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的故事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做人的故事

做人的故事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交流,在语言环境中认识10个生字,积累“缓缓、需要、沉思、疲

倦、停止、撕碎、垃圾”等词语。

2、通过朗读,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3、正确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主人公讲文明、有礼貌的语句。

4、体会课文中主人公讲礼貌、讲文明的好品质,明白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方法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2、学习体会课文中主人公讲礼貌、讲文明的好品质,明白做人的道理。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第一个故事,明白做人受人恩惠就要说谢谢的道理。

2、学习生字:故旅缓需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小朋友特别讨人喜爱,大家都夸他(她)是个好孩子。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交流)

2、是呀,那是因为这些小朋友知道怎样做人的道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教我们怎样做人——

3、出示课题:16 做人的故事(齐读课题)

过渡:那么,课文讲了哪些做人的故事呢?

二、学习字词,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学会生字。

(2)划出词语,想想词义。

(3)读通课文,说说故事。

2、指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两个故事?

媒体出示:

故事一:爷爷和小男孩喝了后,爷爷对小河说,又告诉小男孩,喝了水是不说谢谢的,而是需要说谢谢的。

故事二:奥莉娅把吃剩的东西,而莉达把,因为她觉得。

交流中随机识字:撕屑垃圾

三、感情朗读,体会道理。

学习故事一——为什么要说“谢谢”

1、看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考考大家?

(谁对谁说谢谢?做了什么事情后要说谢谢?„„)

读了课文第1、2节,你们就知道了。

2、自由朗读1、2小节。

(1)学生交流,出示:

因为,所以爷爷要对小河说“谢谢”。

(2)划出描写小河水的句子,积累。

出示:清凉的河水缓缓地流动,发出轻轻的潺潺声。

随机学习生字:缓、潺(潺:翘舌音),并理解词语:缓缓、潺潺

同桌互背,积累好句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爷爷的话。(读出衷心感谢的语气)

过渡:听了爷爷的话,小男孩却笑了,为什么呢?

3、轻声朗读第4节,出示:

(1)因为小男孩觉得,所以他认为。

(2)有感情地朗读小男孩的话,读出疑惑的语气。

4、指名读第5节,理解爷爷的话。(多媒体出示句子)

(1)想一想:人和狼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狼不会说谢谢,而人就要说谢谢呢?

(2)想一想:谁需要“谢谢”这个词?

5、听了爷爷的话,小男孩沉思起来,沉思是什么意思?他会沉思些什么?

师:是呀,小男孩的路还很长很长,需要说数不完的“谢谢”。

6、分角色朗读爷爷和小男孩的对话,你还想对小男孩说些什么?

四、复习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第二个故事,明白在公共场所要讲文明、懂礼貌的道理。

2、学习生字:倦醉撕屑垃圾

3、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的意思。

一、复习生字新词

二、学习故事二——面对小夜莺感到羞愧

1、出示故事题目,理解“羞愧”的意思。

2、师述:有两个小姑娘,在走了一段疲倦的路程后,坐在草地上一边吃东西一边

听夜莺唱歌。吃完东西后,她们各自是怎么做的?用“——”画出有关语句。

3、学生交流、朗读。

师:她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从她们的话中可以找到原因。

4、同桌分角色朗读两个人的对话,讨论:你认为谁对谁错?为什么?

交流,出示句子:

“可当着夜莺的面„„我感到羞愧。”莉达轻轻地说。

想想莉达这句话的意思,如果你是莉达,你会怎么说?

说话练习:

我轻轻地对奥利亚说:“”

5、学习生字:

倦:理解:疲倦近义词疲劳

醉:字形换部首记字形碎认识部首

屑:扩词纸屑不屑一顾

垃圾;积累同部首的词语:蝴蝶等

6、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个故事。

想像:听了莉达的话后,奥莉娅会怎么样?

二、语言实践,小结全文。

1、小组合作,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进行表演。

2、认读生字、词语:

缓(缓缓)潺(潺潺)醉(沉醉)撕(撕碎)屑(面包屑)垃圾疲倦需要旅游故事

3、比较字形:

缓()醉()需()

暖()碎()耍()

4、师小结:这两个小故事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专为我们孩子写的。他告诉了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礼貌、文明。

*

5、你还知道哪些礼貌用语?选择一个礼貌用语说一句话。

五、课外拓展,作业布置。

1、拓展

(1)教师推荐《做人的故事》,学生有选择的阅读,在班级举行一个故事交流会。

(2)选词填空。

沉醉沉思沉睡

一阵爆竹声,把()中的我惊醒了。

大剧院里,数千名观众()在新年音乐会的美妙乐曲中。

妈妈()了一会儿,对我说:“这件事还是你自己拿主意吧!”

2、作业

(1)抄写词语:

缓缓、需要、沉思、疲倦、停止、撕碎、垃圾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做人的故事 篇2

当前, 职业教育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类型, 高职德育工作不仅要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积极应对时代变迁、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 而且还要积极应对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挑战, 应对高职生这一特殊教育主体素质培养的挑战。特别是在学习专业知识与学做人的关系上, 许多学生观念上存在较多误区。为此, 下文试对学生学做人与做学问二者的关系作初步的探讨, 并拟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对高职学院的德育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1 高职学院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学做人的关系

学习专业知识与学做人,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学知识, 属于文化知识要求范畴, 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 这是衡量一个大学生是否合格的重要因素, 却不是惟一的因素。学做人, 属于思想修养、道德要求范畴。学做人, 做一个怎样的人, 这也是衡量一个大学生是否合格的极为重要的因素。教育部明确规定高职学院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仅仅满足于“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埋头学习专业理论知识, 放松对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道德不好, 那他就不能成为社会主义新时期合格的接班人。

做学问与学做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者之间不能互相替代, 那么, 是否可以说这二者之间就没有任何关系呢?作为一名高职学院学生, 学做人, 使自己成为一个思想品德高尚的人, 尽管这并不等同于他就是一个做学问、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合格的学生, 但他学做人, 有可能使之做学问有一个正确的动机, 假如, 他也能付诸实践, 则完全有可能掌握好专业理论知识, 做到德才兼备。同样, 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 尽管也不等同于思想品德就自然而然好了, 但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 可能有助于学习政治理论, 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如果又能在学做人上下功夫, 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那也就完全有可能使自己做学问与学做人齐头并进, 最终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的大学生。

