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上册免费(通用8篇)
一、教材和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而编排的。“面积”的编排,突出的变化是加强了探索性,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首先让学生理解引进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设计了一系列“矛盾冲突”: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靠观察很难看出哪个大一些,用重叠的方法也很难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从而使学生产生认识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通过亲身体验与讨论交流,学生发现“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接着教材进一步启发学生探索“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选用正方形测量比较方便”,进而自然地引出面积单位的教学。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难点是: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使学生认识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教学目标
本节课教学目标有以下三点: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3、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我以学生自己已有的空间知觉为基础,在教学中安排大量的观察,比较,测量,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真正落实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目标。
4、时间安排
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按照大纲要求,本节课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用时5分钟。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用时10分钟。
(3)认识常用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表象。用时15分钟。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用时10分钟。
5、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方形各1个。两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
学具:两张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纸片和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实物。
二、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采取教学方法是观察、实验探究法,将情景引入、直观演示等方法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比如:上课开始通过情景引入创设涂色比赛情境,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产生探索新知的需求。理解面积的意义,我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运用学具、动手操作与合作探究中真实地感受什么是面积,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为了让学生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正确表象,我采用活动教学法,目的是直观体验活动为主线,结合生活实例,创设数学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建立正确的表象,并运用这些表象解决相关的问题。学生认识了面积和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后,我把探究的主权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通过自学,学生能迅速理解面积单位含义,学习选用观察,重叠,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三、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
1、激趣导入新课
根据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易从情景中引发学习兴趣,因此我首先由在两张大小不同的白纸上进行涂色比赛引入,当学生完成后,我提出问题:谁输?谁赢?原因是什么?让学生真切感悟平面是一个面,有大小之分的,为学生学习面积概念做好铺垫。
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在游戏的参与中体验,感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自然引出新知,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充分感知,概括面积的含义。这一环节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教学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通过让学生指一指身边物体(如:黑板,课桌,书本等)的表面在哪;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谁大谁小,让学生通过实物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此基础上小结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第二步:教学封闭图形的大小。
通过质疑:假设我们把练习本的封面画到黑板上是什么形状?引出封闭图形,并出示一组封闭图形,让学生认一认有哪些是封闭图形,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面积大一些,让学生感知到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它们的面积。
第三步:概括出面积的含义。
由学生概括说出面积的含义,教师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这一环节设计,通过学生亲身经历,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面积有大有小,那么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
(1)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无法直接比较,这就造成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促使学生尝试用间接比较方法,即用其他图形作标准来比较。
(2)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选择测量标准进行比较。
(3)汇报展示。学生在选择过程中选择不同的标准:有的选择形状不同,大小不同的图形,既长方形和正方形混合来摆;有的选择大小相同的图形(如同一种正方形或同一种长方形),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发现:要得到一致的测量结果,作为比较标准的图形,形状、大小不同不行,从而得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进一步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因为前面学生已经拼摆、测量,所以学生自然而然的选择正方形。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引导操作、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4、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分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让学生自学课本并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示。
第二步:分层次来学习三个常用面积单位。学习“1平方厘米”的教学以“教“为主,具体环节如下:拿,让学生从学具中拿出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想,看着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图形并把它印到脑子里;比,比一比你手上的哪个指甲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画,画一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量一量你的橡皮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学习“1平方分米”的教学以“扶”为主;学习“1平方米”的教学以“放”为主。以上利用多种方法的教学,促使学生巩固面积单位,发展其空间观念。
第三步:用面积单位测量物体表面的面积,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结合。为此,在教学中都进行了操作练习让学生量一量橡皮、书本封面、课桌,并让学生学会估量黑板和教室地面的面积。
这一环节,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画、找、量等环节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5、练习内化,巩固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练习。第一题目的是强化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第二题使学生学会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创造思维的空间;第三题进一步在学生脑海中加深面积单位的表象。
① 填一填
(1)( )或( )的大小,就叫做它们的面积。
(2)边长是( )的正方形,面积是( )。
②填上适当的单位。
一枚邮票的面积约是4( )
教室的地面约是45( )
小明的身高是125( )
数学课本长大约是20( )
③拼一拼: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一拼
(1)面积是16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2)面积是8平方厘米的图形。
6、全课总结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来谈谈收获,不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四、教学体会
本节课的教学我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学为本”的教学理念,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
1、立足面向全体,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把学生的体验、探索放在首位,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说、看、摸、比、想等一系列的活动,来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无论是时间的安排还是教学策略上都结合学生提供大量的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2、注重学生的情感和态度,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到引导学生观察实物,鼓励学生拿、想、比、画、量等策略让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整节课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有效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研究面积是什么,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免费2
我上这节《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是先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通过复习以后让他们知道周长单位,就是长度单位,再复习长度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为新课作好铺垫,然后进入新的内容,本节课我是这样上的。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比较面积的大小。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我分别通过活动体验、观察比较和猜想这三种主要的数学活动来学习这三方面的内容,起到很好的效果,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新理念。比如我在上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时,教学中,让学生猜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后,我出示了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并让学生想象用1平方厘米去测量桌面有什么感觉?同学们都感觉到太难量了,还可以用更大的,教师接着与说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边长为 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从活动中得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让学生比较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学中乐。但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对于1平方米的理解,学生还是凭着感觉在讲,而没有用对 1平方厘米的感知来认识1平方分米。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免费3
一、情境引入
1.我们以前学过元、角、分的知识,谁能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单价,并把它写下来吗?
