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工会工作在班组的重要性与其作用
在生产班组建设中作用的思考
工会组织作为工人阶级的组织结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在企业生产班组的建设中,做好工会工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重大机遇。工会的性质决定了其工作就是做好员工利益和企业发展的协调关系。重视这种协调关系,无疑丰富和充实了工会工作的内容,激发了工会工作的活力。认真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与基本要求,深刻分析这一重大任务给工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积极发挥工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摆正位置、明确态度,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而工会在班组中的作用,只要班组的工会组织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就能有效地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进程,提高企业快速发展的步伐。
一、构建和谐社会给做好工会工作带来了几个作用
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以人为本”。高度重视人的问题,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企业的主体,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对于企业的发展,其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工会是做人的工作的,当人被推崇到这样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时,无疑为工会做好人的工作、做好员工的工
作创造了有利的思想基础和社会环境。在基层班组,落实这一工作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全面提升班组员工的思想基础和社会条件,企业搭建平台,员工完成动力创建。
其次,和谐社会高度重视利益关系问题。它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自身物质与精神之间关系的和谐,即利益均衡、机会公平、心态平和。工会做为协调利益关系工作的群众组织。重视利益关系问题,无疑丰富和充实了工会工作的内容,激发了工会工作者的活力。此外,和谐社会高度重视社会组织的作用。它强调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行政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重视社会组织的作用,无疑为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拓展了广阔的社会空间和活动领域,搭建了良好的平台。班组工会组织在全面落实上级工会精神的基础上,实现班组建设为企业发展服务,就有了坚实的依托。
二、构建和谐社会给工会带来了新的挑战
首先,和谐社会中员工的需求更加多样,层次更高,领域更宽。不仅是基本层次的需求,如经济利益的需求,还包括政治层次的需求、精神文化层次的需求;不仅有生存层次的需求,还有发展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层次的需求等。这给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不能提升工会工作层次和领域,有效满足员工这种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工会组织就有可能被员工冷落。
其次,和谐社会中社会利益与劳动关系的多样化,造成协调难度加大。和谐社会作为社会结构与员工内部结构合理、关系协调的社会;工会不仅要参与协调劳动关系,还要参与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不仅要参与协调劳动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劳动者内部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等。对工会的协调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此外,和谐社会中社会组织多样化,员工选择空间增大。目前活跃的各类人事招聘,或多或少地对员工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人才资源的竞争,为员工的发展创造了发展的空间,给企业的管理、和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果工会不能尽快掌握竞争机制的工作方法,就有可能使一些员工疏远工会维护权益的渠道,最终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问题之一:工会组织用于工会工作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在工作时间、责任心程度以及业务熟练等方面明显不足,由于兼职工会本身有自己的专业工作,平时很少有精力和时间去谋划工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全面兼顾工会工作,使很多该做的工作没有及时做或没有做好,一方面增加了工会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工会组织建设。问题之二:工会组织员工专业知识缺乏,工会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有限。由于工会对专业知识的要求程度不是很高,导致工会组织在员工培训和在教育方面的力度显得明显不足,工会员工整体专业知识缺乏, 更缺乏工会法律、劳动法
律、劳动工资、社会保障、劳动争议调解、劳动保护等方面专业知识,在工会工作创新与发展中,往往茫然不知所措,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影响了工会的正常发展。
问题之三:不重视工会工作,尤其是企业的个别车间和部门,多数班组工会组织,主要作用或职工认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主持、主办节日文娱活动,逢年过节走访慰问员工家庭,而其做为职工群众的一个组织,为职工办实事、释疑解惑,引导班组员工参与班组管理的作用不明显或已丢失,班组工会与车间管理的有序衔接不够,从而使班组工会在企业各车间和职工当中所处的地位受到冲击和削弱。
三、如何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在班组建设中的作用
怎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工会组织在企业班组建设中的作用,不但要客观认真的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更要有明确的发展思路,确立当前和长远的发展目标,不但要充分发挥在组织领导中的作用,同时也要发挥在生产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做到和企业的发展和谐一致。
上面提到的三大挑战,一是从内部,体制内原有的员工有可能对工会工作的满意度不高,导致员工积极性的流失;二是从外部,体制外的各种合法或非法组织,以各种合法或非法手段影响员工,影响员工情绪。所以,单纯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只有机遇而没有挑战,这本身就是一种隐患,就是一种挑战。
班组工会成员要努力成为素质高、业务精的专家。对于广大工会员工而言,要成为素质高、业务精的专家,并非一蹴而就的轻易之举,这是一个比较长的实践过程。为此,探索社会活动方式。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企业才能生存,生产经营才会顺畅;坚持“以科学为先导,以技术为支撑,以工会为依托,以管理为保障”的企业人性化发展思路,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道路。围绕企业的发展思路,逐步改变过去单纯围着单位开展活动的工作方式,探索形成一套新的运作方式。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搞好与企业发展的关系,使自身的工作方式方法与社会的运行节奏相互衔接、相互协调。这既有利于工会作用在班组的充分发挥,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
因此,要善于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参与公益事业等社会活动,完善工会组织领导下的维权机制,开发社会各类资源,从而延伸工会的手臂,形成班组工会与企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关于发挥工会组织
在生产班组建设中作用的思考
一、教育的功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个社会要实现和谐, 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必须都能正常地发挥功能, 协调发展。和谐社会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由于社会是由各个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 只有当它的各个子系统都能实现良性运行又能互相协调时, 整个社会的和谐才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的子系统, 必然会在和谐社会的实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系统本身是否能够良性运行, 是否能够与其他系统协调发展, 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实现快慢甚至实现与否。那么教育这个系统是如何通过自身的运行对其他社会子系统发挥作用的呢?这主要体现在教育系统所具有的功能上:
1. 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培养现代化国民
社会化是教育最直接、最基本的功能。在传统社会, 只有少部分人在人生的一定时间内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实现社会化。而在现代社会, 特别是在实行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 个体的社会化普遍地要经历正规学校教育, 而且在时间跨度上也越来越长, 由于工作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从幼儿到成人乃至老年, 都有人通过教育实现不同阶段的社会化。正是通过学校教育, 个人获得了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从而得以顺利地步入社会。也正是通过学校教育, 教育系统不但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受教育者, 还把国家的意识形态、社会的规范价值观施诸于受教育者, 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成员。另外, 在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构建中, 教育还担负着通过社会化使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获得更大更全面的发展的任务。
