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经济(精选8篇)
发展特色经济加快经济发展--关于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从行政区划层次看,主要包括内蒙古、新疆、西藏、宁夏、广西5个自治区和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5个省份.10省区自治地方人口占全国自治地方总人口的87.9%;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86.9%.从地理区位角度看,10省区主要分布在西部,故称西部民族地区.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 者:夏文斌 周春芸 作者单位:刊 名:未来与发展 CSSCI英文刊名:FUTURE AND DEVELOPMENT年,卷(期):“”(5)分类号:F12关键词: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 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支点。闽清作为山区农业县, 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目标要求, 关键在于发展县域经济。因此, 根据新形势新变化, 结合县情,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县域经济稳步快速发展就成为一个紧迫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闽清县“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概况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 闽清县深化改革, 开拓创新, 各项事业取得了新成效。全县生产总值从2008年的66.3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07亿元, 年均增长10.6%;财政总收入从6.1亿元增加到10.47亿元, 年均增长10.4%;工业总产值从89.8亿元增加到138.5亿元, 年均增长14.8%;农业总产值从20.6亿元增加到32.8亿元, 年均增长5%;社会固投从9.5亿增加到31亿, 年均增长27.1%;农民人均纯收入从5951元增加到9347元, 年均增长1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280元增加到20581元, 年均增长12.26%。
二、影响和制约闽清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
(一) 发展理念相对落后, 创新能力不足
解放思想的力度还不够, 少数干部依然存在惯性思维, 穿新鞋走旧路, 办事亦步亦趋, 思想观念、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
(二) 经济基础依然薄弱, 产业结构不合理
创新能力不足,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压力加大, 城镇化水平低, 缺人才、缺资金、缺重大项目等发展瓶颈问题仍未突破, 主要表现为:
1.农业经济发展先天不足、规模不大
闽清县自古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 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多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农副产品加工水平滞后,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农业企业规模偏小, 缺乏有特色、高效益的农产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 附加值和商品化程度低。
2.工业发展方式粗放、产业档次低
陶瓷曾经是闽清的支柱产业, 陶瓷业曾经一度辉煌, 由于一直采取粗放生产, 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和规模效应, 缺乏龙头企业, 经济创造力较低、制造业整体附加值不高, 一直在产业链的中下游, 在同行业利益分配中处于严重不利地位。
长期的粗放生产还造成瓷土资源的过度开采, 资源约束日益趋紧, 环境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 后续发展严重不足;长时间来能起到带动跨越发展作用的大项目不多, 一些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偏慢。
3.经济结构不尽合理, 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第三产业比重不高。目前闽清的服务业仍然以交通运输业, 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为主导, 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相对缓慢, 以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教育金融、租赁商务以及居民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基础薄弱。上述行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
此外, 民生刚性需求很大,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繁重, 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不少。由此看来, 要实现县域经济稳步快速发展, 闽清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三、实现闽清县域经济稳步快速发展的途径探索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涉及众多领域和环节,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众多发达国家发展经验证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经济增长的量变和经济发展方式质变的过程。经济增长的量变到一定程度, 必然呼唤经济发展方式的质变; 经济发展方式一旦发生质变, 就会引领新的经济增长。
(一) 更新发展理念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先转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
首先, 要从“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思维转变为以人为本谋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走出“为发展而发展”的误区。
其次, 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放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新发展模式中去把握, 赋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新的涵义。把握发展的崭新内涵, 突破传统的狭隘的发展思维。
再次, 要主动对接福州新区开发。在思想观念上做好对接, 力争在新区建设中有闽清的分工、有闽清的利益;在产业发展上做好对接, 争取成为新区产业的配套或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空间发展上做好对接, 进一步加强与新区互动, 千方百计紧密新区与闽清县的水陆交通联系, 用好对口扶持政策, 在园区共建等方面寻求突破, 借势登高、借船出海。密切联系实际, 并根据自身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路子, 把解决影响和制约闽清县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二) 抓住重点环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括推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自主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和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等, 牵扯面广, 综合性强, 复杂而艰巨。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闽清是个传统的农业县, 要对传统的农业方式进行改革创新。要从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 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 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围绕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养殖业等重点农业特色产业, 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例如, 要充分挖掘茶叶产业潜力, 新建高山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拓展橄榄产业发展空间, 加大优质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开发闽江两岸鲜食橄榄基地;提升食用菌产业, 在东桥、桔林、下祝等乡镇建立食用菌基地, 抓好桔林白木耳、下祝地栽香菇基地建设;要统一经营, 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 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 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 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 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近年来闽清县加强与福建仙芝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 开发雄江安岭的鹿角灵芝生产及产品深加工, 扶持西岸农业、福野山珍、闽华工贸、绿健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大型食用菌加工企业发展;围绕打造省会绿色食品供应基地目标, 建设云龙、塔庄、下祝蔬菜基地5000亩, 大力发展钢架蔬菜大棚、推广无公害栽培, 确保产品安全。大力实施特色果药经济林、工业速生用材林、生态经济风景林、林下经济、林苗园艺等“五林”建设。
