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13《牛郎织女》课堂实录(苏教版六年级上)(共8篇)
编者按:有人说,新闻是寻找故事的艺术。而我要说,语文是聊故事的艺术。
语文天然地与故事亲近。小学生是听故事的年龄(其实我们大人,不也大都厌听高深的大道理,而喜闻有趣的故事吗)。语文教材的大部分课文,其实就是故事,只不过有的想象丰富,有的平淡无奇,有的文化味值得再三咀嚼,有的浅淡只能作为快餐。教师如果能够充分挖掘其中的故事性因素,语文课是不乏趣味和魅力的。
但有的人习惯性地把语文当作种种大道理的载体,眼睛瞪得再大,也看不见“故事”。其实正是各种各样的故事“教育”了我们一生,一个语文老师的兜里应该有故事,并应适时热情的向学生“兜售”。上课有故事听是一种幸福。聊故事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风景之一。
“聊”不是讲,‘聊’比讲更轻松,更闲适,更幽默,更开放,更亲密。
“聊”不是“侃”,“聊”不是天马行空,不是庸俗娱乐,它于快乐中传递丰富的教育信息,于随意中逼近课堂的中心目标。“聊”是高超的教学艺术。主题:对“美满”爱情的追求
思路:写了什么故事;如何写这个故事的;为什么写这个故事;什么情况下写这个故事的。步骤:
(第一课时)聊故事里面的故事
一、写了什么
师:还有几个月同学们就要进入中学了,我知道,六年的语文学习对于每位同学来说,收获颇丰。比如,就读懂一篇文章来说,无外乎,我们应当去了解什么呢? 生: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
生:是啊,还有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内容? 师:嗯,跟他说的意思一样。生:表达的感情色彩是什么?
师:哦,那就是“为什么要这样写”?还有么? 生:这篇文章是怎么写的。
师:对!当然,我们还可以了解了解,文章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你看,读书的过程,也就是这么个简单的过程。今天,咱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聊聊叶圣陶老先生改编的这篇民间故事。(和学生一起读课题《牛郎织女》。)
(一)、梳理人物关系。师:第一节课,我们先聊聊这个故事本身,研究第一个问题:写了什么。也可以换句话说,叫“写了一个()的故事”。说到故事,它一定围绕一连串的人物展开的。牛郎织女这个故事,写了哪些人物? 生:主要有牛郎、织女。(板书:牛郎织女)师:很好,就这么聊,除了他们两位还有谁? 生:还有王母娘娘和那头老牛。(板书:王母、老牛)
师:不错,故事里,动物也是“人物”(学生自然地谈到:还有“喜鹊”)。生:还有牛郎的哥哥和嫂嫂。(板书:哥嫂)生:还有牛郎的儿子和女儿。
师:(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将以上“人物”板书。)既然中心人物是牛郎和织女,就让我们以牛郎为起点,聊聊牛郎与其他人的关系。来,聊吧!
生:牛郎与老牛的关系特别好。首先,牛郎对牛好,照顾牛的吃喝是那么细致周到,好得没法说。师:他们俩之间一个是人,一个是动物,但看起来更像朋友和兄弟,结合课文,具体聊聊彼此怎么个好,找出相关的段落读读也成。
生:牛郎照看老牛非常周到,他把一些好的东西都给老牛吃,你看,他让牛吃又肥又嫩的青草。老牛渴了,牛郎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去喝最干净的溪水。那头老牛跟他很亲密,常常用温和的目光看着他,老牛知恩图报呢。(引导全班同学读课文一至二自然段。)
师:好,就接着你说的这个词,咱们聊聊牛是怎么知恩图报的?
生:老牛给牛郎介绍织女,就是对牛郎的一个回报。也就是说老牛是媒人,帮助牛郎介绍对象,而且还不是一般的人,织女可是仙女呀!(笑声)
师:感谢你的发现,找出相关段落读读(学生读略)。师:老牛首先要成全牛郎的婚姻,还有吗?
生:还有老牛让牛郎在它死后,剥下它的皮,紧急的时候披上它,后面没说完,老牛就去世了,证明老牛对牛郎后面事一清二楚,而且临死都不放心。不但给婚姻,而且还给牛皮。希望牛郎关键的时候用上。(引导学生读相关段落。)
师:俗话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学生一起说出),我们善待自己的身体,老牛也是如此呀!可这老牛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头到脚把自己的皮扒下来,献给牛郎。
生:这里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故事里这个牵线搭桥的是牛,而不是马或者其它动物呢? 生:我知道,因为有的书上说,那头牛是天上的仙人,一个金牛大仙变成的。
师:哦,你是通过引证资料来理解的,还有没有别的原因。联系你六年读书生活获取的信息,再结合你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了解。
生:老师,我想可能跟男主角的名字有关,叫“羊郎”、“马郎”多难听呀,放牛的就叫“牛郎”,听起来比其他那些舒服多了。
师:是啊,他是个放牛的,顺着这个思路,为什么选牛作为故事的角色之一?还有没有更重要的依据? 生:我觉得,牛很忠诚,很忠厚,所以课文里老牛不轻易说话,只要一说,就起关键的作用。师:结合牛自身的特点来谈,不错。还有没有?只要你知道的,哪怕不全面,尽管说出来,就这样聊。生:我想,也许跟我们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关。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讲男耕女织。耕地用牛,拉车也用牛。牛的作用太大了。可能在古代,牛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动物,还是半神半动物的这么一个形象吧。所以选牛更有意义。(掌声)
师:你的发现有道理。我在农村长大。以往,农民一般是不吃牛肉的。牛对于农民来说,是劳动中的伙伴,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成员,正像你所说的,选牛那是有特殊意味的。好,再聊聊牛郎和其他人的关系。生:我想聊牛郎与织女的关系。我觉得牛郎和织女从相识到相守,看得出是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比如“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两个人辛勤劳动,日子过的挺美满。”从这个“美满”中就可以看出,他们两个可能是从不闹矛盾,过得非常幸福。
师:呵呵,用“相识”与“相守”概括他们的恋爱经历,好。把你刚才说的“美满”一词写上。(板书:美满)既然你提出来了,一起读读这个词。(学生读:美满)由于这两个人是主角,一会儿我们细细聊他们的感情。继续,你还想说牛郎和谁的关系?
生:牛郎与兄嫂的关系不好。(朗读课文后聊)我认为牛郎的哥哥嫂子对他非常的不好,因为第一小节就说了,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每天天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我认为叫他吃剩饭已经很不舒服了,还要他穿破衣裳,不管冬天还是夏天,夏天非常的热,冬天非常的冷,可一年四季就那一身破衣裳。每天天不亮我们都在熟睡,而哥哥嫂子就赶他上山放牛了。哥哥嫂嫂太不像话啦。师:古人说,父母不在,长兄为父。瞧瞧这哥嫂,让你对他们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生:我再谈谈牛郎和他丈母娘王母娘娘的关系。(笑)王母娘娘是个第三者,她和牛郎,差不多已经快成仇人了。当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的时候,肯定是非常非常着急,也一定非常非常痛恨王母娘娘。而且在他快追上织女的时候,王母娘娘还把头发上的玉簪一拔,划出了一条天河,天河很宽很宽,让牛郎得不到织女。这边的牛郎一定恨得咬牙切齿。
师:在牛郎和织女的婚姻关系上,王母娘娘算是一个破坏者。借着你的启发,那咱就读读文中对王母娘娘的描写吧。
生:(读课文)“一天,王母娘娘趁牛郎到地里干活,便带领天兵天将闯进牛郎家里,来抓织女。两个孩子跑过来,死死的抓住妈妈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一推,两个孩子跌倒在地,王母娘娘拽着织女,一齐飞向天空„„”
生:我再谈谈喜鹊。喜鹊对牛郎来说,是他婚姻的帮助者。喜鹊搭桥,让牛郎和织女见面,真感人。(该生找到喜鹊搭桥的段落,并和同学们一起读了起来。板书:喜鹊)生:文中还有两个孩子,就是牛郎和织女的孩子,关于他们好像没什么可说的。(笑)师:好啊,你们抓住重点人物之间的关系,既读了课文,又理清了内容,真让老师佩服。
(二)、人物归类。
师:让我们就人物之间的关系归归类。
生:牛郎与兄嫂这部分属于“人”类。王母与织女这一组就属于“神”。(老师相机板书)师:依此类推,中间的老牛和喜鹊呢? 生:属于动物。
师:如果把牛郎与兄嫂的故事归为“人间”。(板书)生:王母与织女的故事就是“天上”。(板书)
师:人与神,人间与天上要建立联系,有故事的话,必须要有个桥。生:那就是喜鹊。
生:文章表面是喜鹊搭桥,其实,还有一座隐性的桥,就是——老牛!有了老牛,才结成了牛郎和织女的婚姻;有了老牛,才有了牛郎上天追织女的可能。牛在这里起着非常关键的、重要的桥梁作用。(掌声)师:民间故事用奇异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人与动物的种种关系,从生活出发又可以超越现实,往往包含着超自然,异想天开的成份,老牛做媒、喜鹊搭桥就是表现手段。
(三)、概括内容
师:好,借助人物关系,让我们从内容上具体说说《牛郎织女》写了一个()的故事?
