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地理教学计划(推荐8篇)
教师:
一、指导思想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推进新课程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培育,让学生成为全面型的新世纪人才。
二、基本情况分析
㈠ 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半年地理学习,学生对地理学习方法已基本掌握。学习世界地理相对比较容易。但由于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所以应重点在教法上以面向中游学生的“双基”和应用能力为主,同时兼顾两头,让优秀生更突出,让落后生有进步。争取通本学期的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地理,会学地理”,并且会应用地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本年级大部分学生思想觉悟高,上进心强,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争取上进。但班级之间教学成绩差距教大,尤其是三班,有不少学生好动、贪玩,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妥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面对这种情况,要加强思想教育,注意做到因材施教。
㈡ 教材情况分析
1、这本书力图构建地理综合实践体系。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地理学习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地理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
2、致力于全面挺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全球意识。本学期的内容是世界地理的概述部分,要求学生从全球的角度来综合掌握知识。各个环节的设计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教科书内容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扎实的地理基本功与开发潜在能力、创新能力的统一。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地理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
4、遵循地理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地理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申学习地理。这套教科书力图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读写听说的不断实践的过程,在地理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5、力求建立开放、有弹性和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教材体现了课内外和校内外的结合,使教科书由课内走向课外。
三、教学措施
1、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有机结合。
2、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地理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和活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写、说,而且让他们画、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4、注重落实。现在中考中地理的分值有很大提高,先给学生强调本学科的重要性,上课中多多关注学生,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记好笔记,完成作业。作业要全批全改,有错误的一定要让学生改正。
5、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学阅读低体等信息资源,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6、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地理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7、每次月度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学生,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8、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地理素养。
9、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是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修订稿) 》中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秉承这一理念, 对比传统课程内容所体现出的相对落后陈旧, 脱离生活实际的特点, 偏重对于地理知识的传授, 忽视对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的课程目标, 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应运而生。
何谓案例教学?靳玉乐在《案例教学原理》一书中将“案例教学”定义为:在老师的指导下, 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 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 交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 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2. 地理课堂中案例教学的应用
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中学地理课堂, 笔者认为, 即在教师的指导下, 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探究, 从而落实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 向学生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互动性、全面性。下面笔者就以七年级地理教材为例谈一谈案例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具体应用。
案例1:模拟地球公转 (一个地球仪、一位学生) 。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动态和静态思维转换大, 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 可以采用比较直观的演示法, 以降低难度, 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例如, 课堂先给予学生一部分时间对于书本中该部分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而后请一位学生充当太阳, 教师手握地球仪代表地球, 通过不同的演绎, 让学生体会地球始终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 同时地球也在围绕地轴自西向东实现自转, 地轴指向始终不变。
案例2:亚洲拥有复杂的气候。
任何一个大洲, 由于范围广大, 因此自然环境较为复杂, 自然环境又包括多种自然要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 教材重点关注了地形、水系、气候三大自然要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是七年级下册的起始章节, 对其自然环境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归纳任意地区在地形、水系、气候特点的一般方法。对这一部分的教学,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是不错的方法。
3. 地理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 地理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构造出真实性极强的地理案例, 经过学生的直接参与, 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及经验对案例进行剖析、引申和扩展, 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这一过程不仅可以缩短教材中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 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 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调节课堂教学氛围, 进而实现教学相长。生动、逼真的案例, 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在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下讨论, 学生独立思考, 大胆交流, 拥有更多的自由与展现自己的机会, 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 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 对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艺术也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 地理案例教学的局限性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它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案例教学也不例外。一两个案例也很难让学生接受所学的知识, 还是应当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 地理教学案例又可以进一步设计为讲解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活动式案例或调查式案例, 如何将这些案例教学有机结合, 往往是较为困难的。
5. 结语
案例教学不仅代表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一种教学方法的转变, 更代表的是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创新。当然, 对于它的应用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 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案例教学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会逐渐发展成熟, 它不单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更会促进地理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晴.试论地理案例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1, (9) .
