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与应用重点知识

2024-12-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重点知识(精选8篇)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重点知识 篇1

1、感觉媒体

感觉媒体指的是能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从而能使人产生直接感觉的媒体。如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图像等。

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中,我们所说的媒体一般指的是感觉媒体。

2、表示媒体

表示媒体指的是为了传输感觉媒体而人为研究出来的媒体,借助于此种媒体,能有效地存储感觉媒体或将感觉媒体从一个地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如语言编码、电报码、条形码等。

3、表现媒体

表现媒体指的是用于通信中使电信号和感觉媒体之间产生转换用的媒体。如输入、输出设备,包括键盘、鼠标器、显示器、打印机等。

4、存储媒体

存储媒体指的是用于存放表示媒体的媒体。如纸张、磁带、磁盘、光盘等。

5、传输媒体

传输媒体指的用于传输某种媒体的物理媒体。如双绞线、电缆、光纤等

多媒体技术的特征 1.多样性

指文字、文本、图形、图像、视频、语音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体。2.交互性

多媒体的第二个关键特性是交互性。所谓交互就是通过各种媒体信息, 使参与的各方都可以进行编辑、控制和传递。

交互性将向用户提供更加有效的控制和使用信息的手段和方法, 同时也为应用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领域。交互可做到自由地控制和干预信息的处理, 增加对信息的注意力和理解, 延长信息的保留时间。3.协同性

每一种媒体都有其自身规律, 各种媒体之间必须有机地配合才能协调一致。多种媒体之间的协调以及时间、空间的协调是多媒体的关键技术之一。4.实时性

所谓实时就是在人的感官系统允许的情况下, 进行多媒体交互, 就好像面对面一样, 图像和声音都是连续的。实时多媒体分布系统是把计算机的交互性、通信的分布性和电视的真实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5.集成性

多媒体技术是多种媒体的有机集成。它集文字、文本、图形、图像、视频、语音等多种媒体信息于一体。

多媒体数据压缩技术:多媒体数据之所以能够压缩,是因为视频、图像、声音这些媒体具有很大的压缩力。以目前常用的位图格式的图像存储方式为例,在这种形式的图像数据中,像素与像素之间无论在行方向还是在列方向都具有很大的相关性,因而整体上数据的冗余度很大;在允许一定限度失真的前提下,能对图像数据进行很大程度的压缩。

显卡:显示适配器即显卡,其作用是将CPU送来的图像信号经过处理再输送到显示器上。性能指标:接口,芯片,显示内存。

声卡:声音适配器即声卡,其主要用于处理声音,是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配置。目前多数主机板上集成了声卡的功能,声卡可能不单独存在。

其功能:1·进行A/D(模/数)转换,将模拟的声音转化成数字化的声音。

2·进行D/A(数/模)转换,将数字化声音转换成模拟的声音。

3·实时、动态地处理数字化声音信号。

4·输入、输出

性能指标:采样频率,样本位数,MIDI合成方式

数码相机,是一种利用电子传感器把光学影像转换成电子数据的照相机。按用途分为:单反相机,微单相机,卡片相机,长焦相机和家用相机等。数码相机与普通照相机在胶卷上靠溴化银的化学变化来记录图像的原理不同,数字相机的传感器是一种光感应式的电荷耦合器件(CCD)或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在图像传输到计算机以前,通常会先储存在数码存储设备中(通常是使用闪存;软磁盘与可重复擦写光盘(CD-RW)已很少用于数字相机设备)。

声音3要素:音调、响度(音强)、音色 声波:频率、声压、频谱

PCM编码:是一种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最基本的编码方法,它主要包括采样,量化,和编码3个过程。采样:每隔一定时间测量一次声音信的幅值,把时间连续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时间离散,幅度连续的采样信号。如果采样的时间间隔相等,就是均匀采样。量化:按“四舍五入”或其他方法将采样得到的数值限定在几个有限的数值中,将采样信号转换成时间离散,幅度离散的数字信号。编码:将量化后的信号转成一个二进制码组输出。

数字音频的技术指标;

1采样频率,一秒钟采样的次数2采样精度,用每个声音样本的位数表示3,声道数,4音频数据传输率数据传输率(bps)=采样频率(HZ)x量化位数(b)x声道数5编码算法与音频数据压缩比 数字音频文件格式 WAVE文件格式2MPEG文件(MP3是MPEG-1第三层,压缩比例达10:1~12:1。MP1,4:1。MP2,6:1~8:1)3,RealAudio文件4WMA文件

MIDI是音乐盒计算机结合的产物,它是用于在音乐合成器,电子乐器,计算机之间交换音乐信息的一种标准协议。行程编码:仅存储一个像素值以及具有相同颜色的像素数目的图像数据编码方式称为行程编码,或称游程编码 颜色的描述与度量

颜色是人的视觉系统对可见光的感知结果,感知的颜色由光波的频率决定。颜色是人的大脑对物体的一种反映是一种感觉,光波是一种具有一定平率范围的电磁波,其波长覆盖的范围很广。颜色的三要素,色调,饱和度,明度 颜色空间

颜色空间是组织和描述颜色的方法之一,也可称为颜色模型。

1,RGB颜色空间 2,CMYK颜色空间3,XYZ颜色空间4,Lab颜色空间5,HSL颜色空间 6,YUV颜色空间 图像的种类

矢量图和位图,矢量图记录的是路径和衔点,位图是每个像素的颜色 图像深度

图像深度也成图像的位深,是指描述图像中每个像素的数据所占的二进制位数。GIF文件格式

GIF图像是基于颜色列表的,最多支持8位256色,支持动画,透明背景 电视信号

电视信号主要由图像信号和伴音信号两大部分组成。图像信号的频带位0MHZ-6MHZ,伴音信号的频带一般为20HZ-20KHZ。

电视中使用亮度Y和色差C1/C2表示彩色图像。视频中采用Y,C1,C2表示彩色有两个优点,1是Y和c1,c2是独立的,因此彩色电视和黑白电视可以同时接收彩色电视信号,2是可以利用人眼对亮度较为敏感,而对色度相对不够敏感的视觉特性,降低c1,c2信号的采样频率,使c1,c2的带宽明显低于Y的带宽,而又不影响重显色彩图像的观看。avi文件格式

avi是音频视频交错的英文缩写,是Microsoft公司开发的一种符合RIFF文件规范的数字音频与视频文件格式。avi文件的结构为;一个表头+两个列表,avi格式是专业人员最常采用的一种视频格式,可以说从dv带转换到计算机视频文件众多格式中,avi的画面损失最小。优点是图像质量好,可以跨多个平台使用,缺点是体积过于庞大,而且压缩标准不统一。Flash视频

支持矢量图,位图,运动补间,形状补间,FLV格式是一种新的视频格式,由于它形成的文件极小,加载速度极快,使得网络观看视频成为可能,它有效解决了swf文件体积庞大不能在网络上很好使用的缺点

磁道是同心圆,光道是螺旋形 信息储存介质:硬盘(最快),光盘cd,软盘,半导体,CD

1.CD-DA 激光数字唱盘2.CD-ROM光盘储存器 3.CD-I扇区结构跟CD-XA一样 4.CD-ROM/XA 5.Photo CD 存放彩色照片 6.CD-Bridge盘

7.VCD 8.CD-R DVD-5

DVD-9

DVD-10 DVD-18 播放时间

133min 241min 266min 482min 光盘容量

4.7GB

8.5GB

9.4GB

17GB

资源预留协议RSVP:是在Internet上的资源预订协议,是用来为因特网中的一次会话预留资源的。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流媒体的传输提供服务质量保证。支持两种服务类型:受控载荷服务和保证服务

实时传输协议RTP:是为支持实时业务而设计的,是在点对点通信和多点广播网络上实时传输流媒体数据的实时传输协议。业务的发送和接受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是封装协议。组成部分:RTP(数据协议)和RTCP(控制协议)

流媒体:又叫流式媒体,是边传边播的媒体,是多媒体的一种。边传边播是指媒体提供商在网络上传输媒体的“同时”,用户一边不断地接收并观看或收听被传输的媒体。“流”媒体的“流”指的是这种媒体的传输方式(流的方式),而并不是指媒体本身。

