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文黄山奇石优秀教案(精选10篇)
今天上《黄山奇石》,课后要求是:“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从课文内容和要求看,本课还是需要有背诵部分的,但是这些内容要学生自己喜欢的,虽然挺能体现学生的个性的,还是挺让我为难的。
其实这是一个老问题,但我还是想知道大家是怎么对待的,于是,我查阅了网络,发现了许多不同
的观点:
有人说:这就需要教师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千方百计地揣摩编写者的意图。在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最好让学生“全盘照收”,最笨的办法往往有时就是最有效的办法。但这又与编写者原来的出发点相去甚远。唉!令人左右为难呀。
有人说:跟着感觉走呗!只要你认为有可能会出题的内容,死命令一条:背!宁可多背十篇,不可放过一段!
有人说:对于自主选择和考试这一矛盾,我个人的看法倒是象以前一样规定死好。课文里哪些内容最精彩,最值得学生背诵,便指点学生背诵,这样不是很好吗?哪些内容最精彩,并不是无法确定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什么都由学生自己选,自己定。假如有学生都不喜欢,就不要背了吗?课本以及教师,有责任给学生方向性的指点——你背诵这些部分吧,因为它最精彩。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发现人们考虑最多的不是“自己喜欢的”这个关键词,而是“是否需要考试”。是呀,如果不背,到时要考试你怎么办?于是,有的老师采用“全文背诵,全册背诵”的“两全”方法,甚至有的采用“背诵加抄写”的保险政策,你听了也不要惊讶!
为了搞清楚“自己喜欢的部分”,我翻阅了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几册语文书,发现从一年级下册开始就有这样的要求,而且呈每年上升的趋势。到三年级还增加了“我要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的.要求。而且提出这样要求的课文一般是写景或者比较抒情有哲理的文章。如二年级上册中《黄山奇石》、《北京》、《清澈的湖水》、《我是什么》。这些课文中有相当多的句子写得很美,很精彩,但是真的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老师似乎有些难以取舍。于是出现让学生全文背诵,也是情有可原。
此时,我想到了上面那句话:“课本以及教师,有责任给学生方向性的指点——你背诵这些部分吧,因为它最精彩。”编者在提出这样的要求时,其实不仅只是对学生提出了要求,更是对老师点明了指导方向,要求老师在理解教材和设计教学时,要有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逐渐理解,哪些内容是需要我们积累的。相信从一开始老师有意的牵引到最后学生自由选择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可能这个过程中,有硬性要求,有老师同伴影响,但是我们的目标是“引导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让学生懂得积累,懂得欣赏。
于是,我在引导学习《黄山奇石》时,以“仙桃石”为例,让学生抓住“好像,飞下来,落”等重点词理解“仙桃石”的“奇”。通过朗读、想象、说话再朗读,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背诵这段话。再运用类似的方式,划出写“猴子观海”的特点,用自己想象、动作演示、对比表演等表现出“猴子观海”的奇特。并要求把“它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一句话背诵下来作为课外作业。而其他课文中的部分,让学生自己再选择背诵。
对在校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到过黄山,没见过黄山那种变化多端,形态各异的奇石,大多数学生缺少对黄山的直接经验,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声情并茂,生动形象地强化学生感知,努力学懂这篇课文。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有一颗慧心,做写作资源的开发者。于是,我在指导学生品味奇石的基础上,增加看图联想,给其他怪石起名字,写“奇石”这一环节,学生在与小组讨论交流之后,加上先前的语言积累,通过儿童特有的思维,写出了比文中更具有童真童趣的话语。如:有的学生写道:“两只张牙舞爪的大狮子,你争我夺的抢着一个漂亮的绣球。”再比如:“一只雪白的天狗蹲在山头,呆呆的望着银盘似的月亮,它心想,我怎么把他吃掉呢?”“一位漂亮的仙女,端坐在平台上,聚精会神地弹奏一支美妙的乐曲。”这一环节也使学生他们的个性得以舒展,灵感得以释放,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了他们可以尽情想象和创造的乐园。
如果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那么想象则是“维系美丽花朵生命的源泉”。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看图和模拟表演来创设想像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想象思维的方法,如品味“猴子观海”时,我引导学生说说图中的“猴子”指的是什么?“海”又指的是什么?学生很快发现,“猴子”是指山顶上想猴子的一块巨石;“海”是指山峰间像波浪一样翻滚的云雾。显然人们把这两种景象融为一体,称为“猴子观海”。这本身已充满了想象的色彩,接着我又让学生细读重点句,从中找出“抱着”“蹲”“望”这些描写动态的词语,以及“一动不动”这个描写静态的词语,品味想象的意境。我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说:“这只蹲在山顶上的猴子被翻滚的云海惊呆了。”有的说:“这只猴子被眼前的云海吓坏了。”还有的说:“这只猴子望着翻滚的云海在沉思。”