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透镜教案 (2000字)(精选10篇)
一、设计理念:
《透镜》一节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是在前面学完了《光的折射》后,要求学生进一步的学习透镜的基本知识,为后面学习透镜成像规律,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奠定基础,可以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两种透镜及对光的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探究,学生会养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学会方法,增强学习兴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2.难点: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复杂的物理实验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上一章学过《光的折射》基础上,已经对光的折射规律有了深入的了解,对于生活中很多光学仪器中用到的透镜的学习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
四、方法运用:整节课运用实验——分析、归纳,实验——分析、归纳——设置疑问——猜想——实验——分析论证这些探究方法。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实验法、观察法、分析归纳法、比较法等学习方法
五、教具:眼镜、凸透镜、凹透镜、纸、笔、平行光源、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引课:教师:我们知道运动会圣火采集是神圣的,下面我们来观看2009
年 8月1日,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圣火火种在山东泰山之巅采集仪式,同学们和我一起仔细观察圣火采集的方式。
想知道09年全运会圣火采集的奥秘就要认真学习我们今天的这节课-----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
2.新授内容:
什么是透镜呢?
透镜: 由透明物质(玻璃、水晶、树脂等材料)制成的一种光学原件。教师:同学们知道生活中有那些仪器或是物件用到了透镜呢?
活动一:比较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
教师:近视眼镜、远视眼镜(花镜)就是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我看到很多同学跟老师一样都戴近视眼镜,大家互相观察一下近视眼镜、桌上放的花镜,它形状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师:用我们物理上的话来说——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中间厚、边缘薄。学生分组实验,师:下面大家用手摸一摸桌子上老师给的两个透镜,它们形状上有什么特点呢?生:~~~~~~,师:透镜分两种:一种是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是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光学仪器都用到透镜,你们知道这些光学仪器的名称么?生:~~~~~。
(2)师:我们离不开透镜,透镜也离不开我们。下面我们来看片段演示:了解主光轴(透镜上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课件)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正常眼睛的同学戴一下近视眼镜,近视眼睛戴一下远视眼镜。生:谈谈感受?师:刚才的游戏说明透镜对光有作用,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
活动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
(3)师:组织学生分组做实验:分别让平行主光轴的光入射到凸透镜、凹透镜上,观察折射光线的路径,最后用笔画出入射、折射光线的路径(教师强调该实验中的现象就是一种光的折射现象,透镜是薄透镜,发生两次折射看作是一次折射)。生:分析透镜对光的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课件》。师:在该实验中,我们发现平行主光轴的入射光线被凸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都经过主光轴上一点,该点叫凸透镜的焦点(f),焦点到光心的 距离叫焦距(f);平行主光轴的入射光线被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延长线都经过主光轴上一点,该点叫凹透镜的焦点(f),该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f).《课件》
(4)师: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在刚才的实验中,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有没有什么特点呢?生:~~~~~~~~~~。师:这样我们就得到关于透镜的 第一条特殊光线:入射光线平行主光轴,折射光线过焦点。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在三条很有特点的入射光线中,其中有一条入射光线比其它两条入射光线更有特点?这条更有特点的入射光线还有一个相当明显的特点?并且通过透镜后其传播方向?生:~~~~。师: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探究问题:凡是通过光心的入射光线,其传播方向都不变?生:猜想。(课件)师: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这个问题。
(5)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想,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又得到
第二条特殊光线:入射光线过光心,传播方向不变。(课件)
师:我们都知道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也就是说如果入射光线逆着反射折射光线射入界面上,那么折射光线将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根据这个道理我们能不能提出另一个探究问题?生:如果入射光线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到透镜上,折射光线是否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生:猜想
(6)生:分组实验验证猜想,师:我们来观察一下入射光下,折射光线有什么特点?生:~~~~~~,我们又通过实验得到一条关于透镜的 第三条特殊光线:入射光线过焦点,折射光线平行主光轴。(课件)
拓展探究:(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是这样点燃圣火的呢?)
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3.练习:
4.小结:学生小结,教师最后强调。(板书)(课件)
5.作业:老师建议大家回去做一做课后的《动手电脑学物理》以及咱们定的《导航》。
七、板书设计:
基本概念: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透镜两种透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4.通过实验观察得出凸透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
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它们对光的作用
难点: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透镜一组、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光源、老花镜、近视镜、实物投影仪、手电筒、激光笔、学生多功能光学工具箱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
生: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问: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
生:(比如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
问:你们讲到的这些镜与我们第一章所讲到的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有什么不同?`
(分别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 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
观察后得出结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都是面镜,不能透过光线,光线在面镜的反射面上发生反射。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则能够透过光线,凡是类似的这一些片我们都叫做透镜。
还有哪些是我们经常看见和接触到的透镜呢?(图片展示:照相机的镜片,望远镜的镜片、显微镜的镜片等等)
二、进行新课
[师]和面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一样我们也从形状上对透镜进行区分(课件演示凸透镜、凹透镜)并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一块凸透镜并讲解: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然出再出示凹透镜并讲解。然后两相对比
[生]透镜包括两种:凸透镜和凹透镜。生活中我们看到的透镜在形状上与刚才的这两块透镜有稍许不同,你们怎样区分它们,通过什么方法来区分它们。
[师]先看我投影出来的这几块透镜分钟是什么透镜,辨认一下。
学生讨论
[师]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辨认它们的?对中间厚、边缘薄的是凸透镜反之则是凹透镜
(发下一组透镜,其中既有凸透镜也有凹透镜,让学生自行辨认它们。简单的直观的通过触摸来辨别透镜。)
[师] 凸透镜和凹透镜是怎么画出来的?
