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父亲

2024-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山里的父亲(推荐15篇)

山里的父亲 篇1

山里的父亲

午饭时,父亲还没等洗手,便端起他哪个特别大的碗飞快的吃起来。可能是一天的劳累,而我却在一旁细细品味。两大碗下肚后,他一边盛饭,一边说:“三儿,今天下午我送你到城里报名,东西都收拾好了吗?”“恩!都收拾好了,你还是别去了吧1山路又窄,你有劳累了一天,我自己一个人能行。”他把碗放到桌上,怒道:“怎么,你还放心不下你父亲的身子骨,可别说这点山路,我当年走过的桥比你吃过的盐还多!”当年,可惜,你已经老了。我心里不禁想到,经过一翻争执后,我们商量一人挑一段路。这样父亲回轻松一些。 父亲挑着重重的担子上路了一天的劳累足以让他疲惫。双脚在路上磨的通红,汗水滴滴嗒嗒直流。“爸!还是让我来吧!您都累成这样了”。我不忍心的叫道。他顿了一下,却装做没听见,欲大步向前沉重的担子却阻止他,他只得小步向前。我追上去,想夺过担子,却被他拦在一旁。“臭小子,你懂个啥?你年纪还小,更我比力气,你还差远了!自己不要累到了,到了城里好好读书,给父母争口气,待会儿,到了城里,你就说我是你叫的棒棒,免得城里人笑话你。”听到这里,我不禁一阵心寒:“我不小了,都十七、八了,我能挑。你是我父亲,我不会拿你去为我的名誉做炫耀的.踏脚石,我会以你为豪,我的父亲是不倒的巨人。到了城里,我会好好读书,将来也一定会把你接到城里去,我要让你们和我一起过好日子!” 父亲继续向前走,晶晶发亮的泪水拌着汗水落下,我望着父亲的背影,仿佛我永远也跟不上他的脚步,即使他是拖者干瘦的身躯。 我在山的外头,父亲在山的里头。何时,我才能让父亲走出山头?

山里的父亲 篇2

这是一个温馨宁静的小山村。

植物的馨香弥漫着老屋。院坝中, 小鸡崽们在悠闲地游荡觅食, 老屋旁的竹林与树木一起在嘀嗒着晨露。

大婶们早早地起来点燃清晨的炊烟, 为孩子们准备着希望的早餐。

大叔们也早早地走出老屋, 走进田园, 履行着自己的责任。

孩子们掀开自家的柴门, 上学去了, 去寻找自己的前途。他们的学校在遥远的镇上。

孩子们每天相约上路, 在一片嬉笑声中穿越隐隐约约的山寨, 踏上崎岖的山路。天边的霞光染红了山岭, 映衬着孩子们渴求知识的脸庞

穿行山林之中, 雾气萦绕身旁, 窜入衣袖之中, 平添了一份神秘。露珠滴落, 打湿了孩子们的衣裤和鞋子, 滋润着他们圣洁的心田。

山岭上, 野花烂漫。鸟儿们在火红雪白的杜鹃丛中上蹿下跳, 尽情欢歌, 享受着这清晨的宁静、自由与平和。

放牧的老爷爷, 悠闲地看着牛羊, 回味着已有的日子。慈祥地和孩子们打着招呼, 忘不了说上一句:“孩子们, 好好学啊!”孩子们欢快地答应一声, 向山下奔去。

来到谷底, 雾气渐散, 只听得小溪依然叮咚作响, 一路欢歌向山外流去, 留下一份山里的宁静。孩子们总是想:山里也美, 但还是缺了点什么。因此, 他们的心里总存着一种愿望。

走近稻田, 孩子们在小白鹤的扑飞中, 欣喜地仰着头, 清点着蓝天———好多好美的鸟啊!

踏上公路, 孩子们好奇地欣赏着往来如梭的汽车, 小心翼翼地走稳脚下的每一步, 一副很认真的样子。

步入校园, 杨柳依依, 天空澄明。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吟诵着“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文……

放学后, 来到镇外古石桥的老槐树下, 孩子们总会争先恐后地放下好书包, 整理着装, 庄严肃穆地跪拜着心中的树, 祈求将来的成功、快乐和幸福。

简评:文章用清新的文笔记叙着山里孩子上学的过程, 美丽温馨的自然环境与一群天真可爱的求学孩子组成一副山村风景画。

山里娘们山里汉 篇3

第19集 李松找到王子强,催促他赶快帮孙二爷落实关系。梅兰菊忍不住去找孙二爷相认,被孙二爷拦在门外。王子强告知孙二爷他所在部队的番号已经取消,孙二爷留在林务局,主动请求上山看守林场。专为韩大烟安排的相亲席上,韩大烟对山里红冷嘲热讽,山里红笑脸相对,韩大烟痛说衷肠,愤然离席。王子强收到信到火车站接妻子,等来的却是妻子牺牲的消息。王子强伤心欲绝,谁劝也不开门,还是梅兰菊一斧子劈开了窗户。

第20集 孙二爷从李松嘴里得知梅兰菊曾追求王子强的情况,决定把父女关系烂在肚子里,不要影响王子强娶梅兰菊。李松和华薇精心布置,借口山里红过生日请来了王子强和梅兰菊,却被误会了的韩大烟给搅和了。好在二人明白了大家的心意,成功结为夫妇。转眼到了1951年,梅兰菊与华薇先后怀孕。王子强组织大岭男人参加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孙二爷的身份还未确定,被不知情况的人嘲笑。

第21集 梅兰菊十分担心孙二爷,向王子强发火,半夜偷偷上山与孙二爷团聚。李松和华薇搬出客栈居住。李松和华薇商量后报名参军。韩大烟也报名参军,对山里红依依不舍。山里红亲手做了一件防弹衣让韩大烟感动不已。谁料包括李松在内的一大批报名者都榜上无名。原来是王子强留下林业工人用伐木支援抗美援朝前线。

第22集 大岭居民齐动员,开始了新一轮轰轰烈烈的伐木运动。李松和王子强等人都为了伐木支援前线昼夜奋战。韩大烟细致手巧,也在制作弹药箱的任务中赢得了工友们的尊重。李松在华薇的提示下发现了能多砍木头的窍门,却不知这是对森林毁灭性的破坏。果然,不久后山上发生了泥石流。给李松送饭的华薇在山路上流产。梅兰菊和王子强刚刚接到孙二爷的身份证明信,还没来得及给孙二爷送去,孙二爷已经被掩埋在泥石流中牺牲了。

第23集 几年后,传来姜六在抗美援朝战场牺牲的消息。南东生主动承担起照顾姜六一家老小的重任。李松和王子强的孩子都已经六七岁了。可是梅兰菊因为孙二爷的事一直记恨着在她看来过度讲原则的王子强,夫妻分居多年。李松和华薇借儿子李林海生日劝二人复合,未果,梅兰菊反而回了哈尔滨。1973年,王子强被安排前往哈尔滨学习,李松鼓动他顺便探望梅兰菊。王子强将挑选一名工农兵大学生的任务交给了李松。王林涛和李林海为了全局文艺汇演的事找山里红帮忙,山里红破例给他们当起了辅导员。客栈变成了国营招待所,山里红事务繁忙,偏偏韩大烟又病倒了,山里红和惠子像家人一样照顿着韩大悃。

第24集 李松做主把工农兵大学生的名额给了王林涛,还安排大家做出选举的假象。王林涛自己也想要这个名额,便打电话给梅兰菊让她在哈尔滨做李松和王子强的工作。华薇从梅兰菊处知道了李松背地里做的手脚与李松大吵一架。王林涛在排练中与聪明漂亮的梁思雪相恋,引来同一知青点的陈丽娜的不满。李林海也想要这个上大学的名额,李松却命令他组织知青投王林涛的票,为此父子俩太吵一架。华薇虽然被李松的做法气得够呛,但还是讲明李松与王子强的情谊,说眼了李林海。

