓。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计划总投资90亿元,实施项目400多个。2006年工程启动以来,中央累计投资14亿元,实施湿地保护项目200多个,使许多天然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

至2011年,我国共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41处,国家湿地公园213处,约50%的自然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恢复湿地近8万公顷;主要江河源头及其中下游河流和湖泊湿地、主要沼泽湿地得到抢救性保护,部分项目区湿地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湿地保护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布局,湿地保护体系和部门协作机制逐步完善。

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

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维护着地球生态平衡,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载体。湿地与森林、海洋共同维护着地球生态平衡。在三大生态系统中,湿地是目前受到威胁最大的生态系统。由于人类占用、滥用和破坏湿地,导致湿地不断退化和消失、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加剧、水旱灾害频繁。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在三大生态系统中,湿地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

湿地是水资源的“贮存库”和“净化器”。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可以储存过量的降水,然后均匀地把径流放出以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同时能过滤和净化淡水。中国湿地维持着淡水约2.7万亿吨,占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96%。每公顷湿地每天可净化400吨污水。北京市大量的实验证明,五类恶劣水质流入湿地后,流出时被净化为三类以上水质。

湿地是“生物超市”和“物种基因库”。湿地生物多样性包括所有湿地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它们与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我国3620万公顷自然湿地中,生存着高等植物2276种、兽类31种、鸟类271种、爬行类122种、两栖类300种、鱼类1000多种。高等植物为225科815属2276种,分别占全国高等植物科、属、种数的63.7%、25.6%和7.7%。

湿地是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 在所有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成为植物的生物链,死亡后在氧气的作用下植物快速腐烂,但是在湿地当中一部分死亡的植物残体很快就进入到永久性的水分饱和、缺氧环境当中,腐烂速度非常低,并在自然的条件下永久地被封存起来,长期积累,就形成了泥炭。湿地中的泥炭暂不参与大气的CO2循环,泥炭的堆积有助于降低CO2的转化速度,减缓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CO2浓度的提高。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占陆地面积不到4%的泥炭湿地就储存了5000亿吨。中国沼泽湿地碳储量达到47亿吨,仅若尔盖高原湿地就有19亿吨。

湿地还是防止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的底线。荒漠化、盐碱化严重的地区,往往首先从湿地的丧失开始,一旦突破这道防线,沙尘和盐泽就会毫无遮拦地向人居环境加速推进。人类历史进程表明,过度开发利用湿地,过度进军湿地腹地,已经使无数充满诗意的栖居地埋在了漫漫黄沙之下。专家们普遍指出: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就与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湿地面积的锐减密切相关。

湿地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如果换成人们比较容易理解的货币语言,也许更能重新发现和认识湿地的重要性。据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表明,一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按照国际通行的计算方法,中国现有的湿地每年可产出26万亿元,占全国陆地生态系统价值的47%之多。虽然中国湿地面积与草原、森林相比相当小,但其功能却远超其它陆地生态系统,湿地价值“寸土寸金”。

10多年前,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呼吁:“人与自然正处于迎头相撞的险境,人类活动为环境宝贵的资源带来无可逆转的伤害,人类必须彻底改变管理地球与生命的方式,才能逃过未来的苦难。”振聋发聩的呼吁,让全世界警醒。

这几年,扎龙开展起了生态旅游,放飞人工孵化的丹顶鹤,目的是要告诉人们湿地的重要性。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和游客“我没有白来,知道了什么叫‘地球之肾’”的留言,李长友幽默地说:“不重视生态教育,即便设一个‘加强团’也守不住湿地。”

穿越扎龙湿地的一条公路——绥芬河到满洲里的301国道,正是当年生态教育欠缺,湿地保护意识落后留下的一道疤痕。2003年,作为湿地大省,黑龙江出台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湿地保护条例。而酝酿已久的扎龙保护区条例也已列入了该省立法计划。

“现在各地认识到湿地保护的重要性还为时不晚,不过,一些地方打着保护性开发的旗帜,总想着开发利用湿地。”李长友,这位从事湿地保护工作近20年的专家型官员坦言“压力很大”。虽然他赶上了中国湿地保护的好时光,但湿地萎缩的速度远远超出想象。近20年来,他有过四次坐直升机观测扎龙湿地的经历,每一次在上空俯视扎龙湿地,内心一个念头越来越强烈:“这块湿地能保护多久?能否成为丹顶鹤永久的栖息地?”

李长友忧心忡忡的问题,其实也是中国乃至世界诸多湿地普遍面临的问题,保护核心区的居民什么时候能彻底退出去?

