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反思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反思(精选10篇)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反思 篇1

钟表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时间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学生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就感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一年级的学生在学前教育时,就初步认识了钟面,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也并不陌生。

设计课时,在研究了教材后,我希望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表现”的特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数学问题,并在动手实践之时掌握钟面特征和整点的标准,使原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伴随着这种求知的过程,使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学会广汲博纳,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学会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积极表现的机会,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带的小钟上拨出自己喜欢的时刻,同桌互相检查,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分类,再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比较,最后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主动生成了他们自已的数学知识。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反思 篇2

前些天, 笔者听了的一节公开课, 授课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第一节课.一上课, 授课教师就很快使用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就进入了“7.1.1有序数对”之概念教学.我很诧异, 授课教师忽略了这新章节的第一节课的引言部分.那么, 新章节的引言该如何处理呢?

二、教学实践与反思

恰巧的是, 笔者前两天刚讲授过这节课, 在备课的时候, 纠结了许久.要么就是采用类似这位授课教师的处理方式, 很快用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就进入了“7.1.1有序数对”之概念教学;要么在“章头” (平面直角坐标系) 好好磨一磨, 重视这新章节的第一节课———引言的教学.经过自己反复备课, 上课之后, 反思如下.

一方面, 每一章的第一节课 (以下称“章头课”) 至关重要, 因为“章头课”的全局性很重要, 需要教师带领全班学生去感悟这新的一章要学习什么, 为什么要学这些;这一章的核心是什么,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具有帮助学生建构统领全章的作用.教师如何组织和引导?干脆就让大家翻开课本, 阅读课本第63页的这段文字.笔者认为, 这段文字和标题并不是摆设, 不是毫无意义的, 其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笔者的做法是:带领全班学生授课一边阅读, 一边用问题提醒大家:这章叫什么? (平面直角坐标系) 通过问题“为什么要学习这章”“这章有什么重要性”激起全班学生的质疑与思考, 必要时还要领着大家一起朗读, 激起感悟.山东省高密市曙光中学任得宝老师所言:“文字平铺在纸上, 既无色彩又无动感, 可是经过老师的一读一点, 文字便从纸上立了起来, 学生便看到了生活的本来样子:花儿开了, 人物活了, 海中涌动着波涛, 风里鼓荡这清香.”

笔者认为, 这章头“平面直角坐标系”七个字, 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教师使用提示性问题启发学生.

例如, 问题1:这七字有没有哪些字熟悉的, 相应的概念是什么? (坐标, 这在学习数轴的时候就有这个概念.)

问题2:请大家回忆一下, “坐标”在哪个章节学习过?如何定义“坐标”? (在学习有理数的时候,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其坐标)

问题3:还学习了数轴的哪三要素? (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问题4:大家想想看, 为何又要在“坐标”后面加上一个“系”字呢?“坐标系”是什么意思呢?“系”, 可以理解成“体系”.要组成一个“坐标系”, 坐标的数量就不止一个了.到底是要几条数轴才构成这里的体系呢?在后面的学习我们就知道了.

问题5:再来看看这七个字中的“直角”二字, 我们在哪里学习了? (直角表示两条直线或线段相交的特殊情况, 90°的角称为直角) , 在这里到底要求什么构成直角?再思考:既然这里要学习直角的情况, 那是不是还有不是直角的情况呢?

问题6:最后看看这七个字中的“平面”二字是什么意思?既然这有学习“平面”, 那是不是还有非平面, 即立体空间的情况呢? (其实是有的, 三维的情况就是空间直角坐标系了, 还有更多维的情况)

我通过设计以上这些问题, 引导学生在这章的学习中渐渐清晰、明了起来, 引导学生发散性地思考, 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结语

引言课对于每一新的章节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切忌直接翻过各章引言进入第一小节的学习.如何上好引言课?笔者总结如下.

1. 引“全”

对于每一章节的“全貌”在引言部分就有刻画.因此在引言课的教学就需要引导学生描绘一下全章的容貌, 感受一下要学习什么内容.

2. 引“法”

数学中的许多知识是相互关联的, 尤其是在学习方法方面更是有相互联系的.例如, 在人教版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引言教学中, 需要介绍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学习方法, 类比等式和方程的学习, 从定义、不等式的性质、解法和应用几个方面学习.本章最重要的是类比的学习方法, 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等式与方程的学习过程———定义, 等式性质, 解法和应用.为学生学习新的一章指引方向, 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3. 引“源”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反思 篇3

轴对称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密切数学与生活联系的主要内容。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形很多。教材通过立交桥、交通标志、天安门、剪纸(窗花)等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的共同特征,再做剪纸实验,然后揭示轴对称图形;而关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关键点是让学生理解这是两个图形之间的一种位置关系,即两个图形沿某条直线折叠后能够重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研究、发现、归纳、比较、运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这对今后学习数学是有帮助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定義;

2.能辨别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能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3.了解轴对称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实践能力,并让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增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轴及轴对称的性质。

教学难点: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及轴对称的性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剪刀和彩纸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欣赏图片,将生活中的对称美牵引到数学中来(先不提轴对称现象)

教师:我们生活在图形的世界中,利用图形的某种特征我们想象和创造了许多美丽的事物。(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飞机、窗花、蝴蝶、交通标志、天安门等图片)

问: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你能再举出几个生活中具有类似(对称)的物体,并与同桌交流吗?

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一)轴对称图形

1.做一做:老师把一张长方形的彩纸对折,折痕处不要完全剪短(先对折,再多次对折得出不同的图案),想一想,展开后会是一个什么图形?(教师多演示几遍)

2.结合先前观看的图片,请大家想一想: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提出对称现象)

3.前后或同方同学议一议:再引导学生归纳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归纳: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对折),直线两旁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练习:

试一试: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吗?如果是,指出它的对称轴。

(二)轴对称

1.出示教材第59页图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讨论: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你能概括出来吗?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共同总结每对图形所具有的特征,学生可能发现:沿某条直线对折,两个图形就能够重合。

2.教师加以引导总结归纳出轴对称的概念: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如果能够和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3.练习

(1)找出26个大写英文字母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2)小明站在镜子前,从镜子中看到对面墙上挂着的电子表,其读数如图所示,则电子表的实际时刻是多少?

(三)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图形的性质特征

观察、类比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特点,引导学生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进行讨论交流,加深

理解。

1.思考: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吗?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全等吗?这两个图形对称吗?

