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纪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推荐14篇)

《纪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1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2.精读感悟,体会到什么才是应该留下的纪念,进而从小树立爱护公物、爱护建筑的良好习惯。

3.书写生字,进一步提升写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组织认读词语。

2.词语搭配练习(留纪念)。

3.自由读全文,找出带有“留纪念”的句子。交流,进行朗读练习。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纪念之一:刻名字】

1.小熊为什么说“我们应该留个纪念”呢?出示第一第二段,学生自由读。

(1)交流。贴图片。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2)再次出示句子:小熊说:“亭子是我们建的,我们应该留个纪念。”指导朗读。

2.于是,小熊他们都留下了什么纪念呢?

(1)出示句子,组织学生交流留下了什么纪念。

(2)重点指导“纷纷”一词。

3.指导想象现在这座亭子的样子。这样的亭子你喜欢吗?为什么?组织交流。指导朗读。

4.再次齐读句子。

(二)学习【纪念之二:栽鲜花】

播放动画,过渡:时间过得真快,冬去春来,第二年的春天又到了,动物们又到小亭子来玩了。小朋友看,小亭子有什么变化呢?

1.出示第三段。指导体会。

组织交流第二年亭子的变化。指导体会。

(1)你觉得这些鲜花怎样?(多、美、香)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图板书。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出示图片,指导欣赏观察。现在你觉得小亭子怎样?那是什么让亭子变得更美了?指导朗读。配乐齐读。

2.出示句子:梅花鹿说:“这才是应该留的纪念啊!”梅花鹿说的话你听明白了吗?指导理解梅花鹿的话。

3.为什么梅花鹿说鲜花是应该留的纪念?指导朗读。

4.引导学生再读梅花鹿的话,体会“才是”的含义。其实,梅花鹿还在告诉我们什么呢?建议大家再读读梅花鹿的话。

随机出示段二和段三相关句子。指导比较,理解“爱护”才是应该留的纪念。板书:爱护。

5.齐读句子。

(三)【深化理解 拓展延伸】

1.这美丽的纪念到底是谁留下的呢?出示画面。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好奇怪呀,都不明白。

2.聪明的小朋友,你们知道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1)“甜甜地笑了”。指导理解句子。朗读句子。

(2)“站在那里不动” 小刺猬当时在想什么呢?学生交流。再次点题。

3.想象:小熊它们会怎么想呢?会怎么做呢?

4.拓展:你想留个什么纪念?

三、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名、念、周。认读生字。

2.观察笔顺表,自学。

3.交流。重点指导“念”。

《纪念》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2

1.今天, 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爬山》。 (板书课题)

2.请同学们拿起笔, 跟老师听写词语, 看谁能笔下生辉, 既写得正确, 又写得漂亮。 (又弯又窄、山路崎岖、沉静;慢条斯理、洞穿人心、智慧;似懂非懂、自以为是、逞强)

3.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三组词语有什么特点。 (第一组是描写青山的, 第二组是描写父亲的, 第三组是描写我的。) (相机板书:青山父亲我) 谁能用上其中的一两个词语, 说出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青山那里, 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身上, 我学到了智慧。)

二、围绕主线, 引导质疑

1.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情预设: (1) “沉静”和“智慧”是什么意思? (2) 为什么说我从青山那里学到了沉静? (3) 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怎样的智慧?)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我”和父亲有几次对话呢?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认真读读“我”和父亲三次对话的内容, 并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三、品词析句, 解疑明理

过渡:为什么说“我”从青山那里学到了沉静?“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怎样的智慧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和父亲的三次对话。

(一) 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1. 谁来读一下父亲第一次说的话? (指名读)

2. 为什么说爬山是一件格外辛苦的事?去掉“格外”行不行?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来说说你的理解。

3. 你还有疑问吗? (学情预设:“征服”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征服山”和“征服自己”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征服自己?)

4. 面对父亲的教导, 儿子的表现是怎样的? (似懂非懂) “似懂非懂”是什么意思?

5. 我们刚才采用了什么方法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呢? (出示:联系上下文) 我们理解句子还有哪些方法呢?

6. 小结:“我”和父亲满怀信心,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爬山, 终于登上了山顶, 最终征服了自己。 (板书:征服自己) 这就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智慧。

(二) 我和父亲第二次对话。

过渡:父亲身上还有什么智慧?“我”又是如何感悟青山的沉静呢?让我们走进“我”和父亲的第二次对话。 (课件出示5、6、7自然段)

1. 同学们想象一下, “我”和父亲登上山顶后心情怎样?可以用你搜集到的诗句或名言来说说。

2. 父亲说这些话时是怎样的语气?什么是“慢条斯理”?

3. 同学们想想, 这一次父亲的话强调的是什么?你明白了什么? (父亲强调的是爬山的过程。我明白了爸爸告诉我做事要尽心尽力。)

4. 那作者认为自己尽力了吗?从哪里看出来?“自以为是”什么意思?

5.小结:做任何事, 都要尽心尽力。 (板书:尽心尽力) 这就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智慧。

(三) “我”和父亲第三次对话。

1.“我”又是如何感悟青山的沉静, 父亲的智慧呢?“我”和父亲的第三次对话给了我们很好的诠释。 (出示8、9自然段)

2.“逞强”什么意思?“逞强”也是一个十岁孩子做事的态度, 这时最需要静下心来, 踏踏实实, 用心体会。所以父亲要“我”和他一同躺在树林的草地上倾听大自然的声音。

3. 你想不想跟文中的孩子一起去听听山林的声音? (播放音乐)

4. 学生交流自己的体验。

5. 多美的景象啊!谁来读这段话?

四、朗读感悟, 总结全文

1.在爬山回来途中, 作者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

《学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语文课程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课程。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要把学法的指导与语文的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语文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个思考的过程,学与思是相互融合的,让我们的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感受语言的精妙,在有趣的朗读中体会文章的韵味。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让孩子喜欢的。

教学目的

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默读课文,了解默读的方法,初步掌握默读的技巧,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背诵课文,学会把心中的感受通过声音、表情形象地表达出来;积累句式和相关句子。

教学过程

一、精读头尾,制造悬念

1.昨天,老师带大家学习了《学棋》这篇课文,谁能给大家简单地说说故事的大概意思。(可稍做提醒:开始怎样,那后来呢?)

边交流边板书:

一个学生 另一个学生

出色的棋手 没有多大长进

2.老师也把故事的主要内容写了出来(出示第一段和最后段),大家读读。老师有个要求:边读边想,读出你的感受。

自由读。

指名读第一段,有不懂之处吗?

“能手”是什么意思?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太多了!(出示表格)

秋是下围棋的能手,所以远近闻名,这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什么?

来,再读读这一段,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

3.正因为如此,(引读第二段的第一句)

4.可结果呢?(引读第三段)

出色的棋手,也叫________,成了这样的人,心里________。

再读一读。

那另一个学生呢?成了这样的人,心里________。

再读读这句。

就这样边读边想,读书就成了享受,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故事的大意。这次没有老师提醒,相信这次会读得更好!

5.读到这儿,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酝酿问题、交流问题并归纳问题:为什么两位学生有这么大的不同呢?

【设计意图:学始于疑,同样的学习产生不同的效果,孩子心中的疑问自然而然地产生,同时,这些问题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这样的设计,就把学生的兴趣吸引到教材本身上来,对孩子学好语文的信心起了很大的帮助。】

二、重点突破,掌握学法

1.这问题第二段已告诉我们了。打开书本,自读第二段,不过,老师提个要求:

出示:默读课文

什么叫默读?据学生交流出示相关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想。

2.默读后交流: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边板书:

专心致志也叫

走神________也叫________

3.我们先来看看专心致志学下棋的学生吧!学生把书合拢,教师出示相关句子。

要求默读:边读边在脑中想象,想想这位学生学棋的样子,好吗?

