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和since的用法区别和联系(共5篇)
一、Since作为介词
后接某一确定的时间点,主句谓语动词是持续性动词,常与现在完成时态、现在完成进行时态或过去完成时态连用。
例如:
1、He left the village in 1982 and I haven’t seen him since then.1982年他离开这个村子,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他。
2、She’s been working in a bank since leaving school.她中学毕业后就一直在一家银行工作。
3、He had spoken to her only once since the party. 自从那次聚会以来,他只跟她说过一次话。
二、Since作为副词:
表示从过去以来、以后或到现在的情形或状态,常与现在完成时态连用。
例如:
1、He left home two weeks ago and we haven’t heard from him since. 他两周前离开了家,到现在我们一直没有他的消息。
2、He came to Zhenjiang 6 years ago and has lived here (ever) since.他6年前来到镇江,从此便住在这里。
三、since引导原因状语从句:
作为连词,since可引导原因状语从句,表示因为;既然;鉴于:例如:
1、He didn’t come since he was busy.他因为忙,所以没有来。
关键词:“は”,“が”,用法区别
日语是属于粘着语, 粘着语的主要特征表现为通过粘着在词语之后的助词来表现其语法关系或语法意义。所以它是日语语法中较难掌握的一部分, 无论是日语初学者还是学了很长时间的学习者, 都无法正确区分“は”和“が”。下面就浅谈日语助词“は”和“が”的用法和区别。
1“は”在复句中 (指含在主语句、宾语句、定语句等从属句的句子) 表示大主语, 从属句中的小主语用“が”表示
例: (1) 雨が降ってもわたしは行きます。 (含有主语从属句的复句) (2) わたしはみなさんが入学されたことを歓迎します。 (含有宾语从属句的复句) (3) 王さんが (の) 紹介してくれた本はおもしろかったです。 (含有定语从属句的复句)
注: (1) 定语从属句中的小主语也可用“の”表示, 如上面的例句。 (2) 表示思维、思考的内容时, 从属句中的主语可以用“は”表示。
例: (1) 王さんは行かないと私は思います。 (2) わたしは劉さんの行動はりっぱだと思います。 (3) 田中さんはずっと彼女と結婚したいと思っています。
2“は”表示希望、愿望、打算、感觉 (爱好、喜欢、不喜欢等) 、能力 (会、不会) 、动作难易的主体;“が”表示它的对象, 常用的形式有“~がしたい”“~がほしい”“~が要る”“~が好きだ”“~がいやだ”等
例: (1) わたしは今晩のスポーツ番組が見たい。 (2) 日本人は野球が好きだ。 (3) 雨になりそうですが、あなたは傘が要りますか。 (4) わたしは不まじめな人がいやだ。 (5) わたしは魚が嫌いです。
注: (1) 表示“不希望”、“不想要”等否定的内容, 为了加强否定的语气或表示对比, 其对象也常用“は”表示。譬如“~はしたくない”、“~はほしくない”等。
例: (1) わたしはこんな番組は見たくない。 (2) わたしは刺身はそんな嫌いじゃないよ。 (3) 雨がやみそうだから、傘は要らない。
注: (2) “水が飲みたい”与“水を飲みたい”的用法区别:“が”着重与本能的要求, 重点在内心愿望上;“を”着重于意志性的要求。实际上两者都可使用, 据日本人的调查, 用“を”的占多数。
3人、动物或事物的存在一般用“が”来表示;否定人、动物或事物的存在时, 为了加强否定的语气, 一般多用“は”来表示 (“~はいない”“~はない”)
例: (1) 1年間に7、8回風邪を引く人がいる。 (2) わたしたちのクラスには、今風邪を引いている人は1人もいない。 (3) 風邪が流行しだすと、いっせいに休校するところがある。
4在判断句里, 凡是疑问句做主语时, 一定用“が”表示主语, 对这个提问的回答也要用“が”来表示;反之, 以疑问句做谓语时, 主语一定用“は”, 回答时也要用“は”
例: (1) A:だれが中山選手ですか;B:その人が中山選手です。 (2) A:あの人はだれですか;B:あの人は田中さんです。
5另外有些句型要求用“は”, 有些句型要求用“が”, 它们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但有时句子中的“が”和“は”可以替换使用, 从意义上来说其主要区别如下
(1) “は”着重强调谓语, “が”着重强调主语。
例: (1) これは人民日報の社説です。 (2) これが人民日報の社説です。
上边例句的语气是:这是《人民日报》的社论, 而不是别的, 不是杂志, 不是小说, 也不是评论家文章。下边例句则强调:这就是《人民日报》的社论, 除了这个以外什么都不是。
(2) “は”所谈及的话题是对方已经说过的、知道的、看见过的事;“が”所谈及的话题是对方不知道的、没有看见过的事。
例: (1) 講演会は明日行われます。 (2) 講演会が明日行われます。
用“は”时, 对方已经知道要举行报告会, 但还不知道什么时候, 这里着重说明会是明天举行。用“が”时, 对方还不知道举行报告会的事, 这里着重说明明天要举行报告会。
6“は”和“が”的其他用法
6.1“は”的其他用法
(1) 在判断句里, 一般用“は”做主题, 主题是这句话的题目, 表示这句话的中心事项和范围, 判断句多用主语做主题。例: (1) 王さんはやさしい人です。 (2) 結核は恐ろしい病気です。 (3) このあたりは静かである。
