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养老保障状况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镇养老保障状况(共9篇)

城镇养老保障状况 篇1

当代中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障状况调查报告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物流S2010-1-48

吕芳梅)

摘要:城镇居民养老保障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逐步解决城镇无养老保障居民的老有所养问题。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0个档次,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截至2003年底,全国领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数为2247万人,月人均领取58元;当年全国各级政府财政支出最低生活保障资金156亿元,其中中央政府对中西部困难地区补助92亿元。中国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而使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经过多年探索建立起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将为中国社会保障事业持续发展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关键词:城镇

居民

养老保险

1.城镇居民养老保障之养老保险

1.1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标准意义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实施范围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基本一致,2012年基本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城镇非从业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

1.2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标准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由个人缴费和政府补贴构成。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0个档次,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

政府对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

地方人民政府应对参保人员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可给予适当鼓励,具体标准和办法由省(区、市)人民政府确定。对城镇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人民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1.3 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使用途径

国家为每个参保人员建立终身记录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构成,支付终身。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城镇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支出。

当代中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障状况调查报告

在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为满足不同参保人员的医疗需求,国家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减轻参保人员的个人负担。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普遍建立了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制度,其资金来源主要由个人或企业缴费,以解决超过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国家鼓励企业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主要用于解决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以外的医疗费用负担。企业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从成本中列支。针对国家公务员及原享受公费医疗的事业单位人员,建立公务员医疗补助制度。国家逐步建立主要由政府投入支持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中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还面临着诸多艰巨任务。今后,国家将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各类从业人员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加强和完善医疗保险管理和服务,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为参保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建立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减轻参保人员的个人负担,实现医疗保险制度的稳健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3.2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和缴费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包括所有机关、事业单位、各种类型企业、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职工和退休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也可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资金来源主要为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医疗保险费:用人单位缴费比例为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个人缴费为本人工资的2%;退休人员个人不缴费。个人缴费全部划入个人账户,单位缴费按30%左右划入个人账户,其余70%左右建立统筹基金。

4.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城镇养老保障状况 篇2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和调查结论

㈠基本情况本项调查对象全部为女性, 共计800人。发出问卷800份, 收回问卷746份, 回收率为93.25%。被调查对象兰州市占33.4%, 天水市占41.3%, 白银市占25.3%。其中城市常住人口占68.2%, 流动人口占31.8%。调查内容涉及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家庭及生活状况、就业及社会保障状况等3大项55个问题。

调查对象的年龄结构:18岁~25岁的占5.2%, 26岁~35岁的占33.3%, 36岁~45岁的占38.25%, 46岁~59岁的占23.2%。其中26岁~45岁的中青年妇女占大多数 (71.5%) 。

调查对象的文化构成: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5.4%, 初中的占39.7%, 高中 (职业中专) 的占20.7%, 大专的占9.5%, 本科以上的占4.7%。其中中学文化程度的占大多数 (60.4%) 。调查对象的政治面貌:中共党员占10.6%, 民主党派占0.9%, 无党派人士及群众占79.1%, 共青团员占9.45%。其中无党派群众占大多数。

调查对象的户籍地:本地户口的占68.6%, 外地户口的占31.4%。

调查对象的婚姻状况:未婚的占4.9%, 已婚的占84.7%, 丧偶的占3%, 离异的占3.3%, 其它情况的占4.1%。其中已婚妇女占大多数。

调查对象的工作年限:5年以下的占23.6%, 6年~10年的占29.5%, 11年~20年的29.5%, 21年~30年的占16.2%, 30年以上的占1.2%。其中工作5年以上的占大多数 (76.4%) 。

调查对象的职业类型:属国家和社会管理阶层的占7.9%, 属经理人员阶层的占0.3%, 属私营企业阶层的占4.0%, 属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的1.1%, 属办事人员阶层的占8.2%, 属个体工商户阶层的占15.65%, 属商业服务人员阶层的占4.3%, 属产业工人阶层的占2.0%, 属下岗人员阶层的占40.7%, 其它的占15.9%。

㈡调查结论通过对746份问卷频次分析, 该项调查反映出如下结论。

第一, 城镇及流动人口妇女参与经济建设的主动性高, 就业范围广、规模大, 已成为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目前妇女就业已涉及到九大社会阶层和众多领域。就业途径已从依靠政府安置就业为主转向多元化、自主化。在被调查者中, 通过政府安置和参加公职人员考试就业的只占28.6%, 参加企业招聘的占5.5%, 自主创业的占22.8%, 经熟人介绍就业的占14%, 其他形式就业的占29.1%。就业动机回答:维持家人和自己生活的占66.5%, 实现经济独立的占12.0%, 实现自我价值的占9.2%, 获得更高收入的占2.9%, 其他占9.5%。

第二, 妇女的生活观念改变, 流动性加强, 受教育年限增加, 受教育层次有所提高。目前城镇及流动人口妇女的生活观念、就业观念、家庭观念和权益意识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建立, 各级政府和妇联组织对妇女权益的重视和维护, 都积极地促进了这种变化。在调查对象中有福利房的妇女占22.0%, 有自己的商品房的占12.3%, 有经济适用房的占10.7%, 在出租房居住的占39.2%, 其他的占15.8%。有过二次以上婚姻的占5.0%, 独身的占1.5%。流动人口妇女占31.8%, 城镇人口的妇女占68.2%。一代人家庭占9.8%, 二代人家庭占44.6%, 三代人以上家庭的占45.6%。文化程度具有初中、高中学历的占60.4%, 大专学历的占9.5%, 本科以上学历的占4.7%。这应该说都是一些新的变化和发展。

第三, 人身权利和婚姻家庭中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 家庭暴力在一定程度上的得到遏制。近年来, 各级政府推动落实《妇女发展纲要》、《儿童发展纲要》和严肃维护妇女权益, 积极预防和制止了家庭暴力, 妇女的人身权利和婚姻家庭的权利受到法律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保护。2007年全省各级妇联共接待来信来访来电5784件 (次) , 其中家庭暴力投诉826件 (次) , 占婚姻家庭类的29.2%;2008年接待来信来访来电2627件 (次) , 其中家庭暴力投诉914件 (次) , 占婚姻家庭类的30.5%;2009年接待来信来访来电3949件 (次) , 其中家庭暴力投诉833件 (次) , 占婚姻家庭暴力的35.7%;2010年1~9月, 接待来信来访来电3087件 (次) , 其中家庭暴力投诉656件 (次) , 占婚姻家庭类的34.3%。妇女维权意识明显增加, 家庭暴力投诉逐年下降。家庭情况调查显示, 被调查妇女对对方满意的占36.8%, 比较满意的占22.8%, 一般的占29.1%, 不太满意的占6.3%, 不满意的占5.0%, 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到了59.6%。

二、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

目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男女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并未完全消除, 城镇及流动妇女的权益被侵害的问题仍然存在, 且不可忽视。

㈠就业歧视仍然存在被调查者中在就业或再就业时经历过性别歧视的有241名, 占43.3%。许多被调查者遇到过在招收、招聘员工时拒收女性和提高女性录用标准的现象。反映与本单位男职工同工不同酬的有393人, 占64.7%。而女性农民工的失业率更要比城镇妇女登记失业率高得多。在有失业经历的女性农民工中, 将近30%的曾经遇到过长达半年和半年以上的失业, 有时失业时间比就业时间还长, 并且工种变换频繁。