想好了吗?谁愿意读一读,读出你的想象!

指名读。

我看见了,多认真的孩子呀!

他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

他还可能:他一边________一边________。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可多啦!

走路时,一边________一边________,多舒服啊!

________,一边________一边________。

是呀!你看他不明白的地方,还有问上几句。

来,一起来在脑中记一记,记住这位认真的好孩子。

面对这样的同学,你想对他说什么吗?

4.那另一个孩子呢?这一次小朋友还是默读,边读边在脑中想想,行吗?

(巡视时,相机提示:瞧,他的表情在告诉别人,他看到了________!他的眼睛会说话)

大家一起读,把你看到的画面通过声音告诉大家吧!

对不起,打断一下:你看到美丽的天鹅飞来,会是怎样的心情?再试一试。

人总犯错,错了就改才有进步,可那人——这种人你对他有什么看法?来,再试试!

就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就把不认真孩子的形象记下来。咱们再来想一遍,这次老师不提醒,有信心读好吗?

如果你是那位老师,想对他说什么吗?

【设计意图:默读课文这个要求是第一次出现,因此,既要让孩子明白默读的标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掌握技巧。技巧只能在应用中学会,通过两种画面的想象、体会,孩子就能初步掌握默读这一技巧。】

三、扩展延伸,积累句子

1.来!吸取他的教训,记住他的优点,边读边想,把文章美美地享受一次吧!

2.后来,那位没有多大长进的孩子长大了,也有了一个儿子。一天,他送他的儿子去学校了,他反复地叮嘱孩子:儿子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也想送他几句话。(即练习六中的“读读背背”)

出示: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生读读、背背。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几位听课的老师,你们用什么方式来欢迎老师们呢?掌声这么热烈,老师们一定感受到了我们五班同学是那么的热情好客

安老师今天有点儿紧张,你们怎么帮我呢?谢谢同学们,你们是想用掌声告诉我什么呢?(鼓励)

小结:多好的掌声啊,掌声也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可以把心中想说的表达出来,这节课,我们就继续学习掌声这一课,去进一步感受掌声的美好。

二、知识回顾。

1、读词语。(课件1)

2、回顾课文内容。(课件2)

三、研读课文。

(一)交流印象

1、默读思考:文中的小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交流(板书:忧郁、自卑、孤单、活泼、开朗、自信)

2、师小结:大家在文中看到了那么多不同形象的小英,说明同学们对小英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们从哪里体会出英子的忧郁、自卑和孤单的。

(二)走进文本第一、五小节,品读体会变化,体验情感(1)读第一自然段。

①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小英?为什么?

②理解“默默地”,读“默默地”一词,你的脑海中出现怎样的画面边读边想,这段文字信息说明什么?

③“落下了残疾”是什么意思?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落下了残疾后的小英的生活吧!(看到操场上快乐游戏的同学,小英也想加入其中,可是----看到翩翩起舞的姑娘,小英也想去舞蹈,可是----,屋外的空气清爽宜人,小英也想去林荫道上散步,可是-----,这些一般人都能享受到的快乐,在小英的面前却都变成了一个个可是,成为了幻想。)

④这场可怕的灾难留给小英的仅仅是身体的残疾吗?(身体的残疾,使她的心蒙上了阴影,她不愿意和同学们说话,不愿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她在痛苦中挣扎。性格忧郁。。)

她忧郁的眼神,孤独的背影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眼睛。你们能朗读出小英的忧郁吗? ⑤读第一小节后问:对忧郁的小英,你们是什么感情呢?

(过渡)一个人失去了自信,就如鸟儿折断了美丽的翅膀,享受不了五彩缤纷的生活!此时此刻,你最希望看到小英什么样子的? 一群善良的孩子,你们的愿望实现了,请看文字——

(2)[出示(课件3)]:说也奇怪,从那以后,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交谈、做游戏、排练节目……

①指生读(请一个同学来读这段话,其余同学思考:谁读懂了这个省略号?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

②交流(自信,充满笑容的孩子)(板书)开朗

③真替小英的变化感到高兴,让我们再一次高兴地来读读这一自然段吧。

(三)回归现场,设身感悟掌声内涵,学习2、3、4、6自然段。

1、过渡:忧郁和开朗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怎么会出现在一个孩子身上呢? 现在的小英和从前判若两人,是什么让自卑的小英变得如此自信与乐观?是什么化解了英子的忧伤与孤寂?(不答)

2、看看小英后来给作者董保綱的信是怎么说的——出示(课件4),学生齐读。

3、过渡:真是没有想到,掌声拥有这么神奇的力量,会改变一个人,让我们回到那次难忘的故事演讲中去。

4、感悟重点,领会掌声 掌声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自然段,用——画出掌声响起前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句子,细细地体会小英的内心。(课件5)

(2)、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师巡视指导。

(3)、交流。(先让学生找出来再研读)(4)、研读三句话。(课件6)

①第一句。思考:小英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让我们再次齐读第一自然段,到第一自然段中去寻找答案吧!

②第二句。“犹豫”是什么意思?小英到底是什么事拿不定主意?(要不要上去)小英想上去吗?不想。小英不上去,行吗?不行。为什么?小英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请同桌合作讨论。学生交流:你们从“犹豫”、“慢慢地”、“红红的”体会什么?(无奈,痛苦,委屈)女生齐读。

③:第三句。师:在同学们的目光里,小英感到自己是那样尴尬、痛苦、孤独无助,她多么害怕她一摇一晃的样子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啊!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小英子终于——(引读: 小英一摇一晃地向走上讲台。)每一步都像他的心情一般的沉重,这时候,小英是多么希望同学们(),希望老师()。

掌声时。

(1)过渡:就在小英万般无奈,无比痛苦时,迎接小英的到底是什么呢?掌声共响了几次?(课件7)请快轻声读第四自然段,用横直线划出描写掌声的句子。(课件8)

(2)、指名读第一次掌声。(课件9)思考:“骤然间”你能换个词吗?好的,你们现在就是小英的同学,请鼓起热烈、持久的掌声!

你们想通过这热烈而持久的掌声的掌声告诉小英什么?(让学生各抒已见:为小英战胜自卑,有勇气走上讲台而高兴、、、、、代表着同学们的关爱、支持、鼓励))是啊!这是什么样的掌声?(鼓励、信任、佩服)

请女生把同学们的鼓励、信任、佩服小英的感动都读出来吧!

(3)(课件10)指名找读第二次掌声。如果说第一次掌声是鼓励、信任、佩服的掌声,那这一次的掌声同学们想告诉小英的又是什么?(演讲成功的祝贺、赞扬)

(4)听到这样的掌声,小英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此时,小英想说什么?请再次拿起笔,把小英想说的话写下来?出示(课件11)小英想说:.但是她太激动了,什么也没说,她只是— —(引读: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小英用深深地鞠躬表达着什么?,(5)从微笑着走下讲台,你体会到了小英怎样的心情?(开心,自信、)你打算如何读这句话?(6)(课件12)对比掌声前后的小英,你有什么感受?

(7)发散: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同学们的掌声,小英的故事会讲得怎么样?她以后的人生很有可能又会是怎样的?

(8)、同学给了她持久热烈的掌声,对于小英来说不是普通的掌声,这是刻骨铭心的掌声,她怎能忘记?多年后,她依旧记得,同学们并没有歧视她,都把她当做正常人来看。她被深深地感动了,有多少话要说,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全都融进了她的信中——(出示(课件13))师范读来信。

相信大家也被感动了。来,让我们也满怀激情一起读一读英子的心声吧!你体会到了什么?