第25集 梅兰菊找到王子强,只提王林涛上大学的事,别无他话。陈丽娜破坏了南东生安排好的投票活动,还找了嘎头一伙到青年点要打王林涛。李林海冲出去与嘎头一伙打了起来,吓走了嘎头,自己也被打伤了。事情闹大了,李林海只好与王林涛串供,为了他能顺利上大学,李林海扛下了所有的责任,被派出所拘留。李松只知发火,华薇终于忍不住与他认真地谈起子女教育问题。李松一改前态到派出所探望李林海,父子二人的心从未如此贴近。

第26集 陈丽娜带着愧疚去接李林海,对大度的李林海心生爱慕。山里红发现韩大烟病早就好了一直在装,哭笑不得。王林涛顺利通过了考试。王子强直到学习归来才知道这一切,他直接找到李松一番质问。李松把王子强带到孙二爷坟前,梅兰菊也特地回到大岭,可王子强还是要坚持按原则办事,重新推举。结果全票通过,这下王子强无话可说了。庆祝宴上,王林涛在李松的逼迫下发誓毕业后会回到大岭,引来梅兰菊不满。

第27集 华薇拉悔兰菊住下,继续劝她与王子强和好。小豆子与惠子结婚。中日邦交正常化,远在日本的佐藤也在思念着失散的女儿。梅兰菊仍然拒绝与王子强和好,带着王林涛回哈尔冰林学院上学。粱有为在“文革”中由林学院的教授贬为了清洁工。现在恢复了原职,梅兰菊便把王林涛托付给他照颐。大家这才知道梁思雪就是粱有为的女儿。三年后,总局要调李林每去当宣传干事,又遭到李松阻拦。华薇十分难过。

第28集 李林海按照李松的意思赌气上山伐树。王子强带来了国家恢复高考的好消息。李松愣是要李林海伐够一百棵树才让他下山考试。李林海卯足了劲昼夜伐树,终于打动了李松,参加了当年的高考。王林涛毕业后被李松拉回大岭工作。王林涛把梅兰菊也带了回来。为了把王林涛从省里调回来,李松含泪接受了砍伐母树林的任务。李松还打算让李林海也学林业,将来回来建设大岭。可是李林海已经把志愿填了北大,就瞒着李松一人。

第29集 王林涛带回梁有为交代的修铁路的计划可以保住母树林不被砍伐,李松十分感激。惠子的儿子小豆芽生日宴会上,李林海填志愿的事被韩大烟说漏了嘴。李松私自把李林海的志愿改成了哈尔滨林学院,李林海愤而撕毁了通知书,宴席不欢而散。经过王子强一番劝说,李林海同意去念林学院,他的老师正巧也是梁有为。李林海在梁有为那里学到了环境意识,写信给王子强劝他保护树林。此时光秃秃的小兴安岭也让李松的心理产生着变化。李松到哈尔滨找李林海,看见李林海对梁有为恭恭敬敬十分吃醋,更坚定了让李林海毕业后回大岭的打算。

第30集 王子强申请提前退休,成了孤家寡人。梅兰菊终于有机会将多年的怨恨发泄出来,与王子强和解。韩大烟家的母猪上山与野猪交配,生下一窝家野杂交的小猪崽,这个稀有的品种卖了个好价钱。林业局多年来财政十分困难。南东生病入膏肓,无钱医治。李松急在心头,觍着老脸去借钱,只得到一些象征性的年货。局里把发工资的大事交给了王林涛,王林涛动起了歪脑筋解了林业局的燃眉之急。

nlc202309031411

第31集 李林海回家过年,王林涛劝他毕业别回大岭。可是李林海的犟脾气像极了李松,看见林场的破败景象,他反而要回来改革一番。李林海针对小兴安岭生态的论文引起轰动,佐藤带着联合国专家团要来大岭考察。李松看儿子的文章到处影射自己的不对,十分恼火,不愿接待专家团。韩大烟的家野杂交猪崽也名声在外,给他带来了不少外快。韩大烟于是研究起家野猪杂交问题来。接待联合国专家的任务落在山里红的招待所。可是招待所现在缺油少肉。韩大烟杀了家里唯一一只下蛋的白鹅为山里红解了围。

第32集 山里红十分感动,特意摆酒招待韩大烟。李松又提山里红和韩大烟的婚事,山里红这回表示考虑考虑。佐藤主动到母树林忏悔,李林海才知道佐藤就是惠子的亲生父亲。李松和山里红踌躇再三,还是将实情告诉了惠子。众人刚将惠子的消息告知佐藤,这时山场突然趁火。新领导不了解情况,王子强临时担任救火指挥。小豆子在救火中牺牲。王子强也受伤庄院。

第33集 佐藤要带惠子回日本。山里红看着惠子和小豆芽上了火车。没想到惠子并没真的上车,而是选择留了下来。王子强得了肝硬化,众人不顾他的反对把他送到哈尔滨就医。李松听了佐藤的分析,决定在小兴安岭种植“还债林”。李林海毕业后也回到大岭,成为新任的林业局长。李林海先从制止偷采偷伐开始。王子强从哈尔滨养病回来,也加入了种植“还债林”的行列。韩大烟养猪养出了名堂,白天养猪,晚上看林。这天晚上,嘎头偷伐木头的卡车被韩大烟拦下。嘎头被抓,还未待审讯,王林涛便主动找到李林海承认他才是偷采偷伐的幕后主使,其目的就是解决林业局工人的工资问题。

第34集 李松得知消息找到李林海,希望看在王子强身体不好的分上不要追究,李林海不肯。山里红听到消息心脏病发作。韩大烟却因为揪出了王林涛被工人们骂没良心。王林涛被双规,省纪检委派来的代表正是陈丽娜。南东生找到陈丽娜,跪求她放过王林涛,被闻讯赶来的王子强训斥一番。王子强坚决要求依法处理。陈丽娜再见李林海,当年的感情之火复燃,两人因此结合。李林海对小兴安岭的未来规划得到了梁有为的认可,却苦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韩大烟一直因为王林涛的事情觉得无脸见人,连山里红生病也没敢去医院探望。山里红突然觉得少了些什么似的,决心与韩大烟完婚。

第35集 王林涛被判刑,出狱后却不见了踪影。韩大烟把当年未卖的玉镯还给山里红,山里红结婚前一晚手握玉镯幸福地离世。韩大烟请求李松等自己过世后能把他埋在山里红坟旁。出狱不归的王林涛突然出现在李林海办公室,他带回了嘎头这些年欠林业局的—千多万木材钱,两兄弟相拥在一起。李松到上山欲告知王子强王林涛归来的消息,可是赶到时王子强已经在植树时突然过世。李松回想老哥俩之前关于种林还债的谈话,毅然扯起了当年“保尔突击队”的大旗组织大岭的老人上山植树,誓还祖国一个绿邑的小兴安岭。队伍越扩越大,歌声感天动地。多年后,小兴安岭林业人因义务植树被联合国授予“绿色使者”的称号。李松领奖归来与华薇携手漫步山林,老两口感慨万千。(全剧终)

山里的春天作文 篇4

我拉着爸爸走出家门,向县城东门走去,一起去找春天。一路上,看见大地上一片生机勃勃,树枝吐翠,鲜花盛开,小草在春雨的滋润下,悄悄地从地面探出头来,小鸟在树林中飞来飞去,唱着欢快的歌儿,好像在告诉我们,春姑娘来了。

我们走向田野,看见绿油油的麦苗,微风吹来,随风飘动,还有哪金灿灿的油菜花,像给大地披上了金装……我知道是春姑娘来了。

我们走进树林,看见一棵棵挺拔的松树,柳树摇动着绿色的“长辫子”,桃花也开了,一棵小樱桃树上也开了零星星的花朵,散发出淡淡地清香……我知道是春姑娘来了,是她带给我们的香味。

我们走到烈士纪念塔,看见许许多多小朋友和大人们一块儿跑跑跳跳地放风筝,远处的田野里,农民伯伯正忙着春播……春姑娘飞到哪儿,哪儿就快乐!