“村庄变鸟岛”是扎龙湿地保护的理想与愿景。根本性的保护思路就是“水要进来,人要出去”。前者就是建立一个长效的放水补给机制,平均每年大约需要2.6亿立方米的水,才能保证生态平衡;后者就是核心区移民。

“如果丹顶鹤会说话,它说的比我好。”李长友缓慢地说:“人可以退,但丹顶鹤已经没有地方可退了。如果实现移民,给鹤一个安静的芦苇丛安家筑巢,将核心区7万公顷最终实现无人定居,扎龙湿地的保护将还给人类一个惊喜……”

我国经过“十五”期间的探索,“十一五”期间,开展了富营养化湖泊治理、退化湿地恢复试点示范工作,2006年以来,全国每年恢复湿地近30万亩。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06至2008年实施了湿地保护恢复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尕海湖区周边60%以上已经干涸的山泉恢复出水,湖面面积由上世纪90年代的480 公顷恢复到2170公顷,增加了3倍多,保护区黑颈鹤由2004 年的13只增加到2009年的86只,黑鹳从2004年的不足10只增加到2009年的319只。三江源玛多湿地面积在近年有了显著的增加。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说,我们制定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分阶段实施了“十一五”、“十二五”规划。设立了湿地保护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启动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2006年以来,全国共投入50亿元,实施了500多个湿地保护项目,对湿地进行抢救性保护。全国累计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41处,国家湿地公园213处,新增湿地保护面积150多万公顷,恢复湿地8万多公顷。

让诗意的家园永存

提起白洋淀,人们大概不会陌生,被誉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一处极其重要的湿地,它也因为过去打击日寇时的雁翎队和荷花淀而远近闻名。北京、天津、保定等城市都离白洋淀很近,每逢节假日来白洋淀走一走转一转,感受一下这里芦苇荡的水乡气息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然而,连续多年的干旱,给白洋淀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1992年至2003年间,白洋淀曾经几次干淀,几次补水,使白洋淀的水环境一变再变,致使很多物种濒临灭绝。渔民们撒下的鱼网中再也见不到鱼儿欢闹的景象,一张张空空的鱼网使他们不得不另谋生计。近几年由于河北省持续对白洋淀进行补水,才恢复了往日芦苇丛中乘着夕阳打渔而归的场景。

王二铁是安新县王家寨村的村民。上个世纪90年代,白洋淀的干淀使他被迫到北京靠贩卖水产品谋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在每天与鱼虾为伍的过程中,他自认为找到了发财致富的道路,便带着所有的积蓄回到老家,开始养鱼。哪知天有不测风云,就在王二铁几乎看到滚滚财源的时候,一股从上游倾泻而下的污水给他带来了灭顶之灾。一夜之间,所有的鱼都翻起了肚子,一个靠养鱼致富的梦就这样破灭了。直到近几年,白洋淀持续有水,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才使他以水为生的生活有了保障。

王二铁的二爷王晋勋,今年已经87岁了。王晋勋祖孙三代都在淀子里放鱼鹰,是白洋淀渔民中的传奇人物。他从12岁开始放鱼鹰,对训练鱼鹰捕鱼有一套独特的方法。正因为这样,他的鱼鹰船成了白洋淀中最出名的一只,其它的鱼鹰船都以他作为首领,最多时他曾带领120多条鱼鹰船在白洋淀的水域中穿行。但是到了最近这些年,鱼鹰已很难再像从前那样出去一天就能捕到成百上千斤的鱼。不得已,王晋勋把伴随自己风里来雨里去的鱼鹰全部卖掉了。说起以前的经历,他显得有些落寞。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加大,造成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功能不断退化。全国围垦湖泊面积达130万公顷以上,黑龙江三江平原已有约78%的天然沼泽湿地丧失。随着湿地面积的减小,湿地生态功能明显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出现生态恶化现象。

为解决湿地保护面临的威胁和问题,十六大以来,国家把湿地保护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湿地保护长期战略规划,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家林业局认真履行全国湿地保护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和《湿地公约》履约职责,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以改善生态和民生为目标,以规划为先导,以自然湿地保护为重点,以国家重大项目为抓手,以立法和制度建设为保障,以科学技术研究为支撑,以宣传教育为手段,以履约和国际合作为动力的湿地保护路子。

国家出台了抢救性保护湿地的政策,将湿地总面积、湿地保护面积纳入了中国资源环境指标体系。在制定实施湿地保护专项规划的同时,将湿地保护建设纳入了水资源管理、流域综合管理、土地利用等多个重大行业规划。

2003年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国通过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发展建设湿地公园,建设保护小区等多种方式,对自然湿地进行了有效保护,使湿地保护面积进一步扩大。特别是,该阶段湿地公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成为湿地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新建的213处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湿地保护面积达103万公顷。通过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实施湿地保护工程等措施,使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价值的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在国家湿地保护工程的示范引领下,通过实施全国水污染防治、水资源调配与管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等重要规划,直接保护和维护了重要湿地的生态功能。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既实现了生态目标,也直接保障了湿地所在地区的民生。

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白洋淀的水质受到污染,王家寨的人同其他村子的人一样,不再饮用淀水,而是开始吃上井水。随着旱情和污染的不断加重,井也越打越深。

二铁现在是村里的民兵连长、村委会委员,四年海军军营生活的磨练和目睹白洋淀的几枯几荣,使他对水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情。现在村里办起了民俗度假村,他和村支书魏五代等一班人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着怎么样把游客吸引到王家寨。

