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精选8篇)
摘要:本文对著名作家沈从文本人以及其作品《边城》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并结合故事情节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翠翠、大老天宝以及二老傩送进行了一系列评述。
关键词:《边城》、爱情、悲剧
《边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一部代表作。沈从文先生是湖南凤凰县人,他出生于行伍世家,身上流淌着汉、苗、土家等民族的血液,湘西美丽的自然风光以及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的历史,使他本人以及其作品都有一种极其独特的风格和感觉。在沈从文先生众多的作品之中,《边城》便是他对湘西世界的一种极好的展现,也是最能表现出一种人性美的作品。
《边城》主要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湘西偏远的小镇——茶峒的凄美的爱情故事。故事主要围绕老船夫的孙女翠翠和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大老天宝和二老傩送展开。天宝和傩送兄弟两个同时爱上了翠翠这个纯真善良的姑娘,翠翠虽然喜欢二老傩送,但由于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翠翠一直把这种感情压抑在心中,错失了一份美好的爱情,也酿成了天宝淹死、傩送出走的悲剧。最终,老船夫也由于心力交瘁而去世,留下翠翠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小说的最后写到: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给小说悲剧性的结尾带来了一丝淡淡的希望。虽然留给翠翠的是无尽的等待,但至少还保留着一种希望。我想,也正是由于这种希望,翠翠才能支撑下去吧。
在这里,我想对这个爱情故事中的三个主要人物:翠翠、大老天宝和二老傩送进行一点评析。
首先是大老天宝。天宝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毋庸置疑,他深深地爱着翠翠,并且走了“车路”,向翠翠提了亲。后来,天宝知道自己的弟弟傩送也喜欢翠翠之后,便相约去“决斗”,“决斗”的方式便是唱歌。在“决斗”时,天宝让弟弟先唱,弟弟唱完之后,天宝自知比不过,并且翠翠深爱的是自己的弟弟时,天宝忍痛割爱,选择了退出,成全傩送和翠翠。然而,天宝最后却死于意外,这让人不免有些遗憾。
然后是二老傩送。傩送是一个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金钱和地位、责任感很强的人。当为翠翠唱歌的时候,傩送倾注了自己浓浓的爱意,用自己的歌声打动了翠翠;当王团总以碾坊作为陪嫁时,傩送不为所动,仍然追求着自己的真爱;当得知哥哥天宝闯滩而死的时候,傩送心怀愧疚,最终选择了出走。这一切都体现了傩送是一个性情中人。
最后我要着重谈谈翠翠这个主人公。从一定层面上来说,翠翠这一人物形象是沈从文先生一生坎坷经历的一种折射,是沈从文先生追求的爱与美的化身。翠翠是一个刻画十分到位的文学典型。第一,翠翠具有显现出特征的性格。一方面,翠翠有着和当地人一样的淳朴和自然,对美好的爱情充满了渴望;另一方面,翠翠她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一直在压抑着自己的感情,并没有十分明显地表现出对二老傩送的爱。第二,翠翠具有显示出生命斑斓色彩的性格,既有反抗叛逆、日渐成熟的进步之心,又有纯真善良、美丽朝气的少女之心。第三,翠翠具有显示出灵魂深度的性格,应该说,翠翠是那个时代女性渴望自由的爱情与婚姻却又受到文化的一种压抑的矛盾心理的代表。第四,翠翠具有蕴含深刻历史真实的性格,在翠翠的身后还站着一个一生坎坷却又对理想人生充满向往的沈从文,这使翠翠的形象更加真挚感人。
总之,不管是《边城》的故事内容还是其对人物的刻画,《边城》都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美的体验,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小说主人公的心情。我相信,每一个读过《边城》的人都会得到一种心灵的涤荡与净化。
参考文献:
首先, 盖茨比是一个伟大的美国空想家、执著的浪漫的爱人、一个悲剧人物、一个卫道士。盖茨比始终坚持自己的梦想并且一路上永不言弃。他出身卑微但是当他非常年轻的时候, 他有着伟大的美国梦。那就是通过斗争改变命运并创造财富, 从而进入上层社会, 获得成功而过上快乐的生活。当他还是个孩子时, 他制定出了一个日常生活计划。从时间表中, 我们能看到一个勤奋和自律的空想家。在这个以钱为主导的社会, 贫困是痛苦和羞耻的;所以他恨他的家庭背景, 甚至看不起他的父亲。他总觉得他不属于社会阶层的最底层。他渴望从农民的身份转到不同的身份。他的最终目标就是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是那太难了。为了生活, 他很早就离开家并且为未来努力工作, 尽管梦想对他来说太遥远, 他从不放弃。当他17 岁的时候, 他改名为杰. 盖茨比, 译为耶稣, 上帝的孩子。当他在一战期间服兵役的时候遇见了黛西。从那时起, 他的梦想变得更加具体和可怕。对于盖茨比, 黛西是太阳底下所有美好事物的化身。黛西的可爱触动了盖茨比的心。但是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当盖茨去比参加战争的时候, 因为他很贫穷, 黛西嫁给了一个富人这让盖茨比很伤心。黛西是让他参战的坚实力量。他知道他配不上黛西, 但他仍在社会中坚定自己的理想。几年之后, 他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并获得了财富但是现实并非如此, 黛西才是他的终极目标,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吸引黛西的注意力, 赢回她的爱。最终, 盖茨比死了, 他的梦想也破灭了, 直到他死, 他都没有意识到他的梦想从来没有实现过。他的梦想是空虚的, 并且到最后变成了悲剧。
其次, 他的悲剧和他的性格密不可分。他太想实现美国梦。他是美国梦的忠诚支持者。他坚信如果他努力工作, 他就会成功。他恨农民的家庭背景, 他渴望成功。他总是否认他的出身;他想通过努力改变命运。最终他通过不择手段进入上层社会。然而, 上层社会并不像他想的那样, 他想被上层社会接受的想法注定失败。黛西并不是盖茨比的正确目标。汤姆是一个没有道德感的富人;盖茨比不同于黛西和汤姆。他天真善良, 所以他最后必定受到伤害。尽管盖茨比通过金钱和上层社会建立联系, 他仍然不能被富人们所接受。富人排挤他因为他的狂妄自大和他卑微的家庭背景, 他迫切地想融入进去, 但却导致了致命的后果。他把黛西视为理想社会的象征, 但事实上, 黛西一点也不爱他, 他认为只要他有钱, 他就会得到真爱。很遗憾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者, 他没有意识到黛西已不像从前, 他想赚钱但选择了违法的错误方式。这种方法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失败。
再次, 他的最终的失败, 不仅仅代表了他个人的悲剧, 还代表了整个时代的悲剧。这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一个悲剧人物, 他的悲剧是由黑暗的社会和美国自身的空虚现实所导致的。在20世纪20年代, 因为大变革和美国社会快速的经济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 社会不断进步, 贫富差距明显, 上千位无名人士有着改变贫穷成为富人的梦想。盖茨比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 为了实现梦想, 他认为钱财能带给他想要的生活, 但最终社会环境决定了他的悲剧。尽管他很成功, 关键点却不是财富或物质充足, 他直到死都不明白;他们在不同的阶层, 他们之间有本质的不同。美国梦的幻灭是小说的主题, 穷人想要得到爱和金钱, 但是他们虚幻的梦注定要破灭。穷人很难甚至不可能实现他们的目标。因为社会阶级的存在, 他们扭曲了自然和上层阶级的残暴。在爵士时代, 生活的唯一目标就是追求财富和寻欢作乐。
