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考试试卷分析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考试试卷分析

初中地理考试试卷分析 篇1

一、试卷分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

第5题是一道比例尺与等高线综合运用的题目,难度很大,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很难得分;在选择题中有五道题是选不正确的或错误的,题的难度不大,但如果审题不认真,很难得分。

第二部分:综合题

材料分析题,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联系实际的综合运用部分,知识点的把握不准确,很多学生对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漠不关心,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反思教与学存在问题

1、学生学习:

从成绩来看,多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相对较好,但对于综合性强、机动灵活、联系实际的题目回答的不够好,反应出学生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习题做的较少,知识没有得到巩固;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不够扎实,学习的主动性较差。

2、教师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中,只是对课本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缺乏对综合性题目的训练,没有腾出更多的时间去钻研这部分综合性知识,缺少把知识更加系统化和对知识的前后连接以及延伸。另外在教学中只强调学生的记忆,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只会说,一下笔就错误百出,这也是失分的原因。

3、其他问题

重视不够,氛围不足,任课教师孤军奋战,势单力薄。

三、今后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把握课改方向,努力领悟课改精髓,注重知识的成因和前后联系,注重综合性题目和联系实际题目的讲解。

2、注重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效率,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多练笔,将课堂反馈落到实处。

3、发挥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力量,尤其到最后复习阶段,一定要群策群想,把众多力量拧成一股绳。

4、教师应规范自己的教学用语

学生的错别字,表述不清,词不达意,不用专业术语等现象,很大责任应归咎于教师自身的言行。教师平时上课养成多用专业术语,语言表示清晰,逻辑性强,学生自然就会受到熏陶,潜移默化中养成规范用语的习惯。

5、地理教学应联系生活,联系时事热点

考试题都呼吁地理课堂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联系新闻事件和时事热点。构建地理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地理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学习对当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应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新闻时事,并将其与地理教学相联系,渗透到平时的教学当中。

初中地理考试试卷分析 篇2

一个优秀的地理教师,或者说一个善于讲评试卷的教师,通过试卷的讲评,能让学生对地理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与整理,培养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通过试卷的讲评,能引导学生注重各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注意相关知识点的迁移与一些相近知识点的区分,做到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做到举一反三;通过试卷的讲评,能使学生对地理学习有信心,并且发现地理学习上的不足,加以改正。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就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讲评试卷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

一、充分准备

教师只有经过充分的课前准备,把握学生答题的情况,在讲评时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更有针对性。

1.在试卷讲评前,教师要认真及时地评阅地理试卷,阅卷要讲究实效性,为试卷的讲评高效化奠定基础。如果批阅不及时或者周期拉长,会导致学生学习起来要么忘记了当时的答题思路,要么失去寻求正确答案的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对错题的及时纠正和对相关知识的弥补。

2.教师在下发试卷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和更正。有些错题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能够自己找到正确答案。对于学生思考后依旧找不到正确答案的问题,教师就可以有侧重地讲评。

3.在试卷讲评前,要归纳统计。归纳和统计为试卷的分析和讲评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些教师不太重视统计,只凭主观估计来确定讲评的重点和难点,这样难免会有遗漏。

4.在试卷讲评前,教师还要做好试卷分析工作,要分析试卷的内容、结构和答案,分析哪些内容该多讲,哪些内容该少讲,哪些内容该重点讲,这样可做到心中有数;还要分析犯错误的原因,并从中了解、分析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及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如,对一道错题,教师既要让学生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错,更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纠正错误。教师如果对错题仅仅是把答案讲解一遍,学生似乎听懂了、学会了,但其实还是有很多学生在以后答题时在同一地方犯同样的错误。

5.在讲评课前,学生也要认真自查自纠。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这样既提高了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样也使自己的听讲更有针对性。

二、认真审题

所谓审题,就是要明白命题者的意图。无论是客观性试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有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只有审出这一点,才能明确答题的方向。在地理考试中,学生在解答综合题时,还没有看出考题的命题意图就急匆匆地开始答题,就会致使结果答非所问,成绩不理想。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平常审题的训练。

因此,在讲评时,教师要结合目前初中地理的常见题型,告诉学生如何审题。如,笔者在讲评试卷时,会总结出目前地理试卷综合题中的读图分析题审题的要点:审定地理图表类型及承载的知识信息,审定解答对象,审定限制条件,审定学科之间的契合点等。此外,还要结合具体试题,告诉学生哪些是题中的关键字、词、句以及地图符号,其实质性的要求是什么,从而让学生弄懂题意,找到答题的“切入口”,打开解题思路。

三、灵活拓展

试卷讲评时的灵活拓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因此,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较全面的发展,教师应依据新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在试卷讲评时拓展更多内容。至于拓展什么、怎么拓展、拓展的广度和深度怎么控制,教师就要把握好分寸。但有一点必须坚持,即教师在对试卷的讲评中,要让学生获得全面而系统的知识,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地理试卷讲评时还要灵活拓展,忌空洞,忌不切实际,应尽量围绕学生的所见所闻以及他们这个年龄段的思考能力和接受程度进行。最好要让学生有话可说、会说、敢好,要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自由的发展。地理学科本身就是紧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它涉及到人类的吃、喝、住、穿、行等各个方面,因此教师要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地理试卷讲评的拓展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快乐,找到展示自我的机会,最终达到提高地理学习成绩的目的。

地理试卷“有效式”分析的策略 篇3

新课程教学要求我们努力地去思考、探索和实践符合新课程理念以及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善于在实践中创造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的试卷分析课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和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才能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创编试卷

创编试卷是创新型教师需开展的一种基本活动,在创编过程中通过各种素材的搜索重组,既可以扩大教师的知识容量,也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品位。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复习进程需要和学生接受能力,安排适量的试卷练习。一般情况下,一轮复习试卷内容要呈现基本考点,以基础练习为主,具有针对性和层次性,适当添加一些高考真题。二轮专题复习要突出重点,围绕重点知识选择一些新颖适时、切合高考方向的试题。最简单的创编可以围绕热点从素材的搜索和重组开始,然后再结合一些地理原理和考点在原题的基础上作适当的修改,以适应高考和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这样的创编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研究学生、钻研高考方向、捕捉高考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这种不间断的创编活动还可以激发教师强烈而持续的创作意图,促使教师由传授型逐渐向创新型教师转变。