学生归纳: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这两个图形全等,并且也是成轴对称的。

2.轴对称图形和关于直线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

区别:轴对称是说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而轴对称图形是说一个具有特殊性的图形。

联系: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和轴对称图形都有一条直线,都沿这条直线折叠重合;如果把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部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就是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反过来,如果将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60页练习题。

四、归纳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3)你能准确判断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它的对称轴吗?

五、作业

1.收集和整理生活中有关轴对称的图片,课余时间进行交流,发现生活中的对称美;

2.教材第64页习题1、2、3。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反思 篇4

通过《比一比》这一节课,我对这节课进行课后反思,对该课进行了重新认识,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学反思。

《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本课的理念,把学生以往对万以内大数的比较方法分散的、不规范的感性认识作为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上升到科学的、规范的理性认识,并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并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

1.让课堂充满情趣

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对所学内容产生的浓厚兴趣,教学反思《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导入新课时,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森林游戏为活动背景,可爱的小动物们为活动主角,学生以小动物的身份自然地加入到游戏中,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探索空间,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活动动机。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生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在小动物们的翻牌游戏过程中,学生兴趣高昂,跃跃欲试,这时分四人小组也进行同样地翻牌游戏,让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上了一个台阶,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2.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发展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数学教学已不再是教师简单地展示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和创造等活动的过程。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探索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实实在在的探究空间,小动物们为了完成自身的任务,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断主动探索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反思 篇5

xiaoxue.xuekeedu.com

我在学校上了一节《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公开课,在上这节课之前我认真的对教材进行了研读,又查阅了相关的资料确立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1.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教材对这节课的编写是按三个层次来安排的:一是给出条件问题完备的应用问题,借助情景让学生理解意义进行计算;二是给出明确的信息、数据,由学生提出问题后,理解意义进行计算;三是由学生自己收集背景材料中的数学信息,自己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课一开始,我设计了小精灵邀请大家做游戏的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新课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课中我根据“男生有6人,女生有8人”设计了猜一猜小精灵会给大家提什么问题,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对做一做的引入也设计了到动物园参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最后,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延伸。观察家里的物品,给爸爸妈妈或是好朋友提个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小组合作中,大部分孩子都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从而对根据已知条件条件提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在学生解决了三个游戏中的数学问题,进一步感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后,通过媒体显示相关数学信息,再引导学生观察整个画面,选择有用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更加明确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掌握如何根据特定的情景,提出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整个探究阶段,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直观作用,选取了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和活动场面,创设了逼真的情境,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在图文声并茂,静观和动态结合的情境中,呈现公园情景图,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扶—半扶半放—放”的原则,依照“整

xiaoxue.xuekeedu.com

体——局部——整体”的观察顺序,让学生从图中众多的信息中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逐步感知解决一个问题应具备的条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从而获得数学知识和广泛的活动经验。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反思 篇6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索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及分数连乘的计算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3.结合计算和解题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仔细计算、认真检查和及时验算的良好习惯。

.通过教学活动,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分数乘法包括“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这两部分内容。先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通过具体例子,知道一个数乘分数不能再用整数乘法的意义来解释,需要扩展乘法的意义。然后教学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要与分数乘法的意义紧密联系起来。最后着重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时,也要紧密结合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突出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为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做好准备。

2.教学分数乘法的计算时,应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计算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有着丰富的现实背景。老师要立足现实基础,把计算问题还原到需要通过分数乘法计算解决的现实问题中去,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会到学习计算的必要性。

3.抓住本单元的知识重点,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算理和算法。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是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在学习分数乘分数时,老师可以用折纸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算理与算法,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展示操作方法—老师演示—学生联想操作过程,尝试计算—小组讨论,归纳算法—概括计算方法”的过程来完成对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理解以及算法的探索。

4.练习的内容和形式要有新意、有深度,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思考性,学生不仅要算,而且还要想,使学生在思考中计算。

富于趣味性。

体现教育性。

乘法„„„„„„„„„„„„„„„„„„„„„„„„„„„„„..5课时

2解

问题„„„„„„„„„„„„„„„„„„„„„„„„„„„„„.2课时

复习„„„„„„„„„„„„„„„„„„„„„„„„„„„„„...2课时

分数乘整数

教材第2、第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1、第2题。

.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先约分再相乘”的方法正确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

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正确计算。

难点:运用“先约分再相乘”的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实物投影。

.求5个12是多少。

用加法算:12+12+12+12+12=60

用乘法算:12×5=60

提问:12×5这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2.计算。

提问:

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计算?

3.小结。

老师:整数乘法的意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同分母分数的加法计算法则:分子相加的和作分子,分母不变。

.出示例1。

用加法计算。

提问:这里为什么用乘法?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出示例2。

展示学生的做法,让他们分别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归纳总结。

老师:这一道题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解法,观察一下它们有没有什么相同点。

学生发现: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没有变化。

提问:哪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

老师强调: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这样比较简便,不易出错。

3.练习。

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的第1题。

要求学生说清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的第2题。

要求学生写出计算过程,在订正时叙述过程,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1题。

要求学生讲清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再直接口算出结果。

加强计算方法的对比,可以请计算快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口算方法,进一步强化“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

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2题。

独立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先在正方形中涂出2个,再算一算涂色部分一共占这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2.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3.×3==

思维训练

教材习题

教材第2页做一做

.学生对整数乘法和分数加法已有一定的经验,可以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2.学生在刚学习分数乘法时可能会有时想不到先约分,老师应该强调这一点。

3.学生不太习惯借助线段图理解运算,要引导学生体验数形结合思想的意义。

这部分内容是在已学的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只是这里变成了分数。因此,教材通过“吃蛋糕”这一情境来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学习。通过分数加法来进一步学习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已学过整数乘法的意义,约分和分数加法计算。学生可以利用分数加法推导出分数乘整数时只需把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在刚学习分数乘法时可能会有时想不到先约分,所以老师在教学时,还要强调这方面的内容。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直观地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在教学中突出知识是可以迁移的,沟通加法和乘法间的内在联系。

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和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虽然分数乘整数和整数乘整数的计算意义完全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但是计算的方法却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即为什么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为分子,分母不变的道理。

分数乘分数

教材第3、第4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3~6题。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审题认真、书写工整的好习惯。

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练习题投影片,每人准备一张形状规则的纸。

.口算。

2.口头出题列式。

强调: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要用乘法计算。

.出示例3。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老师:通过读题,请你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提问:通过找已知条件和问题,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公顷是这块地的总面积,种土豆的面积占这块地的,种玉米的面积占,问题是求种土豆和种玉米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公顷。

2.确定方法。

提问: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学生:用乘法计算,因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用这个数乘分数。

学生动手折纸。

老师:涂色部分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追问:你是怎么算的?

