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七夕的古诗词

2024-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描写七夕的古诗词(共9篇)

描写七夕的古诗词 篇1

1.《七夕》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2.《七夕》

传道仙星媛,年年会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昼从云请,归轮伫日输。

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

3.《辛未七夕》

恐是仙家好离别,故教迢递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归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4.《七夕》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5.《马嵬其二》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田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6.《七夕》

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

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

欢尽夜,别经年,别多欢少奈何天。

情知此会无长计,咫尺凉蟾亦未圆。

7.《七夕》

今日云骈渡鹊桥,

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竟喜开妆镜,

月下穿针拜九宵。

8.《古意》

河边织女星,河畔牵牛郎。

描写七夕的古诗词 篇2

具体运用哪些方法进行心理描写呢?

一.直抒胸臆

古典诗词是很讲究含蓄、曲折的, 但也不排斥直抒。有时人物内心的情感激越如江河奔腾, 瀑布直泻, 不可遏止, 因而表达得也较直率。

如吕布中的[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 南北东西。南北东西, 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 暂满还亏。暂满还亏, 待得团圆是几时?”

既恨君像月, 又恨君不像月, 矛盾的说法却表达了同一种心理———内心的怨恨、遗憾和渴望。全词像一段低沉、郁闷的内心独白, 发自肺腑, 令人同情。

这类词有许多, 如顾瓊的[诉衷情]中的女子, 夜深人单, 孤苦之情难排, 想到自己苦恋, 对方却不知如何消闲, 末尾迸出一句:“换我心, 为你心, 始知相忆深!”她多么希望自己也能被对方如此地思恋, 词中的感情倾诉, 限于篇幅, 大多是一句两句, 凝炼而又深沉, 份量如锤, 灼人如火。

二.言近旨远

与那些较为单纯、质朴的内心倾诉略有不同, 有些词虽然也用直率真切的语言, 但揭示的却是一种更为曲折复杂, 甚至矛盾的内心感情。表现为若隐若现, 微妙回旋。

晏殊[踏莎行]“碧海无波, 瑶台有路, 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 山长水远知何处?绮席凝尘, 香闺掩雾, 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 梧桐树上潇潇雨。”

前几句写出一种典型的微妙心理———人大都是在美物失去以后才知其可贵, 当时没有珍惜这份情谊, 轻易离别意中人而未“双飞去”, 如今远别千里, 欲归无路, 才感到深深婉惜。然而现在后悔有什么用呢?寄书无凭, 只有看尽黄昏, 复听夜雨了。

词人大多写相别之悲, 怀念之苦, 但也写重逢之喜悦的。晏几道[鹧鸪天]的下片是这样刻画相逢时的心理的:“从别后, 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霄剩把银缸照, 犹恐相逢似梦中。”由于相思常念, 虽经多次在梦中相见, 今天夜里是真的见面了, 却反而疑惑起来, 以为又在梦中, 只好把银灯举着照了又照, 才放下心来。以前以梦为真, 今天却将真疑梦, 此种久盼成疑的心理写得十分细腻曲折, 真切感人。

三.情景交融

古典诗词描写人物心理, 更多的则是用较含蓄曲折的手法。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言:“诗有赋、比、兴, 词则比、兴多于赋。或借景以引其情, 兴;或借物以寓其意, 比也。盖心中幽约怨悱, 不能直言, 必低徊要眇以出之, 而后可感动人。”景物描写在词的心理刻画中占着极重要的位置。

在古典诗词中的彩色世界里, 人与大自然是融为一体的。心与物, 情与景, 彼此渗透, 互相映衬, 几乎大部分词都含有景物描写。然而单纯描写景物的词并不多,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词人写景都是有所蓄意, 有所用心的。

以景衬情。以周围的景致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感情。李煜[清平引]“别来春半, 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 拂了一身还满。”以落梅烘托作者的心情撩乱和摆脱不掉的愁思, 同时又表明他站在梅树下凝神已久。写得不露痕迹, 又非常传神。

以乐景写哀, 则哀更切, 制造同人物心境不相协调的气氛, 更能突出人物心理。如史祖达的[双双燕]:

“过春社了, 席帘幕中间, 去年尘冷。差池欲往, 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 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捎, 翠尾分开红影。芳经, 芹泥雨润。爱贴也争飞, 竞夸轻俊。红楼归晚, 看足柳昏花瞑。应自栖香正稳, 便忘了天涯芳纹。愁损翠黛双蛾, 日日画阑独凭。”