2 学做人必须与学习专业知识相结合

作为高职学校的学生, 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必须做到将学做人与做学问相结合。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是“加强文化建设, 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可见, 我们党的领导人历来注重青年一代尤其是学生的全面发展, 至少要做到学做人与学习专业知识相结合。

高职学校学生学做人必须与学习专业知识相结合, 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政治思想素质, 又有科学文化素质的为社会所欢迎的合格的大学生。这也是为实践所证明了的。现在, 用人单位招聘员工, 特别青睐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好、科学文化水平高、职业技能强的学生, 也即在学做人与做学问方面结合得好的学生。这很能说明问题。事实上, 将学做人与学习专业知识结合得好的大学生也总是能为社会作出大的贡献,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张海迪, 身残志不残, 坚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并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为人民创作出了不少思想深邃、艺术精湛的文学作品。至今, 她仍是大学生的学习榜样。

3 结合职业教育特点, 对高职学校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学做人相结合的几点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有如下特点:第一, 生源整体素质偏低, 起点不一, 差别较大。第二,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坚持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因此, 笔者依据高职教育及高职学校学生的以上特点提如下几点建议:

3.1 以实践活动造势:

开展实践活动, 寓德育内容于活动之中。不仅符合青年学生活泼开朗, 喜爱活动的生理、心理特点, 而且一般涉及的范围较广, 参加的人数较多, 能够造成一定的声势, 自然会形成热烈的气氛。高职学院开展道德教育, 必须要与高职生的校内外实践活动联系起来, 将理论上的道德理念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动。比如, 为了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进行课堂演讲比赛;开展爱心捐助活动;去养老院与孤寡老人聊天、表演节目;请检察院的检察官作法制教育讲座。从而使学生在在活动中解读和感悟蕴含其中的精神理念, 生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促进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3.2 必须改进德育方法。

改德育中的注入式为启发式、讨论式教育, 贯彻疏导方针,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自觉性;发扬教学民主、平等待人的作风, 支持学生畅所欲言, 允许发表不同意见, 促使学生发挥各自优势, 各显其能。德育工作者应掌握信息技术, 开展网上德育工作。网络能为高职德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 提供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的机遇, 延伸高职德育的时空。要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等手段, 将德育内容设计成吸引人、教育人、易为大学生接受的信息, 供学生使用,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教育内容隐含在历史文化知识和现代科技信息之中, 使教育对象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

3.3 在教学过程中, 引入道德评价机制, 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高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着只重视学生专业知识成绩的好坏, 而忽略了学生道德素养的考核。鉴于此, 笔者所在的学校, 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评价模式进行了改革, 学生的期末总成绩的构成中包括学生的平时表现分, 比例为40%,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60%。平时表现成绩评定的依据就是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行为所体现出来的道德素养的高低, 由平时和学生接触较多, 比较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的辅导员来打分。这就能激励学生注重自己平时的行为举止, 最终达到提高个人道德素养的目的。同时,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高低则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这一课程评价模式的改革, 要求学生要做到学习专业知识与学做人的结合, 使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能够内化到学生的行为习惯中。

4 结语

总之, 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作为思政课的老师应该有耐心、有信心、有决心, 本着对所有学生负责的精神, 教好每一堂课, 播撒爱和希望的种子, 根植在每一个渴求暖意的心田。以自身的实际行动, 达到育人的目的。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有关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也开始为人们所关注。高职学生的能力塑造上, 除了要重视对其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外, 还要加强其道德素质的培养, 使其学会如何做人, 培养既具备专业技能, 又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人才, 来满足社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实现高职教育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知识,学做人,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

[2]陈敏.《高职德育创新的思考与实践》.《上海教育》.2001年第24期.

读传统故事 悟做人道理 篇3

老汉智选当家人

很早以前,有一个武状元,自以为功高官大,常常欺侮邻居。

邻居有个白胡子老汉。这天,老汉将三个儿子喊到面前,说:“我当了一辈子家,常常受人家欺负,害得你们也怄了许多闲气。现在我老了,轮到你们当家了,今天我给你们每人十两银子,你们出门做一件功德事回来,谁有美德,谁就当家。”

过了几个月,三个儿子都回来了。

大儿子说:“我走到河边,看见一个妇女跳河自杀。我赶紧跳进河里把她救上岸来。她身怀有孕,我救了两人性命。”老头点点头,没有言语。

二儿子说:“我走过村庄,看见一户人家失火。那天刮大风,全村人都很危险。我只身跳进火里,将火扑灭,保住了许多人家的生命财产。”老汉笑眯眯的,没有说话。

三儿子说:“爹,对不起您老人家,我做了一件蠢事,救了一个仇人。那天,我路过大山,看见邻居武状元出征胜利归来,高兴得喝醉了酒,倒在悬崖边睡着了,一翻身就可能摔到崖下,粉身碎骨。我本想把他掀下崖去,可又一想,边疆需要他去保卫,沙场需要他去征战,最后我还是把他喊醒了。他羞愧满面,深深给我作了一个揖,上马去了。”白胡老汉听罢哈哈大笑,便要小儿子当家。

大儿子和二儿子都不服气。白胡老头说:“救命保住一人,救火保住一家,只有国家富强,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你弟弟丢弃个人怨恨,先为国后为家,这是最高的美德。”

第三个儿子当家了。武状元非常感激他,承认了自己以前的过错,从此两家和睦相处,变成了很好的朋友。(选自《中国传统故事百篇》)

【素材解析】

老汉选择了三儿子当家,是因为三儿子不计较自家与武状元的个人恩怨,考虑到武状元可以为国家征战,而国家安定了,百姓才可以安居乐业。三儿子这样的人当家,才会顾全大局,分清轻重缓急,也才会最终感化武状元,使之发生后来的改变。只有这样胸怀宽广、高瞻远瞩的父亲,才能教育出三个品德好的儿子。