与此同时, 要解放思想, 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用大工业的组织方式发展农业, 促进工农产业相互融合发展;要实行基地化生产, 以大企业为龙头形成产业链;要规模化经营, 以市场为导向形成生产加工流通体系;要公司化运作, 以股权为纽带建立农业公司。优先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加快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 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使农业成为闽清一个亮丽的经济增长点。
2.要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1) 加快传统产业自身结构调整
长期以来闽清县传统产业采取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式经营, 给资源和环境造成极大困扰, 发展难以为继。由此必须抓好产业整合和节能降耗等工作, 主动退出一些产业层次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产业, 促进传统产业自身结构调整;引导民营企业引入现代企业制度, 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 使企业实现科学管理、规范运作, 提升产业竞争力。
(2) 加快建立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坚持把特色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作为主攻重点, 积极发展技术引领型产业, 优化发展资源利用型产业, 着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
首先, 引导鼓励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项目与技术改造。依托白金工业区、宝新工业园、坂东工业园、东桥表业园, 动员全民创业谋项目, 谋划储备一批重点工业项目, 强化项目对接, 提升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进一步提高产企业市场竞争力。要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的大项目、好项目, 不断提升承接产业转移层次和水平, 培育发展后劲。按照“产业兴镇、特色强镇”的要求, 努力培育一批经济强镇、特色名镇, 形成错位联动、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其次, 着力发展优势行业。集中力量扶持一批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 重点扶持培育电工电器、机械制造、工艺品、新型建材、食品加工、生物制药、钟表制造、纺织服装鞋帽及新兴产业。积极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 逐步形成以产业龙头企业为主导, 配套企业为基础, 专业化分工为纽带的产业发展体系。继续实行领导包项目责任制, 加大土地、资金的协调力度, 督促天裕工业、通盛酒店设备、正捷投资、百家利机械制造等项目加快前期工作, 确保重点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 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再次,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快白金工业区、东桥产业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尽快提升产业承载力。积极对接引进珠三角、闽南、福州市区及沿海郊县等区域的先进产业, 强化与央企、外企和民企的“三维”对接, 全面推进三次产业招商。积极参加“5.18”海交会、“6.18”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9.8”投洽会等重大经贸活动, 多举办闽清专场招商大会, 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引进“回归”工程和行业龙头企业, 搞好招商项目跟踪推进和落地服务, 切实提高招商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 为新城快速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最后, 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制订和实施重点行业、企业节能减排改造计划, 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推广使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生产工艺, 突出抓好建材、机械制造等重点企业的节能工作。
3.突出抓好项目建设, 扩大内需拉动作用
通过调研获知, 闽清县2013年全年安排重点项目31项, 总投资116亿元, 年度计划投资38亿元。其中省重点项目4项, 年度投资5.5亿元;市“五大战役”项目11项, 年度投资9.5亿元。在此背景下, 闽清要紧紧抓住机遇, 扩大内需的拉动作用。
一是要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全面完成天行大桥、三条城区道路改建等工程建设;完成恒晟晶都房地产、梅溪绿水工程等项目;实施梅溪新城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新城安置区、梅溪互通口、建兴工业安置区、梅埔安置区等项目建设进度;要进一步推进金华龙饲料、泰康车厢二期、联合电工电器等工业项目建设;全力配合做好合福高铁闽清段和京台高速闽清段项目建设。
二是要加速做好重点工程的前期筹备。例如水口坝下治理工程、葫芦门水库、闽江 (闽清) 防洪工程、梅溪新城路网、东桥产业新城、陶瓷科技孵化器二期工程、锦江一号房地产、城镇华府房地产、梅溪路南段改造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 确保各类项目尽早开工建设, 不断形成新的实物工程量, 发挥拉动效益。
三是要加大重点项目储备力度, 不断增强投资后劲。加大项目前期工作投入, 扎实推进项目前期工作, 加强项目收集与包装, 超前谋划一批重大项目, 充实完善项目储备库, 切实把项目储备库建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库。此外, 还要强化部门合作机制, 加强规划、土地、林业、环保、水利、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等各环节统筹和协调服务, 为项目建设创造宽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4.拓展投资融资渠道, 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2013年, 闽清县提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 完成投资达到36亿元以上的目标, 因此要不断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一要继续利用国家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 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重点领域的政策, 多渠道、全方位争取中央投资资金。
二要按照国家投资方向和重点, 紧紧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小企业改造以及产业振兴和结构调整等方面策划好项目, 加强项目跟踪服务,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
三要有效整合政府性投资和加强银企合作。有效使用地方财政预算内投资和各类专项建设资金, 形成合力, 突出重点, 同时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投资, 争取得到更多信贷支持。
四要深化对口协作工作, 在项目、人才、资金等方面优化配置城乡资源, 增强优势互补,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共同繁荣。
5.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目前拉动闽清县经济主要靠的是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很不发达。要坚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型发展的战略支点, 重点加快文化、旅游、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层次提升。