2. 教育的经济功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教育的经济功能是巨大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教育发展的好, 就能够有力地开发人力资源, 提升国民整体素质, 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根据胡鞍钢、熊义志对20世纪以来, 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先后出现的后进国和地区追赶先行国的三个成功范例的研究发现, 每一次成功的经济追赶都同时伴随着成功的人力资本追赶, 而且在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追赶的相互关系上, 人力资本的追赶一般先于经济赶超。后进国和地区都是通过政府教育制度的创新推动教育的飞跃式发展, 实现人力资本的快速追赶, 由此带动经济的快速追赶。由此可见, 我们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 就必须重视教育的发展, 通过教育改变我国相对落后的人力资源状况,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注入强大动力, 充分发挥出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 教育的政治功能———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列宁曾谈到, 世界上没有脱离政治的教育, 教育总是服务于一定的政治目标的。这个论断指出了政治与教育之间无法割离的关系。一方面, 教育发展的好坏快慢总是与统治阶级的政策息息相关, 而统治阶级总是通过教育来提升本阶级的文化素质, 从而提高执政能力, 使政治管理趋于科学化, 同时也通过教育把本阶级的意识形态灌输给国民, 取得意识形态上的相对一致;另一方面, 教育又是国民政治社会化, 培养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渠道, 从而使国民能够广泛地参与政治。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当中, 同样需要教育在这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 教育的文化功能———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对文化的传承、传播、创造三个方面:一方面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传统, 维系民族同一性的重任。通过教育, 民族的文化传统得以一代代地传承、积累, 而受教育者也因此获得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 通过教育的传播功能, 可以普遍的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 使文化成果得以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当然, 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固然重要, 但仅仅如此无以使一个民族真正走向进步, 当代中国教育最重要的文化功能还应该归结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上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唯有保持文化上的先进性, 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基石。如果说保持文化上的先进性, 就是不断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那么, 教育可以说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第一部门。教育通过它对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使受教育者得到更全面更自由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激发出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 从而真正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二、教育与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
阶层结构是一个社会结构的骨架。只有骨架协调健康了, 才可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的根基就在于能够形成一个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那么, 什么样的社会阶层结构才是合理的呢?从国际上的经验和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 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至少应该具有这么几个特征:第一, 社会阶层结构在总体上呈橄榄形, 两头小, 中间大, 中间阶层在社会中占大多数, 起主要作用;第二, 各阶层间具有开放性, 社会流动渠道畅通, 社会流动率高;第三, 后致性规则成为主要的社会流动规则。
从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这些特征来看, 在它的形成过程中, 教育必然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受《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研究报告的启发, 下面结合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现状, 着重分析教育在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中何以重要。
总的来说, 社会阶层结构在历史上经历了从封闭到开放的发展过程。在传统社会里, 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主要通过统治阶级的阶级安排来实现, 先赋的条件特别是阶级、阶层出身成为决定个人社会地位的最重要因素, 各个社会阶层之间等级明确, 越往上的社会阶层越封闭, 尽管也有像科举取士、经商致富、从军立功这样的渠道, 但从总体上讲, 个人实现社会地位上升的条件和机会有限, 社会流动规模小, 流动率很低。在这样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中, 教育的作用只是在几个有限的阶层上升的通道中占据主要地位, 但在整个社会阶层结构形成中的作用十分有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 一些传统部门被淘汰, 大量的新兴部门和新增岗位出现, 同时政治制度的变革使得明确封闭的阶级、阶层界限开始变得越来越开放, 个人通过自身努力获取更高社会地位的机会大增。这样, 频率快、规模大的社会流动就成了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形成的主要途径, 更重要的是, 后致性规则逐步成为社会流动的主要规则, 由于教育的普及, 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 教育因素在个人社会流动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就中国而言, 同样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里自不用说, 社会阶层结构非常封闭, 甚至在1978年以前, 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 中国社会整体上趋于封闭, 先赋性规则成为社会流动的主要规则。像教育这样重要的后致性因素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要让位于诸如制度安排、阶级出身、政治身份这样的先赋性因素。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 整个社会才变得越来越开放, 社会阶层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雏形已经在中国形成, 当然这个雏形还不是公平、公正、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 该缩小的阶层没有小下去 (农业劳动者还占44%) , 该扩大的阶层还没有大起来 (如社会中间阶层只占约15%) , 整个阶层结构的形态呈洋葱头形。从这种特征来看, 今后要推动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 必须缩小底层, 壮大中间阶层, 在这个过程当中, 教育是必须重视的巨大推动力量。
根据《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研究报告的发现,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正在形成一种现代社会流动模式, 后致性因素对个人地位的获得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 中国的职业结构渐趋高级化, 未来10年左右, 职业高级化水平将有一个跳跃式的提高, 中国的社会中间阶层也将有一个跳跃式的扩大。由此便可见教育在今后我国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 后致性因素成为社会流动的主要决定因素, 而在后致性因素中, 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又是最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 职业结构高级化的趋势对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有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 才有获得这些高级职业的可能, 尤其是在个人谋求初次职业时, 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现代社会知识和能力的取得主要是通过接受教育。可以说, 能够接受何种程度、何种质量的教育对于个人在社会阶层结构中能够占据什么样的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中国现代慈善事业肩负的光荣任务。民生问题就是群众的利益,百姓的生活。民生大如天。老百姓的问题解决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才是实实在在的。只有在政府做好救助工作,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发挥好慈善事业的重要补充作用,让全体人民都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有了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才能万众一心,共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发展慈善事业是人民的期盼是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美好泉城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和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央领导同志还就社会救助工作作出“不要漏掉一家困难户,一个困难群众”的重要指示。这些重要论述,阐明了慈善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做好慈善事业指明了方向。
