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求职信

2024-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求职信(共12篇)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求职信 篇1

感谢您能在百忙中审阅我的求职信和个人简历。

我系xx学院2008应届本科毕业生,所学专业为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网络信息类的信息工程专业。面临择业,我满怀憧憬和期待:步入通信系统和计算机应用部门一直是我的梦想!在河南科技学院将近四年的专业学习和生活经历砺炼了我为实现梦想打下了坚实基础。现在我坦诚的向贵单位作自我推荐,并将我的简历材料呈上,敬请审阅!

我毕业于一所年轻的学校,十六载寒窗苦读造就了自强不息的我。大学四年学习和生活短暂而充实,一千来个日日夜夜,我荡起智慧之舟,迎朝阳,送落霞,遨游于知识的海洋。我明白:现代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我懂得:只有不懈的努力才会有好的收获。正是凭着这种信念,我以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团队合作的处世原则,开拓进取,开拓创新,超越自我,力争成为一名博学求实和勤奋活跃的复合型人才!

大学生活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是我探索人生,实践真理,发挥智慧,走向更加成熟的过程。在这期间我除了学习课本上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走出校门,来到社会的大舞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实习,使我真正懂得了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为以后的全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我能够从事通信系统基站(机房)终端维护、通信线路传输、程控交换设备维护、计算机软硬件开发、计算机网络应用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工作。我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精神。出生农民家庭,使我具备了勤奋、吃苦、务实、向上的精神和作风。农村生活铸就了我淳朴、诚实、善良的性格,培养了我不怕困苦挫折,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大学期间,我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天道酬勤”,今日的我已经系统的学习并掌握了本专业所开设的所有课程,并且选学、自学了诸多科技、人文、法律课程,使我了解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需要。在大学期间的团学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我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曾成功组织和策划了多次大型课外活动,帮助学校联络、开拓了两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使我具备了一定的领导组织和团结协作能力,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阶段性认可。自信和执着是我的原则,沉着和乐观是我处事的态度,爱好广泛使我更加充实。

“十年磨一剑,今日把示君”。我没有名牌大学的文凭来保荐,也没有丰富的政治背景来装潢,但我拥有一个健康自然的我,自信而不狂妄,稳重而富有创新,成熟而充满朝气。我愿凭着这个自然的我以最诚挚的心和其他大学生一起接受您的挑选。“英雄有几称夫子?忠义惟公号帝君”,现实社会中,人才如恒河沙数,即宇宙之神也难以一一捡拾,我是否能够脱颖而出,惟有实践验见真知。

回首过去,是我勇于探索勤于求学的知识蕴积之路;展望未来,将是我乐于奉献于贵单位的事业开拓之途!“良禽择本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尊敬的领导,雄鹰展翅急需一方天空,良马驰骋尚待一方路径。我仰慕已久贵单位所开创的业绩和远大的发展前景,深信我会用自己勤勉的汗水与同仁一道为贵公司的锦绣前程奋斗不息,奉献我的才智和热忱,我真诚期望成为其中一员。相信您的信任加我的实力将会为我们带来共同的成功!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求职信 篇2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设置,定位,优化

计算机技术的问世,在世界范围引起了一场深入的产业革命。仅仅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是“无处不在处处在”了。它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显现了它的卓越作用。近几年,大连致力于打造东北亚软件服务外包中心,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优秀的IT企业落户于此,计算机人才需求一直比较旺盛。据统计,近3年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在大连地区各行业需求中所占比例约为20%, 稳居首位,整个行业从业人员保守估计为8万人,每年新增工作岗位需求7000个左右,这些新增的IT企业对计算机应用专门技术人才提出了很大的需求量。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社会机构、信息产业链中的企业,也会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提出更多需求。对于中、小企业的共同特点是要求综合性人才,一专多能。另外在大型企业中,对计算机应用岗位工种分工明确,对毕业生的技术素质要求较高,并偏重某种专业技能。为此,我们自2001年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至今,在专业定位、专业设置上不断修改与完善,目前已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动态调整机制。首先,根据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以及毕业生跟踪调研的结果,结合专家的意见,定期调整专业设置,使其与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其次,在毕业生培养规格方面,我们一方面深入生产一线,把握岗位需求的变化情况,与一线企业专家共同探讨不同岗位的能力与素质要求,提高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又不断加强与其它院校同专业专家的沟通联络,在将实际工作中的能力与素质要求分解成相应的课程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前瞻性。

1 专业设置与优化

专业设置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办学的核心问题,我们以立足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技术训练为内容,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确定了立足岗位群的专业定位与面向就业的办学思路。

1.1 根据人才市场的变化,保持专业设置的灵性。

由于中、小企业中不可能配置众多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要求毕业生具有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较宽,在实践工作中一专多能。同时大连地区的很多企业面对国际竞争,技术升级与引进外国先进设备迅速,因此,要求我们专业设置灵活,以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几乎所有企业、公司、事业单位都需要的技术,本专业在立足于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稳定的前提下,保持专业课程开设的灵活性。根据我们的市场调研分析,市场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层次人才的需求集中分布在以计算机系统维护员、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网页设计制作员、网络管理员为主、程序员、计算机辅助设计员、应用软件使用员、信息分析员为辅的岗位群上,亦即我们培养计算机应用高职技能人才市场定位,最终专业建设将以工学结合为载体,围绕这个目标展开。

几年来,我们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每个学期组织多位计算机行业专家进行座谈,对本学期开设课程进行论证,并根据行业发展现状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此外,我们还对网络招聘,现场招聘等信息进行调查了解,掌握企业对人才实际要求,以此调整专业培养方向;最后,通过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学生与工作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并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与在校生交流,使在校生明确学习目标与方向。对行业发展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有了明确地认识后,我们采取了以学生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认证为手段、以效果为标准的多项措施进行专业调整,一是将学生喜欢学什么和市场需要什么作为设置专业课程的首要原则,从而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企业需要的技术协调一致,确保培养人才的实用性;二是鼓励学生们参与社会上的一些认证考试,以考试促学习;三是积极联系实训基地和相关项目,实现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使培养的学生在就业竞争时具有一定的优势。许多优秀的毕业生以其对信息系统设计能力、应用软件维护能力和网络搭建、网络管理能力较强,善于合作共事,工作上手快,在基层一线肯干、能干、实干,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和欢迎。

1.2 根据就业岗位群需求,优化专业内涵。

如前所述,通过对人才需求市场的调查分析,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集中分布在以计算机系统维护员、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网页设计制作员、网络管理员为主、程序员、计算机辅助设计员、应用软件使用员、信息分析员为辅的岗位群上,为此,我们不断对本专业的内涵进行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2.1 人才标准的优化

人才标准的优化,即找准市场定位。高职学生包括我院的毕业生层次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人才标准的优化并不意味着降低了标准,而是恰恰相反。对企业来讲,首要的任务是谋求生存和市场利益最大化,企业不可能牺牲自我生存权益来降低用人标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定位专业的内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来确保毕业生能够承担起其岗位责任。

