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器项目管理(精选11篇)
一、目的
为完善公司电子电器设备全周期管理,规范电子电器设备报废制度和处理流程,提高废旧电子电器设备再利用价值,防止公司资产的浪费和流失,特制定本制度。
二、总则
(一)废旧电子电器设备的处理是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职责应认真严肃遵守废电子电器设备报废管理制度。
(二)电子电器设备包括废电脑、打印机、空调、热水壶等办公及生活电子电器。我公司的需报废的电子电器设备一般是指具有如下描述之一或以上情形的电子产品:
1.因主要结构陈旧、元器件老化、性能指标降低、不符合使用基本要求的。
2.因折旧年限已满或使用年限超过10年的。
3.因超过产品使用周期,生产商已不提供技术服务支持。4.因损坏严重已无法修复或修理费已接近或超过新购同 类电子设备价格而废弃的。
5.因噪音或辐射严重污染环境,危害人身安全健康,技 术改造困难或改造费昂贵而废弃的。
6.因技术落后,造成能耗高、效率低、维护成本高而废弃的。
(三)电子电器设备报废鉴定由部门提出申请上报办公室,办公室进行报废设备的审核、验证、确认、处置等工作。
(四)办公室牵头并具体负责我公司电子电器设备的报废处理工作,供应部负责报废电子电器设备的残值回收。财务部负责报废电子电器设备的账目核销。
(五)电子电器设备的报废,任何部门及个人无权擅自处理,未经批准不得擅自拆取电子设备中的部件,不得将报废电子设备挪作它用,否则将追究当事人及部门领导责任。
(六)对拟报废的电子电器设备在申报审批之前及过程中都要由使用者妥善保管,不得随意分解拆卸,须待鉴定批准报废后及时配合办公室进行处理。若确属工作需要须拆取报废设备中的部件,由使用者提出申请,经部门领导同意,方可拆取利用。同时,办公室做好相关登记记录。
(七)对于已走完审批流程的电子电器设备(即已报废的电子电器设备),公司应根据其利用价值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处置办法。还能发挥余热的要尽量利旧做到物尽其用;确实不可用的应通过废物回收的方式最大限度的提高残值回收率。
(八)废物回收的资金须全部上交公司财务部。
三、流程
报废:
拟报废——申请报废——办公室鉴定审批——确定报废——处置。
电子设备报废申报条件,达到第二项第2款中任意条件 之一及以上的,即可申请报废。对拟报废的电子设备,须由办公室逐一进行技术性能检测、鉴定、慎重筛选、严格把关,将其中符合报废条件的电子设备详细情况填制《电子电器设备报废申请表》(附件一),上报给办公室。
办公室对《电子设备报废申请表》内容进行审核,汇总供应部、财务部意见,报总经理审批签字同意后,将批准报废的电子电器设备进行下线入库。需更换新设备的,上报给办公室,办公室审批后上报给供应部购买。
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是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事物, 它将是未来档案工作中最重要的事物。由于各个单位的具体情况不同, 所以电子档案归档也存在着差异。本文就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管理做一个探讨。
二、认识电子文件
电子文件的产生背景:E-mail、OA、ERP、CAD、CAM、EC、EG、A/D等技术系统的产生和普及。
(一) 电子文件 (Electronic records) 。指在数字设备及环境中生成, 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 依赖于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 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送的文件。
电子档案:指具有参考和利用价值并作为档案保存的电子文件。
(二) 按信息、格式存在的形式电子文件的种类。文本文件、图形文件、数据文件、图像文件、影像文件、声音 (或音频) 文件、程序 (或命令) 文件、多媒体文件、超文本文件、超媒体文件等。各种文件格式都有各自特性以及应用软件。按文件的功能电子文件有主文件、支持性文件、工具性文件等。按生成方式可分为原始文件和转换文件。
(三) 电子文件的特性。要管理好电子文件, 就必须了解其特性。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有很大的区别, 它具有超大量的信息存储功能、多媒体功能、载体之间的可移动性功能等等。当然还有信息共享性。
1.电子文件的依赖性。电子文件是数字化文件, 它具有非人工真接识读性及对计算机系统的依赖性。电子文件是在计算机等设备的支持下形成和处理各种信息的, 离开计算机及相应软件, 电子文件就无法生成、识别、传递。计算机设备的快速更新给需要长期保存的电子文件带来很大困难。有可能若干年之后, 保管完好的电子文件载体找不到读取设备。
2.电子文件还有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电子文件由传统的物理存在方式转变为逻辑存在方式, 电子文件的存放位置是可以变化的, 可以从一个载体传递到另一个载体, 其内容信息却不发生变化。同样, 还可以通过网络传给远方的一个或多个接收者。
3.电子文件的易改性。电子文件存储在载体上, 它可以被增加、复制、删除、更改后而不被察觉。而载体本身的损坏、计算机病毒、网络安全原因以及操作不当, 都将影响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此外, 电子文件还具有高密度性、多种信息集成性和可操作性等。一张容量达700MB的光盘, 可存35万张打印纸上的文字信息, 或10万页图形信息。
三、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和整理
(一) 收集积累要求。《GB/T 18894一2002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指出, 对于用文字处理的文本电子文件, 收集时应注明文件存储格式、文字处理工具等, 文件型以XML、TXT保存, 扫描型以JPEG为通用格式。对通用软件产生的电子文件, 其软件型号、名称、版本号和相关参数手册、说明资料等同时收集。专用软件产生的电子文件应转换成通用型电子文件, 如果不能转换, 则连同专用软件一并收集。
(二) 归档要求。文件形成部门定期把经过鉴定并符合归档条件的电子文件向档案部门移交。
1.归档时应有一套与其内容完全一致的纸质文件 (软件除外) 同时归档。
2.产品、项目设计文件的电子文件必须归档 (包括四书、全套图纸、印制板加工文件等) 。
3.产品中的计算机应用软件文档 (含固件中的程序和数据) 应按技术管理规定归档。
4.应对电子文件的形成、收集、积累、鉴定、归档等实行全生命周期的管控, 保证其真实有效。
(三) 归档方式。网络归档:随着OA系统的广泛使用, 电子公文的流转越来越便捷, 而公文一旦形成便不会轻易更改。因此, 建议公文归档采用网络归档方式。
载体归档:记录人们科研和生产活动的科技性电子文件。一个项目需要多人的合作才能完成, 那么就会产生各种类型的电子文件, 如文本文件、数据文件、CAD (计算机辅助设计) 、CAM (计算机辅助制造) 生成的图形文件等。而且形成周期较长, 所以建议科技性电子文件、多媒体电子文件采用载体归档方式。
(四) 更改要求。为确保归档设计文件正确性及有效性, 保证产品实物与文件的一致性, 对电子文件的更改应进行控制。
1.按规定在更改纸质文件时应同时更改电子文件, 并对电子文件加识别标志。
2.对同一型号不同批次的电子文件应加以区分, 并同时保留。
(五) 鉴定。电子文件的鉴定是一项十分重要且难度较高的工作。它包括对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的鉴定及确定密级、归档范围和划定保管期限。鉴定由文件形成部门按规定对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进行检验, 并由负责人签署审核意见。
(六) 归档份数。归档的电子文件需二套, 一套保存, 一套使用。即使在网上逻辑归档, 也要保存一套。必要时应保存两套, 其中一套异地保存。从“911”事件之后, 人们更是认识到异地保存的重要性。
(七) 电子文件的整理。制定整理标准, 由文件形成部门进行整理后归档。
四、电子档案的管理
