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妇女土地权益保护及对策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城郊妇女土地权益保护及对策(精选7篇)

城郊妇女土地权益保护及对策 篇1

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阶段,也是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证明了的客观过程。但是,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历史表明,城市化由于把农民从其赖以为生的土地上剥离出来,弄不好会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土地价值上升,我国土地的户籍分配制度和女性的婚嫁,使城郊妇的土地权益

常遭侵犯,成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弱者。特别是城郊离异妇女,土地权益更难保护,成为城市化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城郊妇女:城市化进程中土地权益受侵严重

城郊地区土地资源更为稀缺,而且土地市场相对发育,土地利益关系复杂,加上土地的商用开发价值逐年攀升,使得城郊的土地价值较高,城郊的土地权益之争更加激烈。女性作为两性中的弱者,在征地补偿过程中,权益被侵犯的现象经常发生,因而引起城郊妇女土地权益问题。主要表现有:

⒈城郊出嫁女的承包权被侵害。因为城郊的土地价值较高,又牵涉到征地补偿问题,因此,许多城郊对妇女承包集体土地作出规定:凡出嫁女无论嫁到何处,户籍是否迁出,其承包耕地一律要被村集体收回。如某市城北区寺台子村在年第一轮土地承包时就研究决定,凡年以后的出嫁姑娘一律收回分配的承包地,不批给宅基地。该决定的效力一直延续到年第二轮土地承包,其间有个户口仍在本村的出嫁女的承包土地被收回,由此引发名妇女联名上访。

⒉城郊未婚和离婚妇女权益更难保护。城郊未婚姑娘及待嫁妇女不能获得应得的承包份额甚至预先取消了土地承包资格,这也是城郊妇女土地权益被侵犯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当集体土地入股或被征用时,他们应该得到的土地分红或征地补偿,被村里制订的村规民约强行剥夺。离婚妇女在离婚后,其应该享有的土地承包权或征地补偿款,常常被丈夫强行剥夺或被村集体合法收回,而无论离婚妇女是否能够从娘家或再婚夫家所在村庄获得承包土地。

⒊招婿女没有村民待遇。城郊的计划生育推行得比较好,因此独子独女户大量出现,有的城郊由于地理条件优越,女方不愿意嫁到外地去,就招婿到家,男方也愿意来落户。但许多城郊村庄都规定必须是独生女或无男孩户。不符合这一条件的未婚女子都要出嫁,并且不论你是否愿意都必须到夫家居住和落户,娘家村一律不分配承包田,她们子女也不准在娘家上户口、亦不分配土地。未被村庄同意和批准,婚后在娘家村落户的不给宅基地。比如:有的村庄规定,本村妇女娶城市户口的丈夫,丈夫理所当然不分土地,妻子如果不符合在娘家村招女婿的规定,出嫁女也要收回承包土地,并且他们的子女也要被划分成随父还是随母。这些规定严重损害了妇女的权益,是严重的男女土地权益不平等。

⒋征地补偿将妇女分为三六九等。城郊富裕地方的征地补偿费比较高,许多村庄都限制妇女的公平享有。例如青海省妇联、西宁市妇联、城北区妇联联合于年月调查处理了一起由土地征用补偿引发的妇女土地纠纷案。西宁城郊由于土地征用较多,在这个过程中妇女的土地权益变成了现金分配而显现出来。比如:小桥村的一片河滩地被征用,在分配土地就业补偿费时村委会规定,凡年月日以前已婚的姑娘(娶的媳妇),享受就业待遇,但子女不享受就业待遇;年月日以后结婚的姑娘及其子女,不享受任何就业待遇。再比如,经过韵家口镇政府批准的中庄村土地征用后青苗补偿费分配方案规定,凡已出嫁的姑娘年满岁以下,户口在本村的补偿;年满岁以上,户口还在本村的,其子补偿,其女补偿;周岁,户口在本村的其子补偿,其女补偿;凡是招入我村已落户的女婿补偿。这些规定将出嫁女及其子女、上门女婿等分成等级给以不同的待遇,打破了集体成员无差别共同占有集体资产的法律框架和传统习惯。对享有平等土地权的城郊妇女们的利益是严重的侵害。

⒌就业歧视严重。妇女因为其本身的生理原因,就业能力不及男子,需要社会照顾。城郊妇女失去土地后,其强大的生存依托失去了,就业的艰难就立即显现。在城郊就业安排中,城郊妇女不仅不能得到照顾,反而受到不应有的歧视。例如,有的村规定,在就业安排时,先安排各家的男性就业,或者在分配工作条件好的单位时,先安排本村的男性村民,他们认为女性反正迟早会嫁出去的,应该先照顾本村的男青年就业。城郊妇女在城市就业时也常常被歧视,企业老板们对女性的结婚生育有诸多限制,有些企业甚至干脆不招女工,造成了女性就业不应有的压力。

二、根源:男权文化主宰城郊社会之害

城郊女农民权益被尊称为父辈和兄弟辈的男性侵害的事例随处可见,引起的上访事件也很多。城郊的土地权益分配歧视女性,对女性进行剥夺,其根源主要是男权主宰城郊土地的分配权。

城郊妇女土地权益保护及对策 篇2

关键词:农村,离异妇女,土地权益,保护

一、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概述

崔建远教授认为, 土地所有权所包括的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 可派生出国有土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典权等。[1]那么, 对农村离异妇女的权益保护, 可从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衍生的附属权利即土地征收补偿款分配权等方面考查。

(一) 农村离异妇女的宅基地使用权

《物权法》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是指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享有的对集体所有的土地进行占有和使用, 并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的权利。因此, 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申请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后, 便享有对宅基地的独占使用并排除他人的非法侵害权的权利,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使用和非法剥夺其宅基地。然而, 由于宅基地使用权的主体只能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 离异妇女往往因为婚姻关系的变动而丧失农村集体成员身份, 故而无法有效的保护自己的宅基地使用权。

(二) 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五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土地的权利。另外, 我国法律也明确规定了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但是, 在广大的农村, 由于男尊女卑观念还比较普遍, 导致妇女离异后往往无法获得平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土地仍是最基本生产资料的中国农村, 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无疑意味着生活无法保障, 也违背了立法的意旨, 因此着力保护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显得尤为重要。

