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安全事故通报学习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电厂安全事故通报学习(精选8篇)

电厂安全事故通报学习 篇1

---------记电一班事故通报学习会议 生产事故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是令我们触目惊心、难以忘怀的,它可以让一个原本健康、活泼的人在瞬间变得残缺不全,也可以让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在瞬间变得支离破碎。人的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当我们看到那些为正义而献身,为社会主义呕心沥血、英年早逝者的不朽事迹时,谁能无动于衷?谁又能冷漠置之呢?是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然而,当一个人仅仅因为违章作业、违纪上岗、粗心大意,从而造成意外事故,对此您又会有什么感想呢?

不管是运行人员、检修人员还是管理工作者,工作中都必须从全局出发,从细处入手,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不能因为“这是小事”而放松警惕,“小事”同样要求我们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以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处理。只有这样,我们在工作中才能做到万无一失,确保安全。

本次宁发事故暴露出员工安全意识淡漠,没有事前风险分析评估的概念。在处理检修计划工作或临时抢修工作时,在对现场工作情况或故障情况不清楚的情况下,工作负责人一定要通知好相关部门。针对这起人身死亡事故,设备维护部电一班组织召开第二次班会学习,深入探讨、学习和总结此次安全事故教训,并根据本班组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加完善的班组安全体系,会议中,班长蒋敏江,副班长包国民就电气消缺工作,做了详细的安全培训,针对日常巡检、消缺、值班抢修、工作票的使用等方面向班组成员讲解了安全注意要点。

作为电气消缺的一员,我深刻感受到,安全生产是我们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更是我们的生命。从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就接受安全教育,“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我们时时讲、周周学、月月喊,我们牢记在心。可每当翻开事故通报时,总能看到或伤或亡的鲜血,淋漓而下;那伤亡者家属亲友的哭声,正随着一个个触目惊心的字眼,悲泣而起;那捶胸顿足者悔恨的目光正向我们大声疾呼:注意安全,珍惜生命啊!

何为安全生产?结合本班组工作特点,班组成员的讨论,罗列了以下几点:

1、正确使用工作票。工作票的正确使用大大的降低了安全事故,遵守《安规》,因为那是

血的教训。

2、验电。即使已经将电源断开,也要进行验电,多一份注意,多一份安全。

3、该停电时必须停电。切勿为了方便,带电操作,往往是在这种心存侥幸的心理状态下,容易发生触电事故。

4、不能违章指挥,开工前要仔细核对设备名称,工作中胆要大心要细。往往是边工作边和

其他人说话,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后果。

5、巡检过程中,遇到设备有问题时,不能草率的做决定,可能会因为你的一时马虎就会扩

大故障范围,造成更严重的影响。干活,要有把握的干活。没有把握的活不能干!另外在给设备打扫卫生时,转动部分尽量避免接触,要注意用力尺度。

6、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保护别人不受伤害,懂得必要的急救知识,在受到伤害时及时的自

救。

当你心存侥幸而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犯劳动纪律时,有没有想到灾难正一步步向你逼近?当你稍有疏忽被“违章、麻痹、不负责任”占据了头脑时,有没有想到那弧光闪烁的瞬间就会将一切美好都化为乌有!当你在学习有关安全的规章、规程时,您是否想到:她是用血的教训凝结而成,是为了指导我们不再让悲剧重演!

电厂安全事故通报学习 篇2

一、核事故的应急计划

我国的《放射性污染防治法》规定:“核设施营运单位应当按照核设施的规模和性质制定核事故场内应急计划。”《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规定:“核电厂及所在省人民政府的指定部门应做好核事故应急准备工作。”我国的核安全法规HAF002《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中也有严格规定:“新建的核电厂必须在其场内和场外的核事故应急计划审查批准后, 方可装料。”[1]按照法律规定, 核安全事故应急计划的制定已经上升到了核电厂常规运行生产必要条件的高度, 而应急计划中又应该明确:政府相关的负责部门及其职责以及负责部门与核电企业之间的关系;放射性物质潜在泄露地区的人员疏散。

1.核电厂事故应急管理

我国的《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规定:“核电厂的上级主管部门领导核电厂的和事故应急工作”, “国务院和安全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和卫生部门等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相应的核事故应急工作。”因此在遭遇到一定程度的核事故时, 在核电系统内部有着自上而下的明确分工, 责权等级也是层层分明。同时由于核事故的应急处理并非是单一领域的问题, 势必会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以及产生复杂的经济、环境、卫生、交通、治安等等问题, 所以在以国家核安全局, 核电企业, 核电厂为处理技术性事故问题主力的同时, 仍然需要其他相关部门的统一协调和配合, 甚至为了防止意外, 法律还规定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核事故应急工作中的重要力量”, 这同时也体现了核事故的应急工作是一项复杂多变且技术难度较高的工作。

2.核电厂周边环境及公众安全管理

在核电厂发生可能具有放射性物质泄漏危险并有可能危及到周边环境及公众安全问题的安全事故时, 应急疏散是最应当及时开展的有效措施。

目前为止, 我国尚未有一部法律明确规定有关核安全事故发生时的应急疏散问题, 而在其他领域发生一些重大安全事故时, 政府力量通常会在第一时间介入以确保尽可能多的公众被转移至安全地带, 在这一疏散过程中, 企业通常并没有扮演重要角色。当然, 笔者并非质疑这一做法, 三哩岛事件调查研究也表明:因为事故发生之后政府未能及时下达疏散命令, 大部分的民众未能得到妥善安置, 政府的安置地点也未发挥作用。一部分民众受到他人的影响而疏散, 而另一部分部分民众则没有疏散。有组织、有预警的应急疏散将更有秩序, 民众的情绪也容易控制, 在疏散时意外事故发生率较低, 衍生事件发生的情况也较少, 因此, 政府的及时介入是有必要。

二、防止放射性污染的扩散

核安全事故发生之后遗留下的放射性物质是核事故对自然环境和社会公众的生命安全的最大威胁, 而且会伴随着长时间的潜在危险, 一旦产生放射性污染, 后果不堪设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对于核安全事故可能所产生的核泄漏和放射性污染问题作了明确规定, 提出由核设施营运单位, 核设施主管部门、环保部门、卫生部门、公安部门等有关部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来共同负责。[2]《核事故或核辐射事件紧急援助公约》中也明确提出了, 发生可能影响超国界的特大核事故, 或者是事故发生国家没有足够处理能力的, 国际社会将会及时提供人道主义国际援助, 最重要目的也是为了最大限度的防止放射性污染的扩散。

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发生之后, 福岛第一核电站的运营商东京电力公司将11500吨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污染水倒入大海, 为使发生核泄漏事故的福岛第一核电站能够存放浓度更高的污染水的做法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一致的强烈不满, 而此举所产生的放射性污染及其潜在风险也使得日本及其周边国家在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内海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而由此引发的国际侵权赔偿问题的争执至今也未得到妥善解决。而类似的这种重大核泄漏, 肯定会对自然环境、其他生物造成广泛破坏, 而关于此类的公益赔偿问题更是争论不休。

对于放射性污染处理责权问题,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规定首先需要由核电站的营运方来承担侵权赔偿责任。北美及欧洲地区的国家对于在运营的潜在危险较大的核电站在对其颁发运营许可之前均有强制性第三方责任险的投保要求, 日本法律规定, 核电站的运营商必须为其电厂投保法定的第三方责任险, 并且其投保额度必须达到13亿美元。[3]而我国对于这一部分的法律规定显得非常不足, 而这一责任也通常落在了政府的头上。目前, 我国对于国内的核电企业采取了世界上比较通行的核保险共同体制度, 但并没有对核电站的运营方实施第三方责任险的强制要求。

