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的教学反思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诗经二首的教学反思

诗经二首的教学反思 篇1

教学反思

本堂课以朗读教学为主,通过多次的朗读,学生体会了诗中的画面美,揣摩透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了解了《诗经》诗歌的复沓手法。不足之处是淡化了字词含义的理解,这有可能影响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原因是在备课之前对学生的古汉语知识水平的过高估计。由此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各个方面的知识水平应该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不能单纯地凭自己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怎么教都可以。课堂教学亮点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叹的手法学生很容易理解,学生的朗读效果好。又用优美的《在水一方》设置情境,课堂气氛好。教师在课堂扮演的是领路人的角色,要引领学生学会品析诗歌,发掘文本的现实意义也就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遵循学习诗歌的要求,从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及结构美三个层面层层深入剖析,使学生学会鉴赏诗歌。但预设中的也有不足的地方:

《诗经》这样的文字较为古奥,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功底又浅,所以对诗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时课堂也显得散乱问题分析

《蒹葭》代表了《诗经》的及高水平,课前准备要充分,不要打无把握之仗,教师的畏首畏尾必定引起学生的拘谨。

诗经二首的教学反思 篇2

(一)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字词, 掌握《采薇》中出现的基础知识。

2.探讨《采薇》的思想内容以及重章叠唱的艺术特色, 感受其现实主义的风格。

(二)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 积累相关字词, 理清诗文大意。

2.以诵读为主线, 从音读、意读和情读三个层次引导学生感悟诗文情感。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采薇》中主人公情感的领悟, 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诗经》中独有的人文关怀。

教学课时:一课时

【第一稿设计】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 选自《诗经》, 也是新课标教材中的一篇新课文。按照传统的教学要求, 本首诗以追忆的方式, 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爱国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情怀, 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情感即可。但是新课标对于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有着如下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也就是说更侧重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基于此, 我在备课初期, 设计将课堂分割为以下六步: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宋代画家李唐的《采薇》图。教师简单介绍图中伯夷、叔齐采薇充饥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诗经》, 穿越时空, 一起去聆听三千年前华夏先民的吟唱, 走进《诗经 采薇》 (板书课题) 。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和学习过程

在前一节《卫风 氓》的学习中我们知道, 《诗经》中的语言生动朴素, 自然而又富有韵律。古人读诗谓之“吟”, 谓之“咏”, 今天我们就通过“音读-意读-情读” (板书) 的方法来品读《采薇》。

三、学生“音读” (多媒体出示本阶段诵读要求)

诵读要求:读准字音, 读顺语句, 读出节奏。

1.学生尝试自己“音读”《采薇》。

2.小组成员互读互听, 把握“音读”要领。

教师作诵读提示:注意生字;注意古今读音不同的字;注意通假字。

学生诵读障碍情况预测:对生僻字的识记。 (教师通过课件对生僻字作强调)

3.学生齐读诗歌。

四、学生“意读” (多媒体出示本阶段诵读要求)

诵读要求:准确理解文意, 概括全诗的梗概。

1.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翻译诗歌, 圈点重点字词和疑难字词。

2.小组互助解决疑难字词。

师生共同总结重点字词范围:通假字, 古今异义字;动词;词类活用;课文注释中强调的字词。

学生疑难字词情况预测:止 莫 启 孔 尔 路 腓 弭 思

3.小组合作进行文白对译。

4.学生设计板书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抽1~2名学生在黑板上进行展示)

五、学生“情读”

多媒体出示对《诗经》的评论:《诗经》独有的高度人文关怀、率直大胆的内涵, 实则是对自己生命要求的尊重, 是在追求自己生命性灵的完整。

讨论: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呢?请结合本诗或者《诗经》中其他诗歌谈谈你的感悟。

(在探讨过程中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关注前三章重章叠唱的手法和最后一章中借景抒情的手法)

参考:通过一个戍卒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想, 我们越过几千年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 他有思念家乡的痛苦, 也有征战胜利的自豪。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 这才是真实的人物的心灵写照。

(学生有感情地吟诵《采薇》)

六、小结

这就是《诗经》, 富有魅力的《诗经》, 真实的《诗经》。

教学反思:1.课堂按照音读-意读-情读的诗歌教学步骤, 从学生的认知顺序, 逐步深入, 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对诗歌进行把握。

2.导入部分较为生硬, 有些“为导入而导入”。

3.在“意读”部分的教学时, 教师的主体意识太强, 完全以教师自我的预设把控课堂, 置学生于被动的地位, 无法体现学生的开拓思维和理解的多样性。

4.在教学的设计中没有体现学生的层次性,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没有不同的层次要求。

【第二稿设计】

根据第一稿的教学反思, 第二稿的设计主要侧重于三个方面的修改:

1.导入改为由《诗经》中的常见植物导入, 更贴近教学目标中体会《诗经》独有的人文关怀这一点。

2.“意读”部分采用“示范模仿”的教学方法, 教师示范用现代诗歌的形式翻译《采薇》, 然后学生从内容、形式和韵律进行模仿, 更侧重于对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和探究进行引导。

3. “音读”“意读”“情读”三个部分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选择完成目标, 使得课堂讨论更具针对性和目标性。

诗经二首《采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理解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叙述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诗经》中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以爱情为主题的《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采薇》是一首以战争为主题的诗。

二、信息筛选

1、自行诵读全文,分出诗的层次

明确:分三个层次:1~3章为第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4~5章为第二层,直接写战争。6章为第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2、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三、合作探究

1、仔细品读前三章,你认为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2、仔细品读4~5章,这两章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弥、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四、分析鉴赏

再读全文,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战士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

1、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伤的家园之思。

2、对父母妻儿的担忧。

3、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古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五、拓展探究

