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描写写景作文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生描写写景作文(精选16篇)

小学生描写写景作文 篇1

当我们走进公园大门的时候,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地,就好像一张巨大的绿色地毯。在这个草坪上有着许多的美丽的小花儿点缀着,仿佛是地毯上绣出的花纹,还有许多的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这样的美景吸引了许多的游客,男女老少,接踵摩肩,热闹极了。

我和爸爸顺着这条小道来到公园的一角。远处,连绵不断的山峰倒映在平静的湖水中,显得更加青翠。这时,一阵微风拂过,刚才水平如镜的湖面顿时泛起鱼鳞般的波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点点金光,湖面上像洒满了珍珠似的。微风一过,湖水又恢复了平静,湖面上的荷叶绿得发亮,给湖水增添了几分姿色。

我们绕着湖岸,来到一座石拱桥上,这座拱桥的栏杆是用汉白玉雕刻成的,刻着许多的花纹,飞禽走兽,栩栩如生。特别是桥头的那两尊狮子威武雄壮,给桥增添了生机,桥面宽阔,可以容得下一辆小车通行。顺着爸爸手指的方向,只见一只小船缓缓地从桥下划过。在不远处,还有许多的小船儿,仿佛是一片片叶子浮在水面上,听爸爸说,那些小船是专供游人玩耍的。

我们从桥上下来,就顺着小鹅卵石铺成的小道来到山顶的小凉亭,小凉亭的周围郁郁葱葱的柳树和奇形怪状的假山。凉亭上飞檐翘首,六角高耸,金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着金光,六根柱子用朱红色漆过的很粗,要两个人才能抱得过来,柱子上刻着精美的龙凤,蛟龙仿佛在翻腾,凤仿佛展翅翱翔,还有各种走兽,活灵活现。中间有一张圆形石桌,这是供游客下棋用的,真是一个好地方呀!诗句结尾

小学生描写写景作文 篇2

一、借一双“慧眼”

世界并不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想要发现美, 就需要学会观察。对小学生而言, 他们并不太了解“观察”和“看”的区别, 虽然每天都在看, 但基本上是无目的、随意的看, 不注意观察景物的形状、颜色及变化, 更谈不上认识景物的本质和特点, 凭这种浮光掠影的印象, 当然是写不出景的。那么, 究竟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眼中有物

“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 在作文之初, 首先要确定写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前先进行思考, 即要选取哪一处景物, 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观察这一景物, 采用什么方式观察。为此, 在作文前, 我安排了一次“春游校园”活动, 让学生自由组队, 边走边观察, 边观察边讨论, 边讨论边记录, 每位小组成员确定一处景物观察并写作。

2.眼中有景

想要进行写景作文, 首先要选定景物, 然后仔细观察这一景物, 观察不只是用眼睛看, 还包括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身体接触等等。只有充分发挥多个感官的作用, 才能全面认识这一景物。于是, 我让选择同一处景物的学生组队观察, 例如, 观察树的一组学生围着树仔细观察, 有的用脚步丈量距离, 有的用手指敲敲树干, 有的用耳朵去听听声音, 有的用脚轻踢从地下钻出来的树根, 有的模仿树的形状做出造型。通过对选定景物的细心观察, 学生对景物的认识会更加深入。

3.眼中有序

如何才能有条理地将观察到的内容表达出来呢?这需要把握一个“序”字。针对本次习作“选一处景物, 再把观察到的按一定顺序写下来”的要求, 笔者把学生选定景物的观察素材整理出来, 并着重展开“序”的讨论, 即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在哪里突出重点等。

4.眼中有神

林语堂曾说:“人有人趣, 物有物趣, 自然景物有天趣。”这里的趣就是此事物区别于彼事物的标志, 即特征和个性。只有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在写作时才能与众不同, 才能传神动人。笔者在进行课堂练习时, 将事先拍摄下来的景物制成幻灯片, 让学生根据幻灯片上的提示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 如景物的形状像什么, 接触时有什么感觉, 它的颜色让你想到了什么。提示的内容广泛, 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思考时加入联想与想象, 意在打通景与情的界限, 让景物活起来。

二、磨一面“明镜”

记得张化万老师曾说过一句幽默且富有哲理的话:“眼高手低固然不行, 但眼不高也不行。为了帮助学生练眼力, 我们可以赏析教材中写景的句段、篇章, 打磨一面鉴赏的明镜。”在这里, 我以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七月的天山》第二自然段为例, 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赏析。

附上《七月的天山》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进入天山, 戈壁滩上的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 迎面送来的雪山寒气, 会使你感到像秋天似的凉爽。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 太阳下, 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融化的雪水, 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 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 浪花往上抛, 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每到水势缓慢的洄水涡, 却有鱼儿在欢快地跳跃。这个时候, 饮马溪边, 你骑在马上, 可以俯视阳光透射到的清澈的水底, 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 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 给寂静的天山增添了无限生机。

1.磨“镜”第一步:抓景物

这段话共有五个句子, 我让学生在默读后思考每句话分别写了什么。在思考和交流之后, 学生得出结论, 即这五句话分别写了作者的行踪、雪峰、雪水、洄水涡、饮马溪。我向学生提问这些景物都是围绕什么写的, 一阵思考之后, 学生发现这段话描写了天山之水, 即有了雪峰才会有雪水, 有了雪水才会有饮马溪。至此, 学生明白了写“水”可以从源头开始, 并且, 与之相关的景物都可以作为观察和写作的对象。

2.磨“镜”第二步:理顺序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天山”, 请学生把作者观察到的景物添加上去, 并注上景物的名称。在一名学生添加的过程中, 其他学生给他作指导:“往下!往下!”原来, 他们早就发现了作者的表达顺序, 即从上到下。接着, 我又和学生一起探讨为什么要用从上到下的顺序来观察。经过讨论, 学生发现观察一处景物时, 不仅要有顺序, 还要选择合适的顺序, 就像描写水, 因为水来自峰顶并顺流而下, 所以要从上到下进行描写。

3.磨“镜”第三步:观神韵

关于作者描写景物的特点, 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发现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所见的景物写得栩栩如生:写雪峰, 把雪峰比作白缎, 把雪峰间的云影比作银灰色的花朵, 整个雪峰像一块绣花的白缎;写雪水, 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 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 又写出了它的光亮, 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盛开的白莲花, 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那么美, 那么讨人喜爱。然后我做了总结:“让景物传神的方法有很多, 合理的拟人和联想都是此类方法的运用, 同学们在写作中可以运用这些方法, 从而增加景物的神韵。”

