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的秋天 第3课时 教学设计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北大荒的秋天 第3课时 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北大荒的秋天 第3课时 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赏读课文,总结全文 课时目标:

1、赏读品味,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解决课后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读词语

2、说说“银灰、血红、橘黄、金黄”表示什么颜色,每读一个词语你联想到什么?

二、欣赏句子

1、出示句子:

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

思考:什么像火?什么地方相似呢?这是什么句子?在这篇课文里还能找到这样的句子吗?

⑴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⑵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

⑶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荡漾起了一道道波纹

2、出示句子:

成片的大豆„„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

思考:大豆会有笑声吗?谁才会发出笑声?

提问:在这篇课文里还能找到这样的句子吗?

⑴小河„„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⑵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演唱。

⑶田野、山岭、江河„„宝物来。各自朗读这些把物当作人的句子,体会。

三、听录音读课文,说说你听完后的感受。

四、学习了本文,你懂得了什么?激发学生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

1、读一读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原野热闹非凡”的。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5、北大荒的秋天

景美:天空

一碧如洗

小河

清澈见底

原野

热闹非凡

物丰

北大荒的秋天 第3课时 教学设计 篇2

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 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 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 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作者史铁生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的描写, 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接受一次“爱”的教育;二是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 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感悟母亲的良苦用心包含的深深的爱、浓浓的情。

【教学思路】

围绕“好好儿活”拓展思维, 沿着“儿子不想‘好好儿活’, 母亲劝儿子‘好好儿活’, 最后兄妹俩要‘好好儿活’”的情感之路, 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 体味母亲的良苦用心, 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对母亲的怀念, 对母爱的怀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古诗引路, 入情入境

1. 同学们, 古往今来, 歌颂母爱, 赞美母亲的诗词不胜枚举, 你能记起吗? (生自由发言)

2. 那么, 咱们一起来吟咏千古传唱的《游子吟》好吗? (师生声情并茂地朗诵)

3. 老师导语:一首《游子吟》, 让我们体会到慈母的满腔柔情, 再一次唤起我们对母亲的怀念, 对《秋天的怀念》。

(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 读出韵味)

(二) 精读课文, 感悟深情

1. 体味作者感情。

(1) 师:“关于史铁生及母亲的一些情况, 上节课我们已有所了解。大家也熟悉了课文, 文中多次出现的一句话是文章的精髓, 想想, 是什么?” (好好儿活)

(2) 师:“是啊, 人生在世, 一般人都想好好儿活 (板书:好好儿活) , 但是一个21岁的小伙子, 风华正茂却突然瘫痪, 他肯定性情大变, 不想好好儿活, 把你们的书打开, 读读课文, 找找作者不想好好儿活的句子, 用曲线画下来。”

(3) 交流讨论: (1) 双腿瘫痪后, 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2) 理解“暴怒无常”。你从哪里看出他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 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到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 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指导朗读, 读出绝望、愤怒、暴躁的心情。

(4) 想象说话练习。 (1) 师:作者突遭变故, 暴怒无常, 那么, 这时他又会怎么样? (课件出示: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 我会……) 还有什么情况令他触景生情, 产生过激之举? (生自由说) 生齐读句子。 (2) 体会。师:哪一句写出了他的悲观绝望? (我狠命地捶打着两条可恨的腿, 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 指导朗读, 读出绝望、悲伤、无奈的语气。

2. 品味母亲深情。

(1) 师:“我”只知道尽情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却一直都不知道———师引读第二自然段。她指谁? (母亲)

(2) 师:绝望、悲哀、孤独、无助像毒蛇一样噬咬着作者的心, 母亲悲儿子所悲, 痛儿子所痛, 但是母亲的悲哀只有默默地忍受, 她得想尽一切办法去劝儿子好好儿活。文中写母亲良若用心的句子比比皆是。仔细读读课文, 试着找找, 体会体会母亲独特的感受。

(3) 讨论交流: (1)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 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好好活, 好好活……’”加点的词说明什么? (母亲万般焦急、万般痛苦) (2) 指导朗读“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师:哪两个词值得我们琢磨, 把它们画出来。 (憔悴、央求) 憔悴的脸有什么特点? (嘴唇没有血色, 面色发黄, 瘦削……)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央求的神色大家见过吗?你的脸上可曾有过央求的神色?谁体会到央求这个词的用法了? (当一个人迫切想得到某样东西的时候, 就用“央求”, 用在同辈对同辈或晚辈对长辈之间。) 可是这种神色却出现在母亲与儿子说话时的脸上, 你感觉到了什么? (母亲渴望儿子能够出去看菊花, 她迫切地想让儿子散散心。她想让自己的儿子树立对生活的信心, 她放心不下瘫痪的儿子。她是无奈的、焦急的。) (3) 师:把你的渴望、把你的小心翼翼、把你的央求轻轻地送进朗读里:“北海的菊花开了, 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儿子答应了, 母亲什么表现?“喜出望外”、“絮絮叨叨”让你体会到什么? (生谈体会) 教师指导用急切的、喜悦的语气读母亲的话。 (4) 找文中带有“悄悄地”句子, 读读, 交流体会, 谈谈感受。 (5) 师引语:喜出望外, 母亲竟然失言了, 她惟恐触动儿子受伤的心, 又悄悄地出去了。师引读:“她出去了, 就再也没回来。”男生接读第五自然段, 女生接读第六自然段。 (6) 师:带着无限的牵挂, 带着无限的企盼, 母亲永远地离开了, 临终前她想说又没说出的是什么呢? (生自由发言)