首先, 要全面提升商贸流通业, 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和农村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 积极培育发展现代商贸、金融、家政服务、信息服务网络、法律服务等服务产业, 重点抓好物流业服务平台建设, 充分发挥已出台的扶持物流业发展优惠政策效用, 加快物流业快速发展。从闽清县的区位、资源等优势出发, 积极谋划实施一批物流、信息和仓储等现代服务业项目, 促进第三产业加快发展。
其次, 充分发挥闽清县山水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 加快发展旅游业。尽快编制《闽清旅游》宣传画册及《闽清县商贸旅游交通图》, 突出温泉和乡土生态特色, 拓展温泉旅游内涵, 进一步打造文化旅游亮点。例如加快七叠温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乡村游”精品线路;完善黄楮林、大明谷景区、七叠温泉、白岩山沿线的“农家乐”活动项目以及丰达农业大观园乡村游的配套设施建设等, 进一步提升省级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的星级档次, 积极推动精品旅游点, 申请国家A级景区。
再次, 发展壮大建筑房地产业。依托“建筑之乡”优势, 巩固和拓展建筑市场, 加快集体建筑企业改制步伐, 继续实施扶持建筑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激励建筑企业增资升级、增强实力、做大规模;加强房地产市场培育, 引导房地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大力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
6.要着力环境整治,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要突出美丽乡镇示范点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 加强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等治理, 结合农村危旧房改造试点政策, 争取推出一批美丽村庄示范点, 重点抓好省市库区移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村梅雄村和安仁溪村建设工作, 以点带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综上所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对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新跨越。转变发展方式是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 闽清作为福州中心城市联接闽东北、赣南、浙南腹地的通道;作为福州中心城市的特色经济承载区;作为福州中心城市绿色屏障, 只有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 从全局的角度来把握, 从系统的维度来推进, 才能推动县域经济稳步快速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2013年闽清县政府工作报告:闽清县经济工作总结与经验[R].
[2]关于闽清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计划草案的报告[R].
[3]2013-2020年闽清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
[4]郎咸平.产业链阴谋[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8..
摘要: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注重清洁生产和环保和绿色消费,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其目的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制效率。同时,它又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本文旨在通过理论、实现途径、操作模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探索,不断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策略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资源的消耗也随之增加。研究表明,20年后中国经济的总量将是现在的4倍,按现在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规律计算,那么就需要有4倍于当前资源总量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据统计现时我国的煤炭资源仅能维持20年,石油年进口量达到1.1亿吨,GDP水资源耗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扫清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保持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刻不容缓。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特征
循环经济是“新经济”概念中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另一部分即知识经济,如果说知识经济主要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那么,循环经济就是指用自然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也就是说,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其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不同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也就是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它导致了自生资源的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循环经济则倡导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生产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
循环经济的几个特点:(1)循环经济创新性地将传统经济的要素之一的“自然资源”进行系统的研究;(2)循环经济将固有的生产方式进行了变革,将开链生产变为闭环生产;(3)循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第一阶段,在技术制约下知识经济实现有困难,而循环经济比较现实,可以立即实行;(4)循环经济是将“环境”由经济外部的制约性因素提升为经济内部的新的生产要素。
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力方面已经经不起传统经济形式下的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随着未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也必然要求我们选择建立循环经济,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与策略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目前,尽管在我国也开始了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但从总体来讲,我国的循环经济建设更多地还停留在概念层次上。因此,要全面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建设,使循环经济融入国民经济的发展之中,还需要政府、企业、科技界、公众的共同努力,通过在理论思维、实现途径、操作方式等问题上的借鉴与创新,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1.探索新的循环经济实践模式
目前我国开展循环经济主要是遵循“3+1”模式。一是在企业层面上建立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物质小循环,也就是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排放的最小量化。二是在区域的层面上形成的中循环,即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当有些废弃物无法在企业内部完全消化掉的时候,就需要建立这种模式。使上游企业的废料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尽可能减少污染排放,争取做到“零排放”。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是目前国际上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三是在区域层面上形成大循环。目前世界上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日本。日本资源有限,所以特别注重资源的再利用,尤其强调建立循环型社会。日本的资源再生系统由3个子系统构成的:废物回收系统、废物拆解、利用系统以及无害化处理系统。所谓的“3+1”是指建立虚拟的生态工业网络和工业废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以从根本上解决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