(10)总结:掌声给了小英极大的鼓励,使小英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从掌声中,英子终于明白身体上的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上的残疾,只要鼓起勇气,生活不再是阴天。让我们带着这份理解与感受,再次齐读这封信。

四、回归课题,爱心显现

1、三读课题

是什么让自卑的小英变得自信乐观?——(掌声)

是什么能让曾经失去自信的小英,重新找回了自信的,——(掌声)是什么化解了她心中深沉的忧伤与孤寂?——(掌声)

2、是啊!这一切都来自掌声。读到这里,想到这里,你们认为同学们送给小英的,仅仅是掌声吗?那是什么?

五、拓展深化爱。

1、在课文当中同学们把爱化作了掌声,其实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在生活中有许多平凡的小事,仔细想想哪些小事中蕴含着爱?师出示捐款、献血等图片并播放歌曲《掌声响起来》(课件14、15)

2、生自由说。

3、出示小诗:生读,补写小诗,交流(课件16、17)

4、读到这里,你们一定对掌声的意思有了新的理解,在这里,掌声已不仅仅是鼓掌的声音了。你们觉得掌声是什么?(爱、鼓励、夸奖、帮助、关心、关爱、支持、力量、是饱含真情的爱心)(板书爱心)

5、同学们说得很好,都说到老师的心坎里去了,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掌声。”(课件18)

6、小结:同学们,你们就是爱的创造者,老师相信你们将会用自己的语言,用行动将这首诗写得更美。你们今天上课表现太棒了,让我们为自己今天出色的表现鼓鼓掌!也把这感谢的掌声送给后面的听课老师吧!最后,让我们把掌声献给别人,献给自己,献给多彩的生活吧!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炮手为了国家的利益,从作战的全局着想,而牺牲“小我”的精神。

3、抓住人物对话,理解说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炮手与将军间的对话,理解说话时的心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读通课文,认识课文中生字新词。了解课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们听,(播放视频)随着一声声炮响,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跨越历史长河,走进一百多年前的一个冬日。德国军队入侵法国,强行侵占了巴黎郊外的小山村,并在这座山村的人家中驻扎部队,企图下一步袭击巴黎,霸占法国领土。法国人民为了不让自己的国土被侵略,奋起反抗。这是一场正义的,保卫家园的自卫战争。

让我们走进这场战争,继续学习课文(生齐读课题)课文主要写了这场战争中的谁?写了他的一件什么事?

二、找出神态,理解课文

1、炮手知道那是自己的房子,却要亲手炸毁了它。他的内心经历了一番怎样的思想斗争呢?请大家翻开课本99页,“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大家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表现炮手神态变化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并想像他当时的心情,简单写在课文语句旁边。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语句:

(1)苍白——煞白——惨白

一个脸色苍白的士兵应道。

士兵的脸色煞白。

炮手的脸色更加惨白了。

在这些语句中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是什么?(苍白、煞白、惨白)这三个词有什么共同点?(都有白字,都是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意思相近。)能调换前后顺序吗?为什么?(苍白:脸上没有血色。煞白: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惨白:面容没有血色。为什么士兵脸色由苍白变煞白变惨白,让我们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出示课文)

为什么士兵脸色苍白?你从课文什么地方知道?将军了嘹望小村令士兵想到了什么?小村曾经是士兵的什么时候呆过的地方?(幼时玩耍、嬉戏的乐土。)

为什么脸色煞白?那座红瓦白墙的房子曾经是士兵的什么?他曾在那里度过了怎样的时光,在那里得到了什么,那里凝聚了他的什么情感?

为什么炮手脸色更加惨白?你们爱自己的家吗?为什么?那炮手呢,他曾经在家里得到了什么?

苍白—煞白—惨白三个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炮手内心的情感变化,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同桌两个同学,你们自己分角色,一人当士兵,一人当将军读读这段课文中两人的对话,走进当时他们的内心。

谁愿意当将军,谁愿意当士兵?你们两读一读,只读人物对话。谁来评一评他刚才的朗读。

我们齐读。

(2)透过他们那简洁的对话却让我们感受到炮手那复杂的内心,课文中还有描写炮手神态的句子吗?

课件出示: “这时,裹着大衣的军官们在凛冽的寒风中打颤,可炮手的前额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理解“凛冽:刺骨寒冷;打颤:发抖”。裹着的大衣军官们在打颤,而炮手的前额上却滚下了大粒的汗珠。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为什么会这样呢?(引导学生体会为家的失去而紧张、痛苦、绝望,为家人的安危而担忧。为是否炸毁家而矛盾。)这时炮手有可能在想什么?(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走进炮手的内心)

谁感受到了紧张、恐惧、矛盾?请你读给大家听。齐读。

炮手的内心被巨大的痛苦折磨着,他是怎样做的呢?(他服从了命令,仔细瞄准目标,开了一炮。)理解:服从。从服从说明炮手是个怎样的军人?(军令如山倒,服从命令是一个军人的天职。称职、优秀)

为什么炮手要仔细瞄准,去掉仔细这个词语行吗?你体会的很好,你读读看。齐读。

从人物的神态,我们体会到了他的内心。课文中还有描写炮手神态的句子吗?

课件出示: “可是,他吃了一惊:炮手的脸颊上流下了两行热泪。”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炮手为什么而流下的泪水?再看看前文,将军连声喝彩,回头微笑着看看炮手。将军为什么喝彩,微笑?炮手的泪水中也含着怎样的情感?

凝聚着多少情感的泪水,多么值得骄傲的泪花。你感受到了吗?你读读看。

“请您原谅,将军。”炮手低沉地说:“那是我家的房子。在这个世界上,它是我家仅有的一点财产。”从低沉看出炮手此时的心情怎样?(为失去家园而伤心、沉痛)仅有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你读一读,你特别强调了哪些词语?为什么这么读?

让我们齐读这一段。

三、拓展想象,升华情感。

1、(出示插图)多么伟大的爱国情怀,为了人民的利益,默默奉献自我,牺牲自我。这是一个爱国者对于祖国真挚的爱,这份爱既深沉而又凝重。当将军听说那是他家唯一的财产后,被炮手那无私、伟大、崇高的奉献精神震撼了,郑重地向他敬了一个军礼。如果此时你就是那位将军,你想对眼前的炮手说些什么?(再次揭示中心,表达敬佩、赞美、喜爱之情。)

2、“炮手”课文以此为题,如果请你试着给课文换个题目,你准备用什么题目?(为国奉献的炮手、毁家报国的炮手、舍家为国的炮手……)

四、收集资料,课后延伸

《心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6

教学目标

1.品析小说题目“心声”的内涵,能正确理解、评价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2.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把握形象的性格特征,并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3.通过学习本文,掌握文学作品欣赏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

1.理解题目的深刻涵义,把握小说主题。

2.引导学生在把握人物形象性格特征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教学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学策略及手段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置学生于现实的阅读情境中,教会学生质疑、解疑、探究“心声”的内涵。

2.教师设计对文阅读过程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有所感悟,受到熏陶,获得启迪。3.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有利于本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在一种想说、敢说、乐说的情境中诉说自我“心声”,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教学过程

一、出示首页,引发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回顾 要求:

转换叙述的角度,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复述情节。鼓励学生加上自我生活体验,有创意地表达。

二、探究“心声”内涵 1.引导学生质疑

(1)抓住情节开端及结局的强烈反差,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示:程老师先前拒绝李京京在公开上朗读文的请求,在公开上程老师却声音发颤地要求李京京把文读完。面对这一强烈的反差,同学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2)引导学生将发散的问题进行整合,提出能关涉全篇的干问题。

明确:李京京为什么执意要阅读这篇? 他为什么能读好这篇?