课件演示
我们看到两个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块凸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两个未相交但相互接近的球形的中间部分就是一块凹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主光轴和光心是我们研究透镜的两个常用科学术语
[师]下面我们来探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6,“想想做做”
演示实验。(用平面镜取光做凸透镜使光线会聚的实验并记录在白纸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然后取出另一块不同的凸透镜让一位学生模仿刚才的实验做一次看结果是否相同。最后换用凹透镜,重做以上实验,看有什么结果。)
学生讨论
得出实验的结论: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
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师]从以上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这体现在用不同的凸透镜做上述实验时,太阳光通过凸透镜后所成的最小最亮的光斑离凸透镜的距离不同。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的光心、主光轴、焦点和焦距。
2.能说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能正确解释会聚、发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图片,得出两种透镜的两种不同构造,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能够识别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的能力。
2.经历探究凹透镜和凸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过程,培养学生爱护光学仪器的好习惯。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光的会聚、发散。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镜子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现在大家仔细观察平面镜和你戴的近视眼镜,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对,平面镜能反射光,不能让光透过;近视眼镜片能让光透过。能让光透过的镜子,我们物理中称为透镜。透镜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可以放大书上的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利用投影仪把教学内容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
二、新课教学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大家知道,青年学生一般佩戴近视眼镜,老年人戴的一般是远视眼镜(即老花眼镜)。这两种眼镜是不能乱戴的,这说明这两种眼镜不同,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仔细观察两种眼镜的镜片,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阅读教材,用自己的理解总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点。总结: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如:远视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的镜头、放大镜等。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如:近视镜片。
一般透镜的两个表面中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叫薄透镜。下面我们只研究薄透镜。
引导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了解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组成透镜的两个球面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
光心: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教师拿出一块透镜,请学生判断它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分别找两位持不同意见的同学回答。那我们如何判断谁说得对呢?
许多器材上用的透镜是不能用手摸的,那有没有其他办法来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呢? 学生活动:
凸透镜和凹透镜只是外形不同吗?大家分别手持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靠近书上的字,观察书上的文字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
它们还有什么不一样?拿出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观察到什么?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这说明了什么?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前面的实验说明两种透镜对光有不同的作用。如果我们实验时能观察到光的传播路径,看得会更清楚。
1.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演示实验1:利用激光笔在磁性黑板上演示三条平行光线,根据演示实验在黑板上描出入射光线。请你猜想如果放凸透镜,三条光线将会怎样传播?
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如图3)。我们把凸透镜对光线的这种作用就叫会聚。
总结: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因此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指导学生用作图法把上面实验中的折射光线画出来。
引导学生理解会聚: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向中间偏折,中间的位置其实就是主光轴。因此,会聚就是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靠近主光轴。
2.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演示实验2:利用激光笔在磁性黑板上演示三条平行光线,根据演示实验在黑板上描出入射光线。请你猜想如果放凹透镜,三条光线将会怎样传播?。
引导学生类比凸透镜,观察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
总结: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因此凹透镜又叫发散透镜。指导学生用作图法把上面的实验画出来。
结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解释发散: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比较,远离主光轴。
三、焦点和焦距 1.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结合上述凸透镜会聚光的实验,阅读教材,并结合作图回答让学生明确:
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用“f”字母表示。凸透镜的焦距越小,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由于这个焦点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所以我们叫它实焦点。
凸透镜有几个焦点呢?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让一束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从凸透镜的右面射向左面,它是否也能会聚于一点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实验。
演示实验:用激光笔和凸透镜在磁性黑板上演示,激光从凸透镜右边射向左边,会看到光线会聚于一点。
2.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光经过凹透镜后的发散是不是也有规律可循?
结合上述实验,问:折射光线相交吗?那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呢?教师利用演示实验,把折射光线反向延长,引导学生观察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哪。PPT演示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
引导学生小结: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入射的光线,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焦点。总结:
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路:
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折射后通过焦点。对凹透镜来说,是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虚焦点。
②通过焦点的光线(对凹透镜而言,是指其延长线通过焦点的光线)折射后与主光轴平行。
③通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传播方向。3.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拿出一个凸透镜)怎样可以测得它的焦距?
这有两个直径相同的凸透镜,它们的焦距分别是75px和125px,按照实际尺寸画出平行光经过它们之后的径迹,哪个凸透镜使光偏折得更厉害?