2.板书:6.11
仔细观察这个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这是一种什么数呢
3.这种数叫做小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小数。
4.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二、探究新知
1.小数的认识
观察情境图 板书:买文具
让学生看买文具情境图,在小组里自由的说出每件文具的价格
在班内汇报交流,让学生读出小数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元、水彩笔16.85元
你能说说小数的特征吗?
A.认识小数点
引导学生说小数特点,是补充:这个数中的点叫小数点。
板书:小数点
师介绍:我们原来学习的数字如:3、5、15、25等数都叫整数,像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些数0.50、1.06等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B.认识小数的三个部分
我们可以把小数分成三个部分: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以小数点为界限,小数点左边的是整数部分,右边的是小数部分。
板书:1 . 06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2.小数的读法
让学生再赌一赌“文具店”各商品的价格,师板书:0.50读作零点五零
3.小数可以表示什么? 在本课中,小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A。我们知道了数学课本的价钱是6.11元,它到底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呢?
B。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C。班内交流:6.11元表示6元1角1分。
生说想法,师小结:整数部分是几就是几元,小数点后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小数点后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
D。让学生说出每件商品的标价所表示的意义。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元、水彩笔16.85元
生独立思考后在书本上填出答案,然后在班内反馈。
4.小数的写法
A.师拿出10元2角5分,让学生说说一共是多少钱,让学生试着用小数表示出来。
B。班内反馈:10元2角5分用小数表示是:10.25元。
师小结:把10元写在小数点的左边,2角写在小数点右边第一位,5分写在小数点右边第二位。
C。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二页的“试一试“。生完成后在班内反馈。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一练”1,2题。
板书设计
买文具
---------小数的认识
1 . 06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0.50读作:零点五零
(一) 知识与技能: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 能够理解并且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也就是透视现象。孩子们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规律, 采用多种绘画形式 (如剪贴、粘贴、拼贴、绘制) 来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二) 过程与方法:用欣赏学生生活中的透视照片导入新课, 激发孩子们的绘画兴趣。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透视规律, 也可以通过动画片的欣赏, 让孩子们了解怎么表示透视现象。最好通过各种绘画手段, 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 素质发展目标: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 感受绘画快乐。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难点:用各种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方法:先让孩子们欣赏生活中关于透视的照片, 然后欣赏动画片, 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 然后小组合作, 通过拼贴作品的动手实践活动, 来拓展孩子们的创作思路,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生活照片、影像资料或课件、彩色纸、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能显示透视的生活照片, 提问:孩子们观察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规律?教师引导, 近处的什么大 (高) ?远处的什么小 (矮) ?然后让孩子们总结。 (同样大小的物体, 距离我们近的看起来比较大, 距离我们远的看起来比较小, 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在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的前面。这就是一种透视现象, 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内容———前前后后。)
板书课题———前前后后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 探索新知
1.让孩子们欣赏动画片《热气球升空》。仔细观察如何表现气球的一前一后的关系, 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进一步理解“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 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可能回答: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 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也可能回答: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出示有透视现象的学生作品, 让孩子们欣赏, 教师引导, 从而再次拓宽孩子们的创作思路, 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情感。
(三) 能力反馈, 动手实践
1.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 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
3.作业要求:用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前后关系的风景画。步骤要求:先想好内容, 用彩色纸剪好相关景物, 注意景物的前后遮挡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 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 (绘画, 拼贴, 或两者结合) , 多多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四) 作业点评
引导孩子们作品自评、互评, 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绘画创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总结:生活中的透视现象随处可见, 我们今后一定要留意观察。
(五) 课后拓展
1.孩子们j€"nng x€"nn( )地做着风筝,心中充满了憧憬和x€"n w€鄋g( )。
2.高尔基是世界zh€? m€韓g( )的文学家。
3.吃过晚饭,我们zh€#9n b€鑙( )去植物园s€鄋 b€? )。
4.hu€鄋:呼( ) 交( )
二、读一读,用“√”选出正确的答案。(4分)
1.“朝霞”的读音是:zh€"Do xi€幔? ) ch€醥 xi€幔? )
2.郊外(ji€"Do xi€鄌) 震惊(zh€鑞 zh€鑞g ) 依然(y€? y€"n )
3.(蜜 密)蜂 世(记 纪 ) (城 诚)实 (摩 磨)坊
三、给下面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意思。(5分)
1.待:①等待 ②打算 ③需要
(1)待要上来打招呼,又怕认错人。 ( )
(2)他迫不及待地把麦子吃了。 ( )
