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理部2号文件
政云监字(2011)02号 签发:程秀芬
关于严格工程款拨付的通知 各监理组:
根据云南省石漠化工程2008、2009实施情况及监理程序履行情况,为切实做好工程监理工作,严格规范各类程序,云南监理处于2011年1月4日,下发了政云监字(2011)01号文件《2011年度云南监理处工作计划》中强调指出:对“A”套表中的A8表《工程预付款申请表》,可采取电话请示总监后,总监代表审核签认后即可实行,事后总监补签的方法处理。对《工程结算款申请表》必须在总监代表审核签认的基础上,报总监签认并加盖监理部印章后方可实行。文件下发后大部分监理组对自己的签审认真负责,严格把关。但也有的个别监理组对工程款的拨付不负责任,在没经总监的同意情况下擅自乱签。为了严肃国债资金,严格规范监理程序,按照公司2011年度工作会议安排及有关规定,现就有关工程款拨付事宜通知如下:
1、从2011年开始,所有工程款拨付,均采用填报《石漠化工程款监理审报表》的程序。鉴于石漠化工程项目区路途遥远、地域辽阔、项目繁多、施工现场分散的实际,各监理组可以电子邮件形式报监理处,待总监批复后,方可拨付。
2、已拨出的工程款,要逐年度、逐项工程填报《石漠化工程款监理审报表》,总监批复返回后,与监理资料一起存档。
3、全国石漠化工作会议4月中旬在文山市召开,会议过后,省发改委继续对2008、2009年度工程进行验收,希望各县监理组立即完善各类内业资料,尤其是工程款拨付,一定要符合程序,确保工程正常验收。
4、本通知从下发之日起执行。凡2010年度(2011年实施)工程,已拨付的,补办手续。各监理组建立拨付台帐。
附:《石漠化工程款监理拨付审批表》
云南石漠化工程监理处 2011年4月8日
主题词:工程款、拨付、通知
抄报:云南省发改委、公司随总经理、公司生态办。抄送:十二试点县发改局。下发:十二试点县监理组
(年度)石漠化工程款监理审报表 工程项目名称 项目实施单位 该项目总投资 已拨付金额 本次拨付款项
预付款()报账款()质保金()本次申请拨付金额
已拨付金额占总投资的 % 本次拨付金额后占总投资的 % 本工程实施情况简述:
驻县监理意见:
总监代表签字: 年 月 日
总监审批意见:
年 月 日
■财政支农力度前所未有
降低农业税税率、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将新增财政支出向“三农”倾斜,传递 出国家鼓励农民种粮食的重要信号,在统一城乡税制的政策目标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突出重点,抓粮食生产区农民增收
今后,中央将启动规模宏大的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对推广良种给予补贴,对主产区农民 购置大中型农机具给予补贴;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等。
■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
中央经过认真考虑,提出对种粮农民进行直接补贴。从现有的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不少 于1/3用来直接补贴粮食主产区的种粮农民。现有的粮食风险基金约302亿元,即拿出不少于 100亿元对13个粮食主产区的农民进行直接补贴。非粮食主产区也有粮食风险基金,也要拿 出一定的资金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
■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件强调了“进城就业的农民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提法在中央 文件中提出尚属首次。
■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壮大县域经济
文件强调要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不论所有制,不论规模大小,只要企业符合保护生态 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和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就应该促其发展。
■征地制度改革引人注目
目前公益性用地和经营性用地事实上基本没有区分。
其后果至少有三:由于公益性征地的补偿标准很低,征地范围被扩大后,农民在失地之 后普遍得不到足够补偿;经营性用地通过政府形式强制征用,破坏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政府 变相成为经营主体后,背离了其职能,对土地的管理陷入盲区。因此,无论对于农民的市场 主体地位的确立,还是对于政府职能转变,这次征地制度改革 的意义都非常重大。
■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对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支持农业作出硬性规定
文件明确了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的义务,要求其必须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该县农 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年伊始,国务院给贵州送了一份大礼——《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中对贵州经济、民生、资源发展等方面写得非常具体、非常详实,规划非常到位,其中有关贵州旅游发展方面也提了相关意见及发展政策。作为贵阳市旅游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这给我公司未来的发展既指明了方向,又增添了动力。在部门领导的组织下,我部门员工于2012年2月1日上午对《意见》经行了学习,学习心得体会如下:
贵州作为欠发达省份,归根结底体现于产业结构单
一、资源利用率不高等因素。在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浪潮中,贵州的发展相比较于邻省已呈明显落后态势,此次《意见》的颁发将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贵州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确保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此次《意见》中所提到将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从中我们看到了在这次机遇中国家对贵州旅游发展的重视与决心,我公司作为发展中的贵州旅游文化企业,《意见》的颁布无疑起到了指路灯及定心丸的作用。贵阳作为省会城市,同时又位于“贵安新区”和“黔中经济区”之中,贵阳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将成为贵州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重点。而我公司作为贵阳旅游产业的龙头企业,此次《意见》的颁布将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一份重大的责任。
经过对文件的学习发现,旅游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及生态保护等均是这次文件重点要内容。休闲度假、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将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我公司可将新型观光型农业、科普基地、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产品作为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使之形成各产业间互促式发展,在合理运用政策优势发展旅游的同时带动农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而此次《意见》在投资、金融、产业、土地等政策上加大了投入力度,我公司应积极把握此次加大对贵州信贷力度及设立专项资金等政策机遇,将之作为在未来与各大银行合作中的筹码,在资金筹措过程中降低融资阻碍及融资成本,为各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加之我公司一批位于“贵安新区”、“黔中经济区”以及《市29号文件》的发展部署中所指定的优秀项目,此次机遇将作为我公司今年的跨越式大发展强力推进器。
作为投融资部门的一员,应把《意见》中各项内容吃透,将《意见》精神紧密结合到以后的工作中去。
淤泥中心幼儿园教师甘彩霞
当前,贵州正处于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关键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实施,这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标志性事件,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他的出台,意味着贵州获得了史无前例的重大发展机遇。
作为一名教师通过对文件的学习,我深有体会,现将学习国发„2012‟2号文件的心得如下:
首先,作为教师,最关心的当然是教育问题,贵州的贫困人口多,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青年平均接受教育少,思想观念落后,目前还存在有两三千人的村寨大学生只有几个,中专生、高中生都很少,多数青年人是上完初中就出门打工,由于没有掌握专门技术,外出务工的收入低,除去基本的生活费用,一年下来几乎没有剩余的。所以,应该加强教育事业发展,而不仅仅是喊口号,要认真落实。现在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九年义务教育,应该职业技术的培养,让更多的青年人学习知识和掌握生存的技能。
文件中的第 三十七条中指出“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扩大普通高中培养能力。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支持贵州优化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加强理工、民族医药等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院校和学科专业建设。加大对贵州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安排的倾斜和支持力度,支持增加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鼓励贵州高校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办学。增加部属师范大学在贵州免费师范生招生计划。”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出,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是为了适应全面建设贵州的新要求,适应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适应人们群众对教育的新期盼。
其次,由于农村学前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造成了基础教育比较薄弱的情况,而文件中的第 三十七条中指出“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新建、改扩建和利用闲置校舍改建一批幼儿园,到2015年力争所有城市社区和乡镇至少有1所公办幼儿园。”
