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摘要】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程度的信息素养,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中职学生来说,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尤为重要。在当前的形势下,如果没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很难有好的就业机会,不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本文在分析了当代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上,探讨了提高素养的方法,结合相关实践经验总结出培养策略,以供相关教育人士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职学生;信息素质;提升途径
目前,知识和素养已经代替劳动力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作为未来劳动者重要组成部分的中职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各类中职院校应重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作为教育的目标之一。以此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公民。
一、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与发展,各类中职院校逐渐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进行授课,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信息技能和学习环境。但大多数学生是通过网络来进行娱乐,调查数据显示,中职学生多是利用网络看电影、玩游戏,很少有学生在网上学习、查找资料。大多数学生只有在作业的督促下,才可能被动地利用互联网来搜索学习信息,缺乏主动获取和分析信息的习惯。并且中职学生缺乏对信息素养的重视程度,提高信息素养的意识淡薄,不能正确判断和评价信息的价值。因而,提高中职学生信息素养尤为重要。
二、提升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2.1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想要提高中职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增强利用信息的能力,需要先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加强任课教师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运用能力。如果教师不具备较强的信息素养,那么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信息的传递,学生便不会主动去提升自身的素养。简言之,教师拥有信息素养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先决条件,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学校需要为教师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通过完善硬件和软件设备来奠定培养素养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通过定期的培训来增强教师能力。
2.2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当今时代信息数量急剧增多,各类信息缺乏系统的管理,中职学生很难辨别信息的正确性,整体素质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这就要求学校要重视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引导,将“互联网+"战略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首先课堂教学要充分运用,使中职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相关内容,从而加深学生对信息的了解。其次,需要重视课程的创新和改革,增加信息课程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中职学生对信息素养的重视程度,使其积极运用信息技术。
2.3积极改进教育方法
中职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取决于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所以应该重视教育教学环节。培养中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并且让他们能够把信息技术与自己的专业联系起来,这样相比起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这要求中职教师把“融合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提升教学过程的互动性、趣味性、游戏性,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并且能够自己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另外,应该积极的把信息技术与自身专业联系起来,可以有效提升中职学生信息素养,并且对中职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有促进作用。
2.4大力加强实践教育
实践能力也是中职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体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有利于提升其信息素养,从而实现“知行合一”,因此中职院校在进行信息教育的同时,应该积极开展实践教育,培养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的能力,增强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中职学校应该积极地与一些相关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同时也为企业获得优秀人才提供了条件。并且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特点,开办一些与信息技术应用有关的项目、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升华自我。这可以有效促进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并且还能为学生的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时代已经到来,其对人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中职学生来说,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就业与未来发展情况,因此中职院校要采取相关措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通过创新课程设置、改进教育方式等方法来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教育。尽最大努力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其未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史萍.提升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探索与实践[J].信息化建设,(11)
[2]郭娟娟.提高中职学生的信息素养初探[J].东西南北:教育,(12):00046-00046
[3]朱永红.中职生信息素养提升策略初探[J].科技资讯,(29):167-167