关键词:微时代形势;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随着互联網的发展,我们已经置身于微时代的客观环境之中。微时代的来临受到了当代学生的追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当我们每天更新的微博,使用着的微信,创造着的微话题,发起了的微公益等等宣告着“微时代”的来临。如何利用好微时代这一平台,成为了高中地理教学所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微时代形势的定义
微时代可以说是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微网站,为传播途径的一种方式。它的特点就是一个“微”字,以短小精炼作为传播内容,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特征。同时微时代形势下,传播的内容也具有传播快、内容精等特点。微博、微信等微时代的相关应用凭借其自身便捷的操作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从多学生群体,这种新媒体的出来,也反映出了学生对自我价值的一种体现。如果我们利用好微时代中的某些创意,可以把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引入到更高的层面之上。把传统的地理知识传授,改变成为知识方法引导。让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成为了知识教育的平等对话者,把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转变成为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知识的传播者与开发者。
二、从细微入手整地理知识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老师都会以专题形式给学重进行地理知识的整理。比如:老师会整理出气候、河流、地球运动以及区域活动等专题。从某个层面上来说,可以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结构进行更好地理解。利用这种专题特点再结合微时代的特征,高中地理老师同样可以通过这些专业活动,来从细微入手进行地理知识的整理,然后加上老师自身对此专题的分析。引用一些地理案例来进行证明,让学生在通过细微的知识点得到了相关的地理知识的学习。比如:老师可以按照整理出一系列的微专题,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那些方面?然后阐述生态城市系统中,城市绿地尤其重要的观点,让学生进行评论。学生可以更多的参与到学习中,学生在这种课堂环境下更加能够体现出自己是地理知识学习主体,老师是知识传授的主导。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现实中的案例,意识到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地理能力,以高效细微的知识点的导入,顺应了微时代形势下的教学形式。
三、从教材中提取微观点
我们都知道微时代形势之下,每一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力。这也是展示自我的一个平台,如果一条较为优秀的观点,可以引发爆炸式的增长。在传统的教学形式下,对于许多的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记忆。随着教学改革,要求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新时期课堂教学要求发展学生的地理能力,仅仅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是不够的,必须要改变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在进行讲解地理知识时,不要学会控制好时间。以10-15分钟最时宜。通过这样短的时候讲课就要求老师对于知识点的整理更加精辟。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以主体来进行学习地理知识。比如:在讲解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知识点时,许多学生对于区位地理知识点都还是很陌生,在进行教学时,老师可以先通过对区位概念进行精辟的阐述,然后再针对有利区位因素和不利区位因素两大类来分析。更多的时间是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影像来观看相关的地理特征,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等不同农业地域类型区位条件差异。而且老师可以整理出多个相关区域,让学生进入一定的学习情境,更能清晰地了解到区位的知识。
四、以碎片文化进行教学设计
在微时代的影响下,有一种新的文化叫碎片文化。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些细微的、凌乱的的内容进行整,一天天扩大后形成一个宏壮的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同样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每天让学生接受一些细微的内容,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同时,老师也需要把每次上课时精彩的部分或者是引起学生注意的教学方法,进行整理。把这些细微的、能让学生认同的教学方法或者是内容进行拼接,整出一套能引导学生思维逻辑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进行例如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知识点时,老师想到之前在像学生展示一些海景多媒体图像或者是影像时,学生都发出惊叹。老师可以针对这一个引导学生兴趣的突破点,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在新西兰附近放一堆小黄鸭,那么它的漂流线路是哪一条呢?是否会出现在这前给你们所展示的那些海景当中。提出这样一个非常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这样既可以通过之前让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来作为突破点,利用原理可以从多条线路来进行解释。这样的教学形式,在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之外,还能让学生通过所学习到的原理进行问题的解决,打破了传统的死记硬背的记忆模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知识点的记忆,很大程度提升了地理课的教学质量同。
五、结语
微时代形势之下,改变的不仅仅是老师。同时还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利用好这种微时代的思维模式,可以更好的把高中地理知识进行完美的融合,顺应了微时代形势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参考文献:
[1]付玲.关于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探讨[J].魅力中国,2010,(13).