假使你就是当年归途战士中的一员,请描写你当时的心理。

六、课堂小结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带给人们的回忆是痛苦的。从古到今,人们对战争的态度都是厌恶和反感的,相信大家都是热爱和平,并且会尽力去维护和平的。

七、作业

诗经二首教案(公开课) 篇4

授课人:

授课班级:九(13)班

授课时间:2014.3.13第五节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有关知识。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3、理解《关雎》《蒹葭》思想内容。

4、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2、理解《关雎》《蒹葭》思想内容。

3、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关雎》《蒹葭》思想内容。课时计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经》有关知识

1、《诗经》的文学地位。

2、《诗经》的内容分类:风、雅、颂。

3、《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

三、学习《关雎》

1、释词,疏通诗意。

2、解读诗歌

是一首爱情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写他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四、学习《蒹葭》

1、释词,疏通诗意。

2、解读诗歌

如果把这首诗当作爱情诗来看,诗写一个男子或女子对“伊人”的执着追求,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

五、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

1、兴比的表现手法

2、重章叠句,双声、叠韵、叠词

六、小结。

《诗词二首》教学反思 篇5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长征中的革命先辈们也都成为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星。《七律·长征》正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这举世闻名的壮举而作。他以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当我一次次细细品读这首诗时,眼前仿佛又看到那神骏的山、苍凉的水,耳畔似乎又听到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欢呼声。当思想的野马尽情驰骋的时候,我深深地觉得长征精神是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前进的脚步。

但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有的甚至前所未闻,怎样让学生们感同身受?课前准备很重要。上课之前,学生都能够熟练地背诵出课文,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对长征的这段历史还是知之甚少。于是我让学生们课前搜集关于长征的资料,比如说长征的背景,长征的线路等;了解长征中的感人故事,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为课堂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在课堂上,教学重点紧紧围绕“难”、“不怕”、“只等闲”,同读共赏,进一步感受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说到长征难,体现在“千山万水”这个词中。于是我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寻找诗中写到的“山”和“水”。再利用课件以图引路,创设情景,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红军战士中的一员,要翻越这样的崇山峻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你心里会怎么想?”“红军在翻阅雪山是,渴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累了这么办?”在学生充分感知“远征难”之后,再与“腾细浪”、“走泥丸”对比,体会红军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暖”与“寒”是诗中又一个重点,它暗示了红军智取金沙江的快乐与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与惊险。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我先讲当时国民党军队与红军当时的不同心态,谈感受,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深刻理解长征精神。整堂课以学生的感悟为主,以感带读,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就在这里渗透进学生的思想中。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们对长征的英雄们肃然起敬。

诗经二首的教学反思 篇6

生:老师好。

师:今天陈老师要带大家学一首诗歌。这首诗你们已经预习过了, 对吧?

生:对。

师:谁来读一下题目?举手的人太棒了。

生:木瓜。

师:木瓜, 整个题目有几个字啊?看到了吗?

生:诗经·卫风·木瓜。

师:你的普通话真标准, 比我好, 读得好。你再读一下。

生:诗经·卫风·木瓜。

师:好, 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诗经———预备, 起。

生:诗经·卫风·木瓜。

师:平时有没有见过这么奇怪的题目的诗歌或者是文章?你们是三年级学生了, 在你们的课本里面有没有出现过这么怪的题目?

生:没有。

师:两个字点一个点, 两个字点一个点, 然后再加一个词, 没有, 是吧?那么预习的时候, 有谁理解过这六个字吗?有没有?没有。没有读过这六个字, 我们一个词一个词地来看一下。有谁知道关于《诗经》的任何信息?有没有?以前有没有读过《诗经》里面的诗?

生:读过。

师:哪些?

生:第一首。

师:你能读第一首, 太了不起了。第一首是什么?《诗经》里面的诗, 第一首是所有老师都会的, 你的爸爸妈妈肯定也会, 叫做《关雎》,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生:君子好逑。

师:那看来是读过, 所以呢, 关于《诗经》里的一点点信息, 你肯定说得出来, 对不对?我想问一下, 《诗经》为什么要加一个“经”啊, 直接是“诗”不就行了吗?有没有想过?看看这个“经”, 是什么部首?

生:绞丝旁。

师:对, 常跟“经”搭配的一个字叫“纬”, 纬线的“纬”, 是一个绞丝旁加一个“伟大”的“伟”去掉单人旁, 知道这个字吧?经和纬, 在古代是跟我们穿的衣服有关系。我们用织布机织布的时候, 一条纵的线, 要统筹整匹布, 那条线叫作经, 如果那条线断掉的话, 一整匹布都织不了了。纬是什么, 我们现在在地球仪上面也能看到, 地球仪上面有什么?竖的线就是经线, 横的线就是什么?

生:纬线。

师:如果在一匹布上面, 经线和纬线出现问题的话, 这匹布是不能织下去的, 也就是说, “经”可以把一匹布串起来, 而且是最重要的, 其位置不可替代。那么可见这本《诗经》在所有的诗歌里面, 它的位置怎么样?

生:不可替代。

师:对了, 是不可替代的!你说得太好了。因为这本书从古到今都被列为四书五经之一, 后来围绕这九本书, 又发展到十三经。以前, 刚刚学说话的孩子就要学《诗经》, 学生更要熟读《诗经》。有的人皓首穷经一辈子在研究《诗经》, 都没有研究透。如果我们用一点点时间来讲完整本《诗经》的含义那当然是不可能的。不过, 有些常识我们应该了解一下。比如, 你们看刚才这六个字里面, 中间那个词是什么?卫风, 对吧?有没有同学对它有疑问, 什么叫作“卫风”, 知道不知道?也不知道。那么陈老师给大家看个资料, 《诗经》分为三大部分, 风、雅、颂三部分。这三部分谁找到了?卫风在第几部分?