(三) 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征收补偿款分配权

土地征收补偿, 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 依据《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依照特定的法律程序, 在利用公权力将集体土地收归国有的同时, 给予集体组织和失地农民的经济补偿或其他权益, 以保障集体经济的利益和失地农民的生活。土地征收补偿款分配权是由土地承包经营权衍生的附属权利, 主要以获得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偿费、地上附着物、青苗补偿费等经济利益来表现出来。土地征收补偿金的分配对象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根据公平公正原则, 凡具有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人都享有获得土地征收补偿金分配的请求权, 不论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性别、年龄如何。而在现实生活中, 大量农村离异妇女往往因丧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者其他原因而丧失土地征收补偿金分配权。因此, 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征收补偿金分配权的保护也是土地权益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保护之现状

2005年底, 某调查组在江西某县10个乡镇18个村委作了一项调查, 在30名农村离婚妇女中, 嫁入男方后, 离婚前和离婚后一直没有分配土地的有14人, 占46.7%。离婚后男方家虽然保留其土地, 但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相关权益归男方所有的妇女共有10人, 占33.3%。在这些农村离婚妇女中, 只有6人真正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其他相关权益的仅占受调查人数的20%。[2]上述数据表明, 对我国农村离异妇女土地权益保护失衡的现象极为严重。这与《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三十三条关于禁止因妇女婚姻状况的变化而侵害妇女合法权益的规定背道而驰。

实践中农村离异妇女土地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形多种多样, 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第一, 利用农村集体组织成员的资格侵害农村离异妇女土地权益。致使离异妇女的丧失宅基地使用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附属的补偿款分配权等权利, 即便回到娘家, 也因为农村集体组织成员的资格的丧失难以再分到土地。第二, 利用传统的婚嫁观念侵害农村离异妇女土地权益。由于农村男尊女卑的思想残余影响, 离异妇女在婚前就只能分到较少的土地。另外, 传统的婚嫁习俗是女性结婚后要到男方落户, 此时, 农村妇女的户籍流动性与土地不可移转性之间就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此种情况下, 通常牺牲的是妇女的土地权益。第三, 利用对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济制度不同理解侵害农村离异妇女土地权益。我国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总体上是大稳定、小调整。但由于地域差异, 观念差异等原因, 各个地方对于制度的理解存在差异, 实践中产生了不同的具体调整规则。妇女如果在不同规则的村庄之间变更其长期居住地, 其土地权益必然发生变动, 从而得不到有效、统一的保障。

三、现行立法制度的缺陷与不足

虽然我国《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都明确了对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的保护, 但由于农村离异妇女土地权益保护问题的复杂性和各地情况的特殊性, 现有的法律规定还存有诸多不明确甚至空白之处。

(一) 法律体系不完善, 法规之间联系不紧密

我国《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都对农村夫妇离婚时财产分割的原则作出了规定。但由于立法不够完善, 且法律之间缺乏密切的关联性, 造成立法与实践相脱节, 导致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 农村离异妇女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事件屡见不鲜。如我国现行的《婚姻法》在处理离婚财产分割方面, 采对婚前财产的个人财产部分仍属离婚后的个人所有的处理机制, 那么农民夫妻在离婚时基于对个人婚前财产的保护, 其土地权益往往在婚前即为男方所有, 那么女方以夫妻共同财产为由主张分割相关土地权益的请求往往不到法院的支持, 这样就形成了《婚姻法》的婚后财产处理机制与各法律主张保护离异妇女的权益的原则冲突。

(二)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认定标准不明确

由于我国尚未立法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作出统一标准的认定, 导致各地在实践中的执行标准不一致, 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以户籍为标准认定集体成员的资格。[3]而集体组织成员资格又与土地权益直接挂钩, 这样一来, 就可能导致农村妇女离异后的土地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根据传统的婚嫁习俗, 女性结婚后要到男方落户, 当夫妻感情破裂, 离异妇女的户口又被迁出, 户籍变动非常频繁, 这与土地制度的稳定性存在尖锐的矛盾。因此以户籍作为认定集体成员资格的标准, 极有可能导致妇女丧失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而实践也证实了利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侵害离异妇女土地权益的情况不在少数。

(三) 村民自治制度成为权益实现的羁束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了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大会极大的自治权。在村民大会上, 村民可以凭借村民自治制度赋予他们的自治权制定村规民约。而这些在农村男尊女卑观念的大环境下制定的村规民约往往未顾及到离异妇女合法的土地权益。村规民约由于有民主自治的外衣, 相关部门在处理此类问题存在极大的阻碍, 这也给保护离异妇女土地权益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阻力。

(四) 救济渠道缺失

虽然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问题在一些法律法规中有了相应的规定, 但在现实中遇到这类问题, 农村离异妇女还是没有合理的救济渠道。在实际生活中,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不高, 农村妇女权益受到侵害时, 首先想到的是找村组织或是基层政府机构解决问题, 往往无法获得救济。选择通过司法途径解决问题的人非常之少, 即便是部分离异妇女选择了诉至法院, 却由于我国现行立法缺乏对离异妇女土地权益保护详细的可操作性规定, 又因为法律之间不紧密性, 很多地方的法院不愿意受理此类案件, 一些法院即使在受理后审判和执行时难度也非常大。这就造成了离异妇女因为救济渠道的缺失, 而无法有效的主张权利。

四、完善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保护机制的建议

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受侵害的现象极其普遍, 这一问题能否合理解决, 关系到众多离异妇女的生活保障和法律权益, 也是实现女性解放、人权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针对我国现行立法制度的不足, 可以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 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律体系

保护农村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 首先应该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律体系, 实现有法可依。针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的具体问题, 完善法律法规, 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细致完备的法律条文, 明确法律之间效力的大小, 预防法律之前的立法冲突, 专章专条在立法中对此类型化问题予以规定。从立法层面上消除农村男尊女卑思想残余的影响, 明确村规民约必须以法律为依据, 不得利用村规民约侵害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

(二) 确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认定标准

立法统一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标准, 妇女可以依据户口来主张相关权利, 即与其户口所在地的村民享有同等的土地权益;如婚后未办理户口迁移且在居住地劳动的, 也应当与居住地的村民享有同等的土地权益。这样, 人户分离情况下妇女可以依据其实际居住情况向所在地的集体经济组织主张获得相关的资格以及权益, 从而避免了妇女因婚姻变化而丧失相关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以及相关土地权益的发生。[4]

