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报告范文

2024-1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综述报告范文(精选7篇)

综述报告范文 篇1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关于融资租赁合同纠纷

案件审理情况的调研报告

融资租赁是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工具,是集融资与融物、贸易与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新型金融产业。截至2013年底,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为人民币2.1万亿元。上海已成为国内融资租赁业的主要集聚地之一,约占全国融资租赁业务总量的三成。为融资租赁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司法保障,是上海法院金融审判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以2011年至2013年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为样本,考察三年以来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的审理基本情况和案件特点,梳理审理中反映突出的问题,并提出规范行业发展和增强纠纷化解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一、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的审理概况

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共受理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67件,审结67件,同期结案率100%。其中2011年收案15件,2012年收案28件,201

3年收案24件,收案数量持续增长。从案件标的额看,审结的67件案件总标的额达人民币3.05亿元,案均标的额为人民币450余万元。

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审结的64件二审案件中,维持44件,撤诉9件,发回重审2件,调解1件,改判4件,管辖异议上诉裁定驳回4件,二审维持率较高;审理的3件一审案件,当事人未提起上诉;平均审理天数约为56天,均在审限内审结。

二、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的特点

(一)实体经济走势对案件数量的传导作用明显

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内产业政策,对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的收案数量具有较为明显的传导作用。涉案标的物,集中于实体产业中较为昂贵的特种设备等生产资料。受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相关实体产业一旦出现波动,会对承租人的正常经营和偿付能力造成较大影响,从而引发大量的融资租赁合同纠纷。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过剩和落后产能逐步淘汰,涉及的行业经营者所受影响将会进一步加剧,预计融资租赁合同纠纷的案件数量将进一步上升,在短期内法院的审理压力不会有明显缓解。

(二)融资租赁公司的交易主导地位明显

从融资租赁的合同签订过程来看,出租人(即融资租赁

公司)作为融资方,具有缔约主导地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合同文本均系出租人事先拟定印制的格式化合同文本;二是承租人中资金短缺的自然人和小微型企业比重较大(见图一),为借助向出租人融资的方式尽快开展生产经营,谈判议价能力受到一定制约;三是租赁设备的制造商和经销商,出于销售利益驱动,在回购合同的签订过程中鲜有异议。可见,在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状况没有明显改观之前,融资租赁合同的框架和条款设计,仍将更有利于出租人的利益保障。

(三)涉诉主体的数量和范围不断扩张

融资租赁合同的当事人主体呈复杂化趋势。除典型的出租人、承租人以及出卖人三方合同架构外,出租人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以增加回购人、保证人等方式,将更多的利益相关方纳入到融资租赁合同体系中,最大程度的降低融资风险。在审结的67件案件中,涉回购人承担回购责任的有33件,占比高达49.25%。一旦涉诉,承租人、回购人、保证人均成为出租人主张其租金债权的对象。预计出租人将不断加强融资风险的控制,风险防范的方式也将更加多样和复杂,这些变化将使融资租赁交易各方法律关系日趋复杂,从而加大审理难度。

(四)争议定型化和事实查明难度增大

承租人、回购人、保证人对抗出租人租金请求权的抗辩

理由呈定型化的趋势。主要可归纳为:第一,承租人的抗辩理由通常为租赁物质量异议、回收租赁物的残值异议、租金数额异议;第二,回购人的抗辩理由集中于回购合同效力异议、出租人重复主张权利、回购条件未成就、回购价款过高及出租人未交付回购租赁物;第三,保证人的抗辩理由主要是保证合同效力异议。案件争议定型化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里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审理的特点。此外,承租人出庭应诉率不高,增大了租金欠付情况以及租赁物现状的事实查明难度。

三、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审理中的突出问题

目前,融资租赁交易模式出现不断创新和复杂化的特点,案件审理中反映的交易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承租人对融资租赁合同法律关系存在认识误区

租赁物的质量存在重大瑕疵,是案件审理中承租人最为常见的抗辩理由。在承租人没有证据证明出租人对租赁物的选择存在干预以及对租赁物的质量瑕疵具有过错的情况下,法院通常以质量纠纷不属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件的审理范围,承租人应与租赁物的出卖人另案处理为由不予支持。而承租人之所以坚持以质量瑕疵对抗出租人的租金请求权,是因将融资租赁与普通租赁相混淆,以及对融资租赁法律关系

存在性质上的认识误区,将融资租赁的出卖人、出租人、承租人三方合同关系误认为买卖合同关系。

(二)出租人的风险防控机制存在疏漏

案件审理中发现,出租人的风险防控机制仍有疏漏之处。在缔约过程中没有建立完善缜密的资信审查和风险管理机制,导致承租人的资信状况良莠不齐。承租人容易出现下落不明、偿付能力不足等情况;售后回租业务中出租人对承租人提供的标的物资产,疏于查验和办理过户、登记等必要手续,存在标的物资产价值与融资额差距较大的情况;甚至出现承租人与出卖人恶意串通,虚构租赁物及虚假交付,套取出租人资金的行为。上述情形极大危及到出租人的融资安全。