这时我抓注时机,让学生将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进行即兴表演,把图中景物,由语言变为动作。以此激发兴趣,强化想象思维。在此基础上,我通过谈话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这不是一只石猴,而是一只真猴,面对翻滚的云海,它会想到什么?”这是课堂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它会想,我要是孙悟空踏着云彩飞过去见观世音有多好。”有的说:“我要是会游泳,跳下去游个痛快。”还有的说:“我要是长出翅膀,飞到对岸去该多好!”就这样,我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创设了想象思维的氛围,使学生的思维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上课伊始,我便吊起学生的胃口,先请去过黄山的学生介绍他对黄山的印象,我又补充介绍了著名的“黄山四绝”,使学生们一下子就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本节课我以朗读作为重点,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保持了对话双方的平等意识。比如,师生共同探讨怎样有感情地读,怎样背得快,都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商讨,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让学生通过模拟“仙桃”飞来的情境,突出“飞”字和“落”字,学生做着动作便很容易理解了课文。还请小朋友上台表演“猴子观海”,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突出“猴子观海”的几个动词“抱”、“蹲”、“望”,这正是理解文章的重点。只有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学生才会真正领会其中的意境。
在学生有了一些语言积累后,我进行了想象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通过提问来激发他们的思维。比如:什么样的狮子?怎么抢?抢什么样的球?又通过自选题材,独立发挥想象,对课文内容进行续编。比如:仙女弹琴,让学生根据这个题目,自己展开想象,仿照课文编成一段话。经过这样层层深入的反复强化训练。学生逐步掌握了想象的方法与步骤,并且有了充分展开想象的条件,一段段充满想象的描述应运而生。有的学生写道:“两只生龙活虎的大狮子,正在玩着杂技呢!”再比如: “一位漂亮的仙女,来到了凡间,正坐在平台上,聚精会神地弹奏优美的歌曲。”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中引发了情感的共鸣,思维得到了提升,也完成了语言的积累。
2、黄山奇石》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创造力。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弄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练习有感情读文。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难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作者从几方面介绍黄山奇石的,在了解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创造性地练习说话。
2、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一、激趣导人
1、出示黄山风景图片: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小作者去欣赏黄山的奇石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山奇石》。
二、采取自主、合作的方法探究黄山奇石的神奇
1、先自主学习,要求 : a.选择一块自己最喜欢的奇石,找一找课文哪一段写了这块奇石,并读一读.b ,图文对照,说说这块奇石的“神奇”之处,并用“——”划出描写巨石样子的句子。
2、再合作学习,四人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随机学习课文。图展示猴子观海的样子:
(1)这块奇石叫什么名字?谁研究这块奇石?指名汇报(2)演一演,评议。(你觉得他演的怎么样?)
(3)还有什么补充吗?如:“陡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在陡峭的山峰上?为什么是翻滚的云海?
(4)想象说话:几年来,这只神奇的石猴为什么一动不动呢?它仿佛在想什么?学生小组交流想法。
(5)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你们喜欢吗?齐读 图展示仙人指路:
(1)谁研究这块奇石?指名汇报,板书:站 伸 指(2)想象说话:这位仙人仿佛会说什么?
(3)课文并列地写了“猴子观海”和“仙人指路”两个内容。我们说一段话里,有时并列地写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容,这样的段式叫()。那么文中用什么句子把这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呢?请用“~~~”划出连接句。(4)指名说
(5)朗读第二段,一生读“猴子观海”,一生读“仙人指路”,其余齐读连接句。仙桃石:
1、指名汇报,插问:这里的“恰好”是什么意思?“落”还可 换成什么词?哪个更好?
2、想象这个大桃子是怎么来的? 图展示金鸡叫天都:
1、哪里是天都,哪里是金鸡?
2、它奇特在哪里?指名说
3、课文第三段并列地写了哪两个内容?同桌分读——男女分读
三、拓展思维,在延伸训练中领会黄山的神奇风光
1、课文哪一段介绍了“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读读比一比,这段的写法与前面几段相比有什么不同?(样子 名字)
2、“奇形怪状”是什么意思?你搜集了哪些奇石?
