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经典文学作品读后感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外国经典文学作品读后感(共8篇)

外国经典文学作品读后感 篇1

“百年”即是象征拉美漫长的屈辱史。从书一开始,我们便进入到一个伊甸园般的世界——马贡多。“那时的马贡多是一个二十户人家的村落,泥巴和芦苇盖成的房子沿河岸排开,湍急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床里卵石洁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指点点。”这时马贡多可以与新航路开辟前的美洲十分相似,封闭落后却又安逸和乐。然而与外界交流使这和谐安宁的状态被打破。书中吉普赛人的到来,隐喻着欧洲文明与本土文明的交汇。而吉普赛人无用的先进发明,对原住民财富的赚取,则隐喻了殖民者奸诈的掠夺。虽然书中吉普赛人的活动对马贡多的影响并不很大。吉普赛人的行为同时侧面反映了马贡多的落后愚昧,加上书中各种野蛮残暴的行为,暗示了马贡多所代表美洲文明的落后性与脆弱性,为后文的灾难埋下伏笔。

作者洋洋洒洒地交代了布恩迪亚家族的种种不可思议的行为后,笔锋一转。从奥雷里亚诺的视角,我们看到了隐藏在平静表面下的深刻的社会危机。当里正与阿卡蒂奥关于村庄管理权发生激烈争执时,我们可以发现乌托邦似的社会与强权政府的矛盾,而这矛盾愈演愈烈,最后演变成了旷日持久的内战。如果说吉普赛人从贸易打破原住民社会秩序,那么内战就是彻底的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破坏安宁稳定的社会形态。通过阅读历史以及对作者个人经历的考察,可以认识到书中的内战,情景与20世纪拉美混乱状态多么相似。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阿卡蒂奥之口,反映了独裁的残酷现实,表达了对独裁统治的批判。内战与独裁,又是这一世界的苦难根源。

内战的结束并没有为马贡多居民带来长久的安宁与和谐。当铁路被引入小村庄时,马贡多遭受了更大的劫难。香蕉公司的到来,与吉普赛人到来相类似,却比前者威力更为强大。从书中可以看出,铁路是又一与外界联系的标志,同时代表着马贡多现代化的到来。现代科学技术强烈地冲击着居民自然的生活与朴实的思想。以香蕉公司为代表的殖民者肆无忌惮地进行经济侵略,输出科技成果与现代生活方式。马贡多以往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异变,现代生活方式诱惑着人们走向堕落。现代化带来表面的繁荣,却掩盖不了马贡多道德衰落的现实。工人罢工导致的大屠杀以及香蕉公司的撤出与铁路的荒废导致的马贡多的衰落,说明现代化不过是糖衣炮弹。殖民者攫取财富,经济侵略,罔顾人民利益的行径被深刻的揭露批判。

如果说百年是一种悲哀的现实,那么孤独就如同冥冥中主宰的命运。家族成员,不可避免的与孤独缠绕,可以看做是一种病,禁锢家族成员的精神,折磨人的心灵,扭曲人的行为,表现是不近人情的行为和野兽一样的情感。极端的冷酷,疯狂的纵欲。前者,可以称为奥雷里亚诺病,后者,可以称为阿卡蒂奥病。例如奥雷里亚诺上校,一个伟大的斗士与高超的工匠,却对家人与战友麻木不仁,连蕾梅黛丝之死与乌尔苏拉的教诲都无法融化他的铁石心肠,他晚年封闭在实验室里,制作小金鱼,然后融化掉,如此循环往复。与此孤僻寡合的性格相反,他的父亲何塞.阿卡蒂奥.布恩迪亚是一个狂热,激进,生命力旺盛的人,不仅被吉普赛人弄得神魂颠倒,更在探索知识之路中走向疯狂的深渊。家族其他成员,大抵不是沉默寡欢,封闭钻研,就是性欲旺盛,尽情挥霍。这种孤独,不仅是人的悲剧,更是社会封闭隔绝,阻碍发展的诱因。

孤独不仅仅表现于人,更表现于自然与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决定了孤独的特质是马贡多代表的文明难以摆脱的特征,无论是作为原始社会的马贡多,还是作为殖民地的马贡多,虽然与外界进行交流与沟通,虽然经常受外界影响干扰,但仍然改变不了封闭落后的现状,总是处在悲哀的下坡路上。究其根源,还是因为文化经济没有独立健康发展,社会制度没有深远持久的进步。马贡多,往往任人掌控,被动挨打,外部得不到支援,内部也面临分裂。马贡多实际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被人操纵与利用。这是一种悲哀的现状,也是难以改变的现状。两次大的反抗,一次是奥雷里亚诺的内战,一次是香蕉工人的罢工,结果都失败了,而且当事人都遭遇了极其残酷的对待。奥雷里亚诺丧子,工人被屠杀抛尸。民主,自由,平等,团结,这些希望都破灭了,更可悲的是,居民似乎忘却了,只留下淡淡的血痕。马贡多宛如世界文明之洋中的一个小岛,一直处于孤立隔绝的悲哀状态,并且这种状态难以被彻底有力的打破。

外国经典文学作品读后感 篇2

人类不断地创造着灿烂的文化, 这些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 有的生命能量很快或慢慢地消耗殆尽, 有的却长期焕发着生机, 经得起时代的检验和时间的筛选, 大浪淘沙, 成为精华和经典。它们的“生命比它们自己的时代延续得还要长”[1], 又是“我们教育机构所遴选的书”[2]。的确, 经典来自人类的灵魂, 是我们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正因为经典的生命比它们自己的时代延续得还要长, 又是教育机构所遴选的书, 那么经典特别是外国文学经典在中国高校学生眼中就又有另外一种形象:距离遥远的、老成持重的、严肃古板的甚至的是生硬的, 确实, 外国与中国, 历史与当下, 隔了两层, 就像是两条平行线, 似乎不可能有什么交集。作为高校从事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教师, 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近西方文学经典, 从而真正体悟西方文学经典, 以下笔者用三个教学个案加以详细说明。

二、《圣经》离我们并不遥远

作为中国人, 我们知道《论语》在中国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可以说它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 正如李泽厚所言:“儒学 (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一书) 在塑建、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 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3]。在中国, 不管识字还是不识字的, 不管是皇帝宰相还是平民百姓, 不管是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 《论语》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 已代代相传, 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言行举止中了。所以, 它不仅是精英文化、大传统, 同时也与民俗文化、小传统紧密相联。这样, 儒学和孔子的《论语》就像西方基督教的《圣经》一书了。我们知道, 作为西方思想文化的两大基石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 (主要是《圣经》) 共同演绎了过去的西方文明史, 并继续在现当代的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化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圣经》 (包括《新约》和《旧约》) 不仅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宗教经文, 它还是一部文学经典,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不了解《圣经》, 也就不能真正理解西方文学、西方文化。但在中国, 《圣经》的影响似乎与我们本土的《论语》相距甚远, 不可同日而语, 并且, 《圣经》的文字干巴巴的, 连个形容词都少有, 教师怎么去引导学生走近《圣经》呢?实际上, 《圣经》并不仅仅属于西方, 《圣经》译本的种类、它的销售量居世界首位。《圣经》全书现已被翻译成两千多种文字, 而且译本的语种数还在不断增加。两千多年来, 《圣经》一直在塑造着人类的文明, 影响着它传到之处的文化, 早在公元635年, 聂斯脫利派传教士就把基督教带到了中国, 当时称为景教, 由于历史的原因, 特别是在20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基督教在中国被视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或反科学、反理性的迷信而遭到抵制,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 《圣经》也已经渗透、融化到当今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只是我们忘记与《圣经》的关联而已。我们知道孔子有弟子三千, 并且孔子提倡“有教无类”, 也就是说教学生不要分类别, 但这仅仅是相对意义的“有教无类”, 孔子还是要分类别的, 分什么类别呢?分男女类别, 孔子没有一位女学生, 而我们今天的女学生和男学生可以在同一个教室里共同接受教育。如果我们追根溯源的话, 基督徒显然是实践两性同时接受教育的先锋。基督教一开始就平等接受男女进入这个圈子, 也平等要求双方学习基督教信仰的基本知识, 因此无论男女在洗礼和成为教会成员之前, 都平等接受了教理问答教学。这一点在《圣经》中也体现得特别鲜明:不管是在登山宝训这样的公开场合, 还是在马利亚和马大的家里, 耶稣对男女都一视同仁, 因此, 即使基督教会在坚持两性同等教育的实践中屡遭失败, 但从没有完全放弃。“毋庸置疑, 男女同等受教育是耶稣基督积极影响的另一个结果”[4]。当然也是《圣经》影响的一个结果, 所以, 有学者认为:耶稣的降生是妇女历史的转折点。另外, 耶稣每当讲到婚姻或描述婚姻时, 总是一夫一妻。他说:“因此, 人要离开父母, 与妻子连合, 二人成为一体。”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19:5》 (For this reason a man shall leave his father and mother and be joined to his wife, and the two shall become one flesh.) 注意, 原文中“妻子”一词使用了单数;耶稣还说如果跟从他, 这个人必须爱他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弟兄、姐妹、妻子 (《圣经•新约•路加福音•14:26》) ;原文为:“人到我这里来, 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 就不能作我的门徒 (“爱我胜过爱”原文作“恨”) (Whoever comes to me and does not hat father and mother, wife and children, brothers and sisters, yes, and even life itself, cannot be my disciple.) 注意, 其中“妻子”一词他还是没有使用复数。耶稣的一夫一妻制婚姻观与他对妇女的高度尊重相映成辉, 因为一夫多妻自始至终欺压妇女。值得注意的是, 《圣经•新约》中提到的无论是婚姻还是婚姻生活, 一夫一妻制是所设定的婚姻的惟一形式。实际上, 生活在当下中国的每一个人, 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 《圣经》像《论语》一样影响着你, 或者说你受惠于《圣经》, 今天遍及全球的孤儿院、养老院以及医院、大学, 这些机构最初都是由基督教会创办管理的, 当然也是《圣经》影响的体现。教师如果在讲解《圣经》之前先提醒学生关注《圣经》在当下中国的影响, 那么使学生对《圣经》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 这样就为下面的讲解做了良好的铺垫, 也打消了学生对《圣经》的隔膜。

