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案例分析

2025-03-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护理心理案例分析(精选11篇)

护理心理案例分析 篇1

(1)生理:肥胖体型

(2)情绪状态:低落、烦躁不安。

(3)认知与行为表现:主诉头晕、疲乏无力、心悸,担心预后不良,精神萎靡。(4)心理社会因素:(生活事件)父亲有高血压病史,去年去世,死于脑出血(人格特点)性格急躁,谨慎(社会支持情况)工作勤奋(其他)有烟酒嗜好。

1.心理护理诊断(1)焦虑:与预感到个体健康受到威胁有关。(2)调节障碍:与认知受损有关。(3)精神困扰:与烟酒戒断有关。2.护理目标

服务对象在一个半小时的会谈后能说出引起焦虑的原因;服务对象在三天内能认知高血压病病因、性质与注意事项,使适应病人角色。服务对象在两个月内精神恢复。

服务对象在一个月内血压稳定,能进行自我调节。3.护理措施

(1)创造舒适安全的环境,丰富病人的住院环境,减缓患者陌生感。(2)帮助张某确立应对高血压病的正确认知,从病因、性质及可能引起情绪波动的各种因素方面,帮助其走出认识误区。

(3)交给患者深呼吸放松、改善睡眠的方法,帮助患者精神放松。

(4)适当的让病人与家属、同事、亲友会面,以满足病人对爱和对社会的需要。使病人分散对自己的注意,能够尽快适应病人角色,积极配合治疗。

(5)需用药治疗时,按照心理医生的遗嘱给药,应能够判别医嘱的正确与否。(6)帮助患者制定健康的饮食生活计划,鼓励病人戒烟戒酒,适当锻炼,协调生活节奏,避免大脑神经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

4.心理护理效果评价

护理心理案例分析 篇2

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6年6月-2007年5月共收治10例截肢患者, 其中男性8例, 女性2例;因创伤所致6例, 肿瘤2例, 严重感染2例。

2心理分析及护理

2.1 绝望心理分析及护理

截肢病人, 多是由于意外车祸或机械损伤, 且多为青壮年。当病人得知要进行截肢手术时, 情绪十分低落, 不愿与人交谈, 有时拒绝治疗, 表现出强压的内心痛苦, 时悲时乐, 甚至产生寻死心理, 对未来生活极度悲观, 这严重影响手术的治疗。要帮助病人克服绝望心理, 消除轻生念头, 首先护士要准确分析他们的心理活动, 及时进行思想沟通, 要“晓之以情, 动之以理”说明手术的必要性, 以及不做手术的危害性, 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 鼓励病人勇敢面对现实, 接受手术治疗, 开导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强的走下去, 身残志坚, 做生活的强者。避免出现病人拒绝手术现象, 延误宝贵的时间, 甚至失去手术机会。

2.2 恐惧心理分析及护理

病人住院后对医院的特殊环境, 对手术的恐惧, 以及术后伤口处理, 对治疗的欠缺理解, 特别对残端肢体伤口换药所引起的疼痛, 截肢后的患肢所引起的恐惧心理尤为明显。为了克服这种恐惧心理, 护士应热情接待病人, 以亲切的语言, 和蔼的态度了解病情, 用熟练的技术为患者治疗, 绝对不可以对他们冷若冰霜, 要尊重其人格, 进行各种治疗护理时应平静自若, 严谨持重, 操作熟练敏捷, 忙而不乱, 绝对不可以惊惶失措, 使患者增加恐惧感, 失去安全感;对截肢术后病人一般安置在单间, 保持环境安静、清洁, 以利休息和睡眠, 尽量减少嘈杂声对患者的影响, 避免增加恐惧心理;在进行各种护理操作必须移动患肢残端时, 应给予患者支持, 使其保持舒适体位, 减少疼痛刺激。

2.3 焦虑

抑郁心理分析及护理 截肢后, 病程长, 生活暂不能自理, 考虑装假肢后的预后问题, 经费问题, 伤残后拖累家庭, 自身婚姻, 人生追求等受挫和意志被消磨而疼痛, 因此极易出现焦虑、烦躁不安、顾忌、郁闷等心理现象。要帮助病人解除焦虑、抑郁情绪, 应多让病人谈论他的损失, 允许他根据自己的需要表达内在的感情, 同时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康复环境, 帮助其正确认识问题, 消除抑郁, 改善心情, 增强信心, 促进心理康复。

2.4 消极心理分析及护理

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不愿继续治疗, 自我价值感丧失, 自信心降低, 自认为是一个没有用的残疾人。针对此类病人的需求应恰当给予解释与诱导, 激发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转换不良环境, 调动社会支持系统及家属密切配合, 给予心理启发与支持;教育患者做到身残志坚, 不要消极对待人生, 听催人奋进的音乐, 尊重病人, 使其尽快恢复自信心;加强与病人家属的联系, 了解病人的经济及家庭经济状况, 教育探视者不要把外面的矛盾带进病房, 帮助病人亲属为病人提供更多的用金钱不能得到的精神营养。

2.5 依赖心理分析及护理

由于角色的改变, 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亲人的关怀, 护理人员的照料, 使病人在心理上产生了依赖, 另一方面也要帮助病人提高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 及时鼓励病人早日坐起, 逐渐离床, 帮助病人有效的去适应, 恢复自信心, 在思想上由消极变为积极, 在行动上由被动变为主动。