【适用方向】

顾全大局、胸怀宽广、高瞻远瞩、不计仇怨……

苏武牧羊的故事

汉朝时,苏武被皇上选中到匈奴国当使臣。谁知,苏武一到那里就被匈奴王关了起来。过了些日子,匈奴王对苏武说,只要他同意做匈奴的驸马爷,不再回汉宫,就给他自由。苏武表示至死不叛国。匈奴王勃然大怒,便叫苏武到冰天雪地的北海去当牧羊人。

匈奴王给了苏武100只羊,每只羊的脖子上都挂着一个牌子,牌子上记着羊的重量。每隔4天,便有人来称羊的重量,点羊的数量。羊的重量减轻,数量减少,苏武都得挨板子。苏武本是中原人,没放过羊。有天早上,他赶着羊一出栏,羊就因为饥饿,撒开蹄子全都跑没了影。

苏武心想:“我堂堂的大汉国使臣,竟成了放羊的‘犯人’,在北海边上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连只羊也不如。与其活着受罪,不如跳进北海死了清闲。”苏武正要往水中跳,忽听背后的山顶上传来一阵尖利的叫声。他回头一看,一只又高又大的母猩猩风一样地朝他跑来,拉着苏武的手就跑回了山上的洞里。母猩猩又仰起脖子大叫三声,从四面八方召来一群小猩猩。小猩猩在母猩猩带领下,漫山遍野地寻找跑散的羊,不大一会儿便一只不少地找回来了。

从此,苏武便在这个山洞里安家住下来,白天和猩猩们一块儿放羊,小猩猩们为他摘野果、捉野兔充饥;夜晚,苏武便和猩猩们睡在一起,互相取暖。一晃十几年过去了,苏武不但没饿死冻死,而且活得很健壮。

不久,汉武帝派兵打败了匈奴王,匈奴王重新与汉朝和好了。苏武也回到了久别的汉宫和家人团聚了。(选自《中国传统故事百篇》)

【素材解析】

苏武作为使者,在被匈奴扣押的19年中,面对威逼利诱和北海恶劣的自然环境,坚贞不屈,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他因不辱使命而闻名于世,而苏武牧羊的故事也千古流传。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走到哪里,都要心系祖国,以祖国的利益为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适用方向】

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爱国情怀、民族气节……

还镯救人

明朝时,有个名叫罗一峰的读书人,带着书童赴京赶考,途中发现路费没带足,非常着急。书童却说他有办法。原来,4天前,俩人在一户人家寄宿了一夜,书童在门口捡到了一枚金镯。书童说:“咱们把它典当了,路费不就绰绰有余了吗?”罗一峰一听,气得骂道:“我们怎能典当他人的财物,快送回去!”书童叫苦道:“相公,我们离开那里已有4天的路程,如今考期临近,恐怕会误了相公的京试。”罗一峰听了也迟疑起来,打算返程时再还。可他转念又一想:人家丢失了贵重之物,一定万分着急,万一发生什么意外,岂不害了人家?想到这里,他对书童说:“拾到金镯当时没有归还已是错误,而今再不送回去,就错上加错了。走,我们送回去。”

罗一峰与书童又走了4天,回到那户人家。户主见他回来,甚为惊诧。罗一峰取出金镯,言道:“家奴缺少教育,拾镯未即归还,此事小生有责。现将原物奉上,并向先生赔罪。”主人闻言,欣喜若狂地说:“相公来得正好,不然我家要出乱子啊!”

原来,那枚金镯是他家主妇梳洗时放在脸盆里的,因忘了收捡,被丫头端盆倒水时泼到门外。主妇找不着金镯,便怀疑是丫头偷的,把丫头打得遍体鳞伤。丫头受了冤枉,气得几次去寻死。后来,主人又怀疑妻子把金镯当信物送给他人,辱骂不止。妻子委屈,也气得吵着要上吊。一家人闹得日夜不安。

罗一峰送还金镯,这家人愁云尽散,不胜感激。不久,罗一峰步行数百里“还镯救人”的佳话,就在民间流传起来。(选自《中国传统故事百篇》)

nlc202309081659

【素材解析】

诚信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美德。读书人罗一峰缺少路费,而且折返还镯会耽误进京赶考,但他还是决定立即把金镯归还失主,他的举动恰巧救了两条人命。这个故事宣扬了诚信为做人之本的价值观。我们可能如罗一峰一样,有时会暂时失去一些眼前利益,但我们得到的将是人生的完美、心灵的安宁、众人的信任和意外的收获。

【适用方向】

立人之本、诚信做人、完璧归赵、品德高尚……

孔子拜师

一天,孔子和众弟子乘坐马车到一个地方去讲学,见前面有一个六七岁的小孩在路上堆土玩,子贡便大喝一声,赶车轧过去,可是那个孩子把路一挡,高声叫道:“站住,前有城池在这儿,过不去了,你们退回去绕道走吧!”子贡赶紧停住车,没好气地大声嚷道:“你这顽童休得胡闹,这是孔夫子的车,快放过去!”“不管谁也得讲道理,我来问你们,到底是城躲车呢还是车躲城?”小孩有板有眼地说。

大家被问得张口结舌。子贡又气又急正要发作,这时孔子从车上走下来忙拦住说:“小孩讲得在理,你们不要乱来。”说着,孔子走上前对小孩鞠躬施礼道:“神童在上,老夫有礼了。我们有要事在身,万望高抬贵手,借个路让我们过去吧!”小孩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呀?”“周游列国呀。”“那周游列国又是作啥呀?”“讲学传道啊。”“讲学传道就得有一套本事和才学,那你知道些什么呀?”孔子回答道:“不是老夫夸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什么事我都略知一二。”小孩又问:“那你知道自己的眉毛有多少根吗?”孔子说道:“眉毛本人又看不见,怎么能知道呢?”小孩眼珠一转,接着问:“嫌眉毛看不见,那天上的星星看得见,你知道有多少颗吗?”“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那又如何数得过来呢?”孔夫子为难地说。小孩笑着说道:“呵,你又嫌多,那日头就有一个,早晨像冰盘,晌午赛玉环,我来问你,它离我们什么时候近,什么时候远?”孔子想了半天还是回答不上来,便诚恳地对那个小孩说:“本人才疏学浅,以上事情确实不知,愿拜你为师,望多指教。”

