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课堂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动态课堂(通用7篇)

动态课堂 篇1

——浅谈数学课中如何促进“动态生成”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但是我们却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应该如何读书?自古以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通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最近读了关于“动态生成”的两篇文章,《动态生成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和《构建生成课堂,打造生命教育》,这两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下面结合教学谈谈我的体会: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十分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动态生成”的理念正是追求了课堂的真实性,它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不生动可变的,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这个资源的重要提供者,根据学生的真实需要随时作出调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相互启迪,共同研究与成长,唯有如此课堂才会始终充满真实和活力。

一、在自主提问中促进“动态生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否创设条件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又是实现学生发展自我、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创设活动情境、创造探究条件,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自动为学习任务定向,让动态生成于学习活动之中。

如“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我在教学中并未遵循课本上的教学流程,先教面积定义,再研究表面积的算法,而是整体入手,大胆改革教材原有的框架,立足于“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过程。即直接让学生根据测量自己所做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这三条信息思考探究:根据这些测量所给的信息你能想到什么?或是解决什么问题?以此统领全课,不断地动态生成学习目标,并不断地达成学习目标。学生在独立思考、分组研讨之中,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学习问题:长方体上面的面积是多少?长方体12条棱的总长是多少?长方体的6个面的面积总和是多少?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在提问的同时也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如果说学生自主提问是动态生成过程,那么学生在充分研讨、在大组充分展示和教师适时参与诱导的过程也就是目标动态达成的过程。

二、在动手操作中促进“动态生成”

对小学生来讲,真正的知识开始于客体的操作活动之中。因此,实际操作既是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法则的一种重要途径,又是促进学生动态生成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学生的思想应该在学生自己的头脑里产生,我们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在实际操作时,要向学生说明操作的目的、方法、步骤,给学生的操作思维以导向,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亲自去体会,去发现。

如教学“圆面积”时,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纸片和剪刀,要求学生去操作。抓住如何利用已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来帮助我们解决圆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思路组织教学,并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把圆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在教学的启发下,学生剪拼出近似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等几个图形。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自己得出了圆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操作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结果,学到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是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看到了圆面积计算公式怎样由已有知识探究出来的思维程序和方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动态生成”。

三、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动态生成”

转变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之一。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已在广大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得到运用。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使及时点拨,适时调控。动态生成的教学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

如:我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学生对有关年、月、日这些时间单位的知识在课堂上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这时学生提问“为什么有闰年和平年之分?”本来这个问题不属于本学科的知识,我完全可以找个理由推脱过去,但看着学生渴望的眼神,我马上在教室里的电脑里搜索出了有关闰年、平年的知识,带着学生研究了为何公历规定有平年、闰年之分,结合地球绕太阳公转研究了为何有“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些较深奥的知识。虽然学生的问题打乱了原定的教学程序,但学生满足的神情不正说明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正是源于这些不断出现的“生成因素”。教师必须有动态生成的观点、强烈的课程意识,把各种有意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引进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生活的脉搏,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数学教学要体现对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四、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动态生成”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仅仅考虑自己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突出学生自己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在“角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注意综合把握各个环节中学生呈现的信息,并即时做出判断、归纳、引导,使学生的学习随机动态生成。如对学生知道的角,引导归纳为图形的角、物体的角、动物的角等;学生第一次画角后,引导他们发现角的一些特点;学生第二次画角后,请他们发表各自的见解,学生既有共同的看法:两条线的一端要碰在一起,也有争议:两条线是否要一样长?张口处要不要再画一条线?这时投影书本上规范的角,请学生谈新的认识,学生不仅对争议问题有了清楚统一的认识,还发表了很有价值的观点:角的边是很直的,角可以朝不同的方向等。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的求知为主线,面对知识和学生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对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和探究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使每个学生对角在认知上产生矛盾的冲突,在冲突中逐步建构角的概念。这时,学生对数学角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接受记忆、练习强化,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主动建构完成的。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教师应不断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动态课堂 篇2

叶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报告》中强调:“教育活动具有动态生成性, 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 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 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

二、案例《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片段及分析

我有幸参加《第二次鸦片战争》基本功大赛, 在讲到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抢掠和焚烧的这段历史时, 这样启发学生:“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什么?”大多学生应声而答:“落后就要挨打。“不一定 , 落后也不一定会挨打。”小明应声而起。 一语激起千层浪, 其他学生炸开了锅, 议论纷纷, 展开了小组合作大讨论“落后可以不挨打 , 如隋唐对待落后的日本。”“落后打先进 , 辽夏金元入侵中原。”“落后与先进平等相处互通有无, 如唐朝与周边吐蕃、回鹘、南诏的和谐关系。”“落后受先进的援助, 如蜀国帮助西南少数民族发展经济。”“落后反击先进, 如埃塞尔比亚抗意大利入侵。”“落后必挨打, 因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必然会弱肉强食。”