三、指一条“材”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生脑中无物, 即没有素材的积累, 要想让他们写出好文章是不可能的。因此, 指导学生写作文的基础就是积累大量的素材, 尤其是写景类的文章, 由于小学生所学不多, 生活经验和体验也较少, 因此, 积累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为他们指一条生“材”之道很有必要。

1.材料之来源

第一, 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景物, 只要留心观察, 不断扩大自己的眼界, 捕捉一枝一叶, 并细心体会, 就会有鲜活的材料跃入视野。第二, 写作素材来源于阅读。积累素材, 除了从生活中获取直接经验外, 还可从阅读中获取间接经验, 阅读他人的文章, 在阅读中启迪思维, 发挥想象, 从而生成自己的素材。

2.材料之序列

积累的材料包括字、词、句、段、篇, 如何将这些材料组合起来, 这是需要序列的, 从词语到成语、谚语、歇后语, 从现代佳句到经典古诗词, 从段落到篇章, 从描写对象的一统化到分门别类, 从单纯绘景到景情交融甚至景情理合一……我们需要在新的序列不断派生的过程中, 在脑海中构建素材大厦, 从地基开始, 如建设高楼大厦般将材料排序组合。

3.材料之存储

怎样帮助学生存储材料呢?顺于口、熟于心是存储材料的第一步, 无论词语还是句子, 都有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 最终达到脱口而出的境界。我采用了造句的方法, 为了能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材料, 我组织学生观察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的校园风光, 让他们尽量多地造句来帮助记忆并存储材料。同时, 建议家长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带孩子出去游玩, 在游玩的过程中帮助他们积累材料。另外, 我还指导学生摘录好词佳句, 鼓励他们写观察笔记, 以此存储素材。

浅探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写景作文 篇3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写景;观察

写景文章以景物描写为主要对象,景物描写是运用生动的语言把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的状态、特征从形态、色彩、声音、光影等方面真实、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再现于读者面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要写好这类文章,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学会观察,积累素材

要写好景物描写的文章,就要学会观察,平时积累素材。在具体的习作中,如果打算写某一处的景物,绝不能凭想象,应该深入实地,仔细观察,积累写作素材。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我们应向学生渗透一些常见的观察顺序:

1.选好角度,定点观察

定点观察就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进行观察。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选好合适的观察点,选取恰当的视觉角度,把观察到的景物限制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准目标,不变位置,依据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这种观察法,定点定位直接对准画面,最适宜于典型环境里的自然景物或风俗人情的描写,就好像是摄影拍照的特写镜头一样焦点醒目。运用定点观察之后的定点描写,可以把景物描写得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实感,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在《鸟的天堂》中,作者巴金有这样的描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榕树正是茂盛的时期,它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么美丽的南国的树。”作者自始至终把观察的目光定点在大榕树上,对榕树的枝、叶、根的形状、颜色、位置进行了细致观察,然后从外形描写入手,浓墨重彩,逼真地表现出了榕树的勃勃生机。

2.移步换景

观察点不同,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情况也就各不相同,得到的感受也就大不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使用动点观察法,即连续移动观察位置,从不同的观察角度观察同一景物。

如《颐和园》一课,作者就以不同的观察点来描写园中的景色,或立足公园大门,或驻足万寿山下,或站在万寿山上,或立于昆明湖堤岸,描绘的是一幅幅异彩纷呈的图画。颐和园面积宽广,作者不能一眼就把景物看完,所以观察点必须移动变化,这样才能细致地描绘出园景。

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所谓“寓情于景”就是将自己的感受寄托于景物描写。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的“躯壳”,是没有生命力的。景物描写不仅要写出景物的美好,还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让景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自然交融,浑然一体。

例如在《山雨》一课中,作者这样描述:“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段话描写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绿”,连用两个“流进”体现了两个层次,这“绿”不光是眼睛看到的,更是用心灵感受的,突出雨中的“绿”那种让人难以忘却的美。作者通过对山雨色彩美的描述,表达了对山雨的喜爱。

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静态描写,要绘出景物的外形、内涵、色彩和神韵;动态描写,要对事物的动作、声响、神态作细致的描绘,达到景物传神、生动、鲜活的效果。在写景的时候,要把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有机结合,使景物既有静态美,又有动态美,才能深深感染读者。

例如《第一場雪》这样写道:“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这个片段中,作者利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活灵活现地写出了雪后的美景。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应该要求学生既要有静态描写,又要有动态描写,做到动静结合,构成完美的整体。

总之,只要善于观察,结合观察合理想象,并产生真情实感,加以有条理地叙述,就能把作文写好。

参考文献:

[1]杨凌.学生作文辞典[M].海南教育出版社,1995.

[2]吴立岗.小学作文教学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描写风景的小学生写景作文精选 篇4

远远地就看见山顶上有一个特别大的“手术针”,像一个银色的月牙,这就是缝山公园的由来。耳畔突然传来闷雷般的隆隆声,只见瀑布从山顶奔泻而下,犹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从天而降。流水飞溅到岩石上,像一颗颗断了线的珍珠,晶莹剔透。层层雾气透过阳光,五彩缤纷,霞光万道。

山脚下东西两边各有一个人工湖,我称它们为“日潭”和“月潭”。微风吹来,湖面上波光粼粼。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三三两两的人群来到湖边散步、小憩、放松心情,尽情享受这迷人的风光。而我也禁不住水的诱惑,不顾妈妈的阻拦,下水寻乐。清凉的水冲过脚面,一下子凉到了心里,舒服极了!湖边水声悦耳,连同游人的欢声笑语,汇成了欢乐的海洋。

夕阳西下,在妈妈的一再催促下,我才恋恋不舍地踏上了回家的路,可那快乐的感觉久久难忘。

小学生描写写景作文 篇5

北邙山不高,也不大,但山上却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果树:苹果树、桃树、梨树、石榴树、核桃树,简直就是一座花果山。

春天,山上的树木长出了嫩绿的叶子,青翠欲滴;山上的小草也发芽了,绿油油的漫山遍野,像是给小山穿上了淡绿色的衣裳。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山脚下抬头望去,山坡上,树丛中,农民伯伯们正在辛勤的劳动着:有的在播种,有的在修剪果树。不时还有小燕子凌空掠过,随后就飘下来一阵阵欢快的歌唱声。

夏天到了,树木长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我在果园里,一边听着蝉的歌声,一边和爷爷一块拔草,别提多开心了。

秋天来了,树叶也开始落了,风一吹,就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飞舞;石榴熟了,像一个个红灯笼似的挂在树上,摇来荡去;苹果也熟了,挂在树上红彤彤的,摘下一个,吃起来香甜甜的。你若再到花生地里,刨一把土里的花生,吃一口肯定满嘴流油。

冬天,山上树木的叶子全部落光了,树枝光秃秃的,但一场雪下来,山、树木和庄稼马上就披上了洁白的棉被。满山遍野便都是洁白无瑕的世界了。

描写梨花写景作文 篇6

阳光和煦的洒在它的身上,那是一朵结白的梨花。它是那绿叶中第一朵盛开的“天使”,它朴素中带着几分贵族才有的气质。那绿叶中的一朵白花呀!是什么让我如此着迷与你?

