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欣赏学生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会欣赏学生(精选12篇)

学会欣赏学生 篇1

兰心慧

每天上班时为了节省时间都要从红运家园穿过,从北门进,南门出,每天看到的都是一样的景象:错落有致的楼群,干净整洁的小区环境,以及别具一格的公园式绿化设计。每次经过都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有一日下班时,和好友从南门进入,看到的却有些不同,虽然一样的清新雅致,一样的整洁舒爽,但景致却有了变化。同样的红运家园,从不同的角度看去,却看到不同的风景,这使我略有所思。

我想到了学生。一个学习成绩差、纪律差的双差生,任何一个老师都不可能喜欢。但是,当他在运动场上奋力拼搏,创造佳绩的时候,他又是何等的可爱;当他在劳动中累得一头汗水却从不叫一声苦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又是何等的感动!同一个学生,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他,得到的结果却是不同的。

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欣赏,欣赏是一种信赖,一种理解,一种激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一个欣赏的动作,一句激励的话语,甚至是一个赞扬的眼神,都会给予学生信心,甚至是一种力量,激励学生成长。

如果我们欣赏学生,不仅要赏识他们的优点,也要容纳他们的缺点和不足。老师的鼓励和欣赏在学生的心目中如同金色的阳光,它会久久温暖着学生的心田、鼓励他们成长。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犯错误,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他们的优点和

学会欣赏学生 篇2

小学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 在潜移默化之中,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知道欣赏音乐是要通过听觉来感受的, 要使学生理解音乐形象, 首先必须懂得一些音乐基本知识, 还须对音乐有灵敏的感知能力。其次音乐欣赏可以使学生扩大音乐视野, 积累知识, 还能提高审美能力, 陶冶道德情操。但由于受应试教学模式的束缚, 课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迫当“听众”, 个性发展受到了压抑, 因此,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 我们首先应搞清师生关系应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以学生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为导向, 以开放性的课程体系为切入点, 以集体的合作性学习为功力, 上活音乐欣赏课。

欣赏乐曲不像学唱歌曲那样, 比较形象直观。欣赏乐曲难度比较大, 直观性差, 再加上学生本身音乐修养不高, 审美能力低, 生活经验不丰富, 抽象思维能力不强, 因而对欣赏乐曲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和情感难以理解, 更难产生共鸣。

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 学生被动地耐着性子坐在那儿听, 久而久之会觉得欣赏很枯燥, 缺乏兴趣。如何激发学生听的欲望和学习兴趣呢?如在欣赏《国歌》歌曲中, 由于学生对歌曲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一无所知, 难以产生共鸣。因此, 我运用多媒体课件, 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 学生一边听着《国歌》这首歌曲, 一边看着战士们浴血奋战、英勇献身的动人场面, 体会到歌曲的内涵, 在欣赏《国歌》时, 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特定的情境, 通过多媒体播放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手捧奖杯, 仰望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的激动人心的画面, 通过这些形象、动画、声音, 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不得不被这动人心魄、扣人心弦的乐曲所渲染, 使他们亲身体验到国歌韵律的神圣和庄严, 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接着, 我再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 原名《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 它曾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斗争中起过巨大的鼓舞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 将它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显然, 在既定的情景中, 又了解了《国歌》的创作背景, 再学唱《国歌》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再如在欣赏《草原放牧》时, 让学生随着音乐一起看由多媒体软件制作出的蒙古族孩子龙梅和玉荣小姐妹为了保护集体的羊群与暴风雪搏斗的画面, 并配上风雪交加、肆虐的声音, 学生听的认真, 看的仔细, 均被眼前的情景所渲染, 由此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学会欣赏学生身上的“亮色” 篇3

一、避免“马太效应”,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个典故,其结尾是:“凡有的,还要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美国科学家、哲学家罗伯特·默顿发现了这种现象,即对做过贡献、已有相当荣誉的科学家,公众给的荣誉比应得的多;而对无名小辈的科学家,公众对其做出的成绩不予承认,不给予应有的重视。他把科学界奖励制度上优势积累的现象,概括命名为“马太效应”。