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
处。
8.把一个凸透镜放在太阳与白纸之间,调整透镜与纸间
的距离,使白纸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点,这时
测得透镜与纸间的距离为6cm。由此可知,该凸透镜
的焦距是_______cm。
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
光屏处于图1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图1 清晰的像。利用这种成像原理可以制成_________机。
10.为了防止森林火灾,在森林里是不允许随地丢弃透明的饮料塑料瓶的。这是因为雨
水进入饮料瓶后,它对光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镜,对太阳光有_________的作用,可能会导致森林火灾。
11.我们通过实验,可以知道:凸透镜成实像时,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是物体位于
______________处,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是物体位于____________处。
12.小刚用已经调节好的照相机将位于充满水的水池底部一个美丽的图案拍摄下来。当
把水排掉后,小刚仍然想在原来的位置用此照相机拍到这个图案清晰的照片,他应该调整照相机,使镜头___________。(选填“前伸”、“后缩”或“不动”)
13.小敏同学在课外完成了以下实验。请你替她把实验结果填写完整。
设计意图: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个人思考来引出新句型,以便教师对新语言点的呈现更加自然。在场所变换中,学会使用不同的词进行描述。(全班活动)设计意图:在常规听力练习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听的能力。充足的输入,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目标语言的输出。
设计意图:在较为真实地运用中,学会使用语言,即引导学生在用中学。
设计意图:重点句型及数词的表达两者结合起来,在用中巩固。非单调地反复,而是有意义地使用。学生在用英语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设计意图:在使用好课程的核心资源――教材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资源,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录像来调动他们视觉、听觉和记忆力来参与语言活动。同时,小组之间的竞赛体现了协作和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从谈论现在的学校到谈论他们过去的学校, 始终围绕目标语开展活动,既“巩固新知”,又体现了“关注学生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生活”的语言活动的设计原则。
设计意图:在谈论图片及学校真实环境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方位词及代词的掌握。引领学生感悟其用法,而不是直接的简单告知。
设计意图:话题继续延伸,进一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并与实际相结合,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
设计活动是一种能无限激活学生思维的积极有效的语言输出方式。该任务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和创新性,可以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审美观,从而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了灵感和智慧。
设计意图:以多元智能培养为依据,在词汇图构建的运用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其英语思维能力。
设计意图:在上一步中,通过口头及书面的输入,学生对学校的差异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再以“个人――小组――全班”的模式,逐步以学生不同的掌握情况为基础,促进其不同层次的发展。
设计意图:在课内,通过“词――句――篇”的层层推进,优秀生已初步完成了单元的核心任务,学困生也在小组活动、全班活动中获取了不少帮助,为他们能顺利完成单元任务打好了基础。在设计中,教师以课内任务的不同达成度为基点,布置其不同层次的作业,使之在不同基础上都获得发展。
设计意图:寒假回校第一节课,从学生的寒假生活入手,谈论假期生活,逐步引入主题,并导入部分新单词和词组。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家庭成员和猜测教师的兴趣爱好,完成新单词的教学。对兴趣爱好的简单问题,既对列举的部分兴趣爱好有一基本的评价,也为下面的听力作好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对话的听读操练,增强对目标语的输入,在大输入量的基础上,为后续的输出做准备。匹配题和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能较好的完成activity4&5。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角色的猜测,让学生使用不同问句,并在提问过程中加深对对话的理解,在完成 “找人”的活动中,加强目标语的训练和加大语言的输入和输出量。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内对话,完成寻找好友这一任务,让学生运用有关“兴趣爱好”句型,在用中巩固。非单调地反复,而是有意义地使用,体现“做中学”的理念。通过让学生口头
报告自已好友这一活动,让学生产生有意义的输出,并使语言的运用最终落实于篇章之中。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所喜爱的猜测游戏,将学生导入篇章学习,激发学生对篇章的喜爱,同时对不同的兴趣爱好作简单评述,将生词教学放入适当语境之中,训练学生对生词的猜测技能,也为后续的篇章教学扫除词汇障碍。
设计意图:通过top-down式的阅读,让学生对全文有一总体印象,并注意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浏览、跳读等阅读技巧。
设计意图:第二次阅读篇章,旨在使学生掌握篇章是的细节信息,并通过正误判断题来检查学生对篇章的初步理解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让学生复习课文中所学的重点单词。在问答中复习,使学习更有意义,同时为下面的writing 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 利用教材资源,就学生真实的情况开展讨论,对兴趣爱好作再认识,提高语言运用的真实性,也为完成模块任务作好铺垫。
设计意图:通过对已列举的兴趣爱好的分类,对有关的兴趣爱好做出甄别,通过给不同的对象写倡议信的形式,提出对兴趣爱好的正确有价值取向,告别陋习。
设计意图:通过对人们兴趣与爱好的变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过去的生活,了解过去的文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具有民族精神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复述,进一步对课文内容和语言点的巩固,并使语言点的运用落实在篇章之中,使运用更具意义。
设计意图:利用续写句子,使学生能在一定的情景中操练目标语,并提高目标语使用的正确率,再由句子与语篇,层层递进,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较好的掌握目标语。
一、电 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体:本单元从学生认识电荷开始,逐步形成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等一系列的认知。首先从静电现象研究入手,知道电是怎样形成的,能够通过实验建立同种电荷以重点和质检的排斥及吸引现象,通过小灯泡亮了的实验研究电路相关知识,知道电是能源,能发光发热,比较串联和并联电路连接方法的不同。在此基础上交给学生日常用电安全常识,并贯穿始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臵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2、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3、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4、要使电流经过导线使小灯泡发光,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