质疑:分数乘分数应该怎样计算?

归纳:分数乘分数,用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子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

4.练习。

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3题。

老师要求学生写出计算过程,并指导书写。

投影展示学生的书写过程,集体订正。

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4题。

学生写完后,要求他们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5题。

这是应用题,要强调书写的规范性。

.口算下面各题。

教材习题

教材第4页做一做

.学生已经了解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算理。

3.学生容易把分数加法与分数乘法的计算混淆,要帮助学生区分。

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是分数乘整数意义的扩展,且计算算理较难理解,所以这部分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记住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不困难,但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算理,尤其是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要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基础,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和推理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去理解算理,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和推理等能力。另外,学生可能会把分数加法与分数乘法的计算混淆,要通过判断、改错和对比练习等形式帮助学生区分,使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分数乘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借助问题情境将已有的知识迁移。

学生已经理解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应该让他们通过知识迁移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通过直观操作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归纳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培养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思考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

2.利用直观操作的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分数的算理形成的过程,并归纳出算理。

先约分再计算结果的分数乘法

教材第5页的内容、练习一的第7~13题,第8页例5。

.通过学习,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加深对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理解。

2.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正确掌握分数和整数相乘的约分方法,灵活计算。

口算卡,练习题投影片。

1.说出下面各算式的意义。

.揭示课题。

老师:我们已经会计算分数乘分数了,而整数也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假分数,所以我们也可以用分数乘分数的法则来计算分数乘整数的算式。

板书课题:分数乘整数的约分方法

2.出示例4。

明确题意。

请学生读题,并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理解题意。

少千米,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学生甲:应该用乘法计算。因为是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生乙: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用乘法计算。

老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这道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有的同学想到了分数乘法的意义,有的同学想到了“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真的很棒。

学生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计算。

提问:怎样计算更加简便?

明确: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乘。

分析错因。

提问:为什么第三种答案与其他两种不同呢?错在哪里?

学生自由发言。

追问:分数和整数相乘怎样约分?

小结:因为整数都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乘分数的法则也适用于分数乘整数。

3.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学生可以先说意义再计算,集体订正答案时,请学生说出计算方法。

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7题。

老师对掌握程度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引导学生找出当一个数分别乘一个比1大的数、比1小的数和等于1的数时,积与第一个因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完成教材第6页练习一的第8~1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答案。

4.出示例5。

明确题意。

请学生读题,并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探究算法。

老师:我们已经学会分数乘分数、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那么分数乘小数怎么算呢?

板书: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1:可以把2.1转成分数进行计算。

.在○里填上“>”“<”或“=”。

.先计算下面各题,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分数乘整数的约分方法

分数乘分数的简便算法是先约分,后计算,计算结果必须是最简分数。

运用约分对分数乘分数进行简便运算时,约分后分子和分母必须只有公因数1,计

算后的结果才是最简分数。

分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计算小数乘分数时,可以把小数转化成分数进行计算,即分子与分子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然后约分就可以了;也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按照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进

行计算;在计算小数乘分数时,如果小数能和分数的分母约分,可以先约分再计算,这

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学生已经了解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分数乘小数的意义。

2.学生还不习惯分数乘法先约分再乘。

3.有些学生不清楚整数该与分数的分子还是分母约分。

本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分数乘法在乘的过程中的简便的书写格式。教材一方面把分数乘法的两种形式集中呈现,加强它们之间的对比和联系,一方面提出分数和整数相乘怎样约分的问题,让学生知道除了像例4那样进行约分,也可以把分数的分母与整数直接约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

.加强两种形式的乘法的对比练习。

学生已经理解了分数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意义,通过对比练习可以找到两种形式的乘法之间的联系。

2.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的约分过程,想一想与例2的约分形式有什么不同。特别要注意提醒学生要先观察能否约分,并且注意提醒他们不能把整数与分数的分子约分。

分数混合运算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应用到分数乘法

教材第8、第9页的内容及练习二的第6题。

.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能正确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和简算能力。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能认真计算。

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正确进行分数乘法的简算。

练习题投影片。

.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7×3+5×8 25× ×4 42+26×17 147÷7×21 28+28÷7

老师: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尝试练习。

出示例6。

.知识铺垫。

老师: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请你们说一说,怎样来求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1:我用“×2”来求。

学生2:我用“长×2+宽×2”来求。

学生3:我把四条边直接相加来求。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公式。

根据公式列出算式并求解。

提问:从上面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互相交流。

2.归纳小结。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用字母表示乘法运算定律。

提问:如何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运算定律,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忆,老师板书: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c=a

乘法分配律:c=ac+bc

4.运用定律,解决问题。

老师:应用乘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出示例7。

.引导观察。

老师:仔细观察题中的数和运算符号有什么特点,怎样使计算简便一些?

学生审题,思考运用哪个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2.学生尝试计算。

提问:想一想简算的依据是什么。

3.练习。

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说一说运用了什么定律。

提问:可以把87分解成什么?

这样转化后可以运用哪个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如果班里学生水平较高,可以让做出这道题的同学进行讲解,老师适时给予评价。

.填空。

根据

根据

课堂作业新设计

分数乘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c=a

乘法分配律:c=ac+bc

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整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没有括号的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等相关知识。

2.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这一点应该鼓励,并对做得好的同学适当给予表扬。

本部分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教材首先说明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相同。在此基础上安排两个例题。例6结合具体计算,说明乘法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运算中的应用。例7通过观察计算得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分数乘法也适用”。“做一做”安排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学生已经学习了,但掌握不是很牢固,所以课前复习和回顾对本节课的学习非常重要。

新课教学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由整数乘法推广到小数乘法引入,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组织学生猜想:能否推广到分数乘法。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发表观点后,引导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来验证猜想,开放了教学的时空。学生的思路突破了教材的束缚,使学习数学的过程真正成为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第二层次为例题教学。从个体的尝试,到小组间交流,再到全班汇报,步步为营,层层递进,始终紧扣“简算时,运用了什么定律”展开。实践自己探究出的新知,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独立解题后再交流,使小组合作落到实处,也进一步扩充了课堂教学的信息渠道。

巩固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及简算

教材第10~12页练习二的第3~17题。

.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熟练地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及灵活性。

3.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能正确灵活地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练习题投影片。

错例剖析。老师出示下面3道题。

学生认真审题后,说一说以上3道题哪些做得不对,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基本练习。

完成教材第10页练习二的第6题。

老师可以留出5分钟~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请学生说清自己进行简便计算的依据,并指出关键步骤。

