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的名著读书笔记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生的名著读书笔记(共13篇)

高中生的名著读书笔记 篇1

应对日新月异的变化,你会如何行动呢?

不管我们选取什么,我们都要有共同的方面,那就是:需要在迷宫中找到自我的道路,帮忙我们在变化的时代获得成功。

应对事情的扭曲,你会如何选取?如何做了?是像小矮人哼哼那样,呆在原地不动,等着“奶酪”找你;还是像2只老鼠那样随着这一切的变化而理解变化了。而或许你更像小矮人唧唧那样,只是暂时停留在哪里,但不久头脑清醒过来,放下旧观念,寻找新的道路。有句话不是说:迟做总比不做好。

应对变化,我们不能只是呆在哪里一动不动,不理解现实。而是要挺起来、动起来,努力地寻找属于自我的“奶酪”。不经过努力,不经受挫折,又如何逐步进步,踏上成功了。我们乐于理解变化,随时做好准备,变化来时随变化而变化。

变化时生活的一部分,改变可能随时降临,要勇于理解变化,敢于应对变化。再完美的计划也时常遭遇不测。应对变化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到,有时需要简单地看待问题,以及灵敏快速地行动。你不必把事情复杂化,或者一味地让那些惊恐的念头使自我慌张。只要当你克服了自我的恐惧念头,并且勇于走出久已习惯的生活,去享受冒险带来的喜悦的时候,你才会的到新奶酪带给你的报偿和奖赏。

有些畏惧是需要加以认真对待的,它会帮组你避开真正的危险。但绝大部分的恐惧都是不明智的,它们只会在你需要改变的时候,使你回避改变。

生活并不像遵从某个人的愿望发展。改变随时有可能降临,但用心地应对改变却会让你更好地发现到属于自我努力所得到的“奶酪”。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恰合如此。

高中生的名著读书笔记 篇2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同样的, 学生有了阅读兴趣, 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 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 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爱情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因为学校纪律的约束让学生倍觉神秘与向往。必修五《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并举在“执子之手”板块中, 看着学生的期待与窃笑, 我决定放慢脚步, 和学生一起来领略一番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的爱情的美好。先在课堂上展示泰戈尔《世界上最远的距离》等等歌颂爱情的诗篇, 学生被深深打动了, 没有了窃笑, 而是怀着真诚、纯洁的感情去为爱情中的主人公悲喜着。之后我趁机鼓动大家去读完整的《西厢记》《罗密欧与朱丽叶》或沈从文的《边城》, 并建议他们比对我们身边的小鸳鸯们, 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上交的阅读笔记可圈可点, 让人欣喜。

学生被兴趣推动, 产生阅读欲望,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产生喜欢、憎恶、崇敬之情, 与书同欢、与书同喜、与书同悲、与书同愁。学生在积极的阅读、思维和活动中, 有了感悟和思考, 加深理解和体验,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二、指导学生阅读原著

有不少学生喜欢阅读名著原著, 刚开始的时候热情很高, 也老有学生来问我借, 可是大多看到中途就不愿再看了, 原因不是嫌太长, 就是因为看不懂, 不理解其中的含义。这只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会如何去欣赏文学作品, 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针对这种情况, 应在推荐名著的同时, 也推荐一些名著解读本给学生阅读。解读本首先对名著的创作背景、艺术风格等一一进行解读。学生在阅读完解读本后再回过头来阅读全篇的著作, 就能感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而不再只着眼于情节了。

教师也可结合语文教学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例如我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特别注意那些节选课文, 注意节选课文在原文中的位置, 然后有目的地介绍原文,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全文。如《红楼梦》, 课文节选篇目是《林黛玉进贾府》。我向学生介绍:课文节选是全书的第三回, 是全书序幕中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 分别从不同角度, 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 又各有侧重, 要学这一节, 就必须读好前五回。我简单把 “女娲补天”、“木石前盟”、“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等章节内容作了介绍, 引导学生理解节选内容及它在全书的地位。通过引导分析,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又引起了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三、精读与泛读相结合

高中学生对名著的理解、赏析能力相对地已有所加强, 因此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对部分作品进行精读。要求 “循文入义”, 做到 “字训其义, 句贯其旨, 文寻其脉, 篇会其旨”, 逐步进入 “学会、意会、情理会、神会”的境界。即要求学生做到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表达方式、总体结构, 熟悉文学作品的大意, 记忆其中重要的部分;同时能抓住中心, 细研某些经典段落, 做好读书笔录。

以《红楼梦》为例, 红楼女儿命运堪怜, 而在第五回的红楼十二钗判词中已隐喻了她们的将来, 如正册中写道:“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这酷似谜语的判词玄机重重, 若一带而过, 学生即使明白了“玉带林”反读为林黛玉, “金簪雪”即薛宝钗, 也往往会忽略作者的精妙之思与良苦用心, 更别说寄寓其中的复杂情感。“叹”为慨叹, “惜”实痛惜, 两位最完美的女主人公那寂寞的结局“林中挂”“雪里埋”, 经我们细细品味, 就会让学生感慨良深。同样, 我们可以通过《飞鸟各投林———收尾》, 来自主地推断一把红楼梦的结局, 评判一下《红楼梦》的后四十回与前面相比的优劣。

课外阅读的指导, 出现了把大部分的红楼诗词都记诵下来的女生, 更催生出一批“我读名著”的读后感, 也许见解稚嫩但都发自肺腑。

宋朝大诗人陆游曾对儿子说“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我们的学生只有不断地做好“诗外功夫”、丰富课外阅读, 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才能为日渐艰难的语文寻找到另一片天空。我们的教师只有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为学生量身定做可行的阅读方法, 才能让被高考彻底功利化的语文教育恢复它独有的魅力。

摘要: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 更容易从文学名著中受到思想上的启迪, 感情上的陶冶和美的享受, 作为语文教师, 有义务选择有价值的课外读物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并提供卓有成效的阅读指导。