再次,文件中的第 三十七条中还指出“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支持县镇薄弱学校扩容改造。继续办好村教学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分期分批开办“小餐桌”。鼓励偏远少数民族村寨小学开展“双语”教育。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中小学寄宿制,支持校舍建设,配齐配好必要的管理人员,到2015年具备条件的地区基本解决小学寄宿生住宿问题。积极稳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继续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和“国培计划”。加大中央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和中央预算内投资对贵州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落实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相关政策,推动贵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013年一号文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的中共中央第一个文件,也是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第十个一号文件。关于文件内容,我想大家已经看过了。2013年一号文件在篇末提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确保劲头不松懈、力度不减弱、力量有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把熟悉党的“三农”政策和国情农情作为必修课,把善于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当作基本功,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水平。今天我就 和大家共同学习交流 “三农”方面的一些政策及国情。
一、“温故而知新。”
首先我们先复习一下这十年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
1、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2004年2月8日,针对近年来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缓慢的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的第六个“一号文件”,也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文件要求,要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2、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文件要求,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要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4、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5、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
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文件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文件以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切中了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要害,抓住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问题,是党中央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从农村发展迫切需要出发,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
6、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充分估计困难,紧紧抓住机遇,果断采取措施,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确保农村社会安定。
7、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2010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当前,我国农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大,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挑战也在叠加凸显。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
8、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文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新政策、新举措。文件强调,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9、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2012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10、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013年1月3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文件要求,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简要回顾了十个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重点地谈谈2013年一号文件。我主要谈三个方面。一是这个文件的背景,二是文件最主要的内容,三是几个大家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
一、2013年一号文件的背景及重大意义
(一)背景
1、形势好的方面
从文件的背景情况看,大家都了解到,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很快,农村的面貌变化很大,农民得到的实惠很多。很突出的标志有几个方面:
一是粮食的产量连续九年获得了丰收。2012年的粮食总产量达到11791亿斤。农民的收入连续九年较快增长。
二是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农村人口开始大规模转移,据统计有2.6亿万农民工。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入到城镇和二三产业就业,使得农村也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农业经营体系也在不断创新。广大农户开始认识到科技和投资对于发展现代农业的作用,积极提高经营的集约化程度,更多地采用先进技术。与此同时,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型经营主体得到较快发展。
第三个方面是农村的社会事业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农村的社会管理在进一步创新。总的来看,过去十年农村的水、电、路、气建设及危旧房改造都有了非常明显的进展。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已经实现了全面覆盖。比如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惠及8亿多人。现在有5千多万农民获得了最低生活补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去年在农村地区也实现全覆盖。这些十年、八年前不敢想象的事情,现在基本实现了。当然制度的建立和水平上和城镇还有一定差距,随着国力的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将取得更大进展。
2、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第十个一号文件出台的背景,有是形势好的方面。另外我们也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和问题,主要是三个大的方面:
一、今后八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从中国的国情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所以必须加快农村的发展,加快农民的富裕。
二、刚才讲到2.6亿多青壮年劳动力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之后,对农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新的挑战。就是最近这几年大家经常提到的,将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这是一个现实的挑战。另外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现在有2.6亿农民进入了城镇和二三产业就业,对农村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口流出的农村地区村庄出现了“空村化”现象,“三留守”现象。人口流入的地区的人口数量大量增加,在有的地方出现了外来农民多于当地人口的现象,这些都对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三、2012年的粮食总产量达到11791亿斤。但由于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的消费结构的变化,农产品需求的增长更快一些。这两年,不少农产品进口数量在增加。要想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保证粮食及其他重要农产品不出问题,需要我们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二)重大意义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为主题,突出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这一着力点,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这既体现了党的十八大精神,抓住了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顺应了农业农村发展阶段性变化的新趋势,有利于促进生产关系更加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又丰富发展了新时期的“三农”政策体系,对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二、文件主要内容
(一)简介文件精神
文件共分7个部分:
□ 建立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机制,努力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
□ 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
□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 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
□ 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有效保障农民财产权利
□ 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积极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 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
(二)文件最大亮点是创新农业经营体系
2013年一号文件强调加快改革创新,最大亮点是创新农业经营体系。
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除了从资金、技术、物资装备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非常重要的是在创新经营农业体系方面下功夫,激活农村和农民自身的活力。党的十八大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来要“着力构建专业化、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1、为什么要创新农业经营体系?