作者以十分细腻之笔, 写出双燕的自由飞翔, 相亲相爱的美满生活, 强烈地反衬出闺中人的寂寞愁苦、孤独凄凉的心境和等待爱人的焦虑心情。

由景生情:一幅破败凄凉之景, 在一个内心愁苦忧郁的人眼里, 自然像一条引线般地抽出了人物心中的愁绪。柳永[卜算子慢]上片:

“江枫渐老, 汀惠半凋, 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 正是暮秋天气。引疏砧, 继续残阳里。对晚景, 伤怀念远, 新愁旧恨相继。”

在暮秋时候, 残照之中, 眼见败红衰翠, 耳闻砧杵之声, 怎能不勾起对远人的怀念, 对晚境的伤感, 怎能不旧恨未了, 新愁又添呢?

当然, 在不同的心情下, 景致又变得不同了。如陆游的[秋波媚]:

“秋到边城角声哀, 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 凭高酹酒, 此兴悠哉!多情谁似南山月, 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 曲江池馆, 应待人来。”

陆游此时正在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正积极向宣抚使王炎献策, 筹划收复长安。踌躇满志, 号致悠扬, 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便感到那南山月也特别多情, 特地为他破云而出, 那灞桥曲江 (代指长安城) 也似乎在静静等待着宋军的到来了。

四.由表及里

人的行动既然受着心理的支配, 人的外在表现和心理便密切联系着。因此, 有些心理描写并不是直接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去写, 而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去写。让你感觉到或猜到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种给人更大想象余地、更富有张力的心理描写。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小说应该写得有立体感, 而且要像一座冰山, 你只能看到浮在水面上的一小半, 但却能推知水下的冰山有多大。古典诗词中不少作品就达到这样的功力。

如纳兰容若[减字木兰花]:

“相逢不语, 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 斜溜须鬟心双凤翘。待将低唤, 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 转过回阑叩玉钗。”

作者抓住人物极其细微的举动和表情的变化, 含蓄地表现出年青恋人无法言传的心境, 它使人感到, 在这一对恋人之间, 有着一道无形的墙壁, 在绵绵的情意中, 掺杂着一丝苦涩的滋味。人物虽没有一句话, 但你能感到他们内心中翻腾着千言万语, 全部曲折与悲切也正是因为他们无法说出一句表达心情的话。

五.托物咏怀

有些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 作者不便直接说出, 常借咏物而托之。写物是虚, 实为“夫子自道”。

如贺铸[踏莎行]:

“杨柳回塘, 鸳鸯别浦, 绿萍涨断蓬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 红衣脱尽芳心苦。返照迎潮, 行雨带雨, 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东风, 无端却度秋风误。”

这首词明咏荷花, 暗以自比。以蓬舟之不来由于绿萍之断路, 比喻自己之遭冷落由于无人汲引。以蜂蝶不知幽香之可爱, 比喻自己的品德才气完全不被人欣赏。因此只能自开自满, 芳心独苦。郁闷不平之情使作者借着荷花之口直接倾出内心的感叹, 在这感叹之中隐藏着作者的矛盾心理以及潦倒悲哀和不平。晏几道的“朝落暮开空自计, 竟无人解芳心苦”也是借咏荷花诉说自己苦闷、孤独和抑制不住的渴望。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如苏轼[水龙吟]借写柳絮刻划了一个女了的伤感和幽怨, 刘克庄[卜算子]借写落花曲折表现了作者的一种受压抑的心理。

六.梦境幻觉

把梦境写到古代诗词里, 已有很长的历史了。注重于描摹人的内心情感的古代诗词作家们早已不把眼光只局限在白日的情形了。夜晚是人的思想最活跃的时刻, 而在梦的世界里, 人的内心、思想得以最自由、最无拘束地活动。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梦是心理的形象化的体现, 是现实生活一种折光的反映。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鬃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

这是苏轼的一首怀念妻子的记梦词。上片写出梦前的复杂心理, “不思量, 自难忘”, 这六字看去平淡, 却含意深挚, 如果说天天思量反而不真实了, 只有潜意识地不思而思, 才见真正的深入内里的思念。死别十年, 可叹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幻想相见, 但又否定了幻想, 只有托梦了。下片接着出现梦境, 梦境写得真实而又朦胧, 简炼而又深沉, 了了数语, 然而作者对亡妻的思念和感情却渗纸而出。情感的流露显得疏淡而深远, 颇合中年人的心理特征。