中外名著的读书笔记 篇3

这三天,我读了一本名叫《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的书,讲的是一位父亲怎样用身边的事例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故事,《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读后感。其中这位父亲给孩子讲的一个棉花糖实验的故事令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小学生,叫珍妮弗,她的家境不错。平日里衣食无忧的她跟所有同龄的小女孩一样,对学习和生活有不少的疑惑和抱怨。父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小学生,叫珍妮弗,她的家境不错。平日里衣食无忧的她跟所有同龄的小女孩一样,对学习和生活有不少的疑惑和抱怨。父亲乔纳森事业成功,但平时工作十分忙碌。为了帮助女儿快乐地成长,他给女儿讲了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父亲在小时候,曾经参加了一个意义非常深远的实验,叫棉花糖实验。实验开始后,好多小朋友被分别带进不同的房间里。过来不久,进来一位看起来还算亲切的研究员,他把一块棉花糖放在父亲面前的茶几上,对他说,如果他能够忍上十五分钟不去吃这块棉花糖的话,他就会再给父亲一块。也就是说,只要稍微忍上一会儿,就可以吃到两块棉花糖了。为了让自己不再想着桌上的棉花糖,这位父亲想尽了各种办法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闭上眼睛数数、在房间里跑来跑去、还故意大声唱歌,好不容易撑过了十五分钟,那个研究员似乎很满意他的成绩,笑着又给了他一块棉花糖,并示意父亲可以吃了。十年后,结果出来了,当时没有吃棉花糖的小朋友长大后都比较成功,学习成绩比较优秀,人际关系处理的较好,事业比较成功,生活富裕;而没有忍住的小朋友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就没那么好。由此看出,不容易受诱惑,并一直在等待十五分钟过去的小朋友更容易成功。”后来,他的努力,终于让珍妮弗有了很大的改变。她不再遇事抱怨,变得更自信、更快乐、更会管理自己,无形中养成了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在人生的旅途中,会有很多巨大的像“棉花糖”一样的诱惑时时刻刻在等着我们,但如果能较好地控制自己,不被眼前的诱惑所吸引,就会获得巨大的成功。这就是我的《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读后感。

名著读书笔记的摘抄 篇4

老老实实 缝缝补补 拐弯抹角 稳稳当当 一刀两断 一笔勾销 花花绿绿 鸡毛蒜皮 嫁鸡随鸡 七手八脚 狼吞虎咽 三五成团 昏昏沉沉 惊慌失措 慌手慌脚 四面八方 半死不活 胡思乱想 安安顿顿 迷迷糊糊 结结巴巴 歪歪拧拧 自言自语

精彩句段摘录:

风带着雨,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的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

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了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精彩句段赏读:

本段把风拟人化了,突出当时风势十分大。使文章生动、有趣、不乏味。

通过环境描写,把当时下雨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好像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身临其境。

心有一得:把没有生命的东西拟人化,给予它生命,可以增添文章的色彩,使内容变得更加精彩。

阅读感悟:

“一年,二年,至少有三四年;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才能挣出那辆车。从风里雨里的咬牙,从饭里茶里的自苦,才能赚出那辆车??”。是啊,现在有很多人还是像《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那样,为了自己的梦想,不论贫困,不论时间,不论辛苦,只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

也不记得多久以前,我曾对自己说过,一定要努力奋斗,向省市高中迈步。可是,现在呢,早把这句话抛之脑后了。

名著《简爱》的读书笔记 篇5

这本书里介绍:主人公简·爱是个婴儿时,父母双双去世,她寄人篱下,饱受着欺压和歧视,也正是因为这一切,换来了她不屈服的性格,她追求光明,向往阳光的日子。后来她的舅妈把她送到了慈善学校学习,遇见自己的好老师,好朋友。简·爱非常开心,不断学习,十分勤奋。当上家庭教师之后,她爱上了自己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但当得知罗切斯特已经有妻子的时候,她坚决地选择了离开。她对爱情的毅力,让我佩服。简·爱虽然离开了罗切斯特,但是简·爱没有忘记他。最后,简·爱回到了罗切斯特的身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读完后,我写下这篇读后感,陷入了沉思。对简·爱,我对她欣赏与赞美!三天三夜都赞不完。她在恶劣的环境下坚强不屈,她追求独立,追求人人平等,追求纯洁的爱情的精神征服了所有看过这本书的人。她这一生,虽谈不上轰轰烈烈,但也不平凡,她的生命好似一个雪白的月亮,干净。美丽。闪亮。

高中生的名著读书笔记 篇6

一、语文教师对学生名著阅读活动管理的现状

语文教师在学生课外经典名著阅读管理中缺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是主体, 这种理念是不能动摇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建构过程, 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才能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但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功能就可以弱化, 教师应从以往的主宰者角色转为主导者。正如杜威所说:“教师在旧式教学里是独裁之王, 在新式教学里是无用之物。但在事实上, 他应该是一个社会集团 (儿童与青年的学问的集团) 的领导者。他的领导, 不以地位, 而以他的渊博知识和成熟的经验。若说儿童享有自由以后, 教师便应逊位而退处无权, 那是愚笨的话。”作为语文教育教学管理的延伸与补充的课外阅读活动, 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能弱化或缺失。笔者对某校的25位在职一线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 发现能推荐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外的经典只有2人, 只占8.0%, 虽然有28.0%教师表示会向学生推荐教材外的经典名著, 但很少指导, 大部分教师只是在教材涉及时才会介绍并给学生指导。总之, 现状就是语文教师在平时教学与管理中, 很少会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 更少指导。可以说在课外经典阅读管理中, 学生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而教师也不是居于主导地位, 而是缺位。

二、制约高中语文教师有效管理学生名著阅读活动的因素

1.职业压力大, 功利化倾向明显

经典名著的阅读, 无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人文素养的发展都有重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不可否认的是, 这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而目前普通高中, 追求考试成绩成了唯一的目标, 一切活动安排都是围绕快速提升教学成绩展开, 经典阅读虽有诸多好处, 但因见效慢而被教师排除在考虑之外。