生:很久很久以前,哥嫂对牛郎不好,牛郎对老牛非常好,老牛想回报他,就给他介绍织女,死后还给了牛皮,告诉他有困难急需的时候用上它。于是牛郎就认识了织女,并结婚了。王母娘娘反对,于是她就去抓回了织女。后来王母娘娘允许牛郎和织女一年见一次,喜鹊就来搭桥,让他们相会。(结合板书,师生一起,很轻松地聊了故事梗概。通过对人物及其关系的梳理,这就很好地运用了抓人物关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师:谢谢你们,真了不起,通过刚才这样的梳理,我们对“写了什么”做了细致的分析,既读了课文,又学会了简要的概括。
二、怎么写的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同学们谈到的第二个问题,怎么写这个故事的。作为六年级同学,你怎么理解这个“怎么写”?
生:比如说叶圣陶老爷爷在写作上,用哪些方法啊、手法啊,写这个民间故事的。生:应该要分析文章的层次,故事是怎样根据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啊,等等。
师:那现在再把课本打开,把刚才同学们谈到的融到里面去,读读,看叶圣陶老先生究竟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写这篇故事。前后桌可以讨论讨论,看看你们有哪些发现,然后我们一起来分享。(学生先读课文、讨论后,再发言。)
(一)、探讨故事的表现手法
生:我觉得这个故事用了许多设问句,给人留下许多疑问,吸引着你想读下去,知道结果。
师:这叫故事的“爆裂点”,目的就是为了吸引读者或听众注意力,从文学的表现手法说,也叫“设悬念”。生:对!看第三小节,“突然听到一声‘牛郎’,是谁在叫他呢?”这是第一个悬念。第四小节,“这姑娘是谁呢?”又是一个悬念。后面还有老牛最后讲的那句话:“碰到紧急的事,你就披上我的皮„„”老牛留下的皮究竟有什么用,这又是一个悬念。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了,心急如焚,可是怎么上天搭救救她呢?这还是一个悬念。(老师相机板书“悬念”。)
师:这里不仅有人物出场的悬念,还有内容的悬念,这也可以说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就看这第一个悬念,谁来读前半句,谁来接读后半句?
生:牛郎刚走进牛棚,忽然听到一声“牛郎!”(把“牛郎”读得的憨厚而亲切)。生:是谁叫他呢?(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读出“谁”的重音提示。)师:还可以怎么读?
生:牛郎刚走进牛棚,忽然听到一声“牛郎!”(把“牛郎”读得短促而口语化)。生:是谁叫他呢?(学生在语境中感觉,读的也是很口语化。)师:再读读下一处悬念。
生:“这姑娘是谁呢?”(学生在前面的铺垫中,读出了故事悬念的味道。)
师:憨厚朴实、心眼好的牛郎,遇到的是位仙女,想象此时的心情,该怎么读这句? 生:这姑娘是谁呢?(学生故事把“这姑娘”和后面的内容停顿开,前抑后扬的语气。)
师:其实呀,这“悬念”在很多文学作品中用到。就像评书《水浒》中一个人物出场前的描述:“‘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欲知此人是谁,且听下回分解。”让我们这个着急啊,必须等到听下回,于是才知道原来此人名叫——武松。
生:就是这样,比如后面的这个悬念“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人们都说办什么事比登天都难,上天怎么能成呢?把你的胃口全都调起来了,于是你就急于知道故事后面的内容。
师:这样的悬念该怎么读?这个“可是”虽然没有标点,但你要是读的话,也许可以? 生:我要是讲故事的话,就停顿一下,读成“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 生:“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学生读得若有所思的样子。)
师:正是这一个接一个的“悬念”,让故事情节不断往下推进。我相信同学们讲故事的时候,或者写故事的时候,一定会很好地运用它。
生:要说情节,我觉得设计得很巧妙。一开始先是说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接着写牛郎和老牛的好。老牛帮助牛郎认识织女后,本来两个人感情好,可是偏偏王母娘娘出来反对,然后再到结尾,喜鹊来帮忙,我觉得这个故事就这样一步步引人入胜。
师:哥嫂待牛郎不好,引出老牛却和牛郎好,这也叫故事的“反衬”,故事的情节是一波三折的。生:还有,故事中的人物语言很有特点。老牛在一天晚上对他说话了,告诉他明天黄昏的时候,翻过右面那座山,山那边有个湖,湖那边有个林,林里有个姑娘。让他别错过了这个机会。你看,这几处地点,我觉得这句话很好玩,一句接一句,让我们想起了小时候听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和尚„„”
生:而且这里课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让老牛说话。这头老牛就像牛郎的老师一样,教育他:“明天黄昏的时候,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边有一个湖,湖边有一片树林。在树林里,你会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可别错过了这个机会呀!”(该生用循循善诱的语气读)
生:这几处地点之间的确关系紧密,(学生用急促的语气读出地点的味道:一座山,一个湖,一片树林,一位姑娘)若丢掉一处,牛郎就会找不到织女,那他们可就没戏了。(大笑)
师:是啊如果不写具体,就叫语言不细致,或者用古人的话,叫“不及”。感谢你为大家提供了这样的视角。那我们再罗嗦点,不是写细致好吗?是不是越细越好呢?谁试着能添油加醋地读读老牛的话? 生:我试试,老牛说:“明天黄昏的时候,牛郎啊,你翻过右边那座山,记住了,一定是右边,不是左边那座,你记住没有?”然后他又说:“山边有个湖,湖边有一个树林,树林可大了去了,你一定要注意,树林里有个带鸟窝的那颗树,一定要找到带鸟窝的那棵树啊,在那颗树下,有个姑娘在那乘凉呢,那一位就是织女,赶紧找她。” 师:说说你听了之后的感受?
生:我要是牛郎,听完他的话我都蒙了。我到底上左边还是上右边那座山啊?到了湖边我还得找,鸟窝在哪儿?等我找到那颗树,说不定织女她们都飞回天上去。
师:所以太细,说个没完没了,那就是“过犹不及”。描写得适度才叫恰当。真的要感谢同学们带给我们的启发呢。通过人物语言的讨论,我们发现,将动物放置在故事情节中,人格化,并让其说话,是民间故事钟爱的表现手法,这一点要注意。还有别的发现吗?读读每个自然段的开头。(学生浏览课文。)生:全篇的几个自然段,大多以表示时间的词开头的,有许多串联时间的线索。像第一小节,“很久很久以前”,这是一个时间线索;然后第三小节的“一天晚上”也是;第四小节是“第二天黄昏”,然后是“中午”或者“早晨”;然后第七小节还有“一天”;然后下面还有好多好多时间线索,比如说“一天”、“从此以后”、“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的夜晚”等等。师:嘿,你这个“线索”用得好。这样写,好在哪?
生:有了这些时间线索,就能具体地告诉我们,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故事。给别人讲故事的时候,可以用时间作线索。好多故事的开头都是“很久很久以前”。
师:对,有自己的发现和思考。大多故事都会这么开头,特好玩。就读读你提到的这个时间,让我们体会这里的两个“很久”。
生:“很久很久以前”。(学生拖腔,前一个“很久”慢,后一个“很久”快一些。)师:通过读,你想告诉我们,这“很久”究竟是多久?
生:一千多年?两千年?总之,太久了吧。(学生摇头晃脑,再读,)
师:这个民间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好神秘啊,好遥远啊,于是它就有了神秘的吸引力。这就是开头这个时间的韵味所在。你们再读。
生:“很久很久以前„„”。(学生读得很有韵味。)
师:还有“一天„„从此;一天┅┅从此„„”,其实啊,也好玩,想想讲故事的时候,这样的词有什么用?
生:故事你要向别人讲啊,讲着讲着你要忘了下面的事了,用这样的“一天”、“从此”怎么怎么样过渡一下,故事就能继续讲下去。
师:这些时间线索就像一条漂亮的项链,把每个情节的珍珠串联起来,而且让故事更加口语话,有益于口口相传呢。
(二)、体会故事感情
师:表达故事的方式很多,如果我们细致展开的话,还能谈个没完。暂且聊到这里。当然,这么多方法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用这些方法究竟要表达什么呢?