(1)综合各方面因素,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正当其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作为一项突出内容,提出要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这是有着现实基础的。
当前,我国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经营方式不断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健康发展,这构成了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现实基础。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是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第一大基础。随着相关法律法规正式实施,相关税收和金融支持政策陆续明确,示范社建设行动深入展开,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逐步健全。当前,全国专业合作社总数达55.2万家,实有入社农户4300多万户,约占农户总数的17.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蓬勃发展成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又一大基础。龙头企业队伍进一步壮大,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龙头企业集群进一步形成,市场开拓能力不断提升。
专业大户不断发展壮大,多样化经营主体不断涌现,成为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第三大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经营耕地在3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近900万户,经营耕地在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约48万户,一大批以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特征的家庭农(牧)场在吉林、江苏、上海等地兴起。
根据当前发情况,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具有必然性,中央一号文件锁定这一主题正当其时。我国农村改革进入新的攻坚阶段,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农业经营方式深刻转变。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三农”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新挑战对完善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提出了新任务。
具体而言,这些新挑战包括:①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持续稳定增产难度不断加大;②农民收入连续9年快速增长,持续增收难度不断加大;③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难度不断加大;④农产品市场化进程加快,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的难度不断加大。而新任务则是,未来应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以发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保障,以健全的农村公益事业投入机制为支撑的新型农业经营体制机制。
以集约化、组织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向。我国人多地少,小规模和兼业化是农业主要经营方式,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导致农业生产成本较高、生产比较效率低。发展现代农业,需要把分散的农户,通过市场机制重新自愿组织起来,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认为,即使将来我国完成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人口减少到极限,相对其他国家,我国农业小规模家庭经营的格局也不会有根本性改变。因此,中央提出着力构建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或许是新一轮农业发展的起点。
(2)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这都是我们今后一段时间发展农业的一个主力军。但是说到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可能很多农民不明白,自己怎么样更加融入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中?
我认为,现在之所以说要在原有的家庭承包基础上有所创新,主要原因是因为现在确实这几年发展成长速度比较快,有大量的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就业、生活、定居。这样的变化给农业发展规模性创造了条件,创造了更大的空间。所以,新的情况下,可能以前原来一些小农户,就有可能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家庭农场。如果说有一些大规模的家庭农场出现的话,那么,他们对农业生产的一些服务的要求可能也不一样,和小农户的要求可能就不太一样了。在这样的形势下,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通过家庭承包经营,通过规范发展土地流转,使农业、农村、农民内生出一些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比如家庭农场、种粮大户,使他们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国家的支持政策,还有一些社会服务政策体系要要和他们相配套。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话,和农民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有些农民可能会进城,他进城之后,他的土地要不要流转,以什么样的形式流转,这些都是息息相关的。假如有一部分农民不进城,要务农,是不是需要扩大家庭经营的规模,他就要去流转一些土地,受让一些土地。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不仅是一个新的口号、新的名词,而且是顺应整个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提出来的。我们现在使用的是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生产经营形式,确实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热情,但是,由于当时考虑农民的公平、公正,更多的把土地细碎化了,全国平均每个农民大概有七八亩地,但是它分成五六块、七八块,甚至一二十块,就导致土地要细碎化经营,而这种细碎化经营不利于和现代的农业生产要素相结合,比如我们要搞农业机械化,我们要搞水利化,搞节水灌溉,搞统防统治,搞标准化等等一系列的生产,这种细碎化的土地经营方式不适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也难以和国家增加投入的一些项目要求相对接。再加上,现在大量的有知识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就业,导致了我们现在农村剩下的劳动力80%、90%以上都是中老年或者妇女,整个劳动力的素质在下降,它的经营规模又很小,难以得到相应的收入。
所以,我们必须根据整个形势发展的需要,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什么方式培育呢?
通过自愿、依法、有偿的方式,来引导农民的土地去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经营。这种情况之下,农业会涌现出一大批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还有一些工商企业。形成这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有利于我们现在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和我们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相对接。
民革中央周铁农主席曾提到过:现在我们旧有的生产关系逐渐变成一种农村的人出不来、城里的人进不去的这样一个现象。可能有的想在农业上做一些事业的城里人可能也进不去,像我们现在的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或许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2、要守住一条底线,抓住两个关键。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必须守住一条底线,抓住两个关键。(1)守住一条底线
所谓守住一条底线就是要尊重农户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真正做到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不能够强制或者限制农民对土地的流转,这是一个底线。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平等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农业现代化成果。一号文件强调,土地流转不得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亿万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完善,因地制宜地创新.必须始终明确,农户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元,家庭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层次,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不管如何创新,都不能脱离这个基本点。
(2)抓住两个关键
要抓住两个关键,就是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着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一是在支持普通农户提高生产集约化程度的同时,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当然还包括我们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既要注重引导一般农户向采用先进适用科技和现代生产要素的方向转变,又要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类型、多元化的农民合作社,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不断提高农户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同时,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形成农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新型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为此,一号文件提出,安排部分财政投资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引导国家补助项目形成的资产移交合作社管护,增加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完善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在信用评定基础上对示范社开展联合授信。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林地、草原)准入制度和监管制度。
另外一个关键,就是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服务主体是保障我们现在农业能够持续稳定向前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是说我们现在提出的要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而这个服务的主体也包括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我们的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我们要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组织的能力,发展能力、服务能力,同时,要提升他们为农民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第二个层次就是通过发展农民的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来培育多元化的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第三层就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些年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起到了开拓市场、带动农民、增加收益,创立品牌的很多作用,这是我们要大力扶持的。服务主体还有其他的方面,包括和农业相关的一些农业、气象、供销合作社以及科研教育单位,还有经济专业户,还有一些其他的中介组织,这都是我们需要支持和培育的。有专家总结得很好:“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既要建好用好“国家队”,也要培育打造“方面军”,形成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格局,努力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生产经营服务,提高农业组织化、社会化程度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3)、家庭经营方式没有前途了?
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是否意味着家庭经营方式没有前途了?
