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困境

2024-1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企业财务困境(精选8篇)

企业财务困境 篇1

[摘要]本文针对工业企业的财务困境,重点分析了工业企业运作流程对其财务困境形成的影响和工业企业在日常运作、资本结构、企业发展战略中的财务管理影响。从工业企业财务困境形成机理的实质因素出发,针对工业企业财务困境的形成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工业企业 财务困境 财务预警 *

财务学关于财务困境的研究由来已久,市场的激励竞争使得企业财务困境预警成为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非常关注的问题。但是,现阶段关于财务困境的研究主要是依赖会计报表数据建立预测模型,通过对上市公司公布的数据筛选,确定预警临界值,以便于及早发现企业困境。但是,这种预测方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事实上,如果从财务困境形成机理分析入手进行事中控制或实时预警,找出财务困境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预防和控制,才能确保企业健康顺利的发展。由于工业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对工业企业财务困境的探讨有必要引起重视,而理论界专门针对工业企业财务困境的研究较少,故研究工业企业财务困境的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工业企业财务困境的表现形式

1、财务困境的界定

国外大多数文献,如Altman(1968)、Ohlson(1971)、Bartczak(1985)等都从法律意义上来定义财务困境,即把提出破产申请行为作为企业进入财务困境的标志。而Beaver(1966)认为财务困境不仅仅界定于破产,还包括“债务拖欠不履行、银行超支、不能支付优先股股利等 ”。Blum(1974)认为公司债到期未支付,且进入破产程序,而债权人不同意减少债务时,视为企业失败。Deakin(1972)认为财务困境仅包

[1]括已经历破产、无法偿债或为债权人利益已经进行清算的公司。然而,国内大多数研究文献都把被特别

处理(ST)的上市公司作为进入财务困境的标志,少数学者则以上市公司是否亏损作为判别企业开始发生财务困境的标志。

本文对财务困境的定义为:财务困境是指企业在未来的运营效果偏离过去的预测轨道而不能正常持续运营,严重的情况为企业资不抵债甚至破产。运营效果包括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财务困境应当是属于从轻微偏离预测轨道(企业的各种财务指标已呈现明显差异)到破产的一个阶段。

2、工业企业财务困境的具体表现

工业企业陷入财务困境与其行业性质关系紧密。工业企业是较为标准的运作模式:采购原材料----加工生产-----出售产品,运作模式区别于商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一般来说,工业企业出现财务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⑴企业一旦偿还债务或者支付费用会严重影响其正常运作,例如原材料缺乏、再生产能力减弱、应收账款比例过大、存货增加、销售收入明显下降等。

⑵供应商要求现款交易,给予的赊购比例下降或基本不再给予赊购机会。

⑶进入无形资产摊销的研发费用加大,大量的前期研发项目化为泡影,在建工程项目长期“挂帐”。

[2]⑷研发费用、培训费用、广告支出突然增大或居高不下。

⑸企业资金运作已不能让其持续经营,出现资金链断裂,严重的表现为资不抵债,融资渠道阻塞,完全失去再生产能力。

二、工业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机理分析

工业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受到企业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内部因素包括资本结构问题、日常管理问题、企业发展战略问题,这三种因素为企业自身可控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有来自企业外部的行业经济状况。

1、资本结构问题

⑴负债过高 * 本文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社科基金课题“工业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研究”(项目批准号:CCRF200609)资助项目

陷入财务困境的工业企业一般表现为资本结构不合理,主要原因在于负债过高。过高的负债降低了其竞争能力和安全系数。工业企业一般固定资产占用资金较大,不容易变现。一旦临时性资金紧缺,工业企业将面临资金链条断裂,新的筹资渠道堵塞的窘境。高额负债同时也降低了工业企业的再筹资能力,一旦债务到期,企业将无法按时还本付息,严重影响到信誉,不但会被银行等金融机构拒绝贷款,还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诉讼费用,从而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⑵负债结构不合理

负债结构不合理通常指负债到期日过分集中,长短期负债结构比例失调,贷款银行结构单一和资产的负债币种结构不合理,尤其是长短期结构比例失调。由负债结构引发财务困境的重要原因是工业企业短贷长用,将短期借款用于超过其期限若干倍的长期项目,导致流动负债远远高于流动资产,这

[3] 样加大了财务风险,一旦银行收缩银根,工业企业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财务风险机率加大。

⑶资本结构的复杂性

工业企业资本结构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发行更多种类的证券,尤其是上市公司,这便增加了利益冲突和搭便车问题。复杂的资本结构使得拥有索取权的各方对企业资产的分割更难以达成一致意见,从而增加了工业企业的财务困境成本和经历财务困境的时间。

2、内部管理问题

如果工业企业频频发生违约事件、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等困境,原因主要在于管理不善、存货积压、销货不畅、销售后不能及时回款、资金运作或调度不力所致。工业企业的运作特征是采购原材料——加工生产——出售产品,结构包括:固定资产、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应收账款,每个环节都需要占用大量资金,如何有效地整合资金的占用是资金运营技术的关键,也是避免其陷入财务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4] ⑴固定资产利用率低

与其他行业相比,固定资产在工业企业中资金占用比率较高,工业企业的性质决定其生产条件必不可少,如厂房、机械设备、仓库等生产加工资料。这些资料占用了大量资金,一旦周转较慢,利用率过低,将导致资金流动困难,陷入财务困境。

⑵生产成本管理不善

生产成本是工业企业的必需成本,在企业的流动资产中占有较大比重,一旦资金占用量过大,将容易导致工业企业资金周转不灵,引发财务困境。生产成本管理不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存货积压

一些工业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缺乏计划,盲目采购,造成大量囤积,以至资金大量滞留于这个部分,如果一旦出现资金回笼下滑,那么企业的财务状况将恶化,现金流入小于现金流出,经营性现金流量为负。另外,企业管理者在对市场了解不充分的情况下盲目生产产品,导致产品不适应市场,形成大量积压,这样,一方面占用企业大量流动资金,使流动资金严重缺乏;另一方面又造成库存成本增加,进一步加重财务负担。如果这种情况持续时间较长就会出现财务困境。

②原材料采购成本增加

这部分成本在采购部门操作空间较大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回扣”现象。即采购人员为谋取自身利益而高价购买原材料,致使产品的成本增加,与市场同类产品相竞争处于劣势,收益减少,严重的情况下则会引发财务危机。