(三)合同条款设计不够缜密

融资租赁合同一般是由出租人事先制定并提供的格式合同,但对一些业务术语和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未作清晰明确的约定。例如,合同约定承租人须在合同签订时向出租人支付首付款、保证金,但对该款项的性质、用途并未作出明确界定;又例如,合同中对租赁物残值使用何种评估方法和估算方式无明确约定,而出租人与承租人往往在该问题上存在巨大分歧和争议;再如,合同通常会约定出租人将向出卖人的索赔权让渡于承租人,其仅负协助索赔义务,但合同中对出租人如何履行协助索赔义务并无明确约定。

(四)业务创新引发纠纷和扩大风险

要求租赁物的制造商、经销商在承租人违约时回购租赁物,是出租人保障自身融资融物安全的创新举措之一。但是回购合同究竟属于何种性质的合同,成为涉回购案件的审理难点。回购合同的法律定性不明也是引发融资租赁合同纠纷一系列争议问题的症结之一。在出租人同意承租人委托经销商转付租金的租金支付模式下,看似方便承租人支付租金的举措,却容易出现经销商不及时向出租人转付租金甚至截留租金的情况,导致出租人和承租人的合同风险人为扩大。

(五)租赁物权属公示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租赁物下落不明以及承租人擅自向第三人转让租赁物,是案件审理中较为常见的情形。融资租赁关系中租赁物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特点,使得租赁物风险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而在目前的融资租赁交易中,对租赁物尚未建立具有公信力的公示机制。在出租人对租赁物缺乏有效监控措施的现状下,极易出现承租人擅自处分(转卖、抵押等)的情况,从而影响交易安全。

四、规范行业发展和增强纠纷化解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一)规范交易模式,提高管理和风险防控水平

目前融资租赁的交易模式处于不断探索和创新之中,建议出租人进一步提升和完善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机制。第一,完善承租人资信审查机制。对能反映承租人经营状况、商业信用的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银行信贷还款记录、财务报表、验资报告等材料进行认真核查。第二,完善合同条款和重视解释说明。出租人对融资租赁交易的认识程度、专业素质一般强于承租人。出租方作为格式合同提供方,应根据已有案件反映出的问题不断增补和完善合同条款,并重视对合同条款的解释、说明。解释、说明的重点在于首付款、保证金的性质及用途、租赁物质量问题与支付租金的关系、索赔权利的行使、违约责任的承担、租赁物残值评估方式等影响当事人重要权利义务的条款。第三,建立承租人经营跟踪机制。在签订融资租赁合同之后,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并借助有效资源和力量实时掌握承租人的租赁物使用及经营状况。第四,规范租金支付方式,减少支付的中间环节,防止第三方截留租金等放大融资风险的情况发生。

(二)完善交易配套机制,保障交易安全

为规范融资租赁交易和保障交易安全,需要创设、完善相应的交易配套机制。例如,针对租赁物因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所造成的租赁物风险,建议在融资租赁交易较为活跃的省市和地区,设立租赁物登记制度,保障出租人对租赁物的权利。第三人也可通过查阅登记信息知晓租赁物的实际权利状况,降低涉及租赁物的交易风险。针对租赁物回收,急需建立公允、高效的租赁物残值评估机制,并培育建立二次租

赁市场,从而有效解决当事人对租赁物残值的争议以及实现租赁物回收后的再次利用。

(三)推进法制宣传,增强当事人法律意识

承租人、回购人、保证人在融资租赁合同诉讼中败诉率较高,原因在于上述合同当事人对融资租赁合同的法律性质认识不清、对合同权利义务关系存有误解。为此,应当发挥司法审判的示范和指引作用。通过发布类案审判白皮书、刊载典型案件、发送司法建议等方式,向社会宣传融资租赁现行法律规定,阐明融资租赁的法律原理和交易规则,揭示交易风险,从而促进融资租赁行业规范经营,提高合同各方的守约意识以及法律风险预判能力。

(四)加强行业联系,借力多元化解纠纷

融资租赁行业协会对促进业内交流和规范行业发展所起的桥梁和引导作用不容忽视。融资租赁作为国内新兴的金融行业,其发展现状和动态一般难以为业外人士所深入了解。因此,审判机关业务部门应加强与融资租赁行业组织的沟通和交流。可适时邀请融资租赁行业专家为审判人员举办有关融资租赁行业动态、交易模式创新、公司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促进审判人员对融资租赁行业的了解、储备相关的专业金融知识;在个案劝解和调停工作中,积极邀请行业协会参与,发挥其特殊影响力,助推纠纷化解。

(课题组成员:陈 萌 竺常赟 符望 吴峻雪 王益

综述报告范文 篇2

关键词:经济地理,研究进展,综述

经济发展一直以来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人类历史进程中有过数次经济中心的转移,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代的经济发展状况也不一样。以地理分割为特征进行经济发展分析, 或者将经济发展作为地理学研究的一项内容, 早已存在于经济学和地理学的发展当中。如何更好地将二者结合, 探讨经济发展与地理之间的关系, 值得我们思考。

1. 经济地理的定义及研究内容

1.1 经济地理的定义

经济地理是基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研究的一门学科, 以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发展中的地理因素为主要的研究项目。虽然二者的交互作用研究从我国各项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制定起就开始了, 但是, 如今的经济地理学科定义尚不完整。将空间因素纳入到经济学研究中, 或者在地理范畴内研究经济发展的特征, 都不足以全面地描述目前经济地理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可以说, 一切涉及经济学和地理学研究交叉点的, 都可以称为是经济地理。