一、发展慈善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慈善事业是一项由公众参与、平等互助的志愿行为。虽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有一定差异,但公众教化、心灵共济、崇尚文明社会调节的功能是共同的,崇尚慈善的理念彼此相通,热心慈善的传统一脉相承,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统一尺度和共同追求。慈善是社会教化的资源和世道改善的力量。中华民族历来有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和人道主义精神。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慈善事业已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受现代文明的影响,逐步形成了当今中国社会以扶贫济困、奉献爱心为宗旨的现代慈善事业,现代慈善事业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责任和社会担当,衡量着一个民族的胸襟气度和文明程度,维系着一个社会的人间道义和精神认同,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发展慈善事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否乐施好善,心生慈善、崇尚慈善,成为当今社会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成为发展慈善事业、支持慈善事业的带头人和推动者,广大企业家应当把做一个慈善家作为自己的最高境界,让慈善成为社会的文明风尚,公民的自觉行动。党和政府是扶贫帮困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各级党政为保障民众最低限度的生活要求作出了巨大努力。如逐步建立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病医疗救助制度等一整套社会保障制度。但是,在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下,仅靠有限的国力,是不可能全面解决相对庞大的困难群体所有困难的。而困难群体的生活、生存问题,又是当务之急、迫在眉睫,等不得。这就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慈善组织植根于民间,与各个社会阶层联系紧密,能及时了解民间疾苦,快速调动民间力量帮扶困难群众,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愁。这既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心愿,也是困难群众的殷切期盼。
三、发展慈善事业是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内容。国际上形象地把政府、企业和慈善组织比做“板凳的三条腿”,只有三足鼎立,均衡发展,社会这个大舞台才会平稳,才能和谐。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形式,在改善贫苦和困难群体的生存状况,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济南市各项经济指标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为和谐济南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也应看到,虽然多数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市民生活比较困难,低保人员、低收入者、残疾人和因疾病及突发事故造成的贫困群体在生活、医疗、就学等方面有些急需救助。消除贫富差距,保护困难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这个根本以外,还要引导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慈善事业,引导富人消费,动员富裕阶层的人通过奉献爱心回报社会,将部分财富捐给贫困阶层,不仅可解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还会有效化解贫富阶层之间的矛盾,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总之,发展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配套工程,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只有通过第三次分配,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才能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四、发展慈善事业是支援抗震救灾、建设美好泉城的有效措施。慈善事业为支援抗震救灾,建设美好泉城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济南慈善总会和后来如雨后春笋般成立的各级慈善组织,发挥了不同阶层群众之间互帮互助的桥梁和纽带作用。11年来,全市慈善组织已从当年济南慈善总会一家发展为遍布全市城乡,形成了由市,县(市)区,街道、乡镇,村、居和企业四级慈善组织组成的网络;累计募集善款3.2亿元,救助各类困难群众65万余人(次),资助建起19所慈善小学,帮贫困地区打井70眼,为遭受地震和风雪水灾的灾区捐款9279万元,其中包括今年支援汶川地震灾区的捐款捐物8851万元。慈善事业为支援抗震救灾作出了别的组织不可替代的独特贡献,特别是今年“5·12”汶川地震灾难发生后,济南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急行动起来,全力以赴,抗震救灾,通过各种渠道向灾区人民伸援手、献爱心,涌现出许多感天动地的先进典型和爱心故事,此次捐款捐物数量之大、范围之广、行动之快,创济南慈善总会成立以来历次捐赠之最,这些凝聚着全市人民爱心的捐赠款物,是政府抗震救灾力量的重要补充,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党和政府的压力。抗震救灾所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不断延伸、充实和发扬光大,演化成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融入民族的灵魂血脉。为了调动尽可能多的力量拯救生命,政府敞开了救灾的大门,民间力量、国际援助和新闻媒体争相进入。一个开放的、透明的、全民参与的现代救援体制跟政府力量配合,形成了最大限度的合力。我们为全市人民抗震救灾的爱心善举感动、喝彩。济南人民用扶贫济困、助人为乐,对口支援、勇挑重担,竭尽全力、抗震救灾,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实际行动证明:泉城是一座具有爱心的省会城市,“慈心为人,善举济世”,“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济南人民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有了这种慈善精神和道德风尚,建设美好泉城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创新工作思路,建立长效机制是谱写济南慈善事业新篇章的必由之路
慈善事业是汇聚真情、播撒爱心,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崇高事业,是融利他精神、奉献精神、志愿精神于一体,以关注弱者、社会受益为目的,由各种民间主体提供公共服务和物品的公益活动,必须自觉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慈善理念,建立健全慈善公益组织的发展机制,全面提升我市慈善事业的发展水平。为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工作思路,建立长效机制。
一、大力弘扬慈善文化,加强理论研究,指导慈善工作。慈善文化是一种文明的境界,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要认真总结在实际工作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分析研究新形势下慈善工作的特点规律,组织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开展慈善文化的研讨,把握慈善的内涵,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和管理运行机制,弘扬“人人可慈善”和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使慈善文化内化为公民的价值观念,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为我市慈善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制度保障。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慈善氛围。一是运用群众喜闻多见的多种宣传形式和手段,宣传慈善组织的宗旨、任务,宣传社会各界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慈心善举,进一步增强全民的慈善意识。激发全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营造浓厚社会氛围。二是积极搞好与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的协同配合,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增加宣传内容,提高慈善宣传的时效性。三是加强典型的宣传,大力表彰在慈善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单位和个人,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市民参与慈善事业的积极性。四是促进县(市)区的互联网建设。结合总会开展的“慈善公开周”暨“慈善开放日”活动,适时把慈善资金的接收和救助资金发放情况在网上公示,保障公众对慈善款物募集和使用情况的知情权,提高资金管理的透明度和济南慈善的公信力。
二、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慈善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和支持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加强规范运作和管理,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要加快慈善事业发展,各级慈善组织必须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支持、引导下,自觉做到三个坚持:坚持集中行动与经常性活动相结合;坚持社会捐助与企业捐助相结合;坚持款物捐赠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社会成员的普遍参与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基础,必须动员社会广泛参与。慈善是一种人文精神,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慈善不仅仅是富人的事情,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做善事;慈善也不仅仅是捐赠款物,人人都可以通过志愿的方式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奉献爱心。善是幸福之源,慈善给受助者带来温暖和幸福,也使捐赠者感到快乐和幸福。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和推动“人人可慈善”理论的普及和深入,使慈善发展不是寄希望于个别富人,而是植根于最广大民众,最大限度地发展全体公民的慈善意识和慈善精神。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以榜样影响和教育群众,动员更多的人、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