2.师生探究、解疑,归纳“心声”内涵

(提示: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请同学们结合李京京所处的学校、家庭环境进行探究)

明确:在学校里,老师的忽视、同学的嘲笑,让李京京倍感孤独;家庭中,父母的不和更让他压抑、苦闷。现实生活的不如意,使他总沉湎于对乡下爷爷及儿时玩伴的怀念之中。小说中的万卡与李京京身世遭逢相似,在阅读万卡时,京京如遇知音,二人心灵碰撞交汇、融合,使得李京京感同身受地理解万卡,喜欢《万卡》,想读《万卡》,借以表达自我内心的渴望!

出示多媒体,小结“心声”的内涵:

三、组织讨论,深化主题(多媒体分步出示讨论题)1.你认为李京京是个怎样的孩子?请同学们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想一想,我们应该从他身上学点什么? 要求:二人切磋后,自由发言。

(提示:李京京使你联想到自身生活中的哪些体验或见闻?)2.谈谈你对程老师安排公开的看法?

要求:四人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结果。(提示:可以客观评价这一现象,也可以与文中的李京京、程老师进行换位思考,谈看法。)

3.从普通学生李京京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你得到了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要求:师生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自身阅读经验谈启示。明确:

四、小结主题思想

学生总结归纳,教师点评,多媒体出示主题思想。本文作者通过区公开上李京京执意要朗读文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朴,特别是铭记亲情和渴望表达亲情的学生形象。启事教育工作者应当尊重、关爱每一个个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同时也从一个侧面批评了我们教育上严重存在的追求形式,甚至是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五、拓展延伸、诉说心声(多媒体出示配乐画面,烘托气氛。)教师导言:同学们,成长的路上有阳光,就会有风雨;有关爱,就会有孤独。生活中,被老师误解、被同学误会、与家人隔膜、与集体对立……这样的事每天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让我们困惑、苦闷、彷徨……困惑中我们满含期待;苦闷中,我们充满渴望。今天,我们倾听了李京京的心声,那么让我们也敞开心扉,谈谈自己的心声吧!(学生诉说心声,师生随机点评。)

六、教师诉说心声,并作总结

沟通从“心”开始,倾听了同学们的心声,我深受感动和激励。作为老师,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捧着一颗真诚的爱心,与每位同学平等交流;也希望我们大家能用“心”对待身边的每个人、每事,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教学后记

教学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

1.教师应结合文体特点,想方设法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合理运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便于学生进入阅读情境之中。

《心声》是一篇儿童小说,选材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备时紧紧抓住主人公李京京的身份特点,多次选用“换位思考”,置学生于真正的现实阅读情境中,确保对话的顺利进行。“换位”的方式可不拘一格,如:

复述小说情节时,让学生改换叙述的人称──与文本对话; 分析人物形象时,引导学生将自己与李京京对比──与主人公对话;

探究本文所反映的教育现象,让学生站在程老师、李京京的角度讨论──与作者对话;

通过诉说心声,引导学生从小说中走出来,重新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2.教学中让人惊喜地发现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独特性不可低估:在探究李京京形象特点时,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如李京京没有妒忌心理、待人友善、勇敢、坚强、不怕挫折、不轻言放弃、执着、感情丰富等等,学生都能针对自己的某一缺点评价李京京身上的闪光点。让我意外的是有位同学大胆的提出了李京京性格中的弱点──孤僻,认为我们应该摈弃。这种独特的眼光和感受力,我们应该珍视,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3.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很薄弱,探究性学习要启发学生发问,但怎样启发学生提问,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

《船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船长》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选自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 镇定自若, 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 自己却屹立在船长岗位上, 随着客轮一起沉入了深渊, 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通过朗读课文和咀嚼文字, 让学生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认真体会、感悟船长的风采和精神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目标预设:

1.学生通过自主研读、合作探究、讨论学习、观看课件等方式, 了解在船长沉着冷静的指挥下旅客和船员安全脱险的经过, 感受船长临危不惧、忠于职守的英雄魅力。

2.读中思考, 充分展开与文本和人物的对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学生的品德境界得到提升, 明白危难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教学中应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教学理念, 本课教学将着眼整体, 通过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领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自主探究, 在朗读与静思中深刻感悟,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强化语言实践,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读中体验。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文, 培养情绪

1. 同学们,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雨果的经典作品《船长》。船长哈尔威在你的心中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要求学生用文中词句或其他词语进行表达。

2. 一位面对死亡镇定自若的船长, 一位忠于职守的船长, 一位舍己救人的船长已经让我们深深震撼, 今天, 我们再次研读雨果给我们带来的这个感人故事, 再次聆听来自船长灵魂深处的声音。

二、咀嚼语言, 感悟灵魂

1. 第一次命令。

(1) 课件出示:“大家安静, 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 其他乘客跟上, 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2) 读一读, 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从哪里看出来?

(3) 出示第2自然段, 体会当时混乱的场面。大家为什么这样混乱?他们怎么想?

(4) 指导学生朗读“顷刻间……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从“奔跑着、呼喊着、哭泣着”体会当时的混乱场面。此时此刻, 如果你就在这艘船上,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 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所以绝对不能让这样的悲剧发生, 此时此刻, 船长只能“大声吼道”, 才能让所有的人都听得到, 都冷静下来。

(5) 船长为什么能够这样沉着镇定呢? (经验丰富、敬业精神、非常专业。) 如果你是一名船员, 你会有哪些想法和做法?对这位船长, 你有什么看法?

(6) 带着由衷的敬佩再读船长的话。 (相机板书:镇定果断舍己救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思考、去体会船上每一个人的心灵世界和各种表现, 从而真正走进文中的世界, 和文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随着与文本对话的逐步深入, 船长的英雄形象也必然会在学生心中渐渐高大、丰满起来。

2. 第二次命令。

(1) 过渡:这是在整个抢险过程中, 船长下达的第一次命令, 后来船长又发出了怎样的命令?找一找。

(2) 课件出示:“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 你就开枪打死他!” (指导学生读一读, 揣摩船长的想法, 说说你的感受。) 师加以引导:作为船长, 他的职责是保护乘客的安全, 而此时, 哈尔威为什么要下这样的命令?

(3) 出示第5自然段, 边读边悟。甲板上的情况可以用哪个词语形容? (一窝蜂。) 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你从这些词句中读出了什么? (险些把小艇弄翻了;拼命维持秩序;简直像疯了, 乱得不可开交。) (情况紧急, 可能船毁人亡, 千钧一发。)

(4) 分角色读船长和船员的对话。 (提醒学生快读, 急促而有力, 争分夺秒。) 从这段话你又看出这是一名怎样的船长? (相机板书:果敢机智关心妇女)

(5) 轻声自读22~25自然段, 思考:命令下达后情况怎样?议答。课文中哪个成语可看出? (井然有序。) 为什么人们会自觉听从哈尔威船长的话?