㈡合法权益受侵害问题表现多种多样一是存在着不与女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被调查者中有73.6%的女职工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和同。转移出来的农村女性找到一份工作已十分不易, 而且大部分是临时性的。用人单位没有提出签订劳动合同, 她们是不敢要求的。由于没有劳动合同, 出现侵权行为, 她们往往投诉无门。调查显示, 劳动合同签订率仅为26.4%。由于雇主与务工者之间劳动关系多属于口头约定, 缺乏行政和法律上的保证, 因而劳动关系极不稳定。即使签订了劳动合同也常不履行。二是随意延长工作时间。调查显示, 有40.1%的人每天工作时间在9个小时以上, 得不到正常休息的保证, 更享受不到法定的节假日休息权利;有71.8%的女职工被剥夺了节假日休息时间。三是91.6%的被调查者单位没有对女职工的特殊劳动保护措施, 存在缩短女职工产假或产假期间不保障其基本工资等问题。生育保险、女职工“四期保护”尚未全面落实。四是劳动报酬低, 使她们成为“工作中的贫穷者”。被调查者中有48.9%的人月工资在300元以下, 其中有45.3%的人还被拖欠过工资, 相当一部分已经无法讨回。五是工作环境差, 健康安全缺乏保障。下岗女工和女农民工为了实现就业, 大多数人集中在“3D” (险、脏、难的英文第一个字母) 职业岗位上, 工作环境恶劣, 劳动时间长, 强度大。一些企业片面追求效益指标, 忽视安全管理, 存在大量事故隐患和不安全因素, 加之女工自身安全保护意识薄弱, 导致工伤事故屡屡发生。被调查者中, 有34.9%的人对目前的工作状况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六是就业不稳定, 缺乏职业经历累计和晋升的保证机制。尤其是女农民工, 因为现行体制没有给予这部分人群与城市人群同等发展机会, 比如教育和培训机会、晋升机会、社会保障权益等, 使得她们缺少公共服务和社会支撑系统的保障。机会的欠缺和不公正, 妇女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显然不利于农村流动人口在城市的发展。

㈢城镇下岗女工及流动人口中的女性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较差被调查者中有56.5%女性经济状况入不敷出;57.6%的人日均家务劳动时间在3小时以上;45.6%的人生活在三代或三代以上的大家庭中。由于收入低、住房条件差导致了家庭关系不和, 有8.6%的被调查者认为, “家庭是拖累”。

被调查者中有39.2%的现在的住房为出租房, 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的占58.5%。健康状况为亚健康的占15.0%, 患慢性病的占11.6%, 患妇科病的占7.4%, 患职业病的占1.0%, 患重病和其他严重疾病的占4.2%。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都表现为一般或较差。

㈣妇女的社会保障还不完善被调查者中, 仅有10.4%的办理了工伤保险, 22.2%的办理了医疗保险, 14.8%的办理了养老保险, 16.9%的办理了住房公积金, 8.8%的办理了生育保险, 7.5%的办理了失业保险。调查还显示:女农民工对具体的社会保障诉求不尽相同, 她们对工伤保险、住院医疗保险最为迫切。尤其是下岗妇女和流动妇女社会保障程度低下。

三、对策和建议

㈠政府要加大对妇女的就业扶持力度政府应该对下岗女职工和流动妇女的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予以高度关注, 切实保障这部分人的权益。要充分挖掘适合女性自身特点的就业潜力, 不断提高妇女的就业比例。

㈡完善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的有关规定尤其是地方立法应有明确禁止就业歧视, 并在反就业歧视方面增加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定。同时, 明确女性在受到歧视时的救济渠道及对实施就业歧视的法律责任。在具体内容上针对女性就业问题应规定可量化的指标, 如明确在非特殊行业中女性的比例等, 对吸纳下岗女职工等就业弱势群体的企业, 政府应当制定给予企业适当补助的政策。

㈢加强女性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 扩大参保面和提高生育保险覆盖面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使全社会妇女都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 这无论是对调整效率与公平的矛盾, 还是维护社会、家庭的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

㈣加强妇女维权机制建设保障妇女权益必须以维权机制建设为重点, 切实推动解决广大妇女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此, 社会各部门都应当积极参与。劳动执法监察部门应当重视纠正在合同期限、劳动权益、解除条件等方面侵害女职工利益的约定和条款。在审查集体合同时, 要重点审核有关企业女职工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卫生保健、保险福利等内容, 发现有损妇女权益的行为, 坚决予以制止。要加强劳动用工年检制度, 对企业女职工超强、超时劳动, 违反男女同工同酬及在孕、产、哺乳期内解除劳动合同等违法行为, 应依法予以处罚。工会女工委要积极了解企业有关保护女职工权益的情况, 必要时要参与企业劳动争议的调解工作, 从制度、规范上、从企业的行为上实现维权。政府各职能部门应当统一行动, 对女职工权益保护法律的落实进行深入、彻底的监督检查, 不留空档, 不留死角。

城镇养老保障状况 篇3

基本养老保险若干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

渝劳社办发〔2006〕248号

各区县(自治县、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北部新区产业促进局:

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重庆市地方税务局重庆市财政局关于印发〈重庆市个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的通知》(渝劳社发〔2003〕47号)、《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个人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渝劳社办发〔2005〕159号)、《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用人单位不按规定进行社会保险登记不如实申报参保人员和缴费工资的处理意见》(渝劳社办发〔2005〕158号)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若干问题处理意见通知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个人参保人员首次参保条件

个人参保人员首次申请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参保”)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年满16周岁,男性未年满60周岁;女性1996年1月1日前有视同缴费年限的,未年满50周岁,无视同缴费年限的,未年满55周岁。

(二)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必须具有我市户口,其他个人参保人员,必须具有我市城镇户口。

二、个人参保人员首次参保需提供的资料

(一)城镇个体工商户(农村户口的,经营场所在建制镇人民政府所在地)首次申请参保时,必须提供本市户口、《居民身份证》、申请参保时仍从事个体经营且有效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含外地的营业执照,下同)和《个体工商户税务登记证》原件及复印件。补缴历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还应提供其最早从事个体经营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或《个体工商户税务登记证》原件及复印件,对不能提供原件的,应提供以下原始资料之一,作为认定补缴起始时间的依据:

1.工商行政部门收取个体登记费(开业、变更)、行管费的发票;

2.个体协会收取会费的发票;

3.个体协会会员证;

4.原始的完税凭证;

5.工商注册登记资料;

6.缴纳工商注册登记费的发票等。

(二)已年满50周岁未满55周岁的女性个人参保人员在首次申请参保时,本人应填写并提交《个人履历表》(附件2)。《个人履历表》中无参加工作、参军、下乡当知青等记载(即无视同缴费年限)的,可以按渝劳社发〔2003〕47号文件规定参保缴费。

三、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一)个人参保人员应从申报之月起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原则上不得补缴历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在2010年12月31日及其以前,符合补缴历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条件,且本人自愿申请补缴的,从申报之月起最多往前补缴60个月,其中符合渝劳社发〔2003〕47号文件第一条规定条件的个人参保人员,不得早于2003年7月1日。从2011年1月1日起,个人参保人员不得补缴历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二)凡是补缴历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参保单位及职工、个人参保人员除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本金、个人账户利息外,还应补缴个人账户本金之外的统筹基金的利息(统筹基金利息计算办法详见附件2)。

四、工作要求

(一)各区县(自治县、市)劳动保障部门应加强对个人参保人员参保缴费工作的管理,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做好稳定工作,切实维护个人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各区县(自治县、市)社会保险局应严格审核个人参保人员参保和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资格条件,并将参保资格认定的有关原始依据的复印件存档备查。

(三)对采取隐瞒、伪造等手段取得参保资格的人员,由参保地社会保险局负责退还其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和个人帐户利息,同时终止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五、本局过去有关规定与本通知规定不一致的,以本通知为准。

附件:

1.个人履历表(略)

2.重庆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利息计算办法

二○○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附件2:

重庆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利息计算办法

参保单位职工和个人参保人员应记统筹基金利息=本年应记统筹基金×本年记账利率×1/2×(n+1)/12+上年底止累计应记统筹基金×本年记账利率×n/12

其中:参保单位及职工本年应记统筹基金=参保单位和职工各缴费基数×(各单位缴费比例+各个人缴费比例-各记入个人账户比例)

个人参保人员本年应记统筹基金=个人参保人员各缴费基数×(各个人缴费比例-各记入个人账户比例)

上年底止累计应记统筹基金=上应记统筹基金×〔1+上年记账利率×1/2×(n+1)/12〕+上上年底止累计应记统筹基金×(1+上年记账利率)

以上公式中,n—应记统筹基金利息月数。

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渝劳社办发〔2006〕248

号文件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

渝劳社办发〔2007〕47号

各区县(自治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北部新区产业促进局:

《重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若干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渝劳社办发〔2006〕248号)贯彻执行过程中,有关区县(自治县)陆续反映了参保缴费的城镇个体工商户及雇工、失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等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以下简称“个人参保人员”)间断缴费期间是否可以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经研究,现补充通知如下:

一、严格把握个人参保人员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条件

(一)已参保的个人参保人员,参保缴费后有间断缴费的,在2010年12月31日前,可接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并完清间断缴费期间(不得超过首次参保缴费时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本金和利息。

(二)在2010年12月31日及其以前,首次参保的个人参保人员符合补缴历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条件,且本人自愿申请补缴的,可从申报之月起最多往前补缴60个月,其中符合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地方税务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的《重庆市个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渝劳社发〔2003〕47号)第一条规定条件的个人参保人员,不得早于2003年7月1日。

(三)从2011年1月1日起,个人参保人员应从申报之月起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中断缴费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再受理补缴间断期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二、严格执行补缴历年欠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加收统筹基金利息的规定

凡补缴历年欠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参保单位及职工、个人参保人员,均应严格按渝劳社办发〔2006〕248号文件规定的办法加收个人账户本金之外的统筹基金利息,具体如下:

(一)补缴历年欠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二)补缴维护历年缴费基数形成的历年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三)补缴漏人漏月形成的历年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

三、加强政策宣传解释,维护个人参保人员合法权益

各区县(自治县)劳动保障部门应加强政策宣传解释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将渝劳社办发〔2006〕248号文件和本补充通知的有关规定,向个人参保人员进行广泛宣传,告知参保人员应严格按规定申报缴费以及不按规定申报缴费或间断缴费的风险,维护个人参保人员合法权益。

浅述城镇居家养老模式 篇4

1 我国老龄化的现状

人民日报报道, 据2 0 1 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 全国6 0岁以上人口达1 7 7 6 5万人, 占总人口的1 3.2 6%, 其中6 5岁以上人口1 1 8 8 3万人, 占总人口的8.9%, 以上数据提示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何解决高龄化将日益严重这个世界性难题, 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的突出挑战[1]。

人口老龄化的局面已不可逆转, 我们应积极面对现实, 用智慧去应对这一难题。目前, 在我国主要存在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两种模式。有资料显示:

1 1.1%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8 8.9%的老年人选择

居家养老。由以上数据可见目前选择居家养老人数占大多数, 选择机构养老为少数。

2 居家养老模式的状况

有学者认为, 居住方式变化是养老方式选择的决定性因素[2]。其中, 居家养老被认为可能是对老人最好, 也是最有效率的照料方式, 而且具有一定持续性[3]。

2.1 居家养老的背景

家在中国百姓心中的地位始终是无法替代的。以家庭为中心, 这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将家庭作为老年人养老的主要场所, 既满足老人长期的生活习惯, 也符合老人的心理要求和我国的文化传统, 拥有归属感。

2.2 居家养老的意义

居家养老可在其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养老, 可享有属于自己的个人活动空间、同时又可充分享受到家人的关爱, 还可和相互熟悉的老人一起参加社区活动, 相互沟通、相互照顾、相互帮助, 增加了适应社会的能力。此方式既满足老年人的心理要求和我国的文化传统, 同时又不会隔断老年人与亲朋的联系, 促进邻里关系更加和谐, 还可减少子女的负担, 同时也有助于将传统的孝道进行传承。

2.3 社区在居家养老中的作用

可利用社区现有的老年人活动站、社区小食堂、超市、小卖部等资源, 为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做好服务工作。可组织社区的老年人进行符合其生理及心理特点的文体娱乐活动, 满足老年人对文体、娱乐休闲等方面的需求。还可开设对有所需求的老年人进行膳食配送及日常用品电话派送等服务项目。

2.4 社区医疗诊所应完善对居家养老的服务作用

可利用现有的社区诊所为老人提供体检, 并为每一位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建立家庭医生服务体系。并制定相互联系的方式, 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获得及时诊疗。真正达到“小病在社区由社区的家庭医生服务, 大病由家庭医生联系到相关上级医疗机构诊疗, 待病情稳定后仍回到家庭由家庭医生进行诊疗及保健”。

3 居家养老应关注的问题

综合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模式的实际情况, 个人认为, 我们可以在借鉴日本和新加坡的“家庭+社会”养老模式基础上, 建立“家庭+社区+社会”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即老年人在家中起居、在社区中活动、享受社会服务机构的服务, 将家庭、社区、社会的资源有机的集合起来, 确保居家养老模式可持续的发展。为此, 以下问题应引起注意。

3.1 在社会服务方面应进一步规范化

如目前的社区家庭医生的服务范围及标准还没有统一的规范, 家庭医生技术水平的要求及知识更新还有待医疗卫生管理部门规范管理。如民政部门还应依据目前社会需求及居家养老的现状, 制定出发展战略及标准。

3.2 社区服务范围还应进一步扩展

如在新建的社区, 老年人来源于四面八方, 相互不了解、不熟悉, 相互之间互不来往给沟通带来不便, 甚至有些老人居住了一年或更长时间连邻居姓名都不知。针对此情况, 社区管理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 积极为老年人创造相互了解、沟通的空间。

3.3 加强对困难家庭尤其是“空巢”老人的关照力度

目前一些家庭的核心变为孩子, 从而疏于对老年人的关心。也有些子女因为工作较忙, 缺乏照顾老年人的时间。对于这些老年人, 社区应加大关照力度。可在社区建立“敬老志愿者”服务队伍, 其工作可为老年人做卫生、陪老年人聊天、为老年人提供相应的服务等。另外, 在老年人知情的情况下建立“需帮资料档案”, 内容应包括其子女的联系方式, 遇到紧急情况便于可及时与其子女联系。

我国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迅速递增, “四二一”家庭的出现, 使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居家养老问题应当引起更多的社会关注。

摘要:中国的迅速老龄化及“四二一”家庭的出现, 使如何开展养老及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成为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社会调查及有关资料显示, 居家养老将必然作为我国老龄化社会下的主体养老模式。

关键词:城镇老人,居家养老

参考文献

[1]郝晓宁.我国城市老年人口的社会网络及社区养老分析[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2 (2) :17-23.

[2]鄢盛明, 陈皆明, 杨善华.居住安排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 2001 (l) :130-139.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事宜 篇5

是关于我个人养老保险的事情,想求助以下几点问题:

一、我是缴纳养老保险的,当时缴纳的时候好像是说要累计缴满15年且达到退休年龄,才可以享受;问:现行的养老保险是需要“连续”还是“累计”缴满15年?

二、目前所说的养老保险可以异地跨省转接的事情,是否已经开始执行?因为我在原籍缴纳了5年,现在在上海也缴纳,刚开始的,如果可以跨省转接,执行方式和区域限制是怎样的?是可以把上海的转会原籍还是把原籍的转往上海?

三、网上只能搜索到一些地方性的法规政策,而缺乏全国性的政策,如果有相关专业人士,期待解答,不胜感激!!!

急急急!!!

