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精选10篇)
师:屈原《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对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绝。山隔水阻,风雪塞途,游学仕宦,战争行役……一朝分别,音讯杳然。漫漫时光使分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让别离酿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显得格外真挚动人。今天,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近“涉江采芙蓉”的有情人。
书写题目《涉江采芙蓉》
出示幻灯片
师:请看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品味诗歌含蓄隽永的语言。
2.品析意象,体会诗歌深沉真挚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
师:那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一位同学来诵读一下这首诗歌,让我们初步感知这首诗歌。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生读。
师:这位同学对字音、断句的把握非常到位,但是对情感的把握稍显不足。跟着这位同学的诵读,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这首诗歌,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生:一对男女恋人分离相互思念着对方的故事。
师: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呢?
生:同心而离居。
师:我具体地问问,是谁在涉江采芙蓉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生:女子
师: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女子而不是一位男子呢?
生1:因为采芙蓉的应该还是女子,如果是一位男子采芙蓉,这个画面也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生2朱自清《荷塘月色》里也说: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呢?
生:男子。
师:那你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呢?(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男子呢?)
生:诗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我认为古代离开家乡,外出生活的应该是男子,而女子一般是不离开家的。而且男子也可以采芙蓉,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一般给别人送花的都是男子。
师:你们谈了自己的看法,并且从诗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老师觉得都不错,但是我发现无论你们的答案是什么样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认为是一对分离的恋人在彼此思念着对方。正是由于你们多样化的思考,才使这首诗歌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但是老师的想法是把它当作一位女子来看待。在古代,男子离开家乡女子在家守候,是一种更常见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师:对这首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那我们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首诗的情感的诗呢?
(幻)这是一首______的诗?
生:忧伤相思思念痛苦
师:同学们赋予了这首诗歌丰富的情感。
那在这首诗中,有没有哪个词能直接概括这种情感的?
生:忧伤。
板书:忧伤
那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我们先来看前四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谁来翻译一下这几句诗?语言要美一点。
生:渡江去采摘芙蓉花,兰泽上芳草萋萋。采摘芙蓉花送给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在远方。
师:翻译得不错。那我想问问,你刚才翻译的“渡过江水采芙蓉”,这个“渡江”和“涉江”意思一样吗?“涉江采芙蓉”的“涉”是什么意思?
生:一样,“涉”的意思就是“渡过”(坐着船过江)。
师:一般都怎么渡过江呢
生:不一样。“涉”的意思是蹚水过河。
师:蹚水过江采芙蓉和坐船过江采芙蓉,主人公的感受会一样吗?
生:不会。
(幻灯片)“涉”的本意:行走在溪水中。
我们设想一下:清清的江水缓缓流淌,兰花盛开的水泽里芳草萋萋,一位女子赤足走在浅浅的江水中,江水轻轻地划过她的肌肤,也牵动着她的心。“涉”字让我们感受到江水在肌肤上流过的细腻的触感,这种触感和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是浸润在一起的。而如果说成了“渡江”或“坐着船过江”,作者的心可能还是那一颗思念的心,但就没有那么真挚动人了。
师:我们沉浸在女子涉江的美好画面中,在这画面中有哪些意象呢?
生:芙蓉、芳草。(板书:芙蓉、芳草)
在这长满芳草的水泽,主人公为什么单就采集“芙蓉”呢?
生:1:周敦颐《爱莲说》中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濯清涟而不妖”,芙蓉也叫做莲花,这里有一种君子的品质。
生2:“芙蓉”和“夫容”谐音,在这里更能突出女子思念丈夫的心情。
师:这位同学旁征博引,能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说明芙蓉的品质。
师:芙蓉,在《诗经》中叫作荷花,“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中叫芙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人们赋予了荷花很多美好的意蕴,如爱情、相思、忠贞、君子等等,它是一种纯洁与美好的象征。
师:老师很喜欢这首诗。读了很多遍,但是有一点小小的疑问。你看,比如去掉一句,同学们齐读“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有没有影响文意呢?
生:好像没有。
师:那这句话写在这儿不是多余了吗?
生沉默
师:谁说说?
生:“兰泽多芳草”是环境描写,加上这一句更突出了意境的优美。
师:你对诗歌品读的很细致,我们来复活一下当时那个画面吧:
一位女子想采一朵最美丽的芙蓉花送给她的心上人,当来到了这片长满芳草的水泽里,满目的鲜花,馥郁的芳香使她一下子沉浸在这美好的画面之中。我们再读读这两句: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重读)芳草。
而在他内心深处最深沉的情感是什么呢?是思念。于是,她突然想到了“采之欲遗谁”,却发现“所思在远道”,不禁悲从中来。前两句是欢乐的采莲背景,后两句的情感却陡然一转,悲伤了起来。诗人写如此美景的目的原来是为了——
生:以乐景衬哀情。
生读。
师:这么美好的景色,女子采了芙蓉花,却突然问道:“采之欲遗谁?”难道她不知道是谁吗?生:知道。
师:知道为什么还要问呢?如果不问,直接就说成“采之遗远道”怎么样?
生1:她不想直接说出来送给谁。那样显得很直白,一般女子不会有那么直白的话语。
生2:她想说出来,说出来以后会觉得心情好一些。
主人公这一问,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也使感情的抒发和诗意的表达更委婉含蓄,曲折有致。
师:理解了诗意,谁来读读这几句诗?第一句要轻松、愉悦,第二句要低沉、忧郁。
(重点引导学生好好读,使课堂推向一个_)
生读。
师点评。可以把“所思在远道”,重点教给学生读读。
师:芬芳的兰泽,美丽的芙蓉,却使人感到了深切的“忧伤”。这种忧伤能否停止呢?请看下句。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师:我们常说:诗歌是浓缩的想象,散文将这种想象铺展开来,于是有了情节,有了人物,有了一颦一笑,有了一思一虑。现在就请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师:时间到,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生:……
师:加入了环境描写更好地渲染了这种离别之愁。
加入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会更加丰满。
加入动作描写,给人很强的画面感。
师:同学们丰富的想象与描写,仿佛使我们身临其境。长相思,在“旧乡”,佳人不见,摧肝肠。这个还在远道上前行的男子,离家越来越远。他不时地回望着无穷无尽的走过的路,心中对爱人充满了思念。他又远望着前方漫漫浩浩的长路,心想:何处才是我的归宿?
这两句除了情感的绵长,语言的魅力又体现在哪里呢?
(幻灯片)哪些词语最为传神?最能传达主人公的情感呢?