一、信息技术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 信息技术得到高度重视和广泛使用。 以提倡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为指导, 信息技术 (多媒体计算机和通讯网络) 成为教学活动的首选。 利用多媒体将文本、声音、图形和动画等进行综合处理, 为教学编制的一系列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 创设出生动立体、栩栩如生的逼真的教学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形象、易懂的表达工具, 不仅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减轻学生的负担, 还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 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教学手段更丰富, 达到的教学效果显著, 可见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二、侧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 指能够快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 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部分, 也成为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的、受用终生的基础能力之一。 对于如今的社会而言, 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十分重要的生存能力。
信息素养包含的能力主要有: (1) 信息获取的能力。 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 主动有目的地发现信息, 并通过各种媒体 (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广播等) 或自己亲自调查、参观等, 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2) 信息分析的能力。 将获取到的丰富的信息进行筛选, 鉴别出自己所需的信息, 判断信息的可信度, 然后对认为真实有用的信息进行分类。 (3) 信息加工的能力。 将不同渠道获取的同一类信息进行综合, 结合原有的知识, 重新整理组织、存储, 并简洁明了地传递给他人。 (4) 信息利用的能力。 利用所掌握的信息, 使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手段, 分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 学生在具备以上能力的同时, 也内化为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 创造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 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当今的世界不仅仅是信息化的时代, 还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知识的不断创新、高科技的迅速产业化, 使得经济持续增长。 由此可见知识创新的重要性, 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 是维持技术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动力。 所以现在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非常可贵的。 因此, 教育者必须在教育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的创新潜能, 激励他们主动思考和善于思考并学会独立思考, 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 强调创新能力的提高。
要为学生尽可能地创造环境和机会, 为他们提供好的发展平台, 给予他们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空间, 但不能包办他们的一切。 只有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 学生才能自主地学习, 发挥创造性, 体验到创新的乐趣。
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刚开始学习时, 学生往往好奇和兴奋, 但随着内容的加深, 慢慢的就会觉得枯燥乏味, 逐渐降低学习热情。 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因此, 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愿望。 比如学生都比较喜爱游戏, 我们可利用这一点, 找一些适合的小游戏让他们在探索游戏中掌握操作技能。 另外, 也要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下学习, 不断地提高学习效率。
五、实现与其他课程进行整合
课程整合, 是指将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 使学习目标在具体现实的情况下实现一致性, 要求用到多种知识和能力。 信息技术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同时信息也应和各科的学习内容知识相关, 那么问题随之而来, 那就是如何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整合。新的教育方式融入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提出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 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 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 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 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六、注重青少年信息道德的培养
我们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往往只看到它所带来的好处, 忽略信息技术中所带来的不良因素, 如在利用互联网获取大量知识之外, 它还蕴藏着许多不健康的内容, 有时还有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等, 这些问题都是信息技术教育中被我们忽略的。 所以,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教给学生知识和网络的优势之外, 还应不断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学生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此外, 教师还应起到模范作用,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帮助和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信息素养;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0)14-0041-02
提升学生以培养信息技术能力为核心的信息素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为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需求,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当前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刻不容缓的事情。学校教育应从记忆型教育转化为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教育,即在培养学生时,从记忆信息转向应用信息和创新信息,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信息素养,就是利用计算机等现代通讯设备或工具获取信息,通过整理、保存、鉴别、加工处理,对信息加以综合利用,从而提高工作与学习效率的能力或技能。
当前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要以信息技术课程建构学生的信息素养内部结构,而且还要在其他学科课程中渗透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使用的学习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构学生信息素养的外在发展环境,将信息技术与学生生活实际整合起来,与社会实践活动整合起来,与信息文化整合起来,从而建构学生信息素养良性的、立体的生存发展环境。本文从五个方面加以探讨:
一、转变师生观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学生要转变观念,教师更要转变观念。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已不再是绝对的师生关系,而变成学习交流者的身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信息加工处理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教师借助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究的认知与情感激励工具。在这种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模式下,教师的传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很多方面学生懂得的甚至比教师还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碰到学生提出而教师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课下寻找答案。他们对信息的获取已不只停留在课堂和教科书上,已能自觉主动地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去解决问题。
二、注重各学科整合,在课程建构中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各学科加以有机整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的教学进程结构所必不可少的。比如,利用中文输入法打字让学生加强巩固汉语拼音;利用益智CAI软件把学生做数学、英语、语文题目的过程游戏化,让他们学得更开心;在学习“画图”这一软件时,与美术课结合,让学生每人设计自己的作品;学习“Word文字处理”这一内容时,与语文课相结合,要求学生写电子日记、无纸作文;学习“Excel”与数学课的分析、统计相结合,培育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的整合,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很多课本外的知识、信息技巧,更增强了各种能力,特别是信息素养的能力。实践表明,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整合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的效率,从而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三、联系生活实际,在问题活动中培养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社会生活需要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也依托社会生活得以发展,两者紧密结合,才能显出信息技术巨大的价值。
中学生具有超常敏感的时代性、社会性,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局限于课程、课本和学校的做法,割裂了学生与社会的必然联系,是不完整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生在参与课程(尤其是地方、校本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开发的活动中,与社区、社会生活的联系日益密切,学生的社会生活面临着重新建构,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活动”将成为学生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这些源于生活或贴近生活的“问题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实现学生个体与社会信息的重组与统一。同时,通过信息搜集、比较、概括等方法扩展、增值信息,并在信息扩展与增值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在交流交往中培养信息素养
人的学习最初都来自实践,来自面对面的交流。信息社会中的信息交流应当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问题,所以信息素养的培养也同样离不开理论结合实践,只有将实际问题引入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应用到实际中,才能让学生学习到真正实用的知识。平时可让学生充分运用网络及所学的知识进行创作,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如用电脑设计板报、设计教室布置、统计成绩等;用画笔、Photoshop等软件进行美术作品创作等。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以电子报刊、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网页制作为主题内容的电子作品评选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自己的作品,各显所能,各展其才。无论是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活动中,还是在日常生活的伙伴与团体活动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将大大拓宽信息技术教育的范畴,把信息技术教育从单纯强调个体作为的活动中解放出来,融入到广阔的社会群(团)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在信息社会中实现社会化。
五、重视文化视野,在信息文化建构中培养信息素养
教育是一项文化活动,从广义上看,信息技术教育亦应是一项信息文化活动。一方面,社会道德、伦理、价值观影响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它们的生成和发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只强调技术能力而忽视人文观念,是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必须提升到文化层面,站在文化视角,信息技术教育才有质的升华——从单纯的信息技能训练走向整体的信息文化素养积淀。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仅站在技术能力的角度,忽视与脱离了文化视野,影响了学生完整的信息素养的发展。曾有某校发生的“学生网上骂老师”事件,不能不令人遗憾万分,这也将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推到了难堪和被动的境地。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可塑时期,我们必须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同时,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有关的道德、法律、法规,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
总之,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中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围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个中心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身有用的基本技能。只有教育者不懈地努力,不断地探索,才能为社会输送合格有用的人才。
了解职业个性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社会人力资源的研究成果表明,职业个性对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有密切的联系。被誉为职业指导之父的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弗兰克帕森斯就明确指出:人的个性影响职业行为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模式和人格特征,每个人格模式的个人都有其相适应的职业,人们要想在职业生活中充分地施展自己的个性特点,实现自己的个性要求,获得尽可能大的自由感、满足感和适应感,那么在择业前,就应该了解自己所属的个性类型及其职业适应性。