2.发展循环经济的策略
第一、制度创新。建立适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可单独立法。通过法规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制度创新是最为根本的问题,循环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其本质是社会物质利益的再分配。生态环境过去被视作可以自由享用的东西,但现在环境变成了资源,应当被当作生产资料来看待,由社会行使产权,建立健全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明确工业废物和产品包装由物产企业负责回收,建筑废物由建设和施工单位负责回收,生活垃圾回收主要是政府的责任,排放垃圾的居民和单位要适当缴纳一些费用;制订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对废物回收采取经济激励措施。所以必须首先以制度的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
第二、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择适当的产业优先推进循环经济,所选的产业既要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又要能够扩大就业。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在一些边远地区,首要的任务仍是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如果强行推行环保产业,往往事倍功半,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与当地企业合谋欺骗上级部门,为这些达不到环保标准的企业掩饰,就是因为这些企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依靠。因而必须要优先选择那些比较容易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作为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使循规蹈矩环经济较为顺利地推进。先做那些国内技术已经成熟的,而资源又非常短缺的项目。比如说节水问题,从技术方面来说,已经相当成熟,清华大学就在推广他们的节水技术,而且成本不高,只要政府能够适当地给予补贴,就能够顺利得到推广。例如在小区内安装一套节水系统,政府能够给小区居民在水费上一定优惠政策,或是给予小区开发商一定的减税政策,都有助于节水技术的推广。有了这样的节水系统,洗脸用的水就可以自动通过中水处理系统去冲马桶,如此一来,就可以收到良好的节水效果了。对排污大户,例如钢铁、化工等行业,采取增加水费等惩罚性措施,强制他们节约使用能源。锁定重点的污染物,由政府组织技术攻关,帮助企业尽快解决技术问题。其实有些企业是愿意做好环保工作的,但是要他们自行进行技术研发很不现实,所以需要政府的帮助。分地区处理循环经济问题,在城市以清洁生产为主,在农村推广种植绿色产品。我们国家正在建立政府采购制度,可以像国外一样,通过政府采购绿色产品来支持循环经济在广大农村的推广。
第三、以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绿色消费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绿色消费,优先采购经济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济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和重复利用办公用品;要逐步制订鼓励绿色消费的经济政策。
第四、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在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开展绿色经济核算,并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干部考核体系。目前,应重点开展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失及环境保持效益计量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工作,并进行统计和核算试点。
第五、开发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开发和建立包括环境工程技术、废物资源化工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通过采用和推广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现投入少、产出高、污染低,尽可能把污染排放和环境损害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第六、发展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循环经济一个重要的发展形态。生态工业园区正在成为许多国家工业园区改造的方向,同时也正为成为我国第三代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形态。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生态工业园区的目标是尽量减少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或企业生产的副产品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最终实现园区的污染“零排放”。生态工业园区采用的环境管理是一种直接运用工业生态学的生态管理模式。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体现,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现实需要,是一项符合国情、利国利民、前景广阔的事业。只要各地、各部门和全社会积极行动起来,以点带面,群策群力,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就一定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戈晶晶:循环经济的摸索路 [J], 新经济导刊,2004,5.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新世纪国际社会的一大趋势.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以及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也应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 者:王军 WANG Jun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81刊 名:经济与社会发展英文刊名: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年,卷(期):20053(8)分类号:F205关键词:环境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破解发展中难题岳阳彰显湖南民营经济发展特色
民营经济,一直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要加速湖南在中部地区的崛起,要促进省市县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经济的`地位至关重要.在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大潮中,政府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湖南省的回答是:做民营经济的贡献者、推动者、促进者.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英文刊名:CHINA NON-GOVERNMENTAL SCIENCETECHNOLOGY AND ECONOMY年,卷(期):“”(4)分类号:F2关键词:
一、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进程
基础设施完善程度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
一。伊敏苏木为做大做强旅游业,不断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为进一步改善道路交通条件,伊敏苏木党委政府积极与旗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在2007年修通了“两伊”公路,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居民及外地游客的出行。为美化镇区,方便居民生产生活,2005年在红花尔基地区主街铺高了宽十米的水泥路,现开始铺设人行步道。
二、旅游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发展
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无论是旅游消费活动还是旅游经营活动都具有强烈的文化性。只有挖掘出文化内涵,它才会具备吸引旅游者的魅力。伊敏苏木的旅游发展不仅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天然美景,也得益于其文化的发展。为提升伊敏苏木旅游的文化内涵,伊敏苏木积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先后组建了额鲁特蒙古族服饰队、鄂温克