生:运用了动作描写。“还顾”和“望”
师:回答非常好。“还顾”和“望”这两个词的动作性和画面性很强,(板书:还顾望)让这种思念之情更加浓重。多少思念多少爱,全在这一深情的还顾里;多少忧伤多少桶,都在这悲情的回望里。
让学生试着重音读读“望”(让学生把轻飘飘地读和重音,读读对比一下感觉)
师:同学们看看这两句,还有哪个词语用的好?
生:漫浩浩
师:好在哪里?
生:运用了叠词,更突出道路的漫长。
师:你对语言有非常敏锐的感知。“浩浩”读起来有那种烟波渺渺,烟水茫茫的感觉。李清照《声声慢》的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叠词,音韵和谐,更突出了愁绪的浓重。“浩浩”语义,不仅指道路漫长无际,更让人感觉到忧伤的绵长。诵读的时候要把“浩浩”二字的无奈与绵长读出来。我请一位同学,读读这句话。
生读。
教师指导学生把“浩浩”两字拉长,引导学生逐渐读出情感。
师:涉江采芙蓉,目的已不是为了送到远方,因为早已知道无从可送。还顾望旧乡,没有缓解思念的焦渴,只有更深沉的忧伤。到此,郁积多年的苦痛喷薄而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师:我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幻灯片)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乎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是否真做到了“一字千金”呢?我们把“而”和“以”去掉,改成四言诗。
师:同学们来齐读一下:“同心离居,忧伤终老”(幻灯片)
师:怎么样呢?能不能去掉?
生:不能。
师:那我们先来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同心同德但是却被迫分离,只能忧伤一直到终老。
这个“而”是什么意思?
生:可是,但是,却。表转折。如果去掉了,这是矛盾的。同心同德却离居,然后还忧伤到老。
生:“而”在这里是一个表转折的连词,形成了前后巨大的反差,更让人感觉到被迫无奈的离居。表明了生活到老的一种持续的状态,就是“忧伤”。
师:这两句诗是全诗诗眼所在,也是全诗主题的升华。有了这个“而”字,情感是这样表达的:我们两个人是心心相印,两情相悦的,可是啊,却要被迫分离,天各一方。因此“而”字既表达了情感的转折,又突出了从甜蜜相爱到痛苦分离的极大反差,把那种相爱不能相守,想念不能相见的黯然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连接“忧伤”和“终老”,就把“忧伤”所跨越的时间的绵长感体现了出来。
师:那在这两句中,作者用哪个词来表达这种忧伤的状态呢?
生:离居。
师:这里的“离居”含义是什么呢?
生:分开居住。
师:离居就是分开居住。老师引言中说到了“悲莫悲兮生别离”,这里的“离居”就是一种“生别离”的状态。人世间的别离有生别离也有死别离,二者哪一个更让人悲哀呢?
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各组派出代表来阐述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
生1:死别。苏轼说:“十年生死两茫茫”,对亡妻的思念让他非常痛苦。因为生别还有希望再见,而死者再也不能复返了。
生2:生别。明明知道那个人在哪里,却只能两地相忆,在煎熬中度过一生,这比死别更凄楚。
生3:生别离吧。其实古人的生别就相当于现在的死别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一种体现。
生4:死别。“死去元知万事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死了就永远不能相见了,而生别离可能还有见面的机会,也有可能不断听到对方的消息,于是心里有个念想,不至于太悲哀。
生5:生别。生别离会让人的内心时刻承受着煎熬,无论相隔多远时间多久,都不能见面。
师:同学们深入的思考,也让老师感慨良多。“多情自古伤离别”,无论是生别离还是死别离,都是让人心痛的。但我想,死别,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但这痛苦是爆发性的,也是一次性的,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接受事实的过程。而生别离,是明明知道对方还在那里却永远不能相见,需要时时刻刻承受着痛苦和煎熬,彼此的存在就是痛苦的根源,因此这种忧伤是绵延不绝的,是会一直到终老的。
师:叶嘉莹先生在赏析《古诗十九首》时,也曾经说过:
(幻灯片)死别往往是一恸而绝,而生离则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远要悬念,要悲哀。
我想:这首诗歌告诉给我们的是:生离比死别更悲哀。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一边则是漫漫浩浩的长路上还顾回望的丈夫。两人之间,是层叠的山峦和浩渺的江河,他们彼此都茫然地相望,这时天地间仿佛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感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板书:画两颗心,“忧伤”是两颗心重合的部分),这个声音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
师:同学们,本该携子之手,与子偕老。可如今有家不得归,有爱却不能守,这种痛苦、这种哀伤你谁能理解呢?
有哪位同学能带着情感读一下这首诗?
生读。(配乐:分角色朗读,最后两句读两遍,最后一句加读一遍)
三、结语:泰戈尔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翱翔天际//一个却深潜海底”。
我们把《古诗十九首》奉为经典,因为它和所有不朽的诗歌一样,都唱出了平凡人的情感,他们的欢喜与惆怅,他们的遗憾与悲伤。《涉江采芙蓉》以其独特的章法,让游子与思妇对唱表白。就像这对鱼与飞鸟,它们深沉而真挚地情感在思念与渴望中产生心灵的共鸣,爱而不见的惆怅之情使人涕下,造句直而不野,令人满口生香,无愧于刘勰所说的“五言之冠冕”。
师:最后,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听老师诵读这首诗歌,再次感受主人公的情怀。
(教师配乐诵读,最后两句读两遍)
四、作业: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古诗十九首》之一
一、导语设计
师:屈原《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对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绝。山隔水阻,风雪塞途,游学仕宦,战争行役„„一朝分别,音讯杳然。漫漫时光使分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让别离酿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显得格外真挚动人。今天,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近“涉江采芙蓉”的有情人。
书写题目《涉江采芙蓉》 出示幻灯片
师:请看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品味诗歌含蓄隽永的语言。2.品析意象,体会诗歌深沉真挚的情感。
二、学习过程
师:那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一位同学来诵读一下这首诗歌,让我们初步感知这首诗歌。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生读。
师:这位同学对字音、断句的把握非常到位,但是对情感的把握稍显不足。跟着这位同学的诵读,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这首诗歌,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生:一对男女恋人分离相互思念着对方的故事。师: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呢? 生:同心而离居。
师:我具体地问问,是谁在涉江采芙蓉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生:女子
师: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女子而不是一位男子呢?
生1:因为采芙蓉的应该还是女子,如果是一位男子采芙蓉,这个画面也显得有点不伦不类。生2 朱自清《荷塘月色》里也说: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呢? 生:男子。
师:那你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呢?(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男子呢?)