通过对10例截肢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心理护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做好心理护理, 使病人心情舒畅, 情绪乐观, 并能很好的配合手术及治疗, 也利于手术后的恢复和肢体功能的康复。目前, 医学模式的转变向我们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护士不但要有优良的技术, 良好的医德, 还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给病人以亲切友好之情, 使病人早日康复。

糖尿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心理护理 篇3

2 内疚混乱的不良情绪:此类患者均为2型DM,占39%,中年人居多,病人患病不能照顾家庭,长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造成家庭经济拮据而感到自责内疚。有的父母自己患DM,又看到下一代也患了DM,以为自己遗传给了孩子更产生深深的内疚心理;有的患者伴随DM诊断,需要改变多年来形成的饮食习惯,食物选择受到限制而出现愤怒、拒绝和忽略。有的患者被家庭成员过度保护,导致过度的依赖和反抗心理。对于这类患者需用真诚的态度使之相信我们,让其把思想顾虑倾诉出来,让患者了解到DM目前虽不能根治,但合理地控制饮食、适当地运动、科学地用药、良好的情绪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并能象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帮助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以减轻其心理负担,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使患者调适自己的不良心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 焦虑恐惧的心理:此类心理患者1型占4.2%,2型占35.9%,较为多见,这是因为DM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而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DM知识的不准确认识而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他们惧怕因患有DM而影响自己的将来和那些需要他们负起责任的家人,惧怕死亡,对治疗过分关心,甚至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护理人员平时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了解焦虑恐惧的原因,利用语言技巧尽快安定患者的情绪,给患者以支持、鼓励并提供疾病的忠告,适时进行DM知识宣教,指导如何选择和控制食物,帮助患者制定生活作息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转移其消极心境。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并介绍意志坚强的住院病人与患者进行“心理交换”,树立良好的榜样,以“洞察法”使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正确对待生活,从而缓解焦虑恐惧的心理障碍。

4 怀疑、拒绝和满不在乎的心理:此类心态患者中1型DM占8.9%,2型DM占17.6%。1型DM患者被确诊后,不愿意看到与他人不同,他们拒绝胰岛素治疗和血糖检查或者放弃计划好的治疗饮食,特别是恋爱中的患者害怕对方知道自己患有DM而抛弃自己,有意识地拒绝治疗而发生酮症酸中毒,28例2型DM患者均为早期,症状较轻或无症状,一般情况好,有的则红光满面,貌似“体格健壮”,自认为得了DM无非就是血糖高点,对身体无大影响,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有的患者甚至怀疑医生诊断有误,拒绝改变饮食习惯。这种心理在疾病的早期能使患者保持积极的态度,仍忘我工作而不重视治疗,但长时间的拒绝则阻止了适当的自我监护致病情加重。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对于有意识拒绝的患者给予关心和照顾,鼓励患者倾诉心里话,针对其内心矛盾作疏导安抚工作。有的患者认为胰岛素就像毒品一样,一旦使用就会上瘾,导致用量越来越大,而拒绝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应同主管医生一起向患者说明这种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注射适量的胰岛素是对自身分泌不足的补充,正确注射胰岛素不会上瘾也没有危险。对于满不在乎的患者应控制好自己的感情,耐心细致地介绍有关DM的知识。高血糖的危害性及不重视治疗已发生并发症的病例,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加强他们对饮食、运动及科学用药的重视程度,使其克服对疾病怀疑、拒绝承认及满不在乎的心态,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以后,治疗信心增强,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护理心理案例分析 篇4

江医上饶分院

曾美华

【摘 要】目的 探讨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采用SCL-90量表对26所二甲(含二甲)以上医院的临床一线护理人员1420人进行调查,填写时均采用统一指导语。结果 最后获得有效问卷1086份,将调查的1086份问卷的SCL-90测试结果与常模相比,发现护理一线人员因子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结论 对探索适合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指导模式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心理健康、调查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分层取样,从江西省各级医院及上海、浙江的某些医院中,分别按地区、年龄、职称等变量分层随机抽取26所医院的1420名一线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最后获得有效问卷1086份,其中主管护师以上358人,护师442人,护士286人,平均年龄28、6岁。

1、2 研究方法

采用SCL-90量表对临床一线护理人员进行调查,填写时均采用统一指导语,该量表包含90个项目涵盖9个症状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主要统计指标为总均分及9个症状因子分,每个项目按1—5级评分,超过3分,表明该因子的症状达中等以上严重程度。结果 2、1 临床护理一线人员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分析

将收集到的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SCL-90测试结果与常模相比(表1),发现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有30%-40%的护理人员的因子分大于或等于3分,达到了中等严重水平,特别是抑郁、人际敏感和焦虑症状突出。「1」 2、2 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心理健康年龄、职称差别分析

主管护师平均年龄为33、6岁,护师平均年龄为26岁,护士平均年龄为21、5岁。比较结果(表2)显示,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心理健康存在年龄差异(职称影响不大),特别是在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上差异显著,其中护师(平均年龄为26岁)这一组人员问题症状最突出。

表1 与国内常模的比较

项目 临床一线护理人员

(1086人)1、64±0、60 1、85±0、74 1、93±0、77 1、79±0、70 1、74±0、67 1、66±0、73 1、60±0、64 1、80±0、72 1、64±0、63