1.2.2 岗位技能优化

计算机应用是一个外延和内涵都很广的概念,所以专业人才培养的口径相当宽,从客观上讲这种宽口径的专业教育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是不利的,为此我们主要从让学生获得专业方向上的强化入手,根据岗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岗位技能进行优化。主要突出软件设计、网络 (网站) 管理、嵌入式、信息服务类岗位技能的优化,以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

1.2.3 专业文化优化

专业文化优化是指正确处理好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文化建设应该与企业文化的内涵是一致的,在教学中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人的培养,突出职业意识、竞争与合作意识和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

1.2.4 技术优化

专业建设的目的不能是为办专业而办专业,而是为满足产业分工和就业岗位群的用人需要,是关系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问题。我们计算机应用专业始终追随产业主流技术,依据主流技术优化专业和培养人才,提高了人才培养效率,同时我们也始终在密切关注产业朝阳技术。

1.2.5 地域性优化

高等教育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所以其人才观、人才标准及培养模式要与地方经济结构和产业模式相一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也不例外,必须反映区域的特点。

大连是我国重要的软件出口和第一个数字娱乐产业基地,目前从事软件与信息服务的人员有3万多人,其中软件技术人员占到70%以上。大连软件业发展近期所需要的人才数量大约在8万人到10万人,到2010年,专业人才则需达到15万人到20万人。但IT人才正成为制约大连软件业提升层次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大连软件业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软件开发,其中80%是对日软件开发;二是以语言特长为主的综合性信息服务业务。

面对如此巨大的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对大连、辽宁乃至东北地区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来说,是其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得天独厚的良机,所以我们紧紧抓住这个绝佳的机会,选择针对对日“外包”软件及信息服务类人才方向的专业优化。

1.2.6 教学资源优化

高职计算机教育是为生产、经营、服务等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这就决定了专业建设必须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必须强化校企合作。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我们先后与十家企业签订了校企联合办学协议书,做为我们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目前已形成了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正如俗话所说“智者当借力而行”,职业教育要想职业就必须有企业的支撑,现实的合作方式就是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同时我们也充分利用校内的“校外实训基地”,利用学校的实验室,整合企业的技术、经验和文化。

1.2.7 课程优化

课程优化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做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我们先后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相关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学习的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以更好地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为实现岗位技能的标准服务。同时,我们还构建了柔性的课程体系结构。将本专业建设随市场驱动放在整个经济价值链中来研究其定位和价值取向。当然,我们也承认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不断完善中趋于成熟。

2 专业定位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用人单位在考察一个人时,都非常重视其学历背后的综合素质。“我们需要的人员:具有良好的素质,要始终能跟得上知识更新的步伐,能够不断发展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特别是有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这是我们在对用人单位调查时经常听到的话。无论是毕业生还是在校生,也同样都非常关注个人素质的培养。学生毕竟是学校教育的“产品”,培育合格的人才是我们的基本任务,这不仅可以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而且提高了学校自身的办学竞争力。

2.1 立足岗位群的专业定位

本专业培养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熟悉岗位要求,掌握岗位技能,懂理论、会操作、能维护,适应社会信息化需求,适应市场经济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以计算机系统维护员、多媒体作品制作员、网页设计制作员、网络管理员为主、程序员、计算机辅助设计员、应用软件使用员、信息分析员为辅的岗位群上,亦即我们培养计算机应用高职技能人才市场定位,最终专业建设将以工学结合为载体,围绕这个目标展开。

2.2 面向就业的办学思路

为培养出适应以上岗位群要求的技能人才,我们进行了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的专业建设,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工程,信息管理,软件开发等相关专业。办学思路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行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方向;适应IT行业技术的发展,课程设置具有灵活性和通用性。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树立新型的职业教育观念,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特色,改革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立足本校实际,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实际,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走工学相结合之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优良职业道德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

2.3 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科学组合

正确处理好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是能否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以往的模式或者重素质培养、或者重知识培养,对于能力的培养缺乏深度的认识,结果使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与普通教育培养的学生在素质、知识、能力结构上差别不大,但深度又不够,没有职业教育特色。

经过多年努力后,我们采取了由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入手,确定学生应学习的职业技能课程,根据职业技能课程的要求,设置职业理论基础课程的反向课程设置思想。对于素质课,则根据职业岗位的不同要求设置。这样,我们将素质课、职业基础理论课紧紧围绕着职业岗位有取舍的开设,妥善地解决了素质、知识与能力间的关系,课程设置有了更加具体的目标。如图1-1(见下页)所示。

2.4 满足预期就业岗位群的新课程体系形成过程(如图1-2所示)

3 专业发展与前景

计算机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3类人才。第一类是既懂技术创新又懂管理的高级人才—金领;第二类是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白领,例如软件工程师;第三类是熟练的程序编写人员和计算机操作人员—蓝领。教育部2007年曾经做过统计,目前,我国每年需要计算机专业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人才28万人,初级人才46万人。作为一家高职学院,从适应市场需求和对学生本人负责的角度出发,我们的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一直就定位在为企业提供中、初级人才、弥补市场人才缺口上,这也是确保我们计算机专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此外,将大连打造成为东北亚软件服务外包中心是辽宁省在“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目前,世界IT业500强中已经有30多家在大连设立分公司,特别是随着Intel项目落户大连开发区,必将带动一大批与其有关的产业链条上的企业入驻,这除了会使大连地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数量大幅提高,还会带来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类型的多样化,为我们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们将切实加大企业人才需求类型的调研与分析力度,通过保持课程设置与地区企业发展需求的同步,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来杰.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社会调查与培养模式思考.辽宁行政学院学报教育研究, 2007, 4.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求职信 篇3

【摘要】通过对我院与联想集团售后服务工程师岗位的校企合作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共享、工学交替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并提炼了面向IT服务领域校企合作的规律,并与世界500强企业共同研究,探索高职教育如何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对建立我市中高职乃至全省中高职IT售后服务领域的行业标准,提高IT领域从业人才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并对其它领域应用型、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借鉴作用。本文旨在针对计算机应用技术(联想订单培养)专业改革与实践研究过程中的突破性进展进行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联想 专业 订单 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248-01

我院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相互结合、灵活创新,寻找出企业与学校教育的共同特点,挖掘出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并把这些规律广泛的宣传和应用,让更多的院校受益,快速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通过订单培养,我们让企业招到了更多的“毕业即上手”的合格员工,现将改革实践过程中的突破性进展分享如下:

一、哈尔滨市信息技术职业教育集团由我院牵头成立,我院为理事长单位,本专业成员为该集团秘书长。目前已有13家中高职学校、包括联想集团在内的8家企业、3家行业协会加入到集团。陆续还在吸纳更多的职业院校、相关的行业和企业,形成更大的规模。集团的各成员单位之间在设备、师资、技术人员、实训基地、产教结合、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这对专业提供了极大帮助,也是专业改革实践的重要保障。

二、突破原有面授的学生上课形式。学生以“并行往复”学习法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学生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安排岗位的模拟训练,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增强了学生的团队荣誉感和责任感。在月综合考评中选出优胜小组,给予物质激励。根据具体课程适度增加了课程中拓展活动和即兴游戏的时间,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学生特别喜欢这样的课堂氛围,也愿意参与其中,因此学生的学习态度都积极认真,班级文化氛围营造的较好,班级学习风气自然就好了,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获得收获。