春天,一切都是那么美丽,充满人们的欢声笑语。

夏日山里的午后散文 篇5

绵邈的.青山舞动着鹰翅飞向远方

草地上马嚼着夏韵

蜂蝶在万花间放牧着时光的芳香

想写封信给你.告诉你这里的天气

路遥远,我陪你,一起走。愿你我,都被世界温柔相待。

素颜静默,素心笺月

邮箱里,装满时光的痕迹

有一天,时光也会老去

纵使时光多风尘

尘世沧桑,也要微笑向暖

雨季忧离,也要淡定向阳

想念,是开在心里的花

被时光掩埋

煮一壶光阴,寂静中想你

花落,花悄然落在手心

被风吹散去

洒一地花瓣,红销中心怜

也许我们所处的地方有时差

不经意难过

疆土辽阔

我在东南,你在西北

邮寄一个甜美的梦

远方的你,见字如面

静静拆开信封

牛皮纸写着熟悉的字迹

仿佛嗅到你的气息

迷上这种浪漫的方式

只为说出

键盘输不下的思念

表达说不出的爱恋

请递我一张卡片

我会跨过沟渠

写山里的孩子的作文 篇6

写山里的孩子的作文

点亮深山小女孩的心灯

跟同学从山里回来,我眼前还老是晃动着那个深山小女孩的身影,黝黑的皮肤,清亮的双眸,瘦小的身子……时常觉察到她内心世界的单纯、孤寂和黯淡。

从我们踏进大山深处的风景区那一刻起,她就一直跟随在我的身旁,做我的“义务讲解员”。

她肩上背着一个大大的编织袋,一只手里握着两小捆上供的香烛,一看便知是想让我帮衬买她的香烛的,可嘴里却不明说,一路尾随着我“哥哥、哥哥”地叫着,一边用另一只空出来的小手指着岩洞里各式奇形怪状的石头,告诉我:“这块石头就像一只鹦鹉,等会儿你再走近点看,就像一个老寿星;你再看那边洞顶的那块石头,像不像一个小猴正拿着蟠桃给你献礼呢……

解说词背得比专业的导游还要顺溜,我也随着她手指的方向上下左右地看着。

偶尔,身边同窗好友与我说话,她就在旁边默默地跟着,等我们的谈话一结束,她又继续不厌其烦地说下去,眼里分明流露出很想你买她的东西的渴望,只是不说,让我的心也倍受煎熬。

香烛是不想买的,因为没有烧香拜佛的打算,给钱更是不能(来之前导游已经叮嘱过的),主要是怕那幼小的心灵因此而蒙E灰尘,毕竟学会利用人的同情心并不是一件好事。

终于从原路返回到洞口,我也吁了一口气,总算可以解脱了。正要加快步伐走出洞去,小女孩在身后叫了:“哥哥,你先别走!”

我警觉地回过头,心想这下她肯定要开口让我买她的香了吧,跟着我们这么久不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吗。

这样想着,眼里不禁露出一丝厌恶,但还是转回头去,只听小女孩很认真地对我说:“哥哥,攀岩表演等会儿就开始了,你们在这里看最合适了,如果走了,就看不到了。”一脸的乖巧,让人看了不中得心疼,稚嫩的童声,让我这个成年人汗颜。

早就听导游说过,攀岩表演是山里风景区开发的一个独特的旅游项目,不看就算是自来了,亏得有小女孩的提醒,我们连忙就近找了座位坐下来。表演还要等几分钟才开始,小女孩也在我们旁边的石坎上坐了下来,伸手到尼龙袋里掏出半截玉米,再掰开来,一半递给了她旁边的一位更小的女孩,剩下的一半自己津津有味地嚼着,这小半截玉米应该就是她的午餐吧。趁此机会,我们跟小女孩随意地攀谈起来,无非是问些她的年龄和家庭状况什么的,可慢慢地,我们的心也随着问话的深入而紧了起来。

原来小女孩已经12岁了,可看那身形不过7、8岁的.样子,她在家排行老三,下面还有四个弟妹(刚刚给玉米的那个就是她的一个小妹妹),从出生到现在她们一天学也不曾卜过。

看着小女孩那张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还有那说话间双眸中隐含的、与她的年龄极不相称的忧郁,不禁想起在某本杂志上曾经读过的“放羊和生娃”的故事来,心中不免有些悲哀,山里真穷,山里的孩子真苦,贫穷甚至剥夺了他们受教育的权利,要想改变自身的命运是何其难啊。再想想身边那些城市小孩们过着的幸福生活,心里真不是滋味,谁说人生来就是平等的呢?

攀岩表演开始了,我们的谈话就此打住,我也不愿多说什么,心里被什么堵着似的。

看完表演,我们真的要起程了,从洞口到我们的停车地点还有―段距离,本以为小女孩应该离我们而大,重新寻找新的目标,谁知她依然不依不饶地跟在身后,弄得我的心里的思想碰撞很是激烈,不知该用何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她的谢意和关心,只能后悔出门的时候没有带点家里那些闲着的小玩意或者图画书什么的。

就这样一路闹心着,回到了我们的旅游车旁,刚准备迈上车去,小女孩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哥哥,有吃的吗?”

一语惊醒梦中人,对啊,车上还有不少零食呢。

还没等我应声,同伴已经迅速跑到车尾的座位卜,将塑料袋中的零食倾囊倒出,打开车窗,递给了已经在车下等候的小女孩,在她的身旁还站着一大群的小伙伴,差不多的个头,差不多的装束,大家都用一种期盼的眼神向上望着:

我的心又一次缩紧了,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清楚得很,她们需要的又何止是这点东西呢!

唉,山里的孩子啊!

我有一个山里妹妹 篇7

大别山是一个清水秀的地方。我陶醉在满眼青翠的大自然风光时,却被面前和我结对的沈漫玲吓了一跳。她只比我小一岁,却比我矮了一大截,瘦弱的身子让我想起了《红岩》里的“小萝卜头”。

漫玲热情地带我去她家。一进门,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屋内的地面坑坑洼洼,墙壁是砖砌成的,一张八仙桌,四张长板凳,摆在所谓的“客厅”里,一台老式的电风扇在吱嘎吱嘎地作响,黑白的小电视机,门缝里还有一窝马蜂安了家……要不是带队老师事先关照我们,不管看到什么都不要大惊小怪,恐怕此刻我不知道要尖叫多少声了。

沈漫玲拉着我看她家养的黑猪,我本有些嫌脏,离得远远的,可看她娴熟地喂猪食的动作,我又不由佩服起她来。于是我也动起了手,舀了一瓢猪食,倒进槽里,由于没有经验,身上也沾了一些。尽管我很开心,小漫玲却因我衣服有些脏被她妈妈批了一顿。

下午,我们一起解决暑假作业里的难题,漫玲在学习上一点就通,有几道难题我只是稍微提了一下,她就能做出来了。墙壁上的三好生奖状也证明了她学习的努力。几天的接触我知道了漫玲放学回家要帮着家里做农活,带弟弟,但她学习也很用功,她说父母的文化水平都不高,自己一定要多掌握一些文化知识。辞别前,我赠送了书包等学习用品给她。这几天,面对这个善良可爱的山里妹妹,我的娇气、霸道被不目觉地藏了起来,大别山的空气洗涤着我们的心灵,真是不虚此行啊!