全国常模

(1546人)1、34±0、45 1、69±0、61 1、76±0、67 1、57±0、61 1、42±0、43 1、50±0、57 1、33±0、47 1、52±0、60 1、36±0、47

Z値

躯体化

强 迫 人际敏感 抑 郁 焦 虑 敌 对 恐 怖 偏 执 精神病性 6、76 * 4、25 * * 6、57 * * 7、29 * * 8、25 * * 6、83 * * 7、79 * * 8、94 * * 4、39 * *

表2 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心理健康年龄差别分析

项目 护士 护师 主管护师 F値

(n=286)(n=442)(n=358)躯体化 强 迫 人际敏感

抑 郁

焦 虑

敌 对 1、55±0、57 1、91±0、73 1、82±0、79 1、71±0、75 1、66±0、68 1、69±0、74 1、55±0、66 1、73±0、67 1、63±0、64 1、78±0、65 2、04±0、79 1、90±0、81 1、88±0、71 1、85±0、72 1、71±0、78 1、63±0、64 1、90±0、81 1、71±0、47 1、64±0、57 1、88±0、58 1、70±0、58 1、79±0、56 1、70±0、59 1、74±0、70 1、64±0、62 1、77±0、65 1、60±0、49 0、36 0、98 1、99 2、08 2、85 1、02 0、49 2、05 0、98

P値

-643-382-049-049-023-367-608-047-378 恐 怖 偏 执 精神病性 2、3 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心理健康地区差别分析

经ANOVA方差分析表明,临床护理一线人员存在地区差别(表3),尤其是在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因子上差异显著,从其均值看,发达城市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在强迫、人际敏感和焦虑上较之不发达城市临床护理一线人员严重。

表 3 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心理健康区域差别分析

项目

发达城市

(n=415)

不发达城市

(n=671)

F 値

P値 躯体化 1、68±0、77 1、99±0、87 1、94±0、89 1、87±0、82 1、89±0、78 1、77±0、94 1、61±0、74 1、87±0、82 1、67±0、64 1、61±0、56 1、90±0、68 1、76±0、67 1、76±0、68 1、71±0、63 1、65±0、67 1、60±0、67 1、78±0、70 1、64±0、670、466 3、142 3、128 0、746 3、028 0、948 0、041 0、495 0、069

-494

-041-047-389-046-332-838-482

强 迫

人际敏感

抑 郁

焦 虑

敌 对

恐 怖

偏 执

精神病性

-796

3、讨论 3、1

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调查表明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国内常模相比,各项指标都高于国内常模,有40%的护理人员心理问题达到较痛苦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发展带来的矛盾冲突。如现代护理科学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转换,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与护理人员原有的理念存在着冲突,令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心理焦虑、心理困惑增大。二是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工作付出与劳动回报存在着矛盾。据调查全国各大医院的医护比例及床位与护士的比例严重失调。按照卫生部要求,我国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的比例是1:2,重要科室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应是1:4。而目前全国1:0、61的医护比例远远达不到卫生部的要求,与1:

2、7的国际水平相差很大,与发达国家1:

8、5的比例相差更远。在我国有些城市二、三级医院中,床位和护士的比例仅为1比0、376,尚未达到国家在1978年制定的人员配备标准。而在发达国家,床护比达到1比2以上,即使是香港和台湾也是1比1。「2」目前各大医院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工作强度大,工资较低。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容易产生不公平感,心态易不平衡,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三是社会低期望值与职业高发展目标之间的冲突,社会低期望值是指社会上的人们因受传统习俗,社会偏见等影响,对现代护士职能做出较低的评价;职业高发展目标是指护生当被选择进入护理专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对护理专业充满憧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护士地位,改善护士形象,特别希望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文化程度越高,成就感越强,对职业发展目标越有更高的要求,更关注自己的职业角色能否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当受到社会较低期望影响时,则更易对职业发展目标失去自信,因而,更易对自己做出不恰当的评价和认知,而表现出对护理职业不感兴趣。对前景发生困惑或动摇,产生职业自卑感、失落感等,以至于部分年轻护士不愿从事护理工作,而出现流失现象。「3」 3、2 临床一线不同年龄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差异

这次抽样调查的主管护师平均年龄为33、6岁,护师平均年龄为26岁,护士平均年龄为21、5岁;其中护师、主管护师采样人数较多,配合程度好,收回基本上为有效问卷。这批护理人员她们年富力强,在各大医院护理工作中充当主力军。但家庭、孩子、人际关系令她们身心疲惫,使她们心理经常处于过度紧张、焦虑、烦恼、忧郁的心理失衡状态。另外,学历压力和职称评定的竞争,也成为她们沉重的思想负担。因此,处于这个年龄层次的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她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年轻护士严重。3、3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心理健康存在地域差别

发达城市的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在强迫、人际敏感和焦虑上较之不发达城市的临床一线护理人员严重。这种差异的来源根本在于发达城市经济、文化、交通、娱乐、信息和竞争等方面的差异,发达城市医院,特别是三级甲等医院的院内条件、福利待遇等优于不发达城市,但发达城市医院的一线护理人员比不发达城市的一线护理人员更多的面临竞争和挑战,长期的压力易导致焦虑和强迫,而复杂的人际关系,甚至不正当的竞争易导致人际关系敏感。