(三) 明确并细化相关的土地权制度

我国物权法应当建立和完善与农村离异妇女土地权益相关的土地权制度。在立法上, 应将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附属的征收补偿金分配权确立为家庭共有财产, 进而保护妇女因参与家庭生活而在离异后获得相应权利分享的资格。正如王利明教授在《物权法论》一书中提到“流转的权利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一项重要内容。”[5]因此, 还应明确规定允许离异妇女在承包期内继续行使流转权, 以及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下通过拍卖等方式继续享有宅基地使用权。这样一来, 离异妇女的土地权益就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最大限度地防止妇女因婚姻变化而丧失土地权益。

(四) 完善司法救济途径

司法救济是普通民众维权的最后一道屏障, 因此要真正达到保障农村离异妇女土地权益的目的, 就必须进一步明晰权益保障的救济途径。首先, 可以通过修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提高妇女政治参与的比例, 确保妇女在村民自治组织中的地位。其次, 现有法律、司法解释对农村离异妇女权利的救济途径规定比较滞后, 应通过完善诉讼程序来进一步保障该类型化中离异妇女的诉讼权益。再次, 可尝试设立专门的妇女土地权益纠纷调解机构, 与政府调解和法院诉讼相结合, 形成基层纠纷多边解决机制。最后, 加强相关宣传, 普及法律知识, 鼓励农村离异妇女以适当的方式、使用正确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五、结语

自古以来, 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农民群体中的一个较为弱势的群体的农村离异妇女, 立法更不应该有失偏颇, 而导致群体内部利益保障的失衡, 从而与我国法治精神背道而驰。追求群体内部的公平正义和普适发展, 是我国法制建设、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因而关注这一群体的基本利益诉求, 谋求农民群体利益的最佳平衡点, 是文章的追求所在。

参考文献

[1]崔建远.土地上的权利群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2]熊小红, 刘斌.农村离婚妇女土地权益流失的现状及其影响研究——来自江西H县的调查[J].农业考古, 2006 (3) :300.

[3]张雅维.山东省农村妇女土地权益调查分析[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1 (3) .

[4]袁敏殊, 韩志才.安徽省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现状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7) .

[5]王利明.物权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6]李锡鹤.侵权行为究竟侵害了什么[J].东方法学, 2011 (2) .

[7]刘道云.我国人格权保护的限度[J].东方法学, 2011 (3) .

城郊妇女土地权益保护及对策 篇3

[关键词] 农村土地流转 妇女权益管理 法律保护

当前现行法律法规在有关农村妇女权益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在土地流转背景下,要想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还有一定难度。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展开了对完善农村妇女权益保护完善措施的分析,望引起关注。

1.农村土地流转背景妇女权益法律保护的背景分析。

通过对大量实践研究经验的分析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农村妇女而言,在农村土地流转背景下,有关这部分农村妇女权益的法律保护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与缺失。同时,不同类型的农村妇女在权益法律保护方面所表现出的问题依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农村出嫁妇女,妇女因结婚出嫁可能对自身土地权益产生的影响在于:娘家土地承包权以及婆家土地承包权的丧失。一般传统习俗认为妇女在出嫁后户籍将会从娘家所在的户籍单位迁移至婆家所在的户籍单位。受这一因素的影响,导致这部分农村妇女在娘家的土地权益基本丧失,部分土地权益甚至会面临被村委会收回或者剥夺的可能性,更常见的情况是被父兄占有,这种情况是由来已久的。再如农村丧偶妇女,在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妇女特别是他们中的丧偶妇女,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相关权益方面受到的侵害问题尤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这部分妇女所承包的土地可能会面临被强行回收的问题,她们所签订的土地承包合同往往会被单方面的终止。

2.农村土地流转中妇女权益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

大量的时间研究结果证实:之所以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保护工作的开展存在比较大的难度,主要问题是现行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于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保护还存在比较大的漏洞与不明确的问题,相关法律法规中的规定在操作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失。具体而言,可概括为以下两点:

(1)法律法规在妇女土地权益保护方面的漏洞。

在我国现阶段的立法环境下,涉及到对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相关问题的法律法规包括《农村土地承包法》、《妇女权益保护法》等。尽管上述法律法规当中,均针对农村妇女在享有土地权益方面的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与保护,但通过对相关保护条款的仔细研究与深入分析,发现当中仍然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在执行方面不够可靠与有效。举例来说,在我国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条、15条相关条款的规定当中,对于农村妇女承包土地的方式,大多选取为建立在农村集体组织基础之上的家庭土地承包模式。在实际情况下,特别是农村妇女受到婚姻变动因素的影响,将极有可能出现土地承包权的丧失问题。

(2)法律法规在妇女土地权益保护方面的可操作性差。

从相关法律法规立法目的的角度上来说,没有为农村妇女合法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方式与方法提供建议,因此在可操作性方面较差。举例来说,在我国现行《妇女权益保护法》第32条、33条相关条款的规定当中,对农村妇女在土地承包经营、土地征收、以及宅基地使用方面的权益进行了充分的保障。同时,严禁对农村妇女合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进行威胁与侵害。但具体到威胁与侵害行为的认定方面,现行法规当中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所以,有些法律法规条款在有关农村妇女权益法律保护方面的可操作性较差,亟待改进。

3.农村土地流转中妇女权益法律保护的完善措施分析。

法律法规是保障居民合法权益不受威胁与侵害的最关键工具。特别是在针对农村土地实施流转改革的过程当中,可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从《农村土地承包法》角度入手进行完善。

在《农村土地承包法》当中,需要特别针对妇女的土地权利有关的条款及规定加以完善。主要有:①我国对于土地的承包是以“户”作为单位来开展,但是农村妇女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方面,同样需要享有平等的权利,需要将个人作为独立单位纳入法律保护范畴当中;②结合《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9条规定来看,在规定的土地承包流程规范当中,男女应所享有权利的平等性;③在遵循土地承包相关流程、签订土地承包以及土地转让合同的过程当中,承包/转让合同相关要件当中不单单需要注明承包方当事人的姓名,同时还需要将承包方当事人配偶姓名填写至合同要件当中;④在《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应补充以下规定:在娘家迁入城市,自愿放弃或者是全家去世的特殊情况下,需要对出嫁女的土地承包权予以保留,这部分土地承包权不得被农村集体组织所回收。