老师强调:当算式中含有不同级的运算时,要按顺序计算。

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的第10题。

老师先指导学生观察每道题的特点,再挑出可以简算的题目。

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

完成教材第10页练习二的第5题。

学生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最后改错。

2.综合练习。

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的第8题。

这道题学生可能会用不同方法解答,老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学生说出思路时,老师要给予积极评价。

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二的第9题。

这道题是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考查,计算后集体订正。

完成教材第12页练习二的第14题。

指导学生先找出已知条件,再计算。

学生做题之前可以先说明思路,再用不同方法解答。

.说出下面各算式的意义并口算出结果。

.在○里填上“>”“<”或“=”。

思维训练

.< < = < < <

2.B B A A

分数连乘应用题

教材第13、14页的内容及练习四第1~3题。

.使学生学会分析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会应用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

重点:掌握分数连乘的计算方法,突出一次计算。

难点:会解答用分数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

练习题投影片。

.说出下面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学生同桌讨论,集体订正。

.出示例8。

多少平方米?

学生读题,明确题意。

2.指导学生折纸或画图。

提问:怎样用画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提问:要求红萝卜地的面积,就要知道哪个量?

萝卜地的面积和哪个量有关系?

用下面的图来表示数量关系:

3.列式解答。

提问:根据以上分析,这道题应该怎样解答?

提问:怎样列综合算式解答?

根据综合算式,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分别求的是什么,每一步分别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强调:分数连乘不必像整数、小数连乘那样,逐次计算,可以一次计算,遇到整数和分数相乘,要用整数与分数的分母约分,不能约分的直接与分数的分子相乘。

4.练习。

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三的第1、第2题。

学生做完后,要说明每一步表示的意义,每一步都是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

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三的第3题。

.计算下面各题。

光。小聪、小明和小智三人谁喝到的果汁多?为什么?

课堂作业新设计

教材习题

教材第14页做一做

“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材第14页的内容及练习三的第4~7题。

.使学生会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

2.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解答这类应用题的熟练程度。

掌握分析方法,正确熟练地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题投影片。

.把计算结果相等的算式连起来。

如果学生没有理解,老师可以启发。

问题是求谁每分钟心跳的次数?

3.用线段图来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

老师:观察线段图,你能想到解决的方法吗?

学生1:我可以先求出婴儿每分钟比青少年多跳的次数,然后加上青少年心跳的次数即为所求。

学生2:我可以先求出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是青少年的几分之几,然后乘青少年心跳的次数即为所求。

老师:根据两位同学的描述,板书解答过程。

=135

答:婴儿每分钟心跳135次。

4.小组合作,总结已知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几分之几,求这个数量是多少的解题方法。

汇报:单位“1”的量+单位“1”的量×另一个数量比单位“1”多的几分之几=另一个数量。

单位“1”的量×=另一个数量。

5.练习。

完成教材第15页的“做一做”。

完成教材第16页练习三的第4~7题。

.根据题意,把相对应的数量用线连起来。

2.分析数量关系。

练习三

“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已知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几分之几,求这个数量的解题方法:

单位“1”的量+单位“1”的量×另一个数量比单位“1”多的几分之几=另一个数量。

单位“1”的量×=另一个数量。

解决这类问题时要注意当多个单位“1”出现时,一定要找准所给分率以哪个量为单位“1”,做到正确对应。

.有部分学生不知道把哪一个数量看作单位“1”。

2.利用线段图可以引导学生直观地分析和理解数量关系,应该多采用。

本节课仍然学习解决较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例9与例8不同在于它不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比较,而是两个数量的比较关系,即已知一个数量比另一个数量多几分之几,求这个数量。解答方法和思路与例8相同,但因为是两个数量间的比较,要区分出把哪一个数量看作单位“1”,理解上相对难一些。

=800+300

=1100

答:今年生产拖拉机1100台。

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材第17页的内容及练习四的第1~3题。

.复习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的推广和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2.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分数乘法的熟练程度和灵活计算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及良好的审题习惯。

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提高灵活计算的能力。

口算卡,投影片。

.口算。

提问:以上几道题有的是整数乘分数,有的是分数乘分数,都可以看成是一个数乘分数,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分别说出以上几道题的意义。

让学生看教材第17页的第3题,指名读题目要求。

提问:为了计算简便,在分数乘法中应该先做什么?

提问:这道题中,有一个因数是整数,约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请全班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各题。

提问:我们学过哪些乘法运算定律?它们在分数乘法中适用吗?

全班同学完成教材第17页的第2题,老师检查巡视。

课上练习,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四的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审题,在练习本上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着重说一说在进行简便运算时运用了什么定律。

直接写出得数。

教材习题

整理和复习

复习分数乘法的应用题

教材第18页的第4、第5题。

.通过复习分数乘法的应用题,进一步加深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意义的理解。

2.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熟练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练习题投影片。

.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四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在练习本上解答。老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数量关系式,并讲一讲是怎样分析的,在计算中把什么数量看作单位“1”。

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解,进一步强调在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时,一定要找准单位“1”。因为分数乘法应用题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计算的,求哪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就要把那个数量看作单位“1”。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时,更要注意每一步是把什么数量看作单位“1”,在两步计算中的单位“1”可能是不同的。

2.完成教材第18页练习四的第5题。

先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析解答的,集体订正。

.投影出示。

指名学生口述已知条件和问题。

学生思考,口答列式。

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

2.出示练习。

提问: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口述条件和问题,并列式解答。

.填空。

2.c A

思维训练

教材习题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反思 篇7

1援采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识9个生字, 书写4个生字。

2援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成语, 体会其中的韵律感。

3援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 了解这些成语的大意, 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 学习生字, 书写生字。

2. 了解成语大意并积累背诵。

【教学难点】

了解字义, 了解成语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初次见面, 吴老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吧。

生:好!

(师播放PPT, 讲《坐井观天》的故事。)

二、学习生字“窥、障、泰”

师:小朋友, 你们说, 青蛙弄错了吗?

生:弄错了。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青蛙待在井里, 它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

师:是啊, 就像鸟儿说的那样, 天还———

生:大得很哪!

师: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题目吗?

生:坐井观天。

师:“坐井观天”是个成语, 像这样的成语,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 请看——— (课件出示:管中窥豹bào)

师:谁来读?

(师指名读, 全班齐读。)

师:“豹”是“豹子”的“豹”, (出示豹子的照片) 见过豹子吗?

生:见过。

师:在哪儿见过?

生:在动物园里见过。

生:我在电视里见过。

师:豹子是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 古人就是根据豹子的样子造出了“豹”字。 (出示甲骨文) 哪里比较像?