(2) 在并列句中, 用“は”提出两个以上的不同事项, 加以对比或说明。例: (1) 王さんは行くが、李さんは行かない。 (2) 京都はよく知っているが、東京はあまり知らない。 (3) 酒は少し飲むが、たばこは吸わない。
(3) “これ、それ、あれ”等指示指示代词在指示内容时, 一般要用“は”来表示。
例:A:『三国志』を読みましたか;B:ああ、あれは面白い小説ですね。
注:要特别强调指示代词含有的意义时, 要用“が”。例: (1) 話すことと聞くことに力を入れ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これが外国語を勉強するうえで、もっとも大切なことだ。
(4) “は”有提示、强调的作用。
(1) この部屋には電話がない。 (2) 作文はもう書き終わりました。
(5) 表示永恒的真理、规律性的事物时用“は”。例:太陽は東から昇る。
6.2“が”的其他用法
(1) 存续态“~に~が (他动词) てある”中的主语一般用“が”表示。例:机の上にノートが置いてあります。 (2) 不少自动词的主语一般要求用“が”。例:今日は風が吹いています。
7以上对助词“は”和“が”的用法和区别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和分析, 但两者的用法和区别远远不止这些, 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同时, 学习日语时, 不仅要学习助词“は”和“が”的基本用法, 还要了解更多助词在句子中的语法意义, 了解日本人的表达习惯, 这样才能准确灵活地使用。
参考文献
[1]周平, 陈小芬.新编日语[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
[2]赵富泉.日语语法疑难解析[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
一、体能和身体素质的释义
体能是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身体素质是人体为适应运动的需要所储存的身体能力要素,是人体肌肉活动基本能力的表现。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肌肉本身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而且与肌肉工作时的能量供应、内脏器官的机能和神经调节与身体素质能力有关,主要包括力量能力、速度能力、耐力能力、灵敏和柔韧性。
人们对于体能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形态与机能的训练效果没有身体素质的训练直接与明显,因而人们常把身体素质训练与体能训练等同起来,研究的是素质训练,却称之为体能训练;研究的是体能训练,却可能只是素质训练,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体能训练。
二、体能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
运动员体能训练的基本内容有身体形态训练、生理机能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身体形态训练中体重和脂肪是两个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运动员相应的生长发育水平、机能水平和竞技能力水平,不同的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训练以力量能力、速度能力、耐力能力、灵敏和柔韧性等训练为主。多年力量训练应发展各种力量素质:与运动专项有关系的一般力量和专项力量;与运动员体重有关系的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依完成不同体育活动所需要力量素质的不同特点,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身体素质训练中的速度训练,应以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为训练重点。耐力训练应认识有氧耐力与无氧耐力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及之间的关系,耐力素质的发展水平对运动员的专项竞技水平起着主导的作用。影响灵敏素质的因素包括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运动技能、器官的机能状态和身体素质水平等。柔韧素质受关节的结构、组织的伸展性和神经对骨骼肌的调节能力等因素影响。
根据运动员的特点与比赛的需要,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前提下,教练员应运用科学化体能训练理论的指导,提高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水平。
三、体能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的联系
运动员的体能是以三大供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运动员的体能水平由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决定,身体形态与机能是体能的物质基础,身体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运动员的体能水平是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综合表现的结果,运动员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表现出体能水平的主导身体素质具有个体差异性。