每当我经过那个小院,都迫切地想见到你。在那么多白花中,我只喜欢你一朵,只着迷你一朵。早晨,蝴蝶在你身旁飞舞,但此时的蝴蝶已黯然失色,没有谁能比过你这高雅的气质。夜晚,萤火虫的灯光把你照成了月光女神,显得神秘又美丽,啊!我多么喜欢现在的`你,要走却不想离开。

脚下是柔软的草地,身旁是翠绿的树叶,头上是高远的蓝天,你的生活环境真美!我慢慢移动脚步,闻着空中所留下的悠香……

浅谈小学生作文中的细节描写 篇7

一、留心观察,积累素材

小学生的生活可谓多姿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这些都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助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来,因为作文教学不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启学生的写作源泉。

二、巧借教材,感悟写法

如何用好这些生活的积累?怎样进行细节描写?教材就是很好的借鉴。

(1)认真观察,选择经典细节

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中,严监生临死的经典动作描写: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这是作者对严监生咽气前的一段描写。此时,严监生已气息奄奄,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并不重要的两茎灯草。如果严监生这时还能说话,他可能会说:不要点灯草,要点最多只能点一茎灯草,费财啊!在这个经典的细节描写中,一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跃然纸上。

(2)准确用词,表现人物特点

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段细节描写:“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这段描写形象地体现了伯父和爸爸关心、热爱劳动人民的美好品质。扶、蹲、跪、夹、洗这一系列细小动作的描写充分说明了伯父的细致、热心。“于细微处见真情”。这段细节描写丰富了人物的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有灵魂,而且把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凸显出来,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活。

三、及时交流,学会修改

俗话说得好:“一人计短,二人计长。”学生各自的观察,是按照各人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进行的。这样获得的观察素材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但不乏粗疏或片面。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定期进行交流,相互补充。每一次专门的细节描写练习或作文之后,教师都应该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这种交流。

一方面,将学生中的得意之作在班上朗读、传阅、张贴,以起到榜样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指导修改该用而不用细节描写的地方或者修改不成功的细节描写。

如在学习了《金钱的魔力》后,学生已深刻领会了托德“笑”中的含义,我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仔细观察生活中人物各种各样的“笑”,并让他们练习进行细节描写。课堂上,我选择了几个写得比较有特点的典型片段让学生主动交流,并且帮助同学运用所学到的细节描写的方法进行修改润色,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更活跃了。

学生(描写微笑):

我拨开重重的眼皮,映入眼帘的是妈妈一脸放心的微笑,“烧退了”这句话犹如轻松的音符,一直追随着她。(原文)

我拨开重重的眼皮,映入眼帘的是妈妈一脸雨过天晴的微笑,像那朝晖照亮黎明般热烈,像彩虹悬挂晴空般轻盈。“烧退了”这句话犹如轻松的音符,一直追随着她。(改文)

第二句的描写显然精彩多了,用一连串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妈妈慈爱的笑容,以及这笑容带给“我”的温暖。

在学生书面训练“细节描写”的基础上,引导阅读欣赏有关著作中描写“笑”的文章片段,如马克·吐温《金钱的魔力》中多处描写托德的“笑”的精彩语段,曹雪芹《红楼梦》中有关刘姥姥逗笑的精彩片段,范进中举时的“狂笑”片段。通过这些阅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从中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小学生描写写景作文 篇8

一、用心观察,选取典型细节,彰显人物个性

细节描写在文章中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选择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题的事物。这样才有利于突出人物形象,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力求取得“于细微之处见精神”的效果。如我国清代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对严监生的刻画:“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毫无起色。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以后,医生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著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看到这一细节,真让人忍俊不禁,一个活脱脱的中国葛朗台被刻画得淋漓兴致。

同时,细节描写还要选择那些鲜活、独特的细节。如《孔乙己》中的一段肖像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段描写,抓住了“长衫”这一典型细节,穿长衫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象征,而孔乙己的长衫却“又脏又破”,一个好逸恶劳、穷酸潦倒、饱受凌辱摧残的迂腐封建知识分子悲剧形象赫然出现在我们眼前,也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愚弄和迫害。这里没有借助比喻、夸张之类的修辞手法,只抓住典型细节,却活画了人物的肖像,文字是那样简练朴素,而形象又是那样生动逼真。

二、锤炼动词,细化动作,延长过程,渲染情境

在动作细节描写中,我们要精心锤炼恰当的动词,寻求以少胜多,甚至一字传神、一字千金的效果。如《范进中举》中“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扯”这一动作细节的描写非常传神,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胡屠户庸俗势力、溜须拍马的市侩形象。胡屠户一边“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一边假意推辞道:“你且收着。”并不等范进说完,“连忙把拳头缩了回来,往腰里揣”“千恩万谢”之后,“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用“攥”“舒”“缩”“揣”四字,使这个见钱眼开、虚伪做作的市侩小人丑态跃然纸上。真实生动的细节,通过简洁准确的语言,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特征,极大地增加了讽刺艺术的魅力。

再如《背影》中特定情景下父亲的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由于视觉角度的限制,作者省略了父亲的脸部及其正面表情动作的种种描绘,作者只用极简练的速写笔法,抓住传神的细节,勾勒出一幅淡淡的背影轮廓画,创造出一种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从父亲努力挣扎攀上月台的背影中,人们会联想到父亲当时吃力的神态,或咬牙使劲,或汗溢面颊,想见其甘心为儿子奔波的情怀;从背影中,人们还会想得更多,似乎会看到父亲家道日衰的过去,也会预见到他离“大去之期不远”的未来。由于背影的表现角度选得好,写得隐而不露,约而不繁,含不尽之意于背影之外,发人深思,催人联想,所以它具有较大的艺术容量,经得起读者反复鉴赏。

描写景色的写景作文 篇9

顺着人群,通过大堂,穿过一道小门,赫然展现出一片天地,空旷的地面,上面竖着16根柱子,左右各8根,小广场的中央插着一面大彩旗。旗子后亦是别有洞天,但是“闲人免进”。“洞天”旁摆放着一个硕大的狮头,虽经岁月的冲刷,颜色已经渐渐掉落,但那神情,那气场却丝毫不能让人忽视它的存在。人们陆续进场,坐在广场周围。