1.2 经济地理的研究内容

从经济学角度上, 经济地理研究的内容包括了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经济在地理范畴内的发展状况及原因等;从地理学角度上, 经济地理的研究内容包括区域经济发展脉络、某一地理环境存在的特定经济发展要素, 以及对特定区域进行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等。实际上, 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初期以及现在进行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都是经济地理研究成果应用的体现。除了进行传统的经济学与地理学交叉点研究之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以及环境保护等政策的实施, 经济地理研究内容逐渐扩展到二者的细节结合方面, 从而形成了新经济地理学。

1.3 进行经济地理研究综述报告的意义

研究综述报告是对某一学科领域最近一段时期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的过程, 分析研究结果能够使学科发展脉络更加清晰, 而总结则能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建议。进行经济地理研究综述报告, 有助于研究者们理清该学科的各项研究内容, 发现其中的研究空缺并开展实用性更强的研究, 有助于经济地理研究结论的应用和学科的全面发展。

2. 我国经济地理研究进展及结论

2.1 传统经济地理研究进展及结论

传统经济地理将从区位概念入手, 探讨经济发展的差异、发展进程并探讨其中的原因。我国研究者对特定地理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研究, 分析其中的差异, 以东北工业区、长三角、珠三角的对比为主要内容, 研究结果显示地理区位不同, 生产要素不同, 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结果也不一样。目前, 同类研究还向县域经济程度尺度推进, 如南京师范大学陆玉麒等人研究了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差异, 就是以县域为研究对象的;传统经济地理还对产业的空间聚集进行研究, 例如, 杨振山利用投入产出表研究空间聚集, 认为投入与产出比例决定了某一产业的聚集空间趋势;从地理环境所形成的交通特征研究经济发展也是传统经济地理的内容之一,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交通的便利性对经济发展具有有利影响, 这种影响继而带动了区域地理的其他要素发展, 如人口和文化等。现代交通要素除了普通的大众运输之外还包括了以科技为基础的新型交通网络, 因此, 金凤君老师, 及学生王成金和王姣娥分别研究了物流网络、民航网络、高铁格局, 并模拟了这些新的交通方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路线提供参考。

2.2 新经济地理研究进展及结论

新经济地理研究围绕着现代经济发展的新要素与区域环境发展的新指标进行, 网络环境、重要资源以及环保事业的发展、全球化经济路线的重置成为细腻经济地理研究的主要方向, 研究者们在这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例如, 石敏俊等人研究了中国各省区碳足迹与碳排放空间转移, 刘卫东带领的团队运用劳动地域分工和地区间相互作用思想, 编制的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得到大家的公认。赵媛、郝丽莎等人研究了中国和世界石油资源和铁矿石等能矿贸易空间流动问题。2012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立了世界地理与资源研究中心, 与周边国家和友邦共同研究以大陆、经济共荣体为中心的经济地理内容, 为中国新丝绸之路的建设提供建议。

2.3 经济地理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发展

在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中, 理论的提出和研究方法的发展始终是进行应用型研究的基础, 尽管经济地理本身的定义和研究范畴并不固定, 但是并不妨碍相关理论的提出与研究方法的创新。陆大道、樊杰与刘卫东总结了中国主体功能区划和新时期我国区域空间规划的科学基础、方法论基础, 理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颜银根、安虎森等从克鲁格曼“核心——边缘”模型的14个基本假设出发, 进行了细节性的理论研究, 指出企业已执行与市场进入成本之间的关系;胡志丁将演化经济地理理论进行发展, 说明了区域产业发展动态和政府政策之间的必然联系;何雄浪对地理空间基础溢出、环境污染与多重经济地理均衡进行研究, 提出了影响产业空间结构演变的自由贸易度阈值的特征。

3. 经济地理研究发展方向探析

3.1 从国家经济发展问题入手进行相关研究

总结我国地理经济研究进展不难发现, 那些在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划界有影响的学者, 对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制定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 个个都是在理论上非常有建树的学者。同样, 青年学者要高度重视以不同形式加强与政府、企业对话, 应该直面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3.2 增强经济地理与其他研究领域之间的交流

近年来, 中国经济地理学很多分支领域研究非常深入, 但部分研究并不把自己的研究小领域放在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的大盘子里去思考, 越做越偏离经济地理学的危险。另外, 需要加强交叉研究。从上面研究, 可以发现, 经济地理与城市地理有很多交叉领域, 相互影响。经济地理学不仅需要与人文地理学其他分支领域加强交流, 还应该与自然地理学和其他自然和社会科学交流。

3.3 进一步加强经济地理理论和研究方法创新

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应该坚持走地理学的经济地理学发展之路, 应该更加关注经济活动背后的人文互动关系。在加强经济地理学计量与模拟研究的同时, 更应加强经济空间规律的人文和制度研究。应该在理论研究和具体工作中, 从思维方法、工具表达和问题解决方案凸显地理学研究经济现象的优势。

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经济地理研究在传统领域和新经济地理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简述, 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区域进步提供了支持。始终保持经济地理研究的应用价值, 从地理环境的细节角度探讨经济与地理之间的关系并创新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是经济地理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黄健.新经济地理理论与我国产业集聚研究综述[J].金融经济, 2014 (03) :125-126.

[2]刘志高.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进展[J].地理学报, 2014 (10) :115-117.