⑶销售成本过高

现代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工业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采用各种销售手段,比如价格战、增加销售点和销售人员等,这些方法的采用会增加销售成本,严重的情况下将会恶化企业财务状况。例如,长虹集团的家电价格战使其元气大伤,严重影响财务状况。

⑷应收账款占用过多

工业企业如果赊销的商品过多,信用政策过宽,将导致大量应收账款无法如期收回。在日常经营中,销售人员为了完成销售任务,往往未对客户进行深入考察,采用赊销的方式将商品卖出,而财务部又不了解其交易背景,很难科学地管理应收账款,这样对应收账款的回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一定程度上为企业财务困境的爆发埋下隐患。一些工业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只注重账面上的高收入高利润,而忽略了被客户占用的资金能否及时足额收回,而且大量的应收账款被列入经营成果之后就得为此交纳税金,工业企业不

得不动用有限的资金来垫付不确定收益带来的税金。这样,进一步加大了财务风险。

3、企业发展战略问题

企业发展战略问题归结于资金使用收益的不确定性,如果企业资金投出收益稳定,且高于筹资费用,能如期偿债,并对自有资金的所有者支付红利,经营则达到预期效果;反之,如果立项决策失误,导致投资或巨额固定资产长期无法交付使用,处于“烂尾”状态,则可能引发财务困境,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些工业企业贪大求快,盲目扩张,为满足扩张而盲目举债,形成对外部资金的过度依赖,就很可能陷入债务危机,恶化财务状况,给企业的生存带来严重危害。有的工业企业偏离了自身核心竞争能力而盲目采取多元化战略,结果使战线拉得太长,资金过于分散,管理跟不上,出现效益滑坡和资金不足。同时,工业企业由于投资于生产型企业,其前期投入较大,如果投资失误,[5]则撤资困难,严重的情况下造成主营业务的运作困难,导致财务陷入困境。

4、行业经济状况

⑴市场竞争状况

如果工业企业所处的行业竞争激烈,竞争对手强劲,企业本身产品单一,产品寿命期处在下降通道,市场份额下降;或者上游企业的原材料供应紧俏,供应链出现断档,则企业可能出现经营困境,最终导致企业发生财务困境。

⑵能源危机

就工业企业自身行业特点来说,外界一些较为敏感的因素也可能导致财务困境的出现,例如,能源危机,较多的工业企业对水、电、石油等能源依赖性较强,一旦出现能源危机,势必影响其生产能力,使企业运行困难,并且企业要付出过高的代价去采购能源,在营业收入小于支出的情况下,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将不可避免。

⑶环境污染

对于化工企业来说,环境污染也可能使其陷入财务困境,化工行业自身的生产会导致出现排废气、废水、废渣之类的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政府对环境污染治理要求较严格,但许多中小化工企业对环境治理的意识较为淡薄,对环境污染没有严格的治理,导致工厂周边环境污染严重,由此引发出一连串的诉讼费、赔偿费,以及满足环境治理的设备改造或者购置费用,势必造成大量的现金流出,这将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可能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甚至破产。

三、工业企业应对财务困境的措施

从本质上来说,工业企业的财务困境主要是由经营和管理不善造成的。财务困境是企业经营管理失败的最终表现,而经营管理的失败则是财务困境的根源。因此,工业企业在日常监控中,应从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两方面进行防范。

1、提高工业企业的资金营运效率

工业企业在资金营运管理上应该做到对筹资、投资、分配的科学管理。在企业融资过程中应遵循优化资本结构的要求。从短期来说,应当与工业企业的主营产业经营状况相匹配。从长远来看,应与工业企业战略相适应。从工业企业所处的地位看,要与其经营环境相适应,尽可能合理地安排负债与股权比例,不能为了扩张而盲目地扩大负债规模,给财务增加压力。并且在投资活动中保持资产负债恰当的流动性,要在对未来流动资金准确预测的基础上,合理地配置资产与负债的结构,通过资产与负债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现金流量的合理匹配来抵御财务风险。[6]

2、重视日常财务管理工作

⑴加强内部制度控制

建立健全工业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制度的内部控制。现代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是材料采购、生产加工、销售,这些环节无一不与企业财务控制制度挂钩。企业应当制定能够驾御和管理这些环节的财务制度,构建出科学、合理且符合工业企业经营特点的高效率的财务管理制度。

⑵资产方案优化选择

工业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应当对实施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征集多种方案择优使用。例如,企业

计划取得生产经营设备或者厂房时,在资金不能够足以购置这些设备,或者即使融资后可以购置,但在收益十分不确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租赁厂房、设备的方法,这样既可以暂时节约大笔资金,又可以避免收益不确定带来的财务风险。

⑶原材料成本控制

工业企业应当建立起一套数据分析模型,使其原材料保持最佳持有量,最大限度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对于材料采购,工业企业可设独立于采购部门以外的询价员,专门从事价格征集评选,对采购部门进行价格上的监督。而采购部门则采取招标的形式向不同的供应商发出邀请,尽可能地减小采购环节带来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控制生产成本。

⑷应收账款控制

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培养销售部门的风险意识,在对客户进行销售产品前一定要对客户的信用进行评估,权衡现销、赊销的利弊,合理科学地处理收款方式,编制账龄分析表,销售产品后进行应收账款跟踪、催收,尽量加快资金回收速度,减少坏帐损失,保证资金的流动。

3、制定科学的经营发展战略

工业企业应当树立科学的投资观念,结合自身能力和外界环境变化,确定适度的发展模式,准确地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在资金良好的情况下才考虑对外投资,制定严格的投资计划,对市场以及企业自身的情况进行信息征集,科学合理的分析,其中包括考核资金回收情况,系统规划投资取向,对不同产业、产品、期限的投资组合,把风险性、收益性、持续性有机结合,以求获取最大的收益。

4、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对于现代工业企业来说,防范重于治疗,如果企业能够在财务困境发生之前洞察先机,就能迅速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有效的预防。财务预警系统可以预先捕捉财务困境的征兆,预防财务困境的发生和控制其进一步扩大。工业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适时数据化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其中包括信息收集系统,定性预测系统和定量预测系统,如应收账款比例警戒线。

