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讲座新闻稿

2024-1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的大学讲座新闻稿(共12篇)

我的大学讲座新闻稿 篇1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大学生活,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10月27日晚7时,测绘工程学院在学术报告中心黄海厅举办了“与信仰对话——我的大学”讲座。本次讲座由测绘工程学院优秀校友、现赣榆县招商局副局长韩猛主讲,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晶主持。

讲座一开始,韩猛校友就以一首陈奕迅的《十年》引出了三个问题,即“为啥上大学,大学要咋过,大学后干啥”。对于为什么上大学,他通过对比理想与现实,结合一部《爱上一个人,因为一个人》的影片给2015级的同学们作出了详尽的解释。随后,韩猛校友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同学们在大学期间应该学会主动,明确自己的目标,懂得规划自己的人生。同时,他还以以李开复给大学生的七封信以及林肯等成功人物为例,让同学们深刻地了解到:在以后的工作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个人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讲座的过程中,韩猛校友用俞敏洪的一段视频——《赢在中国》和一位90后女孩的演讲告诉同学们:理想是航帆,信念是马达,我们要坚信未来属于我们90后。结束乐《真心英雄》,道出了那奋斗的艰辛、那青春的精彩、以及那梦想的美丽。

整场讲座在韩猛校友轻松幽默的话语中结束,同学们都表示会向优秀校友们看齐并争取超越,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未来!

测绘工程学院学生会

我的大学讲座新闻稿 篇2

“做报道是用事实说话, 做学术须有理论导向”

1980年, 作为恢复高考后招收的第四届大学生, 魏然考入了上海外国语学院 (今上海外国语大学) 英语专业, 并且在大三时选择了攻读六年制的本科双学位。“我是教育部第一批双学位学生, 研修国际新闻学专业和英语专业。国家招收双学位的背景是刚刚对外开放, 各方面急需懂英语也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新闻界也面临这个突出问题。”魏然回忆道, “我记得很清楚, 当时广播电视局干部司的一个副司长到上外做攻读双学位的宣传动员, 他说我们现在对国外了解太少, 要加强国际新闻的报道, 但是驻外记者需要复合型人才, 得又能采访、又能翻译、又能摄像、又能开车, 而外语学院的学生是最有机会成为‘全能记者’的。当时有两个学校搞双学位试点, 一个是北外, 一个是上外, 叫作‘一加一双学士’, 我们的待遇就相当于研究生。”魏然的语气平静却自豪。正是当年这样的求学经历与专业背景, 让魏然在学成之后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当时人才稀缺的国际新闻工作领域。

1985年, 魏然被分配到央视国际部实习, 1986年开始正式从事记者工作。魏然介绍, 他曾经参加过《动物世界》《外国文艺》等进口栏目的译制工作, 并且参与了早期央视英语新闻频道的创建。这段专业记者的经历却给后来走上学术研究道路的魏然带来了另一种反思与比照的空间, 用他的话说, “做记者看问题比较务实、比较具体, 而做学问是反过来的, 需要对个别现象进行普遍归纳。做记者的逻辑和做学术的逻辑不太一样, 简单地说, 就是做报道是用事实说话, 而做学术须有理论导向”。在魏然看来, 做记者和做学问需要面对不同的写作方式、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要求, 这种逻辑的迥异曾经给他带来过转型的艰难和困惑, 但至今想来也帮助他拥有了横跨实务与理论的双重视野。“新闻传播学是一个很关注实务的学科, 当年做记者的经验对我还是有帮助的。现在看到一些问题就会想到记者是怎么去考虑的, 联系起理论来也不会那么抽象。如果没有做过记者, 有些问题也许就会觉得无从衡量, 比较混乱。”魏然说。

1988年, 魏然离开北京前往英国威尔士大学深造, 从此走上了学术研究的漫长征程。跨文化的背景以及新闻工作的实践经验, 让他很快就对有别于国内广播电视体制的英国广播公司 (BBC) 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因为自己的背景是做电视新闻记者的, 对新闻业务有足够的培训和经验, 所以在国外进修以后, 会经常反思媒体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媒体与政府的关系。而BBC其实是我对电视台认知的一个全新了解, 我发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理念。比如说新闻专业的价值判断、媒体的独立空间以及BBC的管理运作模式和专业精神, 从中我开拓了视野, 知道了做事情 (即报道新闻事件) 是有不同方法的。”