[3]胡志丁.经济地理研究的第三种方法:演化经济地理[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10) :100-102.

[4]何雄浪.地理空间技术溢出、环境污染与多重经济地理均衡[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5 (01) :110-111.

惩防年度报告制度四年情况综述 篇3

什么样的报告让习近平总书记,省、市、县委书记作出重要批示?什么样的报告在一年内推动多部地方立法出台?

什么样的报告能促使行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对有关工作进行彻底整改?答案是:检察机关懲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年度报告。

各级党政领导寄予厚望

201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要求各级检察机关普遍建立预防职务犯罪年度报告制度,将其作为实现预防工作重点战略转移的一项重大举措。当年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作专项工作报告时表示,各级检察机关在广泛搜集职务犯罪信息、积极开展预防调查、深入剖析典型案件的基础上,对辖区内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总体形势、规律特点、演变趋势等进行全面分析,提出防范对策和建议,每年形成职务犯罪预防年度报告,为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2011年1月10日,浙江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前,浙江省检察院向浙江省委报送了《2009至2010年度我省职务犯罪发生情况、发展趋势和预防对策综合报告》,这是全国第一份省级检察院预防职务犯罪年度综合报告。

报告呈送20天后,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对该报告作出批示:浙江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成效明显,希望浙江省检察机关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深入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继浙江之后,江苏省南京市检察院、甘肃省检察院的年度报告陆续推出,各地检察机关也全面启动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年度报告的起草呈报工作。

2011年12月,最高检印发《关于实行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年度报告制度的意见》,对年度报告的总体要求、主要内容、工作程序、落实与运用等作了明确规定,并强调每年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各级检察机关都要撰写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年度报告,分别呈送党委、人大、政府等有关部门。

分析直指要害,建议中肯务实

记者仔细翻阅了一些年度报告后发现,各地报告既有相对统一的体例格式,同时又紧密结合了当地的实际情况。除了翔实的数据、周密的论述,还穿插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和直观的图表。在长达23页的《2010年上海市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年度报告》中记者看到,这份报告综合运用了量化分析、图表分析、实证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通过对相同、不同案件的分析比对查找出共性问题。

例如,在统计2010年全市查办职务犯罪案件涉案人员的学历和文化层次情况时指出,涉案人员不乏教授、博士、高级工程师、会计师等专家型人才。2004年至2009年,上海市共查办专家型人才职务犯罪案件56件56人,年均9.3件9.3人,但2010年,该市查办专家型人才职务犯罪案件32件32人,数量达到往年的3.4倍。报告据此指出,专家型人才职务犯罪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须加强对这类人员的廉政警示教育。

各地检察机关撰写的年度报告不仅根据本辖区内具体情况量身定做、直指腐败要害,同时报告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是十分中肯务实的。记者在翻阅各地报告中看到,湖南省衡阳市检察院撰写的《衡阳市2013年度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情况、预防对策和发案趋势综合报告》提出,在查处的贿赂案件中,往往不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身影,建议取消涉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资格,保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队伍的纯洁性。“不保留、不回避、不护短,切切实实地向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对策建议,正是年度报告的可贵之处。”职务犯罪预防厅负责人说。

成果转化引发多米诺效应

2013年,江苏省苏州市相继出台了《苏州市党员领导干部防止利益冲突暂行办法》、《苏州市国有投资建设工程项目招标及相关政府采购失信惩戒办法(试行)》两部地方法规,并对《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重新作出修改完善。

上述三个地方法规的出炉得益于苏州市检察院2013年1月2日向苏州市委、市政府呈送的《2008-2012年度苏州检察机关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案件综合报告》。报告直指繁荣发展背后利益冲突视角下苏州市职务犯罪案件的主要类型,明确提出预防工程建设、生态环保等领域职务犯罪的对策建议。

据统计,仅去年1月至9月,各级检察机关就制作了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年度报告和其他预防报告7378件,推动建立制度3212件。年度报告的有关对策建议,有的即便是一两句简单表述都能引发多米诺效应,在转化和运用中不断向更深层次推进,最终促使滋生腐败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的问题得到解决。

中国与世界重大节日综述范文 篇4

1月1日元旦

1月第一个星期日黑人日

1月7日皖南事变(1941)

1月8日周恩来逝世(1898-1976)1月9日文天祥殉难日(1236-1283)1月10日淮海战役胜利结束(1949)

1月11日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纪念日(1851)1月21日列宁逝世(1870-1924)1月27日宋庆龄诞辰(1893-1981)1月28日

1月31日

1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2月1日

2月2日

2月4日

2月7日

2月9日

2月10日

2月14日

2月15日

2月19日

2月21日

2月24日

2月28日

2月29日

3月1日

3月3日

3月5日

(1879-1953)

3月8日

3月12日

3月14日

3月15日

3月16日

3月17日

3月18日

3月21日

(2001)