HTML,超文本

软件危机:早期的软件开发技术不能满足用户对软件的要求,软件开发效率低、质量差、周期长、费用高的问题日益严重,导致了软件危机。软件开发模型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将软件生存周期的各项活动规定为以线性顺序连接的若干阶段,形如瀑布流水,最终得到软件产品。特点严格按时间顺序执行,完不成前一阶段的任务,则不能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缺点缺乏灵活性,无法解决软件需求不明确的问题

原型模型:也称样品模式,根据用户需求,快速建立一个系统的“样品”雏形,再根据用户意见,通过不断改进完善样品,最后得到的样品就是用户所需要的产品。

多媒体著作通常以电子化的形式表现,主要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新闻报纸,电子手册,电子文献,电子图画、广告和电子声像制品等。特殊性:

1、首先,它是基于内容的,即多媒体著作包含用户所需的全部内容,用户只能浏览、学习使用,而不能进行添加、修改内容;

2、其次,多媒体著作不管以哪种类型表现,其最终目的都是用来传播信息,给人以某种特定知识与技能的。

Authorware应用程序由图形化的流程线和图标组成。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重点知识 篇2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物理知识,理解,应用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对物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优势

1. 丰富内容, 增强直观与生动性

多媒体技术通过大量文字、影像、图形、图表、视频、实物图片、二维、三维模型、动画模拟等各种信息呈现形式, 不仅丰富和充实了内容, 而且通过这些直观生动的展现形式,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用动画将抽象的磁感线模拟为形象逼真的可视、可动的真实图线;将平面水波的干涉制成色彩分明的干涉图样;将卫星的发射原理动态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将分子无规则的热运动模拟放大为动态的可视画面;将三基色通过计算机任意“调配”出色彩鲜明的不同颜色等等。这样, 呆板的书本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变得丰富多彩, 鲜活生动起来。面对如此精彩纷呈的物理世界, 学生可充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 增强感性认识。

2. 建构情境, 优化过程, 提高效率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学习目标, 还要考虑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学习情境。多媒体技术能够完全提供这种学习环境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如多媒体技术中的文字、图像、动画、视频可以作用于视觉;旁白解说、示范朗读、背景音乐可以作用于听觉;一致的界面, 友好的交互式操作则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眼、耳、手、脑等器官的协同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微观概念宏观化, 使抽象的概念能较快地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传统的学习方式中将一些演绎理论的示意图、解题流程图写在黑板上, 这样占用了大量的时间, 降低了学习效率。而在多媒体环境中则可以利用计算机的海量储存, 将图形、图表等信息事先精心编排, 在讲解时通过超链接适时执行, 从而使授课过程紧凑, 课堂效率提高。

3. 凸现物理过程, 启迪学生思维

物理学习中有很多种模型:如质点、单摆、理想气体、点电荷等等。理想化模型是推动物理学发展的重要方法。而最困难的问题就是能否建立起与物理过程相适应的物理模型。[2]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头脑中难以形成清晰的物理图像, 无法建立起物理模型。传统教学中常常通过板画、实物模型和语言描述来帮助学生建立模型, 对于简单的模型,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对于一些复杂抽象的过程模型的建立, 就非常困难。如:磁感线的空间分布和变化, 理想气体状态变化的微观机理等等.往往教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 学生通过反复强化训练, 才能在其头脑中形成印象。多媒体模拟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很好的途径.例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动态地展现出导体及闭合线圈切割磁感线的过程, 使学生真实地体会到“切割”的含义。通过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 从多个角度、各个方面、不同层次形象表达同一物理过程, 突破时空界限, 宏观微观结合, 抽象形象交替, 化动为静, 化静为动, 化无形为有形, 使学生对知识的发生过程产生科学的认识,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 增强理解、分析、判断、思辩的能力, 启迪学生思维。

4. 与德育教育无缝融合,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 感染力强, 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和内部动机, 而且还寓德育教育于智育教育之中。比如, 在有关火箭的学习中, 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我国的航天事业的重大发展成果进行浏览, 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通过对内能的利用的多媒体技术演示,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这些喜闻乐见的方法渗透在物理学科中可以说是对现行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强有力的补充, 并且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二、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物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误区

1. 不注重考虑学习需要和学习条件

在学习中, 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以学生具体的心理、知识水平为依据, 不能做到学习活动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环环相扣, 这对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和规律不利。不能把握好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的时机和时间长短, 没有充分发挥其运载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的优势, 没有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 没有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 非科学地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学习过程

多媒体技术具有信息容量大、媒体丰富多彩、交互性强等优势, 但若不科学地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 就不能很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例如, 若以“应试”为目标, 以疑难习题训练为手段, 其结果就会使“题海”加剧。要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在学习中科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 要做到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的价值观;二是有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终身学习所需要的知识概念体系。多媒体技术在丰富表象、补充文字教材不足方面具有很大作用, 但一味“补充”, 不注意“调动”, 学生只有依靠画面去理解语言文字, 也就谈不上发展想象力, 这样的应用就是不科学的。

3. 过度抬高学习手段的现代化, 将多媒体手段完全代替传统手段

教师精力集中于课件的制作, 这样就导致固定程序化课件的产生, 甚至概化的教学过程的出现。教师在课堂上, 全部展示的是计算机早已设定好的模拟材料, 教师从头到尾按程序进行说明。有很多公开课, 就存在这样的情况, 整堂课就连提问、练习都一律按程序执行, 尽管一堂所涉及的容量非常大, 但整个过程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中。计算机具有自身的优点, 但其执行的是死板的程序模式, 而课堂学生的思维是千变万化的, 对现象和过程的反应不尽相同, 让固定的模式去接受千变万化的反馈, 是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的, 更何况学生课堂表现出浓厚兴趣和学习情感也要通过师生的双边交流才能达到。

4. 重模拟实验、轻真实实验

有些教师因演示实验的不稳定性和麻烦, 直接以课件模拟实验替代真实实验, 显得课堂过程很流畅, 学生似乎听得津津有味。这是一种错误的方式。物理实验的真实性是不可能由计算机的模拟代替的, 缺乏了实验事实这个基础, 会令学生产生疑问, 怀疑过程及规律的真实性, 使学生减弱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将多媒体技术合理有效应用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措施

1. 首先明确多媒体作用是为学生知识的认知服务的

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生、实际的学习内容, 学习的阶段特点合理地选择学习模式, 采用不同的学习手段, 选用对应的学习媒体。并非每节课都要用到课件, 并非人人要用课件。比如有的教师就充分发挥投影仪的作用, 将课堂练习中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及正确的解题思路及时通过投影仪显示出来, 让学生来讨论, 这种效果就很好。

2. 注重物理课件与真实实验的统一性

真实实验是物理教学必须的手段, 实验中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获取信息, 认同现象与过程的客观性, 结果的多变性使学生感性认识的活动更加活跃, 物理课件对实验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 更有利于学生物理过程及规律的认识, 增进学生的理性认识。二者应有一致性。

3. 把使用多媒体课件的主动权交给教师

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工具或辅助力量, 它不能扼杀教师的个性, 教学的主导权应交给教师。因此,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学习必须考虑三个方面。其一, 多媒体课件的集成度问题, 让教师能再创造。所谓集成度, 就是可作为最小单位的最基本的素材。集成度过高, 完全取代了教师的行为, 失去了教学的个性;集成度低, 对教师制作技术要求高。其二, 进程的调控, 使学生有观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例如, 对于多媒体课件中的一些动画、视频, 应能重复演示、快现、慢现以及逐步展现等。其三, 语言的实时控制, 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相互作用。

4. 注重多媒体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整合的关键是把多媒体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识工具。把所学课程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目的地。这就要求教师要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 这种应用不是简单地把多媒体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的演示工具, 而是要实现学科学习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

参考文献

[1]黄道金.物理模型的建立及运用模型法解决物理问题[J].新课程:教师版, 2005:40.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重点知识 篇3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 课件 信息技术