为了办好“民俗村”,他们想出了各种办法:织席、打箔的民俗表演,古老的民间音乐会以及淀上传统的捕鱼、放鱼鹰表演等等。他们深知,要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水——白洋淀恢复生机的生命之水。作为村干部,王二铁不断地向村民宣传水对白洋淀的重要。

现在他们家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马上要起新房了。二铁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有朝一日,白洋淀能恢复到他小时候的样子,能够在芦苇荡里随处看到成群的野鸭和栖息的天鹅。

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这一天,是提醒,也是检验,人类湿地保护的征程走了多远。

中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的21年来,也是湿地保护强度最大的21年。从“仙鹤之乡”扎龙的生态补水,到鄱阳湖畔的退田还湖;从拯救闽粤红树林湿地,到洞庭湖畔的湿地水文监测站,占世界湿地面积十分之一的中国正在以积极的姿态,履行承诺,推动湿地保护事业焕发迷人光彩。

我国积极实施《湿地公约》相关决议,连续两届当选为公约常委会成员国,在公约形成相关决议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亚洲发挥了领导作用。2007年成立了16个部门组成的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强化了湿地履约跨部门协调机制。

我国10年间新指定国际重要湿地20处,总数量达到2011年底的41处。2009年开展了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的评估,公布了《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公报》。结果显示,参与评估的36处国际重要湿地总体状况较好,其中:33处为“优”、3处为“中”。黑龙江扎龙湿地于2009年建立了长效的生态补水机制,对湿地生态的稳定和维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数量已由10年前的500余只增加到700多只,占全世界丹顶鹤种群数量的四分之一。形成了一系列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示范模式。云南拉什海湿地鸟类种类、水鸟种类和濒危物种种类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鸟类物种数量从2005年的199种增加到2008年底的225种。

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2003年中国建立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生态功能最重要的15.23万平方公里区域纳入保护范围;2005年制定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计划投资75亿元,对河流、高原、湖泊、沼泽等类型的湿地进行重点保护,同时通过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措施,全面保护和恢复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增强水源涵养能力。

中国湿地保护已经成为自然生态保护领域的热点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中国政府先后获得“献给地球的礼物”特别奖、“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杰出成就奖”、“湿地保护科学奖”、“自然保护杰出领导奖”等国际荣誉。2012年7月第十一届缔约方大会召开期间,《湿地公约》秘书长在会见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林业局主管湿地工作的领导时说,中国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地球-人类的绿色家园作文 篇4

人类社会绝大部分人都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但是人们往往只是想到个人的小家庭,而淡化了环保意识,损害人类的绿色家园―――地球。

人生如歌,岁月如流,我们祖国上下五千年,有着灿烂的历史、光辉的文化,在祖国这块美丽富饶的大地上,炎黄子孙世世代代守卫着自己美丽的家园。在19世纪前,我们祖国有着广袤的草原、清澈透明的河水。而当人类进入20世纪,其生存的环境是如此的糟糕:洪水泛滥成灾,水土流失、大气污染严重,一些河水变得臭气熏天,垃圾随处可见……如此下去,地球将会变成一颗死星球。难道人类愿意这样子生存下去吗?当然不,人类需要一个绿色的家园。

由于社会上有识志士和环境专家的呼吁,各级政府加大了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和监管力度,就在人类进入21世纪这短暂的几年时间里,地地球上又充满了生机,像换了个星球似的焕然一新:绿树成荫,花草遍地,到处莺歌燕舞,人工森林面积大增,沙漠绿洲化,“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但是人们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这就是人类的环保意识仍需要继续加强。我们中国人正在带头保护生养人类的地球,其他国家也在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己的`“家园”。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我们人类正在进步。我相信只要我们人类共同去付出,就一定会有回报,大家不是早就看见了吗?人们在花园里插上一个牌子,用婉转的语气说:“请不要摘我,我会痛的”;在草坪上我们可以看见牌子写着:“请关爱我吧,不然我会死的!”你看,这又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人们有了保护的意识。人类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迈着大步走向成功,走向辉煌。我相信,我们人类共同拥有的“绿色家园”―――地球,将会变得更加美丽,绿色环境、绿色食品、绿色产品将永远伴随人类走向未来。请地球放心,我们人类会珍惜、关爱您的,我们不会再次让您失去那绿色美丽的笑容,因为你是我们人类的家园!

地球――人类的绿色家园作文700字

人类的家园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人类的居住环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使学生知道地球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3.初步知道六种自然环境、景观特点,能在祖国地形图上指出相应的地形区。

4.通过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推测地球形状的年代以及我国指南针对世界航海事业的作用,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5.教育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培养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三、教具准备

1. 地球的照片。

2. 祖国地形图。

3. 剪好能饶地球一周的小串纸人。

4. “高原”景观图。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 介绍本学期的教学大致内容。

2. 继续学习社会课,带领学生粗略的浏览一下第三册的目录,了解学习内容。

(二)、新课

1. 导言我们在第一、二册的学习中,大都是从我们居住的社区了解工业、农业的概况。我们生活在一个看不到边的天空,望不到头的 大地,很大的世界里。这个是什么样子?有多大?你想知道吗?