最后, 从尼克的眼中可以知道, 盖茨比不同于其他人。他有着卓越的天资, 因为他知道怎样抓住机会。尽管他很富有, 他很谦虚和温和。事实上, 作为一个理想家, 盖茨比满怀希望, 梦想着爱。在他的一生中, 他尽了所有努力实现梦想。他把黛西视为理想中的美和爱的化身。梦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差距。前者比后者要更加完美。盖茨比浪费着他的时间去追求黛西, 而她并不值得他浪费时间和努力。这些事, 或许是一种精神, 或许是一种信仰, 亦或许是一种追求。因为黛西的疏忽, 她驾车杀死了汤姆的情人。盖茨比想让黛西免受惩罚;他替黛西受责罚, 用他的真心和死换取。他的梦是错误的。
2 尼克的性格描述
首先, 他是一个可靠的叙述者。他是一个诚实的人, 诚实让尼克的叙述更加可靠。另外, 他和其他的角色紧密相连。尼克作为第二个主人公是小说的主要叙事者。他知道所有的插曲。他见证了盖茨比所有重要的时刻。他不仅是盖茨比的邻居, 还是盖茨比可以信赖的朋友, 他是黛西的叔叔, 汤姆的同学。人们之间的这种关系让他看人无所不在, 这就更加深化了小说的深度和广度, 所以他就像是展现美国梦破碎的一面镜子。而且, 尼克参加了所有的事件。在他的帮助下, 盖茨比在五年之后遇见了黛西。汤姆和他情人私会的时候他在场, 盖茨比和他的合作伙伴非法贸易的时候他也在场。作为旁观者, 他能知道所有事情的真相, 并且给它们以判断。他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 对所有事情有着客观的判断, 他头脑清醒, 并且他能给他们一些建议。他作为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所有的这些因素, 使他向读者建立了一个值得信任的叙事者的形象。
其次, 尼克是成熟的人。尼克学会生活并且逐渐成熟。在逐渐变化的进程中, 尼克看到了上层社会的虚假是他成熟的最终标志;他反感于他所看到的上层社会。最终, 他选择离开城市, 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 中西部地区。那里的人不会欺压劳动力, 也很简单。他们有很多的好品质——慷慨、勤奋、谦虚、简单。更重要的一点, 从进化论的观点, 他比之前更加成熟。这让他的成熟更深了些。在外部世界的诱惑下, 尼克离开家乡来到纽约, 强有力的好奇心让他去外面探索世界和生活经验。在小说的一开始, 尼克说, 相比于世界中心, 现在的中西部更像是在宇宙的破败边缘。对他来说, 在大型银行和公司里工作是他所期待的。金钱让人有了对不同世界的渴望, 一个更好的世界, 他不成熟的心智让他前行, 大城市的霓虹灯吸引着他的注意力。最后, 他看到了人性的罪恶, 他言行谨慎并且不评判他人, 他在人格和经济上都很独立。他满怀期待来到中东, 他想实现自我价值, 靠着仅有的理解, 他在东部开始了新的生活。他开始适应城市生活。另一方面, 在他灵魂深处, 当他看到汤姆斯通时感到孤独, 威尔森夫人背叛了自己的丈夫并成了汤姆的情人, 人们不满于自己的社会阶层却又渴望刺激。他看到了上层社会的人, 他毫无希望并选择离开, 回到自己温暖的家乡。这个决定标志着他在道德和精神上的成熟, 他从少年转向成年。
再次, 他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尼克有着敏锐的观察力, 他很擅长观察细节, 盖茨比只是说了一句很简单的话, 他也试图探个究竟, 尼克能够很快猜到真相, 他的认知能够让他看到唯物世界所有事情的本质, 作为冷静的旁观者让他能够看清自己和社会。当盖茨比和汤姆在酒店争吵的时候。他始终保持中立的态度。尼克对富人阶级的生活方式并不十分沮丧。最初, 尼克持有宽容的态度, 然后变成批判。尼克人性成熟, 有责任感, 在尼克的眼中, 黛西和汤姆没有健全的人性。中西部象征着传统的美德, 让他开始了他的生活, 在某种意义上, 盖茨比在认知他们各自美国梦的道路上是一个失败者, 物质财富成了衡量成就和社会地位的标准。尼克作为冷静的旁观者清醒地认识到盖茨比到死都不会了解。当他看到盖茨比的梦破灭时, 他感到了黛西和汤姆的自私和冷漠。他决定从城市回到自己的家乡, 回到他出生的中西部。
3 黛西的性格描述
首先, 她是没有理智的女人。黛西没有理智, 是一个轻佻空虚的女人。在一战期间, 很多像黛西一样的女孩儿都不知道什么是道德, 她们属于上层社会, 她们沉溺于欢乐和懒惰。她们热衷于参加各种聚会, 她们喜欢吸引男士们的注意并且与他们调情。她们不知道什么是美国梦, 她们所受的教育就是嫁给一个有钱人。盖茨比和黛西是恋人, 但是当盖茨比穷得像一只老鼠时, 一条价值30万的项链夺取了她的爱。最初, 她不爱汤姆。她只知道他有钱, 来自上层社会, 她没有认知地追求着物质享受, 她经常低语想让人们为她倾倒。她的孩子是女孩儿让她感到高兴, 并且希望她的女儿是个傻子。这是女孩儿在世上能做的最好的事, 一个漂亮的小傻瓜。在那时, 她说道, 女孩儿不需要有思想, 如果她长得好, 那她就会有快乐的生活。对于她们来说, 金钱是快乐的源泉, 她知道汤姆有情人, 但她选择视而不见。她不能离开汤姆的原因不是因为她爱他, 而是因为她不能忍受不优越的生活。当盖茨比离开时, 她就开始和别人约会, 这就足以证明了她的轻浮和她仅仅追求空虚, 她引诱别人, 她甚至不关心自己的女儿。
其次, 她是一个物质女孩。在爵士时代, 女人结婚仅仅是为了金钱和地位, 不是因为爱。黛西是一个美人儿。所有的年轻男士都为她疯狂。当盖茨比去参战几天后, 她就开始与别人约会。最后, 她选择了一个给她价值30 万珍珠的人。汤姆的富有要比她对盖茨比的爱重要而有价值。黛西的爱并不忠贞, 她向盖茨比允诺, 却立马就背叛了自己的丈夫。对于黛西, 她的女儿是一个礼物, 她只是想向她的朋友展示她的女儿。他不知道盖茨比的金钱来源, 当她听汤姆说盖茨比是一个大的走私者并且做非法活动时, 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去和自己的丈夫生活。对于所有的年轻男士, 黛西就像火焰, 像他们眼前闪烁的星星。当盖茨比去前线的时候, 黛西答应他, 她会等他回来, 但事实上, 她没有做到, 她嫁给了汤姆。之后她认为盖茨比富有到可以很好地照顾她。结果, 即使她知道汤姆外面有情人, 这让她痛苦, 没有希望, 但她仍不放弃这种舒适富裕的生活, 她不想离婚。这时, 盖茨比成了富人, 他有着豪华装修的别墅, 他经常举办聚会。黛西被盖茨比的富有所深深吸引。对于黛西, 这比盖茨比对她真心和毫不动摇的感觉要重要。更重要的是, 盖茨比到处炫耀他的富有去夺回黛西的爱。
再次, 她是一个可怜的势利眼。当黛西杀死了汤姆的情人, 她和她丈夫酿造了一个把责任推给盖茨比的线索。所以威尔森夫人的丈夫认为盖茨比是她的情人, 并且开车撞死了威尔森。这直接导致了盖茨比被枪杀的悲剧。她还给了她女儿冰冷的肩膀, 当她提及她的女儿时, 她很冷漠, 不同于其他父母。就好像她女儿并不是真实的生命。虽然她很漂亮很有魅力, 但她对家庭和婚姻很自私和欠考虑。盖茨比为她而死, 但她对盖茨比的死丝毫没有羞愧感。黛西和汤姆都没有出现在葬礼现场, 甚至没有献花, 她和汤姆带着行囊去了欧洲。这就是让盖茨比殉命的女人。甚至他在死前的最后一分钟, 他都在喊黛西的名字。他的理想女孩儿是没有同情心的。当尼克遇见黛西时, 她问了尼克一个问题, 他们想我吗?她对她的诱惑是如此自信, 她想炫耀有很多人在思念她, 虽然她是汤姆的妻子, 她仍然想吸引他人的注意。她为盖茨比的衬衫哭泣, 不是因为她思念盖茨比, 是因为她弄丢了他的钱而感到懊悔。在这样的社会, 女人们的心是孤独和空虚的, 她们失去了理智和节制, 品尝着狂热的物质生活, 把金钱作为衡量生活的最高准则, 仅仅成为金钱社会的牺牲品, 这种精神状态展现了爵士时代的心态和伦理规范.
