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镜子读后感(共11篇)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窗户,我看见了你的身影:那是一次夏令营,第一次遇见你,我们在海边玩,沙滩上捡贝壳,海水里互相泼水,手上的海水干了,混着沙粒,盐与沙在日光下闪闪发亮,像海浪与日光碰撞闪出的白光,于是大家蜂拥去一排水龙头前冲掉手上一团团的沙与盐。待所有人洗完,我们又路过那排水龙头,有一个滴着晶莹的水珠,一滴一滴“哒哒”地响着,水珠滴进了沙子里,无影无踪。你飞快地跑去,手自然地一拨,关掉了水龙头,最后一滴水珠在龙头上打了个旋儿,滴进了沙里……
你又跑回来,手上沾了几粒细沙,我只是站在那儿,看着你连贯的动作,跑过去又跑回来,我什么也没做,甚至一开始什么也没想做,我的心里像冲在沙滩上的海浪一起一伏。
太阳依然很灿烂,椰子树高高地挺立着,在地上印出了一个轮廓,我们手挽手走向海当中,海浪上,我看见你的笑脸,也看见了我的笑脸,其中一张笑脸,有难以察觉的歉意。
我看见了你的优秀。你的.优秀,就像心灵的镜子照出了我的自私,我对着大千世界里一草一木一水的熟视无睹。
《摆渡人》中曾有一位男孩叫崔斯坦,遇见了一个女孩的灵魂,他明白了人性的善良,那么,你也许在一个小小的沼泽摆渡了我。
自此,一片落叶我会去拾起,一袋垃圾我会主动倒掉,在海水与小舟触碰的刹那,在你摆渡我的那个瞬间,我发现,原来这世界这么美好。
关键词:梭罗,瓦尔登湖,心灵,真理
《瓦尔登湖》是美国著名的超验主义代表人物亨利.大卫.梭罗 (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 的传世之作。这本巨著集中体现了梭罗的主要思想——返朴归真, 回归自然, 真正的活着, 真正的做人。文中主要叙述了作者只身一人从1845年7月到1847年9月历时两年两个月蛰居瓦尔登湖畔欣赏和拥抱大自然, 静观冥想, 回归自然, 领悟人生, 悉心从事写作的过程。瓦尔登湖的独居生活并没有使梭罗感到孤独, 反而使他更加亲近大自然, 细致观察冬春夏草, 春鸟秋叶的一系列细致变化, 从中悟出了做人的大道理, 提出了许多令人深省的超越时代的伟大见解, 这些观点一直是几代人思想的指路灯, 是他们不断去追求的高尚境界。
然而, 文中对瓦尔登湖的描述一直是文中的亮点。瓦尔登湖一年四季的变化, 湖水四周的动植物, 湖中各种各样的鱼类, 湖水结冰和融化的确切时间, 甚至湖的深度梭罗也十分感兴趣。瓦尔登湖经过梭罗这么一番精心的描述, 它不仅是作者眼中那个宁静清澈的瓦尔登湖, 它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干净清灵的湖水就像一面镜子, 能够反射出梭罗对于心灵的不同层面的深刻感悟。
一、瓦尔登湖的清澈——心灵的纯洁
梭罗自己建立的小屋坐落于瓦尔登湖畔。对于瓦尔登湖, 梭罗在文中屡次提及, 对于湖水的清澈, 梭罗描述说:“湖水如此清澈, 即使是在25或30英尺的深处, 也可以很容易的看到湖底。在湖面上泛舟, 可以看到距湖面很远的深水处有一群群鲈鱼和小银鱼, 每只大概只有一英尺长。你甚至能看清鲈鱼身上的道道横纹。”[1]梭罗从超验主义的立场出发, 提出人要认识存在于自身的神圣性, 人要洁身自好, 以求新生, 要简朴, 要简化, 心灵要纯洁, 追求真理时没有那么多不必要的杂念, 这样心灵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他指出, 物件愈多人愈穷, 真正的财富是心灵的富有是精神上的富有。[2]就像他描述的:“要不是湖水清澈, 否则根本无法见底, 有人甚至认为它无底呢。湖水没有一丝浑浊, 漫不经心的观察者会以为里面根本就没有一处地方长了杂草……一代代的民族都相继在这里饮水, 赞美它, 测量它, 然后又都悄悄的消失, 而湖水还是翠绿清澈依旧。”[1]只有心灵纯洁了, 精神富有了, 人才有追求真理的基础, 而这种建立在没有杂念的纯洁和富有基础之上的真理才能一代代的延续下去, 没有时间跨度的限制, 成为一种永恒。