以上概括的几种手法并不是孤立的。在一首词中, 常常是兼用各种手法表达人物内心。

如冯延巳的[鹊踏枝]: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 不道春将暮。百草千万寒食路, 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 双燕来时, 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 悠悠梦里无寻处。”

见到行云联想到丈夫, 第一句是内心对丈夫疑问和埋怨:他这几天到哪去了呢?竟不顾春天快要过去, 总是忘记归来。第二句是她的想象, 丈夫大概又在谁家寻花问柳了, 想到这怎能不悲伤呢?第三句便转入外部举动的描写:含着眼泪斜靠楼头自艾自怨, 这些举动流露了她内心的痛苦。在痛苦无聊的自言自语中, 她向燕子发问, 有没有看见她的丈夫?这第四句是人物的语言描写, 通过这痴情的发问, 我们进一步看到女主人公愁苦而无奈的内心。第五句是借柳絮为喻, 将无形的内心愁绪化为有形, 使我们更深一步地理解了人物的心理, 逐渐走入人物的内心深处。

“七夕”在古诗里轻舞飞扬 篇3

◎美丽传说 千年不老

作为古代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牛郎织女的传说,更具有神秘色彩与想象空间。浩瀚的天庭里,牵牛星与织女星相恋,王母不允,竟将牵牛贬入凡间务农,罚织女日夜纺织云锦。之后,有了织女下凡、男欢女爱、幸福家庭的细腻温暖,也有了王母震怒、牛郎追赶、金钗划河的离奇曲折。最终,每年只能靠喜鹊搭桥才能一见的一对夫妻,给后世留下绵延不绝的回味。

此传说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经时空之变,其流传之久,令人惊叹。汉代《古诗十九首》中有《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全诗生动再现了牵牛织女相爱却相离的境况,其中“迢迢”“皎皎”“纤纤”等叠词运用,增添一种独特凄婉的音韵美感,结尾一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则渲染了千百年来都无法化解的淡淡忧伤,让人久久无法释怀。

后唐的杨璞《七夕》中写道:“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也是从传说发端,写到姑娘们乞求上天能让自己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至于“不道人间巧已多”则于故事之外,多了些暗讽的意味。唐代诗人权德舆的“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依然写到了传说,“月下穿针”则让人如临其境,似看到一幅喜气盈盈的乞巧画面:清风徐来,月如妆镜,姑娘们拜月的姿态是优美的,心儿是虔诚的。

◎动人诗章 意趣相殊

同样的传说,同样的节日,诗人们感受各异,或敛眉或嬉笑,或深挚或浅淡,或浓情或虚化,落笔之后,自成一脉山河。

优美清新如画者,莫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七夕诗本是写宫女寂寞而凄凉的生活,秋夜,孤独的宫女时而用蒲扇轻轻扑打忽明忽灭的流萤,时而痴痴地凝望着夜空中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其中“冷”和“凉”既是深秋的季节感觉,又是人物的生活感受,全诗不动声色地流溢出深宫怨女悲凉的生命况味。但隔了岁月的烟尘,再读此诗,或许更多的感受,是对银烛画屏的美好想象,对轻罗小扇的美丽描绘,对夜色如水的无比陶醉,对卧看双星的无限神往。

惆怅委婉如歌者,要算徐凝的《七夕》。“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鹊桥渺渺有形,玉佩玲玲有声,情境如此之美,主人公却只能“怅望”,因为自己与爱人“经年”不能相见,这么说来,牵牛织女的一年一会倒值得羡慕了。

崔颢《七夕词》抒写了天上人间的无限愁惨:“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这是写天上双星之恨;“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则借才女班婕妤先受宠爱后被冷落的悲凉境遇慨叹人间薄情。杜牧的《马嵬》诗中“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则从另一个侧面表达了对唐明皇杨贵妃凄凉结局的感叹:当时七夕李杨二人“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这不是命运给他们的一个莫大的讽刺吗?