生:我觉得民间故事最终要表达的,就是故事的思想感情。故事不感人,谁还讲下去呢。
师:说得太对了,既然这样的话,咱们就走进这故事的文字里去,体会体会这篇故事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题目叫《牛郎织女》,咱就在两个人的情感世界里走一遭。先找到两个人“相识”的段落读读,谈谈。生:“织女见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便决心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师:注意“决心”这个词。决心是指对某件大事的重要选择。(采用口语交际的形式,采访“织女”。)如果你就是那天上的神仙,我想问问(走到一名学生面前),织女你怎么有这么大的决心呀? 生:牛郎心眼好,我被他能吃苦的精神感动了,所以决心嫁给牛郎。(笑)
师:和你一起下凡的仙女有谁?(让“织女”推荐其他“仙女”,然后教师对着被点名“仙女”)姐妹们,你们知不知道织女下这样决心的后果吗?劝劝她吧。(板书“决心”)
生:哎呀,织女啊,你知不知道王母娘娘可是心狠手辣呀,你要是到了人间,那是违反了天规,王母娘娘可是要对你进行严厉的惩罚呀。说不定还会为此丢了性命呢,还是不要留在人间了。
生:(扮演织女的学生)谢谢你啊,姐姐。但我觉得在天上每天织啊织啊,这日子单调、重复、乏味,让我觉得那样的烦恼。我厌倦了天上的生活,我想到人间追求自己的幸福。
生:可问题是,你也得替我们大家着想一下。你被发现下凡了,我们也会被你连累的呀!
生:(扮演织女的学生)不要紧,你们回去啊,就说跟你们没有关系,我是偷着下凡的。真的也对不起你们了,反正我就决心留在人间。(笑)
生:织女啊,现在你觉得牛郎好,可你就那么相信自己的眼光?万一他以后变心了,那怎么办呢? 生:(扮演织女的学生)我相信自己的眼力,他变心了那是他的错,不是我的错。(笑)
生:织女啊,你认为你能跟牛郎过上好日子吗?他那么穷,你在天上住惯了,能习惯过穷日子吗? 生:(扮演织女的学生)穷是穷了点,可我问你,是吃得好重要,还是心情好重要?(掌声)师:听着织女的决心,好感动。织女的“决心”换来的结果是——
生:“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织布,日子过得挺美满„„”(读课文)
师:他们结婚后的生活,用文章中的一个词形容,叫做——“美满”。刚才同学们已经提到了这个“美满”,注意,文中说“挺美满”。你怎么理解这个“挺”字?
生:因为毕竟他们家还是挺穷的,不能像富人家那样日子过得非常美满,锦衣玉食,但是至少我觉得两个人没有原来苦恼,还是无拘无束的,所以是挺美满。
生:我觉得这个“挺”字可以表现出,尽管他们家很穷,你看图,男耕女织,仙女也得下地劳动,日子过得挺不容易的,不过他们心情好,所以说“挺美满”。
师:男耕女织,是民间故事中最美的元素,追求自由的他们,日子虽苦心里却甜。让我们分享他俩理解的“挺美满”!(课件:播放黄梅戏选段——“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师生把第二段唱出来——“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学生情不自禁,一起跟着附和起来。)
师:“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就是他们“挺美满”的真实写照。转眼间三个年头过去了,两人的相守,也算相濡以沫,他们有了一子一女,那叫——(课件通过画面设计讲图片中“女”与“子”合成一个“好”字。)生:好——美满!(掌声)
师:从“挺美满”,到“好”美满,你怎么理解?
生:一家人和和美美,幸福甜蜜,一对儿女那可是锦上添花,能不说是好美满嘛。
生:享受着这样的天伦之乐,这在他们的心中,苦日子的味道最终也是甜,这就是“好美满”!
师:让我们怀着对这份美满的憧憬,深情地祝福这一家人吧。(齐读两人“相守”这一段的描写,“牛郎和织女在树林里相识了„„从此,牛郎在田里„„”)
师:天有不测风云,王母娘娘知道了此事,将他俩隔开,这时候,牛郎选择的是放弃吗? 生:牛郎下定了“决心”要追回织女!师:那么,牛郎的决心在哪里?
生:“牛郎得知织女被王母娘娘抓走,心急如焚,可是怎么上天搭救呢?忽然,他想起老牛临死前说的话,便赶紧找出牛皮,披在身上,然后将一儿一女放在两个竹筐里,挑起来就往外跑,一出屋门,便飞了起来,他越飞越快,眼看就要追上织女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往背后一划,玉簪往背后一划,霎时间,牛郎面前出现了一条天河(学生朗读这句时,播放波涛汹涌的声音),天河很宽,波涛汹涌,牛郎飞不过去了。”
生:牛郎面前出现了一条天河,天河很宽,波涛汹涌,这时,与其说牛郎心急如焚,不如说心如刀绞。师:看啊,听啊,那可是一道天河呀,作为凡人的牛郎怎么能过去呢?
生:牛郎是拼了命的,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飞是飞不过去,但他愿意守在天河边,哪怕在天河的一边等上百年千年。作为一个凡人,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壮举啊。师:从此——(引读课文。)
生:“从此以后,牛郎在天河这边等织女,织女在天河那边等牛郎,两人只能隔河相望,日子久了,他们就成了天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师:原来,织女也在岸边等,哪怕把我变成星星,我也要和我的心上人隔岸相望。从相识,到相守,到最后相望,再宽的天河也隔不断牛郎织女的决心。牛郎织女的决心感动了人们,感动了万物众生!喜鹊来了——(引读课文最后自然段。)
生:“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一群群喜鹊飞来,在天河上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每逢这一天,喜鹊确实比平时少了许多,据说,它们都到天河那搭桥去了。”
师:那座桥可是喜鹊搭起来的,这自古就被称作相思鸟、恩爱鸟,表示团圆喜庆的喜鹊,搭起的横跨天河的桥多么美丽而壮阔啊,牛郎和织女踩着喜鹊的身子相会。想象两个人见面的情景,说说望穿秋水的他俩彼此会怎么诉说。(课件:牛郎对织女说:;织女对牛郎说:。)
生:织女对牛郎说,牛郎啊,你最近过得好么?让你为了我受委屈了。
生:织女对牛郎说,牛郎啊,我好想你啊,我们一年才能见一次,你还好吗?孩子们还好吗?
生:织女对牛郎说,你们在那边过的还好么?在那边王母娘娘没有欺负我。不过,我那姥姥真是的,她难道不能宽容、尊重我们的爱情吗?(笑)但是,我不怕,我们的身虽然分开,但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师:听听织女的决心,正如黄梅戏《牛郎织女》唱的:纵然把我化成泥,心与人间不分离;纵然把我化成灰,织女仍是牛郎妻。
生:牛郎可能对织女说:织女啊,我好惦念你啊,哎呀,我们一年才见一次,我真是太想太想你了。我们这边孩子们也都想着你,天天晚上都喊着“妈妈、妈妈”呀!生:我„„我„„想你„„(该生说的不通畅。)
师:这个牛郎太憨厚了,心里有,嘴上说不出,但最了解牛郎的莫过于织女了,肯定是此时无声也胜有声。也许,他们俩见面都说不出话来,上面的话彼此全装在心里。牛郎和织女的决心,成就他们的是一颗什么样的心?
生:是不变的心。互相鼓励、互相安慰的一颗心。生:我觉得是一颗坚定而执着的心。
生:我觉得是一颗彼此真诚相待,永远不变的坚贞的心。
师:牛郎和织女的决心,打破了人间与天上的界限,他们是争取理想生活和爱情自由的英雄!他俩对爱情不灰心、不变心!始终坚守着一颗执着而坚贞的心。可毕竟他俩一年才见一面,在你眼里,你觉得这算是“美满的爱情”吗?
