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农业规模经营问题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谈农业规模经营问题(精选8篇)

谈谈农业规模经营问题 篇1

郑永华

近年来,温岭市的农业规模经营有了较大发展,农业生产效益逐步提高,农业产业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方向发展。特别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各种惠农、扶农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落实,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2007年以来,随着猪肉价格的不断上涨,粮、油、禽、蛋等农副产品价格轮番上涨,引起CPI的一路攀升,据最近媒体报道,由于国际大米价格上涨,大米出口国纷纷削减出口比例,使得各级政府更加关注与重视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求问题,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为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本文通过对温岭市农业规模经营现状、问题的分析,为今后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供各级领导参考。

一、发展现状

温岭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非常适宜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但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温岭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匮乏。近年来,随着我市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流向二、三产业,土地逐渐向种田能手和经营大户集中转移,农业规模经营初显端倪。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简称二次农普,下同)资料,到2006年底,经营10亩以上的规模户达到4919户,经营面积12.94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6.3%,其中经营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达到402户,经营面积5.0万亩。温岭的农业规模经营经过几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1、专业生产、品牌效应。温岭的农业规模种植始于2000年的大棚西瓜,逐渐发展到果蔗、大棚葡萄、西兰花、水稻、各种蔬菜等多种农作物。规模逐渐扩大,向着生产规模化、布局集中化、运作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一批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产品。目前,全市共有193只农产品注册了商标,57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使用权,72只农产品获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玉麟”牌西瓜本地年种植规模发展到8万亩,并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品牌和拥有了自主产权,2007年荣膺“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玉麟”牌西瓜风靡全国,畅销华东。“温联”牌果蔗2007年发展到3.4万亩,成为浙江品牌农产品,畅销上海等华东市场。西兰花年播种面积在万亩以上,短短几年已成为新兴的优势产业,产品质量和价格在国外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还有叶芥菜、茭白、葡萄、早熟梨、高橙、杨梅等在市场上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近年来,我市从五个方面来发展规模效益农业,推进农业品牌化:一是大力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以产业化推进农业品牌化。逐步形成了东部沿海西瓜、中北部平原果蔗、南部山区温岭高橙、西南部山区半山区温岭草鸡和白毛乌骨鸡、东北部葡萄等六大特色产业为主导的区域化特色农业结构模式。二是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以标准化推进农业品牌化。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的轨道,从1998年开始,我市陆续制定了玉麟西瓜、温联果蔗、温岭草鸡、温岭高橙、葡萄、早熟梨、优质大米等25个农产品73项地方系列标准,使主要农产品生产有标准可依,为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提供了标准质量控制和检验管理规范。三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组织化推进农业品牌化。全市建立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96家,其中省级示范性合作社4家。入社农户4323户,带动农户4.5万户,达到一个特色产品至少有一家合作社带动的目标。四是加强市场营销宣传,以信息化推进农业品牌化。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分别在南京、上海、温州、杭州等大中城市多次召开“玉麟”西瓜、“温联”果蔗、大棚葡萄推介新闻发布会。五是政府扶持、培育品牌,以制度化推进农业品牌化。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财政每年安排400多万元扶持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200万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150万元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对获国家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称号、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的农产品,分别给予不同奖额的政府奖励。扶持政策的出台掀起了农业品牌开发的热潮。

2、规模经营、效益提高。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是继农村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之后,用现代科技、现代工业、现代管理方式改造传统农业的必然结果。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最终实现农业增产、土地增效、农民增收。近几年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为应用机械化作业和农产品运输创造了有利条件。据农业部门调查,按照目前的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产特点,经营规模在30—100亩为效益最佳。规模化经营可有效应用先进生产技术,如高产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测报防治技术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规模化经营比农户分散零星种植效益好、产量高。据温岭调查队粮食产量抽样调查,2007年早稻受水稻黑条矮缩病和二化螟危害,零星种

1植农户防治措施不到位,造成早稻减产,平均亩产327.5公斤。种粮大户防治得当,早稻平均亩产417.2公斤。箬横镇岁坊村种粮大户王某2007年承包耕地200亩,种植早籼稻180亩,亩产460公斤,晚糯稻200亩,亩产430公斤,出售稻谷收入30.2万元,政府种粮直补1.8万元,扣除成本28.65万元,年净利润3.35万元。据农业部门2007年调查,规模种植西瓜平均每亩净收益1600元,果蔗2000元,早稻41元,晚稻322元,西兰花1000元,茭白5000元。

3、异地承包、跨区经营。近年来,温岭深入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成效显著。据2007年统计,全市共有26家农业企业、5404农户,在省内外建立农产品基地20个,面积达32万亩,年创产值19.5亿元。分布地域遍布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涉及产业涵盖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海洋捕捞等,经营方式灵活,有合资、合作、独资、订单签约等多种形式,并且具备相当规模。如温岭箬横西瓜合作社在海南、广东、广西、江苏等地建立生产基地1.7万亩,甚至到国外种植,被媒体誉为“追着太阳种西瓜”。

跨区域经营大大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内容,据统计,我市“走出去”的农户人均年创造产值2.6万元,比全市人均GDP高44%,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4、种粮直补、保险解忧。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几年来市政府连续出台了粮食种植补贴标准和提高早稻收购价格,对早稻种植者、全年稻麦种植面积2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农业部门认定为运作管理规范的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员及种植水稻主导良种的农户,实行政府直接补贴,补贴力度逐年加大。同时,鼓励粮食生产者“走出去”建立粮食基地。支持本市企业和种粮大户到产粮区建立稳定的粮源基地。凡到省外承包土地三年以上,自行种植粮食,并将粮食返销本市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主体,可享受政府粮食直接补贴。此外还提高了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环节补贴标准,对应用水稻机械化插秧作业或接受植保合作社服务的农民,继续以“农机作业券”的形式补贴。为保护种粮农户利益、提高粮食安全提供政策保障。但是随着农资价格和人工费用不断上涨,使得政府补贴大打折扣。

我市地处东南沿海,受自然灾害影响较为严重,农民“多年致富、一灾致贫”的问题较为突出。从2006年4月开始,温岭作为全省11个试点之一,全面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实行保费财政补贴,农险品种为水稻、大棚蔬菜(瓜果)、生猪、鸡、鸭等5种。2006年全市共参保农户1148户,保费总额264.20万元(占全省的26.18%),赔款金额570.71万元,简单赔付率为216.01%。2007年全市共参保农户1487户,保费总额486万元,赔款金额590.9万元。政策性农业保险为农户撑起“保护伞”,解决了规模户和种植大户的后顾之忧,为稳定农业生产、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5、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农业规模经营离不开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技术创新、研究和技术服务支撑。全市开展以服务“三农”、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为内容的“

十、百、千、万”工程活动,实施超级稻示范推广,开展水稻优质高产示范竞赛和万村优质高产示范活动。2007年推广水稻轻型栽培技术11.5万亩、水稻优质品种26.5万亩、稻鸭共育2.1万亩,应用单季稻强化栽培技术8.3万亩、“五改”高产技术9.1万亩、双百工程15.1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面应用,同时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防治和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甬优6号超高产栽培集成技术研究推广》2006年获浙江省农业丰收一等奖。《玉麟西瓜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成果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突破了我国南方湿润多雨地区长季节栽培的技术难题,取得品质优、产量高、上市季节长的成效,被专家评价为“是我国西瓜生产技术的一大创新,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玉麟”西瓜栽培技术除在“中国大棚西瓜之乡”——温岭全面应用外,还辐射到海南、广东、上海等15个省市。《设施西瓜连作丰产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成果获浙江省农业丰收二等奖,突破了西瓜不能连作和有新途径控制枯萎病发生的重大技术难题。