生:诗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我认为古代离开家乡,外出生活的应该是男子,而女子一般是不离开家的。而且男子也可以采芙蓉,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一般给别人送花的都是男子。
师:你们谈了自己的看法,并且从诗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老师觉得都不错,但是我发现无论你们的答案是什么样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认为是一对分离的恋人在彼此思念着对方。正是由于你们多样化的思考,才使这首诗歌充满了无穷的魅力。但是老师的想法是把它当作一位女子来看待。在古代,男子离开家乡女子在家守候,是一种更常见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师:对这首诗歌有了初步的认识,那我们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这首诗的情感的诗呢?(幻)这是一首 的诗? 生:忧伤 相思 思念 痛苦
师:同学们赋予了这首诗歌丰富的情感。
那在这首诗中,有没有哪个词能直接概括这种情感的? 生:忧伤。板书:忧伤
那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品读诗歌。我们先来看前四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谁来翻译一下这几句诗?语言要美一点。
生:渡江去采摘芙蓉花,兰泽上芳草萋萋。采摘芙蓉花送给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在远方。师:翻译得不错。那我想问问,你刚才翻译的“渡过江水采芙蓉”,这个“渡江”和“涉江”意思一样吗?“涉江采芙蓉”的“涉”是什么意思? 生:一样,“涉”的意思就是“渡过”(坐着船过江)。师:一般都怎么渡过江呢 生:不一样。“涉”的意思是蹚水过河。
师:蹚水过江采芙蓉和坐船过江采芙蓉,主人公的感受会一样吗? 生:不会。(幻灯片)“涉”的本意:行走在溪水中。
我们设想一下:清清的江水缓缓流淌,兰花盛开的水泽里芳草萋萋,一位女子赤足走在浅浅的江水中,江水轻轻地划过她的肌肤,也牵动着她的心。“涉”字让我们感受到江水在肌肤上流过的细腻的触感,这种触感和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是浸润在一起的。而如果说成了“渡江”或“坐着船过江”,作者的心可能还是那一颗思念的心,但就没有那么真挚动人了。师:我们沉浸在女子涉江的美好画面中,在这画面中有哪些意象呢? 生:芙蓉、芳草。(板书:芙蓉、芳草)
在这长满芳草的水泽,主人公为什么单就采集“芙蓉”呢? 生:1:周敦颐《爱莲说》中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濯清涟而不妖”,芙蓉也叫做莲花,这里有一种君子的品质。生2:“芙蓉”和“夫容”谐音,在这里更能突出女子思念丈夫的心情。师:这位同学旁征博引,能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说明芙蓉的品质。师:芙蓉,在《诗经》中叫作荷花,“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楚辞》中叫芙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人们赋予了荷花很多美好的意蕴,如爱情、相思、忠贞、君子等等,它是一种纯洁与美好的象征。
师:老师很喜欢这首诗。读了很多遍,但是有一点小小的疑问。你看,比如去掉一句,同学们齐读“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有没有影响文意呢? 生:好像没有。
师:那这句话写在这儿不是多余了吗? 生沉默
师:谁说说? 生:“兰泽多芳草”是环境描写,加上这一句更突出了意境的优美。师:你对诗歌品读的很细致,我们来复活一下当时那个画面吧: 一位女子想采一朵最美丽的芙蓉花送给她的心上人,当来到了这片长满芳草的水泽里,满目的鲜花,馥郁的芳香使她一下子沉浸在这美好的画面之中。我们再读读这两句: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重读)芳草。
而在他内心深处最深沉的情感是什么呢?是思念。于是,她突然想到了“采之欲遗谁”,却发现“所思在远道”,不禁悲从中来。前两句是欢乐的采莲背景,后两句的情感却陡然一转,悲伤了起来。诗人写如此美景的目的原来是为了—— 生:以乐景衬哀情。生读。
师:这么美好的景色,女子采了芙蓉花,却突然问道:“采之欲遗谁?”难道她不知道是谁吗?生:知道。
师:知道为什么还要问呢?如果不问,直接就说成“采之遗远道”怎么样?
生1:她不想直接说出来送给谁。那样显得很直白,一般女子不会有那么直白的话语。生2:她想说出来,说出来以后会觉得心情好一些。
主人公这一问,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也使感情的抒发和诗意的表达更委婉含蓄,曲折有致。师:理解了诗意,谁来读读这几句诗?第一句要轻松、愉悦,第二句要低沉、忧郁。(重点引导学生好好读,使课堂推向一个高潮)生读。
师点评。可以把“所思在远道”,重点教给学生读读。
师:芬芳的兰泽,美丽的芙蓉,却使人感到了深切的“忧伤”。这种忧伤能否停止呢?请看下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师:我们常说:诗歌是浓缩的想象,散文将这种想象铺展开来,于是有了情节,有了人物,有了一颦一笑,有了一思一虑。现在就请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这两句诗。师:时间到,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 生:„„
师:加入了环境描写更好地渲染了这种离别之愁。加入心理描写,使人物形象会更加丰满。加入动作描写,给人很强的画面感。
师:同学们丰富的想象与描写,仿佛使我们身临其境。长相思,在“旧乡”,佳人不见,摧肝肠。这个还在远道上前行的男子,离家越来越远。他不时地回望着无穷无尽的走过的路,心中对爱人充满了思念。他又远望着前方漫漫浩浩的长路,心想:何处才是我的归宿? 这两句除了情感的绵长,语言的魅力又体现在哪里呢?(幻灯片)哪些词语最为传神?最能传达主人公的情感呢? 生:运用了动作描写。“还顾”和“望” 师:回答非常好。“还顾”和“望”这两个词的动作性和画面性很强,(板书:还顾 望)让这种思念之情更加浓重。多少思念多少爱,全在这一深情的还顾里;多少忧伤多少桶,都在这悲情的回望里。
让学生试着重音读读 “望”(让学生把轻飘飘地读和重音,读读对比一下感觉)师:同学们看看这两句,还有哪个词语用的好? 生:漫浩浩 师:好在哪里?