关键词:网络环境;地理教学;优势;实践与思考
借助网络优化地理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在此就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优势、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过程设计模式以及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的实践思考谈几点体会。
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的四大优势
1.1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激发地理学习兴趣:网络资源内容丰富,分门别类的图片、文字资料和视频信息等使抽象枯燥的地理事物及地理原理变得直观具体,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也得到有效的锻炼。
1.2有利于促进教师备课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网络环境下,不同学校的地理教师可以进行协同备课,便捷地获得日常教学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源,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师备课水平和教学效果。
1.3有利于重难点突破,培养学生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可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突出、强化教学重点,使教学难点得到突破和解决,教学过程得到优化。
1.4有利于顾及个体差异,落实因材施教:网络环境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用多种方式探索问题,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基础不同的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网络方式去获取更多的知识,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2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过程设计模式
下面以《酸雨的危害及防护》一节为例,简要介绍网络环境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模式。
2.1课前准备
(1)教师提出问题。利用前面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对在生活中遇到的酸雨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布置任务让学生思考酸雨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2)学生课前探究。引导学生结合问题查找相关资料,提出解决酸雨问题的办法,并制作相关的文档。
(3)制作推荐网站。教师针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收集相关的图片、影像、文字资料制作并推荐教学网站。
2.2教学流程:本课教学采用以下流程:情景导入→明确目标→自主探究→协作互助→巩固反馈→思维拓展。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生充分利用网页及网络课件,相互协作、寻找答案、提出见解、展开讨论,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和归纳问题的答案。
(1)网络导课,创设情境。教师通过网络技术,收集酸雨问题的漫画、图片、文字、动画及视频等素材,以此设计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打开网络课件,观察课件中的漫画“雨中垂钓”,提出问题:这反映了什么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网络展示,明确目标。在网络课件中显示出本课的学习目标,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重庆酸雨怎样产生的?容易造成什么危害?应该怎样防治?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里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快速有效地提取信息,然后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制作成文档。
(3)网络学习,自主探究。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访问浏览相关网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对学生学习中碰到的问题,作个别辅导,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
(4)网络交流,协作互助。学生在通过人机协作进行自主探索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协作学习,如学生与学生的协作、学生与教师的协作等;还可以通过对酸雨的危害进行分析,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总结解决的办法,然后进入“讨论区”进行交流,研究其可行性。
(5)网络测试,巩固反馈。课题小结后,教师指导学生进入测试网页,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能力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测试题,独立在网上完成测试,测试结果由网络反馈给师生。为了使低分数段的学生也能有成就感,高分数段的学生同样有激励感,可将测试题分层设计为达标级、提高级、综合级。根据计算机反馈的情况,对其中有代表性的问题作适当的讲评。
(6)网络延伸,思维拓展。布置学生课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访问与酸雨有关的网站,阅读课外知识,扩大知识面。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留言等方式进行交流。
3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学的实践思考
3.1转变思想观念,做个地理有心人:在网络环境下,师生关系将发生转变,学生自己上网搜索知识,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策略应围绕如何学而定。教师需要经常关注地理和相关科目的信息变化。在网络环境下,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大量的素材。平时上网时加以注意,下载可能有用的资料并分类保存,把这些资源直接变成自己教学所需的素材。
3.2提高教师网络信息获取及处理能力:地理教师要能够熟练地使用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与其他教师就作业、任务和信息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学会利用FTP进行资源下载、检索和获取信息和上传数据、文档;能熟练地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电子表格、Web网页制作工具等来创建文档、图像、图表、Web网页,以进行信息集成。
3.3加强地理教师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为了避免工作的重复,教师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形成互助协作的氛围,共同促进地理教学工作的提高,实现资源共享,节省时间,形成合力。网络环境下,地理教师可以建立地理博客,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把自己的教学反思、感想和教学材料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地理群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询问地理问题,寻求网友的回答,甚至可以通过视频进行交流。
3.4加强网络环境下对学生的管理:网络的自主性很大,网络的内容十分芜杂,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容易被精彩纷呈的内容所干扰而分散学习精力。在网络环境下学习,对学生自控性的要求更高,否则会出现上网玩游戏、上网聊天等不良现象。
3.5加强师生交流:网络地理教学在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方面尚显不足。网络地理教学中师生不能完全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师生的面部表情及语音、语调所带来的情感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丢失”了,所有这些情感信息的缺失都将对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产生一定的影响。教师要在课后的反馈中,加强与学生的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增进师生的情感。
3.6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使用:面对地理学科知识的复杂性,网络信息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结合使用其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和效益。总之,网络环境下的地理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更新,更重要是把信息资源引入地理教学活动中,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模式有机地整合起来,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沈海燕.高中地理科际联系中的脱节问题及教学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1-2,28-29.
[2]武笑伟.加强高中地理科际联系的实践与探讨[J].新课程,2011,2,23.