2.意思:①情趣;趣味 ②意义;含义 ③意见;愿望
(1)这座山就像一头大象,真有意思。 ( )
(2)大家的意思是一起去。 ( )
(3)这个加点的字是什么意思? ( )
四、把下面的事物和它的特点连一连。(3分)
沙漠 银光闪闪 白云 波光粼粼
湖泊 黑黝黝 麦子 随风飘扬
泥土 金光闪闪 湖面 金灿灿
五、根据要求写词句。(19分)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2分)
甜甜地( ) 悄悄地( ) 认真地( ) 拼命地( )
2.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7分)
垂头 ( )气 大惊失 ( ) 欢蹦 ( )跳
阳光明( ) ( )( )飞舞 自( )自( )
(1)一阵风吹过,树叶在空中( )。
(2)他( )地说着什么,我听不见。
(3)雨后,( ),漫步在乡间的小路上,空气里微微浸润着竹叶的清香。
3.按要求写句子。(10分)
(1)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万里长城宛如
(2)西湖不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吗?(改为不带问号的句子,不改变句意。)
(3)课文中出现了不少带有“!”的句子,我也试着写一句。
(4)从下面几个词语中选择两三个写一句话。
可爱 聪明 礼貌 赞美
(5)请你写一句关于读书或勤奋学习方面的名言。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16分)
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诗中的“ , ”一句,常被远离家乡的人所引用。《夜书所见》描写的是 季的景色。诗中描写儿童活动的诗句是: , 。
2.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 。它应该 。可它 ?(选自《奇怪的大石头》)
3.秋天的雨,藏着 。 香香的, 甜甜的,还有 、橘子,好多好多 ,都躲在 里呢!(选自《秋天的雨》)
七、下面句子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2分)
( )小河上横跨着一座小石桥。
( )不时有小船从桥洞中悄悄地摇过。
( )我的家乡有一条美丽的小河。
( )河水清澈见底,河面波光粼粼。
( )下面是个高高的半月形桥洞。
A.2 5 1 3 4 B.3 5 1 2 4 C.3 4 1 2 5
八、认真阅读下面的短文,细心答题。(20分)
(一)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6分)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 拿)着,另一个人(牵着 拉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风筝》节选)
1.把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划去。(1分)
2.用波浪线画出风筝越飞越高的样子。(1分)
3.用“越……越……”写一句话。(2分)
4.这一段话主要写了 。(2分)
(二)阅读课外短文,回答问题。(14分)
蚂蚁和蜜蜂
人们都喜爱蜜蜂,赞美蜜蜂的辛勤劳动。画家画了许多采蜜图,诗人写了许多赞蜂诗,甚至连刚会说话的孩子也会哼唱:“小蜜蜂,小蜜蜂,嗡嗡嗡,飞到西,飞到东……”
蚂蚁很嫉妒蜜蜂,心里一直不服气:蜜蜂一早出工,我们也一早出工;蜜蜂天黑回窝,我们也天黑回窝。我们干的活也不比蜜蜂少,也不比蜜蜂慢,可人们只夸奖蜜蜂,不称赞我们,这不是太偏心了吗?蚂蚁想来想去想不通。
有一天,蚂蚁爬到花枝上觅食,见到一只小蜜蜂“嗡嗡”地飞来采蜜,就抬头气呼呼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啥问题?你说吧!”小蜜蜂回答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和我们一样,整天忙个不停,当然勤劳啊!”
“那人们为什么只夸奖你们,从来不称赞我们呢?”
小蜜蜂想了一会,笑着说:“是啊,为什么人们只夸奖我们而不称赞你们呢?这个问题嘛,我觉得不难回答。我想,那是因为你们的勤劳是为了自己,我们的勤劳却是为了他人……”
蚂蚁听了,心服口服,从此再也不嫉妒蜜蜂了。
1.在文中找出两个意思相同的词语。(2分)
( ) ( )
2.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在文中的横线上补全对话。(2分)
3.读故事,填空。(4分)
蚂蚁嫉妒蜜蜂的是 ,蚂蚁想来想去也想不通的是 。蜜蜂勤劳为的是 ,而蚂蚁勤劳为的是 。
4.人们为什么只夸奖蜜蜂而不称赞蚂蚁?(3分)
5.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3分)
九、习作。(25分)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1.我知道我们身边有很多科学现象。2.我知道我们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3.嘴里含着两根吸管喝不到饮料。
二《玩具里的科学》1.我们玩的玩具里包含科学现象。2.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3.我知道遥控玩具车是怎样工作的。三《我们周围的动植物》1.我会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周围的植物。2.我会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周围的动物。3我会对周围的动植物进行科学的猜测。
四《怎样认识物体》1我会用感觉器官认识物体。2.我们可以用眼睛观察物体。3.我们可以用鼻子闻气味。
五《给文具分类》1.我会给文具分类。2.分类要确定一定的标准。3.生活中到处用到分类现象。
六《哪杯水更热》1.我会使用温度计。2我会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3.我知道在使用温度计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顶端相平。
七《水温的变化》1.我知道水温的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2.我知道水温的变化规律。3.当水的温度降到和室温一样时就不再下降了。八《哪杯水多》1.我会用量筒比较哪杯水多。2使用量筒时视线要和液面凹面处的底端相平。3,我知道可以用量筒来量液体的体积。九有趣的不倒翁》1.我会制作一个不倒翁。2我会用解暗箱的方法研究问题。3.我知道不倒翁为什么不倒。
十《认识太阳》1.我知道太阳是一个气体球。2.我知道太阳的表面温度大约是5500万摄氏度。3.太阳的表面经常会出现太阳黑子、耀斑和日珥。
十一《太阳和影子》1.我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2.早晨和傍晚的影子最短,中午的影子最长。3.我了解到古代人们是怎样用影子计时的。
十二《用太阳计时》1.我了解到了古代的计时方法。2我知道了日晷的原理。3.日晷就是利用影子的原理制造的。
十三《制作计时工具》1.我会制作沙漏计时。2我会制作日晷计时。3.我学会了制作计时工具的方法。
十四《认识水》1.我了解到了水的特点。2我知道自然界哪里有水。3.我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十五《有趣的浮沉现象》1.物体在水中受到水向上托起的的力,这种力就是浮力。2.沉下去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3.我知道哪些物体在水中是浮着的。
十六《改变浮和沉》1.我会改变浮和沉。2.改变形状可以让沉着的物体浮起来。3.在浮着的物体上加上比较重的物体就可以让它沉下去。
十七《水面的秘密》1.自然界中的水有表面张力。2.我能用叉子使硬币浮在水面上。3.其他液面也有表面张力。
十八《水往高处走》1.水能沿着有微细空隙的材料上升,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2.我能让水往高处走。3.毛巾、卫生纸和粉笔都有毛细现象。
十九《今天的天气》1.我们一般从气温、降水、风向、风力、云量等方面描述一天的天气。2.我们可以根据《风级歌》来估测风的大小。3.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途径知道未来一天的天气情况。二十《我的风向标》1.我了解了风向标的构造。2我会制作一个风向标。3.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4.当风向标的箭头指东时,表示此时刮的是东风。当风向标的箭头指西北时,表示此时刮的是西北风。
二十一《我的雨量器》1.我会制作一个雨量器。2.雨量器是用来测量一段时间内累计降水量的仪器。3。我了解了雨量器的构造。二十二《一周的天气》1.我会整理一周天气情况的观察记录并进行分析。2.我们能预测近期天气变化趋势。3.我们在班上交流了一周的天气情况。
《拆装玩具》1我会拆装玩具。2我能在拆装玩具的过程中了解玩具的秘密。3我了解到四新驱车是怎样工作的。