一个“节外生枝”的突发问题让所有学生都被“吸引”住展开大讨论, 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再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求职的动力, 好奇是兴趣的先导, 是保证人探索未知世界最隐秘的动力。

三、教学反思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是千变万化的, 在他们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中, 尽管我们进行了充分预设, 仍然存在众多的生成元素。这些元素造就了课堂的多姿多彩, 也造就了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教学过程中, 情境瞬息万变情况错综复杂, 随时都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种种偶发事件。它可能是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也可能是教师的失误, 可能是师生 (生生 ) 的矛盾 , 也可能教 师对学生 的预估不 够 , 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发挥教学机智, 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判断 , 并妥协处 理 , 为课堂生 成而随机 应变 , 以保证教 学顺利开展。

1.教学是预设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杜威说“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走进课堂 , 愈是优秀的老师设计的水平和质量愈高。”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 在生成中展现教师智慧互动的火花。历史老师一定要有课堂动态资源开发意识, 合理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通过有趣的活动不断生成新的课堂资源。

2.课堂现场动态生成彰显学生思维的灵动性 , 是学生自觉凸显课堂主体地位的有力例证。在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过程中, 师生建立平等互动的生态关系, 因此教师理应尊重并珍视鲜活灵动的课堂生成, 把它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

3.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导致课堂的生成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 这就需要教师适度地发挥主导作用, 进行有效的引导与人文点化, 对学生生成的个体差异回答或陈述不清的错误资源应运用教学智慧, 采用语言补充、直观辅导、举例证明等方式让全班同学清晰地感受这一生成资源的优势所在, 通过巧妙的引导等方式引领学生回归到符合学生知识要求的正确轨道上, 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4.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情境性、及时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 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除相应的变动。”面对富有价值的课堂提问, 教师不应拘泥于预设的教学规程, 而应独具慧眼, 将“弹性灵动的问题, 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资源及时地捕捉并理智地纳入课堂临场的设计范畴之内, 从而让课堂正真正呈现灵动的生机与跳跃性的活力。

总之, 充满动态资源生成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课堂, 教师应善于捕捉和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 因地制宜地进行灵活、及时的应变处理, 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 成为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让我们共同关注生成、期待生成、驾驭生成, 引领学生进入一片更精彩的学习天地, 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

参考文献

[1]普通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郑金洲.课改新课型.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动态课堂 篇3

关键词:实验;动态;生成;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179-02

叶澜教授所指出:“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

从教十多年了,对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教学流程已相当熟练,那天上午第二节课,我在初二(6)班上课,我让学生利用一些器材,如鸡蛋、棋子、装有水的水杯、尺子、小车、小木块、硬纸片等进行自主实验,设计一些能说明物体具有惯性的实验,并进行观察。我在过道里注意着他们的实验过程,发现多数组已经完成了几个实验。这时有一平时对物理非常感兴趣的同学举手说:“我听说生鸡蛋和熟鸡蛋的转动情况不一样,是否和惯性有关,老师您能不能给我们讲讲如何区分生鸡蛋和熟鸡蛋?”他的话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很多学生都抬起了头,大家把眼光聚集到我身上,我愣了一下,从来都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我连忙调整思维,问:“你们说可以怎么区分?”,刘琳同学举手回答:“生蛋和熟蛋从外观上看,不容易区别。不过,仔细看,生蛋比较光滑。”;杨芹回答:“放在茶水中浸泡,熟蛋比较容易染成茶褐色。”该同学观察比较仔细;齐健回答:“把鸡蛋平放或竖放来旋转,生蛋内部的蛋白和蛋黄,不容易旋转”,不愧是我们班的班长,回答问题总有独到之处。“同学们,你们太棒了,课外知识真丰富呀”我赞叹道。

正在这时下课了。于是说:“老师下一节课给大家讲解好吗?”同学们都同意了。第二天上课前我准备了外形相似的生鸡蛋、熟鸡蛋各两只。接着我给他们做了如下两个实验:

(1)我把两个鸡蛋放在水平桌面上,分别用相同的力使它们在原处旋转。离手后观察它们的转动情形:发现有一只鸡蛋转动得很顺利,另一只鸡蛋转动得不顺畅。 然后我当场给他们敲开那只鸡蛋转动得很顺利的鸡蛋,发现是熟鸡蛋,我请同学们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如下:

因为熟蛋被扭动时,蛋白蛋黄全部一同被扭动,故转得顺利。反之,生蛋被扭动时,只是蛋壳受力,而蛋白和蛋黄几乎未受力。由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可知,蛋白和蛋黄因惯性几乎停留不动,则它与蛋壳间存在摩擦阻力作用,使整个蛋只能缓慢转动。于是,蛋壳的转动就被蛋白拖慢了。

(2)我又演示如下实验,待鸡蛋转动一段时间之后,突然按停鸡蛋瞬间,并立即缩手。同学们自然就明白了原理:如果缩手后不再转动的,则为熟蛋;反之,缩手后能自动再转几下的,则为生蛋。 因为熟蛋被按停时,蛋壳、蛋白和蛋黄都全部停止,缩手后就继续静止。反之,生蛋在按停时,只是蛋壳暂时停止,但蛋白和蛋黄因惯性仍然转动。故缩手后,能带动蛋壳重新再转几下。

通过实验讨论,大家纷纷表示以后要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注意观察、多注意理解。我不适时宜地对他们说:“我们的物理是有趣的,也是有用的。只要平时对我们身边的事物做个有心人,那么我们当中肯定也会出现牛顿的。”

反思1: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成绩优秀的物理尖子对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具有很强的“悟性”,这种“悟性”源于对日常生活丰富的感性认识。对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采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景.

反思2: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点,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教学是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教师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用预先设定的目标僵硬地规定学生、限定学生,学生不是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和随机性。

反思3:作为案例中我,有一颗包容的心,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创造性。学生在课堂上都是平等的一员,有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的自由和权利;有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自由和权利。并且清晰地意识到学生所具有的这些权利不是教育的恩赐,而是他们所应该得到的属于自己的东西。课堂教学必须把学生的学习权利放在首位,不能以任何理由侵犯和僭越学生的权利。

启示1:凸现课堂的动态生成,实现生命课堂的活力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以及课堂信息的重组者,不断地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各类信息,把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使之成为教学的亮点,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对价值不大的信息和问题,要及时地排除和处理,使课堂教学回到预设和有效的轨道上来,使教学活动成为生成教学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

启示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物理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物理,身边的一个小小的事物,却能讲述高深的物理现象,折射出物理实验的有趣,道出物理规律的真谛,回忆物理科技发展的前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也只有将这些“活水”引进课堂,才能真正激活知识,激活学生,激活课堂。在教学中,我们就应积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挖掘出生活中的物理,把它转化为物理课堂教育的理论

启示3: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

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上课时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可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得最高水平。” 现代的心理理论和教学理论也证明,学生如果在被压抑的被动的条件下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极易被抑制。其学习效率也必然是低下的。一个积极健康的课堂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活泼地投入到教学过程,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强化和促进主体性发挥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轻松、合作的课堂教学环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活泼地投入教学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全过程都应力求创设一种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力量。让学生在宽松,自主的成长环境里,学会合作、学会自主,学会创新。

由此可见,教学最为重要的是在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中都必须有“美”的生活为载体,通过筛选、发掘、打磨、整合的方式对教学生活素材进行改造设计。让课堂教学每一信息的发出,都形成闭合路径,有效反馈和有效调控,动态生成,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现与成长。

参考文献

[1] 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理论与实践[M].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

[2] 教师在课堂动态生成资源中的作用发挥.教育发展研究(2006-10B).

动态课堂 篇4

【摘要】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只有生成性的课堂才具有生命的气息,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表现数学学科自身动态生成的特点。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作为教师要勇于直面学生的非预设生成,积极地对待,冷静地处理,把学生的这些非预设生成尽可能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赋予数学学习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预设 动态生成 生命活力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有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学过程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块,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浑然一体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创造性、神奇多变的过程,所以,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看待课堂教学”(叶澜),这既是学生生命活力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价值得以实现、提升的需要,更是教育永恒的价值追求。当“无法预设的精彩”成为一句熟语后,教师又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真正让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绽放活力?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得不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构建有效的动态生成的小学数学课堂,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精心预设,引导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好的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但要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我们必须作精心的预设。如果说弹性预设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谋划,那么精心预设则着眼于局部环节的深思熟虑,但又要精心而不精细。精细是丝丝入扣,滴水不漏,天衣无缝,生成就无立锥之地。精心则表现为教师深入发掘教材、积极引导学生,课堂上教师不经意间追问一个问题、创设一种情境、给出一道习题,看似“信手拈来”,却是教师精心预设的结果。预设也是一种生成,在意料中促进的生成。