生:如果我是牛郎的话,那我觉得还是美满的,能让彼此得到安慰,每年能让孩子和妈妈见一面,总比见不到要好,如果几千年,见不到织女一面,那牛郎肯定受不了,孩子肯定都思母成病了。
生:我想,如果说让牛郎天天和织女在一起,是一种奢侈的愿望,那一年能见上一面,已经不错了。不过呢,像我们和爸爸妈妈,能天天在一起多好,一家人要一年才能见上一面,我觉得这也是不美满的。师:庄子说,“相濡以沫”。不过后面还有一句,“不若相忘于江湖”。意思是表示两个人在最为难、在最困难的时候,就像两条鱼被河水冲到岸边搁浅,它们为了保住对方的命,就用它们的唾液来滋润对方,以此来延续对方的生命。但庄子认为,与其这样,不如赶快各自游回水里去,彼此忘记,反而减少对方的痛苦,那才是对对方真正的好。
生:我不这么认为,真正相爱的人,即便是死了,心也不会分离!(掌声)
生:我认为,美满不一定是要天天在一起,如果彼此都保存着对对方真挚的爱的话,这也算很美满的。所以不管天河有多长,天河有多宽,天河有多么的汹涌,我感觉牛郎和织女他们都能苦难见真情,他们都能够相依厮守,古人说的好,“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我憧憬这样的爱情。(大笑,热烈掌声)师:因为爱,希望天天在一起;但也有天天在一起,反而不爱的;更有因爱,不想让对方承受痛苦,而选择放弃的。不管怎样,“爱情”是我们生命中绕不开的长长的日子。我尊重同学们的意见,敬重你们能这样大大方方地谈成人对你们刻意回避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相信你们会有更深的体悟。
生:不管如何,他们用自己这份坚定的信念,固守着心中对纯洁美好爱情的执着向往与追求,就足以让我们感动了。
师:亲爱的同学们,也许,正是这一年一见,才成就了这千年传诵的爱情故事,你们的理解和我们古人、和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传统相同。(出示《鹊桥仙》)
生:“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师:也许,织女和牛郎追求的“美满”爱情,胜过人间无数。回过头来,通过“怎么写的”这一个环节的讨论与畅聊,再来说一说你们的收获。
生:我的收获真大,我知道了作者是采用“人物、悬念、情节、线索”等等表现手法写这个故事,表达情感的。
师:借助这些表现手法,我们又进一步地知道这个故事是怎么写的了,即通过两人的“决心”,来表达两个人的感情。现在再用一句话,概括来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屡有发生,我百思未得深解。学校学期初安排听常态课,两位老师分别执教《渔歌子》时的课堂现象,再次引发了我的思考,现将课堂实录片段与我邀部分学生深入访谈的结果,描述如下。
教师1课堂再现:
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这是词牌名,“子”读第三声“zǐ”,一起读课题。这首词是张志和写的,张志和是个怎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
生:(沉默)
【学生心理活动描述:
A:我预习的时候没查到张志和的资料。老师要我们回答“是个怎样的人”,是个爱钓鱼的人吗?老师肯定不是要这样的答案。那他是个怎样的人呢?听听同学怎么说吧。
B:我知道一些张志和的资料,他原来不叫这个名字,后来皇帝赐给他“志和”这个名字。难道老师要这个答案吗?再等等吧,没把握的话还是不急着说。老师喊到我就起来这么说。
C:不会,就选择沉默吧。老师肯定会自己公布答案的,她以前经常这样自圆其说的。】
师:不知道啊,都没有预习吗?那么看屏幕上老师收集的资料。
生:(默看资料)
【学生心理活动描述:
D:哎呀,怎么看不大清楚呢?最好有人读一下,让我了解得清楚些。哎,别不识相,挨一顿批。让我把眼镜架往上推一推,眯缝着眼,努力看吧。
E:哦,原来老师就是要我们随便介绍一下张志和呀,这个我在预习的时候也查到的,她为什么不说清楚呢?】
片段二:
师:这首词中写了很多景物,可谓“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大家说说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生1: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应该是西塞山和白鹭。继续交流。
生2:桃花、流水、鳜鱼。
师:还有呢?能不能把它们找全了?
生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
师:你们觉得这些景物美吗?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美景?
生:(沉默)
【学生心理活动描述:
F:怎样的美景?我可得好好组织组织,变成一段通顺的话。让我想想。
G:想想也烦,懒得动这个脑筋,反正等一会儿总有人举手的。
H:我仿佛看到的是桃红柳绿,和风细雨的美景。我想举手的时候老师就开口了。】
师:(焦急地)没关系,你可以说一样景物,比如怎样的风?怎样的雨?
生4:暖风。
生5:杨柳风。
【学生心理活动描述:
I:看老师笑眯眯的,其实她心里很急了,快点随便说一个答案吧,至少下课时统计发言次数时,我发过言了,可以交差了。
J:老师肯定要感谢我了。大家都不说,老师会多尴尬,幸亏我救了老师的场。毕竟教室后面还有一位老师在听课呢。】
师:(要发疯了)你们不会用一两句话来连起来说一说你的眼前仿佛听到、看到、闻到的吗?×××,你来说。
生6:雨细细的,如牛毛,如花针,密密地斜织着;风轻轻的,柔柔的,如母亲温柔的大手抚摸脸颊。风里带着桃花的香味儿,青草的香味儿,还有泥土的香味儿。
师:不是说得挺好吗?为什么不举手呢?
生:(沉默)
【学生心理活动描述:
K:我想尽量说得完整一些,把青山、白鹭等景都说进去,还在想呢。老师叫到我名字,我吓了一跳,把开头给忘了,直接说了后面的内容。】
片段三:
师: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淡泊的心境与热爱大自然的景物的感情。像这样的关于垂钓的诗你还记得吗?
生7:《题秋江独钓图》
师:会背吗?
生7:(只嗫嚅了三个字)……一扁舟
师:还有一首记得吗?
生8:“独钓寒江雪。”
师:四、五年级学的内容都还给老师了。请看屏幕,我们一起把这两首诗读一遍。
生齐读《江雪》和《题秋江独钓图》。
师:下面打开《三训》把作业做一下。
【学生心里活动描述:
L:我正在努力地想呢?老师就打断了我。
M:想它干嘛呢?老师其实只是问问而已,做给听课老师看的。我看见老师的手都点好鼠标了,屏幕上马上出来这两首诗的内容,只要跟着读读就行了。】
教师2课堂再现:
片段一: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这是词牌名,“子”读第三声“zǐ”,一起读课题。这首词是张志和写的。张志和原来不叫张志和,叫张龟龄。你猜他父亲为什么给他取这个名字?
生1:大概希望他能像乌龟那样长寿吧。
师:恭喜你,猜对了!他有个哥哥,你们猜叫什么呢?
生2:张树龄。
师:什么树呢?
生2:松树,哦,张松龄。
师:对了!你们看,名字中寄托了长辈的美好祝愿。那张龟龄后来为什么叫张志和了呢?通过预习,知道的请举手。(一名学生举手)
生3:是皇帝赐给他的名字,希望他心志平和。
师:你真了不起,知道得真多!奖励你把屏幕上的这段资料读给大家听。大家边听边思考,从中了解张志和是个怎样的人?
【评析:因为是猜,错了没关系,学生的心理压力要小得多,而且,老师的问题指向很明确,话语中又饱含着鼓励,因此课堂气氛活跃。】
片段二:
师:这首词中写了很多景物,可谓“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大家圈一圈一共写到了哪几种景物,待会儿连起来告诉大家。
生1: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
师:还漏了两样,能补全吗?
生1:箬笠、蓑衣
师:一起把圈到的景物念一念。你们觉得这些景物美吧,能不能用几句话连起来说一说你的眼前仿佛听到、看到、闻到了什么?不急,先在自备本上写一写。
生2:我写的是白鹭飞翔图。……
生3:我写的是桃花流水图。……
生4:我写的是斜风细雨垂钓图。……
师:这些景物美在哪里?
生:(沉默)
师:你们看,山是青的,鹭是白的……
生5:美在它们的色彩绚丽,搭配和谐。……
师:还美在?
生6:动静结合。……
师: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读出画面来。先自己练一练。
【评析:先写再说,给同学思考的时间较充分。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回答有把握的问题,因此说得自信满满。】
片段三:
师:据说张志和钓鱼是不用鱼钩的。那他还是在钓鱼吗?
生:(摇头)
师:他钓的是什么呢?