首先,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性工作。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是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昭的重要基础。在法制宣传教育基础上开展的依法治理,是亿万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公共事务、经济事务和社会事务的创造性法治实践活动,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是依法治国的生动实践。因此,要继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依法治理工作,夯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
其次,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足构建杜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时期一构建和谐社会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妥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良好的法律素质,正确的法制观念,对于解决再类矛盾纠纷,保证社会有序运转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不断增强公民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才能提高各级政府和部门运用法律手段处理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才能提高公民通过法定程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台法权益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垒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为实现杜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第三,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笈展观,必须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形成更为有力的保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坚持以人为本、追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五个统筹”等原则要求,需要通过法制建设米保障、来促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扎实推进依法治理,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第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努力营造法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思想观念日趋多样、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情况下,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把社会主义的价值信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良知渗透到法律规范中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准和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第五,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客观要求。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选择,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实行党领导征法、带头守法、保证法律实埔,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促进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牢阔树立杜会主义法治理念,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自觉接受宪法和法律监督,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二、法制宣传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法律意识浓厚而健全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颇具中国特色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已经连续不断地开展了20多年,在培养公民法制意识、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形成法律信仰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效,其声势之大、影响之广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要在明确性质、把握规律、发挥作用的前提下,清醒地看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是对法制宣传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当前的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走势来看,主要是体现为一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法制宣传教育的20年历程凸现其远远超出普法的范畴,己成为党和国家推进法治进程和进行社会动员的一种重要形式,但少数部门和领导干部对这项工作贯穿依法治国仝过程的长期性、艰巨性、重要性、复杂性认识不足,不少人将法制宣传工作看作是某个部门的某一项具体工作,未能上升到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基本方略的高度来认识,或是将其作为软任务,被动、厌倦地按部就班、敷衍了事。
二是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机制、指导思想、监督制约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虽然法制宣传教育的政策基本是由党委、人大和政府作出,但没有强有力的相关指导规范,职能部门实际只是具体政策执行者,它的行为实际成为职能部门能力的延伸方式或表现形式.但由于具体职能部门能力的局限,遏制了组织和实施统一的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和政策的有效性,难以彰现法制宣传教育对全局工作的作为和力量,从而造成“小马拖大车”、各自为政、图形式和走过场的现象时有发生。法制宣传教育的主管部门是存在了20年的党委、政府“常设”的非常设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缺乏应有的保障,组织法制宣传教育常被片面地认为在开展部门单项工作。
三是法制宣传教育的基础性长效作用有待进一步件现。认真考察我国法律意识的现状,仍然存在者一些令人遗憾的问题。首先是人治观念尚未根除。我国有着悠久、深厚的人治传统,人治观念根深蒂固。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有意无意到受到人治思想的诱惑。人治观念和法治精神足格格不入的,致力于弘扬法治精神的法制宣传工作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治观念的恣意妄为,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法治精神的最大障碍。其二是法律权威的缺失,在有的地方和方面比较普遍的存在信“人”不信法、信“情”不信法、信“访”不信法的现象。可以看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多年来在确立法律权威问题上,发挥的效果并不理想。第三是权利义务观失衡。权利和义务在总量上是对等、一致的。经过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长期实践,广大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但少数领导干部和群众的权利义务观存在着严重的失衡。比如有的领导干部以权谋私、以权压法;有的群众为了一己私利,动辄参与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群体性事件。权利义务观的失衡,集中体现了一些社会成员法律意识的混乱、脆弱甚至病态。
四是法制宣传教育的方式有待进一步创新,二十多年来.法制宣传教育职能部门创造了诸如摆摊设点开腱法律脊询、张贴法制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编印法律知识读本、开展法制讲座、组织学法讲座等方法。这些方法在普及、传播法律知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宣传对象、地域的局限性,许多人因文化程度的不同,从事的行业水平、甚至因信息、交通以及宣传教育部门自身的原因,很难感受到这种宣传氛围,从而为法制宣传教育留下了空白和死角。在法制宣传与现代媒体如报刊、电视、网络的结合上,同样存在法制特色不够突出,内容低俗、格调不高的弊病。有的节目定位不够准确.内容比较肤浅,热衷于最求猎奇、惊慷案件,展示多分析少;有的网络法制栏日更新慢,互动栏目少,点击率不高。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法制宣传教育方式不适应广大群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问题亟需得到解决。
三、法制宣传教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创新设想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始终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动员全社会力量,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客观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活动,努力实现全民法律素质的新提高,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的新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水平的新提高.为保障和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仝面建设小康社会,打造良好的法治基础和环境。