生:运用了叠词,更突出道路的漫长。师:你对语言有非常敏锐的感知。“浩浩”读起来有那种烟波渺渺,烟水茫茫的感觉。李清照《声声慢》的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叠词,音韵和谐,更突出了愁绪的浓重。“浩浩”语义,不仅指道路漫长无际,更让人感觉到忧伤的绵长。诵读的时候要把“浩浩”二字的无奈与绵长读出来。我请一位同学,读读这句话。生读。
教师指导学生把“浩浩”两字拉长,引导学生逐渐读出情感。
师:涉江采芙蓉,目的已不是为了送到远方,因为早已知道无从可送。还顾望旧乡,没有缓解思念的焦渴,只有更深沉的忧伤。到此,郁积多年的苦痛喷薄而出:“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师:我国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是“(幻灯片)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乎一字千金。”《古诗十九首》是否真做到了“一字千金”呢?我们把 “而”和“以”去掉,改成四言诗。
师:同学们来齐读一下:“同心离居,忧伤终老”(幻灯片)师:怎么样呢?能不能去掉? 生:不能。
师:那我们先来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同心同德但是却被迫分离,只能忧伤一直到终老。这个“而”是什么意思?
生:可是,但是,却。表转折。如果去掉了,这是矛盾的。同心同德却离居,然后还忧伤到老。生:“而”在这里是一个表转折的连词,形成了前后巨大的反差,更让人感觉到被迫无奈的离居。表明了生活到老的一种持续的状态,就是“忧伤”。师:这两句诗是全诗诗眼所在,也是全诗主题的升华。有了这个“而”字,情感是这样表达的: 我们两个人是心心相印,两情相悦的,可是啊,却要被迫分离,天各一方。因此“而”字既表达了情感的转折,又突出了从甜蜜相爱到痛苦分离的极大反差,把那种相爱不能相守,想念不能相见的黯然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连接“忧伤”和“终老”,就把 “忧伤”所跨越的时间的绵长感体现了出来。
师:那在这两句中,作者用哪个词来表达这种忧伤的状态呢? 生:离居。
师:这里的“离居”含义是什么呢? 生:分开居住。
师:离居就是分开居住。老师引言中说到了“悲莫悲兮生别离”,这里的“离居”就是一种“生别离”的状态。人世间的别离有生别离也有死别离,二者哪一个更让人悲哀呢? 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各组派出代表来阐述这个问题。学生讨论。
生1:死别。苏轼说:“十年生死两茫茫”,对亡妻的思念让他非常痛苦。因为生别还有希望再见,而死者再也不能复返了。
生2:生别。明明知道那个人在哪里,却只能两地相忆,在煎熬中度过一生,这比死别更凄楚。生3:生别离吧。其实古人的生别就相当于现在的死别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一种体现。生4:死别。“死去元知万事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死了就永远不能相见了,而生别离可能还有见面的机会,也有可能不断听到对方的消息,于是心里有个念想,不至于太悲哀。
生5:生别。生别离会让人的内心时刻承受着煎熬,无论相隔多远时间多久,都不能见面。师:同学们深入的思考,也让老师感慨良多。“多情自古伤离别”,无论是生别离还是死别离,都是让人心痛的。但我想,死别,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但这痛苦是爆发性的,也是一次性的,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接受事实的过程。而生别离,是明明知道对方还在那里却永远不能相见,需要时时刻刻承受着痛苦和煎熬,彼此的存在就是痛苦的根源,因此这种忧伤是绵延不绝的,是会一直到终老的。
师:叶嘉莹先生在赏析《古诗十九首》时,也曾经说过:
(幻灯片)死别往往是一恸而绝,而生离则是在你的有生之年永远要悬念,要悲哀。我想:这首诗歌告诉给我们的是:生离比死别更悲哀。
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一边则是漫漫浩浩的长路上还顾回望的丈夫。两人之间,是层叠的山峦和浩渺的江河,他们彼此都茫然地相望,这时天地间仿佛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感叹:“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板书:画两颗心,“忧伤”是两颗心重合的部分),这个声音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
师: 同学们,本该携子之手,与子偕老。可如今有家不得归,有爱却不能守,这种痛苦、这种哀伤你谁能理解呢?
有哪位同学能带着情感读一下这首诗? 生读。(配乐:分角色朗读,最后两句读两遍,最后一句加读一遍)
三、结语:泰戈尔说: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 而是彼此相爱 // 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 一个翱翔天际 // 一个却深潜海底”。我们把《古诗十九首》奉为经典,因为它和所有不朽的诗歌一样,都唱出了平凡人的情感,他们的欢喜与惆怅,他们的遗憾与悲伤。《涉江采芙蓉》以其独特的章法,让游子与思妇对唱表白。就像这对鱼与飞鸟,它们深沉而真挚地情感在思念与渴望中产生心灵的共鸣,爱而不见的惆怅之情使人涕下,造句直而不野,令人满口生香,无愧于刘勰所说的“五言之冠冕”。
师:最后,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听老师诵读这首诗歌,再次感受主人公的情怀。(教师配乐诵读,最后两句读两遍)
四、作业: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古诗十九首》之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注重意象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熟读成诵。
3、体悟古诗中“思乡怀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情感,能够有感情朗读至成诵。
2、学会抓住诗歌意象,解读诗歌情感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下面我念几句诗,你们请接下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些诗句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描写对象,请问是什么? 生:莲花(荷花、莲、芙蓉)
师:那我们今天再学习一篇关于莲的古诗——《涉江采芙蓉》
二、《古诗十九首》介绍
1、收录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昭明文选》。萧统在编《文选》时,把十九首流传已久,没有作者署名,但思想内容、艺术风格比较近似的五言抒情短诗编为一组,统名之“古诗一十九首”。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创作年代问题,虽然千百年来人们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但从文学发展的实际来看,从诗歌所写内容来看,大部分人还是认为它们作于东汉末期,出自一群下层文人之手。
2、内容及思想 总体说来,《古诗十九首》抒写的主题不外两个:两地相思、人生失意。诗的内容大多表现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与人生苦短、彷徨失意的消极情绪和及时行乐等思想,不论是感叹两地相思,还是抒写人生失意,这十九首诗歌的抒情主体都显得极度忧伤、孤独,使全部诗作笼罩着一层浓厚的悲剧色彩。
3、艺术成就及影响
《古诗十九首》继承了《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下开建安诗风,树立了五言诗的新典范,并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千古五言之祖”之誉,是我国五言诗成熟的标志。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3、篇目 两地相思: 《涉江采芙蓉》、《迢迢牵牛星》、《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 人生失意: 《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明月皎夜光》、《回车驾言迈》、《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明月何皎皎》
二、感知课文
1、听录音,感知诗歌内容及节奏
朗读指导: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
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学生朗读
3、齐读
4、问:①诗中的主人公为何要采莲?(采芙蓉以遗所思)
②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悲伤/哀愁/伤感/凄凉)
三、梳理诗歌内容
师:全诗共八句,请同学们先朗读前四句。
① 涉江采芙蓉:涉:进入。进入江中采摘芙蓉。
② 兰泽多芳草:兰泽:注释②,生有兰草的沼泽地里长着许多茂盛的香草。③ 采之欲遗谁:遗:赠送。采摘芙蓉是想赠送给谁呢? ④ 所思在远道:我所思念的人在远方啊。
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这四句诗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生:一个女子采摘荷花,想送给在远方思念的人。师:这是一幅“采莲图”
师:在这幅“采莲图”中,前两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是一幅什么景象? 生:一幅生机朝气的景象,是自然的美
师:这是一幅暖色调的图画,写的是“乐景”。那三四句呢?你们读出了什么感情? 生:哀伤、悲凉、伤感的情调
师:这是一个设问,采摘了芙蓉给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在远方啊!总体情感是哀伤的,与前两句的乐景形成了反差,那么第一二句是什么写法呢? 生:以“乐景”写“哀情”。
师:以乐景写哀情,更衬出那种“所思在远道”的忧伤。
师:以花、草、植物为意象,来表现惜别、相思的写法是很常见的: 如:“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王之涣《送别》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北朝·魏·陆凯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师:本文是“采芙蓉”以“遗所思”,“莲”这个意向,向来是文人笔下的常客。怎么理解这个意向呢?