生7:春天的美景。
生8:悠闲自在的心情。
生9:与世无争的淡泊心境。
师:好一个“淡泊心境”。是呀,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淡泊的心境与热爱大自然的景物的感情。
【评析:所提问题有思维的价值,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学生喜欢。】
师:他的哥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惹祸,于是修了一座草堂,并作了一首词喊他回家。想看看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
生:想。
屏幕出示《和答弟志和渔夫歌》
男生作哥哥,请弟弟回,读:“……狂风浪起且须回”;女生作弟弟,回答哥哥不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哥:“且须回”。
弟:“不须归”。
哥:“且———须———回”。
弟:“不———须———归”。
(课堂里充满乐欢声笑语)
【评析:和复习旧知相比,学生们更愿学习新知,对拓展内容充满好奇心与新鲜感,因此学习有热情。】
二、理性分析
综上所述:教师1和教师2执教《渔歌子》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基本相同,选择的教学内容大同小异,但课堂气氛却迥然不同。以前一些教师总以为高年级课堂沉闷的主要原因在学生,学生大了,自尊心较强,怕说错了被同学笑话,不愿说,所以才造成如此局面。其实教师才是始作俑者,课堂的“死”与“活”,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教得活”,学生才能“学得活”。
打破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沉闷之怪现象,笔者以为需经常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具有挑战性
对于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来说,教学目标处于灵魂的位置,所有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使用都以它为中心展开。所以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要制定好适宜的教学目标。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通过“教”与“学”双方的努力,可以达成的且能够达成的目标就是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因此,目标设定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课文的独特教学价值。学生的能力是有差异的,课文的内容也有不同的难易程度。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目标太难,不容易实现,学生就会丧失信心,有厌倦情绪,就算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只能勉强跟着。目标太简单,不花力气就能实现,也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最好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属于那种具有挑战性的,学生需要的,且通过跳一跳,能摘到的果子。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意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转换,不能固守预定的教学目标不放,生拉硬扯也会将学生学习的兴致耗失殆尽。
2.教学形式的展开,是否有互动性
要把课上活,必须改变传统的单向静听式的教学形式,代之确立多向立体式现代课堂形式。传统的单向静听式主要是教师独占式和教师主讲式,其信息是单向的。教师独占课堂,学生学习被动,课堂只是主讲,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进行积极思维,完全依赖教师。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以教代学,以讲代练。教师积极性高,学生主动性差,学生的求知欲受到抑制,学习缺乏兴趣。这样的课堂是一潭死水。
多向立体式教学形式其信息反馈是多向的,互动是教师与学生间的,是学生与学生间的,也是教师与文本间的,学生与文本间的。只有把课堂变成学堂,学生思维有空间,讨论有时间,发言交锋才会呈现精彩。
学生由被动变成了主动,学起来投入,兴趣自然来了,课堂也就活了。
3.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有趣味性
小学生天性好动,纵然是高年级的学生,让他们在40分钟内都集中注意力学习,是非常不容易的。“一块屏幕、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这种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法,虽然受到批判,但在相当多的家常课课堂上,还是愈演愈烈。另外语文课一篇课文两个课时,似乎也是一成不变的套路。可以想象,如果一篇课文分两个课时完成,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都是一个模式:读通课文,正音,解词,读好句子,分段理清文章脉络,学习第一段……教学程式化,方法单一,学生会假装陪着你老师学吗?高年级学生精着呢,猜到你老师下面大概要说什么了,他们就对老师不予理睬。这就要求教师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出其不意地变换招数,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如视频引趣法﹑实物演示法﹑游戏法、表演法等,把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变成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理解课文内容,获得具体感受,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然不是一味地追求方法的“趣味性”,搞成形式主义,而是真正关注学生的精神需要。
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获得者倪鸣老师执教的《石榴》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在“检查预习”这一环节,就设计了极富趣味的闯关活动,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且轻松愉悦。
师:读得太棒了!看来同学们课前已经充分预习了。告诉倪老师,课文你都读过几遍了?
师:4遍的、3遍的。哎呀,真是不看不知道,6遍的、8遍的!一看吓一跳。
师:既然大家都预习得这么充分,今天倪老师要来点刺激的!我要提高检查预习的难度了。倪老师呀把这一课的生字都藏到了石榴果的背后,石榴果越大,题目的难度也越大!自己选择,来挑战!开始!你是第一个举手的,就给你。
生:我选果子最小的那一个。
师:1号题?看来你是一个平时做事挺稳重的人。1号题只有一个生字,你一定能读好!
生读: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师:读得太棒了!请坐。同学们,第一位挑战者初战告捷。接着来挑战!
生:我想选3。
师:你勇气了得!———这段话中可有不少的生字,你有信心读好它吗?
生说有,然后读。
4.教学评价的语言,是否有激励性
课堂上学生不肯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是怕回答不好而遭同学取笑。实际上,这种不正确、不规范、不全面,是正常的。我们应该让每一个学生明白: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尤其是在高年级的课堂上,学生讲对了,教师要表扬;学生讲错了,教师也要鼓励,因为他敢于发出自己的真实声音。
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发现他们回答中的闪光点。师生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以平等的对话者身份,或分享,或纠正,或引导,或提升,逐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的质量,让学生在课堂上爱说、能说。
一日,学习《烟台的海》,姓祝的一名男同学作小导游,上台介绍了烟台秋天的海。台下一学生评价“这导游做得如何时”支支吾吾。
我是这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的:
师:你尽管实事求是地说,祝导不会因为你评价他介绍得不好而扣工资的,对吧?
生:(会心地笑了)他介绍了海的高远以后,能说到海的忙碌很好。如果再请游客们到渔家尝尝海鲜,就更好了。
生(祝导):谢谢你的建议,我也想到了。只是我怕这样会让游客们说我从中拿他们的回扣,所以还是把话咽了回去。
全班学生哈哈大笑。
一、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是写作提示,共有两层内容:第一是启发学生回忆假期中经历了哪些事。大致有旅游、读书、起亲戚、会同学、看比赛、听音乐等。其目的是为了打开学生的记忆闸门,让思绪回到那五彩斑斓的假期,丰富习作素材,解决“写什么”的问题;第二是这些事带给自己的感受:快乐、兴奋、幸福、充实、烦恼、寂寞、遗憾等。提醒学生把这些感受都可以表达在习作中,强调只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行。
第二部分是习作要求:选择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
二、学情分析:
为方便学生回忆假期生活,打开记忆之门,启发想象,提供给学生的四幅反映假期生活的插图,其主题分别是:旅游、读书、看比赛、会同学。以此引起学生对假期生活的回忆,从而丰富写作素材。
三、教学要求:写一段生活经历,这经历发生在假期中,要写出真情实感,题目自定。
四、教学重难点: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自主选择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回忆与交流,丰富学生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2.鼓励学生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导入。
同学们,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刚刚结束,你们的脑海中一定满载着无数的回忆吧,愿意把我们带入你的假期生活,陪你一同分享你的喜怒哀乐吗?下面请大家欣赏用同学们假期中的照片作成的课件,让美妙的音乐伴随我们回到暑假的回忆中去。(欣赏课件)
二、畅谈假期难的忘的经历。
看了刚才的课件,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你的好朋友说吧,请你们下坐位找你的朋友,可以畅所欲言的谈谈自己假期难忘的经历。
三、师生交流假期收获。1.(利用课件师生间进行交流。)
师:看到照片上同学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你们的快乐感染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我真想听一听照片背后的故事呢!
(生汇报:学生上台找到课件中自己的照片,并讲述关于照片的故事。)选三名学生分别讲述自己的假期经历(老师随机点评)
2.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看来这个暑假大家过得都很精彩。这个暑假对于我来说也非常有意义,那么,同学们想知道林老师暑假里有什么收获吗?
(出示相片,并配下水文《驾校学车记》)
师:我们知道,生活不会只有一种味道,在过去的假期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给你生活带来不同于快乐的事,但同样更让你怀念的事情呢?(生汇报 一到两名学生)
师小结:无论是我们是快乐还是难过、寂寞等等都是我们生活的体验。积累每一次体验、每一次感受,那便是人生的巨大财富。如果再把这宝贵的财富与好朋友分享,那真是最幸福的事了。
师: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件幸福的事。
四、习作要求。(出示习作要求的课件)齐读习作要求
师:刚才,我们一起回忆了暑假的生活经历,当然,你也可以写以前假期里发生的事情。
五、老师总结
假期里的回忆真是说也说不完,拿起你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下所有生活让你感兴趣、感动,或有所感触的事!写完之后,再给你的小作品拟一个新奇有趣、与众不同的题目吧!我相信,你们每个人都会有一段精彩的回忆呈现在老师面前的。
教学后记
学生置身于老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时,他们急切地要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忘记了自己是在习作。拨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激活了学生创作的真情,我们的习作教学就会如我们的生活般丰富多彩,鲜艳多姿。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自主选择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教学过程