三、以教材为基础但不照本宣科

威廉•莎士比亚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 英国的民族诗人, 由于在世界文学中的独特地位而被认为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8部剧本、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和其他诗作。“在文学最基本和最必要的语言、形式和想象的水平上, 莎士比亚的力量都是无与伦比的”[5]。他的剧本被翻译成所有主要使用着的语言, 表演次数也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剧作家。从理论上说, 看到莎士比亚处于有史以来最有影响的文学家排行榜之首, 应该说是不会使人感到意外的。但在讲解莎士比亚时, 教师常常发现中国学生实际的阅读感受和莎士比亚的文学地位还是有很大差距。当然这其中有翻译的问题, 也有学生的人生阅历相对较单薄等主客观原因, 但教师还是可以找到切入点来让中国学生对莎士比亚心悦诚服的。18世纪末, 意大利戏剧家卡罗•葛齐公开宣布:世界上只能有36种剧情, 不可能再多了。20世纪初, 法国的乔治•普尔梯曾引证上千部戏剧和小说, 不得不承认:“36”是不可超越的这36种剧情是:“求告、援救、复仇、骨肉的报复、逋逃、灾祸不幸、革命、壮举、绑劫、释迷、取求、骨肉间的仇视、骨肉间的争竞、奸杀、疯狂、鲁莽、无意中恋爱的罪恶、为主义牺牲自己无意中伤残骨肉、为了骨肉而牺牲自己、为了情欲的冲动而不顾一切、心须牺牲所爱的人、两个不同势力的争竞、奸淫、恋爱的罪恶……”[6]。在莎士比亚38部戏剧中几乎包括了上述绝大部分的叙事模式或故事类型, 甚至在一部作品里就并存着几种剧情模式。如《哈姆雷特》中的复仇、不幸、释迷、野心、恋爱被阻误会和悔恨等, 再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里的竞争、不幸、恋爱被阻、冒险、过失和悔恨等。中国学生也看过各种各样的电影、电视剧、小说以及戏剧, 不论是武侠还是穿越, 也不论是惊悚还是悬疑, 思考一下自己所有看过的这些其中的叙事模式或故事类型是不是没有超过“36”种?是不是都在有意或无意中重复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早已出现的叙事模式或故事类型?教师在寻找类似的切入点时当然可以按照教材中已有的内容来组织, 也可以完全脱离教材寻找新的能连接莎士比亚以及他的戏剧与中国学生之间的中介、桥梁, 这样, 在外国文学经典的教学中, 教师应千方百计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建立关联,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意识到, 每部文学经典讲述的故事是独特的, 但同时又具有普遍性, 表达了人类共同的体验和共享的普世价值, 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本相有洞见, 使每位阅读它的读者都会从中受益。

四、影像:解读原著的良好媒介

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发展, 视觉产品与传统的文学, 特别是经典文学之间的交融、相互影响也日渐广泛与深入。据统计, 在奥斯卡最佳电影的奖项中, 近70%的影片并不是来自单纯的电影剧本, 而是源于文学作品本身。在电影的平均制作预算达到三千至四千万美元的今天, 投资一部建立在优秀作品特别是经典作品之上的电影, 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商业考虑。外国文学经典作品 (除了诗歌外) 几乎都曾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 有的甚至是多次。看从文字改编成了的影像既快又省力, 还有人去看原著吗?影像作品是否在争夺阅读文字的读者呢?实际上, 正在热播或上映的由文学经典改编而成的影像作品时, 也正是读者购买原著的高峰时期, 也就是说, 技术观视手段的发展和丰足趋势, 让人们能够以更多的方式来了解文学作品, 文学与影像更多的是互补而非对立。2012年, 导演了《赎罪》、《傲慢与偏见》的英国导演乔•怀特再次把列夫•托尔斯泰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搬上了银幕, 使我们看到了乔•怀特对这部巨著的解读, 有的学生看了这部电影, 认为裘德•洛扮演的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很让人同情, 于是她对卡列宁这个似乎不怎么引人注意的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反复阅读原著, 发现国内外国文学教科书和大多数学者对卡列宁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仍存在表面化、情绪化、简单化的倾向。在对《安娜•卡列尼娜》原著细读的基础上, 她对卡列宁的人格特征进行举例分析, 并考察其心理辩证发展的过程, 继而又重点分析卡列宁与安娜婚姻失败的原因, 最后, 简析卡列宁形象多义性的成因以及传统评论存在的问题, 这样, 她写了一篇一万五千多字的优秀的本科毕业论文。的确, 《安娜•卡列尼娜》虽然牢固地扎根在其时代和地域, 但没有受时空的限制, 正如作者托尔斯泰追寻历史和人性更重大的真理一样。如此看来, 教师不用过分担心学生只看影像不看原著, 影像有可能成为学生深入研读原著的一个良好的媒介, 教师在讲授外国文字经典的时候也应尽可能地寻找到类似这样的媒介, 从而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经典的兴趣。

五、结语

总之, 在外国文学经典的教学中,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外国文学经典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联, 摒弃照本宣科和老生常谈, 打破外国文学经典与中国当下表面上的隔膜, 努力寻找走近外国文学经典的恰当媒介和桥梁,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 才能提高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加纳罗, 特尔玛·阿特休勒.艺术让人成为人[M].舒予, 吴珊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106

[2]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M].江宁康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5:11

[3]李泽厚.论语今读[M].前言.三联书店, 2004:1

[4]阿尔文·施密特.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M].汪晓丹, 赵巍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157

[5]丹尼尔·S·伯特.世界100位文学大师排行榜[M].夏侯炳译, 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5:1

外国经典文学作品读后感 篇3

【关键词】简·爱 翻译 经典建构

文学经典建构是目前学术界的关键性话题,并受到翻译界的广泛关注。虽然文学经典建构早就存在,但在20世纪末期才受到重视。目前,翻译文学经典化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但翻译经典化与原创文学经典化之间存在差异。如果过于重视翻译文学经典化与原创文学经典化的相同之处,就会忽视两者之间的差异性,最终造成翻译文学经典化的片面发展。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简·爱》翻译作品在文学建构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简·爱》经典的概述

《简·爱》(Jane Eyre),译名为《孤女飘零记》。他是这本小说最早是由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经典著作,影响着全球上千万的读者。《简·爱》给予读者丰富的精神粮食,让处于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看到了希望,并获得强大的量。不同读者从《简·爱》中获得感悟,而且这种感悟会随着阅读次数的改变而改变。《简·爱》的经典力量不仅体现在翻译译本的数量方面,还体现在翻拍电影和电视的次数方面。《简·爱》最早于1944年被拍成电影,成为琼·方登成名作品之一。本文所指的经典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文学名著,另一方面是文学名著的译本。因此,《简·爱》经典的含义应该视情况而定。

二、《简·爱》译本经典建构分析

1.时代发展的需要。英国文学作品经过漫长的过程才被引入到中国。19世纪末期,英国文学进入中国,并与中国文学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最早被引入中国的作品是《天路历程》,是由英国人宾威廉和中国学者共同翻译而成。《简·爱》在1927年被伍光建翻译成为中文作品《孤女飘零记》,于1935年年底被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一时期的中国妇女开始关心国家,关心自己的地位,《简·爱》中的人物符合这一时代发展的需求。《简·爱》于1933年被李霁野翻译为《简爱自传》,于1935年被郑振铎、茅盾等发现,发表于《世界文库》刊行。《简·爱》受到中国读者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翻译的经典作品,主要归咎于中国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自我意识的提升。因此,《简·爱》在中国的出现,与19世纪妇女运动密不可分。随着中国女性对平等地位的不断追求,《简·爱》中女主人公的抗争精神越发深入人心。