写给读者的一段话

山里孩子的快乐 篇8

在我们这个小校园里,最大的变化就是卫生,无论是班里的卫生,学校的卫生,甚至每位同学的个人卫生,和以往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给我们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给我们这个大家庭增添了很多温暖。这些,都是在我的带领下,逐渐变好的(嘻嘻,我是不是又在自夸呀!)。如今,我又带领同学们搞起了勤工俭学,吸引了大家对我们学校的关注。

为什么我要这么卖力,事情还得从我上小学一年级说起。那时候,我们学校只有一、二两个年级,升入三年级的同学就要离村到比较远的学校学习。因此,学校总是冷冷清清,我很担心自己有一天离开学校到外村就读。

去年新学期开学,学校多了一个三年级,我不用发愁远走他村上学了,今年新学期又多了一个四年级,我们这一代不用东奔西跑,幸运的留在了家门口上学。我感到高兴,同学们感到高兴,我们在自己学校这个大家庭里,书声朗朗、笑声一片,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正在茁壮成长。我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学校还会有五年级、六年级,小学不出村就能毕业,那该是多么开心的一件事啊,所以,我们都很卖力地把这个大家庭维护好!

我是一班之长,因此,我处处以身作则,起到排头兵作用。不但遵守纪律,带头学习,劳动也是走在前面。只要新的一天开始,来到学校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值日。不论教室内外,还是校园角落都清扫的干干净净。另外,我还发动同学们把纸屑放进一个垃圾袋子,矿泉水瓶放在另外一个垃圾袋子,分类整理,最后集中卖给废品收购站。我跟几个班委商量,用卖废品所得的钱,买一些学习用品,分发给同学们,同学们高兴极了。这样,环境变了、卫生整洁了,学习气氛也高涨了。

后来,校长得知了这件事,在学校大会上还表扬了我们班,并且号召其他班向我们学习呢。我一定不辜负老师对我的期望,好好学习,努力进步,让我们山区学校的面貌变得更美,我们变得更加聪明、可爱!

(河南省汝州市夏店乡陈庄小学

我是山里的孩子[上] 篇9

我是山里的孩子[上]

我是山里的孩子,所以没有去过山外的大世界。我们山里有几十户人家,家家都没去过城里,最远也就是旁边的小镇。我是在泥坑里滚大的,从很小很小的时候起,爸妈就很少照顾我,只有大姐在做事之余,才会把我捧起来哄两句。爸妈和大哥总是在小镇上干活儿,大姐一个人做家里所有的事,二姐要去念书,所以我总是一个人待在房里,在地上摸爬滚打也没人管。 作文网 作文网 等到我五岁多的时候,二姐就带着我一起去上学了。我们的学校很破,因为那是小镇上最有钱的人家不要的破房子。学校里是每家每户送来的孩子。我们的学费是一年三十块,也许这对于那些城里人来说好像很便宜,但对于我们家来说,这可是我们半个月的收入,不过我们家有鸡鸭,所以我们经常是用它们来抵学费。我们家在整座山上还算是比较富裕的,大哥、二姐和我都上了学,那些特别穷的家里连一个孩子也供不起。 我们家离学校很远,要走十几里的山路才能走到小镇的学校,所以我们每天都是将近四点就起来,再赶三个小时的路去上课。学校虽然小,可是纪律很严,迟到了就要罚站一上午,所以我们都不敢迟到。中午的时候,我们就吃从家里带来的馒头或饼。我们傍晚六点钟才下课,只有星期天上半天课才可以回家。山里的夜晚总是很黑,像是要吃人,而且一不小心就会摔一跤,所以家家都给孩子配了一个手电筒,放学后,山头就会出现好多个荧光一般的点,在家里等的大人们就知道孩子回来了。 我们一回家就要点煤油灯做作业,为了省油,所以大部分的作业都是白天在学校写完的,回到家已经九点多了,吃完饭基本上就要睡觉,明天一早还要赶路。山里晚上很冷,一定要盖被子,夏天的时候很舒服,到了冬天就非常冷,容易感冒发烧,二姐就生过几次病,在镇里开了药才好的。我的身体还算结实,都不怎么生病。我们冬天虽然很冷,但是都没有见过雪,我问过学校的老师,可是他们也不知道。 过了几年,我十二岁了,春节的时候,妈妈第一次带我去串门,二姐也跟去了。我感觉亲戚家很富,因为他们餐桌上有烤鸡烤鸭,可是当我伸手去拿的时候,被妈妈把手按了下去。我不明白,二姐就在我耳边悄悄告诉我,那些都是摆设品,用来充门面的,有时候坏了都不舍得扔,而且,如果我们在人家家里吃面,看到碗底下有肉都不能吃,要剩在碗里,因为那些还要招待其他客人。吃饭的时间到了,我们一人分到一碗面,我用筷子把面拨开,底下果然有一大块肉,虽然很想吃,但一想到是从别人的`口水里剩下来的,我就没了胃口,只吃了点桌上的杨梅饼充饥,二姐学着我的样也把面放在一边,省给了后来的客人。 又过了几年,十七岁的我从学校毕业了,镇里没有大学让我上。于是我决定走出大山,做我们家第一个城里人。我走的那天,全家人都来送我,妈塞给了我几张很大的钱,一共有五十块。我那时心情不知是喜还是悲,说不出的滋味一股脑涌上心头。我在大家的目光中,渐渐走远了……

山里的孩子作文350字 篇10

山里的孩子不会唱流行歌曲,不会做少儿韵律操,山里的男孩子却喜欢读书,听新闻,看秦腔戏,搞小发明,做游戏……

山里的男孩喜欢和太阳打交道,喜欢和月亮交朋友,早晨迎着太阳上学,中午背着炎热的书包,晚上在灯下背课文,做作业,给爸爸妈妈讲学校的故事,把自己美好的理想说给星星和月亮听。

当春回大地,山里人又挥洒汗水播种希望,当秋风吹来,山里人又收获太阳星星,那里头常出显我这个山里男孩的声影!那一片金黄洒满了我的全身,于是,一首优美的柔情诗,一首动听的田园交响曲,响满了山里男孩的胸膛,走进了城里人的心房……

台湾的山里人 篇11

在台湾,山里人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山里人,俗称山民。一种是周末山里人,也叫白领山民。从台湾地形图来看,山区几乎占据了整个岛屿,山与海交界的平埔虽然居住了绝大多数居民,但山区却越来越成为岛民的最爱,成了很多旅游者的天堂。

台湾当地很多人度假并不是去海边,而是进山。山里有太多去处被开发成旅游景点,比如东部的太鲁阁,中部的玉山等等。

我倒并不太喜欢台湾的山,总觉得和大陆的山没啥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小。这大概和地理环境有关。台湾上演《赛德克巴莱》时,我忽然想去山里看看台湾的高山族。台中最牛的做太阳饼的大师阿明师知道后跟我说,我带你去看看什么是高山族吧。

从台中城里进山花不了太长时间,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就到了一处盘山路上。但看着宽路越来越窄,我有些诧异。阿明师告诉我,台湾中部山区有雨,公路经常被冲断。其中一段拐弯的山路居然有一处悬空了。之后,车子只能顺着旁边的土路开到了谷底,沿着谷底前行。

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主人阿龙出来迎接,阿明师给我介绍完就急着指挥随行的伙计,开始从车上往下搬东西。车上居然装了很多日常用品和蔬菜食物。阿明师说,山里人苦,平时没机会多下山,加上山洪冲刷,山里人就经常断了和山下的来往,吃菜和日用品的补充就会成为问题。所以他每次上山来看他们,就会带一些蔬菜和日用品。