此外,工业企业还应关注国家政策调整和国际政局,做出科学合理判断。对能源供求状况充分搜集信息,并针对市场趋势做出敏锐反应,调整企业政策。对企业自身所需能源替代品评估选择,使企业在面临能源困境时能及时找出有效的对策。工业企业在购置设备时应当选择环保高效的设备,而不应只考虑资金的节约,使设备落后于行业水平,从而导致生产力落后,不利于企业再生产能力的扩大,拉大了与同行业之间的差距,影响企业的后续发展。环境治理方面,工业企业从一开始就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防患于未然,公司环境治理与公司发展同步,杜绝诉讼与赔偿费用的发生。

总之,工业企业的运作方式较其他产业相比更遵循资金流动准则。不过,目前随着其他产业的发展,资金流动方式已越来越宽泛,工业企业在立足自身经营特点的同时也可借鉴其他产业的融资、投资方式,重视财务管理,充分利用现代有效的市场信息和管理方式,结合自身特点,更好地与时代接轨,才能有效地避免财务困境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吴世农,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2001,(6)

[2] 杨淑娥,魏明.企业财务危机成本形成机理及其间接成本的估量[J].当代经济科学,2005,(1)

[3] 陈同广.合理负债结构与企业经营战略[J].中国农业会计,2006,(6)

[4] 罗莉.企业财务危机成因本质认识[J].当代经纪人,2006,(8)

[5] 郑峰.企业财务危机初探[J].当代经济,2006,(10)

[6] 王建军.企业财务危机及其防范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6,(10)

Analysis on Mechanism of Financial Distress Formation

in Industrial Enterprises

企业财务困境 篇2

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 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是一个逐步的连续过程, 通常从财务正常渐渐发展到财务困境, 不存在一个明确的分界点将企业分为陷入财务困境和没有陷入财务困境两类, 因此国内外专家学者对财务困境有多种不同的定义方法, 对财务困境也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在Beaver (1966) 的研究中, 他将财务困境定义为破产、拖欠优先股股息、银行透支和债券不能偿付。D eakin (1972) 认为财务困境包括已经破产、无力偿债或为债权人利益而已经清算的公司。Carm ichael (1972) 认为财务困境是企业履行业务受阻, 具体表现为流动性不足、权益不足、资金不足和债务拖欠。Blum (1974) 认为在法律上的破产、被接管和重整;G eorge Foster (1986) 在他的《Financial Statem ent A nalysis》中指出:所谓财务困境, 就是指公司出现了严重的资产折现问题, 而且这种问题的解决必须要依赖于公司的经营方式或存在形式的转变。在我国, 财务困境更多地被称为“财务危机”和“财务困难”, 但什么是财务困境, 在概念的内涵方面, 还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义和标准的判断。当企业对债权人的承诺无法实现或难以遵守时, 就意味着财务困境的发生;财务困境不等于破产, 破产清算仅仅是处理财务困境的方法之一。

二、民营中小企业财务困境原因分析

(一) 民营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企业外部环境包括存在于企业之外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是企业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发生了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变化。跨国公司的进入、同业竞争、国际化趋势等, 这些变化势必冲击企业原有的理财环境和理财方法, 从而引发财务困境。

(二) 民营中小企业的内部环境不适应性问题突出

民营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 集权式的管理问题, 管理水平低、决策随意、内控不健全、管理不科学等现象。企业个人化经营和家族式的管理, 使公司其他股东和董事会的决策、监控和管理职能丧失。同时很多企业的经营者和财务管理人员还没有完全摆脱旧的思维模式, 风险意识缺乏一些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往往只具备“做账型”的素质, 因此导致财务困境在无意识的多环节中产生。

(三) 民营中小企业筹资困难, 资金严重不足

主要包括:一是由于企业自身存在严重缺陷。表现在: (1) 经营风险高、企业寿命短。据有关面数字统计, 我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是8年, 而中小企业的寿命只有2.9年, 因此, 中小企业难以从外部吸引长期资金。 (2) 在具体财务活动中会计信息失真、信用度不高。财务管理不规范, 缺少应有的透明度和必要的监督, 使得外部债权人对其财务状况缺乏应有的信心;同时, 拖欠、甚至不还贷款、贷款的现象也非常普遍。 (3) 资产质量差、偿债和抵押能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不高, 造成大量资金占压、沉淀, 资金周转缓慢, 资产质量下降, 资金利用效果降低, 加剧了资金短缺。二是商业银行和证券市场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国有银行改制成商业银行以后, 要求发放的贷款收益更高、成本 (主要指发放成本和监管成本) 更低、风险更小。因此贷款圭要流向效益优、信用好、数额大的大中型企业这样的优良客户。三是政府有关部门不够重视。近年来, 一些地方政府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制定和实施了不少扶持政策, 它们的融资问题已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在搞活中小企业问题上, 政府虽然表示重视, 并且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但总的来说, 扶持力度不够, 措施贯彻不力。

(四) 民营中小企业频繁转向, 仓促决策且内控机制欠缺

不少中小企业不顾客观条件和自身能力, 不经过细致而深入的调研和严密而科学的论证, 片面追求“热门”产业, 仓促做出重大投资决策。房子涨价, 就转向房地产;媒炭涨价, 就改挖煤。同时, 在这些企业中, 由于没有内控机制, 即使有也很不健全, 因此, 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 遇到生产经营中的重大事项, 不能充分讨论和论证, 从而加剧财务困境。

(五) 民营中小企业财务控制薄弱、财务困境意识淡薄

由于这些企业的领导者, 大部分对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 对财务管理工作缺乏正确的指导和应有的尊重, 再加上这些企业的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往往不高。因此, 在财务管理上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现金管理不科学、不严格, 造成资金闲量或不足。使企业陷入支付危机。二是应收账款回收缓慢, 造成资金周转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科学而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为的催收措施, 应收账款长期不能兑现进而形成呆账、坏账。三是财务困境意识淡薄, 由于偿债压力以及资金经营需求使得民营中小企业采用不计成本举债, 这样不仅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 又加剧企业财务困境。

三、民营中小企业财务困境解决措施

(一) 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情况, 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变化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

为防范财务风险, 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宏观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 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 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 适时调整财务管理环境。面对不断变化的管理环境, 企业应设置财务管理机构, 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 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强调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 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 从而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以此降低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困境。