3月22日

3月23日

3月24日

3月27日

3月28日

3月最后一个星期一岳飞殉难日(1103-1142)北平解放.平津战役胜利结束(1949)国际麻风节(世界防治麻风病日)(1954)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世界湿地日世界抗癌日国际声援南非日(1964)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3)日俄战争爆发(1904)国际气象节情人节中国12亿人口日(1995)邓小平逝世(1904-1997)反对殖民制度斗争日(1949)第三世界青年日世界居住条件调查日台湾二.二八起义(1947)世界居住条件调查日 国际海豹日(1983)全国爱耳日(2000)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周恩来诞辰(1898-1976)斯大林逝世国际劳动妇女节(1910)中国植树节(1979)孙中山逝世(1866-1925)国际警察日(节)马克思逝世(1818-1883)国际消费者权益日(1983)手拉手情系贫困小伙伴全国统一行动日国际航海日中国国医节(1929)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巴黎公社纪念日(1871)世界林业节(世界森林日)(1972)世界儿歌日世界睡眠日 消除种族歧视国际日(1976)世界水日(1993)世界气象日(1960)世界防治结核病日(1996)茅盾逝世(1896-1981)中小学生安全日高尔基诞辰(1868-1936)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1996)

4月1日国际愚人节刘志丹逝世(1903-1936)全国爱国卫生月 4月2日国际儿童图书日董必武逝世(-1975)

4月5日天安门广场反“四人帮”运动(1976)

4月7日世界卫生日(1948)世界戒烟日

4月11日世界帕金森病日

4月12日人类第一次飞越地球(1961年苏联加加林太空航行)4月14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第一次试验成功(1981)

4月15日非洲自由日

4月15日——21日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1995)

4月21日全国企业家活动日(1994)渡江战役 纪念日(1949)

4月22日世界地球日(1970)世界法律日列宁诞辰(1870-1924)4月23日世界图书和版权日

4月24日世界青年反对殖民主义日(1957)亚非新闻工作者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70)

4月25日全国预防接种宣传日(1986)

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2001)

4月27日联谊城日

4月30日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

4月第四个星期日世界儿童日(1986)

4月末完整周星期三国际秘书节(1955)

5月1日国际劳动节(1889)国际示威游行日

5月4日中国青年节(1939)五四运动纪念日(1919)科技传播日 5月5日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1994)马克思诞辰(1818-1883)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1948)世界微笑日

5月12日国际护士节(1912)

5月第二个星期二世界哮喘日19982000年第二次开始救助贫困母亲日(1997)

5月14日 5月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节(1914)

5月第三个星期二国际牛奶日(1961)

5月第三个星期日全国助残日(1991)

5月15日国际家庭(咨询)日(1994)

5月17日世界电信日(1968)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1977)我国向太平洋发射第一枚运载火箭成功(1980)

5月19日全国助残日

5月20日全**乳喂养宣传日(1990)中国学生营养日(1990)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1951)

5月25日非洲解放日

5月26日世界向人体条件挑战日(1993)

5月29日宋庆龄逝世(1893-1981)

5月30日“五卅”反对帝国主义运动纪念日(1925)

5月31日世界无烟日(1988)

5月间嘎纳国际电影节

6月1日国际儿童节(1940)

6月3日林则徐虎门禁烟(1839)

6月5日世界环境(保护)日(1972)

6月6日全国爱眼日(1996)

6月11日中国人口日

6月13日电视首次播出纪念日(1925)

6月14日世界献血日

6月17日世界防止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6月20日世界难民日(2001)

6月第三个星期日国际父亲节

6月22日中国儿童慈善活动日

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1894)世界手球日

6月25日

6月26日

日)

6月29日

6月30日

7月1日

7月2日

7月4日

7月6日

7月第一个星期六

7月7日

7月11日

7月20日

7月26日

7月28日

7月31日

8月1日

8月5日

8月6日

8月第一周8月8日

8月11日

8月13日

8月14日

(1900)

8月22日

8月26日

8月27日

9月1日

9月3日

9月8日

9月9日

9月10日全国土地日(1991)国际禁毒日(国际反毒品日)(1988)国际宪章日(联合国宪章全国科普行动日世界青年联欢节中国共产党诞生日(1921)香港回归纪念日(1997)国际建筑日(1985)亚洲“三十亿人口日”(1988)国际体育记者日茅盾诞辰(1896-1981)朱德逝世(1886-1976)国际合作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日(1937)世界人口日(1990)郑和第一次下西洋(1405)美国阿波罗号飞船载人登月(1969)世界语(言)创立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非洲妇女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1927)恩格斯逝世(1820-1895)国际电影节(1932)第一颗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爆炸(1945)世界母乳喂养周 中国男子节(爸爸节)(1988)我国第一次放映电影纪念日(1896)世界左手日 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日(1945)八国联军攻陷北京邓小平诞辰(1904-1997)全国律师咨询日(1993)孔子诞辰(前551-前479)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39)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45)国际新闻工作者(团结)日(1958)世界扫盲日(1966)毛泽东逝世(1893-1976)秋收起义纪念日(1927)中国教师节(1985)世界预防自杀日(2003)

9月14日世界清洁地球日

9月16日国际臭氧层保护日(1987)中国脑健康日齐白石逝世(-1957)

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中国国耻日)(1931)

9月19日国际和平日(1981)

9月20日全国爱牙日(1989)公民道德宣传日(2003)

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9月21日国际和平日(2002)

9月23日我国成功地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1969)

9月24日国际聋人节(1958)

9月25日

9月26日

9月27日

9月第三个星期二

9月第三个星期六

9月第四个星期日

9月最后一个星期日

10月1日

节(1990)

10月2日

10月4日

10月第一个星期一

10月第二个星期三

10月8日

10月9日

(1936)