(一)君子之花 特点:香气清幽、品质高洁
1、“芙蓉”的别名有:荷花、莲花、菡萏、芙蕖、君子花、凌波仙子、水波仙子、六月春、中国莲、玉环、玉芝等。
2、荷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也是品德高尚的花。从古至今,人们都把荷花当做是圣洁之花,不仅在于荷花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沁人肺腑,而且还在于荷花有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气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的《爱莲说》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离骚》(通过芬芳的花草和繁盛的服饰来表现其高洁的品格和志向)
“白莲生淤泥,清浊不相干”
——苏辙《盆池白莲》 “开花油水中,抱性一何洁”
——苏辙《和文与可菡萏轩》
(二)佳人之花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其二)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郑愁予《错误》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徐志摩《沙扬娜拉一首》
(三)爱情之花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南朝乐府 《西州曲》 试妾与君泪,两处滴池水。看取芙蓉花,今年为谁死!
——孟郊《怨诗》
师:我们来看诗的后四句。⑤“还顾望旧乡”:环顾:回头看。还顾一词非常的精妙,动作感是很强烈的。在静态的画面中,多了那种心有所系,依依不舍的动态画面,让我们在读的过程中,更能体会到那种思念。有时候一个无声的动作会胜过千言万语的表达。⑥“长路漫浩浩”:漫:长貌,辽远状。浩浩:叠词。表现出归家之路遥远无际,那种思乡之愁通过“浩浩”这一叠词,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绵延无尽的惆怅,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无限惆怅。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⑦同心而离居:同心,指感情深厚。而:连词,却。⑧忧伤以终老:忧伤:点出了本诗的情感,那种想念同心人却不得见的忧伤,伴随着我老去,直至死亡,一生忧伤。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会思之切,才会见荷花而欲遗之,遗之而不得故深情回望,回望中更感路途遥渺,相聚无望,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可见这种爱至深至真至纯至上,黯然的情绪最是令人销魂!师:后四句又是一幅什么画面呢? 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乡 师:用“思”不如用“望”,更赋有动作之感,永远朝着一个地方看的孤独感,含蓄不尽,余味悠长。“望乡图”。
师:下面,请带着情感再次朗读这首诗。
四、问题探究
有人说,这首诗的主人公是游子,又有人说是思妇。到底是游子思乡,还是闺妇思远?你们怎么看?
提示:可以将主人公这个角色代入全诗,再去体会。生:略
师:其实《古诗十九首》的魅力就在于此,正是因为其作者不知,主人翁不知,年代久远,才能予后世之人一种自由想象的空间,每一个人读这首诗都有一个主人翁的倾向,无论将其定义为游子思乡,还是闺妇思远都是可以的,这也是《古诗十九首》的魅力,越是懵懂,越是美丽。
闺妇思远:前四句为实写,后四句为虚写。游子思归:前四句为想象,后四句为实写。
五、延伸拓展
师:《涉江采芙蓉》在中国诗歌题材上属于游子思妇类型的。然而游子思归的诗大家经常接触,下面我们来拓展一下闺怨诗。
(一)简介
闺怨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很独特的门类,大致说来,就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闺怨诗中还有一部分特别的“宫怨诗”。
中国古代的诗人对“宫怨”、“闺怨”、“春宫”、“春怨”之类诗的为何情有独钟,为何能把这类诗写得如此真切感人?因为他们与那些怨郁的女子具有同样的遭遇,同样的情怀,中国的文人骨子里有着奴颜媚膝的怨妇情结,这种情结自屈原始,瓜瓞绵绵,经久不衰。
(二)闺怨名篇名句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李璟《摊破浣溪沙》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温庭筠《望江南》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菩萨蛮》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玉阶怨》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 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 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
(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2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必修一以及必修二部分古诗歌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对古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了一些诵读古诗歌的方法和鉴赏诗歌意境、领会诗人情感的方法,本节课所设置的相关问题,既属于他们的能力能解决的范围之内,又能起到将前面所学习过的内容加以巩固、深化的作用。
3重点难点
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活动1
“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活动2【讲授】活动2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非常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活动3【讲授】活动3
(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字词过关,读懂诗歌,对诗歌的初步鉴赏。
难点:通过品味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由回顾“诗歌(古风)发展脉络”导入新课:
我在刚学过的《孔雀东南飞》一课中给大家归纳过“诗歌(古风)发展脉络”这一知识点,不知同学们还有印象吗?即《诗经》——楚辞——乐府民歌。由于当时只学到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所以只归纳到此。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诗歌(古风)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今天,我们首先学习其中的一篇《涉江采芙蓉》,“窥一斑而见全豹”,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让大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有一个初步的感悟。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
2、教师范读。
3、一生朗读,师生评价。
4、整体感知:
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1、2句:涉江郊游采摘芙蓉3、4句:人在远方心愿难遂5、6句:回望故乡长路漫漫7、8句:天各一方忧伤难遣
三、深层鉴赏《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稚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这是“以乐衬哀”的手法。“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探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板书设计:
情节艺术手法突出特点1、2句:涉江郊游采摘芙蓉——以乐衬哀(芙蓉、兰泽、芳草)
3、4句:人在远方心愿难遂——自问自答(设问)意境高洁、清幽5、6句:回望故乡长路漫漫——动作细节(还顾)含蓄不尽,余味悠长7、8句:天各一方忧伤难遣——联想想象(黯然消魂)
四、《古诗十九首》中叠音词的魅力:
《涉江采芙蓉》和这首诗都运用了叠音词。“漫浩浩”一词,运用叠音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从容说课
课文选了两首五言诗,分别体现了不同时期五言诗创作的特色。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为“芙蓉”,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教授课文时,把握哀怨基调,读出层次感,体会抒发的感情。课外拓展,应着重赏析《古诗十九首》中的一些代表作,如《行行重行行》《西北有高楼》等。