(二) 增强财务管理意识, 建立有效的财务困境防范机制

企业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必须善于捕捉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 有步骤、有预见的采取各种防范措施, 把可能遭受的财务困境损失降低最低限度。民营中小企业在日常财务活动中, 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影响因素变比情况.使企业能保持灵活的适应能力, 一是建立有效的资金管理机制, 强化资金管理责任制;二是适度负债, 减轻偿债压力, 合理安排资本结构。正确把握负债的量与度, 企业的息税前利润率大于负债成本率是负债经营的先决条件;合理安排资本结构, 实现资金成本最低化, 确保财务结构平衡。

(三)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及财务管理制度

民营中小企业要走产权多元化的道路, 对家族式的模式进行改革, 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坚持创新管理制度, 改变传统的家族式管理的模式, 不断推行管理制度创新, 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同时还应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核心地位, 将强化财务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在财务管理方面, 要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 统一负责企业的资金融通、现金出纳、财会管理、工资核算、固定资产以及预算编制、决算实施工作;要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 如现金、采购、报销、稽核等制度, 实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要完善财务处理流程, 规范会计行为。企业任何重大的财务和经营活动决策, 应当有科学的财务处理程序;账、款、物应设专人分管;财务人员要参与制订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 把好资金支付审查关;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民营中小企业的财务监督, 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四) 采用技术方法防范财务困境

主要表现在: (1) 采用多元化经营, 是指一家企业同时介入若干个基本关联的产业部门, 或是生产经营若干类无关联的产品, 在若干个基本互不关联的市场上与相应的对手展开竞争, 以达到分散财务风险目的。 (2) 风险转移法, 包括保险转移和非侏转移。保险转移即企业就某项风险向保险公司投保, 交纳保险费;若出口企业在签订合同时与金融机构签订远期外汇合约, 降低出口风险给企业带来财务困境。非保险转移是指将某种特定的风险转移给专门机构或部门, 如产品卖给商业部门, 将一些特定的业务交给具有丰富经验技能, 拥有专门人员和设备的专业公司去完成等。 (3) 自担风险, 就是企业自身来承担风险:企业预先提留风险补偿基金, 实行分期摊销。目前, 会计准则规定公司应提取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金、存货跌价准备金、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金、长期投资减值准备金等, 正是公司防范风险、稳健经营的重要措施。

(五) 建立防控财务困境测评考核体系

财务困境测评考核体系是通过一定的量化分析手续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资产管理水平等方面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考核, 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和控制企业所面临的财务困境, 在执行过程中通过预期标准和目标与在实际执行结果的比较, 就能发现差异。通过差异成因的分析就能发现困境的负面效应, 就能动态地对困境进行控制, 因此, 应该进行动态分析, 从而把因财务困境给企业带来的风险降至最低。此外, 在企业自身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同时, 可以建立社会化评价预警机制, 建立多元Logit回归模型, 根据财务困境的严重程度划分为:状态0为财务健康;状态1为消减或停发股利;状态2技术性违约;状态3为申请破产;状态4为实际破产和清算。无论采用企业内部考核体系还是外部预警体系, 其目的使民营中小企业得以健康发展。

(六) 完善外部环境关系, 争取政府的支持及与其他企业的合作

民营中小企业摆脱财务困境离不开企业发展的环境支持。各级政府通过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鼓励金融服务创新、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资信评估制度, 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等多方面创建激励民营企业发展的财务金融环境。随着国家对中小企业在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社会服务等政策制度规范。使得中小企业利用多方资金支持降低筹资成本, 从而摆脱财务困境成为可能。另外, 民营中小企业还可以与企业合作, 争取企业资金支持。一方面可以与大企业合作, 成为大企业的子公司, 进入企业集团化发展的渠道。这样不但能和大企业同盈利, 取得供应链管理的效果, 而且可以获得大企业的管理、技术和资金支持。还可以与大企业合作或依附于大企业, 成为大企业的加工承揽单位, 生产与大企业配套的中间产品。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提供稳定的货源和配套服务, 有利于两者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与中小企业间的合作。加强同类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 可以产生规模效应。而不同类中小企业的合作, 则有利于优势互补, 提高它们风险共担的能力。

总之, 民营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增长, 促进就业的重要力量, 只有其需要从外部环境和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以完善, 采用技术方法降低或是摆脱财务困境, 才能使其良性循环, 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成为最富活力的经济群体, 才能不断提升其竞争力。

参考文献

我国企业财务困境相关问题分析 篇3

财务困境概念的准确界定理论界诸多学者众说纷纭,并未形成统一的意见。如:Beaver认为财务困境不仅界定企业破产,还应该包括债券到期不能偿付,银行透支严重,不能支付优先股等等。Altman指出财务困境包括经营失败,无偿付能力,违约,破产四种类型,并把企业破产作为财务困境的主要标志。Carmichael认为财务困境是企业履行义务时受阻,具体表现为流动性不足,权益不足,债务拖欠及其流动资金不足等形式。谷棋和刘淑莲将财务困境定义为: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包括从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到破产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由此可见,关于财务困境的定义有很多,但较为公认的是把财务困境定义为企业偿付能力的丧失,即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无力维持必要支出的一种经济现象,包括从资金管理技术性失败到破产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破产则是财务困境的极端形式。

二、财务困境的特征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特征,财务困境也不例外,只有了解财务困境的特征才能从根本上对财务困境有所认识,进而在公司经营中能够尽量规避风险。

1.财务困境具有客观积累性

财务困境往往是企业一定时期各种经营活动与财务活动失误的综合。企业在生产方面,长期管理不善,产品质量不达标,成本费用居高不下;在营销方面市场定位不准,促销不利,造成产品积压;在理财方面,对财务活动缺乏合理的规划与控制,出现资本结构不合理、筹资结构与投资结构不匹配、现金收支混乱以及财务舞弊等。这些问题日积月累,最终使企业财务步入危机。

2.财务困境具有突发性

财务困境的发生受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中有些因素是可以把握和控制的,但更多因素是突发性的、意外性的有的甚至是急转直下的,企业无法应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财务困境表现为突发性。例如:某企业经营状况很好,但由于一个长期贸易伙伴在事先无察觉情况下,突然宣布倒闭,造成数额巨大的应收账款不能预期收回,使企业陷入困境。当企业发生突发性的财务困境时,若财务困境在企业承担短期风险的控制能力范围内,企业可以安然度过风险。相反,若财务困境超过企业短期承担风险的最高限度,那么企业就将陷入危机之中。