生:豹子张着大嘴, 身体上有一圈一圈的纹, 还有爪子和尾巴。

师:对, 古人就是用这样一幅简单的图画来表示“豹”。后来, 简化为, 人们又在它的右边加上一个表声的部件, 使这个字变成了形声字, 现在楷书写成“豹”。记住这个字了吗?

生:记住了。

师:一起读一读这个成语。

生:管中窥豹。

师:“窥”是“看”的意思, 请你根据字形猜一猜, “窥”是怎样看呢?

生:“窥”就是往小里看。

师:不是“往小里看”, 是看到的面比较小而已。“窥”字的部首是———

生:穴宝盖。

师:“穴”表示什么?

生:就是与“洞”有关系。

生:就是“孔隙”的意思。

师:对, “窥”就是从小孔中偷偷地看。那“管中窥豹”能看到什么呢?别急, 老师这里有一根管子 (师拿出一细管) , 哪个小朋友窥一窥, 看看能窥到什么。 (课件出示一张完整豹图, 指名学生管中窥豹。)

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豹子的尾巴。

生:我看到了豹子身体的斑纹。

生:我看到了豹子的头。

师:你们看, 这些同学管中窥豹都只看到了豹子身体的一部分, 却看不到豹子的全部。管中窥豹就是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 看到的不全面。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成语吧!

生:管中窥豹。

师:再来读读这两个成语——— (出示:一叶障zhàng目不见泰tài山)

(生读)

师:“障”是“障碍”的“障”, “路障”的“障”, “屏障”的“障”。请猜猜看, “障”是什么意思呢?

生:“障”应该是“挡住”的意思。

师:是的。我们以前学过左耳旁, 还记得左耳旁表示什么吗?

生:左耳旁表示山。

师:像山一样隆起的地方能隔开、阻挡, 所以“障”有阻挡、遮蔽的意思。你们看, “一叶障目” (用一片叶子演示“一叶障目”) 会怎样?

生: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生:就连泰山也看不见了。

师:是的。泰山, 是我国的一座名山, 有谁去过吗?说说看。

生:泰山特别高, 我们下来的时候都看见云了。

师:泰山高耸入云, 气势壮美。但如果一叶障目, 就是高大的泰山———

生:也看不见了。

师:是的。那你又怎样记住“泰”字呢?

生:我们学校是“景泰小学”, 就有这个“泰”字。

师:你看, 原来同学们天天和“泰”字见面呢!

生:老师, 我把“春”字下面的“日”换成下面那部分 (指‘氺’) , 就是“泰”了。

师:“下面那部分”是什么字?

生:好像是“水”。

师:就是“水”。你们看, 古时候“水”字是这样写的 (板书:) , 共有几笔呀?

生:五笔。

师:是的, 后来单独成字, 我们把“水”字左边两笔写成横撇, 变成了一笔, 右边变成了撇、捺。有人把刚才这位同学记忆“泰”字的方法编成了一首小儿歌, 我们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儿歌)

生:春日去, 雨水来。民安康, 国安泰。

师:这首儿歌不但帮我们记住“泰”的字形, 还告诉我们“泰”有安定、安稳的意思。“景泰小学”多么吉祥的名字呀!再来读一读这几个成语吧。

(生读)

师:去掉拼音还会读吗?

(生再读)

师:把这些生字放到句子中, 还认识吗?

(师课件出示下面的句子, 自由读, 指名读。)

从竹管中看豹子, 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斑纹;坐在井里只能看到一小块天空;一片小小的树叶障蔽眼睛, 就连高大的泰山也看不见了。

师:读得真好!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句子就是那几个成语的意思。

师:是的。同学们, 成语是我国汉语宝库中的精华, 语言简洁, 但意义深刻。今天要学习的“识字4”就是由成语组成的。刚刚我们学习的几个成语, 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让我们借助拼音, 把课文读一读, 认识更多的成语吧。

三、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师:请大家借助拼音, 自己读一读课文, 遇到不好读的字可以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书)

师:能读吗?让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课文)

师:文中还有几个生字, 请同学们读读下面的成语, 读准字音。

(师课件出示下面的成语, 指名学生读, 其他学生跟读。)

师: (去掉拼音) 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

生:会读。

师: (把课件中的成语打乱排列顺序) 把这几个成语调换位置还会读吗?

生:会。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

师:这些成语读起来朗朗上口, 放在一起还很押韵, 像一首诗一样。让我们把这些成语放到全文中再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听你们朗读这些成语, 就像听你们读诗一样。

四、学习生字“寸、益、彰”

师:谁来读一读这四个成语? (课件出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指名读。)

师:这位小朋友读得真好听!同学们, “尺”和“寸”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你们看, 这是一尺 (实物) , 这是一寸 (示意) 。古人是这样写“寸”字的 (板书甲骨文) , 这是一只手, 在医生诊脉的地方做个标记, 表示手腕到脉搏的距离就是一寸。快伸出你的小手看一看, 从腕线到诊脉的地方这么长的距离就是……

生: (边做边说) 一寸。

师:对, 你看古人多聪明啊, 用这样简单的图画就表示出了“寸”的意思。“尺”和“寸”虽然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 但如果测量稍长一些的东西, 你觉得用哪一个更方便?

生:用尺。

师:测量长一些的东西, 尺子就有它的长处。但是测量短一些的东西, 比如这个铅笔盒 (不够一尺) , 尺子的长处还发挥得出来吗?那寸就显出自己的优势了。尺有长处, 也有短处;寸有短处, 也有长处。这就是———

生: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师:这里的“所短”就是“短处”的意思, “所长”就是“长处”的意思。 (课件出示选读课文《骆驼和羊》中的插图)

师:这两幅图你们熟悉吗?

生:熟悉, 是选读课文里的。

师:真好!这个故事的题目是———

生:骆驼和羊。

师:对!谁来讲讲这个故事?

生:骆驼长得很高大, 能吃到树枝上的绿叶, 小羊却吃不到。但是小羊可以吃到穿过小门洞的园子里的嫩草, 骆驼却吃不到。

师:讲得真好!这说明, 高有———

生:高有高的好处, 矮有矮的好处。

师:这就是“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的意思。那你们说, 有什么办法, 让骆驼和羊都能吃到树上的嫩叶和园子里的嫩草呢?