《短歌行》感叹人生短促、流年易逝而大业未成之情。朗读时要体会诗人执著于有限之生命、珍惜有生之年、及时努力、建功立业的豪气干云。引导学生理解曹操之“忧”,在于生命短暂,在于功业未就,在于对人才渴望而难得,而不是一般意义的忧。
《归园田居(其一)》写归隐田园之乐。朗读时,应读出农家生活的悠闲、农村风光的静谧,从容体会作者归隐田园的乐趣所在。教授课文时,可以适当补充陶渊明的相关资料,理解陶渊明之所以执著于田园生活的原因。
本课教学,除了把握课本外,还应适当补充诗作,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教学设想:第一课时,讲解《涉江采芙蓉》和《短歌行》。《涉江采芙蓉》主要要求学生体会诗歌感情的抒发。《短歌行》要求学生明白曹操对人才的渴求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第二课时,讲解《归园田居(其一)》。简介陶渊明的生平有助于学生了解他的诗歌。体会诗歌多描绘的田园风光之美,明白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执著,其实是源于现实的无奈。高蹈自由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哀伤和苦闷。
鉴赏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应抓住其中的名句进行鉴赏。此外,还应当补充讲解《古诗十九首》里面的一些代表作品,曹操和陶渊明的其他诗歌。要求学生应当背熟他们的代表作品。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古诗十九首》、曹操的四言诗、陶渊明的田园诗的特点。2.会分析诗歌的情感;能简单分析诗歌的炼字。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背诵诗歌,加强对诗歌的鉴赏。
2.指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如意境、分析修辞格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涉江采芙蓉》诗中的情感美,《短歌行》中的曹操的慷慨之气,《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的情趣和农家生活之美。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如意境、分析修辞格等;会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能结合自己的体会来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品味《涉江采芙蓉》诗中的情感美,《短歌行》中的曹操的慷慨之气,《归园田居(其一)》中陶渊明的情趣和农家生活之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涉江采芙蓉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刚才课间休息时,我听到咱们班有个女生在小声哼一首琼瑶的《青青河边草》。(学生好奇)下面,我想请这位同学将里面的一些歌词写出来给我们看看,让我们好歌共欣赏。
【学生写了几句歌词。】
师:你们知道《古诗十九首》吗?在预习课文之前? 【学生有知道的,有不知道的。】 师:其实,《古诗十九首》里面也有《青青河边草》,而且琼瑶的歌词正是根据它来改编的。不过,我们先不讲这首诗歌,我们先来看看《古诗十九首》这部作品。
师:让我们掌声请出第1组的同学给我们讲《古诗十九首》。生1:《古诗十九首》最早载于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文选》。生2:《古诗十九首》的题材内容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抒写失志和伤时之感,一类抒写相思离别之情。前一类诗中常常流露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感慨。这是失意士人在社会大**前夕内心苦闷的表现。抒写游子思妇相思离别之情的作品,则是东汉末年文士游宦他乡漂泊异地这一社会现实生活的生动写照。
生3:《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最高成就。生4:《古诗十九首》从思想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两类:游子诗和思妇诗。
生5:常用的艺术手法有融情于景或运用比兴。把缠绵的情思和深沉的哀怨寄寓鲜明的形象之中,使读者感到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生6:诗歌有许多对生死存亡重视、哀伤和对人生短促感慨、喟叹的句子。如我们最熟悉的这句:“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
生7:《古诗十九首》总的艺术特点是: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情景相衬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淡语言,融合成一种直抒感兴、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风格。
生8:《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创作的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形式从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师:好的,非常准确的介绍。我们要掌握它的时间、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称誉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诗歌《涉江采芙蓉》。
[推进新课]
师:我们先来齐读一遍课文。【学生读,然后正音。】
师:五言诗的朗读节奏一般分为“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大家能不能将诗的朗读节奏标明呢?
【学生迅速标明朗读节奏,再次朗读,体会感情。】 师:下面请一个同学来讲述一下这首诗歌蕴涵的故事。
生:这是盛夏季节,江边花香日暖,作者为了要采荷花,不惜“涉江”。花采到了,心想这么美好的东西只自己独自欣赏,还是美中不足,要有个知心人共赏才好。可是四面一望,知心人在哪里?四面都是陌生的人,知心人却远在他方!这么美好的东西是不能得到他共赏 2 的,我这点情意是不能传到他那里去的!主人公只能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学生鼓掌。】
师:很抒情的语言,很精彩的一个故事!同学们的掌声也说明了一切。我记得古人也曾说过“黯然伤情者,惟别而已矣”!离别的人常常成为诗人吟咏的对象。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来写的。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欣赏。】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行鉴赏诗歌,展开联想,赏析这首优美的诗歌。若有疑难点,可以小组讨论解决。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师:好了,答疑时间到了。生:作者为什么“涉江采芙蓉”,而不采别的花呢? 师:好的,问题直指题目。谁来帮他解开疑惑? 生:我觉得,“芙蓉”只是一个道具,作者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在《离骚》里不是学过“香草美人”的传统吗?这个“芙蓉”就是象征他的美好愿望或者对亲人的祝愿。
【学生纷纷表示赞同。】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我们应该善于把学过的知识灵活运用。大家看看另一首,也是选自《古诗十九首》的《庭中有奇树》——
【多媒体课件展示。】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师:由此可见,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生:老师,作者是不是在采完花才想起要送给“所思”呢? 师:你说呢?
生:我觉得应该是的,因为,开头两句并没有提到“所思”,第三句才说“采之欲遗谁”。师: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吗? 【学生有的同意,有的反对。】
师:那就请反对的同学也派个代表来陈述观点。生:我方认为—— 【师生一起笑。】
师:没错,有争鸣才有进步嘛!生:我方认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他。如果诗歌开头就开门见山,把他说出来,就平淡无味了。在头两句中,他是藏锋不露的,第三句一转,就趁势把“所思”突然托出,以显出这句话有分量。
师:你的观点很有评论家的风范啊。
生:真是逃不过老师的法眼啊,这个观点也是我昨天上网看到的。师:如果没记错的话,应该是朱光潜先生的言论吧? 生:老师的记性真好,没错!