2.学会沟通

沟通不仅体现在上课过程,试卷改做也是一种沟通的渠道,通过改做,教师不仅可以发现一些或新奇,或典型的问题,还可以在改做中体验上课成效带来的快乐,我们看到一份质量很高的答卷时,会会心一笑,增加无限的动力。如果我们在改做中作一些简单的文字点评,这种“无声式”的沟通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的改做一定要及时认真,信息反馈要准确、及时、到位,能通过试卷中的一道题,一眼看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把检测到的问题作及时记录,我把这个记录命名为学生“病历卡”,每一位同学在这份“病历卡”中都能找到他在某个阶段患的主要毛病,教师能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每一步成长过程,并通过阶段性的总结,找到实质性的问题,再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通过长期的这种良性沟通,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和关爱,于是在做下一份试卷时会更加投入,甚至会没等老师批改就急冲冲地跑到办公室,要求老师作出点评。老师也应主动约学生到办公室进行“面批”(即当面批改分析,或表扬,或批评,并提出相应要求)。“面批”的对象应该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每一位同学都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一位同学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并努力地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

3.“透明式”分析

如果一位老师能把每一份试卷都分析到位,大部分学生都能在分析过程中做到无障碍接受,甚至比较轻松,我把这种分析叫作“透明式”分析,它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极好体现,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一种目标。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反其道而行之,能把一周积压下来的试卷,在一节课中快速地把它分析完,并且感觉很有成就,认为这种“动车组”速度为他节约了好几个课时,学生掌握得也比较好。殊不知学生无声地接受,只是表示他根本就不愿意跟着这样的节奏,他已经放弃了认真听课的责任和要求老师帮助他们解决疑惑的权利。因此,作为老师要根据卷面改做情况和上课学生反应情况及时作出调整,试卷分析的内容也不能局限在答案的校对,要分析不同学生呈现的典型问题,破题的关键步骤,答题的技巧,回顾重要考点,对学生答题能力的点评,以及试卷本身体现的亮点和存在的不足等,做到老师与学生、学生和试卷的无障碍且愉悦式交流,使知识点的学习透彻而到位。

二、 关于“有效式”试卷分析的几种方法

1.适合一轮复习的几种方法

一轮复习会有一个漫长的过渡期,包括知识点宽度和深度的过渡,以及学生接受能力和接受心理的过渡,因此要以教师引导分析为主,分析问题,总结方法,逐步做到从考点到习题,从习题到考点的过渡与统一,带领学生有序地积累知识,学会选择好题、判断易犯错误集中地、删选卷面信息、领会命题意图、把握答题技巧等。

(1)直接分析法。教师通过改做对比,找出试卷中错误率最高的几个典型题直接进行剖析答疑,从怎样审题,怎样找到突破口,怎样建立地理思维开始谈,一步步引导学生走入题境,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并找到解题的办法。一般适宜在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接受的情况下进行。直接分析法能围绕重点错误作详细剖析,直奔主题,问题呈现直接而透彻。

(2)活动法。一般情况下,教师会直接拿试卷作点评,学生看到自己早就做过的试卷,可能会失去弄清问题的兴趣,甚至会比较厌倦,因为每天都会有不同科目的试卷分析课,如果以小活动的形式开展试卷分析,会让学生感觉很新鲜也会静下心来再一次投入思考和学习活动中,学生听得很有神,效率自然也较高。

例题1:下图为“北京时间16点,太阳直射A点时的昼半球图”,A点的纬度是20°N。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C点位于B点的 方向,C点地理坐标是

(2)等值线①、②、③中,昼长最短的是 ;

(3)如F点地方时为6时。画图:在上图中画出30°W经线。

活动思考题:

(1)本题中你看到了哪些你认为有用的信息?

(2)你能在图中找到北极点吗?

(3)A点的经度能得到吗?A和C是否在同一条经线上?

(4)同一天中诸暨的白昼可能和浙江的那个城市相当?因此等昼长线意味着什么?一般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办法来求得白昼长短?

(5)你还见过哪些等太阳高度线分布图,能否把它画出来?

(6)本题有哪些亮点呈现?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以下两点内容。

①隐藏极点,使学生很难判断C点的坐标,30°W经线也很难找对。

②变纬线为等昼长线,需要学生自觉转换。

通过这个思考活动,帮助每一位学生进行了信息的删选,建立了清晰的地理思维,变原题中跳跃式的思维为完整的思维链,降低了思维的难度,增加了学生做题的信心,同时强化了相关的一些知识点,比如:极点太阳高度的计算、极点与经线的关系、晨昏线与太阳高度的关系、昼夜长短与纬度的关系、昼长的计算。

(3)问题展示法。有计划地让几个学生把他们的答案写到黑板上,也可以把他们的答案做成PPT,然后让全班同学一起根据题目要求,来组织答案,再对照学生的答案一起找问题,分析错误原因,总结答题技巧。尤其是综合题,答案本身比较复杂,学生的答案更复杂,在这些杂乱的内容中更能找到很多典型的易犯错误。把问题在大众面前展现出来,能有力地强化错误,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提升经验技巧。

(4)考点回归法。熟悉教材,熟悉考纲,把握考点深度,是教师在一轮复习中应该帮助学生解决的一件事,有时可以有准备地发一张练习下去,不需要学生做题目,只要直接写出围绕该题的一系列考点,最好还能根据相应的地理思维把它们串联起来,以提升学生学习的品质,从被动接受到自觉学习,从机械记忆到灵活总结,同时还能切实提高知识的综合迁移能力。

2.适合二轮专题复习的几种方法

二轮专题复习要更多体现学生的实践应变和总结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知识的灵活综合运用,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健康的应试心理,积累应试技巧,提高综合应试能力,提高答题的规范性和有效性等。

(1)讨论法。积极讨论是释放既有信息,交换不同意见,巩固学习经验的良好途径。因此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小组,围绕分配到的一道题进行讨论,一般一节课拿出两三个题进行讨论,讨论的内容比较广泛,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审题的关键点、相关的重要地理思维和原理、试题的亮点、涉及的重要考点、易犯的错误、解题的技巧等。通过讨论就像经过机器的筛选,学生能清楚地认识到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答题方向,组织更加科学准确简洁完整的答案。

例题2: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分组讨论内容:

第一组:三角洲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影响沉积作用是否明显又有哪些因素?

