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预防职业病管理制度(精选8篇)
一、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实现公司所确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特制定本措施。
职业病:是指企业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危害;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二、适用范围:公司所属人员在接触建筑防水材料(如沥青类卷材、各种防水涂料)、防腐保温作业等有毒有害作业。
三、防治方针: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四、职业病危害种类:分为企业经营和施工现场,具体潜在职业危害:
1、有机溶剂的危害:建筑施工过程中常接触到多种有机溶剂,如防水施工中常常接触到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喷漆作业常常接触到苯、苯系物外还可接触到醋酸乙酯、氨类、甲苯二氰酸等,这些有机溶剂的沸点低、极易挥发,在使用过程中挥发到空气中的浓度可以达到很高,极易发生急性中毒和中毒死亡事故。长期在此环境中作业的职工会危害到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会有职业中毒性的病症及肿瘤性质的病变。
2、高温作业危害;长期的高温作业可引起人体水电解质紊乱,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可造成人体虚脱,昏迷甚至休克,易造成意外事故。如在炎热的夏天用喷灯进行卷材热熔作业,工人周边温度很高会有中暑失水的病症。
五、防护措施:
(一)作业场所防护措施:
1、在确定的职业危害作业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职业病危害告知警示标志。
2、施工现场在进行施工,在地下室等封闭的作业场所进行防水作业时,采取强制性通风措施,配备行之有效的通风设备,进行通风,及时疏通防水作业时有毒气味的聚集和浓度,并派专人进行巡视。
3、对职员工作时间严格加以控制,不在其环境条件不利的情况下加班加点的施工,设专人进行巡视检查,并有针对性的急救措施。
(二)个人防护措施:
1、加强对施工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教育,提高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了解其危害,掌握职业病防治的方法。
2、从事防水作业,喷涂带有刺激味道的材料作业时,施工人员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施工,施工前要检查作业场所的通风是否畅通,通风设施是否运转正常,作业人员在施工作业中要正确佩带防毒口罩。
3、施工作业人员正确佩带个人防护劳保用品,并减少职业作业时间。
4、从事高温作业的施工人员注意休息,提供充足饮用水,并佩带好个人防护用品。
5、公司对从事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定期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告之本人,将体检报告存入档案。
六、安全检查措施:
1、企业除进行经常的检查外,每年还应该定期地进行二次职员性检查,检查包括普检、专业检查和季节性检查。
2、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建立由企业领导负责,有关人员参加的安全生产检查组织,以加强领导,做好这项工作。
1 胃镜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风险
1.1 职业暴露的概念
职业暴露是指从业者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与有害因素或传染性疾病感染者或被其血液、体液或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媒介物的接触。
1.2 暴露的危险因素
1.2.1 生物性因素
胃镜室的护理人员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 每天需要配合胃镜与肠镜的诊疗、清洗和消毒工作, 与大量的被体液、血液、分泌物污染的器械接触。有报道表明:医院工作人员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人员, 消化科医师和口腔科医师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医院其他科室医务人员, 幽门螺杆菌不仅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与胃癌、胃淋巴瘤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还有报道表明:内镜检查可引起患者之间幽门螺杆菌交叉感染, 密切接触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无溃疡病史者, 有消化不良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于无症状者, 其结果是消化内镜从业人员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90%, 而消毒不合格的科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消毒合格科室[1]。在眼、口、鼻暴露于污染血液和体液而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 IV) 的概率为0.1%, 暴露于含乙型肝炎病毒 (H BV) 的血液或体液, 其感染概率为6%~30%[2].在清洗消毒的过程中, 很容易产生气溶胶, 其血液、体液中的致病因子随气溶胶散发, 极易被吸入而造成感染。
1.2.2 化学性因素
消毒工作是胃镜室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 在消毒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消毒剂, 如戊二醛、过氧乙酸、健之素、酒精等, 还有仪器设备使用的清洁剂等, 这些化学物质大都具有腐蚀性和挥发性, 护理人员长期与之接触, 容易对皮肤、黏膜、神经系统、胃肠道及呼吸道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导致组织器官功能紊乱。
2 干预措施
2.1 加强管理和培训