《天气与生活的关系》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2.天气对我们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3.能够预测近期的天气情况,可以及早地做好各种准备。
第1单元
我们都是科学家 1.科学是„„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针对吹泡泡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2)能够从提出的问题中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二)知识与技能:
(1)科学是什么。(2)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2)想知道,爱提问。[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洗涤剂、洗衣粉、肥皂、甘油、水等配制吹泡泡的溶液。2.各种粗细不同的吸管。3.铁丝或铝丝。
(二)学生准备:盛吹泡泡溶液的容器。[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上一节科学课。你街道什么是科学课吗?(板题)
(二)自主学习: 1.讨论“什么是科学” 2.吹泡泡游戏里也有科学?(1)教师演示:吹泡泡。
(2)谈话:关于吹泡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生回答。(3)大家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想研究哪些问题呢?(4)怎样才能吹出又大又好的泡泡呢?
A.学生尝试配制吹泡泡的溶液,选择吸管吹泡泡。B.比一比,谁的泡泡大,为什么?(5)拓展:吹泡泡、玩泡泡的新花样。3.反思
(1)吹泡泡都经历了哪些过程?
(2)谈话:吹泡泡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吹泡泡里有科学。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4.讨论
找一找我们身边哪里还有科学? [板书设计] 1.科学是„„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2.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2)会提问题。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1)学生比较并记录;(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2)学生分组研究;(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做科学家。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1)学生观察研究;(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提出后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板书] 2.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 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第2单元
我眼里的生命世界
1.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的观察、调查的结果。(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2.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有生命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与植物。(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基本需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教学准备] 事先找好适合学生活动的场地,准备一些学生调查研究用的工具。[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学家们是怎样研究科学的,我们在玩的时候也有科学。科学家研究科学的过程与我们在玩的时候也有相似之处。今天,我们就来像科学家那样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体。2.揭题: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二)自主学习:
1.学生到校园内去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教师提出一些适当的要求,如:爱护校园内的环境,注意安全等。
(2)将寻找到的有生命的物体及各自所在的地点记录下来,请记在P75页的表格中或P10页的空档中。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或用笔画出它们的外形样子。(3)学生活动。
(4)教师与学生一道外出寻找,发现问题及时指导。2.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物体?(1)学生分组讨论,(2)学生汇报交流,要求畅所欲言。
(3)老师结合学生讨论与汇报的情况,引导学生说说什么样的物体是有生命的,什么样的物体是没有生命的,你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有生命的或是没有生命的,引导学生得出“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然后得出“植物”与“动物”的概念。
(三)要求课后继续研究。[板书] 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植物
生物
动物
非生物
2.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对各种各样的植物进行观察比较。(2)能描述一些常见植物的不同特征。(3)能找出不同植物的相似之处。2.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植物。(2)认识到植物是各不相同的。
(3)知道植物都有相似的形态构造,有共同的需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认识植物的乐趣,感受到植物的美,产生亲近自然的感觉。(2)意识植物也是有生命的,应该珍惜,不损伤一草一木。[教学准备] 1.几种盆栽植物 2.各种植物的投影片。3.学生自备一些小型植物。[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节课我们在校园里寻找了许多有生命的物体,发现了许多动物和植物。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植物的问题好吗? 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描述一些植物。
(1)请同学们观察自己带来的植物,让学生充分观察、描述各种各样的植物。说出它们的名称、它们的样子等。A.分组观察;
B.分组互相说说带来的植物是什么样子的; C.全班交流。
(2)教师出示投影,介绍一些植物。2.比较植物的不同与相同:
(1)看P12,找出桃树与向日葵不同与相同的地方,把它们写下来或画下来。比谁的发现多。(2)班级交流。
(3)教师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以及生长环境等方面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讨论。(4)用刚才的方法比较任意两种植物,说说它们的不同与相同点。将结果记录在P75-76的表格中。
(三)课后继续观察比较。
3.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和描述狗、兔等动物的不同与相同。(2)能够通过画图和文字表述、交流狗、兔等动物的异同。(3)学会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分类。2.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的多样性。
(2)知道动物有相同之处,如都有运动的能力,都由小长大,繁殖后代,都有对食物、水、空间等的需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小动物,与动物有亲近感。[教学准备] 各种动物的图片、录音或录像资料;狗、兔等动物的标本。[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植物的不同与相同,今天,我们来研究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二)自主学习
1.认识各种各样的动物。
(1)师出示各种动物的投影,生认识这些动物。
(2)汇报交流并叙述这些动物叫什么名字?是什么样子的?(3)你还认识哪些动物?