二、瓦尔登湖的宁静——心灵的平静
梭罗提到瓦尔登湖的宁静, 他说:“九月一个宁静的下午, 我伫立在东岸平坦的沙滩上, 当时一阵薄雾模糊了对岸的轮廓, 让我感到了‘湖平如镜’的真正意义。当你转身倒看时, 湖面犹如一条最精致的轻纱薄丝, 游过山谷, 在远处松林的映衬下熠熠生辉, 将大气层层隔开。你甚至会认为自己可以从这下面走到对面的山上去而滴水不沾, 而那些飞掠水面的燕子也可以在上面停歇。”[1]梭罗认为人应该修身养性, 每个人都接近完美, 社会进步自然就水到渠成。他认为人的本性由两部分组成, 即高等的或精神的一面以及低等的或兽性的一面, 人应该悉心发展前者, 克服后者。湖水的宁静恰恰反映出梭罗渴望心灵的平静。只有心灵的静, 才能有过人的悟。心静下来才能有不断的思考, 才能对人的高等的或低级的本性加以判断领悟, 才能区分精神的或兽性的本性, 从而才不会精神空虚的像一具具行尸走肉, 才不会兽性居上, 人性居下。[3]就像他说的:“再没有比这更静谧的湖了。湖上明净的空气很稀薄, 被乌云映得黑沉阴暗。湖水呢, 盛满了光与影, 自成一个世俗的天国, 更有分量。”[1]人生也一样, 对人性的认识唯有心灵的平静, 把一切看清了, 理顺了, 这样的人生才有分量。
三、瓦尔登湖的深度——心灵的深度
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时候, 相传瓦尔登湖的湖底消失已久, 他便急于弄清楚。他用一根鳕鱼线, 在一头系上一磅半重的石头, 丢到水里, 就可以轻松地知道湖的深度。他测出湖水最深的地方有102英尺, 如果加上涨上来的5英尺的话, 一共是107英尺, 他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么小的湖面, 却有这样的深度, 真让人惊奇, 不管你想象力如何丰富, 也不可能让它减少一丝一毫。要是所有的湖都很浅, 那又会怎样呢?难道它不会影响到人类的心灵吗?我感激上苍, 创造出了这样一个深沉而洁净的湖, 简直是一个象征。如果人们相信无限, 就会感到有些湖是无底的。”[1]梭罗认为人们需要信仰无限。湖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 也喻示着人的精神信仰, 人的心灵深度。他对瓦尔登湖描述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坚定信念, 相信人的天性纯洁, 只要肯于付出努力, 心灵达到一定的深度, 便可达到完美境界。他说:“湖, 是风景中最优美、最富表现力的地方。它是大地的眼睛;凝望湖泊, 可以测量出自己天性的深度。”[1]在这一句描述中湖不再是外部世界的景观, 而是人类庄严的内心。[4]湖有自己的深度, 可是心灵的深度是无限的, 越是无限深度的心灵就越能看清楚自己的天性, 才越有能力去追求真正的真理。
瓦尔登湖的清澈、宁静以及它的深度在梭罗的《瓦尔登湖》中一览无余, 与此同时, 也折射出作者渴望心灵的纯洁、平静及深度。梭罗寓理于物中, 把自己推崇的思想与景物融合在一起, 读来耐人寻味, 意蕴遥深。在描述中作者把自己对精神富有的重要性、人的天性的实质性及信念的无限性阐述的淋漓尽致, 入木三分。但是, 应该注意到瓦尔登湖这面镜子所映射的心灵的纯洁、平静及深度不是互相分离互相排斥的, 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心灵纯洁了, 才能平静下来不断思考, 最后走向坚定信念的深度, 唯有这样, 可达完美境界, 从而追求活着生活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梭罗:瓦尔登湖, 林志豪, 译;海南:海南三环出版社, 2007.3。
[2]王逢振:美国文学大花园,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7.1。