着力构建专业化、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个提法很新,但是和我们每个农民的关系都非常近。因为我们每个农民是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的主体,每个农户又是农业经营体制的一个基础,每个农村的家庭又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本单元,无论农业经营体制如何创新,都不会离开这样一个基本的经营制度,就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系。这是我们国家在农村最基本的经济制度。所以我们在创新整个农业经营体系的过程当中,或者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守住一条底线,要抓住两个关键。
在很多人眼里,家庭经营是个落后现象,觉得家庭经营能现代化吗?尤其是中国的家庭经营规模都很小。我认为,规模是国情决定的、资源禀赋决定的,但是不是搞家庭经营,是由农业产业规律决定的。无论是从产业的特征规律来看,还是从世界农业的发展规律来看,家庭经营仍然应该是农业经营中最有效的一个主体。家庭经营方式管理上最简单,监督上最简单,所以也是最有效的。古今中外,看不到农业不以家庭经营为主搞得好的。比如在美国,即使规模大到两万亩、三万亩地,那也是一个家庭农场。
这是因为农业是个十分特别的产业。农业是生命生产过程。农民是很了不起的。第一,他所有的劳动对象,无论是庄稼还是畜牧水产,都是有生命的,这个生命体每天都在起变化,这种变化要非常非常留意,才能细微地观察到。第二,传统农业是露天的,是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每时每刻都在起变化,一年四季风霜雪雨。这两个变化要结合在一起,分析判断其综合作用之后,才能采取最有效的措施,让生命获得最好的生长,所以这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理由才能让农民这么去关心气候的变化、这么去关心庄稼的生长?只有当这个东西是自己的,它生长的好坏跟自身利益直接相关。人民公社之所以不成,就是因为农民感觉到种的不是自己的地,打的不是自己的粮,所以不好好弄;包产到户之所以能成,就是因为农民觉得这是我的地、我的粮,所以就很认真地弄。很多人提出以别的经营形式去替代家庭,这是行不通的。家庭经营是把非常复杂的经营管理过程简单化的一个过程。
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的发展,有些领域企业化经营也许是有优势的,但是对绝大多数,尤其是大田生产的农业来说,还是要靠家庭。我们主张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更多的是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通过社会化服务体系,帮助农民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事情,而不是说换了经营主体。
一号文件提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不是要去搞一个新制度,而是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通过机制创新,更好地激发家庭经营的活力。
家庭经营怎么走向现代化?简言之,就是让农业经营主体与新型服务体系结合起来。农户要提高集约化水平,采用先进科技和现代生产要素,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通过规范的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而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就是要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服务,把一家一户做不了、做起来不经济的事情做好,帮助农户降低风险,提高效益。
今年新增补贴和支农项目将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为的就是让肯种地、会种地、能种地的农民不吃亏、有效益、得实惠,这也体现了中央的政策导向。
(三)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1、大力支持发展农民合作社
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到“农民合作社”,这是一个强调综合服务的新提法。
近年来,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截至2011年底,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突破50万家,实有入社农户突破4000万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6%。农民专业合作社广泛分布在种植、畜牧、农机、渔业、林业、民间传统手工编织等各个产业,助农增收明显,入社农户收入比非成员同业农户收入高出20%以上。合作社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诸多合作社面临着建立合作社却无所作为、经济缺乏难干事、人心不齐干不好事、利益不同纠纷多、范围太大管理难、报酬不多投入难、社会环境干扰多、信息缺乏获利难、文化生活开头难、好高骛远起步难、缺乏对国家项目扶持政策方向的了解……甚至不知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规划等瓶颈。同时,规范化建设与合理化运营成了当前合作社发展的重要话题。
2013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其中指出,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发展农民合作社,切实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实行部门联合评定示范社机制,分级建立示范社名录,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
对于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党中央是非常重视,此次一号文件也给了许多政策。如:安排部分财政投资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引导国家补助项目形成的资产移交合作社管护,指导合作社建立健全项目资产管护机制。增加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支持合作社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增强发展能力。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对示范社建设鲜活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兴办农产品加工业给予补助。在信用评定基础上对示范社开展联合授信,有条件的地方予以贷款贴息,规范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完善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把合作社纳入国民经济统计并作为单独纳税主体列入税务登记,做好合作社发票领用等工作。创新适合合作社生产经营特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建立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和培训基地,广泛开展合作社带头人、经营管理人员和辅导员培训,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合作社工作。落实设施农用地政策,合作社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引导农民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开展合作与联合,积极探索合作社联社登记管理办法。抓紧研究修订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2、家庭农场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引发外界热议。“家庭农场”一词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就已经提出了。在专业化水平、生产技术水平、市场化程度、经营管理能力等方面,家庭农场比普通专业户、一般农户要高。在发展家庭农场的地方,会对其进行专门登记。家庭农场仍然是农户经营,但集约化、专业化、社会化水平等都大为提高。指导未来农业发展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家庭农场”有何深意?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人表示,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来,上海松江、湖北武汉、浙江宁波等地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在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
从生产实践看,家庭农场既坚持了以农户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特性,又扩大了经营规模,解决了家庭经营低、小、散问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纵观世界各国农业生产经营,没有不以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方式始终难以被替代。但随着农业发展,家庭经营方式暴露出规模过小,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家庭农场无疑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最好方式,既坚持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特性,又通过适度规模经营,以集约化、商品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从经营效果看,家庭农场是培养职业农民、将一批年轻人留在农村务农的有效途径。由于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会自动实现代际传承和新老交替。据记者在宁波慈溪采访发现,为了实现收入最大化,当地多个家庭农场中的年轻人没有选择外出务工,而是留在家里务农。家庭农场的规模效应让这些年轻人在务农中获得了可观的收入,而他们身上也初具职业农民的影子。
与此同时,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也是对工商资本汹涌“入农”大规模、长时间占用农地的一种矫正。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在带来资本、技术、管理等优势的同时,也存在规模过大、非粮化经营等问题。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以一个家庭所能顾及的范围为限,可实现规模经营与精细化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收益最大化,避免了规模小而无效、规模大而不精的双重弊病。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家庭农场”的方向已定,但由于刚刚起步,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登记办法仍有待明确,相关的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也亟需制定出台。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出现的形式,各界都有不少的期待,家庭农场究竟如何发展,目前还有不少争议。家庭农场作为现行家庭承包制的补充形式,需要平稳发展,不能急躁冒进。在现实发展中有不少困局待解: 其一是地从哪里来?