同时, 教师任教岗位变化较大, 不能相对稳定地带班, 也是教师不愿考虑长远的原因之一。高一升入高二, 就要重新选科分班, 成效还没有显现, 班级就打乱了。另外, 每届高三开始, 学校都要更换大批教师, 让有经验的教师来带毕业班, 以保证高考质量。这也大大挫伤了高一、高二语文教师的积极性。可以说教师教育教学的功利化倾向十分明显, 这里有教师认识理念方面的原因, 而评价机制不合理、教师岗位不稳固也是重要的外力推手。

2.专业素养不够, 指导力不从心

应该说相对于学生而言, 教师的阅读面还是比较广的, 有80%的教师能阅读经典名著, 但从阅读深度来看, 阅读的经典“大部分只是了解基本内容”, 而且主要是在自己的学生时代涉猎。就笔者自己的经验看, 很多篇目都是当年大学老师作为功课布置才看的。当然, 也有部分教师出于兴趣, 理解较为深刻。所以, 如果教师自己对新课标所推荐的经典名著都不甚了解, 当然也不会向学生推荐, 更无力对学生作深入浅出的指导。

另外, 缺乏突出的专业技能, 也不利于引导学生,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如果有较强的朗诵能力, 那么通过示范朗诵经典篇目中的诗歌散文,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经典的魅力, 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将目光投向他们之前不了解或不感兴趣的经典名著。

3.设备设施不完善, 正常活动受影响

首先图书馆的管理存在问题。笔者所在学校地处苏南经济发展地区, 各项硬件设施近年来更新很快。学校建有校图书馆, 但使用情况就很不理想。笔者特意到校图书馆了解普通高中语文新课标推荐书目的收藏情况, 篇目中大部分图书在该馆中均可找到, 尽管版本不同, 但内容上基本没有差别。不过管理上确实存在很大问题, 首先, 阅读制度不健全, 导致图书馆、阅览室成为摆设;其次由于人员不足, 无法向学生开放, 只是有限度地向教师开放。正是由于当前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才使得学生的课外阅读成了无根的浮萍, 也才使得一些爱好读书的教师、学生找不到要读或该读的书。

4.可供借鉴的管理策略操作性不强

关于这一点, 是笔者自身的深切体会。处于网络时代, 资源的获得更便捷。但在众多的管理策略中, 多数存在操作性不强的缺陷。笔者查阅了数量众多的相关资料, 发现多数研究者 (其实基本上都是教师) 要么列举现象而无实际做法;要么提的建议过于抽象, 无法很好地贴近实际情况;要么只顾提出建议, 而完全忽视客观条件等。所以, 教师缺乏可以直接借鉴的管理学生课外经典名著阅读的操作策略。

要改变高中学生经典名著课外阅读量少的现状, 教育行政部门和语文教师都有责任。教育行政部门要创设良好的大环境, 比如完善对学校、教师的评价机制, 改善物质条件等;语文教师则要转变理念, 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积极探索与现行体制相兼容的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高中生的名著读书笔记 篇7

傅雷对世界对人类对祖国的忠诚与献身精神,小到对自己事业的严谨,对父母的孝敬,对妻子的理解,对友人的宽容,告诫“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使读者印象深刻,颇有感言。

读《傅雷家书》你会发现傅雷在每封家书中都不写白字,这既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也是教育远在万里之外的儿子做事要认真。你还会发现傅雷是个做事雷厉风行的人,例如有的信就十分短小,简要地说明用意就好了。在他的绝笔中也可以看出,事物的清单一项一项的,一点也不凌乱,一点也不像出自面临死亡的人。还可以看出他不但治学严谨,而且富有责任心和强烈的爱国和爱子之情。在儿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为激励儿子时刻保持谦卑,不惧怕孤独,要勇于攀登艺术的止境,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傅雷劝戒孩子要正确面对情绪上的跌宕。

父亲和孩子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两代人间的感情永远那么深厚,永远是享用不尽的财富。如无瑕的白璧,如透明的结晶体。感情是那样的纯真,那样的挚朴。没有半点虚伪,用不着半点装腔做势。《傅雷家书》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傅雷家庭的范围。书中无处不体现了浓浓的父爱了,或许每个父亲对他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但在疼爱的同时,不忘对其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教育的,纵使以如此之大的中国,能够达到此种地步的,未知能有几人,因为这确实需要充足的条件,父亲要学贯中西,儿子也要知书达理,而父子之间更要在相互尊重和爱护的基础上达成充分的默契。 傅雷说他要和他的儿子是最亲密的朋友,多好的一种父子关系啊,他还说恋人和爱人之间也是一种亲密的朋友关系。只有在互相的鼓励和互相的支持下,有着最丰富最真实的心灵的沟通才是最让人羡慕的。

济南的冬天名著读书笔记 篇8

我喜欢那一座座环绕济南的小山,它们的存在让济南在小山的臂弯下,摇篮中安详而可爱地酣睡着,温暖而舒适。那一座座小山还给人无限的遐想,冬天,小山光秃秃的,开春了,那一座座小山变得绿油油的,生机盎然的,好似穿上了毛绒绒的外套。每年冬天都会看着小山变绿,多么趣味,多么值得期待呀!

我喜欢那一点点山头的小雪,给山们戴上一顶雪白的帽子,再给山们穿上带水纹的花衣,裹得严严实实,好似胖乎乎的娃娃,薄雪露出的粉色,就是孩子们那笑开了花的脸蛋呢。

我喜欢那冒着热气,碧绿碧萧的绿萍;我喜欢那永不结冰的澄清的河水,我喜欢的那一方蓝汪汪的空灵的天空,我喜欢这一切的一切组成的水墨画,我喜欢这冬天的济南!

济南的冬天名著读书笔记范文4

温暖而舒适,晴朗的天气,刺眼的阳光,这,就是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

想必大家脑海中的冬天必须是鹅毛大雪,寒风刺骨,美一点的,大概就是冰天雪地般的童话世界了吧,可是,你大概想不到,在北中国,还有一个拥有能让你温暖到出汗的冬天的地方吧。

大家想想看,我们在这边饱受着寒风的折磨,可是,人家济南的人们却被太阳晒得汗流浃背;我们在这边冷得又是点炉子、又是开空调(暖风),可是,人家济南的人们没准还正在扇着扇子呢;我们在这边穿好几件都不够,还冻得要死,可是,人家济南的人们大概只是穿个衬衣,要是再冷点,也就穿个夹克衫吧;我们在这边冷得牙齿打颤,可是,人家济南的人们却是面上含笑的哩!