3、你能把这些奇石介绍给大家吗?
4、选择一块奇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画一画,或模仿课文写一写,也可以给收集到的奇石图片取名字,当小导游演一演。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黄山之行愉快吗?你有什么感受?黄山四绝今天我们欣赏了奇石,还有奇松、温泉、云海等,收集资料感受其秀丽神奇。板书设计:
黄山奇石
猴 子 观 海 抱 蹲 望 仙 人 指 路 站 伸 指 仙 桃 石 飞 落
1、教材简析:这节课是本册教材第二部分第一课,是生字注音,以体现向中年级的过渡。这是一篇看图学文,利用插图增强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总体目标的具体要求,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年龄段的特点,从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综合考虑,把本节课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目标:看懂图意,读懂课文,能抓住景物的特点。知道黄山有哪些著名的奇石,它们都是什么样?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秀丽风光,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不同的景点所看到的不同景色。理解黄山奇石“奇”在哪?这体现出设计的思路,学生对美感的发现,观察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出不一样,美感与观察相结合。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识特点,应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习兴趣,突出知识的趣味性,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从读入手,以读为主。运用各种方式激发学习读的兴趣,从读中感悟知识,让学生通过听、看、说的实践活动中来理解黄山奇石的“奇”“美”。以此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热爱祖国的情感。以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合作探究相结合,以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感悟相结合,突出本节课教学重点,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
三、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教学手段的运用
教学方法:以读为主,读感相结合,教师适时引导启发。
评价方式:结合学生本节课的知识结构,采取学生互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以多媒体课件为主,以图片辅助教学,突出本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流程预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画生字,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2、自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
3、再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
(三)、朗读感悟
1、自由读课文,想读哪段读哪段,不明白的地方小组交流讨论。
2、相互指导朗读
(1)、书中着重介绍了哪几块石头?它有什么特点?
(2)、小组讨论:这些石头美在哪?你觉得哪些字词用等得准确恰当?
(3)、选代表汇报结果
(4)、多媒体课件演示(黄山石的美)
(5)、你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情感来读?(学生互评)
(四)、想象拓展
试着描述“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石头的样子。学生互评谁说的好。
(五)、指导背诵
1、观察课件中的黄山石的景象。
2、教师引导归纳重点词的背诵。
(六)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教学效果预测及反思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使学生们真正地实现个性的自我展示,体验自身价值。
2、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的能力。
1.读通课文;
2.了解黄山石的神奇,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3.抓住石的特点,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2、3自然段;
2.抓住特点,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抓住石的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黄山吗?黄山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素有“人间仙境”之称。今天我们就要学习《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去欣赏黄山奇石。
二、初学课文
(一)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师:看完了,你有什么感受要告诉我们的吗?
生自由说。
(二)过度:
师:黄山奇石真是千奇百怪,神奇至极啊,让我们打开课本,再到课文中去欣赏。请你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再思考课文中主要介绍了哪几块奇石?
生自由朗读课文。
反馈,师板书: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
师:在这几块奇石中,挑选你喜欢最感兴趣的一块或几块,快速到课文中去找找,仔细读读,研究一下,你为什么喜欢它?然后用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大家。
(三)分层学习(随机)
1.师:你喜欢哪个?为我们读读
生:我喜欢猴子观海。生朗读(教师出示图片)
师:能说说猴子观海吸引你的理由吗?
生:这只猴子的动作……
师:谁也喜欢这块,谁也来说说?
生:……
师:读得真到位,你能为我们表演一下吗?
请学生表演。师随即询问:请问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啊?
这只猴子在想些什么?面对这猴子观海,你有什么要说吗?
请别的同学有也说说;
一起把这几句话读读。
2.师:还有别的吗?
生(仙人指路),朗读。图片出示
师:谁也喜欢这个,请你读。
讲讲你为什么喜欢这幅?
生:……
师:请喜欢这幅的同学一起朗读。
3.仙桃石
学生朗读。
你为什么喜欢这块?
生:……
师:这样一块神奇的石头,它的来历你想都过吗?
生:……
师:你能说得那么好,相信你一定能把这奇与美读出来。请你再读一遍。
谁也来试试。(指名2、3位)
请女生读
4.金鸡叫天都
师:为什么喜欢?
生……
师: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你对这块石头的喜爱吗?
谁也喜欢?
理由,朗读
师:几块巨石组成的金鸡叫天都太神奇了,我仿佛看到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伸长脖子,对着天都峰不住啼叫。
让我也来读读,如果你们愿意也可以和我一起读,好吗?