正因为如此, 魏然当年的硕士毕业论文就是比较央视与BBC针对同一事件的电视新闻报道的异同。“我当时选择的事件是前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对中国的访问, 想通过这一事件, 看看央视同事们的报道和BBC的报道有什么差异。因为两个媒体在组织形式、运作流程、采访方式、记者的培训背景等各方面都是不同的。我通过深度访谈、分析新闻解说词、比较新闻报道的图像和文字, 同时对比新闻的制作流程、制作标准等等, 结果发现国内的报道和BBC还是有很多共同之处的, 这是我觉得蛮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说, 两国虽然语言文化不同、体制背景不同, 但是新闻报道还是有共同性的, 而我认为这个共同性就来源于新闻报道的专业性。”

尽管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让魏然觉得“蛮有意思”, 但是他坦言, 硕士研究只是分析了新闻报道的本身, 却没有涉及媒介对社会影响这一部分。“硕士时只是对who said what (谁说了什么) 这部分有研究, 而对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对谁产生了什么效果) 这部分还没有涉及。我后来想要把研究继续做下去, 我的英国导师说, 那你就要继续念下去。于是, 我就在导师的鼓励下申请到美国的大学去念书。比较幸运, 美国印第安那大学新闻学院录取我去读博士。在印第安那大学念书的时候, 我对媒介社会效果方面的研究和训练的机会更多了。”

从1990年到1995年, 5年的美国读博生活给魏然带来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也正是这段时间基本奠定了他之后20多年的研究方向和学术路径。“我在美国接受了更加科学、严格的实证训练。我的导师对我影响特别大, 他叫David Weaver, 是提出著名的传播效果理论Agenda Setting (议程设置) 的Mc Combs和Shaw的第二代弟子。做他的学生就受到他研究兴趣和研究方法的影响, 我们当时有很多关于媒体与政治传播的议题可以做, 同时我还在印大的商学院接受了更多的社会科学量化研究的训练。”魏然很感念这段求学时光给他带来的帮助, “我觉得自己受益最大的就是博士班的几门方法论课程, 它们从高层次的、实用的角度, 帮助我从知识的来源、知识的建构、知识的发展等方面让我对传播学有了更多的了解, 同时, 我的研究方法的训练也更加扎实。”

魏然继续聊道, “在印第安那大学的时候, 还有一位老师对我影响很大, 她叫Chris Ogan, 是一位非常能干、非常出色的女教授, 她的研究专长是‘传播科技’。我曾经跟她修读过几门传播科技的基础课程, 也一起合作了一些课题, 慢慢地我对传播科技的兴趣也比较大。当时的新媒体传播科技包括现在已经快淘汰的录影机、录像机, 还有刚刚出现的卫星电视。我们一方面从传播科技的角度研究, 另一方面从传播效用的角度研究, 我多年的研究兴趣基本上就是这两个研究范畴”。

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读博期间让魏然受益最深的研究方法与新媒体这两大领域也成为他保持至今的两项研究专长,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受美国主流研究学派影响至深的他与国内同时期成长的新闻传播学者之间的相似与差别。就像他自己说的, “关于为何做学者, 如何做学问, 以及长期的学术生涯的规划, 有些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有些是自己不能控制的, 各种因素组合在一起, 我就走上了今天做学问的这条道路”。

“学术的成就来自方法论的严格训练”

在谈及国内外传播学研究现状差异的时候, 魏然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内国外不同的一个地方就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训练和研究典范的树立。从研究工具到理论框架, 从研究设计到实证调查, 这一切都首先需要系统的、高强度的训练, 而这个在国内可能做不到, 这就是最大的区别。”

说到这里, 魏然回忆起他当年在印第安那大学选修的一门“高级研究方法论”课程。“我们的课一个礼拜要念200页文章, 念完后要选中其中一篇进行点评, 每个人轮流做, 这种高强度的训练对我来说是受益最大的。这门课后来的期终大考进行了6个小时, 从早上8点到下午2点才结束, 如果老师不让停的话, 我们大概还可以考到4点、6点, 因为你必须把一个学期学到的东西都用出来。比如其中有一道题目是让你设计一个问卷, 你得考虑怎样把要访问的问题设计得比较中立、客观、科学, 这就需要根据理论性的概念进行原创思考。再比如关于什么是新闻自由, 要求你设计五个能够把它问出来的指标问题。或者测量生活的幸福满意度, 要求测量出来的结果要有规范性、有效性等, 然后还要看你怎么去分析。”魏然感慨地说, “我今天的学术能有所成就, 就是因为受过方法论的严格训练, 在这其中, 我们还需要对学术研究最核心的哲学性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才不至于为了做学问而做学问, 也就是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研究。”