2.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

问:请你们说说地球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简介:

人们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开始探索和研究地球。古时候的人由于交通工具落后,科技不发达,活动范围很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周围地区的一小片地方,他们看到蓝蓝的天空像一个倒扣着的大锅,罩在平坦的大地上。因此误认为大地是平的,并有“天圆地方”的说法。

由于古人对天地的认识是天圆地方,所以今天我们就看到很多的古物上面都有对这种看法的表示。如古时的钱币,就是这样的。

但是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早在19前的一次月食时,看到地球的影子移过地球时是圆形的,就有大地是球形的想法。多了不起呀!

两千多年前,我国早发明了指南针。有了它,人们在茫茫的大海中航行就迷失不了方向了。这样人们在地球上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了。

四百多年前,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向西行。经过三年的艰苦航行,环绕地球一周,又回到了原来出发的地点。这一事实有利的证明了大地是个球体。

古代的巴比伦人认为大地像一个极大的圆屋顶,或者是个从无底深渊中升起的空心山。古印度人认为,有三头站在巨大的乌龟背上的大象,驮着大地这块圆盾。

如今,世界科技、航天事业更发达了,人们通过人造卫星可以用宇宙飞船,从几万千米、几十万千米的宇宙空间给地球拍照。(看地球照片)从拍照的地球照片上看,我们可以看到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上面漂着的白色是什么?兰色是什么?黄色的呢?

在经过几千年的探索和研究,人们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交通等事业不断发展情况下,人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地球的大小

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小纸人串绕地球赤道一周,演示后,讲: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手拉手环绕地球站成一圈,大约需要四千万名同学才能头尾相接呢!

假如你想步行绕地球一圈,每天走100千米,大约要走多少时间呢?

地球上最大的纬线圈2万千米。地球是个巨大的球体。

地球——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人类就生活在这巨大地球上。那么地球自然环境是什么样子的?它提供给人类哪些自然资源呢?

看图:1.这幅图表现了什么样的自然环境?2.人们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从事什么生产活动、怎样生活?给人们提供了什么资源?3.教师指给学生看:这样的自然环境在地图的什么地方?

平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地面高出海平面高度在200米以下;适宜居住,交通方便,适宜种庄稼,提供农产品等。

山地:有高低起伏的山峦,海拔在500米以上,山上种树、放牧,山下埋藏丰富的矿产等可以发展工矿林业等。

高原:地势起伏较小,周围多被山地或陡崖环绕,海拔在1000米以上,可以放牧、种树、发展林业、畜牧业等。

小结:以上都是土地资源。

海洋:一望无际水域。丰富物产:盐鱼等海产品;石油等矿产。水产动力发电等交通航运。

河流:长长的、曲曲弯弯的、流过很远的地方。运输、灌溉、养鱼、发电(生活用水)等。

湖泊:陆地中小片水域。养鱼、灌溉、生活用水、旅游等。

小结:以上都是水资源。

本段总结;齐读4页一段,勾画重点:

生活离不开土地和水……地球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

3. 巩固:

带领学生讨论《说一说》: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教儿歌:

地球是个光球体,

最大纬圈4万千米,

人们生存不能离,

称为地球歌

板书设计:

第一课地球——人类的家园

一、地球的形状——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赤道周长4万千米

三、地球:

平原:居住、农作物 海洋:航行、旅游

高地:草原牧场、牲畜 河流:灌溉

地球人类的家园 篇6

现在,有许多人滥用土地,加上一些土地被污染,现有的土地资源十分紧张,一位土地资源管理员叫我到未来世界去看看,后人是怎样利用土地,学习点经验。于是,我乘着时空飞船来到了2100年。