三、为了及时了解学生每堂课的学习情况,在课后都会加一项任务,让学生以书面形式完成當节课的自我总结,既关注了学生的上课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反馈总结来调节教学方法与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起到了课下师生互动交流的目的,更利于改革课程更好的开展与实施。

四、我们在专业进行了课程体系及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中嵌入了岗位职业角色课程及工程师职业素养课程。

在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职业化素质养成等课程开发方面累计开发课件1300页,服务规范和服务案例课程的教学案例150个,企业录制视频资料300分钟,培养出既有良好服务心态、又精通技术规范、并了解企业文化的学生,深受企业欢迎和认可。实现了由技术型人才培养向技术服务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变,对技术服务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课程改革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通过联想“心态、责任心、诚信,团队合作”等职业素养的渗透,学生责任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不断增强,再通过来自联想服务体系平台经理及工程师围绕学习情境的实施教学,实现了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操作技能、合作能力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特别喜欢这样的课堂氛围,也愿意参与其中,因此学生的学习态度都积极认真,班级文化氛围营造的较好,班级学习风气就好。连续两年在全国认证通过率都达到100%,使学生批量成才,形成了强调工程师业务规范和职业素养的渗透式养成教育的课程体系。

五、深化与联想集团的校企合作关系,专业教师先后到联想集团参加培训,学习企业的文化管理方法;联想(惠普)内部员工到我专业兼职授课,学生在企校的双重环境下成长,充分发挥了订单式培养的优势。学生依托就业企业有了针对性的教学,保证了学生毕业后更快的适应企业工作的需要,很多学生已经在各自工作岗位中脱颖而出。

六、在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将惠普金牌服务站引入到我专业,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中厂”和“厂中校”。服务站面向大学城各个高校对外营业,同时为校内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提供品牌售后工程师岗位的实习机会。同时结合联想校内服务中心的运营,形成了校内老师在服务站工作,企业优秀工程师校内授课、实训的良性局面。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求职信 篇4

尊敬的领导:您好!

感谢您能在百忙中审阅我的求职信和个人简历。

我系xx学院20xx应届本科毕业生,所学专业为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网络信息类的信息工程专业。面临择业,我满怀憧憬和期待:步入通信系统和计算机应用部门一直是我的梦想!在河南科技学院将近四年的专业学习和生活经历砺炼了我为实现梦想打下了坚实基础。现在我坦诚的向贵单位作自我推荐,并将我的简历材料呈上,敬请审阅!

我毕业于一所年轻的学校,十六载寒窗苦读造就了自强不息的我。大学四年学习和生活短暂而充实,一千来个日日夜夜,我荡起智慧之舟,迎朝阳,送落霞,遨游于知识的海洋。我明白:现代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我懂得:只有不懈的努力才会有好的收获。正是凭着这种信念,我以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团队合作的处世原则,开拓进取,开拓创新,超越自我,力争成为一名博学求实和勤奋活跃的复合型人才!

大学生活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是我探索人生,实践真理,发挥智慧,走向更加成熟的过程。在这期间我除了学习课本上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走出校门,来到社会的大舞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实习,使我真正懂得了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为以后的全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我能够从事通信系统基站(机房)终端维护、通信线路传输、程控交换设备维护、计算机软硬件开发、计算机网络应用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工作。我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精神。出生农民家庭,使我具备了勤奋、吃苦、务实、向上的精神和作风。农村生活铸就了我淳朴、诚实、善良的性格,培养了我不怕困苦挫折,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大学期间,我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天道酬勤”,今日的`我已经系统的学习并掌握了本专业所开设的所有课程,并且选学、自学了诸多科技、人文、法律课程,使我了解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需要。在大学期间的团学工作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我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曾成功组织和策划了多次大型课外活动,帮助学校联络、开拓了两处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使我具备了一定的领导组织和团结协作能力,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阶段性认可。自信和执着是我的原则,沉着和乐观是我处事的态度,爱好广泛使我更加充实。

“十年磨一剑,今日把示君”。我没有名牌大学的文凭来保荐,也没有丰富的政治背景来装潢,但我拥有一个健康自然的我,自信而不狂妄,稳重而富有创新,成熟而充满朝气。我愿凭着这个自然的我以最诚挚的心和其他大学生一起接受您的挑选。“英雄有几称夫子?忠义惟公号帝君”,现实社会中,人才如恒河沙数,即宇宙之神也难以一一捡拾,我是否能够脱颖而出,惟有实践验见真知。

回首过去,是我勇于探索勤于求学的知识蕴积之路;展望未来,将是我乐于奉献于贵单位的事业开拓之途!“良禽择本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尊敬的领导,雄鹰展翅急需一方天空,良马驰骋尚待一方路径。我仰慕已久贵单位所开创的业绩和远大的发展前景,深信我会用自己勤勉的汗水与同仁一道为贵公司的锦绣前程奋斗不息,奉献我的才智和热忱,我真诚期望成为其中一员。相信您的信任加我的实力将会为我们带来共同的成功!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求职信 篇5

您好!我叫xiexiebang,我是广东广播电视大学2013届毕业生,主修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开发。欣闻贵单位是一个极具生机和活力的集体,能给予每个员工充分的发展空间。初出茅庐,有道是良禽择木而栖,是以毛遂自荐,渴望加入贵公司的行列,一展拳脚,为贵公司更上一层楼尽我所能。

经过大学三年学习和实践的历练,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能够用常用的英语与人交流。此外,在校期间曾经多次参加班里的户外活动和一些校内活动,因此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幽默乐观,与人交往真诚,与朋友同学能够互相宽容、忍让,结交了许多朋友。并且在校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锻炼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初涉社会难免经验尚浅,我工作踏实认真,能吃苦耐劳,责任心强。相信可塑性与发展潜力具有的我一定能在贵公司的精心打造下,成为贵公司旗下的一员。我热切期待着为贵单位更加辉煌的明天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盼望与您进一步联系!

此致

敬礼!

计算机应用专业应聘求职简历表格 篇6

基本信息   个人相片
姓 名:   性 别:
 
 
民 族: 汉族 出生年月: 1981年11月10日
证件号码:   婚姻状况: 未婚
身 高: 158cm 体 重: 45kg
户 籍: 山东荷泽 现所在地: 广东湛江
毕业学校: 菏泽市普通职业技术学校 学 历: 中专
专业名称: 计算机应用 毕业年份:  
工作年限: 四年以上 职 称: 其他
 
 
 
求职意向  
职位性质: 全 职
职位类别: 销售行政及商务-销售助理

 

财务/审计/税务-会计

财务/审计/税务-出纳员

 

职位名称: 销售采购助理 ; 会计,出纳 ; 办公室文员
工作地区: 湛江市霞山区 ;
待遇要求: 可面议 ; 需要提供住房
到职时间: 两周内
 
技能专长  
语言能力: 普通话 标准
计算机能力:  
综合技能: 两年的业务采购跟单工作经验,以客户订单为依据,跟踪产品,跟踪服务。及解决跟单过程中的大事,杂事,琐碎事,确保订单流程顺利完成。负责对新产品、新材料供应商的寻找,资料收集及开发工作;对合格供应商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册;下采购订单、订单变更、撤消等工作,及采购异常、退换货事务的处理;负责与供应商沟通联络,确保供货品质、交货时间;跟踪产品入库。对供应商的资讯,如交货周期、品质标准、产品价格等要及时报上级审批。