例如,在对“圆的周长”一课进行预设时,如果仅仅考虑教材设计的活动,教师往往会假设学生对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是一无所知的,一旦课堂上出现了不同声音,教师也大多选择置之不理,机械地执行自己的教案。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能预设两种可能性:一是学生不知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二是能猜测出两者的关系。对前者,教师在预设时可设计“对新知的探索”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并自行探究;对后者,教师则应在肯定的同时,设计“对猜想的验证”活动,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证明自己发现的规律。这样一来,不管课堂上遇到哪一种情况,教师都给学生留足了探究的空间,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只有在备课时尽可能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预设他们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才能在面对学生的生成时做到心中有数,临阵不慌。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促进生成,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可以说,精彩的动态生成来源于课前的精心预设,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和周密设计,就很难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未雨绸缪,就不会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

二、适时引领,促进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特级教师钱守旺说过:“动态生成课堂教学的进行,关键需要教师的合理调控,而这种调控完全依赖于教师对教学的敏感程度和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感受能力。”所以,课堂上教师要高屋建瓴、运筹帷幄,心中始终牢记目标;同时要灵活机动、随机应变,及时地捕捉课堂上有教学价值的信息,因势利导,将其变为推动教学的动态生成资源,通过正确的引导,激活这些资源,让问题得到有效生成。

教学求“最大公约数”一课,在学生已基本上掌握了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我安排了以下一组习题,进行巩固练习。

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

36和54 6和12

24和36 18和63

反馈时,发现傅成斌等少数学生做错。在了解傅成斌做错的原因时,同桌抢着插嘴道:“成斌说,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太麻烦,只要把两个数相减,所得的差就是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话音刚落,全班学生一阵哄笑。我及时制止,并请成斌具体介绍一下想法。他涨红着脸说:“从36和 54、6和12、24和36的最大公约数中,我发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8、6、12,正好分别是每组数中两个数的差。所以,我在求18和63的最大公约数时,直接把63减去18,结果却错了。”这一番解释,使我突然想到了用“辗转相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成斌的想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叫做辗转相除法。”随后,我简单介绍了一下如何用辗转相除法来求最大公约数。“如果同学们感兴趣,课后还可以继续研究。我提议,我们为成斌这种细心观察、大胆猜想的精神而鼓掌。”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课堂上的意外是每位教师都会遇到的。我想,让意外生成精彩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要用心呵护学生的每一个创新的萌芽。如果我们习惯于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只会把学生的创造扼杀在萌芽状态,那我们的课堂永远只能是一种声音。案例中教师如果不用宽容的态度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在学生的哄笑声中坐下,不仅不会生成“辗转相除法”这一知识点,拓宽学生的视野,而且更严重的是扼杀了学生探究意识。

这里出现的“意外事件”,教师如果没有教学的敏锐性,不能及时捕捉,就会转瞬即逝,教学就不可能是生成的。而捕捉教学契机,并根据教学境遇调整教学行为,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智慧,面对教学情境能做出正确的调整决策,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意见等有价值的信息,将其巧妙地融入教学过程。

三、质疑问难,催化生成

巧妙地利用突发事件,将学生的发现视为课堂中的亮点,并以此为中心延伸出许多问题的探究。

在一堂《比较数的大小》的公开课上,学生在掌握了不同位数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后,继续探究相同位数的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有个女学生站起来说:4367>3125,并且补上一句“我知道是怎么比较大小的”。老师微笑着请她说一说比较的方法。“4367的最高位是千位,有4千,3125的最高位也是千位,是3千,4千比3千多,所以,4367>3125”。说得多好,正想对她表扬一下,一个小男孩却在边上高声喊了起来:“你比较的两个数千位是不一样的,如果一样了怎么办?”这正是相同数位的数比较的重点和难点!那位老师示意女生对男孩的提问进行回答,这时,小女孩也有点急了,为了表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她马上说道:“如果它们千位是一样的,我就比较它们的百位”。“百位也一样了,你怎么办?”小男孩不依不饶地追问。“百位也一样的,我就比较十位,十位也一样的,我再比较个位”。全体听课老师为女生的回答鼓掌,更为男孩穷追不舍的精神鼓掌!