城镇养老保障状况 篇6

涉及人群:

两类,一是进城务工的农夫,在乡务农时介入了城乡住民养老保险,进城务工时介入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二是城镇就业不不变的职员,未就业时介入城乡住民养老保险,就业后凭证划定介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或机动就业职员在两种养老保险制度间交错选择参保。这些职员在长达几十年的劳动生活中,也许在两种制度中都参保缴费,必要治理制度跟尾手续。

(留意三点: 1、只介入城乡住民养老保险或只介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不能治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跟尾。 2、已经凭证国度划定按月领取养老保险报酬的职员,不再治理城乡养老保险跟尾手续。3、今朝应承参保职员在省内既介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又介入城乡住民养老保险。)

转移前提: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满(含延迟缴费至15年)的,应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报酬领取地社保机构申请治理从城乡住民养老保险转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不敷15年或按划定延迟缴费仍不敷15年的,应向城乡住民养老保险报酬领取地社保机构申请治理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入城乡住民养老保险。

跟尾时点:介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住民养老保险职员在到达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划定的法定退休年数后,可以申请治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跟尾手续。也就是说,制度跟尾时点为最后领取养老保险报酬时。参保职员到达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法定退休年数前,不治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跟尾手续

治理措施

参保职员向报酬领取地社保机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包办机构可能城乡住民养老保险包办机构)提出转入申请,填写《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跟尾申请表》,如果城乡住民养老保险转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则应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报酬领取地社保机构申请;如果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入城乡住民养老保险,则应向城乡住民养老保险报酬领取地社保机构申请。

国内外城镇养老模式比较研究 篇7

1、英国照顾型社区养老模式

英国最早在1963年就已经提出社区照顾的养老理念,距今已有近50年的历史,可谓是实施社区老年人照顾的鼻祖,所形成的较完善的社区养老体系对我国具有积极借鉴意义。20世纪50年代开始英国的传统家庭照顾功能已经明显衰退,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社区养老的模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英国社区照顾的理念是指:老人可以在社区自主选择服务,不离开熟悉的环境,充分调动社区现有资源,以及社区的人际网络关系来开展养老服务,既有利于节省养老成本,又有利于老人提高晚年生活质量。社区照顾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活照顾、物质支援、心理支持、整体关怀。这与我国传统的家庭理念是相同的,因此值得借鉴。

英国社区养老模式的构成体系包括: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为依托,以非政府组织为补充的社区照顾体系。具体运行管理模式为:组成人员分为负责人、服务中心的专业人员以及志愿者。该模式重要目标为让老人像在家里一样接受服务,形成了多形式与多主体的服务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老年人的需求。

2、日本的社区养老模式

上个世纪70年代日本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虽说是工业化国家中最晚进入的,但却是老龄化速度最快、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因此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养老事业的发展,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政策,以政府为主导,积极引导民间组织,形成多主体、多层次的社区养老模式,依据具体国情构建了了以企业年金为核心的老年保险体系和以家庭照顾为中心、以社区老年服务为补充的老年服务模式。与此同时日本与中国有相似的文化渊源,一般坚持“属地养老”的原则,即老年人多数愿意在家养老,接受子女家人的照顾,同时也能享受社区提供的全方位养老服务。所以说,日本的社区养老经验对我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养老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日本的社区养老组成的体系结构为:以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志愿者为主体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社区养老服务内容丰富多样,能满足不同老人需求,这使得老人在丧失劳动力后可以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果实,可以有尊严的安度晚年。

二、国内城镇养老模式分析

1、上海市的社区养老模式

上海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窗口,是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上个世纪70年代上海已经是老龄化城市,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因此上海政府从2000年开始着手在静安、黄浦等六个区进行试点工作,到目前上海已初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养老服务中心为载体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上海社区养老服务模式以下服务体系:企业式的养老服务。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所构建的亲和源养老社区,该社区将机构养老与家庭养老完美结合,真正体现了在社区内养老的精髓,既提供机构养老的全面的专业化的照料服务,也同时实现了家庭养老的舒适、便利与温情,使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与社区养老融为一体。在政府的主导下,倡导医院、法律、文化等本门的专业人员上门为老人服务,将有偿、低偿或者无偿的服务进行结合。

2、香港的社区养老模式

香港同样也是个典型的老龄化社会,并且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深受英国的影响,社区养老也同样引入了英国社区照顾的理念与方法。具体是在工业化与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才逐步建立起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主要是由社会福利署和各种非营利机构提供,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更适合香港的创新工作计划。

香港福利服务机构发展老年事业的基本原则为社区照顾和连续照顾,基本目标为:完善养老设施,提供多层次服务,以便让那些无法在家庭中获得照料的老年人安度晚年;鼓励家庭养老,并协助家庭成员照顾年长者;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使其尽所能、发挥所长。通过上述基本措施,最终达到“老有所属、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理想目标。香港社区照顾非常注重构建网络化来促进服务的发展,就是在每个老年人的周围,建立一个包括亲属、邻里在内的协助网络系统,使老年人能够在面临困境时,及时得到来自网络系统的协助,把老年群体周围的各种人际关系通过网络化整合起来,可以达到意想不到服务效果。

三、国内外城镇社区养老模式的比较分析

我们可以从上述分析看到各国的社区养老模式从建立的时间、实施范围、服务内容、组织体系等方面都有所差异,这些差异来自本国的经济实力,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1、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在国外人口老龄化一般与经济发展同步,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已经具备了应付老龄化的经济实力。但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却是未富先老,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老龄化速度高,经济发展与老龄化有较大的时间差,经济滞后而老龄化超前,尚未具备很强的支撑抚养老年人口的经济实力,从老年人口的经济密度可以证实这一点 , 这就给我国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带来了巨大考验。

国外一般出现老龄化的国家都具有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其养老事业就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能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这将有利于社区养老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西方国家,老人生活所需的基础设施、日常照顾、医疗保健等方面,甚至包括精神慰藉部分,都可通过市场来获得相关的服务。但在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市场经济还不成熟,老人所需的基本服务还不能完全从市场上获得。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还将是养老事业的主要人力物力的提供者。

2、传统文化理念的差异

国外基本上都以能获得最高经济效益来衡量一些社会现象,所以国外养老问题均已打上经济人的烙印,老人的物质需求乃至精神需求都不能脱离金钱的载体,社会并没赋予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如果社会中出现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问题,那必然是出于人道主义或者同情怜悯。而中国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家庭本位的观念深入人心,行孝观念较重,认为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老人也对家庭依赖情感较强,这不仅将影响老人对养老方式的选择,而且影响人们对新型养老模式的认识与接受。费孝通曾在几十年前就说“中西文化在亲子关系上的差别何在?父母对子女有抚育的义务,这是双方相同的。所不同的就在子女对父母有没有赡养的义务,赡养老人在西方并不成为子女必须负担的义务,而在中国却是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东方文化中往往崇尚的是四世同堂的传统家族文化,把养老主要功能寄托在家庭,而西方国家则会选择设施齐全、服务专业的机构来安享晚年。即便现在西方国家也非常重视养老中老人的精神慰藉,但也不可能改变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由的传统文化。

总之,从差异中能够看到我国社区养老模式有政府大力支持、社会资源丰富、传统文化支撑等方面的优势,但我们更应该看到我国社区养老较发达国家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起步较晚、体系建立不完善、政策法规不到位、实施力度不强、服务人员不专业等等不足之处。

摘要: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老年人养老问题成为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本文研究西方国家社区照顾的模式,结合国内的社区养老试点发展情况,从文化传统与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对中外社区养老模式的差异进行分析,对我国建立特色新型养老模式提供参考借鉴价值。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社区养老

参考文献

[1]James E Thornton,Earl R.Winkler,Ethics and Aging,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Press,1998.

[2]Andrew J Cherlin,Public And Private Families,McGraw-Hill,1996.