(三) 研读兄妹感情

1. 师:咱们那么小,

都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 作者和妹妹更是如此, 于是他们一起去看花。咱们齐读最后一段。

2. 研读第二句:

“黄色的花淡雅, 白色的花高洁, 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泼泼洒洒, 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1) 师:菊花千娇百媚, 各具风姿, 给人一种乐观向上的力量, 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明朗、乐观) 生读。

(2) 但是, 如此美景母亲再也不能欣赏了, 此时, 一种什么感情会油然而生? (指导用淡淡的忧伤的语气读出怀念之情。)

3. 练读第三句。

(1) 师: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兄妹俩互相鼓励 (生同桌表演朗读) :“我俩在一块儿, 要好好儿活”。

(2) 给母亲一个承诺 (生神情肃穆, 坚定有力) :“我俩在一块儿, 要好好儿活。”

(3) 把兄妹的心声告诉大家 (生起立, 声音响亮、庄严) :“我俩在一块儿, 要好好儿活。”

(四) 拓展练习, 丰富想象

师:重新找回生活信心和勇气的史铁生, 这时又会怎么做以告慰九泉之下的母亲呢?

课件出示: (1)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 我会________。 (2) 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 我会________。 (3) 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的飘落, 我会________。 (4) 赏着面前娇美的菊花, 我会________。师:现在, 史铁生在生活中, 处处都会流露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你能再说一二吗? (生想象说话)

(五) 回归课题, 诵诗抒情

1. 同学们,

这时你明白作者在秋天里怀念的是什么吗? (母亲、母爱, 母亲的话, 赏菊的事……) (板书:母亲、母爱)

2. 母爱深似海,

母爱重如山, 孩子们, 请起立, 请肃立, 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诗, 把它献给天下所有平凡又伟大的母亲。

课件出示:阎维文《母亲》的歌词, 配乐朗读。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

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你爱吃的三鲜馅儿有人给你包,

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你身在他乡住, 有人在牵挂,

你回到家里边, 有人沏热茶,

你躺在病床上, 有人掉眼泪, 你露出笑容时, 有人乐开花。

这个人就是娘啊, 这个人就是妈,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 给我一个家。

不管你走多远, 无论你在干啥,

到了什么时候, 也离不开咱的妈。

不管你多富有, 无论你官多大,

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了咱的妈。

(六) 活动作业, 渗透亲情

同学们, 用行动完成我们今天的作业吧, 写一首小诗, 送一个微笑, 沏一杯热茶, 洗一次双脚, 可想而知, 得到你们爱的回报, 妈妈该多么幸福、多么喜悦!

北大荒的秋天 第3课时 教学设计 篇3

A. 摩尔是物质质量的单位,用“mol”

B. 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mol·L-1

C.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真实值约为6.02×1023 mol-1

D. 物质的量浓度的常用单位是mol·L-1

2. 用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5 mol Al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电子数为NA

B. 标准状况下,11.2 L SO3所含的分子数为0.5NA

C. 0.1 mol CH4所含的电子数为NA

D. 46 g NO2和N2O4的混合物含有的分子数为NA

3. 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SO2和CO2相比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体积比1∶1 B. 体积比11∶16

C. 密度比11∶16 D. 密度比1∶1

4.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00 mol NaCl中含有6.02×1023个NaCl分子

B. 1.00 mol NaCl中,所有Na+的最外层电子总数为8×6.02×1023

C. 欲配制1.00 L,1.00 mol·L-1的NaCl溶液,可将58.5 g NaCl溶于1.00 L水中

D. 电解58.5 g熔融的NaCl,能产生22.4 L氯气(标准状况)和23.0 g金属钠

5. 设N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常温下和23 g NO2含有NA个氮原子

B. 1 mol Cl2与足量的铁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3NA

C. 25℃,10 L pH=1的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离子数为2NA

D. 25℃,10 L pH=13的NaOH溶液中含有的OH-离子数为NA

6. 同温同压下,x g的甲气体和y g的乙气体占有相同的体积,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x∶y等于甲与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B. x∶y等于等质量的甲与乙的分子个数之比

C. x∶y等于同温同压下甲与乙的密度之比

D. y∶x等于同温同体积下等质量的甲与乙的压强之比

7. 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18 g H2O中含的质子数为10NA

B. 12 g金刚石含有的共价键数为2NA

C. 标准状况下,2.24 L已烷含有分子的数目为0.1NA

D. 1 mol Na 与足量O2 反应,生成Na2O和Na2O2的混合物,钠失去NA个电子

8. 有以下四种物质:①22 g二氧化碳; ②8 g氢气;③1.204×1024个氮气分子;④4 ℃时18 mL 水, 它们所含分子数最多的是 ,所含原子数最多的是 ,质量最大的是 ,所含电子数最多的是 (填序号)。

9. (1)某容器充满O2时质量为116 g,充满CO2时质量为122 g,若充满某气体时质量为114 g,则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标准状况下,H2和O2的混合气体的质量为10 g,体积是11.2 L,则混合气体中H2的体积为 L,O2的质量为 g;

(3)某金属1.3 g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448 mL(标准状况下)H2和二价金属的氯化物,则该金属的摩尔质量为 。

10. a mol乙烯与乙烷的混合气体,与b mol的氧气共存于一密闭容器中,点燃后充分反应,乙烯和乙烷全部消耗完,得到CO和CO2的混合气体和45 g水。

(1)当a=1时,乙烯与乙烷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2)当a=1时,且反应后CO与CO2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反应前O2的[23]时,则b= ,得到的CO与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3)a的取值范围 。