猎民服饰队,同时挖掘额鲁特蒙古族民间舞蹈“沙瓦尔登”、“红柳情”等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伊敏苏木还积极开展牧民那达幕、钓鱼、摄影等各种文化活动,为提升伊敏苏木的知名度做出了努力。
三、旅游业的发展改善了环境和卫生,促进了文明生产
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卫生环境是发展旅游业的的重要条件。为此伊敏苏木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结合爱国卫生教教育活动,加强了城区市容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极大地改善了旅游环境。通过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人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得到增强,促进了文明生产。2008年伊敏苏木实现退耕还草60700亩,禁牧4万亩,季节性休牧60万亩,围栏草场12万亩,治理沙地1万亩。并配合红花尔基林业局开展森保工作,确保了辖区内无滥砍盗伐及捕杀、销售珍稀野生动物现象。为了改善居民区的环境卫生,苏木政府每年支付20万元,清理红花尔基地区的生活垃圾,认真解决脏、乱、差问题,促进了环境净化、美化、绿化进程。
四、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居、牧民收入
伊敏苏木依托秀丽山川的独特资源及浓郁的民风民俗,积极开发红花尔基森林公园旅游线路沿线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2007年旅游季节苏木境内五个旅游景点共接待游
客6万余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00余万元。尤其是红花尔基森林公园作为伊敏苏木旅游业的龙头企业,在扩大旅游收入的同时也为红花尔基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还为旅游纪念品生产厂家提供了销售平台。红花尔基至海拉尔公路沿线的家庭式旅游点的兴起也为牧民增加收入提供了机会,草原旅游业已成为苏木新的经济增长点。
伊敏苏木人民政府
目前,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各国政府都极为重视发展低碳经济。由于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领域, 必将掀起“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新一轮“绿色革命”。南京市作为中国重要城市之一,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 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 另一方面, 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 提高能源利用效益, 发展新兴工业, 建设生态文明, 是南京市实现“三个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南京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与作用
低碳经济是未来国际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 会带来贸易条件、国际市场、国际技术竞争格局的变化。南京市应当逐渐过渡到低碳经济模式, 提倡低碳的生活方式。所以说, 对南京市说, 目前推行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同时也给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1、促进南京市经济健康发展
南京市将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投向那些符合低碳经济项目要求的领域和行业, 可以实现保持经济增长和转变增长方式的双重目标。当前, 通过对开发清洁能源的企业提供融资,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来带动实体经济以逐渐摆脱金融危机已成为各国共识。而南京市发展低碳经济项目, 无疑可以带动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 顺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
2、树立南京市良好的社会形象, 增强南京市的公信力和美誉度
发展低碳经济与南京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相辅相成的, 而且低碳经济的社会效益更具有客观的衡量标准和更为坚实的制度保障。
3、推动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转型
低碳经济项目中蕴含对南京市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和各种现代中介服务巨大的需求, 南京市可以通过开展项目建设、商品生产、物资流通、融资租赁、财务顾问、资金账户管理、基金托管等多种业务, 拓宽南京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为主要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渠道, 拓展现代化社会服务的中间业务收入来源, 优化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收入结构。
4、积累南京市国际化经营经验, 提高国际竞争力
低碳经济项目往往需要两个甚至多个国家的政府部门机构之间合作, 更需要各个国家的企事业之间的参与合作。南京市可以借此加强与国际相关部门、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 强化企事业单位发展低碳经济的国际化意识, 提高南京市相关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对低碳经济业务的议价能力, 提高低碳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积累国际化经营经验。而且, 低碳经济是未来国际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重点, 南京市如不及时参与, 就有可能削弱乃至丧失相关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制约南京市国际化发展的步伐。
5、提升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创新能力
低碳经济作为一项全新的经济发展产业, 客观要求南京市创新社会经济发展的运作模式、经济产品服务方式和风险管理方式, 进而促进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创新能力的提升。
6、有利于南京市社会经济的长期发展
目前, 南京市发展低碳经济, 有利于人才的储备和经验的积累, 为应对未来低碳经济的发展作前期准备。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的事实决定了我国低碳经济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 南京市进行前瞻性准备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南京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则与思路
1、南京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则
低碳经济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 又要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既要进行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又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涉及经济、环境、能源、科技、外交等多方面。因此, 这一经济模式的建立和推广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实施中必须要坚持一定的原则。
一是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气候危机是个全球性问题, 在处理时需要以国家为一个单位来考虑, 充分发挥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一方面, 政府应立足于国家需求, 根据国情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另一方面, 企业则应及时把握政府的政策动向, 采取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
二是自主创新与对外合作相结合的原则。低碳经济的核心就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据此实施一场能源革命。虽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 但实际进展与预期相去甚远。因此南京市发展低碳经济, 要立足自主创新,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能源技术, 同时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