 

两年的会计工作经验,负责公司的帐目记账工作;公司营业执照的年检及变更;认真执行会计制度,做好记账、算账、报账工作;发票的领购与缴销;日常现金、支票、银行等事务处理;编制凭证、登账、工资核算、税务报表、报税等财务工作;审查各种报销及支出的原始凭证等;对人事行政、后勤事务等都有接触过。

负责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编制企业各类税务报表;纳税审核及申报;处理工商、社保及国、地税相关事务;按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缴纳公司税款;了解、掌握与公司税务有关数据等。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探讨 篇7

1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所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与就业方向不一致

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学生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会导致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为企业服务,学生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来证明自己。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后并不能很快找到适合的工作,有的学生需要磨合一段时间,而有的学生则需要磨合很长时间,但企业希望找到能够为自身出谋划策的高新技术人才,而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再去培养刚走出校门的学生,从而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找到工作,再加上每一年都有新的学生毕业,使得就业压力逐年加大。

1.2 专业定位与职业方向不明确

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关的职业有很多,但由于每一个岗位对知识水平以及能力结构都有要求,再加上计算机知识及技能体系的庞大,如果让一个人在短时间内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和技能是不现实的,而学生由于兴趣爱好、性格、智力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针对不同的兴趣爱好去设置不同的课程,对学生个人潜力的发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3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计算机专业在我国发展速度非常快,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很迅速,而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是从高等院校毕业不久,相对于老教师而言,知识经验比较缺乏,高学历的教师数量正逐年下降,专业教师队伍不太稳定。因此,专业教师中很大一部分人都不能朝计算机应用的某一个职业方向纵深发展。也正因如此,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对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没有办法深入学习。

1.4 忽略行业性和区域性之间的差异

由于不同行业与不同区域计算机的应用方向及深度都有所不同,因此对人才的需求也不一样,现阶段各大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大部分都属于应用型人才,而我国高等院校在培养模式上比较侧重于对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但相对比较传统的高职院校却没有关注到行业与区域之间的差异,使得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一些区域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2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方法探讨

2.1课程体系设置探讨

a.以岗位需求为基本依据,注重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要先分析计算机应用技术所面临的岗位群,着重分析每一个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理论、技术技巧以及工作规范,确定每一个岗位的必备能力,并根据这一能力形成规范,保证课程的结构和教学的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

b.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不同,兴趣爱好等方面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课程体系设置中须重点关注这方面的差异,要在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喜爱的课程学习,这样才会取得优异的学习成果。

c.创建动态课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课程内容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因此,课程体系设置要根据服务对象的状况发生变化,而计算机应用技术本身的变化和学生基础知识的变化也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基于这一情况,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提出了一个以平台为基准,以职业方向为发展趋势的模块式课程体系,目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和公共基础课程模块。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一定要先掌握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与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之后,再去学习对应岗位的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内容。

2.2创建师资队伍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之后直接到高职院校任教,欠缺实践经验,而且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已经习惯了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模式,而现阶段所需的模块化教学则要求教师实施项目式教学,就是将工程项目引入到课堂当中,为学生创造一个模拟的实战环境,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少讲理论,多给学生进行示范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自己的长处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模块进行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的项目经验,优先配置计算机专业的师资力量,从而进一步确保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3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逐渐重视起来,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阐述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发展思路,是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一种全新尝试,希望这种尝试能够进一步促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现阶段我国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对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等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和探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创建动态课程、创建师资队伍等可以作为未来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发展思路。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求职信 篇8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软件 数控专业教 学数控加工

【中图分类号】TG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300-01

一、引言

计算机模拟仿真就是应用计算机技术及其仿真软件对数控机床整个操作加工过程进行模仿操作的一门新技术,上海宇龙数控仿真软件是源自美国基于虚拟现实加工技术的仿真软件,在高职实训教学中广泛应用。可以实现对数控铣和数控车加工全过程的仿真,其中包括毛坯定义与夹具,刀具定义与选用,零件基准测量和设置,数控程序输入、编辑和调试,加工仿真以及各种错误加检测功能。

二、宇龙仿真软件在数控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特点

1.创建运行环境,通过宇龙数控仿真软件网络版组建由40台计算机构成的仿真教室。学生可以先通过仿真软件熟悉数控机床操作面板,以及各种数控操作系统。学生开始基本不具备相应知识基础,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后,可以彻底打破空间的限制利用计算机来虚拟动画技术模拟实际的加工过程,学生可以在虚拟数控系统中放心验证程序,如果直接到通过反复练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对于初学者来说没有任何加工经验,如果直接到数控机床上进行实操学习,易出现由于考虑不周全,安全意识淡漠而出现打刀,撞机等现象,甚至对机床和操作者造成伤害。通过先仿真校验再实际加工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减少了零件的废品率。

同时,数控仿真软件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职业院校的学生的知识水平较低,而数控专业教学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生易感到枯燥、乏味,应用数控仿真软件,使很多知识更生动和直观,例如对刀、程序的输入与验证等。应用仿真软件,可以直观的看到操作过程,学中做,做中学。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数控仿真软件中的数控机床的系统多,型号多,便于学生开拓视野,全面学习

目前,数控机床的种类很多,呈现系统多样化,型号多样化,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更新,而一般学校的数控设备受教学成本的限制,机床系统和型号比较单一,而应用数控仿真软件就能可以弥补这方面缺陷。例如上海宇龙仿真软件,它拥有多种系统多种厂家生产的多种型号的数控机床,让学生在操作真正的机床前先充分掌握安装了不同类型数控系统的机床的加工仿真操作,同时通过仿真演示积累一定的数控加工实际操作经验,能全面学习数控车、数控铣及加工中心等多种型号机床的操作知识,使学生开拓了视野,扩展了知识面。通过严格的学习、指导与训练,学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通过反复练习均会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学生毕业时分配到不同的生产企业,能很快适应企业的不同数控系统的数控机床的编程及操作

3.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节约了教育成本实现低耗、高效与环保、可持续发展。

实训教学应用数控加工仿真软件可降低教学成本,实训教学应用数控仿真软件,可以减少上机床操作时间。将编程及验证程序的操作由数控仿真仿真软件完成。首先可以安排学生根据图纸的要求,编制零件加工程序,并使用数控仿真软件进行模拟加工,验证程序的正确性,并及时修改,然后将修改后的正确程序输入机床,进行零件加工,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占用机床时间,降低实训的消耗,从而降低教学成本。

4.教师轻松教学,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数控教学中应用数控仿真软件,学生不仅在学校有了更多的练习时间,还可以自己下载数控仿真软件,放学后,随时练习。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先独立思考,也可以和同学探讨,还可以带入学校,向老师请教。以往实操示范操作时,一名教师示范操作并讲解,20-40名学生听课,实操现场噪音比较大,听课人多,影响授课效果,如果分组演示教学,教师就得重复讲解几遍,工作劳动强度增大。应用数控仿真软件,教师可以将示范操作过程在电脑上反复播放,使每位学生都能看清楚操作的步骤及顺序,然后学生独立操作,在各种仿真练习过程中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加工生产技术,训练学生实习操作的技能技巧,教师可以有的放矢的对不同学生进行巡回指导与训练,教学效果明显改善与提高。