由于先后担任过几家国际主流的新闻传播大众期刊编委的缘故, 魏然对国内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整体水准及其与国际间的差距有着较为中肯的认识:“从我的印象中, 国内传播学者提出来的传播学研究选题都非常好, 选题有敏感性, 也非常切实, 比如新媒体、微博、社交网站等等, 这些方面和西方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但是不少国内学者的研究只局限于做单一事件的描述, 却超不出这个单一事件的局限, 也就是说只告诉你研究的现象是什么, 却说不出为什么, 或者现象和理论上有什么相关性, 以及哪个理论能解释此现象。毕竟, 我们做学问的最终目的是理论的创建, 因为理论终将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一个最重要的知识来源, 所以, 只有创建而不是描述, 才是对学问的最终贡献。”

不仅如此, 魏然还坦率地说道:“国内的很多文章还有一个问题, 就是意见很多、观点很鲜明, 但是仅此而已。我们每个人都有观点, 但仅有观点是没有太大价值的, 做学问的关键是要通过严谨的方法收集大量的数据, 通过理论指导, 科学地分析、系统地统计数据之后再得出结论, 而这一点, 国内还缺少一个对传播学方法论进行系统培训、规范和运用的学术文化。”在谈到不少亚洲学者的投稿往往因为英文写作的语言弱势和学术规范性问题而被无奈毙掉时, 作为美国传播学期刊《大众传播与社会》首位华人主编的魏然说:“不过, 我现在看到国内有一些年轻学者, 英文也比较好, 读的英文文献也比较多, 写出来的东西也开始比较像样了, 有理论导向, 有数据, 有论证过程, 比较符合英文写作的习惯, 这是一个很好的起色。”

对于学术人生的苦乐, 魏然显得很平静, “做学问是一件苦差事, 要耐得住寂寞, 不能急于求成, 不能跟风, 因为学术需要很扎实的东西, 它不但看你的投入, 而且也看你的产出, 它不是比聪明和比速度的龟兔赛跑, 而是比坚持、比耐力的马拉松赛”。魏然回忆起当年在美国读书时, 和他同班的5个同学起初都比他厉害, 但现在却没有一个人比得过他的论文发表量以及科研能力, “有时候我们开学术会时彼此遇到都会很感慨, 可见社会科学的成功不是靠灵感, 也不是靠小聪明, 而是靠真正的耐心与坚持”。回首近30年的学术生涯, 魏然坦言, “你进步最快的时候往往是被别人批评最多的时候, 如果别人都说你好, 你是不会进步的, 所以做学问是一个很苦的历程”。但是相对于其他职业选择, 比如做生意, 或者做官, 他淡淡地说, “做学问更适合我的喜好”。

“我很希望帮助国内青年学者建立学术规范”

多年以来, 魏然与国内学术界都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1995年博士毕业后, 他曾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5年, 那里活跃的学术交流氛围让他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大陆学者。“美国毕业后我的第一个工作是在香港中文大学教书, 它是中西方交界的一个点。”魏然说, “当年出国还不是很容易, 因为语言不通, 有些人认为出国没什么收获。而到香港, 一来很近, 二来可以讲中文、查阅一些中文资料, 大家都很乐意来。那时候每隔3个月, 中文大学就会邀请一位大陆的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或者院领导过来做访问, 国内很多大学的新闻学系主任、院长我都认得, 每次开会都能遇到很多老朋友, 所以我跟国内的渊源非常久, 也非常深。”

2000年, 魏然从香港中文大学前往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任教至今。他说, 国内有些人也许会认为中国学者去美国写文章、做研究, 论文的题目都应该是写中国, 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做学问是应该以理论为导向的, 广义地讲, 理论是不分文化也不分社会的, 理论是一种比较规范、比较客观的表述。因此, 学术应该是一种对研究理论比较公开、比较自由的选择。”

如今, 魏然已经是南卡罗莱纳大学终身冠名的讲座教授, 这是美国大学对全职教员中拥有崇高学术地位与重大研究成就的学者的认可, 而更难能可贵的是, 他还是第一位获此名衔的海外华人传播学者。魏然说:“我们这些人在海外待了很久, 虽然不能讲是功成名就, 但至少现在可以随心所欲来去自由地选择做学术研究了。我个人对国内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还没有做出什么太大的贡献, 所以我有一个理想, 就是帮助国内的青年学者建立一种学术规范, 把国外标准化的学术规范引进国内, 特别是引进到传播学界来。中国有很多学者非常优秀, 文笔也非常优美, 但就是研究与写作过程不够规范。我并不是说量化研究是唯一的路径, 但是量化研究在西方社会科学中是主流, 而且只要通过训练, 每个人都可以学得到。所以, 把美国主流的学术文化、主流的学术标准、主流的学术规范介绍到国内提供给青年学者作为参考, 我觉得这些事情都做起来将是我能给中国传播学界做的贡献。”