第一,要切实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力度。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关键是领导重视。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要把法制宣传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技展总体规划和衡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指标。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各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法制宣传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的具体指导,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研究和部署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断深入。
第二,要树立新的法制宣传教育理念。科学合理的法制宣传教育理念有利于理清思路,把握规律。一是树立人本主义的现代法治理念.扩展法制宣传的视角,构建以人为本的法律观和法律的“价值现”,使法制宣传教育的功能同时代同行;二是树立依法普法的理念,争取出台全国性的法律规范,提高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明确法制宣传教育主体的职责、任务、措施等制度.充分发挥其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的职能作用。三是树立服务理念,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杜会的目标,努力在为社会和群众的法律需求提供服务的基础上,有法必普、有需必普、普必求实、实必有效。四是树立法治实践理念,就是要将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实施过程转变为生动的法制宣传教育过程,形成执法和普法的良性互动,互相促进。五是树立资源开发理念,要以专职法制宣传宣传人员为基础,广泛汇聚社会人力资源,“但求所用,不求所有”,使社会人才力量为。同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积极走市场化道路开发智力、资金等资源。
第三,要形成科学合理的法制宜传教育评估、监督体系。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一项宏大的杜会系统工程,持续时间长,涵盖面广,必须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估和监督机制,增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要积极探索建立《法制宣传教育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公民的法律素质、地方的法冶化管理现状、普法工作的成效等考核基础,制定上下贯通、条块结合的量化考评任务,突出学法、守法、用法的重点内容,处理好定量考评和定性考评、重点抽样和全面评价、考评和规划考评、“软任务”和“硬指标”的关系,客观真实地反映被考评对象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具体措施和社会效果。同时应采取有力的激励保障措施,明确奖惩、督办制度。在监督制约机制上,一是要加强对各级机关的监督,特别是人大应通过加强审议政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实施情况、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执法情况评议等形式积极推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二是加强党的领导,落实领导责任制,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工作忙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三是强化法制宣传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职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的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为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工会的性质决定了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优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和谐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自身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的和谐,也就是利益的均衡、机会的公平、心态的平和。和谐社会中职工的需求更加多样,层次更高,领域更宽,不仅是经济利益的需求,还包括政治、精神文化层次的需求,还有发展层次的需求等。这无疑是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工会组织无疑也是必然要适应这一发展趋势,主动融入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作用。首先,必须尽快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仅要有单位意识、企业意识,更要树立社会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其次是要畅通信息渠道,及时反映和表达职工群众的意愿和要求,组织和代表职工作好群众监督,保护和调动职工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的建设。职工不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不仅有劳动权利和民主政治权利需要维护,还有社会权利需要维护。既要高度关注
1职工的经济、政治、文化权利,还要重视和关注他们的社会权利,努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落实他们的社会权利。
和谐社会就是建立一个详和、安全有序的社会,是政治、经济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为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工会要切实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对职工的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多做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要教育职工识大体,顾大局,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调整,支持和参与改革,维护单位安定团结。在职业道德建设中,要以开展诚信教育为重点,通过争创文明单位、文明职工等活动,培养职工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促进形成诚实守信、平等友爱、与人为善、融洽相处的和谐局面。同时还要创造条件,让职工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帮助职工在实践中充实自己,在竞争中提高自己,在奋斗中完善自己,加快实现职工队伍知识化进程。
二、围绕中心工作,发挥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
发展是硬道理,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工会组织一是要摆正服务中心,保障中心位置不动摇,积极响应、支持团场党委的各项举措和决策,从团场的实际出发,动员和组织职工群众奋发努力,积极投身和服务于中心工作,创造上下同心、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扎实推进职工群众性技术创新,确立创新项目,推动各工种、各专业的技能创新、合理化建议和劳动竞赛、技术比武活动取得成效;三是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以创建学习型组织,带动学习型单位的建立,不断深化学习活动,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和企业综合竞争力。工会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广泛动员组织干部职工,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三、加强民主建设,达到和谐的民主政治
社会的和谐,离不开民主政治的和谐,保证职工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使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发挥工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通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民主管理活动,吸引和组织职工参加民主管理,不断提高职工的参与管理意识。一要保障职工的参与权,工会通过加强源头参与反映职工的呼声和要求,是保证职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拓宽和疏通源头参与的渠道,使党的决策充分反映职工的意愿,使职工的合理要求得到充分体现。二要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只有让职工知情,才能将职工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落到实处。要继续深入地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突出公开重点,规范公开形式,提高公开质量,增强透明度,促使各项工作规范运作。三要强化职工的监督权,职工的监督是最基层、最直接的监督,要通过政务公开、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等形式,落实职工的监督权,使一切工作都处于职工的监督之中。从而达到和谐的民主政治。
四、关爱职工,培养情感,共谋发展
要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劳动竞赛为载体,在职工中广泛开展爱岗敬业的教育活动,鼓励和引导职工积极参与团场建设,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积极开展文化体育系列活动,用先进文化思想占领团场的职工文化阵地。以“歌颂改革开放三十年”为主题,以“展示企业文化”为亮点,通过开展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激发职工爱场如家的精神,培养职工的团队意识,增强工会的活力和凝聚力。工会要引导经营者切实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关爱职工,切实改善职工的生产劳动环境、提高工资待遇、增加福利,在团场营造