10月10日

日(1992)

10月11日

10月13日

10月14日

10月15日

10月16日

10月17日

10月18日

10月19日

10月20日

10月22日

10月24日

10月25日

10月28日

10月31日

每年重阳节

鲁迅诞辰(1881-1936)快乐节日网建站日(2001)世界旅游日(1980)国际和平日1981 1981至2001年全民国防教育日(2001)国际聋人节(1958)世界心脏日(2000)世界海事日中国国庆节(1949)国际音乐日(1979)国际老人国际和平(与民主自由)斗争日(1949)世界动物日(1949)国际住房日(1982)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1990)全国高血压日(1998)世界视觉日国际左撇子日世界邮政日(万国邮联日)(1969)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辛亥革命纪念日(1911)世界居室卫生日世界精神卫生世界视力日声援南非政治犯日世界镇痛日(2004)中国少年先锋队诞辰日(1949)世界保健日国际教师节 采用格林威治时间为国际标准时间日(1884)世界标准日(1970)国际盲人节(白手杖节)(1984)世界粮食日(1979)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世界消除贫困日世界更年期关怀日鲁迅逝世(1881-1936)世界骨质疏松日(1997)世界传统医药日(1992)国际口吃日(1998)联合国日(1945)世界发展信息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抗美作战(1950)世界男性健康日(2000)世界勤俭日中国老年节(义务助老活动日)(1989)

11月1日万圣节

11月7日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节(1917)

11月第一周全国食品卫生宣传周11月8日中国记者节(2000)

11月9日中国消防宣传日(消防节)(1992)

11月10日世界青年节(日)(1946)

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1866-1925)白求恩逝世(1890-1939)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

11月17日国际大学生节(国际学生日)(1946)

11月21日世界电视日(1996)世界问候日(1973)11月24日

11月25日

11月28日

11月第四个星期四

12月1日

12月2日

12月3日

12月4日

12月5日(12月7日

12月9日“

12月10日

12月11日

12月12日

12月13日

12月第二个星期日

12月15日

12月20日

12月21日

12月24日

12月25日

12月26日

12月29日

综述报告范文 篇5

《石硫+碱催化合剂》二代浸金药是在一代产品基础上,经过近千次的实验,与长期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了配方结构,使药剂的适用矿种和浸出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提升

《石硫+碱催化合剂》是一种在金矿浸金过程中,最新的无毒无污染的浸金药。

它的浸金率正常情况下比氰化浸金效果要高2%以上。

适用矿种比氰化更广,包括氧化矿、原生矿、氰化尾矿、金银矿、银金矿、硫酸渣、硫铁渣、高硫化矿、高砷高铁矿等。

浸金费用,0.5-2克/吨的低品位矿石,药剂费用在7-9元一吨。

浸出周期:堆浸 5-8天;池浸(喷淋、滴淋)5-12天;槽浸2-3天;搅拌(全泥、炭浆)

4.5-20小时。

对PH值的使用要求应控制在12以上。

调整PH值可使用CaO生石灰和NaOH火碱。

金的吸附,所能使用的活性碳、锌丝、树脂等,都可以使用。

同等条件下,矿石的浸出费用,比氰化的浸出费用要低。

药剂使用上比氰化更容易掌握和控制。

生产过程中,正常使用的设备不用做任何更换和添加,只要换掉药剂就可正常生产。

堆浸(喷淋、滴淋)工艺浸出时间只需要5-12天,浸出率75-98%。

池浸工艺浸出时间需要3-5天,浸出率75-98%。

槽浸工艺浸出时间需要2-3天,浸出率75-98%。

全泥搅拌(炭浆)工艺浸出时间,需要4.5-20小时,浸出率75-98%。

高砷高铁氧化金矿,不需要焙烧等预处理,直接浸出,浸出率94%以上。池浸浸出率94%以上。

高硫矿浸出率75-95%以上,不需要焙烧等预处理。

硫酸渣、硫铁渣,搅拌工艺银的浸出率80%以上;金浸出率95%以上。

堆浸生产中,1.1-1.2吨《石硫+碱催化合剂》浸金药,可喷淋7500-10000吨的(0.4-2克/吨)低品位矿石。实验中加大药剂量,以缩短浸出时间和检测药剂对矿样的浸出效果。池浸药剂使用量,比堆浸增加0.008%-0.009%,具体用量以最佳用药量测算为准。

用药剂量,可根据矿石中金、银品位加以调整。品位每增加2-3克,用药量增加0.01%-0.012%。最好的浸出效果是保证药剂在水中的浓度达到千分之一以上,为节省用药,不应过多增加浸泡的用水量。具体使用情况会随着对药剂特性的熟悉和掌握程度,效率会得到提高。

生产中的废水,当矿物中有害元素含量低时,可重复使用以降低药剂使用量。

二代浸金药,可根据矿石成分,对应的使用抑制药剂或氧化剂等,以提高浸出率。

综上所述,《石硫+碱催化合剂》是目前唯一无毒无污染的浸金药剂,浸出方式适用于堆浸、池浸、槽浸、全泥搅拌等,药剂使用比氰化物更容易掌握和控制。不需要另外增加设备的投入,浸出率比氰化物还要高。浸出时间短。适用矿种比氰化物更广,特别是对之前氰化物无法直接处理的高砷高铁、高硫化矿等成功处理,无毒无污染浸金药剂的应用前景更加乐观明朗,它无毒无污染,对环境友好,对人畜无害。

生产实践显示,只要小样实验满意,大规模生产中,浸出率不但稳定,而且还会比小样实验高几个百分点,这个特性,是其它浸金药所没有的!