小学阶段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最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操作、识图的技能及抽象概括能力。多媒体以其图象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交互灵活的优势、参与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最新的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如果要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自参加学习实践,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几何知识,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鲜明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迅速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欲望,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首先显示小动物乘坐各种轮子的小车的情景,让学生发现:小动物乘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车轮的小车上下颠簸,而乘坐原型车轮的小车非常平稳。那么,车轮为什么都做成圆形的?学生心中产生了一个谜,跃跃欲试,想揭开谜底,兴趣盎然的投入到新課的学习之中。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育实践证明,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恰当选取电教媒体,准确地把握电教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契机,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突出训练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效地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作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我设计如下环节: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2、把两个半圆平均分成八个小扇形,再将每个小扇形排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通过割、拼的动画图像,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到当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时,圆面变换后的图形越来越趋近于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想象无限分割的情形,理解圆是能转换成一个等积的长方形的。这样既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又渗透了无限分割的思想方法。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把静、动、画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认识具有“催化”作用,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演示把一个圆涂成红色,提问:这是什么图形?看到圆想到什么?圆所围平面部分的大小叫什么?(圆面积)最后教师启发学生猜测联想,怎样把圆转化成一个已知图计算?这时学生猜测把圆转化成长方形、平形四边形、三角形或者是梯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情境,主动探究,获得新知识。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等,均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进行拼、剪、移、转等变化,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深刻的表象,进而正确认识知识的转化过程,顺利的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方式及其能力的最佳途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及时把新信息传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教学的:①把12朵花看作单位“1”(屏幕显示12朵花,再用圆圈圈起来);②把12朵花平均分成4份,提问:每份有几朵花?③把其中的一份(3朵花)闪动一下,提问:每份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④引导学生思考:这12朵花还可能怎样分?根据学生的回答,可平均分成2份、3份、6份、12份,教师分别在屏幕上进行演示,每演示一种分法,都启发学生思考:每份有几朵花?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最后提问:“同样把12朵花看作单位“1”,为什么每份的数量却不同呢?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和研究,从而得出: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单位“1”的几分之一。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多角度地思考,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探求,在这里,教学媒体的使用就具备和发挥了发展学生思维的功能。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重点知识 篇4

4月11日,“福建省大数据管理新技术与知识工程重点实验室”和“智能计算与信息处理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一次会议在我校召开。实验室学术委员 会主任曾文华教授主持会议。来自福州大学、华侨大学、莆田学院和我校的7位委员出席了会议。副校长王晓东出席会议并致辞。

会上,实验室副主任陈明玉、朱达欣就实验室2013年工作进展情况、2014年工作规划、实验室一期建设方案、开放课题管理规定、2014年开放课题指南等方面向委员们做了汇报。

在认真听取实验室工作报告并审阅相关材料后,委员们认为,泉州师范学院获得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来之不易,实验室获批后在创新能力、学科发展、平台建设、成果 产出、管理水平、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和对外合作等方面均有了全面显著的提高;实验室2014年规划提出的三个层次建设据有鲜明特色;开放课题的做法值得肯 定,应注意做好相应管理工作。

学术委员会希望学校加大对两个重点实验室经费投入,并争取泉州市政府配套建设经费,建议对重点实验室申报泉州市科研项目实施单独立项。

针对实验室今后目标与方向,与会委员们普遍认为,实验室应进

一步加强了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加大对有发展潜质的优秀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和支持力度。委员们建议,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参与“东亚文化之都”建设,发挥与“南音”协同创新的综合优势,通过共同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或综合 性项目来凝炼实验室相关研究方向及力量。

会议结束时,王晓东指出,实验室建设尽管面临经费严重缺乏等诸多困难,但有信心通过努力,多方措筹,做好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把泉州师范学院的学科建设及科研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有关负责人及重点实验室相关研究人员参加了会议。

教育知识与能力笔记(重点归纳) 篇5

 本节重点教育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构成。 教育学的发展

苏格拉底——“产婆术”

亚里士多德——历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昆体良——著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雄辩术原理》 夸美纽斯——

裴斯泰洛奇——第一次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荀子——性恶论代表,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界力量加以调教

孟子、格赛尔、威尔逊——内发论代表,认为人的发展需要靠人的本性和内在力量 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形成与发展

1.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 2.卡洛夫——《教育学》,世界公认第一步马克思主义教学著作; 3.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功在流浪儿与违法者改造,核心集体主义教育

4.杨贤江(李浩吾)——《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步马克思主义教学著作; 5.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发展性教学的五条教学原则; 6.布鲁纳——《教学过程》,提出结构主义教学,倡导发现教学法; 错题

教育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 重点:教育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Ⅰ.教育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确定;2.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学校结构;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二、教育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经济功能);2.再生产科学知识

Ⅱ.教育与社会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性质)

1.决定教育目的;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决定受教育的权力;4.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可以对教育者进行选拔

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非识记)

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相互制约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确立;2.影响教育内容选择;3.影响教育方法使用 教育对文化的促进: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2.传播和交流文化;3.选择和提升文化。

/ 13 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 重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启示——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不能揠苗助长

阶段性:启示——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能搞一刀切,并注意各阶段的平衡和过度;

不平衡性:启示——人有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在此时施加教育影响,则能事半功倍。互补性:启示——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自身优势,促进个性化发展 个别差异性:启示——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重点: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遗传、环境、个体主观能动性、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对个体发展特殊功能)

第五节教育制度

双轨制:代表为英国,两轨互不相通,分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子女两类; 单轨制:美国,学制的进步,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 分支制:苏联

壬寅yin学制——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kui卯mao学制——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壬子kui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

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  重点:义务教育

概念: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保证的国民教育。

特点:强制性、普及型、免费性。

第六节教育目的

 重点:教育目的相关基础知识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核心要求,它规定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作用: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理论: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实际学要出发,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代表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个人本位论(培养自然人,卢梭、罗杰斯、匹斯泰洛奇)、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我国当前教育方针

我国当前教育目的:1996.6,《--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4.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我国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素质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形成人的健全的个性。内涵:已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面向

/ 13 西方

我国 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德育在全面发展中起着灵魂与统帅的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历史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第二章 中学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课程——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认为课程是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

 重点:课程类型及特征 1.2.3.4.(课程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学生需要)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课程开发、设计、主管)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课程呈现方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重点:课程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出现最早、影响最广,要素主义和结构主义为其代表理论,代表人物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布鲁纳

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2.活动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特征主张一切学习来自于经验 3.社会中心课程论

4.学生、社会和学科特征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第二节 课程组织

 重点:课程内容

1.课程计划: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2.课程标准: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3.教材: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材编写采用螺旋式上升(把同一课题内容按深度和广度的不同层次安排教科书不同阶段重复出现,使得每一次重复都将原有知识、方法和经验加深、拓广,逐级深化)和直线式(各种知识在内容上均不重复编排)编写两种基本方式  重点:课程评价

1.目标评价模式:“当代课程评价之父”-泰勒提出;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斯克里文主张,把评价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结果”上来。

课程开发: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课程开发模式:目标模式,代表拉尔夫.泰勒,泰勒原理——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过程模式,情景模式。

第三节 基础教育改革

 重点: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

核心理念: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 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1.对课程类型的调整: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第三章 中学教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

 重点:教学内涵

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重点:教学意义

1.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2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人才的基本途径;3.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 教学任务

1.形势教育:强调发展学生智力而忽视知识传送,官能心理学为基础; 2.实质教育:强调知识传送而忽视能力培养,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现阶段教学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创造力;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的世界观;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第二节 教学过程

 重点:教学过程的本质

1.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2.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 重点: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 1.2.3.4.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教师主导作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双方互为基础)教学过程基本阶段 识

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 重点:五大基本环节

1.备课

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上好课的先决条件。须做好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上课

中心环节吗,教师教和学生学直接体现,上好一节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气氛热烈、板书有序、态度从容。3.课外作业布置与反馈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评价方法:观察法、测验法(测定考生最基本方法:信度: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效度: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就一个测验的优劣势而言,效度比信度更重要)、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 13 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教学过程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

第四节 教学原则

 重点:八大教学原则 1.2.3.4.5.6.7.8.直观性原则:让学生直接感知对象,分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启发性原则:教师主动承认学生主体,调动其积极性; 巩固性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量力性原则。

第五节 教学方法

 重点:常用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A.讲授法:口头语言系统向学生传授知识,能短时间内系统传授知识,但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发挥;B.谈话法:向学生提问题,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C.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解决某个问题探讨、讨论;D.读数指导法:学生阅读参考书,培养自学能力。

2.以直观感知为主:A.教师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B.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A.练习法B.实验法C.实习作业法D实践活动法 4.以情感陶冶为主:A.欣赏教学法B.情景教学法 5.以探究为主:发现法

第六节 教学组织形式

 重点: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特朗普制

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最早对班级授课制在《大教学论》中论述,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作用;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发展。其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特朗普制:把大班教学、小班研究、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 认知过程(单选为主)