摘要: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著作, 这部小说被视为爵士时代美国文学的代表。作为他最伟大的小说, 该书敏锐地抓住了当代社会生活的主题, 展现了“美国梦”传奇之下的嘲讽及悲怆。该文旨在通过爵士时代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来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并阐述其美国梦的深刻主题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盖茨比,黛西,尼克,人物形象
参考文献
[1]Long R E.The Achieving of The Great Gatsby[M].New Jersey: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 1979.
[2]Broccoli M J.New Essays on the Great Gatsby[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3]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4]吴建国.菲茨杰拉德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摘 要:王刚的《英格力士》描写了在文革时期的乌鲁木齐,一群少男少女学习英语的经历。通过少年刘爱的生活自述,反映了“文革”期间的社会变迁和人物命运。本文从文革背景下的知识分子群像、文革时期对少年的压抑教育、少年成长的潜意识原因等三个方面论述那个特定时期一个少年的生活经验。
关键词:新疆经验写作 王刚 英格力士 人物形象分析
谈到近年来新疆的小说创作,不得不提到王刚。王刚是有名的新疆兵团作家,生在新疆长在新疆。1987年凭借中篇小说《博格达童话》成名,他的作品《英格力士》获得2004年长篇小说年度专家奖和读者奖的冠军,2006年获得台湾最重要读书奖好书奖,2008年入围第七届矛盾文学奖。王刚的《英格力士》是在《博格达童话》的基础上扩写的,是通过孩子的眼光从回忆的角度对新疆地区文革进行的另类描写,作品中没有任何创伤性体验,有的只是孩童亲身经历的种种事情。小说通过主人公的独特视角既表现了少年成长的主题,也反映了文革时期这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学校和家庭。
一、文革时代下的知识分子群像
《英格力士》是反映文革的题材,但它有异于惯常的反映文革历史的作品,其中没有控诉、批驳和忏悔,而是刘爱作为一个躲在角落的审视者,一个天真的孩童看大人的世界,逐层把那个特定时代真实的生活慢慢地讲述给读者听。
刘爱的父母都是富有才华的知识分子,从内地来建设新疆,虽生不逢时,可是仍然积极工作渴望得到信任和施展才能的机会,这是他们身上可敬的一面。但是,他们的人格也在时代的高压下变得扭曲,人性中宽容坚强和悲悯的一面全然不见,这种反讽意味的人物形象时常暴露出可怜又可笑的一面。
在邻居黄震自杀后,父亲揪住了刘爱的耳朵把他拉回家中,警告他以后别凑这种热闹。他们不仅没有同情可怜死去的邻居,而是选择了冷漠,甚至是出离的兴奋和喜悦:“爸爸笑了,甚至有些幸灾乐祸的样子,说:黄震早该死了。”“妈妈回来了,一进来时也面有喜色,说:黄震死了?”[1]父母不仅没有丝毫的悲悯和同情,还幸灾乐祸。作者用无所顾忌的语言拷问和嘲笑着父母的灵魂。刘爱在学校被怀疑写了反动标语后,面对冤枉,父亲没保护儿子、为儿子澄清,反而是腿一软坐在地上,向校长妥协;回到家中之后,打刘爱来释放怒气,还像个可怜虫那样哭泣,用手打着自己的脸,最终母亲献身于校长了结这件事。他的身上缺乏足够的勇气和尊严,面对强权和高压,他唯唯诺诺,不敢对权力和不公提出质疑和反抗。但在深夜里,父亲抱着刘爱说:“爸爸承认了,只是爸爸自己的事,就没有你的事了。你还小,别人只能找爸爸,你好好上你的学。”[2]这段话透露出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一个男人对家庭的担当,可是他有心无力,在校长和范主任为代表的权力方面前,在高压下,他没有话语权,他只能向现实弯腰。从中看得到父爱,更看到自私和怯懦。
除了家庭中父母伟岸形象的衰落,小说还体现了那个时代诸多荒谬可笑的事情。黄震是一个国民党军官,因为忍受不了政治压力和家庭压力而上吊自杀;清华大学毕业的范主任,丧失了道德标准,屈从于政治,又利用手中的政治权利,对刘爱的维语老师阿吉泰百般骚扰,没能得逞后,又对阿吉泰实施报复,范主任是有知识的,明知道刘爱父亲做的是对的,仍然为了讨好申总指挥而对他拳打脚踢;还有在教育理想与屈服于政治之间不断寻找平衡点的校长,他没有完全地摒弃人生理想,一面保护着残缺的教育,比如对英语老师和英语课的保护,一面又灵活机警地应对政治事件,试图通过妥协于政治,在缝隙中传播文明。在扭曲的社会环境里,心态已经日渐改变,他们软弱、虚伪、自私和猥琐。
二、文革时期对少年的压抑教育
无论是政治风波还是对大人精神世界的窥探,这些都贯穿于刘爱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孩童的所见和所感。刘爱的成长才是作品最大的主题,它通篇详细地记录了主人公刘爱如何由一个孩子成长成为一个大人。再现了一个处在青春期的少年从十三岁到十七岁这段时间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文革这一特殊社会环境又导致追求文明的愿望受到压抑,更表现了新疆少年刘爱对英语、对文明发自内心的追求。