答:直接原因是泥沙的沉积。主要影响因素:流水带来的泥沙的多少、流经地区的地貌状况、其他地质作用的影响。

第二组:什么情况下,泥沙较容易沉积?

答:地势起伏小,水流速度缓,上游有水库大坝,使水量减小,水流速度缓、流经地区气候条件差或者植被破坏,植被覆盖率低。

第三组:什么情况下,泥沙不容易沉积?

地势落差大水流急、植被覆盖率好、降水少,水量小、河口地带因海水侵蚀或地壳下陷。

第四组:谁能总结三角洲成因分析的一般模式?

首先主要考虑流水沉积作用,然后考虑地貌状况、海水侵蚀、地壳运动。流水沉积为主导作用,一般要作具体分析,比如影响水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气候、工程建设),影响沙量大小的主要因素(植被覆盖率、流速),而地貌状况、海水侵蚀作用和地壳运动可以理解为影响沉积作用是否明显的因素。

第五组:我们在高考成因分析题中应特别注意哪些问题,才能使答案变得更加完整?(师生共同讨论完成)

讨论结果:

① 建立一条简短的因果思维链,理顺答题方向。

② 高考设问中反传统现象比较多,平时要多尝试从正反两方面来思考问题,培养自己自如的逆向思维。

③ 一般要想到自然或人为两方面的影响,体现思维的完整性。

④ 简答题中的成因分析,还可根据分值分配情况,通过递进解释强化某一成因,灵活丰富,使之成为一个新的得分点。

⑤ 打个只有关键词的草稿,以免考试紧张而遗漏一些本来想到的内容。

⑥ 最后要结合题目信息和实际情况作完整表述。

(2)对比分析法。综合题是学生失分最多的地方,因此在高三学习的后半阶段,可以经常性地给每一位学生发一张参考答案,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答案,在对比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并找出自己的答案有否做到科学准确、规范针对、完整有序等。

(3)倒叙法。当学生获得一定的能力后,可以试着让学生总结该阶段学习中还有哪些考点不够熟练,还存在哪一些障碍,让学生自己列出相关考点,再从已做过的试卷中找到相应的题目,这样能加深他的印象巩固知识。

(4)体验法。弄一份标准的样卷,让学生自行批改,加分登记,体验每一分分数的宝贵,找出失分的原因,并指定几个学生到讲台前作简要分析,这样学生会充分地去准备,在感受压力的同时,更加专注地投入学习。

三、 明确“有效式”试卷分析课的能力培养

试卷分析课是高三教学中最常规的教学活动,如何上好这类课,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效,高考分数的高低目前只能用一张试卷来衡量,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提高试卷分析课的质量,让学生在少而精的试卷练习中感知重要考点、捕捉高考信息、体验高考方向、建立地理思维、提升学习能力等。分数是表面现象,一份试卷更多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要不断探索尝试运用各种“有效式”的试卷分析法,让每位学生的观察对比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概括表达能力、想象转换能力、创新应变能力、反思总结能力、迁移发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等在每一次试卷分析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高考复习中的最后一份试卷作有效而稳固的准备。

总之,试卷分析课也应根据教材和学生需要,作巧妙恰当的变化,一方面使知识得到真正的落实,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轻松的交流实践中,把知识不断地内化,从而提升为一种实在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在试卷分析中要放慢速度,多引导,重分析,还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时间,杜绝“重练轻析”、在教学中无序地发试卷和敷衍了事地分析试卷,而应让“有效式”试卷分析成为高考地理教学中一种常规的教学策略。

高一地理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篇4

根据教务处的要求,由我执笔来作一个高一地理的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1.试卷分析

本次考试的试卷是由我出的,这份试卷中,我们根据学校要求尽量出的简单一些,所以试卷里自创的题目很少,只有选择题里有3道约6分,其余的题目都是基本题,是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所以从试卷难易结构来年基本题超过了85%,稍难题不到10%。

从数据上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一是班级之间差距较大,班级平均分最高和最低相差有15分,而且同一个老师教的两个班差距也在10分以上;二是学生之间两极分化严重,最高分是91分,最低分是26分,这让我们想到“为什么同在一个屋檐下,差距咋这么大呢?”;三是学生的及格率不容乐观,年级的合格率是39.15%,有的班的及格率不到20%。

2.反思

这样的成绩对于我们来说是喜忧参半。忧的是部分学生的成绩如此之差,将来如何通过会考?有的学生才考了二三十分,明显看出是上课不认真听讲,平时没花时间复习,无论从内在还是表象,都表现出对地理学科的不重视,如果任由这样发展下去,后果很难想象。喜的是我们还是有部分学生学的不错,有15%的学生超过了70分,而且有近30%的学生在50-60分之间,如果努力一下,这部分学生也能合格,这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三、措施及策略

1.找准位置、摆正心态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高考形势的判断,我们觉得在地理教学上一定要摆正心态、找准位置。我认为这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一是作为我们地理老师要摆正心态,要清醒地认识地理学科在社会、家长、学生甚至在其他老师心目中的地位,我们要少一些抱怨,多钻研教材,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因素,搞好我们地理学科的教学;二是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地理学科,面对新形势下的高考改革,任何偏废一门的做法都是不合适的,我们需要学生扬长,但更不能避短,不要让地理学科成为“短板效应”;三是希望其他老师以及班主任要为我们地理学科摆正位置,我们不能在学生中造成错觉,以免到最后学校学生吃亏。我们上课时就这样对学生说的,语数外三门一定要学好,而且必须要学好,除此以外,其他学科都要尽量学好,并且能选择两三门优势学科或是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多花点工夫,我们认为这是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2.齐心协力、集体发展