今年我市与浙江省农科院签订了全面合作发展特色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框架协议书,进行技术协作对接,重点帮助我市解决西瓜根结线虫害防治技术、大棚葡萄裂果防治技术等8项急需解决的突出技术难题。

二、存在问题

目前,我市的农业规模经营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推进规模化经营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现实的问题,主要有:

1、土地流转机制尚不健全,扩大规模经营难度大。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我市土地资源更加稀缺。一方面是土地资源的紧缺,另一方面却是季节性抛荒、全年性抛荒现象十分普遍,造成有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据台州市农业局调查,2007年全市全年性抛荒面积0.86万亩,约占耕地面积的0.4 %;季节性抛荒面积23.1万亩,其中冬季抛荒21.7万亩,占94 %,温岭不同程度的存在。抛荒的主要原因有:一

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二是散户种植比较效益低;三是零星种植水旱混作、粮经混播造成管理困难;四是对抛荒行为的处罚缺少法律依据。尽管我市已建立耕地抛荒“黑名单”制度,但作用有限,关键在于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因此,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是解决抛荒问题的根本所在。目前,我市的农业规模经营主要分布在箬横、滨海、新河、松门等村留地集中的沿海镇村、原国有农场和部分已开展土地流转的村。囿于现有的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农村土地分散、零碎,使得扩大农业规模经营难度大。

2、跨区经营权益难维护、技术服务难跟进。跨区域经营的企业或者农户在外地经营过程中,权益经常受到侵犯。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在承包土地过程中,往往遭遇当地村民单方面毁约,甚至连承包款都无法要回;二是在农业品牌运作中,遭受假冒等侵权行为时,往往难以维权;三是在生产过程中,特别是瓜果类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遭遇各类盗窃事件时,往往得不到有效处置;四是在外企业和大户难以享受到当地政府的优惠政策。

跨区域农业经营已普遍实施规模化经营,具备解决一般性技术问题的能力,但遇到突发性问题时,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如因不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在高温下使用农药而产生药害、不了解土壤条件而产生的作物缺素症、2006年上海突发“烟粉虱”西瓜虫害等等。此类突发性事件经常造成严重损失,甚至灭顶之灾。而农技部门因无法详细准确地掌握跨区域经营地的生产条件及遇到的问题,难以为经营户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

3、“绿色通道”开通不彻底、农业保险项目不全面。从2005年3月份起,我省运输农产品的车辆享受在省内所有收费公路(包括高速公路)免费通行的“绿色通道”待遇,大大降低了农产品运输成本,搞活了农产品流通。但是,该政策仅对省内牌照车辆,省外牌照车辆并不能享受到同等待遇。譬如温岭至上海530公里高速公路8吨货车全程收费610元,省内的运输车辆免去了610元,但是如果使用省外的车辆,这笔费用又免不了,农民还是没有受益。温岭生产的西瓜、果蔗、葡萄等一大批优质农产品,90 %销往市外,其中50-60 %出省销售。由于省外牌照车辆不能享受同等待遇,在我省运输农产品没有积极性,农产品生产旺季,本省车辆又运力有限,导致不少地方出现农产品运输难问题。

自2006年开始在全市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两年来,虽然增强了农业抗风险能力。但还存在一些缺陷:一是部分保险条款赔付条件设置不合理;二是农险品种不全面,没有涵盖主要农产品,例如果蔗、葡萄、梨等没有列入农险品种;三是农保赔付率过高与保费收入偏低矛盾突出,影响农保企业的可持续经营。

4、农资上涨、工费提高、影响生产效益。据温岭调查队调查,2007年种粮大户种稻每亩生产成本约670元,其中:育秧50元、机耕70元、机收70元、机灌20元、化肥130元、农药30元、移栽120元、晒工20元、喷药40元、管理120元。2007年10月以来,农资价格普遍上涨,人工工资费用全面提高。据物价部门今年4月份调查,化肥零售价格同期平均上涨35.8%,其中:尿素23.5%、碳铵28.3%、磷肥24.1%、钾肥60.0%、复合肥48.0%、复混肥43.7%;农药不同程度上涨,尤以有机磷农药涨幅较大,平均在35%;种子价格相对稳定。另据调查,农膜上涨5%左右,柴油上涨10%,农工工价提高10%。农资价格的上涨,人工费用的提高,农业生产成本将上升15%,对种植业的规模发展将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对粮食生产影响更大,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国家应采取宏观调控措施,稳定和降低农资价格,保护生产者的利益,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经营者年龄偏大、文化偏低、信息不灵。据“二次农普”资料,2006年末,在全市4.8 万种植业从业人员中,年龄在41岁以上的占84.6%,文化程度初中以下的占98.6%。由于农业规模经营者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对农业科技新知识的掌握和接受能力弱,对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不利。农业缺乏年轻高素质的后备人才。

一些规模种植户,特别是初入规模种植的农户,由于对市场行情、种植信息不了解,盲目“跟风”,一旦农产品生产过旺,就会出现销售困难。例如种植户周某2007年3月种植的100多亩大白菜遭到冷遇,成片大白菜无人问津,烂在菜地。又如种植户王某2005年冬种了150亩冬花菜,收成时因冬花菜卖不出去,只好全都腌制成了咸菜,共腌制了25万多公斤咸菜,虽然陆续卖出几批,到2007年4月仍有20多万公斤未销售。

三、对策建议

要吸取生猪产销不平衡导致肉价上涨的教训,保障粮食安全、保证农产品供应,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大力倡导农业规模经营,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充分利用有限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产出效率;积极发展跨区域经营,实施“市外温岭”战略;继续稳定和完善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农业发展规划,创造有利于规模农业发展环境。

1、探索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应以土地的适度集中经营为前提,没有土地的适度集中经营,规模化经营就发展不起来,没有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就发展不起来。要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必须探索和解决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

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在坚持农民自愿、依法、有偿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有效途径,制定和完善土地流转有关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组织、引导和管理作用,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把土地整理、发展高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治理土地抛荒与土地流转工作结合起来。村级集体组织要针对具体情况确定土地流转的办法和措施,采取委托转包、反租倒包、土地互换、股份合作、季节性流转、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2、开拓市外农业基地,实施“市外温岭”战略。我市人多地少,要鼓励企业和农户市外创业,实施“市外温岭”的战略,探索“走出去”扶持政策,切实解决他们生产经营中的维权难、技术服务跟进难的问题。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跨区域经营登记联系制度。对在外从事农业企业和农户由当地政府和农业部门登记,设立农业跨区域经营资料库,以加强联系,跟踪了解动态,及时排忧解难。二是建立跨区域纠纷调处机制。政府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做好对跨区域农业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建立纠纷调处机制,以政府名义加强与各地方政府的联系,强化纵横向沟通协调,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产品维权等方面难题,维护跨区域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跨区域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三是引导建立行业协会,健全跨区域农业服务。在跨区域经营地建立行业协会,当地农业部门通过行业协会做好信息服务,及时为农业企业、农户提供国内外农业市场、技术信息,使企业掌握更多的信息,规避投资风险。整合资源,为农业“走出去”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撑和产品流通营销服务,帮助跨区域经营农业打响品牌,实现增效增收。