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是认知的起点,正常心理活动必要的起点。特性: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感觉相互补偿、联觉(一种刺激不仅能引起一种感觉,还能引起另一种感觉)2.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应,在感觉基础上产生,同一物体感觉相同但知觉会有差别,人脑对感觉的加工,分时间、空间、运动知觉。特性:理解性、选择性、整体性、恒常性。

3.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活动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注意稳定性: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相反:注意的分散(心),指注意离开了活动所制定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

注意转移:根据新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转移和分散的区别)。

注意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4.记忆:人脑对经验识记、保持、再现过程。分类:(时间)瞬时记忆:极为短暂的记忆;短时记忆:比瞬时记忆稍长,但时间不超过1分钟;长时记忆:记忆较长或终身不忘。

/ 13(信息加工和储存内容):陈述性记忆-语言表达类;程序型记忆-复杂动作过程。

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回忆,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过程不均匀,先快后慢,呈负加速性。系列位置效应:近因和首因效应。影响记忆的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识记方法、时间、识记态度。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干扰;倒摄抑制:后学习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干扰,詹金斯&达伦巴希。回忆和再认:回忆是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的事物的重新重新呈现,再认是经历的事物再度出现时的识别。5.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应。

6.想象:幻想、理想和空想的区别p126如果幻想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可以实现,那么他就便成理想;如果幻想完全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则为空想;理想能催人奋进,是人民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动力,而空想往往会把人引向歧途。7.问题解决:解决问题的一般途径: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 2.迁移:正迁移(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促进)和负迁移(阻碍或干扰);3.定势:使用原有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在原有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景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4.功能固着: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能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5.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当前问题的启发。6.动机强度。除以上因素外,个体智力水平、性格、情绪、认知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也制约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第二节 学习概述(以单选为主)

1.学习概念: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实质:学习是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2.3.1. 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知识学习:变式,如果实有可食的、漂亮的,还有不可食、丑的 技能形成:操作技能、心智技能。

第三节 学习动机(客观和主观都有)

构成: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奥苏泊尔成就动机

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

认知内驱力: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多半由好奇而生,在有意学习阶段,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借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需要 儿童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一种倒“U“型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完成任务,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耶克斯&多得森: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动机最佳水平还随任务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低;学习任务简单时,动机最佳水平高。 学习动机理论

A.行为主义强化理论,巴甫洛夫&斯金纳,认为强化能促进学习动机。

B.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人的行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人有生 6 / 13 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低级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前四种为缺失需要,后一种为生长需要。

C.成就动机理论:趋向成功者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在50%的任务,这样的任务可以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相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者非常困难的任务,因为选择容易的任务会保证成功,避免失败,选择非常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也可以找到适当的借口得到他人的原谅,从而减少挫败感。

D.成败归因理论: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E.自我效能感:对自己能否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管判断  重点:学习动机培养

A.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产生 B.重视励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C.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D.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 重点:学习动机的激发

创设问题情境,重视启发式教学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第四节 学习迁移(单选)

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 重点:迁移分类:

A.正迁移和负迁移

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 负迁移:阻碍作用; B.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顺向迁移:先学习的对后学习的影响,前——后,如举一反三 逆向迁移:后学习的对先学习的影响,后——前,C.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D.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水平迁移:同一水平的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活动之间产生的影响 垂直迁移:不在同一水平的学习内容与后继学习内容、活动之前的影响  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A.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B.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C.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第五节 学习策略(单选)

 重点:学习策略分类

1.认知策略:加工信息的方法和技术,有助于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包括:

复述策略(如画线)

精细加工策略(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

/ 13 A.B.C.D.工策略,如做笔记、提问)

组织策略(整合所学知识或新旧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如列提纲、利用图形、流程图)

2.元认知策略:认知的认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帮助学生有效的管理和利用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努力管理、资源利用策略

第六节 学习理论

1.桑代课尝试错误说:学习过程是刺激与反映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在尝试”而形成,是教育心理学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正强化和负强化(回避条件作用和逃避条件作用都是负强化的作用类型)、惩罚(与负强化区别:惩罚是厌恶刺激的呈现,负强化厌恶刺激的排除,来降低概率发生的概率)、消退(曾经强化的反应,后来不再有强化物,致使反应发生概率降低)

 重点:认知学习理论(易考主观题)

A.完型顿悟说: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学习的实质是在主题内部构造完形。尝试-错误往往是顿悟的前奏,顿悟则是联系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

B.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论: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是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的认知结构。学习观:学习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提倡发现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以发现要学习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不能只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探究的学习环境。

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一节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以单选为主)

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是构建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图式:个人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同化:---顺应: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适应客观变化,同化是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是环境对个体的作用。平衡—自我调节机制使自我认知从一个平衡状态过渡到另一个更高平衡状态的过程。

个体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认知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1-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维果斯基心理发展与教育观:强调人的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人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最近发展区: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发展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第二节 中学生的情绪发展(单短和材料分析)

情绪分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情绪状态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中学生常见情绪问题:抑郁、恐惧、孤独、愤怒

中学生的情绪特点:爆发性和冲动性,不稳定和两极性、外露性和内隐性、心境化和持久化 指导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2.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第三节 中学生的人格发展(单选和简答)

人格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功能性、社会性。

/ 13  重点:人格结构

1.气质和性格;2.认知风格(场独立型和场依存行、冲动型和沉思型);3.自我调控系统 2.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1.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因素(权威型教养、放纵型、民主型);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  重点:人格发展理论

1.佛洛依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本我-快乐原则,自我-现实原则,超我-完美原则即道德原则,重要特点一是强调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期的经理和经验对人格发展的重要作用,口腔期12-18个月,肛门期12~18-3岁,性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生殖期12-成年 2.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P184

第四节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 重点:特点

过渡性、锁闭性、社会性、动荡性

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单选)

心理健康指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两层含义:无心理疾病、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常见障碍性心理问题:抑郁、恐惧、焦虑、强迫、网络成瘾

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辅导方法(单选)

心理辅导的目标:学会调试(基本目标)、寻求发展(高级目标) 重点:心理辅导方法

1.强化法:应用强化手段增进某些适应行为,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方法,是中小学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如对行为态度表扬。2.系统脱敏法:主要用于特定情况下超出紧张的焦虑或恐怖状态:三部——

一、松弛肌肉;

二、建立焦虑层次;

三、诱导求治者暴露导致神经焦虑、恐惧的情景,并通过心理放松的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恐惧的情绪,从而达到消除焦虑或恐惧的目的。

3.理性-情绪疗法: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疗法,要点: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第七章 中学德育

第一节 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单选和辨析)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验,是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平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品德和道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最终目的相同,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重点: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对道德规范及其行为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 2.道德情感: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的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是一个人克服困难要达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行为,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4.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德育方法:

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榜样法;3.群体约定;4.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5.价值辨析

/ 13

第二节 道德发展理论(单选)

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把儿童道德分为他律阶段和自律阶段

自我中心阶段:2-5岁,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开始,顾不得外界关系,自我为中心; 权威阶段:5-8岁,他律期,该时期儿童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制定的规范; 可逆性阶段:8-10岁,自律期,不在无条件的服从权威; 公证阶段:10-12,开始倾向于公正平等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三水平六阶段

前习俗水平(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定向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第三节 德育及其主要内容(单选和辨析)

 重点: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2.理想和传统教育;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纪律和法制教育;6.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第四节 中学德育过程(单选和辨析)

中学德育:是教育者按照德育目标对学生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按照一定的德育方法,对其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教育。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  重点: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过程

以知开端,以行终结,知即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即情感是内部动力,意即意志是精神力量,行即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修养。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第五节 中学生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各题型都有)

 重点:中学德育的原则

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的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1.导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 6.7.8. 知行统一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德育途径

最基本的德育途径是思想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 重点:各原则的基本要求也要记忆P226  重点:德育方法

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实践锻炼法:

/ 13 5.品德修养指导法; 6.品德评价法。

 熟悉各方法的基本要求P230

第八章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第一节 班级与班集体建设(单选)

班级是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  班级的发展阶段: 1.2.3. 1.2.3.4.5. 1.2.3.4.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班主任工作最繁忙的时期

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是班主任培养班级骨干的重要时期 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重点: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组成的共同活动; 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坚强的领导核心; 严格的组织纪律和健全的规章制度; 健康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重点:班集体建设的重点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培养良好班集体的先决条件 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二节 有效的课堂管理(材料分析)