2.中文翻译的作用。虽然时代发展的需要为《简·爱》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但优秀的翻译也为其成为经典作品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简·爱》翻译作品的语言优美、清新,叙述简洁、顺畅。《简·爱》在中国经历了不同版本的英文翻译,不同优秀译本让女性读者从不同角度了解这部作品,并获得不同程度的精神力量。因此,《简·爱》在中国拥有很高的普及率,在一定程度上归咎于优秀的翻译。翻译者来自不同的阶级,拥有不同的翻译水平,采用不同的翻译风格,丰富了《简·爱》作品。出身于无产阶级的李霁野,其翻译的《简·爱》译本起着推动社会革命的作用。严格直译的《简·爱》表现出自己对勃朗特的喜欢。宾威廉翻译的《天路历程》,注重作品中的基督思想。《简·爱》在中国广泛传播与译介在经典构建方面的作用有关。

3.其他相关因素

(1)巧合的初译。伍光建与李霁野对《简·爱》的中文翻译,为其在中国传播奠定了基础。李霁野和伍光建在互补相识的情况下,都对《简·爱》进行翻译,并于同一年问世,纯属巧合的初译。《简·爱》问世以后引起社会的广泛轰动,但是初译并不完善,很快就获得其他翻译者的复译。

(2)首译与复译。《简·爱》自身的文学魅力吸引很多读者对其进行复译,并在社会上出现不同的译本。中国读者可以相互比较,从不同角度发现《简·爱》的经典魅力。《简·爱》的价值不能一次被发现,其魅力也不能一次被展示。随着中国文学环境的变化,《简·爱》的文化价值逐渐被发现。《简·爱》复译需要一定时间的文化积累,复译与初译之间为互补关系,也是初译的拓展。“but of the bloke and axe edge: of the disseverment of bone and vein; of the grave gaping at the end” 。李霽野将其译为“想着木砧和斧头,想着骨与血管的分开;想着……,想着逃亡和流浪……。” 伍光建将其译为“只想到杀人台,刽子手的刀:这时候我只想到逃走,想到无家可归……”。前者是对作品的复译,后者是对作品的初译。可见,前者是在一定时间积累后才被翻译出来的,前者更加准确地表达出作品的内涵。

(3)“简译”与转译。《简·爱》刚刚进入中的时候,很多翻译者并不懂的原作品的内涵,直接对原作品进行翻译,这就是所谓的“简译”。虽然“简译”不能准确地展示作品的内涵,但对于《简·爱》在中国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简译”后的《简·爱》可能会偏离原著,语言方面也比较晦涩。

总之,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文学经典构建健康发展。《简·爱》在我国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并对当时的读者发挥不同的影响作用。目前,《简·爱》的内涵被不断丰富,符合社会的人文主义要求。《简·爱》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不多,深深地影响世界的文学爱好者。《简·爱》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不仅可以拓展读者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兴趣,还可以培养读者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因此,研究《简·爱》翻译在外国文学经典建构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夏洛蒂·勃朗特.《简·爱》.黄源深译[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16-36.

外国经典文学作品读后感 篇4

“20世纪外国文学经典研读”课程

测试题A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河湾》与《___________》一样,也以昔日的比属刚果(现刚果民主共和国)为背景。河湾小镇成了整个社会的缩影:形同鬼蜮,民生凋敝。

2. __________在《蝇王》中把一群十二岁以下的英国男孩放到一个荒岛上,根据自己多年从教而取得的对这类孩子的了解,“毫不妥协地”揭示了他们身上蕴藏的人性的弱点。

3.杜拉斯1984年荣获__________文学奖的小说《情人》为她赢得了世界性声誉,但也让读者误以为她是一个只热衷于卿卿我我的通俗作家。其实,杜拉斯独特的语词风格在她的笔下充满了美丽与震撼,蕴涵着诗歌的力量。

4.《法国中尉的女人》是一部戏仿__________小说的作品,福尔斯一方面惟妙惟肖地模仿那个时代小说家的常规写法,另一方面又对这种写法进行嘲讽,同时又在结构上进行大胆的实验。

5.奥地利小说家__________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德语作家,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为《城堡》、《变形记》等。

6.萨特学说中最富于影响力的是__________的命题和__________的理论。7.英国著名戏剧家约翰·奥斯本《__________》一剧在英国战后戏剧中起了“引领潮流”的作用,剧中主人公吉米·波特所代表的愤怒青年的形象以及他那炽热、震撼人心的话语令人印象深刻。

8.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在艺术风格上继承了德国乃至欧洲文学史上一种非主流的,但具有强大“野性基因”的文学传统,即17世纪的“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2分。请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中)1.以下哪部作品是美国小说家的作品:

A、《洪堡的礼物》 B、《窥视者》 C、《儿子与情人》 D、《家长的没落》 2.这部小说写本德伦一家为刚去世的女主人艾迪送葬的历程。它的实验性主要表现在结构的设置上。小说由15个人物的内心独白构成,共有59个独白段落。这部小说是:

A、《芬尼根的苏醒》 B、《我弥留之际》

C、《到灯塔去》 D、《追忆似水年华》 3.以下哪部小说是法国作家的作品:()

A.《喧哗与骚动》 B.《约翰·克利斯朵夫》 C.《儿子与情人》 D.《布登博洛克一家》

4.这一流派的小说家在艺术观念上极力主张文学应该客观摹写世界,主张在作品中抛弃任何作家主观的思想、见解和议论,作家所做的只是精细、如实地反映外部世界,尤其是刻绘外在的物质世界。因此,对“物”的重要性的强调在这一流派的小说家那里走向了极端。这一流派是:()

A.现实主义 B.存在主义 C新小说派 D.表现主义

5.美国文学理论家汉弗莱曾对意识流小说下过这样的定义:“意识流小说是侧重于探索意识的未形成语言层次的一类小说,其目的是为了揭示人物的精神存在。”所谓“意识的未形成语言层次”,指的是:()A.前意识与无意识层次 B.意识与无意识层次

C意识与前意识层次 D.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层次 6.以下哪两部小说是伍尔夫创作的:()

A.《到灯塔去》、《我弥留之际》 B.《达洛卫夫人》、《海浪》

C.《间隔》、《都柏林人》 D.《雨王汉德森》、《月桂树被砍掉了》 7.这位著名作家1905年6月21 R生于巴黎,两岁丧父,随外祖父、母长大,1924年考入著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哲学系,1929年以第一名的成绩通过全国哲学教师学衔考试,此后担任过中学哲学教师。这位著名作家是:()A.罗曼•罗兰 B.萨特 C加缪 D.巴尔扎克

8.1976年,在授予一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有这样一段话:在他的“第一部作品诞生之时,美国的叙事艺术发生了倾向性和换代性的变化。”这位作家是:()

A.马克•吐温 B.海明威 C.帕斯捷尔纳克 D索尔•贝娄

三、简答题(每题12分,共48分)

1.什么是意识流小说中的“自由联想”? 2.简述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

3.什么是黑色幽默?黑色幽默的主要艺术特征是什么? 4.小说《寒冬夜行人》的实验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四、论述题(共30分)

试以具体文本分析“垮掉的一代”的社会根源及其表征。

A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黑暗深处》 2.戈尔丁3.龚古尔 4.维多利亚

5.卡夫卡6.“存在先于本质” “自由选择” 7.《愤怒的回顾》 8.“流浪汉小说”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2分)

三、简答题(每题12分,共48分)

1.自由联想是意识流小说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1分)有研究者认为自由联想就是;“在小说中,人物的意识流程往往不具有任何规律和秩序。其意识一般只能在一个问题或一种事物上作短暂停留,头脑中的事物常因外部客观事物的突然出现而被取代。眼前任何一种能刺激感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断人物的思路,激发新的思绪与浮想,释放出一连串新的印象与感触。”(6分)有研究者认为对联想进行控制的因素有三个:“第一是记忆,这是联想的基础;第二是感觉,它们操纵着联想的进行;第三是想象,它确定着联想的伸缩性”。(5分)

2.作为一个文学流派的存在主义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法国,并在战后成为影响了欧美乃至世界的文学思潮。(2分)存在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有:

①存在主义文学与存在主义哲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法国存在主义在文学上的主要代表是萨特、加缪、西蒙娜·波伏瓦等。他们既是文学家,也是哲学家,他们往往把文学当作表达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场所。存在主义的文学主题往往是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体现。(4分)

②存在主义文学的主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描写对于世界和人生的“荒诞体验”,这种“荒诞体验”往往表现为“厌烦”、“恶心”和“焦虑感”。2)强调人在荒诞境遇中的“自由选择”。(4分)

③存在主义文学在艺术上的显著特征是哲理化。(2分)