【参考文献】

1、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

2、护理专业就业前景 山东:煤炭卫校招生网(陕西三和学院转载),2008、5

护理心理案例分析 篇5

现在,我国贯彻实行计划生育,因此大多数产妇都没有分娩经验,是初产妇,孕妇和家属比较担心出现难产的情况。同时,国家对剖宫产的指征进一步放宽,在众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大对数产妇害怕自然分娩不安全,选择了剖宫产,所以剖宫产率持续上升。产前心理护理就是向孕妇介绍和宣传采取剖宫产与自然分娩两种方式的优缺点,来研究在对产妇采取有效的产前心理护理的意义。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在我院进行治疗的98 例分娩的待产妇,其年龄范围在19~34 岁间,平均年龄大约为24.13±2.31 岁,都是初产妇,孕周在35 到41 周,平均孕周大约是38.2 周。在分娩前对孕妇进行定期检查。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 例,对对照组产妇实施常规护理方案,对观察组的孕产妇实施重点产前心理护理方案,并宣传教育剖宫产和自然分娩的优缺点,比较两组产妇的一般临床资料,如年龄、胎次、孕周等,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能够进行比较。

1.2 方法

将98 例孕妇随机平均分组,对照组49 例,采取常规的产前心理护理措施;观察组49 例,在采取常规产前心理护理的基础上,还要宣传介绍剖宫产和自然分娩的优缺点,鼓励家属以其接受宣传教育。随访统计宣传前后孕妇的意向及最后的分娩方式、转归,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等[2]。助产师讲解和指导孕妇进行自由体检后,产房护理人员要根据孕妇的自身情况及心理状态,实施有效的护理方案,向产妇讲解自然分娩和剖宫产两种生产方式对胎儿及产妇的影响,让其保持愉快的心情,积极配合生产,顺利分娩。

1.3 心理问题

(1) 害怕婴儿有生理缺陷;(2) 忧虑医疗安全;(3) 对住院的环境感到陌生;(4) 担忧婴儿的性别。

1.4 心理护理措施

每个孕妇都非常希望生个聪明健康的宝宝,孕妇住院的过程中,很想了解自己主治医生的工作态度,专业水平及在分娩过程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孕妇容易出现恐惧、不安的心理,此时,护理人员要详细的.向孕妇介绍我们的医师,并耐心说明在分娩时需要注意的事项,消除孕妇紧张、恐惧的心理,采取分娩陪伴,让孕妇家属陪伴分娩,此外,要密切观察孕妇产程,采取有效的医疗措施,在确保医疗安全的基础上,降低产妇的痛苦。大部分产妇对住院环境感到很陌生,因此护理人员在与产妇交流时态度要和蔼亲切,体贴关心安慰孕妇,一旦孕妇出现不适,要立即进行处理,向产妇讲解入院须知,卫生状况,病区结构、物品放置、医院的制度规章、室内设置和功能,确保病室安静、美观、整洁,保障孕妇能好好休息,养精蓄锐,顺利完成分娩过程。

1.5 观察指标护理人员要想孕妇详细的讲解自由体位,然后密切注意产妇分娩产程、分娩方式、时间及产程用药等,并做好记录。

1.6 统计学处理

用率表示计数资料,用χ2 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用均数± 标准差( xx±s) 表示计量资料,用t 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则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2 结果

比较分析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率、产后抑郁情况、剖宫产率,结果发现观察组产妇均明显比对照组产妇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3 讨论

自然分娩是一种正常健康的过程,是人本能的行为。产妇和胎儿都有能力顺利进行自然分娩。在自然分娩时,子宫的收缩是有规律的,这样胎儿胸廓的压缩和扩张也是有规律的,促进胎儿肺部逐渐发育成熟,使胎儿能进行自主呼吸。此外,子宫的规律性收缩能促进排出胎儿呼吸道里的羊水与黏液,大大降低了新生儿湿肺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剖宫产是一种外科干预和病理现象过程,它在较短的时间里切开产妇腹壁及子宫壁取出胎儿,能有效的解决难产及母婴并发症等情况,大大降低了母婴的死亡率。不过,会严重损伤产妇机体,可能引起出血、感染伤口、损伤器官、愈合不良等并发症。有资料表明,剖宫产还会造成皮肤损伤、骨折、肌肉神经损伤等。同时,手术后,产妇不能尽快进行进食,影响泌乳,不能及时的给孩子喂奶。因为母乳不足,新生儿会出现低血糖、脱水等症状。。产前心理护理能够对孕妇选择分娩方式产生影响,对确保分娩时母婴安全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此次研究中,通过在产前向产妇介绍宣传剖宫产和自然分娩的优缺点,使孕产妇的选择发生改变,剖宫产率显著下降。比较分析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率、产后抑郁情况、剖宫产率,结果发现观察组产妇均明显比对照组产妇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心理护理知识:儿童心理护理技巧 篇6

患儿因病住进医院,来到完全陌生的环境,恐惧、担心和焦虑不安随时可以发生。而且从生理上来讲,一个人情绪紧张,可使血中儿茶酚胺的浓度增高,相继会使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这对身体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就更加需要我们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帮助患儿耐心地适应医院的特殊生活方式。