[V/L][m/g][11.2][34.4]11. 向100 mL NaOH溶液中加入NH4NO3和(NH4)2SO4的固体混合物,加热充分反应,如图表示加入的混合物质量和产生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的关系。

(1)试计算100 mL NaOH溶液中含有 mol NaOH;

(2)当NaOH溶液的体积为140 mL,固体混合物的质量为51.6 g时,充分反应后,生成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为 L;

(3)当NaOH溶液的体积为180 mL,固体混合物的质量仍为51.6 g时,充分反应后,生成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为 L。

北大荒的秋天 第3课时 教学设计 篇4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文的感悟,理解诗歌内容,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

地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北大荒,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重点:

1、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

2、品读词句,想象意境,感受美。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

1、自己品读课文,感受北大荒的美,你觉得它美在哪些地方用笔作下标记。

2、搜集北大荒的风光图片。

二、谈话激趣:

上节课,我们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领略北大荒的美景,看谁读得有感情,看谁看到的景色多。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课文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2、练读,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过渡:9月,一到北大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天空,北大荒的秋天的天空是怎么样的呢?在你眼里美吗?

1、学生出示搜集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书上写了哪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分别用笔划出来。(天空 流云)

2、小组讨论后交流,适当时师点拨

①理解“一碧如洗”。一碧如洗:蓝天仿佛被冲洗过一样,非常美丽。②指名说天空的流云是什么样的?出示第二句话。

③天空中的流云,转眼间变成一道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课件演示),难道流云只有这几种颜色吗?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还会有哪些颜色呢?

④老师这也收集了一些颜色,请看——(课件演示:粉红、金黄、雪白、乳白、桃红、鹅黄、玫红、墨绿、碧绿„„

⑤色彩真多呀!你能用学过的成语来形容它吗?(五彩斑斓、五颜六色等)(3)指导有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2、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北大荒的天空一碧如洗,那里的小河又是什么样的呢?(北大荒的秋天小河清澈见底)字义以加理解“清澈见底”。(2)思考:你觉得这个自然段美在哪儿?

(3)出示: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①谁能将“如同”换个词语,意思不变,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好象、仿佛等词)。

②作者把小河比作什么?为什么把“小河”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因

为一碧如洗的天空倒映在清澈见底的河水里,使小河显得更蓝了,看上去就像一条透明的蓝绸子)③指导朗读。

(4)指导朗读第二句话。(假如你是一条小鱼,游动在这样清澈的河水中,你该怎样表达此时的心情?)练说表达心情。(5)学生质疑说说不懂的地方

(6)分男女生读第三自然段,练习背诵。3.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过渡:见过了一碧如洗的天空和清澈见底的小河,还有那个地方美呢?(北大荒的原野)

(1)思考:课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原野的特点,请你找到并划出来。

从哪里看出原野热闹非凡的?

(2)自由读课文思考上面的问题。学生自由发言。

(3)引导:大豆会笑吗?高粱会演唱吗?这句话把大豆和高粱当做人来写了,这种写法叫拟人。这样写的好处你能体会出来吗?(更能表现原野的热闹非凡)(4)自由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应用什么语气读?(欢快热烈的语气)(5)指名读---比赛读

(6)小结:作者用一句话概括写出原野的特点-----热闹非凡,然后再从豆荚、高粱、榛树将它写具体,这样的句子关系就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概括写的句子就叫中心句。我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加以运用。这一段的中心句 第一句。(学生用笔画出中心句)

(7)质疑:学生说出自己不懂得地方加以讨论解决

4、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到了秋天不仅景色美丽而且能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物产。思考:那句话最能体现北大荒是收获的季节?(1)“大豆摇铃千里金”体现了北大荒是收获的季节。(2)学生试着有感情的朗读

5、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根据老师的板书说说北大荒没在哪?(北大荒的秋天美在一碧如洗的天空,美在清澈见底的小河,美在热闹非凡的原野,更美在它丰富的物产,所以我们应该深情的赞美它。)齐读: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四、引发想象

从刚才同学们的表现来看,同学们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随音乐去朗读去感受北大荒美丽的风光。

五、巩固练习

1、学习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写一片断,“校园真美啊……”

5、北大荒的秋天(第一课时)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部分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课文1、6自然段,感受北大荒天空的美丽。

教学重点: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

3、感受北大荒天空的美丽。

教学难点:

能感受北大荒天空的美丽,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在我国东北黑龙江省境内,有一大块人烟稀少的荒芜地区,这就是北大荒。新中国建立后,那里得到了开发利用,变成了肥沃的产粮基地。现在那里已经是秋天了,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北大荒去,走一走,看一看。高兴吗?

1、伸出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突出生字“荒”的写法和读音,读一读,记一记。

2、练习朗读课题,边读边想文章将会写些什么。指名读题,猜猜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初悟文章的重要内容:

1、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北大荒的秋天怎么样?找出能概括课文的词语、句子。

3、出示词语:

银灰

抖动

波纹

绛紫 大豆

摇铃

山岭

透明 茫茫

燃烧

几缕

沉甸甸

转眼间

热闹非凡

一碧如洗

清澈见底

(1)自由读,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紫是平舌音,烧、澈是翘舌音,岭、缕是边音,纹是前鼻音,岭是后鼻音,荒、绛是三拼音。)(2)指名读,齐读。

(3)标米字号的生字“转”是个多音字,提醒:“烧”、“茫”不能多点。

4、读句子。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1)这是一个长句子,在读时要注意合理的停顿。(2)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5、读课文,指名分自然段读,师生共同评议。

三、理清课文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两方面写北大荒的景色优美的?