一、撰写作文
二、讲评习作 1.回顾习作要求。
上节课,我们上了第一单元的作文指导课,并紧扣习作要求写了作文(出示要求,并大声朗读)这一节讲评课我们仍然要紧扣以上要求进行修改作文,同学们要自信大胆的把自己的习作奉献给大家,让大家和你共享习作的快乐。
2.欣赏题目(习作技巧告诉我们一篇好的文章首先要有一个亮丽的题目,这样才可以吸引读者的眼光。下面老师想看看你们的题目是否精彩,好的题目我们给予掌声,并请作者把题目写到相应的表情下)
3.赏评佳作(看着这些题目,你们最想听哪篇习作,请作者上台朗读,大家共赏)
要求:写的好还要读的好,听的请边听边把你觉得好和不好的地方做一下记录等会评的时候要有理有据。
学生主持赏评佳作,同伴互评,小作者自我反思。4.点评片段。
跟小作者商量后,选择一篇中等习作,根据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在展示台上及时修改。5.老师小结。
通过赏评习作,互相启发,你一定发现许多同学们写得好的地方,试试看,能否把
同学写得好的方法技巧吸取过来,使你的作文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打开自己的的习作,把重点段落用修改符号进行修改。(出示修改符号)
教学后记: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找出词语中用错的字,并加以改正。
3、读句子,画出括号里用得不恰当的词。
4、在句子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5、熟记12个成语。
6、读背《示儿》这首诗。
7、说话:学会解释。
8、学写毛笔字。[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2.指导。
(1)指名朗读第一句话。
(2)要求学生观察字的行款、间距和标点的位置。(3)这些字你认为有哪些在书写时应引起注意?(4)教师重点指导书写“生”、“之”两个字。“生”字笔顺在这里变成了:,卜个牛生。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及时了解书写情况)(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小结,再让学生仿写。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好在哪里。(2)指出不足,进行矫正性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引导学生弄清楚题目的具体要求。
(先找出词语中用错的字,再把正确的字写在括号里)2.指导。
(1)指名读第一行的两个词语,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并用笔把用错的字找出来,在下面画上横线。(2)想一想:是什么原因把“安”错用成“按”,把“垦”错用成“恳”的?(引导学生从音、形、义这三个角度来思考,分析错因,提高辨析能力)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找出第二行的词语中用错的字,并进行正误比较,分析病因。3.练习。
(1)让学生把每个词语中用错的字改正过来,填写在括号里。(2)填好之后,再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用错的原因。4.反馈。
(1)请两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每人一行),看他们能否正确地修改出用错的字。(2)同桌互相校对。
(3)指出全班存在的一些共性的问题,并适当地增加一些改错字训练。参考答案:
笆装机器(安)开垦荒地(垦)刻服困难(克)欣尝音乐(赏)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1)指名读题。
(2)引导学生弄清楚本题的要求。
(一是读句子,弄明白句子的大概意思;二是根据句子的意思在括号里选择一个符合句子要求的词,然后画去那个不恰当的词)2.指导。(1)出示第一句话。
①“夸奖”是什么意思?(称赞)„„炫耀‟‟是什么意思?(夸耀自己,认为自己了不起)②“夸奖”与“炫耀”有什么区别? ③请把这两个词分别放到句子中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看哪个词比较符合句子的意思。用同样的方法指导练习第二、三句话。3.练习。(1)让学生把每句话中括号里的不恰当的词画去。(2)仔细读句子,体会选择的词是否符合句子的要求。4.反馈。(1)指名逐句回答。(2)同桌互查练习情况。(3)齐读,完成练习后的三句话。参考答案:
(1)孔雀展开大尾巴,(夸奖炫耀)自己的美丽。(2)妈妈对我的关心真是(无所不至无微不至)。(3)我一定牢牢地记住老师的谆谆(教导教训)。
四、教学第四题 1.审题。(1)指名读题。
(2)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是什么。2.指导。
(1)出示第(1)小题。
①请学生自由读句子,仔细地体会前后两个分句之间的联系。②想一想,这两个分句之间可以用什么关联词语来连接。
(这两个分句之间既可以用“无论……都……”又可以用“不管……总……”来连接)③让学生把关联词语放到句子中去,仔细地读一读,揣摩体会所用的关联词语是否恰当。用同样的方法教学第(2)小题。3.练习。
(1)让学生根据前后两个分句之间的联系,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2)填好后认真地读一读句子,仔细体会所填的关联词语是否恰当。4.反馈。
(1)同桌互相检查填写情况。(2)指名逐句回答。(3)齐读这两句话。
(4)指出全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适当增加一些矫正性训练。参考答案:
(1)“无论……都……”或“不管……总……”(2)尽管……还是……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要求。2.指导。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2)教师范读正音。
(3)学生自由读,要求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些成语的大概意思。(4)同桌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
(5)学生练说这些成语的意思,教师重点讲解以下几条成语的意思: 赴汤蹈火:汤,开水。蹈,踩。形容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叱咤风云:叱咤,怒喝。一声怒喝就使风云变色,形容声势威力极大。卓尔不群:卓尔,超出——般的样子。不群,跟一般人不一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3.练习。(1)自由读。(2)同桌互相练背。4.反馈。(1)指名试背。(2)集体背诵。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1)指名读题。告诉学生,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诗。(2)请学生说说本题练习的要求。(一是朗读,二是背诵)2.指导。
(1)让学生小声地、自由地练读,要求读通,读顺,读正确。(2)指名试读,教师注意纠正字音。(3)教师范读。(4)让学生试说诗的大意。
(5)让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从诗句中体会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6)指导学生朗读。(要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脚)死去/元知/万事窒,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3.练习。
(1)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自由练读。(2)指名读、齐读。(3)练习背诵。
(4)指名试背、全班背诵。4.反馈。(1)检查朗读。(2)检查背诵。
(指名背,表扬当堂能背诵出来的学生)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1)指名读题目。
(2)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具体训练要求。2.指导。
(1)启发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被别人误会。这时你是忍气吞声,还是适当地做些解释呢?面对别人的误会,我们应该如何解释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会做解释。(2)让学生自读第1自然段,弄清楚做解释要注意的问题。
(引导学生注意解释时要态度诚恳,心平气和地把事情的原委说清楚)(3)让学生从题中提供的三种情况中,任意选择一种,认真阅读,领会,并要想清楚以下的一些问题: ①向谁解释? ②解释什么? ③怎样解释? 3.练习。
(1)让学生组织好语言,低声试说。(2)让学生同桌互相练说,教师巡回指导。4.反馈。(1)指名当众演练。
(2)师生共同评议。(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议:①说话的语气和态度是否得体;②说话是否通顺连贯;③声音是否响亮,速度是否适当)(3)让学生根据评议的情况修正完善自己的说话内容和方式。
二、教学第八题(略)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3.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对学生渗透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中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谁能说说我国有那些珍贵的野生动物? 2.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种稀有的野生动物—麋鹿。板书课题:11 麋鹿
3.请大家围绕课题猜猜,课文可能会介绍哪些有关麋鹿的知识。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词,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2.检查自学效果。(1)指名读生字词。(2)理解词语的意思。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点拨。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在想想哪几个自然段是围绕课题直接写麋鹿的,写了哪些方面,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关于麋鹿的经历的,写了哪些事。(2)讨论分段。
第一段(1):写大丰自然保护区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麋鹿群。第二段(2—4):具体描述麋鹿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第三段(5—7):记叙了麋鹿的传奇经历。4.小结。三.书写指导 1.分析字形。2.描红、临写。四.作业 1.抄写生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可以分几段,各写什么?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二段。
(1)观察第二幅插图,默读课文,想一想:这段课文可以分为几层?各写了什么内容?(2)理解第一层内容。①指名读。
②为什么说麋鹿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
③“更”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说“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④齐读。注意重读“更”。(3)理解第二层内容.过渡思考:第一层已经为我们描述了麋鹿的外形特点,为什么作者还要接下去写第二层呢? ①指名读。
②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介绍麋鹿的外形特征?读读、想想、画画。(角型、尾巴、蹄子、毛色)③这几个部分各有什么特点? 角——站着的时侯,个枝尖都指向后方。尾巴——鹿科动物最长的。蹄子——宽大、在沼泽中行动敏捷。毛色——夏季棕红色、冬季棕灰色。④除了介绍麋鹿的外形,还介绍了什么?(生活习性)
⑤麋鹿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有关系吗?为什么?
⑥讨论:有了第一层的介绍,我们懂得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第二层写实不是有点多余,为什么? ⑦引读练习
(4)理解第三层内容 ①默读第三层,思考。
课文是从那几点来说明“麋鹿的自然繁殖能力很低”的? ②交流。
2、学习第三段
过渡:麋鹿不仅有奇特的外形,而且还有传奇的经历。(1)指名读课文(2)出示“传奇”,齐读。说说“传奇”的意思。
(3)为什么说“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呢?再读课文。(4)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第一、麋鹿在我国出现最早,但后来竟销声匿迹了。
第二,1865年后。特别是1900年,麋鹿惨遭侵略者的偷盗、杀戮。第三,1986年,麋鹿重回故乡,并在祖国的土地上茁壮成长。(5)从麋鹿多舛的命运,你领悟到了什么?