[3]常耀信:美国文学史 (上) ,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2。
——《生活的镜子》读后感
是什么促使了人活下去,给了他们活的勇气?又是什么在于人看来是最值得去珍惜的东西?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让我们打开《生活的镜子》一书,看看书中是否给了我们其中的答案。
翻开书,第一页则是代序,代序不仅告诉了我们青少年应该做什么,也对这本书做了大概的解释。其中一句鲁迅的话给了我深刻的印象:“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那么,活的意义,它的价值是否就是鲁迅所说的那样呢?我仍然一知半解。让我们继续往下阅读。
第一单元导读:理想、信念、灵魂,首先让我们看看这句话:“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一定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主人而不做物质奴隶的人。”它是陶铸曾经说过的一句名言。这句名言的意义是不是告诉我们什么是高尚的人呢?未必。理想?信念?灵魂?在第一单元几则小故事中,给了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则小故事——《上山的和下山的》。它讲述的就是上山的人和下山的人登山的不同感受,是一篇选自《重庆日报》发表于2000年9月22日的小寓言。其实,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就是每个人的目标不一样,对结果的感受也就不尽相同,但只要你认准了,就不要再管别人说什么。之所以我会选择它是因为它是这6篇当中的典型,不管是目标,理想,信念,灵魂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最主要的还是你把握了没有。
第二单元导读:学习、学问、信心,学生的首要任务是读书学习,是求知打基础。怎样的态度才能学好知识,是机械地全盘接受,还是无目的地漫游?这就是第二单元的导读,也是我想问大家的一个问题,对于接受知识的理解和方式,你是否想过这个问题?
第三单元导读:体谅、宽容、尊重,人与人间确实不能没有沟通,社会的和谐就是人与人之间达到和谐的沟通。中国13亿人口之所以会和和睦睦的相处像个大家庭一样,就是因为彼此间有不同方式的沟通,也有着不同方式的体谅,宽容和尊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构成社会大家庭的一份子,你想做到彼此互相帮助,友好相处,就务必要学会体谅、宽容、尊重,同情,它们就像寒冬里的阳光,夜行者路上的月光,老人手里的拐杖。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单元导读:信任、信誉、立身,巴甫洛夫曾经说过:永远不要企图掩饰自已知识上的缺陷,即使用最大胆的推测和假设,这也是要不得的。不论这种肥皂泡的色彩多么使你们眩目,但肥皂泡必然是要破裂的,于是你们除了惭愧以外,会毫无所得的。克雷洛夫也曾经说过:你们必须知道好名誉比任何修饰都来得宝贵,而且好名誉像春天的花朵一样,一阵风就能把它毁了。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能没有别人的信任,不能没有信誉,更不能没有自己的立身。你一旦抛弃了诚信,社会也将会抛弃你。