3.“黑色幽默”是一种绝望的幽默在文学上的反映,它试图引出人们的笑声,作为对生活中显而易见的无意义和荒诞的最大的反响。(2分)“黑色幽默”小说家集中写的是社会现实处境的荒谬及其对人的个体存在的挤压,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黑色幽默”又被称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3分)其主要艺术特征表现为:无以复加的变形与夸张;滑稽讽喻手法的运用;取消传统小说那种连贯性的叙事格局,使小说碎片化、集锦化;杂糅各种文体等。(7分)

4.①《寒冬夜行人》是一部由十篇小说的开头组成的长篇小说。十个故事共同的特点和联系是,每一个故事都在最吸引你的地方戛然而止。(3分)②这十本小说的名字组成了一首诗。(3分)③小说运用了少见的第二人称(“你”)叙事。(3分)④在结构上,被称为“连环套小说”或者“套盒结构”小说。卡尔维诺发展了从《天方夜谭》和《十日谈》就已经开始了的世界小说的“套盒叙事”的传统,并显示出了一种惊人的创造性。(3分)

外国经典文学作品读后感 篇5

青蛙敲敲蟾蜍的门。“蟾蜍,快起来,”他喊着,“到外面来看看,冬天好棒啊!” 蟾蜍说:“我猜不要看外面,我还要再暖和的被窝里躺一会儿,” 青蛙说:“冬天好美好美耶,快点出来玩玩儿。” “算了,”蟾蜍说,“冬天穿的厚衣服我一件也没有。” 青蛙走进屋子,他说:“我这儿给你带来了一些穿的。”

青蛙说着,就给蟾蜍套上了一件大衣,给蟾蜍穿上了一条厚棉裤,给蟾蜍戴上了一顶帽子,又给蟾蜍围上了一条围巾。

“救命啊!”蟾蜍大叫,“我最好的朋友要杀死我啦!” 青蛙说:“我只不过帮你穿上厚衣服,好一块出去玩呀。” 青蛙和蟾蜍到了外面。他们踏着雪上山。青蛙说:“来,坐上我的雪橇滑下山去吧!” “我可不坐。”蟾蜍说。“别害怕,”青蛙说,“我会和你坐在一起。蟾蜍,你坐前面,我就坐在你后面,滑起来一定很快很好玩的。”

雪橇开始往山下滑去。“出发啰!”青蛙欢呼着。

他们滑着滑着,遇到一块不平的地方,青蛙从雪橇上跌下去了。蟾蜍驾着雪橇飞快地穿过了一些树木和岩石。

他说:“青蛙呀,我真高兴你在这儿。” 蟾蜍说着,一跃就跃过一片雪堆。

“青蛙,多亏有你在这里,不然我真不知道要怎么驾雪橇呢。” 蟾蜍说,“青蛙,你说得没错,冬天真是好好玩啊!” 一只乌鸦飞过来。蟾蜍大声地喊:“喂,乌鸦,你看我和青蛙了不起吧,我们驾驶雪橇的技术可是全世界最棒的哦!”

“不过,蟾蜍,”乌鸦说,“雪橇上可只有你一个人!” 蟾蜍回头一看,这才发现青蛙不在了。“我真的是一个人哪!”蟾蜍尖声叫着。砰!雪橇撞上了一棵树。咚!雪橇撞上了一块大石头。啪!雪橇一下子栽进了雪里。

青蛙从山上跑下来。他把蟾蜍从雪堆里拉出来。“我都看到了,”青蛙说,“你一个人驾雪橇驾得非常好。” “才不好呢,”蟾蜍说,“但是有一件事情,我一个人可以做得很好。” “是什么事情呢?”青蛙问。蟾蜍说:“我会一个人走回家。就算冬天再美丽吧,也比不上我温暖的被窝儿。”

惊讶地发现,原来“青蛙和蟾蜍的世界”不只有青蛙和蟾蜍。我一直以为那个世界里就只有他俩呢!有一只乌鸦啊!

原来,我们畏惧的是自己的想象。

原来,成功的体验会让我们有更开阔的世界。原来,失败的体验是让我们又退回原点的魔咒。

《转角的地方》

青蛙和蟾蜍在路上淋了雨。他们跑到青蛙的家。蟾蜍说:“我全身都湿透了,今天一天也报销了。” 青蛙说:“喝点茶,来块蛋糕吧,等一下雨就会停的。如果你靠近火炉站着,衣服很快就会干了。在你等衣服干的时候,我来讲个故事给你听。”

“好极了。”蟾蜍说。青蛙讲:“在我还只有蝌蚪那么一丁点大的时候,我爸爸曾对我说,‘儿子啊,别瞧今天天气冷冷的,阴阴的,春天可就在转角的地方呢。’我盼望春天快点来,就出门去找那个转角的地方。我沿着树林里的一条小路往前走,走到一个转角的地方,看看春天在不在那一边。”

蟾蜍问:“在不在呢?” “不在,”青蛙说,“只有一棵松树、三颗小石头和一些干草。我走到大草地去。不一会儿,又走到另外一个转角的地方。我绕过那个转角的地方,看看春天在不在那边。”

蟾蜍问:“你找到了没有?” “没有,”青蛙说,“只看见一条老蚯蚓躺在一个树桩子上睡觉呢。我沿着河边走,走到另外一个转角的地方。我绕过去找一找,看春天在不在那里。”

“在那里吗?”蟾蜍问。“不在,”青蛙说,“只看见一堆烂泥,一只蜥蜴在追着它自己的尾巴玩。” 蟾蜍说:“你一定找得很累吧。” “我是累了,”青蛙说,“而且天又开始下起雨来。我只好回家。当我走进家门,我又发现一个转角的地方,那就是我家房屋转角的地方。”

“你有没有绕过去看看呢?”蟾蜍问。“有,我也绕过去看了。”青蛙说。“那你看见了什么?”蟾蜍问。“我看见太阳出来了,”青蛙说,“我听见鸟儿在树上唱歌,我看见爸爸妈妈在花园里工作,我还看见花园里开了好多花儿。”

“你终于找到春天了!”蟾蜍欢呼起来。“是啊,”青蛙说,“我太高兴了,我找到了春天来到的那个转角的地方。” “你看,青蛙,”蟾蜍说,“你刚才讲得对,雨真的停了。”

青蛙和蟾蜍急急忙忙跑出去。他们一同跑到青蛙房屋转角的地方,去证实一下春天已经来到了。

蟾蜍误读了青蛙所说的“转角”,如同,年幼的青蛙误读了爸爸的“转角”。我们以为转角是属于空间范畴的。其实,它是属于心理的。我们以为已经到了不能再坏的时候。其实,幸运就要开始了。我们以为美好在远方。其实,它们悄悄地潜伏在我们周围。

《惊喜》

十月了。树上的叶子纷纷落下,落得满地都是。青蛙说:“我要到蟾蜍家去,帮他把草地上的叶子扫干净,给蟾蜍一个惊喜。”青蛙从花园的储藏室里拿出一把耙子。

蟾蜍望望窗外,他说:“这些零零乱乱的叶子把什么都盖住了。”他从放杂物的柜子里拿出一把耙子。“我要到青蛙家跑一趟,把他的叶子扫光。青蛙一定会很高兴。”

青蛙从树林里跑过去,这样蟾蜍才不会看见他。

蟾蜍从深深的荒草里跑过去,这样青蛙才不会看见他。青蛙来到蟾蜍的家。他从窗户往屋里看了看。“正好,”青蛙说,“蟾蜍不在家,他绝对想不到是谁把他的叶子扫光的。”

蟾蜍到了青蛙的家。他从窗户往屋里看了看。“正好,”蟾蜍说,“青蛙不在家。他绝对想不到是谁把他的叶子扫光的。”

青蛙努力地扫啊扫,他把叶子扫成一堆,不一会儿,蟾蜍的草地就干净了。青蛙拿起他的耙子走回家去。

蟾蜍拿着耙子辛苦地扫来扫去,他把叶子扫成一堆。不一会儿,青蛙的前院连一片叶子也没有了。蟾蜍拿着他的耙子走回家去。

一阵风吹来,吹过这片土地,把青蛙帮蟾蜍扫好的叶子吹得到处都是,也把蟾蜍帮青蛙扫好的叶子吹得到处都是。

青蛙回到了家,他说:“明天我也该把自己家草地上的叶子扫一扫了。蟾蜍看见他的叶子已经扫干净,不知道会多么惊喜呢!”

蟾蜍回到了家,他说:“明天我得干点活儿,把自家的叶子清扫一下。青蛙看见他的叶子已经扫干净,不知道会多么惊喜呢!”

当天晚上,青蛙和蟾蜍都很快乐。他们各自关了灯,上床睡着了。

读这则故事的时候,我想到一句话“当我正在想你的时候,你是否也想起了我”。记得别人,被别人记得,同时发生的那一刻,是温暖的。

作者用相差无几的语言,分别写了青蛙和蟾蜍“各自”行动。这样的安排更能让人感受到动作的同步,相同动作的背后,是同样深爱着对方,希望对方快乐的心啊!