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意识的进一步加强,对氰化物的使用控制更严,无毒浸金药剂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使用,更将会为国家和社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必将对环境保护做出杰出的贡献!

综述报告范文 篇6

[论文摘要]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的研究包括均衡配置的标准与评价指标、不均衡的原因及对策等方面。在教师编制、财政政策的密切关系等方面取得了共识,但在均衡配置的标准、如何解决工资水平偏低问题、教师管理等方面存在分歧。不足之处是:对“特岗计划”等现有政策的支出绩效、山区学校师资配置的研究较少;对教育及人事政策研究较多,财政政策研究不足。

[论文关键词]义务教育 教育均衡 师资配置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关系国家战略的重大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2010年5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是这方面的热点问题之一,对此问题的研究亟待总结和深入。

一、研究成果综述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对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从评价体系、不均衡的现状及原因、经费投入及政府责任分担、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人力资源政策等角度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归纳起来有以下方面:

(一)关于均衡配置的评价体系

袁振国提出要建立一套教育均衡发展指数来测度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状况;王善迈提出从受教育权和入学机会、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教育质量公平、群体间教育公平等四个方面设计正规三级教育的教育公平评价指标;翟博(2008)对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作用、理论基础、发展观念、指标体系、测度方法、政策选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

(二)研究师资配置不均衡的原因及对策

成先中认为,现行教师资源配置模式具有强制性、等级性与偏向性,强制性有助于教师配置的制度化、正规化,等级性不利于级别低的学校教师的配备,从而迟延了这些学校教育的发展,偏向性导致弱势学校和学科教师配备严重不足;杨军认为,教育投入的总量不足和区域间分配不均衡是师资配置不均衡的重要原因,应建立有利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师资均衡配置的政策体系、投入机制和教师培训机制;谢小波认为,推进教师聘任制、切实推行评聘分开、建立科学的流动制度、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等政策有利于区域内基础教育师资的均衡;李均认为没有解决各级政府间财力与基础教育财政责任的不对称问题是农村教育落后和城乡教师资源配置失衡的主要制度根源,提出提升义务教育的财政重心,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教育政策和深化农村教师教育改革;周冬祥认为,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与属地教育财政管理的制约、城乡教师待遇差异大导致城乡师资不合理流动,生源减少、学校布局调整和人员编制标准不尽合理导致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水平下降,提出构建“全市统筹、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财政经费管理体制,深化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强化工资激励和保障机制;冯文全等提出教师资源配置

失衡根源于教师待遇的巨大差距,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必须调整城乡教师劳动力价格,建立教师流动的利益协调机制。

(三)从工资待遇、教师培训、社会保障、教师专业管理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

袁冬梅认为农村教师基本待遇低,社会保障资金缺位,社会保障形式和筹资渠道单一,社会化程度低,严重影响其工作积极性;朱小蔓等发现“中心校”、“学区制”、“伙伴校”三种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范先佐提出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保障制度、激励制度、定期交流轮岗制度,完善教师管理与培训制度,改善其教学与生活条件的建议;杨建芳认为,教师相对收入水平是师资供给的决定性因素,不仅会影响劳动者对于教师职业的从业意愿,而且会影响教师队伍的流失率,从而会对教师队伍的规模产生影响;樊香兰认为,中小学教师收入差距拉大的原因主要是现行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过度分权且重心偏低,教育法规政策的“弱法”地位不能有效控制城乡教师收入差距,教育政策的“城市化”倾向扩大了城乡中小学教师收入差距;陈成文等认为区域间及区域内教育投入不均衡严重制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其原因是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责任与财政能力失衡、地方政府教育投入功利化、教育投入来源单一,提出扩大转移支付规模等建议。还有研究人员分别对甘肃省天祝县(杨军,2005)、吉林省(邓涛,2007)、陕西省(侯耀先,2007)、成都市青羊区(徐江涌,2008)、武汉市(周冬祥,2008)、甘肃省定西市(常彦,2008)等地区的义务教育师资配置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四)对现行政策进行分析评价

胡伶把近几年完善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概括为“数量补充”、“地位保障”和“素质提升”三种类型,指出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政策对相关因素考虑不充分,部分地区政策执行出现“走样”现象;李建强等研究了河北省“特岗计划”实施情况,提出整合现有制度资源,实施“顶岗实习支教+特岗计划+教育硕士”一体化的教师培养方案,打造优质教师队伍,改善农村中学师资队伍结构;邬跃运用教育政策学理论从问题认定、执行评价、政策调整等方面对“特岗计划”试点工作进行分析,认为“特岗计划”创新了农村教师补充机制,有力地破解了农村教师队伍的两难困境,应继续深入推进实施并扩大规模和范围,建立完善农村教师的长效补充机制。