信息安全涉及各个方面:一是法律政策、规章制度、安全教育等;二是管理措施, 包括技术和社会措施;三是技术方面, 信息的加密存储和传输、身份认证、防火墙技术、网络防毒等。应在信息化进程中建立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体系, 形成档案信息的安全链, 伴随电子文件的全生命周期进程。
(一) 保证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的技术措施有。1.签署技术:在电子文件上进行数字签名, 再运用特定的解码方法检验数字签名。2.密码技术:是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 有私匙加密和公匙加密, 在传输过程中通常采用“双密钥码”进行加密。它是实现信息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的有力手段, 在潜在的不安全系统环境中保证数据安全。3.身份验证:当用户要求进入系统访问时, 计算机依据通行字将自动验证是否为合法用户, 防止非法用户的防问, 亦可防止合法用户访问他们无权查看的信息。4.防火墙技术:它就是通过阻挡外部网络用户的未授权访问, 来保证内部网络的安全。
(二) 电子档案的利用管理。电子档案的利用比纸质档快捷、方便。提供利用的方法有:拷贝、通信传输、直接利用。直接利用即在线利用, 利用率将越来越高。在利用过程中, 电子档案的保密和安全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应注意使用权限的审核, 根据电子档案内容的密级和开放程度, 根据各种人员级别、层次进行使用权限的认定, 不能无原则地向所有利用者提供全部;系统对利用的全过程进行自动跟踪监控。
五、档案业务人员的培养
电子档案的管理都要靠档案人员。由于电子档案具有信息内容数字化、文档处理一体化、档案保存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多样化等特点, 因此, 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电子文件归档及其电子档案保存及开发利用, 是一件新生事物。所以, 档案人员要尽快适应信息技术和档案事业的发展。多途径、多层次培养和造就一批电子档案管理人员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中曾指出: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档案专业人才, 为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是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进程的重要保证, 以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为主, 不断补充、拓展与更新科学技术知识, 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档案人员的创新能力及专业技术水平。
六、结束语
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管理是现代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要与社会的发展同步进行。它既带来挑战, 也带来了机遇。档案业务人员应当以此为契机, 大胆创新、拓宽视野, 开创档案事业的新辉煌。
摘要:为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规范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工作, 在电子文件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更好地保证电子文件的有效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实现电子文件的在线逻辑归档、管理和利用。
在电子文件应用的过程中,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出来,并且被广泛应用在各领域中。然而,在电子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过程中,现代设备与技术相互融合,构成新型档案管理模式,通常被称之为电子档案管理。而电子档案管理的实践应用同样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标志着电子信息管理迈入全新阶段。
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概述
电子文件。所谓的电子文件就是被应用在计算机当中,同样可以在多种介质中保存,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识别并处理,而且在使用与传输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电子文件的信息使用和修改十分灵活。在使用电子文件的过程中,需要由Pc机终端作为基础,而用户则可以利用存储介质完成传输,对计算机进行应用,修改并处理信息的具体内容。实际操作相对简单且修改与备份也十分方便。
电子文件的信息处理依赖性相对较强。因为电子文件信息是通过计算机产生,所以,对于信息载体依赖程度较高。而这同样也是电子信息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如果信息载体异常吗,那么文件的信息也同样会发生改变,导致丢失亦或是保存失败。这与纸质文件相比,是一种十分明显的劣势。
电子档案。对电子档案的管理具体指的就是信息文件保存和使用管理,绝大多数重要的电子信息文件都依赖于计算机存储技术以及传输技术等多种方式。这与传统档案管理相比较而言,优势十分明显。
电子档案使用便利且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在对电子档案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只要对计算机应用就可以读取并处理保存信息内容。另外,在存储电子文件信息方面,可以通过音频亦或是视频等形式完成。由此可见,电子档案的存储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且有效性明显。与此同时,在使用电子信息方面也更加便利,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多种资源实现共享,进而读取并下载所需要的数据信息。
电子档案的应用能够节省数据信息存储的空间。在信息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所需要保存的内容也更多,所以,对于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是存储纸质档案,则会占用极大的物理空间,且对档案的使用产生了不必要的麻烦。但是,对电子档案进行应用则能够节省大量的物理空间,使得电子档案管理与使用效率全面提升。
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管理问题
电子档案信息不稳定。因信息的载体具有多样性和不稳定性的特征,所以,存储电子文件的载体寿命也补偿。即便选择使用了稳定性能的光盘,如果在温度与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下都会导致其错存储的信息数据损坏亦或是丢失。除此之外,在电子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设备与软件的更新速度也逐渐加快,由不同软件与设备所组成的电子档案载体,在兼容性以及互换性方面都很难进行把握。为此,如果电子档案的保存时间较长,那么将存在难以读取的情况。
信息安全保密问题。因为电子档案的内容独立,而且更改便利,所以,实际存储的信息内容很容易被随意修改亦或是窃取,对档案部门的电子档案认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网絡的出现为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样存在较高的风险。如果计算机出现病毒或者是有黑客攻击,那么则会对电子档案或者是信息内容带来严重的破坏与影响。
电子文件的处理软件标准尚未统一。在新时期背景下,科技发展速度极快,而所开发的处理电子文件的软件种类也很多,始终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于不同企业的电子文件软件来源不统一,所以,经常会出现不兼容的问题,严重危害了电子档案的统一性管理。