在小说中刘爱的英语老师王亚军是先进知识的代名词,身上散发着优雅的气质,有着纯正的英语发音。《英格力士》从刘爱开始学习英文初期开始讲述,国际音标四个字让刘爱心中充满了渴望,“就好象我们可以乘着戈壁滩上的大风,越过塔里木沙漠,越过阿尔泰那边的额尔齐斯河,一直漂到欧洲的英国,最后才落到美国。”[3]可是当刘爱开始念英语的时候全班的笑声逐渐大起来,刘爱感觉“那种像是狂风般的笑声最终可以让你气急败坏”。[4]为什么在同学面前读英语会这么狼狈不堪?原因在于,那个时代对于知识追求的愿望被压抑,刘爱的追求是一种胆怯的试探。刘爱的追求表现在渴望当英语课代表,渴望和英语老师进行交流,渴望成为一名绅士。这种追求从三件事儿上体现出来,第一件是并不近视的刘爱配了一副眼睛,母亲因此打骂刘爱,并且严禁再和王亚军来往;第二件是偷偷的把母亲的香水洒在身上;第三件是去王亚军的宿舍偷英语字典,因为学会所有字典里的单词象征着变成“地道的英国绅士”,但这种偷盗行为又招来父母的质问。刘爱每一次对文明的追求都战战兢兢又偷偷摸摸,害怕同龄人的耻笑和父母的打骂和质疑。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社会环境不给他追求文明的空间,刘爱的成长过程更是不遗余力地把人们对于文明的渴望和被压抑的扭曲心理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
王亚军不仅教给了刘爱英语知识,更引领了刘爱的精神成长之路,刘爱对手淫充满负罪感时,王亚军适时的肯定了刘爱行为的正常和合理,并且安慰刘爱,“你不必这么压抑,每个人都要经过这样的时期。”[5]最终刘爱感觉:“我的身心解放了,因为我放下了包袱,又像个快乐的孩子。”[6]随着负罪感的消失,刘爱在青春期的心理健康上又成长了一步。中国是一个伦理观念高度发达的国家,中国的传统崇尚“禁欲”,在那个年代显得尤为突出,即便在新疆这个被认为化外之地的边疆城市也没能逃避。在这个既定的时代,对自然生长也附加了社会规范的约束,负载着道德伦理。但是,在青春期,随着身体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好奇心是无法抑制,始终存在的,压抑人性对青春期少年的成长是有害的。endprint
三、少年成长的潜意识原因
王刚的《英格力士》,不仅反映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生活,也涉及到刘爱自身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精神分析学认为,力比多是一种本能,是人的行为和心理现象发生的内在驱动力。刘爱因为成长中的欲望长时间被压抑,引发的心理孤独感和逆反行为尤为明显。因此,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来分析这部作品是可行的。
刘爱成长在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工程师,父母相亲相爱,喜欢苏联的音乐和歌曲。这样的父母明白在困难的年代如何慰藉心灵和精神世界,却从来不考虑刘爱的精神世界。在面对社会压力和教育孩子的问题时,他们是懦弱无知的。这一切,导致了刘爱做出偷窃英语字典、偷窥阿吉泰洗澡、离家出走等行为,成为了大家眼中的问题少年。
首先,刘爱是怎么去偷窃字典的?一心要建设防空洞的母亲,忘记了刘爱。远走南疆的父亲,也难得照顾刘爱。刘爱一直向往进步文化,时刻保持优雅的王亚军,是刘爱唯一的朋友。母亲却因为王亚军给女生补课,认定他是生活作风不好的,始终阻拦刘爱向英语老师王亚军接近。为了强迫刘爱和王亚军断绝师生关系,她扇了王亚军耳光,阻止刘爱做他的课代表。因为母亲的愚蠢,王亚军不再理刘爱,刘爱感到非常孤独,甚至是生命中绝大部分的欢乐都没有了。此时,王亚军的英语字典变成了这一切的象征物,孤独的刘爱决定去王亚军的宿舍偷词典,仿佛得到了词典,就能找回被母亲剥夺走的快乐。最终从房子里跳窗逃跑。摔断了腿后,母亲居然怀疑是王亚军房间里有“黄色”的东西吸引刘爱。王刚用犀利的笔触表现了现实和自我认同背道而驰时,人的自我认同危机。
弗洛伊德认为,男性有“俄狄浦斯”式的恋母情结。刘爱喜欢的正是美丽的维语老师阿吉泰,刘爱对阿吉泰的单恋类似于恋母情结。同时阿吉泰也是众多小男孩的梦中情人。他对性的懵懂、对阿吉泰肉体的痴迷,进一步驱使刘爱偷窥阿吉泰洗澡,并且觉得,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已经完成,死而无憾了。从刘爱的成长经历来看,他的青春期性心理发育,长期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这种压抑的结果,让他对性变得更加敏感,逐渐形成手淫甚至是偷窥癖,以此来寻找释放点。当欲望需要不断地冲破囚牢,刘爱只能以极端的方式去满足这种心理欲望。刘爱不断地承受着他人和自我认同危机,当被压抑的欲望激发出变形的行为时,发生了无法估量的伤害。这昭示着少年儿童作为人的欲望是不能被漠视和压抑的。
巴赫金曾指出:“小说依据的基础,是个人的体验和自由的创作虚构。”个人体验源自于作者的真实生活经验。本篇小说对于童年往事的回忆、对父母人性的再审视和对自我的回顾和审视,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因此小说通过主人公的成长故事,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和复杂人性进行描摹,往往具有思想的尖锐性和深刻性。
(新疆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新疆经验的文学书写,NO.12CNW083。)
注释:
[1][2][3][4][5][6]王刚:《英格力士》,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参考文献:
[1]王刚.英格力士[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2]王刚.月亮背面[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3]王刚.福布斯咒语[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康雪.试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分析小说《莲花》[J].才智,2013.
[5]孙希娟.关于成长的叙事——解读王刚长篇小说《英格力士》[J].小说评论,2007.
[6]常智奇.《月亮背面》的价值投向[J].文学报,2010.
[7]罗朋.诗化与笑谑化——评王刚的《英格力士》[J].当代文坛,2006.
[8]孟繁华.21世纪长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J].文艺研究,2005.