师:我认为,大家能够在学习阶段博采众长也很好。
生:这首诗歌的主人公是男还是女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吧。【学生讨论。】
师:怎么样?有结论了吗? 生:我们认为是男的。师:好,说说理由。生:诗中说:“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由此可见,主人公应该是远离故乡的,而在古代,离乡背井的人一般都是男子。
【学生有的表示同意,有的摇头。】
师:看来,还是有同学表示怀疑。那么,请主张是女子的同学也来谈谈。【没有学生举手。】
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专家的意见—— 【多媒体展示。】
“远道”与“旧乡”是对立的,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说话的人应该是女子,而全诗的情调也是“闺怨”的情调。其次,“还顾”接“所思”,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象,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衬出下文“同心”两个字不是空话,而“忧伤”的也就不仅是女子一个人。照这样解释,诗的意味就比较深刻些。“同心而离居”两句是在就男女双方的心境作对比之后所作的总结。
师:这个观点仅供参考,大家也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课堂小结 师: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泳,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而其中的意味却远远超过了诗歌的表层意义。我们在欣赏诗歌时,应该善于挖掘字面以外的内容,读出丰富的内涵。最后,我想借用印度诗人泰戈尔《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一诗作为结束——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的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爱到痴迷 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 而是想你痛彻心脾 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
而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 却装作丝毫不在意 没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思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用一颗冷漠的心在你和爱你的人之间 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布置作业
师:今天的作业:背诵全诗;阅读《古诗十九首》的其他诗歌。下课!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简单却意蕴悠长的诗歌,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中蕴涵的情感以及诗歌清幽高洁的意境和含蓄悠长的特点,课时是一个。
由于英语老师有事,所以语文课和英语课换课,语文课是第一二节。相对来说,时间不大够用,讲课时显得仓促了些。不过,因为诗歌比较简单,所以教学计划基本完成,给他们留了翻译诗歌两大场面的作业。
诗歌需要反复诵读,但是,我发现《短歌行》和《涉江采芙蓉》都没有很好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读诗,总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就忽略诗歌的诵读。这样下去语文课就沦落成默课,所以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多让学生读书。
《涉江采芙蓉》原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翻译
踏过江水去采荷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人。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却又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漂泊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涉江采芙蓉》注释
⑴芙蓉:荷花的别名。
⑵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芳草:这里指兰草。
⑶遗(wèi):赠予。
⑷所思:所思念的人。远道:犹言“远方”,遥远的地方。
⑸还顾:回顾,回头看。旧乡:故乡。
⑹漫浩浩:犹“漫漫浩浩”,这里用以形容路途的广阔无边。漫,路长貌。浩浩,水流貌。
⑺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这里是说夫妇感情的融洽。
⑻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涉江采芙蓉》赏析
此诗开篇之“涉江采芙蓉”的人,有人认为是离乡的游子(即思妇的丈夫);但有人反对这种观点,理由是游子求宦在外,或者因别的原因,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因此,有人认为“涉江采芙蓉”者是在江南家乡的思妇(即妻子)。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诗歌中的“芙蓉”(荷花)往往谐“夫容”之音,即丈夫的面容。所以,“涉江采芙蓉”的人当为思妇。“兰泽多芳草”,是说湖岸泽畔,还有很多的兰、蕙草,发出阵阵幽香。这里是以花喻人,因此,除了说兰泽多芳草外,也暗示了说兰泽有很多美女。这与《乐府诗集·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景象有异曲同工之妙。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点明了思妇的忧思源于对丈夫的思念。思妇思念丈夫,而丈夫正远在天涯。她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难以送给自己想念的远方的人。可以说,思妇采莲,真有《乐府诗集·江南》中的“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快乐。采莲是快乐的,而女子却是忧伤的。这里,诗人以乐景表哀情,倍增其哀。
接着两句空间发生了突然转换,视角发生了变化,不写自己,而写身在“远道”的丈夫:“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也许就是一种心灵的感应。上面两句写思妇还在思夫的时候,诗歌就转换了视角,写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思念,回望妻子所在的故乡。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无非是漫漫无尽的“长路”和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这样的写法就是一种“悬想”的方法,即不写此处写彼处。杜甫的《月夜》就是这样的写法。杜甫不写自己想念妻儿,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样就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游子回家的希望渺茫,因而思念妻子的情感更为强烈。
李小晶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2、品味诗歌语言。
3、学习“对写法”这一修辞手法。
【教学重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及“对写法”修辞手法的学习。【课时】一课时 【方法指导】
1、熟读成诵,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2、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通过对关键词语的正确解读来领会整首诗的含义。3、通过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代表,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更誉其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这足见《古诗十九首》的语言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涉江采芙蓉》,感受其炉火纯青的一字千金的魅力!