1.学龄期患儿(6~14岁)此阶段的患儿有了一定的生活常识,懂得了一定的道理,因此对医院的生活能较快适应,他们对于打针吃药已不再恐惧,而往往担心自己的病是否很重,能否治好,能否继续上学,尤其是一些性格较内向的孩子,整日忧郁,影响了食欲;一些在学校学习成绩较好的孩子,对疾病康复方面的知识渴求程度更大。取得患儿的信赖是做好心理护理的首要条件,对于因生病住院而情绪低落,从而影响食欲的孩子,要耐心地解释身体健康与饮食的密切关系,同时鼓励他们战胜疾病。来源:考试大

2.学龄前患儿此阶段患儿生活和心理上都不成熟,尤其是独生子女平时衣食住行均由大人安排,依赖性更加突出,自立性较差,入院后很难适应,有的四五岁了还不能自己吃饭,整日哭哭啼啼,尤其怕打针吃药。对此,我们让他们看图片,并给他们讲故事等,做这个年龄段孩子喜欢做的事情。根据这个年龄段孩子心理的随意性和好模仿的特点,让他们像配合治疗较好的大哥哥大姐姐学习,从而取得较好效果。来源:考试大

一些婴儿哭闹时,我们尽可能地抱一抱,轻轻拍一拍,摸一摸他的脸颊、四肢等,除特殊情况如饥饿、大小便等,他会很快停止哭闹。

二、要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掌握心理的技巧,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护理心理案例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了200例儿科患者,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选取0~3岁,100人,4~7岁,100人,所得疾病为急性阑尾炎,需进行手术,所有的患儿在年龄、性别和病种构成比上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200例儿科患者,依照患儿年龄平均分为两组,a组:0~3岁,100人;b组:4~7岁,100人;然后按照随机的分配原则将a、b组各分为试验组(al、b1),每组50例,依照患儿不同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心理护理,相应的对照组(a2、b2)则只进行一般的术前准备,对患儿在手术前后的配合程度、恐惧感、手术前后血压和脉搏变化结果进行记录分析,总结儿科患者不同时期心理护理经验和心理特点[4]。

1.3 数据统计

统计学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分析处理,检验方法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5]。

2 结果

2.1 两组儿童心理护理结果分析

经过心理护理的试验组患儿和未进行心理的对照组患儿对比发现,接受心理护理组患儿的精神状况和手术配合程度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a1和b1的配合率分别达到62%和84%,手术前后患儿恐惧感比未经心理护理的患儿低(P<0.05),a1和b1的恐惧率为32%和22%;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在手术前后的血压以及脉搏差异明显,a1和b1的血压升高率为12%和20%,脉搏加快率为10%和18%,试验组患儿血压稳定率及脉搏稳定性都好于对照组,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术前配合和术后恐惧感发生率比较见表1,两组患儿手术前后血压变化及脉搏加快发生率比较见表2。

注:与对照组P<0.05

注:与对照组P<0.05

2.2 心理护理与心理特点分析

(1)婴幼儿期(0~3岁):婴儿期时,当其生理需要获得满足时,他们便会心情愉快,护理时应注意满足其各种需要,密切观察他们的饮食、大小便等,经常拥抱、触摸患儿,建立亲密感;幼儿期的患儿可以用语言,但其语言中枢发育并不完善,容易大哭大闹,比较顽皮[6,7]。因此护理者需要进行的工作更复杂,和他们进行恰当的身体接触和保持微笑,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与患儿进行良性沟通,消除抵触心理等[8,9]。

(2)学龄前期(4~7岁):该时期患儿的思维进一步得到发展,自我意识进步完善,患病时会更加任性,且对疾病的认识不深刻,单纯直率等。该时期的患儿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其多加鼓励和教导,根据其心理特点进行护理,加强与家长患儿的沟通[10,11]。

3 讨论

经过本次临床试验发现,接受心理护理组患儿的精神状况和手术配合程度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a1和b1的配合率分别达到62%和84%,手术前后患儿恐惧感比未经心理护理的患儿低(P<0.05),a1和b1的恐惧率为32%和22%;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在手术前后的血压以及脉搏差异明显,a1和b1的血压升高率为12%和20%,脉搏加快率为10%和18%,试验组患儿血压稳定率及脉搏稳定性都好于对照组,所有这些结果说明根据不同时期儿科患者的心理特点给与合理的心理护理工作对于患儿的疾病治疗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提高患儿的手术成功率和术后恢复率。

摘要:目的:对儿科患者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并总结心理护理经验。方法:随机选取200例儿科患者,依照患儿年龄平均分为两组,a组:0~3岁,100人;b组:4~7岁,100人;然后按照随机的分配原则将a、b组各分为试验组(al、b1),每组50例,依照患儿不同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心理护理,相应的对照组(a2、b2),则只进行一般的术前准备,对患儿在手术前后的配合程度、恐惧感、手术前后血压和脉搏变化结果进行记录分析,总结儿科患者不同时期心理护理经验和心理特点。结果:经过心理护理的试验组患儿和未进行心理的对照组患儿对比发现,接受心理护理组患儿的精神状况和手术配合程度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手术前后患儿恐惧感比未经心理护理的患儿低(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患儿在手术前后的血压以及脉搏差异明显,试验组患儿血压稳定率及脉搏稳定性都好于对照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不同时期儿科患者的心理特点给与合理的心理护理工作对于患儿的疾病治疗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提高患儿的手术成功率和术后恢复率。