后来孔子以此事教导众弟子说:“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莫忘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选自《中国传统故事百篇》)

【素材解析】

孔子德高望重,受人尊敬,路遇玩童不让道,非但不生气,还有礼有节与之协商,足见孔子平易近人之处;小童顽皮聪明,向孔子提出匪夷所思又句句在理的问题,孔子能答则答,不能答就谦虚请教,即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孔子治学严谨的一面;孔子见小孩能提出看似简单然则深奥的问题,愿拜其为师,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孔子虚心好学的表现。孔子有超乎常人的谦虚、平易、好学、严谨等高尚品质,被人们称之为“圣人”。知识是无限的,而人的时间和精力却是有限的。每个人有长处也有短处,如能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我们即会进步。

【适用方向】

平易近人、治学严谨、虚心好学、取长补短……

如何做人的哲理故事 篇4

一个青年去请教禅师如何做人。

禅师说“你先看看我,再看看自己,就知道怎样做人了。”

青年问道:“我怎样看您呢?”

禅师说“你看我有几个脑袋、几只眼睛、几只耳朵、几个鼻子、几张嘴巴、几只手、几条腿?”

青年说:“大师,每个正常人都有一个脑袋、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一个鼻子、一张嘴巴、两只手、两条腿,您也一样呀!”

禅师问“脑袋、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腿,它们主要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青年说:“脑袋主要用来思考,眼睛主要用来看,耳朵主要用来听,鼻子主要用来呼吸,嘴巴主要用来吃与说,手主要用来拿东西,腿主要用来走路。”

禅师说“脑袋长在人的头上,脑是用来思考天地万事万物的。人首要的是用脑来生活,脑袋主宰人的一生。人只有一个脑袋,凡事必须三思而后行,谨言慎行,才能把握人生。人有两只眼睛,它们都是平行的,它告诉我们应该平等看人,平心看物。人必须睁开眼睛,眼看四面八方,才能看清天地世界。人有两只耳朵,一只长在左边,一只长在右边,它们提醒我们要倾听正反两方面的声音,不要偏听偏信一面之词,方能正确体会人间世界。人有一个鼻子,人依靠它来呼吸天地间的新鲜空气,释放体内的废气。人有一张嘴巴,它不仅用来吃饭,而且用来说话。人必须尝尽人间酸甜苦辣,才能享受真正幸福的人生。同时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它警示人说话要慎重,做人要稳重,方能四平八稳。人有两只手,一只手用来劳动和创造,一只手用来抓住和拥有。人要把握机遇,抓住时光,创造财富,才能拥有美好人生。人有两条腿,不仅要走前人走过的路,更重要的是开创自己的人生之路,人生的前景才会宽广辽阔啊。”

青年听了后心情舒畅:“大师,听了您这番教诲,我真是茅塞顿开啊!”

禅师却平静地问:“你刚才能看到我的`外表,现在能否看到我的内脏?”

青年如实回答:“不能。”

理智做人是聪明的选择哲理故事 篇5

其实,有理智的人就是做什么都要有节制,保持平衡,不要过分。我们说得道高僧一般都是有理智的,是因为他们除去了七情六欲,没有了对功利的追求,修炼了平和的心态;尤其比较理智的人,是因为他们久经磨砺,什么都见过试过,知道了任何事情都不能过,学会了中庸之道。

有了理智,我们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理智认同的事八九不离十;而理智不许做的事,都是在寻常状态下不应该做或不能做的事。

有了理智,我们才知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理智能使人审时度势,扬长避短,走向成功。而缺乏理智的人,往往凭借一时的冲动去行动,枉费了时间、精力,到头来一事无成,甚至头破血流。

有了理智,我们才能正确对待人生的各种境遇。胜不骄,败不馁,顺境不头脑发热,受到冷落以至羞辱也能保持冷静。没有理智,就会忘乎所以,或一触即跳,或失去信心,或在愤怒中迷失方向。

那么,人生怀有一颗理智之心的人怎样去践行呢?个人理解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

具有一颗理智之心的人,应该遇事三思而行。

俗话说得好:遇事三思,切忌鲁莽,理智行事。这就告诉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要三思而行,不能鲁莽行事,凡事要做到有理智。有理智的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就会保持平和的心态和镇静的头脑,就会摆脱自私自利;就会有一颗宽容大度的胸怀。遇事就会保持相对的冷静,就会考虑周全的处理所发生的问题;就会心情愉快的应对人生中发生的问题和困难。

而不理智的人,遇事就会暴跳如雷,就会自私冲动;就会头脑发热的干出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来。那么失去理智的人,就会遇事走极端,就会铤而走险;甚至滑入罪恶的深渊。人的不理智的深层次的、主要的原因是智力的偏低,不太聪明,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年轻人容易冲动、鲁莽就是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所造成的。年龄大的人,知识较多、阅历丰富、比较有智慧,遇事后就能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思前想后、权衡利弊,从而控制自己的感情冲动。

具有一颗理智之心的人,应该做到心胸宽广。

宽广的胸怀更是一种理智,一种人格上的魅力,一种精神。理智代表人们本身一种向上的高尚品质,不理智则是鲁莽之人自身体内的一种原始的冲动。人的理智一旦被妨碍,过分的欲望就会占据支配地位。一个宽广的胸怀是由很多的委屈演练出来的,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的委屈,这些莫名其妙的委屈使我们的内心倍受折磨。

但是,又不可否认,每个人尤其是成功人士都是伴随着诸多的委屈成长起来的。人们只有摆脱欲望的奴役,才能理智行事,获的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理智的做人做事,于己于人都有好处。宽广博大的胸怀,看问题多半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不要独断专行固执己见的把一己之想视为绝对正确,更不能划地为牢故步自封,听不进去别人的一点儿建议、解释、和想法、这样考虑问题就不易偏颇而失之于全面了。