按一般的理解,家庭农场承包的土地应该比现有农户要多,至少要多出一倍或者数倍。这个多出的耕地就需要从别的农户租种。虽然目前我国有2亿多农民外出打工,但他们家乡的土地大部分并没有闲置,一般都是交给亲戚邻居耕种。在非农就业工作、户籍、社保、住房等都还没有解决之前,他们不会把土地贸然长久流转出去的。一号文件也规定,即不能限制也不能强制农民流转土地。从这个角度来看,家庭农场只能在特定地区发展,比如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工业比较发达地区,或者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周边城郊,因为这些地区非农就业机会多,收入高,不少农民也不愿意耕种土地,建立家庭农场相对比较容易。比如目前北京远郊区县的农民可以到城里开出租车,其收入远高于在家种地。所以让这些农民流转出土地比较容易。但对那些远离城市,非农就业很有限,土地流转比较难,家庭农场就很难发展。这些地区的土地既是农民的就业保障,也是农民的社保保障,他们不会轻意地交出承包土地。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非农就业机会与城镇化的速度直接决定家庭农场的发展速度。不能够人为地把家庭农场的发展速度去超载城镇化与非农就业速度。城镇化发展速度快的地区,家庭农场发展速度会快速一些。而在传统的农区,不易强制农民交出土地搞家庭农场。
其二是租金如何消化?
我国目前已授予农民土地长久承包,搞家庭农场当然也不能违反这个规定,只能通过土地流转来搞家庭农场。目前北京周边一亩地的流转年租金已达2千元,而东北不少地区的年租金也近千元。家庭农场从别的农户租种土地,承包费如何消解是个大问题。如果这些家庭农场还继续种植传统粮食,粮食单产不会随着承包面积的扩大有大的提升,而粮食售价则是国家统一定价。目前农民自种粮食一年一亩能够赚千元已算不错,那些家庭农场还要支付额外的租金,付少了,原来的出租农户不愿意;付多了,家庭农场承担不了。家庭农场如果继续种粮会面临种不下去的困局。而搞养殖或者种植花果蔬菜,土地面积也不是大的约束。虽然在初期发展期间,可以通过政府补贴消解一部分承包租金,但毕竟不可能无限补下去。这跟资本下乡类似,社会资本到农村包地,如果单纯种粮食,其产量并不能超过农户自种,加上企业的管理成本及租金支出,这些企业只能选择要么搞有机粮食,要么搞养殖加工。家庭农场其经营规模并不大,不可能因此而降低农资投入成本,机械运营的成本也很高,如果家庭农场继续维持传统的粮食种植,利润就很难支付租金。最后的发展方向只能走高效农业,也就是非粮的经济作物。这样家庭农场如果数量太大则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中农办主任陈锡文认为“只讲土地流转,不讲稳定承包关系和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是不对的”。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之后,家庭农场才能渐进发展起来,作为现行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补充。
在全世界范围来看,家庭农场这样的经营方式是非常普遍的,只不过它的经营规模不一样,一般的像一些西方国家,它的家庭农场的规模都比较大,我们国家家庭农场实际上是在原有的专业大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为我们现在专业大户就是经营规模在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大概在全国有270多万户,其中超过100亩的大概有七八十万户。中国和国外的国情不一样,人多地少,而且短时间之内很难让大量的农民都转移出来,因为你有一个社会保障的问题,有一个就业岗位的问题,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在这些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之下,我们的家庭农场的规模是要有一个综合的考虑。这个规模是要从几个方面去考虑:首先是要考虑它的经济收入,就是说我们今后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家庭农场,它的经济收入应该不低于或者高于从事其他产业或其他岗位的经济收入。因为现在我们刚刚讲分散小规模的经营方式,就业不充分,一年收入也很少,很难能够提高,只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它才有相应的经济收入,这是一个考虑的先决条件。第二个条件是要考虑他的土地产出率。如果经营规模小,它的土地产出率就会高,确实是高,因为它单产高,精耕精作,但是它的劳动生产率就低,而你的经营规模大,很可能劳动生产率高,但是土地的产出率就比较低。所以要有一个适度的经营规模。所以我们刚才讲第一考虑经营收入,第二考虑土地产出率,第三要考虑它的劳动生产率。从这几个条件去综合考虑,根据我们国家上海、浙江包括东北像吉林延边那些地方的试点实验看,中国这种规模的,南方的双季稻大概在50亩以上,这个规模是在50亩以上,而在北方,要加一倍一百亩以上,它是单季生产,当然整个的规模的确定要和它的生产经营的能力和它的条件、环境,包括农业机械化水平、耕作的管理水平、个人经营能力都密切相关。所以,我们提出的家庭农场,现在是刚刚在试点,有的地方已经形成一定的气候,但是,还要逐步地规范。然后要加强管理,包括它的注册管理,而且在国家政策上,要对家庭农场上给予倾斜。这样的话,才能使我们富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农场能够蓬勃发展、健康发展。
家庭农场政策规范发展引导有这样几个着眼点,第一,希望家庭农场更多的从农民中内生起来,由农民自己去发展家庭农场。农民能做的就让农民自己去做,比如土地流转,他自己扩大经营规模,它就可以发展为家庭农场。还有几个农户一起搞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对于企业下乡经营农业,要有选择的优先许可,要考虑它对农业经营能够带来什么,是不是必须的。如果农民自己能做,一定要企业去做吗?那就不一定能做好。但是如果说农业领域需要资金投入,需要很专业的技术,这些都是农民无法解决的,而发展现代农业都是需要的,社区农业、种养业等等这些,就可以引导这些企业进入这些领域。所以,政策着眼点,第一个就是要着眼于让农民自己发展家庭农场,对工商企业进入这个领域,租用土地,要进行许可,有一些企业可能有长期提升农业竞争的意愿,而有一些企业需要违转租营,可能它的动机也不纯。另一方面,要注意防范这样一些工商企业,如果进行土地投机,这些都是主要防范的东西,国内都是有这样经验的。所以,如果发展家庭农场的话,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让农民自己流转土地,进入城镇的农民,引导他,鼓励他把土地转出去,不要形成大量的农民进城市定居生活,土地又不流转,撂荒,这样对发展规模经营确实是不利。另一方面,可能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引进一些工商企业,但是又要防止工商企业的不良动机,所以,对他们租赁土地,要进行准入的管理,尤其是工商企业进入土地,要受让土地一定要有许可,这些土地进入的话,允许他受让土地,他们退出去很难,如果他们把农民土地转让来,你要他们再退出去,农民再把土地要回来,那就很难了。再一个,比如有些农民要进入城镇,他可能是季节性的,他也很难说我现在马上就进入城镇,和农村完全脱离了,不可能完全脱离农业,在这样的过程中,就要留有一些空间余地,有些农民经营的不好,可能还要退回农村去,政策着眼点就是有些长期建设,不提倡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地租赁农民的土地。
3、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关于工商资本下乡)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是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