三是近期需求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南京市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 决定了短期内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低碳经济建设, 只能是在满足近期需求的前提下逐步向低碳经济模式过渡。一般来说, 及早开展相关行动在经济上是占优势的。因此, 南京市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时要与长远的目标相结合, 及早着手发展低碳经济, 从而避免陷入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
2、南京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
一是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低碳经济相结合。人类文明发展历程表明:农业文明尽管对生态环境负面影响较小, 然而农业文明却存在低效率的明显弊端。工业文明虽然拥有高效率, 却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气候变暖三大“非和谐效应”。生态文明则既要矫正农业文明低效率, 又要消除工业文明中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恶果。低碳经济正是这样一种兼具效率与和谐、体现生态文明的新经济模式。因此, 南京市应该将发展低碳经济与建设生态文明结合起来, 将其纳入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市建设目标之中。
二是坚持两型社会建设与发展低碳经济相结合。南京市根据基本市情和现代化建设目标, 制定了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战略, 确定了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高产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确立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为了矫正和消除工业文明“非和谐效应”, 应该将发展低碳经济融入“两型”社会建设目标之中, 两者的有机结合, 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创新性举措。
三是坚持调整能源结构与发展低碳经济相结合。在中国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结构中, 高碳能源煤炭一直占绝对比重, 多年处于68%~76%的高位水平, 水电等零碳能源所占比重多年不超过8%, 核能比重更低。从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大气环境出发, 中国应该将发展低碳经济与调整能源结构结合起来, 以避免重蹈发达国家高碳能源和高碳经济覆辙。当然, 不能舍本求末, 抛开煤炭能源优势而单纯追求低碳能源和低碳经济, 那样做不但欲速则不达, 反而会延宕南京市工业现代化进程。
四是坚持实施污染减排与发展低碳经济相结合。大气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煤炭燃烧, 这两者具有同体 (同一煤炭载体) 、同源 (同一排放来源) 、同弊 (同一环境弊端) 特征, 完全可以根据共生效益 (G o-benefits) 原理实施协同减排措施, 对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进行同治 (同时进行治理) , 上述“四同”思想强调污染减排与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机结合, 既可降低二氧化硫总量和浓度, 又能削减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
三、南京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措施
1、加强宣传, 树立低碳经济发展意识
低碳经济是实现多种社会发展目标的核心, 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社会千年发展目标、国家经济发展三步走总体目标、构建科技创新强市目标都有一致性。发展低碳经济,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 奠定坚实的基础。发展低碳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 完全符合南京市经济发展思路, 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新性革命。南京市要以此次全球产业革命契机, 带动南京市的发展战略跨上一个新的平台, 推动南京市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宏伟目标。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对南京市来讲,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 控制高耗能工业发展, 减少和控制高耗能产品出口;二是争取在未来10年左右使南京市工业的能源技术效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三是大力发展使用可再生能源技术, 如风力发电、水电要进一步大规模普及, 光热发电、光伏发电技术要进行接近商业利用的示范;四是全面大力发展核电, 特别是着重第三代、第四代先进核电技术。
3、坚持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 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 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 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4、确立新型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 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二是以“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来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要使戒除不良嗜好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必须提高公众环保科普意识, 引导公众自觉做到节油、节能、节水等, 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三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四是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低碳饮食, 就是低碳水化合物, 主要注重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量, 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低碳饮食可以控制人体血糖的剧烈变化, 从而提高人体的抗氧化能力, 抑制自由基的产生, 长期坚持还会有保持体型、强健体魄、预防疾病、减缓衰老等益处。
5、建立政府、企业、个人三位一体联动机制,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要加强发展低碳经济的科学决策, 发展低碳经济, 是南京市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政府、企业、个人都要为发展低碳经济做出贡献。一是推行低碳经济, 需要政府主导, 包括制定指导长远战略, 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 采取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 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二是需要企业认清方向自觉跟进, 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只有更多企业改变目前的被动状态, 自觉跟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时, 南京市向低碳经济转换才有现实的基础和未来的希望。三是公众积极参与, 确立新型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保证。
摘要:低碳经济是未来国际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发展低碳经济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则: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相结合, 二是坚持自主创新与对外合作相结合, 三是坚持近期需求与长远目标相结合, 四是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低碳经济相结合, 五是坚持两型社会建设与发展低碳经济相结合, 六是坚持调整能源结构与发展低碳经济相结合, 七是坚持实施污染减排与发展低碳经济相结合。南京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一要加强宣传, 树立低碳经济发展意识;二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四要确立新型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五要建立政府、企业、个人三位一体联动机制。
关键词:南京市,低碳经济,原则,措施
参考文献
[1]何浣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南京低碳经济[J].南京社会科学, 2008, (07) .