老舍先生曾在《一些印象》中提到济南的秋天和冬天是一样的美丽:”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做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仅仅寥寥数语,就把上帝对济南的垂青描述得活灵活现,有人就要问了,济南为什么那么暖和啊,让我来告诉你,是因为济南的周围有一圈包围它的小山,密不透风,所以才造就了温暖的济南。

探讨引导初中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篇9

关键词:初中生,名著阅读,教学,措施

《三国演义》展示了战国的残酷纷争;《水浒传》呈现了英雄的豪情气概;《西游记》描述了想象的华丽;《红楼梦》塑造了爱情的悲惨凄切。新课程标准的制定, 对初中名著阅读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也迎来了又一轮语文教育“新气象”。作为初中语文教师, 积极采取措施迎接这一“新气象”是我们必须积极思考的[1]。

一、名著阅读教学, 面临诸多挑战

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历, 从多个方面总结了初中语文名著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1) 教学模式落后:当前很多初中对于名著采取的教学方式依旧是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 学生大多数是被动地学习名著, 没有发自内心的学习热情[2]。长时间处于这种教学模式, 学生阅读名著的思维能力也会变得过于局限; (2) 思想意识薄弱:初中语文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关键时期。而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显示教师在授课前未能树立正确的教学意识, 对于名著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未能及时改进; (3) 缺少师生互动:当代教学思想指出学生才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对于角色转变没有深刻的认识, 对于名著教学也大多是略微讲解, 整个课堂气氛变得死气沉沉, 缺乏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必须对这些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 并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才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 为学生积累到更多的文学知识。

二、缓解教学冲突, 促进师生友谊

由于初中生对于生活、学习、社会都有着不同的看法, 尤其是教师的思想观念与学生相比, 常常存在着很大的反差。两种差异的“碰撞”势必会导致师生矛盾的形成, 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可采取措施在教学中化解矛盾, 促进师生之间友谊, 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1) 教与学的目标矛盾:若教师只重视名著教学而不顾及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或者学生只顾及自己对名著的爱好, 不能正确看待教师的教学要求, 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耐心引导、激励学生斗志、统筹兼顾等方式来处理好师生之间在教学目的上的矛盾; (2) 教与学的方式矛盾:教学工作是双方面的, 在师生相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一些因素而造成矛盾。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通过与学生多加交流, 及时掌握阅读名著的情况, 及时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以避免师生之间的这类矛盾。

三、领略人物思想, 感悟名著魅力

“继承优良传统, 发扬人文文化”是当前名著教学中积极倡导的方式, 是培养学生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引导初中生阅读名著时坚持“人文传统”理念, 对名著内容咬文嚼字、仔细品读, 结合时代背景来领略名著中的英雄事迹, 让学生在阅读时感悟古典名著的文化魅力。

(1) 领略人生哲理。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典型人物数不胜数, 每个经典人物形象的塑造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感悟。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时必须要把握好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引导学生吸取名著人物的优点, 以不断领悟深刻的做人哲理。如:阅读《西游记》时, 我向学生总结了四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唐僧重守原则, 在面对无数的美色、金钱、名誉诱惑时能保持镇定;孙悟空灵活善变, 在面对不同困境时都能积极思考, 找出解决困难的方式;猪八戒懒而不坏, 虽然好吃懒做, 在孙悟空斩妖除魔或师傅遇到困难时, 敢于担当起“二徒弟”的责任;沙僧重视诚恳, 永远挑着一副沉甸甸地担子, 毫无怨言。引导学生阅读、感悟四个人物角色, 领悟诸多人生道理。

(2) 树立良好榜样。积极关注英雄人物的思想行为、文化涵养、伦理道德等方面, 可以在英雄人物的行为表现下感受到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 这是名著阅读引导很重要的内容。在名著教材中, 有很多内容都是描述英雄人物, 有的忠肝义胆, 有的大义灭亲, 有的忠孝两全……这些都会给中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教师应该在引导阅读时指点学生去感悟、去发现。如:《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李逵砍旗”等都是让人印象深刻的英雄事迹, 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英雄榜样, 鼓励学生学习他们正确的做人道理。

四、结合先进技术, 活跃课堂气氛

信息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 在阅读名著教学中积极采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新型的教育方式。从当前的多媒体教学音乐情况看, 其取得的教学效果是十分理想的, 需要每一个初中教师积极借鉴、采用。

(1) 增强兴趣, 消解困难。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带来的后果是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大大削弱, 课堂上活跃的气氛很少会出现, 这些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形式过于单调而造成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后能够将文字、图片、声音等多项技术综合于一体, 带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享受, 这就增强了学生们的积极性, 使得很多学习困难得到了有效地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善于根据学生特点, 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如:阅读《水浒传》中的“醉打蒋门神”这一章节时, 我则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电影, 这样运用多媒体对打斗场面生动描述后, 让学生体会到名著中的精彩描述, 使学生对108位英雄好汉充满期待, 体会到阅读名著无穷无尽的乐趣。

(2) 拓宽视野, 丰富内容。培根于《论求知》曾提到:“知识来源于我们广阔的视野, 只有不断丰富它才能感受其美妙之处。”现代教育标准要求教师不能仅把教学题材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 而是需要多个方向寻找教学资源。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恰恰满足了这一教学需要。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其增效激趣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时必须要注重时机把握, 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挑选阅读题材, 以满足学生学习欲望的需要。在阅读鲁迅名著《朝花夕拾》时, 我则要求学生先大致阅读目录, 然后对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篇章做重点标注, 再对作品逐步了解、感知、品读, 层层递进地去领略作品中的内涵, 才会发现其中是否有值得精读的内容。

(3) 互动交流, 模拟表演。教学课件在多媒体中是很好的教学工具, 形象生动的图画、声音能带给学生全新的感受, 这对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模仿表演是很有帮助的。名著课堂教学应该是充满活跃气氛的, 教师在备课、授课等环节中必须要对课堂结构精心安排, 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而针对名著内容设计相关的表演则是师生之间交流的另一种方式。如:在《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 我则要求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在讲台上进行表演, 在表演过程中我则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电视剧中的原声带音乐, 让学生表演起来变得很自然, 整个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在一阵阵欢笑声中, 学生既对名著产生浓厚的好感, 又激发了其仔细品读名著的热情。

在引导初中生阅读名著时, 必须要把握名著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名著的积极性, 从阅读中领略到更多的人生哲理。

参考文献

葛丽屏.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名著教学研究[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10 (2) .