三、宇龙仿真软件在数控教学中的不足

1.数控教学只注重软件仿真训练,忽视上机实训操作

仿真加工时,学生无法充分体会安全操作的重要性。例如实际加工时学生必须佩戴劳保眼镜,工作帽,女生必须把头发盘到帽子里:加工零件时,机床的门必须关闭等等,这些细节往往被学生忽视,仿真加工中撞刀现象经常发生,学生对此不以为然,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反复强调规范操作,安全第一,强调仿真加工与实际操作的区别,让学生牢牢记住安全第一,数控加工仿真系统是一种模拟软件,它不可能完全代替实训。必须合理安排仿真教学和实操教学,在教学中将仿真训练与实践操作训练有机结合。

2.仿真加工中不能合理选择切削三要素及加工工艺参数

仿真软件在对加工过程的模拟过程中,无法真实反应刀具切削的实际状态,加工完成时,零件的加工精度和加工表面质量不能准确展示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详细讲解影响工件加工精度的一些主要因素,例如:刀具的选择,工件的装夹定位,切削用量的选择,及切削液的选择方法等,合理安排加工工艺是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重要保证。仿真加工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使学生养成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

3.仿真教学和实操教学中注重反复强调仿真加工与实际机床的差异之处,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仿真软件与实际机床还存在一定差异。例如仿真时,钻头也可以进行轮廓及形腔加工,而在实际加工中,钻头只能钻孔。又如仿真对刀,采用GOO快速对刀,软件会提示可能撞刀,而在实际加工中,是不允许快速对刀的。仿真时工艺参数设置的不合理,模拟加工一样进行加工等等。教学中,教师要反复强调易出错的地方,避免实操时,出现安全事故。

4.不能正确处理仿真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数控加工仿真软件的功能还不是很完善,如有些功能不识别(例如G68),易死机,运行速度慢等等,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前将软件的主要缺陷告知学生,并将使用软件时所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软件厂家,以便厂家予以改进。

综上所述,数控仿真软件有其自身的优点,也有不足,我们数控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数控仿真软件,不仅可以降低教学成本,增加学生的加工练习时间,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很好的适应企业的需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求职信 篇9

姓名:xxx         国籍: 中国

目前所在地: 广州 民族: 汉族

户口所在地: 湖北 身材: 181 cm? kg

婚姻状况: 未婚 年龄: 25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做经历

人才类型: 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 金融/证券/安全类:金融类 电子/邮电/通讯类 电子类 计算机类 计算机类

工做年限: 0 职称: 无职称

求职类型: 全职 可到职- 随时

月薪要求: 1500-- 希望工做地区: 广州

个人工做经历: .3-.11   工商银行     经警

2006.11-.2   投资公司    顾问

2007.3-2008.2    期货公司   经纪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 中山大学

计算机及应用类专业个人求职简历 篇10

目前所在地:广州民族:汉族
户口所在地:茂名身材:155 cm?45 kg
婚姻状况:未婚年龄:21 岁
培训认证: 诚信徽章: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计算机类:统计 财务类 会计 行政/人事类 行政人员
工作年限:2职称:高级
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随时
月薪要求:1500--希望工作地区:广州 广州 广州
个人工作经历: 本人在7月份毕业后进入快速消费品行业公司从事文职类工作,(主要负责销量的统计/业务员的.等级评比/工资的结算/核对对账单\日记账\费用结案\月结单/应收应付账款/月结款等方面的工作)后因个人的志愿原因在12月底辞职.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广东高州农校
最高学历:中专毕业--07-01
所学专业一:计算机及应用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 本人于初中毕业后考入广东省高州农校就读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于05年7月份毕业.工作期间我自学了会计.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 一般  
国语水平:优秀粤语水平: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本人计算机操作熟练,能熟练使用office办公件:Word/Excel/Powerpoint略懂广告方面软件如:Photoshop/AutoCAD/CorelDRAW,还可以熟练使用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进销存,电脑做账,应收账款,打字速度70-75/分钟.
 
详细个人自传
 本人性格开朗,做事踏实,现想谋求会计、统计、文职类 、等方面的工作,希望能够得到有识之士的赏识和指点提拔
 
个人联系方式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求职信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系统能力;课程体系;课程群;建设模式

随着我国于2013年加入《华盛顿协议》,按照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开展专业建设将逐步成为国内广大工科专业的必由之路[1]。作为专业认证的核心内容,如何定义毕业生的毕业能力,进而如何以毕业能力为牵引建设课程体系则成为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对于大多数工科专业来说,其人才培养诉求之一应是其毕业生能否驾驭现代工程的复杂性与综合性。我们认为毕业生这种能力为系统能力,即毕业生应具有本领域系统特征的知识体系,能够从系统角度理解与把握构成系统的诸要素的功能、结构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并能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解决复杂系统级问题。

考虑到课程体系是系统能力培养的主要载体,北航计算机学院自2006年确定计算机专业系统能力培养目标后,提出了“三工”教学准则,建立了“以课程群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设模式,历经8年持续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显著教学成效。

本文首先分析系统能力培养面临的挑战,并在指出当前课程体系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后,给出系统能力培养的技术路径,并介绍了项目历程及取得的成效。

一、系统能力培养面临的挑战

在经历几十年发展后,CPU、操作系统和编译器目前仍然是IT领域基础性支撑技术。众所周知,我国在上述3大技术方面仍较为薄弱,这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我国IT领域整体创新与发展。虽然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我国计算机专业没有规模化培养出能够深入理解并掌握这些核心技术的人才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之一。

从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看,几乎所有计算机专业均设置有与上述3大技术相对应的3门课程,即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编译技术,并且通常是核心课程,其不仅课时量大,并且普遍都设置了不同程度的实验。但是本科生学习了这些课程后,如果我们问:

(1)他们能够开发符合工业标准的CPU吗?

(2)他们能为所开发的CPU配套开发操作系统吗?

(3)他们能够为所开发的CPU配套开发编译器吗?

回答往往是悲观的。

由此不难看出,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远未达到技术发展与人才市场的要求。为什么?