我想,如果不考虑交通和物质条件,台湾的山里人真幸福。不只是有政府的关注,还有像民间急公好义的阿明师这样的企业家在行善。

临走时,阿龙送给我一块拇指大小的一段木头。我搞不懂是啥,阿明师指着这段从冰箱冷冻取出来的木头说,这个很名贵哟。这可是台湾独有的,比金子还贵重的牛樟芝。

看到我将信将疑的样子,阿明师给我讲了牛樟芝的特殊来历。

原来,在日据时代,日本人迫使台湾的原住民为他们进山砍伐名贵树木,一来供战争使用,二来运回日本本土。《赛德克巴莱》里面演到过这个情节。日本人发现牛樟树树心空洞,山民回答是腐烂造成的,于是,牛樟树得以保留下来。其实,牛樟芝就在牛樟树腐烂的树心里,靠着山岚氤氲,渐渐生长为稀有名贵药材,被誉为“台湾森林里的红宝石”。再加上山路危险,采摘困难,这些都让牛樟芝身价倍增。

我听完也感到手里这份名贵牛樟芝分量不轻。

台湾的山里人靠山吃山,却从来不会大肆破坏,这是山里人祖辈遗留下的祖训,环境就是他们的家。而政府颁布的法律也一样让山林得以保护。台湾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任何人和团体未经批准砍伐树木都属于违法,就是从山里捡拾山洪冲刷下来的漂流木,一样属于犯法。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环保问题了。

晚饭时,与阿明师的朋友王先生聊天,他知道我去山里做客时,说也欢迎我去他在山里的家看看。我看他不像山里人,他笑了说,城里人也可以变成山里人啊。

原来,王先生是新竹的电子工程师,确实是地道的城里人。但他在山里买了一处风景优美的山林,在山里顺势搭建了一座森林小木屋。

森林里的一切物质都被王先生科学地利用起来。比如,木屋的屋顶采用了太阳能板集热供电,腐烂的树叶用来做肥料,雨水则进行集采,用以供应淡水。在小木屋周边,王先生还种植了一些菜果,同时也养殖蜂虫。这样,既以科技手段建造了现代化的居住条件,又不破坏环境,取之自然,又完全归于自然。

用王先生的话说,这可以放松在城市里的疲惫身心,又可以用环保的方式来教育子女,又可以养生,享受晚年。

这让我想起北京周边的山里,也有类似这样生活的城里人。有些人会融于山里,生活简陋,有些像苦行僧了;有些则大兴土木,豪宅华宇,破坏水土又奢靡无度,与山野气息相去甚远。不要说环保节能意识了,就是城市与山村生活方式的差异,也显得格格不入。

山里的父亲 篇12

当代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说:“她 ( 指东北二人转——笔者加) 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1]在电视剧《山里红》中, 二人转向世人证实了她强大的艺术生命魅力。中华民族在儒家文化的浸礼下, 讲究含蓄深沉和中庸之道, 要求人们时刻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行动上的克制。但人的情绪、情感是需要释放和发泄的, 二人转是人情感发泄一个好的契机, 它诙谐幽默, 令人捧腹。在《山里红》中, 上至达官显贵、乡村土豪, 下至平头百姓, 无不为二人转着迷, 因此民间有“宁舍一顿饭, 不舍二人转的说法”。

二人转的艺术魅力可以从巴赫金的狂欢诗学中找到理论依据。巴赫金在《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和《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中提出和论述了狂欢诗学, 他考察了欧洲中世纪民间文化狂欢化的特点:无等级性;宣泄性;颠覆性;大众性。狂欢节使人摆脱一切等级、约束、禁令, 采取的是非官方的、非宗教的角度与立场,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相隔离的第二个世界, “在这里, 节庆性成为民众暂时进入全民共享、自由、平等和富足的乌托邦王国的第二种生活形式。”[2]正是二人转有这种使人进入“第二种生活形式”的特点, 才会赢得人们对它的热爱。在电视剧中, 达官显贵的家里有什么“红白喜事”都会找戏班唱几天大戏, 而且附近乡邻都可以免费来听戏, 图得就是热闹, 有全民狂欢的色彩。二人转的丑角迷糊和大丫头常常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戏班里的名角十里香或春芍和牤子搭成一副架唱的《大西厢》等名戏更是让听戏的人忘记了一切, 沉浸在无等级、无禁令、无约束的艺术境界中。

二、二人转人的艺术追求

在《山里红》中, 引人入胜的不仅是电视剧情节, 还有那些为了二人转艺术奉献自己一生的艺人。有一生为戏班生存殚尽竭虑的北镇戏班班主丁老拐, 有为二人转创作优秀唱本的宋先生, 有把唱二人转视为生命的春芍, 他们是二人转产生发展并且能在战火中沿承下来的所有二人转艺人的缩影, 为建国后二人转的兴起甚至在国际上产生影响起到了关键作用。

丁老拐是戏班的班主, 一生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戏班的发展上, 可以说戏班就是他生命的全部。一年四季不管寒冷酷暑丁班主都带着戏班坐着大马车到各处演出。他虽圆滑世故, 左右逢源, 是个老江湖, 周旋在达官显贵、乡绅土豪甚至是官兵土匪之间, 他也保护着戏班里的每一个成员, 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戏班的生计, 在他手里, 百年戏班曾经鼎盛一时, 但在日军入侵东北三省之后, 他的戏班处境艰难, 面对日本鬼子的威逼利诱, 他的戏班也没为日本人唱她们想听的戏, 最后丁班主亲自上台, 在戏文中怒斥日军, 被恼羞成怒的日军开枪打死在戏台上, 为了二人转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另一方面, 我们可以从丁班主的一生和他的戏班看出, 在20 世纪中期二人转这一艺术形式在民间的演出形式及日本侵华战争给整个民族甚至是民族文化艺术毁灭性的打击。

二人转自诞生至今, 成为东北人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 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典唱段的出现, 这些经典唱段如《西厢记》、《马前泼水》、《回杯记》、《包公断太后》等都是二人转的民间艺人所写, 戏词雅俗共赏深得戏迷喜爱。宋先生可谓是这样的民间艺人的缩影。宋先生是个私塾先生, 颇喜舞文弄磨, 他用生命爱着二人转, 也几次在危难中救了戏班。他专研二人转锦绣戏文, 并专门为春芍写了唱本如《孟姜女》等, 春芍能成为红透整个北镇的名角其中有宋先生的功劳。正是有宋先生这些民间艺人的默默耕耘, 才会使二人转这一艺术有了传承的载体。

二人转深得关东百姓喜爱, 也在于二人转演唱者台下、台下的辛勤努力, “山里红”春芍便是二人转表演者的缩影, 她同样是用生命热爱二人转的民间艺人, 对戏剧艺术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 为了能进北镇最好的戏班, 她磕头作揖;为了能学唱词, 她甘愿当十里香的丫鬟;为了能唱好戏, 她无论寒冬酷暑都勤奋练习, 即使是嗓子“倒仓”后, 她对二人转的热爱也未曾减少一分, 出嫁也要嫁给会写戏词的宋先生。春芍的艺术追求还体现在她对二人转“荤口”的抵制, 宁可遭受贾六指的酷刑绝不唱“下三滥”的《十八摸》, 在日本人面前, 宁可冒着生命危险也不给鬼子唱戏取乐, 表现了一个民间艺人的民族气节。

三、艰难的艺术生存环境

二人转本是东北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 “新中国成立以后……二人转演出团体逐渐地由民间小班转化为专业团体。现今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各个地区的多种地方戏都存在危机, 而民间二人转却在火爆演出。”[3]二人转在20 世纪经历了多次战火的洗礼, 但二人转不仅没有消失, 如今还走向了辉煌。电视剧《山里红》记载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 它是怎样凭借自己的艺术魅力生存下来的。当然, 二人转能有今天的辉煌主要是承载它的二人转艺人在那个年代的坚持和努力。