生:第一部分。

师:对, 第一部分就是这个“卫”字, 它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古代有很多人喜欢去民间收集一些民歌, 把它们记录下来, 然后呈给天子看。尤其是在周朝, 每一个地方的人都会有这种民歌收集官员, 专门去收集民歌。你唱一首歌, 有可能就会被民歌收集官员带回去给周天子听。“卫风”就是指卫国这个地方的一些风俗习惯, 总共有十五国风。“风”就是指国风, 整个国民的风气, 都在诗歌里面反映出来, 你说多有意思!我们今天就专门学卫风里的一首诗。你们之前有没有读过?

生:读熟了。

师:陈老师想问一下, 如果平时你要学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歌, 你一般分几个环节来学?学习方法是最重要的啊!有没有总结过自己的方法?很简单, 陈老师告诉你, 你只要掌握三个环节, 第一, 预习。第二, 上正课的时候专心, 跟老师交流。第三个呢?

生:复习。

师:你看这就叫举一反三了, 我一说你们就知道了, 预习、听课、复习, 这三个环节是所有学习优秀的人都离不开的学习方法。那谁来展示一下预习情况, 把这首诗读一读?

生:木瓜。投我以木瓜。

师:把整个题目读出来。“诗经·卫风·木瓜”。

生: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师:我觉得他读得很流畅, 而且声音好, 尤其是普通话比我标准, 太感谢你啦!还有没有同学想读?举手的同学全部读, 来, 诗经———预备, 起。

生: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师:非常好, 看来你们已经读得很熟练了, 如果按照一般的情况, 陈老师已经可以不教了, 只是今天我有一个新的内容要教给大家。你们看我板书的题目下面的副标题是“吟诵教学”, 对不对?你有没有在脑子里面打个问号, 什么是吟诵啊?哦, 也没有!好, 那么我们今天往下学的内容, 就不仅仅是这么读了, 而要把每一个字读饱满。我们先来看, 刚才大家读这个字读什么? (板书:匪)

生:匪。

师:匪, 对, 读慢一点, “匪———报———也”, 读。

生:匪报也。

师:匪的意思就是———看注解, 是什么意思?

生:非。

师:就是“不是”, 记住这个字的意思了, 那么整首诗, 看起来它的节奏都是———你看, 有没有发现, 总共有几节?

生:三节。

师:格式几乎都是怎么样的?

生:一样的。

师:好, 现在陈老师让大家看一下, 这一组词, 读出来。

生:琼琚, 琼瑶, 琼玖。

师:有没有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这三个词中第一个字都是“琼”。

师:都是“琼”, 对, 你的眼睛是火眼金睛, 好眼力。

生:这六个字都是王字旁的字。

师:都是王字旁的字, 对吧?来看一下, 你看它们都有一个“琼”字, “琼”能组个词吗, 以前学过这个字没有?

生:没有。

师:“王京琼”, 现在我们这样说, 对不对?“琼”是什么意思呢?“琼”就是美玉的意思, 非常美的玉就叫“琼”。那么陈老师给大家看, 这个王字旁, 现在我们都称它为王字旁, 六个字都是王字旁, 然而, 实际上我们很多人都错了, 它真正的部首不是王字旁, 是什么?

生:是玉。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们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过。

师:太棒了, 你们老师太厉害了, 我在全国好多地方上课, 都没有多少老师告诉过学生, 王字旁在古代很多时候就是斜玉旁。那说明你们都明白了, 我们来看一下“王”“玉”二字之间的渊源, (课件出示“王”“玉”字形的变化过程) 你能分清“王”和“玉”吗, 看一下我们的汉字由甲骨文发展到金文, 再到篆书, 大篆、小篆, 然后再到什么书, 这个字认识吗?隶书。接着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楷书。那么看一下这个字它是怎么变化来的, 上面这一行字, 看看, 有没有发现这两行字很相像?哪个是“玉”, 哪个是“王”?能猜出来吗?

生:第一个是“王”, 第二个是“玉”。

师: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生:我是根据最后一行第一个字和第二个字下面都有很光滑的圆。

师:噢, 你是这样猜的呀!你觉得它像“王”了, 是吧?这位同学猜对了没有呢?好, 看一下, 这个甲骨文字形, 一二三, 都是三横, 这一竖把它串起来。这在古代是一把大斧头, 大斧头上面横了一横, 然后它发展到后来, 中间这一横就变短了, 再往上发展, 这一横和这一横往上提, 这一横放在中间, 对不对?看, 恰恰相反, 第一个是“玉”, 第二个才是“王”。

师:这就是我们汉字的变化, 每一个汉字穿越千年来跟我们相见, 都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每个同学都要对我们的汉字有一点点研究的兴趣。而且你这样子再去看, 它用在这首诗歌里面是有特殊含义的。我们现在来看, 从斜玉旁的字一般都是这些, 这两个字认识吧? (课件出示)

生:玫瑰。

师:然后呢? (生:琳琅。) 还有呢? (生:珠玑。) 从王字旁的字是———这个字认识吗? (生:闰。) 这个呢? (生:皇。)

师:对, 你看上面这一行字都是色彩非常鲜明的, 所以是跟玉字旁有关的字, 色彩都是很鲜亮的, 而且基本上都是褒义词, 一千多个跟玉字旁相关的字, 现在很多在《新华字典》里面都被当作了王字旁, 以后不要再误会它们的含义了。