《桃花扇》是清初著名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剧本成功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作者把人物分为左、右、奇、偶、总五部分。左右两部共60人,绕男女主角,表现他们离合之情;奇偶两部共12人,是对南明政局其重要作用的人物,表现国家的兴亡之感;还有张道士和老赞礼作一经一纬,穿插联络,点醒主题。有名有姓的人物三十多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妓女艺人,写出了他们不同的社会地位、政治态度、处事哲学、性格特征,大都有鲜明的个性,很少有雷同。
李香君是戏中主角,形象最为光彩。她幼年不幸,流落娼家,却长得又美丽又聪明,得到清流文士的领袖张飞、夏允彝的赏识,也受到他们思想的熏陶,政治上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她盼望摆脱纸醉金迷、卑贱屈辱的妓家生活,和侯朝宗的结合,使她感到了光明的出路。不过她并没有满足于获得男方忠诚的爱,过着良家妇女的美满生活,如同关汉卿《杜蕊娘智赏金线池》杜蕊娘等风尘少女所追求的那样,而是期望自己的爱人在澄清政局上发挥作用,本人则作个贤内助,这是她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后得知成婚嫁妆出自阮大钺,侯方域因而打算替阮大钺开解,就责备说:“官人社何说话,阮大钺趋附汉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当即把首饰绣衣解下来扔掉。新婚蜜月中责怪丈夫,绝不是平常女子敢做、能做得。她责得深,正是爱得深;珍惜侯生的社会声誉,正是珍惜两人的美好前程。她从前接受清流领袖的思想影响,现在又以自己的政治态度挽救侯生,这样来刻画李香君的形象,就有深意,戏才开始不久,她的形象就现代不同凡响。后生因修书惹祸,理当远避,却恋着李香君不愿离开她把政治信仰放在爱情幸福之上,端庄地劝勉侯生,其思想境界实在超过男子。侯生去后,她居楼守节,坚决拒绝田仰的买婚,又拼死抗拒马阮的抢婚,对爱情的忠贞给了她无比的自尊和无穷的力量,使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敢与一切恶势力作斗争。酒筵之前,索性当面痛骂马阮:“堂堂列公,半边南朝,望你峥嵘。出身希贵宠,创业选声容,后庭花又添几种。”“东林伯仲,俺青楼皆敬重。乾儿义子重新用,绝不了魏家种。”这些话简直代表了社会舆论对这伙奸臣的谴责。我们看到,李香君在爱情上既娇柔婉美,又贞洁刚烈;在政治上信仰坚定,对爱人有规劝,对仇人又抗争又斥骂,在不同的境况下,展现不同的.性格侧面。
侯方域出身豪门,是复社成员。以世家的社会地位和本人的志向,在时代的**之中,应该有所作为。他确实做了几件好事:假借父亲侯恂的名义劝阻左兵东下,协助史可法在迎立新君的问题上与马阮作斗争,帮助调解四镇的内讧,这些地方显示出他站在进步立场上,应予肯定。但眼看“中原无人,国事已不可问”,他不抓紧时机,联络英雄,齐心合力为扭转时局而斗争,却是流连于妓馆,排遣春愁,可见他不足于承担时代重任。他对阮大钺一时怒加指责,一时又想替他辩解,也表现出很大的动摇性。在迎立新君时,他实际上是史可法的谋士,所提空论被马阮置之不顾,就一筹莫展,此着一失,满盘皆输。他的软弱性、谋短计绌,作者作了适度批判。
柳敬亭和苏昆生在剧中是一对非常感人的形象。柳敬亭是说书人,有精湛的技艺和鲜明的政治态度,他见义勇为为侯方域送信给左良玉,到了左军营前,随机应变谎称是送粮之人,遂得见主帅,又连用两番(作言右橘去木)谏指出左良玉的错误,使之在欢笑之中幡然悔改。他舌辩之才所起的作用,景在侯方域那封信之上。后来左良玉起兵声讨马阮,需要有人入京传檄,眼见是偷师虎口,又是柳敬亭挺身而出,这篇檄文果然把马阮惊呆了,而他也被关进死牢了。他以老迈之身,不辞行路艰辛,不逼刀斧刑狱,上为社稷江山,下友情义气,其中没有丝毫利己打算,政治上的正义之感,友谊上的豪侠胸怀,令人十分敬佩。
主人公刘兰芝美丽、聪明、知书达礼。诗一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这种印象。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印象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如“拨指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了她出众的美丽,下文写县令、太守纷纷派人到她家求亲也从侧面表现了她的美貌远近皆知。又如“鸡鸡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朝成乡夹裙,晚成单罗衫”等,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她向焦母不无怨言,可最近还是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与小姑子告别时,则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温柔的话语里,见出她的善良、多礼。
兰芝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仲卿送她回家,两人告别时,她自比“韧如丝”的“蒲苇”,将仲卿化作“无所转移”的“磐石”,以此表白她忠于爱情的心意,后来,她确实做到的。回到娘家后,她没有对县令、太守两家的求亲没有动心。最后在拒婚不成的情况下,以死捍卫了她与仲卿的爱情。
同时,兰芝身上还有可贵的一点,就是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诗前小序里说她“为仲卿母所谴”,而诗歌的一开头写她主动提出离开焦家。当然,她不会无缘无故地让焦母“遣”她回娘家,得可能是焦母长期的百般挑剔,让她认识到焦母根本不喜欢自己,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博得她的欢心,甚至是焦母近来脾气愈加坏,已经向兰芝暗示她不愿再让她做儿媳妇。可是,从诗歌一开头兰芝向仲卿提出请求的话语看来,完全是她不堪忍受焦母的无理指责而主动要求回娘家的。这是长期忍让、顺从后的爆发,她的话里有委屈、不满,又坚决有力,毫无伪饰。后来焦母也对仲卿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虽然焦母对兰芝的评价不免失之偏颇,但也透露出兰芝确实不是低眉顺眼、任人摆布的小媳妇。兰芝向焦母作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同样让读者隐隐体会到兰芝不是一个标准的封建时代儿媳妇的形象。后来对兄长的逼嫁,兰芝更进一步表现出清醒、坚决而不露声色的性格特色。从这个角度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女性人物形象长廊里,刘兰芝的形象是独特的“这一个”。
和兰芝相比,男主人公仲卿的性格展现的不是那么丰富。忠于爱情,敢于为爱情献身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方面。对于母亲的威逼、诱哄,他坚决回应道:“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他迫于焦母的压力将兰芝送回娘家,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按到当时的社会风气,他只能这样做。今天的读者难以责怪他软弱。自缢前他“徘徊庭树下”的举动,他符合他特殊的处境DD他是家里的独子,赡养母亲的责任无人可交付。因此,也不能据此认为他性格软弱,优柔寡断。
通过对古典诗歌的学习以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封建社会下婚姻制度对人们的残害,对刘、焦两人的爱情悲剧为之悲痛。我们应该对今天和平的生活以及制度感到幸运,更好地认识社会,创造美好的未来。
吴亚徽
20099001