(2)从《妇女权益保障法》角度入手进行完善。

当前,对于出现婚姻变动问题的农村妇女而言,能够返回原集体组织并获取自身合法土地承包经营权利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总的来说,作为对妇女权益进行法律保障的针对性文件,现行《妇女权益保障法》当中有关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保护条款过多的重视原则性,实践操作性与可利用性不够强。因此,在接下来的工作当中,需要立法机关构建违反《妇女权益保障法》相关条款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保护条款的实操性,从而加强对农村妇女权益的维护。

总之,在农村土地流转背景下,加强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护还有待加强,包括从《土地承包法》、《妇女权益保障法》以及土地流转相关政策角度的入手,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补充与完善。相信通过各方人员的通力合作,必定能够在此工作中取得显著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董江爱.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及其保障[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5(1):8-15.

[2] 张笑寒.村民自治背景下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流失问题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6):10-14,34.

[3] 陈小君.我国妇女农地权利法律制度运作的实证研究与完善路径[J].现代法学,2010,32(3):56-64.

城郊妇女土地权益保护及对策 篇4

一、民间法:妇女土地权益之害

所谓民间法就是调节社会生产生活的民间规约、习惯法则以及道德规范。在传统农村,民间法的主要形式是宗法族规。在当代,民间法的构成要素主要有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风俗习惯以及残存的宗法制度。其中,具备合法地位的是村民自治章程及村规民约。

村规民约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其他类型的民间法,这主要是由于它具有某些类法律性。此外,由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表决通过的决定、办法等,也具有一定的民间法性质。

根据《村们自治组织法》第二十条规定:村民会议可以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并报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备案。这是民间法合法性的根据。但是,该条同时有规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讨论决定的事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想抵触,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这是对民间法效力的限定。村民自治应该维护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权利。但是,不能以自治为名违反法律和国家的政策,村民自治只能是村民的依法自治。因此,村规民约有其合法性,但是有必须符合法律和国家政策。任何违反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及国家政策的村规民约都是无效的。

然而,广大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却饱受民间法的侵害。农村妇女土地权利受到民间法侵犯,一般不是个人行为所致,而是村组织领导人利用村规民约或村落习惯法,对农村妇女土地权利有根据的侵犯。这种侵犯甚至达到了大义灭亲的程度。因此,民间法是我国妇女土地权利之害。农村妇女土地权利受到民间法侵犯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第一,农村妇女一旦同村外人(无论城市户口还是农村户口)结婚或宣布成亲(事实婚姻),其承包份地要被村集体收回,而无论其是否能够从夫家所在村庄获得承包土地。同时,失去其承包土地的一切经济收益。

第二,农村妇女一旦同非农户口的人结婚,无论是否定居在本村,也无论是否获得城镇户口,其承包土地及其土地收益权也就自动丧失,或者只能获得少于本村一般劳动力的土地承包份额及土地收益。

第三,未婚姑娘及待嫁妇女不能获得应得的承包份额甚至预先取消了土地承包资格,也就没有土地分红或土地征购款分配的资格。

第四,离婚妇女的承包土地被丈夫强行剥夺或被村集体合法收回,而无论离婚妇女是否能够从娘嫁或再婚夫家所在村庄获得承包土地。

第五,入赘丈夫及妇女本身不能获得承包土地,或获得少量耕地,或只能分给旱地、荒地、荒坡、滩涂等次等土地。同时,没有资格享受村集体分红或不公平对待。

第六,结婚、离婚、再婚及丧偶的妇女及其子女的土地权利受村集体歧视。他们的其他权利也难以实现,如不能参加村民小组会议、户代表会议以及村民会议。有些农村甚至连她们的选举与被选举权都被剥夺了。使这些农村妇女成了村庄里的边缘群体。

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以上种种侵害,都是村集体以民间法的合法形式侵害的,被侵害只有觉得不公平却无法控诉,甚至得不到同村村民的同情。这些,都是民间法对农村妇女的不公正之害。

二、民间法危害妇女土地权利的原因

村规民约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法律已经有明确的规定。但现实的情况是,因为村规民约,出嫁女不能平等享受村级集体利益分配的事时有发生,在通过行政途径处理时,出现了市委领导、县委书记的指示在村民组长、村长面前行不通的情况;在运用法律手段处理过程中,有时连人民法院的判决也被村、组置之不理。其原因何在呢?

首先,这是由于农村土地资源紧张所造成的土地资源性别争夺。我国土地资源紧张,这是有目共睹的国情。我国人均土地面积非常少,许多地方的农民土地仅够维持生计,加之人口又在持续增加。因此,许多农村新出生的人员就等着出嫁女或老人去世空出土地来分得口粮田。在这种土地资源紧张的形式下,村规民约等对土地资源的分配方案就在违反法律、忽视女性土地权益、得到男人们肯定的情况下通过了。

因为在资源贫乏的农村社会中,村庄集体的首要任务是维护世居者的生存条件。当然,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农村所遗留下来的所有民间法,最终都是以牺牲非世居者的利益来维护村庄集体的生存利益。在传统农村伦理中,生于斯、死于斯的人的利益要高于生于斯、不死于斯者的利益的。而生于斯的女性都是现实或潜在的不死于斯或外嫁女,她们的利益自然要被牺牲掉。所以在当代中国,那些资源十分贫乏的农村,妇女的土地权利也是受侵犯最严重的地方。

其次,村规民约披上了民主自治的外衣,具有多数性和得到大多数村民的拥护。村规民约是在村组大多数人通过的形式下出台的,它是多数人的决定,至少是多数男人的决议下通过的,并且,许多自己有女儿的男人也投了赞成票,因为这

是男人的权利,他们必须大义灭亲。在这种情况下,女性权益被侵害披上了合法和正当的外衣。大部分妇女只有被动接受,因为自己土地权益被剥夺,剥夺者还是充满正义的举动。我国村民委员会自治法第二十条明确规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讨论决定的事项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想抵触,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