三、核废料的处置

如何妥善的处置好高能核废料, 历来是世界各国的一大难题, 也是关系到社会民众的关键问题。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一文中表示, 核废料的处理已经成为限制核能源行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关于高能核废料的处理, 其实已经不是民用核电站所带来的新鲜问题了, 最早伴随着核能武器的实验, 开发和生产, 高能核废料就在源源不断的产生。根据我国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 (2005—2020年) 》中的预算, 2010年底我国开工的核电机组装机规模为全世界最大, 而这也势必会产生更多的核废料。

美国在全世界是核废料处理问题上立法最多的国家, 但也直到1982年的《核废料政策法》才明确规定了核废料处理采取“隔离深藏方式“处置, 但是即便这种方式也有很多学者并不认可, 因为核废料的半衰期非常长, 这种做法会带来处理地区的几乎永久性的废置。

我国的宪法第二十六条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环境保护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有毒化学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 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防止污染环境。”[4]从法律条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核电站作为民事核能生产利用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主体, 对于其生产的放射性核废料的妥善处置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而关于核废料的处理除了如何妥善安置, 安全运输也是其中的重要问题:资料计算, [5]一次核废料运输泄漏事故, 可使140平方公里面积的土地受污染, 而善后清理费用更是高达6亿美元。对于这些核电厂外的核泄漏情况处理起来由于缺乏必要的设备和器材, 将会更为麻烦, 影响也更为重大。但是我国目前, 在放射性废物的处置方面的法规仍然很不健全, 这也从另一方面掣肘了我国民用核能行业的健康发展, 不断发展的核电行业和科技也给我国的核安全法律提出新的要求, 这对于我国的核安全法律部门来说既是新的机遇, 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摘要:核能行业与其他行业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事故发生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对环境和社会公众影响, 后果的长期危害性以及治理的高昂代价和成本也使得其安全问题尤为重要。核电科技更新换代过快这也使得核电行业的核安全法律体系本身有着很多固有的缺陷, 想要大力发展核电, 就要加强对核安全、环境社会影响和废物处理处置等问题的法律监督与探讨, 充分保证社会公众的权利。

关键词:核应急,放射性污染,核安全法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S].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3.

[2]放射性污染防治法[S].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3.

[3]刘悦.核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产生的法律问题[C]∥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11年会——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暨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筹备会议, 2011.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S].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9.

电厂安全事故通报学习 篇3

一、立法问题

(一)立法权限问题

1.条例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严格履行职责,及时、准确地完成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条例明确规定,对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的责任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事故组织调查系政府职责,应当属于行政执法行为。我国工会组织的法律地位较为独特,既不属于政府部门,也非民主党派。法律有权设定其权利义务,但国务院在行政法规立法中作出影响工会组织权力义务的设定就值得商榷。

此外,从立法本意来说,对事故的“处理”不是组织事故调查的主要目的,事故调查组不是为查事故而设立,而是为了今后更好的预防事故发生、总结事故经验,以便采取更为有效的防范措施,实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减少,这才是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条例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但是,发生事故的单位可能是民营企业、或者是外资企业,具有“私人”性质。而事故调查权属于行政管理权,行政管理权具有“公权”性质,将“公权”赋予“私人”行使显然不合适,更何况事故调查行为是行政执法行为,“私人”组织行政执法活动、实施行政执法行为就更为不妥。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事故调查组组长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指定。就存在政府为民营、外资企业指定任命调查组组长的可能。

2.条例第三十二条第四款规定,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行为人的行为是否需要受到刑事法律责任追究的立法权归属全国人大,涉及刑事的立法权是全国人大的专属权,行政法规立法中不宜作此类规定。

(二)法律条文的表述问题

1.条例第三条对事故等级划分进行规范,笔者认为其文字表述不够严谨。对于什么是特别重大事故,笔者的理解是指,“在同一起事故中”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以上”的事故。由于法律是针对社会不特定的对象、公众制定的,内行人可以读懂的文字不一定能让外行人也看得懂。笔者曾让几位中学生区分“有色”和“有色金属”,他们普遍表示仅对“有色金属”有些了解,对于“有色”则显得茫然。“有色”和“有色金属”在法律条文中的出现并不少见,不少条文中的“有色”就是指“有色金属”。笔者认为,将“有色金属”表述成“有色”是不严谨的。同样,条例对事故等级的划分缺少“在同一起事故中” 的限制条件,可能也会给人以误解,甚至误认为在同一行政区域的一定期限发生事故造成的后果可以累计叠加。

2.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三款规定,事故调查中发现涉嫌犯罪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及时将有关材料或者其复印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笔者不理解的是,这里的有关材料为什么不包含复印件,难道复印件不是材料?还是另有特指。如果是另有特指,则应当在法律条文中加以明确,以便操作。

二、法律适用问题

(一)适用范围

条例第二条规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适用本条例。

如果一起事故未造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经济损失的,未危及公共安全,仅仅造成生产经营单位自身经济损失,是否适用本条例?比如:单位自行发电,由于接错线路,发生短路烧毁及其设备,造成经济损失;再如,由于购买的材料、设备不符合质量要求导致发生事故,造成经济损失。此类事故,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是否有必要去调查?是否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满足调查工作的需要?当前的生产经营单位,民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例不小,相对国有企业的数量而言,该比例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此类企业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事故起数将更多。现行法律对人身侵权案件尚存“自诉”规定,即“不诉不理”、“不告不理”。笔者认为,如果事故仅仅造成生产经营单位自身经济损失,未造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经济损失的,政府不需要组织调查组进行调查,否则,物权法有关保护私有财产权的规定将很难得到相应的体现。

(二)几个概念的理解

1.迟报、漏报、谎报、瞒报

条例第四条第一款规定,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迟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对事故虽然已经上报,但未在法定的时限内上报,不符合有关上报时限的要求。“迟报”基本不存在太大的异议。

“漏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对事故虽然在法定期限内上报,但是上报的内容不全,仅仅是整个事故的一部分,无法反映事故的全貌。“漏报”,仅仅启动了上报程序,对实体处分没有帮助。也有一说,对整个事故不报的行为也属于“漏报”。当然,“漏报”的前提必须是主观方面不存在过错。

“谎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主观方面存在故意,以故意隐瞒事故真相或者编造、捏造虚假事故进行上报的行为。其形式上已经上报,时间上也满足法定要求,但是由于反映的内容不符合事故的客观真实,需要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瞒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主观方面存在故意,对本应依法上报的事故人为的加以全部隐瞒或者部分隐瞒。其后果是,事故的真实性没有得到及时的反映。从形式上看,“瞒报”与“迟报”相近;从结果上看,“瞒报”与“漏报”、“谎报”相近;从主观恶性上看,“迟报”和“漏报”均不存在主观故意,而“瞒报”、“谎报”则存在主观故意。

如何对违法行为进行准确定性,是行政执法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关键,关系行政执法机关能否“依法行政”,关系到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能否不败诉,关系到法律的权威和政府形象的树立。现实遇到的难题是,在事故报告中,究竟什么样行为应当定性为“迟报”?“漏报”?“谎报”?“瞒报”?它们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如果定性错误,可能导致适用法律上的错误,导致行政违法。