课堂气氛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分积极、消极和对抗三种。 重点:课堂氛围的影响因素

1.教师的因素;2.学生的因素;3.课堂物理环境因素  重点: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条件

良好的课堂气氛的营造不仅需要教师能够有些调控和机智应对影响课堂气氛形成的因素,还需要教师掌握基本的营造策略。

1.准确的鉴定、分析课堂气氛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和基础; 2.立刻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 3.树立典型,利用榜样师范积极引导学生;

4.妥善处理矛盾冲突,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重点:课堂纪律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3.任务促成的纪律;4.自我促成的纪律 课堂纪律的影响因素:学生、学习因素和学习情境 课堂问题产生的因素:学生、教师、环境  重点: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和矫正 1.2.3.4.5.6.7.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

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 给予精确而严格的指导; 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行为矫正和心理辅导 协同伙伴关系; 与家长合作。

/ 13

第三节 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单选)

 重点:课外活动的内容

班会、科技活动、文体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课外阅读活动及其他活动。 重点:课外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1.选题;2.制定活动计划;3.活动实施与总结

第四节 班主任(单选)

 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1.2.3. 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是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与方法:

1.建立健全班级组织; 2.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

对先进生的教育工作:A.严格要求、防止自满;B.不断激励、战胜挫折;C.消除嫉妒、公平竞争;D.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A.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其人格;B.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C.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D.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3.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4.组织知道班级活动的开展  学校与家庭的协调

家访、班级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沙龙和家长委员会

第四节 教师心理(单选和简答)

 重点:教师角色形成阶段 角色的认知、认同和信念阶段  教师威信建立途径: 1.2.3.4.5. 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重点:教师的心理特征

1.教师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包括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包括:专业学科知识内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实践性知识。教学能力包括: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对学生困难诊治能力、教学媒体使用能力、教育机智。2.教师的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包括:教师职业信念、教师性格特点、教师对学生的理解

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的两个教师人格特征: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

3.教师的行为特征

4.教学效能感 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判断

5.罗森塔尔效应 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的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重点:教师的成长心理

/ 13 福勒和布朗

1.关注生存阶段

一般是新老师,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因此有些新老师会花大量时间花在与学生搞好人际关系上 2.关注情景阶段

教师已完全适应,把自己的精力在如何提高学生成绩。3.关注学生阶段

是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时间内尝试小型课堂教学,录成录像,课后分析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重点知识 篇6

注:所有答案都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农业信息技术》(李军主编)一书上,请自己看书总结。

一、名词解释

1.信息技术:是指获取、处理、传递、存储、使用信息的技术,是能够扩展人们的信息功能的技术。

2.信息采集技术:信息采集技术指能有效地扩展人类感觉器官的感知域、灵敏度、分辨力和作用范围的技术,包括传感、测量、识别和遥感遥测技术等,但目前广泛使用的主要是传感技术、遥测技术、遥感技术和全球卫星定位技术等。

3.信息传递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也称通信技术,是传导神经网络功能的延伸,包括数字程控交换技术,综合业务数字通信网、光纤通讯、数字移动通信、卫星通讯、信息高速公路等,用于迅速、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

4.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就是应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及数字传输网,对信息进行文字、图形、特征识别,信息与交换码之间的转换,信息的整理、加工、生成,以及利用数据库、知识库实现信息存储和积累的技术。

5.信息控制技术:信息控制技术的功能是根据输入的指令信息(决策信息)对外部事物的运动状态和方式实施干预,是效应器官功能的扩展延伸。主要包括显现技术、人机接口技术、遥控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机器人技术等。

6.农业信息技术:农业信息技术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自然、经济和社会信息进行采集、存贮、传递、处理和分析,为农业研究者、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资料查询、技术咨询、辅助决策和自动调控等多项服务的技术的总称。7.农田气候:农田气候一般指距农田地面几米内的空间气候,是各种动物、植物和微 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气候。

8.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指在采用各种材料建成的、具有一定的温度和其它环境因子调控设施的半封闭式空间里进行农业生产的方法,分为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两大类。

9.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获取地球表层各类地物信息、测量与判定目标地物性质或特性的综合性探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资源与环境调查与监测、军事应用、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10.遥感图像处理:是在计算机系统支持下对遥感图像加工的各种技术方法的统称。

11.高光谱遥感:是指将遥感成像技术和光谱分析技术结合,利用几百乃至上千个小于10nm电磁波波段从地表目标物体获取连续光谱曲线,从而形成图像和光谱合一的高精度遥感方法。12.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实现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等功能,以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

13.地理信息:是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实现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等功能,以提供管理、决策等所需信息的技术系统。

14.地理数据:是指表征地理圈或地理环境固有要素或物质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的数字、文字、图像和图形等的总称,是各种地理特征和现象间关系的符号化表示 15.数字地图:是指与传统的地图相区别的、在GIS 中以数据库形式保存的地理信息。16.作物生长模型:其全称为作物生长模拟模型(Crop Growth Simulation Model),简称为 作物模型(Crop Model),是指能定量地和动态地描述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过程及 其对环境反应的计算机模拟程序。

17.虚拟现实:是利用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交互技术以及高分辨显示技术,以仿真的方式生成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使用者戴上特殊的头盔、数据手套等传感设备,或利用键盘、鼠标等输入设备,便可以进入虚拟空间,成为虚拟环境的一员,进行实时交互,感知和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18.虚拟农业:是以农业领域研究对象(农作物、畜、禽、鱼、农产品市场、资源高效利用等)为核心,采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以计算机为平台的研究对象与环境因子交互作用,以品种改良、环境改造、环境适应、增产等为目的技术系统,其成果应接受实践的检验。19.人工智能:是指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利用计算机构造一个人工系统来模拟人类思考问题,使计算机具有人类智能行为,以实现人类脑力劳动自动化的技术。

20.专家系统:就是一种在相关领域中具有与人类专家同等解决问题能力的智能程序系统,能够利用人类专家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该领域的复杂问题。21.精确农业:是指精细、准确的农业。

22.农业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是一种以农产品为操作对象、兼有人类部分信息感知和四肢行动功能、可重复编程的柔性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设备。能够部分模拟人类智能的农业机器人则成为智能型农业机器人。

二、填空题

1.信息技术是指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高技术群。

2.现代传感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雷达技术、遥测技术和传感器技术。3.数字地球概念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提出来的。

4.农业信息技术包括农业数据库与管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农业遥感监测、全球定位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专家系统、作物模拟模型、农业信息网络、农业智能控制技术等。

5.常用传感器有热敏传感器、光敏传感器、湿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等。

6.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三个阶段。7.两实体间的联系可分为一对一联系、一对多联系、多对多联系。8.常用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9.按遥感平台高度可将遥感技术分为地面遥感、航空遥感和航天遥感。10.农业灾害监测包括旱灾遥感监测、水灾遥感监测和火灾遥感监测。

11.虚拟农业主要包括虚拟植物、虚拟动物、虚拟细胞、虚拟仪器、虚拟农田、虚拟农场等。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广义数字农业? 答:广义的“数字农业”,即农业信息化,是指运用数字地球技术实现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和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它是对农业各个子系统(种 植业、养殖业、水产业、林业)的各种过程(生物、环境、经济)全面实现数字化的农业。要 求在农业的各个部门(生产、科研、教育、行政、加工、流通、服务等)全面的实现数字化与 网络化管理。

2.什么是狭义数字农业? 答:狭义的“数字农业”,即精确农业或精细农业,是指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 位系统、计算机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壤从宏观 到微观的进行实时监测,以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的环 境进行定期信息获取,生成动态空间信息系统,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达到 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品和质量的目的高新技术 系统。

3.数字农业有哪些主要内容?

答:数字农业技术的内容主要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 素)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过程的数字信息化(数字化实施,数字化设计),农业管理的数字信 息化。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 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空间信息技术、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机械的 融合,实现对农业的生产、农产品加工、储运、流通与市场配送、信息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 境等整个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4.数字农业的本质和核心是什么?