因此,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工作机会相匹配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寻找与其特性相一致的职业。例如,他喜欢什么样的同事,喜欢怎样的活动,对什么问题感兴趣,这些问题都会与他们未来的工作状态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学生了解这一点,在确定自己的工作时,会多一层理性的思考,择业的针对性就会增强一些。如个性偏内向的学生要知道自己的个性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势;个性外向类型的学生在做研究工作时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作为管理干部要善于交往沟通,多角度思维,关心下属;而商场营业员则必须具有主动、耐心、热情等性格。可以说,从事每一种职业都有一定的职业性格,好的职业性格有助于个体在相应职业中更良好地完成工作。目前,学校用于测量职业性格的量表“职业偏好问卷”及“职业自我探索量表”是著名的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编制的,还有美国职业心理学家库特尔编制的“职业偏爱选择记录”等等,这些量表对学生理解什么是职业个性都具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苏妙云 汕头市达濠华侨中学
摘要:信息素养是当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包括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信息技术课程在内容上与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具备一致性,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认为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提高对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 任务驱动法 自主学习
一、什么是信息素养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认为,信息素养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养(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以及信息技能(技术层面)。信息技术课是提高学生信息技能的最主要途径,但信息技术课不能单纯地培养机器的操作者,而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其他方面培养。
提高了人的信息素养就培养了人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之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从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中引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指出 “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未来世界居领先地位必是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像培养学生读、写、算一样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二、信息技术课如何提高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在内容上与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具备一致性,信息技术课程应该教给学生什么?难道就是教学生练练打字,制作网页、画画图吗?果真如此,那么只要参加电脑培训班好了,又何必从中小学开始就开设信息技术课呢?目前的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法,上课时一再强调重点、难点,一再叮嘱学生哪些知识要记等等,却忽视学生信息意识、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等的培养。信息技术课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要创设实践环境,让学习者自主在去探究、去发现,教师应该从完全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知识传授者、指导者和设计者的多维角色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教育课不同于其它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调整和开放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信息的兴趣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我们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教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内容和作用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的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设置适当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任务驱动教学本质上应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真正动力系统。任务作为学习的桥梁,“驱动”学生完成任务的不是老师也不是“任务”,而是学习者本身,更进一步说是学习者的成就动机。因此,任务并不是静止和孤立的,它的指向应是学习者成就动机的形成,即任务是一个由外向内的演化过程,是以成就动机的产生为宗旨的。任务驱动教学强调以活动为中心,因此,我们在课前要认真设计活动,老师的角色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不仅要使学生能牢固的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时,教师应首先设置情景,提出一个主题,当学生探索欲望被激发后,老师提出本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将要在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范围内、什么样的框架下进行学习研究,然后围绕主题布置任务,对于任务目标的设计尤其重要,任务目标应该尽可能与日常学习生活或其他学科内容密切联系,那些仅仅是为了训练某项操作而设计的任务,学生的兴趣往往不大,只有任务设计合理了,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研究。提出任务后,再就应该引导学生围绕该任务展开思考,该任务主要讲的什么?完成该任务必须具备什么知识和技能,自己准备从哪些途径来获得这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困难该怎样办?这样一系列问题有利于学生弄清任务含义,并按照一条正确的思路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要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纠正错误的理解和思路,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坚持这样,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有很大的益处。
比如学习“Word 2003的综合应用”时,给同学们布置一个大任务,即每一位同学要完成一份非常精美的电子板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
1、Word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
2、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排版。
3、视图、页面设置及文档的打印。
4、Word的图形功能。