所以,朋友们,让我们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多一些理智;多一点谦和;多一点爱心;遇事三思而行。切忌鲁莽!切忌冲动!都来做有理智的人。古语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为此,我们宽容他人,宽容自己,用心做事,但不强求最终的结果,用平常心来对待一切人、一切事。

具有一颗理智之心的人,应该学会包容别人。

司汤达说过一句话:“理智的人面临危险,会急中生智,可以说,比平时更聪明。”这说明了理智做事对人的好处,不仅可以保持人的风度,也可以让别人被反击的一无是处。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每行进一步都难免会遇到不开心和不如意的事情,诸多烦恼也无时不在困挠着我们。无端的指责、无中生有的猜疑、甚忽背后的流言蜚语……

倘若我们因为不懂得或不善于宽容,事事逞强,处处患得患失,必然活得心累至极,人生也因此失去了许多惬意与美好。人人称羡包容,常常希望得到别人的谅解和包容。遗憾的是,我们在希望得到他人包容宽恕的同时,却很少想到他人也希望得到自己的包容。一些人安于接受别人的包容,却从不打算把包容施之他人。殊不知,如果自己不能包容别人,就很难从别人那里获得宽容。

所以,当你遇到别人有意或无意的“伤害”时,不要总是计较,总想报复,要学会与人为善,豁达大度。忍让待人,以德抱怨不是怕人,而是一种谦恭风度和崇高境界。有人认为,包容是姑息错误,是弱者避世的表现。其实不然,恰恰相反,包容是强者的爱心和理性的充分展示,是一种化怒为喜转忧为乐的智慧,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大智若愚。只有心胸狭隘、固步自封的弱者才吝惜宽容。

具有一颗理智之心的人,应该理解别人苦衷。

理智是开启直觉之门的最佳途径。理解别人苦衷应注意聆听,不仅是要用我们的耳去聆听,更要用我们的心去聆听,用我们的整个存在去聆听。关闭我们的思维,屏蔽掉所有的记忆、概念、文化、传统、习俗、概念的影响,单纯地用我们的耳去聆听,用我们的心去聆听,用我们的整个存在去聆听。这种聆听,能够让我们与更高层次的能量相联结,能让我们接收到目前人类还无法理解的能量和信息。

如果人只站到自己这边想事情,而不去理解别人的苦衷,还去指责别人,那很难与人相处,反而被别人孤立与冷眼。一个心胸狭窄,目光短视,常常苛求别人的人,由于他内心的矛盾冲突永久得不到解脱,极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处事法则轻率错乱,折射到自己身上,自己也活得如负重载,忧郁寡欢。

所以,学会理解别人苦衷,也许这正是人生处事最高深、最艰难的修炼,谁的修炼最独特,最成功,谁在生活中得到的益处就最多。诚所谓吃亏是福,忍让是德。理解别人苦衷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的良好道德和修养。如果你、我、他的做法完全一致时,不必怨恨,学会理解别人,站在他人的位置上设身处地的想,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抱怨。

具有一颗理智之心的人,应该善于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说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并非易事。有时候,冲动战胜了理智,一句“恶言”,足以让人失去默契,即使在温暖的春天,也会倍感刺骨的寒冷;一句“善语”,即使寒风凛冽,北风呼呼的刮,也能感受到一丝丝的温暖,温暖人们的心田。

与人相处,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为他人想一点、一点,在与之交谈时,慎重的说出每一句话,有的话,三思而开口,先回味一遍。说出口的时候,又是另一种结果。双方都会欣然接受,无论是不是他人想要的。生活之中,没有不变的人,没有不变的世界。很多的事情,未必都会让所有的人满意。

会计的基本准则与做人 篇6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至第十九条,提出了财务会计工作的四项假设和八项原则。这些假设和原则提示我们,做人的前提是内心向善;做人的原则是要讲真话;做人的标准是做一个有用的人。

多年从事会计教学与研究工作,总感觉会计学中有一种东西时时地影响、改变着自己。最近在参编新版的财务会计学教程中,发现耳熟能详的会计基本准则,竟然是深深地渗透在会计每一个章节里面的灵魂。自己在这种灵魂的引导下,一遍一遍地教授着会计学课程,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这一灵魂的洗礼。

一、会计假设与做人的前提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五、六、七、八条,描述了财务会计工作的四项假设。之所以称之为假设,是因为这些前提或制约条件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至关重要,缺乏或违背这些前提,会计信息就无法提供真实而公允的信息。

第五条,“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这一条被称为会计主体假设,规定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和界限。要求会计工作不能是漫无边际的,而是应该局限在一个特定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单位之内。这可以理解为做人的前提之一。概括起来,会计主体假设揭示了做人的以下几点含义:

第一,做人要严格区分属于自己和属于他人的利益界限。要区分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甚至丈夫、妻子、儿女的利益界限。即使在现实和法律上不能分割,也要在心底层面上有一个清晰的边界。距离产生美,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前提的价值。

第二,揭示了个人与他人之间发生交往时的明确立场。比如,本人向朋友借了一笔钱,本人就是债务人,就要承担还款的义务。买房时父母赠与了几万块钱,那就是一笔亲情的投资,需要我们更好地报答老人。与相爱的人共同生活,财产的边界就是一人一半,一旦劳燕分飞,则可免伤和气。

第三,揭示了什么条件的利益可以进入本主体范围。即只有与本人劳动、投资、接受馈赠等相关的、合法的利益才能进入本主体“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范围。通过窃取、捡拾、受贿等手段取得的利益一旦进入本主体范围,则违反了做人(好人)的第一前提。

第六条,“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持续经营为前提。”这一条被称为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会计工作应当存在这样一种理念,就是本企业将无限期地经营下去。当然,企业最终是要破产的,人终归也是要死亡的。但是做人必须树立持续生存的信念。如果企业缺乏这项假设,会计工作的多项原则如权责发生制、划分支出性质等原则将不能够使用。如果一个人缺乏这项假设,即对未来持续生存没有任何信心,那他就失去了偿还借款的理由,也没有维护信誉的前提,更没有做人讲尊严、守妇道之类的道理。更为重要的,这一假设提醒我们,一个以持续生存为前提的人和一个以“不想活着”为前提的人处理问题方法是完全不同的。对一个“宁死”的人,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如何防止他们做常人不敢干的事,最重要的是如何树立他们“持续生存”的前提理念。