二、课程体系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课程体系建设中普遍存在着3个基本问题。

1.各门课程独立规划、知识冗余及衔接脱节

传统上,我们主要采用“以课程为中心”的建设模式,即当专业的课程体系确立后,各课程的知识体系与实验体系几乎由授课教师唯一确定。经过长期演化,每门课程都成为一个过于强调完整性的独立知识体。课程间知识体系存在重叠与脱节,并且各课程均包含大量与顶层教学目标无关甚至不合理的知识。

2.所开发的系统缺乏足够规模,学生未能真正具备系统开发的能力

只有达到足够规模,一个系统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开发难点等才能较好显现。此时,学生才能真正学习并掌握系统构造方法,才能更进一步领会系统构造的核心原则(如设计权衡)。可以说,没有规模的系统不能被称为系统。

因此,我们必须要求学生完成具有足够规模的系统开发,否则难以达到训练效果。但目前相当多的专业未对实验训练的工程规模予以足够重视,从而只是设置了若干小规模实验。学生虽然经过了训练,但却因训练强度不足,不能对系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并具备具有工程规模的系统级开发能力。

3.普遍采用分析式教学方法,难以指导大规模系统开发

不少专业已认识到第2个问题,并设置了较高难度的教学目标,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往往达成度较低,即只有少数优秀学生凭借其较高天赋能够完成教学目标,而多数普通学生则难以完成。

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传统上通常采用分析式教学方法,即首先给出系统结构,而后分析输入输出关系。以讲授CPU开发的教学为例,目前国内外基本普遍采用可被称为“图解案例法”的分析式方法,即以若干典型指令为对象,通过若干设计图展示对应数据通路构造过程。当教师以上述方式介绍完少数几条典型指令后,要求学生以类推的方式去构造更多的指令。但在实际类推过程中,学生还将遭遇因指令规模增长而带来的诸多设计困难,因此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来说,该类推并不能成功。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分析式教学可以通过若干案例进行具体剖析,使得学生能较快地了解系统的工作原理。但从构造系统的角度看,其缺陷也较为明显,即缺乏有效的从已知系统输入输出功能来构建系统结构的工程性构建方法。在分析式教学方法指导下,学生虽然知道了基本概念和基本构造方法,也能够按照该方法构造出规模相对小的系统,但却难以实现具有一定规模的实验。

三、系统能力培养的技术途径

为达成系统能力培养,我们认为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准则、课程体系建设模式3方面进行系统级的顶层设计与规划。

1.“三位一体”教学目标

针对CPU、操作系统、编译器这3大基础技术所具有的计算机系统“三位一体”特点,我们认为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来说,其必须建立“系统观”,即深刻理解以CPU、操作系统、编译器为核心的计算机系统工作原理及三者间相互作用关系。进而,对于高素质创新性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其必须具备“系统能力”,即能够开发一个包括CPU、操作系统和编译器在内的计算机系统。

据此,我们提出了本科生自主开发“1个CPU、1个操作系统、1个编译器”的教学目标,即本科生通过多门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能自主开发1个CPU,并能为所开发的CPU配套开发1个操作系统和1个编译器,从而完成计算机系统设计与实验。

2.“三工”教学准则

针对前述教学目标,我们确定了“三工”准则为教学定位,即工业标准、工程规模和工程方法。

(1)工业标准

作为计算机系统3个子系统,我们须确定CPU、OS和编译器之间及其对外应采用何种接口规范。

可以说,IT业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工业标准”。工业标准是大量科学与技术人员在对一类事物进行大量实践后,形成对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对构成系统的功能、性能、成本等诸要素进行综合权衡与取舍的产物。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系统构造的精髓——均衡性。

我国著名谚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已经明确告诉了一个初学者应采取的学习方法。由此我们认为,对于以学习知识为主要目的低年级本科生而言,学习和实践工业标准,不仅有助其更快更好地领悟系统构造的原理与精髓,而且有助于其今后更快速进入产业。

经过审慎评估,RISC技术代表作并广泛使用的MIPS指令集、POSIX标准以及C语言分别被确定为CPU指令集、操作系统系统调用接口以及编译器输入语言,见表1。

(2)工程规模

以CPU开发为例,目前国内相当多大学的实验规模为10余条指令。这意味着所开发的CPU仅仅能运行简单的程序,而无法满足操作系统的运行,也无法满足复杂应用的运行。如此则不仅难以达到充分训练的作用,还无法满足后续开发操作系统和编译器的需求,从而致使整个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有鉴于此,我们对CPU、操作系统和编译器确定了评估参数,制订了相应的评估要求,并最终确定了如表2所示的相应规模。

(3)工程方法

CPU开发长期以来就是各专业的教学难点。在本教学目标中,特别是提出“工程规模”准则后,CPU开发成为第一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其成败至关重要。

我们认为必须找到一种能够有效降低CPU开发复杂度的工程化方法,即将大规模系统的一次性复杂开发过程,分解为由重复性的但难度极大降低的子系统综合环节与工程化(可自动化)的将子系统综合成系统的系统综合环节,从而将全系统复杂度较好地控制在子系统复杂度上。唯如此,我们才能破解前述教学困境,也才能让“系统能力培养”惠及国内更多大学和更多学生。

3.以课程群为中心的建设模式

由于教学目标中的“CPU、操作系统、编译器”分别需要在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编译技术等多门课程中完成,而传统“以课程为中心”建设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因此转变为“以课程群为中心”的建设模式势在必行。

所谓“以课程群为中心”就是将若干门在顶层教学目标达成上存在强相关的多门课程组建为课程群,以系统的观点将顶层教学目标合理分解并形成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系统性规划和细致梳理确保课程间知识体系与实验体系的有序衔接。

基于此,我们将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编译技术4门计算机专业最核心的专业课程构造为计算机系统核心课程群,以顶层教学目标为根本目标,以“奥卡姆剃刀”为准则精简非必要知识,重构整个课程群的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

(1)优化课程群知识体系

以“奥卡姆剃刀”为指导,我们围绕顶层目标对各门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了必要的优化。通过精简了大量不必要的知识,不仅使得核心知识更加突出,而且为学生提供足够实践时间奠定了基础(见表3)。

(2)层次递进、合成系统的课程群知识体系与实验体系

遵循“层次递进、合成系统”的体系设计思想,我们通盘考虑了整个课程群的知识体系与实验体系。重构后的课程群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具有以下紧密衔接特征。

①数字逻辑。理论教学定位于基础计算技术理论介绍,实验教学则围绕构造CPU内部所需的各种功能部件来展开。

②计算机组成原理。理论教学定位于以CPU为核心的计算机原理及构造方法,实验教学则利用数字逻辑实验所开发的功能部件为基础,以构造能支持操作系统运行的MIPS CPU为主线展开。

③操作系统。理论教学定位于操作系统的组成及运行机理,特别强化了操作系统与CPU之间在中断、同步等方面的衔接,实验教学则以为MIPS处理器开发配套操作系统为目标展开。

④编译技术。理论教学定位于讲编译器构造原理,实验教学则以为MIPS CPU开发配套编译器为目标展开。

(3)CPU工程化综合方法

国内开展“系统能力”培养且招生规模较大的专业,目前通常仅有少数优秀学生能开发支持50多条指令的CPU。针对该教学难题,我们受圆周率计算方法变革的启发,总结出一种新颖的面向综合的CPU工程化综合方法。

①圆周率计算方法变革。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割圆术”,即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去无限逼近圆面积并以此求取圆周率。祖冲之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后,得到π的取值范围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

17世纪,莱布尼茨提出了π的表达式,即π/4=1-1/3+1/5-1/7+…。当取10000000项,π/4=0.7853981634的前八位保持一致。

对比这2种方法后不难发现:前者易于理解,但普通人难以完成高计算精度要求;后者表达式简单精确,普通人也可完成高精度计算要求。

②CPU工程化综合方法。受圆周率计算方法变革的启发,我们以系统论创建者贝塔朗菲提出的综合方法(给定系统输入输出功能构建系统结构)为理论依据[2],提出了将系统综合分为“构思综合与工程综合”一般性方法(简称SI&SE,Synthesis of Ideal & Synthesis of Engineering)。其中:构思综合——根据功能语义,通过思想完成简单综合;工程综合——根据构思综合的结构,探寻工程方法来完成系统综合,实现系统结构。