2、按照下面的意思给课文划分段落。(1)秋天来了;

(2)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小河、原野美;

(3)北大荒“大豆摇铃千里金”;(4)赞扬北大荒的秋天美。

3、组织交流后小结:全文可分四段。第二~四自然段为一段,其余各自然段自成一段。

4、回答问题:北大荒的秋天怎么样?如果要用一个字或一句话来赞美北大荒的秋天,该怎么说?(赞美北大荒可以用“美”或“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

5、北大荒的秋天美,美在哪里?(北大荒的秋天,美在天空,美在小河,美在原野,美在丰收。)——板书

四、学习课文,欣赏北大荒的美景:

1、秋天到了,你一定很高兴。谁能高兴地读好第一段?先练习读再指名读。

2、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北大荒的秋天是从九月开始的。北大荒的树林里第一片树叶落地,就告诉人们秋天来了。)

3、老师讲解成语“一叶知秋”:看见一片树叶凋谢落地,就知道秋天将要到来了。这是季节的特点。

4、练习背诵第1自然段。

五、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识记生字字形。

3、指导书写。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组词:

先()火()此()冷()文()洗()灰()紫()岭()纹()

3、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5、北大荒的秋天 天空

小河

原野

丰收

北大荒的秋天 第3课时 教学设计 篇6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人造发光植物”的探索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2.过程与方法:根据课文描绘的情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科普文章的兴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准确生动的语言,感受科学家们大胆设想、敢于实践、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鼓励推想,了解人造发光植物的探索过程;合作探究,阐述“人造发光植物”的相关知识。

难点:品味语言,感受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奇思妙想,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科普文章的兴趣。

1.科学家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怎能不让我们佩服呢?怎能不让我们向往呢?这些发明发现让我们多么惊讶!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科学家们研究的“人造发光植物”。板书课题。

2.质疑,看着题目,你的脑海里会产生什么问题吗?

(什么叫“人造发光植物”?科学家是怎么研究“人造发光植物”?研究了“人造发光植物”有什么用途?)

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大门,一起解开“人造发光植物”的科学奥秘,一起感受科学家们的科学精神吧!

二、展开推想,了解人造发光植物的相关知识。1.放声朗读课文一遍,难读的词句子复读,努力读准每一个字词,读通每一个句子;针对上述的问题找出相关句子读读。

2.自由说说人造发光植物的相关知识。(你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理解“人造发光植物”的探索过程。

1.现在你就是那其中的一位科学研究员,向大家介绍“人造发光植物”的研究过程,让大家分享你的成功喜讯。你该怎么说呢?

四个同学为一个科学探究小组,认真阅读探索“人造发光植物”过程的句子,并把它记住说给小组成员听。

出示:我是小小科学家——XXX。我给大家带来了“人造发光植物”研究成功的喜讯。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奇想:就是试图用人工的方法,将,从而使植物发出光亮。

经过我们的仔细分析研究,决定拿烟草做实验。先把()植入烟草,让烟草发出()。

接着,找到了(),又找到了(),用它来做移植的载体。然后用一种(),将()“剪”下来;

再用一种()把它“缝合”到作为“载体”的()上。将 培养一段时间后,让它()烟草植物。这样,()就被移植到烟草的细胞里了。这些烟草长大后,就成了一株株地道的发光植物。

我还想把这些发光植物种在(),让()2.推荐小组成员上台展示。

四、品味语言,感受科学家的大胆设想、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科学家们创造这一奇迹,你佩服吗?请你默读课文,划出科学家们创造这一“奇迹”让你佩服的有关句子。

(一)这源于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系的研究人员在1983年提出的一个大胆的设想。体会“大胆设想”——勇于思考

1.设想是什么意思?(假想、推想、猜想)

2.猜想什么?(用人工的方法,将某种发光的基因移植到植物的基因中去,从而使植物发出光亮)

3.你敢吗?你想过吗?——大胆地读,佩服地读,想都不敢想地读

(二)为了实现这一奇想,研究小组经过仔细的分析研究,决定拿烟草做实验。体会“仔细的分析研究”——细心严谨的态度、敢于实践的品质 1.仔细换个词:细心、详细、认真 2.什么情况下你是这样细心的?

3.研究小组仔细的分析研究些什么?为了实现这一奇想,科学家们想: 4.细心地读,严谨地读,坚定地读,信心地读。

(三)科学家创造这一奇迹,并不只是供游人观赏猎奇,重要的是想通过这项研究,进一步揭示生命的奥秘。

理解“揭示生命的奥秘”——坚持不懈地追求科学真谛的精神。

录像放映,理解“人造发光植物”不是一种外表的好看,面是内在生成的美丽。师:通过研究,“人造发光植物”是死的还是活的? 师:当游人来观赏的时候,人造发光植物似乎在说: 当公路上人来车往的时候,人造发光植物似乎在说: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人造发光植物似乎在说:

(四)该项研究成功以后,科学家对未来进行了大胆而乐观的设想。体会“乐观的设想”——乐观的科学精神 1.课外整合,进一步感受科学家的创新精神。2.“人造发光植物”会让你产生什么奇想?