[2]张同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打造南京现代化大都市[J].现代经济探讨, 2007, (05) .
大美青海,美不胜收,在于大山、大江、大河、大湖、大漠
大美青海之大,在于开放的青海,有海一般的襟怀;大美青海之大,在于青海发展需要大智慧;“十一五”以来,青海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人一之,我十之”的拼搏精神,探索出符合青海实际的“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的科学发展模式,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
八月的西宁,天高云淡,翠绿逼眼,记者从政府官员到企业家,一路采访,倾听他们对青海发展的真知灼见,感触到青海跨越发展的足音。
《经济》:青海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三江源头,素有“中华水塔”的美誉,是我国重要的高原生态屏障。青海的生态不仅仅关系到青海,更关系到全国乃至世界。因此,青海省承担着全国生态环保的重任。多年来,青海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请问骆副省长,青海已经形成哪些特色优势产业?
骆玉林:多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立省”战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主线,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目标,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推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一是坚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综合开发和循环利用,推动资源开发向综合化、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方向转变;二是以发展园区经济为载体,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集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夯实产业基础,扩大产业规模;三是注重发展绿色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以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为重点,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严格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四是坚持以技术创新为支撑,通过实施“123”科技支撑工程,加快研发和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装备,努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目前,我省已经形成石油天然气开采、电力、盐湖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冶金、农畜产品加工和中藏药等特色优势产业,这些特色优势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成为带动青海工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经济》:去年,中央提出促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青海如何抓住机遇,围绕“十二五”规划,做大做强已有的特色产业?
骆玉林:去年,中央提出促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出台了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加之国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东部地区产业加快向西部地区转移,加强对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等政策措施,都有利于青海省发挥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主动参与产业分工,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具体地说,在项目建设方面,建设100个投资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5000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300亿元,新增工业增加值1200亿元以上,占“十二五”新增生产总值的70%。
在企业培育方面,到2015年,培育100户发展潜力大、带动效应强的重点企业。其中,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企业10户,有5户企业进入全国500强;年销售收入50亿-100亿元企业15户,年销售收入10亿-50亿元企业50户,年销售收入1亿-10亿元企业25户;100户重点企业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5%以上;形成30户在西部乃至在全国有影响的企业或企业集团。
在产业布局、科技创新和节能降耗方面,到2015年,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工业园区和产业集中区,增强集聚功能。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0%以上,园区循环经济比重达到80%以上,重点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创新能力大幅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有较大提高,节能减排指标控制在限额以内;信息技术在重点产业和企业中得到普遍应用。
《经济》:青海省作为西部一个欠发达省份,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但广袤的土地,富集的资源,弥补了前世的不足。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及时畅达的通讯设施,为青海奠定了跨越发展的基础。请问骆副省长,在招商引资方面,优先吸引哪些大项目、大资金,发展大产业?