鉴此,笔者建议对事故的上报行为仅作二类定性:一是“迟报”,即只要上报的内容是真实的,仅仅是时间程序上、形式上不能满足法定条件,即可以认定为“迟报”;二是“错报”,即只要上报的内容存在不真实的情况,这里包括全假或者部分假,迟报、漏报、谎报、瞒报都属于“错报”。这样的分类可能更能方便执行,更有利于操作。

2.负责人

条例第十五条规定,事故发生地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其负责人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救援。

按照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规定,我国行政机关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是本行政机关的法定代表人,是本行政机关的负责人,主持本行政机关的工作。在行政机关正职缺失时,主持本行政机关工作的副职是负责人。无论正职主持工作还是副职主持工作,行政机关“负责人”只有一人,任何行政机关不可能同时存在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负责人”。笔者认为,事故发生时,有关负责人能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施救固然是好事,一能体现领导对事故的高度重视,二能对事故施救起到较好的协调作用,这些都是积极有益的。但是,社会存在分工,政府与部门之间虽说分工不分家,但事实运作过程中存在分工合作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正是这种社会分工才出现职责分工,才有权责对等的需求,才有恪尽职守的要求,才能减少推诿扯皮现象。如果所有的事故都要求人民政府负责人赶赴现场,只恐怕人民政府负责人力不从心,加上政府负责人每天承担大量的日常工作,也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应对事故,客观现实中也没有这种必要。社会要发展,事故发生也就在所难免,而且是天天有事故。倘若让省长、市长、县长凡事故必躬亲,经常奔波于事故现场,疲于应付事故而荒于政务,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办到。笔者考虑,既然政府的“负责人”只有一个,而政府的“领导”可能配有几个,能否将赶赴现场的“负责人”改成“领导”,这样或许会更有利于操作。从人头数量来看,多配几个政府副职可能更大,更有助于解决“负责人”奔赴现场的精力体力问题。

3.“现场有关人员”、“本单位”

条例第九条规定,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由于事故可能在生产经营单位工作场所以外的区域发生,这里的事故现场有关人员是指那些人?是与事故单位存在组织、人事、工资、劳动关系的人,还是与事故本身造成的后果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且在现场的人员。笔者认为,在事故现场的自然人合法权益因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受到侵害,该自然人应当属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如果该自然人与事故发生单位没有工作隶属关系或者是没有固定职业,要他们向他们的各自“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对于事故的施救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也有悖于条例的立法本意; 特别是对于没有固定职业的,谁又该是“本单位负责人”?需要具体的规定,以便于操作。

4.应急预案的启动条件

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笔者认为,应当谨慎启动应急预案,能够采取其他有效措施的尽可能采取其他措施进行施救。因为每个事故应急预案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需要涉及多个部门,需动用大量的人财物力。该程序一旦启动,其耗费将一直延续到事故现场清理、伤病人员救治直至善后处理,成本将是非常高的。如果没有一个启动应急预案的标准,该应急预案就很容易被启动,势必给事故单位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也会无意义地牵扯政府精力,占用社会有限公共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当前,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必要对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的条件加以明确。现实中也没有一遇到事故就需要启动应急预案的必要。比如生产经营单位发生很小的事故,在车间作些简单处理就足以消除影响的,这就没有必要去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5.“有关”的范围

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所有的人不应当都是有关人员,“有关”人员的范围也既不宜盲目扩大,也不宜过度缩小乃至于将真正有关人员排除在外,这就需要一个标准来认定。没有标准,可能也只能依据调查组的主观意志来自由判断?容易导致把无关的人员牵扯进来。操作起来的结果很可能造成影响生产经营单位的正常活动,甚至变相成为违法干预、侵害生产经营单位的自主权。事故调查行为属于行政执法,有些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由企业牵头组成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该调查组是否也就有权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相关文件、资料?如果“有关”单位和个人拒绝提供,该调查组又该采取什么措施?

6.“擅离职守”

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并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具有法定职责岗位的“擅离职守”比较容易理解,对于生产经营单位的岗位职责可能随机程度会大一些,随时可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调整,比如岗位撤并、出差在外、无法及时赶回,客观原因失去联络无法联系,交通工具不变或者没有交通工具等等,都可能导致无法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条例规定的“擅离职守”该如何理解,如果没有主观上的故意,是否应当被认定为擅离职守?谁有权认定擅离职守?这些需要明确规定,才有利于操作。

三、其他问题

(一)事故报告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的细化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事故单位的名称、证照登记编号、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姓名及其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单位成立时间、办公地点或者住址、经营范围、主管机关等等。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及事故的简要经过

时间上统一以公元时间、24时制。地点上明确到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门牌号(当地的“土名称”。当地的交通状况,事故现场的描述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点线、条块结合等等。

3.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上岗前或者事故发生前的现场人数清点、统计,事故发生后的人数清点、统计。可以从劳动防护用品领用情况、核对交接班对照表等方面推算事故现场的人数。损失方面重点统计成品半成品原材料、商品存货及其他物件损失情况。

4.已经采取的措施

事故上报情况,现场施救情况,现场指挥情况,是否启动应急预案,现场交通通讯情况,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情况。现场无法解决需要支援情况,比如:存在哪些未能自行克服的主要问题,对财产如何保护,对人身采取那些保护措施。

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7.对报告中陈述的事实应当提供、随附有关证据。

(二)公安机关的追捕归案能力

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根据事故的情况,对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立案侦查,采取强制措施和侦查措施。犯罪嫌疑人逃匿的,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

公安机关的侦查缉捕能力不容置疑,也是其业务之重点。但笔者还是有些疑虑,对公安机关提出高要求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要求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可能要考虑现实。前阶段有些地方提出“命案必破”,结果是否所有的“命案”都已“侦破”,即便把一个地方的所有警力都都投入命案的侦破工作,想要“命案必破”也很难。从公安机关现有人员素质、设施配备、其他装备等主客观条件来分析,能保证依法立案,并采取积极的强制措施加以侦破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有些犯罪嫌疑人不是主观上想让其归案就能归案的,不仅我们国家目前做不到,就西方最发达的国家也无法办到。“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做不到的,而且不仅是现阶段做不到,将来也做不到,除非人类已经建立完美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已经不存在任何社会矛盾。

(三)国务院组织事故调查组调查事故

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可以看出,国务院组织事故调查的形式主要有二种,第一种是国务院直接牵头组织形成的调查组,第二种是经国务院“授权”的部门牵头组织形成的调查组。这种“授权”是否需要通过行政法规立法的形式予以确定还是通过发布国务院决定的形式予以确定,目前尚不清楚。如果是以行政法规立法形式确立,那么,如果没有法定事由并依照法定程序,被“授权”的部门对此类特别重大事故均有权直接代表国务院组织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因为这种“授权”具有显著的“独占性”、“排他性”。

(四)地方政府组织事故调查组调查事故

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别由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司法实践中,“授权”与“委托”通常都是合并使用,“委托”应当办理“授权委托书”,委托的核心是授权,没有授权的委托是空洞的,委托是形式,授权是内容,不宜将授权和委托人为地分开使用。此外,地方政府无权“创设”进行“授权性”立法。在同一条例作出“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等二种不同的规定,不难看出这二者之间应当存在较大区别。相对前款规定的“授权”,笔者认为,条例规定的“委托”应当理解成单项委托,即接受委托的部门自接受委托之日起至事故调查结束形成事故调查报告之日止,这期间有权以委托人的名义组织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对于其他事故,未经委托人委托,该部门没有调查权,不能当然的取得合法的调查资格。条例对如何办理和执行授权委托也没有具体的规定。