五、奇思妙想,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之情。

人造发光植物似乎正在述说着科学的奥秘。而当我们“胡思乱想”的时候,也许动手做做就能成就一个伟大的发明或发现。当我们玩乐的时候,也许观察一下四周,也许发明就会呈现在你的眼前。神奇的生物技术将给我们的未来增添更多的色彩。还等什么? 1.想象一下, 你是一名小小科学家,将“人造发光植物”运用于生活装饰品和建筑工艺品之中,你将如何设想?请写下来。

2.在20年后,你将会用“植物转基因技术”来研究什么植物?请写下来。

六、小结。

科学无处不在,只要大胆设想,勇于发现,就能取得成绩。

七、作业。

除了课堂上的练笔,还可以选择下列作业。运用“人造发光植物”申请专利说明书。

北大荒的秋天 第3课时 教学设计 篇7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写秋雨,实写秋景。本文结构严谨,采用了典型的“总-分-总”结构,首句以总起句,结构以排比句的形式呈现,作者用充满童心的语言娓娓述说着一幅幅秋天诗意般的画卷: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二、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笔者主要设计以下环节:一是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呈现纷飞的秋雨、各色的秋叶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课文奠定情感基础。二是主次有别,直奔重难点。文章篇幅较长,不可能句句说、段段讲,这篇课文重点段是第二自然段,重点词是“五彩缤纷”,内容是动植物过冬的准备,简单易懂,笔者主要让学生自学,不作重点讲解。三是品词品读,解文悟情。学生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32彩缤纷”,换词辨析、拓展文本、说说写写。

三、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扇、枚、邮、爽、柿、仙、梨、菠、萝、粮、紧、杨"12个生字并会运用,会读“钥、匙、趁、柿、菠、喇、衔、裳”8个字。

2.知道课文是通过颜色、丰收、过冬的准备等描写秋天的景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课文是通过颜色、丰收、过冬的准备等描写秋天的景色。

2.难点:作者是如何通过修辞手法、被艺术化的语言表达秋天的美景。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观察、收集秋景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播放秋天雨景图)

师:瞧,秋天的雨来了,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板书:秋天的雨

是 一把 钥匙

有 一盒 颜料

藏 许多 气味

吹 金色 小喇叭

(学生复核课文的同时,教师依次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就用秋雨这把钥匙打开秋天的大门,细细欣赏秋天的颜色、气味、动植物过冬所做的准备。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伊始,笔者播放生动直观的秋雨视频把学生带入秋景中,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同时把本课重点内容用板书的形式写下来,有效促进学生怀着强烈的学习兴趣进人课文的学习中。

(二)精读课文,欣赏秋关

师:首先我们来欣赏五彩缤纷的颜色。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这些颜色分别给了谁?

课件出示:黄黄的——银杏树

红红的——枫叶

金黄色的——田野

橙红色的——果树

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菊花

师:这么多的颜色,课文用了哪个词来表示?

师:表示颜色多的词语还有哪些?

师:课文为什么用“五彩缤纷”,而不用“五颜六色”和“五光十色”呢?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注意画“——”的动词)

课件出示: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邮来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麗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师:你发现了什么?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田野中的稻谷刚开始是绿色的,秋天来了,慢慢变成淡黄色、黄色、金黄色。有时吹起秋风,田野的稻谷还会翻动,像海洋的波浪一样一层赶着一层。

课件出示秋天里、柿子、橘子、稻田的图片。

师:作者实在太爱秋天了,所以作者观察得很仔细,在他的眼中秋景就像人一样会唱歌、会跳舞,还会欢笑。瞧,枫叶的红色、田野的金黄色、果树的橙红色,所有美丽的颜色都是慢慢变成的,它们是会动的,有的是晃动,有的是扇动,有的是摇动,所以“五彩缤纷”这个词一是表示颜色多,二是颜色生动,颜色是会变化的。

[设计意图]如果说语文是一座高楼,字词则是筑楼的一块块砖,字词教学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必经之路,笔者抓住关键词“五彩缤纷”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辨析了“五彩缤纷”与“五颜六色”“五光十色”等词的区别,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三)自读自悟,合作探索

师:这么多种颜色,你最喜爱哪一种呢?请同学们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喜爱它?

(根据学生的回答,全班交流自己喜爱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重点交流:

1.多音字:扇shan(扇动),shan(扇子)。shan扇,表示动词;shan扇子,表示事物的名称。

2.朗读指导:引导学生一边做“扇”的动作,一边读出秋天凉快的感觉。

师:“橙红色是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果树变成橙红色说明果子成熟了,我们就可以吃上甘甜可口的水果了。

师:“你挤我碰”是什么意思?(分发给学生橘子、柿子图片,让他们上黑板贴画,贴出果树“你挤我碰”的丰收秋景)

重点交流:

课件出示:菊花仙子得到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根据学生的问题,课件依次呈现菊花的紫红、淡黄、雪白)

师:在生活中,你发现菊花还有哪些颜色?(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呈现表示颜色的词语)

师:是啊,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实在太多了,多得写不完,课文用什么符号表示?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采用读、画、想、说等方式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颜色,再细读描写这种颜色的句子,分享喜爱的原因。由于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学生的阅读更自由,感悟更深、更真实。

(四)回顾反思,领悟表达方法

1.课件出示:

(1)教师引读,学生跟读,注意与作者说话的语气是否一样。

(2)在“——”处补充一句或是一段话。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邮来秋天的凉爽。

金黄色是給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菊花仙子得到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

师:作者用不一样的语气让我们听起来不单调,而且富有情趣,像起伏的音乐,像五彩缤纷的颜料一样。同学们要慢慢读、细细品,你就能品出语文的味道来。

师:除了作者介绍的这些,你发现秋雨还会把什么颜色给了谁?在‘‘_”处补充。

[设计意图]教学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词至句、从句到段,引导学生以“课文”为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首先是填词,引导学生在“菊花仙子得到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一句中发挥想象,补充表示颜色的词语。其次,把整段话重新排列,引导学生对比阅读体会同一个意思,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取得奇妙的效果。