在这个真实的课堂教学环节中,老师并没有被男孩突如其来的质疑而无策,而是抓住了这个“点”的契机,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成功地做到了既“红了樱花”又“绿了芭蕉”。这就把有可能变成教学遗憾的新问题用生生之间的对话转化成了教学的亮点,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妙纠错误,升华生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种种错误,教师是难以一一预测的。有时候,错误也是一种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处理,对学生的认知错误,现场做出价值判断并巧妙进行纠错,生成有效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8加几”时,老师先让学生观察图意,引出算式8+7=?。然后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讨论可以用哪些方法计算8+7=?,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明白“凑十法”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试着计算8+6=?(下面是教学片断)

师:通过讨论你知道8+6=?吗?

生1:我知道8+6=14。

生2:不对,8+6=15。

(同学们哄堂大笑,有的还指着他说,真笨!生2红着脸深深地埋下了头。)

师:(微笑地看着生2)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2(腼腆低声地):昨天我们计算9+8=?时,不是说9向8借1凑成10吗?那计算8+6=?时,也是同样的道理,8向6借1,6变成5,不就等于15吗?

师:你会联系旧知识来学习新内容,真了不起!(生2稍稍抬起头,眼睛里透出一丝光亮)(这时学生议论纷纷,老师把这位学生的想法板书,让大家说说出错的原因,他也似乎悟出了错误所在,大家经过共同讨论,找到了正确答案)

师:从刚才的计算中,你们又明白了什么?

(还是生2):噢,我明白了,计算“7加几”就得向另一个数借3凑成十,计算“6加几”就得向另一个数借4凑成10„„

(他的迁移之快,令全班学生刮目相看)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生成的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乃至一个错误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对于这些教学资源,教师必须迅速地做出相关检索,进行有效分类,对于有效的生成性资源,适时进行价值引领,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资源中的“闪光点”,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会有一些认识上的偏差,对于学生生成的错误资源,教师大可不必藏着、捂着,要让学生明白“出错”并不可怕、更不可耻,而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应千方百计地通过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暴露其思维过程,对这一过程中生发的错误,要牵而带之,引而不发,促进学生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正是因为教者对学生错误的悦纳和欣赏,才使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在“出错”中发出了异常的光彩。因此,作为老师要知道有时教学中的一些旁逸斜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总之,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必需教师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教案。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还必需在预设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涛,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各种生成性信息,即时调整教学进程,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弹性与优化。我想,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从生命高度,平等对待,有效引领学生,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注重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营造真实、开放的课堂教学,并及时抓住、随机应变,这才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只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设计学习活动,从而有效促进基于学生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究活动的预设生成中,让学习主体的认知结构、自主探究、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等方面持续地、动态地生成于开放合作,积极互动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如叶澜教授所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惟有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反思„„理智地对待和驾驭学生每一个动态生成,必定会在这宝贵的40分钟里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无穷乐趣,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出现无法预约的精彩!

参考文献:

浅谈英语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篇5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进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遭遇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有的“意外”能生成生动活泼、丰富复杂的教学现象和教学细节,而有的却给教师带来意外的烦恼。的确,生成的未必都是有效的。对于生成出来的“意外”,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扰乱师生的视线,带来“散乱的活跃”,有的甚至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使学生陷入困境,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从某中意义上讲,善于捕捉和巧用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是一个成熟教师的标志,也是一个教师富有教学智慧的标志,还是一个教师的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

下面这堂课是我在三年级上的,所上的内容是3B的Unit11的第一课时。备课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处理,打算让学生先掌握认读单词再学句型。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单词:swimming, skating, climbing, skiing, rowing, fishing, running和句型I like „。为了让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参与到学习中,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我运用了图片和头饰创设一个虚拟的情景进行教学。随着一副副图片的出现,我叫学生们边设想图片里的场景边做动作,学生们的情绪也不断高涨,纷纷抢着戴上头饰来表演:“I like „。”特别是平时一些爱表现的学生,更是站立起来,大叫着“Let me try!”恨不得冲到讲台上来当“小老师”。

看着学生一个个兴奋的表情,我真是得意于我的预设是如此成功。正当我示意学生安静下来准备进入下一环节时,只见有一只手仍然固执地举在那里。我一看原来是乐桦杨: “Le Huayang,any questions?”得到允许地他很快地站了起来,说:“Miss Zheng,我一点都不喜欢跑步,你为什么一定要我说I like running.呢?你能不能先问一下我们是否喜欢,喜欢的话再叫我们这样说,顺便也教一下我们不喜欢怎么说。Thank you!”一说完,他如释重担地松了一口气便坐了下来。这下可好,全班学生听了他的一番话,纷纷自由发言起来,“是啊,我也一点不喜欢跑步„„”“对啊,老师,你应该先问一下我们是不是喜欢啊„„”“老师,你教我们不喜欢怎么说吧„„”“乐桦杨说得对„„”„„讨论后他们一起把矛头指向了我。此时此刻我犹豫了,如果顺着他们的意思进行下去的话,那就和自己备的教案大相径庭了。但我转念一想,与其让他们不情愿地被我牵着鼻子走,不如尊重

他们的意愿。在强烈的求知欲的影响下,或许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再者下一堂课要学的正是这个句型,如果他们今天学会了不也是一举两得吗?我稍做思索就与学生们展开了下面的对话。

T:I like running.Do you like running?