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氛围,促进团场发展,共同构建和保持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五、加强队伍建设,发挥主力军作用
团场职工不仅是团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力量。工会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工会群众工作的优势,提高履行职能建设,团结广大职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做贡献。当前,随着社会发展,工人阶级成分的构成、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工会应与时俱进适应变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凝聚力量。把广大职工团结在党的周围,把广大职工的智慧凝聚到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去,不断提高动员、组织、凝聚职工的能力,壮大工人队伍,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更好地发挥桥梁作用,发挥职工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作用。
一、妇联系统信访情况的现状
__市妇联承担着组织广大妇女学习各种法律、法规、开展法律宣传教育,为妇女提供法律服务的任务,接待妇女群众来信、来访,是维权部门的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市妇联维权部有两名工作人员,各县(市)各有一名专职维权干部,城区的维权工作则由区妇联主席承担。据近3年来的统计,__妇联系统每年共接待来信、来访、来电1500余件。仅市妇联接待信访情况,按有效工作日计算,平均每天接待1.7件信访案件。为了缓解信访工作压力,市妇联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接待信访的工作制度,并一直坚持了下来。
1、来访者情况分析。根据我们接待的情况分析,信访者大致可分以下四种:一是对某些部门处理的问题结果不满意。二是某些部门执行政策过程中存在不公正情况。三是当事人存在偏激的情绪。四是她们在生活中遇到了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
2、信访事由分析。大多数的来访者,都是在经过多个部门未果后来到妇联,信访问题千差万别。有的是患各种疾病无钱医治求助的、有的是交通肇事理赔问题、有建筑工地意外造成的死亡事故赔偿问题、有母女、婆媳、兄弟姐妹之间的摩擦引发的家庭纠纷或家庭暴力问题、有老年人的婚姻、再婚后的财产问题、有第三者插足引发的夫妻矛盾、有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有未成年人教育问题、有买卖婚姻、父母干涉子女婚姻问题、有企业转制后计划生育费补偿问题、有农村嫁出、嫁入妇女的土地问题等。
二、提高素质,化干戈为玉帛
信访部门是各类矛盾的汇集点。当事人是怀着激动、愤怒、甚至是仇恨来讨说法的,他要的是理解、同情、支持和帮助,直至彻底解决问题。到妇联的来访者,求访的问题涵盖面广,有些可以说是某些部门自身都难以解决的。但是,妇联是妇女姐妹心中的娘家,虽然不能包办一切,也是她们自己认为走投无路时最后的希望,因此,我们更应该给她们信心、勇气和力量。在信访工作的几年里,我们目睹了当事人的喜怒哀乐,有解决问题后的兴奋、也有实现不了的无耐,更有如何才能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压力和动力。我们认为,要真正做到让来访者满意,化解矛盾和纠纷,我们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亲切的态度、掌握妥善处理各种问题的技巧。
1、接待者的素质。信访工作者在接待工作中,需要付出真情实感,要具备信访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秉公办事;文明接待、注重实效;廉洁自律、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积极协调、依法维权。
2、接待者的态度。当一个信访者来访时,你的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杯热水,甚至一个温和的手势,都能化解当事人的情绪。这时,无论当事者的问题解决与否,都是一个好的开始,双方的谈话都会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
3、对信访问题的理解和处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信访者:她所诉求的事项,超出了我们的职权,那么,指导她们依法信访就是一个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而大多数来访者是不会理解的。她们经常是说你们推诿、不为百姓着想,甚至扬言到某地去上告。这时候,就要分析一个当事人的心态了:她是真的去上告还是以此来要挟?这时你就要依据法律规定,指出当事人的问题所在,指导她依法提出合理诉求,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4、信访工作人员要掌握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对信访者给予明确指导。尽管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但很多信访者还是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妇联要维护妇女的权益,我是妇女,所以我的一切你都得管。因此,各级信访工作者,要及时了解党在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掌握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明确指导信访者依法信访。
三、以人为本,做好信访工作
信访工作说到底是人的工作。而人的工作,就要从人的根本利益出发,站在当事人的立场,分析当事人的感受。当接待者面对信访者时,要准备好耳朵,悉心倾听;要低下身子,平等待人;要当服务者,指导当事人;要当通讯员,把群众的要求反映给有关部门,督促解决。
1、要仔细听。听明白了才能说清楚。面对各种信访案件,要坚持为当事人排忧解难、为群众服务的工作目标,认真分析当事人多头访未果的原因,帮助当事人理清思路,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为当事
人排除不利因素,走出只有信访才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误区。
2、要坚持说服为主。来访者因为生活、工作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她才会走信访这条路,尤其对有一些患有精神类疾病的信访者,要坚持以疏导为主,不刺激、不压制。耐心说服与解释,化解激动情绪,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要尊重信访者。来访者需要足够的勇气,带着对政府的期待,期盼着自己的问题得到解决来访。但他们的内心还是有顾虑,有时以强硬的态度来掩盖内心的不安。因此,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平等相待,让他们敞开心扉来沟通,才能化解矛盾,推动问题的解决。
四、几点建议
1、加强对政策执行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有些干部当了官不是为民谋利而是站在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角度去处理问题,有的甚至直接把矛盾上交政府,这是导致信访量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2、新政策的出台,要把职工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有很多企业在转制过程中,连职工最基本的国家有明确规定的计划生育补偿费都扣住不发,在职工集体上访拿出政府文件后才解决,这就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信访案件上升。
一、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 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在于始终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没有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 没有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就谈不上构建和谐社会。思想政治工作在宣传、组织、动员和凝聚群众中, 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
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 就要充分发挥引导舆论的功能, 宣传和引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主流思想, 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对那些政治上过得硬、业务上有本事, 肯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职工, 精神上给与激励, 物质上给与奖励, 工作上给与重用, 学习上提供机会, 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肯定, 为推进和谐社会、和谐单位建设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作用, 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与个人是不可分离的, 社会要依靠个人, 个人必须依赖社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发挥其固有的教育引导功能, 引导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观念, 抵制腐朽人生价值观的渗透和侵袭, 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 引导人们树立“主人翁”意识。一方面, 要提倡奉献精神, 尊重、依赖和体谅集体, 承担和履行个人对集体的义务和责任, 为集体做出更好的贡献;另一方面, 要求人们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关心集体的发展, 不是消极地、被动地顺从集体, 而是积极主动地去建设集体, 最大限度地发挥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真正促进集体乃至社会的健康发展。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 要毫不犹豫地牺牲个人利益, 保全集体利益。思想政治工作要教育和引导人们将个体与群体、个人与社会密切结合起来, 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洪流之中, 在满足社会需要、人民需要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使人们充分认识提高科学素质的重要性, 积极学习科学知识, 具备科学态度, 掌握科学知识, 形成科学精神, 努力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通过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作用, 把构建和谐社会和人的自身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提升人们的综合素质和思想境界, 促进人们的自身和谐发展, 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文明基础。