生:骆驼可以把羊托上去, 羊就可以吃到树上的绿叶了。

生:骆驼可以把树上的绿叶弄下来给羊吃。

生:羊也可以把园子里的嫩草弄一些给骆驼吃。

师:如果他们两个互相帮助, 不是像课文里讲的那样去吵架的话, 他们就可以既吃到树上的绿叶, 又吃到园子里的嫩草了。看来, 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就可以……

生:就可以使自己的短处变得不那么短了。

师:就可以使他们各自的长处发挥得更加明显了。请看 (指着“相得益彰”) , 这里的“益”就是“更加”, “彰”就是“彰显”“明显”的意思。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四个成语吧。

(生读)

师:快说说, 你们准备怎么记忆“益”和“彰”这两个生字呢?

生:我想记“彰”。“彰”是形声字, 左边是“章鱼”的“章”, 右边是三撇, 表形。

师:没错, 但你知道“彡”表示什么吗?

生:表示明显。

师:没错, 在这里它表示“光”, 光很明显, 容易被人看到, 所以“彰”有明显的意思。

生:我想记“益”。“益”的上面是“高兴”的“兴”去掉一个点, 下面是皿字底。

师:说得很清楚。但老师告诉你, 上面的字跟“高兴”的“兴”可没有关系。上面是什么呢?上面是, 不过, 是横过来的 (板书) , 你看古时候“益”就是这样写的 (板书) , 下面是一个装东西的器皿, 后来变成皿字底。你们看, 器皿里面装着什么东西?

生:水。

师:对, 水多得都溢了出来, 这就是“益”。现在“益”字没有这个意思了, 现在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更加”的意思。

师:对。我们就这样记住了这几个字。再来读一读吧。

(生再读)

五、学习生字“徒、功、渠”

师:学得不错, 奖励你们看一个动画片。 (课件播放动画片《拔苗助长》)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

生:拔苗助长。

师:“拔苗助长”也是一个成语。看了这个故事, 你想对拔禾苗的人说些什么?

生:你不要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 不能帮它长。

师:是啊, 大自然自有它的规律。

生:禾苗慢慢地就能长大了, 不能太着急了。

生:不能急于求成。

师:急于求成, 只能是———

生:一事无成。

生:我想对他说, 做什么事都没有捷径。

师:对, 时机成熟了, 自然就会成功。

生:这个人想让禾苗快点成长, 但他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 结果是白忙了一场。

……

师:是的。刚才你们对那个人说的这些话, 其实都可以用这几个成语来概括。 (课件出示“拔苗助长、徒劳无功、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读)

师:“徒”就是“白白地”的意思。“徒劳无功”就是白白地劳动而没有功劳的意思。那“瓜熟蒂落”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我知道, 就是瓜只要成熟了, 自己就会落下来。

师:连接瓜和藤蔓的那一部分叫瓜蒂 (课件演示) 。瓜熟了, 如果人们不去摘它, 它自己也会从瓜蒂上落下来 (课件演示) , 这就叫———

生:瓜熟蒂落。

师:对, 就像刚才那位小朋友说的, 事情都有它自然的规律, 条件成熟了, 自然就会成功。“水到渠成”的“渠”字是什么意思, 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老师给你们看一张照片, 这是“京密引水渠” (课件出示) , 我们北京人喝的水都是通过这条水渠从密云水库引到京城里来的。你说, “渠”跟什么有关系呀?

生:“渠”跟水有关系。

师:所以, “渠”字中哪一部分是表形的?

生:三点水。

师:对, 这个字念“q俨”, 也是形声字。你们用什么办法记住“徒、功、渠”这几个字呢?

生:“徒劳”是白白地劳动, 如果不动脚就不能劳动, 所以“徒”右边是个“走”。

师:这位小朋友说“徒”跟“走”有关系。吴老师告诉你, 这个字还真跟“走”有关系, 但跟“徒”右边的“走”没有关系。请看 (出示古文字 ) , 古人这样写“徒”字, 左上表示路, 左下是脚, 右边是“土”, 这个字是形声字, 表示不乘车不骑马, 徒步在路上行走。你说, 哪一部分表示读音呢?

生:“土”表示读音。

师:对, 后来这个字左上部分变成“彳”, 左下的“脚”跑到右边“土”的下面去了, 就写成现在“徒”这个样子。你再说说, 哪部分表示读音?

生:“土”表音。

师:对, 其他部分合起来表义, “徒”跟“走”有关系。“徒步行走”就是用脚走。还有什么办法记住其他字吗?

生:我用“工”加“力”就记住了“功”。

师:“功”是生字, 还要书写, 看老师写一个。 (在田字格中示范书写, 边写边讲解书写要领。) 请大家写一个。

(生练写)

师:“寸”也是要书写的生字 (边范写边讲解) , 请大家也写一个。

(生练写)

师:另外两个要书写的生字是以前学过的熟字, 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读)

师: (边书写边讲要领) “取”字第一笔横写过竖中线, 两竖一短一长, 中间的两个小横靠左不靠右, 最后一笔是提。右边最后一笔是捺。“补”字起笔的“点”靠近竖中线, 特别要注意衣字旁的一撇一点是两笔, 右边的“竖”要写直。看清楚了吗?请大家写一写。写字时注意头正、背直、足安。

(生练写)

六、复习巩固, 积累背诵

师:字写得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抢树叶”的游戏吧。 (游戏:看树叶上的字, 读出成语。)

师:九个生字都认识了, 让我们再一次把它们放到课文中读一读。这一次, 请你们边读边想一想, 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读全文)

师:读得真好!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我发现第一组成语, 后面的一个与前面一个的意思相近。

师:嗯, 她发现这一组成语意思相近。

生:这一课的成语都是4个字的。

师:对, 这一课的12个成语都是4个字的, 但成语可不光是4个字的, 还有……

生:5个字、6个字、8个字, 还有12个字的呢!

师:是的, 下节课我们可以交流交流。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第一组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

师:是围绕哪个意思来写的呢?

生:取长补短。

师:很好的发现, 其实每一组都是围绕一个意思来写的。

生:我发现每一组成语之间都空一行。

师:那课文中的成语一共有几组呢?

生:三组。

师:为什么要把这些成语分成三组呢?老师留这个作业, 下一节课我们再来交流好吗?