2.师:秋天的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好多好闻的气味呢!请浏览第三自然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课件出示:在( )中填上表示气味的词语。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 ),菠萝( ),还有苹果( )、橘子( ),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设计意图]一节课由于时间有限,教学内容若是面面俱到,学生所习得的语文知识就不扎实。因此,笔者可以根据本课特点采用补充内容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师:伴随着秋雨我们走到了深秋,它告诉大家(老师做吹喇叭的动作):冬天快要来了。(学生朗读后半部分)

师(分别出示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的头饰):这些小动物是如何过冬的?课文介绍得很少,你能告诉同学们吗?(请几名学生戴上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的头饰,分别向同学们介绍小喜鹊、小松鼠、小青蛙过冬所做的准备)

[设计意图]巧用小学生爱表现、爱模仿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让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读出角色应有的感情和表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

(五)课外积累,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秋的诗句和文章,读一读。

2.观察家乡的秋景写一写。(可选一处场景写—个片段,也可以是几个场景写一篇完整的习作)

[设计意图]课外拓展文本练习让学生触类旁通,既符合小学中年级习作的规律,体现了习作训练的层次,还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消除习作的恐瞑感,爱上写作、乐于写作。

练习4 第3课时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

练习4第2-3题

课时目标:

1、看懂漫画,通过编故事和形式和同学交流,并通过练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和感受漫画的特点。

2、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在说话的同时,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注意口语交际中学生的情感调动,努力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对学习正确的观点。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引出要求1:

(虾米歌)师:一个小虾米。生:咦!

师:卧在浅水中。生:噢?

师:弯腰又驼背,生:哈哈!

师:我们坐起来。生:不学小虾米!

请评价一下,我们的对话怎么样?

(根据评价,引出要求——注意语气[板书])

二、联系实际,激发说的欲望。

1、谈谈你此时的心情,可以根据早上你的经历、昨天的梦境来谈。(指名说,尽量多说,教师及时做出评价。)

2、引出要求——大方真实。[板书]

3、谈谈你对张老师的看法?

4、引出要求——发自内心。[板书]

5、教师及时做出评价,帮助学生保持本次口语交际的参与热情。

三、引入正题,进行“说漫画”口语交际。

1、提问:同学们喜欢漫画吗?(这一环节中,鼓励学生不同的见解,可以喜欢也可不喜欢,但一定要讲出自己的理由。)

2、欣赏课文中的漫画[实物投影展示](刚放出画时不要立刻提出要求,留出空白,学生小声议论也可,暗暗赞叹也可。)

3、谈谈你的感受。(鼓励学生按口语交际的要求,大方的、真实的表达出发自内心的感受。)

4、根据漫画中小花狗的神态编故事,与同学交流。

5、集体交流,讲讲寓意,你明白了什么? [板书:相信自己不过分自卑、不过分自大、]

四、总结,课堂延伸实践活动。

1、再看图,总结一下漫画的特点,你能用自己的话表述吗?

2、根据回答,教师总结:漫画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往往不需要一个字就可以表达出深刻的思想,让人在会心一笑中受到启发。

3、谈谈你还看过的漫画有哪些?引出漫画种类。

(卡通漫画、生活漫画)

4、老师与学生同看漫画,分享少年时的快乐。

(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杂志《少年漫画》,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分享少年时的快乐。)

5、师生同看漫画,个别交流。

6、集体交流

一、两幅可笑的或印象深刻的漫画。(实物投影展示)

五、提出希望。

3.白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边疆、陷入”等词语。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

3.了解白杨的特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教学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难点:

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教学准备:

教学挂件;相关影视资料或图片;歌曲《小白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白杨的外观及内在特点。2.教师布置本节课教学设想及学习任务。

二、重点研修

1.感受白杨树的外观美。

(1)图文结合,学生试着说说大戈壁上白杨树的形象(高大挺秀)

(2)细读课文相关文段,说说大戈壁的环境特点。

(可让学生抓住“混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来理解回答)(3)激趣讨论

在荒凉的大戈壁上,在铁路沿线为什么有这么多白杨树?它们为什么长得这样高大挺秀?这说明了什么?(4)学生讨论、交流(5)教师指导、明确

(遮挡风沙、护卫铁路;哪里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哪里扎根)(6)有感情朗读第1-3自然段,想象高大挺秀的白杨树扎根在苍茫荒凉的大戈壁上的画面,要读出对白杨树的喜爱、崇敬之情。2.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出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生自由品读这三句话,归纳话中白杨树所表达的精神。(3)教师指导、总结。(忠诚无私,坚强不动摇)

(4)学生再次有感情朗读这句话,要读出对白杨树的崇敬之情。

3.借物喻人,感受建设者的人格美。

(1)提问:文中几次写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想一想,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什么?(表达自己的内心)

(2)讨论: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去工作?新疆是个什么地方?爸爸为什么要接他的孩子去新疆上学?(3)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提点:

爸爸、妈妈到新疆去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爸爸、妈妈把孩子接到新疆上学是为了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以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地更好。

(4)再次品读爸爸介绍新疆的三句话,品味深刻含义。4.体会爸爸神情变化的描写特色。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再次描写爸爸神情变化的相关语句。(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3)学生讨论、交流。(4)教师归纳、总结。

①第一次“出神”和“沉思”,是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顿生感慨,想过去,想自己想千千万万和自己一起建设新疆的战友,是看树思人。