(4)小组游戏:猜一猜,对方心里想的是什么动物?要求一方问一些动物的情况,对方回答。如:它长毛吗?它是吃肉的动物吗?它会生蛋吗?它有四条腿吗?它生活在陆地上吗?„„ 2.比较两种动物有不同与相同。(1)比较狗和兔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生仔细观察、比较,将狗和兔的不同与相同写在P76的表格中。
(2)学生将自己比较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请小组长将本小组内的一致意见记在纸上。然后,进行全班交流。(3)比较任意两种动物的不同与相同。任选两种动物,比较它们的不同点与相同点。3.给动物分类。
(1)将搜集来的动物卡片,放在一起,把这些动物分类,把分类的结果记在P16的表格和P77的表格中。(2)汇报交流:交流自己的分类结果,和分类方法。
(三)课后继续比较一些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板书] 3.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4.植物•动物•人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比较植物与动物的相似和不同。(2)会比较人与黑猩猩的相似与不同。(3)能通过文字、语言交流比较的结果。2.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动物、植物、人等生命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有一定的空间、能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等。(2)知道人是生物世界中的一员,人与动物、植物都享有生存的权利。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
(2)意识到要为自己及其他生物保持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3)养成爱惜生命、爱小动物、爱护花草树木的好品质。[教学准备] 1.萝卜和兔子和实物或标本 2.有关尺蠖等动物植物的录像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几节课我们研究了植物的不同与相同,动物的不同与相同。今天,我们来研究动物与植物相互之间的问题。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找出兔子与萝卜的不同与相同之处。(1)师说一个关于兔子与萝卜的故事。
(2)请小朋友帮助小兔子找找自己与萝卜的不同与相同之处,看谁找的多。(3)再看看P17的图,说说萝卜和兔子有哪些相似之处。(4)小组交流,小组长记录下每组的情况。
(5)全班交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萝卜和兔子生存条件等相似之处,从而认识到动植物的基本需求和共同特征。要求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支讨论: A.不同之处:
a.植物一般固定在一个地方,而动物一般能到处活动。
b.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营养,而动物却只靠吃植物、微生物或其他动物为生。
c.大多数动物从小到大,一般只是个子变大,器官变化不大。而植物从小到大变化就大了。埋种→长出幼苗→长根长叶→开花结果→一直长几十米高。B.相同之处:
生活环境相同,都会生长,都会死亡,有的都需要氧气等方面。学生说得越多越好。2.认识一些奇特的动物和植物。
(1)看录像,认识一些奇特的动物与植物。(2)交流、讨论一些动物与植物的情况。
可以从生活环境、生活习性、食物、繁殖等方面去考虑。3.比较P19图中的动物与植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1)老虎与松树;(2)鱼与水草;(3)代鼠与树叶。(4)人与动物。
有选择地比较,把结果记录在P77的表格中。4.人与黑猩猩之间有什么不同与相同之处。(1)人是动物吗?(2)生回答。
(3)学生根据不时了解的有关黑猩猩的情况与人相比,比较人与黑猩猩的不同与相同。将结果记在P20的表格中。(4)比较后进行交流。
(5)师生讨论,围绕以下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人也是动物。需要动植物的和谐相处。
(三)课后思考:
植物、动物、人应该怎样和谐相处?
第3单元
生命之源——水
1.生命离不开水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提取植物体内的水。
(2)初步学会安装“观察小草喝水”的装置。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是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2)了解常见食物中的含水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水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分组实验用的大试管、植物油、纱布、水果刀、小烧杯、记录纸。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生命离不开水的资料;蔬菜、水果、鸡蛋等食物;橡皮泥、小尺、彩笔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朗读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 2.学生猜这首诗是赞美谁的?为什么呢? 3.揭单元题:“生命之源——水”
(二)自主学习: 1.生命离不开水。
(1)师生讨论:不有些什么用途?