[3]肖云.我国城市家庭养老与社区养老服务载于[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4]金文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以珠海市香洲区前山街道为例[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1.

[5]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1983.

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专访提纲 篇8

主持人:实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党和政府的重大惠民政策,是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制度建设,标志着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建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重大进展。我县作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国家试点县已于2010年10月1日正式启动,2011年7月1日我县又作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开始启动。为了城乡居民朋友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尽快了解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踊跃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尽早享受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使晚年生活更加幸福安康,我们就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专访了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张洁同志。

记者:张局长,您好!我县作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国家试点县以来进展如何?

张局长:我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从2010年10月1日正式启动。经摸底统计至2010年10月1日全县共有农业人口13.57万人,其中16—59周岁适龄参保人员8.5万人,60周岁以上1.7万余人,2010年10—12月份共为14208人发放3个月的基础养老金276.5万元。2011年第一季度享受养老待遇人数为15200人,发放基础养老金2964000元。到目前为止 1

参保人数达43281人,保费征缴金额为6820000元,完成应参保人数的55%,应征缴金额的62%。

记者: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张局长: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一是从实际出发,低水平起步,筹集标准和待遇标准要与经济发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二是个人(家庭)、集体和政府合理分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三是政府主导和城乡居民自愿相结合,引导城乡居民普遍参保;四是对参保城乡居民实行属地管理。

记者:哪些人可以参加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张局长:具有本县户籍,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若农业户籍,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者,应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若城镇户籍,不符合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条件的非从业居民,应参加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记者:如何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张局长:参保人员,以行政村或居委会为单位统一到户籍所在地村委会或居委会提出参保申请,由村

支书、村主任或指定代办员具体办理。

记者:怎样缴纳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

张局长:参保居民以村为单位持本人户口薄,有效身份证原件统一在所在乡(镇)、居民办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参保缴费手续。新农保实行低标准起步,保费采取按年缴费的方式缴纳。年缴费标准设为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1000元六个档次,参保者在六个缴费档次中自主选择缴费档次,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缴费100元档次仅适用于农村重度残疾人,二级以上,以第二代残疾证为准)。以后我县将依据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

记者:在执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政府给予哪些支持政策?

张局长:对参保个人缴费政府给予缴100元补30元,缴200元补35元,缴300元补40元,缴400元补45元,缴500元及其以上补50元。以后根据本县经济发展和物价指数的变化适时调整缴费补助,政府对参保人的缴费补助不能冲抵个人缴费。我县基础养老金为每人每月65元(中央财政负担55元、县财政负担10元)。

记者:参加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居民什

么时候就能领取养老金?

张局长:2010年10月1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参保人员一律自年满60周岁次月起,按月享受新农保待遇;2011年7月1日,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参保人员一律自年满60周岁次月起,按月享受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待遇。

记者:养老金与缴纳养老保险费的时间和数额的关系是怎样的?

张局长: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施时,45周岁以上(含45周岁)人员,应按年足额缴费,也允许补缴,但补缴部分不享受政府补贴,累计缴费年限不得超过15年;45周岁以下人员,应按年足额缴费,累计缴费年限不得少于15年,中断缴费者允许补费,但补缴部分不享受政府补贴。

养老金计发办法: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月领取标准=个人账户月领取标准+基础养老金月领取标准。

个人账户月领取标准=个人账户积累总额÷养老金计发月数(139)。

个人账户积累总额=个人缴费总额+政府补贴+集体补助+利息

记者: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过去参加的农村保险怎

样衔接?

张局长:对于已经参加老农保的、年满60周岁且已开始领取老农保养老金的,在原有待遇不变的同时,可享受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对于已参加老农保、未满60周岁且没有领取养老金的,应将老农保个人账户资金并入新农保个人账户,全部计入个人缴费项下,并按新农保的缴费标准继续缴费。

记者:对任职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有哪些优惠政策?

张局长: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在任职期间,由省财政专项补助每人每月30元,(书记、主任一人兼得只享受一份补助),直接计入该参保人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离任后的续保、转移、领取等事宜,按新农保有关规定执行。

记者:怎样防止虚报、冒领养老金问题?

张局长:为防止虚报、冒领养老金现象,县农保中心委托乡(镇)劳动保障所对已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员,每年进行一次生存认证。

记者:现在正在启动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有什么区别?

张局长: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区别在于城镇居民为城镇户口,且参保缴

费分为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0个档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户口为农业户籍,参保缴费分6个档次。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政府补贴和领取待遇计算方法与新农保相同。

记者:谢谢。感谢张局长接受我们的采访。

养老保障制度改革论文 篇9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我国职工养老保障制度应当从传统的以受益为基准、养老金现收现付体制改革为基金预筹积累的个人帐户制度,这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并且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也得到了比较明确的体现。《决定》明确指出,在职工养老保障问题上,要“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

对新参加工作的职工来讲,通过个人帐户进行养老金预筹积累是没有问题的。但无法回避的问题是,目前已经离退休的职工没有养老金积累,目前在职但在实施个人帐户制度以前参加工作的老职工在过去的工作年限里也没有养老金积累。而他们的养老问题又是必须予以保证的,因为按照旧体制下的低工资、高福利政策,他们的养老金已通过“预先扣除”转化为过去的政府收入并凝固在国有资产当中,政府则承担对他们的养老保障义务。更进一步讲,旧体制形成了政府对老职工隐性养老金负债,这是必须偿还的。

老职工养老金来源理论上可能的解决方式有二,一是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即对新职工实施基金积累的个人帐户制度,对老职工则继续通过现收现付的办法,让目前的企业和年轻职工缴费解决;二是由政府统一对老职工的养老金来源作出专门处理。

实行“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问题很大。第一,对老职工负有养老保障责任(事实上是负债)的是政府,因此,如果政府不承担责任,转而继续让年轻职工承担义务是不合理的。第二,即使不考虑合理性问题,仅从财务上看,也行不通。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退休职工的退休金大约占在职职工工资总额的16—18%,随着今后更多老职工进入退休年龄,这种负担比例还会进一步提高。如果通过企业缴费完成对“新人”进行养老金积累和对“老人”养老的双重任务。即使考虑新制度中的个人缴费因素,所需的企业缴费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重也要达30%左右。这是企业无法承受的。

因此,要想真正实现养老保障体制转轨,必须对老职工的养老金来源作出专门处理,即由政府统一偿还旧体制形成的对中老年职工的养老金负债。根据智利等国家的实践经验,顺利实现社会保障体制转轨的关键就在于由政府妥善解决了旧体制遗留的中老年职工的养老金权益问题。否则,转轨无法进行。

二、1995年3月的改革方案无法实现《决定》提出的改革目标

为落实《决定》提出的改革要求,1995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并同时出台了两个具体操作方案,即实施办法之一和实施办法之二。

方案一的特点是要为在职职工全面建立个人帐户,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计发比较严格地与个人帐户储存额相对应。对于实施个人帐户制度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该办法实施前的工作年限视同缴费年限,至退休时,“以个人帐户中的储存额推算出全部工作年限的储存额”。已退休职工的养老金通过企业另行缴纳一定比例的费用形成统筹基金解决,给付标准按照改革前老办法执行。

方案二只设计了一个比例不大的个人帐户。目前在职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计发分为三部分,一是社会性养老金,按照职工所在地职工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二是缴费性养老金,个人和企业缴费每满全年,按缴费工资基数的一定比例计发;三是个人帐户养老金,对应于个人帐户储存额。其中前两项养老金来自于“统筹”。已退休职工的养老金则全部来自于“统筹”。与方案一类似,实施个人缴费制度前参加工作的职工,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

两个操作方案的设计思想、内容等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但有一个非常突出的共同点:老职工的养老金来源都是要通过当期的企业“统筹缴费”解决。