我们高一地理教学有四位老师共同来完成,我们一定要利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做到集体备课,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提出每个人在教学中的新思路,取长补短,齐心协力,共同发展,不断进步。我们要利用好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的机会,并且积极利用好平时可以利用起来的时间,互相交流教学心得和教学资源,做到让每个班每个学生享受同等的教育环境、手段和资源。这是我们应该做到也是能够做到的。

3.激发兴趣、保住阵地

随着高考形势的不断变化,我们地理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如何保住我们地理教学的一席之地,我们也做了不少的努力。我们尽量在授课时针对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较为愉悦的气氛下掌握必备的知识。不仅如此,我们还准备组建地理兴趣小组,力图通过这样的形式,抓住一批喜欢地理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地理兴趣小组中觉得地理学习是快乐的有趣的而且有用的。地理兴趣小组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我们当前地理教学的需要,更是一部分喜爱地理的学生的需要。从目前的报名情况来看,还是比较乐观的。至少,通过这个兴趣小组,我们停留了一批革命的种子,保住了地理教学的阵地。

以上是我们高一备课组的期中考试质量分析,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马海真、孔颖

七年地理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篇5

本份试题覆盖面广,既考查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查了学生科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本次科学试题编拟内容能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题量适中,难易适当,考查内容分布全面合理。

试题由四大部分组成,满分100分。第一部分是选择题30小题,为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30分;第二部连线题共2小题,共10分,第三部分为读图题共5小题,共36分,第四部分为阅读材料题,共24分。

本次试题总的来说,题量适中、难度适宜,题型能体现课改的要求,结合实际,图形类型比较全,注重读图识图知识。试卷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注重对图形的分析理解,注重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考查,对以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能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二、成绩统计

内容需要下载文档才能查看

三、逐题分析

1、第一题单项选择满分30分,题的覆盖面广,学生得分率偏低,主要考察基础知识,考察认真思考、分析问题能力。错误较多,有个同学不认真思考就答。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

2、第二题连线题满分10分,得分率较低。考察各洲的主要国家及首都。有个别同学右边连线,左面没连,有一部同学出现知识混淆错误,今后应加强练习。 3、第三题读图题题满分36分,得分率较高。主要考察学生读图填图能力。五个图复习时都练到了。可是,还有部分同学没有填上来。

4、第四题阅读材料题满分24分,得分率较高。大部分同学都能20分左右,少部分同学阅读能力偏低,得分偏低,还有少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审题。

四、综合分析

(一)取得成绩及存在问题

1、基础知识,基本题型平时练习多注重读图练习,其中单项选择练习较少,是得分较少的原因。

2、读图练习全面,虽然部分学生粗心大意,失了分。但相对以前有所提高。

(二)学生在答卷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

(1)学生基础知识不牢,概念模糊。

北极地区与北极点部分。

(2)读图不仔细,判断失误。

第4题(2)括号内非常清楚地写着(陆地/海洋)任选其一,可有的同学却自己造答案。

(3)错别字现象仍然存在。

在这次考试中,错别字现象在有些同学中仍然存在。如“太平洋”写成“太平阳”;“伊朗”写成“伊郎”等等。

(三)、总体改进措施

(1)挖掘教材内容,拓展基础知识的教育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要体现新理念注重学法指导,突出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 课堂上教师要少讲、精讲,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现、自己归纳、自己表达,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训练表达能力,在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和品质。教学中应注重过程教育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避免只灌输结论,“填鸭式”教学。

(2)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注重基础原理的理解

根据课标,在义务教育阶段,适当降低了教学难度,主要学习地理现象,多需记忆,而理解原理性的地理知识往往又分解在不同的章节中。

(3)注重能力训练及培养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针对这些思维多训练,让学生多做自我归纳总结。

(1)加强学生识图、绘图能力的培养。

(2)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注重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初中地理考试试卷分析 篇6

一、命题思想

本次考试针对是高一学生这个学期学习情况的一次总体测验,考试范围是高一地理必修一的全部内容,命题的80%是关于高中地理学习的重点:如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公转、气候判断、锋面气旋、水循环、地质作用、河流地貌、自然带。此次考试难度适中,对学生是一次很好的测验,同时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有利于教师后期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考情分析

本次考试结果学生成绩比较理想,但是两极分化明显。90分以上:13人(最高分97分)80分以上:30人70分以上:57人60分以上:71人 最低分:5分及格率:46.7%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

1.基本概念不熟,对选项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地球运动规律记不清楚,读不懂图形粗;心大意,计算出错。

3.区域基本定位能力不具备,即使解决了问题也没法正确答题。

4.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解题技巧能力有限。粗心大意,计算出错。

四、整改措施

针对学生考试情况,本学科组应该立足于本学科的实际教学情况,作出有效的整改措施,以便于后期学生整体成绩的提升。

1.抓基本主干知识,落实课标和基本常考点的教学;不要拔高题,要狠抓基础知识。

2.加强读图训练,让学生达到“图不离手”的学习习惯。

初中地理考试试卷分析 篇7

一、统计比较

2016年全国统一命题的省份有25个省区。使用全国Ⅰ卷有: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广东、福建等10个省区;使用全国Ⅱ卷的有: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内蒙古、重庆等11个省区;使用全国Ⅲ卷的有: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4个省区。

本文从试卷结构、知识考点(自然地理与地图、人文地理包含区域可持续发展、选作部分)两大部分做统计分析。

1.试卷结构(表1)

2.知识考点统计分析

说明:对考点交叉、综合的试题,一是分开统计,二是以主要考查意图为准(表2、表3、表4)。

☆分析解读

对比分析三套全国卷考查的知识点,可见,知识点考查的侧重、变化趋于一致。

(1)自然地理侧重水体环境,规避地球运动。从分值比重上看,自然地理中水体环境类试题的占比,约3倍于其它知识(参见图1)。水为媒,联系着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等,深刻影响着城市、工业、农业等,以水为切入点,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特点。三套卷均未涉及地球运动知识的考查。

(2)人文地理侧重工业生产,人口考查较少(参见图2)。从三套试卷的统计看,人文地理中工业的内容均占绝对比重。从内容上看,结合产业转移,既考查不同区域工业区位的对比,又考查工业聚(集聚)散(分散)的原理、影响。作为人文地理主干知识的人口、城市,考查较少。