(2)引导学生认识动物、植物和人都离不开水。2.哪些地方有水。
(1)师生讨论:哪些地方有水?(2)认识植物体内有水。
(3)学生想办法把带来的植物体内的水挤出来,看看它们含有多少水?比一比,谁想的办法好。比如手挤、刀拍、捣碎、压汁机等等。
(4)让学生感受植物体内有水。
(5)让学生比较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多?哪种植物体内含的水少?(6)我们在吃食物时也补充了大量的水。还补充了大量的维生素等等营养。(7)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小刀不要伤着手、损坏桌子等。3.比较人体及各种食物中的含水量。
(1)学生新闻记者P24上的内容并完成书上的作业。4.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1)生阅读P24下的实验内容。(2)按照要求完成该项实验。
(3)把实验结果记在P78的表格中。
(三)课后作业:
课后观察比较哪些动植物体的含有水分多?哪些含有的水分少?
2.观察水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烧杯、滴管、蜡纸或锡纸(铝箔),方糖(或食盐)、木筷子、墨水、曲别针(或小钉子);酱油、牛奶、白醋、糖水(或盐水)、雪碧、水六种液体及热水等。2.学生准备:
纸巾(或手纸)、硬币、白纸、水杯、调料袋、塑料瓶盖。[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上一节课研究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水,描述水。
(1)请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的可利用的物体,观察一杯水,你对这杯水有什么新的发现。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水的奥秘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2)学生分组活动。
(3)教师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当被水溅出来、洒出有什么现象?水滴在别的物体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当越来越多的小水滴聚成大水滴时,水形成的圈有什么现象?几滴水从空气中落下时,呈现什么形状?„„(4)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要求从多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样的物体。2.辨认水。
(1)师出示六杯液体,请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教师介绍辨认方法:“一看、二闻、三尝”。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2)分组活动。
(3)汇报交流。3.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研究糖水。糖水是怎么做出来的,糖到水里后有什么变化?
(2)研究溶解。学生汇报后,教师强调同学们说的“化了”、“溶化了”等,在科学上叫做溶解。
(3)研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水里。溶解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既有好处也有坏处,说说生活中溶解的应用。
4.认识毛细现象。
(1)师演示实验:窄纸巾的下部插入带色的水中,先猜猜会发生什么现象?再试试结果怎样?(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交流。
(4)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水往上爬的现象?
(5)师生共同小结:科学上把不沿着缝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5.认识水的表面张力。(1)师演示实验:
往硬币上滴水,大家共同数一数,直到水溢出时,一共可以滴多少滴水?再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水面,你能发现什么?(2)学生分组实验。(3)汇报交流。
(4)师生讨论。得出“水的表面张力”的概念。理解“张力”的意思。(5)书上P27下方的图中的实验。(6)学生共同研究这些问题。
(三)课后作业;
1.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益,还是有害? 2.完成P27下的两个研究实验。
3.家乡的水资源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开展调查,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
(2)初步运用图画、图表、书面报告等形式,交流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案和结果。(3)能初步运用实验方法,说明水污染的危害。2.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水资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资源已被污染的情况(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鱼在污水中的表现,体验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
(2)通过查阅资料,感受水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人体健康所造成有破坏和影响。(3)经历考察家乡水的过程,积极提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的建议。[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学校附近一些水资源的图片资料。准备一些污水。2.学生准备:自带一些洗涤用品。[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2.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说说周围的水资源情况:
(1)在你家或我们学校附近,你观察到的这些水资源,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或者说你对这些水有想说些什么?(2)学生回答。2.提出研究性的问题:
(1)教师根据回答列出几个小专题: A.家乡水资源状况; B.污水对动物的影响;
C.污水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D.水污染的原因。
3.4人小组选择研究课题并制定研究计划:
(1)根据以上的几个问题,选择一个,4人小组共同研究。要求先制定研究计划。4.外出考察: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外出考察并完成考察报告。5.整理阶段。
课后把自己考察的情况,做认真的分析,可以查阅一些书籍等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写出自己的研究性报告。报告中可以包括考察情况分析、各种建议等。
6.完成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各组将研究报告贴在班级黑板报中。
(三)课后延伸:
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考察项目,继续查阅有关资料,完善自己的研究报告。
4.地球上的水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2.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类中的应用。(3)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2)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3)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4)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
(2)师生共同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丽。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尽管地球表面上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
(2)模拟感知地球上的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P32页。学生分组操作。
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2)教师介绍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先分组讨论发言,形成一个小组意见,写在纸上,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发言,最后把各小组的内容张贴在教室内的墙上。
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1)师生讨论。
(2)老师补充介绍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三)作业:
想象,如果没有水了,将会怎么样?
第四单元
它们是什么做的 1.常见材料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一些玩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
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2.纸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纸进行深入地研究。
(2)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2.知识与技能:
(1)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保护天然资源的重要性。(2)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3)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1.各种纸张、纸的物品、放大镜、纱布、铁丝框、餐巾纸、木棒、豆浆机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哪些物品是纸做的。
(1)学生汇报自己带来了哪些东西?哪些东西是用纸做的?(2)认识有哪些纸?