在《山里红》中可以看出, 在那个时代, 二人转虽然是老百姓非常喜欢的艺术形式, 但戏子的社会地位及其低下, 生活条件也十分艰苦, 演出条件通常也很差。正如班主丁老拐所说, 他们是吃“张口饭”的, 是北镇的父老乡亲养活了他们, 他们见着什么人都要点头哈腰, 遇到地方乡绅和达官显贵更是要十分小心伺候着, 时常还会受到土匪的骚扰。在电视剧中, 贾六指、裘登顺和土匪贺老二就是这些人的代表。电视剧一开始, 丁老拐的戏班给谢伯民家唱戏, 土匪“小北风”来谢家破坏婚礼抢走了新娘春芍, 也把丁老拐的戏班“请”上了山, 土匪们看戏不让十里香和牤子下台, 还是丁老拐跪地磕头“小北风”才让他们下台休息, 在这部戏里“小北风”马占山还算是一个草莽英雄, 可是班主丁老拐得磕头作揖才免使十里香和牤子唱坏嗓子。北镇戏班有过两个角儿——十里香和山里红, 因为戏子社会地位低下, 都是走投无路了才去唱戏的, 而且戏班的女子很容易受到轻薄, 十里香、春芍差点就被贺老二、贾六指、裘登顺父亲非礼, 可见那时戏班生存不仅面临经济之艰难、还有人生之安全。

即使这样, 戏班还有生存的空间, 毕竟北镇的老百姓还是喜欢并爱护戏班的, 但日本人的侵略彻底打破了北镇戏班本已不太平的生活。日本军人木村以商人的身份先来到北镇, 裘登顺就献媚日本人并且把戏班逼来为日本人唱“十八摸”, 多亏谢伯民日本朋友美马君相救, 春芍唱了宋先生改过的“十八摸”戏班才得以脱身, 但是春芍的嗓子却“倒了”[4], 继十里香之后丁老拐戏班精心培养的台柱子又倒了, 戏班第一次给日本人唱戏就倒了一个角儿。“九·一八事变”之后, 木村正式以军人的身份驻扎在北镇, 汉奸贺老二为了讨好木村, 又逼着嗓子好了的春芍给日本人唱真正的“十八摸”, 北镇戏班为了二人转的艺术追求和民族正气, 丁班主亲自登台表演, 用戏文大骂日本人被打死在舞台上。老班主丁老拐的死不仅使北镇人佩服, 也给了戏班强大的动力, 戏班虽然生活艰难, 还是义务到革命部队给战士们唱抗日新戏文。可是戏班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很难维持下去, 他们把对二人转艺术的热爱化在抗日的行动中, 春芍和牤子都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电视剧的结尾, 解放后春芍重逢了谢伯民和十里香等戏班的人, 虽然经历了战火的洗礼, 以春芍为代表的二人转艺人保留了二人转艺术的火种并且发扬广大, 春芍当上了文工团团长, 她的著作《二人转考略》得以出版。正是那个艰苦时代二人转艺人的坚持, 才有了今天二人转的辉煌。

正如有些学者所说“中华文化为我们影视剧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精神财富, 凭借《山里红》这样一部东北传奇, 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到了传统而地道的东北二人转, 并进一步感受到了东北地区的风貌民情和历史往事。”[5]透过《山里红》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动荡纷乱的战火年代中, 东北人民为了革命事业而奋战不息的抗日精神, 更是在革命剧、爱情剧或者是英雄剧、励志剧背后看到东北人喜欢的艺术形式——二人转艺术在那个动荡纷飞的战争年代的历史境遇, 电视剧《山里红》也为为我们研究二人转艺术在东北的发展历程及发展形式提供了宝贵的影像资料。

注释

1[1]李家君.二人转:狂欢之后——对东北二人转的阐释和反思[J].渤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75.

2[2][俄]巴赫金.拉伯雷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11.

3[3]邓丽.关于东北二人转传承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 (4) :156.

4[4]二人转艺人唱坏了嗓子叫嗓子“倒了”。

山里人家的手磨散文 篇13

“磨呀磨,磨呀磨

磨到日头落

三斗包谷磨成面

烙饼喂婆婆

磨呀磨,磨呀磨

磨到大天明

三石谷子磨成粉

打糊喂孙孙”

每当我看到手磨在母亲苍老枯瘦的手中不停转动的时候,就想起这首古老的《石磨歌》来,并且想起关于手磨的童年往事。

我们深山老林里很少有水磨,千百年来吃米嚼面靠得都是石磨来磨。大圆磨是用牲畜或两人用力推的,大圆磨三尺过心,四寸多厚,加上巨大的磨盘,一副磨要占满一小间房子,村里房屋宽展的人家才有大圆磨的。小圆磨比大圆磨小得多,一尺五过心,三寸来厚,不用牛拉,一个人就用磨拐用力拉送,磨拐拉送的小石磨就叫“手磨”,山里人家家都有手磨。不过,山里本地并不多产手磨,要到一百多里远的地方去买,买后请来四个壮劳力用上一天一夜才能抬得回来。

抬石磨可热闹啦,就像山里人娶媳妇一样。四百多斤重的两扇石磨分别被两个精壮壮的小伙子抬着。青火石磨成的新石磨缠绕着红绸,后面跟着两个唢呐手,红丝绸伴着金色的唢呐声在崎岖的山路上飞舞,炎炎烈日,石磨上落下的汗水总是晒不干。主人担着红饭单包着的一斤白面一个的特大馒头,随时送上前去让抬磨的小伙子们亨用,挑馒头的扁担压得弯弯的,咯吱咯吱响个不停。手磨抬回家后,主人要用最好的甘蔗酒和最肥的猪肉犒劳抬磨的小伙子们,小伙子们一定要喝得酩酊大醉,夜深后还在划拳猜令,吆五喝六,一直等到崭新的石磨第一次磨出金灿灿的包谷糁或白生生的大米粒儿后,人们才酒足饭饱,高高兴兴回家去。有的人家抬磨那天还要请客送礼,简直比过年过节还要热闹。我们山里人家家都有一副手磨,只是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厚有的薄罢了。年年、月月、天天都有手磨在山里人家的鸡鸣狗叫中转动,它们为山里人磨出了白米、磨出了细面、磨出了豆浆、磨出了苕粉……

手磨啊,你磨的是山里人艰难的命运啊!

我家的手磨不知磨了多少年了,爷爷磨过,奶奶磨过,磨沿都磨得锃锃发亮了。推手磨最多的人当然是妈妈了,她几乎天天都要推磨,小小的手磨不知磨去过妈妈多少个岁月年华!我们姐弟们也常常帮妈妈推手磨,到底推了多少次了,根本无法统计,更无法记清,反正童年的手掌曾一次又一次地磨出厚厚的茧子来。