P1:Yes.But I like swimming,too.Do you like swimming,Miss Zheng?

T:No,I don’t.Do you like fishing?

P2:Yes.Do you like fishing,Miss Zheng?

T:Yes.I do.„„

随着对话的进行,我把下堂课的重点句型Do you like„?Yes,I do./No,I don’t.写在了黑板上。我当时还想暂时中断一下师生的对话来领读一下这个重点句型,没想到学生在听了几遍师生问答之后竟然都掌握了这个句型的认读。他们纷纷转向自己的好朋友,你问我答热闹了起来,学生们完全投入到了热烈的对话中,听着他们的对话,我不禁感慨万千。原来一次不经意的“抗议”竟也能收到如此好的效果。这使我不禁明白,顺畅的课堂教学如果被意外事件所打乱,只要我们能正确对待,顺着他们的思路,解答他们的疑问并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原本的“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并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个课堂的小插曲还让我明白了杜威斯说过的一句话:“虽然我们可以把马引到水边,却不能迫使它饮水。”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认为最理想的教学活动就是完成预设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曾几何时,我们对待课堂中生成资源的态度和我们对待生活垃圾颇为相似。我们认为垃圾就是废物,必欲弃之而后快,而今天,我们终于认识到,没有所谓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我们对待课堂中的生成资源的态度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以前,我们一味地讨厌、惧怕“生成”,对它常常视而不见,任凭那课堂上闪现的智慧火花自生自灭。殊不知,只要我们尽可能地将其转化为积极的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就能让全班学生都受益。

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来捕捉和利用那些偶发事件来促成我们课堂动态生成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新一轮课程改革最主要的原则就是要在教学全过程中真正贯彻“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教育思想。一个有意义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的过

程。师生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能够生成动态资源的课堂氛围必然是民主的平等的和宽容的。

2善于捕捉学生资源

学生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来源于学生的、通过师生互动而生成的资源,包括学生的出乎教师设计的问题或回答,或者是在课堂中突发的某一事件,或是学生的特殊表现等,表现形式包括学生的语言、行为、情绪等,有一定课程意义的氛围、环境、信息、机会。这一资源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能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在学生资源出现的时候,需要教师进行分析、判断,看是否有利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是需要及时捕捉(立刻接过学生的话题)还是延时捕捉(课上不予理会,课下再说);是可以直接引用(学生资源顺势就能用)还是间接引用(需要转化之后才能用的)。这里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显现出的学生资源是否有益于课堂教学、有益于学生的发展,只要是有益的教师就要捕捉。在课堂中仅仅几秒钟的时间教师就要做出短时判断,这确实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且需要教师时刻带着学生资源意识,这样才能进行捕捉。

3重视教学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切教学都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预设”是相对于“灌输”的一种行为准备,“生成”是相对“接受”的一个思考活动过程,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当教学生成与预设出现矛盾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表达和表现的机会;其次,预设再充分,绝不可能考虑到教学生成的全部内容,这就要教师注重设计一些有弹性的教学预设。

4坚持写教学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一个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因为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理解不深透,它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并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从而不仅无助于提高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唯有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经验多了,在教学中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也就丰富了。特别是作为我们年青教师,要在不断地反思中取得不断的进步。

叶澜老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

构建动态生成课堂 篇6

曾听一位著名特级教师说过:“课的开始, 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 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 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精彩的导入往往像磁石, 深深地吸引学生;像重锤, 敲打着学生的心灵;像钥匙, 悄悄开启着学生的心扉。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 要对课的导入这一细节进行精心预设, 以收到“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这是我上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对称图形》预计的一课堂引入:猜一猜 (一) :

师:我这儿有几张漂亮的图片想作为礼物送给大家, 待会我们玩一个猜图游戏。我出示图片的一半, 谁先猜出完整的图片是什么, 我就把图片送给他, 好吗? (将一幅完整的对称图行对折后出示给学生, 让学生观察都原图的一半, 此时学生个个兴致很高, 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并能结合生活经验猜完整的图是什么)