那一阵神奇的风,将青蛙和蟾蜍所有制造“惊喜”的努力都化为泡影。

可是,没有实际功效的“惊喜”给他们带来了“为别人付出”的快乐,坚信别人也会因此得到快乐。

经典文学著作读后感 篇6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经典文学著作读后感(精选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文学著作读后感1

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大师,被马克思称之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莎翁的作品几乎是个悲剧的世界,《罗密欧与朱丽叶》千年传唱流了千年的泪水;《哈姆雷特》一个快乐王子的忧郁又何尝不震憾了一大批人,但他的喜剧也同样值得一读再读。

莎翁的名剧《威尼斯商人》探求的是金钱这一古老而又永不过时的话题。金钱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东西么?有什东西比金钱更珍贵?富有动人的亲情故事,对爱与付出的讴歌、机智的对话、峰回路转的剧情,夸张爆笑的情节,充满了传奇及浪漫的色彩。交织着友情、爱情、亲情的世界,引领我们认识什么才是人生中重要的价值,诙谐的语言蕴含了深刻的内涵!

剧中主要人物有安东尼奥、夏洛克、巴萨尼奥、鲍西亚、杰西卡和罗兰佐。他们生活在商业味浓重的威尼斯,安东尼奥热心帮助巴萨尼奥去见美貌的富家嗣女鲍西亚而向放高x贷的夏洛克借了三千块钱,并依夏洛克的立下了违约割胸口一磅肉的契约。安东尼奥的全部资本都在“海上”,他的商船因故未能及时返回,于是夏洛克一纸状书把他告上法庭。法庭协调未果,因为不怀好意的夏洛克不要巴萨尼奥三倍甚至十倍于借款的还款,只要那一磅肉。法庭审判中,鲍西亚女扮男装出场作为律师用自己的博学使夏洛克打消割肉的念头的同时拿不回借款的一个子儿。更要命的是,他的所有财产都依法传给“私奔”的女儿杰西卡和女婿罗兰佐。

不说夏洛克贪婪得到头来一无所有,且看鲍西亚父亲为宝贝女儿择亲定制的金、银、铅三个匣子,匣子里面分别是死人的骷髅、傻瓜的画像和鲍西亚画像。

金匣外面刻着:“谁选择了我,将要得到众人所希求的东西。”里面的纸卷是:“发闪光的不全是黄金,古人的说话没有骗人;多少世人出卖了一生,不过看到了我的外形,蛆虫占据着镀金的坟。你要是又大胆又聪明,手脚壮健,见识却老成,就不会得到这样回音:再见,劝你冷却这片心。”

银匣外面刻着:“谁选择了我,将要得到他应得的东西。”,里面的纸卷是:这银子在火里烧过七遍;那永远不会错误的判断,也必须经过七次的试炼。有的人终身向幻影追逐,只好在幻影里寻求满足。我知道世上尽有些呆鸟,空有着一个镀银的外表;随你娶一个怎样的妻房,摆脱不了这傻瓜的皮囊;去吧,先生,莫再耽搁时光!“

铅匣外面刻着:“谁选择了我,必须把他所有的一切作为牺牲。”,里面的纸卷是:“你选择不凭着外表,果然给你直中鹄心!胜利既已入你怀抱,你莫再往别处追寻。这结果倘使你满意,就请接受你的幸运,赶快回转你的身体,给你的爱深深一吻。”

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对鲍西亚父亲的睿智喝彩。其实,匣子反映的不仅是世人对金钱的看法,更是对一切事务的看法,金银铜只不过是个比喻罢了,里头的纸卷本身就是很好的诠释。

现实生活中,我们看事物、评价人物不要只凭外表。金玉其外的橘子还不是败絮其中么?一些富家子弟也只会穿金戴银却是不学无术的。所谓真人不露相啊,真正人才不必包装入时,也不一定夸夸其谈。“发闪光的不全是黄金”,这话没错,我同样想到有关金子的一名话:“只要是金子终究是会发光的”。这就要我们擦亮双眼,分清是内在金还是外在金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事不要虚浮。一步一个脚印,实打实的才能成事,大跃进、浮夸风吃的就是这个苦头,高产决不是吹出来的。教学工作也是一样,投机取巧,做小动作,看起来风风火火的教学活动未必就是件好事。

《威尼斯商人》告诉我如何看世界,如何做事情,求真务实是我们坚持的原则。

经典文学著作读后感2

如果流落荒岛的时候你只能带上一本书,你的选择会是什么?

我会毫不犹豫地选《基督山伯爵》!

初识唐代斯是高中的一次偶然。某天在同学的座位里面发现一本超厚的书,那时甚至现在我也一直很迷恋那种厚书,总喜欢窝在床上或者坐在自习室里一鼓作气地读完。当时只读了几段就被深深吸引欲罢不能,匆匆去书店买了一套。因为买得这套书字比较小,读完之后眼睛一片模糊,心里却是一份挥之不去的酣畅淋漓,甚至一度绘声绘色地讲给我妹听,导致今日她也十分喜欢这本书。

记得书的导言说,中国读者喜欢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书中的故事迎合了我们那种快意恩仇的武侠情结。我喜欢武侠,喜欢中国式的江湖,也很喜欢这个法国式的故事,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

年轻有为的唐代斯,因为四个不同的原因遭到了四个人的联手陷害,在暗无天日的牢房呆了十几年。一个睿智的神甫帮他分析了局面,由此一颗复仇的火种也在他的心底开始燃烧。

初读时,一些细微的场景让我久久难忘。法老号扬帆归来时的喜悦让我感动地流泪,他的老板终于解决了债务,而唐代斯也结束了报恩,开始那条真正的复仇之路。还有当马克西米连和他的妹妹一家邀请唐代斯做客,那种久违的家庭气氛和他们对唐代斯的爱也都让我无法忘怀。

一连串完美的复仇计划在一步一步完成后,和海蒂乘船远走的唐代斯留下了:等待和希望。再读时才从纯粹的情节中脱离,开始慢慢体会这几个字的意义。

《肖申克的救赎》中,Andy用耐心地等待终于成功越狱,可是对他而言,监狱生活中还有偶尔可以播放的音乐,还有他熟悉的数字和职业,还有朋友的交谈,而唐代斯,可怜的唐代斯拥有些什么?黑暗,无尽的黑暗,让若干年后的他拥有一双能够在黑暗中洞悉一切的眼睛。孤独,一个畅游在大海习惯于漂泊的人却被锁在一个海中小岛,莫大的讽刺!还好,让他遇见了神甫,一个睿智的老者,他开始有了希望,一个渴望交谈的希望。随后复仇的种子萌生,一生一切都只为了这个复仇的希望,为了这个希望他进入了漫长的等待,这是怎样的一种坚韧和忍耐才能够做到的!

等待,永远都是一段漫长的征程,等待者总是会觉得时间过的太慢而慢慢耗尽热情,就这样错过了一片风景,一段缘份,一个爱人。如果神甫出现的再晚一些唐代斯是不是就会在绝食中离开人世呢,因为那时他没有希望,没有希望见到父亲,没有希望见到爱人,没有希望见到沉冤得雪的一天,只有拥有希望的等待才会让它长久。

然而当希望太渺茫时,我们又太脆弱,早早地放弃了等待,所以我们仍在那间心灵的牢狱中无法逃离,只是现在这样卑微的活着,让希望在空气中漂浮。

坚毅、忍耐、执著、冷静、从容,所有的这些都是唐代斯在等待中的品质,而我也相信,这些正是普通人所欠缺的,我们只是在放弃希望的时候,轻轻拥抱了一下阿Q先生,说上一句,这就是生活!再踏上一段新的征程。

我仍抱着希望在等待中过活,等待着不断挖掘基督山的财宝,那或许不是让我富足的金银珠宝却是能够让我释然的心灵召唤,唐代斯,时间向前,而你亦没有让它淹没!