力量是运动员的对抗能力、速度、技术等各方面的基础与保障。从力量的整体效应看,运动员要具备高度发展的全面力量水平,身体的各个部门都要进行力量的强化训练,发展各个运动环节的肌肉力量,达到提高整体力量的目的。例如从篮球动作结构、发力特点讲,运动员必须具备出色的弹跳力躯干肌力上肢力量;从力量性质讲,运动员必须具备爆发力、快速力量耐力。
速度素质是运动员重要的运动素质,对于运动员整体竞技能力的提高与改善有重要的作用,在运动实践上表现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及移动速度。以现代篮球为例,现代篮球运动强调各个环节的衔接,突出一个“快”字:进攻速度快、攻守转换快、防守反击快。在激烈的篮球比赛中运动员需要连续反复冲刺,肌体需要快速供能,在比赛场中表现为起动速度快、长时间的变速能力。在这种速度耐力的高强度下,速度耐力为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提供了代谢基础,能够保证运动员在连续往返的快速攻防中保持速度与灵敏,使快力量能够保持较长时间。
耐力素质是运动员长时间抵抗神经、肌肉疲劳的能力。根据运动中氧代谢的特征,耐力分为有氧耐力与无氧耐力。例如篮球运动员的耐力素质主要以糖酵解的供能形式为主,有氧氧化供能形式为辅。有氧氧化供能多,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后的恢复就快,而糖酵解供能是运动员在比赛中长时间快速能力的物质要素。现代体育运动不能准确地确定比赛所要承担的负荷,甚至有时比赛的总时间也无发确定,所以运动员需要相当大的耐力储备。
灵敏素质是一种典型的复合素质,是运动技能、专门的运动感觉和各种素质在运动中的综合表现。以篮球运动专项灵敏素质为例,运动员要精确性高、运动时空感觉好。篮球运动员的灵敏性也存在个体差异,是篮球运动员的特殊体形所决定的。
柔韧素质主要受到对抗肌维持姿势的肌紧张牵拉性条件反射而引起肌肉收缩的限制,以及神经过程的兴奋与抑制的协调性对肌肉收缩与舒张的影响。现代的体育运动的比赛负荷加大、对抗更强等因素使技术的运用难度加大,技术的运用甚至超过了关节的活动范围,柔韧为运动提供了缓冲的空间。运动员具备良好的柔韧素质,能增加关节运动的幅度,提高运动水平,同时减少肌肉、骨骼系统的损伤。
四、结语
我国的体能与身体素质训练有很多不符合现代体育比赛实践的要求,理论与实践联系不明确,身体素质与身体机能训练的内容和方法需要改进与完善。教练员在体能训练中要运用各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改造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提高有机体的机能水平,增强健康和发展身体素质。良好的体能和身体素质是技术、战术、心理、智能训练的基础,并有助于运动员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
摘要:本文运用运动训练和运动生理的相关理论, 讨论了体能训练和身体素质训练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体能训练,身体素质训练,联系
参考文献
[1]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王瑞元主编.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3]刘玉林.现代篮球运动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
2006年10月至12月期间, 某市某公交车车队里有十余名公交车司机先后通过两名中间人联系两名配锁人员, 这两名中间人和两名配锁人在明知公交车司机欲盗取公交车票款箱里的票款的情况下, 采取撬压破坏票款箱, 配制票款箱钥匙的手段, 使得公交车司机通过该配制的钥匙秘密窃取票款箱中的票款。这十余名公交车司机每人非法所得票款多则高达3000余元, 少至1000余元, 致使公交车公司营运损失巨大, 在公交行业中造成不良的影响。如何对这起案件加以定性, 是正确办理好该案件的关键。在办理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观点认为公交车司机利用职务之便, 秘密盗窃票款箱中的票款, 其行为应构成职务侵占罪:第二种观点认为公交车司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秘密窃取公私财物, 数额较大, 其行为应构成盗窃罪。现在我们就这两种观点对盗窃罪和职务侵占罪的联系和区别加以阐述。
公交车司机盗窃票款确实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秘密窃取公私财物, 数额较大, 但是有的观点则认为公交车司机属于公司、企业人员, 还利用职务之便, 秘密窃取票款, 因此形成了这对立且令人混淆的两种观点。
所以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盗窃罪和职务侵占罪在刑法上的含义。职务侵占罪, 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 数额较大的行为。盗窃罪, 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由此可见, 职务侵占罪和盗窃罪在犯罪主观故意上都是以非法占有财物为目的, 犯罪行为上都包括秘密窃取行为, 都是侵犯财产所有权的犯罪。这是两罪之间联系所在, 也是上述案例在两罪之间容易混淆之处。