骆玉林:按照“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围绕延伸链条、形成集群、融合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和市场竞争力的十大特色产业,努力把青海打造成全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行区”的要求,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盐湖化工、有色金属、油气化工、煤化工、装备制造、特种钢、特色纺织、生物医药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一是依托我省比较优势,创新招商引资方式,转变招商引资理念,积极推动产业对接、项目对接、资源对接、产业链对接和技术对接,切实提高经济技术合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鼓励支持国内外大型公司、大型企业以资本、资源和产业链为纽带,对省内现有企业实行整合和兼并重组,推动资源开发向综合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构建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提高资源开发的质量和水平。三是加强省际间经济协作,深化区域合作,推进与对口帮扶省的合作交流,建立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发达地区省市长期经济协作机制。四是充分发挥“青洽会”等省内外大型展会的桥梁作用,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引导相关产业向我省有序转移。五是认真做好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从优惠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资源配置,建设条件落实和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提高项目履约率。
《经济》:青海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实现青海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骆玉林: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方面,一是继续坚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以资源的有序开发为基础,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为主线,以循环发展为重点,积极推进盐湖化工与石油天然气化工、煤化工、有色冶金等产业的有机结合、综合开发、均衡发展。
二是针对青海省的产业特点,加大投资力度,把主要精力放在资源精深加工和循环利用、延伸产业链条、构建产业集群、实现产业融合上,放在发展下游产业、高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上,依靠增量投入,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排放,进而实现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
三是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基础化工、钢铁、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节能降耗水平,提高产业综合竞争能力。针对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产业链延伸、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加强产学研联合攻关,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核心技术,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四是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努力推进产业集聚。按照“四区两带一线”总体战略布局的要求,突出东部地区和柴达木地区两大优势工业主体区域,构建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为主体的工业园区,并使其成为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的主体。
五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壮大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充分发挥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和工业园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活力。
目前,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采掘业投资比重由2005年的36.1%下降到2010年的20%,制造业投资比重由63.9%上升到8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采掘业所占比重由27.63%下降到20.35%,制造业比重由54.0%上升到67.5%;大中型企业科技投入,制造业比重由39.5%上升到61.4%。表明我省工业正在由资源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方向转变。
《经济》:柴达木试验区作为中国最大的循环经济试验区,如何发展备受世人关注。近年来,该试验区管委会由州管上升到省管,由此可知青海省决策者的重视,请问骆副省长这一变化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骆玉林: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面积25.6万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成立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党工委和管委会,是实现“四个发展”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目的是发挥好省、州两级行政资源的综合效能,形成工作合力,加快试验区循环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从意义和作用讲,有利于国务院批复总体规划的全面实施,有利于特色优势产业体系的加速形成,有利于区域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有利于各方面重点工作的衔接协调,将会在试验区发展中起到关键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经济》: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几年实践来看,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哪些产业链,还存在哪些不足,如何完善?谈谈柴达木试验区的潜在价值和未来发展空间。
骆玉林:近年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要求,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紧紧抓住国家批复《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的机遇,先行先试,试验区发展取得积极进展: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产业规划布局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目前,试验区已基本形成以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煤化工、黑色有色金属、新能源为主导的特色优势产业体系,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乌兰工业园为依托的产业集聚效应正在加快显现。
但是,伴随着试验区的发展,还存在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铁路运输、能源和电力保障仍然是瓶颈制约因素,产业水平整体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融资渠道比较单一等问题和困难。我们针对发展中遇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开拓创新的理念、务实高效的工作推动循环经济和园区发展。
具体来讲:一要科学谋划整体发展战略。按照“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发展”的要求,科学谋划循环经济和园区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就要紧紧围绕全省“十二五”规划和各园区发展规划,根据资源禀赋特点,从全省发展大局出发,统筹设计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谋划产业项目;“总体规划”就要按照合理开发、有效配置和整合资源的要求,坚持区域资源整体开发、产业协同联动发展,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和各园区配套的专项规划,形成统一、协调的发展体系;“合理布局”就要进一步科学论证,明确各园区的功能定位、产业和项目,按照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发展格局;“加快发展”就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大力推进核心、重点、龙头产业化项目建设,加快培育特色产业体系,全力推进循环经济和园区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二要大力实施工业“双百”行动。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在电力、运输、资金、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特殊倾斜和支持,努力为实施“双百”行动创造良好环境。结合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推动“双百”企业和项目向试验区集中,延伸产业链条,打造有特色、有影响力的产业基地,提升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三要切实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煤基多联产、钢铁一体化等重点产业龙头项目,充分发挥其的带动作用,不断加宽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关联度。围绕产业链项目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发挥好全省招商引资联席会议制度和领导领衔制的作用,从立项、融资、建设等方面进行跟踪服务,促使项目尽早开工建设。
四要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大力实施科技“123”工程,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通过直接投入、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促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示范基地。
五要加快完善配套基础设施。推进格敦铁路、通往资源地的支线铁路及支线机场建设;加快在建高速公路建设和资源区至干线公路之间、园区与园区之间、资源点至加工区之间的连接公路,进一步提高交通网络化密度;抓好供排水、电网、道路、通讯、废弃物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公交、商场、通信、税务、银行等生活设施,提升试验区的档次和保障水平。
【发展特色经济】推荐阅读:
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宣传材料07-07
浅谈发展农村特色经济12-01
陆川特色产业发展06-04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品07-24
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10-25
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经验07-06
建设特色安全文化 助推企业安全发展11-13
以特色企业文化促国有企业发展06-07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07-07
镇特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