②第二次“微笑”是看到孩子们在争论白杨树到底是树还是伞,对孩子们的天真幼稚,绽开了慈祥的笑容。③第三次“严肃起来”,是借物喻人,抒怀言志。

④第三次说完树后“又陷入沉思”是从树想到子女,想到未来;看到几棵小白杨后“又浮起一丝微笑”,是对事业后继有人的欣慰的笑。

5.关于最后一自然段的了解(1)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2)提问:

①爸爸为什么在介绍完白杨树后“搂着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在沉思什么? ②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3)学生自由讨论、交流。(4)总结明确:

①老一辈如何把白杨树的精神传下去?使孩子们也成为戈壁上的白杨树,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是老一辈义不容辞的责任。②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几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也在茁长成长;延伸去想,孩子们在爸爸的教育关爱下,在像小树一样在艰难的边疆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实现他们的愿望,所以爸爸“笑了”,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奉献精神。

三、学会总结

1.这篇课文表面上是写白杨,实际上是写谁?(爸爸和建设者们)爸爸和白杨有什么共同点?(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2.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1.教师播放影视资料,再现当时西部建设的情形。学生看后谈体会。

2.中国高层决策者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宏伟设想,并已付诸实践,许多青年正投身到西部大开发的大潮中,请你写出:(1)西部所包括的省、市、自治区的名称。

(2)你最想对投身于西部建设地叔叔阿姨说的一句话。

五、课堂小结

北大荒的秋天 第3课时 教学设计 篇10

本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时。对话讲述记者来学校参观访问,了解学生一日安排,学生有礼貌地向客人提供帮助。通过真实的语境,引导学生在观察、探索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其能进一步用How many…提问并用What are they?问答一日课程安排;同时学习问句May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及其应答Yes, please。学生在前面几课学习了How many句式及答话,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May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学生第一次接触,而且还不易上口,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为此,我在设计教学时本着围绕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设计与教材接近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新知、运用新知、发展新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实现课堂的高效以及师生的互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How many classes do you have today? What are they?句型和四会单词music, art 和PE.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以及合作能力,并能在真实语境中使用所学语言。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使用文明用语并大方得体的与客人交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熟练使用How many classes do you have today? What are they? 及相关答语。

2、May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的问答。

四、教学过程

教学

流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

身,导

1.Sing an English song: Do you like…?

2.Let’s guess.

3.Listen and do

1.T: Let’s sing a song together.

2.T shows the picture of Doraeman to Ss and ask Ss to guess: How many things do I have?(school things)

3.Doraemon: You did a good job!May I ask you some questions?

1.Sing together

2.Guess one by one.

3.Learn to say.

1.通过改编歌曲Do you like…?带领学生复习重点Chinese, maths等表示学科的单词,同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2.引导学生问答How many…do you have?逐渐猜测出各种学习用品的数量,为授新中正确使用How many句式做好铺垫。

3.引导学生理解句意,并反复操练,此句是本课的难点句式句型,此活动可以分化难点,并由此导入授新环节。

(二)巧

境,学习

1.Learn to say: How many classes do you have today? We have six classes today.2.Learn the sentence: What are they? They’re maths, Chinese, English and music in the morning.Art and PE in the afternoon.3.Lead in the dialogue of Lesson 11

1.Doraemon: what day is today? How many classes do you have today?

2.T: W have six classes today.Look, what are they?

Let’s go to Li Yan’s class.Listen,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1.由Doraemon引导学生理解How many classes do you have today?并找学生试着回答。

2.通过课件直观展示,并在闪字的提示下由学生试答。如果学生回答不具体,教师可适当引导。

3.Ss: OK.Ss watch cartoons.

1.遵循语言的习得规律,真实情境中引导学生理解,以此展示新句型,通过问答操练,并逐步巩固。并逐步加大难度,举一反三,指导学生练习使用语言。

在闪字的提示下,学生们可一目了然的观察到上午四节课、下午两节课分别与时间的对应关系,表达出----,----,----,and----in the morning.----and----in the afternoon.

在解决重难点之后,带领观看课文录像,理解对话的内容。

(三)趣

练,发

1.Practice the dialogue.2.Act it out

1.try to answer some questions about this dialogue.

2.Let the students act out the dialogue.

Answer the questions and try to act the dialogue.

学生在问题的提示下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接下来的表演更是帮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技能。

(四)布置作业,深化所学

Homework

Must do:

1.Copy the new words of this unit.2.Listen to the tape of L15 and try to recite the text.Choose to do:

Make a new dialogue.


通过分层作业,将课内所学延伸到了课外,进一步巩固深化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

Unit 3 Lesson 15

How many classes do you have today?

We have six classes today.What are they?

北大荒的秋天 第3课时 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内容:教材第113~115页总复习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回顾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能辨认轴对称图形,正确区分平移与对称现象。

2.在操作中,体会对称、平移及旋转运动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美,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经历数据收集、记录、整理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巩固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法,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目标解析:

本课是总复习的第三课时,在学生对图形的运动和数据收集整理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因此本课教学目标的定位不仅在于复习巩固已有的知识,更侧重于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初步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

1.体会对称、平移及旋转运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辨认。

2.巩固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的方法,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

教学难点: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及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剪刀,手工纸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图形的运动

(一)回顾整理,梳理知识。

1.关于图形的运动,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2.动手剪一个对称图形,并指出它的对称轴。

3.利用手中的图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体会区别。

(二)动手操作,沟通联系。

1.猜一猜、想一想(1)出示:

猜一猜:按照画的痕迹去剪,打开后是什么呢?

