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中药材种植现状与发展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巴中中药材种植现状与发展(精选7篇)

巴中中药材种植现状与发展 篇1

巴中中药材种植现状与发展

一、调查时间:2012年7月——2012年8月

二、调查地点: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

三、概述:

巴中市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幅员面积12325平方公里,辖三县一区。全市具有丘陵、中山、低山等地貌,最低海拔208m,最高海拔2507m,地形多样,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1℃,年平均降雨量1117.9mm,年平均日照462.1小时,无霜期长达272天。土地植被保护较好,有利于中药材的生产和种植。巴中市共有植物类药材1500余种,动物类药材50余种,矿石及其他类药材20余种,中药材品种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在国家规定的364种重点中药材中,巴州区内有280种,中国药典收集的580个主要品种之中,巴中有316种,中国药典收载的珍稀濒危动植物药名录中巴中就有36种,通常收购经营的400余种中药材巴中就有280种,中药材年蕴藏量近6万吨。其中,大宗常用中药材80余种,名贵中药材10余种,稀少中药材80余种。巴中素有“药材之乡”、“生物基因库”的美称,主要盛产金银花、川明参、银耳、杜仲、天麻、虎杖、栀子、猪苓等上千种中药材,其中通江银耳、南江金银花闻名全国。近年来,巴中市中药产业持续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

四、中药材种植与开发前景:

中药是我国人民长期以来防病、治病、保健的物质,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基础。随着中药饮片、中成药用量的不断增加,对中药材的需求量也必将大幅度上升,很多中成药生产企业大力发展原料药材生产基地,以满足企业的需要。我国中成药生产企业较多,所需原料药材绝大多数靠从市场购进,因此,发展既与市场需求接轨,又能形成产业规模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是发展我市经济,帮助农民增收的重大项目。

五、中药材种植的现状:

我市中药材大多数品种是以野生为主,自古就有百姓上山采药的传统习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上山采药的人是越来越多,很多品种都能形成批量上市销售。据调查,全市一年采收野生中药材大约上千吨,如天麻、夏枯草、霪羊合、乌贝子等。由于采挖过度,使野生的中药材资源逐渐匮乏。

虽然我市采收野生中药材占据了中药材市场的一定份额,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市内外中药材市场的需求,还必须种植大量成片的中药材以满足中药材市场的需求。这样就促使在我市形成了无数中药材成片种植基地。据调查,2011年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单品种中药材基地主要有:川明参、金银花、栀子、虎杖、猪苓、银耳、杜仲等。其中巴州区渔溪镇积累了川明参种植的丰富经验,常年种植5000亩,产量约2000吨以上,带动该片区农户规模化种植总面积近1万亩,年产川明参3000多吨,实现产值近2000万元。南江县大河镇、兴马乡、赤溪乡等历年盛产金银花,种植20万亩,投产8万亩,年产金银花300多万公斤,实现产值1亿多元。巴州区平梁乡青包山村建有栀子种植基地400亩,年产栀子约5万斤,产值近10万元,带动该片区农户规模化种植总面积达2000亩,实现产值30多万元。巴州区南阳乡成片种植虎杖约60亩,年产虎杖2万斤,产值约10万元。南江县沙坝乡草坝村建有猪苓种植基地700亩,现还未投产。南江县的“三木”药材每年产量也有上百吨。前几年,巴中市的中药生产加工初具规模。全市有中药生产企业一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三家,以普瑞药业和正华药业为代表的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被列为全市重点培育的“十大龙头”企业和“20户”亿元企业。正华药业已被列入全市“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五户“五亿元”企业之一。普瑞药业和科伦药业于2011年分别通过国家GMP、GSP认证,普瑞药业形成了年处理原生药材500吨、生产固体制剂5.1亿片(袋、粒)的规模。科伦、百顺、百顺三家中药饮片加工企业年加工中药饮片700多个品种近100万公斤。

据调查,2011巴中市中药材产值突破4亿元。今年,政府明确提出大力培育地道中药材,发展生物制药产业,打造“秦巴药乡”品牌。巴中出台了《巴药发展行动计划》,力争建成川东北规模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重要的中药生产加工基地和秦巴中药物流集散中心。预计到2015年,全市新增中药材重点品种面积20万亩,实现年产值20亿元以上。

六、巴中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中药产业发展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从总体上看,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优势品种不明显,存在“三低四缺”,即生产水平低、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低;缺乏品牌优势、缺乏规模优势、缺乏市场优势、缺乏生产优势等。

一是缺乏科学规划,生产管理粗放。我市中药材品种多,但自然存量少,在中药材品种引种、选育上和发展布局上,缺乏总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在药材栽培上缺乏技术支撑,种植方式零星分散,生产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效益低。

二是规模化程度低,地道药材产量不大。虽然野生中药材品种不少,但大多生长在荒山野岭,山高路远,生长分散,不便于采收,加上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除少数品种外几乎无人采摘。一些珍贵的资源品种不能得到充分保护,优质中药材缺乏种植推广。现有的集中种植规模也较小,多为农户分散种植,品种杂乱,产量较小。

三是标准化程度低,中药材品质不高。在我市,国家《中药材质量管理规范》(GAP)推进缓慢,药材质量难以保证。如南江金银花虽已有一定规模,但由于品种基源复杂,未进入《中国药典》,属地方传统的药食两用品种,使用范围受到一定的局限。目前,我市还没有一个地道药材品种或在全国叫得响的知名地产药材品种。少数种植基地虽初具规模,但管理跟不上,离GAP规范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四是产业化程度低,中药材产业效益不高。由于技术人员缺乏,加之生产工艺和设施设备相对落后,中药材生产加工附加值低,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市场竞争力不强。