第七条,“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这叫会计分期假设。因为持续经营假设设定企业的活动是无限期的,这给会计工作带来了困难,即会计总不能等企业结束经营活动,破产以后再进行总结吧,因此,会计把企业持续的活动人为地划分为一个一个等距离的“会计期间”,有效地解决了会计信息的分阶段总结问题。人的一生是必须划分为若干阶段,并且要及时进行总结、调整、提高和安抚的。有学科把人的一生划分为童年、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五个时期,也有学科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发育、成长、壮大和衰老四个阶段,还有学科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学习、工作和退休三个过程。我们每年都要进行工作总结,每月都要领取工资,每周都要有节假日,每天都要分清上班、下班时间等等。这些划分都是极其重要、必不可少的。没有这些划分,人类将失去绝大部分的喜怒哀乐。就像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世隔绝的“桃源村人”。即使这些世外仙人,他们也会把时间划分为春夏秋冬,有规律地迁徙跋涉、求神祈福。

第八条,“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这叫货币计量假设。就是说,会计工作使用的主要工具就是货币。马克思指出: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价值中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用货币表现一个企业家、科学家、体育明星等名人的身价。我们也常说,这些东西是无价之宝,这些名人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而这种说法的本身就是在用货币的手段对人或物进行描述。货币计量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我们对人进行评价时,使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进行描述,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具体体现;另一个层面是,使用的货币应当保持价值稳定。如果使用日元或者秘鲁币种来说事,常常用来进行调侃。

二、会计总体性要求与做人的原则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十二、十三、十四、十五条,描述了财务会计工作的总体性要求。对企业来讲,这四条是对会计工作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对人来讲,是对为人处世的总体指导和要求。

第十二条,“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这是会计的客观性要求,是会计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简单地说,就是会计要实事求是,真实客观,不作假账。做人要讲真话,不要说假话,这是做人(好人)的最起码的要求。2007年,总理到医院看望96岁的季羡林先生,总理说,我喜欢看您的散文,讲的都是真心话。您说自己一生有两个优点:一是出生贫寒,一生刻苦;二是讲真话。对吧?季老说:“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季先生暮年悟道,体现了一代大师的高风亮节。

第十三条,“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这是会计的相关性要求,也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意思是说,会计要提供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决策有用的信息。说白了,就是说,说话要说对别人有用的话。官腔官调、套话大话、虚词废话等等,即使是真话,也不要大讲特讲。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不属于信息的范畴,还是不讲至少是少讲才好。人们讨厌假话,更厌恶拉官腔说官话,因为人们都有一定的辨别力,假话说多了,引得人家不信任也就罢了,遇事说大道理而不解决具体问题“能把人逼疯”。

至于客观性和相关性两条,哪一条排在前面会计界还有一些争论。就是讲真话重要,还是说有用的话更重要?现实会计工作中,因为客观性的原因,不允许把一些相关性很高但不能确定是不是客观的数据对外报告,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会计无用论的争吵。就像是一个人所讲的真话,大家都知道;而他想说的一些还不能确认为事实的,所谓的小道消息还不准说,这个人也就成了一个废人。当然,我看会计还是客观性排第一位更稳妥一些。建议把一些客观性不足,相关性较高的会计信息,以参考报告的形式对外报送,也许是一种好办法。

第十四条,“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这叫会计的明晰性原则,是要求会计信息不要故弄玄虚,一大堆专业术语,让人摸不清头脑。古人讲话本来是很通俗易懂的,或许是刻竹简太复杂的缘故,文人墨客便发明了生涩的古汉语。现在人们交流语言也很方便,但就有人云山雾罩,凡讲话必挟杂几个英文单词,凡撰文必引经据典,依此显得博大精深,也是个人的一种偏好。我想,和谐或许是这样一个过程:先是简单,有人利用这种简单投机,为了防止投机便开始复杂,因此人活得越来越累;等人们重新怀念简单的时候,简单便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和谐。如此反复,和谐境界越来越高。会计的清晰明了就可以理解为一种复杂基础上的简单。

第十五条,“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会计信息主要是数据信息,所以,不同时期、不同企业的相同事项数据应当可比,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要求。这一条对一个人(好人)来讲,可以理解为一贯性原则,就是一个人说话、做事在一段时期内要保持恒久、持续,不要见异思迁。人们赞赏铁杵磨针、蜘蛛结网等故事,就是希望人们做事能够兢兢业业、持之以恒。会计工作是一个简单机械地每月一轮、循环往复的劳动,对会计人员的耐性和毅力是一种挑战,同时也是一种磨砺。所以,一个优秀的会计人员必定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好人。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做人的标准

《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条,对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提出了指导性要求。对企业来讲,这四条是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概括和总结;对人来讲,是对做人标准的指导和要求。

第十六条,“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这一条简称为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含义是在会计工作中,对于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要按照其发生的真实情况如实处理和报告,而不能以该经济业务是否引起了法律所规定的权力的转移或法律定性为标准。这不是说会计可以违反法律,而是要求会计在遵守法律的基础上,更要高于法律约束自己。因为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人和法人的权利与义务,而会计更多地承担着道德所强调的对国家、对他人、对社会所应当履行的义务和承担的责任。一个守法的人自然是一个合格的公民,但要做一个优秀的好人,会计所要求的“实质”就是一个从内心深处所表现出来的正义、善良、豁达、谦逊和无私精神。我们不能要求社会人都能达到优秀,但是会计准则提出的“人心向善”,则可以作为做一个好人的最低标准。

第十七条,“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这一条简称为重要性原则。意思是,会计工作要根据业务的重要程度区别对待,对于重要的事项,要单独计量和报告,力求准确;对于次要的事项则可适当简化手续,合并计量和报告。没有人能做一个完全的人。大事不糊涂,这是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行为准则。作为凡人,第一,应该分清大事小事,轻重缓急;第二,该认真的事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做好,不涉及原则的事也不要求全责备;第三,当发现原以为不重要的事很重要时,要勇于承担责任,亡羊补牢,把损失降到最低。重要性原则应当属于一条做人的行动标准。