当然职务侵占罪和盗窃罪之间又有很大的不同, 结合上述案例, 第一种观点人认为公交车司机窃取票款箱中的票款应定性为职务侵占罪, 因为公交车司机是公交公司的职工, 其利用上班开车之机, 即利用职务之便, 秘密窃取公交车运营的票款。这些种种迹象表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符合职务侵占罪的犯罪构成。现在我们就从犯罪构成入手, 分析该案例将如何定性。
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区别之一是:犯罪主体不同。
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 包括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具体是指三种不同身份的自然人, 一是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监事, 这些董事、监事必须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 他们是公司的实际领导者, 具有一定的职权, 当然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二是上述公司的人员, 是指除公司董事、监事之外的经理、部门负责人和其他一般职员和工人。这些经理、部门负责人以及职员也必须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 他们或有特定的职权, 或因从事一定的工作, 可以利用职权或工作之便侵占公司的财物而成为本罪的主体, 三是上述公司以外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 是指集体性质企业、私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的职工, 国有企业、公司、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等中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所有职工。而盗窃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 (16周岁) 且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能构成。
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区别之二是:犯罪客体不同。
职务侵占罪的犯罪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此处所称“公司”, 是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设立的非国有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所称“企业”, 是指除上述公司以外的非国有的经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批准设立的有一定数量的注册资金及一定数量的从业人员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 如商店、工厂、饭店、宾馆及各种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行业等经济组织;其他单位, 是指除上述公司、企业以外的非国有的社会团体或经济组, 包括集体或者民办的事业单位, 以及各类团体。这与盗窃罪的犯罪客体不同, 盗窃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能。
职务侵占罪与盗窃罪区别之三是:犯罪客观方面不同。
职务侵占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侵占本单位财物, 数额较大的行为具而言, 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必须是利用自己的职务上的便利, 所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是指利用职权及与职务有关的便利条作。职权, 是指指本人职务、岗位范围内的权力, 与职务有关的便利条件, 是指虽然不是直接利用职务或岗位上的权限, 但却利用了本人的职权或地位所形成的便利条件, 或通过其他人员利用职务或地位上的便利条件。包括: (1) 利用自己主管、分管、经手、决定或处理以及经办一定事项等的权力; (2) 依靠、凭借自己的权力去指挥、影响下属或利用其他人员的与职务、岗位有关的权限; (3) 依靠、凭借权限、地位控制、左右其他人员, 或者利用对己有所求人员的权限, 如单位领导利用调拨、处置单位财产的权力;出纳利用经手、管理钱财的权利;一般职工利用单位暂时将财物, 如房屋等交给自己使用、保管的权利等。至于不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而仅是利用工作上的便利如熟悉环境、容易混人现场、易接近目标等, 即使取得了财物, 也不是构成本罪, 构成犯罪的, 应当以他罪如盗窃罪论处。