恰如魏然的心愿, 200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聘任魏然为“长江学者”, 2010年7月, 上海交通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聘任魏然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尽管坦言当年申请时的淡然, 但魏然对这个身份非常珍惜:“‘长江学者’就是一个契机, 让我能有比较固定的时间回国内做讲座、做课题, 包括完成很多其他形式的学术交流。比方说我刚跟张国良老师合作了一个关于手机新闻的课题, 同时我和传媒大学很早也有合作, 现在是他们的校外兼职博导和特聘客座教授, 每次过来也都很方便。”

不仅如此, 魏然还希望借助一个有海外背景的学术团体为国内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协助。“这个团体叫作国际中华传播学会, 1989年就成立了, 它的发起人是现任香港城市大学讲座教授李金铨博士, 我是现任会长。学会主要是由在美国的华人新闻传播学者组成, 同时也有一些对中国传媒感兴趣的美国学者参加。我做会长的两年以来, 一个工作重点就是积极吸收国内学者参加一些国际化的会议, 同时也帮助国内的新闻传播院校召开国际会议。我们是非常国际化的一个学术团体, 会员有两三百人左右, 大家在美国生活工作比较久, 对国内外的环境都相对了解, 这个学会就相当于一座中介桥梁。”

对此, 魏然说道:“做学术是需要有团体的, 要互相影响、互相支持, 否则个人做研究就不会那么顺利, 甚至做不下去。”

“做学术研究每次都要有一点创新”

魏然对学术研究的创新有很高的期待和要求。“理论是希望有创见的, 做学术研究第一要有理论性, 只有描述而没有理论的文章是没有价值的。第二, 重复使用理论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 比如像议程设置这个理论, 已经存在了40多年, 如果你总是原封不动地重复, 就会过时。做学术研究每次都要有一点创新, 对所使用的理论有所创建, 尤其是扩展和充实这个理论, 这样做出来的成果, 价值才能更高, 也更符合顶尖级刊物的要求。我认为将这两个层面结合在一起, 就是我们做学术最核心的东西。”

尽管非常强调学术研究的创新, 但魏然却并不认为学术研究存在某种“中国模式”。“首先我非常理解这个问题的提出, 就像人发展到一定阶段, 越成熟就越自信, 国内有这种情绪、需求、表述都可以理解。但是提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是对知识体系建立的一种误解。如果我们觉得西方的铁路、火车、汽车都是很先进的东西, 可以直接拿过来用, 那么我们需不需要有‘中国模式’的铁路、火车、汽车呢?人类是需要承认共性的, 社会科学是全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 它的建立、存在和发展同样需要尊重和符合人类的共性。”魏然说, “‘中国模式’的学术研究应该是一种政治需要, 而不是学术需要。政治和学术是不同的范畴, 如果把政治当成学术, 就不对了。”

和许多个性鲜明甚至略带张扬的学者所不同的是, 魏然的风格始终是温和平静的。他的谦恭与低调很容易让人想到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形象, 而他的学术甚至信仰却是开放并且西化的。访谈那天, 他穿了一件黑色的T恤, 左胸口印着红色的INDIANA UNIVERSITY英文字样, 那是他的母校, 也是曾给他的学术人生带来过最大影响的地方。魏然说他当年上外的同学有的已经成为知名主播, 有的做生意发了大财, 有的当上了大领导, 而他却认为, 大概只有做学问的人生更适合他的个人喜好。

在美国实证主义传播学派的影响下, 魏然持重严谨的性格帮助他在历经考验的学术长跑中耐住寂寞, 不舍初衷, 并最终有所成就。他说, 人在不同的年龄, 人生的体验和期待是完全不一样的。而如今, 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的他, 或许正在回首往昔的过程中完成着对自己的坚守和超越……