关键词:儿科患者,不同时期,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陈顺珍,曾芳,唐辉屏,等.桂林市儿童缺陷多动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4):386~387

[2]Jonsdottir SS,Lewis JA.Toward evidence-based practice.MCN Am J MatemChild Nurs,2010;35(4):240~242

[3]刘林,等.注意缺陷多栋障碍患儿气质特征及其家庭背景研究[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5;20(1):3~6

[4]魏宝玉,苏林雁.家庭环境与ADHD儿童行为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45~146

[5]周华韦,罗学荣,韦臻,等.注意力缺陷障碍伴多动儿童个性和行为特点与其家庭环境[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4):72~74

[6]伊文杰.儿科患者心理特点与心理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9):186

[7]董浩娟.循证护理在儿内科护理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2):320-321

[8]徐微微.林家谊.意外伤害导致26例儿童颅脑创伤的抢救与护理[J].中国医药导刊,2008;10(6):965

[9]李文芳.患儿包皮切除术的恐惧心理及心理疏导[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5):898

[10]傅晓玲,杨琰,赵宏波,等.系统脱敏疗法变式降低儿童手术恐惧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496~499

护理心理案例分析 篇8

关键词:已育产妇;心理护理;原因分析;心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319-01

心理障碍是一种心理上的疾病,多是由于已育产妇情绪发生波动或者因为事物导致心理障碍,是对刺激反应的异常表现[1]?在心理障碍的作用下,已育产妇极易做出不符合常理的极端行为,并且产生相应的心理疾病,对患者与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要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已育产妇解决精神压力,十分有必要治疗心理障碍[2]?本文将分析200例已育产妇,对200例已育产妇进行心理障碍原因分析,并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内容如下?

1?相关资料与方法

1.1相关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1月至2010年5月200例已育产妇,200例已育产妇年龄在25至40岁之间,剖腹产患者62例,自然生育产妇138例,产后婴儿正常186例,产后婴儿异常14例,单胎产妇193例,双胎产妇7例,并且对200例患者进行科学分析,专业人士推断200例已育产妇均有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对已育产妇的危害极大,据不少数据显示,已育产妇长期处于抑郁状态会严重影响婴儿的发育,对其产生不良的影响;已育产妇患有心理障碍时,母乳的分泌量会减少,分泌的时间也较短,不能够满足新生婴儿的正常需求;心理障碍还会引起已育產妇子宫收缩能力的减弱,频率降低,相应的内分泌激素和甲肾上腺素发生改变,增加了患者出血的概率,威胁着患者的身心健康;患有心理障碍的患者,还有可能出现幻觉,神经紧张,反应较为剧烈,应对事情的方法较为极端,属于精神病的前兆;在患有心理障碍后,因为情绪波动较大,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随之产生?

1.2方法

1.2.1基本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1月至2010年5月200例已育产妇,随机将200例已育产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已育产妇,分析两组产妇的心理障碍原因,并使用心理护理的手法,观察疗效?

1.2.2护理方法 ○1对已育产妇进行心理护理时,要对已育产妇进行亲切的问候,语调缓慢,保证护理人员仪表整洁?优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升患者的好感,增加医患之间的互信,加强医患的良好互动[3]?○2优先了解已育产妇的情况,对患者信息进行收集,分别对患者的身份?职业?年龄?婚姻状况等信息进行相应了解,平等对待患者,尊重患者,帮患者分忧,针对患者的信息分析患者可能产生心理疾病的原因,制定相应的计划[4]?○3做好已育产妇的思想工作,耐心的向患者讲解心理治疗的重要意义,倾听已育产妇苦恼时,要稳定已育产妇的情绪,肯定患者的观点,再对患者进行思想教育,诱导患者用正确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已育产妇的烦恼?○4已育产妇在手术后,身体极其虚弱,需要良好的调养,做好相应的营养保证,规范患者的营养均衡,提升患者的抵抗力,并保持患者修养环境的安静,给予患者必要的休养时间,能够一定程度上辅助治疗已育产妇的心理障碍[5]?

1.2.3病因分析法 ○1对已育产妇的人际交往进行了解,观察患者对人际交往的态度,并分析患者的反应与动作[6]?○2观察已育产妇有无其他疾病,是否因为疾病原因对治疗产生恐惧感?○3分析已育产妇的工作性质,对患者工作压力进行有效分析,用多种方法帮助患者减压?○4关注已育产妇日常的习惯,有无反常现象,帮助患者改变反常的习惯?

1.2.统计学 使用SPSS17.0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通过将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数据分析统计,制作了下表一?