3.能力考查统计分析

说明:地理高考考试说明的“四项能力”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两大项能力,从三套试卷看,100%考查,尤其是选择题,更是每题必考的最基本、最基础的能力。本项梳理统计,以综合题为例,将“描述与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两大项能力进行更具体的拆分统计(表5)。因各题所考能力皆有交叉,故以体现最为明显的能力为主。

☆分析解读

比较上述梳理统计,可见,三套全国卷对较高层次的“描述与阐释,论证与探讨”两大、四小项能力的考查具有较强的定式。

(1)描述——描述地理事物特点及其分布等。从试题看,气候特征(温度高低及时间分布、水分条件)、地形特征(走向、高差)、河流水文特征(汛期、径流变化)、地理事物分布及变化等是考查的重点。

(2)阐释——比较说明地理事物的差异、优缺点等。通过比较的方式,对地理事物的差异、优缺点进行简要说明,是考查的重点。如对气候特征的比较说明、对河流不同河段水文特征的比较说明、对不同资源特征的比较说明。

(3)论证——论述并证明地理事物的优劣势、独特性、影响等。从试题看,论证能力是考查的重点,是对既成地理现象、特征等事实的论述及证明。结合试题的答案等逆推,论证类题目考查的主要目的是考查考生能否有理(地理原理)有据(所学知识、试题信息)、有因有果、全面完整分析问题的能力。

(4)探讨——可能的影响、可行的措施、可能的目的、可能的方向、可能的原因等。试题对探讨类问题的考查具有开放性,多对应于事物的未来发展情况。主要目的是考查考生结合现有材料,对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可能成因、可能影响等进行合理、科学推测的能力。

4. 图表类型统计分析

☆三年7套全国卷图表类型及数量统计(说明:复合图拆分统计、合计时去重,表6)

☆分析解读

(1)图表数量大幅减少,无图题大幅增多。地理无图不成题的坚持被打破。

(2)复合等高线、经纬线的区域图始终是最基本的载体。2016年三套卷,6道综合题,均以区域图为载体,其中3道涉及复合等高线、经纬线。

(3)示意图逐渐成为主流。自然地理中,取材于专业文献、论文的示意图,如河床断面图、磷累计图、贝壳堤图等成为主流。

(4)统计图地位稳固,不可或缺,但趋于简化,复杂的数据、变化解读减少。

(5)单一功能图弱化。如光照图、天气系统图、单纯的等值线图、简易的景观图等,因联系的考点少,可供考查的能力少,有所舍弃。

另外,从题型上看,选择题以示意图、统计图为主,承载事物分布、变化,以对原理、规律及图示信息的提取、解读考查为主。综合题以区域图为主,主要承载区域地理环境特征背景等信息。

5.热点背景统计分析

☆热点背景梳理统计(表7)

☆分析解读

解读上述梳理统计可见,2016年三套全国卷对热点的考查思路具有一致性。

(1)对热点素材的选取,如产业转移、人口城市等案例类型相同;对热点的考查方向,如比较差异、探究成因、论证优势等思路相仿。

(2)热点选取以长效热点为主,淡化时事类热点。从统计看,往年多有涉及的新颖性素材,如大型会议、突发事件、重大活动等均未涉及。热点的选取,回归地理教学主题,以服务于地理学习、便于设问、利于考查等因素为关键标准。不强调材料的新颖性,不刻意求新。

(3)热点背景宏大,关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新现象、新问题。

(4)热点选取案例化,案例信息多样化、真实化,信息利用充分化。

6.命题选材统计分析

从命题角度看,2016年三套全国卷选材新颖、设问精细、统筹兼顾,对备考复习,具有较强的导向性。

1. 命题的选材特点

☆2016年三套全国卷命题选材一览表(表8)

☆分析解读

(1)人文地理选材的案例化。所选案例多为人文地理知识交汇、融合的案例(详见热点解读中案例一段)。这种选材特点,既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所致,又是文综试题题量较少、覆盖知识点尽可能多的客观要求决定的。

从三套卷选取的7个热点看,均是典型、完整的案例,如佛山陶瓷产业转移案例、科尔集团产业转移案例、安溪铁观音茶庄园案例、日本家电企业转移案例、风电场案例等。每个案例都有详实的文字清晰交代案例的时间背景、数据变化、差异对比等信息。案例取材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围绕案例,一般是一题三问,对案例信息充分利用。

(2)自然地理选材的专业化。从自然地理的选材看,选材多来源于专业的研究文献、论文资料等。如全国Ⅱ卷河床断面研究、长白山冻害;全国Ⅰ卷渤海湾贝壳堤地貌(地质学研究成果)、四川某山地的磷积累;全国Ⅲ卷流域植被、青藏高原冰期。素材均来自于专业领域的研究。这种命题选材特点,凸显命题人的专业视角、身份背景(大学教授、专业研究人员)及对地理学科专业素养考查的重视。

(3)区域地理选材的互补化、特色化。综合题均以区域地理为载体,两道试题从宏观(大区域、广视角)、微观(小区域、小切口),国内、国外等进行互补,统筹兼顾。具体问题的设计上,又都以区域特色地理事物入题。如全国Ⅰ卷的茉莉花、熊出没,全国Ⅱ卷的“野河”——罗讷河、大熊猫,全国Ⅲ卷“泾渭分明”的亚马孙支流、陆上三峡的瓜州等,再往前追溯,如速生桉、鲈鱼、卤虫等,思路成熟,趋于固化。

全国卷这种选材特点,突出显示命题人选材上的宽广视野,又体现其对专业素养的重视。既是便于综合考查、设置命题的需要,也是考查考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高考内涵所决定。

二、总体特点

从2016年三套全国卷的统计分析看,三套卷呈现出较为共性的一面,如对立德树人的贯穿、对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视、对创新理念的倡导、对试题命制的匠心打磨等。体现了全国卷试题命制的特色与水准,对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备考具有导向意义。