5、Word的制作表格功能。把这5个知识点又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又把一节课中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分别设计在更小的任务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会想方设法读教材、查资料甚至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在无形中掌握了知识点。总之,真正的“任务驱动”,并不是死板的、照搬照抄式的,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完成任务是为了驱动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学习知识,进而活用知识、创新知识。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教师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要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培养学习的主动性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尝试操作,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钻研、自主学习,且鼓励学生间互帮互学。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学会独立思考。这样教学,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老师也应该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资源方式进行学习。例如自学课本,阅读电子教材,观看CAI辅助教学软件,或访问相关网站等,让学生自己选,自己看,自己学,自己试。学生对于需要完成任务所必须掌握的知识进行主动阅读、认真思考,分析研究,初步理解和实践验证,从而形成知识表象和动作技能。
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网上请教,学生的操作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同时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
例如,在教学在Word2003中如何改变改变字体和字号时,可以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两个字体字号和颜色不同,但文字内容相同的文件,让学生比较两个文件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然说出字的字体和字号及颜色不同,然后让学生在软件中进行实践操作,学生根据课本上的要求,一步一步的完成了任务,但他们的方法都一样,这时时侯老师适时引导,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自主探索更多更好的方法,于是,学生们象寻宝一样在软件中找其它的方法,结果学生找到了很多种方法,甚至个别学生还会使用文字效果,做出了更精彩的文字。这时侯,我再让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们评价他们的操作各有什么优点,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与失败,学生兴趣盎然。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创新,寻求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设计。在学生初步理解了知识之后,教师还要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之更加深刻,更加灵活。
3、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
身处信息时代,通讯能力不仅仅包括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这些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在这个分秒必争的网络时代,如果不会使用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他将被新世纪所抛弃。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教师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如:教会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善于运用外界信息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善于扩充自己的知识信息库与学习方法库,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所发现和占有信息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信息素养的培养应特别重视学生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判断和评价比具体机器的操作、具体软件的使用更为重要。在具有通讯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学习者不断发展自己对信息的敏感度,是有效完成学习任务、学会学习及掌握思考技能的前提条件。
4、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考的技能
这是信息素养三大能力的核心部分。作为信息技术老师应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利用信息的意识。让学生独立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加强对学生思考技能的培养。事实上,学生只有掌握了思考技能,才能独立地思考、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为问题寻求答案,而不必时时依靠教师的帮助去完成学习任务。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件事情通常有多种解决办法,一个问题也有多种答案。信息素养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对一个问题能提出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不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的发散思维。
5、帮助学生提高对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在信息的海洋里,既有对社会进步有利的信息,也有大量不利于社会进步的信息“垃圾”;既有真实有效的信息,也有虚假骗人的内容。所以,面对大海一样的信息,学习者必须学会如何评价信息的真伪和价值。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应该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提高对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为此,我经常在课堂上强调:“同学们,你们在网上查寻资料的同时,不要因为贪玩和好奇进入一些不健康的网站。你们应该有一双‘火眼金星’来识别网上这个五彩缤纷的大世界。”我还打电话到一些同学家里,告诉他们家长,让他们配合做好工作,如注意别让孩子进黄色、暴力网站,教育孩子不要通过QQ盲目与人交朋友等。除此,学校还经常召开大会,邀请有关人士来校作报告,通过一些逼真的画面和有声有色的描述,让学生了解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提高他们对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我平时还非常注意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对计算机系统的破坏或利用计算机进行非法活动是一种不道德、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