(6) 船长的第二次命令起作用了吗?有人说男人是怕被打死才守秩序的, 你认为呢?船长会开枪吗?为什么?人们遵守秩序的原因是什么? (被船长的言行所感染、所震撼, 没有人会违背他的意愿。)

课件出示:“哈尔威巍然屹立……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出示船长站立船头的图片, 逐渐高大起来。看图片, 听教师范读。学生也跟着音乐朗读一遍, 感受船长巍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对话来体会船长的威严与果断。通过朗读和讨论, 让学生在语言的诵读和思维的撞击中, 对课文内容深刻领悟, 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3. 第三次命令。

(1) 过渡:还找出船长的其他命令了吗?课件出示:“快救克莱芒!”这句话体现出哈尔威是怎样的人? (板书:关爱孩子)

(2) 小结:在整个自救过程中, 哈尔威船长始终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为了乘客和船员的安全, 他临危不惧, 镇定果断。

三、激情诵读, 升华情感

1. 反复吟诵:“20分钟到了, 轮船沉没了, 船头先下去, 很快船尾也浸没了……”

2. 如果你就是“诺曼底”号上的乘客, 此时已经被救上了“玛丽”号巨轮, 可回头望去…… (生有感情地读。)

3. 如果你是“诺曼底”号上的船员, 你们在船长哈尔威的指挥下, 挽救了所有乘客的生命, 此时你们也脱离了险境, 可回头望去…… (再读。)

4. 如果你就是那个见习水手克莱芒, 在船长的关爱下, 此时也已经脱离了险境, 可回头望去…… (指名学生再读, 反复体会船长的伟大人格。)

5. 出示哈尔威船长图, 逐渐放大!同时播放音乐, 请一名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第29自然段。看着船长渐渐消失的身影, 这一刻你的心里又会有怎么样的疑问呢? (就船长为何不自救进行小型辩论。)

6.船长哈尔威多么崇高, 多么伟大, 大作家雨果在文章的结尾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生齐读。) (板书: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

师:同学们, 这样的英雄怎能不激起我们的情感, 那么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 对哈尔威船长表达你的心声吧!学生根据课件提示, 以不同身份和角度写出心中想要说的话。 (生交流心里话。)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珍视学生在尊重文本价值前提下的富有个性的、独特的感受, 从而引导学生体会船长人性的美, 为他的人性美而感动。

四、总结延伸, 提升境界

1. 师总结:面对生死的考验, 我们看到了人们的害怕和惊慌, 这是正常的表现。但在船长哈尔威的身上, 我们看到的却是镇定自若、忠于职守、舍己救人、视死如归, 这就是英雄本色。

全班学生齐声呼唤船长的名字———哈尔威船长!

2. 课件出示“9.1 1”美国世贸中心被轰炸的相关图片和一篇华人亲历者所撰写的关于当时人们有秩序地逃离现场的描述。

3. 学生自由交流读后感想,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危难来临时, 我们应该怎么做?

4. 布置作业。

(1) 查查大作家雨果的资料, 读读他的有关书籍。

(2) 背诵课文中感人的片段。

设计意图:夯实学生的语文积累, 在感悟人物品质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总评:

《鸟岛》(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1个二类字。

3.知道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初步认识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2.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鸟岛,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海西皮小岛是个闻名中外的鸟岛。每年春天,天气温暖,湖水解冻,鱼虾成群。到了六月,这里更热闹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多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

【设计意图:一开始就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个游客,积极的参与活动,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在好心情和好奇心的驱动下去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2.用一个词来说说岛上的情景。(板书:热闹)

3.具体说说哪几个词中感受到鸟岛很热闹?(点击:各种各样、聚、鸟的世界词语变色)

(1)你从哪里看出这是鸟的世界?(出示幻灯片,练习说话)

(2)鸟儿来这里会干些什么?(多媒体播放鸟岛录像片段,进行说话练习)

填空: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它们有的(),有的(),还有的(),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3)学生自由练说。

(4)指名说第一句话。

【设计意图:出示夏天鸟岛热闹的情景,利用媒体,借助 “视频”这一手段,给学生对鸟岛的认识带来了感性体验。播放了群鸟在鸟岛上的场面,生动形象的画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并紧紧抓住“热闹”一词做文章,抓住文中的鸟多、鸟窝多、鸟蛋多,通过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

4.指导朗读。

岛上的鸟多,这么热闹,怎样读才能读出鸟儿多,鸟岛很热闹?(自己读、指名读、齐读)

5.岛上除了鸟多,还有什么多?

(1)指名讲 (鸟窝多、鸟蛋多),你从个词感受到鸟窝多、鸟蛋多的?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

(2)指名读,请一个学生上台画鸟窝,其他同学评价(突出“密密麻麻、挨”),不足之处再请人补充。

(3)“挨”可以换哪个词?(靠)

6.板书:鸟蛋多

请多人上台画鸟蛋,还要涂上颜色,(突出“窝里窝外、到处”)

齐读第三句话。

7.小结:其实“窝多、蛋多”也反映了岛上的“鸟多”,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三自然段,进一步感受鸟多吧!

8.齐读。

9.练习背诵:鸟多( ),鸟窝多(),鸟蛋多( )。

【设计意图:用画鸟窝,画鸟蛋的方法使台上台下的交流更为活跃,互动性,及时性,准确性,形象性的长处一一展现,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起到主体的作用。】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引读课文。

师:鸟岛上真热闹啊!鸟多,鸟窝多,鸟蛋多,来岛上游玩的人( ),他们(),随手( ),可是(),因为()。

2.读了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3.你从那些地方看出游人爱鸟?为什么游人会这么爱鸟?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爱鸟护鸟。

4.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吗?

小结:游客们的周围有这么多的鸟蛋和幼鸟,可是却没有人去碰一下,人们是多么爱护这些可爱的小鸟呀!因为——(引读)

5.有感情地读描写人们爱鸟的句子。

6.看图:如果我们也在鸟岛上游玩,这时看到有人去捉鸟,或去拿鸟蛋,你该怎么做?(板书:护鸟)

看,蓝天碧水间,鸟儿飞得自由自在,多么快乐!

爱鸟、护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呀!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培养学生爱鸟、护鸟意识。】

(四)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总结:只有人们把鸟当作自己的朋友,相互之间没有侵犯,没有伤害,和睦相处,人们才能真正拥有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才能看到如此神奇的鸟岛。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当小导游,介绍青海湖鸟岛。

板书设计:

鸟多

鸟窝多

19.鸟岛(热闹)(爱鸟护鸟)

鸟蛋多

《长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通过分析重点段落和词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学重点】

1、在阅读中理解长城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配乐播放《世界遗产景观》课件。)孩子们,去过这些地方吗?(没有)哦,别遗憾,你们长大后一定能去的。今天我就带大家走进世界文化遗产的第一站——(生齐读:长城)我们一起去登——(生齐读:长城),一起去看——(生齐:长城),一起去游——(生齐: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长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游览长城后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2、指名说,引出: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深入品读,感受长城的魅力。

(一)图文对照,远看长城,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1、出示图片明确作者的观察点,想一想作者是从哪观察的?

2、请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默读第一自然段,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又理解了哪个词语。

3、全班交流。(板书:远看 崇山峻岭卧长龙)

4、下面谁能通过朗读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5、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二)图文对照,近看长城,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

1、过渡: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近看长城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到文中找一找近看长城时又是怎样的呢?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相关的词句画出来。

2、全班交流。(板书:近观

高大坚固设计巧)

3、结合图片让学生认识射口、垛子、城台及作用。

4、明确观察点,总结观察方法: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进行观察的。

5、下面我们按照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扮演小导游同桌互相介绍近处的长城。

(三)长城上联想 过渡: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欣赏了长城的雄伟壮丽,领略了它的精心设计。此时此刻当作者站在长城之上,踏着平整的石砖,摸着巨大的条石。他想到的又是什么?