3.财务困境具有复杂多样性

财务困境的形成不是单一事件的结果。由于企业对环境的某些因素的不适、经营活动某一过程的失误、财务行为的过失等都有可能带来财务困境,而这些经营环境、经营过程、财务行为方式均表现出复杂多样性。

4.财务困境具有灾难性

企业财务困境的发生将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当企业发生财务困境时,虽然也有不少企业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化解了危机,避免了破产,但企业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它往往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壮士断臂般的重组,增加代理成本、资金成本等。至于破产,将给企业带来的是毁灭性的灾难。

5.财务困境具有可预见性

财务困境的发生有其必然性,因为财务困境是企业生产经营中长期财务矛盾日积月累形成的,因此,财务管理者只要多留心,就不难发现财务困境的苗头。

6.财务困境具有牵连性

财务困境的牵连性是指财务困境的发生不仅仅会对本企业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对其业务相关方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独立存在于市场中,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必然会和其他企业产生或深或浅的联系,而正常情况下业务的发生必然会伴随着资金的流动,因而,当财务困境爆发的时候,与其相关的企业也必然会遭受某种程度的损失。

三、财务困境产生的原因分析

企业财务困境的类型一般可归结为技术性失败和经济性破产两种类型。技术性失败是指企业在资产总额大于负债总额的情况下发生财务困境,其主要原因在于资产或负债的结构不合理。而经济性破产是指企业在资产总额小于负债总额的情况下发生财务困境,其主要原因在于资不抵债,即由于经营亏损导致所有者的权益为负值,导致危机的主要原因都是运营、管理和财务这三方面的因素:

1.运营因素。主要指企业经营的内部问题,如企业经营策略不当、盲目扩张导致主业盈利能力下降,高层管理人员的变化等;也可能是一些突发事件,如未经保险的火灾及失窃事件、市场环境的突然变换、由于技术原因造成产品的过时和淘汰、供应商的变化、产品价格的变化以及由于质量管理问题造成企业业绩的变化等。

2.管理因素。主要包括内部财务关系混乱,企业与内部各部门之间及企业与上级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信用低下,在市场经济中举债是一种信用活动,对债务人来讲信誉是其生存之本。一个信用良好的企业,当债务到期需要偿还而又缺乏资金时,可顺利实现举新债还旧债;而一个信用低下企业,举借新债则会困难重重,财务困境将难以避免。

3.财务因素。比如效益下降,收益率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状况,发展潜力和趋向的综合指标,如果效益急剧滑坡,表明企业经营不善,意味着投资回报率下降,或无投资回报,这样必然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如果投资者产生不信任态度就会严重影响企业吸纳资金的能力,融资能力锐减,也就必然影响支付能力,长期下去企业必然面临财务困境;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企业为了做大,常常不计成本,不择手段进行融资,不顾风险盲目扩大规模。

四、財务困境预警系统

1.财务困境预警概念的界定

所谓危机预警应是对危机情况发生的预测,警示,一般以某种标识为标志。就财务困境预警而言,是以公开的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其他相关信息为补充,特定的指标数值为标识,并按照其数值综合判断企业是否处于财务困境及所处危机的严重程度,以满足企业管理者,债权人,所有者及潜在投资者等诸多主体的决策需要。

2.财务困境预警的功能

财务困境预警主要有如下的功能:(1)预警功能,一个有效的财务困境预警系统经过对大量信息的分析能够预告当前的危机,还能够及时地寻找导致企业财务困境的根源,使经营管理者能够针对企业财务困境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措施,阻止财务状况的进一步恶化,避免财务困境进一步加深,甚至破产;(2)矫正功能,一个有效的财务困境预警系统除了可以及时预知当前的危机,还可以通过该系统所记录和反映出来的企业产生危机的原因、解决措施、处理结果等,及时地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弥补企业现有经营管理和财务控制系统中的缺陷,并进一步完善企业自身的预警系统;(3)免疫功能,一个有效的财务困境预警系统还应该可以避免类似财务困境的再次发生。

3.财务困境预警的特征

企业财务困境预警系统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1)参照性,即企业财务困境预警系统能从大量的企业财务指标中筛选出能及时、准确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变化的指标,使其成为人们判断和认识企业财务运行规律、运行状况的参照指标或指标体系;(2)预测性,由于企业财务运行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因此根据企业财务运行状态的发展变化趋势,可以推导出与某一因素密切相关的各因素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当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出现不良征兆时,可以及早预知可能发生的损失,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3)预防性,即一旦企业财务预警体系中相关指标贴近安全警戒线,便可以及时找到导致财务运行恶化的原因,以化解财务困境;(4)灵敏性,由于企业财务体系各因素之间密切相依,因此某一因素的变动会在另一相关因素上敏锐地反映出来,从而提供相关预警信息。

4.财务困境预警系统运行机制的构成

财务困境预警系统要在实践工作中实现理论上的功能,必须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具体包括:

(1)良好的财务预警分析系统必须具有高效的信息收集、传递、处理机制,这就要求必须明确信息收集目标;然后根据收集目标来收集各种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公司内部的财务资料以及其他业务部门的资料;最后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计算研究工作,寻找资料中所隐含的经济发展趋势、重要启示以及隐含的危机与契机。同时公司应建立以计算机为中心的、高速传递和处理信息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为财务预警系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2)财务困境预警系统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处理机制

根据处理后的信息分析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对企业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分析风险的成因,评估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并采取相应的预防、转化措施,来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为了保证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从事该项工作的部门和个人应保持高度的独立性。

在财务风险分析清楚后,就应立即制定相应的预防、转化措施,尽可能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3)财务预测责任和激励机制

企业财务困境 篇4

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与财务困境的实证研究 作者:龚凯颂 吴 静

来源:《财会通讯》2005年第11期

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 篇5

当今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难的困境,这将严重阻碍中小企业的发展速度。

因此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对于企业自身和市场发展意义重大。

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和解决途径,这将对改善融资环境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融资困境;信用担保;中小企业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1.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财务管理不规范中小企业在企业制度和企业管理方面存在各方面的纰漏,在企业运营方面都不是很稳定,这必然会给中小企业的经营带来许多风险。