但同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在第三部分第一小点“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探索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林地、草原)的准入和监管政策。”这种政策的出台,实际上并不是不支持或不引导工商企业进去,而且中央一号文件很明确提出来要鼓励和引导城市的工商资本到农村从事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这说明什么?就是我们的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需要先进的技术,要有现代的管理,这些企业进入的话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
但是,为什么要提出一种限制?因为前段时间整个农业产业化发展、龙头企业发展也很好,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企业进去了,占用了农民的地,结果盖成别墅了,盖成酒店了。)所以制定这项政策实际上是从几个方面去考虑的:首先要考虑国家粮食安全,就是我们现在一些企业进入农业以后,从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出发,导致了经营农业积极性的减弱,甚至非粮化、非农化,所以对我们的整个国家的国家粮食安全造成一种威胁。第二个是要考虑农民权益的保证,因为有些企业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他经营了以后,虽然开始承诺给农民很多的收入、租金等等那些东西,但是经营不善,它难以兑现,所以造成农民利益的损害。第三,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要考虑企业的健康发展。作为企业来讲,从经营效益出发,因为它虽然作为工商企业也好,或者新的农业企业,它有它的优势,它的优势有几大特点,或者几大能力,第一大能力就是市场开拓的能力,这是小农户所不具备的,第二是科技创新能力,第三是资金的整合能力,第四是现代管理能力。所以,它具备这样的能力,可能是比农户有更多的优势,但是,它也面临着四大风险,所谓四大风险,第一大风险就是我们常说的市场风险,也就是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很快,对于一个企业影响很大,第二就是其他的产品所不具备的,叫自然风险,就是我们过去叫双重风险。第三个风险是经营风险,为什么叫经营风险呢?是企业进入农业首先要租用农民的土地,它就比农民多支付了一定租金,比如现在我们全国的每亩土地租金大概是500块钱到600块钱,农民不需要支付,而你经营一亩粮食,经营一亩作物的效益本身可能也就是五六百块钱或者三四百块钱,它的成本就在那里,你就增加了一个经营的成本。第四大风险是管理的风险,就是说我们过去管理国营农场,现在叫国有农场,为什么没有能够调动国有农场职工的积极性呢?就在这个管理过程当中,包括我们农村的改革,农村的改革为什么搞家庭承包经营制呢?也是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热情,如果企业在管理上管理不好,可能会导致很多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尽管在这些方面出现一个问题,所以,我们采取一些预先防范的方式,就是说首先看你这个企业具不具备这样的经营管理能力,具不具备资金的整合能力,有没有发展的产业规划,还是挂着羊头卖狗肉,实际上是要搞房地产,你实际上最终的结果首先是非粮化,然后是非农化,我们首先进行资格审定、资格审查,还要考虑企业的资信。现在农业部也在研究考虑制定这样一个制度。还有一个是监管。你进入了以后,尽管在前面的资质够了,你可以经营了,但是,你可能是做一个样子,事后是不是真正还是按照你的那些想法去做,有一个监管机制。所以,这样的话,既保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障了农民的权益,同时,也为了企业的发展能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奠定基础。上述的这几条规则、几条措施都是合理的把整个的发展农业问题中,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弊端放到前端来解决,甚至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还会有一个监管的制度。
坦率地说,有一些企业到农村租赁农民的土地,醉翁之意不在酒,租了地未免认真搞农业,而是在等待着有一天转变土地的性质搞非农产业。一号文件中提出要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的准入和监管制度非常有必要。
4、强调一个问题:关于土地流转
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免不了涉及土地流转。一号文件指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准入和监管制度。”
关于要流转,文件设置了一个前提。前提必须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这个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所以必须进行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一个是包括农村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一个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确权登记颁证之后,土地才能进入流转,将来不会有什么后顾之忧。
这次一号文件在第五大部分提出: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妥善解决农户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等问题。
“四至不清”就是指承包土地的东南西北四方的界址要清楚。现在,农村关于宅基地、承包地“四至不清”问题的纠纷比较多。
这项工作是涉及面很广、工作量非常大,农业部门从前年开始就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试验。对于它所要支付的成本,也已经做到比较有数了。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技术在不断进步,每亩地的成本为8—10元。地方政府要早做安排预算,中央政府也会提供支持。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历来都是强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户,流转的途径是市场,政府行政手段尽量少用。目前土地流转的规模大概占到整个土地承包合同面积的20%,将近2.6亿亩。这里确实应该说大多数是农民自愿的,但是各种各样强制性的手段也有,如有些企业大户要地,当地政府出面帮助,转不转也得让你转。提出“土地流转不得搞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是为了避免出现强制流转的现象。
(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从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三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业内人士表示,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需做好两个分开,即将公益性机构与经营性载体分开,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分开。那么,公益性服务体系和经营性服务组织分别包括哪些机构?目前提供服务的人员是什么结构?提升服务主体的服务水平需要做哪些努力?