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但是,由于法律的规定没有明确的监督者,法律失去监督就不能实现,有时还会成为专制者的工具。村规民约就是这样的例子。

其三,这也是封建制度的遗毒。封建制度的遗毒是很深刻的,它至今还影响着农村妇女的命运。一是丁口制度。按照农村民间习惯,丁或鸿丁是指家庭的男性,口则包括女性成员。这是男权主宰的民间制度形式,这种民间法则至今然存在并产生实际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家庭破裂,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地、宅基地及其附着物以及集体分红等家庭财产的分割,有利于男性而不利于女性。即使妇女有分割承包土地及家庭财产的权利,也很难争取得到。二是从夫居制度。中国的大多数农村采取从夫居住的家庭组合形式。女方家庭只是在嫁女的时候赠送一份嫁妆。出嫁之后,妇女生活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村庄社会,在婆家的初始社会地位不高,影响其土地权利的维护。三是土地的村庄内转其实是传统的土地家族内转的现代变形。所谓土地的村庄内转,主要是指土地的使用权在自然村(过去的生产队或现在的村民小组)的内部转移,由此保障村庄土地不流落外姓人或村外人的手中,以维护土地的家族共有制度。在乡土中国,维护家族共有的土地财产是家族法的根本职责。宗族长老一般认为,保证土地族内流转,是守住祖宗基业的根本法则。对于相对封闭的村落社会来说,入赘的男人或出嫁的女人都是外家人,因此,都没有资格分配土地。

最后,女性政治参与权失落的结果。女性由于其在农村的经济地位很低,所以她们的政治地位也很低。在农村,妇女几乎不参与村组的事务管理,也没有代表家庭参与乡村决策的机会,在男人为主宰的乡村社会,即使有部分妇女参与了村组决策,人单力薄也起不了作用,发生不了影响。由于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活动普遍缺失,致使其失去制定村规民约的发言权,自己不能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游戏规则不利于自己也是顺理成章的。所以,她们的切身利益被男人在决策中遗忘了,男人们以有利于自己的标准制定了村规民约。当农村妇女们的土地权益被侵害时,再醒过来已经很晚了。因而,女性的土地权益经常遭到村规民约的侵害,妇女在这种披着合法外衣的村规民约面前,显得完全无措。

三、妇女的抗争:有效调适民间法

综合来看,传统农村的宗法制度、婚姻制度、继承制度、姓氏制度等等,都是维护男权中心主义的制度。尽管百多年来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在不断淘空男权中心主义的道义基础,并给予封建夫权制度以重创,但男权中心主义的习惯势力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是农村实现男女平权的社会文化障碍,是村规民约侵害妇女土地权益的文化根源。

由村规民约所规定,妇女婚后未迁出户口者不能享受本村的福利待遇,已非个别案例,在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各省许多地区屡有发生。如何限制村规民约侵害农村妇女权益,关键是理顺村规民约与国家法之间的关系,这是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抗争的焦点,也是农村社会发展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勿庸讳言,村规民约与国家法之间必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冲突。与国家法不同,村规民约的调节范围是有限的,即村规民约的作用只涉及到村庄集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以维护村落整体利益、维护村落整体秩序为目的,并不协调更大范围的公共和个体利益关系。一般而论,村规民约的特点表现为:()特殊性。每一个村规民约所覆盖的区域,只代表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活共同体,超出这个边界,它的作用就减弱或根本不为他人所承认。()绝对性。村规民约往往强化一种观念,即村民成员的资格并非是无条件的,必须以对集体的归属为前提,以一致性道德为治理基础。()弥散性。由乡村组织行政权力的衍散性所决定,村规民约也具有惩戒范围的弥散性,即扩散到与当事人生存有关的任意事项上。概言之,村规民约与国家法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既有联系也有明显的区别。

面对村规民约与国家法之间的矛盾冲突,不能采取限制抑或取消村规民约的简单的办法。必须认识到,在一个复杂的多元社会中,多元规范或多元秩序是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为调节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仅有国家法还不够,在正式法律之外应该有非正式法律存在的空间。但对村规民约与国家法的调控领域和范围要有一个基本的限定。其限定范围一般为:()属于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必须由国家法运用强制性规范予以确定和调整,不允许村规民约之类的民间法串位;()属于具有强烈的地方性知识和民间色彩的社会关系,可以依靠村规民约来处理;()属于国家法与民间法都可以涉及到的社会关系,可由两者互动适用。村规民约可以发挥作用,但有一个基本要求,这就是必须符合国家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具体而言,妇女婚后未迁出户口者,必须和其他村民一样承包土地;土地因征用而产生的收入,必须与其他村民一样有同等分配的资格;但对因集体经营土地所产生的收入,可以在分配上视其投入的情况有所区别。这样做,既维护了国家法的普遍性和权威性,又考虑了人户分离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城郊妇女土地权益保护及对策 篇5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保障妇女土地权益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积极的方面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的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自主意识也进一步增强,对自己应得的权利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受男尊女卑、从夫顺命封建思想的束缚也逐步减小。这些思想和观念的转变,使她们在争取自身土地权益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平等愿望,有利于自身权益的维护。不利的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新的情况是法律未曾覆盖的,往往易于对妇女土地权益造成侵害。为了进一步掌握这方面的情况,鄂前旗妇联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

一、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掌握真实情况,旗妇联扩大了调研面,全旗共4个镇,先分别了解了各镇的总体情况,每个镇又调研了1个嘎查村。1998年第二轮土地承包时的分配情况是这样:全旗68个嘎查村,在牧区因为草场面积大,人口少,分配草牧场是以户为单位进行分配,农区的25个村基本是以户籍人口即按照人头进行分配。全旗各嘎查村都严格执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因此,我旗农牧民妇女依法享有土地承包权,2006年以来因土地权益受损而上访的妇女并不多见。但是这并不代表妇女的土地权益没有受到侵害。调研中我们发现:农牧区妇女的婚姻状况改变,对其享有土地权益的影响至关重要。一是因结婚丧失土地承包权。农村女性出生后,按照土地承包政策,由其户籍所在地分给土地,一般都能享受与男子平等的土地承包权利,而在结婚后户口会迁移到男方家庭,由于农村实行“三十年不变”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承包政策,加之绝大多数乡村在土地承包或延包过程中都没有预留机动地,也没有新开垦地或村民自愿交回的承包地,农村妇女结婚后在新居住地就很难取得承包地,同时也无法带走在娘家时分得的承包地,从而丧失了土地承包权。