以往护理人员学习的内容侧重于消毒灭菌的方法和消毒剂的选用与配制等方面的知识, 缺乏预防院内感染、去污清洗、机械清洗、设备的使用与维护等方面的意识。在平时的检查中也发现有的医护人员对消毒隔离工作在思想上并不十分重视, 认为消化道本身就是一个带菌的腔隙, 无需严格消毒灭菌。针对胃镜室工作的特殊性, 结合2004年国家颁布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和我科的实际工作情况, 配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我们专门组织相关人员多次加强了对护理人员相关知识的培训, 且将责任具体落实到人, 让大家在工作中能感知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 改变不良的操作习惯, 树立牢固的自我防范意识, 以便达到有效的管理。
2.2 强化标准预防
胃镜室门诊患者前来就诊时通常不进行肝炎指标、H IV病毒测定等项检查, 其中有不少患者会隐瞒部分病史。因此, 医护人员应将每位患者都看作是可能的传染源, 实行标准预防。使用后的器械均需充分清洗, 彻底消毒、灭菌。接触患者的分泌物、血液、粪便及污染的器械时, 必须戴口罩、帽子、橡胶手套, 穿防渗漏围裙, 对特殊感染患者或预计有飞沫、血液、体液喷溅的操作, 应戴护目镜或面罩、口罩, 潮湿后应立即更换, 从而有效地减少病原菌的扩散和传播。
2.3 完善配套设施, 创造良好的诊疗环境
胃镜室是集检查、诊断、治疗为一体的空间, 合理的布局与完善的配套设施, 可以有效地降低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在我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 2005年配备了医用灭菌器, 2006年12月配备了超声波清洗机。2007年我科胃镜室重新规划并进行了改装, 同时配备了先进的肯格王一体化内镜清洗中心、感应水龙头和一次性干手纸巾, 使清洗消毒工作达到信息化、数据化管理。清洗消毒室与诊疗室区分明确, 阳光充足, 空间宽敞, 通风良好, 护理人员在掌握了现代化的消毒隔离理念后, 增强了对清洗消毒重要性的认识, 能正确使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和其他消毒灭菌设备, 达到最佳人机配合状态, 能掌握科学的洗手方法, 保持手的清洁卫生, 为医护人员和就诊患者营造出一个安全放心的诊疗环境。
2.4 规范操作程序, 避免锐器伤发生
在制订标准操作程序时, 要充分考虑职业安全防护, 严格行为规范, 明确工作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制订各种防护措施, 对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进行现场讲解、演示, 不断强化正确规范的操作。按《规范》规定的内镜及附件清洗消毒的五个步骤如水洗—酶洗—清洗—消毒或灭菌—冲洗与干燥的程序操作要求进行处理, 同时将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张贴在工作间的墙壁上, 让护理人员抬头可见, 随时进行对照, 出现问题能及时纠正, 确保与患者接触的一切器材和用品都安全可靠。对一些深层次的技术问题, 邀请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培训, 以提高工作质量。在工作时间还规定不允许戴耳环, 留长指甲, 不允许戴手套接触暴露的皮肤、眼睛、耳朵、头发以及公共物品, 使用锐器操作时如取活检、息肉切除、注射治疗等避免刺伤或划伤, 配备专门的利器盒、防渗透医疗垃圾袋, 熟练掌握锐器伤发生后的正确处理方法及上报程序。
2.5 严格消毒灭菌, 减少水路污染
电子胃镜、电子肠镜均是细小的管腔类器械, 难以清洗, 一旦清洗不彻底, 会使附着在管腔内的有机物和微生物形成一层生物膜。生物膜会阻止灭菌因子的穿透, 导致灭菌失败, 而胃镜、肠镜都是直接进入消化道, 消毒灭菌不合格必定会造成交叉感染, 所以必须严格执行胃镜清洗消毒的五个步骤, 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一灭菌。为了减少水路污染, 每次清洗前后要及时冲洗各连接水管≥30 s, 每天工作完毕后, 分别冲洗水路≥2 m in, 排空水分, 保持水路干燥, 减少管道中微生物的存留。
2.6 强化职业安全管理
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 配备工作所需的各种防护用品, 制订应对意外伤害的应急处理措施, 配备专人负责安全管理的监督和落实, 定期体检, 适当分配人员和工作量, 避免过度劳累, 并鼓励护理人员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以增强个人体质。
参考文献
[1]肖旭华, 刘云利, 邓小湘.消化内镜从业人员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 2002, 9 (1) :52-53.
关键词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干预措施
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供应室主要负责各类无菌物品的供应以及对各种污染的医疗器械用品进行回收、清洗、包装和灭菌等工作。供应室工作人员长期与致病源、化学消毒剂、锐器等接触,操作多种电器及压力容器,并受高温、潮湿、嗓音及心理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在操作过程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伤,严重威胁着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为此,针对消毒供应中心存在的对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应采取的防护措施,以下是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现将消毒供应常见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报告如下。
存在的职业暴露风险