师范读。
三、整体感知
1.出示课文2、3自然段,齐读。
师:黄山奇石果然名不虚传,让我们一起再来品味它的神奇美丽。
品读课文2、3自然段
四、课堂实践
同学们对黄山奇石有了这么深的理解,我觉得都能做做小导游了。请你选择一处自己喜欢的,看看图,读读说说。当一回小导游,介绍给你的同学,介绍给我们老师,好吗?也可以小组成员之间交流。
学生做导游
(师引导:你觉得这位导游怎么样?)学生评价
(师评价:我觉得如果这位导游能够加上自己对这块石头的理解,那么游客就会更加感兴趣了)
再请学生表演
五、延伸巩固
1.师:黄山的奇石又何止这四种,有些石头还没有取名字,正等着你去发觉呢!
2.出示图片,请学生取名。再请学生用一两句话来形容这幅画。
3.朗读全文
大自然真是神奇,她给了我们美的享受,让我们带着这份自豪,好好的把黄山奇石的奇、趣夸一夸,把我们祖国山河的壮丽赞一赞,把整篇课文轻声读一读。
4.黄山真是令人向往。这里有介绍黄山的一段影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1、知识目标: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之处;理解重点词语,积累词汇,渗透写作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朗读、说话、交际能力。
3、习惯目标:培养学生自学习惯,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
4、德育(情感)目标: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在朗读中体会黄山奇石的奇妙之处。
2、有些词语如“闻名中外”“秀丽神奇”“翻滚的云海”“尤其”要通过各种方式重点理解。
教学难点:
1、“翻滚的云海”由于平时很难看到,所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2、第五自然段中“巨石怎样变成了一只金光闪闪的雄鸡”是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激情引趣。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一个风景特别优美的地方去看一看,你们愿意吗?这个地方就是――黄山(师板书:黄山)对于黄山你都知道些什么?(生自由答)有去过黄山的吗?多数同学都没去过,教师也没去过。但老师这里有一段黄山的录像片,你们想看看吗?(放录像)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各抒己见)
2、揭题、解题
师:提到黄山,就不得不说一说那里的石头,这节课我们就来观赏一下那里的奇石(板书“奇石”)齐读课题。
师:“奇石”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到底那里的石头神奇在哪儿,相信同学们学完这节课都会找到答案的。
二、讲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看图,想想这四幅图都和课文中的哪一段相对应? 学生自由读后,汇报。如果第四幅图出现争议,要留到一会再讨论)。
(二)分段学习
1、学习第一段(1)讲读、分析
a师:我们先来看一看第一幅图吧。(出示第一幅图)谁能说说图上都有什么?你觉得这里的风景怎样?
b师:我们看看书上用什么词来形容黄山风景的。谁愿意读读第一自然段?(一生读第一段)
c师:哪个词最能表现黄山风景的特点呀?(秀丽神奇)(师板书:秀丽神奇)秀丽神奇是什么意思?好,我们又学会了一个形容风景的词语,齐读―――秀丽神奇。
d师:这段除了告诉我们黄山景色秀丽神奇外,还告诉我们什么了?(闻名中外)什么叫闻名中外?你还知道我国哪些地方闻名中外呢?作为一名中国人你觉得怎样?(板书:闻名中外)
e师:这段还告诉我们什么了?(那里怪石有趣)那句写的读一读(师出于第1自然段第(2)句话)“尤其”一词你还能换个什么词来说,(特别)放在句子里读一读。(一生读句子)你读了这句话,觉得作者下面要写什么了?(怪石)对了。像这样的句子在文中就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你们明白了吗?