师: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金银有价玉无价”。理解它的意思吗?你来说。

生:就是金银可以用钱来买, 玉用钱也买不到。

师:对了, 用钱也买不到的就叫———

生:无价之宝。

师:是的, 无价之宝, 所以是买不到的。汉朝有一个最令陈老师敬佩的文字学家, 叫许慎。他写了一本书叫《说文解字》。在这本书里, 许慎这样解释玉———玉是石头里面最美的东西, 它有五种品德:可以把它比作有仁德的人, 可以把它比作有义德的人, 可以把它比作有智德的人, 可以把它比作有勇德的人, 还可以把它比作有廉德的人。所以在《诗经》里面有很多篇章, 只要是“君子”一出场就会有玉出场。在《诗经》里面就经常出现类似这样的一些词语, 叫作君子如玉。《诗经》是孔子在3000多首诗里甄选出来305首, 还有6首是只有题目没有内容, 总共是311首诗歌。在311首诗歌里面, 陈老师发现, 有193首都跟玉有关。所以你看, 《诗经》里面对玉的赞扬有多么重, 是不是?我们来看一下, 既然琼琚、琼瑶、琼玖都跟玉有关, 可见这六个字实际上都是指什么东西?

生:美玉。

师:琼琚是什么呢?就是你手腕上戴的玉, 我们现在把它叫作什么?对, “玉镯”。琼瑶是什么呢?就是你戴在脖子上的玉, 我们现在把它叫作“玉佩”。琼玖是什么呢?古代的人喜欢在腰间坠一块大大的玉环, 这个叫什么, “琼玖”。所以三样玉都是戴在身上的。好, 再来看右边这一组词, 读。

生:木瓜, 木桃, 木李。

师:都跟什么有关, 都有什么?

生:木。

师:都有一个“木”字, “木”字一般都是跟瓜果花草有关系, 对不对?好, 如果以世俗的眼光来看, 这两组词语, 你觉得哪一组词里面包含的东西更值钱?

生:琼琚、琼瑶、琼玖。

师:因为它们是什么?

生:玉。

师:玉, 是无价之宝!可是我给你一个木瓜, 你就回报一个琼琚给我;我给你一个木桃, 你就回赠一块琼瑶给我;我给你一个木李, 你就回报一个琼玖给我。你想想这样子的交换、这样子的回报, 投和报之间相等吗?

生:不相等。

师:那是不是这个回报的人很傻呀?那么贵的东西他都回报给别人。不是的, 所以现在陈老师告诉你们, 我为什么要让一年级的同学在第一个学期第一个月就读这首诗, 我们中国有一句话, 我给你一个这么小的木桃子或这么大的一个木瓜, 但是你回报给我的竟然是价值连城的玉, 用一句成语来说这叫作滴水之恩———

生:涌泉相报。

师:太聪明了。好, 我找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其他同学来读诗的原文。她读一句译文———这是我翻译的白话文, 你们就读一句诗的原文。明白吗?原文和译文对照读, 开始。

生:您赠送我木瓜, 我以玉佩回赠您。

师:我以玉佩回赠您, 读。

生: (齐读)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师:往下读。

生:不是为了回报您啊。

生: (齐读) 匪报也。

师:聪明, 太好了, 紧跟上, 再往下读。

生:是希望您铭记这真情义, 我们能永远相好。

生: (齐读) 永以为好也。

师:往下读。

生:您赠送我木桃, 我以玉佩回赠您。

生: (齐读)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生:不是为了回报您啊。

生: (齐读) 匪报也。

生:是希望您铭记这真情义, 我们能永远相好。

生: (齐读) 永以为好也。

生:您赠送我木李子, 我以玉佩回赠您。

生: (齐读)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

生:不是为了回报您啊。

生: (齐读) 匪报也。

生:是希望您铭记这真情义, 我们能永远相好。

生: (齐读) 永以为好也。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 他读得好感动, 把他的真情义带进去了。读着读着, 你就会发现, 这里面含的情义实在是太重太重了, 现在理解了吗?所以读懂一首诗的意思是很简单的, 对照译文你就可以把它读懂了。再难的诗歌, 现在都有人帮你读懂他, 而且都已经被翻译了, 所以你对照它就可以把字面意思理解了, 非常简单。

师:读诗有两种境界, 第一种要把它的韵味读出来。韵味是什么呢?等一下我会讲到, 讲到哪里会有韵味。第二, 要读出金石相撞的声音, 这不是我说的话, 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曾国藩说的, 他说读书要读到金石相撞丁丁当当, 像琴声一样这么美妙的声音, 才叫真正的会读诗。所以你看孔子, 他把三百多首诗歌都教给他的学生, 他是怎么带学生读的呢?司马迁对他的教学方法这样概括:“诗三百, 孔子皆弦而歌之。”谁理解这句话?《诗经》里面有。

生:像歌一样……

师:你大胆地说。

生:像歌一样读了出来。

师:像歌一样读了出来。还有一个“弦”呢, “弦”是指什么?

生:琴弦。

师:对了, 弦就是琴弦的意思。这个琴不是现在的二胡或者钢琴, 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古琴。孔子把三百首诗都用古琴弹奏出来, 还唱出来。怎么唱呢?现在大家拿起笔, 把“投我以木瓜”里面的声调给标出来。不是注音, 是把一二三四声标出来, 第一声就在那个字的前面画一条横线———还记得汉语拼音的声调吗?你们三年级了, 可能一年级学习的内容好多都忘了, 还记得吗?“投”是几声?

生:二声。

师:“我”。

生:三声。

师:很好。“以”。

生:三声。

师:“木”。

生:四声。

师:“瓜”。

生:一声。

师:你们的反应特别灵敏!标好了没有?古代, 我们的汉语是没有四声标示的, 四声是现代汉语拼音说的。我们古代的人怎么给汉字分声调呢?叫平仄声———平声和仄声:一二声为平声, 三四声为仄声, 把“平仄”这两个字写在旁边。“仄”是一个“厂”字加一个“人”字, “人”在里面不能出来就是“仄”。好, 把这两个字读一遍, “平”“仄”。陈老师现在讲了一个概念, 现在普通话的一二声在古代归在什么声里?