(五)行政执法活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得跨越行政区域进行行政执法活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如公安机关刑事侦察活动)

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特别重大事故以下等级事故,事故发生地与事故发生单位不在同一个县级以上(“以上”二字应当删除)行政区域的,由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负责调查,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派人参加。

事故调查的属地原则无可争议,也符合我国目前的行政管辖的基本原则,即由行为发生地管辖为主。条例规定“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派人参加”,其参加的地位?作用?是否作为事故调查组成员,履行事故调查组成员的职责?如果履行职责,意味着跨行政区域进行行政执法,这将涉嫌违宪。另外,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如何得知发生事故?谁负有义务、负有责任通知、报告“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这些问题,条例没有解决,实践中是很难操作的。

(六)建议建立事故调查组人员的回避制度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是指参员事故调查的各成员单位,不是指个人。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与所调查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似有不妥,应当是调查组人员应当与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笔者认为,在对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中应当引入或者建立回避制度。

(七)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0日

电厂安全事故心得体会 篇4

每每提及安全,很多时候我们心头所掠过的总会是一些鲜血淋漓、哀嚎震天的场面。应当说,面对这一幕幕惨恸悲烈的镜头,我们心中所涌现最多的是这一个个原本鲜活、真切的生命的戛然而止所带来的那份落寞与凄凉。我们会悲伤,为那一个个原本陌生却曾经美丽的生命的凋零。而此刻,我们心中所无法隐去的则是那份生命漂落后的永远的无奈,是那份生命流逝之后所划出的血痕引发的长长的思考,是对于那原本充满着刚性与韧性的生命的如此憔悴与不堪一击的疑惑与不甘。

每至岁未,我们已经习惯了总结。总结生活,总结工作,总结过去一年当中我们所有的得失喜怒。往事如烟,往事如梦,回顾过去,回顾我们前进路上的每一次经历,荣耀与挫折,欢乐与痛苦,太多的自豪,太多的感慨,而剖祛这些尘凡的浮躁,当我们用心灵来审视那并不遥远的一幕幕时,或许,我们更加不愿忘记的是那一次次偶然一失所换来的终生遗憾,是那一次次由于疏慢而招至的深深剧痛;是那一次次旧创未愈却又未能避免的新的伤痕。那么,在我们一次次的回顾,一次次的总结之后,如果我们依旧我行我素,依旧无所畏惧,依旧一次次的错,一次次的伤,一次次的践蹋生命,一次次的侥幸逃脱,我们生命的安全又何以保证呢?我们的反复总结又有何意呢?

对于我们电力企业来说,安全意味着一切,安全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它的意义,在于电气设备的稳定运行,更在于千家万户的幸福光明。不讲安全,哪怕是小小的差错也能留下巨大的隐患;不懂安全,哪怕是小小的疏忽,就能中断供电系统的正常运行;不要安全,哪怕只是小小的一个意念,也能让工作中的生命处于危险。

回顾我们电厂十六年来的发展历程,其中有喜悦,有辉煌,也有不少的阵痛,那就是一次次的安全生产事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当我们翻开历年来的事故分析报告,每一份都是血的教训,令人难忘。深究这些事故的原因,最根本的莫过于安全意识的淡漠和思想上的麻痹大意。对于历史的教训,我们已不愿再去翻起。而作为一名矸电职工,我们能为我厂的安全发展做些什么呢?我认为,首先要牢固树立“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思想意识。其次,要保持高度的工作责任心。要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专一行,以踏实的工作作风,把安全落实到每一项工作当中。再次,要树立安全忧患意识,时时刻刻绷紧“安全”这根弦,克服侥幸心理,消除麻痹大意的松懈思想。为我厂的安全生产工作添砖加瓦。

电厂安全事故通报学习 篇5

为了有效地防范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能在事故发生时及时、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应急救援工作的原则

(一)、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应遵循统一指挥,分工负责,班组自救、公司自救和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

(二)、公司的任何部门和在职人员都有义务参加或者配合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

(三)、生产安全事故的抢救要及时、得当、有效。

(四)、事故(或事故预兆)发现人要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内向相关领导汇报准确的事故地点和事故情况。

二、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及职责

公司成立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公司内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1、指挥小组组成人员

总 指 挥:田正文公司经理

副总指挥:代光祥副经理(厂长)赵雄支部书记

成员:姚文厂长助理

肖荧生产科长

吴厚秀生产科副科长

张天流安监科副科长

李玲安全员

江洪军办公室主任

2、指挥小组主要职责

(1)、统一协调公司各部门、各生产单位应急救援工作;

(2)、组织制定应急方案并实施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

(3)、统一调配救援设备、人员、物资、器材;

更多免费资料下载请进:http://好好学习社区

(4)、适时批准启动救援预案和终止紧急状态;

(5)、组织落实上级交办的其它工作;

(6)、必要时请求地方政府或协调社会其他单位组织参与应急救援工作。

3、为做到事故发生时,工作有条不紊、各行其职、各负其责,公司各部室在指挥小组领导下,应尽相应职责。

(1)、生产科、安监科 1)负责组织拟订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计划和保障方案;2)具体制定并实施防止事故扩大的安全防范措施; 3)迅速查明重、特大事故的性质、类别、影响范围等基本情况,制定救援方案,报指挥小组审定后实施; 4)统一指挥施救队伍; 5)负责施救人员、物资、器材的调配; 6)承办指挥小组交办的其它工作。

(2)、办公室 1)统一指挥后勤保障队伍; 2)迅速组建抢险和现场救治医疗队伍; 3)组织指挥现场伤员救治及转送工作; 4)组织保卫人员对事故现场进行保护; 5)指挥疏散事故影响区域的人员; 6)筹措调集应急救援所需的交通工具、器材和通信设备; 7)承办指挥小组负责人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公司安全生产概述分析

公司所属东方红系列电站位于文山州文山县追栗街乡白石岩村至马关县斗咀乡盘龙河沿岸七公里段,距离文山县城直线约九公里,总装机容量4.85万千瓦,共九台机组,电站共有大坝四座,车间厂房六座,办公住宿楼六栋(其中文山一栋),厂区值班车辆四辆,员工共142人,厂区平时值班人员60人(左右)。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公司安全生产情况做分析:

1、山体

东方红系列电站所处位置地势较为险要,从多年观察情况看,大部分山体较为稳定,部分开挖山体在雨季受大雨冲刷,会有部分落石和小局部跨塌现象,但都不会对人身和财产构成重大威胁。厂区山体的最大危险点在于2001年7.9崖崩后,原老三站调压井处,该处山体在崖崩后,留下部分未完全崩完的山体及残留的两段调压井,该处山体间存在较大裂缝,崩体上有很多原残留的石头和调压井残体,残留崩体较为松散,基本上只靠静摩擦力维持一定稳定,随时有滑落和跨塌的可能性。该部分山体如出现小面积滑落,将会隔断三、四级电站间的公路,对路过的车辆和行人有严重威胁,但对生产设备不构成直接威胁;该部分如出现大面积跨塌,不仅会阻断三、四级电站间的公路,还很有可能会对该段河道造成堵塞,致使上游部分形成坝体,严重影响上游二、三级电站的人身和设备安全。