伴随着音乐,先走出几位表演武术的人,它们技艺精湛,拳头与腿绽放着力量的震撼人心的气息。但是最精彩的却是而后的舞狮。舞狮乃中国非物质文化之一,也有吉祥如意的象征。而这场舞狮,也让我领略到了力量与文化的美和与之影响的巨大。“红狮子”与“黄狮子”先后出场,两只“狮子”活灵活现,仿若真狮子般的在上空跳跃,行走,博取着人们的目光。它们的一举一动,每一个细节,都把握得恰好分寸,不骄不躁,甚好。在这里停留了一会儿,我们就继续乘坐大巴前往西樵山景区。

当满目几乎被翠绿色所填满后,我们到达了景区,拎着兴奋的心走入这个神秘的地方。先是钻入了“四方竹林”中,竹林中有各类竹子,感觉它们挤满了这片竹林,但是每单个竹子却会有一定的间隙。每一株都姿态万千,但却仍是阳刚之美,非常喜欢。紧接着我们涌入了“桃花源”,里面各类的花簇拥在一起,缤纷的颜色为这肥沃的土地铺上了一层色彩,红的,黄的,紫夹白的,它们以绿茎为辅,绽放着笑容。一路的行走,终于看到了山中那尊巨大的佛像。

佛像与我们似隔千里,“千里”既一层接一层的阶梯,阶梯下方与阶梯中雕刻着许多精美的浮雕,也种满了鲜花。我摩拳擦掌,跨上了通往大佛的阶梯。一步接一步,看着佛像离自己越来越近,往身后望去,却觉与地面越来越远。终于,登上了阶梯最高处。再细看那佛像,面目慈祥,双目微闭,嘴唇轻抿,身穿花纹细密的衣服。她的神态与举止,使院中的气息越变庄重。她高耸入云,却使人感觉那么的亲切。再看她的底部边缘,各种浮雕,每一个浮雕都演绎着一个故事,或是一场梦,每一个细节,都雕刻的清楚而不落一点儿瑕疵。而远望一整个佛像,她遥望着远方,不知看到了什么有趣的景象。

而后,我们也参观了其他的景区,景区中大多是风景优美,小桥流水,有山有水,也有奇石,缆车的700米游览看见了大山的一草一木,动植物的各种姿态。

描写竹林的写景作文 篇10

竹林的风?如果说春季的风是一种清凉,那么竹林的风亦是一种幽静。竹林的仙境人之向往,让我在干枯的竹叶上小睡。倚着的是古老苍劲的毛竹,呼吸的是竹林深处的空气,无论是城市里的繁华小屋,还是小屋中的高档沙发,哪能比得上竹林里的一竹一叶?

竹林深处,光在闪烁。无论站在竹林何处,都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阳光在闪烁,它在泛滥,当喜怒哀乐束缚你全身时,竹林的阳光却能够消除你心中的苦闷,让你在迷途中不徘徊。相传古时有个失恋者,忧郁到想去自杀,几经波折来到了竹林上吊,当竹林的一束阳光照在他身上,顿时一种温暖泛滥的气息弥灌了全身。完全没有了当时的那种忧郁,心中充满了信心,不仅使自己重新振作,还让许许多多的人感受到了竹林的气息,挽救了很多人。这个故事已经传了好几代,但美丽的竹林阳光,却感动了很多人。

竹林深处,风在流动。竹林深处,让你切切实实感受到竹林美丽的,亦是竹林风。人生徘徊,身边的风最重要。酷热的风会使你恼怒,寒冷的风会使你变得悲哀。自从独行者从5000年前走到了现在,身边的风愈加变得冷酷。而竹林风带给你的是一种自信,一种美丽,一种没有悲哀的世外桃源。有什么从你身边逝去,亦有什么从远方来到你身边。竹林风,点燃了心中的希望,熄灭了心中的怒火,再现了5000年前的文明,抹去了往日的悲伤。

竹林深处,蝈蝈在歌唱。还记得达尔文在《昆虫记》中有一篇蝈蝈的文章,写的就是蝈蝈的美妙的音乐。迷失者何曾没有听过流行音乐,那是用嗓音与扩音器组合而成的,是失去了音乐人自己的独特艺术。而大自然的音乐是“纯”的,我们不必去说黄鹂的美妙,但是蝈蝈的演奏,也可以让我们陶醉。虽然没有很多人去关注,但他以自己的独特,赢得了世人的赞同。竹林深处,蝈蝈在歌唱,没有时间的束缚,没有空间的束缚,尽情地欢快得唱着。

我在竹林停留,在竹林风中,在阳光中,在歌声中,我懂得很多。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景能力 篇11

一是习作对象内容空洞,或不合逻辑,或常识错误,即言之无物。如一位同学这样描写新疆喀纳斯,“我们来到了卧龙湾,只见四周森林茂密,繁花似锦,绿草如茵,仿佛世外桃源一般。”经过与小作者交谈,笔者得知学生游览时观察不细致,习作时凭借模糊印象,再调动自己积累的好词好句,就出现了多种景象云集的不合逻辑的情况。

二是习作语言干巴无力,或缺乏想象,或词句单一,即言之无文。如一位同学写小蛮腰:“小蛮腰的夜景很漂亮,整个塔身五光十色,有蓝色、黄色、绿色、红色、紫色,真好看!一到放烟花的时候就更漂亮了,烟花千奇百怪,有的直接发射,有的绕着小蛮腰发射,真是壮观!”这段文字描写了小蛮腰的夜景,光色和烟花,求真求实,若整篇文章都是这样的文字,就会缺少想象、词句单一,语文的味道不浓。

三是习作杂乱无章,或段落无序,或句子无序,即言之无序。如一位同学描写自己的小区,先写门口花坛如何美不胜收,再写小区如何大、是孩子们的娱乐天地,最后又掉过头写花坛如何美,显得结构混乱。

因此,笔者以人教版部分写景课文和其他课文的部分段落为阅读材料,结合写景习作模型,探索文本的写景规律,做了一番“言之有物”“言之有文”和“言之有序”的尝试,为提高小学生的写景能力提供新的途径。

一、 观察有道,言之有物

一般来说,观察的完成需要经过三个步骤:占有表象、比较差异、筛选要点。考虑到写景特点,笔者认为观察景物要做到如下三步。

1.整体印象

第一印象一般是整体的,可运用多觉法、跟踪法、鸟瞰法等欣赏景物的整体及构成景物的要素,如:《桂林山水》,整体感觉是山水如画;学习《颐和园》后,人们感觉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2.筛选要点

巴尔扎克曾说“细节成就作品价值”。在欣赏整体美的感觉下,总有一两处景物格外引人注目。如《桂林山水》,最吸引人的还是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其他景物,如空中迷蒙云雾、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只做点缀。

3.抓住特点

景物是丰富多彩的,通过比较观察,能够欣赏景物与众不同的特点。同样描写山,繁花似锦的七月的天山、如笋似玉的桂林的山、云雾飘渺的黄山,就有很大不同,吸引游客的魅力也不一样。如《索溪峪的“野”》一课,张家界的风光千奇百怪,最吸引人的却是它的“野味十足”,继而通过山野、水野、动物野和人野四个方面展开描写。笔者以《桂林山水》为例,引导学生重温观察景物的三个步骤。

师:桂林山水给作者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或者“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总体印象)

师:《桂林山水》写了哪些景?