餐巾纸、卡纸、大白纸、牛皮纸、不透水的纸等以及光敏纸、热敏纸、压敏纸、电容纸等。2.针对纸提出一些问题。
(1)对于纸你有些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呢?(2)学生提问。
(3)对刚才同学们提出来的问题,哪些问题你已经弄明白了呢?(4)学生回答。3.研究纸。
(1)对于同学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呢?(2)你们想怎样来研究呢?(3)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方法。
(4)分组研究。4 人小组在一起,将带来的各种纸和物品放在一起,研究它们的特点。比较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你还能够发现哪些其他同学没有发现的特点。
(5)汇报小组的研究结果。每个小组一齐到讲台前共同汇报厂家的情况。
(6)师生共同小结。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小结:光滑粗糙、软硬、结实程度、吸水性等。并结合分析,说说各种纸的特点民用途之间的关系。4.了解纸的发明史。
(1)教师结合刚才同学的介绍,补充介绍蔡伦发明纸的故事。(2)介绍纸对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5.动手造一张纸。(1)简单介绍方法。(2)学生动手操作。
(三)课后作业。查阅有关纸的介绍的资料。
3.纺织材料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类。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买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纤维。
(1)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2)分组研究。(3)小组汇报。(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辨认的方法。
(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布料。
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辨认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组汇报辨认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辨别布料的成份。4.指导学生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况,比较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的。(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发展史。
第5单元
自由研究
1、自由研究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研究会用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辨认自然事物,发现自然事物的显著特征。(2)能从适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3)能记录和整理信息,能向大家表达与交流自己研究过程的一般过程和发现。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更多的本学期学习内容的事物,进一步探究相关事物的特征,知道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爱提问题,愿意进行新的尝试。(2)发展他们的虚心、客观、耐心细致的态度,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疑问,我们也曾经提出过许多的问题,今天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2、学生提问。
(二)选择问题。
1、帮助学生选择和确定要研究的问题。根据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在这些问题中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同学们在选择问题时要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不要选择太难的问题,可以选择一些“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三)分析问题。
结合同学们选择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应该研究哪些问题,怎样研究,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等。
(四)制定研究计划。
组织学生对选择的问题进行分析后,制定切实右行的研究计划,例如: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步骤,采用的研究方法,需要的研究材料,研究的人员等。
(五)进行研究。
学生根据自己安排的研究计划来自主开展对某种事物的观察、研究,教师在必要的时候为他们提供帮助。将研究的过程与结果记录下来。
(六)数据整理。
指导学生将自己研究后发现的一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其中的奥秘。
(七)汇报交流。
1、可以交流本组的研究情况,也可以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允许同学们相互之间的争论。
2、汇报交流的一般步骤:(1)研究的问题是什么?(2)是怎样进行研究的?(3)获得了哪些信息资料?
科学试卷分析
一、考査的目的、范围和要求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抓好基础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素质,改进教育水平,并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三年级教育的真实水平,并进行综合素质测试,测试范围三年级科学下册,测查题目为第一、二、三、四、五、六个大题,第一题我会填,本题主要测查学生对概念和定义的掌握;第二题我会选择,考查学生是否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第三题我会判断,测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对定义的、概念的分析能力;第四题我会连线,主要考查学生对各种物品的制作原材料、小动物喜爱的食物和运动方式的认识及掌握情况;第五题科学探究我能行是测查学生对植物的生命周期和测试不同物质材料及对石头、水、空气比较的掌握与认识;第六题是我会简答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后的归纳知识的能力,并能把所操作的过程与实际生活有所联系。但是人要健康成长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对这道题,大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审题,导致丢分比较严重。
二、考卷及学生做题情况分析
章凤镇属于少数民族多的乡镇,民族比例非常大,语言障碍也很大,对基础知识的概念定义模糊不清;第一题学生对概念定义模糊、掌握知识不牢固、错别太多,本题的通过率为60%—70%;第二题主要是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本题的错误率很低通过率为97%,学生掌握的非常好;第三题我会判断,学生本题掌握的情况也
很好有96%以上的学生都是满分;第三题我会判断各部分的认识,从本题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对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的认识和掌握非常好,通过率为98%,只有个别学生可能是图看不清;第五题科学探究我能行,本题只有50%的学生全部做对,主要是对植物的生命周期认识不到位,对植物的生命周期的掌握与认识模糊不清;对植物的生命周期掌握不牢固是本题的主要错误原因;第六题是考查学生是否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从答题的情况来看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不能把所学知识与实际联系,通过率为65%。
三、成绩分析
本次全镇的参测班级为11个班级,参测人数为417人,总分 32544分,平均分78.3分,及格人数379人;及格率90.9%,优秀率 53.23。从本次测查的结果来看学生的掌握知识情况良好,没有偏题、怪题,试卷出得科学合理。结合的教材的教学内容。
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加强书本中知识定义、概念的理解,能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注重归纳实验的结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用实物进行实例操作,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训练,并结合实际进行教学,能让学生学以至用。
执笔人:李根开
《Unit3 My friends》Story time
二、教材分析
应用“任务型”教学方法,以活动来支撑课堂,把每一项教学目标看成本课时的主要任务,精心设计,巧妙铺垫,在教师示范的前提下,让学生自己归纳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设计理念
坚持融对话教学于情景表演之中,在表演中学、在表演中练,采用活动途径,倡导学生体验参与,让学生在一个个交际活动中达成习得语言的目的。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起到了作用。
四、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读、会说goodbye,my friend,he’s,she’s.
2.能听懂、会读、会说日常交际用语Goodbye,…He’s/She’s…
He’s/She’s my friend.