2、大坝、水工建筑

东方红系列电站共有四个大坝。一、二、五站大坝为拦河坝,坝体及周边山体坚实,无漏水、跨塌迹象,无安全隐患。五个电站厂房位置都没有严重的下陷和坍塌,也不构成安全隐患。

四站大坝为暗河水库,整个水库坝体大部分属原始山体,存在漏水点多,山体不稳定的现象,不能排除漏水处冲刷山体而导致漏水点越来越大,最后出现坝体坍塌事故的可能。该暗河水库的不稳定段主要是二站至三站洞口段(加工车间对面)的山体。该段坝体(山体)不管任何一处如出现较大跨塌,将有可能会造成以下后果:

(1)阻断河道,隔断二站至三、四、五站的公路;

(2)坝体内的蓄水泄出,迅速淹没公路;有可能会淹到二、三站厂房、升压站和加工车间;

(3)如果坝体在三站洞口处出现跨塌,有可能会掩埋到三站靠山侧厂房;

(4)如坝体内泻水量很大,很可能会使下游河道水位急剧上涨。

3、洪水

目前文山盘龙河流域上游暂无较大的防洪水库,如出现上游连续大雨,盘龙河水积聚上涨,对东方红系列电站存在以下威胁:

(1)影响电厂水工建筑物、厂房及设备的安危;

(2)公路和桥梁被淹没或冲跨;

4、消防

目前我公司在各生产车间、办公住宿楼都设置有消防点,对油库、易燃设备均配置有灭火器、消防栓、集油池等消防设施,并做了相应的消防措施。对职工进行了多次消防培训,养成了不乱丢烟头、不乱置火源的良好习惯和消防意识。在消防安全方面基本没有较大的隐患存在。

5、机电设备 机电设备方面的小缺陷在发现后就及时处理,一时不能处理的安排在每年大修(技改)中完善,目前几个电站都没有较大的设备安全隐患。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培训和安全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安全生产的意识,在工作中严守电力安全规程和检修规程,杜绝人为引起的安全事故。针对文山电网较不稳定、电网事故频发的情况,在本方案中附《电网事故应急处理方案》(详见附件)。

6、交通安全

厂区公路相对较为狭窄,且弯多坡陡,一侧临河,一旦出现交通事故,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针对交通安全,公司在部分路段设立了警示牌,加筑了路墩。交通安全主要取决于驾驶人员和车辆状况,要求驾驶人员谨慎行驶。在部分有山体跨塌隐患的路段,观察后快速通过;坚决禁止醉酒驾车和疲劳驾车;经常检查车辆状态,有安全隐患的车辆及时维修。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大部分情况是人为可以控制和避免的,不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重大的安全隐患和可能构成重大事故的主要有原老三站崖崩残留体、四站暗河水库和洪涝灾害。老三站崖崩残留体、四站暗河水库的情况都是不可预测的,现阶段也暂时没有办法消除,我们只有准备相应的措施,将有可能发生的事故所造成的威胁和损失降到最低点。针对老三站原崖崩处和四站暗河水库,在平时主要是加强监视,每天安排专人进行多次巡视,同时要求二、三站值班员利用电视监控系统对周边山体进行监视,仔细观察山体的变化,提早发现事故预兆,不允许任何人在原崖崩路段停留。

四、应急措施

如出现以下任何一种安全事故或其他严重威胁、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事故,本预案立即启动。公司各部门及人员应按预案所列职责各就其位,如因人为因数导致事故扩大,按职责划分承担相应责任。

1、老三站原崖崩残留体滑坡、跨塌

(1)较小面积滑坡、跨塌,只造成公路阻隔

如老三站原崖崩残留体出现小面积滑坡、跨塌,只造成公路阻隔,未造成河道阻塞,需将四站值班人员的生活地点转到五站生活区,并安排相应的值班领导和值班车辆。坍塌物由指挥部组织施工队清理和恢复公路。如出现有人员伤亡或被困,由指挥小组组织救援队伍根据情况进行救援。此时,各电站可以继续运行。

(2)大面积滑坡、跨塌,造成公路阻隔、河道堵塞

由于造成河道堵塞,有可能会导致上游淹水,上游河道水位上升速度由上游来水情况决定。因为此时只有盘龙河水,且有三站下游的导流洞可排水,三站值班人员有充分的时间可将本站全停后(同时汇报值班领导),从公路撤离到二站,观察水位上涨情况,如有必要二站也进行全停后作好人员撤离准备。同时其他电站和人员进行以下工作:

如一站大坝未翻水,一站应停机或减小机组负荷,为二、三站人员撤离争取时间;

修理班人员和车辆立即赶到现场,进行救援和帮助人员撤离;

四站值班人员应密切监视本站尾水位,如尾水位过高危及厂房,在全停后撤离至高处;

五站听从指挥小组调遣,作好防洪准备;

如果事故发生在夜晚,二、三站人员立即对本站全停后,人员往生活区方向撤离;

在事故发生时,要求各站值班人员尽量保持冷静,正确判断事故方位,做出正确的汇报,以便指挥小组做出正确的救援工作。同时,要求生活区人员全部到操场集合,听从指挥小组的调遣。

2、四站暗河水库跨塌

(1)三站洞口处跨塌

三站值班人员在启动紧急停机后,迅速从河边小路向四站方向撤离。同时,其他人员动作如下:

三站坝头值班员应立即落下三站进水闸门,防止三站机组不能停下;

二站、四站人员密切监视附近山体和水位情况;

修理班人员和车辆立即赶到现场,进行相应的救援工作;

如果事故发生在夜晚,在事故情况不能判断的情况下,二站人员也应立即对本站全停后,往生活区方向撤离;

在事故发生时,要求各站值班人员尽量保持冷静,正确判断事故方位,做出正确的汇报,以便指挥小组做出正确的救援工作。同时,要求生活区人员全部到操场集合,听从指挥小组的调遣。

(2)加工车间对面处跨塌

如加工车间有人工作,则工作人员应迅速向生活区方向撤离;

二站值班人员立即对本厂全停后,向生活区方向撤离;

三站值班人员在判断事故方位后,确定厂房周围没有跨塌、厂房不直接受跨塌物威胁或掩埋后,迅速从升压站后面的铁梯向山上撤离;

三站坝头值班员应立即落下三站进水闸门,防止是三站引水隧洞的跨塌;

修理班人员和车辆立即赶到现场,进行相应的救援工作;

四站人员密切监视附近山体和水位情况;

五站听从指挥小组调遣,作好防洪准备;

3、特大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是可以预防的,主要通过上游的水情预报和水情分析,作好以下预防措施:

(1)预备防洪物质,组织好人员,作好防洪准备;

(2)提前放低各大坝水位,控制厂区河道流量和水位;

(3)根据情况提启各水库的泻洪闸门,避免水位超过设计洪水位;

(4)所有人员进入紧急状态,听从指挥小组的调遣。

五、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演习和修订

由于受技术、设备和编制人员经验、理论水平的限制,我公司的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不是很完善,做到准确无误地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具体情况还有一定差距,必须通过反复演习,对应急预案进行检查,从而对应急预案及时完善、修订、提高。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1、检查通讯系统是否畅通无阻;

2、演习事故现场人员是否能安全顺利撤离;