(2)指导朗读第一段。(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看来黄山的风景真美呀,尤其是那里的怪石还特有趣,那么谁愿意再读一下第一段,让人听了以后都起赶紧支看看。(学生读、评价,适当出示朗读符号进行指导)齐读第一段。
2、学习第2一5自然段
看图、讲读、分析、朗读
(1)师:既然那里的奇石有趣极了,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好吗?快速浏览课文2一5自然段,介绍了哪些奇石,把它们的名字画下来。(学生画在书上)准来汇报?(生说一处,师写一处,名称)
(2)师:文中主要介绍了这四处景观。现在再请你默读2一5自然段,想一想,人们为什么给它们起了这样的名字。读完后,你喜欢哪处景观,就给你同桌讲讲它名字的由来,听清了吗?默读开始(学生默读后,同桌讨论)
(3)学生汇报(学生汇报哪段就讲读哪段)
a“仙桃石”一段,出示图片,学生讲清名字由来后,提问:为什么叫“仙桃石”而不叫“桃子石”教师要抓住“飞”和“落”两个词,并相应板书。然后请喜爱“仙桃石”的一名学生带着喜爱的情感读第二段。读后学生评价哪读的好,教师相应出示朗读符号,让所有喜爱这处景观的同学都齐读这一段。
b、“猴子观海”一段,出示图片,学生汇报后,师请学生指出哪些词语最能说明这处景观的样子,师板书:抱、蹲、望,让学生找出所喜爱的词。如“翻滚的云海”让学生解释是什么样子。“陡峭”用打手势来理解,然后也请学生朗读、评价。
c“仙人指路”一段,学生汇报后,教师请学生找出哪些词语最能说明这处景观的样子,板书:站、伸、指。然后让学生做出“指路”的动作,最后学生朗读。
d“金鸡叫天都”一段,学生汇报后,师让生指出不太理解的地方,师出示第一句话;其他学生讲解。要抓住“变”字,再让学生找出形容样子的词语,师板书:变、伸、啼。然后朗读。
注意:有可能学生对第四幅图到底对应的哪一段的有异议,教师要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理由,只要能通过图说清是怎么像“仙人指路”或“金鸡叫天都”的既可,老师不做硬性规定。
(4)体会写法,渗透写作方法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学习的这四段,每一段作者写作的顺序都一样吗?先看“仙桃石”一段是先写这处景观的名字再写样子,而第三段呢,是先写样子,再写名字,第四段呢?第五段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变换着写呢?就是让读者感到写的有变化,不枯燥,有趣味,明白了吗?
3、学习第六自然段
师:黄山奇石就是这几处吗?(不是)好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段(学生齐读),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三、发散思维练习
师:你们看这里就有几处奇形怪状的岩石,你们来说说它们像什么,给它们起个名字好吗?(出示图片,学生说像什么并起名字)
四、全课总结
师;学完这篇课文,谁能说说“黄山奇石”到底“奇”在哪里呀?
师:由此我们看出黄山风景真是――――秀丽神奇,闻名中外
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因本课生字较多,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3、感受黄山奇石的奇、趣,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课后我认为我并没能做好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教学目标没能很好地实现。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导入环节我以导游的身份创设情境,配以图片引领学生“进入”黄山观赏神奇的景色。设计了旅途中遇到障碍,需要靠集体的力量清除“生字石头”才能继续游览这一环节,然而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从这第一环节就出了重大事故,多名学生出现不认识生字的情况,于是我只能慌乱地结束了这一环节。在初步感知环节中,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不知怎么读着读着变成了齐读,声音又小,造成一种非常没有精神的感觉。在精讲部分,我采取看图学文的方法,导学第二自然段,分看、找、议、读四步,辅以动作朗读,让学生体会黄山石的奇;再扶学第三自然段,巩固四步学习方法,最后让学生用这一方法自学第4自然段,相机进行辅导。课堂第四环节为练习巩固,我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模仿作者的描写方法,说一说“天狗望月”是什么样子的,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最后一环节为书写指导环节,因时间浪费过多,也只能是匆匆带过。
这节课,失败的地方太多,这将成为我不可多得的经验财富,现总结如下:
1、课前准备没有做好。我选择的是第二课时来教学,但是由于记错展示课时间,导致第一课时基本没有讲,继而造成学生在复习生字的环节没能有个好的开始,这样一来也打击了孩子们的信心,致使之后的课堂格外沉闷,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这给我敲响了一个大大的警钟,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做好自己该做的每件事,才能给学生起一个好的带头作用,如果老师万事都得过且过、迷迷糊糊,那自己的学生也一定无法得到更好地成长;
2、对自己的学生还不够了解。我对班里学生的评价为聪明有余,但过于活泼,在平时的课上,班级气氛总是过于热烈,我没有预料到学生在面对其他教师听课时会表现得那么紧张,没能更好地去安抚学生,反而为了让课堂能够有序进行,课前故意作出严肃表情来整顿纪律。我想我需要的正是努力做到班主任该做的,用自己的真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尽快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多拿出一点耐心来,多多换位思考,才能带好整个班级。
3、教具准备得不到位。因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所以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图片,用A4纸彩印出来,但是图片的清晰度不够高,且较小,后排的学生根本看不清楚,造成教学无法进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就需要自己多多下功夫去搜集教学资源,提前思考需注意的问题,做好准备应对的策略。
4、时间分配不合理。课上精讲环节的后半部分进行得很仓促,一方面时间不够,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但想讲的没能讲到,且留给学生朗读和练习的时间也不够,没能做到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尽量精简教师用语,言简意赅,尽可能的去引导学生,这都需要我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加强锻炼。