物理因素:①环境因素:供应室中有多种噪声,长期接触高压蒸汽锅发出的高分贝噪音会破坏人的听觉,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及内分泌等都会造成损害,高压蒸汽灭菌器在灭菌过程中散发大量的热气和水蒸气,使室内温度、湿度明显升高,工作人员长期身处其中,对身体会产生不良影响。噪音的影响,使人心神不定,烦躁不安,容易发脾气,影响工作效率[1],而消毒后,在开启舱门卸载物品时,物品温度非常高,如操作不当极易烫伤。②锐利器械伤害:在污染物回收、清点、清洗、包装过程中,容易被针头、刀片或其他医疗器械刺伤,导致职业暴露,有发生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以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危险。③紫外线:紫外线消毒时,辐射到人体面部及眼睛,可引起灼伤、红斑、紫外线眼炎或皮肤过敏,若为高臭氧紫外线灯,其所产生的臭氧对呼吸道也有一定的损害,刺激人的呼吸道黏膜,臭氧浓度>0.3%时,使人体中毒。
化学因素:临床使用后的大量污染物,一般使用化学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而使用最多的是含氯消毒剂,它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腐蚀性和挥发性,经常接触此类化学品会引起眼结膜灼伤、上呼吸道炎症、喉头水肿和痉挛、化学性气管炎或肺炎及皮肤损害。长期接触,可导致注意力分散,记忆障碍等。有些强酸、强碱等化学消毒剂在配制过程中如果不做好防护措施会很容易溅到而腐蚀皮肤。
生物因素: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把复用性器械回收后,要分类、清点、浸泡、清洗,这些器械往往带有血液、体液。使用科室未作初步清洗及处理,有的器械还带有刀片及缝针等锐利器,有感染与被刺伤的可能,感染是常见而又严重的一种威胁,有资料表明,被已感染的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患者用后的针头刺伤,其发生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危险分别是30.0%、1.6%、0.3%[2]。
干预措施
改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环境是工作质量和人员职业防范安全的基本保证条件[3],工作环境要通风、宽敞,有冷热水供应,有条件安装消音设备,在高压灭菌器前放置隔音板以降低噪音,科室机器专人管理,定时定期维护和保养,保持其性能良好,操作时轻拿轻放避免噪音的产生,室内安装空调或换气扇、除湿机等。进行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改善高热、潮湿的环境,冬季用热流水清洗各种物品,加强自身防护。
加强管理与培训:我中心供应室人员结构中,大部分工作人员文化程度较低,未正式接受过系统医学教育,缺乏相关知识,自我防范意识差。因此,定期组织学习《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知识。结合实际工作情况,相关科室共同完善其相关的制度、法规,且将责任落实到具体负责人,以便达到有效的管理。通过相关知识的培训,让每一个工作人员在从事操作过程中能感知到职业暴露的危害性,提高风险认识,充分认识到针刺伤不在于其本身造成的伤害,而在于它能传播某些疾病,尤是传染性疾病。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杜绝院内感染的发生。
加强标准预防的落实:供应室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锐利器械的操作技术,不直接用手对尖锐物进行清点、清洗,减少刺伤皮肤,供应室工作人员在清点、清洗、处理污染物品时均做好标准预防的防护行为,戴口罩、帽子、防護眼罩、橡胶手套、防渗漏围裙、胶鞋。一旦被锐气刺伤,应立即从伤口近心端挤压出血液,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然后用0.5%碘酊、75%乙醇消毒受伤部位,用敷料包扎伤口,并及时上报。损伤严重或疑似传染病的污物,应当进行相应抗体检测,并进行观察纪录[4]。
紫外线危害防护:紫外线消毒应在无人情况下进行,打开紫外线灯时避免双眼直视灯管,应戴防护眼镜穿防护服,关闭门窗,消毒后,及时开窗通风,减少空气中臭氧的含量,并保证一定的温、湿度,防止空气污染和工作人员受到伤害。
化学性危害防护: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要掌握常见化学消毒剂的特性、配制方法、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接触消毒剂时须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避免直接接触。加强通风,要保持室内空气流畅,减少空气中消毒剂的含量,减少对呼吸道及皮肤的损伤。若不慎溅到皮肤或眼睛内,应用流动清水反复冲洗。消毒剂放于容器中加盖保存,以保证其有效浓度和防止挥发给人体带的危害,操作完毕后及时用肥皂水冲洗清洁双手。
加强安全操作训练:为防止烫伤的发生,高压灭菌器应由取得上岗证的专职消毒员进行操作,每天使用前检查机器性能,并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压力降到0’位再开门,开门时应站在门后或门旁。装卸灭菌物品时要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工作服,戴隔热手套,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高温物品,防止烫伤,物品需冷却10分钟再出锅。
综上所述,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中的工作人员不可避免地要接触污染物品、化学消毒剂、高温环境和机器噪声等,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因此改善工作环境,加强安全管理,建立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防护制度,提高安全防护意识,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掌握规范的操作技术,严格遵循工作流程,是加强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安全管理,确保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身心健康,预防职业危害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于海云,于春荣.门诊护士的职业防护措施[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6,23(1):75.
2王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释义及适用指南[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12.