3.能正确地理解并朗读对话内容,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尝试表演对话。
五、教学重点
1.能在情境中理解friend一词的意义。
2.能理解Goodbye,…(在第二单元通话中出现过)这一交际用语的含义并知道如何在生活中运用。
3.能理解对话内容,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对话。
六、教学难点
1.能根据性别的不同,用He’s/She’s…来介绍自己的朋友。
2.能在情境中初步运用本课所学的词汇和日常交际用语与人告别,以及向他人介绍自己的朋友。
七、教学准备
图片、PPT卡通头饰
八、教学过程
Step1.Warm up:
1.Greetings.2.Sing a song<Good morning>3.Free talk(T-S,S-S)
T:Good morning/Hi/Hello…!S1,2,3,4:Good morning/Hi/Hello...
4.Play a game:Magic eyes.
Step2 Presentation
1.T:I like make friends.And I went to visit my friends this summer.
Look!(PPT呈现照片)
Teach“my friend”
2.Say a chant
Friend,friend,my friend.
Friend,friend,good friend.
Friend,friend,my good friend.
Friend,friend,Yeah…
3.T:She’s my friend.And he’s my friend.
T:They’re my friends.
4.Try to say
PPT快速闪现表示男女的图标和单词he,she,he’s,she’s。
5.Work in pairs.(T-S,S-S)
T:Now,you know my friends.Can you introduce your friend to me?
T:Look!You may say‘She’s/He’s…She's/He's my friend.
S1,2,3:(Try to introduce)
S1:Hello…
S2:Hello…
S1:(手指另一个同学)She’s/He’s…She’s/He’s my friend.
S2:She’s/He’s…She’s/He’s my friend.
6.Watch and fi nd
T:Look!Who’s he?
Ss:He’s Mike?
T:Do you want to know Mike’s friend?Watch the cartoon and tell me.
T:How do you know?Watch the cartoon again,Mike和Yang Ling是怎样向父母介绍自己的朋友的?在文中找出来!
S1:She’s Yang Ling.She’s my friend.
S2:He’s Mike.He’s my friend.
Step3.Practice and Production
1.Let me try(PPT出现小灰灰和它的朋友)
T:Look!They’re Xiao huihui and his friends.If you are Xiao huihui,how do you introduce your friends?You may say‘She’s/He’s…She's/He's my friend.’(PPT呈现句型)
S1:She’s/He’s…She’s/He’s my friend.
S2:She’s/He’s…She’s/He’s my friend.
2.Show time
表演内容:放学了,你和家长在校门口遇见了你的朋友。
Step4.Summary:
1.Let’s summary:
What have you learnt today?(今天你学习了什么?)
Topic:My friends(我的朋友)
呈现一幅朋友互助的场景,及标语。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 deed.
(1)当我们跟别人告别时,可以说:Goodbye.
(2)男性的“他”,我们用:he,he's=he is
(3)女性的“她”,我们用:she,she's=she is
2.He’s/She’s…-He’/She’s my friend.
T:同学们,这些你都掌握了吗?在你的学习卡上给自己打个分吧!
Please use them as much as you can!
Step5 Homework
1.跟录音指读Story time三遍。2.试着背诵课文,注意模仿语音语调哦!3用今天所学知识,向别人介绍你的朋友。
歌曲Goodbye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理解并且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也就是透视现象。孩子们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规律,采用多种绘画形式(如剪贴、粘贴、拼贴、绘制)来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用欣赏学生生活中的透视照片导入新课,激发孩子们的绘画兴趣。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透视规律,也可以通过动画片的欣赏,让孩子们了解怎么表示透视现象。最好通过各种绘画手段,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素质发展目标: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感受绘画快乐。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难点:用各种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方法:先让孩子们欣赏生活中关于透视的照片,然后欣赏动画片,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然后小组合作,通过拼贴作品的动手实践活动,来拓展孩子们的创作思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生活照片、影像资料或课件、彩色纸、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能显示透视的生活照片,提问:孩子们观察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规律?教师引导,近处的什么大(高)?远处的什么小(矮)?然后让孩子们总结。(同样大小的物体,距离我们近的看起来比较大,距离我们远的看起来比较小,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在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的前面。这就是一种透视现象,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内容——前前后后。)
板书课题——前前后后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探索新知
1.让孩子们欣赏动画片《热气球升空》。仔细观察如何表现气球的一前一后的关系,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进一步理解“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可能回答: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也可能回答: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出示有透视现象的学生作品,让孩子们欣赏,教师引导,从而再次拓宽孩子们的创作思路,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情感。
(三)能力反馈,动手实践
1.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
3.作业要求:用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前后关系的风景画。步骤要求:先想好内容,用彩色纸剪好相关景物,注意景物的前后遮挡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绘画,拼贴,或两者结合),多多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四)作业点评
引导孩子们作品自评、互评,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绘画创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总结:生活中的透视现象随处可见,我们今后一定要留意观察。
(五)课后拓展
寻找、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三年级科学上册免费】推荐阅读:
三年级科学上册备课10-15
三年级科学上册科教版06-18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资料07-18
科学三年级上册复习题06-10
三年级科学上册 鸡教案 鄂教版11-11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工作计划05-30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教学设计09-19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11-06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整理11-20
三年级科学上册玩小车第二课时教案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