世界文学名著的读书笔记 篇10

而真正接触过很多官媒设立奖项的书籍后,会发现认知的浅薄和局限性思想是很不可取的,一叶障目盲人摸象的固成模式确实需要打破。比如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就是非常值得推荐的作品。

《湖光山色》以进城打工的山村女青年暖暖为主人公,讲述她回乡后,出落得聘婷有姿,具有城市的时尚气质和乡野的灵透,成为全村男青年的梦中女神,投来艳羡眼光,村主任詹石磴弟弟非她不娶的行为更是加固了暖暖个人魅力值的攀升,然而对抛来的橄榄枝,暖暖选择了一穷二白同她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开田,面对父母的强烈反对,暖暖以生米煮成熟饭非常决绝的方式嫁给了开田,在农村闭塞的环境下引起轩然大波,魄力和胆识让人惊诧。

小学生名著的读书笔记 篇11

这本书主要讲了海伦,她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正是因为有了知识,她才如此幸运。在她19个月失去视觉和听觉后,就与这个世界失去了沟通,失去了联系,这个的幼小生命不知道如何消除与世隔绝的孤独感,致使她变得古怪、粗暴、无礼,直至她的莎莉文老师走进了她的生活,教会她认字,才使她张开了心灵的眼睛,得以与人沟通。一接触到了知识,孤独的海伦意识到只有知识才能铺就一条通向光明之路。

当海伦感悟到“水”——这个她所认识的第一个字后,便开始了对知识、对世界强烈的渴求,开始了迫不及待地认字、阅读,像一块海绵不断地从生命本身汲取知识。对知识的渴求,使她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单调和枯燥中竟然学会了德语、拉丁语、法语等多国语言,阅读了多部文学和哲学名著,吸取着那些伟人和智者的思想精髓,架起了海伦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桥梁!

高中生的名著读书笔记 篇12

一、高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引导下,高中生的阅读情况令人感到惊叹, 除了在课堂上跟随进行简单的阅读外,很少有课外时间去安排名著阅读。加上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加立体化,与其面对密密麻麻的文字,学生更愿意享受电脑、平板、手机等多媒体工具带来的立体化享受,这种“快餐式”[1]的阅读往往更能给阅读者带来一时的轻松和享受,但这种功利性的阅读方式追求知识性的目的正在减弱,而追求消遣和娱乐性的目的则更为强烈, 给广大高中生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少读名著或者不读名著,以至于阅读教学“立人”也在这种平庸化的趋势面前逐渐退化。总体来看, 高中文化名著阅读教学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阅读的功利化,围绕高考指挥棒的阅读使得文学名著阅读逐渐失去传承优秀文化这一本质功能;二是学生对语文学习认识产生的误区,与其平时花大量时间阅读名著文献,还不如考前突击名著复习指导资料;三是影视与网络娱乐性带来的冲击,进一步侵占了学生阅读名著的时间和空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中生疏远名著、减少阅读。

二、改善高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营造阅读氛围,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充满兴趣的学习活动也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面对多媒体带来的视觉体验冲击,如何提升学生对传统名著阅读的兴趣也迫在眉睫。在以往的名著阅读教学中,或者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来传授知识点,或者是放任学生自由阅读而不加管制,都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为此,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师也应着力为学生营造阅读名著的良好氛围,调动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和热情。如组织文学名著读书会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文学名著进行交流,在具体形式上可采用作品研讨会、名著朗诵会、 专题剪贴墙报等激发学生对文学名著的兴趣热情,着力营造一种适合文学名著阅读的氛围。当然,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提升更应融合到每一个教学细节,如在课程导入时不拘一格,在语言表达上要富有激情,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和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感受文学名著作品的艺术魅力。

(二)践行“生本理念”,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的背景下,高中名著阅读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也应逐步处理好“引导”和“讲授” 的关系[2],少一些讲授,多一些引导,结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因地制宜地加以引导,借助平时的交流有意识地掌握学生的阅读兴趣、 范围和困境,针对性地加以指导,提升学生自主阅读的效果。对于应该读什么,学校在适当引导的基础上更应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结合自身个性、能力以及环境对阅读题材和内容有所选择,最大限度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选择推荐一份阅读清单,根据学生兴趣特点组建若干阅读小组,制定阅读计划等,让学生在目标任务的指引下自发组织安排各项阅读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发现、讨论和申辩中张扬个性,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继而使各自的阅读更加深入。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素质教育也是尊重和发展个性的教育, 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审视阅读文本,提升阅读技能技巧

在高考应试指挥棒的影响下,对名著阅读的考察主要集中在历史人物的命运、时代背景以及其对社会生活的感悟等,而考察的重点也主要集中于各种经典的场景,对于特定情节的考察往往都可以借助考前临时突击的方式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广大学生自主阅读名著文献的热情,助长了投机取巧的心理。 为了有效破除这一尴尬,教师在布置制定阅读任务的同时,还应教会学生回答名著题的技能技巧,帮助学生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在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改善答题技巧。当然,面对新媒体工具带来的冲击,作为教学工作者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将各种电视、电影素材作为名著阅读的补充,但同时要看清后者艺术加工成份,如先看书,再看影视作品,或者要求学生归纳总结影视作品与原著的不同之处,进一步丰富名著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改善教学效果。

阅读文学名著,也是一个与历史人物的交流过程,既能促进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人文素养。作为高中语文老师,更应注重文学名著阅读对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积极破解高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不断优化改进教学工作。