五是龙头带动弱。中药材生产水平低、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低,缺乏大企业、大资本、高技术的有效介入,尚未引入全国知名的大企业来巴开发,缺少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的拉动。全市唯一1家通过GMP认证的药品生产企业和3家中药饮片加工厂,由于企业规模小、改制不彻底、资金投入不足,生产加工能力不强,对中药原材吞吐量小,中药材产业发展带动力量弱。

六是市场信息缺。企业和药农对市内外、省内外和国内外的中药材资源状况、天然药物工程技术最新成果、中药产业技术水平、大型知名生产企业的需求等,缺乏整体资讯资料,获取的信息往往不全面、不准确、不详实,增加了中药材种植的盲目性。一些经营药材的个体户获取的信息更窄,收购资金有限,受眼前利益驱动,能赚钱的就收购,数量多了就压价,起不了市场的导向作用,更谈不上带动作用,甚至出现“烂市”、“缺市”现象。

七是发展速度慢。尽管我区中药材产业发展起步早,历史悠久,但是近几年来,周边市和外省发展步伐加快,发展势头咄咄逼人,如果再不奋起直追,我们的资源优势将会丧失贻尽,这块药材富集地将会因为没有市场准入证而被淘汰,将直接影响到我市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步伐,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七、中药材种植的几点建议:

一是抓规划制定,合理产业布局。根据国家、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巴中现有产业基础、地域特点、自然环境和市场条件,找准巴中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搞好种植规划和加工企业规划,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中药材产业发展,搞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产业链延伸,努力形成差别化竞争的产业集聚与区域分工发展布局。

二是抓基地建设,夯实产业基础。要把中药材生产作为产业来抓,以中药优质种源繁育、野生资源开发、人工种植技术为重点,充分利用新农村示范片、农业产业园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区等优势区域,集中发展适宜品种,搞好规范化、规模化种植。

三是抓加工流通,提升产业效益。大力扶持中药材加工企业,通过技改投入,逐步提升企业加工水平。同时,要狠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发展“公司(药材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支持药农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药农经纪人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建立以销定产的产销体系,逐步形成中药材生产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四是抓招商引资,打造产业集群。着眼招大引强,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搞好中药材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要重点依靠招商引资来增加生物医药产业投入和新药材、新药品的开发。要积极争取国家对中药材基地建设的投入和国家扶持农业的多种专项资金,打捆使用,发挥财政资金的集成效能和引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形成生物医药产业聚集规模效应,打造中药材产业发展集群。

五是抓部门统筹,形成发展合力。要明确部门职责,强化工作分工,形成合力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格局。农业部门要搞好中药材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林业部门要加强野生中药材、木本中药材的管理,经信委要加强对中药材加工企业的规范发展,招商部门要大力引进实力强的大企业落户巴中,药监、卫生等部门要强化质量监管,完善质量体系标准,提升我市中药材的品质。

六是抓人才培养,强化产业支撑。把人才作为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予以高度重视,像寻求资本、技术一样,积极引进中药材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大力培养一批中药材产业链各个环节上的专业人才,充分调动专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加强对药农技术培训,提高药材质量和产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药农的收入。

七是要科学论证,合理筛选,确定大宗地产中药材品种。要根据中药材资源状况和《药典》药物含量指标,研究预测市场需求前景,认真筛选,确定立县强市的中药材大宗地产品种。从全区情况看,应定位在金银花、川明参、丹参、桔梗、红花、虎杖、木瓜、桅子、芍药、白芷、天麻、杜仲、黄柏、银杏、厚朴、玄参、淫羊藿、猪苓、川芎、玄胡等品种;聘请有关中医药专家、环保专家、土壤气候专家进行考察论证,形成可行性论证报告和相关权威资料,作为争取项目、建立基地、招商引资的重要依据;要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的原则,加强地域专业化种植基地建设。根据确定的重点品种的生长条件要求、农民种植习惯等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建立集中连片基地,形成规模种植带。引导农民规范化、科学化种植,提高集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避免盲目发展、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八是要加大投入,严格监控,实施地道药材品种保护。中药材的生产讲求品种优良、产品地道和无污染。这实际上是对整个药材生产的宏观要求,单个的药农和药材企业都很难满足这些要求,只有政府才能担当这个任务。政府应该投入一定的科研资金和人力对我区的中药材品种认真排查、保存和选育,防止药材品种灭绝和污染;严格监控药材种植地的周边环境,防止药材在生产过程中遭受农药和重金属污染,以及药材生产对周边环境和植被的破坏;积极推广药材种植技术,防止由于药农的种植和采摘方法不当造成品质退化和经济损失。九是农企合作,退耕还药,走好公司加农户的经营路子。“退耕还林”政策是我市发展中药材的绝好机会。应将退耕还林规划与中药材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在坡比25度以上的还林坡地和荒山荒坡重点发展多年生大宗地产木本药材,如杜仲、黄柏、枣皮、木瓜、厚朴、桅子等。积极开展和认真监督“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既可以避免药农的盲目生产,又可以防止公司欺诈和无辜刁难药农。鼓励扶持医药企业与农户签定种、管、购经营合同,发展基地,把农户利益和药企利益联结在一起,确保资金、技术、信息、服务到位。

十是专兼结合,注重培养,抓好中药材人才队伍建设。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方向是走以现代生物技术、化学技术、中医药理论和基因技术为主导的高科技企业,要把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作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加快中药材经营、销售和研发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咨询关系,掌握中医药最新发展的动态,避免生产种植和企业扩张的盲目性;把原医药公司、医院和民间的老药工组织起来,建立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机构,对全区中药材种植、技术、经营、管理等献计拿策、指导服务;招聘中医药专业大中专生到政府管理部门和生产经营企业,培养新型专业人才和后继人才队伍;注重培养和选拔专业型领导干部,搞好中药材基地乡(镇)村干部的业务和管理知识培训,把中药材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作为党员干部学习的重要内容;鼓励组建名老中医门诊部,对场地租用、费税缴纳等出台优惠政策,当成一种社会公共事业来办,既解决群众看病难,又弘扬了传统中医事业,有利于促进中药的发展和中药材种植。