显然,“马太效应”的结果偏重于“锦上添花”,而忽略了“雪中送炭”。这种“马太效应”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也同样存在。君不见,公开课中,老师对尖子生可谓宠爱有加,课堂上屡屡提问、时时关注,而对后进生则置之不理。在这些老师眼中,似乎只有提问尖子生才能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才能显示教师的教学才能。这种做法势必造成学生两极分化,使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一项针对中小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也表明,学生最喜欢的教师的首要标准是:客观公正、平等待人,不偏袒,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而学生最不喜欢的教师则是:不公正,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可见,青少年学生对教师的“向偏”是多么的深恶痛绝!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应把爱心分给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烦恼。”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一位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每个学生都那么强烈地渴望教师的关爱;任何一个孩子,只要教师给点阳光,他就会灿烂起来。

二、关爱每个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特点、生活经验和成长背景,作为教师,应让这些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因为有了你,我才能喜欢当老师”,反映的是对待学生的心态,“你”不仅包括天资聪颖、活泼开朗的“好学生”,也包括那些较为木讷迟钝、淘气贪玩的“学困生”,我们应该看到后者身上所蕴藏的发展潜能,同时应认识到教师对他们表现出的尊重、信任、宽容和接纳为其所带来的成长动力。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男孩上初中时十分贪玩,成绩自然惨不忍睹,老师开始还对他心存希望,后来便死了心。但为了照顾他的自尊,以免一二十分的成绩让他面子扫地,于是,判他的试卷时,看也不看便匆匆批上60分完事。这位学生深感教师对自己的漠视,每次发了试卷,便匆匆一瞥,随手扔掉。

后来来了一位新老师,她依然效仿前任教师的做法,结果发卷子时,新老师注意到,那男孩随手把试卷扔进抽屉。新老师心里猛一沉,她连忙走过去要回试卷,取出红笔重新为他批阅,结果这位学生只得了十几分。新老师说:“你是学生,我是老师,批阅你的试卷是我的职责,你答对几题,我就只能给你相应的分数,只有这个分数才真正属于你自己。”几年后,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一位大学生走到这位老师面前说:“可能您已经忘记我了,但我记得您,您就是那个给我关爱、给我自尊的人,是您的关爱和话语让我走到了今天。”

由此看来,对一个学生的关爱,有时也许只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次表示赞许的点头、一句简单的表扬、一句善意的批评、一个关注的眼神、一个公正的评价,而这一切,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都会使他们下决心更好地学习,从而回报教师所给予的赞许、鼓励和微笑。可现实却又常常令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失望。因此,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学习劲头不高,甚至懒于参加集体活动,因为“没有人会注意我的存在”,“干好干坏一个样”,有的甚至故意捣乱,目的就是为了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如此在思想感情上游离于集体之外,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欣赏学生的“亮色”,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做人

学生由于受先天条件、心理素质及文化素养的影响,学习成绩自然会有高低优差之分。教师喜爱优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而对大部分“平淡无奇”的学生常常熟视无睹,对少数学困生乃至“刺头”更是心不在焉,这样便使他们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越发“不可救药”了。实际上,那些“平淡无奇”甚至“刺头”的学生,是更需要关心重视的一群。他们虽没有优异的学习成绩,但身上也有很多的“亮色”:有的心肠火热、乐于助人;有的关心集体、热爱劳动;有的善良懂事、同情弱者;有的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有的孝敬父母、爱护弱小。学生有的长处潜在,有的优点微存。倘是潜在的,教师要“沙里淘金”去寻找、去挖掘;倘是微存的,要扬其所长,尽量给予鼓励和表扬。如此用我们的师爱去长善救失,就会使优等生更优,后进生变优。

既然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亮色”,作为教师,在和学生朝朝暮暮的相处中,就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色”,学会欣赏学生身上的“亮色”,以便使每个孩子都能抬起头做人。有时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赞许,就可以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甚至可以改变某个学生的人生。