生:漓江的水,桂林的山,还有竹筏小舟、绿树红花。

师:最能体现桂林风光甲天下的是什么景?

生: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即桂林山水。(筛选要点)

师:桂林的山水和其他地方的山水有什么不同?具体描述一下。

生:漓江的水……桂林的山……(抓住特点)

师:你们去过哪处景点?总体印象如何?里面有哪些景物?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具体描述一下。请依据这些提示写一写。

学生之所以写不出什么东西,言之无物,主要是因为其观察的精确性不高、判断力不准、目的性不强。有人对小学生的观察力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高年级学生观察的精确性提高,对事物进行分化观察的能力增强,但不具普遍性;开始区分观察事物的主次特征,注意有表现力的特征,但不具普遍性;一般能按先后顺序观察;观察目的性增强,但与低年级学生的随意观察无显著差异。精确性与判断力方面的特性反映到学生习作中就是容易出现言之无物,即描写笼统、泛化,注意无表现力的特征,忽略有表现力的特征。以教材中的写景文为范文,可以让学生明白观察的重要性,明白观察是有路可循的,只有做到观察整体、筛选要点、抓住特点,才可以将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的内容写清楚。

二、 养护想象,言之有文

想象实质上是观察的深化,如果说观察是为了真实地反映景物的本来面目,是一种“无我之境”,那么想象就是景物在游客心目中的主观呈现,是一种“有我之境”,运用想象不仅可以增加作品的文采、艺术魅力,还可以让景物的意境更有情,更能凸显写作者的独特感受。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表现在语言这一物质外壳上,则是大量使用拟人、比喻。因此,写景习作可以引导学生多用比喻、拟人等富有想象力的辞格,来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清楚,传达对景物的某种情感,增强习作的魅力。

笔者以《山雨》为例,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风景的独特感受。

(学生已经把握课文的描写顺序和描写内容)

师: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技巧写出山雨的韵味呢?结合相关语句说说。

生1:作者写雨声,用了比喻,把沙啦啦的小雨比喻成无字的歌谣,而且越来越清晰、响亮,突出了山雨越下越大的特点。

师:比喻的手法,抓住了雨势的特点。

生2:作者写雨声,还加进了幻想的色彩,他把雨丝比喻成柔软的手指,把岩石比喻成琴键,给人一种很唯美的画面。

师:是什么样的画面?再想一想。

生3:山雨,像烟一般,雨里的一切都变得朦胧起来,雨姑娘优雅地弹起钢琴,琴声美妙动听。

师:也是比喻,却隐含着一幅画。作者正是通过联想和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雨飘洒图。同样是描写雨声,如果这雨是下在别处,你又能联想到什么呢?

生4:“啪哒,啪哒……”咦,是谁在敲打我的窗?掀开窗子,哦,原来是雨来拜访了。

生5: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狂,像极了森林狂想曲,不是狼嚎就是狮吼。

生6:雨过天晴,瓦片上的雨滴依然落个不停,滴在石板上,叮咚——,真是余韵悠长呀!

……

师:同学们的联想真丰富,拟人、比喻可以帮助我们表达独特的感受。

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运用比喻、拟人来描写景物并不难,难在抓住特点把景物写优美,写出语文的味道,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因此要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品味作者的遣词造句,感受表达技巧,并结合文本情境再造画面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灵感,做到言之有文。

三、 理清表达,言之有序

1.观之有序,言之有序

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思维才有条理,表达才能层次分明,否则,事倍功半。小学生习作中出现最多的顺序就是观察顺序,观察到什么就先写什么。因为学生观察的无序,导致了习作的无序。因此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就非常必要了。从课文中,我们可以学到一段时间内景物的时间变化顺序,如《小兴安岭》的“春夏秋冬”和“早中晚”,《钱塘江大潮》的“潮来前、潮来中、潮过后”,甚至《火烧云》中的短暂时间变化顺序“一会……一会……”。

2.移步换景,游中有序

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学生基本能掌握时间变换的顺序,但在运用空间变换的顺序时容易出现混乱,特别是定点观察和游览两种。定点观察就是固定观察点,按照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写出景物,或由远及近,如《观潮》;或由近及远,如《山中访友》等。而游览就是边走边看,移步换景。要想让学生会用游览顺序,宜采取“扶——半扶半放——放”的方式,鼓励学生从课文入手,找出游览的语句,抓住游览的动词,画出游览示意图;再领着学生游览一下校园,沿着自己的足迹逐一观察发现的美景,并在自己的本子上记录自己曾经到过的地点、看到的风景,画出游览图;最后让学生自己用学到的方法独立完成习作。

笔者以《颐和园》为例,引导学生理清文路,言之有序。

师:自由读课文的2~5自然段,画出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上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开火车读画出的第一句话,想想这是什么顺序?(游览顺序)

师:请把作者游览过程的动词圈出来,再把作者的旅游路线画下来。

师:让我们到校园里走一走,写写我们的游览顺序。

师:根据刚才的游览,写一处景物。例如:进入校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笔者在发现一些学生不会运用游览顺序时做出的一次补救,旨在探索文路、体会文章的结构美,并不惜时间把课堂搬到了校园,让学生在游览中学习游览顺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果是在习作前进行这样的指导,相信效果会更突出。

综上所述,写景习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观察、想象、表达缺一不可。观察,求真,让习作有话可写,言之有物;想象,求美,让习作生动形象,言之有文;表达,求清,让习作文路清晰,言之有序。

参考文献

[1]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 林可夫.基础写作概论[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3] 张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4] 王崧舟.“写作本位”:读写观念的重构——著名语文教育家潘新和先生言访谈录[J].小学语文教师,2008(6).

[5] 王尚文.此为“之一”,并非“唯一”[J],小学语文教师,2013(5).

[6] 闾海燕.原始(儿童)思维与比喻、拟人修辞[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7(1).