第五单元导读:亲情、友情、爱心,生活在小家庭里,你有亲情的真实体验,生活在学校里,你又有友情的美好支持,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你必须知道怎样去呵护与关爱别人。人身有许多情感,而情感则是人类社会的黏合剂。它们所包含的价值意义也是不同的。情感是一道无形的风景,需要用真心来感悟;情感是一只易碎的花瓶,要用真心来呵护。当你拥有一份真情的时,请千万要珍重,因为它是来之不易的。记住罗素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第六单元导读:生活、义务、责任,可以说人活着,最重要的就是这三项。生活分酸甜苦辣涩,有些人的生活是幸福美满的,而有些人的生活只能在黑暗中度过。这就要看你会不会成为生活的主使者,会不会用挥棒主导你自己的生活。义务,为他人服务就是义务,雷锋一生的活动就是义务劳动,他永远只知道为他人服务而活,这就是义务的美好境界。我们现在是中学生了,独立的生活却才刚刚起步。当然,我们的生活不仅仅只是读书学习,学会体谅孝敬长辈,学会替父母分忧,学会为人处世也是自己分内的事。只有你明白了生活的意义,义务的含义,责任的重要性,才能说明你真正长大了。
镜子,玻璃镜子,易碎。“孩子折射家庭形态”,与这个类似想法在我看到这项作业时就忽然划过脑子。当然也没过多地去想,毕竟我也是个孩子。
短短三集的纪录片主要记录了三个不同形态,而又有共同问题的家庭与它里面的关系。问题表面的关键是孩子。倒叙的手法将孩子们进入特训营之前的家庭关系梳理了一遍,可以发现问题之严重,看得出孩子与父母之间那层无形而又厚的隔膜。仿佛是两个世界,逾越不过的鸿沟。尽透出悲哀与无奈。
真是,孩子们在父母的关系,父母的教育方式,等等之类一大堆由父母构建出来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有自己的想法的时候,一旦多次遭到父母的拒绝,遭到父母的反对,不耐烦了就会用行动予以反抗。这种“反抗”是大多数的,小部分比如我,是对父母报以理解态度。当然,理解归理解,我也有自己的想法,当我认为父母的做法不妥时,我也会反对。我想应该以家庭为初衷,结合现实来想问题。但是也终究避免不了对之无奈的情况。家庭需要的是包容,理解,接纳,家庭是以情感为基础的。
片中有个今年估计16、7岁的泽清。他小小年纪却有着太过于成熟的思想。我应该和他同年吧,我同情他这种成熟,他的成熟是父母之间关系的.影响。他说大人们都不懂他的想法,而我有时候又笑他成熟中的幼稚。殊不知,他的内心是多么的渴望父母对他的爱!我岂不是在笑我自己!?笑我自己的迂。我拥有他日思夜想的,却还不晓得幼稚是真情的流露。他父母关系怎样在片中并未透完,但也印显匿迹。
孩子苦恼于父母的不理解,父母也是如此。父母常常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比如在我小学时候,我爸让我好好学习,将来当工程师,圆了他的梦。但是后来,我发现我的大部分兴趣根本不在数理化之类上。就在我上学期分科时,我父母一致是同意我读理科的,但是我认为我不适合理科,我无法对物理化学产生兴趣,虽然理科读出来好找工作,但是作为读理科有阻力的我,真的会高中学好吗?再者说,命运是自己在掌握。人活在世,我觉得再怎么样,也要独立地掌握一次自己的人生,不然百年临时,是得有多么后悔啊!我庆幸我父母支持我的选择,从小时候对我的包办一切到现在的尊重我的独立。虽然我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我是庆幸的。可能有些时候父母的思想并不和潮流,我妈就这样,但也很开明。那么作为孩子的我们是应该多多理解包容他们,我教我爸使用智能手机和微信,他感慨说用微信真方便。
时代的鸿沟或许无法直接越过去,但可以搭一座桥,是我们与父母离更近。也正是因为时代,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该考虑多去获取知识、精神上的财富了。
其实我今天是独自一人看完这部纪录片的。我应该与我父母间也有那么一层薄薄的膜。我想独立,不想索取。父母就偏偏要为我们付出吗?不是的。之所以为了我们而努力打拼,是因为父母自从知道了他们有了“爸爸”,“妈妈”,‘父亲’、“母亲’,这短短两个字的称谓,便感觉到了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并付诸于实际。这是怎样一种伟大的思想啊!这就是情亲,是爱!