3、演习预案实施机构能否及时参与事故抢救,救援组织能否快速启动。

4、有关的抢险设备能不能迅速到位。

5、能否及时有效控制事故进一步扩大。

电厂安全事故通报学习 篇6

5月20日,大唐安阳发电厂发生一起干灰库清灰外包工程人身伤亡事故,正值系统多经企业刚刚结束春季联合检查,进入整改阶段之际。事故的发生,暴露了多经企业的安全管理方面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等诸多问题。这次事故给全系统多经企业的安全管理都敲响了警钟,为了汲取事故教训,进一步做好多经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特对全系统各企业提出以下四点要求:

一、要认真汲取本次事故教训,举一反三,排查隐患。系统各单位要立即组织所属从事粉煤灰综合利用的各类企业认真学习本次事故通报,迅速组织开展一次针对粉煤灰渣和脱硫石膏的生产加工、厂内外运输、处置环节的专项检查。对涉灰、涉渣、涉膏作业场所和人员进行全面的隐患排查,重点检查出灰设施、灰库灰罐、灰场灰坝、高温蒸氧釜、运输车辆、加工设备、装卸机械、堆放场所等安全隐患;灰库、灰场、灰坝等管理规定和运行规程是否完善、执行是否到位;灰、膏运输和处置环节所涉及的车辆、人员以及作业过程是否符合制度规定;进入雨季的防汛措施,预防灰库板结、灰渣外泄、灰场积水、灰坝溃坝等紧急情况的隐患排查和应急预案等。切实加强出灰和储灰设施高危作业空间和特殊受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监管和技术防范措施。6月20日前要把专项检查情况上报集团公司。

作,作业人员要严格执行两票三制,要严格执行“三措一案”;要强化多经企业现场监督人员的安全监督责任,明确监督检查项目和标准,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确保多种经营企业安全生产可控在控。

电厂安全事故通报学习 篇7

关键词:安全壳,氢气来源,消氢装置,氢气复合器

0 引言

随着我国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 以及为满足国家对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的要求, 核电作为一种清洁环保的能源将越来越受到青睐。因此, 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2011年3月11日, 日本9级地震引发海啸造成日本福岛核电厂发生核泄漏。此次福岛核电厂事故发生后, 引起各方面的关注。福岛核电厂发生的爆炸属于化学爆炸。福岛第一核电厂1~3号机组在地震后都已成功自动停堆, 但是由于地震及海啸的影响导致厂外电源和应急柴油发电机不可用, 丧失了堆芯冷却功能, 导致安全壳内压力不断升高, 操作员采用泄压安全阀释放压力容器内的蒸汽, 燃料包壳锆合金与水蒸气反应会产生氢气, 当氢气相对空气的浓度达到了爆炸极限, 在遇到高温甚至明火后便发生了爆炸。据资料显示, 福岛核电厂是有氢气控制系统的, 福岛核电厂是MARK-1型沸水堆, 控制氢气的措施一般是往安全壳干井里注人惰性气体 (如CO2、N2、卤代烃气体) , 使得安全壳“惰化”, 即破坏聚集在安全壳内的氢气的燃烧带, 也就是说, 使氢气只有达到很高的浓度才能爆炸。比如说, 正常情况下, 安全壳内空气中的氢气浓度达到10%, 就会引起燃烧爆炸。而充入惰性气体后, 氢气浓度要达到60% (充CO2) 、75% (充N2) 才能引起爆炸, 沸水堆的另一种抑氢措施是氢气点火装置, 也就是把氢气通过氢气燃烧器烧掉, 防止其聚集, 但由于地震及海啸的影响导致厂外电源和应急柴油发电机不可用, 丧失了电源, 致使无法消除安全壳内的氢气, 最终导致爆炸。

从福岛核电厂爆炸可以看出核电厂严重事故下, 氢气在安全壳内可能发生快速的燃烧或者爆炸, 产生较大的温度和压力载荷, 破坏安全壳的完整性。为监测和消除安全壳内的爆炸风险, 有必要采用一套安全壳内的氢气控制系统。该系统在安全壳内堆芯分解或熔化的情形下, 能够采取措施限制安全壳内的氢气浓度, 从而避免安全壳整体发生危险。氢气点火器与氢气复合器是两种现行的消除安全壳内氢气的设备, 同时考虑到丧失电源情况下的可行性, 必须采用非能动氢气复合器来降低氢气浓度。

1 氢气源项分析

在轻水堆核电厂严重事故进程中, 锆合金包壳与水或水蒸汽产生大量的氢气, 并通过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压力边界或压力容器破口释放到安全壳中。如果压力容器下封头被熔穿, 堆芯熔融物又会与安全壳堆腔内水或混凝土接触反应, 释放出大量氢气和少量其他易燃易爆气体。释放的氢气在安全壳内扩散流动, 与水蒸气、空气混合, 形成可燃混合气体。当氢气的浓度超过可燃浓度限值4%时, 则可能发生燃烧, 甚至爆炸。这将会引起安全壳超压和温度升高, 从而对安全壳的完整性构成威胁, 放射性裂变产物因此可能释放到环境中, 造成严重后果。

针对严重事故下安全壳内的可燃气体控制, 我国最新颁布的《核动力厂设计安全规定》 (HAF102) 明确要求:“必须充分考虑在严重事故下控制可能产生或释放的裂变产物、氢和其他物质的措施”。另外, 参考美国联邦法规10CFR规定:必须提供氢气控制系统以安全地容纳相当于100%燃料包壳金属-水反应产生的氢气;在事故期间及以后, 相当于100%燃料包壳金属-水反应产生的氢气均匀分布时的浓度小于10%。因此, 对核电厂进行严重事故下安全壳内氢气浓度分布的计算分析, 根据计算结果确定有效的氢气控制措施, 对于满足我国核安全法规要求, 具有现实的工程意义。

在失水事故工况下, 安全壳内产生氢气的源项主要有:冷却剂在堆芯区和地坑区的辐照分解;锆燃料包壳在事故期间被冷却剂或蒸汽腐蚀产生的锆水反应;安全壳内的铝和锌金属被安全壳喷淋液腐蚀;冷却剂中溶解氢的析出;芯熔融物与混凝土反应 (MCCI) 。不同源项具体分析如下:

(1) 反应堆冷却剂的辐照分解:失水事故后, 堆芯将重新由安全注入系统淹没, 堆芯内的冷却剂因受到由燃料棒内裂变产物释放出的缓发γ的辐照而分解。同时安全壳地坑水也会由γ和β引起辐照分解。辐照分解反应方程式为:

2 H2O=2 H2+O2

(2) 高温下堆芯内的锆水反应:在失水事故工况下, 当燃料棒包壳温度超过一定高温时, 包壳中的锆金属与冷却剂发生放热反应而产生大量的氢气, 锆水反应方程式为:

Zr+2H2O=Zr O2+2H2

(3) 喷淋水对安全壳内金属铝的腐蚀产氢。金属铝-水反应方程式为:

2 Al+3H2O=Al2O3+3H2

由此可知, 1kg铝腐蚀的氢气产生量为1.2444m3。金属铝的腐蚀速率, 取决于安全壳温度及喷淋液的p H值。

(4) 锌水反应产氢。金属锌水反应方程式为:

Zn+H2O=Zn O+H2

锌在水中的腐蚀速率约为0.18g/ (m2·d) , 比金属铝的腐蚀速率小的多, 故可忽略不计。

(5) 冷却剂中溶解氢气的析出:正常运行时冷却剂中氢气含量一般规定为20~50cm3/kg, 保守取为50cm3/kg, 反应堆冷却剂热态总质量约为168t, 则反应堆冷却剂中溶解氢气的析出总量约为8.4m3。