5、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组成不同的电路;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的电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6、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导体;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7、开关通过连接和断开电路来控制电路中的用电器。
8、电是一种能量来源,能产生光和热。
过程与方法:
1、组装简单的电路。
2、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3、用简单的电路图表示电路的连接方式。
4、制作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5、用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中的故障。
6、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导体和绝缘体。
7、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里电路的连接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2、激发探究电的兴趣。
3、发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本单元的的课节件事逻辑发展关系,缺一不可,但是由于是科普型题材,要重视学生的日常认知和常识性的科学认知,点的产生、静电现象和导体绝缘体的教学作为重点,电路的串联和并联,组装电路,制作开关作为活动课的体验。220伏交流电的电源很危险作为必须掌握的安全常识重点讲解。
教学难点:电路的组装和开关制作是教学难点,教师要有效分散难点,以便学生安全操作。
教学课时:9课时
教 学 设 计
学科: 科学 授课年级: 四 年级 教学时间
长春市双阳区区域性校本教研
教学设计 3
教 学 设 计
学科: 科学 授课年级:
长春市双阳区区域性校本教研
四 年级 教学设计 5 教学时间
教 学 设 计
学科: 授课年级:
长春市双阳区区域性校本教研
年级 教学时间教学设计 7
教 学 设 计
学科:科学 授课年级: 四 年级 教学时间
长春市双阳区区域性校本教研 教学设计 9
教 学 设 计
学科: 科学
授课年级: 年级教学时间 四
长春市双阳区区域性校本教研 教学设计 11
教 学 设 计
学科: 科学
授课年级: 年级 教学时间 四
长春市双阳区区域性校本教研 教学设计 13
教 学 设 计
学科: 科学
授课年级: 年级 教学时间 四
长春市双阳区区域性校本教研 教学设计 15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电》检测题
一、我能填空。
1、物质同时具有()电荷:()。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
2、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和()。
3、电路:由()、()、()、()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4、()是一种便携式电源。电池的一端是铜帽,称为();另一端是锌壳,称为()。当电池的这两端被导线直接连接起来时,就会发生()。
5、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的电。
6、一段导线和一节电池能点亮一个小灯泡,导线、电池和小灯泡就组成了一个()
7、像铜丝那样容易让()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
8、像导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
9、电路连接一般有()和()两种方法,我们家里的照明电路是用()的方法连接的。
10、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所以小灯泡会()。
11、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还是(),所以小灯泡()。
12、闪电是一种()现象。
二、我能判断。
()
1、电器都是用电的器具,不需要用绝缘体材料。
()
2、用1.5v的干电池做电的实验很安全。
()
3、家用电灯都是串联起来,连接比较方便。
()
4、不能用湿抹布去擦带电的用电器。
()
5、当电池的两端被导线直接连起来时,会发生短路。
()
6、对人体来说,低于36∨的电压是安全的。
()
7、电线外面包着的塑料仅仅是为了防止电线生锈。
()
8、在户外遇到雷雨时,不要躲在树下避雨。
()
9、在家里和学校里的电线、插座的电一般都是220v的交流电。
死亡的电是(a
a
()
10、在一个完整的电路中,只有电池没有电了,灯泡才不会亮。
三、我能选择: 长春市双阳区区域性校本教研 教学设计
1、会产生触电事故,致人。、1.5v b、36v c、220v、下列各组材料中不能组成一个简单电路的是()。、一个小灯泡、一节电池、一根导线)b、两根导线、一节电池 c、一个小灯泡、一节电池、两根导线
3、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三节电池并联起来的电压是()。
a、1.5v b、3v c、4.5v
4、下列做法属于不安全用电的是()。
a、移动电器时切断电源 b、不用湿手触摸电器和开关
c、用湿布清洁电器和开关
5、下列电器中使用直流电的是()。
a、电视机 b、手电筒 c、日光灯
6、下列物体是导体的是()。
a、橡皮 b、湿抹布 c、纸片
7、当电池的两端被电线直接连接在一起时,就会发生(。)a断路 b短路 c通路
8、下列材料能用来制作小开关的是()。
a、塑料和铁片 b、塑料和竹片 c、铁片和铝片
9、电路中的小灯泡能发光是因为()。
a、有了电池 b、有了导线 c、有电流通过灯泡
10、要使电荷流动形成电流,需要具备的两个条件是(a、电源和动力 b、电源与电路 c、电路与用电器
四、我能回答:
1、我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导体有:
2、我知道生活中常见的绝缘体有:
。)
二 《新的生命》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在本单元内容个中安排了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动物和植物都需要通过繁殖延续物种。许多动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植物的花和动物的卵都要经过受精后才能产生新的生命。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的特殊构造使它能够承担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
植物种子和动物卵的构造是与它们发育新的生命的作用相适应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与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是有联系的。单元教学目标:
a、科学概念:
1、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动物和植物都需要通过繁殖延续物种。
2、许多动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植物的花和动物的卵都要经过受精后才能产生新的生命。
3、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的特殊构造使它能够承担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
4、植物种子和动物卵的构造是与它们发育新的生命的作用相适应的。
5、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与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是有联系的。
b、过程与方法:
1、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花和种子的内部构造。
2、用适当的形式记录花的变化过程和果实的生长过程。
3、按一定顺序对雄蕊、雌蕊这样细小的结构进行观察。
4、持续观察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
5、经历观察卵的构造和动物卵的孵化的过程。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探究新生命产生的奥秘的好奇心。
2、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3、认识到自然界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繁殖对于每个物种的延续都至关重要。教学重点:本单元的课节是科普型题材,要重视学生的日常认知和常识性的科学认知,因此研究生命的繁殖过程和繁殖方法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课时:
长春市双阳区区域性校本教研 教学设计 19
教 学 设 计
学科: 科学 授课年级: 四 年级 教学时间
长春市双阳区区域性校本教研
教 学 设 计
教学设计 21
学科: 授课年级: 年级 教学时间
长春市双阳区区域性校本教研教学设计 23
教 学 设 计
学科: 科学 授课年级: 四 年级 教学时间
长春市双阳区区域性校本教研 教学设计 25
教 学 设 计
学科: 科学
授课年级:四 年级教学时间
长春市双阳区区域性校本教研 教学设计 27
教 学 设 计
学科: 科学
授课年级四 年级 教学时间
长春市双阳区区域性校本教研 教学设计 29
教 学 设 计
学科: 科学 授课年级: 四 年级 教学时间
长春市双阳区区域性校本教研 教学设计 31
教 学 设 计
学科: 科学 授课年级: 四 年级 教学时间
长春市双阳区区域性校本教研 教学设计 33
三 《食物》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食物为人类提供了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也为人类提供了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引导学生进人本单元的学习,让他们尝试用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眼光来看待“食物”,发现食物与人体生命活动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发现食物自身会发生奇妙的变化。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关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学会收集相关的信息,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整理,达到认识周围世界的目的,这对学生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教学目标:
1、在研究食物的活动中,发现人体的生命活动与食物、食物营养、食物变化的关系感受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
2、.在分类、比较等活动中,参与集体的讨论和研究,学习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3、.在实验活动中,严谨细致地完成实验的设计、准备,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在研究食物的活动中,发现人体的生命活动与食物、食物营养、食物变化的关系感受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
教学难点:感受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
教学课时:
教 学 设 计
学科: 科学 授课年级: 四 年级 教学时间
长春市双阳区区域性校本教研教学设计 35
长春市双阳区区域性校本教研 教学设计 37
教 学 设 计
学科: 科学
授课年级:四 年级教学时间
长春市双阳区区域性校本教研 教学设计 39
教 学 设 计
学科: 科学 授课年级: 四 年级 教学时间
长春市双阳区区域性校本教研
教 学 设 计
学科: 科学 授课年级: 四
教学设计 41 年级 教学时间
长春市双阳区区域性校本教研
教 学 设 计
学科: 科学 授课年级: 四
教学设计 43 年级 教学时间
长春市双阳区区域性校本教研
教学设计 45
教 学 设 计
学科: 科学 授课年级: 四 年级 教学时间
长春市双阳区区域性校本教研
教 学 设 计
学科: 科学 授课年级: 四
教学设计 47 年级 教学时间
长春市双阳区区域性校本教研 教学设计 49
第四 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岩石是构成地球物质之一,它在工农业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岩石的种类很多,本单元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探究常见岩石的特征,通过看图讨论、阅读资料,初步了解岩石是怎样形成的;还要让学生了解矿物是含有某种特定性质的石头,是构成岩石的要素。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常见岩石的特征,并能够识别它们;
●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认识矿物的——些性质,了解他们在工农业生产和㈠常生活中的应用; ●知道矿物质(同种物质组成)和岩石(两种或多种矿物质组成)的区别;
●知道人类活动给自然景观带来的正反面影响(开发:土地、修筑大坝、开采矿藏),理解保护岩石和矿物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岩石,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岩石的一些性质; ●能够用相关的分类标准(如颜色、质地、形状)对岩石分类,能查阅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有关资料;
●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语言、文字、图画)记录观察结果,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调查、探索和观察活动(如讨论岩石和矿物的性质时用到硬度、颜色、光泽等术语); ●会用感官和工具初步认识矿物的性质;
●能调查了解岩石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能调查了解矿物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自然界岩石和矿物的美丽,产生喜爱祖国山水的美好情感;
保护好陆地物质。
●意识到岩石和矿物在工业、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作用; ●意识到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环境,消耗了资源,我们应该教学课时:8课时 教 学 设 计 学科: 科学 授课年级: 四 年级 教学时间
长春市双阳区区域性校本教研
教 学 设 计
学科:科学 授课年级:
教学设计 51 年级 教学时间 四
长春市双阳区区域性校本教研
教 学 设 计
学科: 科学 授课年级:
教学设计 53 四年级 教学时间
教 学 设 计
学科: 科学 授课年级: 四 年级 教学时间
长春市双阳区区域性校本教研
教 学 设 计
学科: 科学 授课年级:
教学设计 55 四 年级 教学时间 教 学 设 计 学科: 科学 授课年级: 长春市双阳区区域性校本教研教 学 设 计 学科: 科学 授课年级: 四 年级 教学设计 57 四 年级 教学时间教学时间
教 学 设 计
学科: 科学
授课年级: 年级教学时间 四
长春市双阳区区域性校本教研 教学设计 59
教 学 设 计
学科: 科学
教 学 设 计
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上册教案
人与自我
一、洋快餐与我 教学内容:走进洋快餐,了解洋快餐成功的奥秘 教学目的:
1、了解洋快餐受到广大青少年喜欢的原因,揭开它们成功的奥秘。
2、学习它们的优点,设计我们自己的中式快餐。
教学重点:了解洋快餐受到广大青少年喜欢的原因,揭开它们成功的奥秘。教学难点:学习它们的优点,设计我们自己的中式快餐。教学过程:
(一)走近洋快餐
实践活动
活动一:了解我们身边有哪些洋快餐店。
活动二:了解洋快餐店各个时间段的客流量。
(二)走进洋快餐店。实践活动
活动一:走进洋快餐店,了解它的基本情况。
活动二:分别采访一位洋快餐店的店面经理、服务员和顾客。
活动三:当一回洋快餐店的义工。
让学生当一回洋快餐店的义工,并写出自己的活动过程与活动感受。交流与讨论
通过系列活动后,让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从而让学生对洋快餐有新的认识。
(三)设计我们自己的快餐店。实践活动
活动一:采访一名医生或营养师,了解洋快餐与中式快餐的营养情况。采访内容包括:采访时间、地点和对象,写出想了解问题及专家给出的意见。活动二:比较洋快餐与中式快餐各方面的异同。制成表格并写出自己的结论。比较项目包括:种类、式样、品味、价格、服务、环境、宣传、优势和不足。
活动三:设计一家你心目中理想的中式快餐店。
1、想出一个特别的店名。
2、选择一个位臵并说明原因。
3、构思好店的特色。展示与评价。
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对自己作出客观评价并与同学们交流经验和心得。
1、展示自己的作品。(1)设计的店面。(2)设计的营养餐。
2、通过交流后,写出自己的收获及建议,并进行自评、小组评、家长评和老师评。
二、书包与我 教学内容:调查书包的发展 教学目的:
1、认识书包越来越漂亮,功能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沉的原因。教学重点:了解市面上的各种书包。
教学难点:根据自己的实际设计心中理想的书包 教学过程:
(一)认识书包
交流与讨论:书包有什么作用?