电子档案管理的人才不充足。电子档案的出现标志着信息技术被应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所以,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专业知识与能力,同样也必须要具备灵活操作电子档案信息系统的能力。除此之外,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与品质同样要符合标准要求。但是,当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年龄相对较大,且随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灵活,难以满足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
全面完善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策略
严格管理电子档案存储载体。应积极创建专门档案馆,根据标准要求配备湿度计与温度计等相关设备,确保环境的稳定性。与此同时,还应当针对档案馆内部的电子档案进行定期检查。除此之外,要积极引进并合理运用计算机设备以及软件,在确保技术兼容与通用的情况下,全面提升电子档案的存储载体可读性能。
积极采取安全措施。为了确保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安全性,可以通过数字签名亦或是访问控制等多种方式对电子档案访问的权限予以控制。另外,通过加密信息的方式可以保证电子档案不被公开。基于此,对电子档案的只读属性进行设置,确保电子档案具有真实性与原始性的特征。
培养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在电子档案形成并应用以来,对传统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同样也使得档案管理的知识结构随之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对管理工作人员提高了要求,所以,必须要积极组织专业培训,组建高计算机水平且精通档案业务专业知识的档案管理团队,促进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试 行)
第八条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跨区域建设注册审核系统,应当经所服务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密码管理里部门批准
第九条 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原则上不再建设延伸到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子认证基础设施。确有特殊需要的,在提供已建电子政务电子认证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其电子认证需要的相关证明后,经国家密码管理局批准可以建设相应的电子政务电子认证基础设施。
第十条 电子政务电子认证基础设施运行过程中,如有不符合本办法第六条规定的情形,应当及时整改,并报国家密码管理局重新审查。
第十一条 电子政务电子认证基础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可能对其功能或者安全性造成影响的,改造前报所属省部密码管理部门备案,改造完成后报国家密码管理局审查通过,方可投入运行。
第十二条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应当建立电子政务电子认证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制度、安全访问策略、软件控制流程、内部审计机制,以及完善的灾难恢复和应急响应机制,保障安全运行。
第十三条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按对电子政务电子认证基础设施进行安全性评估,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涉及技术改造的,按照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执行。安全性评估和整改情况报所属省部密码管理部门备案。
第三章 服务机构
第十四条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应当承担以下责任:
(一)制定本机构的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业务规则,包括责任范围、作业操作规范、安全保障措施等事项,并在服务范围内予以发布;
(二)建立相应的服务队伍,制定相应的服务规范,提供安全可信的认证服务;
(三)保障电子政务电子认证基础设施的安全可靠运行;
(四)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安全保密、职业道德和岗位技能培训。
第十五条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事业法人或者取得电子认证服务许可的国有控股企业法人;
(二)具有经国家密码管理局批准的电子政务电子认证基础设施;
(三)具有与从事认证服务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运行维护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
(四)具有与认证服务相适应的运行服务、应用支持和安全保障等机制;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六条 面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应当取得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颁发的(电子认证服务许可证)。
第十七条 国家密码管理局组织开展认证服务能力评估,发布(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目录)。
第十八条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申请进行认证服务能力评估时,应当向所属省部密码管理部门提交以下材料:
(一)书面申请;
(二)事业单位应当提交组织机构代码证书、法人证书以及其他相关证明文件的复印件;企业应当提交组织机构代码证书、营业执照、(电子认证服务许可证)、公司章程以及其他相关证明文件的复印件;
(三)电子政务电子认证基础设施经国家密码管理局批准的证明材料的复印件;
(四)专业技术人员、运行维护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资格证明材料;
(五)本机构的电子认证服务业务规则;
(六)运行服务、应用支持和安全保障等机制的相关材料;
(七)国家密码管理局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十九条 省部密码管理部门应当对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并在收到材料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告知审查结果。审查通过的,应当在审查通过后五个工作日内,将全部材料报国家密码管理局。
第二十条 国家密码管理局应当自收到省部密码管理部门报送的材料之日起三十个工作日内,组织对电子认证服务机构进行能力评估。通过评估的,由国家密码管理局出具通过能力评估的证明文件,并将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列入(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目录),未通过评估的,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一条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应当提供以下服务内容:
(一)数字证书的申请、签发、更新、延期、恢复、撤销等证书生命周期管理服务;
(二)数字证书信息查询服务及数字证书状态信息查询服务;
(三)为数字证书用户提供使用支持服务;
(四)为政务部门提供数字证书统计、查询、下载等支持服务,以及与电子政务系统的数字证书应用集成支持服务;
(五)提供数字证书相关培训。
第二十二条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应当按照本机构发布的电子认证服务业务规则开展认证服务。
第二十三条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跨区域提供服务的,应当接受所服务区域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密码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应当将拟开展服务的范围和对象等情况,提前是个工作日书面告知所服务区域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密码管理部门;在开展认证
服务后二十个工作日内,应当向所服务区域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密码管理部门备案。办理备案时,提交以下材料:
(一)本机构开展认证服务活动的情况,包括服务范围、服务对象、服务时间等;
(二)国家密码管理局出具的通过能力评估的证明文件的复印件;
(三)本机构的电子认证服务业务规则,以及运行服务、应用支持和安全保障机制的相关材料。
第二十四条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应当采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载体,完整记录、妥善保存与认证相关的信息,并承担保密责任。面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会公众的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信息保存期为证书失效后五年;面向政务部门的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信息保存期为证书失效后十年。
第二十五条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应当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制定相关资产、人员、物理环境等的安全策略,落实安全管理岗位和职责,并对安全策略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二十六条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应当建立业务连续性计划,并定期开展业务风险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对本机构的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业务规则及时进行修订,并在服务范围内予以发布。业务规则的修订,不应当降低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第四章 服务应用
第二十七条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应当根据业务需要采用的电子认证服务。
第二十八条 政务部门应当那个从(电子政务外网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目录)中选择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提供服务。
第二十九条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应用过程中采用电子认证服务,应当遵循国家密码管理局制定的相关标准规范。
第三十条 申请使用电子政务数字证书的机构和个人,应当向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提供合法、有效的证明材料。
第三十一条 数字证书所有人应当妥善保管数字证书及其密钥。数字证书载体丢失或密钥失控时,数字证书所有人应当立即向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报告,由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撤销其数字证书。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二条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应当在美奶奶1月31日前,向国家密码管理局提交上一的电子政务电子认证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和认证服务情况报告。
第三十三条 国家密码管理局按对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进行评估,不定期对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的相关情况进行现场检查。
第三十四条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应当根据评估情况和现场检查情况,在规定期限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整改期限内不得开展新的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业务。
第三十五条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国家啊密码管理局责令其停止服务,并经该机构从(电子政务外网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目录)中撤销;
(一)未依照本办法开展认证服务活动并造成恶劣影响的;
(二)未通过评估的;
(三)未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的。
第三十六条 电子政务服务机构被国家密码管理局停止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的,其业务承接事项的处理按照国家密码管理局的要求进行。
第三十七条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拟变更机构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企业股本结构或者事业单位隶属关系,以及可能对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产生较大影响事项的,在变更前应当将拟变更事项书面告知所属省部密码管理部门。其中,变更事项影响电子认证服务机构设立条件的,应当重新进行能力评估。
第三十八条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拟暂停或者终止认证服务的,应当在暂停或者终止认证服务六十个工作日前,选定业务承接电子认证服务机构,就业务承接有关事项作出妥善安排,并在暂停或者终止认证服务四十五个工作日前向国家密码管理局报告。
第三十九条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拟暂停或者终止认证服务,不能就业务承接事项作出妥善安排的,应当在暂停或者终止认证服务六十个工作日前,向国家密码管理局提出安排其他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承接业务的申请。
第四十条 电子认证服务机构有义务按照国家密码管理局的安排,承接其他电子认证服务机构的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业务。