总之,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是新生事物,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有可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新世纪的人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接受终身教育的前提条件,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只有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植根于教学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有可能为社会输送合格的新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2000.11
2、王吉庆编著,《信息素养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电化教育研究》,2001.2
奋斗小学
王美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为精彩的人生加油”。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要把学生培育成人,就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心中就要充满炽热的阳光。我认为这个阳光就是指教师新颖的教学观念和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灵活的教学机智,热情洋溢的精神风貌,严谨求实的教学风格,简练幽默的教学语言,抑扬顿挫的教学节奏,整齐漂亮的板书设计,亲切自然的教态等教学功底。也就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所以如果想在工作中取得满足感,在职业人生的路上有所收获,让工作不再充满懈怠与困惑,那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下面我具体谈一下奋斗小学在如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工作思路:
1.进一步健全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围绕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教学能力、科学文化素养等方面开展教师培训,促进教师学科素养提升。
2.继续坚持校本研修的活动制度。制定教师自我修炼项目,以研促学、以测代培、培研结合、强调实践。
3.坚持开展以教师学科素养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通过学科素养比赛,以赛带训,以赛促学,为教师搭建一个专业成长、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平台,总结推广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
4.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保障机制,积极探索教师学科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
二、主要措施:
基于这样的思路,2011年,学校紧紧围绕“教师学科素养”这一主题,分步优化,分层发展,整体推进,计划启动“学科素养提升”六大工程。
(一)夯基工程 学校倡导教师大练基本功,夯实基本功。要求各学科教师从普通话、钢笔字、粉笔字、教学语言等方面提高自我要求,并坚持“课课练、日日练、周周练”。学校每天安排十五分钟的练字时间,语文老师跟学生一起在班内练习,其他学科老师在办公室进行练字。学校不定期由书法老师进行书法培训,并在研修的过程中进行教师书法测试,以加强教师练字的兴趣,提高教师书写水平。
(二)读书工程
教师读书,生命成长的必需;疏离浮躁,淡泊名利;读书教学,相得益彰。学校努力营造读书氛围,定期开展读书活动,在校园网、宣传栏、教师博客展示交流老师们的教育随笔、读书心得等,从而激发起教师的读书热情。本学期学校推荐教师要多读两类书:一是与学科知识有关书籍,丰富学科素养;二是名著,包括文学名著、教育教学名著,以此提升思想内涵和文化素养。并且要求教师利用自己的博客,记录读书体会,推荐喜欢书籍;教师网上阅读,摘记学习笔记;在资源库的“电子书城”中增设“两周一读”,由教导处每两周推荐一篇文章,教师利用周五大阅读时间自读。
(三)梯队建设工程
在梯队建设中,我校强化队伍建设,实施有效管理运行机制,从专业提高、课堂引领、课题研究、团队协作、校本研修、特殊贡献等六个方面分层培养、管理、评定各梯队教师,实施梯队晋级制度,第一二梯队教师享受学期津贴;第三四梯队考核为优的教师颁发奖金,自动晋级。我校围绕“梯队建设”将开展名师工作室、校际交流,青蓝工程、校本研修、教研组活动等。促使教师实现个人专业成长,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九月初,学校举行了第一、二梯队教师的学科素养第一季教学竞赛活动,期中考试后还将举行第三、四梯队教师的第二次教学竞赛活动。
(四)校本培训工程
本着满足教师多方位需求,为梯队名师提供展示平台的原则,我校开展多种类型校本培训活动。除积极争取外出培训之外,通过以学代培、以课代培、以研代培、以考察代培、以活动代培等多种培训途径,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多方位需求。在培训中注重培训的实际效果,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书法培训、会首培训、科研培训、校内名师专题培训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例如本学期已经进行了谭占彪老师的教师多媒体使用、办公电脑使用、资源应用、信息传送等培训,薛晓芳校长的《课堂教学艺术与策略》培训,教研室付继平主任的《搞好课题研究 提升学科素养》的专题培训,“国培归来”教师提升学科素养专题研讨会,主题为“做快乐美丽智慧的教师”“我和学生共成长”的会首培训,程丽萍、池杰等老师的精品博客展示活动等。
(五)校本研修工程
继续探索具有奋小特色的校本研修模式,培研结合,强调实践,从电子备课、说课、评课、朗读、即兴演讲、共案修改、案例点评、作业检查评价、板书设计、课件制作与展示、资源应用等多项专业技能入手,倡导自我修炼,教师全部开通博客,把个人博客建成自己的专业发展展示网页,通过“课堂炼金”、“德育拾趣”、“师生心语”、“课题交流”等板块释放心灵感受、抒发教育感悟,记录成长信息,汇总专业心得,共享职业乐趣。
(六)提升科研能力工程
我校倡导个性化课题研究,为教师提供自主研究的空间,鼓励教师进行科研的同时学校也积极拓宽渠道,展现、推广、应用教育科研成果。现有五位教师个人独立申报了区、市、旗级课题。本学期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主题是:“寻找课题研究的快乐之旅”。我们采用的是自主研究;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辐射推广模式。
以上我主要介绍了奋斗小学在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方面的一些做法,我觉得,做为一名教师,学校提供“锻炼场”、“展示台”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自身应增强自我提升的意识,并付诸行动,下面我谈一下数学教师自我提升的途径和方法。
三、数学老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一)学习——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
学习,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教师职业和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学习应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个人认为至少要对小学六年所有的数学知识以及每一年级学生要达到怎样的水平有清晰的了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经常任教的那一个或几个年级,而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设身处地地用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使自己的教学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二)反思——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
一个小故事挺有意思:一位优秀的年轻人,首先选择从商,可是不久破产,接着尝试搞养殖,结果本金全赔,又去静心写作,可文稿总被如数退回。这时,意志坚强的他,真的有些动摇了。无奈之下,他就去拜访自己大学里的恩师。老教授听后,只笑了笑,说:“跌倒了,先别急着爬起来!”青年人听后,恍然大悟。是啊,跌倒了,别急着爬起来,要先看看自己跌倒的地方有什么坑坎,再想想自己为什么会跌倒,怎样才能以后不再跌倒。如果想不到这些,就很可能会陷入继续失败的怪圈。