3任伍受.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与建筑设计[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6,5(3):288.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建筑行业的职业病危害问题也很突出,建筑行业涉及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繁多、复杂,几乎涵盖所有类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相当多的建筑施工人员在环境恶劣的施工场所工作,接触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对建筑施工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影响,也不利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行业职业危害的特点
建筑行业职业危害因素来源复杂、种类繁多,较为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包括:粉尘(矽尘、水泥尘、电焊尘、石棉尘等)、噪声(机械性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高温、振动、紫外线作业、电离辐射作业、高气压与低气压作业、化学毒物等。其中化学毒物又分为:爆破作业产生的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油漆、涂料作业产生的苯、甲苯、二甲苯以及铅、汞等重金属毒物;防腐作业产生沥青烟;建筑物防水工程作业产生沥青烟、煤焦油、甲苯等有机溶剂,以及石棉、聚氯乙烯、环氧树脂、聚苯乙烯等化学品;路面敷设沥青作业产生沥青烟等;地下储罐等地下工作场所产生硫化氢、甲烷、一氧化碳和缺氧状态下产生的二氧化碳;电焊作业产生锰、镁、镍、铁等金属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受施工现场和条件的限制,往往难以采取有效的工程控制技术设施。职业病危害防护难度较大。
二、建筑行业职业危害因素辨识
建筑行业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应从施工前辨识和施工过程辨识两个方面:
(一)在施工前辨识。施工企业应在施工前进行施工现场卫生状况调查,明确施工现场是否存在排污管道、历史化学废弃物填埋、垃圾填埋和放射性物质污染等情况。项目经理部在施工前根据施工工艺、现场的自然条件对不同施工阶段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列出职业病危害因素清单。识别范围必须覆盖施工过程中所有活动,包括常规和非常规(如冬雨期施工和临时性作业、紧急状况、事故状况)活动、所有进入施工现场人员,以及所有物料、设备和设施(包括自有的、租赁的、借用的)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辨识:(1)工作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等;(2)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建筑物布置、构筑物布置;风向、卫生防护距离等;(3)运输线路:施工便道、各施工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4)土方工程、混凝土浇筑、钢筋加工、屋面防水、装饰装修等施工工序和建筑材料特性(毒性、腐蚀性、燃爆性);(5)施工机具、设备、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
(二)在施工过程辨识。(1)项目经理部应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或强度、接触人数、接触时间和发生职业病的危险程度,对不同施工阶段、不同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检测和评价,确定防控的重点。
(2)当施工设备、材料、工艺或操作规程发生改变,并可能引起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性质、浓度或强度发生变化时,项目经理部应重新组织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检测和评价。
三、建筑行业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
建筑企业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措施分为三级防控措施:一级预防包括建设项目的职业危害三同时审查、工程技术控制措施、对施工作业人员的宣传教育培训、岗前体检和个体防护、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等;二级预防包括岗中、离岗职业健康体检,发现职业禁忌症要及时调离岗位,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三级预防包括发现职业病患者后进行及时治疗,减少伤残和死亡。显然,安监部门的主要是做好一级预防。具体控制措施有:
(1)在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建立和完善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防治的地方规章制度体系,出台配套的实施细则,明确有关部门的职业病防治责任。
(2)加强和完善建筑行业职业健康监督机构建设。目前县区、乡镇两级安监力量普遍比较薄弱,人员配备不足且缺少经费,无法适应建筑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要求。要逐步配齐配强专业技术人才,配备必要的职业危害检测检验设备和职业安全监管装备。
(3)落实建筑企业的职业病防治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有关规章制度,定期为施工人员开展职业健康体检,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为施工人员配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的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等。
(4)参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国家安监总局令第27号),尽快建立健全建筑行业的职业危害申报制度,注意要按照施工项目部而不是笼统地以施工企业为单位申报,摸清各种职业危害因素分布情况,建立基础数据库。并通过督促施工企业进行职业危害申报,提高其职业卫生安全防护意识。
(5)施工项目部要根据施工现场的职业病危害特点,选择不产生或少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筑材料、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配备有效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并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确保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对可能产生急性职业健康损害的施工现场应设置检测报警装置、警示标志、紧急撤离通道和泄险区域等。