巴中中药材种植现状与发展 篇2

1 当前全市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1 思想观念有偏差

首先部分群众对政府号召、引导发展中药材和服务认识不足, 片面认为是政府“要我干”, 缺乏自我发展的欲望;其次是部分群众发展中药材首先要问有无资金补助, 没有补助就不种;三是特别注重眼前利益, 认为种药的周期长, 效益差, 不划算, 四是适应能力弱, 面对市场经济和多变的价格, 无所适从, 一旦受挫, 怨天尤人。

1.2 主导品种, 知名品牌少

全市虽然药材资源丰富, 种植历史悠久, 但主导品种不成规模, 没有产生品牌效应。比如, 冬凌草、丹参、连翘等许多品种没有形成规模优势, 也未形成特色拳头产品, 不利于客商收购。更没有形成叫得响、有一定影响力的中药材知名品牌产区。

1.3 龙头企业带动力弱

对中药材采用现代技术进行深度、精细加工, 是一个高附加值、高利润的行业。目前全市按GMP要求的中药生产或药材加工龙头企业较少, 只有位于姚村镇的海南制药二厂和位于原康镇的济仁药业具备中药提取和生产中成药的能力。

1.4 产业发展有“六缺”

1) 缺专业市场。中药材交易多数是靠小商小贩走乡串户到乡集镇零星收购, 缺乏专业化的大型中药材批发交易市场, 不利于中药材的收购、集散。2) 缺科技人才。目前乡镇农技人员中, 懂中药材种植的微乎其微, 因不了解或不能全面掌握中药材的生产、采收等管理技术要点, 导致中药材产品质量低、产量少、效益差, 甚至错过种植时间, 造成欠收或绝收。3) 缺信息服务。中药材属特殊商品, 其生产、加工、销售取决于市场需求, 市场信息不灵已成为发展中药材生产的制约瓶颈。4) 缺资金扶持。一是信贷支持不够, 农民自身积累差, 抗风险能力弱;二是研发队伍及基础设施尚属空白;三是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5) 缺标准化种植。农民对中药材GAP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认识不足, 种植、管理、施肥、施药、采收都比较随意, 导致有效成份流失, 也失去中药材的地道特性等, 不符合GAP要求, 这也成为制约中药材生产的“瓶颈”之一。

2 推进中药材资源开发与产业化的对策

对于全市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 要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药业, 根据全市地理特性, 因地制宜, 创建适度规模的GAP基地, 发挥全市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 形成中药材集散市场, 充分发挥中药材资源优势, 深度开发, 创立品牌, 贯彻实施中药材生产、精加工, 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中药产业体系。

2.1 强化统筹协调和政策引导

全市中药材资源蕴藏总量丰富, 品种多样, 当前在开发利用上有所欠缺。一是加强组织引导。建议成立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协调全市中药材产业工作。研究制定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实施步骤, 及时协调解决中药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对土地利用、新药开发等方面按规定给予价格、税费优惠, 努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中药产业。三是将农业开发和扶贫等资金捆绑使用, 重点安排一些中药产业项目。四是积极引导发展“订单农业”。通过市场引导, 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 通过订单合同的形式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 企业在享受市场利益的同时承担风险损失。

2.2 培植和优化中药材生产基地

在中药材种植培育上, 要以市场为导向,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的要求, 要有重点地选择有发展基础的乡镇建立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 发展一批专业村和种植大户, 通过带头、示范, 以点促面, 促进全市中药材特色产业发展.此外, 可以在西部.西南部深山区, 南部.北部浅山区, 东部丘陵区, 中部盆地, 创建专业化经济小区, 并进行连片规划开发来规模化种植中药材。

2.3 扶持龙头企业, 做强中药产业

中药材具有很高的附加值, 但只有通过医药工业才能体现出来。一是要建立产业园区。要高端定位, 打造“科技领先, 产业领先”的集医疗、产业、科研与一体的中药材产业园区。二是完善产业链条。鼓励园区内企业实行公司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原材料的供应模式, 鼓励园区企业与中药材种植基地实行有效对接, 引导园区企业与科研机构实行有效合作, 将药材种植基地作为延伸产业链, 形成种、产、学、研、销与一体的规模化大集群产业链。三是打造龙头企业。利用园区集群优势, 树立“创建拳头产品, 树立品牌企业, 打造集群产业”的理念, 对现有知名老品牌进行深度开发, 扩大产品市场份额, 做强名牌企业, 发挥品牌优势和龙头引领作用, 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2.4 加强环境保护, 走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是高度重视“绿色”中药生产。目前, 国际上尽管尚无植物类中药的国际标准, 但是FAO和WHO均制定了食品、蔬菜及茶叶重金属的允许摄入量和农药残留限量, 盲目施用化肥和农药, 不仅直接造成中药原材料的重金属、农药残留量超标, 而且导致周围环境如大气、土壤等的污染, 破坏了地道中药的特性。二是在开发的同时加强对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力度。要通过建设药材标本园, 为合理开发利用珍稀野生药用动植物做好种源的战略储备。要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 杜绝乱砍滥伐、乱采滥挖等掠夺性采集行为。

参考文献

[1]谢旺生.浅谈光泽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 2009, (2) :16-17.