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比较落后,其财务管理制度不规范,也不健全,管理层的管理意识不强和管理能力不足,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素养,导致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漏洞较多,财务状况披露不力,透明度不高,这严重阻碍企业的贷款能力。

2.中小企业缺少抵押物,影响间接融资中小企业由于技术限制和资金限制,往往存在经营不善、资产质量差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企业的担保能力。

在有融资需求,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时,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符合要求的抵押品,从而严重影响其贷款融资的需求。

3.银行体系结构不合理,缺少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机构金融体制改革滞后,现有银行体系不适应中小企业的发展。

我国实行的计划经济造就了传统的金融体系,因此我国的金融系统适应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浅析钢贸企业如何走出财务困境 篇6

1 钢贸企业财务现状

1.1 负债比例过高

Wind资讯统计显示, 2012年末钢铁行业整体资产负债率同比微增了1.44个百分点, 44家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0.35%。今年一季度末, 钢铁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呈现出继续上扬态势, 整体资产负债率高达61.52%, 环比继续上升。

1.2“融资难”问题长期存在

融资难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影响钢贸行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作为钢贸企业来说, 由于经营规模较小, 自留资金不足, 提供质押贷款能力有限, 造成其融资难。同时, 钢贸企业财务报表随意性较大, 真实性差, 缺乏审计和良好的连续经营记录, 银行难以掌握企业家底, 增加了贷款的难度, 也加大了钢贸企业的融资难度。此外, 钢贸行业是高风险行业, 经营风险高, 企业财务状况不稳定, 导致银行不敢轻易贷款, 加剧了钢贸企业融资难度。

1.3 赢利模式单一, 管理方式粗放

赢利模式单一, 管理结构畸形也是影响钢贸行业发展的主要问题。长期以来, 钢贸行业主要依靠传统的、单一的“时贱而买, 时贵而卖”赢利模式来赚取价差, 而随着现货市场价格波动频繁、震荡幅度小, 且方向难把握, 同质化操作手法, 单一的赢利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在当前市场环境中近乎失效。

赢利空间缩小导致无法赚钱。大多数企业都存在冒险主义因素, 这让企业产生思维定势, 不容易接受变化, 创建新的赢利模式时, 旧的管理结构就成了最大的障碍, 导致利润空间缩小。

1.4 资金成本进一步上升

钢材属大宗商品, 钢材贸易所需资金巨大, 钢铁贸易企业从钢厂拿货, 垫资金额动辄上百万。据统计, 今年年内央行已连续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6次, 达到了21.5%的历史高位。不光如此, 今年沪大额银行承兑汇票月贴现率急剧攀升。截至9月15日, 沪大额银行承兑汇票月贴现率已创超新高, 达8.58‰。而这一数据在2009年大约为1.5‰, 即使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也不过才1.8‰左右。

钢铁贸易商做生意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资金融通问题。按照他们的“1∶3”规则来看, 做一单生意就需要3倍的资金 (资金密集型行业特点) , 这样才能保证整个资金链条的正常运作。可随着货币政策趋紧, 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有所上升, 增加利率就意味着企业经营成本增加。

2 钢贸企业如何走出财务困境

2.1 降低库存水平, 提高存货周转率

快速周转, 时代使然。商品短缺时代, “囤积居奇”发大财, 然而今天谁这样做, 谁就是“傻根”;在商品过剩现金为王的今天, 最重要的发财手段就是在产品更新换代之前“快速出手, 多多出手”, 其中最有效的是:低价格。过去, 最有效的赚钱手段是卖高价———提高利润率。今天, 最显著的赚钱手段已变成卖低价———提高周转率。

2.2 通过一系列方式提高集中度

通过转型、兼并、重组, 改变目前散、小、弱、乱的状况, 提高集中度。这是钢贸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持续做强、做大的唯一出路。目前, 一些钢贸企业已经在知根知底的朋友圈内互通资源、资金, 联手共同消除企业的亏损点, 寻找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一些资金实力雄厚、具有抗市场波动能力的钢贸企业, 运用已有的社会资源, 挖掘业内自我救赎的潜能, 帮助一些企业渡过难关。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钢贸企业, 充分发掘现代管理体制的优势, 动用企业董事会所有成员的力量, 更加有效地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2.3 让混业经营成为常态

由于钢贸行业能产生强大的现金流, 能为钢贸企业跨界投资提供资金保障, 因此立足钢贸、混业经营成为很多钢贸企业的首选, 转型不转行成为本行业的常态。混业经营也可以在纵向上深耕本领域, 延伸产业链、发展剪切加工等新赢利性项目。相关专家也分析, 钢贸行业在未来会面临一轮又一轮的洗牌, 这一群体将成为最后的受益者。

2.4 改变担保方式

钢贸行业原来的担保方式, 要进一步改进, 以前担保方式中很容易出现胖子带瘦子, 最后把胖子给带瘦了的情况。现在钢贸企业应该多挖掘自由资产, 将资产评估后通过抵押贷款方式取得资金;一方面抵押贷款有效避免了联保过程中的担保人风险, 另一方面抵押贷款利率相对比较低, 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资金成本。

3 总结

企业财务困境 篇7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策略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华尔街海啸,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后金融危机时代,指的是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范围内经济触底、反弹至新的增长周期出现前的一个时间段,时间可能是两三年甚至更长。

后金融危机时代表现出几个显著的特征:

1.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金融危机过后,贸易壁垒、汇率争端、产业转移、资源争夺等预示经济全球化加速形成。

2.新型产业迅速崛起。互联网的高速普及,加快了信息的传播。新老产品的更替,以及产业崛起至衰退的周期大为缩短。

3.实体经济遭遇困境。投资人对金融危机后的经济前景并不乐观,他们更愿意将资本投向虚拟经济领域或资源炒作,如房地产、大豆炒作,造成实体经济缺乏资本支撑。

4.全球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急于调整汇率,造成通胀压力加大。大量过剩的货币,推高了资产价格,使资产泡沫进一步恶化。