一走下飞船,我就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地上只有几幢矮小的房屋,一眼望去,都是大片大片的草地和森林。我想:人们都到哪里去了呢?忽然,我看见一位研究员正在向我走来,我急忙走上前去,问:“我是以前的人,请问人们都到哪里去了?”研究员说:“现在,我们使用了“疏散法”,让人们住到各个地方,有的人住到了地下,有到人住在了海上和海底,有些人住到了天空上,还有些人住到了外空。这样使地面上减少了压力,虽然现在全球有200亿的人口,但看起来地面上只有一点点人,现在又可以种植树木,美化环境。”“哦,原来是这样子。”我恍然大悟,研究员提议,推荐我到地上仅有的一座城市去观光一下,于是,我乘着无烟汽车来到了这座唯一的城市,我发现房子都很高,我来到一座公寓楼前,哇,这座楼真高,楼顶直冲云霄,我走进一座公寓楼,想走楼梯到这幢楼的顶层,于是我跨上了台阶,一层、两层、三层……走了半天,还没走到顶层,我又走啊走,终于来到了公寓楼的顶层,看看楼层指示牌,已经是50层了,我走到5055号门的跟前,敲了敲门,门开了,这间屋子的主人走来,询问了我的来历后,请我走进屋子,我走进屋子,看了看,房子不是很大,最多也就五六十来个平方,主人对我说:“现在,世界实行了“小房法”,规定最大的商品房每间不得超过一百平方,楼房子高大,房间很小,整幢大楼有一千户,还有比这幢更大的,这样可以减少房屋用地。”主人还带着我到了他家的阳台,我看见了许多根管子和一个架子组成的.一个机器,每排管子上都有三十个小洞,有些小洞上已经长出了一些蔬菜和水果,但都和现在的不同,番茄长得又红又大,青菜绿又长,西瓜长得有一个大水桶那么大,主人对我说:“这种机器叫阳台菜园,这里的植物都是靠阳光和营养液获取养分的,这台机器的旁边有一个营养液储存器,每天,储存器里就会输出一些营养液提供给这些植物,管理人员每月会来添加营养液,这样使植物只需五天就会成熟,另外,太空种子在市场上已经大为推广,几乎每家每户都用太空种植食物,现在,人们都自给自足,减少了耕地和菜市场,也腾空出了多余的土地,这样就可以利用这些土地建造其他基础设施了。”我听了这些话,目瞪口呆,“哇,未来人的科技和智慧多么发达。”我大为惊叹。在房间里,我们还谈论了许多关于保护土地,利用土地的问题,如建造连体大厦、工厂污水变清水,不让一滴污水排到土地上,我们谈得津津有味,最后,我恋恋不舍地告别了主人,又乘着无烟汽车,回到了那片草原上,上了飞船,飞向现在时代……

地球人类的家园 篇7

生态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 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生态文学便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 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2]《呼啸山庄》作为一部生态文学作品, 我们不难发现艾米莉·勃朗特创作时本着朴素的自然观和生态意识,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她向世人展示了她对自然的热爱, 以及肯定了自然, 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体, 和人类的地位是平等的。2、她坚信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自然是人类宣泄情感寻找心灵慰藉的最佳地点。3、艾米莉·勃朗特提倡人类最终应该回归精神家园—大自然的怀抱, 返璞归真。同时, 在回归的过程中也会获得人性的复苏和精神的永生。

一、讴歌作为独立生命体的大自然

在《呼啸山庄》中, 我们惊叹着纠结复杂又深沉的爱情和仇恨, 同时也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大自然在艾米莉·勃朗特的笔下可谓生机勃勃、千姿百态、富于变化。春季, 花开得很早, “天是蓝的, 百灵在唱歌小河小溪都涨满了水”。【1】秋天, 人们可以从果园里采苹果, 嗅到柔和甜美的空气, 也可以“感受从旷野里吹来的飒飒微风, 吹动着一条弯弯曲曲顺着峡谷流去的小溪”。【2】冬季, 狂风怒吼, 寒气刺骨, 鹅毛大雪纷纷扬扬。夏季, “头上的百灵鸟高高地歌唱着, 还有那蔚蓝的天空和明亮的太阳”。【3】飞奔的云、呼啸的风和潺潺的流水构成了一副既美丽怡人又恣意肆虐的大自然杰作。

在这副生动的画面中, 艾米莉·勃朗特创造出的大自然和人类一样富于情感, 既有喜怒又有哀乐, 时而忧愁时而欢喜。艾米莉·勃朗特的生态意识体现在她赋予了自然生命, 是个实实在在的有生命的独立主体。风雨, 暴雪, 荒原, 自然的野性与人物激荡的情怀相得益彰;荒凉的旷野深远多变, 阴郁悲怆, 突显了人物的不同性格。我们还记得老恩肖去世之夜, “大风绕屋咆哮, 并在烟囱里怒吼, 听起来狂暴猛烈”, 【4】这预示着一场灾难即将来临。希斯可利夫由于无法忍受凯瑟琳的背叛从呼啸山庄出走之夜, “暴风雨来势汹汹地在山庄顶上隆隆作响。起了一阵狂风, 打了一阵霹雷, 不知是风还是雷把屋角的一棵树劈倒了”。【5】小凯瑟琳出世的第二天, “外面晴朗而爽快, 清晨悄悄透过这寂静的屋子”。【6】一派祥和宁静, 一切都重新开始了。不管是平静还是肆虐, 大自然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通, 相互交融。众所周知,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 大自然往往是人类的陪衬以及人类征服和主宰的对象, 常常处于消极和被动的地位。而在这里, 艾米莉·勃朗特眼中的大自然却是有血有肉、和人类地位相同的有生命的独立生命体。