巴中中药材种植现状与发展 篇3

文化产业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大六中全会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做出全面部置,提出到2020年将文化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强国战略。在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各级政府纷纷把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我省提出了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变的战略目标。巴中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那么恩阳区是新建区,又是国家级贫困区,各项指标相对落后,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是摆在区委、区政府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恩阳区文化产业的基本情况

1、恩阳区文化产业现状

自2013年恩阳新区成立以来,我区将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内容,古镇旅游、民俗文化产品开发、影视制作、表演会展、文化创意设计、美术设计、工艺印刷等产业的发展路径和载体基本确立,文化产品开发、文化企业引进、发展平台建设逐步实施。

目前,由我区招商引资,四川恩阳川旅锦江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承建的恩阳古镇保护与开发建设项目预计总投入22.5亿元,项目主要包括古镇核心区域保护与开发、旅游文化产业街建设和五星级酒店及商业群开发建设三部分,分三期完成。2015年巴中市金鉴印刷有限责任公司落户明阳小微企业园,该企业结合本土文化开发一些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和其他印刷品,去年9月开始投入运营,季销售收入300余万元。

2015年,我区净增“巴中市金鉴印刷包装有限公司”、恩阳电影院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3家,净增率居全省首位;全区现有文化法人单位、企业及个体户共392家, 2015年新增规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7家。从业人员1600多人,年营业收入2亿余万元,占我区GDP(48.86亿元)的4.1%。 新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专柜5个;到位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招商1个。

2、恩阳区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稳步推进,但也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是全区文化产业缺乏宏观管理和整体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处于原始粗放状态。

二是文化产业规模小,量少。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虽然总量有所增加,但与相邻市区相比差距大,占GDP的总量偏小,占全省比重就更小;档次不高,市场总量不大,发展后劲不足,缺乏亮点和精品、新产品开发明显较弱,而且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偏低。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数字出版、互联网信息服务、移动多媒体、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门类整体处于萌芽起步阶段。

三是经费紧缺。近年来,中央、省级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加大,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虽略有倾斜,但地方财力薄弱又无力配套,进而导致阵地建设、活动经费等方面人均文化经费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致使文化阵地建设不达标、文化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因财力薄弱,我区尚未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无力更好地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大多中小文化企业竞争力不强、产业附加值不高、成长的空间受限。

四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奇缺,文化产业培育艰难,产业品牌难以打造成型,产业项目的发展尚处于起步、探索、初级的发展阶段。

五是缺少文化产业优惠政策及项目支撑,产业培育难度较大。

二、恩阳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1、政策优势。十八大绘制了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为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方向。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加快实施,文化产业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软实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教育、推动作用将日益显现,文化发展迎来了空前的大好时机。目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对革命老区扶持力度加大、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的加快推进,都将为恩阳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支持。按照省委建设文化强省的要求,巴中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新区成立以后,我区第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四新恩阳”的新战略目标,确立了要把我区建成西部文化旅游新亮点和生态历史文化名城新名片。今年,区委领导班子先后三次召开“恩阳古镇保护与开发建设”专题会议,提出“高端规划、彰显奇特,强化宣传、扩大影响,政府主导、科学营运”等建议意见。有力助推恩阳古镇的保护开发建设工作。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为恩阳的文化产业提供了强大的的市场空间和千载难逢发展机遇。

2、资源优势。恩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既有丰富的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又有众多个性鲜明的民俗文化和特色独具的生态文化资源。

3.潜力优势。文化产业领域广泛,共涉及国民经济10个大类、50个中类、120多个小行业。我区文化产业392家,规上文化产业9家,尚有许多行业领域是空白,没有涉及,表明我区的文化产业潜力巨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恩阳区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和建议

1、按照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的要求,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巴山新居”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文化站点布局,提升乡镇文化资源配置和服务水平。以产业园区、专业街区、优势业态和重点企业为依托,推进文化产业提质增量,加快发展成为我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打好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三张牌”。恩阳古镇保护和开发、积极推进米仓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依托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打造恩阳历史文化古镇,有序推进米仓道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做足做精生态历史文化名城新名片。

3、创新工作机制。充分激活文化发展活力,全面推进文化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多样化发展。创新乡镇文化机构管理模式,提高基层文化服务效能。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通过各类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我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4、加强统计工作。一要搞好对接。主管部门要及时反馈工作信息,对接好统计。统计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规范基础工作,及时交流沟通,确保工作渠道畅通。二要探索新方法。积极探索符合我区实际情况的统计方法,将文化产业应统尽统,客观准确的反映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成果。

5、打响“文化+”这张牌,让文化与各领域深度融合,既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也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让文化主动融入旅游、城建、会展、工艺设计、餐饮、体育、农业、工业、服务等行业,让文化和其他产业共生、共荣、共进。

巴中中药材种植现状与发展 篇4

河北省承德中药材人工种植始于清代, 到目前已有300多年历史, 成规模种植始于上世纪80年代, 大面积种植从2007年开始。特别是2006年市委、市政府印发了《承德市“十一五”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和2011年省、市召开“振兴中医药事业大会”后, 市委、市政府将中药材列为农业五大主导产业之一, 极大地促进了中药材种植业发展, 到2013年底, 承德人工栽培中药材达到41.87万亩。

2 中药材种植业发展优势

2.1 中药材资源和政策优势

承德市中药材资源条件优厚, 市场声誉良好。目前已查明的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640多种, 历史上有经营的中药材约260余种, 道地药材77种, 名贵药材20多种, 常年面积产量均居河北第一。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该市还有160万亩林地适宜种植中药材, 为发展中药材种植业提供了巨大的空间。2010、2011年, 省、市分别召开了振兴中医药事业大会, 扶持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 市、县级政府也都制定了鼓励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及远景目标, 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2.2 中药材产业优势