二是因离婚丧失土地承包权。土地不同于一般财物,无法迁移转走。所以农村妇女在离婚过程中,很少有人对土地权益进行争取,法院判决离婚时一般也不把土地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即使对土地进行了分割,也很难执行。致使农村妇女在离婚后土地承包权难保。有部分妇女结婚后户口未迁仍在娘家,但是实际情况受“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等传统观念影响,表面上土地是有出嫁女的一份,但实际是98%以上的出嫁女并不能继续在娘家承包土地,离婚后更难落实;

三是丧偶妇女土地权承包权危机重重。最好的情况是:丧偶妇女年龄较大,在夫家生活时间长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子女已经成年或即将成年,妇女在夫家及家族中的地位不会发生很大变化,土地权益在这股力量的庇护下得到保全。而最常见的情况则是:妇女丧偶时,子女尚小,自己改嫁的可能行较大,原家庭或家族对其感情逐渐淡化,土地有可能被村集体收回,也可能被夫家兄弟分割;或者是丧偶妇女平常就与夫家家族摩擦不断甚至有纠纷,丧偶后,则完全没有了在婆家继续居住、安定生活的可能,不得不离开婆家的居住地,土地承包权也相应失去。

以下是一个典型案例:2003年,我旗昂素镇某妇女判决离婚,旗法院判决离异后夫妻双方共同享有草场的承包处臵权,但在具体执行中遇到以下尴尬局面:嘎查委员会认为:离异后妇女一般都离开嘎查,即使分给草场也是转包他人,近年来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如果离婚后都要求分割草场,从当前来看,避免了一些纠纷的发生,但从长远来看,因分割造成的面积较小、无力经营或因管理不善等因素导致质量下降的草牧场,不利于推进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势必造成集体经济的损失。如果男方同意分割可以自行协商解决,此案因男方不同意分割至今仍在协调中。该妇女只能以打工为生,生活非常艰难。

二、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分析

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纠纷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交融着历史和现实、法律和传统、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矛盾和冲突,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点:

(一)相关法律政策缺乏性别视角。一些法律政策表面上看来是中性的,但是由于没有充分考虑中国现实的社会性别利益关系,法律法规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给女性带来不利,如我国现有的土地法律法规,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以户为单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但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基于不同性别利益上的差异,忽视了由于婚姻关系而流动的农村妇女的权益,造成对出嫁女、离婚女土地权益以及相关权益的保护力度不够,可操作性不强。

(二)保障措施不力。土地权益遭受侵害的农村牧区妇女在找村干部解决问题时,嘎查村干部往往以村规民约的规定和村民代表的反对而无能为力;找镇政府或街道解决,他们认为土地是村里的,村民思想做不通,是不能强制执行的。起诉到法院,由于法律条文中对妇女土地承包权缺乏详细的可操作性的司法解释,法院在受理、判决此类案件时难度很大。即便妇女胜诉,执行起来也很难。因此系统性的保障措施乏力是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受损的最重要原因。

三、解决农村土地权益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目前农村牧区妇女土地权益问题,已经不单纯是妇女权益问题,它涉及到农村户籍制度、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农民内部的利益分配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维护农村妇女的土地权益,要有法律、政策的制度性保护,也需要各级政府及部门的积极介入和有力的监督。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完善有关法律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妇女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土地征收或者征用补偿费使用以及宅基地使用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三十三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妇女未婚、结婚、离婚、丧偶等为由,侵害妇女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各项权益”。在此基础上,各地应尽快研究制定新时期农村土地承包权以及土地补偿和村级集体福利分配的实施细则,出台有关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保障的规范性文件,对农村妇女特别是大龄女青年、“农嫁居”妇女及其子女、离婚妇女、居嫁农妇女等在土地承包、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福利保障、宅基地分配等方面的权益进行明确规定,使农村妇女不论结婚与否或婚姻状况改变后享有应有的户籍、居住地选择权及相应的土地权益。

城郊妇女土地权益保护及对策 篇6

《维护农村妇女养老保障权益的通知》

穗劳社函[ 2007 ]335号

各区、县级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现将省劳动保障厅《关于贯彻落实粤委办〔2006〕142号文件维护农村妇女养老保障权益的通知》(粤劳社函〔2007〕195号)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本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执行。

一、本市于去年七月起实施的《印发〈广州市农转居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办法(试行)〉的通知》(穗府〔2006〕21号),是市委、市政府解决农转居人员老有所养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农转居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的重要性,从“以人为本、民生为重”的高度出发,积极做好这项工作,切实保障农转居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对于“外嫁女”、“早期征地人员”等持社会股的特殊群体,在认定其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问题上,请按《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农办、省妇联、省信访局关于切实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益的意见〉的通知》(粤委办〔2006〕142号)第二条和《广东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规定》(省政府第109号令)第十五条的规定做好政策解释工作。

三、各级社保部门应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指导各集体经济组织做好参保工作,尤其是要求集体经济组织按《关于印发<广州市农转居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资助问题的若干处理意见>的通知》(穗劳社养〔2006〕6号)和《关于印发<广州市农转居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及待遇申领办法>的通知》(穗劳社养〔2006〕7号)的规定,做好参保前的公示工作。

附件:1.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农办、省妇联、省信访局关于切实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益的意见》的通知

2.《广东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规定》(省政府第109号令)

二○○七年四月四日

关于贯彻落实粤委办 [ 2006 ] 142号文件

维护农村妇女养老保障权益的通知

粤劳社函 [ 2007 ]195号

各地级以上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社会保障局):

近日,省委办公厅、省府办公厅联合发出《转发〈省委农办、省妇联、省信访局关于切实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益的意见〉的通知》(粤委办〔2006〕142号),明确提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妇女”因结婚户口未迁出原居住地并尽义务的,仍是户口所在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因离婚、丧偶,户口仍在夫家所在地并尽义务的,享有与所在地男子平等权益”,以及“因结婚男方到女方住所落户的、男方及其按政策生育的子女,享有与所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平等权益”,他们均“在土地承包经营、集体收益分配、土地征收或者征用补偿费使用以及宅基地使用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剥夺其合法权益。”