答: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 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空间信息技术、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机械的 融合,实现对农业的生产、农产品加工、储运、流通与市场配送、信息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 境等整个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数字农业的核心,一是数字化统一处理农业问题,二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农业信息资源,三是农业信息的集成与共享。

5.数据采集管理系统包括哪些基本功能? 答:数据采集管理系统具有如下基本功能:(1)时钟功能。时钟是系统自动运行的中枢,系统定时采集、分时操作都按时钟的节拍进行。(2)信息采集功能。可为定时采集、实时 采集;单项采集、多项采集。(3)数据处理功能。包括数据预处理和数据二次处理,前者 指数字滤波、A/D 转换、标度转换、线性化处理等,后者指数据运算、数据变换、图形处 理等。(4)数据存储功能。可以存储实时采集的数据和历史数据。(5)控制功能。可以实 现现场环境的调控,实现生产管理自动化。(6)自诊断功能。能实现系统超限报警、状态 自检、自动复位等自诊断功能。(7)信息输出功能。能方便地与外界交换信息,如图形显 示、报表打印、硬拷贝等。目前,数据采集管理系统可分为集中数据采集处理系统、集散 型数据采集管理系统、分布式数据采集与管理网络等,分别适宜于小型、中型和大型系统 的数据采集与管理。

6.农田气候中主要采集哪些信息? 答:(1)土壤热通量信息采集(2)空气温度信息采集(3)空气湿度信息采集(4)太阳辐射信息采集。(5)日照时数信息采集。(6)风速与风向信息采集。(7)降雨信息采集。(8)气压信息采集。(9)蒸发信息采集。

完成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辐射、地面风速以及土壤热通量等气候信息的采集。7.与传统地面调查方法相比,遥感技术有什么特点?

答:与传统地面调查方法相比,遥感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遥感技术包含遥感信息的接收、记录、传输和处理等多个技术环节,涉 及电磁学、机电仪器制造学、信息技术和图象识别技术等多学科内容。

(2)宏观性。遥感技术侧重于大范围、大尺度获取地面以及一定深度的自然资源和生 态环境的信息,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服务。

(3)时效性。不同类型的遥感卫星能够短期内周期性地重复收集大气、海洋和陆地动 态变化信息,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灾情监测十分重要。(4)经济性。与传统的人工调查方法相比,遥感技术是一项投入相对小、综合效益大 的技术。美国陆地卫星的经济投入与取得的效益比为1:80。

(5)客观性。遥感获得的地物电磁波特性可以客观和真实地反映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特征,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6)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仅是其中的几个波段范围,尚有许多谱段的资 源有待进一步开发。此外,遥感成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8.遥感估产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估算播种面积、监测作物长势、预测农作物的产量是农业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遥感估 产具有宏观、动态、快速、准确等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连续获取大范围农作物产量信息,是农业遥感监测的重点领域。

9.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答:GIS 的最大特点就是能进行空间操作,即对空间数据进行存储、管理、分析和更新。现 实当中,经济、社会、人口、自然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大量信息,绝大多数都带有空间位置 的属性。因此,GIS 可以扩展到非常广泛的应用范围,如气象预测、灾害预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管理、环境评价与管理、生态研究、人口统计研究等。10.作物生长模型有什么优点?

答:作物生长模型有如下优点:①系统性:

能对作物的生理过程和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分析与描述;②动态性:逐时或逐日 118 的描述各种生理生态过程和状态的动态变化;③机制性:能对主要的生理过程进行较为真实 的机制性描述;④预测性:能在给定条件下对作物系统的未来发展动态进行定量描述;⑤通 用性:适用于任何地点、时间和作物品种,不受地区、时间、作物品种和栽培技术的限制。11.农业专家系统研究的必要性是什么?

答:农业专家系统可应用于农业的各个领域,如作物栽培、植物保护、配方施肥、农业经济效益分析、市场销售管理等。例如,病虫草害防治专家系统是针对作物不同时期出现的各种症状和不同环境条件,诊断可能出现的病虫草灾害,提出有效的防治方法。栽培管理专家系统是在各个作物的不同生育期,根据不同的生态条件,进行科学的农事安排,其中包括栽培、施肥、灌水、植物保护等。栽培部分包括品种选择、种子准备、整地、播种、田间管理与收获,优化它们之间及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施肥部分主要是优化肥料与产量的关系,水分管理部分主要是合理灌排,优化水分与产量的关系;植保部分主要是病虫草害的预测和控制。12.农业专家系统有什么特点?

答:专家系统一般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具有专家水平的专门知识。专家系统具有高质量的、专家级的专门知识,能像 人类专家那样解决具体问题,针对性强。

(2)能进行有效的推理。专家系统对问题的求解过程是一个思维和推理过程,能根据 用户提供的已知事实,通过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推理,以实现对问题的求解。(3)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习获得知识的基本手段。机器学习是指机器能够自动获 取新的事实及新的推理算法,是计算机具有智能行为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标志。

(4)具有灵活性。专家系统都采用了知识库与推理机相分离的构造原则,彼此既有联 系,又相互独立,便于不同类型问题求解、知识库修改完善和开发专家系统工具。(5)具有透明性。专家系统通过解释机构向用户解释自身行为动机及得出某些答案的 推理过程,便于用户理解系统处理问题的过程及使用的知识和方法,提高用户对系统的可信 程度。

(6)具有交互性。专家系统需要与领域专家或知识工程师进行对话以获取知识,也需 要通过与用户对话以索取求解问题时所需的已知事实以及回答用户的询问。

(7)具有实用性。专家系统是根据领域问题的实际需求开发的,具有实用性。专家系 统已经被用于多种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8)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及难度。专家系统真实模拟人类求解问题的思维过程,其 复杂性和难度较大,如不确定性知识的表示、不确定性的传递算法、匹配算法等等。13.精确农业的技术思想核心是什么?

答:它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科学管理的思想理念,充分利用信息获取手段,分析作物营养状况、土壤供肥能力和病虫害的空间和时间变化量来进行耕作和田间管理决策,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水肥等农业资源投入,一反传统农业大面积、大群体平均投入的资源浪费型作法,既保证了作物生产潜力的充分发挥,又避免了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的生产成本增加、农田水土环境污染和农产品品质下降的严重后果,在减少投入的情况下增加(或维持)产量、提高品质、降低成本、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态,以求农业生产的最佳效果和最低代价。

14.精确农业的技术体系是什么?

答:从实施环节上看,精确农业包括农田环境及作物长势监测、针对性投入决策生成和决 策实施三个环节,而每个环节又由若干关键支撑技术组成,形成了复杂的精确农业技术体系。

四、论述题

1.简述现代信息技术的内容。

答:现代信息技术是指20 世纪70 年代以来,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 发展,围绕着信息的产生、收集、存储、处理、检索和传递,形成的一个全新的、用以开发 和利用信息资源的高技术群,包括微电子技术、新型元器件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各类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光盘技术、传感技术、机器人技术、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等等,其 中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为主导。2.简述数字地球的含义?与传统信息系统相比,数字地球有什么特点?

所谓数字地球,可以理解为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是以地 球为对象,以地理坐标为依据,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贮技术为基础,以宽 带网络为纽带,由海量地球信息组成的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并能用多维空间描述的 虚拟地球。“数字地球”的核心是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宽带网络、仿 真与虚拟技术的全球信息化,是一个以计算机、海量地球信息与通信网络为主体的、具有数 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特征的全球性综合信息系统。

作为一个超巨大的海量信息系统,与其它传统信息系统相比,数字地球具有如下特点:(1)数字地球具有空间性、数字性和整体性,三者融合形成了与其它信息系统的根本区别。(2)数字地球的数据具有无边无缝的分布式数据层结构,包括多源、多比例尺、多分辨率、历史和现时的、矢量格式和栅格格式的海量数据。(3)数字地球具有迅速充实、联网的地理 数据库。(4)数字地球以图像、图形、文本报告等形式提供服务。(5)数字地球采用开放平台、构件技术、动态互操作等最先进的技术方案。(6)任何用户都可以在宽带网上根据自己 的权限实时查询和调用数字地球中的信息,运用具有传感器功能的特制数据手套,还可以对 数字地球进行各类可视化操作。(7)数字地球的服务对象覆盖整个社会层面,无论政府机关 还是科教、生产单位,无论专业技术人员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3.遥感技术在农业上有哪些应用?