写景作文口诀 篇12

景物不同特点异, 抓住特点要牢记。

时间变化纵向思, 地点变化横向联。

景中有人景有趣, 景中有情文章鲜。

总分写景最常见, 描写景物抓特点;

四季变化最常用, 春夏秋冬是重点。

定点写景有顺序, 时间变化分层点;

静态动态对比写, 颜色形状联想变。

动点写景是参观, 地点变化交代全;

首尾呼应最重要, 结构完整是一篇。

联想写景最好玩, 巧妙联想趣无限;

视角变化写景物, 空间方位要突出;

体验写景要新颖, 独特感受不一般;

分类联想细致写, 下笔有趣是重点。

拟人抒情景生情, 想象联想并列段;

景物童话有乐趣, 细节描述新故事。

写景多用修辞法, 语言优美人人夸;

描写冬天的写景作文 篇13

冬天悄悄地来了。小河结成了冰块,我们一个个穿着溜冰鞋,在结了冰的小河上尽情的溜冰,个个脸上都挂满了灿烂的笑容,一不小心,摔了一跤,虽然很疼,但是心里却乐开了花。

冬天悄悄地来了。我们这些小朋友们要玩一次雪橇比赛,我们先在山脚下设一条红色的终点线,只要谁先从山顶上最快滑到山脚下,谁就是胜利者。比赛马上开始,王强滑的最快,第一个冲过了终点线,我们都为他欢呼。

冬天悄悄地来了。美丽的梅花探出了头,梅花生长在冬季,梅花是冬天的象征。梅花它不畏严寒,不怕困难和挫折,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希望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要像梅花一样勇往直前哟!

描写冬天的写景作文 篇14

一片片雪花在天空中飘飘荡荡,像飞舞的蝴蝶落了下来,它们落在了树上、房上、路上,整个世界都穿上了银白色的大衣。小朋友们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小松鼠在树洞里嗑松果,冬季是一幅美妙的油画。

走在雪中的公园里,有美妙的声音不断传入耳中。听,“噗”是树上的雪掉在地上的声音;“咔嚓”是树枝被雪压断的声音;人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还有小朋友的欢笑声……

天气寒冷的冬天,家人团聚在一起,围在一起吃热腾腾的饺子,谈天说地,好不快乐!冬天是寒冷的,但人的内心是火热的。

七年级写景作文方法指导 篇15

学习写作当然离不开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 通过模仿、借鉴语文课本上所选的写景文章的写作技巧是一个可行之法。

一、从语言上进行仿写

在七年级上册语文书中, 第三单元都是写景的好文章, 朱自清的《春》,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 这些名家的作品具有典范性, 无论是布局谋篇, 还是具体描写的段落, 都具有典型性, 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我布置了一个以“秋”为话题的写作练习, 有一部分学生模仿借鉴了课文中的语言, 写出的句子如下:

1.阳光照射在湖面上, 波光粼粼, 湖水绿得逼你的眼。

2.秋之色如暖的红, 如枫叶, 如斜阳, 标志着生命的终结。

第一句模仿了《春》中“树叶儿却绿得发亮, 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将湖水绿的程度描写成“逼你的眼”, 可以很好地表现出树叶鲜亮, 翠绿欲滴的特点, 将学到的描写小草的词语活用到湖水上, 也很贴切。第二句为《夏感》的仿句, 原文中为“春之色为冷的绿, 如碧波, 如嫩竹, 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 如夕阳, 如红叶, 标志着事物的终极”。仿句从形式到内容都很好, 用到作文中, 可以说是作文语言的一个亮点。

二、从文章结构布局上进行仿写

以王冰洁同学的《秋》为例, 她模仿了梁衡《夏感》, 原文如下:

秋天是甜蜜蜜的。一颗颗甜蜜蜜的果实被果农放进背篓, 果农们脸上漾着甜蜜蜜的微笑, 又是一个丰收年!

秋天是热烈的。火红的枫叶像跳动的火苗, 在夕阳的余辉下, 和着秋风欢快的拍子, 跳着热烈的舞蹈, 好一幅秋风红叶图!

……

她在文章的结构布局上模仿了梁衡《夏感》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 , 从多个方面描写了秋天给自己的感觉, 甜蜜蜜的、热烈的等, 选择角度独特, 调动了视觉、嗅觉等感官, 色彩明艳, 充满喜悦之感, 感情真挚, 语言优美。既然模仿课文中的名篇会有好的效果, 那么推而广之, 如果能把平时阅读的好文章中的好句或好的结构积累下来, 那将会有更大收获, 当然这需要平时多记诵多领悟。

那么, 写景应该从哪几方面着手呢?总不能老是模仿别人的吧?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多角度观察, 调动各种感官体验, 写出所观察景物的特点。要写出景物的特点, 一定要观察仔细、准确, 要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 例如色彩、形状、声音、动静态等方面的特征。只有细心地、连续地、多角度地看, 才能更好地写出它们的特点。比如,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第二段, 可以说形、色、声、味俱全, 调动了视觉、听觉、味觉等各种感官, 写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抓住了微风拂过荷塘时, 荷塘瞬间的变化, 这样能更全面地反映景物的特点。

以我班王冰洁同学的《秋》为例, 她调动了一些感官, 写出了枫叶在夕阳余辉的照射下随风起舞的状态, 把枫叶比成火苗, 抓住了枫叶红的特点, 让人感觉好像身临其境。对于初一学生来说, 要能写出景物变化, 还需要平时加强观察训练。

其次, 写景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 注意条理性。描写对象有顺序、层次、重点, 要把景物间及景物内部各部分的关系有顺序地写下来, 可按照远近、内外、上下等顺序把景物描述清楚。例如, 在《紫藤萝瀑布》中, 作者在描写紫藤萝时, 先写一树, 又写一穗一朵, 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描写, 写得周到而又细致。

再次, 描写景物的语言力求生动、形象, 离不开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如拟人、比喻、排比等。

修辞方法不是为用而用, 而是事物本身在心中就是这个形象, 通过某种修辞手法表现出来。下面举几个学生习作中的佳句作为实例:

1.还有那清爽的秋风, 像尖尖的细针刺在你的脸上, 风小时, 感觉柔柔的, 风大时, 又痛又冰, 不一会我的脸都被吹成了一个熟透了的红苹果。 (比喻)

上面的句子把秋风吹到脸上的感觉, 比成了细针刺在脸上, 很生动形象, 我们平时似乎也有过这种感受, 写出了实感。

2.那天上的白云, 虽不大, 却密集, 偶尔漏出几点缝隙, 几颗小星星便调皮地露出脸来, 如初生的婴儿般, 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拟人)