1.彰显立德树人理念

地理学科德育实施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建设美好家园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和人文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如选修的环境保护;Ⅰ卷中城市绿心;Ⅱ卷中生态化茶庄园、河流生态保护、大熊猫的保护;Ⅲ卷中森林植被保护、清洁能源开发等,皆贯穿了环保意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另外,Ⅰ卷中的景德镇瓷都、横县茉莉花、扶贫开发,Ⅱ卷中的茶、大熊猫、篁岭晒秋,Ⅲ卷中的棉农利益保护、风电开发、香榧游等,将地理之美与人文精神、壮美山河与家园建设融为一体。

2.贯穿学科核心素养

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也是试题考查的核心与重点。如Ⅰ卷中人与城市,Ⅱ卷中对于河流整治中人(整治活动)与河流生态、人(工程建设)与生物保护,Ⅲ卷中人与植被等,都基于人与地(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对于综合思维,虽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内容在高中地理中所占比重并不大,但从三套试卷对知识的考查上看,却是必考、分量较重的考点。另外,综合题的考查,也多将自然、人文内容糅合在一起考查。就区域认知看,区域图始终是最重要的图表载体,综合题都基于区域,考查对区域环境特征的解读、原因的分析、问题的应对等。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地理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Ⅲ卷熊拍摄一题,即是对地理实践能力考查的体现。

3.创新特色鲜明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升级的关键时刻,创新已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培育创新精神、创新人才,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试题的命制处处体现对创新理念的重视。如Ⅱ卷的特色茶庄园建设、我国家电企业的发展之路、特色旅游的开发,Ⅰ卷中荷兰城市的绿心设置、民宿旅游,Ⅲ卷的科尔集团的美国建厂、香榧游等,都蕴含着不同寻常的创新之举。试题所选的素材,都是与教材、与以往所学不同或变化了的,但又适用所学的基本原理解释的问题,这就是高考对创新的关注。

事物及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是变化的,但其所反映的基本原理、规律是相同的。此类问题的考查,对所学原理、规律的运用能力的要求更进一步,更高端,也符合新时期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4.命题匠心独具

随着2016年全国两会的召开,“工匠精神”一词红遍大江南北。“工匠精神”也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试题从素材的选取、加工,设问的命制、打磨,处处体现精益求精,值得点赞。

试题中精心选取新颖、案例化的人文材料,体现了对运用所学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社会问题的能力的重视。试题中精心选取的专业化自然地理素材,体现了对考生地理专业素养的重视。此外试题选取的材料,综合性强,既能扩大对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又能全面的考查综合能力。

别出心裁的发现、提取材料中蕴含的地理信息并进行考查。如Ⅱ卷中全球变暖与冻害的反向关系;Ⅰ卷中贝壳堤形态信息的提取、磷累积图表的判读、堪察加熊的拍摄,Ⅲ卷中科尔集团美国建厂、内格罗河少桥的特点等,显示了命题人挖掘材料地理信息并进行设问的功底。

信息简洁化。在试题信息提供上进行了精心的打磨,使语言简洁有效,文字量适中。既充分交代试题的信息,又不过分加大考生的阅读量。体现了命题人对材料加工的精益化。

设问精细化。设问对作答进行了多重限定,如Ⅰ卷综合题对气候条件的考查,基于比较;对茉莉花种植条件的考查,基于地形对比;对扶贫开发的考查,基于特色农业。多重限定的设问方式,既充分考查考生基于区域特征进行精准化分析的能力,又规避死记模板、押题、猜题的低效复习方式。同时,因限定多、信息复杂,故考查的能力层次多,使试题具有较高的区分度。以Ⅰ卷第36题设问为例(见表9)。

三、备考启示

结合以上解读的全国卷选材、设问特点,以及知识侧重、图表变化等趋势,在今后的备考复习中,应有所应对。

1.精益求精,提高质效

随着高考命题能力立意、素养贯穿理念的成熟化,求新、求变、选拔综合人才及反押题的内在需求,使得精细化设问成为必然趋向。在这种精细化面前,死记模板、题海战术、猜题押宝基本失效。 “三精准”是有效的应对策略(见表10)。

2.透析、转化、回归

从三套卷的命题看,命题人选材、设题,都受其专业背景——地理科学的专业语境,社会背景——成人环境等所影响,使得试题选材专业——与中学地理主干相游离,设问成人化——与中学阶段相异。这易使考生产生畏惧心理,不利正确调动所学思考,成为考生解题作答的关键障碍,也使得高考一结束,诸多师生就发出3年地理白教、白学的感慨。

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客观的,在备考复习、研读高考真题时,就要一透析——解读命题人考查的意图,不管怎样的语境、设问,根本目的还是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转化——将专业的设问、社会化的设问,转化为日常训练的常规设问;三回归——回归到所学地理的主干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3.突出主干,合理取舍

从宏观看,自然地理以水体为重点,人文地理以工业为重点。具体看,自然地理围绕水的循环、特征、影响、利用等进行考查;人文地理重点围绕区位分析,如试题对工业、农业、交通的考查,均需运用或依据区位的理论进行分析解读。

同时,对于地球运动的复习,可根据学生的学情——思维水平、学习力较高的学生,为培养地理素养,适当加强;学习力稍低的学生,可以适当回避难度较大的光照图判读等——合理进行取舍。

4.整合、联系、建模

应对高考命题从单一的知识点与线向面与思维能力过渡的特性,要注重对知识的整合式复习,如分别以“运动”、“区位”为切入点,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进行“横向整合式”复习;或围绕某水体、某生物、某产业等进行前连后引的“纵向联系式”复习。应对逻辑推理和文科思维能力的考查,就要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建模而非硬记模板。掌握解决此类题的规律、方法,善于将问题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分析解读。

5.培养思维,提升综合素养

应对高考命题选材的案例化及对长效热点的关注,不仅仅要选取类似案例进行针对化训练。还要培养学生地理眼看世界(发现其所具备的人文、自然地理特征等)、地理脑思考世界(运用地理原理、规律尝试解读、辨析等)的习惯。善于运用地理知识,以地理的眼光、地理的思维,认识与辨析纷繁、芜杂的社会问题。对身边平凡的日常现象、事件,多用地理原理、规律作深层次解读,提升自身的地理素养。

6.静心读书,强化专业发展

高考命题所体现出的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案例的关注,对自然地理专业素材的挖掘,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便捷等,都使得静心读书成为地理教师的必须。