将SI&SE方法应用于CPU开发,我们进一步形成了CPU工程化综合方法,其基本思路如下:

根据指令操作码和功能码,给出通路操作码及功能码信号逻辑表达式;

根据一条指令简单通路表,查表确定嵌入选择器,构造出一条指令复杂通路表;

根据一条指令简单通路表,确定寄存器控制信号逻辑表达式表;

根据一条指令复杂通路表,确定多路选择器控制信号逻辑表达式表;

合并寄存器控制信号逻辑表达式表,并且排序,确定寄存器控制信号逻辑表达式;

合并所有多路选择器控制信号逻辑表达式表,并且排序,确定多路选择器及其控制信号逻辑表达式。

在该方法中,学生每次仅设计一条指令对应的数据通路,而下一条指令的数据通路与前条完全无关。当所有指令的数据通路均设计完毕后,该方法可以自动将全部指令的数据通路自动综合为一个完整指令集对应的数据通路及控制信号,从而完成整个CPU的开发。该方法彻底克服了传统图解案例方法中一次性设计全部指令集的数据通路及控制信号的弊端,使得CPU开发复杂度与指令集规模无关,仅与学生对单条指令的理解与构造有关。

四、系统能力培养的改革历程及成效

自2006年启动,本项研究工作已历时8年,教学成效显著。对比计算机系统研究与教学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本项研究工作水平已经具有国际可比性。

1.改革历程

本项目实施历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项目启动、3年方案研制和5年持续实践与改进,如表4所示。

(1)项目启动。2006年,作为首批计算机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单位按国际标准通过专业认证后,学院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大规模研讨工作,最终确定了“系统能力培养”是计算机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标志,并着手启动相关研究工作。

(2)三年方案研制。2007年组建课程群及课程群教学团队,选拔的20名优秀本科生在教师带领下完成了MIPS CPU、小型操作系统内核和C编译器的开发。该里程碑标志着本项研究制订的教学目标是可行的。我们随后逐步规划设计了4门课程的实验体系,并于2009年自主研发了可以支持整个课程群实验的统一硬件实验系统。

(3)五年持续实践与改进。自2009年起,上述课程分别完成多轮次的实践。针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我们以专业认证“持续改进”的理念为指导不断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实现了课程融合。

2.教学成效

本项工作实施以来,学生的系统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1)CPU开发能力

CPU开发能力主要可以从学生开发的CPU的指令集规模来衡量。随着教学方法运用的不断成熟,能开发较大指令规模的同学比例在逐渐上升。2012年我们再次优化实验体系,形成了8个实验构成的层次递进实验体系,并选择1个行政班(20人)为试点,取得了国内首次整班成建制开发完成包括具有55条指令规模(支持中断机制)CPU、系统桥和定时器的较完整计算机硬件的教学成效。2013年全面推广该体系,全大班30%同学(全大班247人)能完成上述教学目标,同时67%同学能开发完成具有40条指令规模的处理器。在本研究工作所知范围内,这2个难度级别的达成度均为国内最高。

相对于Berkeley分校的相关课程[3],我们学生开发的CPU在指令集规模和对操作系统支持方面都优于对方,但对方在CPU性能方面优于我们。由于我们无法获得对方学生规模以及完成情况,因此我们难以对比达成度。总体来看,双方在CPU开发方面互有优劣。可以说,CPU实验与美国Berkeley分校互有擅长,水平持平(见表5)。

(2)操作系统开发能力

2010年仅5%的学生分组选择MIPS小型操作系统实验,大部分分组选择了难度低很多的Windows和Linux实验。随着实践教学不断深入,特别是学生间逐步形成了“选择MIPS小型操作系统实验收获更大”的口碑,该比例逐年上升。至2013年,选择MIPS小型操作系统实验的分组数达到了43%。

相对于Berkeley分校的相关课程[4],可以看出本项目在操作系统实验选型、能力层次等方面与Berkeley是持平的。但实验体系在规划创新性实验(即是否设置有可自主选择的挑战性任务)方面仍需进一步努力(见表6)。

(3)编译器开发能力

编译实验课程设置了3种难度的实验,其最高难度要求为指定的扩充PL/0文法或扩充C0文法构造编译器,除生成机器代码外还需完成消除公共子表达式、全局寄存器分配等优化算法。自2008至2011年,每年有50%学生选择高难度实验。参照国外一流大学编译课程建设趋势,2012年大幅提升了编译优化实验比重,使高难度实验的难度再次大幅提高。目前选择高难度实验学生比例稳定在20%。

在编译优化方面,编译实验已经大幅超出了国内大学20%的平均水平。总体来看,编译实验接近Berkeley分校相关课程的水平(见表7)[5]。

参考文献:

[1]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筹)秘书处.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指南[Z]. 2013.

[2] 冯·贝塔朗菲. 一般系统理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3] http://www-inst.eecs.berkeley.edu/~cs150/sp13/ agenda/[EB/OL].

[4] http://www-inst.eecs.berkeley.edu/~cs162/archives. html[EB/OL].

[5] http://www-inst.eecs.berkeley.edu/~cs164[EB/OL].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求职信 篇12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个飞速发展的领域, 但目前我国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出现了一种自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市场对计算机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很大, 用人单位反映人才紧缺, 要找到合适的人才很难;另一方面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就业形势却呈现出下滑的趋势, 毕业生感到工作难找, 要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很难。究其原因, 主要是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特色不突出, 学生存在着“知识陈旧, 不软不硬, 博而不实, 适应期长”等缺点。因此, 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1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教学内容陈旧, 跟不上计算机行业的发展

计算机行业是飞速发展的行业, 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目前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内容滞后, 不能体现专业发展的新技术, 因此造成了教学内容陈旧。用人单位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是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落后。

1.2 重理论轻实践、动手能力差

重理论轻实践, 理论与实践脱节, 很多实践课程仅局限于几个验证性的实验, 缺乏综合性的实训, 特别是针对职业岗位的实践训练, 因此动手能力差, 这也是用人单位反映比较多的问题, 直接导致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

1.3 职业特色不够, 岗位适应性差

学生要么对职业岗位不适应, 要么对职业的适应期较长, 不能很快融入企业环境。虽然具备了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与能力, 但是缺乏适应企业管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很难在企业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影响自己的才干发挥, 最终面临被企业淘汰的危机。

2 推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进行校企融合的专业与课程改革

为了克服以上的不足, 近年来, 我们通过校企合作, 订单培养,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课程改革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2.1 构建校企融合的“121”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办学特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全国各类重点高校、普通本科、高职高专等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都在开办各种培养方向的计算机类专业。如何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形成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市场竞争力强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根据计算机应用行业和企业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深入分析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规格的需求状况, 与企业合作, 改革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提出了校企融合的“121”人才培养模式。