寻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中学地理教师教学活动中的根本目标,有效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总结自己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但随着新的地理课程标准的制订和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日益改变着教师的教学。中学地理教师应该在观念和行为上重新审视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涵义
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学不仅是艺术,也更是一种科学。教学问题不仅有来源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而且可以用实验、观察等科学方法进行研究。因此,伴随着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的开展,有效教学的理念应运而生。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的情况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㈠有效果。是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于逾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㈡有效率。教学效率可表达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教学投入,或者表达为: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㈢有效益。是指教学收益、教学活动的价值实现。由此可见,有效教学的理念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
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从教学活动的目标与结果来看,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应该是学生有无进步或得到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应该综合考虑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
3.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
4.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5.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具体地说,按教学活动的进程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并不要求教师掌握每一项技
能。
二、影响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分析
通过对有效教学的结构分析发现,“学生投入”和“教学投入”是影响有效教学的两个变量组。其中的“学生投入”是学校教育无法在短期内施加影响的变量,相对于“教学投入”而言,我们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它看成是恒量,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更是如此。因此我们重点分析“教学投入”对有效教学的影响。而“教学投入”可以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1、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项培养活动。这种观念具体表现为:①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都由教师决定。教学活动变成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②以教学为中心,学围绕着教转。教师多关心怎么教,而少关心学生怎么学。教师多关心这堂课上得好不好,而少关心这堂课学生学得怎么样。③以学科为中心,教师过分强调学科的独立性和重要性,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地理教学的目的似乎变成是培养成千上万个地理学家,“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思想根深蒂固。④以教科书为中心,教师教和学生学,都围绕着几本教科书。教科书变成该学科的“圣经”。离了教科书,教师不知道教什么,学生不知道学什么。
2、在传统教学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的教学行为,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能,具体表现为:①盲从性教学行为。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使用方面缺乏主见,盲目赶时髦,形式化,课堂表现为“散乱的活跃”,如表面自主,无效合作,随意探究,滥用表扬,盲目综合,无度开放,曲解对话,削弱基础,等等。学生活动量大了,但思维含量少了。②强制性教学行为。表现为教师凭着社会赋予他的与职业具来的权力,凌驾于学生之上,一切“教师说了算”,“我教你学什么,你就得学什么”,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讲解过度,指导过度,包办代替,课堂交往和有效互动建立不起来。③偏失性教学行为。教师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过程与方法的训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学目标设计陈述模糊、笼统、片面,“三维”目标不能有机得到整合。④偏见性教学行为。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经验或特定价值的满足状况,在课堂提问、课后辅导、考试评价等方面对优生、“后进生”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⑤随意性教学行为:一些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效率效益观念,一味强调增加学习时间和刻苦用功,教学中存在着只问产出、不问投入的偏误,从而使许多学生的学习处于投入大、负担重、效率低、质量差的被动境地。⑥阻隔性教学行为。目前大多数学校所采取的“秧田型”的座位排列方式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范围与互动方式受到限制,课堂中处于“活动地带”(教室前排和中间地带)以外的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空间阻隔”。这些学生离教师较远,很难与教师通过眼神、表情进行交流,很少得到教师的暗示和及时反馈。除了空间阻隔外,师生之间的阻隔还包括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心理阻隔。
三、地理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
1、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并获得成功。教师应积极面对每个学生身上所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学生是独特而完整的人。有效的教学活动应给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发展的舞台。有效的教学活动应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观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多元化的互动教学。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地理课堂教学不再是一种单向的传授,而是一种交流、互动的过程。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和能动的反映。主体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彼此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和体验,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互动的多元化具体表现在:①交流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学媒体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等。②交流互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准备阶段的目标制订、教学材料选择、学生起始能力测定;包括实施阶段的课堂提问、课堂活动、课堂练习等;还包括评价阶段的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评价。③交流方式的多元化,包括直接的对话交流,通过网络媒体的交流,可以个体与个体的交流,可以个体与群体的交流,可以小组与小组的交流。
3、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变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绝对主体、权威的状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体现师生平等的观念。教师引导、指导学生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平等的合作。有效教学应当在一种平等尊重的气氛中进行。
4、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新的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关注发生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来自于生活中的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同化新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包括生活化的地理问题、生活化的地理案例、生活化的地理活动等。
四、地理有效教学的七类策略
㈠目标制订策略
1、制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告知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应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或达到什么样的水平。
2、陈述学习者可观察到的行为。教学目标中的行为动词应该是可测量、可观察、可评价。如计算、写出、归类、画图、列表等。