(五)研究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杨军研究了英国实施“教育行动区”计划、“教育优先区”计划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认为对薄弱学校及差生的倾斜政策很有必要;孔凡琴等研究了日、美、法三国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的实践与经验,认为美国的“教育补偿”方案、法国的“优先教育区”政策、日本的教师全员“定期流动制”政策在确保教师资源均衡分布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国内方面,深圳市强化政府保障职能的“深圳模式”、杭州市实行名校集团化办学的“杭州模式”、寿光市实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寿光模式”、铜陵市优化教育结构的“铜陵模式”、成都市实行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成都模式”、沈阳市推动区域教育均衡的“沈阳模式”都具有借鉴意义。2006年以来,山东省泰山区、潍城区、沈阳市、成都市青羊区、蒲江县等地结合实践开展了“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政策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在城乡学校结对交流共同评价、教师交流及支教、教师工资规范化、农村教师培训与专业能力建设等四个方面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

二、共识与分歧

(一)共识

总体来说,学术界对于均衡发展的内涵、理论基础等研究比较充分,对以下问题取得了共识:师资配置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源政策上,教师编制不适应农村小教学校点的实际情况,职称评定偏重科研成果,不利于优质师资流向农村地区;教育政策上,市县师范大中专学校升格或撤并使教师就地培训难以进行,一些地方实行的教师公开选聘制度实际上导致优质师资集中于城区或条件较好的学校;财政政策上,教师收入水平低是农村地区优质师资缺乏的重要原因,自然条件较差及经济发展落后、当地政府财力不足是客观原因,财政投入及教育支出分担政府级次偏低是落后地区教师工资偏低、培训经费不足的主观原因,需要通过政策倾斜及提高教育支出政府级次引导优质师资向落后地区及薄弱学校流动。

(二)分歧

存在分歧的是:师资均衡配置的标准是什么,有的主张制定最低标准,有的提出制定平均标准,在此标准上下一定范围内为均衡;关于评价体系,有的提出构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指数,反对者则认为建立这一指数不可行,数据难以取得,权重难以准确确定;为解决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低于当地公务员的问题,有的建议将教师转为公务员,有的主张由中央或省级政府承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支出,有的则提出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艰苦工作岗位津贴;教师管理上,有的提出以省为主管理,有的则主张以县(区)为单位确定教师归属,在此范围内动态管理,合理流动;关于教师流动制度,有的主张通过立法实现教师流动的法制化、全员化、双向化和规范化,有的认为只有采取“教师电脑派位”的做法才能实现不同水平教师在不同学校的均衡分布,有的主张强化教师定期流动制度,并切实与教师职称评定挂钩。

三、分析与评价

综述报告范文 篇7

1 实验目的

通过使用短信控制器对进行短消息的接收与发送进行基本管理,并在计算机上利用编程语言实现对短信控制器的操作,从而实现客户端的短信的收发功能。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在需要短信收发的信息系统中使用相关设备实现短信的收发操作。

2 实验环境

整个系统的实验环境分为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部分。其中硬件环境包括计算机和短信控制器,软件环境为Windows操作系统和VS2005以上的开发环境。

2.1 硬件环境

实验需要计算机一台,最低配置如表1所示。计算机用于与短信控制器的连接。

另一个主要硬件就是短信控制器,短信控制器能够直接使用Sim卡,实现短信的收发功能,在本实验中,笔者选用了西门子的GSM RS232接口短信控制器。控制器主要参数如表2所示。

2.2 软件开发环境

系统开发环境针对Windows进行开发,需要WindowsXP以上环境,包括Windows Vista和Win7均可。

程序开发环境为以上开发环境,包括、和均可。

3 实验内容

实验主要分为两块内容,一是硬件设备的连接,二是软件程序的设计。

3.1 硬件设备连接

硬件连接图如图1所示。

硬件短信控制器通过串口与PC端进行连接,同时需要插入SIM卡才能短信收发,并且由于发射功率在不同的网络下需求的问题,所以需要外接电源进行独立供电。

硬件连接完成以后,即可进行软件的开发工作。

3.2 软件开发

软件开发需要调用开发包中的sms.dll文件,在开发之前需要将此文件配置到开发项目中的Debug和Release目录下即可。在进行开发时,对引用进行定义,定义如下。

定义完成即可进行短信的收发,在本实验中,使用C#代码进行编程,实现主要的功能函数的编程,相关代码如下。

在以上代码中,定义了大量的函数用于对短信控制器的操作:通过Connect函数进行短信控制器的连接,通过Disconnect函数进行关闭连接。使用Send函数进行数据发送,包括接收方号码和内容。使用Read函数进行读取,参数表示短信的索引,最后通过Delete函数删除指定ID的短消息。

4 实验结论

通过以上步骤实现了短信收发的基本过程,在需要短信收发的信息系统中能够有很好的应用,对学生短信控制折动手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好处。

摘要:在一些信息系统中,由于环境、数据需求和场地的限制,无法使用有线和无线网络,所以短信被经常用于这样的系统中。基于以上目的,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一套基于短信的离散数据收发实验。

关键词:短信,离散数据,信息系统,实验

参考文献

[1]覃长杰.吴小华.孙学磊.基于嵌入式GSM短信收发的研究[J].机械与电子,2011(7).

[2]苏维嘉.张其阳.基于TC35I的GSM无线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J.]电子技术应用,2009(12).

[3]黄凤良.实验报告自动生成系统设计[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

上一篇:创建标语标语下一篇:四川省2016年上半年一级公共营养师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