3、加大农业扶持力度,稳定农业基础地位。要把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攻方向,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巩固完善强农惠农政策,稳定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实施农业“四个一”工程,选准一批主导产业,发展一批产业基地,建立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一批产业品牌,做优做强区域化、特色化、品牌化现代农业。坚持以有效保护生态和耕地等资源为基础,发展绿色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生态化建设,提高农村、农业、农民的保障水平,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做好农业十个方面的政策扶持:一是要加大财政投入,保障支农资金落实;二是要完善种粮奖励政策,保护粮农利益,保障粮食安全;三是要扩大农业保险品种,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四是要彻底开通全国农产品免费“绿色通道”,减少流通环节成本;五是要增加科技投入力度,做好科技攻关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六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七是要扶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八是要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九是要推广“万元田” 种植模式和轮作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十是要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鼓励大学生投身农业创业,培育农业后备人才。

谈谈农业规模经营问题 篇2

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曾极大地促进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和农业生产发展, 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其超小规模、超高零碎和高度分散化经营等固有的弱点正逐步显现。一是土地按人口平均到户, 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狭小、地块零碎;二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带动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三是农民收入过低, 城乡差距拉大,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人们一直探讨能否通过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 解决上述难题。

二、研究的四个主要内容

农业规模经营的倡议者认为:农户经营规模普遍不经济, 这是农户收入低的关键。要逐步缩小工农收入差异, 只有靠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逐步转移和土地集中, 靠减少农户数量、扩大农户土地经营规模, 改造农业生产方式 (刘福垣, 1989) 。但是, 农业规模经营的思想源于工业企业的经营实践, 工业企业的经验是否同样适合于农业生产领域成为学界争鸣的热点之一。

1、农业规模经营的效率问题

对照工业企业的规模经济的来源, 学者们着重从要素的可分割性、分工和生产组织的效率角度, 用已有的经验数据检验等角度去探求农业生产领域是否同样存在规模经济的问题。

(1) 关于要素的可分割性。林毅夫 (1994) 和罗必良 (2000) 认为, 规模经济的根源是要素的不可分割性, 但其不可分割性可以得到缓解。他们实际上否认了农业生产领域中大型机械设备对规模经济的决定性影响。但是, 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具有不可分割性的要素虽然不是大型机械设备, 并不意味这种要素并不存在。较早时期李建德 (1984) 和李建德 (1990) 都阐明了这一点。

(2) 关于分工和生产组织的效率。对于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分工问题, 学者们有比较一致的观点, 即由于农业生产中劳动对象的生长周期长、季节性强, 农业生产中的协作, 不可能像工业企业那样, 不同工序由不同的劳动者分工协作进行, 而只能采取简单协作的方式进行。这种由简单协作而产生的效率还比较低下。同时, 农业生产难以落实严格的经济责任制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大。因此, 集体经济组织的效率相对于家户经营而言是比较低下的。这里, 家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经营单位, 其效率得到进一步确认。

(3) 关于规模经营效率的经验数据检验。在考察农地经营规模对土地产出率的影响时, 不同的资料数据支持着不同的结论, 如罗伊·普罗斯特曼等 (1996) 列举世界银行对肯尼亚小农场和大农场的对比研究, 表明规模在0.5公顷以下的农场的每公顷单产是规模在8公顷以上农场的19倍, 前者的劳动用量也是后者的30倍。类似研究支持农业生产中的规模效益是很微弱的, 甚至是农场规模与生产效率呈反比关系的结论, 认为小农场的生产率一般高于大农场。但是, 瑞定杰和康赛优 (2000) 对菲律宾的研究显示, 总体上小型农田的面积在逐步增加到4公顷的时候生产率保持上升趋势, 超过4公顷之后生产率呈下降趋势, 但面积小于0.5公顷的农田的生产率是很低的, 而且不会高于大面积农田的生产率。国内的研究也出现类似的状况, 以至于有学者 (徐明华, 2000) 认为农业规模经营的利弊尚待权衡。

2、农业规模经营与我国国情问题

我国人多地少, 劳动力资源丰富, 耕地和资本相对短缺, 为此人们从两个层面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

(1) 关于要素禀赋与规模化道路选择。张培刚 (2001) 提出, 我国的农业生产不可能采取美国和加拿大那种以土地规模求效益的做法。美国农业的规模效益, 实质是以本国较廉价的土地和资本替代劳动, 而我国应走一条充分利用劳动力、发挥独有的产品和自然资源优势、节约土地和资本的规模化道路。但是,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农业面临的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在这种背景下, 杨润广 (2004) 认为, 不搞农业规模化, 就会由于与国外农产品竞争失败, 而把大量的农业生产者抛向社会。左和右都会产生离开土地的农业劳动力, 这是不能跨越与回避的。因而他的主张就是通过政府行政手段, 迅速地实现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对此, 孙彩梅 (2005) 认为, 通过迅速扩大农地规模来提高我国本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是违背经济规律的, 是要付出代价的。她否定抛弃我国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的做法, 反对推动土地集中的激进主张。

(2) 关于剩余劳动力转移。据估计, 我国现在农业劳动力为4亿上下, 其中, 剩余劳动力在1.8亿至2亿之间 (谭崇台, 2002) 。要实现规模经济, 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够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温铁军 (1997) 认为, 中国只能以劳动密集就业于国家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第一国策 (宁可水平低、速度慢) ;辅之以全面开通城乡壁垒, 调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以此促进农地上承载的过剩人口实现非农转移。杨润广 (2004) 认为, 可以采取退耕还林的办法, 用数百亿资金安置数亿离田农民, 从而快速实现农地的大规模经营。这些倡议一是离不开政府雄厚财力的支持, 二是在解决了一个难题的同时是否会带来更多的难题, 有待人们研究。相反地, 梅建明 (2002) 认为, 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 与此相适应,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是一个长期过程。的确, 农业结构的调整, 乡镇企业的复兴, 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空间。只是这个过程是渐进的、漫长的, 决定了农业规模经营也是逐步地缓慢地向前演进。

3、农业规模经营的适度问题

人们早期认为, 在既定条件下农业劳动者尽其所能可以经营的土地量即为规模经营的适度量。由于其忽视了要素间的有机构成, 之后被补充为, 在保证土地生产率稳定前提下, 劳动者所能经营的实际土地量。但是这个观点忽视了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愿望, 在机会成本的影响下农民可能放弃对土地的经营。因而最后充实为, 为了达到或超过当地其它行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农业劳动者在稳定和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前提下所能经营的土地面积。在实际的研究中, 为了简单方便地说明主要问题, 学者往往只是关注某一个制约条件。如徐建忠 (2007) 认为, 农民进行土地规模经营, 一个必要条件是扩大规模所获得的收入水平, 应该在当地城镇的最低工资和当地城镇劳动者平均收入之间, 并由此计算出淮安市王家嘴村劳动者平均的适度规模在17.26亩到34.52亩之间。尽管从世界范围看, 农业中土地面积是衡量经营规模的最常用指标, 但仅以土地面积作为衡量规模经营适度的标准是远远不够的, 它漠视了由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集约使用所形成的规模效益。