然后,我想搬出片里的这段话:
近日读了《镜子》这篇文章,感触颇深。文章主要内容是:“我”从来不喜欢照镜子,走到镜子面前,也只是若无其事地瞟一眼。但是有一次,“我”发现,生活中缺了镜子就变得索然无味,于是,“我”也开始照镜子,并在这镜子中慢慢地成长;感悟生活;潜移默化。
镜子,陪伴我们,走过青春年华。也许我们并不察觉镜子的重要性,但它已与我们相伴,形影不离。外出时,照照镜子,整整衣衫,给自己增添一份自信;沮丧时,照照镜子,给自己一个微笑,瞬间变得精神百倍;迷茫时,照照镜子,了解自己在别人眼中的样子,就不会“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镜子给了我们充实的力量和无穷的信心,增添了一份坚定的信念和成功的欣慰。正如书中所言“虽然生活中有很多烦心事,压抑了我的笑,但我真的不能失去它,就算是为了别人”。镜子使我们知道,自己是独一无二、无可比拟的,从而感到幸运与自豪;镜子让我们知道,有她这样一位无私的朋友,时刻陪在身边,自此不再孤独寂寞。微笑时,它给我们鼓励;哭泣时,它给我们安慰。它永远陪伴我们,经历岁月,默默成长。
镜子能轻松地感知你我的心情,理解我们的欢喜和悲伤,就像另一个空间的自己,虽然虚幻缥缈、朦朦胧胧、不可触及,但它真实地存在着,时刻陪伴着自己,与已同喜同悲。记得有一次,我因考试不理想,情绪不佳。经过楼道的镜子时,看到自己面容憔悴,眼神迷茫,衣衫不整,甚是可笑。驻足镜前,尴尬一笑,扮个鬼脸,霎时间,压抑全无,如释重负。镜子使我重整旗鼓,增强信心,让我认识到:一次小小的失败算得了什么?我应该重拾信心,挑战自我,勇敢面对未来。于是,我喜欢照镜子了。
类似的片子有很多,只是这一部有所不同,更多的是将视线放在家长的身上。 影片中的孩子多数已经辍学在家还几个月了,节目的开始,便是家长们那充满焦虑无奈的眼神,在那气氛的背后还充斥着希望。当一组又一组的问题家庭出现在节目中,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少年,一句又一句的伤人话语,一滴又一滴的泪水落满家长的脸颊。问题少年无一例外的被送到心理教育学校(在我看来就是所谓纠偏所)。而家长们也被要求为期6天的教育课程。
教育过程中,家长们的问题暴露无遗,孩子不是机器人,家长们这一代人无情的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的身上,不管是不适合他们的发展,而这些家长也大多是中上阶层的商人亦或是领导,更多的时间是在工作而不是陪孩子。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都存在了,“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的丈夫”仿佛人已经变成一件物品,这与一个瓶子无异。
他们教育方针中都出现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这一据传承了几代人的理念,就是在给孩子们划定一条线—你们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看完前两集,笔者不禁深思,是孩子出了“问题”,还是家长本身就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难道都是孩子造成的?哪一个“问题”孩子背后,没有一个“问题”家庭?究竟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家长的责任真的能推卸掉么?难道这些孩子不想做一个阳光少年?为什么我的童年和别人不一样?本纪录片都给您带来详细解答!