摘要:重情义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行为准则之一,是在人际关系中衡量人格高下的重要尺度,但是武松的重情义却表现出了负面作用,直接导致他走向悲剧深渊,令人痛心。他由江湖义士变成囚犯,由打虎英雄变成杀人罪犯,由逼上梁山转向接受招安,参与攻打农民起义,由坚决反抗邪恶势力到出家遁入佛门,这一切都与其复杂的思想性格不无关系。尤其是浓重的重情义思想,在其悲剧性的发展道路上起了关键的作用。武松出身贫民家庭,生活在普通的平民环境里从小失去母爱,缺少关爱,性情刚烈,嫉恶如仇,他勇敢的向恶势力作斗争。集中体现了平民又面临生存危机而“犯上作乱”直到回归传统的过程。
关键词: 武松
情
武松是梁山泊的当家小生,施耐庵在写他的时候卯足了力气,足足用了十回。武松的每一次出场都是那样轰轰烈烈,气壮山河,让人热血沸腾,击节赞赏。从景阳冈空拳打虎,狮子楼怒杀西门庆,十字坡智擒孙二娘,到快活林醉打蒋门神,飞云浦戴枷杀四凶,鸳鸯楼怒杀众奸人,蜈蚣岭夜杀淫道人等等。
武松慷慨重义,神勇好胜,重人伦轻女色,他几乎集梁山好汉的优点于一身。难怪大才子金圣叹称:赞武松,天人也。然而武松在他快意恩仇的江湖路上走得并并不平坦,他一路坎坷,一路搏杀,一路迷失。作为天伤星的武松他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悲情英雄。
纵观武松的一生他被情累,被情困,被情伤,一个情字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简述一下武松的悲情生涯。
一、官府之情
武松出身低下,早年父母双亡,只和懦弱的哥哥武大相依为命。在颠沛流离的生活里饱尝人间的酸甜苦辣,他的内心特别渴望亲情,渴望拥有一个安定、温暖的家。他和古代的读书人一样把自己的这个愿望寄托于官府,也想通过报效朝廷来获得个人价值的体现。
在景阳岗空拳打虎之后,武松从一个无名小辈变成一位身怀绝技的打虎英雄,他的生活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发生转变的。知县爱惜他是个人才赐酒赏钱,又感武松:“忠厚仁德。”就有心栽培他做个都头。武松听后跪谢道:“若蒙恩相抬举,小人终身受赐。”
就这样武松从一个无业游民一下子变成了有身份的官吏。生活也渐渐步入正轨。颠沛流离的日子画上了句号,安定的生活在向他招手。这时的武松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但好景不长,当他得知唯一情人武大惨死,悲痛欲绝,发誓要找出凶手。但武松没有因此而失去理智,而是先找到验尸的何九叔和知情的珲哥,取得了人证物证。当他得知之知县借故不理后,他隐忍不发,模拟整个审判过程,试图与法律尽量靠拢。首先借答谢乡邻的名义,安排嫂嫂设宴,拉来众街邻以作证人,然后审问潘金莲、王婆并当众录下口供,最终手刃潘金莲和西门庆。特别是当众明
确王婆的罪行后,武松没有杀死王婆,而是把必死无疑的王婆交给官府去处理,整个过程缜密细致,虽不合法,却也有理有据,将报仇雪恨之事堂堂正正的完成了,不同的是他一个人就包揽了县官捕快与侩子手的角色。
武松在处理整个事件的过程中显得缜密而稳重。在杀人之后,武松也没有像从前那样选择亡命天涯,而是选择到县衙自首,这时的武松完全是个“模范公民”的形象。尽管他经历了:至亲惨死,嫂子背叛,县令昏庸,奸人当道等种种不幸与不公,再加上有贪婪邪恶的王婆,精明世故的何九叔似的人物让武松饱尝了人性之恶,但他还是以一个执法者的身份来要求自己。他要以自己的言行来证明法律的崇高和庄严。一个耿直的武松形象跃入读者的眼中。我认为武松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他的心中有着浓重的官府情结。
再一次点燃武松生活热情之火的事情依旧与官府有关。不同的地方是这次出场的是一个官吏代表:张都监。
张都监用甜言蜜语取得了武松的信任,并答应将一个花枝招展的养娘嫁他为妻。从小缺少父母之爱的武松,怕是从来没有得到过如此的温暖,书中云:“武松跪下称谢道: “‘小人是个牢城营内囚徒。若蒙恩相抬举,小人当以执鞭随镫,服侍恩相。’”又“也自欢喜,心里寻思道:‘难得这个都监相公一力要抬举我。’”此时的武松表现出了一副忠于恭敬的样子,甚至决定“到这里住了,寸步不离”,连交往密切的施恩也没时间联系,并想到“虽是他频频使人来相看我,多管是不能勾入宅里来的。”所以当他听说张都监家里进了盗贼之时,他的第一反应是:玉兰已被许配给自己为妻,自己理所应当的要为张都监效力。
武松是个不轻易相信别人的人,他一旦相信了别人,就会愿意为知己者死。然而,就在武松以为遇到了值得的效力,值得投靠一生的人的时候,张都监透露出了真面目,他栽赃陷害对她百般信任的武松。他那个所谓的养娘也做了可耻的帮凶。
武松身上的伤可以忍,心理的伤却无法忍。他无法忍受他人的欺骗,特别是他信任的人的欺骗。因此在那些人要害他的时候,他才怒发冲冠,先杀了四个杀手,然后是张都监,张团练,蒋门神,最后是张都监一家,包括婢女、仆人在内十几口。最后还蘸着血,在白粉壁上写下八个大字到:“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如果当初张都监不是欺骗武松而是真心对武松好,留武松在府中安家,再把养娘嫁给武松,那么武松此后的生活必然又会转入正轨。他会为官府效力,并因有了老婆,而学会对女人温柔。但是可惜,这一切都是骗局。
武松发现自己信任的人并不值得信任,自己愿意效劳的人要栽赃自己,自己要娶的女人要陷害自己,就连官差也会被收买成杀手要杀自己,而这一切都是源于曾给他带来无限憧憬的官府。
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当武松发现自己满心欢喜对生活的寄托都是来自一个骗局,他的心已死。于是他杀害了许多无辜的人,这完全可以被理解为大悲伤之余的冲动。
这时的武松也不再是对张都监一个人的恨而是上升为对整个制度和在这个制度管理下的社会的恨。他在墙上写下的八个大字就是他与官府决裂的标志。从此他从英雄转型为头陀,后归梁山,投身于武装反抗官府的行列中。
二、兄弟之情
武松有个性格懦弱,身材短小的哥哥武大。他与武松从小相依为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们这对兄弟与《水浒传》中的孔明、孔亮,穆宏、穆春,孙立、孙新等兄弟完全不同。前者同属好汉级别,而武松、武大不一样,武松神勇超凡,而武大短小丑陋,懦弱善良,被人戏称为“三寸丁谷树皮”,因此武松对这个无辜,软弱的兄长的骨肉深情,更能让我们体味到武松刚猛血性之外的人伦温情。
武松在阳谷县做都头时遇见哥哥武大,“武大道: ‘我怨你时,当初你在清河县里,要便吃酒醉了,和人相打,时常吃官司,教我要便随衙听候,不曾有一个月净办,常教我受苦,这个便是怨你处。想你时,我近来取得一个老小,清河县人不怯气,都来相欺负,没人做主;你在家时,谁敢来放个屁? 我如今在那里安不得身,只得搬来这里赁房居住,因此便是想你处。’从武大的这些话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兄长特别是像武大这样懦弱还需要弟弟做主的兄长对于兄弟深沉的爱和复杂的情感。
所以在武松得知哥哥被奸人所害,他毅然决然的放弃大好前程,不惜沦为阶下囚也要为兄长报仇雪恨。也正是武松的这份兄弟情深,使得武松的人生轨迹发生了重要的转折。