【魏然简介】

魏然, 男, 美籍华裔传播学者, 1962年出生, 祖籍河南。现为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终身讲座教授 (美籍华人中首位冠名的传播学讲座教授) 、博导, 国际中华传播学会会长。2009年获批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 2010年7月受聘上海交大“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魏然目前还是香港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与河南大学的客座教授, 香港城市大学海外学术评鉴委员以及香港大学海外评审委员。同时, 他还担任美国《大众传播与社会》 (SSCI) 学刊主编 (首位华人主编) , 新加坡《亚洲传媒》特约主编, 美国《传播学年度报告》编委以及其他6份美国和亚洲的传播类学术刊物编委。

魏然先后于1986年获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和国际新闻双学士学位, 1990年获英国威尔士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 1995年获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大众传播学博士学位。他曾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担任记者, 在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担任助理教授, 并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传播与信息学院担任高级访问学者。

大学讲座的黄金时代 篇3

但是,高校讲座,曾经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窗口,是引领我走向未来的那一缕光。

在我上大学的1980年代,那些充满温度和新意的学术讲座,是高校校园最美的风景之一。彼时各个高校,学术讲座风行,甚至有一段时间,一所高校若到周末竟然连讲座都没有,同学们就会自惭形秽。

学校敞开大门,欢迎社会和其他高校的学者来本校做讲座。讲座通常是由各学生社团组织邀请的,好像也没有印象需要特别申报和审批的程序,大家关心的是讲座内容质量对同学的吸引力。讲座的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哲学、艺术、武术、气功,甚至特异功能等等各个领域,介绍的大多是当时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和现实的社会问题,演讲者也都是当时的名家大腕,或者有独特见解的学者。他们讲述自己的研究发现,也与师生们一起讨论,每一次场面总是很热烈。

我就读的人民大学,几乎每周末都有各种讲座。小规模的,也有一两百人,规模最大的,是在人民大学当年最大的教室800人大教室举行,也几乎场场爆满。

800人大教室的听讲者,都是如饥似渴的学生和老师;来往的演讲者,算得上是群贤汇聚,星光熠熠。这些演讲者,当年用自己的学识修养,照亮了像我这样许多懵懂的乡下青年的前路。

那些讲座的内容,许多在教科书上,甚至书本上还不多见,可以说,那时候的大学讲座,是在我们学校课程教育之外,给我们打开了世界的另一扇窗。还有比这样的讲座更好的社会启蒙教育么?

彼时高校校园还没有被功利主义机会主义占领,学校的生活也不若今天丰富,但讲座无疑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余生活之一。我们为了听到讲座,常常得先去抢位置,用布兜装着的饭盆和书去有讲座的教室占位置。

前不久在某地,我还与已是某高校党委副书记的同学聊起当年大学讲座的盛况,同学回忆起自己当年作为学生干部,邀请学者来讲座时,近水楼台,先帮女朋友占了位置,结果被新闻系的同学强占了,还闹了不愉快。

为听讲座抢位置发生纠纷,甚至动手,这样的事,在那个年代经常发生。但在今天,已近乎天方夜谭了。

我第一次在学校听讲座,大概是1985年的秋冬,是在800人大教室,不过,听讲的内容已经毫无印象。那个时候的我,还刚刚从农村出来,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主要是来自家人师长和媒体,还很难去理解明白讲座的内容,更多是一种随大流的跟风。不过,到二年级时,我和同学们几乎都是主动追逐着各种讲座了。到寒暑假回家,见了在其他地方上学的同学,还会如数家珍似地得瑟,一年听了多少场讲座,都是名家谁谁谁做的,充满着自豪。

那个年代,听讲座的,不仅有本校学生,也有其他高校学生,我们也曾去其他高校听过。大家都追逐着各种讲座信息,选择自己喜欢的演讲者和题目,也颇有些追星的感觉。

盛况早已不再。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讲座新闻稿 篇4

X月XX日,由山东大学党支部主办的公共卫生学院发展学生党员流程介绍会议在趵突泉校区图西101顺利举行。20xx级党支部书记姚志英出席本次讲座并担任主讲,公共卫生学院20XX级全体新生参加会议。

10时30分,会议正式开始。首先,姚志英用精炼的语言给新生介绍了入党流程,流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申请人提出入党申请,辅导员和学生党支部审核资格;其次团支部进行推优并确定入党积极分子,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考察,党支部确定入党发展对象、组织预审并报上级党组织备案;最后进行一年预备党员考察,时间到达后预备党员可提交转正申请,申请通过即正式成为党员。接着,姚志英带领新生总览了党支部的各种活动,既有评议会、热点辩论赛,又有祭拜革命先烈活动、专题会议以及研讨会议。党支部的活动具有红色的革命精神,是同学们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桥梁。