因此,各地在实施农民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时,要认真贯彻粤委办〔2006〕142号文件精神,督促、指导和帮助当地村(居)委会、村民小组,依法为本村符合参保资格的妇女以及入赘女婿及其子女,办理参加农民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手续,确保他们享有与本村其他村民平等的集体经济补贴政策,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妥善解决他们的养老保障问题。

广东省劳动保障厅

二○○七年二月十二日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转发《省委农办、省妇联、省信访局关于切实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和集体收益

分配权益的意见》的通知

粤委办[ 2006 ]142号

各地级以上市党委、人民政府,各县(市、区)党委、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直各单位,省各人民团体,中直驻粤各单位:

《省委农办、省妇联,省信访局关于切实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益的意见》已经省委、省政府负责同志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6年12月13日

省委农办、省妇联、省信访局

关于切实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益的意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为切实维护广大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促进我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现就切实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益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益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省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行了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由于这一改革尚处于探索性阶段,各种制度不尽完善,部分农村妇女尤其是出嫁后户口仍保留在本村的妇女及其按政策生育的子女、离婚和丧偶妇女以及入赘女婿及其子女,在土地承包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中,其土地承包、集体收益分配等权益不同程度地受到侵害。部分村通过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村规民约或股份合作制组织章程,使有些结婚后户口未迁出并在本村生产生活的妇女及其子女被剥夺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或股东资格,丧失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或集体收益分配权;有些结婚、离婚或丧偶后的妇女户口被强行迁出,承包土地被收回;有些入赘女婿及其子女未能享受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待遇等,这些问题导致部分地方矛盾激化,群众集体上访、重复上访、越级上访不断发生。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农民群众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村干部法律意识淡薄,没有认真贯彻国家的法规政策;少数基层政权

组织对村(居)委会的指导监督职能弱化,对保护农村妇女权益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妇女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两性平等、协调、共同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广东的高度,充分认识维护农村妇女权益的重要性,采取多种办法,处理好农村土地承包和集体收益分配等问题,切实维护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

二、在农村土地承包和股份合作制改革中,必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男女平等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原则。土地以及由土地派生出来的集体收益分配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无论男女都享有平等的土地承包权和收益分配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三十二、三十三条分别规定:“妇女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土地征收或者征用补偿费使用以及宅基地使用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妇女未婚、结婚、离婚、丧偶等为由,侵害妇女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各项权益”;“因结婚男方到女方住所落户的,男方和子女享有与所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平等的权益”。在农村土地承包和股份合作制改革中,必须依法办事,坚持男女平等。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中妇女,在土地承包经营、集体收益分配、土地征收或者征用补偿费使用以及宅基地使用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剥夺其合法权益。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中的妇女,因结婚户口未迁出原居住地并尽义务的,仍是户口所在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其本人和按政策生育的子女享有与男子平等权益; 因结婚户口迁出,在原居住地已享有承包地或集体收益分配等权益的,在新居住地不重复享有;因结婚户口迁出,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或集体收益分配等权益的,原居住地不得收回其享有的合法权益。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中的妇女,因离婚、丧偶,户口仍在夫家所在地并尽义务的,享有与所在地男子平等权益;承包期内因离婚、丧偶举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集体经济组织收回其承包地和取消集体收益分配,集体经济组织另有规定的,按其规定处理。

(四)因结婚男方到女方住所落户的,男方及其按政策生育的子女享有与所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平等权益。

(五)对已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或“村改居”的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指导和帮助村(居)委会、村民小组,按照《广东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切实解决好出嫁女等权益的遗留问题;对正在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或“村改居”的地方,要依法完善改革的方案,使符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股东资格的出嫁女等享有平等权利;对将要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革或“村改居”的地方,要把保障出嫁女等权益的内容纳入改革方案,依照《规定》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或股东资格,杜绝性别歧视问题的出现;对已在改革中按《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通过签订协议或其他合理办法解决出嫁女权益的,从稳定大局出发,可不再变更。

三、加强领导,切实维护农村妇女权益

城郊妇女土地权益保护及对策 篇7

----离婚纠纷案例

[案情简介]

原告李××诉称:2002年3月28日,李××与陈××登记结婚,生育有一女儿。在共同生活中,陈××性格暴躁多疑,常无故打骂李××。2007年5月28日,在陈××的威胁下,双方到民政局登记离婚,李××被迫在陈××早已打印好的离婚协议上签字。离婚时,李××没有分到任何夫妻共同财产。在婚姻存续期间,双方取得房产A和房产B,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其中房产A由陈××非法赠与陈小×;房产B也是陈××以陈小×的名义办理产权证,陈小×当时还在上学,不可能有经济能力购房。陈××欺诈、胁迫李××签订离婚协议书,对其中关于房产分割的约定,应予撤销。李××起诉请求判令:

1、撤销离婚协议书;

2、依法平均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即房产A和房产B。

3、拥有女儿的监护权。

被告陈××辩称:双方当事人系自愿离婚,对于共同财产的分割也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且李××分得二所幼儿园的经营权,并非一无所获。李××主张撤销离婚协议中关于房产的约定没有依据。即使李××有撤销权,由于李××将分得的幼儿园转让给他人,以自己的行为履行了离婚协议书中的财产约定,故撤销权已依法消灭。房产A和房产B系陈小×的合法财产,李××无权分割。请求法院驳回李××的全部诉讼请求。

第三人陈述称:房产A和房产B系陈小×的合法财产,李××无权分割。请求法院驳回李××的全部诉讼请求。[争议焦点]

1、原告主张撤销离婚协议书的理由是否成立?