笔者记得片中有这样的情节“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这些“狠话”都是出自几个花季少年的口中,有的孩子甚至才上小学,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也许,纪录片《镜子》能给你带来更多思考。
正如片名《镜子》一样,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也是整个家庭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所在,恰恰是反映了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做的不足。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味地强加,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对家长对学习都产生了较大的抵触,到最后出现基本无法正常沟通的局面。这个时候只能忍痛把孩子送进某些机构进行“特训”。面对图中的场景,家长心里肯定也是非常难受,他们也知道这一切本可以避免,但……
而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错误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过早的叛逆心理比同龄的孩子更强。当孩子渴望得到家长关心的时候,你们往往表现的是不耐烦?孩子对于家长的表现是最为在意的,你们的一些行为,一些语言都会对成长中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
家长总在用自己的思想去揣摩孩子的心理,而不是真诚的去和他去沟通,去弄懂他真正在想什么。但是这些始终是片面的猜测。
孩子也认为家长过于意识强加,让自己在生活中没有自己的主见。自己买的东西回家就被家长丢掉,自己的想法还没说完,就被他们否决。
《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于4月1日、5日和11日开启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活动,在此期间,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4月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级停课半天。三百多名学生列队进入学校大礼堂,同时,还有一百多名学生家长,他们将在这里观看一部还没有公映的纪录片。在整整九十分钟的放映过程中,每一帧画面、每一段对白都牵动着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情绪。
觉醒,一场盛大的成人礼
当孩子出现迷失的行为,例如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有抵触性情绪时,他反映的很可能是父母间夫妻关系的失衡或模糊。
当孩子出现注意力分散、依赖、易结交坏朋友时,他所反映的往往是父母双重标准、夫妻关系分裂、在家中缺乏归属感。
当母亲的位置缺席时,孩子容易空虚忧郁、焦虑紧张、较优柔寡断,也比较容易发生人际关系问题,难以表达自己,也难与人连接。
当父亲的位置缺席时,儿子很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女儿则很容易发生早熟、暴食或厌食症、对成年男子有兴趣、期待有人保护。
当父母一方或双方想离开家或死去时,孩子在潜意识里会接收到这个信息,并以逃家、重病、发生意外危险等方式反映,严重者甚至会死亡,因为他们小小的心灵里幻想着:“我代替你走,这样你就可以留下来”或是“我会跟着你一起走,这样我们就永远不会分开”。
改变孩子,父母就要改变自己
一位妈妈跟我谈起她的小女儿。小姑娘已经上小学了,平时听老师和同学反应孩子很聪明,大家还是很喜欢她的。但是最近一次春游中,妈妈发现孩子总是“教训”同学,而且有些刻薄,尤其对班里比她成绩差的学生表现出蔑视。
春游中,老师表扬一位同学:“某某今天表现很好,一直帮助同学,还帮家长拿东西。”
女儿就说:“什么呀!我也会,有什么好表扬的!”孩子表现出生气而且否认了同学的做法,还不承认自己没有做到。
女儿这样的表现,让妈妈非常担心。
我由于对妈妈比较了解,就说:“要知道孩子为什么这样,看看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你平时对孩子是不是要求严格?你对老公的歇斯底里是不是造成了家庭氛围的紧张?”
妈妈喟然而叹,说最近由于大女儿学习问题以及自己的工作有点脾气不好,确实对小女儿严厉了些,也经常训斥老公。
无论这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模仿学习”还是心理学对应的“镜子效应”,孩子的言行常常可以反映出父母的言行。这位妈妈有所醒悟改变了自己待人刻薄和爱教训别人的毛病,还跟孩子进行了沟通,经常跟孩子聊聊学校、学习的事,渐渐地小女儿也发生了变化。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也是终身的老师。家长的改变也使得孩子发生了变化,教育就在无形中产生了效果。
欣赏孩子内在的纯真。
作为家长,我们并不是一定要在所有方面懂得比孩子多,也不是要永远正确,其实我们需要学习谦卑,对人生、对生活,对孩子,我们可以做一个学习者,在自我的成长中带动孩子的发展。和孩子做朋友,尊重孩子对事物、对世界的理解和思考、想象与表达。
相信孩子成长的潜力。