猜一猜 (二) :

出示教材第12页花瓶图一半, 让学生猜。

师:这是什么?学生很快猜是花瓶

师:是不是花瓶?我们一起看看 (图展开后只是半个花瓶, 打破原有定式思维, 学生很诧异。)

师:大家想一想, 另一半的形状、大小该是什么样, 同学们剪一剪 (学生积极参与, 并动手实践认识)

……

本课伊始开展猜图游戏, 用精美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 引起学生的好奇。整个游戏既富有童趣又有挑战, 而后出现的半个花瓶, 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

二、抓住学习亮点, 演绎“生成”过程

亮点最具代表性, 能代表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亮点最具先进性, 是先进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练习》时有这样一题:3瓶饮料15元, 有36名学生, 每人一瓶, 36名学生要付多少元?

师:同学们自由解答。 (教师巡视发现本班有多种解决的方法)

(1) 汇报交流

生1:3瓶饮料15元, 那么一瓶就是5元, 36人每人一瓶, 付的钱就会有36个5, 3得付180元. (大部分同学的解法) 。

生2:36里面有12个3, 把3瓶饮料15元看做一整体, 就会有12个15, 也是付180元.学生在讨论中所表现出来的聪明才智, 大大地超出了我们的预想。自主探究能给予学生证明自己的机会, 使他们体验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的生成, 同时在这个生成的过程中推动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确实,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推进的。一方面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轨道行进, 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况、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在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 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另一方面, 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学过程到实际进行着的教学过程, 从教到学再到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教学智慧, 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喜欢数学课, 喜欢数学, 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适时回应反馈, 梳理“新知”

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 来自学生的资源大多处于原生状态, 往往是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 这就需要老师自始至终研究学生, “选择”学生的创新信息, 引领学生把教学过程向更高水平推进。在“选择”中需强调的是:不是学生说什么都一样好, 没有任何取舍, 而是要优选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优选的标准:一是有利于全面实现数学课程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二是符合数学学科学习的规律;三是符合数学教材、学生和生活实际。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可以个别解决;对学生提出的常识性问题, 可以当堂解决;师生当堂解决不了, 可以在课外想办法解决;对一时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 也可作为一种悬念, 鼓励学生今后继续探究。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经常以“活动”贯穿教学始终, 在适时问一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谁想评价一下这位同学的想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试一试好吗?学生在活动中相互启发, 交流, 师生共同寻找, 探究, 体验, 掌握数学的知识, 思想和方法, 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

四、开放延伸, 回归“生活”

“从生活中学数学, 把数学知识向课外延伸”。就是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 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黄爱华老师曾提到了“数学课堂的实践延伸”, 他的主张是下课之时, 应该让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持续探究的态势, 所以数学老师在即将下课时应该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其实值得课后延伸的实践活动有很多, 例如:学习测量, 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后, 布置回家测量门、窗、床等物体的长度, 并做好记录;学习找规律后, 为教室里的黑板布置美丽的花边;学习简便计算后让学生在购物时加以运用;学习统计知识后请学生统计感兴趣的项目绘制统计图表;六年级的孩子学习利息知识后可以去银行存定期存款……这些作业, 涉及收集整理、手工制作等多项训练, 且富有一定层次性。让具有不同水平、不同方法、不同个性的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广泛地学习、快乐地学习。学生除了在数学课上学数学、用数学外, 更多的时间则是在数学课外学、课外用。数学课堂的时间延伸, 就是要让学生深入生活, 最大限度地拓展数学学习的空间、时间及学习内容, 激发学生数学的兴趣, 调动其积极性, 在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养成时时想数学、处处学数学、事事用数学的好习惯

数学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 学生一旦对其发生了兴趣, 就会深深的喜欢上它。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 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 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因此, 我们教师就要从每一节课、每一个练习的设计扎扎实实地做起, 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 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 从而彻底打破应试教育的弊端, 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

摘要: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 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 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 教学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 在课堂中常常会出现教师事先难以精确预料的问题情景与偶发事件, 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这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是形象的, 更是多元的, 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 更是有个性的。那么教师如何及时开发和利用这些有益的问题, 使之上升为教学“资源”, 教师又如何及时抛弃或转化这些无益的问题, 使之不演变成教学的“垃圾”, 使教学正常化?这时我们教师更应关注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 使之生动、有效、有利、有益。