(6) 堆芯熔融物与混凝土反应 (MCCI) :严重事故下, 丧失正常及应急冷却系统将会导致堆芯熔化并可能坍塌, 如不进行干预, 压力容器的完整性将被破坏, 进而堆芯熔融物落到堆腔底板与混凝土相互作用, 即发生堆芯熔融物与混凝土相互作用 (MCCI) 。在高温熔融物作用下, 混凝土地基可能被熔穿, 此外, 大量不可凝气体和氢气等易爆燃气体可能引起安全壳超压失效。

2 安全壳内消氢技术分析

氢气燃烧是造成核电厂安全壳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安全壳内的氢气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 在外界条件 (例如温度、压力、氧气浓度等) 适合的情况下, 可能会发生氢气迅速燃烧或爆燃, 从而造成与安全有关的设备和系统的局部损坏, 甚至损坏安全壳的结构, 造成大量的放射性物质进入环境。在国家核安全局颁布的《关于新建核电厂若干安全问题的技术政策》中明确指出:严重事故下, 必须消除威胁安全壳完整性的大规模的氢气爆燃和爆炸。针对这一政策, 中国在今后新建核电厂时, 必须考虑严重事故下氢气在安全壳内的行为及其缓解措施。

2.1 移动式氢复合器

移动式氢复器是20世纪90年代为压水堆核电站ETY系统所设计, 用于消除安全壳设计基准事故后可燃氢气的安全设施。该装置由全屏蔽消氢风机、冷却冷凝器、汽液分离器、催化反应器、冷却器和电气控制柜等组成, 见图1。除电气控制柜外的所有设备安放在一个可以移动的小车上。

当安全壳内氢气浓度升高时, 用该装置将安全壳内含有氢气的空气抽出并经加热, 使其中氢气催化复合成水, 剩余空气返回安全壳, 经多次循环后, 可以降低安全壳内氢含量, 达到消氢目的。

以大亚湾核电站为代表的M310机组 (包括秦山二期和CPR100机组) 都在其安全壳大气监测系统 (ETY) 中设有两套移动式的消氢装置, 每台消氢装置的流量为85~119m3/h, 可保证该装置在经过2h运行后, 能使安全壳内氢气的浓度从最大3.5%降低到0.1%以下。该装置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即通过风机循环使安全壳内空气混合均匀, 以便于其他分系统对安全壳内气体进行监测。但该装置只用于在设计基准事故下的消氢, 没有考虑在超基准事故下的消氢。当发生超基准事故时, 安全壳被隔离, 该装置停止工作。当安全壳内大气压力升高到一定限值时, 氢气和其他不凝性气体只能通过安全壳过滤系统 (EUF) 排入环境。

2.2 氢气点火器

核电站用氢点火器的工作机理是当核电站发生失水事故或严重事故时, 氢点火器迅速启动, 点火器上的加热原件加热升温, 当安装点火器处氢气浓度达到可燃浓度后, 氢气燃烧并降低到可燃浓度以下 (无水蒸气的时候, 可以点火的最高允许氢气浓度为10%) 。由于点火器启动时间早, 避免氢气的大量聚集, 所以点火器点燃氢气后, 只会形成燃烧而不会产生爆燃或爆炸。在失水事故或严重事故中水蒸气是和氢气一起释放的, 水蒸气对氢气燃烧时能量的传递有惰化影响, 从而降低氢气燃烧的范围。混合气体中的水蒸气浓度越高, 点火引起的燃烧过程越温和, 压力负荷越低。当水蒸气冷凝后, 被水蒸气惰化的混合气体在适当的压力下可以继续可靠的点燃, 从而达到消除安全壳内氢气的目的。

近年来, 核电发达国家如美、德、俄、日、法等国已经相继开发研制了多种氢点火器, 见图2, 并且有些已在新建的核电站中使用, 以限制安全壳内的局部氢浓度, 防止氢气发生爆燃。世界第三代核电机组AP1000中明确提出要在核电站安全壳内每个机组安装64台氢点火器, 以应对在严重事故和堆芯熔化事故期间及事故后期状况, 氢的快速释放, 中国秦山三期工程中的消氢系统也采用了加拿大AECL公司生产的44台氢点火器。

点火器组件是一个电热塞。在安全壳环境中, 点火器组件的设计可在严重事故 (包括LOCA事故) 期间, 维持其电热塞表面温度在871℃~927℃之间。电热塞容易在氢气浓度接近易燃浓度时点燃氢气。氢气点火器位置及其电源已设计成使整个安全壳及局部的单独隔间点火器保护丧失的可能性最小化。氢气点火器电源分成两组, 正常情况下每组电源由厂外供电, 但是当厂外电源不可用时, 每个电源组由非重要的柴油机供电。最后, 如果柴油机供电失败, 则氢气点火器可依靠每组上的非IE级蓄电池运行大约4h。

2.3 非能动氢气复合器

由于核电系统安全性的要求不断增加, 2004年国家核安全局重新修订《核动力厂设计安全规定》 (HAF102) 和《核动力厂运行安全规定》 (HAF103) , 将严重事故列入核电站设计考虑范畴, 要求在设计中必须考虑超设计基准事故, 同时要加装事故状态下非能动安全保护系统。当事故发生时, 该系统无须能源供应且不需人为干预而自动启动并投入运行, 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 增加了安全性。非能动氢气复合装置就属于这种安全设施之一。

非能动式氢气复合器的核心部件是催化板, 催化板由不锈钢制成, 外面包裹一层氧化铝作为催化剂载体, 氧化铝上面粘着催化剂 (铂/钯) 。催化剂的主要成分为铂, 钯主要是加快低温下催化反应的初始速度, 如图3所示。

其消除氢气是采用催化消氢的原理。氢气的消除是指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水。一般条件下, 该反应需较高温度或明火。采用催化剂可降低该反应的反应温度, 使氢气和氧气在较低温度甚至常温下可在催化剂表面反应, 化合生成水。含氢空气在催化剂表面反应时会放出热量, 加热局部空气, 使热空气密度减小而上升, 冷的含氢空气不断补充, 在催化剂表面不断反应、放出热量, 如此往复, 形成气体自然对流循环, 不断消除氢气, 使安全壳内氢气浓度降至远低于其爆炸限的水平。为了增加循环的动力, 通常将催化剂安装在一个较高的筒状壳体的下部, 利用正烟囱效应, 加大推动力。

3 几种消氢装置比较

移动式氢复合器在早期机组中普遍应用, 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和设计理念, 该装置只针对设计基准事故情况下消氢, 没有考虑超基准事故情况下的消氢, 而后者对安全壳的威胁远大于前者;该装置投入运行前, 需要一系列的准备活动, 操作复杂, 操作人员将不可避免地受到辐照, 而且该装置运行时旁通了安全壳, 这是不安全的。

氢气点火器在设计上用来应付低概率的严重事故, 其特点是响应快速、消氢能力大、能有效地预防剧烈的氢气燃烧和爆燃。但燃烧不确定性较大, 可能扩散至周围区域, 导致局部载荷过高并损坏重要设备。同时水蒸气的惰化效果对其可靠性有很大影响。点火器布置需要详细的热工水力验证计算, 对电力有所依赖, 需要连接电线、构件贯穿安全壳。另外点火器需要在氢气浓度达到可燃水平才能投入运行, 所以它只能用于超基准事故情况下的消氢它的投运不仅需要仪表能够准确测量, 还需要操纵员有准确的判断力。