我现在仍然清楚记得和妈妈一起推手磨的往事来。

那是苦难年月里的事儿了。大多数山里人在大多数时间里是吃不饱的,我家已有一天多没有米面下锅了。那天,妈妈步行二十多里到山那边的小姨家借来两升苞谷,妈妈一落屋就忙着推起手磨来,用最快的速度磨出包谷糁好给我们打糊糊吃。看到妈妈很累的样子,我赶忙抢过妈妈手中的磨拐。磨拐和我的双肩一样高,我只有把脚尖踮起才能把手磨推动。我坚持不让妈妈推了,妈妈就坐在高凳上灌磨,妈妈把包谷稳稳当当地一把把灌进磨眼里。粉粉拉拉的包谷糁儿从磨盘下挤出来了,包谷糁儿是我们全家人的生命,是我们全家人几天来最大的希望啊!可是,磨了不一会儿,妈妈竟打起盹儿来。我知道妈妈已经两天两夜没睡觉了,她比我们饿得时间更长。妈妈跑了几十里山路才赶回家来,身上的泥土还没来得及打掉哩,头发也没得及梳理。我用力地踮起脚尖推着手磨,妈妈用力地睁开眼睛灌上一把包谷后,又瞌睡了,妈妈太疲劳了。妈妈一年四季都没有好好睡过觉,屋里屋外的活路太多了,妈妈从来没有好好休息过。我仍然一转又一转把手推推着,手磨因为空转,一蹦一跳地发出奇异的声响,我不能叫醒妈妈,但也不能让手磨停下来,怕这样停下来反而提醒了妈妈,妈妈睡得好香啊,身子直着,眼睛闭着,头有点摇晃,但手上的包谷握得很紧,妈妈、妈妈,你应该睡到床铺上去啊,怎么坐着就睡着了呢?但我还是轻轻地推着空手磨,我不想把手磨停下来。忽然,妈妈头一低,“嘭”地一声,刚转过去的磨拐正好打在妈妈的额头上,我“啊哟”大叫一声,妈妈这时突然惊醒过来,不好意思地说:“哎呀呀,正推磨,咋就睡着了!”我忙停下磨拐,上去捂着妈妈的`额头说:“妈,你看,流血了!”看到鲜红的血丝从妈妈的额头上流下来,禁不住哭了,妈妈也用自己的手摸了一下伤口,说:“不要紧,不要紧!”说着,随手抓起一把包谷面摁在伤口上,又说:“不要紧,不要紧,明天就好了。”妈妈看到我流泪了,忙笑着对我说:“推吧、推吧,把它们推完,一会儿爸爸就回来了,弟弟妹妹回来就要吵着吃饭的。”我心里很难受,但我还是一转又一转地推着手磨,妈妈也就一把又一把地把金黄色的包谷粒灌进磨眼里,我的眼里虽然还有泪水,但朦胧的目光仍然看见黑色磨拐上妈妈的血液,鲜红鲜红!

手磨啊,你磨的是母亲殷红的鲜血啊!

现在,山里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打米机、磨面机、粉碎机样样都有,村村寨寨都通了高压电,人们很少再去抱着磨杆或磨拐推着大圆磨或小手磨了。然而,山里人还是舍不得把手磨扔掉,每家每户都要留下一副,用来磨黄豆做豆腐,或者磨猪饲料图个方便,山里人都说手磨磨出来的豆腐才叫香哩。有些打工赚了钱的年青人,也会去百里外的地方用小轿车拉回一副手磨,照样给手磨系上红色的绸带,照样接客送礼,照样像过年过节热热闹闹。人们在听惯了机器的高声喧哗后,再回头听听手磨的慢声细语,望望世世代代山里人走过的漫漫山路,能不低头沉思惆怅良久吗?

手磨啊,你磨的是山里人长长的日子啊!

山里住着千万户人家,千万户人家有千万副手磨,千万副手磨永远地磨啊磨——

磨出了眼泪,磨出了鲜血;

磨过了坎坷,磨过了苦难;

磨来了幸福,磨来了欢乐;

磨过了从前,磨向了永远。

橡木磨拐啊

阳光下旋转

一圈又一圈

一年又一年

青石磨盘啊

月光下旋转

一圈又一圈

一年又一年

圆圆手磨啊

永远在旋转

一圈又一圈

描写和赞美山里人家的诗句 篇14

(第一首)

夕阳西坠隐群山,晚暮炊烟渡水澜。

白鹭回巢勤展翅,飞鸿远旅影孤寒。

高楼悬月夜风冷,薄雾腾星幻梦船。

凝露浮光化彩蝶,瑶弦天籁舞乡关。

——七律.岭南夜

(第二首)

青山白雾绕琵琶,野店炊烟接彩霞。

白练轻歌飞雁远,绿林弦曲渡寒鸦。

清风皓月拂湖岸,莹露晨曦披碧纱。

金笛旅船逐水浪,桃源琴曲步天涯。

——七律.山里人家

(第三首)

袅袅升腾的炊烟,

在这秋风里,

随风舞着,

是通向远方的天梯,

是这片山村醒来的烽火。

远处崖壁间,

咕咕鸣唱的野鸽子,

此起彼伏的叫着,

打破了山村的宁静,

几只不安分的野鸽子,

飞落到房顶,

狠命的啄食着,

农家晾晒的玉米,

尽情的享受着,

玉米的金黄清香,

那丝偷食带来的快感,

随着野鸽子,

那灰褐色的小脑袋的,

上下起伏,

表现的淋漓尽致。

丰收带来的喜悦,

在鸟与人之间,

早已变得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那片宁静,

那片祥和。

(第四首)

树影斑斓曲径阴,

啁啾小鸟唱丛林。

藤缠古柏藓苔绿,

云落高峰涧谷深。

野叟门前编竹器,

老妻院内养家禽。

农闲青石摆棋子,

兴至邀松酒对斟。

(第五首)

袅袅升腾的炊烟,

在这秋风里,

随风舞着,

是通向远方的天梯,

是这片山村醒来的烽火。

远处崖壁间,

咕咕鸣唱的野鸽子,

此起彼伏的叫着,

在这个早晨,

打破了山村的宁静,

几只不安分的野鸽子,

飞落到房顶,

狠命的啄食着,

农家晾晒的玉米,

尽情的享受着,

玉米的金黄清香,

那丝偷食带来的快感,

随着野鸽子,

那灰褐色的小脑袋的,

上下起伏,

表现的淋漓尽致。

丰收带来的喜悦,

在鸟与人之间,

早已变得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那片宁静,

那片祥和。

(第六首)

燕子斜飞人家,

炊烟零乱,

柳絮飘飘,

弥漫了山里人家。

蔚蓝的天空中,

淡淡的流云丝丝缕缕,

随风飘洒,

好不惬意。

满山的叶子少了绿色,

或淡黄或枫红,

溪涧蜿蜒,

是镶嵌在山间的银链,

在这动静的变换中,

绘成了一副,

绝美的山水画卷。

杂乱无序,

随山势而建的村落,

稀疏的隐在沟壑里。

偶尔几声鸡叫,

打破了山野的宁静。

沿着,

蜿蜒崎岖的山路,

过了,

石头垒砌的石桥,

映入眼帘的是,

村口那盘石碾,

碾盘硕大光滑,

碾磙用木框匡着,

那早已磨得,

光亮的木棍扶手,

不知留下了,

多少双手的纹路,

记忆了,

多少人的岁月沧桑。

(第七首)

蝉鸣白雾杏林昏,蝶吻山花野露浑。

溪水随波弦韵曲,红枫逐浪谱心痕。

高山大海明珠艳,云彩桑田蓝玉魂。

万物蒙恩云水路,千帆入画浩乾坤。

——七律.秋景感怀

(第八首)

清风杨柳吊枝平,泉水廊桥春暖生。

野径吹茵峡谷去,华亭游客戏林莺。

山花粉蕊吐虹彩,劲竹随风弦韵鸣。

琴曲高山畅碧水,征程沧海渡尘惊。

(第九首)

夕阳西坠隐群山,晚暮炊烟渡水澜。

白鹭回巢勤展翅,飞鸿远旅影孤寒。

高楼悬月夜风冷,薄雾腾星幻梦船。

凝露浮光化彩蝶,瑶弦天籁舞乡关。

山里的父亲 篇15

于安邦说自己的财富来源于自己的婚礼,婚礼成了他的生意的一个转折点。1987年5月4日,于安邦举办婚礼。在婚礼上,于安邦发现,前来祝福的人不是姓王就是姓于,这两大姓几乎囊括了全村的人。他隐隐感到,这两大家族将会成为自己生意的最大资本。