农业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表现为多传感器、高分辨率、多时相、广应用,由遥感估产到 品质监测,由生长特征到生理参数,由空中遥感到空间遥感和地面遥感结合,重点是提高农 情信息无损获取的有效性、精确度及诊断调控的数字化和指导性。管理决策系统的研制则需 要综合过程模型的动态预测功能,管理模型的优化决策功能,遥感技术的实时监测功能,GIS 的空间信息管理功能,进一步结合农作生态区划与生产力分析技术以及数据仓库和网络 通讯技术等,建立综合性、定量化和智能化的数字农作技术平台和应用系统,以实现农作系 统监测、预测、设计、管理、控制的数字化、精确化、可视化、网络化,从而提升农业生产 系统的综合管理水平和核心生产力,带动农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4.简述地理信息系统的构成。

完整的GIS 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即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和人员。

1.硬件系统构成:GIS 硬件系统构成一般包括计算机与一些外围设备,主要实现地理空间数据输入、存储、处理和输出等。

2、软件系统:软件系统指GIS 运行所必需的各种程序,通常包括:(1)计算机系统软件。通常包括操作系统、汇编程序、编译程序、诊断程序、库程序以及各种维护使用手册、程序说明等。

3、三、地理空间数据:1.信息与数据2.地理信息与地理数据3.地理空间数据

4系统开发、管理和使用人员:人是GIS 中的重要构成因素,GIS 不同于一幅地图,而是一个动态的地理模型,仅有系

统软硬件和数据还构不成完整的地理信息系统,需要人进行系统组织、管理、维护和数据更 新、系统扩充完善、应用程序开发,并灵活采用地理分析模型提取多种信息,为研究和决策 服务。、5.地理信息系统在农业上有哪些应用? GIS 在农业上的应用主要分四个层次:

(1)作为农业资源调查的工具。主要特点是建立农业资源地理数据库,实现空间数据 库的浏览、检索等,利用GIS 绘制农业资源分布图和产生正规的报表。

(2)作为农业资源分析的工具。GIS 以不限于制图和空间数据库的简单查询,而是以 图形及数据的重新处理等分析工作为特征,用于各种目标的分析和重新导出新的信息,产生 专题地图和进行地图数据的叠加分析等。

(3)作为农业生产管理的工具。主要在于建立各种模型和拟订各种决策方案,直接用 于农业生产。

(4)作为农业管理的辅助决策工具。主要利用了GIS 的模型功能和空间动态分析以及 预测能力,并与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它的现代技术(如RS 和GPS)有机结合,用 于农业生产的管理和辅助决策。2.GIS 在农业中的应用领域(1)利用GIS 进行农业区划。(2)利用GIS 进行土壤适宜性评价。(3)利用GIS 开展农业灾害预测与预防研究。(4)基于GIS 的作物种植适宜性评价。)农业资源的清查、核算、评估与监测。(6)农作物估产和监测。(7)农作物品质监测预报。(8)农业生态环境的监测和分析。(9)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模拟评价和预测。(10)区域农业灌溉管理。(11)在精确农业中的应用。(12)在农业领域其他方面的应用。6.简述作物模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对策。

存在问题:40 多年来,作物生长模型研究和应用均已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总体上作物模拟研究仍处于发展初中期,作物模型仍处于不断修订和完善之中,还远未达到较为完善和成熟阶段。研究对策:(1)深化对作物系统机理过程研究与描述。(2)作物生长模型与虚拟植物模型相结合。(3)作物生长模型与农业专家系统结合。(4)作物生长模型与3S 技术结合。(5)作物生长模型与大气环流模型GCM 相结合。(6)作物生长模型与因特网(Internet)结合。7.简述专家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和关键技术。专家系统基本原理:

(1)它是一个智能程序;(2)它具有相关领域内大量的专家知识;(3)它能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人类专家求解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推理,解决相关领域内的困难问题,并且达到领域专家水平。把以上几点概括起来,所谓专家系统就是一种在相关领域中具有与人类专家同等解决问题能力的智能程序系统,能够利用人类专家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该领域的复杂问题。

专家系统基本结构:

不同的专家系统,其功能与结构都不尽相同,但一般包括人机接口、推理机、知识库及其管理系统、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知识获取机构、解释机构这六个部分; 专家系统关键技术: 知识是专家系统的核心,将人的知识转换为知识库能够表达和操作运用的知识表示技术则是专家系统的核心技术。

8.简述精确农业的关键支撑技术。答:狭义的“数字农业”,即精确农业或精细农业,当前数字农作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作信息管理技术、农作过程模拟技术、农作信息监测技术、农作管理决策技术和数字农作平台技术等方面。

1.农作信息管理技术

农作信息包括农作生产的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两大类。宏观信息包括资源环境、种植业 结构、农作科技成果、生产设施与技术、产前产中产后动态等;微观信息包括农作生产的气 象条件、土壤特征、品种参数、管理技术、栽培知识、历史苗情与产量、生产资源与水平等。2.农作过程模拟技术

农作过程模型主要是通过定量描述作物生长与生产系统内相关成分及过程的相互关系,着重建立基于“作物-环境-技术”关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从而动态预测农作系统的行为 和结果,具有系统学、动态性、机理性、预测性、应用性等特征。3.农作信息监测技术

农作信息监测主要是通过光谱遥感、红外成像、机器视觉、图像处理等手段,对农田土 壤水分、土壤肥力、杂草、病虫害、作物苗情等农情状态进行实时无损监测和诊断,为农业 生产预测预报和管理决策提供基础信息。4.农作管理决策技术

对获取的各种信息分析、处理和管理,是农业生产决策必不可少的环节。5.数字农作平台技术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重点知识 篇7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题库是力图将所有与考试相关的因素都置于相同的条件之下, 特别是针对目前艺术类专业和普通文科类的成绩度量误差较大, 很难提高该门课程考试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课程教学中一方面需要督促学生进行全面的知识点的复习, 在学生自身的知识架构中形成体系, 同时促进良好的学风;另一方面监督所有授课教师认真按照所规定的《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进行教学, 不断改进教学手段, 成为一位优秀的课程教师。

2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题库建设的原则

众所周知, 一门课程的题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为了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评定效果, 必须遵循以下的几项原则。 (1)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题库应该以教学大纲为基本要求, 根据学校特色办学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从现状出发, 针对不同专业特色的学生同一门课程要进行区分后才能进行建设。 (2) 题库的内容方面力求覆盖宽, 不但要综合考核学生的基本知识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 还要结合现实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完成知识迁移的程度。以课堂引导为主, 关注知识点的分布情况, 同时添加教师结合目前新形势所新增加的部分即教学参考书的内容。 (3)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命题小组应该以恰当和公平为原则, 综合分析课程中的重难点, 合理分布题型加以考核, 以达到成绩结构正太分布的效果。 (4)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题库中的每道试题还需要根据学校具体要求给出其分值、评分标准和标准答案 (或半开放试题中的答案要点) 。

3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题库的具体实践

从2010年上半年开始, 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 教研室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题库的建设。到目前为止, 重点理论和操作知识点都已经编入了新建立的题库中, 并且尝试进行教考分离。

3.1 题型的种类和内容设置促进教师紧跟时代发展

在进行题库建设过程中,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从题型的种类开始入手, 主要涉及的题型有填空、名词解释、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题、问答题和辨析论述题等。每种类型的题目都按照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分配。组卷时采用不同于命题组另外的人员, 根据考核时间由组卷小组完成, 然后组卷组长审核后使用, 一套题目多人审核, 保证了题库的准确性。

由于题库的命题每年由多位一线授课教师共同完成且都会根据多媒体技术的新发展有新的题目扩充, 使得教师必须紧跟时代发展, 创新教学思路。

3.2 围绕学校特色办学的培养目标

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具体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学生除了本身在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同时在技术应用层面上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方面培养并重。因此教研室在进行多媒体技术与应用题库的相关建设时, 紧紧围绕学校特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来进行。

根据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 所有知识点均有相应题目与之对应, 实现了全面覆盖。特别是对于技能要求, 目前教研室重点要求针对不同的专业采用不同的考核形式, 例如:艺术设计专业, 着重考核学生的设计能力, 可以考核设计作品演示文稿的制作能力。对于普通文科类专业, 可以考核其自荐书演示文稿的制作能力, 全方位总结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口语表达能力。

4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题库的建设实践结果与分析

4.1 题库的建设全面规范了考试的命题工作

作为监控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考试一直是学校用来评价学生具体掌握理论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基本方法。教研室从命题环节开始出发, 建立了严格的命题制度, 由命题组长发起并组织命题教师进行题目的编制工作, 对相关的各章各节中的知识点进行覆盖, 由命题组长审核完成后再添加入课程题库并实施对各专业进行考试, 极大提高了命题效率, 难易适应度大大提升。

4.2 严明了考试纪律, 促使学生考出真实成绩

在以往考试的形式中, 大多由任课教师单独命题后再对自己的授课班级进行考试, 这样形势下造成考试题目的随意性很大, 同时题目在难度、广度和题量大小等各方面单独的教课教师均不好进行管控, 对于考试试题的保密性要求也大大降低。这时单个授课教师完全有能力给学生划出复习的主要范围, 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 如果监控不好, 部分教师甚至会有意无意地把考题泄漏, 这样的考试反映不出学生的真实成绩。在题库建设完成后, 这使得考生无法在考前获得重点内容, 促使学生把精力放在平时的学习中, 有利于学生发挥真实的学业水平。

4.3 提高了成绩数据的真实性促进了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的形成

从考试效果来看, 艺术类的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逊色于普通文科类的学生, 但在多媒体作品设计上成绩却高于普通文科类, 这些成绩信息可以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 及时变更教学手段, 为将来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 (试行) [S].2016.