第十八条,“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这一条简称为谨慎性原则,或称保守主义原则。意思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业务处理中,要充分估计可能的风险与损失,而对于可能的收益和利润则要保持应有的谨慎。这一原则的现实意义在于,“做人要厚道”,讲话要踏实,做事要稳妥。遇到好事不要得意忘形,开始工作之前,先把困难和问题想周全。天上掉馅饼的黄粱梦少做或不做。谨慎性原则还特别提醒,谨慎绝不意味着企业可以设立秘密储备,不能乱用和歪曲谨慎原则。也就是说,人不能因为做事小心谨慎而杯弓蛇影、畏首畏尾、不思进取和推卸责任。谨慎是快速发展中的稳健,是科学发展中的保守。又好又快地发展永远是会计工作和做人的第一要务。

第十九条,“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这是会计的及时性原则。市场经济风云变幻,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就是会计的工作效率。信息社会,越是高科技和信息产业,这一原则就越发重要。这一原则提示:第一,要掌握在第一时间发现信息、辨别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第二,有用的信息是有价值的,是财富,是有时效性的,需要倍加呵护。第三,信息的及时性是以放弃客观性和准确性为代价的。做人需要灵敏机智的反应能力,不要墨守成规。政府官员应当做到信息及时公开;企业管理应当适应瞬息万变;家庭成员应当适时交流与沟通;朋友定期小聚,亲戚经常走动;同事相知如故,社会不断和谐。

做人的觉悟 篇7

人生似乎有两个大忌:一是突遭变故,不得不从零开始,重建生活或事业。二是壮年身死,撇下未完成的生活或事业,含恨撒手人寰。

可是,仔细想想,变故有大小,谁能完全躲避得了?寿命有长短,几人可称寿终正寝?

所以,从零开始与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态。

所以,人应该具备两个觉悟:一是勇于从零开始,二是坦然于未完成。

2

从零开始是人生经常可能遇到的境况。大到地震,战争,国破家亡,死里逃生,事业一败涂地。小到丧偶,失恋,经济破产,钱财被窃,身上一文不名。凡此种种,皆会使你不同程度地产生一种废墟感。

当此之时,最健康的心态便是忘掉你曾经拥有的一切,忘掉你所遭受的损失,就当你是赤条条刚来到这个世界,你对自己说:“那么好吧,让我从头开始吧!”你不是坐在废墟上哭泣,而是拍拍屁股,朝前走去,来到一块空地,动手重建。你甚至不是重建那失去了的东西,因为那样你还是惦记着你的损失,你仍然把你的心留在了废墟上。不,你是带着你的心一起朝前走,你虽破产却仍是一个创业者,你虽失恋却仍是一个初恋者,真正把你此刻孑然一身所站立的地方当作了你的人生的起点。

3

在人生的某个时期,行动的愿望是如此强烈,一心打破现状,改变生活,增加体验,往往并不顾及后果是正是负,只要绝对数字大就行。

4

习惯的定义:人被环境同化,与环境生长在一起,成为环境的一部分。所谓环境,包括你所熟悉的地方、人、事业。在此状态下,生命之流失去落差,渐趋平缓,终成死水一潭。

那么,为了自救,告别你所熟悉的环境吧,到陌生的地方去,和陌生的人来往,从事陌生的事业。

人一生中应当有意识地变换环境。能否从零开始,重新开创一种生活,这是测量一个人心灵是否年轻的可靠尺度。

5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个人对任何做惯了的事情都可能入迷,哪怕这事情本身既乏味又没有意义。因此,应该经常有意识地跳出来,审视一下自己所做的事情,想一想它们是否真有某种意义。

6

世上事大抵如此,所谓不了了之,不了就是了之,未完成是生活的常态。而在未完成中,生活便正常地进行着。

7

一个作家在创作旺盛时期就死了。人们叹息:他本来还可以做许多事的……

可是,想做的事情未做完就死,这几乎是必然的。不要企求把事情做完,总是有爱做的事情要做,总是在做着爱做的事情,就应该满意了。

8

一天是很短的。早晨的计划,晚上发现只完成很小一部分。一生也是很短的。年轻时的心愿,年老时发现只实现很小一部分。

今天的计划没完成,还有明天。今生的心愿没实现,却不再有来世了。所以,不妨榨取每一天,但不要苛求绝无增援力量的一生。要记住:人一生能做的事情不多,无论做成几件,都是值得满意的。9

世上事了犹未了,又何必了。这种心境,完全不是看破红尘式的超脱,而更像是一种对人生悲欢的和解与包容。

10

人生的一切矛盾都不可能最终解决,而只是被时间的流水卷走罢了。

编辑 张金余

E-mail:beiyuan98@126.com

做人的故事 篇8

茫茫自雾深处,浪涛漫过礁石,漫过走远了的白昼,那婉转而出的泪水,是遥远天际飘来的一缕清悠的歌。那么,就让我抖一下衣衫,迎着白雾走向芦苇丛中的浪花深处,再让流水的歌声轻抚他的衣发而骄傲地喧响。

我常常在晚上躺着读书,月光的步履也常常一阵清风般地稳落在我的床前。当读完一篇小说或是散文,自己也融入作品的意境里而很快睡意昏沉了。记得许多年前读过散文家赵丽宏的美文《秋思》,读这篇文章的时候,窗外已吹起了萧瑟的寒风。当满含着微笑进入梦乡以后,自己也躺在一望无垠的芦苇丛中了,躺在烟波浩渺的长江的怀抱里了。我出神地凝望头顶成群结队飞过的大雁,倾听它们凄厉的长鸣,忽然我也泪流满面,身子不断地起伏起来,宛如起伏不已的波涛。许多时候的伤感是莫名的、无端的,在这个时候,我也完完全全沉在一片莫名的悲伤之中了。