一是人工栽培面积逐步扩大。2013年, 中药材人工栽培面积达到41.87万亩, 增长25.4%。其中林下播种面积21.03万亩。收获产量8.63万t, 销售额15.98亿元, 较2005年6.8万亩、总产量3万t、销售额2.8亿元, 分别增长近7倍、3倍和6倍。道地药材品种黄芩种植面积21.9万亩, 占总播种面积的52.3%。二是种植示范园建设有新突破。该市已来累计建成省级中药材种植示范园20个, 争取项目资金1 070万元。在此带动下, 全市500亩以上种植示范园已达到61个, 总面积8万亩。三是道地中药材品种研究日益成熟。宽城县昌盛黄芩专业合作社黄芩种植示范园于2012年12月通过国家中药材GAP认证, 其质量高于国家有机药材标准。兴隆县农牧局研发的《北豆根种子发芽技术》已经申请了国家专利。四是种植技术服务有新举措。市农牧局成立了承德中药材种植示范技术专家组, 并与河北旅游职业学院生物工程系共同组成“燕山中药材研发中心”, 开展中药材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同时, 隆化县争取到了中药材产业创新团队建设中的冀北山地药材综合试验推广站建设项目, 将使黄芩等优势药材品种基本形成从种子 (苗) 到产品的完整技术体系。五是中药材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逐步增强。目前, 承德有中药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0余个, 中药材生产、经营企业27家。六是招商引资见实效。2013年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金、银行贷款5.4亿元投资兴建围场保承公司、承德畅隆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和保定隆耀药材有限公司, 建立万亩中药材基地、初深加工厂和中药材营销企业。

3 中药材种植业培育面临的瓶颈

一是野生资源濒临枯竭, 盲目引种、异地栽培、片面追求产量、品种混杂以及管理粗放等不良经营方式, 导致中药材品质退化、药材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发生严重, 造成中药材单产低、内在质量不稳定, 因此发展人工种植势在必行。二是中药材产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承德中药材种植业仍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 离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且大多处于依靠原料出口的低层次开发, 导致效益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 中药材生产尚处于起步阶段, 中药材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尚未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利益互补机制。农民难以把握市场信息, 容易产生盲目性, 存在着较强的经营风险性。三是中药材技术服务不健全。对大宗中药材品种规范化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不够, 使种子、种苗的提纯复壮和优良品种的选育滞后。中药材的种植没有严格的技术规程, 标准化程度不高。同时, 中药材种植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技术服务量严重不足, 种植户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的指导, 加之种植技术培训少、时间短, 大多数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 接受先进种植理论缓慢, 种植技术很难得到提高。四是资金投入缺乏, 瓶颈制约大。中药材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 每亩中药材租地的成本一般在1 000元左右, 而且生产周期较长, 购买种子、种苗、生产管理等需资金较多, 加上政府的扶持十分有限, 相当一部分农民因为缺少资金, 想种种不起。另外直接和基地农户有效衔接的龙头企业少, 带动力弱, 中药材种植户销售难, 没有稳定的市场和价格, 已经发展起来的一些种植户难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4 明确目标, 着力规划产业布局

承德市已经把中药材产业上升到战略位置, 使其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特色主导产业。全市计划到2015年中药材人工栽培面积达50万亩, 其中林下种植面积达到30亩, 总产量达15万t, 产值12亿元;到2020年, 中药材人工栽培面积达到100万亩, 其中林下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 总产量27万t, 实现总产值21.6亿元, 初步形成北、中、南三大生产基地。

5 多措并举, 促进中药材种植业可持续发展

5.1 高标准、高起点抓园区, 不断扩大基地规模

抓好省级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创建工作, 通过围场保承、宽城昌盛、隆化舒氏伟业、平泉亚欧等示范园的典型带动, 扩大中药材基地规模, 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效益好的种植县、种植大户给予重点扶持, 实施无公害中药材标准化生产, 推广优良品种、绿色防控、设施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适时采收、产地初加工等先进配套技术, 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 特别是推广中药材立体种植模式, 探索研究药菜、药花、药茶等多功能药材品种, 发展林药、果药和粮药间套种植技术, 挖掘荒山、荒地、退耕还林地等林下经济。同时, 有条件的种植县可结合省级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创建申报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区, 促进中药材产业提升。

5.2 培育新型市场主体, 抓龙头、经合组织, 实现产销衔接

一是加强经合组织建设, 充分发挥经合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把农民组织起来与市场有效对接, 增强产品销售的话语权。鼓励经合组织与药企签订购销合同, 指导农民选择生产品种和规模, 并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提升药材质量, 提高药农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二是通过培育一批经济上规模、效益突出、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以及一批“专、精、特、新”的特色企业来带动中药材种植业、加工业、流通业和科研的发展。重点培育围场县保承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保定隆耀药材有限公司、宽城县热河黄芩专业合作社等具有较强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龙头企业, 既有种植基地, 又有加工企业, 还能收购、经销中药材, 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中药材产业体系。同时, 颈复康药业、御室金丹药业、中国药材公司承德分公司等本地骨干企业应优先安排在承德当地建立中药材基地, 引领承德中药材种植业发展, 实现以工补农, 工农互利互惠。三是吸引国内外大型中药龙头企业来承建立中药材生产、加工基地, 采取“药企+基地”联合开发方式, 促进中药材规模化生产和深加工产品增值, 把承德建成全国最大的中药材人工种养基地。

5.3 加大投入, 集中资金, 综合扶持

充分认识发展中药材种植业的巨大潜力, 把加快中药材种植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工作来抓, 将中药材种植业列为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点扶持产业, 制定出台鼓励支持中药材种植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在项目扶持、园区建设、“三品一标”、科研攻关、体系建设、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支持, 把中药材示范基地建设与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一退双还等项目资金相结合, 形成项目资金合力, 助推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鼓励企业、团体和个人投资等多元化的投资方式, 开办农业保险业务, 在土地流转等方面提供便利。注重引导金融资本进入中药材种植业, 为中药材种植、收购过程中提供短期流动资金支持, 解决中药材种植、收购资金需求量大的瓶颈制约问题, 总体提升中药材种植业发展能力和水平。