3、详细说明学习者行为产生的条件。如“给出一组数据,要求学生画出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条件要素包括:需要利用的材料,材料的来源,时间因素,行为出现的地点等。
4、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5、教学目标的制订有时可以让学生参加,如一些地理活动课的目标,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讨论制订。㈡真实性教学策略
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与学生个人、家庭、社区经验相联系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要把学校抽象的知识真真切切地下放到现实生活中去,与家长、社区多多合作,找到学习与参与的合适方式。
1.尽可能地以学生已有的家庭、社区与学校经验为基点; 2.根据学生熟悉的知识与用语,设计对学生有意义的教学; 3.帮助学生把他们的所学应用于家庭与社区; 4.师生合作设计以社区为本的学习活动; 5.向家长提供机会,参与学校教学活动; ㈢提高教学清晰度策略
1、有一个清晰的、逻辑的、逐步进行的教学次序。当然具体次序应根据教学内容具体安排,如针对逻辑性强的新知识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呈现教学目标—提供先行组织者—用讲授、图解、示范等来解释新知识—回顾总结。
2、要使用清晰的语言和明确的地理概念和术语,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子。
3、避免养成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特殊习惯,如口头禅等。
4、教学目标要使用清晰、易懂的语言,最好能在上课一开始就告知学生。
5、设计并展示小结性的板书,清晰的说明知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㈣教学对话策略
1、选择学生熟悉的话题,把学生的日常用语引入教学对话中。
2、注意倾听学生的谈话或回答,并及时做出反映。尊重学生,尽可能不伤害学生。
3、对学生之间的讨论要适时加以控制和管理,事先告知讨论的规则。
4、师生对话中,应让学生有更多发言的机会;同时也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机会,尽量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对话中来。㈤课堂提问策略
1、提问的数量和难度都应该适中,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
2、提问的时机应把握恰当,做到课初、课中、课末均有问题;尽量做到先易后难。
3、提问后应留给学生几秒钟的思考时间,然后再让学生回答;回答后,也应稍等片刻再做出反馈。
4、尽量让学生单独回答问题,避免集体回答。
5、学生回答有困难时,不要马上换另外学生,而是进行适当的暗示,做到学生回答的成功率能达60%-70%。㈥组织管理策略
1、使用吸引学生注意的技巧,使学生迅速将注意力转移到将学的新内容中来,如挑战性或生活化的问题,视觉刺激、举例等。
2、使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如变化目光接触、语言和手势来展示热情和活力;变化内容的呈现方式;混合使用各种奖励手段;偶尔使用学生的意见来教学等。
3、以最小的扰乱课堂的代价,制止不当行为,保护教学时间,如预先制订课堂纪律条例等。
4、四处巡导监督学生课堂作业,检查进展情况,并及时给予学习困难学生肯定和赞许。
㈦反馈评价策略
1、做到及时评价,不论是课堂内的回答、讨论,还是课外的作业、测验。
2、既有表扬也有惩罚,以表扬为主,惩罚为辅。表扬应该有意义,惩罚要适度,不能伤害学生。
3、制订测验安排进度表,并提前告知学生。包括课堂内的练习,章节练习,单元测验等。
4、作业、测验的难度适中,与之前制订的教学目标相一致。
参考文献:
1、有效教学策略的建构 崔允郭 《教育参考》 2003-6
2、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 张璐 《教育理论和实践》 2000-11
3、再议有效教学 张璐 《教育理论和实践》 2002-3
4、有效教学方法 鲍里奇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作者:象山中学…文章来源:象山教科研点击数:2242更新时间:2005-7-1
5[摘要]对学生答问的评价是中学地理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中“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的基本理念指导下,教师应该如何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对学生的答问进行科学的、积极的评价,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自信心及学习地理的兴趣。
[关键词]新课程;学生答问;评价;策略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重视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此,许多教师在地理课堂中逐步增加学生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问题讨论和探究、自主合作与交流、学科知识竞赛、主题辩论、角色扮演及师生角色转换等不同教学方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是,当今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主线是学生围绕教师设计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探究,然后答问,问题被看作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因为,通过答问不仅能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研究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诊断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进认识的不断深化,同时还能控制学生的学习行为,调节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气氛。因此,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得到教师的普遍重视,许多教师把问题设计作为自己教学环节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由于社会阅历、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差异,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思考和回答。这时,教师要根据新课标提出的“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的基本理念,对学生的答问进行科学的、积极的评价。因为,教师的正确评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自尊心、自信心增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对正确答问的评价
在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时,肯定会有许多学生能够对问题作出正确或基本正确的回答,这时,教师要根据问题的性质与要求以及学生答问实际不同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评价。
1、肯定正确的答问,发展学生的情商
对学生正确的思考过程和回答,教师要充分地给予肯定,并且要通过答案当场复述来激励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就欲望,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如果,学生答问出乎教师事先的设计,具有创造性,教师更要大力加以赞扬,以振奋学生的情绪,促使更多的学生更深入地去思考问题。这样做,不仅能密切师生关系,学生能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真正主人,而且还能对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激励能力、认识他人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等情商要素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2、拓宽、拓深思路,使答问更深刻更全面
由于受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限制,学生的思维往往不够开阔,答问往往不够完整和深刻,此时,教师可以采用追问的方法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例如,教师提出“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影响?”学生往往只回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引起大气温室效应,造成南北两极地区冰雪部分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给沿海的国家或城市带来灾难。实际上,此时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都比较肤浅,教师应通过追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和宽广方向发展:①这位同学回答的仅是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给人类造成的最大的负面影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二氧化碳浓
度增加,对人类有没有正面的影响?②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除了海平面上升外,还有给人类带来的其它负面影响吗?当然,在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后,教师要指出,尽管二氧化碳增多,既有益于人类,同时也加害于人类,但就目前总体情况来看,其弊远远大于利。
3、及时转换角度,引出新问题
对于答问正确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反思和转换角度,增加或变换条件等方法,引出新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以拓展学生视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如在分析2002年文综高考题(全国卷)40题第(4)小题:“读图6,并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敦煌许多文物经历千余年保存比较完好的自然原因”,学生回答正确,教师给予肯定后,教师不妨设问:敦煌许多文物经历千年保存比较完好,自然原因固然很重要,除了自然原因外,有没有人为原因?假如有,其人为原因主要是什么呢?