4、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条件问题

一般而言, 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离不开一些基本条件, 如大批农业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 并有稳定的收入;当地具有较好水利设施和必要的技术设备;比较健全的农业服务体系;农业经营者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等。近些年来, 农业领域的确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如农民收入的构成变化, 即来自非农产业的比重接近50%, 工资性收入占1/3, 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80%左右, 来自非农产业和进城务工的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家庭农业经营收入的增长, 在收入增长总额中所占份额很小 (王梦奎, 2004)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农业服务化水平上升;农村劳动力文盲数降低;农机化水平提高等。有人据此认为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时机已经成熟, 而反对者则认为近几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又实行各种直补政策, 农民惜土如金, 多数农民打工还没有获得相对稳定的非农收入, 各地条件相差很大, 违背农民意愿, 操之过急地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只会事与愿违。

三、反思和简评

纵观围绕农业规模经营展开的论争, 人们的分歧依旧多于共识。这除了人们看问题的视角差异之外, 农业生产本身的复杂性也是重要的原因。例如土地产出率不仅受到土地规模大小的影响, 而且受到农业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劳动力和资本投入、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农业社会化程度、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政府的补贴政策的影响。在众多因素的交互作用下, 土地规模的大小造成的影响淹没其中。正是这样, 恰好从另一个方面论证了土地“1+1”的集中并不意味着真正的规模经营, 如同温铁军 (1997) 谈到的农户“1+1”的集中不等于规模经济一样。

很少有人否认, 农业发展总的趋势是土地经营规模会逐步扩大。只是对于这个实现过程的选择大不一样, 有的主张激进, 有的主张渐进。总的来看, 农业经营规模必须同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农业生产的外部环境相适应, 与不断变化的实际相适应, 既要考虑农户的经济利益又要兼顾农业的社会效益。

应该看到,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包括经济尚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 土地流转尽管程序不是非常规范, 流转的规模也不是很大, 流转的范围并不广泛, 但它的确一直自发地悄然地进行着, 土地流转和适度集中既是一种必需, 也是一种必然。探讨如何提高这些已形成了一定经营规模的农户的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对于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将具有更加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摘要:农业生产要素的可分割性, 经营组织的效率, 人多地少的国情, 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规模经营的实现条件等问题, 都是农业规模经营问题研究者着重探讨的话题, 在具体的理论观点上存在一定分歧。总的来看, 农业经营规模必须同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相适应, 同时既要考虑农业的社会效益又要兼顾农户的经济利益。目前关注和研究如何提高己经形成一定经营规模的农户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对于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将具有更加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业规模经济,家庭承包经营,适度规模经营

参考文献

[1]刘福垣:规模经营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求[N].光明日报, 1989-5-6.

[2]林毅夫:9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问题与展望[J].管理世界, 1994 (3) .

[3]罗必良:农地经营规模的效率决定[J].中国农村观察, 2000 (5) .

[4]李建德:从农业规模经济看责任制形式[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984 (4) .

[5]李建德:再论农业规模经济——与王成德、郭正模同志商榷[J].争鸣, 1990 (4) .

谈谈果树规模经营的技术特点 篇3

一、宽行密植

为了实现提早结果、优质高产,果园的种植密度要求比较大,但是行距应比较宽,即实行宽行密植。笔者考察过法国波尔多郊区的Castang果树农场,面积近1万亩,平均亩产稳定在3000千克左右,苹果树栽培一般行距为5米,株距为1.25米,每亩栽107株;桃树行距5米,株距1.5米,每亩栽89株。宽行密植行向要求为南北向,这样光照利用最为合理。宽行密植最大的优点是利于机械化操作,一般打药机、采收果实的运输机都能开进果树行间,开沟施肥等也都能用机器代替人工,因此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二、篱壁式整形

利用宽行密植可扩大行间,但是随着果树长大,行间会逐年缩小,当果树枝展到2米时,5米的行距只剩1米的空间距离,机器难以再进入果园。为了保持行间的距离,欧美发达国家大都采用篱壁式整形,即株间连接在一起排列成墙壁似的绿色篱笆,所以叫篱壁式。篱壁的厚度大约1米,这样可使5米的行间保持4米的空间,以方便机器进入。每行果树都拉3~5道铁丝,一般用木柱立架,拉上铁丝(和葡萄架相似)后将果树的主要枝条固定在铁丝上(如图1)。

篱壁式整形除了便于机械化操作外,还可以开张枝条的角度。只要把直立枝变成平生枝,就能形成结果枝提早结果。篱壁式整形把枝条横绑在铁丝上就是拉枝开角,解决了修剪上的难题,因以绳子代替剪子,必然能提早结果、丰产、稳产。这种方法还可以增加枝条的负载量,有利于防止风害。由于树壁不厚,故光照均匀,果实着色好,药也容易打透,能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另外,由于行间较宽,也有利于绿肥的生长。

三、矮化树冠

要让树墙基本上保持1米宽、3米左右高,则必须使树冠生长矮小。矮化树冠的主要方法有:

1. 应用矮化砧木。在欧洲,苹果矮化砧木主要有英国东茂林试验站研究的M26、M9、MM106,梨树用作砧木,桃树用GF305等。在我国,柑橘用小叶型的枳、红 檬都有矮化作用;苹果矮化砧已研究几十年,果农应逐步明确适宜的砧、穗组合,达到标准化。

2. 选用矮化品种。各种树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都会产生变异。美国从“红星”苹果中选出短枝型的矮化品种“新红星”,从“新红星”中又选出的一些新的矮化品种成为美国苹果的主栽品种。除苹果外,其他果树也都发现有短枝型的矮化品种。获得矮化遗传性状除了杂交育种外,自然界往往通过芽变而产生,广大果农在生产实践中也应仔细观察。

3. 整形修剪和化学控制。通过整形修剪,可控制树冠的生长,主要需少短截或不短截,只是疏剪开展角度,结果以后回缩修剪,不长徒长枝,可使树势缓和。有些果树生长过旺,可在春季施用少量多效唑(PP333)控制树冠生长。

4. 以果压树。生长与结果是互相矛盾的,生长旺盛结果就少,结果多生长就弱。特别是幼树,生长过旺不但结果晚,而且还引起树冠高大,造成田间管理非常困难,因此必须使幼树提早结果。枝条结果后,由于果实的重量使枝条弯曲,形成平生枝和下垂枝,有效地控制树冠向高生长。平生的枝条削弱了树体顶端优势,容易形成花芽而连年结果。笔者在意大利Palermo大学、地中海国家柑橘遗传研究中心进行合作研究时看到,他们的柑橘园都是用以果压树的方法,使果树生长矮小,果实举手就可以摘到,不仅田间管理非常方便,而且结果多的同时树体并不衰弱,能保证柑橘优质、高产、稳产。

四、滴灌和喷灌

灌水是保证果树丰产的主要措施,欧美发达国家基本都采用滴灌和喷灌的方法进行灌水与追肥,其中滴灌更为普及。我国果树栽培上滴灌和喷灌也早有应用,但很不普及,不少地区把滴灌管道埋在土中,这样滴头很容易堵塞,而且堵塞后很难检查出来,同时也会影响土壤耕作。

滴灌和喷灌基本上不需要人工管理,白天、黑夜都可以自动进行,还可把可溶性的尿素、磷酸二氢钾、硫酸钾、氨基酸液肥以及各种微量元素等加入压缩罐,滴入或喷到田间,因此非常高效、省工、节水、省肥,利于果树吸收,成本也不高。但要求果园为规模经营,一个小型滴灌系统可管果园100多亩,大型滴灌系统可管几千亩。