高三学生作文:学会欣赏 篇4

欣赏人,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成就自我的人。

欣赏人,它比欣赏字画作难。我认认真真地欣赏,至今还没有规划我身边的人是一种永恒……

有人,在阳光明媚的时光里愿意把她的伞借给你,而在下雨的时候,她却打着伞悄悄地离开。

欣赏她时,不能去埋怨她。因为她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并且是别人的雨伞,也不愿意去担当一些别人的困境,能说些什么话呢?还是自己常准备一把伞吧。

有人,在你强势的时候,他围着你团团转,而你弱败了,或没有势力了,他却跑得远远的。

欣赏他时,要理解他。因为,他的过去是为了他的满足与需要来赞赏你,现在你没有那种能力了,也步没有那种必要而来为你赞扬了。此时,你就需要静下心来想:自己以前的光阴中是否太轻易相信别人呢?还是自己信任自己吧!

有人,在面对你倾诉他的深意事情的时候,他的语文的表达像一条涓涓流水的清纯的河流,而在河床之下,就隐藏着一股臭气远流的暗河。

有人,在你勤劳播种果实的时候,他无所事事,不肯洒下一滴汗水,而当你收获新的果实时,搞不好还会被同种虚伪的人给惩治,你应该体会谅解他的生存方式,等待最终的方式回归和自理吧!

欣赏他时,要容纳他。因为有人能够与你分享丰收后的喜悦,不管他是怀着什么样的图谋,都应该持着欢迎的态度,你做出一点贡献,就会成全一个人的成绩欲望,或许过后走向未来,会让他学会一种自理和自立。

欣赏人时,要持宽容,持大度,由此才能欣赏到一些有益于自己的事例,才能欣赏出高明,才能欣赏出欢乐,才能欣赏出幸福。

在欣赏别人的同时,其实也在完善我自己!

让小学生学会欣赏美术 篇5

摘要:小学美术教学肩负着培养一个人的终身审美观的重任,然而在小学的美术教学上,现阶段存在着各种问题,许多教学只重视技能而忽视了教会学生欣赏的艺术,这在教学上是本末倒置的,本文从小学美术教学现状调查、欣赏美术在新课改中的意义以及让小学生欣赏美术的具体做法出发,还小学生一个欣赏美术的教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美术;欣赏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培养各方面能力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共同期望是希望小学生们能够得到德、智、体、美、劳的全方面发展,针对美的培养,不可忽视的是美术教育,然而,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近年来很多地方只重视美术的展现层次,培养小学生创造艺术的风气盛行,而较之的美术的感受、欣赏方面下的功夫并不多,如果没有欣赏美术的能力,能创造出美丽的艺术品出来吗?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美术教育在教学上本末倒置的现象尤为严重,这对于小学生美育的培养来讲是不利的,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有必要予以重视。

一、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调查

美术在小学阶段应该是最受到重视的,初高中由于升学的压力,在美术的培养力度上较之小学是有所减小的,这样使得美育的所受到的重视就更少了,因此小学生的美术教育基本上对奠定一个人的终身美学观有着重大影响,然而在现阶段,我们的小学生的美术教学现状又是如何的呢?郑凯的《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现状分析报告》提出了,在教学上小学美术存在着“强调学校应试教育,忽视常规美术教育。”的现象,这说明小学的美术教学也受到了升学压力的影响。同时他也提出了小学美术教学“强调学科共性评价,忽视美术个性评价。”这样的问题,他所讲的共性评价是教师在讲解美术问题的时候过分重视常规的教学形式与方法而忽视了美术本身的个性,这是从教师的教学方法上谈的,一个作品的个性假如被削弱或消除了,又谈何美感呢,这也是创作的艺术家最不愿意看到的,老师的这种教育美术的方法,也会使得小学生对一个艺术品的好坏缺乏认识。