2、必须有侵占的行为。本单位财物, 是指单位依法占有的全部财产, 包括本单位以自己名义拥有或虽不以自己名义拥有但为本单位占有的一切物权、无形财物权和债权。其具体形态可是建筑物、设备、库存商品、现金、专利、商标等。所谓非法占为己有, 是指采用侵吞、窃取、骗取等各种手段将本单位财物化为私有, 既包括将合法已持有的单位财物视为己物而加以处分、使用、收藏即变持有为所有的行为, 如将自己所占有的单位房屋、设备等财产等谎称为自有, 标价出售;将所住的单位房屋, 过户登记为己有;或者隐匿保管之物, 谎称已被盗窃、遗失、损坏等等, 又包括先不占有单位财物但利用职务之便而骗取、窃取、侵吞、私分从而转化为私有的行为。不论是先持有而转为己有还是先不持有而采取侵吞、窃取、骗取方法转为己有, 只要本质上出于非法占有的目的, 并利用了职务之便作出了这种非法占有的意思表示, 达到了数额较大的标准, 即可构成本罪。值得注意的是, 行为人对本单位财物的非法侵占一旦开始, 便处于继续状态, 但这只是非法所有状态结果的继续, 并非本罪的侵占行为的继续。侵占行为的完成, 则应视为既遂。至于未遂, 则应视侵占行为是否完成而定, 如果没有完成, 则应以未遂论处, 如财会人员故意将某笔收款不入帐, 但未来得及结帐就被发现, 则应以本罪未遂论处。
3、必须达到数额较大的程度如果仅有非法侵占公司、企业及其他单位财物的行为, 但没有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 则也不能构成本罪。至于数额较大的起点数额, 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违反公司受贿、侵占、挪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之规定, 是指侵占公司、企业等单位财物5000元至2万元以上的。
盗窃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具有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所谓秘密窃取, 是指行为人采取自认为不为财物的所有者、保管者或者经手者发觉的方法, 暗中将财物取走的行为。秘密窃取的公私财物必须达到数额较大或者虽然没有达到数额较大但是实行了多次盗窃的, 才能认定为犯罪。职务侵占罪必须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盗窃罪不能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这是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 也是起到决定性的区别。
根据以上分析, 上述案例中的犯罪嫌疑人都有窃取单位财物的行为, 侵犯了单位财物的所有权, 都属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 在主观方面都有非法占有单位财物的目的, 从表面上看应涉嫌职务侵占罪。但是, 职务侵占罪在客观方面必须是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 而盗窃罪则没有这些要求。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应理解为根据法律、法规、政策、单位章程以及单位有关负责人员赋予特定权力的人员利用主管、管理、经营、经手单位财产的便利条件, 而这案例中的犯罪嫌疑人是公交车司机, 公司规定他们没有经手乘客投来的票款的权利, 只有负责看管乘客往票款箱中投币的义务, 公司的财务人员每天在收车之前用钥匙打开票款箱, 取走票款, 公交车司机对票款箱以及票款箱中的票款没有职务上的管理、维护票款箱和经手票款的权利, 他们不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只是利用了自己工作上的便利, 容易混入现场、接近目标等方式方法,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获取了财物, 笔者认为他们的行为应属盗窃行为, 应当以盗窃罪论处, 而那两名中间人和两名配锁人员在明知公交车司机非法秘密窃取公交车票款的情况下, 为其撬压破坏票款箱, 重新配备票款箱的钥匙, 为公交车司机提供作案工具, 并且从中获得了“好处费”, 笔者认为应当以盗窃罪共犯论处。
综上所述, 通过对这起具有代表性案例的具体分析, 我们从犯罪构成上入手, 更加深刻理解盗窃罪和职务侵占罪的内涵, 弄清两罪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以期对实际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摘要:在工作实践中, 盗窃罪与职务侵占罪是比较容易混淆的两种罪名, 如何定盗窃罪还是职务侵占罪是办案人员正确办理好案件的关键, 也是值得我们有关人员深入研究的理论性问题。本文从一起案例入手, 着重论述了盗窃罪和职务侵占罪的联系和区别, 以期与大家共同学习。
关键词:盗窃,职务侵占,联系,区别
参考文献
[1]《新刑法条文释义》刘家琛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关键词:滴液漏斗,分液漏斗,化学实验,联系,区别
1.问 题的提出