这个句子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星星若隐若现的情状, “调皮”还流露出了小作者对星星的喜爱之情。

浅析大学生写景意识缺失问题 篇16

通过数年来多次有针对性的专题练习可以看出,学生的习作在传达主题、抒发感情、设置情节、塑造人物等方面表现尚佳,然而环境描写,尤其是风景物象的描绘却相当草率甚至阙如。是学生缺乏景物描写的能力吗?不,关键在于他们缺乏写景意识。

所谓“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具体或抽象事物的状貌或情态加以形象展示的表达方法”,景物描写则可理解为使用鲜活的语言,对风景(广义上亦可包括风俗和风物)进行生动的形象展示。而所谓的“写景意识”,就是不再将景物描写简单视为衬托人物、抒发感情、表现主题等的手段,而充分而自觉地认识到写景本身的纯粹性、独立性和重要性。

一、存在问题

试以旨在测试学生写景意识的专题习作“季节·风景”为例,此专题要求:“充分运用描写等写作表达方式,描绘作者眼中鲜明体现季节特征的风景风物。文体字数均不限。”结果除少部分符合要求的佳作之外,将近三分之一的习作写成季节带给人的感悟、体会和记忆等;将近三分之一的习作则以四季象征人生、青春等;还有的习作写景流于模式化、套路化,鲜少有独具个性特色的、深入细致的景物描写。

1.以借景抒情取代景物描写

比如《思绪飞扬的季节》一文,学生简单提及秋天的凉雨轻雾之后,便笔锋一转说:“不知为何,只有在秋天这个季节,我才会有这般情思,才愿意轻轻打开记忆的盒子,让那些不曾被记起的,随着秋风轻轻缓缓地飘出,浸染心头。”通篇都在抒发被秋色秋意而触动的情绪,写景却被抛诸脑后。

出现这种问题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大多思路清晰、情感真挚、文笔流畅优美,应该说并非没有生动描写风景的能力,关键在于在他们看来,景物只是情感的载体而已,文章能充分准确地传达情感即可,至于风景则在引发情绪、营造情境之后便可退居幕后,它本身无关轻重甚至可以被忽略。

毋庸置疑,写作主体笔下的景物必然会蕴含和呈现其独特的倾向、态度和情感等,但若仅将景物作为抒情的触发点,培养情绪的温床或烘托情境的背景,那就是写景意识缺失的表现了。

2.以托物言志取代景物描写

写景意识缺失的第二种表现,就是将风景视为某种观念、哲理的象征,以托物言志等同甚至取代景物描写。这次专题习作中,许多学生或将春夏秋冬与人生历程对应起来,或将四季与成长对应起来,其中不乏闪烁着思想火花的佳作。比如《四季·青春》一文,作者以春芽、夏花、秋叶、冬雪对应青春的欢欣、蓬勃、迷惘和拼搏,构思巧妙,文采斐然,但是写景却被无限度地搁置了,寥寥数笔提及的四季风物只是作为抽象理论的化身而存在,成了议论的由头。

景物所蕴含的自然美应该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固然不能只局限于其自然属性,但无视其直接唤起人美感的感性形式,跳过自然性而仅仅关注其社会性,一味追寻所谓现象背后的本质、表象背后的哲理,同样也说明学生的思维存在某种潜在缺陷。

3.以陈词套话取代景物描写

描写缺乏个性、流于俗套是学生在习作中常常暴露出的问题,其原因不能一概而论,而在写景方面则需格外关注其意识层面的因素。

比如有学生在其《春》一文中,引用“春风又绿江南岸”,“清明时节雨纷纷”等古诗,罗列“燕子飞来”“春雨绵绵”等套话,却看不出万紫千红的春天,映在他独一无二的眼中,所呈现出的与众不同的独特面貌。相同的写作客体本该随着不同主体的差异而各显特色,比如同名为《春》,朱自清、丰子恺等前辈笔下的景物却鲜活自然而迥异其趣。

然而学生却提及秋天无非红叶,提及春天无非繁花,行文随意而轻率。在他们的习作中传达出这样一种轻视态度:景物描写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不值得多下功夫多费笔墨,这也反过来促使他们长期忽视对自然风物和世情百态的细致观察。这种轻视忽视互为因果,同样也是写景意识的缺失。

二、产生原因

造成大学生写景意识缺失的原因,简单来说可归纳为外因和内因两大方面。

1.外因

首先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高度商业化也高度信息化,多年前马尔库塞曾深度忧虑的“单向度”的人与社会的状况非但没有改善,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如今人们吃穿住用,接触的信息,体验的生活方式,体会的情感思想等等,几乎都已被社会主流宰制力量同化抹平。城市化使得人们与自然隔绝,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与自我内心疏远,信息的泛滥使得人们和独立思考、深度体验渐行渐远……蜗居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的人们对自然渐渐陌生,被严重掠夺污染的自然又渐渐退去了她的美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人与风景疏远了,因此就连成熟的写作主体充分保持清醒深刻的写景意识都已颇有难度,遑论尚在修业学习期间的大学生了。

其次是文坛大气候的影响。高校基础写作课程并非孤立的存在,它同样会受到文学创作整体现状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纵观当今文坛,无论在纯文学还是在通俗文学领域中,景物描写都渐渐淡出视野,因为前者“将更多的心思用在了对深刻思想的追求上”,这是风景所不能完全承载的;后者则极端商业化,片面追求阅读快感,如中山大学谢有顺教授在“文学与生态”作家笔会发言中提到的那样:“……忙于讲故事,却忽略了世界的另一种丰富性——世界的声音、色彩、气味……”学生大量阅读模仿此类作品,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不仅会出现感受力日渐匮乏的状况,也会从意识层面产生对景物描写的忽视。

最后不得不提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这里不必再对其进行口诛笔伐,客观来说,应试作文在培养学生准确的理解力,流畅的表达力和行文规范性等方面都很有作用,但其目的化、标准化、套路化等特征,却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个性视角,使他们很少能有用自己的眼睛、从自己的心灵去把握写作对象的深度自觉。还应看到,应试作文对于主题明确性的着重强调,使学生惯于将现象视为抒发感情或揭示本质的起点或桥梁,这些都导致他们认为单纯对风景物象进行描写没有太高的意义和价值。

2.内因

外因提供变化的条件,而内因才是问题的关键,大学生写景意识缺失的问题还要从大学生身上寻找答案。

基础写作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一年级学生,他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尚缺乏广泛深入的观察和理解,更不要说把握观察宇宙人生本质规律的方式方法。这导致写作客体在他们眼中,往往只是简单的词条概念或模糊的浮光掠影,徒具轮廓而少有细节,而这种状况他们已习以为常。因此学生们很少意识到世界就敞开在面前,他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去全方位的观察,也完全有能力用饱含着自己心声的笔来描绘独具个性的风光物象,而非复述一些陈词滥调。