另外在高继河的《当前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浅析》中,对美术的现状分析得更为精确,他把当前的美术教育中的误区大分为了两个方面:1.社会的功利主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了学校的美术教育发展;2.对美术改革的片面理解。他在第一点中尤其讲了功利主义使得美术向单纯的技能方面发展,他指出纯粹的美术知识与技能成为美术教学的全部是一个误区,认为这是对学生整体能力的发展的一种抑制。第二点从新课程教背景下美术改革的角度出发,他认为在美术改革的大潮下,教师对美术改革存在片面的理解,美术改革只是在教材上改革了,教育上并没有跟上改革,以及由于强调信息化教学,在美术教学上教师往往过分的使用多媒体,而忽视了美术的自身特点。这些种种的误区对我们小学生美术的欣赏、美术的教育存在着不利的影响。

二、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会欣赏美术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在我国的教育界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这种大势下美术也应势着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究竟小学生学会欣赏美术存在着怎样的意义呢?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几项目标,我们可以发现小学生学会欣赏美术在教学的基础上是有理有据且意义深远的。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中的第三点密切课程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要求了改变原来的课程“难、旧”的课程内容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这也就应了上文分析的小学美术教学上现状的问题,提倡小学生课程的个性,让教师从教材出发联系实际生活,对美术有一个自身特别的解读,给学生带来一个欣赏美术个性的课堂。新课程改革六项目标中的第四点还指出要教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改变传统接受学习的风气,引导学生走向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方向,而这个方向落实到美术教学中,我们又可以看成是教会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角度去欣赏美术的这么个新式的美术教育方法,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自我地养成一种自身的美学观,通过自身能够进行欣赏,从而进行创作,自己动手创造出动人的艺术品,这也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三、让小学生学会欣赏美术的具体做法

在了解了小学生美术教学的现状以及在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生学会欣赏美术的意义之后,我们还要加归到具体的方法上来,在问题呈现了出来,又该如何解决?如何才能让小学生学会欣赏美术?这也是一直困扰着众多一线美术教师的问题,在这里提出一些个人的拙见。

1.将静态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动态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美术课经常是这样子的,老师询问学生,而学生一步步得出教师目标的标准答案,这也是我们在现状问题中提出的美术教学片面地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问题,这一静一动的教学方法,常常会把学生引向一个标准答案的死角,这是现代美术教学所不提倡的,而动态的教学模式则是通过引导学生先去体验,再把自身的体验结合作品,谈出自己在体验后看到作品的真实感受,这是体验感受之后的表达才是真正懂得作品的欣赏,这样的“身临其境”的欣赏模式,是一种严谨认真对代作品的态度,也是让小学生学会真正去欣赏美术的方法。

对比这两种教学模式,有人用毕加索的《赛跑》的两个教学片段进行比较【1】,一个是用静态教学模式的,另一个是用动态的教学模式,静态教学模式中,老师对学生进行问答,结果学生回答的是“表达画家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自然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的语文式的回答,而小学生是否真的能够感受欣赏到作者的意境,就不得而知了。然而在动态教学模式中,学生在赛跑之后面对教师展现的毕加索的《赛跑》图,就说出了“感觉我和画中人一样,心放飞起来了,眼中的天空是那么蓝、那么宁静。”这样感性的回答,我们知道其实美术并不是一门理性的学科,纵观许多艺术家的人生,我们可以知道美术有多么的感性,而这位小学生在漫跑操场一圈后再来欣赏老师展示的《赛跑》,回答的是那么感性,又是那么的到位。老师担心学生没有欣赏到位再补充了一个问题,问何以宁静,学生从笔触的角度再进行体味,充分说明了学生在这种动态的教学模式中学会了欣赏美术。