五、行间种绿肥

现代化的果园,果树行间大多数种植绿肥,绿肥不仅是很好的有机肥,而且方便雨后机器进园进行打药、采收等作业。为防止杂草过盛影响绿肥生长,最好在第一年将果园的杂草彻底灭除,杂草种子也要清理干净,待第二年再因地制宜播种绿肥。一般间种禾本科和豆科绿肥,绿肥带宽3~4米,果树下1米多宽不播种,需喷除草剂灭草。

六、消灭病虫害

我国果园管理在病虫害防治上是最薄弱的环节之一,费工很多但效果往往较差,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 种植果树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不只是考虑果树能否正常生长结果,还必须考虑到病虫害防治是否适宜。例如葡萄的虫害不多而病害严重,主要是霜霉病,霜霉病在秋季雨水多的地方难以控制,而在我国西北地区,秋季雨水少、湿度小,就很少有这些病害。因此发展葡萄特别是建酿酒葡萄基地,应该在甘肃、宁夏、新疆地区。猕猴桃的病害很少,适宜在长江流域气候潮湿的地区发展。枣树枣疯病很严重,而且目前无法治疗,发病后只能将树砍掉,而盐碱地区的枣树很少发生此病,因此枣树特别适宜在环渤海湾盐碱地发展。

2. 发展抗病虫害的品种。现有的果树品种抗病性差异很大,例如梨黑星病在鸭梨、砀山梨上特别严重,而雪花梨则能抗黑星病;从美国引进的“红地球”葡萄很容易发病,形成早期落叶,而从日本引进的“巨峰”葡萄对霜霉病和黑痘病有很强的抗性。另外,很多苗木携带病毒,必须通过发展无病毒苗木来防治。

3. 病虫害的防治要趁早,而且防要重于治。北方地区种植草莓多在温室或塑料大棚中进行,长期重茬后土传病害严重,由于棚室数量有限,又难以实现轮作。解决方法是在夏季温室大棚闲置时期,给棚室灌水后封严,杀死土壤中的病菌,为秋冬季种植优质高产草莓打下基础。

很多果树害虫有趋光性,利用诱虫灯在夜间诱杀成虫,是一种高效、省工的防治方法,目前较科学的是频振式杀虫灯。这种诱虫灯适宜于规模经营的大果园,每10亩左右设1个,连片果园多处设诱虫灯效果最好。

大量害虫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到翌年春季出土上树为害;也有的害虫在土中化蛹越冬,翌年春季化成蛾飞出,防治前必须了解它们的出土时期,以便进行土面封杀。土面封杀的药剂可用对害虫具有很强杀伤力的辛硫磷或乐斯本。这种农药遇光会分解,在阳光下有效期只有2天;而在不见光的土壤中,有效期可达2个月。如把浓度高的辛硫磷喷在土壤表面后,再用耙子耙1遍,使农药大部分被土盖住而不见光,这样土面就形成了封杀作用。土面封杀的方法也适合规模较大的果园。

4. 采用先进的喷药机械。美国的果园基本上都采用迷雾式的后喷打药机,机器从树行间开过,后边随即喷出呈迷雾状的药液,可以使全部树冠都均匀地喷上农药,1个人1天能喷150亩。由于人坐在打药机前面,机器走得较快,药从后面喷出,故驾驶员不受农药污染。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还用人工加压的喷雾器,条件好的用机动式喷雾器,1个喷雾器需要3个人共同作业,打药时在果树四周来回转圈,既费工又打不匀。另外,我国有很多山地果园,打药机开上山比较困难,现有的老果园行间窄,机器也很难进入。针对这些果园,笔者建议可大力发展管道打药。即动力部分固定在果园中间,将管道分布到果园各部分,而后再接上喷枪打药。管道打药由于药液不需要来回运输,是一种节省能源的打药方式(如图2)。

套袋是我国果农在苹果、梨等生产上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可以起到降低病虫为害、保护果实的作用,但套袋使果实品质明显下降。如果通过其他管理措施保证果园基本上无病虫害发生,则不必进行套袋,这样既省工又降低了成本,还保证了果品高产优质。

以上几点是对果园规模经营的建议,读者应因地制宜采用,不能生搬硬套。

以规模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篇4

周顺增

现代农业的本质是集约农业,要求生产资料、科学技术、金融资本、农业装备的集中使用和有效管理,藉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近年来,唐海县抢抓曹妃甸港区建设机遇,以打造临港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为目标,以四个集中”即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种养大户(农业公司)集中、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集中为总揽,大力推进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进程,积极向规模化要效益,向专业化要产出,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工增收。

一、加快土地流转,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充分发挥国有土地“统”的优势,以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各场镇农业公司为平台,加速土地经营权流转,2010年土地流转面积8万亩,流转率达到30%,位于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彻底打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生产观念,让更多土地(资源)向规模经营户和农业公司、专业合作组织集中,培育优势产业基地。目前,全县有100亩以上的种养殖户510户,200亩以上的种养殖户175户,500亩以上的规模种养殖户67户,1000亩以上的种养殖大户36户,其中有龙头带基地、园区加农户、科技种养加、全程机械化、休闲农家游、农机服务类等十余种基地建设类型,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实施科技管理,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按照“区域设置、综合建站,科技引领、辐射带动”的原则,在全县建成了一、四、八、十、十一农场五个基层区域农技推广站,每个推广站下设农业站、林业站、水产站、农机站、新能源站、土地流转站和农产品质量检测站7个专业分站,区域农技推广站建设位于全省前列。我县与河北省农科院合作建设的滨海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面向曹妃甸港区建设需要,大力实施科技攻关,现已培育出耐盐碱苗木、蔬菜、耐旱作物以及水稻优新品种四大类、50余个,通过积极示范推广,达到了一个品种成方

连片经营,一种养殖模式千亩以上示范,全县水稻优新品种覆盖率达到70%。今年农业部对我县国家级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组织验收,平均亩产达720.52公斤,超额完成国家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田700公斤/亩产量指标。

三、培育龙头企业,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在巩固唐丰米业、三旺食品、京东鸡场等龙头企业基础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一批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狠抓国际绿色农产品加工生产基地、万亩有机水稻生产加工基地、农业高科技生态园区、唐山红日畜牧养殖加工等一批新上项目规划开发,以龙头带动基地建设,现已培育出千亩以上的优质稻米种植基地11个,年存栏5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园区42个,年存栏万只以上的蛋鸡养殖园区19个。特别是顺应曹妃甸发展大势,积极引导设施农业纵深发展,九农场依托场内果菜批发市场,带动棚菜种植达10000亩左右,农工年人均增收8000元;唐海镇立足城郊优势,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工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吸纳民间资本6000多万元,吸引种植大户建设千亩设施棚菜种植项目,推动循环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园区内智能温室、日光温室、生态餐馆、千方沼气示范区、休闲垂钓区、新型猪场示范区、污水处理示范区、农技培训中心以及花卉交易市场、蔬菜批发市场等功能区全部投入使用后,将以公司加专业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机制,建设龙头,带动基地,创建品牌,培育产业。

四、加强农业装备,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围绕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我县每年都要投资数千万元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都要争取上级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发,尤其是抓好水稻规模化经营、高效旱作农业发展区内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近两年来,我县抓住国家加大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机遇,广泛宣传,因势利导,掀起农机购置热潮。全县现有各类农机具2.7万台,累计购置插秧机223台,联合收割机33台,通过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近两年争取市以上补贴资金1100万元,拉动农工投资4000余万元。四农场、唐海

镇两个场镇实现了水稻全程机械化,全县机械化综合作业率达到60%,机收割达到80%以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谈谈农业规模经营问题 篇5