观察组的100例已育产妇,因工作压力原因产生心理障碍的已育产妇32例,因婚姻问题产生心理障碍的已育产妇41例,因人际问题产生心理障碍的已育产妇6例,因年龄问题产生心理障碍的已育产妇21例,概率分别为32%?41%?6%?21%;对照组的100例已育产妇,因工作压力原因产生心理障碍的已育产妇35例,因婚姻问题产生心理障碍的已育产妇46例,因人际问题产生心理障碍的已育产妇5例,因年龄问题产生心理障碍的已育产妇14例,概率分别为35%?46%?5%?14%,使用SPSS17.0进行分析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100例已育产妇,满意人数为92例,治愈人数为96例,出院时间为7.26d,满意度?治愈率和出院时间分别为92%?96%?7.26d;对照组100例已育产妇,满意人数为90例,治愈人数为95例,出院时间为7.35d,满意度?治愈率和出院时间分别为90%?95%?7.35d,使用SPSS17.0进行分析统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3.1病因分析结合护理 已育产妇通常是由不同原因或多方面原因共同影响,导致已育产妇产生心理障碍,所以要针对相应病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1针对已育产妇对婴儿健康的担心,可以跟患者讲解婴儿的相应护理措施,稳定患者的情绪,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心理负担?○2针对已育产妇对工作压力的担心,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帮助患者减少精神压力?○3针对已育产妇对婚姻状况的担忧,做好医护工作,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婚姻观念?○4针对已育产妇对人际问题的苦恼,优先了解患者的兴趣爱好,从兴趣爱好出发,与患者进行良好互动,加深医患关系,提升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友谊?○5针对已育产妇对自身年龄的担忧,主要讲解高龄产妇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对高龄产妇进行肯定,列举成功的高龄产妇案例,增加患者的自信心,减少已育产妇的压力?

3.2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患者采取以上措施,产妇的心理问题得到了解决,较为理想的满足了产妇的心理需要?因此,要及时为患者进行解压,做好已育产妇的相应准备工作,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诱导患者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加强患者的心理教育,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检查,并帮助患者树立自我检查的意识,增加患者自我调节的手段,保证已育产妇的情绪,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也对家属进行心理辅导宣教,使家属深刻意识到心理障碍的严重性,并对心理障碍持续关注?心理障碍对已育产妇和产后婴儿的危害极大,会对新生婴儿的发育产生影响,减少母乳量的分泌,使患者内分泌出现紊乱,内出血概率上升,严重威胁着已育妇女和新生婴儿的身心健康?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治疗效果好,能够有效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障碍,对心理障碍原因进行分析,能够更好的了解病因,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因此,应该加强对已育产妇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和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 唐淑英.初产妇的心理护理[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22(12):1209-1209.

[2] 梁清仙.加强孕产妇心理保健预防产后抑郁症[J].护理研究,2008,22(9):799-800.

[3] 杜萍.产后抑郁情绪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28(5):614.

[4] 张桂珍.心理护理干预对产妇产后心理障碍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9):1682-1683.

[5] 王春燕.高龄产妇产后心理障碍的临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4,(21):286-286.

儿科护理中应重视心理护理 篇9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心理护理已占据护理工作的重要地位,越来越被重视。在儿科治疗护理工作中,笔者深深的体会到,心理护理与生理功能护理同等重要,在心理护理中,患儿的心理护理和成人患者的心理护理也同等重要,在护理患儿时不可忽视。了解患儿及家属心理活动,用言语技巧满足心理需要

患儿由习惯温馨的家庭生活环境到陌生的医院,使已经习惯的生活环境和行为受到改变;同时大多数患儿由于受到家长的宠爱和娇生惯养在无形中养成了任性、霸道、自私等不良习惯,加之生病后家长对患儿的同情、迁就,使患儿变得更任性,不愿意接受治疗、讲条件等。对此,护理人员必须用自身的职业素质去满足患儿的心理需求,绝不能有责备或用不良的行为惩罚患儿,要以高尚的护理情感去接触、亲近患儿,做好说服工作。在治疗前努力用语言技巧去解除他们的紧张恐惧心理,千方百计使患儿从情感上接受并信任护理人员,同时要做好家长的解释工作,争取家长的协作,因为家长的行为情绪、言语对患儿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应使其以积极的心理支持给患儿增加信心和勇气,起到良好的心理传导作用,从而诱导患儿在不愿意的前提下同意治疗。掌握患儿的心理状况,做好心理护理

作为一个儿科护理工作者,良好的语言修养、精湛的技术操作及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对患儿的康复起着重要的作用。患儿来到陌生的医院,首先接触的是医护人员,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群,对住院环境及医护人员的生疏,加之病痛的折磨,往往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因此,必须给患儿创造一个安静、安全、舒适、整洁的环境。由于患儿年龄层次的不同,对各种事物的认识不同,年龄较大者躲在家长背后,年龄较小者则会哭闹。因此,对不同年龄层次的患儿必须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婴儿期患儿的心理护理,可通过认真细致地观察患儿的反应来了解其病情,找出原因给予解决。婴儿烦哭不止可能由于饥饿、衣裤过紧、疼痛、尿湿等引起。要求儿科护理工作者具备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和坚实的理论知识,耐心地观察病情,并给年轻的父母传授有关的卫生知识。幼儿期和学龄期患儿的心理护理,可采取和蔼亲切的态度,以及带有表扬的语调和言语,分散患儿的注意力,消除其恐惧心理,与他们交知心朋友,诱导相互信任,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巧妙语言和娴熟技术是顺利完成患儿治疗的保证