学生通过小组及全班交流总结出书包的一些作用,并设计制作出表格。实践活动:
活动一:了解书包的分类,并完成书本上的表格。分类的标准包括:按功能分和按款式分。活动二:调查本班同学的书包可以怎样分类。通过调查活动了解本班同学的书包。活动三:设计一款适合自己的书包。利用绘画,画出自己心中理想的书包。
(二)书包的“体重” 实践活动:
活动一:看看自己的书包里面都是装了些什么。
以学习必需物品和非学习必需物品两类分开统计,并填写书本表格。活动二:称称书包的重量。
让每位学生利用教师准备的电子称,称出书包的重量,学生自己记录下来。学生交流各自的书包重量。
活动三:调查学校各年级同学书包的重量。
每个年级抽样调查大约8位同学的书包,称重后填写表格,进行统计,并写出自己的结论。
活动四:称量几款空书包的重量。选班上几款不同的书包清空并称重。活动五:写一份调查报告。
就以上的活动写出一份调查报告,总结出自己实践活动的体验。
(三)给书包减“负”。实践活动:
活动一:调查书包过重对青少年身体发育的影响。通过网络进行资料搜集:
1、小学生书包的重量不能超过多重?
2、过重的书包会造成何种伤害?
3、小学生最好用怎样的书包?
活动二:给全校同学写一份合理利用书包的倡议书。参考资料后,认真思考并写出一份倡议书。交流与讨论:怎样给书包减负?
学生以小纸条的方式写出给书包减负的办法,小组选出合理可行的办法再全班交流。展示与评价:每位同学通过此课程后写出自己的收获和建议,并进行自评、小组评、家长评和老师评。
三、香烟与健康
教学内容:调查了解香烟,争当“健康小卫士”,对香烟说“不”。教学目的:
1、知道吸烟有害健康
2、了解香烟的主要成份,及其对人体的危害。
3、争当“健康小卫士”,对香烟说“不”。
教学重点:争当“健康小卫士”,对香烟说“不”。教学难点:了解香烟的主要成份,及其对人体的危害。教学过程:
(一)了解香烟。实践活动:
活动一:调查香烟的品牌。
通过网络调查国内品牌和国外品牌的香烟。活动二:调查香烟的主要成份及其对体的危害。香烟的主要成分及香烟成分对人体的危害。
(二)身边的“烟民” 实践活动:
活动一:调查身边的“烟民”。写写自己认识吸烟的人有哪些? 活动二:完成调查问卷。调查几个人,完成问卷。
1、你吸烟多长时间了?
2、你每天吸多少支烟?
3、你知道吸烟危害健康吗?
4、你知道吸烟会危害别人的健康吗?
5、你在家里抽烟吗? 阅读小资料。
活动三:了解身边的人对吸食“二手烟”所持的态度。了解并记录下来。
(三)对香烟说“不” 实践活动:
活动一:了解各年“世界无烟日”的主题。
从1997年到2007年,每年“世界无烟日”的主题是什么?通过网络搜索了解并填写书本上表格,在搜索资料过程中还了解一下2008年至2011年,每年“世界无烟日”的主题。
阅读书上小资料《青少年吸烟的危害比成人要大》。活动二:了解国内外各种禁烟的法规。
通过网络搜索国内外各种禁烟的法规并简单记录下来。
活动三:走访一个无烟单位,了解他们的做法。
以学校为走访单位,了解学校的做法,并一一记录下来。
交流与讨论:对香烟说“不”,我们能做什么?
小组内每人提出建议并选出可行之法,然后再派代表在班内进行交流,老师最后总结。展示与评价:
通过以上活动,谈自己的收获和建议,并进行自评,在班内进行小组评和老师评,还请家长进行评价。
人与自然
四、生活垃圾
教学内容:现在生活每天都在制造大量垃圾,如何处理生活垃圾,解决它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教学目的:
1、了解生活垃圾有哪些,为我们带来了什么问题。
2、如何处理生活垃圾。
教学重点:了解生活垃圾有哪些,为我们带来了什么问题。
教学难点:如何处理生活垃圾。
教学过程:
(一)垃圾知多少。
实践活动:
活动一:调查自己家里一周产生的生活垃圾。
调查自己家里一周产生的生活垃圾包括:日期、种类和重量。
并制作完成表格。
活动二:统计班上各家庭一周产生的生活垃圾总量。
通过统计,总结出所调查家庭生活垃圾的情况,并写出自己的发现。
活动三:采访社区环卫工人,了解社区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有多少。
请居委会协助,让学生当采访学校附近小区的环卫工人,并让学生写下采访记录和自我感受。
(二)生活垃圾的处理
实践活动:
活动一:走访本区(镇)环卫部门,了解市政对生活垃圾处理的方法。
通过网络搜索所需要的资料,从市政网页搜索出相关的内容并致电了解。
活动二:参观垃圾处理场、污水净化场。
把参观改成通过网络视频下载观看来了解,并把观看的内容记录下来。
活动三:垃圾的旅行。
以图片形式把观看的记录表现出来,使整个垃圾处理流程显得清楚明了。
活动四:垃圾分类投放我能行。
通过网络搜索本市街道的分类垃圾桶图片,让学生自己说说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活动五:成立环保宣传小组,设计环保宣传方案。
利用信息技术课时间,与信息技术老师合作,让学生在完成设计方案表格后设计出宣传的标语。
交流与讨论:生活垃圾的处理,我们能做些什么?