作者:马孝芳

市委二届十次全会对以统筹城乡的思路推进安康发展作出全面部署,为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根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安排,2010年9月中下旬,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先后深入到汉滨区河西镇、建民镇,平利县长安镇,旬阳县吕河镇、甘溪镇进行了调查,了解掌握了我市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一些基本情况。

一、主要特点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把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流转、促进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实施突破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宣传引导,倾斜政策扶持,完善体制机制,注重跟进服务,着力推动农村土地向种养大户和规模企业集中,促进了农村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截止2010年6月底,全市累计流转、集中经营农村土地57.5万亩,常用耕地规模经营占比达到20%,其中转包21.1万亩,转让6万亩,出租18.2万亩,互换2.3万亩,股份合作1.1万亩,其他形式8.8万亩。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优势区域率先集中。汉滨区建民镇、河西镇生态农业科技园和蔬菜基地,汉阴县月河养殖小区等,都集中在月河川道和316国道周边;石泉县城关镇杨柳新区,平利县长安、八仙、洛河茶叶基地,旬阳县吕河、甘溪烤烟生产示范区等,也都主要集中在川道浅丘、公路沿线和城镇周边,这些地区交通便利,土地连片,灌溉和耕作条件相对较好,便于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生产条件相对优越,土地率先向规模经营集中。

第二、主导产业推动规模。据统计,已经流转规模经营的土地,发展烤烟9.4万亩、茶饮7.7万亩、养殖4.3万亩、蚕桑4.1万亩、魔芋1.9万亩、蔬菜1.7万亩、中药材1.5万亩,主导产业建设用地占规模经营土地面积的79%。在主导产业建设突出的地区,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势头较好。汉滨区以发展林果产业为主导,流转集中经营土地7.08万亩发展林果经济,占全区土地流转面积的60%;平利县流转集中经营土地7.03万亩发展茶饮,占全县土地流转面积的64.7%;旬阳县流转集中经营土地5.89万亩发展优质烤烟,占全县土地流转面积的46%,这些土地使用密集性的农业主导产业建设,加速了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第三、龙头大户聚集土地。白河县兴达公司在仓上镇天宝村流转土地6000亩建设苗木花卉基地,订单种植中药材;陕西宜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汉滨区大同镇流转土地5680亩,建设生物质能源基地;平利县长安镇凌久成、洪善存两户茶叶生产经营大户共流转土地1948亩,建设现代高效茶叶示范基地;旬阳县棕溪镇王院村党支部书记陈分新,在汉滨区河西镇二档村和旬阳县吕河镇江店村共计流转土地1600亩发展烤烟。目前,全市规模经营农村土地100亩以上的大户683户,1000亩以上的大户25户,龙头企业和产业大户带动了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第四、规模经营小型为主。统计显示,我市土地规模经营,虽不乏千亩以上的龙头大户,但为数不多,全市5.1万土地转入户中,规模经营100亩以上的仅占1.3%,全市土地转入户户均经营土地11.2亩,有的县均只有六、七亩。规模经营小型为多,至少可以说明,我市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尚处在初级阶段,土地流转主要在农户之间进行,转入户总体实力不强,规模经营的能力不足。

二、存在问题

1、规模经营大户不足。由于我市农业生产条件总体比较差,农业产业化程度比较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不高,农民经济实力有限,外部资本尚未对农业土地资源给予足够关注等原因,致使我市规模经营大户少,经营主体薄弱,制约了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开发。

2、抵御风险能力较差。我市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比较薄弱,气候、地质等自然灾害频繁,而农业生产基本没有进入保险业务范围,如遇较大自然灾害造成减收甚至绝收,规模经营大户损失较大。汉滨区河西镇蔬菜基地、旬阳县吕河镇烤烟科技示范区,2010年都遭受了特大暴雨洪水灾害,损失惨重。

3、生产融资问题突出。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基础建设投入大,资金使用周期长,劳动密集,对流动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当前各金融部门贷款门槛普遍较高,农村由于存在所有制障碍,土地及地面附着物等,都没有纳入商业银行有效担保抵押物范围,土地规模经营大户普遍存在贷款难。个别规模经营大户甚至因资金缺乏,无法及时兑付劳动力工资等,影响了正常生产经营。

4、经营管理比较薄弱。目前我市从事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管理和服务的人员,基本上是农民就地变身,大多只能从事小规模的种、养、加和低端的农业生产服务,传统经营意识明显。一些种养大户缺乏管理知识,对规模经营的大面积土地,依然采取传统农业生产的方式经营,管理粗放、责任缺失,降低了生产工效和经营效益。

5、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主要是土地规模经营市场供求信息不够畅通,缺乏土地规模经营中介组织,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得不到沟通,导致一方有土地流转无人承包开发,另一方涉农企业和承包商需要农地却找不到可用的资源。农业产品产销机制也不够健全,农业企业和销售经营单位之间相互信息不通,存在农业产品有求无供和产品积压两相背离的现象。

三、几点思考

——壮大规模经营主体。一要大力扶持发展主导产业。围绕烤烟、茶饮、蚕桑、蔬菜、畜牧、中药材等土地需求量大的农业产业,调整和优化生产布局,中高山地区发展林果、烤烟、蚕桑、中药材,川道地区发展蔬菜、茶饮和规模化养殖,大力推进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二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促进龙头企业发展订单生产,建立原料基地,实现农工结合、农商(超)对接。加强对农民的创业技能培训,通过现代农业科技创业、创新培训,把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培育成农业生产种养大户,增强他们转入土地的欲望和能力,领办农业企业。三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土地是资源,也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要素。要利用好这一资源和要素,制定优惠政策,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实制定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政策措施,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从土地出让金中安排一部分土地规模经营发展基金,用于开展土地整村流转的示范、土地流转信息化平台建设,培育、引进产业化经营主体和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对土地形成集中连片规模经营达到一定面积的,给予一定数额的财政补助。对土地流转形成的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通过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和项目,优先享受财政、农业、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安排的基建类和财政专项补助项目,捆绑资金使用。加强协调引导,对土地规模经营大户在税收、用电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努力拓宽融资渠道。一是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把规模经营主体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每年安排一定额度的农业信贷资金,对实力强、资信好的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给予一定的信贷授信额度,简化贷款手续,实行优惠贷款利率,加大对农业规模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二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信贷业务品种,加强“银保”业务合作,采取保险公司承保和产业大户联保,逐步扩大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和林权抵押贷款范围,依法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和股权、应收账款质押贷款,推动开展农房、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地面附着物抵押贷款,拓宽农村融资渠道。三是充分发挥市财信担保公司作用,开拓创新担保方式,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切实解决贷款担保难问题。

——不断强化风险防范。规模经营不可能改变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并且风险防范更加迫切和重要。要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由相关职能部门牵头组织,确定几个主导产业,从相关项目扶持资金中列支一部分经费,市、县财政再拿一点钱,建立政策性保险基金,采取财政补贴的办法,引导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降低农业生产规模经营的自然灾害风险。要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和价格联结机制,大力推广订单农业,确保规模经营大户在农业产品市场价格有较大跌幅的情况下,获得基本的效益保障。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土地规模经营的实质,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支撑,综合运用农业科技、优良品种、现代设施等措施,兴办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企业。因此,规模经营业主,既要掌握农业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更要学习借鉴工商管理的体制机制来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才能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这正是我市土地规模经营业主目前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行之有效的办法,组织他们参观学习、交流经验,以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谈谈农业规模经营问题 篇6