5.4 政产学研相结合, 强化科技支撑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 发展政府职能部门作用, 为企业、经合组织、种植大户与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种植专家之间牵红线、搭平台, 实现产学研对接。加强对中药材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强中药材生产的科研, 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 抓好道地药材良种选育, 培育优良品种。加强种植技术推广和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提高科技成果贡献率, 提高农民种植水平。加强中药材信息网络建设, 为中药材的产、供、销等各个环节提供准确、快捷服务。逐步建立健全服务体系, 为广大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系列化的配套服务, 促进产业发展。努力掌握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上对中药材种植品种的需求, 开展中药材市场分析预测, 为生产基地和中药生产、经营企业提供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

5.5 搞好实用技术人才培训, 固本强基

加强中药材种植人才队伍培养, 建立长期、稳定的培训制度, 加强培训和生产指导, 利用农牧系统的“阳光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科技系统的“三下乡”、专家技术人员现场讲课培训等形式, 每年举办几次针对性强的高质量培训班。培训的主要内容由当年收集到的在种植上常见的问题、最新的种植技术、药材市场的最新动向、相关药材的功效、市场营销技能等构成。培训的方式以讲座为主, 实践操作为辅。实践中尽量做到“手把手”的培训方式, 在培训中印发相关的学习资料。培训的对象重点放在农技人员和种植大户。同时, 采取“走出去, 引进来”的方式, 将农技人员送到先进地区学习, 尽快提升中药材种植管理水平, 夯实中药材种植的人才基础。

摘要:河北省承德市中药材资源丰富, 蕴藏量大, 中药材种植业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发展潜力巨大。但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文章提出了该市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目标和对策措施, 为实现中药材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淮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篇5

1 淮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2013年, 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逾1 333.33 hm2, 药材产量2 000 t, 分别比2012年增长11%和24%。从品种看, 主要为猫爪草, 种植面积约1 333.33 hm2, 其他的有夏天无、旱半夏、桔梗、太子参、香草子 (芦巴子) 、白芷、半枝莲、薄荷、丹皮等中药材的零星种植。王家岗乡是猫爪草种植大乡, 全乡猫爪草种植面积533.33 hm2, 该乡的毛庄村种植猫爪草133.33 hm2, 王家岗乡成为中原猫爪草第一乡。2009年3月该乡一农民成立了金河滩猫爪草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在县委、县政府、农业局的支持下, 已向上级部门申请了猫爪草原产地认证标志, 在县工商局的帮助下申请注册了“金河滩”牌猫爪草商标。在猫爪草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管理上, 先后与信阳农专、河南农业大学、毫州新科种苗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建立了联系, 在猫爪草药理、药性研究上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建立了联系。在猫爪草销售方面, 于2007年5月建立“中国猫爪草网站”, 利用互联网加大对猫爪草产品的宣传推介力度, 努力拓宽销售渠道, 走“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模式, 并实行合同收购, 统一销售确保农民利益, 初步实现了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销售品牌化和发展产业化“五化”标准, 并兼顾合作社、农户、企业利益, 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发展机制, 努力做到产业增效, 农民增收[1,2]。

2 中药材产业经济效益

在本次调查的60户药材种植户中, 家庭人口为262人, 其中劳动力126人, 户均种植猫爪草0.28 hm2, 每户至少有986.67 m2猫爪草是种植在非耕地上的。户均药材产量 (干重) 420 kg, 户均出售药材收入2.5万元, 单位面积药材收入9万元/hm2, 根据当地生产条件, 按1年种2季粮食, 单季小麦产量5 250 kg/hm2计, 收入1.2万元/hm2左右, 种药收入是种粮收入的7倍。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 王家岗乡、谷堆乡、张庄乡3个乡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5 999、6 128、5 786元, 此次调查的60户药农的收入远远高于同乡的种粮农民人均纯收入。

3 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淮滨县中药材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受诸多因素影响, 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现将药农反映最强烈、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纳如下。

3.1 资金投入不足

根据调查的60户药农反映, 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种植中药材需较多启动资金, 如种植猫爪草需投资1.5万元/hm2以上。而淮滨县财力薄弱, 扶贫资金对中药材产业化的投入较少, 农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小额贷款手续繁杂, 群众借贷困难。

3.2 技术人才缺乏, 种植经验不足

中药材种植缺乏技术能人和专业技术队伍, 药农种植中药材采用与种植粮食作物相同的方式来管理, 科学管理少。对大多数种植户来说, 种植中药材是第一次, 经验不足, 导致药材产量、质量下降。在调查中发现, 在中药材种植中普遍存在过稠现象, 认为越稠越好, 没有适时疏苗, 造成猫爪草根小、产量低, 市场竞争力差。在施肥时, 按种粮量来施肥, 投入大、收效差。

3.3 缺乏必要的市场信息, 销售渠道不畅

农民种植中药材往往单纯根据售价确定品种, 对市场行情缺少必要的了解, 而职能部门对中药材信息的整理、发布则不够及时, 使药农无法根据市场行情选择合适的品种, 生产的中药材销售不出去, 使药农蒙受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3.4 加工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 淮滨县尚无参与中药材产业化经营的企业, 客观上制约了该县中药材产业化的发展。农户与专业合作社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 尚未形成规范、完整的技术服务体系。在销售渠道上, 缺乏运销大户和运销队伍, 销售、采购过分依赖外地客商, 常常出现“紧俏时抢收、丰产时无人问津”的现象, 造成药农丰产不丰收[3,4]。

4 中药材产业发展对策

通过对药农的走访调查, 大部分药农认为种药比种粮收益好, 政府发展药材产业化是为老百姓着想, 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 因此大部分农民会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 不怕出力干活, 只怕来年销路不畅、收益不好。根据药农反映的问题, 提出以下建议。