5、提问方式不合理。我的问题设置,包括教师用语,都不够生动有趣,甚至于学生理解不了问题的指向,造成教学方向有些偏离,更多的是使学生无法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教学目标无法实现。同时,我的教学机智不够,面对教学过程的多个突发状况不但没能提前预想到,而且应对不足,没能及时调整教学方式,还需多多向其他教师学习,积累经验教训。
总的来说,这次巨大的失误,是我没能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落实不好,没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首先是充分暴露出教师的不足,讲解不够透彻,不够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加之没能反复练习、反复强调,这是我的失职。因而很感谢我的学生能够尽力配合我的教学,我将会尽最大努力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不断完善教学,弥补对孩子们的愧疚和歉意,愿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黄山奇石课文教学反思
★ 黄山奇石二年级教案
★ 二年级上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 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 《黄山奇石》练习题
★ 《黄山奇石》说课稿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黄山奇石的独特和美丽。
2.通过品读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图文结合感受奇石的神奇有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仿照文中的词语和句子写一写黄山的其他奇石。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的祖国幅原辽阔,景色秀美。有灵动的流水,广袤的森林,辽阔的草原,险峻的高山。著名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南部,“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四绝之一的“怪石”是大自然巧夺天工和人类奇思妙想的结晶,吸引着中外游客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今天,我们继续走进《黄山奇石》。
板书课题,学生读。
二、复习巩固生字的认识
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上节课中认识的字朋友。课件出示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三、深入感悟,理解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奇石》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块奇石?(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1、学习第二自然段
出示图片,问:为什么叫它仙桃石?它是怎么来的?学生答,课件出示“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请学生找出其中表示动作的字,引导学生做上标记,并重读这两个字。学生试读,指名读,示范读,齐读。
2、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谁知道“陡峭”是什么意思?用动作理解后,学生学着注释在书上。问:这只猴子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课件出示句子。
找出句子中表示猴子动作的词,学生自己标注,试读,指名读,师相机指导,齐读。
3、用以下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4、5自然段。学习方法:
(1)、同桌两人为一组,在“仙人指路”和“金鸡叫天都”中任选一处奇石读一读。
(2)、通过读文品句,抓住文中的动词描写来用心体会“奇石”的奇特之处。
(3)、读文之后,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
4、小组合作学习。
5、小组汇报交流:
仙人指路:抓住“真像”“伸”“指”重点词,想象“仙人指路”的情景,指导读书,通过范读、自读、小组互读、齐读等方式,读出“仙人指路”的奇特之处。
金鸡叫天都:这只公鸡漂亮吗?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金光闪闪)怎么会是金光闪闪的呢?师:太阳就像一个魔术师,把雄鸡变得金光闪闪,在变化的一刹那,我们的心里充满惊喜和兴奋,大家试着把这种惊喜和兴奋读出来。
抓住“变”“伸”“啼叫”重点词,想象仙人指路的情景,指导读书,通过范读、自读、小组互读、齐读等方式,读出“金鸡叫天都”的奇特之处。
6、学习第六自然段。
师: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很多。齐读第六自然段。
四、小练笔:
仿照2-5自然段的写法,选一处奇石写下来。
1、生写,师巡视指导。
2、指名交流自己仿写的奇石。师相机评价指导。
五、总结全文
读着《黄山奇石》,惊叹于黄山的神奇,也惊叹于大自然的伟大。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不是神话,是大自然的创造。我们仿佛被作者带到了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我们似乎并不是在阅读课文,而是站在黄山的一个观景台上,美美的欣赏着那些奇石,拍下一张张奇石图。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每一幅图都是一个神奇的童话。
黄山奇石有趣,作者写得也有趣,一块块本无生命的石头,被描绘的胡灵活现,呼之欲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感悟、理解和体验,使其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课文黄山奇石优秀教案】推荐阅读:
小学二年级语文《黄山奇石》教学教案03-06
二年级语文上册黄山奇石教案沪教版09-26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黄山奇石》教学设计02-15
小学语文课文阅读教10-31
小学语文课文朗读方法02-24
小学语文课文《山雨》教学设计10-17
小学语文课《为学》教案02-03
黄山之旅小学优秀作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