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5%。

一、做法

按照“制定方案、组织实施、完善提高”的总体思路,扎实稳妥地开展试点工作。

(一)适应需要,创建市场。试点中主要把握了以下三点:一是在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高,劳动力有充分转移的地方创建。二是在人均土地面积较多的地方创建。三是结合国家土地治理和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创建。

(二)政府推动,加快建设。一是加强领导和指导。试点区(市)、乡(镇)两级党委、政府都出台了专门指导意见,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每年都召开专题工作会议或现场会议予以推动,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二是加大投入。各试点区(市)把推进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措施来抓。三是各级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二、三产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施“阳光培训”工程,转移农村劳动力,扩大社会的土地流转需求,为创建和繁荣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创造了条件。

(三)建设平台,完善功能。试点单位都建设了档次较高、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交易服务大厅,各镇(街)的有形市场以服务“三农”为中心,普遍开展了“六项”服务。即土地流转交易、劳动力转移、农产品供求信息、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农村财务委托代理等。

(四)健全机制,规范交易。主要体现在“三个一”,即有一套健全的市场管理机制,有一个流转信息收集、反馈、发布网络体系,有一套规范的市场交易程序。每个流转市场固定交易日,整个交易工作由镇(街)流转信息联络员、收益评估员、合同鉴证员、村流转信息员共同组织完成。

二、成效

一是创新了农村土地使用制度,促进了农村家庭承包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和完善。一方面,通过市场的有效配置作用,使农村土地进入市场,依法、自愿、有偿、规范流转,既实现了土地的市场价值和保障功能,又实现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了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创新,达到了“稳制活田”的目的。另一方面,农村土地有形市场的运营,市场发挥了配置土地资源的主导作用,政府主要起到示范、服务和引导作用,避免了建设现代农业中的不适当行政干预,避免了私自流转形不成规模经济,效益差、纠纷多等问题,保持了农村社会稳定。

二是实现了农村土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通过土地流转有形市场的运作,受让土地的企业或种植大户,为了获取租地成本外的更大收益,不再从事传统的粮食种植,而是通过技术、资金投入,集约发展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以实现其经营目的。

三是实现了农业增长方式和组织形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土地的规模化流转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了标准化的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与基地经营业主签订合同,基地业主按合同约定进行标准化生产,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利益联接体。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和组织形式的转变,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四是拉动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一方面,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的市场运作,不愿经营土地的农户可以及时转出土地,使流转农户“进”可以放心地进城务工经商,“退”可以凭借土地承包权,有稳定的流转收益保障,避免了农村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来回流动,促进了城市化、工业化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土地的规模流转,能够有效地吸纳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

五是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市场化的土地规模流转,使农民的收入明显增长,流转土地的产出效益成倍增加,规模经营户的收益丰厚,多方面的期望效益得以实现,土地流转既健康有序,又避免了纠纷,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启示

1、创建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引导农村土地进入市场自愿、依法、有偿、规范流转,既稳定了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制度,又活化了农村土地使用权。这一流转机制的建立,促进了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稳定和完善。

谈谈农业规模经营问题 篇7

一、磴口县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主要模式及现状

1. 龙头企业带动型。

近几年,磴口县陆续引进、培育了一批大中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泰顺、中粮、上海佳格、蒙牛、食为天等。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实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公司+协会+农户”模式,发展规模经营。如中粮公司,为寻求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与沙金苏木巴音毛道嘎查合作,通过村集体返租倒包农民土地,租赁集体土地达到5000亩,实行现代化作业,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成功入驻及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拉动,明显优化了磴口县农作物产品结构和畜禽品种结构,形成了一批新的品牌产品。

2. 种养大户或能手带动型。

一是养殖大户带动型,近几年,奶牛养殖户迅速发展,有的养殖户突破家庭养殖模式,出现家族或雇工养殖模式,有的还转包了其他农户的耕地以扩大养殖规模。这种模式稳定发展、覆盖和带动的农户最多。二是以三盛公水利枢纽等名胜景区为依托,以黄河鲤鱼为品牌,使磴口县渔业养殖户迅速发展。磴口县境内共有内陆水域6.2万亩,经营千亩水域以上养殖户6户,而且养殖户的规模化经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种植大户带动型,种植户的规模化发展,充分体现了磴口县沙区面积广大,河滩湿地资源丰富的特点。如沙金苏木巴音温都尔嘎查农民刘耀宗,全家5口人,拥有耕地800多亩,年纯收入达到50多万元。除此外磴口县还有19家企业入驻乌兰布和沙漠,1000亩土地以上河滩湿地规模经营农户5户。

3. 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带动型。

位于补隆淖办事处的磴口县蜜瓜产业协会,以“协会+农户”“协会+经纪人+农户”为主要发展模式,由协会派技术员负责全程技术服务,指导农户按照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统一操作。2009年,华莱士规模化经营面积达到5000亩,亩均纯收入2000元以上。像这样以协会带动农户进行规模化经营的还有制种玉米和番茄协会,规模经营面积达到40000亩。

4. 特色产业集聚型。

在利好农业政策的支持下,磴口县温室产业得以迅速发展,特别是在城郊地带和110国道沿线一带,规模化经营面积达800亩。在经营规模上以隆盛合镇协成村百亩温室群为代表,按照“集中连片,突出特色,优质高效,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建成磴口县高效温室规模化经营基地。在种植品种上以温室华莱士最为著名,其经济效益可达12000元/亩以上,较好的可达40000万元/亩。

二、磴口县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主要做法

1. 稳定农牧区。一是狠抓农牧区土地(草场)承包合同管理工作,力争使承包合同到户率达到95%以上,使磴口县90%的耕地纳入承包合同管理。使农牧区基本经营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使农村牧区得到进一步稳定;同时为农牧区土地(草场)流转,规模化经营做好前期和准备工作。二是组建县、乡两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搭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及时化解土地流转纠纷,保障土地流转顺利进行,促进农牧区土地规模化经营。

2. 搞活沙区。磴口县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可开发利用的沙地面积426.9万亩,黄河水穿沙而过,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宜梭梭、肉苁蓉等沙生植物的生长,适宜规模化开发、经营。在宜开发沙区以政府政策引导为主,进行高起点规划设计,打造规模化、现代农业新区。以出台优惠政策,把引入大企业,引进大项目作为重中之重。目前已有19家企业进入乌兰布和沙漠,进行开发创业。

3. 大力培育、培养农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流通大户等服务组织,提高服务能力,打造流通领域的规模化农业企业。

三、农业规模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业规模化经营领域问题。

目前在磴口县农区,依然是地少人多,农村劳动力绝对剩余的情况,农业的发展还处在政策倾斜和补贴时代,还不适宜于土地规模化经营,要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就得在经营方式上拓宽思路,创新实践。规模经营应以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农村社会稳定为目标。如组建农村科技服务组织、流通服务组织并提高其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进行规模化经营。其次在大农业上做足文章,特别要努力培养占地面积少,经济效益高的规模养殖业,渔业等。三是因地制宜发展沙产业,引进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开发、经营。只要思想不僵化,形式多样化,大胆创新,磴口县多领域,深层次的农业规模经营一定会实现。

2. 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劳动力问题,从磴口县整体情况看,有农区人口5万人,劳动力2.