经典文学著作读后感3

很喜欢柴静的《看见》,读此书,就好像看见一个女子的成长过程,从无知无畏的年少轻狂,到理解了解后的从容淡定;从初出茅庐的锋芒毕露到而立岁月的内敛恬静;从自以为是、过于用力的自我到冷静自省、客观自然的大我,没有华丽和自我标榜,没有夸大和说教,只是娓娓道来,只是不带偏见的表述,却自有动人心扉的力量,如此平凡丰富,如此深刻。

读书的过程中,看见很多感同身受的段落和情绪、很多不约而同的体会和表达,还有一些我自己心里有可是却被她说出来的通透。

比如她说“最练人的都是遭遇战”,从我自己走过的路来说,这一点感同身受。刚刚毕业到第一个工作单位,强手如云,分配给我一个师傅,甩一个任务过来:要用我从来没有用过的C在UNIX下写一个财务报表程序,要求带界面操作,C/S结构,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包括TCP/IP通信都自己搞定,甚至师傅带我见过一次用户以后需求也自己去和用户讨论确定,需要什么资料可以列清单请师傅帮忙,但教你怎么写,没门。就这样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如此之多,知道了数据库理论、操作系统理论、网络理论但联系实际如此之难,知道了现场面对用户说出“不”字有多么需要智慧和勇气,初生牛犊不怕虎,反正一个人在北京无牵无挂,辛苦也不怕,下班了不回宿舍,憋了一口气,所有工作时间、业余时间都在机房里读程序、写程序,也没有啥文档,只能从师傅写过的程序里寻找思路和套用函数,把不明白的写下来,第二天上班赶紧去问,有的问题师傅告诉你,有的估计太幼稚的问题师傅没时间搭理,自己再琢磨。期间,在加班到很晚从公司下楼回宿舍时,在公司全体大会上置身于遍地程序高手甚至自己写网络元语的无敌高手中无所适从时,很多次想退缩,就好像她说:“我看着电梯工,她松松垮垮地坐着,闲来无事,瞪着墙,永远永远。我强烈地羡慕她。”我也是这样羡慕着物业的保洁员与看大门的大爷。就这样在2个月内完成了工作中的第一场遭遇战,比我4年在大学所学到的所有还要多,但也找回了自信,得到了认可,之后的工作任务,因为知道,因为懂得,所以敢于面对,敢于负责,渐入工作佳境,一路过关斩将,顺利选入金税工程核心团队。回头看看,没啥捷径可走,碰上了,就全力以赴应对,全部心思都在事上,就会忘记了自己的小我。

比如她在书里说到非典中,在北海听琴的感受,“琴声有千灾万劫里的一点从容”,对比自己的经历亦心有戚戚。毕业后初到北京,除了加班,闲来就喜欢一个人骑车到处游荡,在西单的一个地下通道,一个全身灰色包裹的只剩眼睛露出来的年轻孩子,畅快淋漓的拉二胡“二泉映月”,悲而不怨,哀而不伤,一遍又一遍,我推着自行车停在他身边就那样听,一遍又一遍,但觉得:琴声中全然忘了这个世俗的世界,好像千百年来的轮回中流淌在骨血中的声音。这是我此生目前为止听到的最美的琴声,与技巧无关,是音乐里说出话让人心弦脉动。好像生活就是这样,永远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给你意料之外的惊喜,让人心怀感激。

比如她说:“解,不是一扯两断,是需要找到线头,以柔和手势轻轻一抽,让一切归于本来应该。”这一点我亦深以为然:太用力了,反而无力。凡是需要解题不能急于求成,一味用蛮力,适得其反;需先仔细看,不带任何成见偏见看,不断探索找到根本所在,然后四两拨千斤,一击命中。

比如她说:“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当中。”只有当不只是关注自己并且认为“别人可能是对的”,才可能去看见,看见自己的位置,看见别人的亮点。如果太在乎自己,太有我了,就会伪,就会刻意,就会不自然,就会产生抱怨,就会蒙上偏见的面纱看别人、看组织、看社会,而其实:了解他人越多,个人的悲酸欢慨也就越不足道。“只有一个人归属于一件事,一群人,一个社会,才会有认同和发自内心去照顾它的愿望”,如此,可以释然而自然的与别人相处、生活,反而可以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做最好的自己。

已过不惑之年,人生除了不断的加法之外,开始要有减法。人贵自知,做不到或实在不想做的事情,要开始学会说不,我更愿意把我手里已经接下来的事情尽自己的所能做到最好。就像柴静在书里说的:“什么是幸福?这就是幸福,进步就是幸福。我的起点太低,所以用不着发愁别的,接下来几十年要做的,只是让自己从蒙昧中一点点解缚出来,这是一个穷尽一生也完不成的工作,想到这点就踏实了。”从此而后,人生在世最大的事就是看,不是听说,不是辩白,是看,是看见,是理解,是宽容,然后伸展成长。

经典文学著作读后感4

他是神瑛侍者转世真身,荣国府贾政与王夫人所生的次子,本应逍遥快活的生活,却在贾府中有情难道,与心爱女子相离,中举离家,出家当和尚。

宝玉顽皮,林黛玉初到贾府,宝玉认为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对她有好感,但知黛玉无玉,于是摔玉道:”这玉连人的高下都不识,不要了。“这一举动可吓坏了众人。而且应为顽皮还与贾政有冲突,主要体现在第33回和第34回被贾政打,主要原因有三点: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其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从这些可以体现贾宝玉的顽皮与。

宝玉善良,在第61回中贾府丢失了玫瑰露、茯苓霜,女管家林之孝家的怀疑是管厨房柳家的女儿五儿所偷,凤姐吩咐严惩。凤姐的丫头平儿了解到这些东西是王夫人的丫头彩云偷给贾环的,因怕探春生气,又怕连累许多无辜的下人,让宝玉都承担起来,从而平息了事端。本来宝玉可以不承认,但是为了平息贾府中的事端,主动承担,为丫头彩云避免了受苦与被逐出贾府的命运。

宝玉单纯,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轻信他人,贾府决定给宝玉结婚冲喜。袭人得知是宝钗要做宝二奶奶,把怕黛玉承受不了此事的担忧说与贾母。凤姐决定用调包计。宝玉听说娶的是黛玉,身子也健旺起来,待洞房之中得知不是黛玉,糊涂得更加厉害了。

宝玉钟情,这是宝玉身上最明显的一点。紫鹃为了试验贾宝玉对黛玉的情,便有了紫鹃试玉这一情节,宝玉去找黛玉,正值黛玉歇午觉,黛玉的丫头紫鹃便骗他说黛玉即将回苏州。宝玉一听,如头上打一个焦雷,马上给吓傻了。黛玉听说宝玉如此,吓得大咳大吐,忙打发紫鹃来怡红院。还有就是宝玉出家:贾政从任上写信回家,要宝玉和贾兰(李纨之子)在今年秋闺赴考。赴考前,宝玉向王夫人磕头,与宝钗话别,并夜访潇湘,告别含恨而死的黛玉。宝玉就趁赴考的机会,独自出走了。多少天后,大雪封江,贾政官船停于毗陵驿渡口岸边,忽遇见宝玉,宝玉已做了和尚。

宝玉钟情,单纯,善良,顽皮结合于一身,为爱出家为爱而哭,为爱而疯,是世间一痴情男子。

经典文学著作读后感5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永垂不朽,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地进入人们的灵魂,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对某些人来讲,影响了他们一生的作品并不很多。当我第二次再次阅读此书时,我内心时时犹如甘泉涌入心间,净化心灵,洗涤灵魂。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她是一个温柔,清纯,喜欢追求一些美好东西的女孩子,尽管她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父爱也很少,再加上她身材矮小,容貌不美,从她的灵魂深处隐隐闪现很深的自卑,因而从她的性格上就表现一种非常敏感的自尊,以自尊作为她内心深处的自卑的补偿。《简爱》这部作品中就是作者自我价值的写照。在作品中主人公简爱就是作者的精神体现。

文中的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舅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反而认为她与主人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并且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的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的.污染,使得这位牧师深深地爱上了她。罗切斯特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这样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这是简爱告诉罗切斯特她必须离开的理由,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东西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试问哪个女人能够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所欺骗呢?简爱承受住了,而且还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在当今的现实世界里,人们都在疯狂地追求金钱和地位,并因此而淹没了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了“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了“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个体的人格尊严而抛弃所有,并且义无返顾。也许当人们穷得一无所有时,他们才会去追求“真爱”。可是被铜臭熏过的精神还配拥有真爱吗?也许到了化繁为简,返朴归真的时候了。在追求物质生活的时候,应该在生活中灌注一些真情和温情,追求一份本真的温馨、和谐和宽容。让我们也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不计得失的简化的爱情。纯净得像一杯水,缓缓地洒落人间。

在美好富裕生活的诱惑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的个人尊严,这是简最具有个人魅力的地方。

小说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小说的结局给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这样一种生活。虽然我觉得这样的结局过于完美,甚至这种圆满本身标志着浮浅,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加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

《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共鸣。午夜寂寞的灯光一层层把夜渗透,在这份安谧的光晕下,轻轻合上《简爱》的最后一页,所有的故事终于圆满地落下帷幕,我的心也变得充实丰满,静静回想这个并不出众的女人的一生,不知不觉产生很深的感触。

总的来说《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传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至宗教都采取了积极进取态度,敢于斗争,敢于勇敢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从世俗的喧嚣中脱离出来,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简爱》吧,去和简爱的灵魂对话。简爱就是一个童话,她让我们相信:拥有了独立人格并可以自尊、自爱、自信的女性,即使是一株野百合,也会有自己的骄傲,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永远幸福的春天。