生:平声。

师:现在普通话的三四声归在古汉语的什么声里?

生:仄声。

师:古代汉语还有一个声调叫入声, 是属于仄声调里的。入声在现代汉语的一二三四声字群都有, 只不过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没有, 所以陈老师今天不讲入声, 就讲平仄声, 那么现在怎么读它呢?

生:投我以木瓜。

师:你想这样子读, 是吗?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因为拼音……

师:你就感觉到应该往上走的, 对不对?很聪明!来, 看到这些符号没有?你看我给它们标的线, 有没有发现, 红色的线怎么样?

生:长。

师:黑色的线———

生:短。

师:长线标在什么声调上?

生:平声。

师:短的线呢?

生:仄声。

师:好眼力!那怎么读呢, 每一个字你都读得很饱满!我给你一个规则, 平声读长, 仄声读短;短, 我们通常用“—”来表示, 用一个短横来表示, 平声我们把它读长, 用“———”来表示。但每一个字都要读得很饱满, 什么叫饱满, 不能“投我以木瓜”这样就滚过去, 《弟子规》教我们“凡道字, 重且舒。勿疾急, 勿模糊”。把每个字都读完整。我们来试一下, 平声读长, 可以举起手——— (对一生) 你现在脚可以放开了, 把脚打开了, 不要紧紧缩着, 放开来。好, 举起右手来, 我们试一下, 凡是平声我们打“———”, 凡是仄声我们打“—”, 当然你也可以按照声调来读, 平声的一声平平走, 二声往上走, 仄声的三声转个弯, 四声打下来。来, 试一下。

师“:投———”还不够长, 这样就不够长, 再长一点, “投———”你既然要长, 就要气沉丹田, 要把气压多一点在这里“, 投我以木瓜”, 声音打开来, 来———预备起“, 投我以木瓜”。“瓜”, 读出来。

生:瓜。

师:把它拉长。

生:瓜———

师:再拉长一点。

生:瓜———

师:瓜———

生:瓜———

师:好, 我们一起来, 预备, 起。“投我以木瓜”, 会了吗?你练一下。第二声尤其这个手要上去, 把手举上去, 预备, 起。

生:投我以木瓜。

师:好, 气不断掉, 行不行?连起气来。

生:投我以木瓜。

师:看, 老师们都表扬你了, 太棒了。那我们现在这一节主要记住平仄声, 下面“报之以琼琚”, 会区分平仄吗?“报”, 平还是仄?“之”, 平。

“以”, 仄。“琼琚”———

生:平平。

师:两个都是平,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声在一起, 那怎么办呢, 每一个都要读长吗?不行, 注意逻辑重音要读长, 什么叫逻辑重音?比如, 我说“开门”, 两个都是平声。如果我说“开门”, 哪一个是重音?“门”。“写字”, 哪个是重音?

生:字。

师:对。“读书”?

生:书。

师:我们汉字里面的双音词, 第二个字是逻辑重音。一个词两个字都是平声的话, 第二个字要读得长一点。比如说矿泉水, 要读成“矿泉———水”, 就这样读, 如果是“矿泉水”就变调了, 一定要读完整。“报之以琼琚”, 你读一下。

生:报之以琼琚。

师:很好, 就是这个调式。

生:报之以琼琚。

师:好, 两句连起来你看发生了什么变化, “投我以木瓜”, 听一下,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跟你平时读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像是唱的。

师:像是唱的, 弦而歌之, 本身就是唱的, 只不过这个唱是有规则的, 跟一般的唱歌不一样。一般的唱歌呢, 不讲究平仄, 不讲究平长仄短, 也不讲究每一个字要读它的原音, 叫依字行腔。我们的吟诵就不是这样, 吟诵就是要把每一个字读它的原音, 如果你唱歌的话, 我们会唱的一首歌叫“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如果读的时候就不应该这样读, 因为古代的人写完诗以后, 他要读给别人听, 如果你把字读倒了, 人家都听不懂, 不像现在我要看着你的字我才知道。古人写下诗来后, 他没有这么多印刷品, 那怎么办?读给别人听, 所以白居易读给他的邻居听, 邻居说这个字我都不懂你用的什么字, 他回去要改, 要读懂, 如果把“春眠不觉晓”读成“春miān bū juē晓”, “处处闻啼鸟”就变成了“出出问题鸟”———出了不少有问题的鸟。是不是?如果读应该怎么读呢,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对了, 你都跟住了, 就是这个意思, 要按照每一个字读它本来的音。

师:“读”是入声字, 要读得很急促, 你们今天没有学到入声字。文具盒怎么读?

生:文———具盒。

师:对了。喝水怎么读啊?

生:喝———水。

师:聪明!你看平声就出来了, 仄声也出来了, 把平声读得长, 仄声读得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 押韵的字要拖音, 就是把气吐完, 这就是韵字的味道, 形成跌宕感、回环感。我们常讲诗歌要有韵味, 其实就是押韵的那个字的味道。知道什么叫押韵吗?

生:就是两句话里, 每句话里面最后一个字的韵母是一样的。

师:诗歌里面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平仄声也相同的字就叫作押韵的字。平仄不同, 韵母相同也不叫押韵, 知道吧?我们读:“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哪些字是押韵的?

生:晓。

师:还有呢?

生:鸟。

师:还有呢?

生:声。

师:声是押韵的吗?