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今的学生多为80后、90后新时代族群,他们不仅表现出青少年的一般心理特点,如情绪行为常两极波动的不稳定性,对长辈往往锁闭心扉而对同龄人却积极敞开的矛盾性,以标新立异来反叛传统的叛逆性等等,还体现出80、90年代独有特性,这恰恰是更值得关注的。

首先,80、90年代出生和成长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对新型媒体的使用能力和频率是远远超乎前人的。但诸如电视、网络、手机等新型媒体,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重传播而轻内涵,重刺激而轻思索,重外形而轻深度等等消费性的缺陷——必须承认看一部电视连续剧,浏览一幅网页,观看一段手机小说等,和阅读经典作品带给人们的经验感受截然不同。长期接触新型媒体使得学生的体验方式越来越单一,体验节奏越来越快速,体验程度也越来越肤浅,也正因如此,长于形式美的展示而少于信息承载的景物被他们在意识层面忽略了。

其次,80、90年代一般都是独生子女,有着极强的自我中心的意识,非常注重自我感受自我表达,却在一定程度上漠视他人与外界的存在。因此他们在体验外部世界时,更倾向于反归自身,用自我感受作为标杆去把握衡量,对自己的情绪反应格外敏锐,因此他们在写景过程中,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滑入内心情感世界,反而将描写外界对象搁置一旁。

第三,当今社会越来越急功近利的弊病在80、90年代心理上亦有反映,生长于喧嚣浮躁的现代社会中的大学生们,其行为也越来越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对风景的欣赏观照却需要平静空澄的心境,需要物我同游的逍遥态度,它是与急切的功利性目的格格不入的。而学生们对那种物我交融,澄怀味道的超越性体悟已非常陌生了,他们很少能静下心来去看、去听、去领悟风景物象之美,相反会习惯成自然地关注眼前风物是不是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或是不是暗含某些有用的观念道理,因此他们也很难理解纯粹景物描写的深刻意义。

三、解决办法

理清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培养学生景物描写能力的途径,无外乎带领他们深入生活,走进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去观察体验;指导他们博览群书,从成功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我;同时有针对性地反复进行习作训练,让他们在写作实践中了解景物描写的具体方式方法等等。

但要唤醒学生缺失的写景意识,就不能局限于实践操作层面,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从解决以下三个问题入手:

1.重解“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教导学生如何写景时,教师往往将“一切景语皆情语”作为宗旨反复强调。此语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它原本是针对诗歌的批评标准提出的,但在写作教学中这段话已渐渐溢出原文本义,转而强调在进行景物描写时,一定要饱含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而不能流于机械空泛的书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个宗旨是完全正确的,问题的关键恰恰出在对它的理解和传达上:“一切景语皆情语”是情与景的深度交融,二者没有孰轻孰重、孰先孰后的区别,写景绝非抒情的媒介和桥梁,抒情也绝非写景的目的和依归。值得格外注意的是,忽视甚至抛弃了“景语”,再深刻细腻的“情语”都有可能变成无病呻吟或空喊口号;而真正意义上的“景语”却不可能没有“情语”的渗入——只要作者怀有明确的写作意识,真切观察慎重下笔,眼中笔下的景物自然会体现出独特的个体情感色彩,无论那是外显还是内含。正如王维的五绝诗作,字字白描,看来都是“景语”,却饱含着妙不可言的情韵。

在这个意义上,需要重塑学生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认识。在中小学作文训练时,根据当时实际情况的需要,教师可能更多强调“情语”。而基础写作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则应从更深层面上唤醒学生的写景意识,使他们明白写景本身就是写情,二者互为表里水乳交融,在写景时刻意去寻觅情感的表达恰恰是需要避免的。

2.重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景物描写的对象一般是具有自然美属性的风景物象,更多归属于现象范畴。在这里无须缕析现象与本质这一组矛盾,需要强调的是在文学艺术的世界里,现象和本质有着同样举足轻重的分量,重本质而轻现象,重内容要素而轻形式要素是有失偏颇的。

在中国美学史上,固然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理论,将风景视为某种美德的象征和比附,但南北朝宗炳关于自然景物的“畅神”之说,却可以看作美学意义上的深化和进步。诚然写景可以承载一定的主题、传达一定的哲理、揭示一定的本质规律,但这些绝非写景的全部目标和最终目的,并且也都需要通过景物本身的美来折射暗示。

因此在基础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应向学生明确景物描写不只是揭示某种美德或哲理的手段,其本身恰恰就是本质、就是目的。风景物象的美原已蕴含着极其丰富多元的内涵,并非明确清晰的道德或哲理所能穷尽。所以轻视作为现象存在的景物,希望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无异于舍本逐末。

3.重塑“万物一体”之志

在我国传统思想中,人是天地万物的精华和核心,山水风景则是人的灵魂家园,“富有心智的中国人,都认为自然是神圣的,幸福的境域”。因此道家讲究圣人能“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儒家要求君子不仅要“能尽人之性”还要“能尽物之性”,而“赞天地之化育”……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类不仅和他人,甚至和外物也是一体同心的,天地如同人类的生身父母,自然万物则像人类身心的无尽延伸,所以人应怀有“万物一体”之志,以对待自己骨肉那样的敬畏仁爱之心,去对待外界的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从而在物我亲密无间的状态下,体会灵魂自由自在的遨游。

这正是进行景物描写时所需具备的根本而恰当的态度,也正是解决学生写景意识缺失问题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当今社会,“万物一体”的情怀却渐被遗忘,人们在与自然隔绝的同时,又对自然诛求无厌。在这种氛围下长大的大学生们,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那种恭肃的亲近之情。

因此唤醒学生写景意识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在于重塑“万物一体”之志。基础写作作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除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外,还负担着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操、审美修养、心理素质以及创造能力、创新品质的重任。”。它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作文,更要尽可能地教导他们为人之道,其中就包括对待外界的正确态度。在这个意义上,弥补写景意识的缺失就不再单纯停留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层面,而是一次思想上的飞跃,这将使他们明白作为人类个体,自己在天地万物间应处于什么位置,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和责任。当学生重拾“万物一体”情怀之时,相信在他们眼前再度流光溢彩的,将不仅仅是气象万千的风景和亘古长存的自然。

参考文献:

[1]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

[2]董小玉主编.现代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4]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朱熹.四书集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

[6]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7]方东美.生生之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杨柳桥撰.庄子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上一篇:储能技术调研报告下一篇:英文演讲比赛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