(6)施工项目部建立应急救援机构和组织,并根据不同施工阶段可能发生的各种职业病危害事故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及时修订。
(7)制订和实施对施工项目职业健康管理绩效考评制度。督促企业建立和完善职业病防治长效机制。
当前,职业安全健康已经成为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而建筑行业的职业危害形势十分严峻,实际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要远大于职业病报告的人数。建筑施工人员多为农民工,他们流动性大,接触职业病危害的情况十分复杂,其健康影响难以准确估计。为有效控制建筑行业的职业病危害,各级安监部门必须科学、全面、准确的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辨识工作,为下一步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按照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结合天津凯瑞花园项目工程施工生产实际和工程面临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问题,特制订天津凯瑞项目工程健康工作程序及安全预防措施。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开展多种多彩形式的体系培训教育工作,尤其是健康工作及安全措施。充分利用监理及公司检查时的机会加强体系文件的学习,提高员工对健康安全体系文件的理解。
一、绿色施工中对职业健康与安全的要求 1.2.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应与施工区分开设置,并保持安全距离 施工现场应设置办公室、宿舍、食堂、厕所、文体活动室(或农民工夜校培训室)等临时设施。3.施工现场应设置标志牌和企业标识,按规定应有现场平面布置图和安全生产、消防保卫、环境保护、文明施工制度板,公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图。
4.应采取保护措施,确保与建设工程毗邻的建筑物、构筑物安全和地下管线安全。
5.对道路工程车辆出入口采取硬质安全防护措施,夜间应设置照明指示装置。6.施工现场出入口、施工装载机械、临时用电设施及有害危险气体和液体存放处等危险部位,应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7.施工现场应在易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和设备、场所设置警示标 识或警示说明。
8.定期对从事有毒有害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培训和体检,指导操作人员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9.施工现场应采用低噪声设备,降低机械噪声。
10.高温作业时,施工现场应配备防暑降温用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11.宿舍、食堂、浴室、厕所应有通风、照明设施,日常维护应有专人负责。
12.厕所、卫生设施、排水沟及阴暗潮湿地带应定期消毒。
13.生活区应设置密闭式容器,垃圾分类存放,定期灭蝇,及时清运。
14.施工现场应设立医务室,配备保健药箱、常用药品及绷带、止血带、颈托、担架等急救器材。
二、职业健康与安全措施 1.场地布置及临时设施建设
1)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与施工区分开设置,并保持安全距离,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2)施工现场东侧设置厕所、吸烟室等临时设施,北侧通道拐弯处设密闭式垃圾站,并设分类垃圾箱两个。
3)施工现场临时搭建的建筑物符合安全使用要求,施工现场使用的装配式活动房屋具有产品合格证书。2.作业条件及环境安全 1)2)施工现场采用封闭式硬质围挡,高度2.5m。
按规定施工现场设置标志牌和企业标识,旧楼通道内设现场平面布置 图和安全生产、消防保卫、环境保护、文明施工制度板,公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图。3)工程开工前已由市政部门确认地下管线走向,并做地下管线施工方案后,方可进行道路开挖作业。4)工程地理位置所属黄土高原,车辆出入应注意转弯、陡坡,道路全程设标识牌,供车辆运输安全指示。5)施工现场出入口、施工装载机械、临时用电设施、管涵边沿、及有害危险气体和液体存放处等危险部位,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6)根据文明安全工地标准,项目部已编制雨季施工方案。
3. 职业健康
1)施工现场在各入口处明示易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和设备、场所设置警示标识或警示说明。
2)定期对从事有毒有害作业人员进行职业健康培训,每年组织特种作业人员进行体检,每月组织操作人员学习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的基本知识。
3)项目部为施工人员配备安全帽、安全带、防滑鞋及工服等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4)施工现场毗邻居民区,现场施工尽力做到降噪;定期组织新进人员进行噪音扰民教育,防止人为噪音造成扰民。
5)高温作业时,施工现场配备防暑降温用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4.卫生防疫 1)2)3)员工饮食饮水符合北京市规定的卫生标准。
宿舍、食堂、浴室、厕所设有通风、照明设施,日常维护设专人负责。
食堂配有卫生许可证,各类器具规范清洁,生熟分开;炊事员持个人健康证并在食堂显著位置明示。
4)5)6)厕所设专人每日消毒清洗。
施工现场配备保健药箱、常用药品及绷带、止血带、担架等急救器材。施工人员发生传染病、食物中毒、急性职业中毒时,及时向发生地的卫生防疫部门和建设主管部门报告,并按照卫生防疫部门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置。
三、加强施工组织设计和健康安全预防措施编制与上报备案制度
项目部要强化和规范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健康安全预防措施的编制工作,严格施工组织设计和职业健康安全预防措施上报备案制度。
1、在工程合同签订之后,项目经理要迅速组织项目总工程师、工程技术部门等编制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报请业主、监理审批后实施;以集团公司资质中标、由各子分公司施工的项目报各子分公司相关管理部门备案。