二、人类心灵, 精神的家园

艾米莉·勃朗特认为自然是人类宣泄情感寻求心灵慰藉的最佳地点。我们都有过同感, 当生活遇到困难遭受打击, 或者精神压力很大之时, 如果能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欣赏一番美景, 一切烦恼便会顿烟消云散。对于自然的那份特殊情结, 艾米莉·勃朗特也不例外。艾米莉·勃朗特的生态意识在《呼啸山庄》中最多的体现便是那广阔无垠的荒原意象。荒原情结可谓米莉·勃朗特的一大创作特点, 也是她的自然观和生态意识的集中体现。这情结与她儿时的经历密切相关。艾米莉·勃朗特5岁时全家就搬到了约克郡的霍渥斯的山村, 她的一生都是在那里度过的。19世纪的哈渥斯地区虽然是工业区, 但它的西边却是一望无际, 渺无人间的荒原;她们住的房子正好位于城镇和荒野之间, 勃朗特姐妹经常到荒原去散步。[3]自然, 更具体地说, 荒原一直陪伴着她们。孤独寂寞使艾米莉·勃朗特和荒原的一切发生了亲密无间的联系。而这沉默的荒原也使艾米莉·勃朗特成了一个外表冷漠内心奔放的人。她的姐姐夏洛蒂在描述艾米莉·勃朗特时说过:“她比男人更刚烈, 比孩子更单纯……她与荒原相依相存, 正如荒原上的野鸟, 石楠荒草和出产的果实……自由是艾米丽的呼吸”。[4]第一位为艾米莉·勃朗特作传的玛丽。罗宾森在《艾米莉·勃朗特》中指出:没有一个作者能够那样以强烈的热情去描写荒野, 狂风和天空。[5]

《呼啸山庄》中的荒原便是米莉·勃朗特创造出的人们宣泄情感, 寻找慰藉的最佳栖息地。希思可里夫和凯瑟琳热爱自然, 崇尚自由。当他们遭遇到不公正待遇时会跑向荒野中, 向自然倾诉, 所有的阴郁与仇恨、愤怒都会荡然无存。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他们尽情玩耍, 无忧无虑, 流连忘返。希思可里夫和凯瑟琳“从清晨跑到旷野, 在那儿待一整天, 这已成为他们主要娱乐之一, 随后的惩罚反而成了付之一笑的小事罢了”。【7】在希思可里夫冒着漆黑的夜幕和暴风雨出走之夜, 凯瑟琳则坐卧不安, 痛苦万分。她跑进荒原“固执地拒绝避雨而淋得浑身湿透, 不戴帽子, 不披肩地站在那儿, 任凭她的头发和衣服渗透了雨水”。【8】对她来讲, 或许只有把自己的悲伤宣泄在荒原的狂风暴雨中, 才能减轻内心的痛苦和烦恼, 求得心灵的安慰。凯瑟琳死后, 林敦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 他把自己局限在林苑和庭院范围之内打发日子, 只是有时“在黄昏的时候去墓地那边, 逗留在那边常常到半夜以后”。【9】也许只有空旷的荒原和萧瑟的墓地才能安慰自己善良、流血、和寂寞破碎的心。当凯瑟琳死后, 她的灵魂化作了儿时的自己在荒原中游荡了20年, 因为那无边的荒原才是她生前最热爱的地方。而这也恰是作者艾米莉·勃朗特自己荒原情结和生态意识的反映。时而美丽怡人, 时而恣意肆虐的大自然, 才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三、回归自然, 人性复苏

艾米莉·勃朗特提倡回归自然, 返璞归真。所谓回归自然, 就是重返生态整体之中, 重新确认人类在自然整体中正确的位置。恢复和重建自然整体以及各个其他组成部分的和谐, 稳定, 生死与共的密切关系。[6]这种意识与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大相径庭。在创作生涯中, 艾米莉·勃朗特深受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人性本善, 远离尘嚣的大自然则是人性的本源。她特别钟情自然, 认为只有回归自然, 才能回归人的本真状态, 才能实现理想的完美人生。在《呼啸山庄》中, 希思可里夫和凯瑟琳是荒原上的一对天使, 从小在一起长大, 青梅竹马。他们热爱自然, 蔑视宗教, 酷爱自由。共同的自然天性使他们之间产生了纯洁而不含任何杂质的、充满激情而不受任何社会等级观念束缚的真正的自然之爱。不论是最开始的爱自由, 爱自然还是到后来希思可里夫的疯狂报复。这些情感都是以极度原始的爱与恨的活力为基础的。[7]正是这种爱自然爱自由的心境才使凯瑟琳临死时, 她的心早已飞回到了呼啸山庄, 因为那里的荒原才是她真正的家。她临死之际总是要求人打开窗子让她呼吸从旷野那边吹来的风。凯瑟琳脱离了作为自然象征的呼啸山庄, 踏进了作为文明象征的画眉田庄的生活, 违背了自己的天性, 从而成了自然纷争的牺牲品。所以凯瑟琳要求死后不要把自己埋葬在荒野里。“凯瑟琳的安葬地点不在礼拜堂里林敦家族的已刻了的石碑下面, 也不在外面她自己家人的坟墓旁边, 却是埋在墓园一角的青坡上, 在那儿, 墙是这么矮, 以致那些带花的长青灌木丛和覆盆子之类都从狂野那边爬过来”。【10】这样, 凯瑟琳真正地把自己融入了大自然, 回归了大自然母亲的怀抱, 也找到了真我和本源。作为和她一样的荒原之子希思可里夫去世时, “他的脸和喉咙都被雨水冲洗着, 床单也在滴水, 而他动也不动”。【11】他平静而又幸福地死去了, 后被埋葬在荒原的斜坡上凯瑟琳的墓旁, 他们最终都回归了大自然, 返璞归真。而希思克里夫之前被扭曲了的人性也终在荒原中得到了复苏。他和凯瑟琳的扑朔又不能离弃的爱和那纠结复杂的恨, 与荒原上盛开紫花的覆盆子共生, 粗狂奔放。人的肉体和精神得到释怀与解放, 并最终与自然再一次的紧密相连。艾米莉·勃朗特所追求的也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以及整个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他们的灵魂最终相依相偎, 从而在精神上回归了自然, 回归了人的自然天性, 实现了最自然的爱。