1、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队伍不稳、体制不顺
农业部经管总站有关负责人此前表示,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尚不清晰,应尽快对各种主体进行界定,包括公益性服务机构的数量和人员构成、经营性服务组织各方面的名称等。可见,对于农业部门来说,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涵仍有待进一步厘清。
哪些服务属于农业公益性服务?中央一号文件将不断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列为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而实际上,据农业部2012年10月的数据,全国已有2475个县(市)初步完成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任务,全国按照乡镇或者区域共设置畜牧兽医站34616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共核定编制15.5万人,全国已落实乡镇专兼职农产品质量监管人员2万多名。此外,另有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县均公共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数为463.1人,每千户农户配备的农技人员数达3.6人,拥有292.9台(套)仪器设备,拥有交通工具18.1辆。
尽管如此,基层政府公共服务机构由于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受到削弱,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方面问题仍未根本解决。主动根据基层需求开展服务的导向机制尚不完善,服务方式主要沿用自上而下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行政指令机制,与农民实际需求不能有效对接,一些地方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不顺,责任机制尚不健全,很多工作没有落到实处,一些地方推广工作考核流于形式,奖惩措施不到位,难以有效调动公共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基层公共服务机构人员素质不高,既有人员队伍老化,受编制紧缩、精简压力、待遇偏低的制约,高学历高素质人才难以引进,人员培训跟不上,难以应对基层不断更新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的要求,导致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有效供给不充分。
一些地方在乡镇机构改革中,政府监管服务机构被简单撤并,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受到削弱。如承担着土地承包管理、集体资产管理等重要政府职能的乡镇级农经管理机构,2010年与2000年相比,绝对数量减少了8147个,在编人数减少了25018人。
2、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扶持不足、市场不规范
农业经营性服务的载体有哪些?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要求,“支持农民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的生力军作用。
2007年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推动了合作社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国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8万家,专业合作社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从过去的信息服务拓展到农技推广、土肥植保、加工、储藏和销售等各个环节。
然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仍存在发展不平衡、经营规模小、服务层次低、规范化程度不高、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与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服务需求之间仍有较大差距。许多合作社自身的服务手段、人员素质、技术水平等方面普遍存在不足,有些由于没有项目资金给予补助和良好的保障措施,动力机制不强,制约了服务能力的提升。合作社普遍缺乏专门的培训教育经费,经营管理、财务、技术人才缺乏问题也很突出。对合作社的各项扶持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在合作社税收优惠、金融服务、涉农项目支持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仍不健全。
同时,目前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达28万个,其中龙头企业11万家,各类产业化组织服务带动全国40%以上的农户从事农业生产。初步建立了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分工逐步完善、区域布局比较合理、运行机制趋于规范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
然而与公共服务组织相比,主要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性服务组织却面临政策扶持不够、利润空间狭窄、服务市场不规范等问题。
如在沼气管护服务中,由于服务网点运行经费短缺不愿服务,农民缺乏“花钱买服务”意识不愿支付服务费用,导致已建成的服务网点收费难、收费低,服务人员只能将沼气服务作为副业。
3、服务组织作用各有千秋,须分类指导加大扶持
据农业部数据,2011年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社会化服务成效显著。县均新品种、新技术推广面积86.1万亩,比上年增长9.0%,植物病虫害防治面积211.4万亩次,增幅3.4%,农机作业服务面积99.7万亩,增幅6.2%。业内人士表示,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必须要把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区分开来,各类服务组织在生产经营领域的社会化服务也应各有侧重。
公共服务机构在公益性、基础性社会化服务领域发挥主导作用。有关调查显示,2011年,由公共服务机构推广试验的新技术(品种)和新机具分别占各类组织试验总量的67.2%和85.6%,推广面积占总推广面积的93.4%,新增产量的78.6%由公共服务机构完成。公共服务机构提供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分别占总人次的79.9%和79.6%,其中植物病虫害防治和动物防疫数量分别占总量的93.7%和91.0%,比上年分别提高5.5和10.9个百分点。
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供的社会化服务涵盖产前的生资购买,产中的统防统治、机耕机收,产后的销售、加工等各环节,已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新生力量,2011年,由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推广试验的新技术(品种)和新机具分别占试验总量和19.6%和12.2%,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培训和指导人次分别占总人次的18.3%和23.8%,尤为突出的是农机作业服务环节,完成的农机作业服务面积占55.2%,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销售加工环节的作用则居于首位。2011年,龙头企业收购的农副产品额占各类组织采购总额的61.4%,通过订单农业形势的合同采购额平均每个县8.5亿元,采购量县均3697万吨。实现的农产品加工产值县均6.5亿元,占各类组织加工总值的68.0%,在农产品产后销售和加工环节,经由龙头企业实现的销售和加工在各类组织中位居首位。
可见不同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在服务领域上各有侧重,发挥的作用各不相同,需善加引导,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提升整体效能。
此外,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力量,亟需国家财政予以大力支持。各级财政应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各类组织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吸引人才进入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壮大多元的服务组织,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三、几个大家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
1、第一个问题 在一号文件中提出了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问题,其中就有流转土地的问题,为什么明确要求不提倡、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外撤并村庄,建设大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农村的土地流转不可避免,因为有的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了,有的家庭甚至举家外出了,土地可以流转给别人使用。但这里讲的主要是耕地,是农地,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你刚才讲到的城镇规划区以外拆并村庄和建设大规模农民集中居住区的问题实际更多涉及到农村的建设用地。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有一部分村庄空心化了,居住不方便,提供公共服务也不方便,有的地方就开始进行拆并。但很多地方之所以积极推行村庄拆并,主要的目的是增加城市建设用地。这些做法到底符合不符合法律,符合不符合未来的方向,还在探讨之中。