根据前文分析,在老职工的养老金来源不进行特殊处理的情况下,要想实现养老保障制度的转轨是根本不可能的。从两方案的实际运行结果看,与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帐户制度大相径庭,个人帐户普遍为空帐户,基金积累也不可能形成。

由于目前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没有来源,要通过企业“统筹缴费”解决,但在实际上,在企业开始为在职职工进行个人帐户积累的情况下,已不可能再承担过高的“统筹缴费”以支付目前退休人员的实际养老金需要。而老职工的养老金又是必须支付的,所以,唯一的办法只能是挪用目前已进入在职职工个人帐户的养老金。这在方案一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其更一步结果是,不仅实施个人帐户制度以前参加工作的职工存在“空帐”问题,已经按规定缴费的个人帐户也因为资金被挪用而无法积累。尽管有关方面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提出要进行所谓“基金部分积累”。但由于支付已退休人员养老金的压力巨大,又不可能无限制地提高企业缴费水平,因而在事实上基金积累的数量极为有限。至1996年底,全国养老金历年滚存节余为580亿元,尚不到1996年当年养老金支付额的一半。而且,其中还有相当大部分是1995年改革以前所剩余的。

由于个人帐户中没有资金,待目前在职职工退休时,他们的养老金来源就又成了问题,出路只能是继续挪用下一代人的个人帐户资金,拆东墙补西墙,使空帐户一代一代往下转。

三、“空帐”运行无法支撑下去,有关功能目标也无法实现

1995年3月的改革方案不仅未能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帐户制度,从实际运行情况看,也是很难支撑下去的。

由于已退休职工的退休金支付压力巨大,再加上因管理体制问题导致的高昂成本,养老金缴费率(企业缴纳的养老金占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比重)普遍很高,绝大部分地区都在20%以上,个别地区则接近30%,许多企业无力缴纳或以各种方式拒缴。综合各种调查结果,近期各地养老金的收缴率(实际收缴额占应收缴数额的比例)在1996年竟降至50—60%。为了维持统筹体系的运转,一些地方不得不进一步提高缴费率,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需要指出的是,在以养老金现收现付为资金筹集模式的旧体制中,对职工的养老金负债是一种隐性负债,而空帐户形成的则是政府对职工的明确负债,负债规模也更具有刚性。对这种负债也没有任何对其他人的债权来保证,因此是非常危险的。

由于体制本身存在缺陷,很多预期的功能目标也无法实现。首先,国有企业负担问题得不到有效缓解。不仅那些老职工多、负担重的困难企业未能走出困境,很多原本负担较轻的企业也由于统筹压力而不堪重负;此外,由于统筹层次低,不同地区之间企业负担不均衡问题也很突出。其次,覆盖全社会的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难以建立,无法为改革和发展提供保证。目前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都试图将现行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扩大至非公有制经济领域,但收效甚微,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在政府不能明确偿还对老职工养老金负债的情况下,扩大覆盖范围存在明显的责任转嫁特征,以致于非公有制企业普遍难以接受,养老保障体系仍只能局限在公有制经济范围内。这不仅不利于各种经济成份的共同发展、平等竞争和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也严重制约着当前的国有企业

改革和国有经济结构调整,诸如破产兼并、富余人员分离等难以有效进行,企业职能无法有效转换。第三,由于无法真正形成基金积累,难以为长期经济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发育作出贡献;第四,无法有效解决老有所养,社会稳定问题。仅从目前国有企业的现实看,因企业负担过重,养老金收支困难,退休职工养老金拖欠问题已相当普遍,在许多地方已成为严重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回避偿还对老职工的养老金负债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是不想让政府承担过多的经济压力。然而,当现行体制无法正常发挥功能时,必须承担风险的只能是各级政府。事实上,目前在不少地区,地方政府已经开始面对维持职工生活的巨大经济压力和相关的政治与社会压力。

四、1997年的改进措施及其局限性

鉴于1995年改革以来面临的问题,劳动部、国家体改委等政府职能部门经过协商,于近期形成一个改进方案,并报请国务院批准于1997年8月公布。统一后方案的要点是:按职工工资的11%建立个人帐户,其中个人缴费率1997年不得低于本人工资的4%,1998年起每两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个人帐户的其余部分由企业缴费划入。随着个人缴费比例的提高,企业划入的部分要逐步降至工资的3%;老职工的养老金由企业缴费形成的社会统筹基金解决。企业缴费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包括划入个人帐户的部分)。养老金支付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养老金,标准为当地职工上平均工资的20%;二是个人帐户养老金,标准为个人帐户累计储存额除以120。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退休后不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其个人帐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围绕上述基本框架,该改革方案还提出了其它一些措施,主要包括逐步扩大覆盖范围、提高统筹层次以及改善基金经营、监督和管理等。

从统一制度、改善管理的角度看,较之于当前多种具体实施方案并存,该方案显然有所进步。然而,从基本的养老制度模式看,仍然不准备补偿国家对老职工的社会保障欠帐,而是试图继续用“社会统筹”来解决老职工的社会保障费用。因此,该“统一制度”方案仅仅是对当前较为混乱的养老保障制度的一种修补方案。从其确定的“个人帐户”比例和“社会统筹”比例看,则是前述方案一和方案二的折衷。

根据对1995年改革以来养老保障制度主要矛盾和问题的分析,不解决对老职工的养老金负债,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帐户制度是建立不起来的。

对于必然出现的空帐问题,有关方面的设想是通过提高个人和企业缴费逐步将“空帐”充实。很显然,在目前企业已不堪重负并且退休人员比例迅速增加的情况下,这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此外,还有不少人寄希望于扩大统筹的覆盖面,将实施范围扩大到目前职工年龄结构相对年轻的非公有制领域。这一思路的最大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如前所述,由于明显存在负担转嫁问题,这种努力很难实现;其二,即使使用强制手段使各种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统筹体系,也姑且不考虑这会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产生何种影响,一个必然存在的问题是,在非公有制企业职工陆续进入老年后,政府则必须兑对他们的养老金承诺,届时亦不可避免会出现支付危机,而且是更大的危机,因为养老保障体系的负债数量较目前会大幅度增加。因此,这种思路的实质只是将发生危机的时间推迟。

总之,1997年改进方案仍然是一个存在缺陷的方案,仍然难以为当前紧迫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提供帮助,无法保证长期的养老安全,也难以促进经济增长以及为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提供支撑。在我们看来,唯一的出路应当是抓紧解决对老职工隐性负债的补偿这个症结问题,在完全积累的个人帐户制的基础上,才能使其他的问题迎刃而解。

五、解决问题的关键:补偿对老职工的隐性负债

要顺利实现养老保障制度从以受益为基准,养老金现收现付的旧体制转向养老金预筹积累的个人帐户制度,最关键的问题是必须以有效方式解决对中老职工的隐性负债。由于隐性养老金负债是作为旧的体制结果出现的,是政府对职工的负债,只能通过政府统一承担债务责任。

1、过渡费用应主要来源于国有资产存量

既然国家应当负责补偿,过渡资金从理论上讲只能有两种基本来源:一是从现有的国有资产存量中“切一块”注入老职工的个人帐户;二是从政府目前和今后的财政收入中拿出一笔钱来对老职工过去的隐性供款进行补偿。

智利的作法是由政府向老职工发放认可债券,并通过政府财政逐年偿还。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是,在进行改革时,智利的财政是有盈余的。我国的情况下则不然,目前以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都将面临财政紧张的局面。虽然每年用于偿还隐性债务的流量不是很大,最高年份约为1200亿元(1994年价格),但是否有足够的能力仍值得怀疑。我国财政目前已经有较高的赤字水平,如果再考虑以财政收入偿还养老债务,财政赤字的规模无疑会更加庞大,其风险是可想而知的。同时,这也必然有一个向全社会的责任转嫁问题(或直接增税,或通过通货膨胀方式变相征税),引发各种矛盾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当然,运用财政收入解决问题是最大优点是操作简便。