2.教学上注重启发小学生心、口、手的整体运用

美术教学并不是单一的只运用学生一部分机能的学科,在欣赏美术的问题上同样如此,我们要做到启发小学生心、口、手几项机能,使之整体运用,从而达到学会欣赏美术的目的。

所谓“心”则是发挥学生联想的能力,在看到作品之后,能够通过自身的联想,在心里充分补充出作者的意境来,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比如还是上文欣赏毕加索的作品,学生回答的“心放飞起来了,眼中的天空是那么蓝,那么宁静。”这并不是画中直接表现的,而是学生心中放飞后的自由联想,多么的可贵,全面说出了作者的意境,其间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口”呢,在小学生当中呢,我们主要用在讨论作品上,在讨论评价过程中获得甚至是完善审美的观点,比如在小学美术中《居客》一文中,有老师就让学生课前收集民间土楼的信息,结合图片,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么一种作法,在同学们各自的讨论、争辩中,参与和没有参加口述的学生都从别人的说法中获得了不同层次的审美观。至于“手”的方面,我们的美术还是离不开创作的,无论我们说偏重创作有多不利,但创作也还是美术最重要的一块,学生只有在创作中,才能更加切身地体会动一个创作者的思维,在动手之后才能对别人的作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在美术教学上培养小学生心、口、手的整体综合运用,从内而外,才是让小学生真正学会欣赏美术的正道。

3.对学生个性解读作品的鼓励

另外,对于个别学生与老师目标答案并不完全一致的问题,只要不是扰乱、违反课堂纪律的,我们都可给予一定的鼓励,毕竟我们了解的天才艺术家有一部分是从这些与众不同的人中出现的,他们对作品的个性解读,也是一种不一样的欣赏角度,可以给予鼓励。

参考文献:

学会欣赏学生 篇6

这次批改的作文在布置时,我给了两个文题伴我成长),让学生自选,并且要求每个学生在文后写出“自己最欣赏的亮点”,可多可少。交上来一看,顿觉眼前一亮!学生们大都写得很用心,字迹比每次都清楚、工整,层次井然,美文、雅句可观、可品。几乎每个学生都在作文的后面写出了亮点,比如,“选材好,有新意”,“首尾呼应,点题恰切”,“开头引用了名言,吸引读者”,“层次分明,每段结尾都有富于哲理性的句子”,“描写生动,大量使用修辞手法”,“字写得工整”,“内容真实,表达了真挚的感情”,“自己读着感到很有趣”,“终于写够600字”,“老师,这次作文我只用了40分钟”等等。我发现,让学生们自己给自己找优点简直如数家珍,谁不喜欢被夸呢,哪怕是自己夸自己!何况,仔细看来,每个人都夸得其所,确有闪亮。前两次的作文,减分最少在五分。这次因为写得用心,出现了不少比较优秀的文章,减三分以内的有好几篇。个别同学甚至语出惊人!雨欣同学在《诗歌伴我成长》一文中,写道:“人言李煜误国,我言国何尝未误李煜!”对于诗歌的喜爱,继而生发出对诗人的仰慕与同情。读诗,碰触出心灵的感悟,实为难能可贵!个别出现一些问题的作文,将在作文课讲评或课下指导中做处理。这次作文的经验启示我,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培养学生自我欣赏的能力。一个人,倘若时时处处能够肯定并发扬自己的优点,那么他会把每件事都到力所能及的最好。万物因阳光而生长、壮大。个人的能力发展、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自信力的强弱。每个成功者的背后,定然有许多强大的支撑,其中,必不可少的却是自信。但是,自信力并非天生而来,许多孩子因为自己的先天条件、生长经历、社会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等原因造成了很严重的自卑心理,从而导致学习上的困难和个性的压抑。面对这些学生,我们更应该对他们多加关注,发现每个人细微的闪亮之处,积极鼓励,大胆张扬,通过各种丰富而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为他们创设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现自我,发现自我。在一些名师的事迹中,几乎每个人都认识并做到了这一点。作为一名教师,努力成全每个学生最大可能的自我实现,不也是丰盛了自己的人生果园?