一个多世纪以来,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不但没有被时间遗忘, 相反却越来越焕发生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也许就是因为艾米莉·勃朗特提出的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浓厚荒原情结的艾米莉·勃朗特热爱自然, 崇尚自由, 认为自然是有灵性的, 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作为来源于自然的人类只有投入自然的怀抱, 只有通过回归自然, 融入自然, 才能求得心灵和精神的自由, 才能获得精神的永恒。《呼啸山庄》中希思可里夫和凯瑟琳尽管生前自然人性遭到扭曲, 然而二人死后, 肉体回归自然, 灵魂遨游荒原, 人与自然达到了和谐永恒。所有这些恰是艾米莉·勃朗特自然观和纯朴生态意识的真实写照。这种对自然深深的眷恋与崇拜之情流泻于她的笔尖, 使《呼啸山庄》穿越千古, 历久弥香。

摘要: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是一部绝世之作。由于作者生存环境和家庭背景, 小说是体现了艾米莉·勃朗特朴素的自然观的生态文学。本文具体论述分析了她的自然观和生态意识。艾米莉·勃朗特认为大自然是与人类平等的独立生命体, 是与人息息相通的, 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自然更是作者灵魂的栖息地和精神家园。

地球与人类的诞生 篇8

谜的诱拐

1981年9月12日20时30分左右,住在意大利北部小镇的卡瓦诺与朋友们在比萨店吃完晚饭后坐车到距镇8000米的小山上散步。突然,在他们眼前出现了巨大的火球,并很快消失在森林的深处。虽然好奇的年轻人很想探明这个火球的面目,但因峭立的岩石所阻不得不作罢。

但就在那天深夜,卡瓦诺实然被憋气、恶心想吐等不适的感觉惊醒。他想唤醒家人,但不知为何根本叫不醒。这时,一个声音传到他的脑中:“回到刚才的山上去。”他不由自主地飞快来到山上,在那里他看到飞快旋转的火球浮在空中,直径约25米。这个火球看上去很像常见的中心闪烁光芒的碟形UFO,外观有金属质感。

接着,卡瓦诺被吸入UFO。他在那个像是玻璃制的机舱里看到几个人影,其中一个像滑冰那样向他靠近过来。尽管卡瓦诺没有看到对方的嘴动,但自己的脑中却接收到了“我叫查马,来自克拉里恩星”的信息,心里想“这就是所谓的‘心灵感应”’吧。查马个子很高,有着运动员那样的身材,脸像前印加时代的印第安人,耳垂很长。卡瓦诺说,克拉里恩星人可以吸收光,因此给他们拍的照片总是显得模糊。

按照查马的说法,克拉里恩星属于第三星系的天鹰星座,是拥有两个太阳的双星系行星,离地球有15万光年的距离。克拉里恩星人用所谓的磁时空隧道那样的通道进行宇宙间的航行,以目前地球上的科学技术,这是无法理解的。查马解释说,这种技术是利用卷曲避开对太阳系的不良影响,即通过空间折叠将克拉里恩星挪到地球附近,然后再缓慢来到地球。利用这种方法,克拉里恩星人到达地球大约只需72天。

事后,卡瓦诺将那天的体验记在日记中。他写道:“克拉里恩星人毫不留情地将自己的记忆移植到我的身上,数量惊人的信息以影像的形式飞快流入我的脑中。”在这里,有一个特殊的现象:与通常的劫持事件不同,卡瓦诺的记忆没有被洗掉,而且也没有经历身体检查。克拉里恩星人只是教给他知识,并没有赋予他“向人类发出警告”这样的使命。

克拉里恩星人无视卡瓦诺的意愿,这种单方面的接触在之后的很多年中不断继续,使他陷入了严重的精神错乱状态,失去了家人和朋友。最终,他开始正视自己的情况,积极地与大家交流,一直延续至今。

地球诞生的“事实”

在反复的接触过程中,卡瓦诺被带往克拉里恩星人在地球海底建造的基地以及克拉里恩星等很多地方。在卡瓦诺看来,克拉里恩星人告诉他的很多事情,都是与我们的常识大不相同的“冲击性事实”。

卡瓦诺说,克拉里恩星人对他谈到了初来地球时的见闻:

“1.8亿年前,太阳系存在两个太阳,一个是现在的太阳,一个便是现在的木星。为了绕这两个太阳旋转,地球画出了‘8’字形的公转轨道。当时的地球表面还是岩浆海,唯一的陆地是南极大陆。地球生命刚刚萌芽,仅仅是原始的单细胞生物。