2、原告是否有权分割房产A和房产B? [审理结果]

法院审理认为:双方所争议的离婚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字并在婚姻登记机关留存,根据一般习惯,应当推定为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原告以 “被欺诈、胁迫”为由主张撤销离婚协议书,应提供证据证明其“被欺诈、胁迫”,但其证据不足,不予支持。原告主张平均分割的房产A和房产B,此二处房产登记在陈小×名下。根据我国《物权法》第16条和第17条的规定,陈小×系本案争议财产的产权人。在争议不动产被确认为甲、陈××共同财产之前,原告直接主张分割该争议不动产,程序上不符合法律的规定,不予支持。根据《民法通则》第5条及《民事诉讼法》第64条的规定,法院当庭判决驳回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上诉期限内,双方当事人均未提出上诉。[律师评析]

作为被告的代理人,代理律师主要抓住以下两个要害问题进行“防守”,以下两个法律问题也是原告最大的“弱点”,在开庭辩论阶段得到充分的阐述后得到了法庭的重视并当庭宣判,驳回了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

一、夫妻离婚后,一方发现离婚时对方有隐藏、转移财产等行为,或订立财产分割协议时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的,可以向法院起诉请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本案,原、被告双方是自愿到民政部门办理离婚手续,所签订的《离婚协议》经民政部门备案,原、被告在《离婚协议》中已就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做了明确的约定。原告主张《离婚协议》是基于欺诈、胁迫而签订的,必须举证被告陈××有不法的欺诈、胁迫行为,由于原告没有相关的证据证实,故其主张的“被欺诈、胁迫”没有得到法院的支持。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八条第一款的规定:“离婚协议中关于财产分割的条款或者当事人因离婚就财产分割达成的协议,对男女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因此,原、被告签订的《离婚协议》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本案原告先是按《离婚协议》拿到了巨额财产,后为了多分财产又想去否定这个协议的效力,这其实是一种出尔反尔反悔行为,违背了民法学的禁止反悔原则,也违背了民事行为中最主要的诚实信用原则。

二、不动产的归属以登记为准。本案争议的两处房产,其登记的所有权人均为第三人,而非原告或者被告。对于房产A,系被告把个人财产经公证合法地赠与给了第三人。在程序上,如果原告想分割该套房子,必须先进行确认该房子是夫妻共同财产的确认之诉,然后再申请公证机关或司法机关撤销赠与公证后才能提起财产分割之诉。原告直接提出分割第三人的房产在程序上是错

误的。对于房产B,原告如认为自己或被告有出资,那也是一种债的关系,应当在返还欠款的诉讼中解决,而不能直接提起不动产的分割之诉。

[启示及建议]

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在我国《宪法》中有明确的规定,也是《婚姻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就实践中如何贯彻这一原则,有以下的启示和建议:

(一)完善立法,建立健全农村妇女维权体系。在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时,不得侵害妇女应该享有的与男子平等的权益,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村规民约的审查监督。公安机关、法院、检察院等部门切实承担起维护广大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职责。随时关注农村妇女维权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提出对策,因势利导,建立健全农村妇女维权体系。

(二)审判人性化。首先,法官在处理离婚案件中,可由法官根据案情行使自由裁量权,妥善解决离婚案件中的财产侵害问题。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在小城镇及农村的家庭中仍占主导地位。女方几乎未形成经济独立的模式,没有显性的收入,家庭共有财产在离婚前由男方掌握,这种状况使一方隐匿、转移财产较为容易,离婚时分割财产就像捉迷藏,男方

藏,女方找。当处于弱势的女方要求分割财产时,法院很难认定某人的财产就是男方所转移的夫妻财产。当缺少财产保护意识的妇女意识到为了离婚需要搜集证据时,男方已把有关的证据毁灭或隐藏起来,已把财产转移了。甚至找人作伪证,写假借条,致使在分割夫妻财产时,财产没多少,“共同债务”倒是越来越多。因女当事人举不出共同财产的证据,其主张往往得不到法院的支持,导致的结果是不公正的家庭财产分割。要充分考虑妇女对家庭的隐形贡献,男方给予妇女适当的补偿。其次,加强对离婚案件的调解,在处理离婚案件时要正确把握离与不离的标准,创新调解机制,耐心细致地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尽量让双方当事人相互谅解重归于好。再次,加强对涉及家庭暴力类自诉案件的审理,切实维护受害方的合法权益,对有家庭暴力倾向的人员起到震慑作用。

(三)保护绝育妇女对子女的优先选择权。笔者认为,在同等条件下,凡已行绝育手术妇女,对小孩抚养享有优先选择权。妇女为响应党的计划生育政策行绝育手术,既承受了肉体上的莫大痛苦,也意味着将来失去生育能力,鉴于此,法院在确立小孩抚养权时,应侧重照顾女方。一般来说,在同等条件下,若男女双方已生育二胎,则女方优先选择一胎抚养;若生育一胎,则由女方优先选择抚养或不抚养,并在负担的抚养费数额上予以适度照顾。对被法院判决归由女方抚养而男方强行抚养的小孩,其抚 5

养费由男方自行负担;男方就该小孩抚养费问题向法院提出追索诉请,一般应作出不利于男方的判决。

(四)完善女方探视权的判决内容。在离婚判决书中应规定女方行使探视权的内容及男方应履行的相关义务。《婚姻法》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这仅是对探视权进行的原则性规范,但针对个案来说要具体化,要将女方行使探视权的方式、时间以及男方应履行相关义务的内容作出明确规定,并写入判决主文之中,为将来男女双方可能产生的探视权纠纷提供法律上的执行依据。

(五)合理支付土地使用补偿费。女方离婚后绝大多数将离开原居住地,原与男方共同承包的责任田无法继续耕种,从客观上讲,需要将自身及被抚养小孩份内土地使用权转与男方,男方于是从中收益;另外,考虑到女方及所抚养小孩在落户新籍后,在短期内难于获取新的耕地。因此,男女双方离婚后,男方应当给予女方适当的土地使用补偿费。

(六)加大法律宣传力度。要组织广大农村妇女学习《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她们学法用法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要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宣传活动,提高农村妇女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水平,提高诉讼能力。并大力倡导健康的、积极向上生活,促进广大农村青年男女,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乡镇机关和村委会要充分利用自

身的优势向农民群众宣传各类法律,特别是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和法规知识。

(七)加大司法救助力度。要进一步加强有关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及相关权益司法救济的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并运用到审判实践当中。对于诉讼能力差,又因经济困难无力聘请律师的农村妇女,法院在考虑减免其诉讼费的同时。可主动与当地法律援助中心联系,为其申请法律援助。同时,加强诉讼指导,从立案、审判到执行各个阶段,充分给予法律帮助,告知和协助妇女当事人参与诉讼。

上一篇:百度crm战略下一篇:退伍士兵技能培训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