本学期,我们围绕名著阅读开展的课前五分钟讲故事活动,激发了一部分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到其中,老师同学的赞赏和掌声极大刺激了他们自我实现的愿望。第一次因为不敢面对带墨镜讲故事的夏同学,后来又主动申请了一次。第二次,不仅摘掉了墨镜,表情也更加自然、舒展,声音也很活泼,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和肯定!

学会欣赏 篇7

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惊喜若狂, 他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 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 竟一下子点燃了心中的火焰, 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 于是一发而不可收拾地写了下去, 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我们的老师当然不可能个个都是屠格涅夫, 我们的老师也不可能都有一双发现的慧眼, 但是, 我们的校园里可能有无数个托尔斯泰。只要我们学会欣赏, 只要我们学会发现, 就会为无数个学生找回他们的自信, 寻回他们的梦想。

有人说, 欣赏是一种善良, 欣赏与被欣赏是一种互动的力量之源。“欣赏者必具有愉悦之心、仁爱之怀、成人之美之善念;被欣赏者必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志。”其实, 欣赏不是施舍, 不是恩赐, 欣赏之善总是不经意间的自然流淌, 是无功利心的真诚赞许, 是长者对幼者的呵护, 是智者对智者的敬佩。

欣赏不需要刻意的努力, 也没有高深的学问、繁杂的技巧。对于欣赏者来说, 一个赞许的眼神, 一句肯定的话语, 一次温馨的抚慰, 都可能让被欣赏者铭记终生, 甚至会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如果我们的老师都能学会欣赏, 我们的教育就会改变模样, 学生们的心田就会充满阳光。

学会欣赏学生 篇8

【关键词】艺术之美 情感共鸣

历史主要指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历程,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除了在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方面不断进步之外,在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方面,也经历了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历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思想文化艺术的成就,不断充实着文明宝库。艺术欣赏是一种精神活动,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认识到艺术作品的内涵、时代背景、主题思想以及感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美、形式美、色彩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进行思想教育,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艺术的审美能力。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往往通过具体、生动、包含作者感情的形象来反映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比实际生活更集中、更典型、更强烈。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历史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艺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了人类去创造,去克服眼前的困难,达到人生的一种美好境界。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欣赏艺术之美呢?

一:激发兴趣,走近历史

今天是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外界诱惑太多,中学生生活经验少,社会阅历浅,历史对他们来说很遥远。巴班斯基说:“显而易见,不能只凭历史文学和艺术材料本身,而且还要教师在讲述哲学材料时带有强烈的感情,才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强烈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走进历史,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氛围去感受历史。例如中国的古代诗歌词曲反映甚至记载了人们的历史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描绘出历史的面貌。这些诗歌词曲因用优美的语句描述了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社会经济繁荣凋零,战争残酷无情,人民生活疾苦安乐,这就为我们在历史课堂中引用讲解他们开辟了更广阔的教学空间。如在讲解唐诗时,对于杜诗可以以沉郁顿挫的语言进行讲解。优美的语言,情景交融的意境,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会使学生沉静在美的氛围之中,神入历史。这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便不启自发,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

二、启发想像,享受历史

中国古代艺术种类繁多,名家辈出,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从传统音乐、舞蹈、戏曲、曲艺、扎耍到书法、篆刻、绘画、雕塑、艺术门类齐全。这些艺术门类既各自独立发展又互相借鉴、融合、吸收、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根植与中华民族的土壤中,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民族特征,并被历代艺术家发扬光大。中国绘画的强大生命力,首先在于历史上优秀的画家适应本民族的审美要求,在不断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风貌的作品。 中国传统画既要求画家重视修养,读万卷书;同时又要重视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行万里路;要求诗、书、画完美结合,画中要有诗一般凝练而富有感情色彩的形象和意境。元代以后,更注重书画题跋,以诗文抒发情感,唤起观赏者的联想和共鸣,使画面境界因诗而丰富提高。如王冕题画:“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徐渭题墨葡萄:“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齐白石题不倒翁:“白面乌纱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疏忽将尔来打破,浑身何尝有心肝。”都达到了借物抒情言志、诗画珠联璧合的境地。诗、书、画多种艺术形式的聚合,是中国传统绘画独具的特色。 这些诗画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画了一幅幅直观形象的历史画面。如果在历史课堂恰当地不失时机引用,启发学生展开联想,让历史重现,使学生感知历史,去触摸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内心世界,不仅加深他们对历史的理解与记忆,也在欣赏过程中,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情,增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发掘联系,拓展历史