(2)出示:

想一想:这个图形是怎样剪出来?先怎样折,再怎样剪?

(3)你会做风车吗?(让学生先说一说,再出示制作步骤)

2.剪一剪、做一做

小组四人合作,组长自己设计一个图形剪一剪,其余三人分工各选其中一种剪一剪、做一做,做完组内交流。

3.说一说,描一描

(1)在你剪的图案中,有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有,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并用彩笔描出它的对称轴。

(2)全班汇报,复习对称。(实物展台展示学生不同作品)

4.找一找,比一比

上面的活动中,你能找出平移、旋转现象吗?

(小花图既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也可以看成图形的平移;笑脸图既可以看成是轴对称图形又可以看成图形的旋转;风车则是物体的旋转现象等。)

(三)联系生活,完善认知。1.出示:

2.上面的活动中,你能找出平移和旋转现象吗?

3.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平移和对称现象,并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平移和对称现象,发现平移和旋转的不同之处,沟通其与对称之间的联系,最后走进生活,寻找生活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沟通图形的变换与生活中的物体运动的关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复习数据收集整理

过渡:同学们,刚才你们有的在生活中找到对称现象,有的找到了平移现象,还有的找到了旋转现象,以你们记录的第一条为准做一项调查。

(一)收集整理数据

可以怎样收集全班同学的数据?(举手、画正字等)

(二)记录分析数据

1.根据上面调查的结果设计统计表,记录数据。

现象

对称

平移

旋转

人数

2.分析数据

(1)从统计表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通过这次调查,你有什么感受?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设计意图: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让学生统计本班学生在生活中找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一方面复习巩固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统计与生活息息相关,体会调查所得数据的作用,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观念。】

三、巩固拓展

1.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二的第9题。

巩固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

2.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0题。

巩固复习近平移、旋转现象。

3.教材第118页练习二十二的第11题。

巩固数据收集整理。

【设计意图: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在观察、判断以及整理分析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图形的运动与数据收集整理方面的知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小小设计师(机动)。

要求:

①画出一个你最喜欢的基本图形。

②根据你画的基本图形,运用平移、旋转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③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设计的。

④集体交流,展示自己设计的图案说说设计过程。(实物投影)

北大荒的秋天 第3课时 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课后作业第2题中的两个句子,并体会句子的意思。

2、学会本课13个生字,掌握“偏僻、勉强、资助、尝试、实践、熟练”等词语;理解“才”在本课几个句子中的意思。

3.复习巩固用把意思相近的段落归并在一起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4、了解童第周青年时期发愤学习,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体会童第周当时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课后作业中的两个长句子。

难点:①体会两句话不同的思想感情。

②理解“才”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含义。

教学准备: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时间:3课时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朗读全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2.能用总分法写一段话。3.能用“再三请求、发愤”各写一个句子。

重点难点 学会体会人物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能用总分法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 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环节 具 体 设 计 设计意图

复习听写 偏僻 基础 期末平均 勉强资助 贫穷 熟练 尝试 实践

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哪句话也是写童第周下决心要争气?用“ ”划出。(2)读读议议。①“外国人认为难办的事”是指什么?(剥掉青蛙卵外膜)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理解“尝试”。②哪些地方说明童第周经过努力也办到了?(刻苦钻研、反复实践、终于)理解:反复、实践。③为什么说童第周做成功了这项实验,为中国人争了气?读句子:“旧中国贫穷落后……瞧不起中国同学”。你还知道这样的例子吗?说一说。④这一次争气和上一次争气有什么不同?(上一次是为自己不甘落后,这一次是为国家,维护国家尊严,说明了童第周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⑤指导朗读。语速稍慢、坚定有力、重音落在“一定,也能办得到”。(3)有感情地读课文第三段。

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2)说说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地方,你从童第周身上学到了什么?(我们要向童第周学习,学习他刻苦学习,不甘落后,为国争光的精神。)

指导造句仿写一段话 A(1)出示原句,理解“再三请求、发愤”在句子中的意思。(2)想想什么情况下需要“再三请求、发愤”。(3)口头造句。(4)完成课堂作业第6题。B(1) 读第3自然段,知道这是总分写法的一段话。说说课文从哪几方面说明童第周发愤学习(①每天天不亮②夜里同学们都睡了)(2)用“学习十分认真”或“××真关心人”写一段话。①审题,明确题意,找出总起句中的中心词。②说说准备从哪几方面来说明总起句。③写一写。④交流评议。

作业 听写生字、词语

教学反思

板书:

2 一定要争气

发奋学习一

童 中学 我并不比别人笨 定

弟 夜以继日 要

周 刻苦钻研 争

留学 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 气

反复实践

北大荒的秋天 第3课时 教学设计 篇13

编制:

审核:

使用:2014年 月 日

下列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是一种生存斗争的表现

B.这是对不良环境的适应

C.这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D.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课堂检测】

9.恐龙类动物是中生代时期最繁盛的一类大型爬行动物,但是到白堊纪末期尽殁于世。从生物进化角度而论,恐龙这类动物灭绝的原因可能是()

A.食物不足

B.防卫能力不强

C.环境变化

D.生存斗争失败 10.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得明显的优势,该现象说明()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

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课后练习】

11.使用农药来防止棉红铃虫,开始效果很好,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的变异

B.红铃虫对农药进行了定向的选择

C.红铃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

D.农药对棉红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 12.下列关于共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任何一个物种都是单独进化的B.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C.生物与无机环境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D.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上一篇:小学德育档案简介下一篇:鼓励自信的哲理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