在被发配孟州的途中,武松因为兄弟义气,在不明是非的情况下帮助了黑道敛财的施恩夺回被蒋门神霸占的快活林。这个施恩是何许人也?原来他仗着父亲是老营的管营,在孟州东门外的快活林小镇开了一家酒店,却不是靠“合法经营”卖酒菜赚钱。书中有云:“此处东门外有一座市井,叫做快活林,凡是山东、河北的客商,都去那里做买卖。有百十处大客店,二三十赌坊、兑坊。往常时,小弟一者倚仗随身本事,二者倚仗营里有八九十个舍命的囚徒,在那里开着一家酒肉店,都分给众店家和赌坊、兑坊里。凡是有过路妓女之类人到那里去,先要来参见小弟,然后许她们趁食。那许多去处,每天都有用钱,月终有二三百两银子进项。”这分明是一个借重父亲的权势,在快活林强买强卖收取保护费的黑恶势力的头子。官营老爸出钱当后台老板,儿子出面做生意,实际上施恩就是流氓帮会的“大哥”。他不仅利用父亲的势力欺行霸市,还把犯人中的亡命之徒调到酒店当打手。这个施恩分明就是当年典型的黑社会兼“官商”,如果他一个月真有二三百两银子的进项,一年可就有三四千两银子的收入。这可是一笔巨款———郓哥父子只要有五两银子就能生活“好几个月”,难怪要引起别人的眼红。于是管营的顶头上司张团练就插手了。张团练带来一个外号“蒋门神”的人,此人不但有一身好武艺,而且擅相扑。他来到快活林一顿拳脚把施恩打跑,强占了施恩的地盘。这叫什么行径? 这叫强中自有强中手,大鱼吃小鱼,是黑社会恶势力的厮杀。施恩把自己受排挤的情况都说清楚了,要武松给他报仇:打败蒋门神,把酒店夺回来。武松当过都头,不应该不懂得“黑吃黑”的行径。但是武松出于“义气”———不是正义之气,而是好酒好菜招待的酒气和肉气,不但一口答应了,而且和施恩结拜成兄弟,投靠了黑社会恶势力,给黑社会老大做帮凶。从此武松被扯进了黑社会的互相攻击,陷进了是非冤仇之中,在帮施恩夺回快活林时,为撇清施恩的嫌疑,武松故意寻衅,找个由头醉打蒋门神,并请了十数个为头的豪杰来店里,替蒋门神与施恩陪话,表现出一副完全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样子,显得颇有心计。可以看出武松为给施恩夺回快活林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这时武松的江湖义气甚重,但无非是替人卖命的打手形象。在这种情况下,他被表面现象迷惑,对在朝的赃官,奸佞小人的伪善面目蒙蔽,缺少应有的戒备和防范心理。对小人精心设计的陷阱毫无觉察,从善良的愿望出发,最终使得自己身陷囹圄。
可以说,这份兄弟义气让武松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也因为这件事,武松背离了自己的初衷并且越走越远,最后完全脱离了他自己预想的人生轨迹。
另外一位影响武松人生选择的兄长是宋江。武松对宋江情深意重,他一直尊宋江为兄长。他们在武松以一次出场的时候就认识了,那时候的武松还没有成名,因误以为杀了人而躲在了柴大官人的府中,但因为其“但吃醉了酒,性气刚,庄客有些顾管不到的,他便要下拳打他们,因此满庄里庄客没一个道他好”,日子久了柴大官人也因此怠慢了他,正在落魄尴尬之时,宋江给予他无限深情。宋江是个精细人,看到武松是个汉子,也看到他对亲情的期待,便以江湖大哥的态度对待他。武松第一次感受到人情的温暖。后来他对于宋江的感情,大概仅次于李逵吧,特别是武松要到二龙山时,谢绝宋江对他的邀请时所说的话非常恳切,动情:“……..天可怜见的,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拜访哥哥不迟。”这句话让我们感受到铁打的汉子深情的一面。
尤其是在武松不赞成江找案的情况下,未报宋江知遇之恩,不惜违背自己意愿与其一起攻打方腊,在征讨方腊时被包道砍去左臂至残,至残后的武松心灰意冷,再无斗志。他的人生也从此变得灰暗了无生趣。
三、情灭
武松在江湖挣扎的太久了,他看惯了,也看透了一切。他本来也注重恩仇,本想也找个大哥作为依靠,但经历了梁山大团圆,排座次,招安,平四寇,他隐约感觉到官场和江湖除了一个在朝一个在野,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兄弟之间,不要说义兄义弟,就是亲哥哥武大郎又给了他多少温暖呢?只有他刚搬到哥哥家时嫂嫂的一番话,真是有点亲情的温馨,但其中又包裹着多少邪恶。
特别是宋江流露出招安的意思的时候,本来对朝廷十分厌恶的武松第一个站起来反对:“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兄弟的心。”端望遍布的世界,他从原先的渴望到后来的寂灭,这其中的苦痛,却无处于人说。只能斯人独憔悴。在征方腊结束后,武松看到梁山兄弟死伤惨重,他对征方腊的意义表示怀疑。当宋江找到武松时,武松已经万念俱灭:“小弟今已残疾,不愿赴京觐见,尽将身边金银赏赐都纳此六和寺,倍堂公用,已作清闲道人,十分好了。”这时的武松已是看破红尘,大彻大悟,终归佛门。
一、人物形象分析
奥赛罗:无可非议, 这部悲剧的主角是奥赛罗。他是威尼斯雇来的一名异族人, 而这样一名身份卑微的黑人, 之后却能够在其坐到统帅的位子上, 单凭这就足以说明奥赛罗的超凡能力。从剧中对他的叙述描写中, 也能够发现他的坦率、豪爽、诚实、勇敢、敢爱敢恨以及冒险精神。他所具有的最真挚最纯朴的爱情就是苔丝狄蒙娜。不过部分学者觉得奥赛罗并不是如此, 如果是全心全意的, 为何不与苔丝狄蒙娜进行坦率交流从而验证事实真相呢?这种看法可以说是因果颠倒的, 并没有将人的情感较为透彻地分析清楚。她还是他的挚爱的, 不然他不会在下定决心将她杀死前一再想要改变这个决定。用我们的古话来说, 即物极必反, 恰恰是由于她被他爱得如此之深, 因而才会由爱生恨, 也由于他的天性与之相结合, 从而导致没有多加思考, 从而被心中的恨所左右, 再加上一旁伊阿古不断用尽各种手段, 最终使他完全没有了理智。这也是较为正常的心理现象。而奥赛罗过分的善良以及单纯的性格, 也是促使他上了小人当的缘故。战争又恰恰形成了他狂野和鲁莽的性格, 这大概就是奥赛罗在之后性情忽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的原因吧。但这也造就了奥赛罗的两面性, 使得这一人物形象充实许多。
伊阿古:他是剧中充满“恶”的人物形象, 身上所标记的也是魔鬼与邪恶的化身。读者在对形象进行阅读的时候, 一般都会有种寒冷的气息涌上, 这也正是由于他的恶已浸入骨髓。他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小人, 但也是一名高明的小人, 表面上与内心实质完全不相符, 而他的邪恶也是无理由能够解释的。他作恶的技巧掌握得十分完美, 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圈套, 可以说他把身边的人都瞒天过海了。伊阿古应该说是这一悲剧产生的最为重要的缘由之一, 因此人物形象所赋予的艺术魅力并不低于奥赛罗之下。这也能够使我们知道, 如果一个人不能将内心深处的丑恶所抑制, 那么后果将会达到何种严重程度。
苔丝狄蒙娜:莎士比亚认为一个人所要求的高贵品质基本上她都拥有, 可以说她就是天使的化身。部分学者觉得她对奥赛罗的爱偏激, 自身开始的基础并不稳定。却不知道她对奥赛罗的爱从一开始就是没有任何条件及理由的, 并不能将她的爱情当成是她的经历。无论是从她在剧中那段自述, 还是从她各方面的行为举动, 我们都可以发现, 她对他的爱绝对是无可辩驳的。但就是这样一个为追求爱情, 从而突破当时传统观念羁绊的奇女子, 且无论是外表还是灵魂都完美的女子, 本认为能够收获一份美满幸福的爱情, 但何曾想到最终落了个惨死的下场, 其结局令人惋惜沉思。
二、悲剧主题
(一) 种族问题
究竟奥赛罗的种族问题到底是不是悲剧发生的主要缘由, 莎士比亚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 不过依照剧中暗示可以得出一定结论。此外, 伊阿古报复奥赛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种族问题。尽管莎士比亚对此并没有直接阐明什么, 不过也可以发现对此他还是持抨击及反对态度的。譬如谴责伊阿古的行为, 强调平等。
(二) 爱情与婚姻
这部作品就是一个爱情故事, 所讲述的是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爱情故事。他们的爱情是赋有个性的, 也是十分坚固的。对于这份来之不易的爱情, 他们也十分珍惜。原本他们的爱情是美满浪漫的, 不过由于过分爱导致过激, 最终使奥赛罗失去理智从而导致妻子死于自己手下。因此可以说这也是一部爱情与婚姻的悲剧。
(三) 人的意义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不仅是莎士比亚所生活着的, 也是作品中所描写着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当时的中心思想, 而以人为本、人性解放以及自由平等是当时所倡导的。反封建思想、妇女解放以及种族平等观念也是当时的主流进步思想。而剧中的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可以说所代表的就是此种进步思想。
三、悲剧成因