先小组内说说,再派代表在出来说。
每个小组选最优秀的宣传设计并展示出来。
(三)变废为宝
实践活动:
活动一:家里可回收垃圾的利用。
各抒己见,并写出切实可行的有效办法。
活动二:利用废料制作工艺品,并在班上进行展览评比。
先利用网络搜索相关资料,再回家动手制作,把作品带来学校也同学们交流。
展示与评价:
把本次活动的收获和建议写成心得体会,进行自评、小组评、家长评和老师评。
五、茶与生活
教学内容: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
教学目的:
1、了解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
2、知道中国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学重点:知道中国被誉为“茶的祖国”,茶,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教学难点:了解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
艺、茶事礼俗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茶叶
实践活动:
活动一:调查茶的品种。
通过网络搜索茶的品种及其特点,并填写书上表格。
了解中国十大名茶。
活动二:了解茶叶的制作过程。
通过看图、阅读资料和观看相关视频,具体了解一般茶叶的制作过程。
(二)茶与健康
实践活动:
活动一:了解茶与健康的关系。
调查一些人们日常生活常饮的茶,并了解其对身体健康的功效。(包括红茶、绿茶等)活动二:了解茶的制品及其相关作用。
通过搜集一些与茶有关的产品,并通过商品包装了解其成份及作用,并通过网络搜索资料,最后完成书本表格。
活动三:制作一种茶叶食品。
制作一种茶叶食品,并写出自己的制作方法和做出的食品。
记录。
(三)茶道 实践活动: 活动一:了解饮茶的习俗。通过询问家长及网络搜索,了解饮茶的习俗,并记录下来。活动二:走进茶庄,了解泡茶的方法。请家长协助,让学生走进茶庄,了解泡茶的方法,并让学生写下考察活动三:了解茶具、茶器(并开展紫砂壶的研究)。
通过查阅文字资料及图片资料来了解相关内容。
活动四:茶艺大比拼。开展品茶,诵茶活动。
开展活动“大家齐来泡泡茶”,让学生都来泡茶并品茶,并于写出交流的诗或文章。展示与评价:
通过撰写自己的收获及建议来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并进行自评、小组评、家长评和老师评。
人与社会
六、特色食品
教学内容:了解中山的特色食品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山的特色食品。
2、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绪
教学重点:了解中山的特色食品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中山的特色食品。
实践活动:
活动一:调查中山特色食品。
调查中山特色食品,包括其品种、产地、特点和制作方法。
活动二:深入了解一款你喜欢的特色食品(如它的历史、制作方法等)。
记录一款喜欢的特色食品的历史和制作方法等。
活动三:在班上举行一次“中山特色食品”品尝会。
举行品尝会,学生自带不同食品,并为自己带来的食品附上标签。
活动后写出品尝的时间、地点、品种和最受欢迎的特色食品。
写出自己的体会。
特点和价格。
(二)黄圃腊味 阅读小资料《黄圃腊肠的发明》 实践活动: 活动一:调查黄圃腊味。通过学生搜集市面出售的黄圃腊味的包装来了解其商标、品种、材料、活动二:走访一家黄圃腊味的生产工场,了解黄圃腊味的生产及销售情况。、了解生产流程。
2、统计其年生产量。
3、统计其年销售量。
4、写出自己的走访心得。
活动三:向家人请教或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怎样挑选腊味。
向家长询问,及网络搜索资料来了解,并填写书上表格。
活动四:了解“中国食品洽谈会”在黄圃举行的情况。
网络搜索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及视频资料。
活动五:写一篇相关腊味的调查报告。
每位学生都写出一篇调查报告,并全班评出优秀的报告。
(三)自制特色食品。
实践活动:
活动一:了解腌制萝卜的制作方法。
通过图片及视频学习腌制萝卜的制作方法。
活动二:自制当地的特色食品。
请家长协助,让学生回家尝试制作一款特色食品,并记录材料、制作过程,且写出制作心得。
展示与评价:
1、把你动手制作的腌制食品拍成照片,展示出来。
利用多媒体软件powerpoint来制作自己的食品照片,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2、让学生通过活动,写出收获和建议。
七、菊香飘满城
教学内容:了解中山的特色食品
教学目的:
1、了解菊城的由来。
2、了解小榄独特的菊花文化。
教学重点:了解小榄独特的菊花文化。
教学难点:了解小榄独特的菊花文化
教学过程:
(一)菊城的由来
实践活动:
活动一:调查小榄镇被称为菊城的原因。
通过网络搜索资料来了解。
活动二:以小组为单位,外出拍摄菊花。
把过去曾参加菊花会所拍摄下的照片带来班级做交流欣赏。
(二)甲戍菊花大会
实践活动:
活动一:通过上网查找或请教长辈,完成下面的任务。
1、菊花展的由来。
2、菊花展的时间。
3、菊花的品种。
4、菊花的作用。
让同学们在活动中感受菊花的文化。
活动二:分小组对此次菊花大会做一些详细的调查,并汇报交流结果。开展交流会,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
(三)菊花的品种
实践活动:
活动一:通过实地参观,了解菊花的种植和生长特点。
通过制作活动剪影来进行交流展示。
活动二:尝试栽种一盆自己喜欢的菊花。
在家长的协助下尝试栽种菊花,并写下体会,拍下照片。
(四)菊花食品。
实践活动:
活动一:到商场或者餐厅了解菊花制品的类型。制作调查卡。活动二:与同学分享菊花食品。
每位学生带菊花食品到班上与同学分享。
一、新课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来了解凸透镜的成像。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倒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什么情况下用光屏能收到像,什么情况下在光屏上不成像?什么条件下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什么条件下在同侧?