◎清浅情思 别出机杼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让人迷恋的要数秦观的这首《鹊桥仙》。尤其结尾“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古老的题材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从而使那些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这首词意境新颖,设想奇巧,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明朝汤显祖《七夕醉答君东》诗道:“玉名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此诗传达了作者“调虽自爱,惜无知音”的伤心之意,从内容看,情怀与七夕完全无涉,从题目看,“醉答君东”,可见他是借酒浇愁愁更愁。好在《牡丹亭》已传唱千年,至今仍广受喜爱,汤显祖应当欣慰。

清代姚燮的《韩庄闸舟中七夕》,则勾画了一幅悠远清幽的七夕图:“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红晚气凉。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诗中有兰桨、藕花、柳丝、湖水,一派清秋风景,特别是“山眉澹碧月眉黄”用语极为别致俏皮,山之眉浅淡清碧,月之眉秀气微黄,令人遐想万端。

编辑/王洪丽

描写七夕节的古诗 篇4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描写七夕节的古诗,欢迎大家分享。

描写七夕节的古诗1

除夜宿石头驿

作者: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拜年

作者: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作者: 孟浩然

畴昔通家好,相知无间然。

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旧曲梅花唱,新正柏酒传。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

应诏赋得除夜

作者:史青

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

元日

作者: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夜雪

作者: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田家元日

作者: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描写七夕节的古诗2

七夕(唐)徐凝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古诗赏析:

该诗描绘了七夕节夜晚妇女乞巧的热闹场面,通过人间的欢喜与天上牛郎织女离别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惆怅。

行香子·七夕(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诗词赏析:

这首词的艺术构思十分巧妙。开头是寂静的人间七夕,结尾是风云变幻的天上七夕。全篇以描绘牛郎织女的离愁,衬出词人自身的绵绵别恨。描绘天下七夕又把自己的真情融于其中,以自己痛苦的切身感受,深切体验为天帝所责,为天河所阻的牛郎和织女的境遇。这首词鼓起想象的羽翼,翱翔于天地之间。开头,从静夜蛩鸣、梧桐叶落,想到自己身处在离恨孤寂之中;再由自身的孤寂,联想到将要相会的天上的牛郎织女的艰难处境。她为牛郎织女感叹,感叹他们为浓重的离愁所苦,纵浮槎来去,也不能相逢;她为牛郎织女忧虑,忧虑他们经年才见,见后又别,别恨难穷。最后,又遥望太空,寄情于风云变幻的天宇,希望天帝不再从中作梗,盼望牛郎织女不再有波折,顺利实现一年一度的会晤。从而,使真、善、美得到统一。这首词是咏七夕诗词中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

鹊桥仙(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古诗赏析:

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织云弄巧”二句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渲染气氛,用墨经济,笔触轻盈。“银汉”句写牛郎织女渡河赴会推进情节。“金风玉露”二句由叙述转为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情理想:他们虽然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会,在那清凉的秋风白露中,他们对诉衷肠,互吐心音,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这岂不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柔情似水”,就眼前取景,形容牛郎织女缠绵此情,犹如天河中的悠悠流水。“佳期如梦”,既点出了欢会的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似幻的心境。“忍顾鹊桥归路”,写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不说“忍顾”而说“忍踏”,意思更为深曲:看犹未忍,遑论其他?“两情若是”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

显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从而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

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七夕词(唐)崔颢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

古诗赏析:该诗通过描写长安城中皓月当空人们礼拜七巧的景象,通过牛郎织女的别离烘托了闺中女子的相思寂寞之情。

七夕(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古诗赏析:

该诗通过描绘牛郎织女的离愁别恨,寄予了对他们的无限同情与怜悯。

七夕歌(宋)张耒

人间一叶梧桐飘,蓐收行秋回斗杓。神宫召集役灵鹊,直渡天河云作桥。

桥东美人天帝子,机杼年年劳玉指。织成云雾紫绡衣,辛苦无欢容不理。

帝怜独居无与娱,河西嫁得牵牛夫。自从嫁后废织纴,绿鬓云鬟朝暮梳。

贪欢不归天帝怒,谪归却踏来时路。但令一岁一相逢,七月七日河边渡。

别多会少知奈何,却忆从前恩爱多。匆匆离恨说不尽,烛龙已驾随羲和。

河边灵官晓催发,令严不管轻离别。空将泪作雨滂沱,泪痕有尽愁无歇。

寄言织女若休叹,天地无情会相见。犹胜嫦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广寒殿。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不仅写了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场面,还追叙了织女婚前婚后的有关情节,展示了她心情变化的三个过程:嫁前“辛苦无欢容不理”;嫁后“绿鬓云鬟朝暮梳”;谪归“泪痕有尽愁无歇”。由怨而欢而悲,机声、玉指、愁容、欢态、叹息、眼泪都写到了。诗篇多层次、多侧面地表现她,使一个富有立体感的血肉丰满的少女形象活跃在读者面前。这是这首诗超过同题材的一般诗词的地方,无怪乎《侯鲭录》云:“此歌东坡称之”。