随着金融危机逐渐消退,全球金融体系开始进入修复期,我国的后金融危机时代来临。

一、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截止到2010年,我国中小企业数量达4千万家,占企业总量9成以上,产值占全国GDP约6成,出口份额占全国6成,税收贡献率达5成,另外中小企业提供了近8成的就业岗位,新增就业人口占总数9成。可见,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保持充足动力、扩大就业机会、加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然而,金融危机的余热与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相互交织,造成我国中小企业经营困难重重,暴露出财务管理上的诸多弊端。

1.资金链供应不足

融资困难,始终困扰着中小企业。很多中小企业正处于上升期,资金需求量大,却因实力有限,难以从银行获得足够的贷款支持,造成资金缺口。一方面,银行贷款利率高,手续繁琐,对中小企业融资带来很大的难度和成本;另一方面,部分中小企业信用状况较差,而且负债严重,无法获得银行信任和贷款。

2.投资缺乏全盘规划

投资活动的目的是以资金的运作实现企业利润的增值。一些中小企业在投资活动中较为盲目,缺乏对投资环境的科学论证,眼光只放在快进快出的短期投资上,而忽视对长期投资的战略规划。盲目的短期行为,以及缺乏资金成本控制意识,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3.轻视财务管理制度

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庞大,同行业的竞争压力大,很多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将重点放在技术、销售之类的“硬件”上,而忽视理财、管理之类的“软件”。有的企业制订了一些财务规章制度,但漏斗较多、执行不力,也就形同虚设。

4.缺乏财务管理专才

2009年,《中小企业发展报告》披露,中小企业员工平均受教育的年限约为12年,相当于高中学历水平。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总数32%,高中学历占44%,大专学历占15%,本科学历占8%,研究生占1%。员工的学历水平和专业水平较低,已成为中小企业的普遍现象,更有不少企业任人唯亲,缺少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培训。

二、完善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

1.完善以风险管控为核心的财管系统

从四个环节入手:在岗位设置上,执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明确财会和相关岗位的职权界限,形成分立与制衡机制,有效防止越权和独权等现象发生;在风险管理上,中小企业要做好风险分析与控制,将风险管理作为企业財务管理系统的核心工作来抓;在内部审计上,内审部门要对会计账目进行严格把关,审计人员要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在外部监督上,借助工商、税务、财政等部门的年检,及时弥补财务管理上的不足。

2.加强现金流与成本管理

充足的现金流,是中小企业在经济危机中幸免于难的关键。中小企业要加强对风险的抵抗力,加强对现金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考核程序的控制,保证生产经营有充足的现金流;设立完整的应收账款核算制度和客户资信档案,派专人催收应收账款,保证资金周转正常;定期盘点实物资产,对实物的入库、保管、领取、使用等环节进行监督;大力提倡成本节约意识,加强成本的事前控制,尽量减少非生产性支出。

3.疏通企业融资渠道

首先,中小企业对融资渠道要有明确的定位,根据自身规模和资金需求选择合理的融资渠道,在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以多元化手段进行融资;其次,利用国家出台的相关扶持政策,充分了解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资政策,选择合适的融资机构和融资方式。再次,注意树立诚信品牌经营的形象,争取较高的信用等级,密切与大型企业间的合作关系,通过其信用担保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

4.建设一支专业水平较高的财务管理人员队伍

知识水平、业务素质过硬,是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财务管理人员还要学会解读新经济政策、新经济形势,利用自身的优势,帮助企业降低资金风险,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中小企业要在利益分配上注重兼顾各方利益,最大程度地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同时要定期开展财务人员的专业培训。

三、总结

我国的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后,中小企业要更加注重对财务的管理,这已成为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一方面要认清在财务管理上面临的困境,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有效对策灵活经营,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解秀玉 乔 磊: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的发展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0(10):16-17.

中小型企业如何走出人才困境 篇8

汉哲管理咨询集团

咨询顾问

朱源健

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之多众所周知。在全国700多万个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超过99%。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始终是一支不可小觑的支柱性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新增产值约7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

相对于较大型企业而言,中小型企业从量的角度(即人员较少、资产与经营规模较小)和质的角度(组织形式多以独资或合伙为主,组织架构简单灵活,行业地位不高)有所区别。如从业人员100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4亿元以下的为中小型工业企业。由于历史原因,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企业战略不稳定、人力财力资源较匮乏、管理理念不能与时俱进、管理体系不健全、基础管理薄弱、现场管理无序、生产经营不精细化等;再加上经营利润日见其少、资金和关键人才短缺、管理层频繁变动,这些都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其中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人才困境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课题。

世事变迁,如今市场格局的急剧变化,将过去的“卖方”市场变成了当今的“买方”市场,总量需求不足与结构性供应不足,致使企业尤其是抗击打能力不强的中小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特别是08年金融危机以及欧债危机的爆发,受影响的中小企业更是举步维艰,企业盈利明显下滑。

在此恶劣环境下,国内已经面临“三高”局面,即高CPI、高调薪率、高离职率,其中2011年各行业企业的员工平均离职率接近19%,其中传统服务业的员工平均离职率超过21%,制造业也近乎21%,都为近几年最高值。据前几年IBM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47%的企业表示过去两年中员工离职率增加了。据前程无忧公司统计,2011年日均发布的招聘职位数达创纪录的200万之多,而2010年日均才140万左右,其中因企业人员离职而产生的替代性招聘就占到了近一半数量;2011年企业人员离职的最主要三个原因是:薪酬福利、人际关系和管理问题,而这与企业薪酬管理体系、制度建设和企业文化有密切关联。

我们知道,一般员工离职原因与社会因素、企业因素和个人因素相关,因而上述调查的离职原因不仅当前国际经济环境的大气候,与国家财政、税收、引进人才等宏观政策有关,还与不同个体的心理因素有关,而且更与企业自身的管理体系密切相关。就人才管理特殊性而言,中小企业乃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只是在管理层次、管理幅度和管理流程上相对简约化一些,经常是人治多过法制,粗放管理常见,这也决定了其人才管理方面存在需求更灵活更紧迫、员工管理较简单、不太注重企业文化、岗位培训单一化、力求最大化一岗多责、薪酬福利制度不完善等人才管理短板。在当前内忧外患境况下,若不尽快研究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人才瓶颈问题,就会给这些企业带来更大的经营压力,让企业承受无端损失,更无益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下面我们就从激励、制度、文化三个层面去谈一谈中小企业如何去营造一个吸引、留住和激励人才的用人机制和企业文化氛围。