4、异中求佳,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对于存在不同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地理问题,教师不要满足于学生的正确答案,要在学生答问的基础上,启发和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对这些方案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其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在求佳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的创造性。如“已知一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一般有二种方法:一种是不跨过日界线计算,另一种是跨过日界线计算。当学生完成对区时的计算后,教师要适时将另一种方法引入,并让学生加以比较,得出这二种方法各自适用范围,以及在通常情况下,哪一种方法更省时、更简捷、更不容易出错。
5、开放性问题,尽可能保护学生发散性思维
许多地理问题是开放的,没有唯一标准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光凭教材的叙述或自己固有的经验对学生的答问进行随意评价,要认真、仔细分析学生的答问,只要学生回答有道理,就要对学生答问进行肯定,以保护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在学习“旅游活动”内容后,如教师提问:根据学过知识分析如何合理开发本地旅游资源?学生可能会跳出课文范围(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经济能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而回答“提高本地人口的素质”,“做好旅游宣传工作”等内容时,教师要对学生回答进行褒奖,而不能因教材中无据可依而把学生的答问否定。
二、对错误答问的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答问错误是很正常的。这时,教师既不能因为学生答问有误而打断学生回答,图省事直接道出正确答案,也不能不做任何指导而让学生轮流回答,直至与预设答案相吻合,更不能讽刺、挖苦学生,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应该及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点,让学生思维处于激活状态。
1、接通思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在课堂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教师的提问,无所适从,答非所问。这可能是学生有关这方面的预备知识不够,也可能是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不能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把问题分解为几个部分,也可以改变问题提出的角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以接通学生的思路,为学生思维指明方向。例如,“某人于北京时间1月1日10点从上海乘飞机过10小时到达旧金山(西8区),问到达时当地区时是多少?”因为这是一题在单一的时间计算基础上增加物体运动的题目,涉及物体运动起止两地时间差和运动过程所用时间,所以学生往往一时感到比较困难,无从下手。假如,教师能适时给学生提示:可以把计算过程分割①飞机在上海起飞时,旧金山的区时,②对飞机飞行时间追加。这样,学生的思路就会被接通,更容易得到正确答案。
2、借用地图,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有些地理问题,光凭文字表达或脑子想象很难理解,假如借助图示,则答案很容易得到。如:高一学生往往对“假如黄赤交角扩大到25°,热带、温带、寒带范围将如何变化?”这一类题目难以正确回答,这时,教师引入一张示意图(下图),则学生对其结果就会一目了然。
3、鼓励争辩,判断对错是非
当学生对问题有几种不同解答时,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的不同看法和观点进行归纳、分类,然后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各自陈述具体理由来印证他们的观点,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然后达成对问题的共识,让学生在争执和辩论中判明是非。如在让学生讨论“玄武岩为何能形成许多气孔?”时,有同学认为因为玄武岩是喷出岩,岩石形成过程中与外界空气接触,所以形成许多气孔;也有学生认为因为玄武岩是喷出岩,随着温度和压力的降低,岩石中空气逸散而呈气孔构造。通过这一争论,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达成共识:玄武岩气孔的形成与其为喷出岩有关(同时可以比较如侵入岩的花岗岩没有气孔构造)。然后,再让学生思考,在呈熔融状态的岩浆中,要让常压下空气进入而呈气孔状是不太可能,唯一的可能是岩石中空气由于压力降低而向外逸散使岩石呈气孔状。这样,同学们自然对该问题有了正确的认识。
4、探求错因,理解问题本质,寻求科学思维方法
学生经过思考的错答必有其原因,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弄清题意,找出错误原因,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综合性地去思考问题,在探求错因过程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找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如回答“寒潮危害最大主要在什么季节?”这个问题,学生往往错答为冬季,认为冬季气温最低,寒潮强度最大。这时,教师先要分析学生错答的原因是对“寒潮”理解不透,对“危害”认识不清,误认为冬季气温最低,所以寒潮最强,危害最大。接着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①寒潮是由强冷空气入侵而造成大范围降温,寒潮强弱主要考虑降温幅度,而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已较低,不可能造成大幅度降温,②冬季大部分地区为农闲季节,就算有强降温,一般对农业生产也不会造成损害,由此可以让学生懂得寒潮危害最大的不是在冬季,而是在春、秋季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答问和教师对学生答问的评价是进行师生双边交流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对学生答问科学、积极的评价在解决地理问题的同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把握好教材,同时也应该备好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智力水平,使问题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分析学生答问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寻找恰当的评价方法,使答问评价更具有科学性和艺术。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误区之一:教师中心论延续