9万人,农区约有耕地25万亩,在村劳均耕地约14亩。根据调查统计和测算,目前劳均耕作25~35亩土地是正常水平,农村劳动力除季节性剩余外,绝对剩余8000~10000人。因此,如果在农村实行规模化经营,还会产生更多剩余劳动力。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认真解决这一问题。核心是就业和转移,重点是目前收入水平不降低,方向是大力发展县域工业(包括引进工业)和二、三产业及小集镇建设,保证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大多数农民收入水平同步提高。

3.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数量较少,组织化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总数为14个,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成长中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专业组织化程度较低,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急需政策的规范、引导。经营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是种养大户、流通大户出身,又是典型的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从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民企业家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协会的领路人,在思想上有差距、在认识上有待提高。

4. 农业企业周期长,前期投入高,效益低,发展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

由于农业企业固定资产总量少,在金融部门信任度较低,获取金融机构贷款的总量比较小。因此,本土农业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引进的也是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

5. 扶持资金不到位。

磴口县属典型的农业大县,财政穷县,财政实力较为薄弱,政府自身没有能力对集体土地流转、规模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扶持、帮助。另外,虽然各上级财政支农资金逐年增加,但对引领农业规模化经营趋向的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等起不到实质性作用,达不到扶持效果。

四、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集约化水平的建议

1. 站在全县大农业角度,全力做好农业规模化经营工作。

磴口县农区有耕地约25万亩,可开发沙区426.9万亩,可养殖水面约3万亩。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在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和输出上下功夫,在提高农业科学技术含量,农业劳动生产率上加大投入,大量引进大企业以消化吸收剩余劳动力。农、林、牧及相关行业要围绕本职工作,组建各自的科技专家服务组,大力推进科技人员下乡入户,把先进实用技术和各种有用的信息及时送到农民手中,增强其科技致富能力,使磴口县农业规模做到最大,经济效益提到最高。

2. 大力培养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经营管理人员和新型农民。

要围绕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民的需要,认真开展实用技术和创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增强他们发展农业规模化的实际能力。

3.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确定经营模式。

引导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农户参与规模化经营,多样化发展。

4. 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产业经济。

建议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以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但用优惠的政策引进企业,还要用优势的资源扶持企业,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企业,使进来的企业有前途,农业有发展,规模化经营有保障。

5. 强化苏木(镇)、办事处农业服务中心的服务职能。

谈谈农业规模经营问题 篇8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精神,按照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连片治理土地为基础、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提高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试点探索。一切从实际出发,合理确定经营规模,不贪大求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鼓励多种形式的试点探索。

——正确引导,农地农用。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约束,确保适度规模经营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权益、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态环境,重点支持发展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规模化生产。

——发挥优势,综合开发。立足农业综合开发职能,找准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着力点和结合点。发挥综合开发的优势,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联合开发,积极探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

——创新驱动、注重实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通过贷款贴息、先建后补、股权投资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新项目扶持方式,探索民办公助等管理模式,调动项目主体建设、管护的积极性。

二、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载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三)集中连片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家庭承包、分散经营仍将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要继续重视和扶持普通农户发展农业生产。以乡、村、组为单位,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合理规划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地平整、田肥沃、渠相通、路相连,为促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实现统一农机化作业、推广良种良法、生产管理以及产品销售创造条件。

(四)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支持力度。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要充分发挥其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作用。试点阶段,主要选择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项目区域范围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扶持,对个别流转耕地面积较大的,也可以在项目区域范围以外单独立项扶持。降低合作社等申报主体成立时间和单个项目治理面积等“门槛”,简化项目申报程序;探索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多种扶持方式;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按照谁申报、谁实施、谁管护的原则,将项目建设和管护权一并移交;扩大资金使用范围,财政资金除用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可对育秧设施、粮食晾晒烘干设备、仓储物流、农机具库棚等配套设施进行适当补助;放宽具体措施投入比例限制,可以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对农、林、水、电、路以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中的某些环节或单项措施进行扶持。

(五)建立财政补助形成资产交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有管护新机制。继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补助形成资产交由农民合作社特别是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有和管护试点,扩大试点范围,跟踪试点成效,及时总结经验。建立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使用、管护一体化的新机制,保证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成果长期发挥效益。

(六)吸引金融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农垦集团、龙头企业等法人实体以及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贷款、融资担保等方式获取资金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对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贷款,中央财政予以贴息。拓宽融资渠道,除政策性银行外,把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款也纳入贴息范围。允许采取银行贷款、财政补助、自筹资金“三位一体”、贷补结合方式,吸引金融资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加快建设进度。

(七)发挥部门项目行业优势和示范作用。把部门项目纳入到农业综合开发全局和各部门工作大局中统筹考虑,推进部门项目与地方组织实施项目有机结合,提高整体建设水平。加强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力争实现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规划设计、同步建设实施、同步发挥效益。进一步调整部门项目扶持重点,优化支出结构,更好地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三、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八)延伸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化源头是农户、终端是市场,完整的产业链条能及时传导市场信息,带动农户规模化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继续完善产业化经营项目财政补助和贷款贴息政策,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基地、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流通服务体系等环节的扶持,形成全产业链生产,让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放心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基地。支持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合理分工,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取更多利益。

(九)完善扶持政策。放宽立项门槛,将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纳入扶持范围,实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全覆盖。合理引导工商企业到农村发展良种种苗繁育、高标准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等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支持龙头企业采取订单农业、“企业+合作社”、“企业+农户”等模式,带动农户发展规模化生产。引导加工、流通领域龙头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以产业基地(园区)为平台,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集聚度。

nlc202309042042

(十)探索产业化资金投入新机制。探索利用股权投资基金、股权引导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共同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贷款贴息扶持力度,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发展。扩大产业化经营项目“先建后补”试点省份,探索财政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模式。

(十一)推进两类项目有机结合试点工作。按照“依托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扶龙头”的要求,推动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两类项目有机结合,将两类项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组合实施,最大限度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集成和示范效应,着力打造区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农业竞争力,明显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四、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支撑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十二)支持农民合作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发挥农民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涉农企业等各类合作组织的作用,支持其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鼓励项目区农户组建用水户协会,合理收取水费,为农田灌排用水、设施管护提供低成本、便利化服务。加强部门项目建设,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推动全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特别是土地托管服务试点项目建设。

(十三)搞好农业科技示范推广服务。支持采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在项目区大面积集成推广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品种技术,把科技推广与规模开发更加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项目区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允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主选择科技示范推广依托单位,推动其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直接合作,实现供需对接、“研技推”有机融合的科技推广模式。

(十四)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农产品流通环节扶持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仓储及冷链物流设施,向乡镇和农村延伸生产营销网络。探索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支持政策,支持企业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及信息化建设。发挥供销社扎根农村、联系农民、点多面广的优势,与农民开展合作式、订单式生产经营服务,搞好产销对接、农社对接,提高服务的规模化水平。

五、有关要求

(十五)加强组织落实。各地区、中央农口部门农发机构要按照本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采取一种或多种形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试点中需突破现行政策规定的,需报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同意后予以实施。

(十六)及时总结经验。要密切关注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认真归纳总结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做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形成专题报告及时报送国家农发办。国家农发办将通过建立《农业综合开发简报》专刊、《中国农业综合开发》杂志专栏等形式,定期发布各地区工作开展情况。

(十七)强化激励考核。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把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工作开展情况作为一项重要因素,资金分配向工作积极性高、试点成效明显的地区倾斜,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对工作成绩突出的省级农发机构,国家农发办将予以表彰。

上一篇:开展创建“文明机关”活动的自我检查报告下一篇:党小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