经典文学著作读后感6

自己生来是个与书做伴的人,多半因为父亲是个十足的书迷。

他看的书太多,《三国演义》他真是倒背如流的,《水浒传》也差不多,但除了这些,他最常看的还是武侠小说,并非金庸,而是古龙,当然,金庸的他也看了不少。

我当时也就在一堆武侠小说里挑了本《绝代双娇》,我确实也不是个好学生看完没啥感觉吧,有的话就是佩服古龙的想象力,天,他怎么就能想得出这样的事,太恐怖了,他的存在,我估计比小鱼儿这人物还要奇迹。

看书,我这人很奇怪的,很多人都会说我屁股一着地就碰小说,没错,小说是我的世界呀,离不开的一种东西,当然也不是没时都想看的,有时心情原因,也会好几个月没看,当然心血来潮时,哪怕第二天是期末或者择优考,我也会捧小说到十一点多。当然,一切是在老妈不知的情况下,她以为我认真学习呢,呵,对于她对我的信任,我十分感激。

人最伟大的莫过于能把心中所想的用文字来让别人感受,当然,这不是凡人所能做的。当然,你也许会觉得我这话太重了点,我自己没这么想,因为确实世界上的作家不计其数,但是,读者想的和他想的完全相同,那几乎是微乎其微的可能。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确实,作者你说了那么多,也许别人会感动,会支持,但不代表他们想的就和作者你本生想的一样,他们会有自己的理解,如果哪个读者看完你的文字,想的完全和你写时的感受相同,那么就是个奇迹了。

反过来说,其实不是说做不到这一点就不是好作家,其实好的作品,好的文学,并不一定要做到这样,只要你的文字能感动人,给读者一些本来没有的收获,那就好了。《巴黎圣母院》这本书,当然受他感动的人不计其数,但感动的对象是不同的,因为伽西莫多的纯洁,爱斯梅达拉的善良,当然还有可怜的克洛德,我十分同情他,当然我也相信作者写这个角色不是来批判他的,我们都因为他而感到爱最残忍的一面,他是个爱的牺牲品。

而似乎每位作家,都有着与别人不同的经历,像三毛、李敖一样性格怪癖,或者像卡夫卡一样悲壮。有时从这些“作家”的人生中,我们便可以看到另一个世界,一个能打动人的神话。

没有哪个伟大的作家是个“平常人”,当然也没有哪个平常人能做出如此伟大的事业——文学创作。

无论是那位经历了文字狱的苏东坡,还是那位能用封建王朝的生活容纳西方思想的徐光启,甚至那位西湖名妓苏小小……这些中国历史中的灵魂型人物,无不是用自己独特而又辉煌的生命写着人类的文字,创造人类的思想!

余秋雨说苏东坡是一种文化,从他身上我们能道出人类世世代代的哲理,包括一切和他有关的人和事,就在他被送进监狱的途中,他想结束生命的那一刻,又有多少人能想出文化这个词以及东坡本生的文化——是上帝救了他,救了中国一代文明,一味文化。

而近代文学中,像奥斯特洛夫斯基、高尔基、托尔斯泰这样的大文豪们,又是另一种文明,另一味文化。

俄国的文学,与中国文学有着很多相同之处,也许是因为两国的人文思想较接近,他们生活在一个战争的年代,当然与中国的封思想内战是不同的,他们是一种世界思想战争,但是,也许只有在战争中,才能写出如此气壮山河的灵魂之作吧。他们用生命在诠释着思想,诠释着文明。

而又有另一种文学,就是畅销书作家们的文化。他们也许说不上是一种文化,但是,他们是没有高尔基他们一样的思想界的影响力如此之大,但是,却有更多年轻的灵魂去感受他们,甚至依恋他们。像日本的春上村树,美国的西德尼,中国的郭敬明。

有人会说他们的文学思想或许不够成熟,有鸟瞰世界的视野,却没有纵横世界的气概,有对生活的深思,却没有对生命的慷慨。

但是,毕竟这些文字鼓舞了很多年轻的生命。毕竟现在的孩子都是寂寞的,读到同样寂寞伤感的文字,总十分有共鸣感。

现在的年轻人,很多会去关注的是畅销小说,畅销书作者,青春偶像作家,而谈到巴尔扎克、马克吐温,莫泊桑、雨果以及谢尔顿这些文化代表人物时,总会停住脚步,因为这是时代变了,他们认为这些文字跟不上时代,老土。

但我认为,文学和音乐一样,没有时代,没有风格,只有共同的诠释——感动。

钱海燕说过:“作者的任务就是写作,写完了,我的任务也就完了,至于读者你能不能接受,那是你的事,你喜欢,我很高兴,你不喜欢,也是自己的事,我不赞成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什么联系讨论,我认为没必要。”钱海燕的话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放得开的作者,心是如此豁达。

读者,也许我们是该深思深思文化了,既需去领略雨果的深沉爱恋,也该去领会三毛的人生观念,也少不了谢尔顿的宗教思想,也不能没有郭敬明的青春忧伤……

文学是多方面的,请你在读书是,把这些文化都品一品,如果领略不了,看看《文化苦旅》,看完会明白:一个民的文化,离不开历史和现实。

经典文学著作读后感7

《长腿叔叔》是少女时代的我很喜欢的一部作品,当然现在依然喜爱。或许真的就是应了某位读者的那句话:女孩子们就是喜欢被处心积虑的爱吧。《长腿叔叔》是美国小说家简·韦伯斯特的著名代表作,小说讲述了一个女孩积极向上的求学成长史和美好的恋爱故事。记得《少年维特之烦恼》里有句名言说:“那个少男不钟情,那个少女不怀春?”《长腿叔叔》这部世界名著让少女时代的我拥有了对恋爱的美好幻想和憧憬,给我树立了正确美好的恋爱观,成就了我现在平凡却幸福的生活。

《长腿叔叔》是一部充满阳光、充满笑声、充满爱意的经典文学作品。它的作者是简·韦伯斯特(Jean Webster),原名爱丽丝·简·韦伯斯特,是美国著作的小说家,也是大文豪马克·吐温的孙侄女。简·韦伯斯特于1876年生在纽约州弗里多尼亚的一个富裕的家庭里。1901年,她于瓦萨学院(Vassar College)毕业,获得英国文学和经济学双学位。毕业后简·韦伯斯特即从事小说创作,因她在大学期间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孤儿院等慈善机构做社会工作,所以她的作品多以孤儿为主题。1903年出版了首部小说《帕蒂去上大学的时候》,获得了成功。1912年,她创作的《长腿叔叔》问世,脍炙人口,轰动全球,因此简·韦伯斯特从此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作家。但是,天不遂人意,简·韦伯斯特于1916年6月11日因难产去世,一颗文学女新星就此陨落。

《长腿叔叔》的主人公是一个在孤儿院里长大的女孩朱蒂。在她十八岁那年,由于她的作文出色而幸运地获得了神秘理事的资助,得到了一个上大学的机会。神秘的理事要求她每个月写信汇报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表明自己不会回信。因为朱蒂在一次夜里看到神秘理事的背影,他的腿很长,所以朱蒂调侃而亲切地称之为“长腿叔叔”。在大学里,她认真读书,奋发向上,欣喜地吸取着她之前从未有过的体验和知识,积极地成长着,同时也不停地给“长腿叔叔”写信,把他当做自己最亲的人。在认真求学的同时,朱蒂的浪漫初恋也美好的开始了,她爱上了杰出的杰维少爷。当她向“长腿叔叔”倾诉这一切的时候,“长腿叔叔”却终于邀她见面了。而令朱蒂万分吃惊的是,“长腿叔叔”就是她深爱着的杰维少爷……

《长腿叔叔》无疑是一部充满幽默与温馨的作品。它深受成长中、恋爱中、迷失中的年轻男女的喜爱,让10岁到101岁的读者都为之喝彩。《长腿叔叔》是一部伟大的世界名著,历经百年却依然畅销不衰,还被改编成动画片、电影等艺术作品,真的是一部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文学作品。

少女时代的我喜欢《长腿叔叔》,现在的我依然喜欢《长腿叔叔》,不为别的,只因它积极、温馨、励志、浪漫而美好,给无数人的世界里带去了阳光和欢笑!

经典文学著作读后感8

很早就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来。但是,很可惜,总是没有机会拜读这句话的出处——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前些日子,终于鼓足了勇气,翻开了这本心仪已久的著作。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两大映象。首先就是书中处处可见的比喻,在者就是那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正是这两点,让我对此书着迷不已。

先来说说此文中到处可见的比喻吧。这可是我对这书着迷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真是不知道钱钟书先生脑中还有多多少少这种巧妙的比喻。他总是可以把两件看似毫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而且是那么的贴切。用好水果比喻女孩子的脸,用政治家的大话比喻女人的大眼睛,用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比喻那张,新鲜!也正是这些不失时候的恰当比喻才给了书中这个本为尔虞我诈充斥着的世界一丝光点。这些比喻中有许多的典故,也许只有向钱钟书先生这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文人,才能把典故用的那么得心应手,用的那么生动幽默吧?!