通过这次活动,新生对学生入党流程有了一个基本认识,明白了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具有高品德高素质高要求的核心人物,是我国实现强国梦的主力军和领导者。该活动鼓舞了刚刚步入大学的`新同学积极竞选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彰显百年山大的爱国情怀。

我的大学讲座新闻稿 篇5

为了强化学生英语学习意识,找准学习方法,为即将到来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做好备考准备,我院于X月X日上午X点在X阶梯,特邀请外国语学院XX老师进行四、六级指导讲座。学院XX教授参加了此次讲座。

讲座中,XX老师有针对性的为同学讲述了应对四、六级考试的策略,详细的讲解了考试时间的分配和各种类型题目的做题技巧。学生们也积极反映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疑虑,李杨老师耐心的为大家一一解答。

本次讲座不仅使学生们了解四、六级考试的具体形式流程、方法技巧和解题策略。还让学生们意识到应有针对性的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同时也增强了大家学习英语的信心。

生命科学学院

我的大学,我做主新闻稿 篇6

以梦书写希望,用心翱翔。为使当代大学生进一步明确生活学习目标,确立积极学习的生活态度,增强自信心,拥有全面发展能力的决心。9月24日晚,由校团委主办,大学生力行服务社承办的“我的大学,我做主”大型励志演讲活动在圆形报告厅圆满举行。主讲嘉宾为刘建老师,材料学院团委书记,力行服务社指导老师朱伶俐出席此次演讲活动。

刘健,大才网创始人,大才联合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学习赢天下成功论坛组委会秘书长,共青团河南省委创业导师真功夫《演讲与口才特训营》总教练。拥有众多职位的他人生并非我们想象的一帆风顺,幼年的贫寒,青年的腼腆,这一路走来他的人生伴随了太多的风雨,而命运的不屈造就了他今日的辉煌。

刘老师以自身为例,向在场的所有人员讲述了他人生的蜕变,复杂的家境,幼年的自卑,但他没向命运屈服,他曾说:人生有梦想,终点就是起点,在为梦想奋斗的路上他成功了。随后,他又谈到了坚持,这也正如他一直强调的 “不是环境造就人才,而是人才造就环境”,在自己认为对的方向踏实的走下去,成功终究会向你招手。最后,他谈到了选择和放弃,他说:“学会放弃已是人生的一种智慧”,以自己毅然放弃官场功名利禄为例,他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勇气一种气魄。互动活动(赠书活动)环节更使学生获益匪浅,演讲不时博得在场人员的阵阵喝彩。

本次演讲,激励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相信此励志讲座可以让大一新生更快、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并让其成为自己大学生活的主宰者。

讲座新闻稿 篇7

本次交流会由年级副主任王玉主持,出席交流会的有英语实习老师张雪,二中语文老师吴旭章,数学老师吕笑盈。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参加了这次活动。

本次活动是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新课标教学背景下举行的,内容涉及语数外三科。会上,老师们的实践感受跟学生们的实践感受碰撞出激烈的火花,探讨了适应素质教育和高一学情的学习方法,最后张雪合老师们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了切合学情的学习方法,学生获益匪浅,收到了预期的教育效益。

讲座新闻稿 篇8

为切实维护老年人的财产安全,进一步增强老年人防诈骗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近日,将军堡街道远方社区开展了“防范养老诈骗”普法宣传讲座。

活动特邀律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辖区居民讲解了“推销保健品、代缴社保、投资返利、以房养老、中奖诈骗、虚假电话诈骗、冒充公检法”等多种诈骗方式及其危害,揭露了养老诈骗的“套路手法”,提醒老年居民要牢记不听、不信、不转账、不汇款、不贪图便宜,要警惕上门推销,提高反诈意识,保持警戒心里,端正保健理念,遇事一定要冷静,多与家人、社区工作人员和身边人沟通,遇到问题及时报警,守护好自己的养老钱。

活动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百余份,解答咨询10余次,让老年人对新型“养老诈骗”手段有了全面地认识,进一步提升了辖区老年人的防范意识,筑牢安全防线。