读书——把握新课改的核心理念,革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如立德树人、以美育人、创新培养、核心素养的养成等。

读书——把握时代脉搏,关注当前社会重大、突出的新现象、新问题,尝试用地理专业知识解读并能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储备、更新最新的案例,为教学提供鲜活的第一手材料,提高地理学科对当前社会现象、问题的解读、解决能力,提升学生地理学习的使命感等。

读书——阅读、研究一些地理专业论文、论著等,了解地理科学发展前沿,更新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

四、商榷建议

近年,尤其是近三年的全国卷,命题理念新、立意高、学科性强,质量之高,得到公认。结合以上统计、比较以及中学地理教与学,仅提几点不成熟的思考与建议,与大家商榷。

1.专业语境应与学生发展客观阶段相适应

思考:受命题人的专业背景、选拔综合性人才等因素的影响,试题所选材料越来越专业化,试题的设问越来越成人化。一味强调考生、教学适应命题人的语境,是否有所偏颇?是否违反中学生所处的客观的身心发展(育)阶段?

建议:在选拔综合性人才这一基本前提的基础上,适当考虑中学生、中学地理教学所处的客观阶段,命制既能选拨人才,又能适当顾及中学阶段性特征的试题。

2.三套试卷应基本一致

思考:从统计比较看,2016年三套全国卷在试题的立意、难度、考向等基本一致,可以说基本没有明显的区别。既然没有区别,对比分析也就失去了意义,为不同区域命制不同试卷也就失去了依存基础。

建议:要么全国一张卷,以减轻命题团队的压力,进一步提升试题的精彩程度,更利于全国一盘棋的高考录取等工作。要么针对不同区域,命制各具鲜明特色的试题,以为高考命题做出更好的探索、尝试。

3.原创试题应关注学科本质

思考:设计原创新题,应对社会猜题押题的需求,使得个别试题选材偏狭,区域小微化、冷僻化,堆砌材料等,且与地理主干知识相背离。

建议:图表等素材上,可遵循新颖、原创、简约、实用的原则。区域考查上,要弱化区域定位要求,强化区域分析方法。不宜选取小尺度的微观、冷僻区域,淡化记忆性考查,坚持以“理”为主,围绕人地关系设问,关注学科本质,正确引导中学特别是初中地理教学向“轻负增效”发展。

4.精心打磨试题

思考:虽然三套全国卷在试题的选材、材料加工、设问等方面都经过了匠心的打磨。但具体考向、答案组织等,还是欠缺更进一步的打磨、优化。仅以Ⅱ卷为例:如第8题题干缺少主语“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第9~11题题组缺少“河床”、“潮流”等概念的铺垫。第36题⑴设问缺少“特点”二字。设问问“径流量的季节变化”,而答案给出的却是“汛期”,且表述不完善。第⑶答案未加打磨,采分点不明确。第⑷问学生缺少“河流生态”的认知,答案表述不够精炼。第37题⑴答案要点与分值分配难以把握。第42题设问为“开发的有利条件”,答案却为旅游价值大的原因。表述不够专业,没有基于旅游资源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等等。

建议:虽然不提倡对高考试题的过度解读,但全国卷的客观地位无法回避。建议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将全国卷打磨成设问严谨、参考答案逻辑顺畅、层次分明、系统条理、叙述规范,极少出现瑕疵的精品,为中学的教、学、考提供一个真正的标杆、示范。

5.增强问题的“开放”性

思考:从试题看,开放性试题主要有两类,一是二选一类,有伪开放之嫌,徒增考生的阅读量。二是赞同何种观点类,分值低,有肤浅化之感。

建议:学习发达国家开放性、灵活性的命题设计。增加如项目可行性分析、假设性的推测论证、解决方案类试题等。

初中数学考试试卷分析 篇8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初三年级期末数学质量检测)

本次数学质量检测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初三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他们所取得的进步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面,以激励他们投入到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去。初三数学检测试卷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掌握的知识情况;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等。同时,还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

一、试题特点.

1.突出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情况是否“达标”进行评估.并提出适当的、有发展性的要求.

2.各部分内容所占比重应与相应内容在教材中所占课时相适应.

3.内容的难易程度要基本类似于教材中的随堂练习、例题,习题中的中等难度部分,个别难度较高的试题也应当把“难”定位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思维水平的考察、对探索规律过程的关注.

4.考试重点为各章的主体知识和基本技能,繁难运算题较少.

5.题目的数量不大,分A、B两卷,共29题,目的是为了防止将答题变成一个考查“记忆水平”的活动,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

6.提供有不同思维要求、能力要求的问题串,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又为每一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留有空间.

7.关注创新,编制新题,几乎所有的试题都是自编题和改编题,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选取的情境新颖,设问巧妙,目的是创设一个公平、真实的测量环境.

二、测试结果.

初三数学考试成绩结果如下: 人数

人均分

及格率

优分率

低分率 11

69.36

54.5%

18%

36.36% 每小题的得分率如下: 1

0.79 0.89 3

0.94

0.83

0.70

0.93 0.87 0.96 0.78 0.93 11 0.83

0.74 0.84

0.81

0.64

0.74

0.78

0.85

0.79

0.80 21

0.59

全卷试题的难度比如下:

容易题∶中档题∶较难题=73∶19∶8 从以上可以看到,初三学生在知识的识记、直接运用以及基本运算方面掌握得比较好,有关形式运算方面的试题得分率偏低,例如第21题、第22题、第24题;背景相对陌生的试题以及要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试题的得分率偏低。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周末上课学生的成绩两极分化较严重,最高与最低分之间相差76分. 2.学生的数学成绩两极分化明显,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典型错误.

1.定义域计算不灵活.2.审题不完整,没有注意题目的填写要求,3.解题部完整,因式分解有分解完,4.解题规则不严谨,5,运算技巧不灵活,6.概念不清,7.逻辑推理不严谨,8.分析问题能力较差。0.46 0.73 0.64 0.58 0.75 0.67 0.59 0.22

五、对教学的建议.