这首诗四句一组,一组一意,通俗流畅,平淡自然,是诗人“满口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贺方回乐府序》)的创作主张的体现。

七夕(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古诗赏析:

这首诗的特点是用对比写法,第一句写天上的景物,第二句写人间的情状,有景物,又有欢笑,构成天上与人间相对照。二联专写人间,不提七夕,在“锦绣篇”里暗指咏七夕。三联又是对照写法,“香帐簇成”指天上,“金针穿罢”指人间。“铜壶漏报”二句指天上。此外,第一联写人间“欢笑”,与第四联写天上惆怅相对。一乐一悲,构成映衬。再像写谢女的空出箧子来装檀郎的锦绣篇,写人间男女在七夕的欢乐,又与牛郎织女的临别惆怅构成映衬。在这样的映衬里,不是衬出天上不如人间了吗?再就写天上或人间的词句来看,首句、五句、七句、八句写天上,二句、三句、四句、六句写人间,即四句写天上,四句写人间。但这首诗题为《七夕》,应以写牛郎织女相会为主,因此使人感到作者还是看重人间,所以这样安排吧?作者写人间的欢乐胜过天上,在当时有这样的想法,是非常难得的。

描写七夕节的古诗3

神仙眷侣路迢迢,月下牛郎奏玉箫。

阁冷难消离别恨,情长何惧水山遥。

清风梦阔霜为泪,瑞露心诚草化桥。

此夜人间同一曲,缘成七夕会青霄。

一年心事在今朝,水复山高路亦遥。

音讯始传闻鹊语,月华初吐上银桥。

只因意切红颜老,应惜缘成玉韵娇。

泛海逢萍难驻久,满眸清泪落寒霄。

描写七夕节的古诗4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

【唐】韩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唐】戴叔伦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清明后登城眺望

【唐】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七夕的诗句古诗-七夕 篇5

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3、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 唐•崔国辅•《七夕》

4、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清•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

5、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宋•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6、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唐•李中•《七夕》

7、新秋牛女会佳期,红粉筵开玉馔时。——唐•李郢•《七夕寄张氏兄弟》

8、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唐•祖咏•《七夕》

9、年年七夕渡瑶轩,谁道秋期有泪痕?—— 唐•崔涂•《七夕》

10、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唐•杨璞•《七夕》

11、牵牛在河西,织女处河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唐•杜甫•《七夕》

12、铅华潜警曙,机杼暗传秋。——唐•卢纶•《七夕诗》

13、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唐•李贺•《七夕》

14、人间不见因谁知,万家闺艳求此时。 ——唐•刘言史•《七夕歌》

七夕唯美浪漫的古诗词 篇6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沉醉东风·七夕》——(元)卢挚

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

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

庆人间七夕佳令。

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

《鹊桥仙·富沙七夕为友人赋》——(宋)赵以夫

翠绡心事,红楼欢宴,深夜沈沈无暑。

竹边荷外再相逢,又还是、浮云飞去。

锦笺尚湿,珠香未歇,空惹闲愁千缕。

寻思不似鹊桥人,犹自得、一年一度。

《鹊桥仙·七夕》——(宋)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

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

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唐)毛文锡

七夕年年信不违,银河清浅白云微,蟾光鹊影伯劳飞。

每恨蟪蛄怜婺女,几回娇妒下鸳机,今宵嘉会两依依。

《鹊桥仙·云林瞩题闰七夕联吟图》——(清)顾太清

新秋逢闰,鹊桥重驾,两度人间乞巧。

栏干斜转玉绳低,问乞得、天机多少?