这次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不提倡、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以外拆并村庄,建设大规模的农民居住区”。为什么这么提?主要基于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的主要产业仍然还是农业,但拆并村庄以后,生产上还不如过去方便,也没有解决农民的扩大就业问题。所以在很多建了新村的地方能看到,青壮年劳动力仍然到外地打工,新村仍然是空村,村里仍然是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二是不少地方的村庄的拆迁和合并,并不符合农民的意愿。而且会带来儿童就近入学问题。这几年的校车事故仍让许多人
在城镇规划区以外,实际上很多地方迟早会变成城镇的一部分,如果符合条件,早一两年晚一两年,只要农民有这个意愿就都可以,所以文件特别强调村庄的拆并、农民的迁移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强迫拆并。
2、第二个问题
一号文件中特别强调要提升食品安全水平,但是在目前以农户为生产经营主体的机制下,怎么对相关药品的使用进行监管?这是比较难实现的,这个矛盾怎么解决?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的健康、社会的稳定,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对此一直高度重视。在现阶段,中国的农业大部分还处在家庭分散经营的背景下,提升食品安全水平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短时期就能改变的。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农业经营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是一个现实状况,很难去改变。怎么去加强监管?这就提到了农业标准化问题。给食品安全带来影响的往往是在投入品方面出了问题,最重要的是从源头抓起,并进行全程监管和控制,让各个主体负起责任来。同时,要对农民进行科学普及的教育。用药不合理,个别的农户可能出于纯粹的利益目的,但更多的农民还是缺乏科学常识,不知道哪些是不能用的,用了会有什么后果。比如说前些日子媒体报道很多的速生鸡的事件,其实是说了两件事:一是讲速生鸡45天出栏的鸡能吃吗?二是讲鸡的饲养过程中用了抗生素,所以给人带来了危害。我觉得第一个问题,从我自己的感觉来看,不仅是对农民要科普,可能对媒体也要科普。白羽肉鸡45天出栏是正常的,这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但是用抗生素的事情对不对呢?合理用药是正常的,关键的问题是要科学用药,遵守用药量、休药期等规定。
家庭经营怎么能够提供标准化、商业化、高质量的农产品,很重要的是依靠各种各样的服务体系。如果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得到充分发展,能够为农民提供良种、采取先进的栽培模式、实行标准化生产,也能够提供安全的农产品和食品。
3、第三个问题
现在粮食进口还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但是如果城镇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的话,这个进口量会不会进一步增大?到时候会不会就造成一些问题呢?
今年、去年进口的量和历史上纵向比要多一点,但是总体来讲,三大谷物的供求基本平衡,能够实现基本自给。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我国粮食进口处于“品种串换、余缺调剂”的状态,在总量上不会有很大的变动。中国粮食增产还有潜力。在东北、华北这些主产区,只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科技等跟上了,增产潜力还较大。
城镇化对粮食进口有一定影响,但不必杞人忧天。要看到这几年粮食年年都在增产,主要动因是依靠科技,单产的提高在在近年起到了80%以上的作用。所以城镇化肯定会占用一部分耕地,但是如果真正重视农业,加强农业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的科技进步等等,我想在更少的面积上也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来。
在过去,中国的粮食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南方,在过去粮食在南方生产出来以后运到北方,现在南方很多地区实现了工业化,粮食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北,现在的情况是粮食在北方生产出来以后运到南方,中国东北的情况是缺水,和南方相比水资源相对匮乏,中国成功的实现了粮食的九连增,并且维持了95%的粮食自给率,但是现在生产粮食因为缺水的情况,成本是在增加的。政府对这个情况是否感到担心?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格局的变化,确实是这些年我们农业生产格局的一大变化,过去是南粮北运,现在是北粮南运,尤其是饲料和稻米,这个格局也是工业化、城镇化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另外也是消费结构变化的需要,因为很多人现在吃大米,尤其吃东北粳米人数越来越多。但这里有种植资源的条件,也有生产成本的情况,主要是刚才说的水,北方缺水的状况要比南方明显得多。目前发展水稻,利用地下水较多,所以今后要适度加大对江河资源的运用。同时,要提倡“单改双”,提高粮食产量。
4、第4个问题
农民工对大城市的建设功不可没,但是他们的背井离乡也带来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问题,中央对类似这样的问题有没有关注,有没有相应的关怀措施准备出台?
关于农民工的问题,从十几年前整体的限制到逐步放松再到现在的服务,从原来人文关怀角度的“善待”到现在体制机制和政策的完善,国家政策方面的变化是非常大的。我国农民工数量已经达到2.63亿,外出就业的达到1.63亿。大量农民工外出以后,会带来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三留守”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不仅要关心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还要关心留在家里儿童、妇女和老人。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给他们很多实际的关注和关怀,切实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2010年1月31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文件强调: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中央一号文件7年来连续7次锁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7个文件一脉相承,落脚点都是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建设。
[知识链接]
1.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多,农民综合素质较低,农村生产力水平落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重视解决“三农”问题。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3.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好农村工作。
4.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解决“三农”问题。
5.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需要。
[跟踪训练]
1.中央一号文件7年来连续7次锁定“三农”问题,这表明了()
①党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②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三农”问题是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④我国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協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下列选项中有利于改善农村民生的是()
①取消农业税②国家出台相关措施确保农民32512资到手③国家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引导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④2009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支出达7253亿元,较2008年增长21.8%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阅读上文“背景材料”部分,回答问题:
(1)7个一号文件的落脚点都是“增加农民收入”,你是怎样认识这一问题的?
(2)为了促进农民增收,你有何好建议?
(3)联系实际,谈谈青少年应该为解决“三农:问题做些什么?
参考答案:
1.B2.D
【监理部2号文件】推荐阅读:
监理文件资料10-31
监理实习周记第2周07-01
2.1 监理考核管理办法07-03
监理公司安全监理制度09-30
工程监理监理工程师11-14
项目监理部考评办法10-20
测量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理程序07-20
工程监理部岗位职责10-10
老旧小区监理部总结11-18
监理部质量安全管理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