1、全班交流体会,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2、出示重点句子:站在长城上,踏着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中国有这样的长城、有这样的劳动人民而感到自豪。并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

3、出示重点句子: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引导学生从“多少”“才”“智慧”“血汗”能体会到什么?整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让我们饱含对劳动人民的敬意齐读这句话。

4、师生合作读。(板书:联想

血汗智慧凝结成)

四、拓展延伸,赞美长城

过渡: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世界!

1、出示名人赞美长城的句子。(板书:赞叹

伟大奇迹自豪情)

2、写下自己的心声。

五、结语:

长城已被列入世界遗产文物,长城的故事说不完,长城的历史道不尽,如果你还想对长城有更多的了解,你可以课后搜集长城相关的更多资料,你们定会了解到更多的奇迹。

【板书设计】

17长城

远看

崇山峻岭卧长龙

近观

高大坚固设计巧

联想

血汗智慧凝结成

赞叹

《检阅》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设计理念:

教师设计一堂课,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教学实情去构思。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是“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队伍的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学生对“检阅”一词比较陌生,对参加检阅游行的意义不清楚,所以不能体会课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也就无法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人物的感情,我在教学的开始就播放了《大阅兵》的录象片段,让学生知道了什么是“检阅”,了解了检阅时的隆重场面,体会到参加检阅游行的自豪,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考虑文中人物的处境,便于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使课堂达到“课开始,情趣生;课进行,情趣浓;课结束,情趣存”的教学效果。教学中,让学生观察了课文的插图,体会了博莱克和其他队员的心理,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最后,通过写话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设计思路:

一、播放《大阅兵》录象,解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四、写一写自己想说的话,升华中心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俱乐部、鸦雀无声、截肢、队伍、沉默、局面、羡慕、情不自禁、隆重、主席台、观众、纠正、淹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爱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品质。

4、积累课文中好的词语。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心理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体会关键语句“这个孩子真棒”“这些孩子真棒”的深层含义。教学准备:

大阅兵录象片、幻灯片、课文插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师述:上课前,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象。

2、播放中国国庆节,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贵宾检阅军队的场面。(播完后)师述:这是1999年10月1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贵宾检阅中国军队的隆重场面。

(评析:看了录象,学生理解了“检阅”一词,体会到参加检阅的意义,为后面体会人物的心理做好了铺垫。)

(板书:检阅)

问:看了录象,你的心情怎样?想说些什么呢?(学生说一说)

如果让你参加国庆检阅,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3、出示教学挂图。

师述:这是发生在波兰首都华沙欢庆国庆节的隆重场面,一队少年儿童正经过主席台前。

请你仔细看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发现)过度引入:在这次检阅前,在这队少年儿童中发生了一件事情,大家想知道吗?(想)那么就请你打开课本,认真阅读第14课《检阅》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左腿截肢的博莱克怎么参加游行检阅。)

2、课文中用了哪些词来形容这件事,请试着填写下面的句子:(幻灯片出示句子)这是一件____________的事。

(很重要

非常棘手

非常难办

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说)

3、面对这个问题,大家的心情怎样?(矛盾)

从哪个自然段可以知道?这段该怎么读?(指名读)

(评析: 了解了事情的重要性,对人物的心理体会较深,读出了矛盾的心情。)过渡:多么善良的孩子们!到底该怎么做才不会伤害这个残疾孩子博莱克呢?

4、自读7、8、9自然段

问:孩子们决定怎么做?(指名说)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是一些怎样的孩子?(真心为他人着想、有美好的心灵)

那么该怎样读这三个自然段呢?(指名读,其他学生评一评)过渡:到了检阅的时刻,儿童队终于要通过主席台了,观众们看到这一队有什么表现?

5、自读10—16自然段

(指名说一说观众的表现)

(幻灯片出示句子)这个小伙子真棒!

这些小伙子真棒!

(1)指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2)思考:观众为什么要这样说?

(说博莱克,是因为他是个残疾人,却走在队伍的前面,走得那么好,有那么精神)

你怎么知道?这一段该怎么读?(指读第12自然段,读出博莱克的精神)

(说这些小伙子棒,一是让一个残疾孩子参加检阅队伍;二是不把他藏在中间,也不是把他放在队伍后,而是让他走在第一排,不伤害他的自尊心,不歧视残疾人。)

(评析:结合自己的心理感受,体会儿童队员的想法,深入理解观众对儿童队员的赞扬,让自己明白不要歧视残疾人。)

三、激情总结,引导写话

1、总结:学完了课文,大家一定有许多心里话要说,对吗?

2、请任选一个内容,写写你想说的话:(幻灯片出示)a:博莱克回到家里,他激动的心情无法平静下来,他在日记中这样写到……(请你替他把日记写下来)b:看着队伍中的博莱克,我想对他说…… c:我想对这些孩子们说…… 教学反思:

通过播放《大阅兵》的录象片段,学生知道了“检阅”一词的意思,体会到参加检阅游行的意义,入情入境地体会到了课文中人物的感情,并以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他们的心理。在教学中,使学生从多方面受到启发,尤其是儿童队员们关心残疾人的举动,尊重每一个人平等权利的做法,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引发了学生的共鸣,从而使人人平等、相互尊重的意识植根学生的心里。正因为有了深刻的体会,所以在最后的写话环节,学生人人有话可写,人人有话想写,这正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效果。

《蜜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感受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并能积累好词佳句。

2.了解试验的过程以及作者是如何验证蜜蜂有无辨别方向能力并得出结论。

3.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了解试验蜜蜂有无辨别方向能力的过程。

教学难点:

作者怎么验证蜜蜂有无辨别方向能力并得出结论的。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跟着生物学家法布尔继续观察、研究《蜜蜂》,板书课题。你们跟这可爱的小动物打声招呼吧。生齐读课题。

2.听写词语。

第一組:好像、几乎、大概、推测

第二组:证实、准确无误、确确实实

3.学生反馈写词情况。指名读读,你发现这两组词有什么区别了吗?初步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4.回忆课文主要内容:我知道了本文主要讲了( ),为了验证( ),做了一个试验,得出了( )的结论。

二、细读感悟,经历探究

学习第一自然段,知道法布尔为什么要做实验

1.法布尔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呢?

2.生反馈,出示“听说”一词,理解“听说”的意思,感受法布尔做科学研究讲究事实,不肯轻信、盲从的态度。

3.练习用“无论……总是”说话。

学习第二自然段:理清法布尔实验的经过。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提出默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考,拿出笔做好标记看看法布尔试验过程可以分为哪几步。

2.生汇报,用“先( ),接着( ),然后( ),最后( )”句式说,板书:捉蜜蜂—做记号—叫女儿等—走两里多路—放飞蜜蜂

3.看到这个试验经过你有什么疑惑?这些环节能少一个吗?指导朗读,体会法布尔做事的严谨、认真、求实的态度。

4.出示句子:在回家的路上,我推测蜜蜂可能找不到家了。理解“推测”一词,法布尔为什么会这样推测呢?

5.生汇报,师出示句子:第二段最后一句。指导理解“几乎、大概”,再次感受作者用词准确、实事求是的态度。练习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感受作者不仅认真、严谨,还善于观察和思考。

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蜜蜂找到家了吗?它有辨认方向的能力吗?默读三四五自然段,找找看。

2.生汇报。

预设:

(1)第三自然段:有两只蜜蜂回来了。指导学生带着激动的语气读句子。我从这个结果当中思考了些什么?请读读句子,认真思考: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吗?