老家摩云山村有一百三十多户,有七十户是姓于的,还有五十多户姓王。“老王家是我爱人的老家。通过我们俩结婚,我感觉家族这边来了这么多亲戚朋友,有一百几十户亲情的组合,对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是个无形资产。”

于安邦把参加婚礼的亲戚朋友完整地记录在一个本子上。婚后的第一个春节,他带着妻子,按照名单,挨家挨户去拜年,从村东头一直拜到村西头,从初一一直拜到十五。

当时,在农村这种条件下,很少是整个家族去走动的。于安邦拜年的时候,老辈为主,把平辈的人互相走动一下,家里有好的东西都随手带些,给老人孩子们。通过这件事,把整体都带动起来了,大伙都联系在一起了。拜年时,于安邦跟亲戚朋友说,有需要帮忙的,自己肯定尽力去做,希望大家互相帮忙,合伙做事。

1997年11月的一天,于安邦在市场上发现,一个月以前才一块钱一斤的蒜薹竟然卖到了三四元钱,而且非常抢手,一打听,原来这些蒜薹是从山东运过来的。

第二天晚上,于安邦把摩云山村的很多人召集到他家里,他跟大家说,有一个发财的机会,需要本钱,希望大家能帮自己筹集这笔钱。关键时刻,他长期以来积累的人脉关系发挥了作用。晚上来的三十多人,三万的、五万的,筹集了一百多万元资金。

第二天,于安邦拿着筹集的一百万元,火速赶往山东,订了350吨蒜薹。前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赚到了150万元。他不仅马上还了人们的钱,而且拿出15万元酬谢大家。第二年3月,还是蒜薹生意,村民们又帮了他一把。

就这样,于安邦做蒜苔生意,三年时间就积累了将近五百万元,他在村里的威信越来越高。

福祸相倚人财两空生意濒临绝境

2001年时,蒜薹生意跌入低谷,于安邦带着朋友四处寻找赚钱的机会。有一天,他开车在山里转悠,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他的车就在这个地方抛锚了。当时这里没有桥,河水湍急。

下边都是流沙,车一停以后,水把两边的流沙都冲掉了,把车就陷在那里了,如果再继续陷下去的话,就可能把车冲走。于安邦特别着急,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就在于安邦干着急没办法的时候,从不远处的孔家西沟来了十几位村民,他们热情地帮于安邦把车推了出来。当天晚上,人们又安排他住在村里。

第二天一早起来,于安邦推开房门,发现太阳正从山的东头顺着山脊梁缓缓地往上爬,他想起小时候父亲说过的一句话,为此观察了一整天。“当时我在这住的时候,那天早晨起来看到太阳从东边升起,骑着冈梁走,到了晚上从西边落下,我们这个山冈是头朝东尾朝西。我父亲在我小的时候跟我讲过,太阳骑着冈上走,从光照的角度上看,特别适合果树生长。”

于安邦很兴奋地找到了村主任,说自己有个好项目想在这里做。当得知所谓的好项目就是承包村对面那座只长荒草不长粮的荒山时,村主任摇起了头,“我说,你包这座山,你准备干什么?得考虑到后果,说你这山你砍木头你都卖不上这些钱。”

于安邦软磨硬泡了几回,村主任见他态度坚决,终于同意了,但要求于安邦必须答应一个条件——把户口挪来!鞍山人到辽阳来发展。

2002年,于安邦把全家的户口迁到了孔家西沟,成了这个村的新成员。他以八万元的价格承包了五百亩荒山,种上李子、杏儿、梨等水果。他觉得,这种太阳顺着山脊梁跑的山上,一定能长出满意的水果,日后可以稳稳当当地赚钱了。

于安邦想同时在山上栽几个品种,适合哪个我留哪个,不适合的当成绿化树卖掉。当时手里有钱,于安邦决定修一座桥,一来方便自己往外运水果,二来也算是给村民们一个见面礼,于是他找到乡政府请求支持。领导说给政策没问题,但是资金怎么办?于安邦当时一拍胸脯,说我来。光是这座桥就花了八十万。

于安邦把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几百万元都投进去了,在山下建了食用菌大棚,打算快速赚钱补助山上的运转。工程摊得大,他让自己的哥哥也前来帮忙,谁知这个决定给于安邦带来了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一天中午,劳累过度的哥哥休息时再也没有醒来。“看到我有难处的时候,他全力以赴。你说,我这么多的房子,他就在这屋住,说这个屋子暖和,这个屋烧得少。到中午的时候,我们来人喊他,感觉他还是鼾声很大,这么辛苦,谁也没舍得叫他。但是谁也没想到,他用这个地炉的煤烟直接把他熏了。”

为了弥补对哥哥的亏欠,于安邦将食用菌生意全部留给了哥哥的儿子经营。

祸不单行,此时他发现山上的果树长势都不理想,本以为万无一失的计划,还是落空了。

于安邦很郁闷,这几个品种都不适合这个地区发展,而前期这块又投入很大的物力和财力,本以为的几个品种行,但现在一个不成。亲兄弟去世,几百万花光,财富计划落空,于安邦欲哭无泪。

改良后深加工当场演示效果征服市场

于安邦决定把几个果树品种作为苗木淘汰掉,腾出一部分资金再做打算。有一天,于安邦在山里刨树,突然发现,有一种水果长势非常好。当地人叫做山里红。

于安邦非常奇怪,这个山上没有种它,它怎么长出这么多,又是枝叶茂盛。我想,肯定是这个地区适合它生长。

不出于安邦所料,这座荒山上原来就有很多山里红树,因为口感不好,不值钱,都被人当柴火砍了。他承包以后没人再砍,几年下来已经漫山遍野。于安邦敏感地意识到,这种小红果子将让他摆脱困境,甚至财富爆发。“看到它以后,我想到我们在市场上看到很少有山里的山里红鲜果出来,因为我是搞水果流通行业的,市场上没有,我感觉我看到了一种希望,真的商机来了。”

于安邦查阅了很多资料,原来山里红也就是山楂,他发现的山里红是山楂的一个变异品种。这种山里红外形瘦小,口感酸涩。于安邦想,这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如果能改良品种,山里红就是摇钱树。

野生山里红满山都是,又长得非常好。既然它的产品质量不行,它的口感不好,嫁接一个好的品种,不就改变它原有的销售状况了吗?

于安邦几乎跑遍了整个华北和东北地区,最后在辽宁鞍山找到了满意的品种,他请当地农科院的行家教他嫁接技术,几年下来就改良了当地的山里红品种。

2008年,于安邦的五百亩山上种满了山里红。改良后的山里红甜了好多,他把卖价比一般山楂提高了两块钱,但顾客都说他卖的就是普通山楂。

山里红拿来以后,老百姓都以为是普通山楂。于安邦鼓励人们品尝。山里红里面是红的,这种果是很少的。山楂外边是红的,里边是白的。有很明显的区别。

当年,于安邦的山里红卖了五十万元。他算了算,要多赚钱还得靠加工。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山楂加工厂,立即把山里红像普通山楂一样加工。然而,因为个头的问题,麻烦又出现了。“找不到合适的去核设备,人工投入的费用非常高。后来找了一个山楂加工退核的设备,核是去掉了,但是我们的果肉也去掉一大半,而且核还裂了,有的是把肉剩得特别多,有的是整个小果下去了,损耗特别大。”

这番折腾反倒让于安邦发现了一个销售办法,既然跟普通山楂脱不了干系,就干脆比照普通山楂把山里红做成系列产品,然后让销售人员现场榨汁进行对比,目的并不是让人分辨谁好谁坏,而是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

顾客都问是不是加色素了?于安邦现场拿鲜果榨一下就说明了问题了。这个巧妙的办法渐渐打开了市场。2011年,山里红鲜果以及加工产品,总销售额突破了一千万。

上一篇: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下一篇:室内设计专业的个人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