摘要:经典名著之所以历久弥新,不仅在于其优美的文辞,更在于其深邃的思想,然而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冲击,高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面临一些困难。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就如何改进相关教学工作提出一些建议思考,旨在抛砖引玉,更好推进相关教学工作的开展。

教育名著-读书笔记 篇13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部书,就仿佛跟着作者进入到了教学中未知的“自我”领域进行一次旅行。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在一系列富有洞察力和说服力且充满激情的著作中,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教育与受教育者的理解。

帕克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中这样说: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很多教师非常热爱教学,但他们却时常遇到很多困难,并因此感到无助和恐惧。是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初上讲台时如履薄冰的紧张,辛苦的付出得不到相应回报时的烦恼,满腔的热忱得不到理解时的苦闷,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面前的无奈。有时,那热爱教育的心会怀疑、会动摇、会退缩。

作为一个教师,该如何在热爱教学的同时又不失勇气呢?这种勇气又来自哪里呢? 帕克以他的实践经验给出了我们答案:他提出了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技巧之外一个特殊的、不被人重视的领域——教师的内心。他指出了好老师与不好老师的区别:他认为,好老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而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学科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生。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学科和学生联合起来,也就是说,好的教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好老师形成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即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所在。帕克是这样生动地描述这种联合能力的:“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他进一步阐述,对热爱教学的教师来说,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很容易理解他的这种所谓的“联合力”,每一个教师,不论他优秀与否,肯定都过几节自己满意的课,这些成功的课是他把自身、学科和学生结合得最完美的。帕克认为:好的教学来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对优秀教学而言,解决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问题比技巧更重要。

作为教师,想要成长,想要做个好教师,该怎样才能找到自身、学科和学生的最佳结合点呢?以我对本书的理解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勤学习。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教学理论。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生活学习,向我们的学生学习。谈到向学生学习,许多老师可能会皱起眉头感叹:我们的学生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我们的学生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吗?当我们的学生坐在电脑前娴熟灵巧玩着游戏,嘴里唱着周杰伦的说唱词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有优于我们的能力。帕尔默的发现是:教师要让自己处于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变革之中。如果不学习,教师很快就会陷入不适应、不稳定、不平静的恐惧之中。正如《孙子兵法》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里的知己、知彼主要通过学习。

2)多钻研。

教师要钻研教材、教法、研究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在备课的时候,要把握教材的要求、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正如那些名师所说:一堂精彩的课,功夫在课外。例如,听名师于漪老师的课,可看出她的功夫全在课外,首先是修身、好学,而后是管理自己的课堂。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实践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帕尔默就是以他的导师为榜样,在漫长的实践中不断反思,寻找到一种与他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的。

3)保持心灵的开放。

帕尔默认为:对优秀教学而言,解决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比技巧更重要,作为教师,我们要成长,就必须作一些学术以外的事:交流内心生活。“今天我们怎样当教师?”——许多人都问过于漪这个问题。她的回答是,首先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于漪的这种人格的完美与帕尔默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应该是一致的。一个优秀的教师,他的心灵应该是开放的,他有勇气把他的一切展示给学生,包括他的思想、他的内心世界,他不仅在教学科,而是在教自己——即展示自己。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中有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帕克告诉我们,教师的威信、教师在课堂的那种泰然自若的定力,来自教师的内心。当教师唤回了自身的认同和自身的完整时,也就是他的人格趋于完美时,就有机会在学生们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和共鸣。因此,教师应该经常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这样我们才有资格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正如帕克所说:“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我们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

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你就是它的主人;如果你恨它,它就是你的主人。”愿我们都热爱自己的工作,愿我们都能找到教学的勇气、保持教学的勇气——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教学机智——教学智慧的意蕴》学习随笔

最近,读了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先生《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对其中教育条件的论述感受深刻。

是的,教育学是应该具备根本条件, 缺少了它们,教育生活就不可能了,至少是不可能成功了。

一、爱和关心孩子是教育学的条件

这是因为学生不是老师选择的,老师与学生的联系也不是血缘的那种关系,而是非常简单地,当孩子出现在教室里时老师与他相见。所以说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必须具备爱心,且这种爱心真是教育者的伟大之处。老师对学生的爱成了教育关系发展的先决条件,大凡一个爱学生的老师总是一个好老师,一个成功的老师。反之,一个不太爱学生的老师其教育生涯总是不成功的。

爱是教育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用心去爱每位学生是教师的职责,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教育是爱的事业,只有投入 “情”和“爱”,才会尽心尽力去帮助学生,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也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遵循“师爱为本”的思想,用爱心去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像春雨润物似的浸润、感染,关注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帮助他们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他们感悟生活,做有心人,从周围的人和事中汲取有用的养分,不断地完善自己。爱护每位学生,展现教师人格魅力是我们教师的工作原则。今天的孩子不缺少物质上的爱,缺少的是精神上的。而精神上的爱是那些爱呢?概括起来就是几种爱:

1、平等的爱;

2、理解的爱;

3、尊重的爱;

4、信任的爱;

5、民主的爱。如果我们做老师的做父母的都能经常不断的与孩子进行民主平等尊重信任这样的交往的话,那么我们的教育一定是服务型的而不是管理型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如果一个老师爱他的学生,师生感情好,那么老师表扬,学生认为是鼓励,老师批评,学生认为是爱护。如果一个教师不爱他的学生,师生关系紧张,那么表扬,学生认为是在哄人,批评,学生认为是在故意找岔、整人。

二、对学生的希望,信任是教育的条件

“我不会放弃对你的希望的,我知道你可以造就你自己的生活”。希望指的是那些给了我们对学生的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的耐心和忍耐,信念和信任。信任的希望激发了孩子,使他们能够对自己的发展和前途充满了自信。在我的教育实践中,因为信任而改变的学生数不胜数,一个学生偶而犯小错,老师对他说;”相信你会该好的,老师对你是信任的”,又是比严厉的训斥效果要好的多。

多年来的我深有体会:信任对师生是双向调节的,老师对学生信任,学生也会对老师信任。有据话说得好,信则灵,不信则无,所以说,给学生的希望,信任也就是给你自己的希望和信任。总之爱的教育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是一本大书。让我们用爱的实践来谱写教育职业生涯的亮丽乐章。