(2)第五自然段:有17只蜜蜂回来了。出示句子,理解“准确无误、确确实实”,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完成照样子写词语的练习,体会叠词的妙用。作者得出试验结果:蜜蜂确实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总是可以回到原处的。

三、总结拓展,课外延伸

1.法布尔通过试验最终发现________,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这个结论让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2.看来,自然界的确有无数解不开的奥秘。由于法布尔生活在离我们现在100多年前,当时的研究条件肯定十分有限,他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在几十年后,有一种研究结论,你们听听有没有道理。(课件出示奥地利生物学家费里希的研究成果)如果同学们对蜜蜂的知识感兴趣,可以去查查资料,自己再做一番探究。

四、积累好词佳句,引入广阔阅读

1.把你喜欢的本课词语、句子摘抄在读书笔记本里。

2.课余时间,请阅读下列老师推荐的好看的书:法布尔的《昆虫记》《木木的昆虫日记》。

《赶海》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篇12

关键词:《赶海》,乐趣,设计意图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的生字词,认识叹词,体会所表达的情趣;2.学习概括自然段的意思,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并练习运用积累语言;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朗读感悟,掌握课文内容,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着小作者去,齐读课题——《赶海》。

2.同学们,听(播放大海声音),大海退潮了,这时海滩上的海货可多了,(点击)遇上这些“战利品”,站在大海边,你想填上什么词。出示:

填空:____螃蟹____海鱼____贝壳

学生填写后出示:捉螃蟹捞海鱼捡贝壳

【设计意图:很多学生也许没去过大海,用歌声、海浪声及大海的美丽画面,在有效的时间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直奔课文中心。】

3.让我们加大难度,再填一组“战利品”。出示:____海星____大虾____海螺____龙虾(要求填写的词语不重复)

4.(多找几人回答)这时,海滩边的人可多了。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出示句子:

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很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

5.读了这句话,你体会到赶海的时候有什么特点呀?

6.小结板书:趣。

(二)感受乐趣

1.都哪些有趣的事呢?让我们赶紧读读文章的第三小节。出示: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把你认为最有趣的地方画下来,还可以同桌交流你画这里的原因。

2.汇报学习成果。

A生:“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大屏幕出示句子)师:说说看,你为什么画这句呀?师:你可真会读书啊!能把这句再读给大家听听吗?同学们,让我们像他一样,感受一下摸海星的乐趣吧!齐读!

B生: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作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突然,小伙伴“哎哟”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

(1)师:你这是在干什么呢?也三个字概括一下。(板书:抓螃蟹)(2)你们想来表演一下抓螃蟹吗?(3)表演前,谁有什么建议吗?比如两人角色怎么分?一个装螃蟹,一个当小朋友。(教师指导)(4)想演好这只螃蟹可不容易,这是只怎样的螃蟹呢?(东逃西窜的螃蟹)(不甘束手就擒的螃蟹),知道“擒”的意思吗?字典中有这样几种解释,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选择哪种?演时得跑得快一些,横着跑呀!

C出示: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1)师:说说看吧!生谈体会:小作者开始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发出了疑问“咦”?后来当知道大虾在逗我时,恍然大悟,“哦”。师:发出了疑问“咦”是怎么回事?那“哦”呢?生:小作者开始不知道怎么回事,所以发出了疑问“咦”?后来当知道大虾在逗我时,恍然大悟,“哦”。师:同学们,这就叫读书,揣摩文章中词语、句子的意思,体会它隐藏在里面的感情,然后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情趣。我们为这位同学的精彩发言鼓掌!(2)你们见过戏台上的武将吗?对,威风凛凛的。在这里武将指的是_________?伸出你的双手,当作长须,也威武地摇摆吧?看你们神气的样子,想对我说些什么呢?(3)怪不得我的脚那么痒,“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威武的大虾们,你们已经被我束手就擒了,别再那么神气了,快坐好吧!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抓重点字词的重音朗读,理解文本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

(三)学习结尾部分

(1)赶海的趣事真是太多了,我们怎么说也说不完。但是,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不知不觉,太阳偏西了,赶海的人们三三两两地离去,这时的大海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2)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3)这时,如果你站在海边,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4)(音乐)是啊!大海非常的安静非常的美。一路上,海风吹拂着,舒服极了,我一边往回走,一边哼起了最爱唱的歌(课件《大海啊故乡》)

【设计意图:抒情的歌曲为学生创设了心灵的情境,加深了学生对作者心情的理解与体验,使学生感受到了赶海的乐,也享受到了赶海的趣。】

(四)想象画面,拓展练说

师:今天,我们跟着小作者去赶海,领略了抓海星、捉螃蟹、捏大虾的乐趣,其实赶海的乐趣又何止这些?(板书:……)咱们还可以在沙滩上(播放课件)下面就请同学们学着课文这个片段的写法回家后写一写赶海的趣事!也可以写写生活中你们经历过的趣事。

赶海时_______可有趣了!_________

【板书设计】

11、赶海

追浪花

摸海星

趣捉螃蟹

捏大虾

《荷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3

吴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难点】

阅读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展开想象,并体会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荷花颂》乐曲;学生收集有关荷花的古诗句,工整地题在课文插图上。【教学流程】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1.课前播放《荷花颂》,学生闭上眼睛欣赏。

要求:音乐带给你怎样的的画面?

2.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描写、喜爱的对象。赞美荷花的诗篇数不胜数。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写的《荷花》。作者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去看荷花的?

(迫不及待)为什么呢?(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

3.想看看荷花吗?那就跟着我乘着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听一听吧!(播放课件《荷花颂2》展示一池的荷花随风舞动,背景音乐古筝出水莲。学生观看。)

你们看得都入迷了,能给你们带来美的享受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好了,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你刚才看到的荷花吗?(亭亭玉立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洁白无暇的荷花!冰清玉洁的荷花!含苞欲放的荷花!翩翩起舞的荷花!争奇斗妍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听!多美的一个词语。也只有这样的词语,才配得上这么美的荷花呀!4.同学们,我觉得你们就是最伟大的诗人,把荷花形容得这么美!打开书本,咱们到书本上去看看荷花。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觉得写这篇文章的叶老,他是怎样看荷花的。你是从哪儿体会到这一点的。(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前后巡视。)

二、充分诵读,激活语感

1.学生读完全文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1)有滋有味地看荷花。

(作者是有滋有味地看荷花,你呢,是有滋有味地读荷花。)

(2)仔仔细细地看荷花。

(因为他看到了千姿百态的荷花,连花瓣儿中的小莲蓬都发现了。他不但注意了荷花,还看到了挨挨挤挤的荷叶。)

(3)津津有味地在看荷花。

哪些地方、哪些段落让你体会到他是这样看荷花的,找出来可以再读

一、两遍。

2.读了书,我们体会到文章里的那个我,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身临其境地看荷花,如痴如醉地看荷花,有滋有味地看荷花。是吧?这样看荷花那才叫美啊!我想,看荷花是这样,读荷花更需要这样。就这么仔仔细细地、有滋有味地、津津有味地来读,先读一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找,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划下来,体会体会这句子美在什么地方。(默读,勾画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

三、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一)教学第二自然段(出示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潜心品读美的语言。随后组织汇报交流。

预设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荷叶挨挨挤挤的样子。)

“挨挨挤挤”表现了荷叶很多;(你能从挨挨挤挤这个词中体会到荷叶长得多,长得茂盛,真了不起!)“碧绿”不是一般的绿,是比绿色还要绿,说明荷叶颜色很美;“大圆盘”是写荷叶形状象个圆盘,而且很大,也很美。

预设2: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请大家想一想,“冒”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教师:自己用心读读前后几句话,体会一下,你觉得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高高地、痛痛快快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兴高采烈地、精神抖擞地、喜气洋洋地„„要求学生分别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来读读悟悟。)

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_____________地冒出来。

教师:大家看,这就是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喜气洋洋、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课件播放荷花)你们想啊,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组织学生想象说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写后组织全班交流。例如: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的空气。

教师: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个“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写活了,而且使白荷花变得更美了。正像同学们所讲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让我们一起,像白荷花一样地冒出来!快冒!快冒!