通过现有的国有资产存量解决隐性债务问题可能更为有效。一方面,并不是象有些人理解的那样,用国有资产存量偿还养老金负债意味着国有资产流失,相反,目前国有资产中的很大一部分就是隐性债务形成的,以此偿还隐性债务是完全合理的。另一方面,虽然用国有资产存量解决问题会遇到一些操作困难,但我国正在加紧对国有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并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其间自然要对国有资产进行重新配置,如与这一过程相结合,操作问题可能也不会成为太大的问题。至于是否象智利那样向老职工发放认可债券,则是具体的手段问题。

当然,以国有资产存量为主,结合经济发展中形成的政府新增收入共同解决隐性养老金负债也是可以考虑的。但无论如何,基于我国目前的财政状况以及有关改革的紧迫性,对隐性养老金负债的解决都只能更多地考虑运用存量。

与通过国有资产存量解决养老金负债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对国有资产进行分解。对此有几种基本的倾向性意见:一是结合对国有企业的公司化和股份制改造,将国有企业的部分股权划归专门的社会保障机构,用股权收益支付隐性负债:二是将部分国有企业划归社会保障机构进行经营,以其经营收入偿债;三是将一部分国有资产(比如一些中小企业、部分国有房地产等)进行出售、租赁,以销售和租赁收入偿债。总的看来,最后一种办法是最为可行。前两种办法的最大问题是,一方面操作难度较大,同时,企业经营的风险仍然是难以避免的,因而无法保证足够的支付能力。最后一种办法不仅较为简便,支付能力也没有问题。据世界银行等测算,目前我国国有部门的房产(附带土地使用权)的价值大致与GDp水平相当,足以支付有关费用。

最佳的应该还是混合方案,比如,以国有经济部门的房地产作为主要的和最后的担保,配合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的股权转让售股套现所得以及对中小企业的拍卖、租赁所得等。需要注意的是,除国家必须承担的养老金债务外,目前尚有安置企业富余(下岗)职工再就业等政府义务,完成这些任务所需的费用来源与筹集方式也应通盘考虑。

对职工养老金权益的具体支付方式也应采取以某种形式为主的混合方式。比如,对大部分职工采取以货币支付养老金的形式,对某些正处于调整状态的企业的职工,也可采取企业股权、债权让渡以及工龄买断等特定形式。有关的处理手段还应尽可能与住房制度改革相结合。

考虑到与国有企业改革衔接和配套问题,还有一种可供考虑的思路是实施政府、企业、职工和银行之间的债务转换。目前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有着相当高的负债率,且绝大多数的负债都是对(国有)银行发生的,因此,一个可以考虑的债务转换思路是,将企业对银行的相当一部分负债转化为企业对职工的负债,结合企业的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将职工对企业的债权转化为股权。与此同时,将政府对职工的(隐性)负债转化为政府对银行的负债。更为具体地说,政府对职工的养老金负债由企业偿还,企业对银行的等量负债则由政府偿还。这样一方面可以从很大程度上解决目前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矛盾问题,也可以通过职工对企业的持股解决有关产权不清和治理结构无效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对职工隐性债务的偿还也有了更为现实的基础。考虑到不同企业的负债水平、经营业绩的不同,全面实施债务转换可能会遇到困难,但实施部分债务转换应该是可行的。如,为保证老职工养老金的稳定性,可大致确定一个基本部分,仍由政府按统一标准支付,其余部分则进行债务转换。对一些负债水平高,经营业绩又不太好的企业,有关的债务转换可以折扣方式进行。

2、我国的总体负债水平不高,实现过渡没有问题

与其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相比,由于我国的工业化水平不高,尤其是获得了政府养老承诺的公有制部门的职工人数占全社会劳动者的比重较低,目前也只有20%左右,因此,我国的养老金债务负担占GDp的比重属于非常低的。比如,由世界银行组织有关中、外专家在1995年所进行的详细测算结果为:截至到1994年底,已退休职工的所需的养老金总量为6810亿元,在职职工积累的养老金权益为12360亿元(均为1994年价格)。两项合计为19170亿元。而且这一结果不仅包括企业职工积累的养老金权益,也包括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积累的养老金权益。而199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6622亿元,养老金债务负担占GDp的比重只有40%多一点。如工业化水平较高的欧美国家(包括东欧各国),隐性养老金负债占GDp的比重几乎都超过100%,一些国家甚至超过200%。已经成功实施了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过渡的智利等国家的隐性养老金债务占GDp的比重也在80%以上。考虑到我国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从一个动态的过程看,隐性养老金债务所占GDp的份额会更小,因为隐性养老金负债通常不需要一次性支付,而是在相当长的年份内逐年偿还。总之,我国目前还是处于压力比较小的时机和阶段,只要措施得当,顺利实施过渡是没有问题的。

通过资产存量解决对中老年职工的隐性负债不仅从理论上是可行的,近年来国内不少地区也在有关问题上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实践。如近年来不少地方在对国有企业进行转制(放小)的过程中,都明确地将一部分存量资产划拨出来,用作专门的社会保障费用,以偿还旧体制形成的对老职工的社会保障债务。这些探索都是非常有益的。这说明社会各界都对“补偿”的必要性有比较一致的共识,同时也为如何有效进行“补偿”提供了经验。

我国人口众多,建立基金预筹积累的养老金保障个人帐户制度可以积累相当大的一笔资金,如果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无论对于经济发展还是对于进一步的经济发展还是对进一步的经济体制改革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如在目前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过程中,之所以改不动或者说障碍重重,不仅有人员负担和各种社会负担问题,资金投入不足以及不合理融资体制等也都是严重制约因素。通过有效的养老金积累并通过养老金基金管理机构的投资利用,不仅可以扩大全社会的投资能力,特别是长期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推进资本市场的发育,弥补目前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缺乏等缺陷。

养老金基金作为一种主要形式的投资基金,还可以促进发展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养老金基金本身就是一种属于所有投保人的公有制形式,通过基金投资,持有各种企业的股权,还能够产生和发育更多的公有制经济组织。此外,通过基金组织持有企业股份,对于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也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在有效解决旧体制遗留责任、基本的目标模式等已经确定的前提下,新的养老保障体制应如何组织值得认真思考和对待。主要问题涉及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否设立固定津贴型的基本养老保险

新的保障模式实施养老金预筹积累的个人账户制是不应有异议的。但选择完全的个人账户制还是混合制则需要进一步分析。

包括世界银行专家在内的许多学者建议,新的养老保障制度应采取混合制,即,在实施个人账户制度的同时设立固定津贴型的基本养老保险。比如,世界银行建议新制度下的养老金由三个支柱组成,支柱一为一个通过统筹(进行转移支付)旨在保证退休职工生活在贫困线以上的基本养老保险部分,平均的替代水平约为24%左右;支柱二为一个实施养老金预筹积累的个人账户,可使达到正常工作年份的职工获得平均35%左右的替代水平;支柱一和支柱二是强制的,两项合计可达到60%左右的替代水平。世行报告提供的测算结果表明,两支柱所需的缴费率为平均工资的17%,其中企业约占13%(其中9%进入统筹,4%进入个人账户),职工占4%。支柱三为一个按需要补充的自愿账户(补充保险)。

我们的意见与此不同。新的养老保障制度可不设立固定津贴型的基本养老保险。除了非强制性的补充保险外,强制性养老保障全部通过个人账户实行,目标也是让达到正常工作年份的职工获得平均60%左右的替代水平。在此目标替代率水平下,企业与个人缴费水平比世行测算结果还可略低。所不同的是,企业缴费全部进入个人账户。即,新的养老保障模式选择完全的个人账户制。