1.数学教师应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数学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 2.把握数学教学中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强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双基”的基础性作用.教师宜以严谨的作风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

3.加强例题的教学,下册教材的特点鲜明,它所呈现的素材对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教材上提供的例题相对不足,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适时补充例题,加强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4.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5.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该重视让学生在实际背景中理解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估计,求解,验证解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的过程,应加强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内容的联系.介绍出有关代数内容的几何背景;应避免繁琐的运算.

6.在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显示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应注重对证明本身的理解,而不追求证明的数量和技巧.证明的要求控制在《标准》所规定的范围内.

7.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应注重所学内容与日常生,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领域的联系,使学生体会统计与概率对制定决策的重要作用;应注重使学生从事数据处理的全过程,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应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概率的意义;应加强统计与概率之间的联系;应避免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变成数字运算的练习,对有关术语不要求进行严格表述.

8.初三下学生的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对学生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 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学有余利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9.在以后教学与托管辅导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晚上辅导的时间进行讲解与消化,一步一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尽量在有限的四个月教学中使学生成绩有所提高,考上一个理想的高中。

分析人:****

初中毕业班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分析 篇9

本次全县初中毕业班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精神,深入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全面、深入、精细地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试卷依照河南省中招试卷的基本框架,由“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四大板块构成,全卷23题。试卷选材鲜活,题量适中,赋分合理,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命题严谨规范,导向明确,特点鲜明。全县参加本次考试的总人数为9171人,其中成绩在100分以上人数为781人,占8.5%;80分以下的人数为1238人,占13.5%;人均分为88.02;及格率为94.62%,高分率为22.61%。从以上几组数据看,学生分数偏低,高分层人数较少,学生的基础还有待夯实。

一、试卷解答情况

(一)积累与运用

本大题共7个小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文学常识、名著、古诗文默写等基础知识的把握,以及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的掌握。由于学生对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不够熟练,平时不注重积累,所以第2的失分较多;第4题也出现了由于记忆不牢,写错别字等而失分的现象,特别是(3)题,许多同学因回忆不起来而空缺;第5题的名著阅读,虽考查的是常见的名著中的相关内容,但由于目前学生真正进行名著阅读的时间和效果是打着折扣的,大部分是应景式的“快餐式阅读”,导致对故事情节了解不细致,发生的先后顺序不清楚,因此此题的得分率极低;第6题排序题考查学生把握语言连贯性的能力,由于学生没有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句子之间的内在关系,抓住“亲近”、“明月”、“我陶醉”这些语境中关键词,理出先由近及远,再由静到动,最后由物及人的顺序。因此此题的得分率也很低。第7题的语文实践活动,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既达到了考查学生灵活运用语文能力的目的,又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一次理解父母、热爱父母的情感熏陶教育,因为贴近生活实际,得分率较高。

(二)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由一个记叙文语段和一个说明文语段构成。记叙文《喝得很慢的土豆汤》主要考查了理解品味词语含义,分析句子的含义与作用,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以及对学生自我体验、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考查。由于学生分析词语、句子的作用没有方法,单

一、孤立的分析,导致理解较为肤浅、不全面,如8、9、10题绝大多数学生都没能的满分。还有一部分学生读题不仔细,没看清题干中的要求就匆忙做题,丢分现象较为严重。说明文《绿色技术》主要考查了说明对象及特征、说明方法及作用、筛选信息的能力。这一语段的得分率普遍较高。

(三)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的考查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课内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篇目之一,课外语段是顾炎武《与友人书》的节选,课内外衔接紧密,延伸自然,难度适中。试题侧重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句子的翻译、两文间的联系等。诗词赏析选取的是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试题侧重考查学生对诗内容的把握和情感的理解上。试题难度不大,但由于文言词汇的积累不够扎实,导致翻译丢分严重,如18题。审题不仔细,如21题要求回答的是关于“所说的道理”的异同,但有不少学生回答成了“所说道理”方式的异同;如22题的(2),只注重了对思想内容上的分析,而忽略了抒情方式的回答;还有部分学生看漏了19题,实在可惜。因此古诗文的总体得分率与预期的要求还有距离。

(四)作文

此次试卷作文仍沿用中招作文二选一的模式:一个是半命题作文《留些——在心中》,一个命题作文《我,不平凡》。两个作文均不存在审题上的障碍,很贴近学生的实际,无论从选材上,还是文体的选择上,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上,都比较适合学生创作,而且学生可筛选的素材和可选择的角度都较为宽泛。在答题中,选第一个作文的学生较多,但许多学生所选的材料陈旧、单一,缺乏个性,读起来如同嚼蜡,而且在叙述事件的时候,是纯粹叙述事件,中心不够突出,立意不新。不少学生书写不工整,篇幅太短,甚至出现靠抄录前面的内容来应付作文的现象。

二、下阶段建议

1、扎实搞好一轮复习,立足课本,重视积累。第一轮复习就是打底子,用笔一定要细,照顾一定要全,功底一定要厚。课本是积累知识、训练能力的根基和依据,因此要注意梳理课文,整合知识,适当拓展。尤其在文言文复习上,必须采取高标准,严要求的措施,使大部分学生在中考中书写、背诵默写以及文言文阅读等部分不丢分。通过梳理整个初中阶段文本知识,使六本语文书的知识系统化,使以前零散杂乱的知识有条不紊,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2、加强阅读训练,提升阅读能力。分文体对学生进行复习,让学生树立文体意识,训练前先让学生明确各类文体的知识和常见考点,教给学生回答各类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与此同时还要强化四种意思:强化整体意识;强化文体意识;强化迁移意识;强化规范意识。

3、作文训练要落到实处。注重审题,培养学生基本的文体感,强化对表达方式运用的训练。引导学生梳理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注重从阅读当中有所借鉴,积累写作素材,以弥补初中学生生活阅历的不足。例如,可将六册教材中出现的名人名家示例、名言警句做一整理以备学生考场之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求通、求精、求美的意识

4、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快乐的复习。

5、突出语文学科实践性的特点,处理好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的关系。在复习的过程中,如果单纯靠学生大量的重复的训练来提升其语文能力,也是不可取的。比较理想的做法是讲练结合,练在课堂。且教师的讲要讲在学生的需要上,讲在学生的知识构建上,讲在学生的发展上。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上一篇:推荐学生顶岗实习(就业)协议书下一篇:以奶奶为题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