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孩子的未来,更不应该去剥夺和干预孩子自主的选择权力。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重视和鼓励孩子的独立判断和选择,在他们无力的时候推一把,在他们跌倒的时候给予鼓励,相信他们自己成长的潜力,给它们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去创造和实现自我的价值。
感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活出生命自我的意义和存在价值。父母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榜样,只有我们做好了自己,孩子自然会受益。事实上,很多的家长不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太少而是太多,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太多的期待、太多的要求、太多的担忧和太多的恐惧,这份厚重的“爱”压得他们透不过气,其实这都是家长缺乏自我价值的表现。
通过三集视频,我们听到孩子心底的声音,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关注、被温柔相待。可是父母对孩子的内心诉求感受迟缓,处理信息偏差很大。说劳累,懒得回应,大嗓门,简单粗暴,揪住一点不依不饶,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总是翻出来絮叨,总是觉得自己是正确无比的,事无巨细安排孩子生活,设计他的未来,把自己的意愿毫不商量强加在孩子身上,并且打着爱孩子的旗帜。即使错误,也不会低头致歉。当孩子用过激的方式表达的时候,才惊悚不安起来,当孩子彻底不能驯服,完全对峙,伤人害己的时候,才想到求助他人。
你分明能够感受到孩子的问题多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悲哀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改正自然就无从谈起。没有省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偏执一端,零件坏了,委屈非常,怨命不好,就是不说自己的错处。有错的人才需要改正自己的错误。罗曼罗兰说:倘若我们活着,不是为了纠正我们的错误,克服我们的偏见,扩大我们的心胸和思想,那么我们活着又有什么用?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这是一生的功课。
父母如何开启学习篇章呢?首先要认识到人是有局限的.。有局限却看不到局限,还以为真理在握,那么思想就会越来越偏狭。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才有可能反省自我。
其次,需要借孩子的一双慧眼。孩子需要什么,你不清楚,他们自己最清楚。俯下身来,倾听他们的心声,才可能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当你和孩子的心灵世界链接的时候,才能见证他的成长。
再次,要虚心向学。很多时候我们不是缺少知识,而是缺少对爱的认知的教育。适当涉猎心理学、教育学,或者参加家庭教育培训班、父母课堂等,主动学习的父母比那些拒绝学习的家长,思想教育封闭的家长更早一点理解孩子的内心动态,参与孩子的成长。
没有比教育孩子更重要的事业,孩子如果没有教育好,即使自己的事业很成功,人生也是晦暗的,那是难以愈合的隐痛。作家麦家用十八年的时光,给远行的儿子写家书。其实他的爱从来没有削减一分,就是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这样的心伤追溯到自己的成长,他和父亲之间也是隔着交流的沟壑。说明不恰当的教育对人生影响深远,有的可以修缮,有的却一直风雨飘摇,甚至老死不相往来,成为决然的陌生人。这将是怎样的悲哀。
“我不是那么重要“了不起的领导不会解决所有的问题,记住,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中离不开老板的企业,是问题企业。老板虽然是企业核心,但是企业应该更重视以人为本,以员工为重的发展理念。
“我没那么聪明”拥有权威地位并不会自动地赋予同等的智慧,企业的发展,还是要靠领导和员工每个人的智慧,提升员工们的智慧,让每个人都有创新意识,都有发散的思维方法,老板正确的领导,加上员工们的智慧,将让企业高速发展。“我不是那么有趣”我们的想法或许并没那么深刻,我们的玩笑可能不是那么幽默,在企业中,不要自作多情。这样可以避免尴尬,也可以保持良好的形象。“我的员工不是我的朋友”也许我们交友广泛,热爱交朋友,但是不要把员工当成朋友相处,把员工作为朋友相处,就会出现许多不平衡的现象,因为这根本无法保持平衡,没有人可以,另外开辟一个一个朋友圈子,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家人,将会是领导们更好的选择。
【心灵的镜子读后感】推荐阅读:
历史的镜子读后感结尾12-24
纪录片镜子观后感06-28
镜子观后感合集550字03-13
《镜子》纪录片观后感500字02-07
童年的趣事镜子12-28
我身边的镜子02-27
镜子中的歌词06-21
镜子的秘密教案免费09-12
镜子的作文550字11-30
成长中的镜子作文07-03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