这人物当然是一本好书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围城》中涉及的人物可谓是“种类繁多”啊,简直是五花八门,什么教授、司机、银行经理、助教等等等等。但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比如满口道德,却又满腹封建半旧遗老的李梅亭;虚伪庸俗,在情场上耍尽手段让众多男子拜倒于她石榴裙下的苏文纨;俗不可奈的胖子“大诗人”曹元朗……正是这各色人物,真实再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空虚和精神上的病态。但在这众多的配角中,主角的个性是最鲜明突出的。此书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可是给我留下了及其深刻映象,似乎他的每一次出场都会给我一种新的认识。

读过此书的人都知道,方鸿渐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但是他为人不求上进,游戏人生,最要不得的就是此人极度虚伪。却从来不向别人炫耀;明明不愿和苏小姐白头偕老,却又扭扭捏捏,屡次给苏小姐希望。似乎每一次的谎言,他都会因为自己良心的谴责而为自己量身订作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说服自己,而且他总是能够那么成功的将自己骗过来。说谎就是说谎,但又偏偏和良心扯上了关系,真是有点不伦不类的。要不索性就是不要讲良心了,干脆就把那些不光明的事给发扬光大了吧,免的自己弄的两边都着不到边。但也许这就是他玩世态度的表现吧,也正是因为如此,他才会被一圈一圈的“围”起来。但是,在这种种的缺点之中,他还是有那么一些可称道的正直。尽管他是出国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但他对外国侵略者对中国带来的破害也是直言不讳的。在阴差阳错的演讲之中,他强烈批判了外国侵略者向中国引入梅毒,说这是最不合理的,这样一来,显的他还有那么点让人赞同的地方。

总之,这写让人不满却又不缺一丝可爱的人物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序言中写到的:在这本书里,我想写中国社会的某一部分,某一些人,写这些人,我也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两足无毛动物的基本根性。

外国经典文学作品读后感 篇7

一、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意义

高中语文教学主张推进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而且在高中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习一些国外的文学作品能够使学生了解到国外的风土人情和国外的思想理念, 对学生全面了解世界有着很多的好处。比如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部作品中描述了欧洲的风土人情, 带学生领略了欧洲人的爱情观, 学生发现了一种跟中国本土爱情观截然不同的观点, 他们所提倡的爱情是直接的、热烈的、甚至是可以付出生命的, 这就向我们描述了一种不同于中国的爱情观和世界,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国外文化。再如在课本中节选的《巴黎圣母院》中《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这段节选向我们描述了法国十九世纪真实的风土人情, 学生们通过理解文学作品中对故事情节和围观人群心理活动和语言的描写, 更加充分的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由此可见,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选录外国文学作品是学生了解世界各地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

(一) 教师在教学中的偏失

外国文学作品与国内文学作品最大的区别就是, 作品写作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 这也是选录外国文学作品最大的教学重点。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 很多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讲解较少, 学生理解这些外国文学作品时, 对写作背景不了解, 难免在理解上有偏差, 不能达到原本的教学效果。中外文化本身就有很大的差异, 教师在进行外国文学作品的讲解中不注意讲解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 学生在学习上也会有较大难度。比如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描述了很多的宫廷舞会和成年男子之间的决斗, 这与中国同时期的文化有很大的差异, 再加上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不够, 教师讲解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这就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障碍。再如在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我有一个梦想》, 这是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词, 演讲的背景是在美国黑人奴隶运动的背景下, 教师如果不能对这一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有明确的讲解, 学生对作品中的鼓励性和激励性的言语理解就不透彻, 选录这篇文章也就没有任何意义。教师在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中有这样的缺失就容易造成教学效果的折扣。

(二) 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由于在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中不要求学生掌握外国文学的发展史, 所以很多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不重视, 而且在学习中没有完整的外国文学知识体系, 这对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也是很大的阻力。学生在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时, 重点停留在可能会考试的内容上, 这种学习目标本身就是一种误区。例如, 学生都知道在考试中可能会对外国文学作品的作者和生平以及流派有考核, 学生在学习时就把作者和流派作为学习重点, 对文学作品中表述的文化内涵和文学意义一带而过, 这就导致了高中语文外国作品的教学效果不明显。

三、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改革

(一)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在对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 应该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之前一定要对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行介绍, 让学生先了解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性,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 教师还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 适当地为学生扩充一些课本外的知识, 并注重对比外国的文学作品与国内文学作者之间的异同,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有着重要意义。我们通过比较就很容易发现外国文学作品习惯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 这在很多外国文学作品中都能够体现出来, 例如《辛德勒名单》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都能体现出来,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主要是通过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描述烘托心理活动。通过对比促进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理解, 达到教学目标。另外, 在外国文学作品的讲解中还应该突出外国作家的写作风格, 比如讲解莎士比亚的美妙诗句、欧亨利的意外结局、惠特曼的热情奔放的情感等等, 增加学生的文学涵养, 感受外国文学作品的魅力。

(二) 扩大阅读量

外国文学作品一直处于我们认知的真空地带, 这不仅是学生认知的空白, 很多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认知也存在很多的误差。要改变这一教学现状, 教师和学生就应该共同进行外国作品阅读量的积累, 丰富自身的文学内涵, 理解外国作家的写作特点, 形成完整的外国文学体系, 这样就能保障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教学目标的达成。

四、结语

在苏教版的语文课本中一共收录了29篇外国文学作品, 在语文课本中所占到百分之二十六, 与其他版本的教材相比, 苏教版的教材中选用外国文学作品的比例较高, 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广, 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学体系。另外教材中选录的外国文学作品的作者主要是文学家, 也包括很大一部分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等等, 也体现了多元化的教学思想。所以,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应当根据这些文学内容, 用与国内文学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 从而更好地体现这些外国文学不同的风情。

参考文献

[1]戴哲.对话:多元文化背景下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之道[J].文教资料, 2012 (22) .

[2]冯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突出外国文学作品人文精神的必要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 (3) .

[3]李明琴.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 (上旬) , 2013 (5) .

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思考 篇8

一、外国文学作品的文化差异表现

由于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民族文化、生长环境以及发展历史等因素,这造成了东西方文学作品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是现代初中学生无法很好地理解和学习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想真正意义上教学好外国文学作品,首先应当了解和教学初中学生东西方文学作品的文化差异,这样才能让初中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精髓。外国文学作品与东方文学作品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民俗风情差异。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民俗风情,在千百年的发展和融合之中,外国文学作品的创作融合了与众不同的西方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第二,地理环境差异。不同国家拥有这不同的地理环境,而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们的饮食、文化、生活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外国文学作品的创作也融入了自身独有的地理文化。第三,宗教信仰差异。宗教信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精神面貌,外国文学作品中很多都体现了其强烈的宗教信仰色彩,比如说《圣经》《巴黎圣母院》《伊索寓言》等。第四,思维方式差异。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最能影响学生理解的就是外国文学作品的创作思维方式,它与东方人们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外国作品时,需要重点注意这一差异。

二、充分结合外国文化进行教学

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来辅助初中语文课堂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来为初中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现外国文学作品特有的文化。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是初中学生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两个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视频展示和网络平台功能,能够有效地将外国文化中的语言特色、文学创作环境以及创作思维等要点直观的展现到初中学生面前,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和热情,让初中学生在欢乐课堂学习环境中,不断地提高自身外国文学作品的学习效果。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这一优势,将其作为外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承载和传播媒介,将外国语文文化巧妙地、自然地、合理地融入到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中,从而有效地吸引和提高初中学生的外国文学作品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深初中学生对于外国语文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培养初中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文化差异是初中学生学习外国文学作品过程中,需要重点克服和掌握的重难点之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想帮助初中学生克服和掌握这一要点,提高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培养初中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让初中学生能够具备用不同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初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初中学生在不同文化、不同思维教学方式的外国文学作品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会打开自己的思维方式,懂得如何运用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来学习外国的文学知识,这样才能够让初中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外国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特色、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以及文学精髓等。以苏教版初中二年级语文教科书中的《伊索寓言·节选》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为例:“从前有一个农夫,在寒冷的冬天,他独自一人在大雪中走着,忽然他发现了一条即将要冻死的蛇,好心的农夫不忍看其冻死了……”,从该外国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在对于文学寓意、思考方式和创作手法方面,东西方文学作品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因此,要想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外国文学作品,初中学生必须具备开放性的思维,不能够用东方的文化思维去理解西方的文学作品,而是应当学会运用西方的思维方式去学习外国的文学作品,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到外国文学作品的精髓。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在充分地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文化差异基础之上,通过结合外国文化进行教学,培养初中学生开放性学习思维的方法,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质量。

上一篇:项目协调经理工作总结下一篇:混凝土伸缩缝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