闺中女伴、天边佳会,多事纷纷祈祷。

神仙之说本虚无,便是有、也应年老。

《柳梢青·七夕》——(宋)京镗

干鹊收声,湿萤度影,庭院深香。

步月移阴,梳云约翠,人在回廊。

醺醺宿酒残妆。待付与、温柔醉乡。

古典诗词中秋景描写的艺术探析 篇7

关键词古典诗词 秋景描写 艺术探析

秋天是一个多彩收获、悠闲恬静的季节,也是一个空旷寂寥、萧瑟凋敝的季节,这就决定了在这个季节里诗人的情怀是多样的。因此,我们也只有从诗人内心情怀入手,才可以真正感悟到古典诗词中秋景描写的艺术魅力。

一、古典诗词中诗人的“悲秋”情怀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古典诗词中,“悲秋”也就成了诗人内心情感的主线。秋月、秋风、秋雨、落叶无不成为了诗人抒写内心愁苦寄托景物,道不尽的离愁别绪,说不完的寂寞孤苦,秋日季节里的萧瑟肃杀、枫叶凋零正好衬托出了诗人内心的失落悲凉之感。总的来说,诗人“悲秋”情怀多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离愁别绪。

离别是伤感的,在秋日里离别更增添了几许愁绪,这也就成了古典诗词中诗人咏叹一大主题。柳永的《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写出了词人内心无限的离别愁绪,面对美景已无心欣赏,只有绵绵不断的愁苦之情。白居易《琵琶行》一开头“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句中萧瑟的秋景,也增添离别哀愁。《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之句,更是勾起了人们无限的离愁别绪,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孟郊的“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还有南唐后主李煜的《相见欢》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都抒写了离人愁苦,感人至深!

(二)羁旅思乡。

诗人久居在外,漂泊天涯,往往在秋天更容易触景伤怀,在中秋、重阳佳节来临之际更是思乡情深。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通过满目凄凉的秋景图表现出了漂泊在外游子内心深切的羁旅之苦。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更是悲秋之绝唱,诗人由苍凉恢廓的秋景,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写出了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

(三)闺妇伤秋。

寒夜深秋,闺妇独守空房,心里既有对丈夫无限思念,也有内心孤寂无法派遣的怨恨愁苦。“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王维在《秋夜曲》中写出了秋夜微凉,闺妇寂寞难寝情景。张仲素也曾写过《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诗中通过秋夜、秋月、秋虫形象地写出了闺妇凄清孤寂的感情。“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在《玉阶怨》中通过秋露、秋月呈现出一位深秋之夜盼望夫君归来而未果,内心突生悲凉寂寞的深闺怨妇。

(四)征人愁思。

这一类群体身份特殊,长年征战边疆,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生活坏境,因而悲秋情怀独特。其中既有痛苦、悲愤和无奈的情感,又不失作为军旅之人所特有的英雄豪迈。卢纶的“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诉说的是征人生活的艰难困苦;王昌龄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表达的是征人怀乡的痛苦。塞下秋来风景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边塞风光何等开阔,然而范仲淹看到的却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沙场秋点兵的场景何等壮观,辛弃疾空怀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壮志,到头来却只能感叹可怜白发生。这些都是边塞征人所特有的一种悲秋情怀。

二、古典诗词中诗人的“颂秋”情怀

(一)激昂向上。

诗人面对秋景有时候会看到秋天的另一面,用秋的色彩表现内心激昂向上情感。刘禹锡的《秋词》中“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似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虽被贬朗州,却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表现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杜牧的《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也是一洗寂寥冷落的悲秋情调,用火红的秋色来表现诗人的高怀逸致、英气豪情。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更是给我们展现了一副生机勃勃的秋景图,有力表现了诗人激昂的革命豪情。

(二)欣喜万分。

秋景同样是迷人的,诗人也会从秋天的景象中寻求它的动人之处,借以表达对秋的喜爱之情。王勃的《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中“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通过描写深秋江天图,表现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畅快之情。宋之问的《始安秋日》中“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也是写出桂林的秋色迷人,就像洛阳春日一样缤纷多彩,表现了诗人初见景色时内心的喜悦。戎昱的《戏题秋月》中“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更是表达出诗人对秋宵月色的喜爱。杨万里的《秋凉晚步》中“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则是用新颖的手法把秋天描写景色宜人,令人倍增喜爱之情。

(三)物我两忘。

七夕的诗句古诗 篇8

2、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3、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李商隐《辛未七夕》

4、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孟浩然《他乡七夕》

5、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其二》

6、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祖咏《七夕》

7、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李贺《七夕》

8、庆人间七夕佳令。——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9、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10、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晋《七夕夜女歌》