首先就是内因, 悲剧发生的最为根本的缘由, 就是奥赛罗为何要将妻子杀死。这一点在之前对奥赛罗人物形象的分析中已经提到过, 他因爱生恨是其原因之一。历来相关学者们对此的争议很大, 主要有“轻信说”跟“嫉妒说”两种说法。通过前面的分析, “轻信说”显然可以说并不靠谱, 假设奥赛罗是轻信的, 那么他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妻子呢?因此可以说, 奥赛罗恰恰是由于嫉妒才能听信于伊阿古, 最终致使悲剧产生。不过我们并不能将其成因全数归于嫉妒。前面也提到奥赛罗善良纯朴的天性, 以及天真烂漫的性格。而伊阿古正是将此牢牢抓住并加以利用了, 这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就是外因, 但这也是一个十分难以解释的话题。伊阿古为什么要作恶?这在剧中根本就找不出真正的动机, 于是可以用那句经典的话来解释——坏人, 无所谓动机。
摘要:《奥赛罗》是由莎士比亚依照《威尼斯摩尔人》所进行改编的一部著名悲剧, 是其四大悲剧之一。这部作品也是充满疑团的, 许多地方有待商榷。其人物形象、悲剧主题及其成因, 伴随着作品传入中国之后, 也引发研究者的广泛探讨。本文通过对其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 简析写作背景以对悲剧主题及所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
关键词:《聊斋志异》;人物形象;分析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的作品中,塑造出大量形象各异的人物,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作者借助小说中人物反映社会现实,抒发自己的情志,本文主要就《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一、人物中心的转移
在蒲松龄的小说之中,关注的人物中心不同于其他的作家,他更加关注社会底层人民,如落魄的文人、女子、士子、官吏、市民、商人、游侠、手工业者等等,其中,文人与女子的描述更多,占据了人物形象比例的60%。而描述的文人多为农民贫寒家庭出身,功名无望,仅仅只通过了乡试,他们并非社会的精英阶层,从他们的身上,看不到接受过正统文化的影响,他们的生活很容易受到世俗的影响。其中描述的女子大多是农民阶层出身或者是底层群众的妻女,即便是花妖狐怪,她们在妖界的地位也非常的卑微,很少描述尊贵的女性人物,从她们的身上,看到更多的是普通凡人的形象。
从《聊斋志异》中描述的空间关系来看,其人物多生活在偏远的地区,花妖狐怪往往生活在荒山洞穴,或者远离城市的农村,而描述的鬼女,多生活在离散的坟墓中,有些甚至都没有一个栖身之所。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描述方法,跟蒲松龄的生活经历有关,蒲松龄的大多数时光都生活在闲适的农村中,他对农民倾注了大量的热情,为了方便农民的生活,他编制了大量的戏曲。对于农村的丑恶形象也予以了无情的批判。
二、文士人格的偏移
《聊斋志异》属于志怪类传奇小说,其审美情趣与一般的明清小说不同,但是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环境下,文人往往会与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出现偏移,《聊斋志异》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蒲松龄描述的大量人物,他们的生活与普通百姓并无差异,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才子相比,他们的理想与境界降低到了俗众的世界之中,其文士人格出现了巨大的偏移。
对于文人性格的描述,蒲松龄是非常复杂的,他们赞叹他们的才华与精神品格,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他们的人格,流露出了悲哀与无奈的情感,在《安期岛》中,作者描述的王勉在仙人岛中受尽挫折与嘲讽,逐渐的望洋堪羞。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蒲松龄既对文人的人格表现出了彷徨和困惑,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他的自我批判精神。
三、趋利重财的精神
在儒家思想之中,强调重義轻利,但是,蒲松龄却不同,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窥探到他趋利重财的精神。文士在沦落到拮据的困境之后,他们内心深处的儒家思想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渴望金钱。蒲松龄在部分篇目中都含蓄的表达了这种思想观念,同时,他也非常认可文人的商业活动以及重利思想,实际上,在当时的政策下,社会上是不认同文人的经商的,商人属于卑微的行业。例如,在《白练秋》中,作者描述了慕生的奋斗历程,暮生为了充分的证明自己,做了很多买卖,得到了父辈的欣赏,虽然他的经商活动存在一定的忧虑感和依赖性,但是在经商活动中,他也时时刻刻谨记自己的文人身份。
四、女性人物形象的蜕变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大量有追求、有个性的女性形象,将前人的写作精华浓缩汇合,在他的笔下,有侠女、才女、少女、女企业家等女性形象。与传统女性形象不同,她们的爱情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封建男权社会下,男性文化直接影响着女子的文化、经济和政治生活,致使她们的正常需求扭曲,一个女子,如果对男子产生爱慕之情,是不符合社会伦理要求的。而《聊斋志异》中,这些传奇女子的爱情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她们会积极追逐自己的理想,勇敢的维护自己的爱情。
在生活方式上,《聊斋志异》倡导男女平等,这与封建时代的观念是不同的,蒲松龄为自己笔下的女子营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丰富了她们的人格,她们擅长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才情与品德丝毫不输男子。可以说,蒲松龄开辟了女性形象的新天地,她们与男子是平等的,享有同等的文化权利和生存权利,与以往的女性形象相比,她们更加具有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在经济上,她们会追求自我,成为当时女性形象的代言人,但是,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是蒲松龄也未意识到的,但是他却用艺术家的身份为我们形象的描述出这些思想,让后世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 李志红,毕研花. 女性学视角下《聊斋志异》文本统计及其男性形象研究[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2] 李志红. 虎迹累累为哪般——评《聊斋志异》之《江城》篇[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
[3]徐文明. “迷离闪烁,夭娇变幻”的梦世界——《聊斋志异》梦小说读解[J]. 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3)
【《边城》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推荐阅读:
边城中的人性美-边城读书笔记07-08
边城情节分析09-12
三国主要人物事迹07-18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性格06-14
水浒传 主要人物评价01-19
《红楼梦》主要人物简介07-17
水浒传主要人物及故事07-23
《边城》经典语录06-08
边城节选11-30
《边城》的阅读答案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