2、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项目部应根据施工需要编制单项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措施,对关键过程尤其是健康工作及安全措施应编制专题施工方案,报项目总工程师批准后实施。
3、项目部所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中都要有详细的职业健康安全措施,并且要根据工程项目施工实际需要编制本职业健康安全预防措施,以集团公司资质中标。
四、大力开展职业健康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实现全员管理
各单位、各级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员工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培训和实施的指导,激发广大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全员管理。
项目部要高度重视技术管理队伍的建设,机构要健全,人员要到位,职责要明确,切实从队伍建设、组织体系上确保健康、环境保护、安全责任制的落实;确保健康、环境保护、安全管理人员到位,职责到人。
五、加大过程控制力度,做好事前预防
在建项目的管理水平决定公司的整体形象和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也是检验质量、环境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否有效运行的根本标志。程序文件中对施工生产诸多环节都做出了很清楚的规定,我单位应严格按体系文件的要求组织生产和施工,提高施工管理的规范性,减少随意性。要加强施工健康管理和安全管理、加强技术交底、技术指导,确保严格按设计图纸、规程规范进行生产施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各级安全人员要加强监控,及时纠正不规范的管理和操作行为,使过程控制落到实处。单位、项目部要通过不同信息的分析或以往的工作经验,制定针对 性较强的纠正和预防安全措施并予以落实,真正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总结提高。
六、狠抓健康安全管理工作
1、项目部的总工程师及安全负责人对要及时组织人员健康及安全问题进行检查,发现问题要尽快向监理提出书面意见,反馈的信息要及时传达至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并在安全教育培训时着重培训讲解。
效管理工作的总结
一年来,XX镇按照市长效办工作部署,结合XX镇实际,有力开展土地长效管理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及实际效果
自2008年7月至2009年6月,XX镇共发生土地违法案子24起,其中违法占地9起,拆翻改建10起,其他5起;共拆除违法建筑1800㎡,拆除围墙600m,调处用地纠纷11起。
从长效管理实施一年的情况看,XX镇取得了以下三点实际效果:
1.体量较大的违法用地案件从根本上被得到遏止,非法用地势头减缓;
2.调处了大量因拆翻改扩建引起的纠纷,通过纠纷的调处,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XX社会安定团结;
3.营造了“有土地纠纷找镇国土城建办、找国土所”的氛围,提倡“小事不出镇,大事不出所”,从面上减少发案率,通过考核机制,引导镇村干部管好土地,积极参与调处好土地纠纷。
二、目前违法建设的现状、特点及产生原因 从XX实际分析,因XX多山少地,产业以农业为主,工业性的违法用地较少,长效管理有其特殊性:①基本农田保护政策所限,私人建房需求一直无法得到满足,拆翻改扩建情况较多,引起很多邻里纠纷,调处压力较大;②农庄经济起步较早,随着长效管理力度的加大,一些历史积累性矛盾不断爆发,给长效管理带来不小的压力;③村级工业集聚点相对较多,上世纪“突破政策搞发展”的理念给现在的长效管理带来很多麻烦,有些只能通过做思想工作来化解,但后患不小,不容小觑。
三、主要困难和问题
1.一些积累性、政策性的矛盾,因已成形,调处不易,解决更不易,如农庄、村级工业集聚点;
2.XX人个性耿直,对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易钻牛角尖,调处矛盾时需花费较多精力;
3.因多山少地及基本农田保护所限,私人建房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制约XX镇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带来拆翻扩改建矛盾的增多。
四、认识与体会
1.长效管理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国土政策、干群关系、干群素质等等,从XX现状看,在根本取缔大宗违章的基础上,应着力化解细小纠纷,防微杜渐,保障社会安定团结; 2.应从机制上入手来形成“群策群力,群防群治”的氛围,目前镇村干部对预防土地违法案子的重视度仍不足,少数镇村干部不但不及时遏止发现的涉土案子,遇到涉土案子推、拖为主,一定程度上造成用地案子数量增多的客观事实。市、镇应从机制上入手,提高镇村干部对长效管理的重视度,对此,XX镇也作了一定的探索。
3、一定要强化建立以国土城建办为核心的长效管理机制,决不允许“各家自扫门前雪”,国土和城建专职管理人员必须树立“群策群力”的观念,不拖不推、及时沟通、正面应对,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来搞好新阶段的土地长效管理工作。
XX镇人民政府
从管理目标上可概括为质量问题、安全问题、成本问题与环境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背后有设计问题、资金问题、材料问题、人员问题、管理体系问题等, 下面逐一加以阐述。
1.1 工程设计问题
有些设计不合理, 如结构布局差、对国家强制标准考虑不周、图纸内容不明确等;部分设计人员经验不足, 设计粗疏。这些问题影响到工程质量和施工进程, 频繁的变更也导致索赔现象, 给造价控制和质量管理带来不利影响。
1.2 资金投入问题
一些企业资金投入不足, 原因有:部分企业领导不重视施工管理投入, 专款不专用, 如安全设施费用被挤占;个别领导甚至利用职务之便中饱私囊;部分施工单位管理体系不健全, 安全人员配备不足, 虽节省了资金, 安全生产管理很难到位。
1.3 材料管理问题
建筑工程不但材料品种多, 而且费用大, 材料管理不善对工程质量、成本控制都有重要影响。材料管理问题包括:一是材料采购控制不严。由于市场材料质量鱼龙混珠, 施工企业采购进货控制不严, 购入达不到质量标准的材料。二是材料保管不当。部分企业只图取料方便, 不按照仓储规定存放材料, 材料堆放无序, 引起材料损耗。三是材料领用不规范。为了保证施工进度, 不履行必要的程序, 过度领用或领用不足, 导致材料损耗或质量问题。
1.4 人员管理问题
建筑施工属劳动密集型生产, 人员众多, 参与施工的人员大部分为进城务工人员, 受教育程度低, 专业技能不足, 部分人员素质低而难于管理。加上企业岗前培训不到位, 操作技术水平低, 质量安全意识差, 部分人员惯于违章作业, 不遵守劳动纪律, 因此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
1.5 管理体系问题