一、制定双管齐下的激励制度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指出,在缺乏科学有效激励的情况下,人的潜能只能发挥20%-30%,而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让人把另外的70%-80%潜能也发挥出来。管理实践中,不论是物质激励还是精神激励,都有其一定效用。但这两种激励(或单独,或结合)如何与员工的绩效高低挂钩,如何平衡其中的正向负向权重,这就是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艺术了。来看目前企业在激励效果方面的一些失败情况:有的企业不管自身是否合适就东施效颦地盲目采取末位淘汰制,造成员工心理上的不稳定,内部员工关系紧张,情绪化严重;有的企业在物质激励中为了避免矛盾干脆实行平均主义,既不能帮助后进者产生自我敦促意识,也滋生了对先进者产生逆向淘汰的不良环境。因此,建立在一种公平、公正、全面基础上的物质激励,才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每一个员工都有得到物质与精神奖励的渴望。所谓精神激励是指非物质方面的无形激励,包括信任与授权、认可与赞赏,公平的晋升与考核,学习、培训与轮岗机会,弹性工作制以及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等等。精神激励需要借助一定物质载体,而物质激励则必须包含一定的思想内容。若能巧妙地将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二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就能事半功倍之效。

二、建立创新型的人才管理与发展机制

某种意义讲,人才竞争才是企业间真正的竞争,这在中小企业较多涉足的完全竞争行业尤其如此。而涉及企业选、育、用、考、留的人才管理与发展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把它上升到企业核心战略高度从不为过。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不同之一,就在于机制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先看人才招聘。传统的企业人才来源要么通过企业内部选拔,要么通过外部招聘。而如何低成本地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就是中小企业人才来源的创新性体现之一。

在流动较多的中低端人才方面,前瞻性尤为重要,即防患于未然。平时就应该假定某个岗位在一个月内需要顶替的话,企业有什么办法保质保量地补充上去,而非事发后才亡羊补牢。关于这一点,企业是否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同行业动态:不管是国企民企外企,也不管是大中小企业,只要是同行业者或竞争对手,就可以成为目标人才的“标的”;一些大中型国企在改制时的人才流动就正好成为竞争对手的提前考量。

2)同行业者当地的猎头公司:无需多言,就特殊性人才而言,竞争对手当地的人才服务公司或猎头公司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要好于全国性的同类公司,且服务费用也低。

3)外部招聘方式的优化:如联合几家非竞争性的企业一起租用较好的招聘场地;邀请企业所聘请的专家到大学演讲,然后现场招聘;与大学院系合作设立企业奖(助)学金,与大学洽谈争取提前招聘等等。

在高端人才方面,如设法与国内外行业协会接触,与行业专家交流,与当地智力机构(大学、研究所、咨询机构)合作等等。若企业招聘一名行业专家或博士或咨询顾问可能花费较大,但如果请他(她)做企业顾问,解决技术、管理难题,则一年花费不会太多,但却对企业解决关键难题有益,也可尝试将顾问咨询效果与企业净利挂钩。这里面的难点是如何将这些社会智力资源与企业现实难题匹配起来,且企业管理者如何决定何时何处启用、停用这些社会智力资源,以及如何定性、定量评估咨询效果,从而让企业顾问费用价值最大化。

再看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中小企业者可以根据自身所处不同发展阶段,建立相应的教育培训体系,进行针对性培训。比如很多中小企业,尤其在早期阶段为了节省人力成本,希望员工一岗多责,恨不能让一个员工干3、4个人的工作。这样做短期内或许尚可,但往往到了企业发展的初中期,由于培训、绩效等体系跟不上,一旦走掉一个人,可替换性很差,企业工作受到影响较大。因此,若希望员工一岗多责节省人力成本,那就要让培训职能发挥更大效能,尽量多培养一些一专多能的人,前瞻性地进行从个别到小范围的轮岗。

再者,与有潜力员工签约承诺给予其有条件的学历教育机会,同样也是很好的人才激励、人才培训和人才留用手段。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内部派谁去接受教育的公平性和实用性,最好在选拔之前一两年就公布考核选择标准,以及攻读专业方向等,让人才激励、培养的每一个措施都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密切相关。另外,如何合理有效地让员工分享企业成长过程中所带来的收益,这也是一个创新型人才管理的难题。如根据企业初创期的老员工与后来的职业经理人的不同诉求,进行股票期权激励、年薪制、津贴与退休计划等,长短期激励结合,以求尽量解决传统的薪酬体制下激励弱化的问题,以及越来越多的因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

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还有助于稳定出色的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将经营者的利益与公司自身的利益紧紧地捆在一起,保证了有能力和有贡献的人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因此可以有效防止人才因企业回报不对称而流失。

三、塑造适合发展阶段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一般指员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企业规范、企业生存氛围的总和,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对企业员工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和约束作用,是对企业规章制度等外在约束的一种有效补充,就如同企业和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心理契约”。

当前许多中小企业尚没有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企业管理的正式议程,或者高度不够。有的虽然有了关于经营理念、经营使命和人才价值观等一些文字性的描述,但往往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模仿性,缺乏创造与个性化,甚至是从其他企业的“X文化”变通而来的“X’文化”。

企业文化要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因势利导。一般地,企业初创期往往体现的是领导文化,简单实用,如井冈山时期毛泽东经屡次倡导提出“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针一钱,一切缴获要归公”的三大纪律,简洁好记,实用有效;而企业快速发展阶段占主导的是制度文化,层级增多、规模扩大,常见走了一批老员工又来了一批新人,人性化管理开始突出;在企业成熟阶段常以精神文化为主,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和公平公正性有了质的发展,快乐员工和最佳雇主是此阶段企业文化的代名词。

因此,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内外环境特点,来制定、调整、升华自己的企业文化,最大化利用企业文化这一有力工具的同时,做好文化传承等保障性工作,来理性约束、自觉塑造、持续发展一大批以共同价值观为核心理念的企业骨干人才,让二流人才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成为一流人才;那么,企业就能更好解决企业发展最为重要因素之一的“人”的问题,让企业文化创造它本应体现的潜力价值。

上一篇:《城南旧事》初一读后感600字下一篇:侵害师生安全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