设立固定津贴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其基本的出发点一是要保证退休者的收入,建立最低养老金保证;二是要通过统筹,即转移支付实现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原则。这两个目标追求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考虑到我国特定的国情,其在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值得分析。

其一,财务上的收支平衡未必能够保证。设立固定津贴型的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水平显然不能太低,至少要保证退休者的此项养老金收入要高于贫困线,否则没有意义。显然,对固定津贴部分的养老金收缴仍需要以支定收,现收现付。虽然较之于旧体制下养老金全部现收现付,企业在统筹项目上的缴费率会大幅度下降,但也不可能太低。同时,由于新的保障体制必须覆盖各种所有制类型的企业,设立固定津贴型的基本养老保险要对所有企业都进行统筹,考虑到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企业发展的不稳定、不平稳问题、非正式部门和行业所占比重过大以及养老金现收现付难以避免的逃避缴费等问题,能否保证足够的收缴率仍是未知数。所以,风险仍是存在的。如果预期的企业缴费率因支出压力增大或因收缴率降低等原因不能维持

收支平稳,要么需要财政进行补贴,要么需要进一步提高缴费率,进而继续在某种程度上陷入旧制度的误区。

当然,在通过其他筹资方式解决目前已退休职工和在职职工养老金权益的情况下,统筹部分在相当长时间内都将有节余,因为新职工中的大多数暂时到不了退休年龄。这种情况类似于国内一些机构推崇的“部分积累”。但根据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测算,至2030年以后,这一统筹部分亦将会出现赤字。也许考虑许多年以后的风险有些杞人忧天,但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长治久安考虑,选择无风险的制度总是更好。

其二,一些技术性问题难以有效解决,管理难度与成本也将大幅度提高。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将面临大的经济结构调整过程和迅速的城市化、工业化过程,尤其是大批处于各种年龄段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的转移过程,同时,也会出现大量的阶段性就业以及劳动力在正式部门和非正式部门之间的频繁转移等情况。设立固定津贴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如果考虑工龄(缴费年限)因素进行领取资格限制,则体制缺乏开放性,在全面扩大覆盖范围时必然也会遇到各种阻力甚至是抵制。如果不进行资格限制或工龄要求很低。财务上的风险势必会大幅度增加。而且,对缴费情况的统计,受益人个人情况的认定都将会非常复杂。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区间不平衡问题突出,设立固定津贴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如果统筹层次过低,地区间的差距等问题难以避免。如果统筹层次过高,则必然存在较高的管理难度(如地区间的差距问题等等),以及同时存在两套管理体系时必然出现的高管理成本与操作成本。

此外,较之于完全的个人账户制,混合制度的资金积累率要低得多;对个人的激励机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弱化。

采取完全的个人账户制更安全,也更适合我国国情。由于完全以收定支,其不仅可以避免统筹体系中几乎肯定会出现的财务危机,还可以提高对个人的激励、提高经济发展起步阶段的积累率。此外,考虑到新体制必须全面扩大覆盖范围,而且在今后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必须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必须在不同所有制之间以至城乡之间形成平等的起点与条件,完全的个人账户制也具有明显的优点,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此外,与混合制条件下双重管理体系并存相比,只对个人账户进行管理也会降低管理难度与管理成本。

当然,完全的个人账户制的确存在难以体现公平性原则,尤其是少数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可能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问题。对此问题,可通过强化社会救济来解决。即,对所有收入水平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人,政府均通过制度化的社会救济体系,保证其基本生活。实际上,即使通过设立固定津贴型的基本养老金或其他方式建立了最低养老制度,社会上仍不可避免有贫困者存在,政府仍然必须通过社会救济制度对这些人提供帮助。因此,不实施最低养老金制度,代之以统一的社会救济制度可能更加适宜。

总之,新的养老保障体制采取完全的个人账户制并结合强有力的社会救助体系,同时以发达的商业保险作补充,更适合于我国国情。个人账户制的优点可以充分得以体现。对那些无力自保的社会弱者,政府的责任主要是提供一种制度化、社会化的救济体系,维持其基本生活。在这里,社会保障的互济特征及转移支付特征也能够得到体现。

二、如何更有效地保证养老金增值保值

在养老保障制度的改革目标、模式甚至更为具体的政策组合都比较清晰后,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问题无疑取决于改革后的管理体制是否有效:尤其是能否确保基金被有效使用并能增值保值。这一问题不仅直接涉及到投保人的切身利益、养老保障体系的安全,也直接关系到进一步的经济发展问题。

从我国近些年对极为有限的养老金管理的实际情况看,一直存在严重问题,远远不能适应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需要:养老保障(包括其他内容的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与基金运营一直不分,不仅有限的基金积累无法获得很好的投资效益和投资回报,由于缺乏制约和监督,各种管理不善甚至腐败问题都相当突出。根据国内外经验、教训,要通过个人账户进行养老金预筹积累,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与养老金经营机构必须分开。在这一问题上,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也提出了明确的原则。

当然,仅仅将行政管理与基金经营机构分开是远远不够的。为了确保养老基金能够被有效使用,必须发育更有效的基金运营和监管制度。

其一,必须培植和发育高效率的基金经营机构。智利等国家所提供的两条最重要的经验是:第一,基金交由民间机构而非政认府部门进行经营。第二,多家经营而非独家垄断,全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由世界银行完成的一份全面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全世界范围内,由民营机构经营的养老金收益率普遍高于由政府部门经营的养老金收益率。除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少数国家外,在大部分国家,由政府部门管理的养老金收益都是负值。之所以出现这种结果,一方面是政府部门自身的运行效率往往不高,甚至会出现腐败问题。另一方面,政府部门管理的养老金通常不能投资于股权、不动产或国外资产。而是被迫购买政府债券,或以很低的名义利率向亏损的国有企业贷款,从而使风险过分集中。此外,采用政府部门管理方式,基金还往往成为政府部门的专用资金来源,其运用通常服从于政治目标而非追求经济效益,这不仅无助于增值保值,还有助长浪费和鼓励赤字财政的危险。民营机构的最大优点是他们会尽可能追求效益最大化。

上述经验是值得充分研究和借鉴的。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可考虑对大致具备经营条件的一些金融、保险机构(如人保集团及各种业绩较好并且在全国各地均有一定业务基础的信托投资机构)进行改造,以承担基金经营任务。但无论如何,一定要有竞争机制。

其二,必须健全行政和管理与监管体系。首先必须有严格的法律体系。有关管理机构不但要依法行政,其自身也要依法接受监督,真正体现法制原则。在此基础上,应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机构,将目前分散于劳动、人事、民政、卫生等部门的管理职能统一到一个专门的机构,比如成立社会保障部。该部门作为政府机构依法行使各种管理、监督及指导职能,并对不同形式和内容的保障及保险进行协调。作为管理者,该机构不参与任何形式基金的经营活动。当然,中老年职工养老所需要的过渡资金的筹集与偿还工作可在有效监督的前提下交该机构执行。为了使监督体系本身具有制衡机制,还应考虑发展其他监督机构,如由缴费人、受益人及其他相关人士组成非官方的监督机构等。

对养老金基金经营机构的监控重点应当集中于金融和财务监控方面。为防止舞弊行为,要建立基金经营机构的法定资本金制度以及财务公开、绩效评级和严格的经济处罚制度。为保证投保人利益,还必须有指数化的最低投资回报率制度。的政策条件与环境条件,促进基金投资效益的提高。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发育水平不高,很多在发达国家已经充分发展的金融工具尚待开发。因此,在实施基金积累制的初期可以将基金投资范围定窄一些,随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成熟以及基金积累数额的扩大,对投资规定再逐步灵活调整。如智利最初把

上一篇:店铺装修流程管理下一篇:立足课文巧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