11、风雨七夕计已久,炎凉人事亦非鲜。——啸之《风雨七夕夜》

1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佚名《古诗十九首之一》

13、开过南枝花满院。——吴文英《凤栖梧·甲辰七夕》

14、一年一度是七夕,一半有情半忘情。——啸之《七夕》

15、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李贺《七夕》

16、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孟郊《古意》

17、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李贺《七夕》

18、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19、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罗隐《七夕》

20、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李商隐《壬申七夕》

21、河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孟浩然《他乡七夕》

22、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晏几道《七夕》

23、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宋之问《七夕》

24、明月青山夜,高天白露秋。——李峤《同赋山居七夕》

描写七夕的古诗词 篇9

清代:顾贞观

玉纤暗数佳期近,已到也、忽生幽恨。恨无端、添叶与青梧,倒减却、黄杨一寸。

天公定亦怜娇俊,念儿女,经年愁损。早收回、溽暑换清商,翻借作,兰秋重闰。

注释

玉纤:指女子之手。

“添叶”句:梧桐秋日落叶,有“一叶知秋”之说。今遇闰六月,则使梧桐落叶延迟,故云添叶。

“倒减却”句:据《本草纲目》载:“黄杨性难长,岁仅长一寸,遇闰则反退。”

娇俊:指青年男女姣好的容貌。

清商:天高气爽的秋季。

“翻借作”句:谓闰六月已行秋令,可借作七月,使七月有重闰。

赏析

七月初七,是牛、女二星一年一度相会的日期。时值闰年,因而可以看做有两个七夕,词人便设想,这是天公出于对经年因分离而愁损的儿女的爱怜。构思既巧,词亦隽雅。

扩展阅读:顾贞观人物简介

明崇祯十年(1637)顾贞观出生于无锡。曾祖顾宪成,是晚明东林学派的领袖;祖父顾与渟,四川夔州知府;父亲顾枢,才高博学,为东林学派另一领袖高攀龙的门生。母亲王夫人也是生长于诗书之家。贞观禀性聪颖,幼习经史,尤喜古诗词。长兄景文、次兄廷文、姊贞立、弟衡之,都具才名。少年时代,贞观即参加了由吴江名士吴兆骞兄弟主盟的“慎交社”。该社中他年纪最小,却“飞觞赋诗,才气横溢”,与声望甚隆的吴兆骞齐名并结为生死之交。顺治十一年(1654)又与同乡数人结“云门社”于家乡无锡惠山,此社会聚了姜宸英、汪琬、汤斌等江南诸多名士。

大约在顺治末年,贞观辞亲远游,到达京师,康熙元年(1662)以“落叶满天声似雨,关卿何事不成眠”之句而受知于尚书龚鼎孳和大学士魏裔介。清康熙三年(1664),顾贞观任秘书院中书舍人。康熙五年(1666)中举,改任国史院典籍,官至内阁中书。次年康熙南巡,他作为扈从随侍左右。在国史院任典籍期间,曾修订其曾祖顾宪成的年谱《顾端文公年谱》,又为其父编定文集《庸庵公日钞》。康熙十年,因受同僚排挤,落职归里,自称“第一飘零词客”。

康熙十五年(1676)经国子监祭酒徐元文推荐,入内阁大学士明珠府中住塾师,与权相明珠之子纳兰性德相识,成为交契笃深的挚友。《清稗类钞》作者徐珂说:“容若风雅好友,座客常满,与无锡顾梁汾舍人贞观尤契,旬日不见则不欢。梁汾诣容若,恒登楼去梯,不令去,不谈则日夕。”二人曾合力营救以“丁酉科场案”而蒙冤被遗戍宁古塔的好友吴兆骞,轰动大江南北。

康熙二十年(1681),顾贞观回无锡为母丁忧期间,曾帮助修订《庐州郡志》。又按惠山听松庵竹茶炉旧制,仿造了一只竹茶炉,不少名士题词赋诗以记其事,后由纳兰性德汇成《竹炉新咏》。

康熙二十三年(1684)、二十四年(1685),兆骞、性德先后病故,令贞观悲痛不已,在性德逝世的第二年即回归故里,在家乡无锡的惠山脚下、祖祠之旁修建了三楹书屋,名之为“积书岩”。从此避世隐逸,心无旁骛,日夜拥读,一改风流倜傥、热衷交游的生活。

上一篇:开训流程下一篇:成员大会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