目前,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在改革和完善之中, 法律法规制度也不够健全, 在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屡有出现, 一部分建设单位不遵守建设程序, 手续未办齐, 设计图纸未经审查, 就擅自开工建设。招投标时串标、明招暗定等情况不时发生, 一些施工单位不具资质而挂靠施工。这些情况侵蚀了建筑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 使整个建筑工程管理体系处于不太正常状态。参建各方不能正常履行自己的职责, 包括监理单位也很难履行其质量、安全、工期、投资控制的责任。
1.6 生态环境问题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而施工企业对此并没有充分重视。比较典型的影响有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空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此外, 施工过程中不注重节水、节材, 水资源浪费大, 材料使用严重超标。这些问题说明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较差。
2 预防和改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措施
2.1 注重设计管理
建设单位应重视设计阶段的管理, 并通过设计招标方式选择兼顾经济性与社会性的优秀设计方案。设计招标本着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做好相关保密工作, 不向任一投标方透露其他投标方的信息, 鼓励设计方案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建设单位还可以委托设计监理监控设计质量。
2.2 加强资金控制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 必须加强资金的控制, 一方面可以避免资金被挪用, 防止少数人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公共财产, 另一方面也可控制生产成本。控制资金的方法应加强财务管理, 并对资金的流向严格审查, 结合施工预算监控体系和成本控制机制管好资金。其次, 签订资金使用责任书并进行考核, 对严格按照资金使用计划用好资金并落实成本控制计划的, 予以奖励;反之, 则应进行处罚。再则, 应细化资金使用制度, 结合项目实际制定并完善资金使用及考核办法, 做到各项管理活动皆有章可循。
2.3 重视材料管理
材料质量对施工质量的影响极为显著, 应予充分重视。一是加强采购环节的管理, 严格遵循材料采购程序, 即采购前先由材料员根据项目经理部所提出的施工进度计划、技术要求、质量标准制定材料采购计划, 经审批后再从选定的供应商处购买。材料进场落实严格的检查验收制度, 分别在发货前、进场前、入库前检查验收, 保证合格证、技术证件、检验或试验证书“三证”齐全。二是严格仓库管理, 规范进料、领料程序, 合理存放物品, 保证材料不变质。三是加强材料领用管理, 严格按照领用制度发放和领取材料, 并遵照设计要求使用材料。
2.4 落实教育培训
技术人员是施工企业的骨干, 也是各种施工技术的实践者和领导者, 对他们进行培训, 提高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水平, 可以更好地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和安全问题。班组长是现场施工的直接领导者和责任者, 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学习, 可以更好地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指导并保护施工人员的健康与安全。对一线施工人员进行培训, 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及自我保护意识, 减少伤亡, 就是对社会稳定的直接贡献。
2.5 完善管理体系
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在细节方面配套完善。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 提高建筑从业人员的守法意识。在工程项目内部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 落实管理目标责任制, 明确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成本控制以及材料与设备管理的各项责任, 然后细化分解到施工岗位上。根据责任制度贯彻奖罚措施, 有奖有罚才能激励各级人员恪尽职守, 努力工作。
2.6 实施绿色施工
随着国家提倡并鼓励绿色施工政策, 社会也对绿色建筑有了更多的期许, 企业因应这种需求, 对自身和社会都是在释放“正能量”。绿色施工的核心是“节水、节材、节地、节能和环保”, 因此应采取措施节约水资源、节约材料、高效利用土地、节省电能及注重环境保护。控制噪声污染, 减少夜间施工, 处理并回收利用污水、固体废弃物, 严禁乱排、乱放、乱丢行为, 坚持安全文明施工。
结语
受到内外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 施工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我们不应对此熟视无睹, 而要抱着积极的态度和负责任的精神, 去力争改善和解决这些问题, 这样建筑事业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摘要:本文针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设计问题、资金问题、材料问题、人员问题、管理体系问题及生态环境问题, 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管理,问题,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道路;施工;常见质量问题;预防管理措施
在道路施工中,工程质量就是反映工程产品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和特性的总和工程的特征和特性,同时施工工程质量是形成工程实体的阶段。它主要表现是寿命、性能、安全性、可靠性以及经济性。一般来说, 影响道路质量的因素很多,如果要满足施工验收规范或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中的规定要求,工程就必须满足各种技术规程、规范来明确最终产品质量。当前伴随着道路的质量问题有着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确定处理方案。
1.道路土基施工中产生的质量问题
道路土基是道路质量的根基,无论是填土路堤,还是挖方路槽,如果土基处理不好,道路的施工质量就根本谈不上常见的问题主要集中以下两个方面:
在道路施工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某些沟槽回填,在回填覆土中,经常不按相关技术规范要求施工,给道路质量留下严重的隐患 沟槽内的水未处理干净就回填土,使得槽内回填土含水量过高,将翻建的沥青路面油块 混凝土块及其它大块旧料填入沟槽内,造成大块间空隙很大,沟槽根基土方没有经过压实处理或处理不合格就回填 造成很多道路建成后不久,沟槽部位在行车作用下发生沉陷,出现沟槽两边纵向裂缝及沟槽部位明显凹槽。要解决这类问题,严格要求施工人员,不准带水填土,旧沥青路油块不准填入沟槽内,有条件的应进行撼砂方法处理 填入粘土或其它材料,都必须分层夯实。