非能动的氢复合器布置在安全壳内, 由于Pt/Pd在低温下也可使氢气催化氧化成水, 氢的氧化会放出热量, 使气体和催化板的表面温度升高, 反过来又加速了氢的复合速度。所以这种消氢是完全自动的, 无需人为启动和干预, 也无需专门的仪表在线测量氢的浓度。但对于氢气快速大量释放, 消氢能力受限;化学毒物和污垢影响消氢效率, 为了确保复合器的性能, 每年需要抽取一定比例的催化板进行效能试验;复合效应使隔间的温度快速升高, 在其设计中, 应谨慎考虑复合的温度效应, 避免氢气复合器成为点火源。

4 结束语

严重事故情况下,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消氢缓解措施, 可导致安全壳早期超压失效或由于氢气产生燃爆, 造成压力冲击而失效。如何有效的缓解氢气燃爆带来的危害一直是各国核安全领域的课题。目前存在的几种安全壳内消氢措施各自有其优缺点, 对于电厂而言, 具体采取何种措施还需结合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郭丁情, 邓坚, 曹学武.SB-LOCA始发严重事故下压力容器内氢气源项分析[J].核动力工程, 2008, 29 (2) :88-91.

电厂安全事故通报学习 篇8

【关键词】秦山核电厂;福岛;电气改进

前言

2011年3月11日,在距日本福岛112英里的海沟内发生了9级强震,福岛第一核电厂由于地震和海啸导致电厂丧失了所有交流电源。最终,三台反应堆堆芯丧失冷却导致严重损坏,氢气爆炸损坏了安全壳厂房,导致了放射性能量和放射性物质释放。

福岛核事故给核电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业界开始大力研究进一步提升核电厂的纵深防御能力,秦山核电厂也完成了一系列重大安全整改项目。因反应堆停运后堆芯余热和安全壳热量的排出必须依靠交流电源,如果发生SBO(STATION BLACKOUT,全厂断电)事件,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电气系统的改进就尤为重要。

1.秦山核电厂电气系统改进前的运行分析

1.1改进前的正常运行方式(参见“秦山核电厂主接线简图”的实线部分):(1)主发电机变压器组运行在220KVⅠ号母线。(2)秦跃线与秦塘线作为电厂送出线运行在220KVⅠ号母线。(3)秦立线作为秦山核电厂220KV备用电源运行在220KVⅡ号母线。(4)220KV母联开关在热备用状态。(5)启备变空载运行在220KVⅡ号母线作为备用厂用电源。(6)高压厂变带厂用电运行在220KVⅠ号母线:a)6KV工作Ⅰ、Ⅱ段正常由高压厂变供电。b)6KV公用Ⅰ、Ⅱ段正常分别由6KV工作Ⅰ、Ⅱ段馈电。c)6KV安全Ⅰ、Ⅱ段正常分别由6KV公用Ⅰ、Ⅱ段馈电,两台应急柴油发电机(EDG)处于自动热备用状态,作为6KV安全Ⅰ、Ⅱ段的应急电源。(7)380V安全Ⅰ/Ⅱ、Ⅲ/Ⅳ段分别经1#/2#、3#/4#堆变从6KV安全Ⅰ、Ⅱ段取电。

1.2改进前的电气系统安全分析

堆芯余热排出和安全壳热量排出所依靠的安全交流电源由1E级配电系统6KV安全段和380V安全段提供。技术规格书对秦山核电厂电力系统的要求是:在厂外输电网与厂内1E级配电系统之间有两条相互独立的线路;有两套分隔且独立的柴油发电机组。也即,有两路外电源和两路内电源:220KV Ⅰ号母线上外接的线路作为一路外电源,经高压厂变送至6KV工作Ⅰ、Ⅱ段,再经6KV公用Ⅰ、Ⅱ段送至6KV安全Ⅰ、Ⅱ段;220KV Ⅱ号母线上外接的线路作为第二路外电源,送至启备变,在6KV工作Ⅰ或Ⅱ段失电时,快切装置动作,将6KV公用Ⅰ或Ⅱ段切换至启备变供电,从而保证6KV安全Ⅰ或Ⅱ段连续供电。接在6KV安全Ⅰ、Ⅱ段上的两台EDG作为两路内电源,在6KV安全Ⅰ或Ⅱ段失电时,EDG自动启动并网提供交流电源。

福岛核事故后,分析认为秦山核电厂交流安全电源的可靠性不足以应付类似福岛事故的SBO工况。秦山核电厂220KV电气系统为户外GIS,不满足抗震要求,水淹事故下本地区积水深度为1.41米,EDG厂房不满足防水淹要求。因此,如发生类似福岛事故的工况,秦山核电厂可能会丧失全部交流电源出现SBO工况。

2.秦山核电厂电气系统改进后的运行分析

2.1 改进方案

在SBO事件中,冷却反应堆堆芯的能力依靠那些不需要交流电源系统的可利用性和适时恢复交流电源的能力,因此,在SBO发生后1小时内,堆芯是安全的。在此期间,核岛1E级蓄电池(220V和24V)可提供主控室的主要仪表用电及应急照明等必要设施用电,其容量至少为1小时。这就要求核电厂在发生SBO后1小时之内恢复交流电源供电,以确保堆芯冷却和安全壳合适的完整性。

如发生类似福岛事故的SBO工况,秦山核电厂现有的1E级配电系统可能无法在1小时之内恢复供电,因此,电厂对电气系统进行了如下改进(参见“秦山核电厂主接线简图”的虚线部分):

(1)增设6KV AAC电源:6KV AAC段正常由6KV公用Ⅰ段馈电,AAC柴油发电机(2000KW)接入6KV AAC段,在手动热备用状态。6KV AAC段接至6KV安全Ⅰ(Ⅱ)段母线,在SBO工况下,可启动AAC柴油发电机向6KV安全Ⅰ(或Ⅱ)段供电。6KV AAC段还设有中压移动电源接口,事故工况下可接入中压移动电源车(1800KW),经6KV AAC段向6KV安全Ⅰ(或Ⅱ)段供电。

(2)增设低压移动电源接口,事故工况下可接入低压移动电源车(656KW),分别向380V安全Ⅰ、Ⅱ(Ⅲ、Ⅳ)段供电。

2.2改进后的电气系统安全分析

(1)提高了电气系统的安全性能

AAC厂房共地上三层,首层室内外高差为1.5m,层高4m,并且将柴油发电机、配电间放置于二、三层,确保即使厂区在水淹情况下也能可靠地提供电源。AAC柴油发电机组性能优良,仅需要独立的24V直流启动电源和燃油系统即可连续运行,其日用燃油箱可供机组以额定功率连续运行4小时,燃油贮罐可供机组运行至少24小时,满足SBO工况下的连续供电8小时的任务时间要求。在SBO工况下,电厂失去所有的外电源和内电源,此时运行人员手动启动AAC柴油发电机组,可立即供电至6KV安全段,确保反应堆可靠地冷却,最终保证了电厂的核安全。

(2)增加了电气系统供电的灵活性

6KV AAC段可外接中压移动电源车,380V安全段可外接两台低压移动电源车。在SBO工况下,即使AAC柴油发电机组失效,也可以紧急接入中压、低压移动电源车向6KV安全段及380V安全段供电,确保电厂1E级配电系统及时恢复供电。

3.结论

上一篇:上庄镇工作总结和工作安排下一篇:一个男孩的小巷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