生:少。

师:少, 对了。那么, 看看《木瓜》这首诗里: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有韵字吗?“也”。对, 这里是同韵字。这种同韵字在《诗经》里面很多, 同一个字押韵, 它不变字, 不仅仅是韵母相同, 整个字都相同。

师:好, 那为什么要把韵字的音拖长呢?在古诗文的吟诵中, 所有的叹词, 比如说“啊、呃”这些叹词, 还有“之乎者也”, 以及押韵的字全都要拖音。拖音是为了强调, 为了增强它的感情色彩, 有时是为了换气, 把上一句的气读完, 下一句再来读。这种读书法一直到一百年前才慢慢少了。我们在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 看他写自己的老师是这样读书的:“先生自己也念书, 后来, 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了, 静下去了, 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 指挥倜傥, 一座皆惊呢耀耀’”后面跟着一个如此奇怪的符号, 看到没有?你们平时写作文有没有用过这种符号?

生: (笑) 没有。

师: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是个什么符号。后面的“金叵罗, 颠倒淋漓噫, 千杯未醉嗬耀耀”中也有。我的中学老师告诉我, 这是个省略号。结果呢, 我们都理解错了。因为实际上不是, 那是什么呢?实际上, 鲁迅先生的老师在这里拖音了, 他强调“嗬, 呢”这些字, 就拖长音读, 鲁迅不知道怎么表达他的那个拖腔的音, 就用这么一个符号来表示, 实际上这就是拖音的符号。现在看来, 这个“也”字也是一个押韵的字, 我们怎么样来把它读好呢?“匪”实际上是几声?

生:三声。

师:所以它是什么声?

生:仄声。

师:“报”是什么声?

生:仄声。

师:“也”是什么声?

生:仄声。

师:“也”是仄声, 可这个仄声不能读短, 要读长。为什么?因为它是押韵的字, 韵字要拖音。“永以为”的“为”是什么声? (生:平声。) “好”呢? (生:仄声。) 两个“也”字, 形成一个韵, 最后一个字怎么读?你看在韵字下面多了一条波浪线吧?就是要把韵字读出“余音绕梁”的感觉。听陈老师怎么读这一句, 两个仄声, 三个仄声在一起还加一个韵字, 听:“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气吐完了吧?你的气吐完了没有?好不好玩?好玩就再来。把手举起来, 我们一起来, 预备, 起。“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如果你读到“永以为好也”时把气突然闭合, 断掉了, 你的气就还在肚子里面, 是不是?你要对人家表达深刻的感情, 一定要把你的气息舒展出来。现在会读了吗?我们一起来一次, 就最后这一句, 预备, 起。“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永以为好也”跟你的读音是一样的, 不能读成“庸衣危耗也”, 那就变成倒字了。唱歌可以倒字, 但读书不行, 要字正腔圆, 依字行腔。好, 整句连起来试一下。“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谁来试一下?

生: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师:太棒了, 对, 你不用按照陈老师的调, 可以按照你的调。我们一起来一次, 像他一样, 把手举起来, 按照声调读, 第二声往上走, 第三声拐着读, 第四声打下读, 第一声平着读, 来, 预备, 起———

生: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师:真好!下一段试一下。你怎么读呢, 举起手来试一下。

生:投我以木桃。

师:太聪明了, 桃是什么声啊?

生:平声。

师:对了, 要拉长。“报之以琼瑶”怎么读?

生:报之以琼瑶。

师:很好。“匪报也”。

生: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师:好, 我们掌声鼓励他, 太棒了, 请坐下。第三段, 有第三声啊, 看看, “木李, 琼玖”, 来了个第三声, 前面都是第二声, 怎么突然来了个第三声?你读读就会知道了。来, 我们试一下, “投我以木李”, 拖音吗?“李”字要拖音吗? (生:不拖。) 为什么?因为它是什么声? (生:仄声。)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对, 聪明。“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最后一句再来一次。 (生读) 你们的气还吊在上面, 要把它滑下来, 因为要收音了呀!我现在想问一下, 为什么第一句“投我以木瓜”是平声, 第二句“投我以木桃”是平声, 突然第三句“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来了个仄声呢?仄声是要短的啊, 为什么呢?你看你读短的时候, 你的心会怎么样?会很紧张, 不能舒缓, 就是你一而再, 再而三用这么厚重的回报回赠给我, 我心里怎么样啊?心里会很忐忑, 很不安。所以, 有推辞的感觉, 是不是?我们一起来, 两段连起来好不好, 能不能从第一段连起来?

生:能。

师:可以, 太好了, 喜欢你们。“投我以木瓜”, 预备, 起。

生: (吟诵)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师:最后一句, 跟我来一次。“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师:好, 孩子们, 你们表现得太棒了。现在要解决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读?根据是什么?中国人什么时候开始不这样读书的呢?我们在故宫博物院里面找不到一张像现在这样朗读的图画, 全是某某行吟图、某某吟诗图——— (课件出示“吟诵的历史”图谱) 看, 屈原写《离骚》的时候是一边走一边吟的, 他不是拿个本子一边走一边写, 他是把全部吟诵出来的诗句记在脑子里面, 回家后再来写的, 所以《红楼梦》在写到贾宝玉跟林黛玉等人一起作诗的时候写道:“宝玉笑道:‘今日持螯赏桂, 亦不可无诗。我已吟成, 谁还敢作呢?’说着, 便忙洗了手提笔写出。”看, 是先吟后写呐!屈原也是这样的, 他写《离骚》的时候, 也是全部把它们吟诵出来, 然后回去写的, 所以叫“行吟”呀。看《诸葛亮行吟图》《贾岛行吟图》《李清照行吟图》……你看这一张, 李清照在写诗, 我们现在以为她铺开纸就在那里写, 不是的, 她是先吟诵好了, 然后再写下来, 所有的诗歌、所有的诗人都是这样的, 一直到柳亚子, 也是用吟诵的方式读书的。你有没有听过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说话的时候, 他不是像我们现在这样一字一顿地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他是怎么读的, 知道吗?“中华———人民———共和国”, 你看后面三个字很快收回来, 就是用了他的私塾先生教给他的调, 他一辈子都改不了了。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我们下课吧。

生:啊?这么快!