第四十一条 使用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的政务部门,应当接受所属省部密码管理部门对其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的使用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第四十二条 未按照本办法采用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的,应当按照国家密码管理局或省部密码管理部门的要求限期整改。造成重大不良影响或拒不整改的,国家密码管理局或省部密码管理部门予以通报。
第四十三条 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服务管理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与行政处分。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面向各级政务部门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和决策的电子政务电子认证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行业管理政策探讨
围绕新近出台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借鉴欧盟等国家对废旧物资的.管理理念和具体措施,探讨了我国废旧电器电子产品的界定及管理制度建设,提出建设社区试点网络管理体系、建立由市场主导的生产者责任延伸体系等建议.
作 者:王岩 WANG Yan 作者单位:辽宁华兴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辽宁,鞍山,114000 刊 名: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英文刊名:RECYCLING RESEARCH 年,卷(期): 2(6) 分类号:X705 关键词:废弃电气电子产品 管理条例 废旧物资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一、城建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完整性
1. 原始性。
电子档案的原始性不易判断和确认。传统纸质档案的原始性不仅其内容而且还通过载体、形式表现出来, 人们可以通过字体、印迹甚至字迹、纸张制成材料对其原始性加以分析判断, 而电子形式生成的由实态变为虚态的档案, 已完全没有了这种“原始状态”, 其生成时的状态与传输、接收中的状态完全一致, 可以说既是原始的, 又是复制的。
2. 真实性。
电子文件的易更改性和信息与载体的可分离性, 使电子文件在形成或传输过程中存在着被改动的可能。处理后的电子文件是否与原来一样, 存在着认定上的困难。信息内容“出错”的概率和机会远高于传统档案;电子档案可被原样复制, 甚至被篡改后不留痕迹。
3. 完整性。
电子文件经常处于流动状态, 如不按时收集整理, 可能会导致信息丢失;电子文件结构复杂, 储存方式多样, 容易造成信息的缺损;形式多样、存储分散, 极易丢失, 往往致使电子文件来龙去脉不清。
二、城建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有效保存与维护
电子文件本身有不稳定性, 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所依赖的系统具有不稳定性。现在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更新换代的速度迅猛, 尤其是软件系统的更新换代, 都会产生电子文件存储的数据结构是否兼容及其数据结构转换的问题。二是载体的不稳定性。用以存储电子文件的计算机软盘、光盘等化学磁性材料寿命较短, 不易长久保存。三是电子文件具有可变性。其真实可靠性远不如纸质档案, 随时面临被修改、盗窃、丢失, 甚至销毁的危险。
正是由于电子文件档案的不稳定性, 保证档案信息的完整、真实、安全, 做好电子文件档案的维护和保管工作, 显得非常重要。一是城建电子档案的保管单位应配备必要的计算机及软、硬件系统, 实现城建电子档案的在线管理与集成管理。并将城建电子档案的转存和迁移结合起来, 定期将在线城建电子档案按要求转存为一套脱机保管的城建电子档案, 采取异地、异质保存办法, 以保障城建电子档案的安全。二是城建电子档案保管单位应每年对电子档案读取、处理设备的更新情况进行一次检查登记。设备环境更新时应确认库存载体与新设备的兼容性, 如不兼容, 必须进行载体转换。对所保存的电子档案载体, 必须进行定期检测及抽样机读检验, 如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恢复措施。三是做好备份工作。一方面要建立多套备份, 一式两份或一式三份, 并异地保管, 以免电子档案载体意外损坏;另一方面针对电子档案载体寿命短的特点, 最好每隔3年进行一次保护性复制。
三、加强城建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1. 加强城建电子文件归档的组织领导。
电子文件从形成到归档, 跨越了多个部门。这些部门往往通过电子计算机网络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有时工作互有交错, 职责界限难以区分清楚。因此, 需指定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电子文件的形成、收集积累、整理和归档工作。形成者或承办者按照归档要求将形成的电子文件收集积累下来, 进行整理归档, 向档案部门移交。因为电子文件的形成、收集积累贯穿于公务、科技等工作的始终, 只有电子文件的形成者或承办者熟悉电子文件内容和电子文件之间的关系, 由他们收集积累并整理归档, 才能保证电子档案的质量。收集积累、整理归档又是档案工作的基础和首要环节, 需要由档案部门进行指导和参与管理。对归档后形成电子档案的管理应由档案部门负责, 电子文件形成部门要协助支持。《城建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规定, 城建单位作为电子文件形成单位负责城建工程电子文件的整理归档与电子档案的验收移交, 在这过程中它组织、监督和检查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工程电子文件的形成、积累和整理归档工作, 收集和汇总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形成的工程电子档案。所以对城建档案管理机构来说, 加强对城建单位强前端控制, 是保证管理工作的连续性, 保证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的质量的关键。
2. 采取措施, 保证电子文件归档质量。
归档工作是由文件管理转换为档案管理的基础, 它的质量关系到整个档案管理水平, 因此必须有质量控制措施, 以保证这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和电子文件形成单位即城建单位要相互协调, 使电子文件管理和电子档案管理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避免相互推诿扯皮。城建单位要把归档工作纳入有关管理制度, 纳入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 明确责任岗位, 指定专人管理, 同时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标准和具体的规定。城建单位通过明确电子文件归档的具体工作内容和要求, 如制定电子文件归档的工作步骤、归档制度和归档计划, 明确电子文件形成、收集积累的质量要求。从根本上保证电子文件的形成与归档工作不脱节。采用有关技术措施, 保证电子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 提高电子档案的可靠性要采取专门技术措施。电子文件在形成过程中要随时进行数字签名、信息认证、身份验证和加密保护, 保证文件在传输、处理过程中不出现错误。整理归档时, 将电子文件改为“只读性”文件, 将其变成不可更改的文件, 以确保电子文件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3. 电子档案的长期可读性问题。
1.1电子档案的原始标准。电子档案作为新的一类档案,同样要具有档案的本质属性——原始性。《电子签名法》对此有着明确的要求:①能有效地表现所载的内容并可供随时调取查用:②能保证自最终形成时起,内容保持完整,未被更改。电子档案必须同时具备以上两种属性。