对常见的气体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的掌握,结合实验试题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等能力既是中学化学教学所重点培养的, 在考纲中又明确要求, 鉴于学校实验条件, 在部分气体制备中可以用球形分液漏斗代替球形滴液漏斗使用, 中学化学教材中多处讲到用滴加液体试剂的方法进行气体制备,如实验室制备氯气、氧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化氢、和乙炔等气体,改进的乙酸乙酯制备实验与溴苯的实验室制备同样以滴加液体试剂的实验方式出现在教材中,也有一些反应原理探究实验涉及滴加液体试剂,如比较乙酸、碳酸和苯酚的酸性强弱,锌与稀硫酸反应测定反应速率,有教材集中列出常见气体制备装置图, 在上述实验中液体试剂滴加所用仪器,中学化学教材均表述为球形分液漏斗,教材在总结仪器的功能时,将球形分液漏斗的功能表述为:常用于气体发生装置中滴加液体试剂或用作气体发生装置。氯气、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等气体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性质验证和尾气处理成为高考的必考点,在这些涉及液体试剂滴加装置图中, 高考试题也均将液体试剂滴加仪器图示为球形分液漏斗。球形分液漏斗的功能首先是分液所用, 其次是在一些实验中若没有球形滴液漏斗则可用其代替使用。然而,在实验室制氯气、二氧化氮等有颜色气体,或由于反应剧烈导致反应容器内产生烟雾。对两种漏斗的结构与功能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找出相应使用范围非常必要。
2.分液漏斗的结构 、功 能及分类
分液漏斗的组成部分有:上端磨砂玻璃塞,中间为一定形状容器,下端有两通活塞(活塞芯分玻璃材料与聚四氟乙烯材料两种,后者耐酸碱,不易粘连)及漏斗管柄,漏斗管柄为单层玻璃管(一般较短)。分液漏斗的功能为萃取分液,操作时为了减少液体溅出要求管柄末端与容器壁接触。依据分液漏斗的容器形状分为球形分液漏斗、梨形(锥形)分液漏斗和筒形(柱形)分液漏斗,目前市场所售的梨形(锥形)分液漏斗和筒形(柱形 )分液漏斗又有普通与带刻度两类常见分液漏斗。
球形分液漏斗的直径在相同体积规格的三种分液漏斗中直径最大,所以在操作时容易摇匀,混合速度快,同样由于容器为球形,第一分液时容易造成视觉假象,即装入一定体积的纯净液体(如水)初看起来像两相,导致分离的失败,其次直径大,分层后不易将液体较好分离。因此球形分液漏斗多用于工业分析,尤其是厚料球形分液漏斗,由于耐撞击,在冶金、植物研究和制药等工业作固体物质的初步萃取更为常用, 在实验室或教学中分液时较少使用,在一些反应比较缓和、不产生烟雾、不需要插入液面以下的无色气体制备实验中,若没有滴液漏斗,则亦可用球形分液漏斗作为滴加液体仪器使用。
梨形(锥形)分液漏斗主体是一个倒椎体形状容器,由于其长形椎体容器结构, 使得利用其下端锥形分层分离更易操作,同时分离效果较好,在实验室或教学中分液时最为常用。
筒形(柱形)分液漏斗主体是一只筒状容器,容器为细长筒状,便于分层操作,同时在水平平面内占用面积小,适合于多个仪器同时使用,然而由于相同规格直径最小,因此萃取分液时不易摇匀。
3.滴液漏斗的分类 、结 构及功能
滴液漏斗按照滴液时上下液面接触的气压是否相同,可以分为常压滴液漏斗和恒压滴液漏斗, 按照滴液漏斗的容器形状可分为球形滴液漏斗和筒形滴液漏斗。常压滴液漏斗由上端的磨砂玻璃塞、中间的容器和下端的两通及管柄组成,滴液漏斗与分液漏斗的最大区别是管柄, 滴液漏斗的管柄由两部分组成, 常压球形滴液漏斗的下端管柄由短玻璃管和外套球形长玻璃管组成,球形滴液漏斗的主要功能为:(1)制备一些气体(尤其是有毒气体)时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从而控制反应速度,尤其是一些反应比较剧烈、反应时容器内产生烟雾或者制备有颜色气体,例如在实验室制氯气(特别是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制氯气)、二氧化氮、二氧化锰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和实验室制乙炔等气体时, 在反应容器内不便于通过观察液体滴加的快慢控制反应速率, 绿色化学的理念是首先进行预防,控制反应,而非发现反应过快或过慢了再调节,滴液漏斗的下端结构,决定通过其在气体制备时滴加液体,可以非常方便地在下端管柄的球形处观察到液滴滴加的快慢。(2)对于一些可逆反应 ,通过不断滴加液体同时蒸馏出反应生成物,促使平衡不断向目标产物方向移动,实验中,滴液漏斗的下端要伸到液面以下。在现用的磨口玻璃仪器中,无论是常压筒形滴液漏斗还是恒压筒形滴液漏斗, 其下端均为双层套管,并且内管略长于外管,主要用于有机反应中液体的滴加,外管带有磨口,用于插入反应容器使其接触处密封,同时对滴液漏斗的固定起到一定作用,内管通过活塞与漏斗容器相连,用于液体的滴加,该结构保证液体滴加时呈滴状加入,而非沿反应器壁流入,既便于观察液体的滴加的速度,又液滴滴入靠容器中间位置,便于反应物的搅拌混合,提高反应速率,减少副反应,若使用磨口分液漏斗,由于分液漏斗下端管柄为单层玻璃管,液体滴加时液体将沿器壁流入反应容器,不利于实验的操作,同时可能减慢反应速率或降低产率。
4.结 语
【for和since的用法区别和联系】推荐阅读:
数据库and和or的用法区别10-19
浅谈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区别和联系10-18
实习和打工的区别06-02
汉语和英语的区别06-07
党和政府的区别10-22
汤圆和元宵的区别11-14
govern的用法和例句05-31
stick的用法和例句06-19
achieve的用法和例句12-09
comment的用法和例句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