4.1 突出基地建设, 培育拳头产品

应坚持“突出特色建基地, 集中连片建基地”的发展思路, 采取行政鼓励、样板带动、政策驱动和服务推动等措施, 突出“两转变”:一是主导产品由多到少转变, 克服“小而全”的倾向, 引导五花八门的中药材产品集中到猫爪草、息半夏等拳头产品、名牌产品上来。二是发展规模要由小到大转变, 使零星分散向规模化的连片基地过渡。

4.2 完善市场体系, 拓宽流通渠道

市场建设是实现产地农产品直销的第一环节, 也是解决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与千变万化市场对接的主渠道。一是围绕产业进市场。围绕确定的主导品种, 发挥小城镇功能, 搭建平台, 抓好药材市场建设。二是围绕信息找市场。县乡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网站, 定期向基层干部和农民介绍、推介国内外药材市场信息。三是培育队伍拓市场。把经纪人队伍建设和中介组织建设作为沟通市场、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着力培育。四是大力推行订单农业。龙头企业直接向农民发订单, 用合同的方式来组织生产和收购, 提高农产品生产的市场化程度, 提高农民生产与市场对接的程度, 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放心大胆去发展。

4.3 强化科技培训, 提升发展水平

坚持以科技为先导, 不断强化技术创新:一是人才创新。广泛吸纳大专院校优秀人才从事中药材专业化技术推广, 对现有科技人员进行再培训, 造就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农业科技队伍。多渠道、多层次地对农民进行科技宣传和培训, 逐步提高科技普及率, 达到“乡有专业技术队伍, 村有技术服务小组, 户有技术明白人”。二是品种创新。大力实施“种子工程”, 对淮滨县猫爪草等具有竞争优势的新品种要精心培育, 形成特色品牌, 促进产业化升级换代。三是推广创新。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面向市场搞科研, 深入一线搞承包, 创办实体型服务, 不断提高整个产业链条的科技含量。

参考文献

[1]马建民.陇西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甘肃农业科技, 2009 (5) :37-39.

[2]黄瑞平.因势利导, 促进福建中药材产业发展[J].福建热作科技, 2005 (2) :48-50.

[3]王健敏, 张文妹, 陆中华.浙江中药材产业优势、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 2005 (6) :3-7, 13.

巴中中药材种植现状与发展 篇6

1 基本情况

迭部县位于甘南南部,长江支流白龙江上游,总面积5108㎞2,人口5.8万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1600~4920m之间。全县耕地面积9133 hm2,农村人均耕地约0.24 hm2。耕地分布海拔1600~3200m之间。气候属于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气候,光照充足,降水充足,主要集中在7~9月份。昼夜温差大,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6.7℃,年平均日照时数2242.2h,≥0℃的积温2766.1℃,年均降雨量630mm,蒸发量1663.5mm,无霜期147天。土壤以沙壤、褐土为主,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丰富,适宜多种植物生长。2012年,全县人均纯收入3650元。

2 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迭部县药材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家种药材发展较快,由于优越的气候条件和肥沃的土壤,适宜各种中药材生长。据普查,种植面积大,产量高的有黄芪、党参、柴胡、当归、板兰根、秦艽等12个品种。2013年,在花园乡卡坝路村黄芪0.02hm2,产出9000kg的高产成绩,折合每1hm2产22500kg(鲜);电尕镇拉路村农户种植当归0.46hm2,产出45000kg,折合每hm2产428.6kg(鲜),充分证明迭部中药材生产适应性。

迭部县栽植中药材刚刚起步,其种植规模和技术近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2012年、全县种植各类中药材143.3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1.4%;20013年,种植面积达到156.4hm2,上升到1.5%;2013年保持了上年的种植面积,种植区由桑坝、洛大、旺藏乡等主产区扩展到全县11个乡的30%以上的村子。种植品种和引种试验品种逐年增多,产量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2012年中药材产量达到322.5t,种植业产值161.25万元,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33.59元,2013年中药材总产量达到351.9t,种植业产值175.95万元,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36.66元。

药材加工的发展,迭部县才起步,均为粗加工,近几年迭部个体经营户为了使药材增值,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才重视构想药材加工业。

3 中药材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药材种植面积小,单产低,品质差,形不成规模。全县大面积种植的中药材品种在5个以上,包括育苗、采籽的面积,总计起来才达到133.3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65,就某个品种而言,面积小,达不到形成规模的要求。广大药农的种植观念滞后,仍停留在粗放耕作,广种收的基础上,对药材种植带动经济基础发展的意识不强。山区药农种植中药材多选的是土壤贫,陡峭,跑水跑肥的下等地,沿江农民虽有转变,但力度不大。

2)药材加工企业面临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精深产品研究开发力度不够,市场占有份额小而不稳的重大问题。

3)药材贸易规模小,市场及服务体系达不到要求,信息流通小,产品外销受阻大,药价起伏变化大,经营困难多,亏损较严重。

4 中药材产业发展建议

4.1 中药材产业规划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药农比较效益为中心,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方式,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求,对我县药材产业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种植与加工、生产与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使药农步入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调节的良性循环的轨道。种植规模在2012年约133.3hm2的基础上,每年递增58.5%,2020年达到1333.3hm2,实现总产3000t,总产值3000万元,农村人均增收833.3元。

4.2 发展地方优势品种

根据我县自然气候条件和多年种植的经验来看,适合我县种植,并具有一定市场销售优势的中药材品种有党参、秦艽、大黄、黄芪。藏药材有喜马拉雅紫茉莉、木香等品种。

4.3 建立中药材GAP生产基地

向市场供应品质优良的中药材产品;引进黄芪、党参等中药材优良品种,驯化喜马拉雅紫茉莉、木香、秦艽等品种。培育地方品牌产品,实现绿色中药材规模化生产。

4.4 建立中药材批发市场,扩展中药材销售渠道

在不断发展多种形式中药材产品初级市场的基础上,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建立起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为药农出售药材产品提供方便,直接带动药材产业的发展。