生:老师, 我还发现, 一些成语都有故事。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反思 篇8

一、有特色导入的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同时利用班班通展示我国各大地形区和河流图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跟随音乐一起唱这首歌。激昂的旋律,壮丽的景色,会平息学生一切杂念,会让学生激动,也会让学生对我国地势地形更加了解。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地形

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理图形,展示我国各种地形的图片,让学生在看图的同时,首先可以快速掌握我国地形有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等地形類型,其次还可以让学生照图片记忆山脉名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读图、识图,发现和总结规律

地势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直观地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得出“西高东低”的特点,但不容易形成“阶梯状”分布的认识。因此,让学生观察分析“中国地形图”,和沿北纬36°线中国地势剖面图,并请学生在黑板上画示意图,通过一步一步教学引导,特别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绘图,直观地把这一特点展示在黑板上,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比学生直接地从书本得到结论效果要好得多,从中也培养了学生读图和分析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图的能力。

在学习地势特点的同时,认真分析课本图2.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让学生掌握阶梯分界线。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总之,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使学生通过读图、绘图、填图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剖面图的分析,直观性强,使得学生很容易掌握地理知识。不足之处:课堂设计还有待完善。如,分析地势对交通的影响时,还可以增加一些视频资料,效果会更好,更有助于学生理解。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9

六年级

数学

谢淑贞

2013-2014学年上学期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月份:九月份 下郑小学 谢淑贞

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我组织学生进行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根据不同的材料和背景采用不同的策略达到活动有效的目的。例如在本单元的分数乘法(一)中,由于学生有比较坚实的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所以对于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探索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进行。而在分数乘法(三)中,由于学生刚刚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并且用图形表征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因此采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较妥当了。具体的讲就是:教师通过简单的具体事例进行集体引导,这便是“扶一扶”。再通过具体的探索要求帮助学生尝试着探索比较复杂的实例,这便是“放一放”。

回顾分数乘法这一单元教学在备课时一直被如何处理分数乘法意义困惑。后来一想,如果从数学应用的角度来看,学生只要能从具体的实际问题中判断两个数据之间存在相乘的关系就可以了,而这个相乘的关系在本单元有了新的拓展,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在教学分数和整数相乘时,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回忆复习整理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另外科学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能使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分数和整数相乘的计算法则时,我指导学生从读一读,说一说,练一练,想一想,议一议五个方面入手,例如:教学3/10×5,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要求5个3/10相加的和,也就是求3/10+3/10﹢3/10+3/10+3/10是多少,并联系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得出3+3+3+3+3/10,然后让学生分析分子部分5个3 连加就是3×5,并算出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计算过程,特别是3/10×5与5×3/10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为什么“同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接着让学生自己尝试练一练6×3/10,然后进行集体交流,看一看能不能在相乘之前的哪一步先约分,比一比在什么时候约分计算可以简便一些,从而明白为了简便,能约分的先约分。

努力结合现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练习计算是比较单调和枯燥的,为了避免单纯的机械计算,将计算学习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创设学生喜欢的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学生很容易结合整数乘法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这样处理,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把整数乘法的意义推广到分数中来,即分数和整数相

乘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又可以启发学生用加法算出3/10×5的结果。

总之,在上数学课时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转变为会学,真正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月份:十月份 下郑小学 谢淑贞

分数除法是人教版11册第3单元的内容,虽说现在的教材已经把意义淡化了,但我在教学中依然采用了整数与分数对比,乘法与除法对比的方式,揭示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对于分数除法的意义,我只是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强调口述,而是重点让学生应用分数除法的意义,根据给出的一个乘法算式写出两道除法算式,由于有了整数的基础和前面对于意义的理解,学生掌握得也较顺利。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集思广益,根据操作计算方法。于是学生们有的模仿分数乘整数的方法,分母不变,把分子除以整数;有的根据题意及直观操作,得出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原来的二分之一,因而除以2就是乘上2的倒数。对于学生的想法,我都充分予以肯定,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比较,选出他们认为适用范围更广的方式。由于学生理解透彻了,所以后面分数除以分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教学上,学生轻而易己地就掌握了计算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促进学习迁移。如前介绍,本单元教材在揭示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提供类比思维的材料方面,作了不少努力。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展开类比思维,以促进学习的正向迁移。实际上,这也是本单元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途径。

2.加强直观教学,结合操作和图形语言,探索、理解计算方法。为了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教材设计了折纸与画图的教学活动。教学时,教师要用好这些直观手段,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和较充分的时间,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在操作、观察的过程中,凭借直观,发现算法,感悟算理。而要提高这些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还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数形结合,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讨论、交流,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出算法,进而掌握算法。

3.抓住学习的关键,组织针对性练习。我们知道,计算分数除法的关键步骤,是把除转化为乘;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问题的关键,则在于理解问题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因此,抓住这两个关键,组织开展针对性的专项练习,是提高学习成效的重要措施。教材中已经配备了一些这样的练习。教师还可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酌情加以增补,力求当堂巩固。

《圆》教学反思

月份:十一月份 下郑小学 谢淑贞

在教授《圆的认识》一部分内容时,我主要采取先通过学生观察、操作、实验等方法归纳猜想出相关的结论,再让学生结合图形展开讨论,大胆说出相应的结论,再适当的结合数学的逻辑推理手段(常利用全等方法)给予说明或证明。在这样的数形结合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掌握几何学习的方法。

圆的面积的探究课,由于学生已经有了探究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公式的经验,本课伊始我便鼓励学生回忆以前是如何研究平面图形的面积的。并再现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配合演示,给学生视觉的刺激。知道以前的图形是如何推导出他们的公式的。这个过程不仅仅为了回忆,而是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引出圆的面积能不能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能,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它的计算方法了。经过这样的抽象和概括出问题的本质,因为知识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数学思想的方法,那才是数学的精髓。

当学生猜测出圆的面积可能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时,这样的引入可能能让学生解答出我的问题。其次再通过把圆从8等份、16等份、32等份分圆再把圆片拼起来,从一个不规则图形,到近似是的一个长方形。再让学生从这个长方形中找到圆的周长,从8等份拼成的不规则图形到32图形拼成的近似一个长方形,从中得出规律。最后得到长方形的长就等于打下基础。

圆的周长的一半,而它的宽就是圆的半径,可能得到长方形的面积可能近似地看作圆的面积。最终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让学生知道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并利用旧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经过这样的抽象和概括出问题的本质,因为知识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数学思想的方法,那才是数学的精髓。然后让生生互动,再根据自己的发现,小组合作,动手探究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并通过这个环节来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在这一节课里我觉得学生学得很主动,由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运用以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问题,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我也觉得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我们把学习的主阵地还给学生,学生的

各方面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对圆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奠定基础

经过一个单元的教学,我深刻的体会到针对我们班的学生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从他们理解的角度出发,还要通过其他外力手段强化他们的记忆,通过大量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才不至于出现过分的“黑熊掰苞米”现象。