讲座类新闻稿 篇9

(一)10月14日下午,中科院政策所**博士在我区作了关于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副主任主持,王世波副主任及区相关部门领导参加了会议。**博士从历史演进,设计思路,具体流程等几个方面系统的解析了新的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定位于政策评价,强调高新区对国家导向目标的实现程度,重点强调自主创新、创业环境、内生增长、资源有效利用等因素,引导高新区良性发展。报告内容深入浅出,参会人员认真学习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最后,**副主任作了总结发言。提出此次报告为我区进一步了解国家层面对高新区的发展要求,推动我区肩负的四位一体新使命,更好地实施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二次创业提供了重要指导意义。我们首先要理清思路,总结经验,加强对评价指标体系系统的学习研究,严格按照国家高新区进行管理。其次要统筹布局,系统分工,区直相关部门要抓好落实工作,切实提高我区各方面的指标任务。

(二)(标题交代嘉宾,擅用定语抓人眼球)

201x年11月15日晚18点30分在二区主楼b307,《环球时报》著名战地记者邱永峥、英文版记者林美莲做客基础学部新基论坛,做了题为《使命召唤》的讲座。团省委副书记陈凯云、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曹云峰、校团委副书记夏辉老师参加了此次讲座。

(首段交代事件的时间地点参与者,并用一句话概括重点)

讲座中,邱永峥向同学们介绍了作为战地记者有关美军、利比亚战争以及阿富汗战争的亲身体验。向同学们展示了许多关于美国军人和美国军队武器装备的照片,讲述了他亲身感受到的有关美军武器装备、作战计划、职业精神的情况。

记者林美莲给同学们分享了作为女战地记者的特殊经历。当同学们问到当看到给人很大情感冲击的现场时新闻人是怎样处理自己的情感并保证新闻的客观性时,林美莲说:其实我觉得新闻没有绝对的客观,只是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保持客观。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我会记住自己的身份是什么,专注在自己要做的事情上面。不过,我觉得新闻人确实很需要很强大的心脏去消化一些东西,要有更坚定的信仰,要相信阳光。

(以上是正文部分,要求涵盖事件的重点内容,条理清晰,逻辑顺序明确,一段两段皆可,200字左右)

两位记者的精彩讲座在全场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最后一段总结,可叙可议,夹叙夹议亦可)

(三)“卓越新闻培养计划系列讲座”举行首次讲座

10月24日下午,由中宣部、教育部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举办的“卓越新闻培养计划系列讲座”首次开讲。此次邀请的专家是四川省广播电视台编务总监陈小平。

讲座主题为“新闻从业之路——开启理性的大门”,陈小平以自身工作经历 为开场,从新闻从业路径概说、夯实基本功、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三方面为同学做了理论、实际相结合的讲解。讲座既为同学解答了新闻采访知识,又提出了培养新闻记者政治基础、专业理论及多方面素质的重要性。在提到电视台的部门构成方面,为打算从事电视台工作的同学概述了清晰的从业方向。

陈小平向同学们提出四点建议。有目标才有方向和动力;好方法才能更好地达成目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遇到困难不要回头。他说,这是做好新闻记者的要求,更是广大同学日后的从业准则。

据悉,“卓越新闻培养计划系列讲座”将会在近期陆续开展。

(四)名嘴白岩松青城讲新闻传播规律

6月6日上午,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评论员白岩松以“新闻传播规律何在”为题,在呼和浩特市同自治区媒体人分享自己对当前新闻传播现象的看法。

在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中,白岩松结合自己20多年电视行业的从业经历,诠释当前电视媒体传播的4个规律,并以人、细节、表达、态度4个关键词为切入点,阐述新闻工作者做好新闻传播工作的规律所在。白岩松认为,新闻工作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时刻都有新闻发生,随时能够唤起每个新闻工作者的热情。在当前环境下,媒体应由提供新闻资讯转向提高整合能力和表达态度上来。

据悉,这是白岩松第一次在内蒙古进行新闻业务类讲座,讲座现场座无虚席,白岩松诙谐幽默的表达不时博得满堂喝彩。讲座结束后,白岩松同听众展开互动,对听众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

(五)2010GZTV赣州十大经济人物朱学军莅临我校讲学

4月12日下午,2010GZTV赣州十大经济人物朱学军应邀到我校大学生创业园作了题为“生财之道”的主题讲座。

讲座上,朱学军根据自己从事机械制造相关工作30多年的亲身经历,从“选择项目、资本结构、做好投资、高效制造、创新科技、高效供应链、营销渠道、企业文化”八个方面讲述了传统产品经营的知识,为在场师生们上了一堂实战经验丰富的“创业教育课”。他说,选择项目一定要选择符合政策、前景广阔、适合自身的项目,选择好项目后要合理安排资金结构、投资准确、重视创新、培养企业文化等等。同时,朱学军还列举了很多他在工作期间遇到的一些真实事例,博得了在场师生的阵阵掌声。