4.5 建造年产3000t规模的中药材加工厂

巴中中药材种植现状与发展 篇7

1 农作物种植现状

近年来, 卢氏县农作物结构和品种的布局有了较大的调整, 粮食作物小麦面积由原来的21万亩调减到16万亩左右, 减少31.2%;2015年秋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8.5万亩, 其中玉米面积16.1万亩, 占秋播面积56.5% ;大豆播种9 万亩, 占秋播面积31.6% ;马铃薯1.5万亩, 占秋播面积5.3%;红薯1.3万亩, 占秋播面积4.6%;其它瓜菜杂粮等0.6万亩。

农作物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品种布局的区域化、合理化, 从近两年全县秋作物品种普查的结果来看, 大豆品种由原来的6个减少到4个, 万亩以上的品种有2个, 占大豆总播种面积的38.9%, 良种面积占播种面积的76.7% (见表1) 。 玉米种植品种万亩以上的有7个品种, 播种面积12.2万亩, 占玉米总播种面积16.1万亩的75.8% (见表2) 。 马铃薯良种3个, 占播种面积1.5万亩的93.3% (见表3) 。 红薯栽植品种3个, 占播种面积1.3万亩的84.6% (见表4) 。

总体来看全县品种布局趋于合理, 绝大多数地区各类作物的主栽品种明确, 品种搭配稳定, 良种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95.4%, 这是全县农业生产稳中有增的重要因素。

2 主要措施

2.1 加大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力度, 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

近年来, 卢氏县紧紧围绕农民增收, 优化农作物品种布局, 提升优质高产新品种引进力度和品种试验能力。 坚持因地制宜先试验后示范, 再大面积推广的原则, 不断加强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 开展送技术、送农资下乡活动, 组织承担省、市、县安排秋作物品种试验, 累计参试品种135个, 对不同试验、示范点品种进行综合考察, 并提出品种利用意见及主推品种、主推技术, 加快了品种更新换代步伐。 目前良种覆盖率已达到95%以上, 为秋粮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单位:万亩

单位:万亩

单位:万亩

单位:万亩

2.2 广泛开展法律、法规宣传, 加强种子管理, 营造依法治种氛围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因此, 大力宣传普及《种子法》, 对于提高全县人民以法治种意识, 促进种子产业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电视、农业信息网平台、举办培训班、农资下乡、市场检查、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 开展种子法律、法规宣传, 组建农业执法大队, 加大种子市场监管力度。 制定《农作物种子市场专项检查行动方案》, 严厉打击品种假冒侵权和未审先推等违法行为。 全县加大了打击经营假冒伪劣种子的违法行为, 查处了五起经营假种子案件, 让违法人员接受了处罚, 并受到了教育, 使种子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保障了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3 存在问题

3.1 种植单一品种比例较高, 品种缺陷表现突出

近5年来, 由于品种审定逐年增加, 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品种数量急剧增多。 一是品种审定后生产者对品种表现没有进行追踪观察, 一些经销商片面追求利益, 夸大宣传盲目推广, 引进品种未经试验, 直接推广, 个别品种在卢氏山大沟深、 小气候多环境下, 没有发挥品种优势或表现较差;二是2014年由于前期干旱后期长时间阴雨, 为玉米大斑病侵染危害创造了有利条件, 致使玉米大斑病发生较重。

针对品种种植现状和在该地区表现情况, 全县采取了示范、对比、观摩等措施, 使部分群众认识到该品种的缺陷, 2015年全县改种其它品种, 使种植面积由2014年的4.5万亩下降到3万亩。 但该品种因脱水快、品质好、抗虫性强, 市场收购价格比其它品种高出0.2~0.4元/kg等优点, 且综合性状优于其它品种, 是全县北山丘陵区种植面积最大的主要原因。 据调查2015年单一品种比例仍然较高, 2015年7月中旬受到反复阴雨天气的影响, 在高温高湿情况下, 大斑病持续蔓延, 病率高达60%~100%、病株率达到100%, 病情指数达62%, 若在5~6月份发病, 将会造成严重的减产甚至绝收的风险。

3.2 品种布局尚未合理, 主导品种推广亟待加强

主导品种推广应用在部分地区进程缓慢, 在适种区得不到全范围的覆盖, 使得一些淘汰品种还在使用。对经过筛选确定推广的主导品种, 宣传推广工作还有待提高, 大田生产和各区域尽管品种数量减少, 良种化程度有所提高, 但品种布局还有待调整, 有些地区仍然种植品质低劣、抗病力差、丰产性能不高的一些淘汰品种, 不能形成较高的商品价值, 对发展优质、高效的农业缺乏后劲, 对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一定的制约。

4 思路与对策

4.1 进一步加强农作物品种的科学管理, 以法治种

加大宣传和种子市场监管, 进一步规范种子经营行为。 在因地制宜引进和推广新品种的基础上, 及时掌握和了解品种的更新及丰产性、 抗逆性, 坚决限制、淘汰未经审定和生产中有缺陷的品种, 消除多、乱、杂现象, 打击套牌侵权经营假劣种子行为, 保护农民利益, 维护种子市场秩序。

4.2 合理布局, 强化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

开展培训、示范、观摩, 宣传和引导农民应用良种和良法相配套的栽培技术, 根据不同类型区特点, 确定主推品种, 充分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作用, 逐步改变一个地区高频率的种植单一品种的生产风险, 各级政府、农业、服务组织、种子经营单位要高度重视, 切实抓好此项工作, 建立县有示范区、乡有示范点、村有示范户, 使农民对新品种有及时准确的认识, 从而增强示范效果, 为品种更新、合理化种植打好基础。

4.3 加强病虫监测, 强化信息进村入户

上一篇:四人搞笑小品台词下一篇:科普活动方案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