2008年10月

3、我的一点读书感言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有感

最近一段时间,每天晚上给自己一个目标,看10页的书,于是,每天坚持着。刚拿到这本《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我在想,必定是比较理论,比较枯燥的一本书,因为封面上写着,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但是,事情往往不是人所预料的那样。这本书非但不枯燥,不形式化,反而很有吸引力,因为,其中有大量的一手的经验,一手的案例,我深深被吸引了。

每天细读10页,每天在思考着,斟酌着,其中的一些新的理论,一些新的思想。我是一名三年内的新教师,记得刚踏上工作岗位之前,我对教育的所知几乎为零,但是,从一些教育的书籍和杂志上,也或多或少地了解到一些;但是,当真正地进入教育领域,我发现,现实与我所想的并非十分相同,甚至连相似可能也牵强。于是,我在刚开始产生了许多的疑惑,对孩子的一些行为也产生了好多疑问,脑子中突然多了许多的“为什么”;但是,有的“为什么”,我至今也没有找到答案,或者说找到解释这些现象的缘由。有了问题,作为教师,也应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现在想想,我当时对孩子出现的情况,我理解吗?我是责备他们的啊;我当时处理这种情况的方法对了吗?我苦思冥想,不得其解。于是,我在思考着:我是教育的智者吗?于是,按照书本,开始对照起来了------在《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的第七章中,它提到了教育机智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教育机智做什么?教育机智如何实现它的目的的?其中,教育机智是如何实现它的目的的-----这一节中,我按书上的内容,与自己进行了对照,由此也得到了一些想法:

一、机智通过言语来调和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最最直接的就数言语,也就是通过说话,谈话的方式,与别人进行心灵的碰撞。但是,看似平常的说话,它确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说话也需要艺术,因为声音可以是刺耳的或者温和的,高傲的湖者谦虚的,贬低的或者鼓励的,漠然的或者关心的,令人压抑的或者令人振奋的,尖酸的或者愉快的,让人躁动的或者令人镇静的。而且,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音质,音调的变化。因此,要想成为一名智者,必须能够熟练运用语言,并且注意说话的语音和语调。

由此,我想到了一件事情,上学期,我们班级里有个学生,回家作业老是催好几次还是没交,我有点火,于是提着嗓音,对他说:“***,你怎么老没带作业,是不是没做好啊?你到底打算怎么办?还要不要学这门课了---?”但是,他一言不发,只是低着头。后来我后悔这样处理,于是,过了两天,我又找了这名学生;我放低了声音,叫着他的名字:“***,老师一直想不明白,像你也算班中遵守纪律的学生,上课也比较认真,为什么作业老是交不上来呢?----” 他看着我:“老师,我记性不是很好,老是忘带,我尽量下次不忘记---”后来,他每天在一个小本子上记上回家作业,并前晚整理好书包,从此,他再也没迟交或不交作业,成绩也比以前进步了。

二、机智通过沉默来调和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中说:沉默上机智的最有利的调和剂之一。沉默也有许多种,有的是“沉默的谈话”,有的是沉默的力量起了不小的作用。想必年轻的老师或多或少都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在上课铃响起,走到教室门口,学生依然在讲话,依然在打闹,而没有静静地做在座位上,等待老师来上课。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有经验的老师,你可能就站在教室的门口,学生马上安静了;可恰恰我是一名年轻老师。于是,在前几次的时候,由于缺少经验,想啊,铃声想了,我就一定要走进教室,然后要上课了,可学生怎么喊也不安静下来。于是,急了,开始大喊安静,但是效果可想而知。但是,现在,我有了一件法宝——沉默。于是,我有心的进行训练学生。铃声响了,我并没有进教室,而是站在教室的门口,等都安静地坐好了,再走进教室。进了教室以后,也没有马上开始,而是沉默,然后环视教室,用

一、两分钟的沉默来压制学生兴奋的神经,从而保证一节课的遵守纪律,而且效果良好。俗话说“沉默是金”,我想“沉默似金”,教师的沉默有时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处理一些学生问题的时候,也可适当的沉默,不要马上处理。有的学生事后冷静下来,想想可能自己做得不对,可能会来主动承认错误,那么你也许有意外的收获。因此,在必要的时候要学会沉默。

机智还有许多的实现它目的的方法,但是,我牢记着,作为教师,应该做个教育的智者,做一个尊重孩子,爱护孩子的老师,为自己的学生着想的老师;教师的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而不是“狂风暴雨”,“雷电轰鸣”;因此,想做一个合格的甚至优秀的老师吗?那就努力让自己成为教育的智者,并为此而坚持不懈,孜孜不倦吧!

4、高效的英语课堂离不开机智教学

——读《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第八章有感

近日,我拜读了加拿大作家马克斯.范梅南所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第八章后,深有感触。

英语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个十分复杂的、互动的过程,受教师、学生、环境诸因素的影响,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因此,英语课堂教学机智在当今课改新课堂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英语教师要想拥有高效的英语课堂就必须拥有教学机智。

那么,什么是教学机智?教学机智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的能力;或在教学过程中面对意外发生的事情,敏感地洞察学生的思维,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学机智并非可望而不可及,只要我们掌握它的一般规律,利用科学的方法,沿着有效的途径,就不难处理好课堂偶发情况,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机智水准,创造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

教学机智主要体现在对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上。课堂上出现偶发事件有时候是难免的,教师要善于控制住自己的感情,抑制情绪,冷静对待,保持心理平衡,积极主动地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教学是异常复杂的劳动,难免有失误。以下是我在英语教学中积累的处理偶发事件的几种方法:

一、连接法

教师可以根据所发生的偶发事件,巧妙地联系上课内容,把学生注意力转移到上课内容上来。如课堂教学中天气骤然变化,学校附近燃放鞭炮„„这些情况的发生,无疑会分散或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把它们联系到英语上来,或是表达有关的句型,或是询问有关的单词,或开展一个小小的讨论。如天突然下起了大雨,可问学生:What’s the weather like now? 学生会答到:It’s rainy./It’s raining heavily now.这时教师可以马上呈现: It’s a heavy rain.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倾盆大雨)。这样不仅没有使教学受到影响,还能使得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来讨论这个问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阻断法