有些地理教师的课堂中教学贴着新课改的标签, 实则“穿新鞋走老路”。虽然师生互动活动增多, 场面也较活跃, 学生能主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 最精彩的演示出自教师之手、最标准的答案也出自教师之口, 教师仍是课堂的中心, 学生仅是配角、是被动的适应者。其实, 这些教师也明白他们搞的还是传统教育, 但却认为, 这样的模式能保证每节课的容量, 能及时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而且他们所教的学生在地理考试中的优异成绩证明其方法的实用性, 有些学校领导也认可这样的做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客体”。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才是有效的地理学习。如果一个中学生毫无地理学习动机, 在地理课上“身在曹营心在汉”, 不接受地理信息传输, 那么可以说, 地理学习在这个学生身上并没有发生。当然, 新课标同时也强调地理教师是创造者、引导者、解惑者, 是学生的合作伙伴, 而且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教师正确引导下表现出来的, 课堂上没有地理教师的设计和引导, 是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的。
误区之二:学生主宰论诞生
由于新课程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的地理教师以此为依据, 在课堂上大放手脚让学生自由学习、自由讨论, 教师只简单列出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 然后袖手旁观。学生对简单的问题会在书本上勾画出, 不理解的问题会争得面红耳赤, 课堂气氛比以前活跃多了。但一节课下来, 学生多数没有完成学习目标, 更难以将书本知识向社会、生活延伸, 结果收效其微。
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但绝不是让学生在漫无目的的争论中度过一节课。应该是在地理教师的设计引导下进行高质量的活动, 让每一位学生主动地学习地理知识, 真正培养他们的能力, 教师是实施教育和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指导者, 二者的地位并不矛盾, 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只有平等地合作, 才能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误区之三:多媒体取代一切
许多教师通过自己的摸索, 总结出了一些较好的地理新教法, 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多媒体教学。在各级各类公开课中不难发现, 地理教师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他们课外投入大量的精力、时间将讲课的内容制成课件。上课时, 教师打开电脑, 从头到尾只是动动鼠标、敲敲键盘, 演示教学内容并讲解, 中间穿插一些简单的地理问题, 要求学生用“是不是”“对不对”来做答。而对于板书、板图、师生交流等这些正常的教学活动几乎都没有。这类教学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制作精美的地理课件, 它的确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 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但课堂上师生互动只是一个简单的游戏, 因为所有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前预设好的、程序化的, 学生可以不经思考脱口而出“是”或“不是”。它只不过是将传统的“满堂灌”变成了现代的“机灌”, 看似热热闹闹的一节课, 其实根本无法起到提高学生地理能力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提出“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整合于教育中”。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具有其先进性, 如创设地理情景, 将学生引入课题;将复杂的地理过程用动画的形式直观地再现给学生等等, 这无疑可吸引学生, 引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但它只是一种手段, 不能完全取代其他教学方式。一位教育学者曾经说过“没有多媒体是一节好课, 如果有了多媒体这节课会更精彩, 但绝不是说任何一节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 或者说必须以多媒体为主”。我们选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应该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学校的实情、学生的实情。只有结合实际情况, 教师才能选取一套符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能主动学习和探究, 真正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组合。所以, 新课标要求地理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 绝不是让地理教师将以前的教学方式简单地摒弃, 而是根据新的形势需要, 将各种教学方式进行有机地整合,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
误区之四:探究学习法成为唯一
地理学习方式与地理课程改革的关系十分密切。新课程形势下, 探究学习法成为地理教学最流行的方法之一。但是实际情况是, 许多地理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种方法, 他们在实际操作中经常是课课必探、事事必究, 把一些非常简单的、毫无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 而真正需要探究的内容由于难度较大又经常避开。这样虽然在课堂上学生参与人数很多, 讨论、探究也异常活跃, 其结果却是场面热热闹闹, 学习活动基本无效。一节课下来, 根本没有探究出什么结论, 学生也没学到什么新知识。
探究性学习是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 从生活中选择和确定选题,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可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思考问题的习惯。如果上地理课时事事探究, 一是时间不允许, 二是有将简单问题复杂化之嫌, 结果让学生越探越糊涂, 无法起到引导学生学习方法转变的作用。