师:还快呀?大家应该累了, 下课吧。

生:不累!

师:那还上什么呢?再把这首《木瓜》吟诵一遍吧。

生: (配动作吟诵) 投我以木瓜……

师:来, 面向全体老师, “匪报也———”

生: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诗经二首的教学反思 篇7

1、了解春天早晨的景色和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体会诗人对春光和野草的赞美。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古诗、处处、风雨、野火”等词语的意思。

3、会用“处处”写句子。

4、能说出两首古诗的意思。

5、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教学重点是背诵和默写古诗。教学难点是体会诗的意境。我想,那我该如何来教学这一课,让我们二(1)班的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真正能体会诗的意境,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呢?倘若我在教学过程仅作单纯地分析讲解,然后提问,让学生再回答,说说古诗每个句子的意思,接着反复练习背诵。这样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着,使劲地记着,至于审美情趣的陶冶,诗的意境的体会这样的文化性就不能体现了。显然,这样的教学早已淘汰。

人本主义教学观指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 “新课标”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我平时正努力地用新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那这二首古诗的教学,我如何尝试用新理念来更好地达到教学的完善?我动了一些脑筋。

首先,让学生在“问”中发现古诗奥妙无穷。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我觉得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善于“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要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他们就会像鸟儿一样展开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翱翔。古诗短短的几行字,里面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诗人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学生一定会有许多好奇。片段一:

师:(两手放背后,学古代文人的样慢步踱进教室,边踱步边吟诗《春晓》)

生(许多):我也会念。(并轻轻念起来)

师:(出示诗《春晓》)那我们念念,想想你会不会有问题?

生: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那个人干吗写这首诗?

生:他写的是什么意思?

生:写这首诗的人是什么时候的人?

生:什么叫“不觉晓”?

生:“春晓”是谁?(不明白,特好奇)

生:我好想看看诗人的样子!

生:最好我也会写这样的诗。

生:如果有一个神奇的机器猫把我带到古时候,该多有趣。

„„

瞧,虽然学生在幼儿园甚至更小已经会念这首《春晓》了,可他们那小脑门中仍然装着无穷无尽的问题。而且,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会敢于用自己的独特思维进行提问。即使有的问题显得非常天真、幼稚,可这都是他们的真实想法。学生在问中想象,在想象中寻找快乐,在快乐中喜欢了学古诗。

其次,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诗意。

诗经二首的教学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提高学生识图能力、收集资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地图,知道华人、华侨遍布世界各地。

2、通过搜集、交流各个国家里的中国城资料,知道海外华人以中国人勤劳、刻苦的美德创建并开拓着事业,为所在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做出的努力。

3、通过搜集、交流海外华人的故事,知道海外华 人、华侨有着割舍不断的祖国情结,并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搜集信息, 了解海外华人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难点:激发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听过《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吗?条件具备的可以播放这 首歌曲的录音或光碟,请学生欣赏或跟着录音一起唱。

这首歌是台湾著名歌星张明敏的成名作。20多年来,他无数次地登台演唱这首歌曲,每次演唱,他都和观众一起热 血沸腾,激情满怀!这首歌为什么牵动这么多人的心呢?答案只有五个字--我的中国心!(揭题,板书课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久唱不衰的《我的中国心》。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走进作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地读读这首诗,勾 画出生字和不认识的字,借助字典理解、认读,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多读几遍,看能不能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再小组讨论,还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解决 。同时,把最感人的句子画下来,作上感叹号或者自己喜欢的符号,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学生自读,勾画,小组讨论。

1. 交流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明白了,就把问号画去。

2. 交流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读出来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三)全班交流。

1. 交流小组讨论仍然不明白的地方。随机解决生字新词。

2. 交流小组内同学认为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五、 合作探究:

1. 想唱唱这首歌吗?为了唱好这首歌,最重 要的是熟悉歌词,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有条件的,引导学生跟着歌碟或录音的节奏朗读歌词,反复琢磨,感受,升华情感。

2. 最令人感动的地方是什么?能读给大家听听吗?指读,评价。再读,比较。如需要,教师可范读。

正因为感动,所以,海 外赤子要用这首歌来表达思乡之情。现在,你就是那位多年未见到祖**亲的海外赤子,在 梦中,你来到了祖国,你唱起了《我的中国心》。试一试。放录音,学生跟唱,反复 诵 读,感受。

六、 精读品析:

1. 想唱唱这首歌吗?为了唱好这首歌,最重要的是熟悉 歌词,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有条件的,引导学生跟着歌碟或录音的节奏朗读歌词,反复琢磨,感受,升华情感。

2. 最令人感动的地方是什么?能读给大家听听吗?指读,评价。再读,比较。如需要,教师可范读。 正因为感动,所以,海外赤子要用这首歌来表达思乡之情。现在,你就是那位多年未见到祖**亲的海外赤子,在梦中,你 来到了祖国,你唱起了《我的中国心》。试一试。放录音,学生跟唱,反复诵读,感受。

七、拓展延伸 :

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应该拥有一颗滚烫的中国心,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我们不能忘记中国是我们的母亲。那么,只有海外赤子才拥有一颗中国心吗?还有多少炎黄子孙,正是在中国心的感召下,为国家和民族而努力呢!“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上天,让中华儿女扬眉吐气,背后是几十万人的精诚合作,是什么驱使他们如此忘我地工作呢?是一颗滚烫的中国心! 你还从哪里 看到了滚烫的中国心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 思