《百分数》教学反思

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和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识到,对于不同的学生教师的教学策略需要调整,不能凭想当然,对概念的形成过程关注不够,不能通过一个例子或演示,很快抽象出数学概念,然后让学生背概念。由于学生对概念学习缺乏参与和体验,因此对概念的理解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必须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把握教学的起点。向这样的概念教学要遵循以下几点:

1、教师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概念、应用概念。

2、教师注意从不同的侧面让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

3、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入手,使学生思考问题、推理验证有所依据,能有创见的解决问题。概念教学的特点,是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为理性。

4、分析自己的教学优势在哪儿?劣势哪儿?自己的教学风格什么?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六、《统 计》教学反思

落实新课程理念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懈追求,但理想与现实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距离,教学的成功与遗憾也会相依相伴。反思我的这一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我最成功的是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与生俱进、与时俱进,在尊重教材的同时创造性的处理教材与教学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为他们创设问题的情境。“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这句话充分的说明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我找到数学与生活的切入点。

2、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使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中,让孩子们以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语言投入其中,充分发挥了同学们在课堂中的主人翁地位。

静下心来思考,在整节课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果教学中语言更精炼,更富有激励性,提问更有针对性,我想本节课的效果会更好。

七、《数学广角》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师生互动与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本节课的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学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是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节课运用这一模式,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提供探索空间.本节课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再交流展示,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

3、注重引导提升。

一年级数学人教版教学设计反思 篇10

泰安市岱岳区山口镇中心小学 王春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不喊唱。2.初步感受四三拍歌曲的韵律,能随音乐做简单的动作。3.在唱歌时能表现出歌曲的强弱。

4.学习正确的演唱姿势,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教学准备】 课件、头饰、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新朋友,看看他是谁?(播放布谷叫声视频)学生回答

师:是布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歌,歌曲的名字就叫《布谷》。(板书课题)学习新歌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有关布谷的小知识。(播放布谷知识课件)

二、教学活动 1.欣赏歌曲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曲。

真是一首优美的曲子,我们再来听一遍,在欣赏的同时,请同学们思考: 歌曲是几拍子的?有几段?歌曲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2.再次聆听歌曲范唱,回答老师的问题。生回答:„„

师:这是一首四三拍的曲子,歌曲有两段,他描述了布谷鸟在森林中自由欢快的生活。真棒,优美的歌曲谁都爱听,再听一次吧。这一次我们注意记一下歌词

3.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理解歌词。

师:歌词熟悉了,我们跟着歌曲,在心里默唱一下,同学们看着屏幕,注意用手指着歌词。话要说出来,歌要唱出来,现在我们就跟着音乐一起来唱一下吧。

4.学生聆听教师播放伴奏录音,演唱歌曲。

5.要想把歌唱好,我们要注意歌曲的表现方法:(了解强弱符号)(出示课件)歌曲中有的地方需要强一些,有的地方需要弱一些: 就像自然界中的不同声音,他们有强有弱!(出示课件,理解声音的强弱)你能用你的方法表现声音的强弱吗?(学生举例)

在音乐中我们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声音的强弱,f表示强,p表示弱。演唱姿势(出示课件)师:在唱歌时我们要注意姿势

(1)教师示范正确的演唱姿势,简要讲解歌唱呼吸的方法。

(2)教师应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姿势,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师:除了姿势,在歌曲中我们还要注意:

(l)第一、第二小节第三拍的四分休止符,最好不换气,应在第二小节之后再换气,尽量做到声断而气不断。

(2)“5 3 0│”应唱得富有弹性。

布 谷

(3)注意第二乐句应唱得连贯,后半句是前半句的上行模进,力度可以稍强。(4)第三乐句中的“5-3│”应注意不要与第一乐句的“5 3 0 │”混淆。

6.刚才我讲了这么多注意的地方,咱们再唱一次看一下有多大的进步?

三、活动延伸(歌曲动作创编)

师:进步真不小,布谷给我们带来这么美的音乐,你想加一些怎样的动作来表现一下歌曲?请同学们模仿布谷鸟在森林飞翔的动作,小组讨论一下。

1.小组讨论动作

师:我给同学们准备了好多布谷的头饰,哪个小组大胆的上来给大家表演一下。2.找个别小组展示创编动作

师:下面我们都来做一只快乐的布谷,边唱边表演。

3.全班同学一起边唱歌曲做动作,以更好地表现四三拍歌曲的韵律。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歌曲《布谷》,不但进行了歌曲的律动,还和老师合作演唱了歌曲,并且知道了正确的演唱姿势。希望今后都能用正确的姿势演唱每一首歌。我和同学们一起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现在请同学们做一群可爱的布谷鸟,唱着这首歌曲飞到操场上去游戏吧。

《布谷》教学反思

泰安市岱岳区山口镇中心小学 王 春

《布谷》是一首教唱歌曲。本节课我从看、听、说、想、唱几个方面出发学习歌曲,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歌曲三拍子,旋律抒情、优美。我认为这首歌曲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些困难。从曲谱整体来看,节奏比较宽松,学生用慢速和着钢琴慢慢哼唱也并不是难事。本来以为三拍子节奏应该教起来不困难,可是教了才发现,这次的节奏比较特殊,第三拍出现了多处休止符。

这让学生唱起来就难很多了,总是不休止,或者是第二拍需要休止的地方,也没休止。后来,我范唱了几遍,才终于有了休止的感觉。后来就让他们跟着我读读歌词,歌词在读的时候,我要求他们按照节奏来读,还是有大部分小朋友掌握不了,没有了休止的概念。那只能通过听录音,让他们自己多感受那种节拍了。听了好多遍,每一遍也给他们布置了一些思考的问题与任务。但是歌曲是三拍子,当孩子们离开钢琴跟着伴奏演唱时却跟不上速度了,演唱时也会出现拖沓的现象。

我后来一想,自己还犯了一个错误。虽然他们脑中对歌曲旋律有印象,但一年级小孩认字不扎实,主要也没仔细读歌词,整首歌曲基本属于跳跃式学习,没有一步扎实进行,以至会出现学生演唱不流利,没有多少精力和能力,达到声音的优美。但小孩子的想象力真的是我们无法想象到的,他们都表现得很活跃,整堂课在开心、快乐的气氛中进行着。他们表演的是我意想不到的好,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在活动中玩的很开心,有的同学围成一个圈,手拉手地跳起舞来,有的同学快乐、整齐地拍着手唱着歌,有舞蹈基础的同学还把平时的积累运用了上来,还有的同学像小鸟一样欢乐地“展翅飞翔”。

上一篇:关于万圣节的微信祝福语下一篇:店面出租简洁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