新课改倡导学习方法的转变, 绝不是用一种方法取代另一种方法, 它是倡导学生由单一性学习方法向多元化学习方法的转变。新课标所提出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 都是一些发现学习法, 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 新课改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教学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是正常的。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实践、反思、总结经验, 去完善现行的教材、理念和方法, 使之真正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让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充满活力。
摘要:地理学习方式是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地理新课程实施以来, 地理教学虽有很大改变, 但也出现一些误区、问题, 主要表现在师生关系和教学方法上。
【关键词】 高中 新课程 地理课堂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1-011-020
一、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高中地理新课程设置的总体目标最关键是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这是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情感的基础。如案例:我们学习《世界气候》的教学目标:
研究主题:世界气候
研究目标:(1)寻找各种气候的分布规律,并能分析规律形成的原因;
(2)能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说明有关气候问题。
研究方式:独立或小组合作。
研究时间:二课时研究和一课时交流。
制订研究方案并与学生交流,形成如下的研究思路:
(1)掌握各种气候的分布;
(2)探究气候的分布规律;
(3)尝试分析规律的成因;
(4)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分析世界气候的成因、特点及分布规律。
其次,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研究。
最后,用一节课时交流。下面记录学生交流的几个片断。
1.在交流气候分布规律时,学生很难概括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如,学生一总结出“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气候”,就有学生说“东非高原是热带草原气候”;同样,“回归线附近是热带沙漠气候”,但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不是热带沙漠气候等。在学生愤悱状态下,这时老师才告诉学生地理科学家在开始研究分布规律时,也被这个问题困扰,但科学家破解这个难题的办法——建立理想地球模型,只研究影响气候分布的主要因素,把其他因素暂时剔除,这是常用的地理研究方法,这时,学生才恍然大悟,再接下来学生在假设地球表面是均一的前提下,总结出了气候分布的一般规律。
2.在交流分布规律成因时,大部分数学生能绘制三圈环流图,且能总结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但在分析气候成因时又产生了异议:(1)地中海地区怎么会雨热不同期?(2)热带草原气候是怎样形成的?这个时候,老师在黑板上三圈环流模式图旁边画了太阳光照图,并注明了6月22日和12月22日,请学生研究这两幅太阳直射的位置,且推测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位置不是不变的,一年中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会出现同一个地方不同季节受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等类型。这时,老师的作用在于作适时的引领和点拨。
3.在学生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分析、解释有关气候问题,学生感到很有成就。但是学生好像有意回避副热带大陆东岸。此时老师在黑板图上圈出副热带大陆,向学生提出质疑,这时老师的作用在于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经过讨论,学生对于副热带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特点及成因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但对于副热带大陆东岸只能作出和西岸不同的判断,至于为什么不同,还分析不清楚。这时,老师提醒学生们注意为了研究方便假设——理想地球模型,而现在要解决的是现实地球表面的问题,怎么办?根据前面研究的经验,就有学生想到要把理想地球模型还原成现实大陆,即考虑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的因素,由于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地球上气压带、风带并不成带状分布,而被分割成一高、低气压中心。再下来顺利地进入了季风环流的研究、学习。
(以下讨论略)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研究作了概括,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研究过程整理出来。
二、课堂教学要重组教材
重组教材即整合教材,把呈现在教材最后的结论前移,作为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研究的话题。如:我们学习《世界气候》,教材“四季的成因”的体系如下图所示:
如果按这个顺序组织教学,那么,只能由老师一步步分析,然后得出“形成四季”的结论。但如果老师重组教材,把教学的顺序作如下调整:
那么,四季的成因这个知识点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由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等方式来完成,最后形成一个倒推的知识网络图。我们知道高中地理教材基本上按照知识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编写的,如,“世界气候”这—节就是从气压带、风带的概念、分布开始,到影响气候的因素、成因、特点和分布规律结束;“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的区位选择”这—节从区位的概念、影响区位的因素开始,到区位选择结束。但我们知道学生对地理问题的认识,一般是从地理现象入手,然后去探究产生地理现象的原因、规律,最后才形成地理概念。
三、课堂教学要改造案例
【初一下地理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中图版七年级下地理教学计划20112-18
部编版七年级下地理07-19
初一的计划10-18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11-22
初一开学计划作文06-02
初一新生军训计划09-17
初一的计划作文10-04
初一语文怎么教学11-03
初一作文暑假计划12-16
初一历史学期教学计划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