雷真民

高一《诗经》教学反思 篇9

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领会读古诗的要领。

3、学习《关雎》《蒹葭》所表达的内容及主题。

4、学习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在朗诵中体会诗所传达的内容。

2、把握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把握两首诗的内容及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方法

朗诵、领悟、欣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长廊里,《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吟诵着《诗经》,体会着风雅颂、赋比兴,你仿佛被带进了浪漫的殿堂。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两首,借此感受《诗经》的魅力。

二、了解诗经

1、诗经的地位

2、诗经的三大内容

3、诗经的三大表现手法

三、欣赏《关雎》

(一) 明确欣赏诗歌的方法

(二) 学生自由读《关雎》

1、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

2、多媒体展示读音及注意事项。

3、学生据提示齐读这首诗。

(三)听朗读录音

(四)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跟读感悟,教师对学生的诵读进行点评与指导。

(五)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意,把握诗的内容。

(六)自由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七)读境

1、学生结合自己的对此诗的理解,对文章进行赏析,领会诗歌的意境。

2、根据图片加以联想,给画面配以适当的诗句。

(八)背诵《关雎》看谁被得又快又准。

四、欣赏《蒹葭》

(一)明确与《关雎》相同的诵读法

(二)学生自由诵读,适当进行朗诵指导。

(三)欣赏配乐朗诵,学生跟诵。

(四)学生齐读,要求读准读畅还要读出感情。

(五)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六)读情。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七)读境,学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赏析。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经的表现手法入手进行赏析。

(八)根据提示,背诵《蒹葭》。

五、《诗经》的影响

欣赏现代歌曲《在水一方》体会诗经对现代人艺术及文学创作的影响。

六、布置作业。

针对《关雎》或《蒹葭》写一篇赏析评论。

设计理由

《<诗经>二首》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诵读欣赏课文。虽然初一到初三学生接触了不少的诗词歌赋,但还是第一次接触《诗经》,所以,我一开始就给学生介绍有关《诗经 》的一些内容,让学生对《诗经》有了整体的认识和把握。这样,学生在理解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就容易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入手来理解了。

又由于这是一篇诵读欣赏课文,所以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诗歌的诵读方面。通过诵读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主题情感,并对诗歌进行适当的赏析评价。这样多多诵读,也能帮助学生背诵这两首诗。

因为这一册中学生要学习一些评论文章,所以在作业的设计上我要求学生写一篇赏析评论文章,有意识地锻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

对于诵读欣赏类的课文应该怎么上?说起来其实很简单,不就是一诵读二欣赏嘛。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老师却对诵读欣赏类的文章不予重视,总觉得这些内容只是在试卷的默写题中会出现,知识点比较呆板,只要学生背诵出来了就可万无一失。于是,这类文章的上法就变得很简单化,教师往往草草开头,疏通串讲一下文意,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背诵就匆匆收场了。“赏析”的训练真是少之又少。

诗经两首教学反思 篇10

篇一:诗经两首>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亮点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叹的手法学生很容易理解,学生的朗读效果好。又用优美的《在水一方》设置情境,课堂气氛好。教师在课堂扮演的是领路人的角色,要引领学生学会品析诗歌,发掘文本的现实意义也就是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遵循学习诗歌的要求,从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及结构美三个层面层层深入剖析,使学生学会鉴赏诗歌。

《诗经》这样的文字较为古奥,由于准备不够充分,功底又浅,所以对诗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时课堂也显得散乱问题分析

《蒹葭》代表了《诗经》的及高水平,课前准备要充分,不要打无把握之仗,教师的畏首畏尾必定引起学生的拘谨。

再教的设想广泛借鉴别人的长处,阅读相关文章,学习《诗经》的系统介绍,了解创造背景,听取同组各位老师的意见,对授课内容做恰当调整,强调朗读,进行对比阅读,还要适当向外拓展延伸。

篇二:诗经两首教学反思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多美的词,多美的句„„上完这节课,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一下几点:首先,诗经不同于一般的古代诗歌,有些句子,字词的读音早已消失了,所以学生的预习就显得格外重要; 其次,爱情诗让学生感觉不太好表达。学生对于诗歌的意境理解了,琅琅书生也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已经,但是,或许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不能够自由发挥,尤其是男生,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很拘谨; 再次,课堂容量太大。这堂课的设计课型是比较阅读课,是想通过学生的比较阅读,得出诗歌欣赏的鉴赏点,同时归纳出诗经的主要语言特点。假如,学生预习充分的话,这种比较特殊的思路会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通过这节课,我真正明白了,还课堂于学生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学生的潜质远超乎我们的想像。

本堂课以朗读教学为主,通过多次的朗读,学生体会了诗中的画面美,揣摩透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了解了《诗经》诗歌的复沓手法。不足之处是淡化了字词含义的理解,这有可能影响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原因是在备课之前对学生的古汉语知识水平的过高估计。由此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各个方面的知识水平应该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不能单纯地凭自己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怎么教都可以。

篇三:诗经两首教学反思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表现手法等艺术特色上都有相同之处,所以《关雎》拟重点讲授,《蒹葭》则教师设问引导,学生自学领悟为主。在学习《关雎》基础上进一步熟悉相应文学常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应当能够借助课文的注释,理解《蒹葭》的基本意思,进而体味出诗歌的情感。但两首诗歌的学习的着重点应当不同。在学习《关雎》在教学过程中,课堂优美意境的创设尤为重要。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氛围,特别是情景赏析中,对学生理解文章思想感情,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将学生带到优美的诗境中。所选的图画音乐一定要轻柔欢快,让人充满憧憬。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的情景尤为重要,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撞击学生情感的火花,陶冶学生的情操。创设好适合的情景,也有利于学生争取理解诗歌中所展示的人物形象。

上一篇:父亲节作文500字-小学生父亲节作文下一篇:数学第二课堂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