在儿科治疗护理中,药物治疗是疾病康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造成患儿痛苦、恐惧的主要原因。如输液、注射等均可给患儿造成精神上的紧张恐惧和肉体上的痛苦,导致患儿产生反抗行为。因此,在治疗护理中要抓住患儿的心理特点,在治疗前尽量使用巧妙的语言排除他们的恐惧心理,消除见医生就哭、谈针色变的恶性刺激,主动诱导和鼓励争取患儿的合作,千万不能因他们年龄小就忽视他们的感情,用吓唬或强迫的行为来完成治疗任务。在做各种治疗时应用娴熟的治疗技术,稳、准、轻、快地完成操作过程,把痛苦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向患儿证实许诺,使患儿从心理上确认许诺是真的,从感情上依赖护理人员,完成从不愿接受治疗到主动配合治疗的心理过渡。健康教育

临产产妇心理护理 篇10

因此,加强临产妇的心理护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护理人员通过运用良好的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以及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提高产妇疼痛阈值,解除紧张、恐惧、不安情绪,使产妇保持分娩所需的最佳心理状态和充沛的精力应付分娩的压力,主动配合达到安全顺利分娩的目的。

本文通过100例临产妇的心理状态观察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服务模式,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护理心理案例分析 篇11

【关键词】心理护理;美容手术;心理状况;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411-01

美容手术随现代人们美化自我的要求发展而发展,但受术者在美容过程中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等消极情绪,易引发术后恢复延迟等并发症而影响手术效果[1]。为此本研究将51例加强心理护理的美容受术者,与51例仅应用常规护理的受术者进行比较,以期为日后护理工作提供参考,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4年12月于本院行美容手术的102例门诊受术者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观察组男女比例11:40,年龄40-55岁,平均(46.50±5.47)岁;对照组男女比例10:41,年龄41-56岁,平均(45.01±5.16)岁;美容项目包括、除皱、隆鼻等。两组受术者基线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向受术者介绍手术过程及其效果等常规性美容手术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⑴护理人员在术前主动与受术者沟通以了解手术动机,引导其树立正确审美观并耐心解答受术者疑问,详细说明手术流程、效果、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使受术者的期望值处于合理状态。⑵护理人员在术中密切注意受术者的情绪变化,积极询问其心理感受并及时提供帮助,运用亲切、安慰的眼神或动作安抚受术者。⑶护理人员在术后认真告知受术者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事项,使受术者做好可能出现疼痛等反应的心理准备,肯定其在手术中的良好配合,适当赞扬其容貌的改善,帮助患者正面接受新外观。

1.3观察指标与判断标准

依据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SAS&SDS)评价受术者心理状态,以50分为临界值,分数高低与情绪好坏成反比;按照1988年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研制的健康调查简表(SF-36量表)评价受术者生活质量,选取躯体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社会功能4个项目,每项0-100分,分数与质量成正比[2]。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或组间比较均用t检验,计数用百分比(%)表示,以X2检验,P<0.05表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心理状态比较

两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美容手术是将美容与医学相结合的现代外科学,可以满足人们追求美的需求,针对美容受术者在围术期不同阶段中的不同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疏导,有利于改善受术者的心理状况并增强手术效果[3]。此次研究主要从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评分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探究心理护理对改善美容受术者心理状况的作用。

现代医学模式正逐步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一体的模式,人性化护理是其必然趋势。本次研究数据显示,两组受术者接受护理后的SAS、SDS评分均比护理前更低,且观察组评分下降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由此可知:加强心理护理对行美容手术者的效果优于常规护理。考虑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本研究從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阶段对观察组受术者进行系统性心理护理:就术前而言,护理人员主动与受术者进行交流,耐心回答问题并详细说明手术相关事项,有助于受术者提高手术认知水平,设立合理的效果期望值以减轻术后失望、不满等心理;就术中而言,护理人员用亲切和蔼的态度询问受术者的心理感受并及时提供帮助,有助于消除受术者虽局部麻醉但意识清醒而引起的对手术产生的紧张、恐惧等情绪;就术后而言,护理人员告知受术者可能出现疼痛等局部反应,有利于消除其恐慌心理,适当赞扬受术者容貌的改善,有利于引导其正面接受新外观,以便促使其及早适应自身新形象[4-5]。

同时根据本研究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躯体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等指标值均比对照组高,提示加强心理护理对于提高美容受术者的生活质量更加具有积极意义。分析其主要是因为护理人员听取受术者诉求并及时予以心理疏导,有助于获得受术者信任并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进而使其获得心理慰藉与社会支持,实现改善受术者心理状况、情感功能与社会功能的目的[6]。由于受时间、环境及样本量等因素限制,本研究尚未分析美容受术者对于本院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有待进一步研究后加以探讨。

综上所述,对美容受术者加强应用心理护理的效果良好,不仅能够消除受术者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显著改善其心理状况,而且可以帮助提高受术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苏翠红,何林,刘云景.如何做好整形美容受术者手术前后的心理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2012,11(21):1644-1645.

[2]梁惟苓,梁一国.面部美容整形手术患者的心理干预与心理状态的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13,4(21):217-218.

[3]张晓慧.浅谈心理护理在医学美容整形中的应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1(24):55-56.

[4]张燕.隆乳术后的心理护理和术后回访[J].中国医疗美容,2014,3:155.

[5]周娜,陈淼.心理护理干预在整形美容中的临床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2(33):395-397.

上一篇:二年级数学教案201下一篇:文明美德伴我成长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