1.2电子档案的真实性标准。《电子签名法》规定:①生成、储存或传递文件的方法是可靠的;②保持内容完整性方法的可靠。电子档案的内容不允许有任何删改和变动,从产生到形成电子档案要有一致性,不能有任何变动。
1.3电子档案的保存标准。电子档案保存不同于传统的纸质档案,有另外的标准,如能有效地表现所载的内容并可供随时调取查用;能识别电子档案的移交人、接收入以及移交、接收的时间等等。因此,对电子档案的保管,不仅要保存电子档案本身内容,而且还要保存相应的软件及运行环境。
1.4电子档案的移交和接收的标准。纸质档案的接收、移交都是在接收单位或移交单位面对面的进行的,双方同时进行清点、核对,共同办理移交手续。而电子档案的移交和接收可以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单位之间进行,这是电子档案与传统的纸质档案最大不同,反映了信息时代的特点。《电子签名法》规定,移交人的移送即发件人的发送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①经移交人授权发送的;②移交人的信息系统自动发送的;③接收入按照移交人认可的方法对电子档案进行验证后符合设定结果的。
2《电子签名法》是电子档案的安全核心
2.1传统的纸质档案必须要有负责人的签字盖章才能发生效力,而电子档案只有负责人的签字盖章并不能解决问题。一份电子档案,一个人制作出来后,其他人也可以制作出相同的内容和格式,制作者的身份和效力难以得到保证。只有采取电子签名的手段才能保证对电子档案的安全。电子签名只有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才能视为可靠的电子签名:①电子签名制作数据用于电子签名时,属于电子签名人专有;②签署时电子签名制作数据仅由电子签名人控制;③签署后对电子签名的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④签署后对电子档案的内容和形式作任何改动能够被发现。从中可以得出,电子签名是指在电子档案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表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据,即能够在电子档案中识别当事人的身份,保证安全、起到与手写签名或者盖章同等作用的电子技术手段。
2.2电子签名或盖章(电子签章)决不是将普通的印章变为电子的就算电子签章,也不是数字证书与印章图像的简单组合。目前的电子签章技术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电子印章中心可以根据“刻”章者的要求,为印章加上水印、隐形编码等防伪标识,并可以记录每次使用的时间、用途等信息。只要使用专业仪器,就可以立即辨别出印章的真伪。
2.3为了使加盖了电子印章后的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有相同的外观特性,必须采用数字纸张技术,用以保证传输前后的电子档案的版面一致,确保内容和形式不被篡改和不被分割。例如,发送一个100页的Word文档,接收时变成了101页,虽然内容没有变,可是文字、图形等排版的位置改变了。采用了电子签章中的数字纸张技术,则能保证电子档案在传送前后的版面保持一致,内容不会被篡改,也能保证任何人都不能把盖章后的电子档案中印章与文件相分离。
2.4使用电子签名之前必须进行实时的验证,以确保只有合法的电子签名才能够进行签章。电子档案的传输双方由于不一定相识,使用电子签名时,往往需要由第三方对电子签名人的身份进行认证,并为其发放证书,向交易双方提供信誉保证,这个第三方称为认证机构。认证机构起着担保作用。
3《电子签名法》使电子档案管理进入法制化轨道
3.1《电子签名法》是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标志。一切信息表达、信息记载均可数字化,信息生成、传输、修改、再现等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得以实现,数字形式愈来愈多地替代纸张形式,成为社会活动和意思表示的载体。在倡导无纸化办公和无纸化交易的今天,这部法律的实施正是反映了时代的需求,为我们对电子档案的法制化管理提供了法律基础。
3.2电子档案的管理者对电子档案进行管理时,需了解电子档案的内容,审查提供者所提供的电子档案是否符合《电子签名法》的要求,有无进行电子签名等。在接收电子档案时,也必须按照《电子签名法》的标准使用电子签名,实现对电子档案的法制化管理。
(讨论稿)
一、备课流程
——分工备课
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对备课任务进行分解,分工到人。每位教师要认真背出电子教案,制作出相应的课件,上传至学校网站“集体备课”栏目的“分工备课”子栏目下中。本任务要提前教学进度二周完成。
——集体研讨
年级学科组要对教师个人的分工备课成果进行研讨,汇集每位教师的智慧,形成更为完善的备课和课件。
——个人修改
教师个人要针对集体研讨的成果,对备课进行个性化修改,形成适应个人特点的教案和课件,并于上课前将教案、课件上传至学校网站“集体备课”栏目的个人栏目下。本教案和课件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必须做到背教一致。——教学反思
在相应课时下,自己跟帖的方式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等进行反思不少于总课时数的二分之一,每次不少于200字。
二、备课检查及管理
实行级部、教研组、教导处三级管理。
——级部日查
级部每天要对教师的备课进行检查,并以跟帖的形式对备课进行简评,重点检查备课是否及时,课时是否足。发现问题要求其及时整改;级部要做好每日备课检查记录,每天在网上公布一次。
——教研组月查
教研组要负责把好初备关;教研组组长每月要组织一次对本学科教师备课的检查活动,主要是对备课的质量进行把关,特别是个人修改是否到位。检查后要填写备课检查表,并根据检查情况将备课分为三类,在网上公布。
——教导处复查
教导处每周对各级部教师的备课状况进行抽查,发现级部检查记录不实的通报批评并对相关级部负责人扣减一定考核分。教导处每月分学科对教研组的检查状况进行一次检查并将结果记入对教研组的考核。
说明:
1、个人备课,禁止简单罗列知识点或者教材分析,重思路和方法,重教学过程设计和环节的落实措施。
2、集体研讨及个人修改,主要在教研活动日进行,集中与分散结合。
为了加强中队电子文件归档管理,保障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安全保管和 有效开发利用,更好地为中队发展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本队实际,特作如下规定:
一、建立与健全电子文件的管理体制和工作职责
1. 电子文件是开设的一种独立的档案门类和载体,它和其他档案一样,应加强领导。电子文件从形式到归档的管理过程中
2.电子文件应按制度严格要求,妥善管理,确保其不散失、不损毁、不失真,从而保证电子文件的完整、真实和有效利用。
3.电子文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档案室要配备与业务部门兼容的计算机系统,使归档的电子文件能有效机读。档案人员应忠于职守,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系统的使用技能,组织编制归档电子文件的各种检索工具,积极主动提供服务,充分发挥归档电子文件的作用。
二、电子文件的归档方式
1. 电子文件的归档方式主要包括逻辑归档和物理归档,根据本队工作实际,现强调物理归档。
2.根据归档要求,在应归档电子文件产生时打上相应的标记;把经办过程中的情况随时记录在相应的文件中;办理完毕的电子文件应在规定期限内进行物理归档,把带有归档标识的电子文件进行分类(信息类和环境类)组盘。填写必要著录项目,编制机读记录和要存放载体的编号。
3. 归档的电子文件要编制简要检索工具,其基本著录项目为:
序号、题名、责任者、文号、每份文件机读时间及位置、密级、保管期限、硬件和软件环境 等著录内容,归档电子文件的著录应符合国家档案著录规则基本要求。
三、电子文件的移交与保管
1.入库的电子档案,每两年要机读抽查一次,发现问题及进补救。2.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设备的更新、发展,对库存电子档案进行同步更新复制、复制或补救新版本,旧版或有问题的载体仍需保存三年。
3.保管电子档案的装具要求有防光、防尘、防磁、防有害气体的设备,四、电子文件的提供和利用