二、新课讲解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生们讨论,制订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现在我们桌子上有光具座(上面的座可以插蜡烛、光屏、透镜,能来回移动,从刻度尺上能观察出它们之间的距离关系)、蜡烛(作物体用)、光屏(白色的硬纸板作屏)、凸透镜(焦距在10~20cm之间),先测出凸透镜的焦距。
学生:让凸透镜在阳光下来回移动,找着最小、最亮的点,用刻度尺量出亮点与凸透镜的距离,这就是这个凸透镜的焦距。
学生:也可以让凸透镜离灯光5cm以外,找亮点,测定出凸透镜的焦距。学生们测出焦距,开始进行探究实验。方案一:
①把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从透镜的位置开始在左右两边的标尺上用粉笔标出等于焦距和2倍焦距的位置。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③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把数据记录成表。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蜡烛与凸透镜、测出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将数据记录成表。
⑤当蜡烛到一定位置上时,光屏没有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像与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像的正倒,填入表格。
方案二:
①把透镜放在桌子中央,把蜡烛、光屏放在其两侧,刻度尺放在桌子上。
②点燃蜡烛,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③移动蜡烛,调整光屏到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测出蜡烛与凸透镜、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把数据记入表格。
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观察像的变化,是放大、等大还是缩小,是正立还是倒立,将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数据记入表格。
⑤当蜡烛移到透镜的焦点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这时在光屏上看不到蜡烛的像,拿去光屏,用眼睛直接对着凸透镜观察蜡烛的像。把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像是放大还是缩小、正立还是倒立的填入表格。
总结实验:
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以外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缩小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当把蜡烛放在2倍焦距的位置,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等。是倒立的,像与凸透镜的距离也等于2倍焦距。
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的位置时,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成倒立放大的像,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
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的位置时,光屏不成像。
当把蜡烛放在1倍焦距之内,光屏上不成像,像与蜡烛在凸透镜同侧,成正立、放大的像。
当把蜡烛放在大于凸透镜焦距的位置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
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像。这个像光屏上得不到。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叫物距,用u表示,像与凸透镜的距离叫像距,用v表示。
(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光屏上得到的是实像,得不到的是虚像。光屏上承接的像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虚像不能用光屏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点,而是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二)虚像和实像(板书)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叫做实像。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会聚成的。【想想议议】
教师:我们知道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之后,请你们进一步猜测并根据上面探究所得 的资料进行分析,什么情况下凸透镜成实像、什么情况下成虚像。
学生们仔细分析、思考、相互讨论。
学生:物体在1倍焦距以外时,成倒立的实像;物体在1倍焦距内时,成正立的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侧成虚像,像与物在凸透镜两侧成实像。
教师:我们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都是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成像的,能说出它们的原理吗?
学生:照相机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在2倍焦距和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的原理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照相机中的调焦环、光圈、快门,它们有什么用处?
学生:照相机中调焦环是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往前伸,离胶片远一些,拍摄远的景物时,镜头往后缩,离胶片近一些,调焦环上刻着数字,表示拍摄的景物到镜头的距离。
光圈是用来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光圈可以开大或缩小,光圈环上刻有光圈数。快门是用来控制曝光时间的,曝光时间可以从快门上的数字知道。
现代的照相机可以根据光的强弱来自动调节光圈和快门,得到曝光适度的相片,还能自动测量景物到相机的距离,进行自动调焦。这样高度自动化的相机用起来很方便,即使缺乏摄影经验的人也能照出清晰的相片。所以人们戏称为“傻瓜相机”。
教师:投影仪的构造及作用。
学生:投影仪的构造主要有: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投影片(相当于物体)、屏幕(相当于光屏)、聚光镜、光源和反光镜等部分。光源是用来照亮投影片的。
聚光镜是由两块螺纹透镜组成,这两块螺纹透镜是用来增大聚光面积,增加投影片的亮度。反光镜是平面镜,作用是把光反射到屏幕上。
三、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以下内容
1.照相机的原理:u>2f,f<v<2 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的原理;f<u<2 f,v>2 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的原理;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教学设计示例
一、难点分析
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如上图(乙)
凹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参照下图(甲),和图(乙)来进行分析.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和凹。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2.通过实验,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3.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有什么不同特征.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的截面图,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薄的含义.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2)让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发生折射的现象.(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前后光的传播路径.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进行对比分析.3.总结
研究两种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探究活动
【课题】调查近视镜和老花镜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参考方案】实验分析近视镜和老花镜属于何种,分析其对光线的作用.【备注】
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提问学生: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凸透镜。)
教师引导: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不同?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引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展示: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特征,提出问题: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情况有何不同?(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较近,成放大的实像。)
教师讲解: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与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可能与物距有关,有的认为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展示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白色硬纸板、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的作用:可以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度,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记录表格?
提示学生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和透镜的焦距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的变化时,重点关注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由组长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在多媒体上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具体实验步骤:
①每组选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记录其焦距,再组装实验器材,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②将烛焰向凸透镜由远及近移动,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完整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变化规律,多测几组,并记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组装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对组装和操作有问题的同学进行指点和帮助。
分析与论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环节三:巩固提高
提问: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分别是什么位置?(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用顺口溜记忆: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作业:思考用照相机照相时,发现底片上的像有点小,想要使像更大一些应该如何操作?
【初中物理教学——透镜教案 (2000字)】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功率教案07-18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案06-14
初中物理教案苏科版06-14
初中物理分层次教案07-16
初中物理热现象的教学教案07-05
初中物理北师大教案07-13
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案10-10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06-17
新课标初中物理重点课程教案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