“朱总妙语连珠的讲话中包含着丰富的实例让人易于理解,对我今后的就业择业提供了很多参考,同时感觉创业也并不是那么遥远了。”机电学院09级学生涂丽对记者说。

朱学军,赣州知名企业家。曾设立“江西江铃齿轮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中外合作“江西江凯齿轮有限公司”、担任江铃汽车集团公司资产财务处处长。2007年4月份出任赣州五环机器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至今。曾荣获“赣州市优秀厂(矿)长、经理”、“优秀共产党员”、“2010GZTV赣州十大经济人物”等10多项荣誉称号,机电学院院长梁泉生、书记蓝云,就业办主任曾毅等出席讲座。

(六)文学院举办“书香四季”人文系列讲座第三讲

10月31日下午2点,文学院新闻系主任孔祥军和文秘教研室主任史玉峤以“如何选择专业”为题为东校区13级新生进行讲座。史玉峤从文学院的历史由来讲起,为同学们介绍学院的丰厚底蕴,接着从各个专业的主要内容,专业特点,就业前景以及如何选择几个方面深入展开,重点介绍文秘专业的特点。孔祥军则从新闻学的重要性、考研的前景以及新闻从业者所必备的重要素养三个方面讲起,让同学们对新闻专业有了全面的了解,他提到,新闻传媒对人类的进步有着重要影响,媒体的进步浪潮会为社会民主提供正能量,新闻记者是社会的守望者,他详细列举了记者所必备的社会责任感、思辨力、胆识眼光等基础素养,使同学们清楚地考虑未来是否要选择新闻专业。

下午5时许,讲座在一片热烈的鼓掌声中宣告结束。

(七)工商管理系于2013年11月25日上午9:30在多媒体110202教室,召开了永川会展名企 进校园专题讲座,重庆市高峰商务会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维奇为此次讲座主讲人、工商管理系主任李勇担任此次讲座主持、会展专业教师邹卒带领工商管理系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有幸聆听了此次讲座。陈总经理围绕会展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等方面进行了讲演,陈总经理的个人魅力深深地折服了在场的每位同学。

主讲人陈维奇总经理凭着自己在会展界积累的经验和丰富的阅历,给学生讲解及分析了许多会展方面的实际操作案例,并同时向会展专业的同学们提出几点希望:第一,希望同学们扩大知识面,提升专业技能;第二,希望同学们注意把自己的所学专业和社会需求相结合起来,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此次讲座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生动幽默且具有哲理,同学们均感到受益匪浅。

就业讲座新闻稿 篇10

为了帮助2012届大四毕业生准确有效地确定就业方向,尽快地让他们在思想、行动上早做准备,指导毕业生如何走好从大学走向社会的重要一步,6月19日,由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吴建华教授和延耀兴副教授主讲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座在我校迎西校区2005教室成功举行,会议主要内容囊括了水利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以及就业方面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等,08级的水利学子们从中获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

吴建华教授用生动的语言、鲜明的事例,围绕中国水利事业的成就及面临的发展机遇、当前水利人才队伍的现状、水利类大学生的就业去向和大学生事业成功的基本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并切合实际提出了一些要求,强调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后,需要怀有一种虚心的学习态度,对待工作要塌实肯干、执着追求。

延耀兴副教授则联系自身经历从另一个角度讲述了在校大学生如何看待今天的就业形势、学会正确分析自己的长处与短处、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如何转变就业观念等多个方面的问题,为同学们做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考研讲座新闻稿 篇11

“考研——又一次与别人站在同一起跑线!”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国芝教授专题讲座

4月9日晚上7点,我院经济系组织举办了主题为“考研——又一次与别人站在同一起跑线!”的专题讲座,主讲人为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国芝教授。我系有志愿考研的各年级同学参加了本次讲座。

消防讲座新闻稿 篇12

讲座中,来自消防学校的教官给大家进行了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并结合火灾事故视频,向大家讲述了引起火灾的原因及火灾发生后如何疏散和逃生的知识。随后,教官还给大家展示了灭火器、报警手电、灭火毯等灭火器具,向大家讲解了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邀请居民现场模拟使用。针对现场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消防安全问题,教官也及时答疑,耐心指导,使大家对消防安全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平常总想着这些危险离我们很远,没有在意,通过今天的讲座,不仅让我们的防护意识有所提高,也掌握了正确的自救方法,我们感觉很实用!”经营户们纷纷表示。

上一篇:九九重阳感想作文下一篇:小木偶的故事优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