1.封存的电子档案不外借,利用时使用复制件,联网利用要有安全保密防 范措施和可靠的监管保障。
【关键词】 企业;钢铁项目;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的核心必须以物流管理为基础。电子商务活动中任何一笔交易,都是由四种基本的“流”,即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所组成。物流过程具体包括运输、储存、配送、保管、物流信息管理等各种活动。电子商务通过网络准确及时监控物流的运动。当前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物流管理滞后,主要表现在物流的支付系統、配送系统和安全系统三个方面。电子商务推动下的物流管理是以物流信息化为基础的,这种新型的物流配送使商品流转较传统方式更加信息化、自动化、现代化和社会化,既减少库存和资金积压,又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电子商务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技术条件和市场环境,为物流功能集成和物流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信息化是电子商务条件下钢铁现货物流发展的基础
以信息为导向,以电子商务为手段,开创现代物流管理的新模式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命题。通过发展信息产业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管理的模式创新,合理高效配制物流资源,推动我国信息流、物流、商流合理组合。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开创新型物流产业。
信息产业发展,推动电子商务下物流新技术发展的关键是: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利用已有的网络优势,建立能同国内和国际物流网相连结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业化管理;物流信息处理现代化管理;建立和强化有关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相关法规。物流信息化管理政策和措施如下:
1、运用新的信息技术,建设宽带网域,提升完善信息交换平台,联合构建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物流信息化包括商品代码、数据库的建立和运输销售网络电子化管理。
2、建立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控制中心,实现物流管理的低成本、高效益,提高信息化物流管理水平。控制中心包含以下功能模块:(1 )集中控制功能;(2)运输流程管理功能;(3)车、货高度管理功能;(4)仓储管理功能;(5)统计报表管理功能;(6)财务管理功能; (7)客户管理功能;(8)客户查询功能。
3、要通过现代化信息建立起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的良好外部环境和条件,实现物流系统,运送方式,装卸、仓储、物流配送一体化,降低物流配送成本和风险,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益,实现企业零库存、无积压、无等待、全天候24小时,快速有效的物流配置体系。要建立一定的铁路、公路以及仓储物流配置的专门机构,统一接受天津市物流控制中心的领导,实现快速、准确、无差错、高效益传递的物流配置。
二、企业钢铁物流项目在电子商务中的模式创新
通过电子商务最新现代技术实现物流管理信息化。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搜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因此要用电子商务推广物流管理的四大新技术:条码技术、EDI 技术、GIS技术和GPS技术。以上四大新技术的结合,将在物流供应链上建立一个高新的供应链集成系统。物流信息能在开放供应链中实现物流的及时、准确的配置。
1.电子商务在企业钢铁物流项目上实现“业务流程再造”物流管理模式,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推动企业内部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立起高新的微观物流配置模式。
2.电子商务在企业外部建立起最佳“企业物流管理代理模式”。根据这一模式建立起现代化的“物流配置中心”,实现地区物流合理配置和提高物流业的经济效益,突破区域的局限性,实现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高新配置,建立起有效的宏观物流配置模式。
3、企业钢铁物流项目在电子商务中的模式目前在国内的发展还不平衡,存在南强北弱的态势,一些大型的企业钢铁物流项目刚刚崭露头角,需要在根据发展适时地加入电子商务新模式,建立起高效的技术与管理模式。
三、企业钢铁物流项目市场发展方向和第三方电子商务
1、传统钢材市场的仓储物流服务能力单一,只有基本仓储和营业用房的物业租赁服务能力,没有联合钢厂、流通企业、信贷银行、加工服务和运输服务商等市场参与者的物流、资金流、商流的组织整合能力,不能形成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经营模式容易被模仿,在新一轮的钢材市场发展和竞争浪潮中渐渐失去优势。现代的企业钢铁物流项目寻求经营和管理创新,把传统的平面式单维的土地经营格局上升到立体的多维的市场经营格局,寻求单位土地面积的最大效益,降低经营和管理成本,同时对市场流通企业提供多维服务,形成持续提升的市场经营能力,打造核心竞争能力。
2、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是以互联网、电子商务、网上银行、身份认证等先进思想和技术,与传统钢铁贸易实际相融合的结晶,给钢厂、贸易商、钢铁消费者、仓储加工中心、运输商、结算和信贷银行提供的专业性安全高效的钢铁现货交易平台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包含网上信息发布系统、交易基本业务系统、质押授信监管业务系统,仓储加工配送等物流配套系统,共分为交易业务基本流程,网上银行结算流程和质押授信监管业务流程。
3、完善仓储本部管理和流程规范,建立仓储物流管理的信息化体系,夯实钢材市场和仓储企业发展的管理基础。通过建立电子商务系统平台,带动市场各个要素的建设和要素间的整合,形成长远的经营管理创新机制和运作模式。
通过实施以上电子商务与物流管理的新模式,必将推动我国企业钢铁项目和电子商务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者单位:哈尔滨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装备电子档案记载着装备从生产、列装、使用到退役报废全过程的管理及质量信息,是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依据。装备电子档案管理是部队装备管理的重要内容,装备电子档案对于掌握装备质量状况,预测质量变化趋势,开展管理和维修辅助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
以车辆装备电子档案为中心,通过对车辆装备实施全角度、全过程、全寿命周期的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统计和分析,力求车辆装备的申请调配、动用管理、维护保养、封存启封、退役报废等管理活动更科学、集中、合理和高效,从而实现车辆装备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进而提高车辆装备的使用效能和战备完好水平。
1 电子档案信息分类
车辆装备电子档案信息具有多维性。按电子档案信息实体分类,电子档案信息可分为相关车辆装备基本信息、随装备附件信息、人员信息、装备状态信息等;按车辆装备管理过程分类,电子档案信息可分为调配信息、日常管理信息、装备维修信息等;其中调配信息又包括补充、换装与调整、退役与报废等信息,日常管理信息包括车辆装备的动用使用、维护保养、封存启封、质量认证等信息,车辆装备的维修信息包括装备交接、技术鉴定、备附件交接、故障信息、维修过程信息等;履历信息形式包括文本、图形、图像、语音、视频和格式化数据信息等多种方式。车辆装备电子档案信息分类如图1所示。