道路施工中,对于土路基的横坡整理及碾压,认为土基不需要花大精力去规规矩矩地按标高去整平碾压,更不用说整出路拱来,因而只是用推土机推完路槽,用压路机碾压一遍,就开始铺筑路面底面结构材料,同时对绝对标高较低的土路不加修整只顾抢进度,而不考虑路基的排水。这样施工,导致土基平整度很差,标高不准,低的地方造成筑路材料浪费,高的地方承重层厚度不够,而引起承重层强度不足,使路面出现龟裂。由于土基平整度差,造成承重层厚度不均,因而影响道路使用年限或者达不到设计年限的要求。由于土基横坡未做好, 整平后未当天碾压以及排水不畅,大量水分被土基吸收,使土基在水中浸泡,大量水分被土基吸收,使土基在水中浸泡,而无法碾压,成为弹簧土,使路基出现局部翻浆现象,严重影响道路路面的综合质量。
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控制土基的标高及横坡,使土基达到要求的平整度,土基标高若低于四周地面时,必须设置排水沟,雨天能够将地面雨水及时排出,凡垫土或松土地段,必须碾压不过夜,随时填 随时压,在施工中如遇地下设施,覆土太浅,影响碾压,要采取特殊措施,确保土基压实。
2.稳定砂砾施工
目前,道路施工所使用的筑路材料种类较多,笔者就稳定砂砾施工提几点粗浅看法。
稳定砂砾的施工。稳定砂砾的施工质量是我们道路施工质量的关键,而又是道路结构层的主要层(承重层), 在施工中常见问题:a.不是整片摊铺、平整、辗压,而是边挖土基,随时摊铺砂砾石(撼沙),摊铺层次不清,标高,平整度基本上不予控制, 有的名曰撼沙(水稳定)而实际上是干压砂砾,成型后的坑塘严重,孤石较多,有的相互松散,不成板体。b.撼沙的厚度一般在20至30厘米以上,按现在静力压路机应分层摊铺碾压,有的偷掉了一道工序,成为一次摊铺,一次碾压,使底基层砂砾密实度不易达到要求。如用辗动式压路机配合,碾压效率会更可观些。c.承重层上层(表层)稳定砂砾施工不是在底层撼沙基础上施工,而是在撼沙和稳定层次不分,厚度控制不严,有的底层和上层一次摊铺,碾压后再把表层划松加入稳定化合物,洒水碾压成型。由于标高厚度没有控制好,除了影响面层的平整度外,使稳定层本身厚度不足,达不到设计技术要求,有的甚至密实度达不到,而使板体强度不够,反映到路面就会出现凹凸、龟裂等现象。
因此在施工稳定层时必须:a.在有条件情况下最好大面积施工(半幅或全幅,长度宜长不宜短)摊铺,严禁边挖土边摊铺。稳定层次清楚碾压密实度要达到要求。b.控制好稳定层设计高程(标高),注意松铺系数,尽量做好一次成型。避免成型后再挖再补,施工人员必须随时带好 “三角板”,以补出所需要的各点标高。c.严格控制稳定料(添加剂)配比和含水量。
3.沥青面层的常见病害
3.1病害种类
横向裂缝由基层或路基裂缝的反射或由低温收缩造成的;纵向裂缝。 由路基、基层沉降,或结构承载力不足引起;块状裂缝。由面层材料的收缩和温度的周期性变化所致;车辙。由行车荷载作用下路面各结构层的永久变形累积或材料侧向位移引起;搓板。由沥青混合料的热稳定性不足引起;等等。
3.2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荷载型裂缝产生的原因:在车轮荷载作用下,半刚性基层的底部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大于基层材料强度时,基层的底部很快开裂,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底部的裂缝会逐渐扩展到上部,使沥青面层开裂措施:在半刚性基层与沥青面层之间设置一道玻纤格栅,格栅可承受底部传来的拉应力,并对应力重分配,从而减少面层开裂,甚至避免;或在沥青混凝土中添加纤维,可增大沥青混合料本身的抗拉强度,加大沥青混合料的内聚力,从而减少面层开裂。
非荷载型裂缝产生的原因:温度裂缝。温度裂缝主要为横向裂缝:在冬季气温骤降时,沥青材料开始收缩,当沥青面层中产生的收缩拉应力或拉应变超过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或极限拉应变时,沥青面层就会开裂。另外,石灰土基层因低温收缩或干缩产生裂缝,裂缝反射到面层上导致面层开裂。
荷载型裂缝措施:在基层与面层之间或下面层与上面层之间铺设一道玻纤格栅或在沥青混合料中加入纤维,格栅或纤维可以承受由于温差引起的拉应力,从而避免裂缝。搓板产生的原因。由于沥青混合料的热稳定性不足,在行车作用下,沿车轮前进的方向,产生向前的推移波浪。
非荷载型裂缝措施:基层顶面或面层之间铺一层格栅,格栅可将沥青混合料中的集料较为牢固地嵌锁在一起,防止集料的位移,使施工中沥青混合料得到更好地压实,可提高混合料的承载能力。
3.3沥青混凝土路面不平整的处理措施
一是严格工序间的交验制度, 路面各个结构层的平整度应严格控制;二是现场应设专人指挥运输车辆,不得随意调整摊铺机的行驶速度,以保证摊铺机不在途中停顿,摊铺机的均匀连续作业;三是先摊铺沥青混凝土面层,再做构造物伸缩缝,这样可以改进沥青路面与构造物伸缩缝衔接部位的平顺及牢固。四是在摊铺机及找平装置使用前,根据实铺效果进行随时调整,应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仔细设置和调整;五是确定压路机的机型及重量, 针对混合料中沥青性能特点,合理地选择碾压速度,并确定出施工的初压温度,选择合理的振频、振幅,严禁在未成型的油面表层急速起步及急刹车。
综上所述,道路常见的质量问题已成为应影交通安全的主要危害之一,各级公路管理部门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必须建立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从管理部门、设计部门到施工部门,层层重视、层层控制、 层层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质量问题,使公路建设质量全面提高,更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胡爱平.沥青道路施工质量问题与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2010,(08).
[2]马飞.市政道路施工质量影响因素与控制方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2).
[3]董何亮.市政道路施工的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J].建设科技,2010,(16).
【建筑施工预防职业病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建筑施工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制度11-23
建筑施工职业病防治11-30
浅析建筑施工存在的质量隐患及预防措施05-26
建筑施工高处坠落事故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09-09
建筑施工文件管理制度07-27
建筑施工安全教育制度05-25
建筑施工临时用电管理06-21
浅析建筑施工现场管理07-16
建筑施工现场生活垃圾管理制度12-01
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初探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