三、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作用, 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合力
和谐社会的构建, 是一种作为社会组织成员不断完善自身、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和谐社会, 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也就是使每一个人都在社会发展中实现个体的不断完善, 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体现。事在人为, 业在人创, 人是事业发展的最主要的积极因素, 也是最活跃因素。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其凝聚作用, 集合起人民群众的力量, 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首先以科学理论凝聚起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 没有共同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基础, 是很难保持政治的稳定, 社会的和谐。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教育人。面对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的新情况, 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理论武装做出有说服力的、符合实际的解释和说明, 从理论和实践上更好地解疑释惑, 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凝聚力量, 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形成人们为之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其次, 以执政方略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党的执政方略是来自于人民群众的需要, 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当前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集中体现在党的各项执政方略中。作为一个单位改革发展的思路、举措和目标, 既是党的执政方略的具体体现, 又是职工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广泛的、大力的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宣传本单位的大政方针, 唱响主旋律, 打好主动仗, 加大正面宣传力度, 用取得的成就凝聚人心, 鼓舞士气, 把人们的思想意志集中到贯彻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 引导到事业发展上来,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第三, 以关爱群众凝聚起共同奋斗的人气。人们在生产、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产生的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 除了一部分纯属认识问题和思想意识问题外, 在很多情况下都是由实际问题引起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 就是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各级领导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关心群众生活, 诚心诚意为群众排忧解难;要坚持群众路线, 多作调查研究, 把好事办实, 把实事办好;把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统一起来, 积极维护人民群众的正当权益。要以领导干部的执政为民、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产生出强大的感召力和亲和力, 增强人们的满意感和归属感, 凝聚起构建和谐社会的旺盛的人气。
四、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协调沟通的作用, 营造和谐有序的环境
稳定和有序,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就一个单位内部而言, 由于不同层次人员之间工作的性质不同、个人发展的不均衡、获得的利益不相同, 也由于职工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化层次、接受能力及社会经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和遇到的实际问题的不同, 职工在思想上、工作上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不协调。对此, 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解决这些内部矛盾和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协调沟通的作用, 要通过民主的、说服教育的、相互沟通的方式, 因人、因事、因地、因时, 区分层次, 对症下药, 及时把握职工的思想脉搏, 抓住思想苗头, 消除不该发生的矛盾;了解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解决职工合理的要求, 暂时解决不了的也要及时做好解释和疏导工作。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沟通协调的作用和深入细致地工作, 使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对问题解决的过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从而提高人的思想觉悟, 摆正心态, 最终达到理解沟通、理顺情绪、化解不稳定因素、和谐共事的目的, 为改革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融洽的和谐环境。
构建劳动关系,打造和谐企业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方针,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企业诚信经营,促进企业与职工共同发展,促进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构建起社会主义新型的劳动关系。
一、工会组织在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企业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团结动员职工支持、参与改革,推进企业制度的完善,构建稳定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共同发展。企业工会直接面对职工群众,处在促进企业发展,协调劳动关系的第一线,在保护、调动、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而言,工会在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中发挥动员作用
和谐企业的物质基础是企业经济的发展。工会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就要发挥工会的建设职能,重视基层,立足基层,深入基层、服务基层。通过组织职工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和创争活动,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潜能,投身于企业的和谐发展之中。
(二)在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中发挥凝聚作用
和谐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企业的价值观、文化和企业的规章制度被大多数职工认同和遵守。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工会要充分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能,组织职工学先进、树先锋,在职工中大力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近年来,从二次创业时期的“铁人式队长”胡功祥到大庆油田“新时期五面红旗”之一的赵传利等,这些劳模典型鼓舞和激励着广大员工立足岗位,勇于探索,乐于奉献,极大地推动了在生产能力、技术进步、管理提升等各个领域的创新和突破,为分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在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中发挥疏通作用
民主是和谐发展的动力,没有民主就没有和谐。工会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承担者,而疏通基层民主渠道、保护职工的民主参与权利,就要进一步强化职代会的各项职能,落实职工代表的各项权益,开辟多种参与民主管理的途径和办法。如建立民主联系人制度,由民主联系人从基层收集议案,畅通了员工和企业沟通的渠道,使工会能够及时了解员工的意愿和合理要求。在充分民主的环境中体现相互尊重、团结友爱,从而才能达到企业与人的和谐,经营者与劳动者的和谐。
(四)在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中发挥协调作用
维护企业内的公平、公正,是企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工会要充分发挥纽带作用,一方面密切关注职工的思想信息,及时掌握职工群众的心态、意见和呼声,减少由于信息不畅引发的矛盾。另一方面,工会切实做好送温暖工作,对工伤、生病、特困及退休员工实施“亲情化”人文安排,生病住院的,工会及时慰问;离休离岗的,做到走访家中,无论是节日还是平时,温暖总会被及时送到需要帮助的员工身边。
二、关于工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探索
和谐社会与工会工作,被具体的描述为“和谐社会就是人气顺、心态平和、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结合工作实践,我认识到,在我们的企业,和谐就是员工满意的笑脸和创业的激情,是创造效益的最直接动力,是工会维权的最高目标。而我们的队伍也要保持一种开朗、豁达、晴朗的心态和幸福感,要加强员工幸福感的教育和培养。因为只有这样的队伍才会有稳定的心态,做到处变不惊,积极清醒地对待任何一次变革。
(一)切实维权作职工的保护伞
在基层工会组织中,作为一名员工权益的维护者,要经常深入到员工中去,用一颗爱心去发现和解决员工的权益问题。为员工办实事、解难题是工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几年来,我厂对员工享有的休息休假权,女工“四期”保护权,有毒有害岗位的保健权等进行了积极有效的维护。在对女职工孕期保护的方面,我们采取岗位互助的方式,让女职工体验到企业这个大家庭的关爱,也营造了互助互爱的和谐氛围。针对员工休假的问题,我们积极协调、合理安排,利用生产任务少的时期,安排员工有序地串休,满足了每名员工的休假权力,保障了其合法权益的享有。