2 电子档案系统的结构
电子档案系统是一个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数据库、专用知识库等为基础,以数据分析处理系统、信息表现系统为手段的综合性信息管理与应用系统,实现对部队武器装备现代化与精确化的管理。设计结构良好的软件框架可以保证系统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靠性。
图2是“车辆装备电子档案系统”的主要功能结构图,主要包括电子档案信息自动采集、档案查询、履历视图分析和履历统计分析四个子模块。
电子档案自动采集子系统,主要与车辆装备管理的各相关系统关联,包括车辆装备调配供应系统、日常管理系统和车辆装备维修系统。在车辆装备的调配、日常管理和维修活动中,将在相应的系统中进行信息采集和录入,在获取车辆相关信息的同时也向电子档案系统中自动输入相应的档案信息,从而完成电子档案与各业务系统的关联。例如,车辆装备完成一次维护保养后,将在车辆装备日常管理系统的动用使用模块中进行维护保养信息的采集,在将维护保养信息记录到数据库的同时向车辆装备电子档案系统写入一条维护保养履历数据。同样,在修改或删除日常管理系统中的某一次维护保养记录时,需要修改或删除电子档案系统中相应的维护保养档案。
档案查询是在生成车辆装备电子履历的基础上,完成履历查看的功能。
履历视图是在车辆装备电子履历的基础上,根据履历视图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研究,提炼出不同类型的履历信息,以图形的形式呈现给用户。包括时间视图、状态视图、事件视图和维修视图。
履历统计是在车辆装备电子履历的基础上,根据履历统计分析得到各种定量信息,从而为车辆装备的动用、维修以及装备改进和研制提供决策支持信息。
3 履历分析
电子档案中车辆装备的履历分析是电子档案系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包含车辆装备动用使用、维护保养等履历的分析和统计,为车辆装备的管理维护提供了依据。
3.1 时间视图
车辆装备在全寿命周期中,会经历各种活动,这些活动都是按照时间的前后顺序发生的。时间视图纵观车辆装备在某段生命周期内经历的所有活动,按照活动发生的时间,以图形的形式呈现给用户,给出每一个活动发生的时间,从而使管理者对车辆装备某段生命周期内的调配、日常管理和维修等情况有全面准确的掌握。
3.2 状态视图
将车辆装备的状态分为在用、在修和封存。
在用:车辆装备处于正常可工作状态,能够随时动用(但不一定正在动用)。
在修:车辆装备正在维修(包括维护保养)。
封存:车辆装备被封存。
用T表示某一时间段,分别用T在用、T在修、T封存表示在用、维修和封存的时间,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T=T在用+T在修+T封存。式中,维修时间和封存时间可通过车辆装备履历查询得到;状态视图将显示某车辆装备在一定时间段内分别处于封存、在修和在用状态的时间,并以图形的形式呈现给用户。状态视图反映了车辆装备的可用性,是车辆装备使用、维修、保障等管理因素的综合反映。从装备使用的角度看,状态视图给出了一段时间内车辆装备实际可用(在用)的时间,从而为装备的动用、维修以及作战训练大纲提供重要的依据。
3.3 事件视图
与时间视图相似,车辆装备的事件视图关注的也是在一段时间内车辆装备所经历的活动,然而事件视图主要统计各种事件发生的次数并作对比,得到各事件的次数关系,并以图形的形式呈现给用户。用n表示一段时间内车辆装备所经历管理活动的总次数;n1,n2,…,nk表示车辆装备动用使用、维护保养、交接记录等活动的次数;k为活动类型数。活动的总次数为:
3.4 维修视图
车辆装备由于某种原因(使用年限)的影响,会出现不可避免的故障,对这些故障部位进行维修统计,是计算维修率的先决条件,进而可以预测未来的维修次数。有了对维修次数的预测就可以有效地指导装备的使用维护,这样就可以提高保障维修效率。产品的故障次数随时间的变化。维修视图关注车辆装备的故障情况。按照车辆装备各维修部位发生的先后顺序,在一定时间段内经历的所有维修部位以图形的形式呈现给用户,从而能够直观地了解车辆装备某段生命周期内维修的基本情况。对车辆装备管理和使用人员来说,对车辆装备某段生命周期内的维修情况有一个定性的了解,对于制定训练和作战计划,提高车辆装备的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其中关于维修的几个公式如下:
维修次数平均数:
维修次数方差:
下一年维修次数预测值:
式中:xi表示第i年某故障系统的维修次数;表示n年该系统维修次数的平均数。
4 电子档案系统实例
4.1 查询实例
档案查询部分主要完成车辆装备档案查看的功能。本系统中,档案查询模块将车辆装备的档案分为装备基本信息、随装信息、履历信息、人员信息、装备状态信息等类别,在显示时按照电子档案类别分类显示。通过选择,可以查询其中一种或多种履历。此外,还可以查看在某一段时间内装备的所有履历。图3给出了某车辆装备的基本信息(页面实例均作了特殊处理)。
4.2 事件视图实例
图4给出了某车辆装备在某一段时间内经历的各种活动。从图中可以看出,2010年该车辆维护保养19次,拉动5次,执行任务1次,训练7,试车9,测试7次,其他用车6次,合计使用54次。其他视图与事件视图类似(页面实例均作了特殊处理,实例中的所有数据均为测试数据)。
4.3 维修统计分析实例
图5是某车辆装备各年度的维修统计。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2010年该车辆传动系统分别维修3次,8次,2次,4次,5次,2次,3次,总计24次。其他统计分析与维修统计分析类似(页面实例均作了特殊处理,实例中的所有数据均为测试数据)。
由图可以统计历年该车辆各故障部位的维修次数,计算得出各故障部位的平均数和方差,进而预测下一年各系统的故障部位发生故障的平均概率,为维修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该车辆传动系统历年维修次数平均数:
该车辆传动系统历年维修次数方差:
该车辆传动系统下一年维修次数预测值:
从图5可以看出,2005—2010年该车辆地测系统维修次数分别为2次,5次,4次,9次,10次及0次,总计34次。该车辆地测系统历年维修次数平均数:
该车辆地测系统历年维修次数方差:
该车辆传动系统下一年维修次数预测值:
对上述车辆维修中两故障系统的维修次数方差分析可以得出:传动系统维修稳定性比地测系统要高或者可以说传动系统比地测系统的可靠性要高。
5 结论
从车辆装备档案的来源和作用入手,研究了纸质档案电子化的过程,并设计实现了电子档案系统,从而提高了车辆装备管理的效率和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要武.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宋建社,曹耀钦,曹小平,等.装备维修信息化工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3]翟松,朱帮兴.军事信息系统与装备[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4]曹会智,毕海松,傅钰,等.车辆装备维修管理[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0,12(5):20-23.
[5]凌永顺,万晓援.武器装备的信息化[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6]张振忠,袁筱刚.装备保障信息化初探[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4,18(1):13-17.
[7]邓仲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8]黄世海.部队装备管理概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
【电子电器项目管理】推荐阅读:
电子电器检测标准07-22
五小电器管理检查制度06-28
国美电器:全生命周期与全过程管理11-07
电子白板管理11-15
电器事故案例06-22
电器代理合同12-01
国美电器论文07-09
电器保养工程合同07-21
电器专业技术总结11-11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