“在那样的地球环境下,由另一个太阳——木星的衰退带来了决定性的变化。在两个太阳存在的宇宙空间,强大的引力起决定性作用,造成了在宇宙力学上不稳定的状态。随着木星的衰退。原本保持的微妙平衡状态开始崩溃。当然,木星由原本的太阳演变为现在那样的行星需要几百万年的时间。在那期间,地球上诞生了海洋,植物也茂盛了起来。伴随着地球环境的变化,也孕育了生命。”

有关克拉里恩星人说在过去的太阳系中存在两个太阳的说法,或许人们都认为是荒诞无稽的,但从天文学的角度看,也是有可能的。

金星冲撞的地壳变化

克拉里恩星人说,还有一个给地球环境带来巨大变化的事件,那便是6500万年前发生的“金星冲撞地球”。根据克拉里恩星人的说法,由于两个太阳变成一个,太阳系的引力平衡遭到破坏,在太阳系外的星体被更强的太阳引力拽到跟前,与地球发生了猛烈的碰撞。在这次撞击事件中,有一个被撞出的碎块形成了现在的金星。这次撞击不仅使地球的磁场发生巨大变化,甚至使部分地壳分离。在发生这个大变异时,克拉里恩星人已经在地球上进行宏伟的生物实验。在陆地上及海洋里,经克拉里恩星人操控在地球出现的生命体所形成的各种生物开始活动,其中包括我们人类的祖先。

卡瓦诺说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在茂盛植物群的空隙中,耸立着古代城市的宏伟建筑物,在新的太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克拉里恩星人制造的人类随着当时已经建起的城市进化、繁荣,但是这片繁荣因金星的冲撞而消失。不仅如此,地球本身还面临被从太阳系弹出去的新危机。为了从根本上保护地球,克拉里恩星人兴建了制造磁场的七个金字塔,其中一个便是所谓的埃及大金字塔。而剩下的六个金字塔,卡瓦诺说在亚马孙密林和南极的冰原下有两个,其他四个至今也还在地表上,但他不知道确切的地方。由于克拉里恩星人努力,使地球避免了毁灭,生命也得以再次步入繁荣之路。

克拉里恩星人制造人类

距今1.8亿年前来到地球的克拉里恩星人将自己的基因注入地球上的生物,促使其进化。卡瓦诺否认我们通常认为的人类祖先是由猿进化而来的常识。那么,人类的祖先是什么呢?卡瓦诺根据所看到的影像说,那是栖息在水中的小型爬虫类,克拉里恩星人将其称为“带羽毛的蛇”。卡瓦诺说:“克拉里恩星人用各种生物进行尝试,也有对基因操作产生排异行为的个体。其中也包括猿的诞生,但是克拉里恩星人把它视为失败的作品,没有将自己的智慧很好地移植给它们。”尝试中也诞生了令人生厌的奇怪生物,各种神话中出现的妖魔鬼怪便是那些奇怪的作品。

从“带羽毛的蛇”进化到人类的过程可说是极不容易。首先需要对尾骨、下垂体以及生殖器官进行手术,将雌雄同体的卵生类生物改变为雌雄异体的生物。然后再将自己的智慧用记忆移植的方式传送到大脑中,为使其发声,还改变了舌头的形状。克拉里恩星人在当时南极大陆的沙漠地带设立了研究所,最终诞生了最早的人类。

卡瓦诺说,这个有关人类诞生的故事可以在地球上找到许多物证,比如20世纪60年代在南美秘鲁安第斯地区一个名为伊卡的小镇发现的刻着不可思议的图案的伊卡石。在伊卡石的一幅图上画着一个跨在恐龙背上、双手握着像刀那样的东西往其身上戳的生物,那便是人类进化途中产生的恐人。卡瓦诺说,图上画的是恐龙与恐人同类相残的情景。再者,在伊卡石的另一幅图上画着克拉里恩星人为进化途中的人类能够发声而做手术的情景。卡瓦诺说,这幅图案与他在克拉里恩星人那里看到的情景一模一样。

另外,在古代文明的神话或记录中,有很多讲述天外来客传授文明的故事。比如苏美尔文明的神阿努纳吉、阿兹特克文明的魁札尔科亚特尔就是,而且后者通常被描绘成与克拉里恩星人说的一模一样的“带羽毛的蛇”。

2008年10月23日,意大利的报纸刊登了印证卡瓦诺说法的最新研究成果。由塞德利克·费肖特博士率领的得克萨斯大学的研究小组,发表了调查几种哺乳类与爬虫类染色体的结果。在这篇题为《入侵宇宙的外星人的DNA》报告中,研究人员指出,在数种哺乳类及爬虫类不常见形状的染色体上,发现了侵入的外来性遗传因子。也就是说,有可能编入了来自外星人的遗传信息。

迄今,除了卡瓦诺外,尚没有公开与克拉里恩星人接触的人。但卡瓦诺声称,如果你某天突然遭遇他们,或许会听到这个“事实”。

上一篇:让人心痛的伤感签名下一篇:藏文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