(一是要保护野生动物。二是野生动物的命运也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长大了要建设祖国,是祖国更加强大、繁荣。)
三、配乐朗读第二、三段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惯和传奇经历。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简单说说麋鹿的外形和传奇的经历。二.精读训练第一段 1.轻声读第一段。
2.画出描写麋鹿在黄河滩涂自由活动的句子,结合第一幅插图说说对在晨雾中活动的麋鹿有什么印象。3.为什么说大风自然保护区“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土地广阔、气候温暖、林茂草丰)
4.通过课文的第二、三两段的描写,我们对麋鹿已经有了比较全面充分的了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段,可以去掉吗? 5.有感情的朗读的一段。
三、课堂练习
1.出示课文后第5题:默读课文要点,再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2.交流复述方法。
(1)结合插图,抓住麋鹿的角、蹄、尾、毛色等几个部分的特点,介绍它的体型及生活习性。(2)参照“麋鹿的传奇经历”表介绍它的经历。3.练习复述。(1)同桌互相复述。
(2)举行“大风麋鹿自然保护区讲解员”选拔赛。(3)师生评选。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3、4。
板书: 鹿科动物 繁殖能力低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童话作家杨红樱长篇小说《男生日记》。是由一个男孩的日记改编成的课文这篇日记的本身也是这个男孩的读后感。作者选用了一个十分别致的标题“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至少涵盖了以下内容:
一是本文叙写对象是一本书。至于是什么书,标题没有明确揭示。
二是强调这本书是必读的。所谓“必读”,意思是必须阅读,不可或缺。究竟是什么书,如此重要,列入了“必读”的范围?这就引发了读者急于探知底蕴的强烈愿望。
三是“男孩子必读”。为什么单单指定男孩子呢?女孩子一定要读了吗?作者是不是帮弄玄虚?这就使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增强了吸引力。
二、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点明了我读的一本书《鲁滨逊漂流记》的由来,介绍了这本书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以及我喜爱的书的名言和书中的人物,突出了我对名言的理解和从人物身上萌生的希望,点示了我珍藏这本书的打算,发人深思。
三、教学要求:
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七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鲁滨逊的经历,理解“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学会生存,学会坚强的人生的道理,培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鲁滨逊的经历,理解“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的含义。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七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1.同学们最近在读什么书?有什么感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日记改编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四、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请同学们读课文,课文中的“我”是谁?他得到的是一本怎样的书? ——这本书是爷爷赠给爸爸,爸爸又赠给了“我”的一本三代相传的书。
——这是一本扉页上写有爷爷给爸爸的赠言“这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和爸爸写给“我”的赠言“学会生存”的书。
——这是一本历险小说,主人公鲁滨逊是一个聪明机智而又具有坚强毅力的人,他在一座荒芜人烟的小岛上有一段长达28年的历险生活。
——这是一本让吴缅非常喜欢的书,给了吴缅启迪和希望的书。
五、重点研讨,深入理解。
1.《鲁滨逊漂流记》这部历险小说究竟写的是什么内容?让“我”爱不释手? 小说描写了鲁滨逊在在一座荒芜人烟的小岛上有一段长达28年的历险生活。
2.要能在一座孤岛上生活28年需要什么?这些东西都是现成的吗?鲁滨逊是怎样获得这些生活必须品的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7——11自然段,画出体现鲁滨逊聪明机智又坚强毅力的词句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了解鲁滨逊的经历,理解“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汇报交流,理解鲁滨逊的聪明机智和坚强毅力。1)一开始鲁滨逊靠什么为生,他做了些什么?
做木筏,把食物等一一送到岛上,搭帐篷,靠剩下的食物生存。2)这些食物非常有限,为了维持生活鲁滨逊又做了些什么?
种植大麦和水稻,制作粗糙的面包,捕捉并驯养山羊作为肉食来源,养鹦鹉做伴,做家具。3)后来生活怎样?
4)鲁滨逊在岛上的生活怎样?你觉得他的生活幸福吗?
(体会鲁滨逊从一开始的孤独、艰难到后来充实而幸福的生活,理解他的聪明机智和坚强毅力。)5)读到这里,你觉得这部小说的内容有吸引力吗?你还想了解些什么?
二、体会“我”的感受
1.读书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吴缅读《鲁滨逊漂流记》后有什么感受? ——很喜欢笛福在书中的一句名言。——非常喜欢鲁滨逊这个人物。——要把这本书珍藏起来,传给儿子。2.理解“名言”。
1)你能说说这几句名言吗?这些名言给了你什么启迪?
2)吴缅喜欢上了书中的一句名言,这句名言的内容是什么?我是怎样理解这句名言的?
——一个具有大无畏冒险进取精神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终将成为一个成功者,一个英雄。3)我们大家是怎样理解这句名言的呢?能结合自己经历或读过的书来说说自己的理解。3.除了理解一些名言的意思外,老师觉得读书的时候还要能发挥想象力,想象出人物的形象,吴缅在读书的过程中慢慢勾画出鲁滨逊的样子,让我们来读读课文14段。
4.吴缅为什么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人呢?从这身装束打扮中你能看出鲁滨逊是“一个探索者,一个发明家,一个善于创造性劳动的人”吗?
三、理解课题
1.吴缅为什么要把这本书珍藏起来,传给儿子呢?
2.吴缅爷爷为什么要把书传给他的爸爸,他爸爸为什么又把书传给吴缅呢?
3.现在我们能不能说说课文为什么要以“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为题?这本书男孩子能读吗?
四、读写结合
1.这篇课文不仅是日记,而且是一篇优秀的读书笔记,学了课文能不能说读书笔记主要围绕哪些方面展开的?
(书的来历,书的主要内容,读书的感受三方面)
2.我们也选择一本书,认真阅读,围绕这三方面尝试写一篇读书笔记,准备开一个读书报告会。
五、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霍金是一位非凡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生活强者,教育学生学习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难点:学习霍金面对困难不屈服,坦然面对残酷命运的乐观而又豁达的精神。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指课题)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霍金,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轮椅上的霍金)。
2、面对轮椅上的霍金,假如同学们都是一名记者,给你一次采访的机会,你想向轮椅上的霍金问些什么呢?(生答)好,大家提得不错!
3、(放背景音乐)师:一天,霍金应邀去做一个学术报告。报告作得非常精彩。可就在报告即将结束之际,一位女记者抢先一步来到霍金的面前。她向霍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ppt出示女记者的提问,背景音乐停。)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女记者的提问。(学生读女记者的提问。)
4、师:同学们,女记者的这个问题你听懂了吗?
(学生思考,回答:命运让霍金失去太多了。ppt出示这句话。)
二、用心灵跟文本对话
5、师:是呀,在女记者眼里,命运让霍金失去太多了,那么命运究竟让霍金失去了什么?失去了多少呢?(让学生短暂思考。)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去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边读边在书上作一些记号。(学生充分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6、师:好,同学们,我们来交流一下:命运究竟让霍金失去了什么? A、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残酷”具体体现在哪儿呢?请继续。
B、“1963年,……”“完全”意味着什么?是啊,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读出感情 C、“1985年,……”“彻底”是怎样理解的呢?(指名)是啊,命运对霍金实在是残酷。
D、“40年过去了,……”这里的“彻底”又意味着什么呢?(指名)看来,命运对霍金真的很残酷。让我们仔细端详一下轮椅上的霍金。出示: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也是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握着手掌大小的拟声器键盘,两只脚则朝内扭曲着。嘴已经歪成S型,只要略带微笑,马上就会现出“龇牙咧嘴”的样子。(指名读)他的朗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出示霍金的照片)是呀,无需多言,病痛的折磨,命运的无情已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写在了他的脸上,他的身上。
Ppt命运让他失去了,失去了,失去了。
是啊,命运真的让霍金失去太多了。同学们,如果此时此刻,一个失去这么多的人就在咱们的教室里,你的心情怎样?(学生交流)
7、同学们,从你们的话语中,我分明听到了一颗颗充满同情、充满仁慈、充满伤感的心,这就是“悲悯”。是啊,这位女记者和大家一样,所以她————(出示ppt3,学生读上面的话,注意语气。)
三、用心灵与强者对话
1、同学们,在一般人如果遭遇如此残酷的命运,可能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指名说)
2、医生曾经诊断身患绝症的霍金只能活两年,面对残酷的命运,如果霍金软弱一下,说,算了吧,反正一共只有两年了!那么,就有可能痛苦的活着,平庸的消失。但是,霍金却对命运说:反正就是一死,你的能耐再大,也不过如此。随你的便吧!”结果,两年过去了,许多个两年过去了,轮椅上的霍金不仅艰难而又顽强地活了下来,还被人们称为了什么?(请同学们迅速浏览全文)宇宙之王科学巨人物理天才生活的强者(板书)……
3、这些称号与这样一个不能走、不能动、不能说话、全身仅有三个手指可以活动的残缺之躯联系在一起,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
那么,他又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让我们来读一读课文的第四小节到第七小节,来解开心中的疑惑吧!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可以用笔勾勾划划,圈圈点点,俗话说:不懂笔墨不读书嘛。读完以后,与你的同桌讨论交流一下。(学生读书,讨论交流。巡视)
4、交流:
出示:虽然,他的身体一点也没有离开过轮椅,但是,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出了太阳系,飞出了银河系,飞到了上百亿光年外的宇宙深处,飞向了神秘莫测的黑洞。
交流要点:①这是一句排比句,“飞出了、飞出了、飞出了、飞到了、飞向了”这些词写出了霍金虽然身体不能动,但他的思维却非常活跃,越飞越远。(读好排比句)
②联系“一点也没有离开过轮椅”,让我们感受到病魔能禁锢霍金的躯体,但阻止不了的是霍金的思维。(读出鲜明的对比)
③他的思维在科学王国中自由的驰骋,读:“他在大脑中想象着,计算着——”
过渡:其实,病魔阻止不了的不只是他的思维,更阻止不了的是霍金对科学的热爱,对科学的孜孜不倦的探索与研究。课文还写了一件具体的事例呢!
5、指读第五自然段到第七自然段,哪儿让你感受到这一点?