预设3: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涨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出示课件,让学生感受荷花三种各种不同的姿态。(刚开的、全开的、将开的)假如你的手就是荷花的花瓣儿,你能用手势表现出这三种姿态的荷花吗?

3.同学们用心去品味了,才能表现得这么形象。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目睹荷花的风采,我想你们对荷花的赞美会更真诚,感受会更深刻。

4.荷花那么美,让我们一起来久久地、深情地看着它吧。(播放课件)看完后,师配乐范读这一段

5.(配乐)生齐读第二段。

6.让我们把这么美妙的文字记在心中,让我们把荷花的美刻在心里。(生试背这一段)

(二)教学第三自然段(出示内容)

师:荷花不仅一朵有一朵的形状,而且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有的弯着腰,正对着水中的自己笑呢;有的两朵花紧紧地挨在一起,好像„„(让学生接下去)你还能想像别的姿势吗?(板书:姿势)你能用有的„„好像„„说说吗?(准备:或自言自语说或同桌交流或写在纸上)(课件播放荷花情境图)

有的荷花昂着头,挺着胸,像一个哨兵站在那儿一样。

有的荷花低着头,好像在欣赏自己倒映在水里的影子。

师:哇!这么多的姿势,真是千姿百态呀!怪不得作者说,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板书:大自然)

(三)教学第四自然段(出示内容)

过渡:面对这么美的荷花,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大家轻声读课文第四自然段。1.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地,静静地,用心去听,去感受荷花的世界。播放乐曲,(背景音乐《荷花颂》)学生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2.说说自己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想象一下,如果你也变成了荷花,还有哪些小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4.指导朗读:荷花是那么的美丽动人,荷花的清香是那么迷人,荷花的魅力是那么令人难忘,我们陶醉了„„面对满池如诗如画的荷花。作者深深陶醉美景之中。我们和作者一样被荷花池的美景陶醉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受呢?

生自由读。

5.谁愿意来读这段话,老师为他配上音乐。

五、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师生接读最后一段:过了好一会儿,„„ “我”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

荷花的美令我们陶醉,让咱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随后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赏。看后让学生提写下要赞美的语言。可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荷花!__________”例如:

总结:同学们,让我们热爱荷花、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吧,那么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美好。

六、知识延伸,课后作业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方式表达学习后的感受: 1.背诵有关荷花的名句。2.写几句话赞美荷花。3.摘录课堂同学的精彩发言。

4.学着叶圣陶爷爷的方法介绍一种自己熟悉的花草。【板书设计】

闻到:清香

荷叶 多 大 圆 12.荷花 看到:

荷花 冒 姿势

想到:变成荷花

《荷花》 教学反思

吴瑛

今天,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写景散文《荷花》。课文描写了公园里盛开了一池美丽的荷花,荷花有各种各样的姿态以及我看荷花时的感受。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朗读感悟,体会优美的语言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文章语句优美,充满想象,让人读后能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个人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似乎自己也变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

二、抓住留白,指导想象说话

这节课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利用课文的留白进行写话指导,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

1.对第二小节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我进行了这样的写话练习设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地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_。利用这句话中的两处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感受白荷花的生机勃勃,充满灵气。学生的回答十分的精彩,例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向人们展示自己美丽的样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要呼吸大自然新鲜的空气......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有这么丰富的想象,让我感到欣慰。

2.第四小节中还有一处留白:“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抓住了最后的省略号,问学生,还有谁会告诉我些什么?提醒学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时间和地点的特点,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回答:“蝴蝶飞过来,告诉我她要为我授粉。”“小鸟飞过来,告诉我,今天早晨它看到的事情。”“一只小青蛙跳到荷叶上,告诉我在池塘游玩的乐趣。”等等。

《画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4

执教:沙湾西村育才小学 韩少琼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4、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难点:

感悟课文中小朋友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行为和思维品质。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并学习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第2——9自然段,感悟课文中小朋友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行为和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三位新朋友,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吗?(宋涛、陈丹、赵小艺)他们都在洁白的纸上画了——(房子、太阳、大树),陈丹

还在树上画了几只——(小鸟)。

过渡:他们看着景色秀丽、空气清新的郊外,深深地吸引他们画风。那么,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

二、学习课文第2——9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第2——9自然段,看看你喜欢的小朋友是怎样画风呢?用“——”画出有关的句子,并在能表现风的词语下面画“△”。2、汇报:随机出示句子,引导体会他们为什么能画出风来?并指导朗读。⑴ 赵小艺:

句子:“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体会:因为有风时,风吹动旗子,旗子才会飘起来。所以画飘动的旗子,就画出了风。板书:旗子飘(用“因为„„所以„„”说话。)⑵ 陈丹:

句子:“只见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体会:因为风把小树吹弯了,所以画弯弯的小树就表示有风。板书:小树弯(用“因为„„所以„„”说话。)

⑶ 宋涛:

句子:“他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体会:因为风把雨丝吹斜了,所以。板书:雨丝斜(用“因为„„所以„„”说话。)

⑷ 赵小艺:

句子:“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体会:风车转动是因为有风吹,画出了转动的风车就表示有风。

板书:风车转(用“因为„„所以„„”说话。)

⑸ 原来陈丹认为风是不能画的,但现在她也能画出风来了,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三个好朋友能互相启发,互相鼓励,结果他们用了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三位小朋友善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善于动脑筋。)板书:敢想敢做,善于动脑。

3、欣赏句子,仿说句子: 看读句子:“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仿说句子:一场大雨过后,树叶显得()。

(),()显得()。

4、小结:红旗在飘动、小树弯弯腰、风车在转动、雨丝斜斜,都是因为有风的缘故。风虽然不能直接画出来,但只要通过思考、想办法,就能画与风有关的事物表现出来。

5、总结全文:就让我们都来做个有心人,一起去思考,去实践。下面分角色朗读课文(分小组朗读)

三、实践活动。

1、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假如有人问宋涛、陈丹、赵小艺怎样展示了画风的本领,你能帮他们说出来吗?请看:

课件出示:

张洁问:“你想怎样画风?”

赵小艺说:“我会在房子前面画一根旗杆,让旗子在空中飘着。”

陈丹说:“我会在大树旁边画几棵弯弯的小树。”

宋涛说:“我会画几片乌云,再画几条斜斜的雨丝。”

赵小艺说:“我会画一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2、假如你是他们的其中一个,你会怎样画风呢?

我说:“。”

3、写话:把自己刚才说画风的方法写下来,可以吗?

(特别是“你是怎样画风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画气球、画惊涛骇浪、画长发飘扬、画柳枝随风舞动、画举帆前进、画风筝放飞、画树叶飘落、画小草点头、画龙卷风、画晒在竹竿上的衣服、画飘动的窗帘等等,例:泛着波纹的湖水,放风筝的小孩,人顶风向前走„„)

四、课堂总结。

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用不同形式把它画下来。希望同学们能向文中的三个小朋友学习,在生活中善于观察事物,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解决问题。

五、作业

1、画画风,画好后与同学交流。

2、画声音、气味,你会画什么?请你们把自己的奇思异想用五彩画笔描绘出来。

3、启发想象:声音、气味与风也有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板书设计

赵小艺 旗子飘风车转

陈丹小树弯敢想敢做

上一篇:社区两委班子是哪两委下一篇:中心小学暑期开展安全工作“三进”活动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