偶发事件如果与上课内容无关,如不及时制止,会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教师应采用玩笑、幽默、警语故事等阻止其发展下去或直接阻断其发展。如:教师正好讲到“What are you doing?”这个句型时,看到班里有的同学在说话可过去提问他/她:“What are you doing?”如此一来说话的学生也就明白自己不对了。

三、因势利导法

有些偶发事件虽与课堂内容无关,但教师可以肯定其积极的一面,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如在学习“穿越go through”这一词组时,学生总是会把他through 写成thought(think的过去时)或though(虽然)。这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把这几个单词进行逐一比较并分别举例,让学生搞清楚其中的不同。这样,以后就会大大减少错误的再次出现了。所谓“因势利导”其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当然,这些只能解决表面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问题,就必须精心设计自己的每一环节,课前准备要充分,交待清楚自己的每一步骤,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变化教学活动,变化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好学心。教师要形成“面向全体,不放弃每一个”的教育观。老师应鼓励每个学生在最大面的参与活动。另外,教师还要注意所有学生的学习反应,要对作答学生进行观察与检查,并注意未作答学生,以避免他们的游离,同时还要检查学生的个别反应,接纳冷落者。

总之,教学机智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它深深地植根于教师平时艰苦的多方面修养的沃土之中的,它也是教师在进行创新教学过程中所特有的心理品质,这种品质往往可以成为点燃创新教学的思维火花。要想创造出高效的英语课堂,我们除了对教材高度稔熟、对学生充分了解、对知识有科学的态度和对学生有真挚的感情外,还必须灵活自如地驾驭课堂,巧用、善用教学机智!

5、鼓起教学的勇气

十几年前当我刚刚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时候,我天真地以为教学是教师单方面的事情,只要做教师的我认认真真地去教了,学生也就能认认真真地掌握我所教给他们的知识。可事实是学生根本不买我的帐。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地我明白了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方的事情。教师是每堂课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情感是教学的辅助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已经是我一个十几年教龄的教师对教学的领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了。

有幸读了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后,我再次明白了:与一个三十年教龄的老教师相比,我的认识又是那样的肤浅。教学其实不仅需要智能的教学方法——人们如何获知和学习的概念、有关学生和学科本质的概念,以及这些概念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也需要情感的教学——它既可以增多也减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它更需要精神的教学——它是一种对生命的爱和对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对教学工作的渴望。帕尔默对教学的认识才是真正地达到了至高的境界。正是这一份至高的精神境界和教学的勇气,鼓舞着帕尔默阐述了自己三十年的教学的真实的心路历程。他剖析了自己一生作为一名教师所经历的所有的心理活动过程。

当前的社会抨击教师成了最时尚的话题,范跑跑事件、体罚学生、有偿家教等等。人人都可以对教育指指点点,说东道西,且掷地有声。原因很简单,你是教师,你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你要为人师表。但是教师也是一个凡人,他们也医治不了谁也不知如何医治的社会弊病。对于这样的环境,我们做教师的更需要具备帕尔默样的精神勇气。勇于剖析自己的教学,剖析自己的心理过程,在不断的剖析中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洗礼,在不断的洗礼中进步。

今天我能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也是在这份勇气的鼓舞下迈出的第一步,我相信有了这份勇气,我能够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沉稳,我也相信有了这份教学的勇气就会有教学的奇迹出现。

6、教师的自身魅力价值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的“教师的心灵”这一章节,我很是佩服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当与学生面对面的进行交流时,教师应充分认识并挖掘自我意识,应充分施展自己的人格魅力,其中之一就是感召力。

感召力亦称“领袖气质,它是指个人具有的一种人格特质,尤指那种神圣的、鼓舞人心的、能预见未来、创造奇迹的天才气质,具有这种气质的人对别人具有吸引力并受到拥护。一个人的感召力可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语言的魅力,正直的魅力,微笑的魅力,对人真诚的魅力,出谋划策的魅力,做事雷厉风行的魅力,做事不拘小节的魅力。

我之所以很推崇教师自身魅力的价值,是在于今天我们教育的特性所决定的。在教育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的各方面的素质的要求背上升了相当高的要求:比如要求老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求老师走进学生的心灵,蹲下身子看学生;要求老师表扬学生要恰到好处;要求老师批评掌握分寸;要求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错误等等,因此教师只具有高超的专业业务水平是不够的,更要有一颗对学生处处充满着人文关的心,努力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打动和感染学生,和学生成为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

作为一名在一线工作的英语教师,我知道很多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不喜欢,而且也有很强的叛逆心理,所以我们教师在授课时尽量做到语言要规范,要有情感性,要有激励性;在课下应当尊重信任学生,这样才能以情营情、以情促知,师生情感互动,心灵沟通。教师应当有像大海般的胸怀去包容学生的错误,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多一份宽容与理解、尊重和信任,尽可能为其排忧解难,充分展示自身的魅力,用广博的爱心,赢得学生的敬重,这样,学生自然“亲其师”而“信其道”了。

最近通过阅读《当代教育学》后,让我受到了一些启发,下面我就总结一下我自己的感受。我认为老师要想把认真准备的课在讲课中得到完全的实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有几个方面要满足:一是要目标明确。就是指上课时老师明白这堂课要让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些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在一节课上,师生的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进行,教师上课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时插科打浑,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有时把内容引申出去,涉及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以外的某些知识,甚至有相当广度,只要是有利于目标的完成,都是可以的。但是,漫无目的地讲故事、做游戏、炫燿知识、东拉西扯,做那些与实现目标无关的事,应予以否定,对学生也同样,教师要及时发觉并纠正学生努力完成任务。二要内容正确,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应该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教师就要及时予以纠正,学生心目中的教师往往是崇高的、万能的,他们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对待学生的疑问应持谦虚、认真、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轻易作出没有把握的回答。教师的

上一篇:关于国有企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思考下一篇:湘潭大学通识教育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