即:锁定一个企业;遵循“职业素质+职业技能”两条系统培养的主线;落实一套以“校企导师制”为核心的“校中企”、“企中校”的具体实施方案。

锁定一个企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使专业办出特色, 使实习与就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学校必须与企业建立一种平等的、互利互惠的校企合作关系。合作的企业最好是本地有较大规模的专业对口企业, 能一次性接纳较多学生实习与就业, 进行“订单培养”等深入的校企合作。“两条主线”课程体系:

通过走访企业, 了解企业对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规格的要求主要是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而传统的教学偏重于传授专业技能知识, 不太重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造成学生就业困难或失业等。因此, 要遵循“职业素质+职业技能”两条系统培养的主线, 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求学生先学会做人, 再去做事。

一套以“校企导师制”为核心的“校中企”、“企中校”的具体实施方案:

校企导师制, 就是学生从入学开始, 按6人左右分组, 每组配备一名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 对其在学校的学习和企业的实践进行全程跟踪指导。

校中企, 在学校按照实际的IT企业, 创设模拟职业工作环境, 形成浓郁的职业氛围, 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工作。

企中校, 将学生送入企业进行学习, 将课堂融入企业, 将课程融入工作;在企业中让学生直接面对设备、面对师傅、面对客户, 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 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

在这些实施过程中, 学校和企业的导师一直都要起到引导示范、答疑解惑的作用。

2.2 建立校企合作的专业平台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 大而全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已远远不能适应计算机岗位群的需要, 短短3年的高职教育不可能培养通晓计算机各个岗位知识与技能的人才。要提高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相关度, 加强专业的适用性, 必须了解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对于特定职业岗位群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改革和课程、教材调整, 建立以职业素质和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而企业最了解职业岗位群的职业需求。为了搞好专业建设, 我们主动与企业建立了联系, 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聘请企业领导和一线的技术专家作为专业委员会的成员, 指导专业建设的总体工作。

特别是与我省IT界的领军企业———长城信息金融设备有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和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 按照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来制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专业标准, 落实“校企导师制”, 精心打造校企合作的专业平台。

2.3 建立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体现的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规格和质量, 课程体系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培养出的毕业生的质量。课程体系的设计, 应先依据人才培养规格、人才的素质与能力要求等, 形成一个主题框架, 再进行丰富与求精。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 由企业参与, 学校和企业共同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 共同实施课程体系的改革, 将企业行业的职业能力与专业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根据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内容, 构建基于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即实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材与技能对接, 重构新的课程体系。

针对长城信息金融设备有限公司亟需的设备维护工程师和技术研发工程师为培养目标, 了解到该公司人力资源部有一套针对该企业员工的培训方案, 邀请该公司主持内部培训的一线技术骨干来我校, 与我们的专业课程教师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 共同讨论岗位的职业素质与能力要求, 从而进行课程的设置, 章节的增减, 课程体系的调整。做到每门课程都有一个校内专职教师负责, 同样每门课程都有一个企业技术骨干审核。我们保留、改进和增加岗位所需要的课程, 坚决摒弃与岗位工作无关的课程。一举将专业技能课程从原有的26门浓缩到18门, 并与企业建立了聘请一线技术专家来校讲授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机制。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强调现场操作教学、现场技能教学, 教学计划中大幅增加实验及实训课程的比例, 将实验及实训课程比例提高到总课时的72%以上。

2.4 建立资源共享的实践基地

高职教育要求学生了解技术前沿领域的知识和设备, 并能熟练操作。学校必须着眼于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 加大实践教学设备设施的投入, 并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使学生毕业后, 能适应岗位工作的要求。

在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中, 学校要通过部分硬件设备的投入, 并积极引入企业的捐赠设备, 形成模拟企业情境的校内实践环境。将基础实训室和职业技能实训室按照实际IT企业的工作场景进行布置, 将与企业有关的制度、机构、产品开发流程贴于墙上, 以形成浓郁的职业氛围, 并利用校内实训场地和设备等资源, 对外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工作, 体现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化思路, 为构建“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环境, 奠定一定的硬件条件。

长城信息金融设备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以研发、制造、销售金融设备为主营业务的IT企业, 部分高端设备如:自动提款机、自动存取款一体机、自助终端设备价格昂贵。我们通过签订协议引入企业实践资源, 由长城信息公司捐赠50余万元的金融设备, 在我校共同建立“金融设备实训室”, 以保障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专项技能训练。为了保证实际教学效果, 所有实训设备均来自长城信息公司的生产线。此外, 企业新员工培训工作也在我校的实训室进行。这样校企双方很好地实现了资源共建与共享。

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中, 学校要积极寻求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的支持。尤其是与国内外大型知名企业开展深层次、紧密型合作, 建立与自己的规模相适应的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在企业现场进行主要专业课的实训教学与实习, 以适应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需要。

我们通过课程调整将原来较为零散的实践课时集中起来, 统一将学生送入企业进行学习。将课堂融入企业, 将课程融入工作。在企业中让学生直接面对设备、面对师傅、面对客户, 直接参与企业的运作, 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 并聘请企业员工以“师傅带徒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进行评价, 并以此作为学生的考评依据。通过对课程的调整, 目前本专业在企业进行现场教学的课时达到总课时数的49.6%。

2.5 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应该是有在第一线工作实际经验的“双师型”的专业人员, 只有这样, 才能在给学生理论教育时结合实际, 将理论知识讲活、讲透, 把实训上升到理论水平, 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专业指导。但是, 由于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自普通高校, 有高学历与高职称, 但没有在第一线工作的经历, 这种教师在教学中有可能缺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没有什么在实践中取得的经验与教训来指点学生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衔接。因此, 高等职业教育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培训, 使教师既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行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 这样做一方面弥补学校技能课老师的不足, 另一方面又加强了与社会的联系, 既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又保证了教学质量, 提高了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

我们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效的轮训机制, 将本校教师送入企业培训、实习, 提高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水平, 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开展的科研攻关、成果推广、技术服务和科技开发活动, 以确保教师对新技术、新技能的及时掌握;同时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和现场专家, 给学生进行授课和讲座, 为学校的教学服务。

校企双方的专兼教师密切合作, 开发行业要求的与生产实际、技术应用、技术管理等密切联系的综合性案例性课程和教材。如目前开发了最新的《微机原理与组装维护》、《Windows系统管理与网络服务》、《自助终端设备维护教程》、《网银机维护教程》等, 其中《微机原理与组装维护》、《Windows系统管理与网络服务》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IT类优秀教材奖。

3 结束语

目前, 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专业与课程改革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即将毕业的全部学生都在合作企业长城信息金融设备有限公司顶岗实习, 并通过企业岗位技能测试, 全部录用, 用人单位给予了很高评价。

改革与创新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唯一出路, 只有通过改革与创新才能推动专业的发展, 提升专业的水平, 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计算机方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曾湘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应用技术方向) 课程体系改革探讨[J].读写算, 2012 (28) :288.

[2]陈步英.浅议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2 (32) :7828-7829.

[3]王明.基于核心课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项目课程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6) :37-38.

[4]蔡大鹏.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设计[J].计算机教育, 2008 (20) :162-165.

上一篇:工程管理科述职报告下一篇:楼栋长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