动态课堂 篇7

【关键词】 动态课堂;课堂活力;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课堂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并没有发挥出重要的教学作用与价值,小学生不可在数学课堂中被动地接受数学理论知识,应该能够在动态化、多元化的教学氛围和平台中自主汲取多元化理论。同时,在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上,学生们才能够更多地参与到动态化数学活动中,数学教师才能够发挥出更大的教学作用。因此,笔者将结合自身数学课堂教学实际经验记忆动态生成课堂的具体措施和方案谈谈如何有效创设动态数学课堂,提高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活力。

一、注重收集课堂中的动态信息资源

如今,小学数学教师们要想开拓动态生成课堂,打造动态教学模式,就一定要积极研究如何有效收集更多的动态信息教学资源,帮助学生们提高资源汲取效率。通过对动态课堂教学研究可以发现,小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对新知识表现出完全的陌生感,而是在其固有的知识理论基础上实现再创造和再升华,也就是说小学生们并不需要在数学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教师们的知识讲解,而是应该以自主获取信息为主,这样才能将他们的学习思维完全调动起来,学生们才能够更多地接触广阔的数学信息资源、拓宽数学视野等等。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动态生成课堂教学准备过程中收集动态信息资源是一个非常有必要的环节。

在小学数学教学进入教学改革的新阶段后,教师们完全可以摆脱书本教材的条件限制,灵活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实现数学课程与实际生活的完美结合,这样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数学教师该如何将生活资源有效整合到数学教学课堂中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保持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度,尤其要仔细关注学生们的日常生活,这样才能够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引发出来,使他们完全融入到动态生成课堂氛围中。

比如,在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书本教材中给予的漫画来引导学生们思考自身生活周围中涉及到角的事物,例如“足球门、教学楼、单杠”等等,这些都是引导学生们思考角的意义的重要途径,学生们往往在这些动态的生活化信息中能够对角产生独特的感性认识。这就是灵活利用生活资源的典型代表,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积极贯彻动态生成课堂的教学理念,并投身于理论与生活资源的链接过程中,提高数学课堂整体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动态生成过程中的资源整合

在动态生成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与学生需要一个二向多元互动过程,这样能够将整体小学数学资源整体呈现出来,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资源渗透理解能力。小学生们在数学学习阶段中逐渐表现出一定的学习能力差异,在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将动态生成过程中的资源有效整合,提高学生们的理解层次并丰富学生们的视野认知度,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教学资源流失。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积极研究动态生成过程中的数学资源,帮助学生们获得长足进展,不断通过信息收集来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动态资源,使其能够完全掌握在动态生成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方法。

比如,在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生活中的“分数”思维角度来引导学生进行动态课堂的学习。例如,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将一个西瓜切成几瓣,分给大家吃,因而我引导学生们思考在切西瓜的过程中包含了哪些具体的分数思想,让他们在“切西瓜”这一动态数学信息中思考分数该如何用具体的生活化语言来描述,如何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等等。

三、注重把握动态课堂中的知识结构

学生们在动态课堂的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一个更加灵活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教师们也需要给学生们提供一个更加灵活的学习环境和更加广阔的认知空间,让学生们能够更加认识到自身的课堂主体地位。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们在动态资源的展现过程中去自主发现问题,并自我探究出数学问题的结论,以此让学生们完全融入到动态生成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1.课前生成体验

在动态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生们更加需要一个课前生成体验过程,这样就能够对即将要学的内容形成一个感性的认识,逐渐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在小学数学教学的新形势下,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前多做类似主题的题目,在做题过程中产生感性的认知体系,持续性累积数学理论经验。

比如,在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条形统计图》的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就给学生们安排了用条形图进行统计的任务,使其能够逐步融入到条形统计的学习氛围中,我让学生们就最近一个月的天气情况进行统计,将小到中雨、大到暴雨、晴天、阴转多云等多种天气状况记录下来,通过条形统计的方式进行结果探究,以此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有效加快动态课堂教学进程。

2.认知结构生成

课堂教学的45分钟是学生们进行数学认知的主要生成过程,学生们需要在这45分钟里进行长足体验与感受,因此数学教师要让学生们能够以动态思维角度去分析课堂上的问题,并能够自主思考、探究以及推理等等。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发展改革过程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注意到学生才是教学过程的根本,在动态生成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立足学生这一坚实的基础,并紧密结合新版小学数学教材,帮助学生认清数学理论架构,提高数学知识框架意识。同时,必须要积极引导学生们融入到数学动态生成课堂中,提高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焕发出新时期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光彩。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上一篇:2024年春季学期体育工作计划下一篇:关于国有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