二、新课探究: 1、《古诗十九首》简介:
是东汉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代表,被称为“五言之冠冕”。2、题解:
3、诗歌头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意象:
1、“芙蓉” :荷花、莲花、芙蕖、菡萏等。引入诗歌:(1)、《爱莲说》/周敦颐
(2)、《如梦令》/李清照 寓意:
以君子之花喻品质高洁、圣洁 以荷花喻意境之静谧悠闲。以荷花的寓意分析其构成的意境:
提问:“芙蓉”在全诗意境的营造上有什么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一般作为一种情感意象来使用,表达一种纯洁、坚贞与宁静的意味,诗歌开头即以“芙蓉”为意象,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二、鉴赏评析:
(一)、品析“还顾” “漫浩浩”两词运用的妙处。
“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的身影,徒劳地往故乡的方向张望。
“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路途遥远,归家无望。这两个词,通过动作和画面,传达出微妙的情感。抒情主人公愁苦忧伤之情溢于言表却又不说破。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的空间,具有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表达效果。
(二)、问题探讨:
关于《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还顾”者都是男子;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 三种看法:
女子采芙蓉 女子还顾 男子在故乡 女子采芙蓉(想象)男子还顾 女子在故乡
男子采芙蓉 男子还顾 女子在故乡
引入:《<涉江采芙蓉>赏析》/朱光潜
(三)、“对写法”修辞手法讲解:
1、引入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2、对写法:
又叫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即抒情主人公思乡怀人,却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通过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委婉含蓄地表达心中的思念和怀想。这种“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3、好处:
1)扩大了诗歌意境,丰富了情感内涵。2)使抒情更加委婉含蓄,富有含蓄之美。
三、课堂小结: 这首诗有什么写作特色? 一是情景交融、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三是“对写法”的运用。
四、课后作业:
1、背诵诗歌。
2、请用本诗学过的“对写法”赏析下面这首诗。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原文:
涉江采芙蓉
佚名〔两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注释:
芙蓉:荷花的别名。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遗(wèi):赠。远道:犹言“远方”。还顾:回顾,回头看。旧乡:故乡。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赏析: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写别的情诗。在古代封建社会里,生活是很简单的,最密切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夫妻朋友关系,由于战争、徭役和仕宦,这种亲密关系往往长期被截断。更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书信无法往来,相隔两地音信全无,就成为许多人私生活中最伤心的事。因此中国古典诗词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表达别离情绪的,就主题来说,这首诗是很典型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芙蓉:荷花的别名。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这两句是说,划船到江中去采集荷花,又来到沼泽地摘取芬芳的兰草。夏秋时节,江南水乡,日暖花香,荷花盛开,女主人公在江中泽畔采集了鲜艳的荷花,又摘取了芬芳的兰草。诗歌就这样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起笔,芙蓉、兰泽、芳草等语,将画面装饰的绚丽灿烂,让人顿感主人公形象雅洁,心情愉快美好。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遗:赠送,远道:远方。这两句是说,采了花要送给谁呢?我朝思暮想的心上人远在天边。这两句自问自答,感情陡然一转,由欢乐转为悲哀,一腔热忱,遭到兜头一盆冷水泼来,一霎时天地为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心中无限的凄凉寂寞,伤心失望。这是一句深沉的疑问,一声无奈的叹息。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还顾:回顾,回转头看。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遥远没有尽头。这两句是说,回头遥望我的故乡,长路漫漫看不到尽头。这两句承“远道”、“所思”而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遥远的远方,读者似乎看到男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伫立在路边,徒劳地向故乡方向张望,他看到的道路漫漫浩浩,绵延不尽。故乡在哪儿?所思的人在哪儿?诗中的另一主人公,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感情痛苦到极点。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同心:指夫妻。古代婚礼的一种仪式,新郎新娘用彩缎结同心,并相挽而行。终老:终生。这两句是说,两个心心相印的人啊,永远异地相思,只有忧伤陪伴他们终老。这两句诗是写一对长久分别得有情人,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更深的担忧涌上心头。
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全诗运用借景抒情及白描手法抒写漂泊异地失意者的离别相思之情;从游子和思妇两个角度交错叙写,表现游子思妇的强烈情感;运用悬想手法,在虚实结合中强化了夫妻之爱以及妻子对丈夫的深情。
涉江采芙蓉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要分隔两地不能在一起,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注释
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遗(wèi):赠。
远道:犹言“远方”。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赏析:
出自《古诗十九首》之六。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第路漫浩浩”,不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么?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无疑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又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我们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你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哩!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近,你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般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氢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以能遗送给谁?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你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归乡,长路漫浩浩。”仿佛是心灵感诮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望见了故乡的山水、望见了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了么?显然没有。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公元尽的”长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亲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闪面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你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你读到这结句时,你是否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无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匠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
这样的诗情抒写,就不只是“婉曲”,简直是奇想了!
涉江采芙蓉原文翻译及赏析3涉江采芙蓉
两汉佚名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译文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注释
芙蓉:荷花的别名。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遗(wèi):赠。
远道:犹言“远方”。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赏析
《涉江采芙蓉》初读时十分单纯,而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中。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连主人公的身分都在两可之间,可见此诗并不单纯。不妨先从女子口吻,体味一下它的妙处。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但这美好欢乐的情景,刹那间被充斥于诗行间的叹息之声改变了。镜头迅速摇近,人们才发现,这叹息来自一位怅立船头的女子。与众多姑娘的嬉笑打诨不同,她却注视着手中的芙蓉默然无语。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张亲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长长的吁叹,点明了这女子全部忧思之所由来:当姑娘们竞采摘着荷花,声言要拣最好的一朵送给“心上人”时,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却正远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象征美好的芙蓉,却难以遗送给心上人。人们总以为,倘要表现人物的寂寞、凄凉,最好是将他(她)放在孤身独处的清秋,因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是否想到,有时将人物置于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忧伤,更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
接着两句空间突然转换,出现在画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远道”的丈夫了:“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是女主人公在想丈夫在干什么,这是古体诗长用手法。而且仿佛是心灵感应似的,正当女主人公独自思夫的时候,她远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带着无限忧愁,回望着妻子所在的故乡。他当然不能望见故乡的山水、那在江对岸湖泽中采莲的妻子。此刻展现在他眼间的,无非是漫漫长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烟云。许多读者以为,这两句写的是还望“旧乡’的实境,从而产生了诗之主人公乃离乡游子的错觉。实际上,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面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
这种“从对面曲揣彼意”的表现方式,与《诗经》“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悬想中显现丈夫骑马登山望乡,父母在云际呼唤儿子的幻境,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诗中的境界应该不是空间的转换和女主人公的隐去,而是画面的分隔和同时显现:一边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样孤独而凄清;一边则是云烟缥缈的远空,隐隐约约摇晃着返身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一闪而隐的面容,竟那般愁苦!两者之间,则是层叠的山峦和浩荡的江河。双方都茫然相望,当然谁也看不见对方。正是在这样的静寂中,天地间幽幽响起了一声凄伤的浩汉:“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浩叹无疑发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为是在“对面”悬想的境界中发出,读者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个声音:它仿佛来自万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对同心离居的夫妇那痛苦叹息的交鸣!这就是诗之结句所传达的意韵。当你读到这结句时,或许能感觉到:此诗抒写的思夫之情虽然那样“单纯”,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现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终于汇成了飞凌山岩的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
上文已经说到,此诗的主人公应该是位女子,全诗所抒写的,乃是故乡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忧伤。但倘若把此诗的作者,也认定是这位女子,那就错了。马茂元先生说得好:“文人诗与民歌不同,其中思妇词也出于游子的虚拟。”因此,《涉江采芙蓉》最终仍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词”的“虚拟”方式:“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马茂元《论〈古诗十九首〉》)。从这一点看,《涉江采芙蓉》为表现游子思乡的苦闷,不仅虚拟了全篇的“思妇”之词,而且在虚拟中又借思妇口吻,“悬想”出游子“还顾望旧乡”的情景。
创作背景
【高一语文涉江采芙蓉教案】推荐阅读:
高一语文课堂教案10-07
高一语文同步课程教案10-08
高一语文《短歌行》教案10-08
高一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教案06-15
高一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09-20
人教版高一下册第4课《诗经两首》语文教案06-28
高一语文培训07-07
高一语文教材09-18
高一语文胡同文化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