更多的时候,静静的泪水下面或许就是一块永远的伤痕。经历了无数次的失意,梦里也反反复复出现类似小说《马语者》里那匹作为“朝圣者”的马的形象。依然是那位衣袂飘飘的少年,手持一管古老的洞箫,独自闯入校园的深草丛中。他盘腿而坐,神情专注,低垂着夜云的额前,蝶翅般低徊的乐音自他心底不断飞出,随风漫天飞舞。顷刻,他泪流满面,他默不作声,任凭晚风不断撩动他的衣发。一位同样默不作声的少女,突然间进入了他的视线,她坐在他的不远处,她是他学生时代的好友„„就这样,他们互相凝望,泪水潸然。他们的身体已溶入如水的月华。此刻,大地沉寂无声,无声的黑暗里流淌的是无声的泪水。我知道这样的泪需要静静地流。

淌远了,一个又一个人潮。我们进入夜晚,进入梦境,才进入一个坚实、真诚、温暖的岛屿。那静静流淌的泪,飞溅在岛屿的周围,与我们的内心轻声细语,在此刻便有了一种“疗伤”的力量。这座岛屿所给予我们的,是一种静静的理解和安慰。

是的,这座岛屿就像一盏灯照亮了人类闪烁本性光华的心灵,并且照耀着她趋近大地,趋近人生的根。

感悟箴言

做人的故事 篇9

盲人以前曾不止一次在这座桥上走过。尤其是在那春雨过后、山洪暴发的日子,他过桥时听到桥下哗哗作响的流水声,真有点毛骨悚然、胆战心惊。

可是这一次盲人过桥,正值秋高气爽、小河断流的季节。一般的人过桥看得见桥下干涸的河床,走在桥上有走旱路的感觉。然而盲人却没法看到河中的情形,他凭以往的经验判断,认为桥下必定是水流湍急的深渊。因此,他失足以后使出了浑身的力气抓住桥栏杆不放,一边奋力挣扎着试图爬上桥去;一边急切地希望得到他人的救助。

当时从桥上经过的人,看到盲人抓着桥栏杆有惊无险、盲目恐慌的情景,既好笑又怜悯地指点他说:“用不着害怕,你双脚离地不远,松手就可以着地。”盲人不相信这话。他心里想:“不肯拉我一把,却要我松手掉下去,这不是存心坑人吗?”想到这里,他不禁绝望地大哭起来。

不一会儿,盲人力气耗尽,两手一滑,身体坠了下去。出乎盲人想象的是,他还没有来得及感受空中失重,顷刻之间双脚就触到了地。以至于他落地以后身体打了一个踉跄才站稳了脚跟。原来这桥下真如那路人说的一样,一点水都没有。盲人这时才松了一口气。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早知道这桥不高,下面没有水,我就不会吊在栏杆上吃苦头了。”

感悟箴言

做人的格局 篇10

一个人的格局由他和他的朋友组成。自然,也由他和他所使用的东西、所食用的食物,甚至所热爱的服饰和乐曲组成。一个人坐在那里看书、吃饭、沉默或者是说话,其实就是一种格局。

做人的格局有大小之异。

偷东西的那个人对他自己的孩子是慈爱的;杀人犯最后把器官捐献出来,他拯救了另一个人的生命。我们不能粗暴而简单地命名他们就是坏人。但是,同样的一个人,选择做一个小偷来满足私欲或是达到目的的格局是小的。因为,他在通向获得的道路上忘记了耻辱,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同样的缘由,不论是纠正公平还是突然爆发,忽视别人的生命,偏执地杀死别人并最终赔付自己的一切的人,格局也是小的。

格局总是和一个人的经历相关。贫穷过的人才会知道珍惜食物;受过伤害的人才会想尽办法避免挫折。

看电视新闻,知道大千世界里,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像八十岁的老人一样看破世事心态淡然。但是,格局却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养成的,由此不断扩大。

真正破坏自己格局的不是这些过往,而是内心里的迷失。譬如一点一点迷失在物质里,从贫穷开始的某种占有欲望,从偷窃开始的某种无序竞争,从炫耀开始的某种浅薄虚荣。这些被物质所迷惑、所包围的世俗生活是可怕的。这些迷失在物质里的人,已经丧失了作为个人尊严的内核,成为这个世界上被物质统治的一种动物。这样的人,不管他走到哪里,他的格局的小都会成为他致命的牵绊。

我有切身的体验,贪婪和懒惰常常会把一个善良的人逼成小偷。

我的朋友唐胖子就是这样的人。他是一个有才华的诗人,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女人,疯狂地给人家写诗。后来,他突然扬眉吐气,买了一套小房子。见面吃饭,见到他抽上好烟,说着我们都没有去过的酒店的名字,在诗歌里列举一些洋品牌,一副无比奢华的样子。在和我私下相处的空间里,他露出卑鄙的人性,说自己如何用诗歌把一个有钱女人虏获。

我觉得他要完了,很友善地劝解他说:“如果你真像原来说的那样,喜欢诗歌,就要有独立的精神。”在丰富而生動的物质诱惑面前,我自己都感觉到我的话多么苍白和弱智。

唐胖子其实并不胖,他有标准的好身材。但是,多年不见的他,终于成功破坏掉别人的家庭以后,便不再写诗了,做什么不得而知。只是觉得他一脸的暗淡,像一个吸毒犯,当年的阳光早就抛弃了他,只剩下一个空壳。

他是一个聪明的人,却因为格局太小,过于没有定力,迷失了自己。

每一个往目标行进的人,都有可能遇到路边的野花、蜂蜜、美女蛇、极大的荣誉和合乎内心的其他诱因。人也不可能像被种在稻田里的秧苗一样,被一行又一行的规矩完全控制,行动不得。犯错误、小气、好色、贪吃都不是致命的。若是不过分,这些缺陷,甚至是我们以后忆念某些旧友的深刻印记。

只是,多数人因为自己的格局太小。承受不住诱惑,一点点地把积累的良心和德性丢掉,最后只剩下空洞的躯壳。是的,最后来衡量我们的不是文笔的好坏。不是衣服的光鲜,不是阅读书籍的多少,而是我们做人的格局。

上一篇:关于申请减免党费请示下一篇:无法忘记的微笑优秀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