[2]华艳.基于.NET和AJAX的网上考试系统的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 2009.

多媒体技术应用与发展 篇8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多媒体网络通信;智能自动化

引言:

多媒体技术兴起于80年代,是近年来计算机领域中最热门的技术之一。它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通信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结合计算机的数字记录和传输传送方式,对各种媒体进行处理,具有广泛的用途,甚至可代替目前的各种家用电器,集计算机、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VCD机、DVD机、电话机、传真机等各种电器为一体。

一、多媒体技术发展历史与背景

1983年,国际上出现了交互式数字视频(多媒体技术的一个分支)的设想;1985年Commodore公司率先推出了具有多媒体特点的Amiga系统,该系统堪称多媒体技术的先锋。其后Apple公司、Philips公司、Sony公司、Intel公司、IBM公司等也相继推出了多媒体系统。1986年交互式紧凑光盘系统CD-I将多种媒体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650MB的只读光盘上,使用户可交互地读取光盘中的内容;1987年交互式数字视频系统以计算机为基础,用光盘存储和检索图像、声音以及其他的信息;1989年普及型DVI商品,将该芯片装到IBMPS/2计算机上;1990年MPC(Multimedia Personal Computer)Level I全世界的电脑制造商和软件发行厂商有了共同的遵循标准,也真正带动了CD出版物的流行;1993年MPCLevelⅡ吸引入的软件,使人们能够在计算机上播放和欣赏VCD及动画;21世纪开始,多媒体技术开始在各领域广泛应用,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投影技术,将多媒体技术应用推向了高潮。目前,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信息传播、商业广告、工业生产、军事训练、职业培训、公共服务、旅游、家庭生活和娱乐乃至包括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在内的几乎所有领域。

二、多媒体技术原理及应用

多媒体(multimedia)是指多种信息表达方式(如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音乐等)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人与计算机交流的信息媒体,亦称“多媒质”、“多媒介”、“多介质”。它能够在人和计算机交互控制下,对多种形式的视听信息集成地进行获取、存储、实时处理、通信和提供等。

多媒体技术应用得最多最普遍的领域是在教学上,现在大多数的学校都用多媒体课室代替了以前的普通黑板课室,其环保、操作简单,自动化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自动活跃。教师上课不再局限于口述、板书,而是用PPT等软件制作一些演示文稿,或者可以直接在计算机上作操作,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演示出来,既方便快捷,又通俗易懂。多媒体教学的出现,使现代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使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媒体互相渗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但能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发展他们的思维,培养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多媒体系统通常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主机(个人机、工作站、超级微机等),声像输入、输出,控制设备,各类功能卡以及音频、视频信号处理软件等。

声像输入设备包括摄像机、录像机、录音机、激光视盘、CD-ROM、麦克风等。

声像输出设备包括喇叭、立体声耳机、录音机、录像机、激光视盘、CD-ROM等。

控制设备包括鼠标器、操纵杆、键盘、数字化仪、触摸式屏幕监视器等。

功能卡包括图形、图像、声卡,通信卡、网卡之类。

多媒体系统可以从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视频信号的处理与控制能力来表现,它包括转换、集成、管理、控制和传输等多种功能。其中,转换是指把多媒体信息,比如一些图片、模拟声音等数字化以后由计算机来进行数据处理;集成是指结合应用各种类型的媒体信息完成所需的功能;管理和控制是指在应用媒体信息过程中对各种媒体信息进行剪裁和重新组合。目前,多媒体系统对文字和图形信息已基本具备上述功能。

一般来说,媒体技术关键技术主要有几项:视频图像的压缩编码和解码技术;多声道实时音响信号的压缩和合成技术;适用于多媒体技术要求的快速光盘存储器、接口及驱动软件;适合于多媒体技术需要、能同时管理图像、语音信号的操作系统;多媒体应用软件开发环境,即创作工具语言;DVI系统集成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即多媒体管理技术、不同于一般网络的高速网络协议、视像会议系统、不同网络间传送、ISDN通讯协议、电子邮件传送等。

多媒体技术还应用于通信上,称为多媒体通信。多媒体通信是指在一次呼叫过程中能同时提供多种媒体信息,如声音、图像、图形、数据、文本等的新型通信方式,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利用多媒体通信,相隔万里的用户不仅能利用声像图文并茂地交流信息,使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多媒体信息,能步调一致地作为一个完整的信息呈现在用户面前,而且用户对通信全过程具有完备的交互控制能力。比如现在的多媒体视频会议就是利用这一技术。

多媒体通信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它的类型主要分几种:会话型,电子信函型,检索型,分配型。其中需要解决二个重大技术问题:首先是通信网问题。最适合多媒体通信的通信网,是宽带数字网,它能灵活地传输交换具有不同传输速率、不同性能要求的多媒体信息;其次,要解决多媒体信息的“压缩”问题,把音频、视频信号的频带压缩到一定范围,否则就会出现传输网络“塞车”的现象;还要研制至少可以存储、显示处理两种以上多媒体信息的多媒体终端设备等。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强调的是“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因此,多媒体技术方面也会被大量地应用。奥运会不仅仅是一次全球的体育盛会,也是一个展现人类科技、文明和社会进度的舞台,历届奥运会都会促进一批新技术的诞生。

北京奥运会有多项新技术和新应用投入使用,创下奥运史上的多个第一:

1.第一次全面采用高清电视直播赛事。所谓高清电视技术就是指HDTV(Hign Definition Television),即“高清晰度电视”,它采用数字信号传输,即从电视节目的采集、制作、传输,以及到用户终端的接收,全部实现数字化。

2.中国网通为各国媒体记者首次开发出了即插即用的IC卡式宽带上网接口,记者可随时随地上网。

3.视频监控系统“奥运城市通”已开始在奥运机房、指挥中心布控。

4.开幕式运用了大量最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数码灯拼接,人与投影互动的拼接,多媒体技术与灯光设计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多媒体技术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综合技术,是开放性的没有最后界限的技术。多媒体技术的研究涉及到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电子出版、电子通信等,其产业涉及电子工业、计算机工业、广播电视、出版业和通讯业等。

三、多媒体技术发展前景

国际上广泛认为,多媒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的一场革命。有专家指出,在不久的将来,不具备多媒体功能的计算机将被淘汰。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还将使传统意义上的一些产业,如电视、通信、计算机、出版印刷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全新的信息产业。多媒体技术将计算机技术的交互能力与电视技术形象、生动的信息传播能力相结合,从而产生了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分布式多媒体技术又进一步使通信的分布性与多媒体的综合性、交互性相结合,使其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目前,多媒体技术正向三个方面那发展:

1.计算机系统本身的多媒体化;

2.多媒体技术与点播电视、智能化家电、识别网络通信等技术互相结合,使多媒体技术进入教育、咨询、娱乐、企业管理和办公室自动化等领域;

3.多媒体技术与控制技术相互渗透,进入工业自动化测控等领域。

结语:

多媒体技术不仅是计算机技术的革命,而且导致电视技术的深刻变革。电视特技、动画制作技术及图文电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已经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电视技术领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将计算机的标准化和实用化则是多媒体新技术革命的重大课题,是一个国家技术水平和实力的象征。

参考文献:

[1]马华东.多媒体技术原理及应用[M].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钟玉琢.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3]袁承武,袁丽娜.多媒体技术基础[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上市公司外部审计制度变革DOC下一篇:《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