(二)为员工送温暖如和谐的春风
亲情化的关怀可以使员工内心深处的感动转化为在生产经营建设中的强大动力,一个充满和谐氛围的企业,不仅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还能凝聚员工的创业热情。我们本着打造“和谐井下,和谐砂酸”的目标,大力开展“送温暖”活动。员工生病、家庭经济情况困难,工会必定第一个知情,第一时间把关怀送到员工身边;我厂前线站点既多又分散,每逢节日工会把慰问金和慰问品送到山西、海拉尔等地,让前线将士们感觉关爱就在身边。
(三)搞创新激发员工热情
关心企业的经济发展,就要珍惜员工赖以生存的土壤,要充分发挥优势,行使各项职能,要带领员工坚持开展自主创新活动,为企业的效益增长努力工作。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自主创新的最有效途径,通过时间的经验和自己的摸索,我总结出来三点。一是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针对那些缺乏创新意识的员工,调动他们本能的积极性;二是提高组织能力,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开展,否则会造成衔接不当,积极性被制约的情况;三是建立奖励公示制度,鼓励更多的职工参与,这样才能扩大创新队伍。开展劳动竞赛的同时,还要开展员工文化教育、业务知识学习和技术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员工的科学技术素质,给员工在企业发展中创造提高自身价值的机遇,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
摘要: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是我党一贯执行的一项方针政策,也是保持我党队伍纯洁性的重要保证。那么对于群众的文化建设的重视、群众和谐文化的建设就成了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建设群众和谐文化,提升国民素质对于继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精神,维护和宣传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营造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与此同时,着力地推进群众文化建设也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思想导向以及舆论的支持等等。所以,我们一定要很清醒的、很重视的将加强群众的文化建设放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位置,正确认识建设群众文化的意义,把握好科学建设群众文化的内涵,积极探索实践的经验,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
关键词:群众文化;和谐社会;意义;党建设;人文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关系
1、社会主义群众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
发展并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群众的先进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基础工程。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而言,没有了文化就好像是人没有了灵魂,变得冷漠、毫无生机,失去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别谈所谓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文化因素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渗透其中,文化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精神支持、思想保障。反而言之,如果没有了文化渗透、文化积淀的和谐社会是无法实现的,没有和谐群众文化就没和谐的社会根基,没有社会发展的潜质。因此,我们说建设社会主义群众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条件。
2、社会主义群众文化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和谐社会讲求的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为此,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群众文化的建设就是重要体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既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文明的目标,又是我们自身文化发展、进步的重要要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为构建我国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提供了强大的后盾保护作用,承载了化解社会矛盾,增强了社会、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有力的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因此,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不仅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表现,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和精神支撑.更是衡量社会和谐水平的重要尺度。
二、社会主义群众文化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我党从我国社会主义具体实践和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针政策和重大战略任务。那么如何通过贯彻执行党十七大上提出的战略精神来实现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的愿景呢,这是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我们亟待解决的新课题。那么,群众文化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什么重要作用?
1、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
树立共同的理想、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离不开文化的引导和精神的整合,而群众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有着很强的传播能力和整合能力,它是信息的传播媒体和舆论的载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创作和弘扬群众文化产品,通过诸多的群众文化活动,可以表达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心和信心,可以表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好宣传、鼓动效果,使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深入人心,进而促进全社会形成一种以和为贵、以和为善、以和为美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同时,构建社会主义群众文化对群众自身的文化水平、国民素质都是一个很大的提高,教化了群众、陶冶了情操,使得人们有着良好的品质和精神风貌,在潜移默化中使中华文化代代相传,形成“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状况。
2、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群众文化不置可否的为群众乃至整个国家提供知识力量,扩大知识领域。通过群众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可以促进人们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增长知识、经验和才智,为广大群众提供终身学习的空间和条件,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形成寓学于乐、寓教于乐的氛围,进而有力的促进整个国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得以顺利实现。
3、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环境氛围
环境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社会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很是重要。尤其是当我们处在一些“历史机遇期”和“矛
盾凸现期”。随着我国社会出现的利益主义多元化、贫富差距加大等矛盾造成的一些不安的社会情绪,那么想解决这些不良的情绪不仅仅需要我们在政策等外部进行调整,还需要我们消除群众的心理问题,这时文化活动的作用就日趋凸显。通过群众文化的建设加深了群众对我国国情的认识,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粘合各种心理裂痕,调和各种矛盾,使人们消除隔阂,增进了解,营造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群众文化的几点建议
1、要充分重视群众工作的文化建设
2、要增加文化设施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
3、培养群众文化专、兼职干部队伍建设
4、要高度重视群众文学艺术的创作
5、加大对群众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
四、总结
【构建和谐社会工会工作在班组的重要性与其作用】推荐阅读:
试论政协在构建和谐城区中的优势和作用10-05
孝道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与地位10-15
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在构建和谐矿区中的作用12-06
浅谈机关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05-28
浅议计划生育协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09-14
构建和谐校园论文: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政协委员的作用11-07
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工作中的作用05-31
浅议煤矿工会组织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作用06-18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作用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