交流要点:①“顶礼膜拜”(双手合掌,高举过顶,然后跪下,用头顶住受礼人的脚,指的是佛教徒对佛最虔诚的礼仪,这里写出了人们对霍金的无限崇拜。)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呀,可霍金却宁愿一个人静静的思考宇宙的命运,还撒了一个善意的谎。
②“好几个小时”对常人都不容易做到,更何况是一个身患绝症的病人呢?
③“立即给一个咧嘴笑容”这是一个细节描写。看出霍金对学生能提出不同意见表示赞许,可见他是多么谦虚。(板书:不断探索)
小结:瞧,作者用了一个典型的事例,就使我们对霍金有了如此深切的感受,我们以后写文章时,也可以学习这种方法。那就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这个感人的事例,再一次感受霍金对科学的不断探索的精神。
6、正因为霍金对科学的孜孜以求、不断求索、忘我工作,读:“他发现了黑洞的蒸发性,推断出——” 而这样的成就,是这样一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的人所创造的,读(出示):“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也是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握着手掌大小的拟声器键盘,两只脚则朝内扭曲着。嘴已经歪成S型,只要略带微笑,马上就会现出“龇牙咧嘴的样子。”
四、用心灵与自己对话
1、同学们,那位女记者内心对霍金不无悲悯,那么他是如何看待命运对他不公的呢?请找出有关文字来读一读。(生读)
这段话是通过电脑合成器传出来的,是标准的伦敦音,听不出任何情感。(生读)
2、联系刚才女记者的那番话,你有何感想?哪一句话最让你激动?(板书:乐观感恩)
3、除了这番话,让我们感动的还有霍金的神情。霍金的脸上是怎样的神情?“恬静的微笑”: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微笑?(无所谓的笑;自豪的笑;恬静的笑;坦然的平和的笑。)
4、但是,如果霍金能开口说话,他会如何说这一段话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5、齐读最后一小节。同学们,如果你是台下的一位听众,你又会对轮椅上的霍金表达怎样的敬意呢?
6、“非凡”为什么题目不用“非凡的霍金”,而要用“轮椅上的霍金”呢?(板书:非凡)
7、同学们,此时此刻会场上的音乐渐渐响起(放背景音乐),如果你就是现场的观众,簇拥在这位科学巨人身边,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8、同学们,今后,当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遇到挫折、遇到不幸时,记住这样一位生活强者,他就是——(指板书)。学习他,去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奇迹。
五、布置作业
1、以“轮椅上的霍金,我想对您说”为题写一段话
2、课外阅读(选其一):推荐霍金的著作《霍金传》、《时间简史》
板书: 轮椅上的霍金 物理天才(不断求索)非凡
生活强者(乐观感恩)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中,我觉得课文的切入点抓住女记者的提问来组织教学,合理选择并调整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引导学生体会霍金不断探索,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坚强、乐观的人格魅力。课结束后,我觉得有几个地方不到位:
1、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师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主要是对几个重点的把握还需精雕细刻:例如对一组排比句的朗读,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他的思维越来越远,思维的空间越来越大,来引导学生读出情,可采用一组一组加进读的形式,读出层次,读出情感。
1.一是因为姥姥的剪纸技艺深入人心,二是因为姥姥广结善缘有求必应任谁开口都行。
2.一这幅剪纸仿佛告诉我们慈祥的姥姥正驮着顽皮的孙子体现了祖孙两人间浓浓的亲情。
二这幅剪纸仿佛告诉我们慈祥的姥姥和孙子在一个锅里吃饭体现了祖孙间的温馨。
三这幅剪纸仿佛告诉我们慈祥的姥姥对作者的期待,期待作者不忘记祖孙间的深厚情谊。
四。
第一个短文:
1.前引号,感叹号和后引号,逗号和前引号,逗号,逗号,感叹号和后引号。
2.选A,D。
3.熟能生巧的意思是无论做什么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勤练不止,都能成功。姥姥剪喜鹊登枝最熟悉不过了。是因为她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4.为了表现熟能生巧,“我”把姥姥的手必做眼睛,吧姥姥的剪刀比作两根延长的手指。
第二个短文:
1.不管,总。只要,就。
2.姥姥对我的期待是不要忘记他们祖孙间像草地一样的感情。
3.心境指作者无时无刻都在思念姥姥技艺高超的剪纸。梦境指梦中总不是映现出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
4.既突出了剪纸,又带出了人物,故事于是扣题展开,且步步升华直切中心。
13.牛郎织女
四.阅读课文片段,再完成练习
1.王母是个残暴专制,不顾骨肉亲情的人
2.用浪画出描写织女的词句,从中可以看出她不愿意离开人间、不愿与亲人分离。
3.写老牛死时,嘱咐牛郎他们将它的皮剥下来留着,好在紧急时派用场。这一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更是明显的,我们同学读了全文后一定明白它的作用。因为下文牛郎去追王母娘娘和织女,就是凭借了老牛皮的帮助。这样,文章就不显得突兀,每个部分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保证了故事的连贯和顺畅。这种写作上的构思和结构上的处理是值得我们同学借鉴的。
4.四大民间故事是指: 牛郎织女 孟姜女 白蛇传 梁山伯与祝英台 牛郎织女
14安塞腰鼓
三.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1.课文主要写了安塞腰鼓的,火烈的舞蹈、巨大的鼓声、有元气淋漓的后生、变幻的舞姿。
2.第一段:1~4:鼓响之前,后生的沉稳和安静.
第二段:5~17:腰鼓表演时,鼓声震撼人心,后生元气淋漓.
第三段:18~20:鼓声止息,世界恢复了平静
四.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这三个词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安塞腰鼓所蕴含的强盛的生命力.
2.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热烈、奔放的特点.
五.读一读,仿写句子
1.百十个要给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黄土高原上,黄土高原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 。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威龙一样,是潇洒的身影;烈马一样,是奔放的豪情.
六.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1.你对安塞腰鼓有怎样的感觉,用几个词语表达出来.
激昂 热烈 动感
2.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多次.这样写的好处
着力强调,充分感叹,从强烈与视觉感受,到声音的震撼,到舞蹈的动作,再到心灵的搏击,层层深入,写出了安塞腰鼓的独特激情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五.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1.照样子联想填空.
由婀娜多姿联想到柳枝的随风摇摆的样子.
由漫天飞扬联想到深秋里芦花的丝絮.
2.灞河柳和青海高原柳
最大差距表现在灞河柳在家乡水边极容易生长,而青海高原柳却要为保存生命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3.联系课文六、七自然段内容,简要地说说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付出了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这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树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又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4.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在这段话中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
这是作者运用对比,诠释生命与命运不同, 更突出青海一株柳与其他柳的不同
六.作者在文中不止一次联想到诗句,你知道这些诗词吗?
别董大
高适
千 里 黄 云 白 日 曛 ,
北 风 吹 雁 雪 纷 纷 。
莫 愁 前 路 无 知 己 ,
天 下 谁 人 不 识 君 。
凉州词
唐 王之焕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16草原
二.造句
1.看着妈妈连夜给我做的书包,我心里那么的感动,那么的难以平静。
2.不管我在外面是怎样的失败,爸爸妈妈,你们总会很体贴我,关爱我。
三.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绿毯指大草原, 白色的大花指羊群, 读了这句话,你觉得草原好象一幅中国画,太美了.
2“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表明马群移动得很快,彩虹说明蒙古族人衣服颜色很多,你感觉到人群在马上的美丽画面。
四.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1.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2. 绿意盎然 花红柳绿,千山一碧
3.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从中你感觉到内蒙古草原宽广一望无际,风景绿的是如此的迷人!
4.关于草原的古诗《敕勒川》
五.展开想象,具体写出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
在夕阳的阴着下,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显得格外楚楚动人。草原上的绵羊,似乎都像披上了一曾华丽的衣装,凝视着我们。在这儿度过了愉快的一天,大家都对大草原产生了感情,与热情、好客的草原主人,与翠色欲流的大草原依依惜别……
“谢谢你们今天的热情款待,让我们品尝了许多美味,领略了大草原的风光,观赏了民族舞蹈。有机会的话,你们可以到我们这边来看一看城市风光,那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哦!”我微笑着说。“谢谢,我们一定会去的,祝你们一帆风顺、一路走好,美丽的大草原永远欢迎你们!”草原的人们挥手向我们告别,直到远去……
我们走了,但大草原上的所有东西都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啊!
六.还有一题:如果你当导游,会怎样向游客们介绍草原风光?列出三个简要提纲:
1.介绍草原风景
2.介绍草原特产
3.介绍草原文化
17糜鹿
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小学语文:13《牛郎织女》课堂实录(苏教版六年级上)】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习作五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07-03
小学语文苏教版六上10-01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复习计划及教案06-04
小学语文:第七单元《春联》2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上)06-01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27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重点词汇07-23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07-04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期末复习资料有哪些01-02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十一册)全册教案09-17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作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