善于反思是成功者一种优良的品质。反思的过程,是对自我的锤炼过程,更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其实,当我们静心反思的时候,我们已经超越自我,站在了“我”外或比“我”高的境界了。现在,许多教师失去或者说没有教育的激情,实际就是忘记了思考。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没有思考,就不可能有进步。
(三)交流——在借鉴他人中完善自己
在学校,教师间的教学交流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1)听课——评课。听课——评课本来是教师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享智慧的最主要、最便利也是最有效的一种形式。(2)集体备课。要使集体备课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就需要明确其思维指向是求同,还是求异;其功能定位是形成教案,还是解决问题;其价值目标是实现学生整齐划一,还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其互助合作是重个人引领,还是重平等交流;其主要任务是设计教案,还是教学研究。显然,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集体备课应是注重后者。(3)经验交流会。(4)随机交流。这种交流不受时间、空间和情境的限制,遇到问题和疑难随时请教、讨论,甚至争论,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方式,也是教师提高素质的最佳时机。
提到交流让我想到了前一阶段一年级数学的参与式培训。当时薛晓芳校长陪我们学校的两位教师去赤峰参加教学能手大赛,和这帮一年级数学老师研课的重任就落到我的肩上。熟悉我的人知道,我一直带高段数学,一年级的数学我真的还有点没有底,但既然该我做,说什么我也得做好。于是便开始了紧锣密鼓的研课、备课、听课、再研再备,再听的环节。我一直参加数学精品课的研究,老师们那种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努力出精品课的热情让我真的很感动。这一次,和这帮年轻数学老师接触,让我感受更深。当时讲课的是左叶枝和吕敏老师。当我们第一次听两人的课后,接下来便进行了整整一下午的研讨,每一个环节,每一句过渡语,每一道练习题老师们都里的那样细,试讲中哪一环节不错,教师哪方面处理的好,哪儿还不太精炼等等,都毫无保留,这哪是在给她俩研课,分明是在给自己备课。看着她们这样我真的很放心了,可讲课的那两位还是不罢休,邀请我们继续听,直到她们满意为止。这就是我们奋小的数学老师,她们率直、淳朴、无私、对教学精益求精。在交流研究中让自己成熟,更加完善自己。
(四)实践——在师生交往中发展自己
说到实践,我们必须关注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应呈现出这八个词,我们才能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提升我们的专业水平。关键词一:慢
“教育是慢的艺术”。课堂教学又何尝不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尤其是对知识的认识与建构,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一般认识到完全内化,再到创造性外化的复杂、细腻的过程,其进程断然简单不得、急躁不得。这里的慢还蕴含精致、蕴含着取舍,乃至渗透尊重、等待、倾听、分享等课堂教学的精髓。关键词二:动
提起课堂教学中的动,人们常常容易想到的是学生的动脑、动口。其实在动脑、动口的背后,还有更重要的动,即学生的动心和动情。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心动了,情动了,才必然会脑动和口动。关键词三:责任
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责任是什么?即:点燃、唤醒、引领、激励。对于期待生命成全与发展的学生,所需要的是教师用其生命的火把点燃自己,用其生命与精神唤醒、引领和激励,而不是一味的讲授,甚至是灌输和牵引。关键词四:和谐
“和谐”的课堂应该是“沉浸”的。“沉浸”不是冷清,更不是僵滞和呆板,应该充满活力,是建立在师生多种关系的默契与和谐之中的。关键词五:童心
“童心”之所以美好,就在于它代表着圣洁,代表着人初生时好奇、充满着对未知世界无限想象的可贵品质。作为教师多么需要这样一种可贵品质,始终以儿童的心态、儿童的思维、儿童的感觉去投入课堂,去进行课堂的组织与创造。关键词六:清纯
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清纯”的,它简约而不简单,清澈而又充满灵动;它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具有撩拨人心的力量。关键词七:在场
生命在场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理念。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存在于特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将自我的思想、情感、智慧等全部投入。关键词八:追求
每位教师都应该带着期待、带着追求走进课堂。“上有思想的课、上有探索的课、上有感觉的课”。“ 用生命演绎课堂的精彩,用真情锻造华丽的人生。”那时你就会有职业的幸福感、成就感、自豪感。让我们共同为自己精彩的职业人生努力吧!
结束语:
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实验,能使数学教学从单纯的“教师讲课,学生听练”的模式发展到“利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实现师生共同参与”的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1].
案例1在学习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 三条中线、三条高或高的延长线) 相交于一点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 在 “几何画板”里画△ABC,用菜单命令画出相应的三条角平分线,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拖动三角形的顶点,改变△ABC的形状和大小,你还会发现什么? 由此我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这时利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轻松解决这几个问题. 这种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的实验远比传统教学来得高效, 很受学生的欢迎.
二、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生提高获取数学技能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学习的主动建构创造最有利的信息获取环境[2].
案例2在讲授“平方差公式”时,教师设计如下的题组: ( PPT制作) 1001 × 999 = ______,12345 × 12347 - 123462 = __________. 学生回答: “这还不容易,等我算一算. ”这时,教师播放事先录好的配乐声音: “哈哈,我不用笔算就能算出,算得又快又准. ”学生奇怪了: “教师,是怎么算的?”教师可说: “不必着急,等学完本节课的知识你们就会明白,相信你们也会掌握的. ”这样,学生为了掌握这组题的计算捷径,听课特别认真,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信息技术有利于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利用信息技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组织教学,通过课件的展示、变化、运动来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揭示问题的本质. 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可为学生进一步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案例3在复习圆的概念和性质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题目: ( 用PPT、几何画板、Flash制作)
1到点A的距离等于10cm的点的集合是______.
2 OA = OB = OC且 ∠ACB = 30°,则 ∠AOB的大小是_______ .
3在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A(1,1),在坐标轴上确定一点P,使△AOP为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点P共有______个.
4在矩形ABCD中,AB = 6,BC = 10,线段PQ = 6,点O是PQ的中点,如果点P、Q开始分别与点A、B重合,P点沿着A B - C - D - A的方向,Q点沿着B - C - D - A - B的方向分别在矩形的四边上滑动一周( PQ长度不变) ,则点O运动路径的长度是________.
第1题学生根据“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直接解决,教师运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显示.
第2题教师引导学生由OA = OB = OC进行联想,启发学生以点O为圆心,OA为半径构造一个圆,问题迎刃而解. 教师用 “几何画板”演示,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学生的思维有了新的发展.
第3题是关于等腰三角形分类讨论的问题,只要对OA边分底边和腰讨论. 当OA是腰时,如何确定点P的位置? 在学生讨论后,教师用多媒体演示点P的位置. 这时,学生抓住了问题的本质,点P的位置实质上就是以点O、A为圆心,OA为半径的圆与坐标轴的交点. 数学知识得到升华,学生的思维达到新的境界.
第4题教师利用Flash动画演示点O运动的过程,这时学生能清晰地看到点O运动路径: 当P,Q分别在两条边上时,路径为以矩形ABCD的四个顶点为圆心,3为半径,圆心角为90° 的四段弧; PQ在BC和在AD上时,路径为两条线段. 事实上,连接OB,根据“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得到OB = PQ = 3,运用圆的概念确定运动路径. 这样,知识之间有了联系,知识所反映的潜在性规律得到体现,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发展[3].
一、應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活动。“跳一跳,够得着”,是最适合学生的学习任务,这样的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习、思维,提出新质疑,自觉去解决,去创新,真正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但学生的水平不一,有好有差,网络正好解决这一问题,教学资源提供时,可设计成多层次、阶梯式的教学环境,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自选学习路径,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并建立良好的自信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主体保持浓厚的兴趣,使之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从而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心理研究表明:七至十二三岁的儿童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向抽象的逻辑方式过渡,但其大部分仍是具体形象思维。这就决定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点落在形象事物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概括的语言具体化,间接的问题直接化,抽象的文字形象化,符合学生的兴趣要求。
二、应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把大量直观的学习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中空洞、抽象、费解的概念与法则变得具体,直观,易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对学生的思维,特别是创造思维等进行启发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能动作用,从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感知、探究、培养数学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发现新的规律,从而实现教学最优化。运用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启发引导学生思维的火花,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提升思维能力,收获成功的快乐。如:《奇妙的图形密铺》,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开展网上平台教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亲身经历,猜想一操作一总结一反思的过程,不必为准备烦琐的学具而浪费大量的时间,同时通过屏幕切换让大家看到每一个孩子的作品。因此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生动、逼真地展现出来,既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强化了形象思维,揭示了数学的本质特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当然,我们还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段文字、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客观存在或隐去;可以随机做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像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像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丰富了教学手段,优化了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三、应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养成学习数学的品质
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既定的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陶行知先生指出:“学生的学习光靠智力不行,光有学习的热情也不够,还得有坚持到底的意志,才能克服大的困难,使学习取得成功。”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人的成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果把成功比作大厦,那么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就是人成功的柱石。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人能够克服不利因素的干扰,积极有效地利用时间学习和工作,并能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实现他的目标。
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单纯地讲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只知道学了什么,而不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教师把学生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形成了学生的依赖性过强,一旦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而得不到帮助,就会无所适从。因为自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极易丧失信心,无法坚持下去。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使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可能。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和生动丰富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计算机,来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这样学生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就能主动探究,刻苦钻研,当问题解决后能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心。自主学习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当学生学习的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成就感时,就会表现出克服困难,自觉学习的坚强意志。
【如何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推荐阅读:
生物教师如何提升自身素养06-23
如何提升员工的素养文化礼仪12-18
浅谈如何提升基层大学生工作能力12-17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09-17
阅读提升学生素养10-12
57提升中学生艺术素养06-26
如何提升管理力度10-12
如何提升销售范文11-07
如何提升营销业绩11-09
如何提升员工业务能力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