当今国际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竞争,而人才竞争最根本的竞争就是素质的竞争。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要求历史教育要树立“大文科”的教育观,要将历史、政治、地理、语文等知识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文科综合能力。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是人们了解当今社会的一面镜子,尤其是那些千百年来流传的古詩文经典,几乎凝聚了所有的人生哲理,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领会与感悟。在历史教学中引用诗词歌曲本身就体现历史与语文“文史不分家”的内在联系。在历史教学中对古代诗歌恰当的引用和巧妙的设问,不仅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更能适应培养文综综合能力。如李清照《念奴娇》“絮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末?李清照是一位经历过难渡悲苦,对山河破碎有切身感受的女词人。我们可设问李清照作品的历史情境如何?抒发了她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个作品反映了她怎么样的民族情怀?这个民族情怀对于今天的民族政策是否具有积极意义?即考查历史知识,又考查了课文知识,还考查了政治知识,当然还可让学生通过历史地图了解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战乱,导致了经济重心南移,也因此促进南北交流融合以及民族间的艺术文化交流融合,才有今天这么辉煌灿烂的中华艺术文化。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艺术文化有不同的历史渊源和不同的发展线索。在千百年的历史过程中,不同特色的艺术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发展,在延续本身的传统,显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特点的同时,推进着全人类文化的共同进步。通过历史学习,了解中外艺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重大现象和相关文物。探讨艺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影响,认识人类艺术文化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优秀思想文化遗产的认识。 “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审美教育是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吴山芳主编《起跑线》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4年版第3期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

学会欣赏学生 篇9

1982年,在结束南非大裂谷地带的探险后,记者曾问他有何感想。他说,我始终有两大遗憾:一是为世人遗憾,地球上有那么多瑰丽的景色,世人竟不得一睹二是为景色遗憾,它们那么壮观美丽,而不为世人所知。1991年,威廉姆斯到新西兰的斯奈尔斯岛,这次旅行彻底改变了他的这种心态。斯奈尔斯是新西兰南部的一个小岛,面积67平方公里,由于远离新西兰本土,终年人迹罕至。威廉姆斯踏上这座小岛时,发现这里竟生长着成片的公爵兰。

这种公爵兰,花姿奇秀,香味馥郁,在挪威乃至整个欧洲都被列为群芳之冠。看到这些兰花,他想这些名贵珍稀的花卉如果在欧洲早就被呵护着去装点总统套房了,可是在这儿它们却寂寞地生长着,几百年甚至几千年都无人知晓。

正当惋惜之情再一次从心底升起时,不经意间,他发现在一个小山崖上有一窝野蜂,它们正忙碌,把兰花上的花粉和蜜带回蜂巢。他看着这眼前的一切,十几年的迷惑好像一下子被解开了。他在当天的旅行日记中这样写道:这一片公爵兰,有这么一窝野蜂不就够了吗?有什么可遗憾?世界上的奇绝的景色。有一两个探险家走近过,目睹过,不也就行了吗?威廉姆斯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野外度过的,他对大自然有许多超乎寻常的感悟。

学会欣赏学生 篇10

六(1)班 执教:朗本帅 2015.5.29 活动目的: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感恩应该是社会上每个人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目前社会上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正逐步腐蚀着人们的心灵,一味的索取不知回报使得一些年轻人变得自私冷漠,道德水准滑坡。特别是现在的学生,普遍患有“情感冷漠症”。对父母之恩,熟视无睹者有之,麻木不仁者有之,贪得无厌者有之,以怨报德者亦有之,唯独知恩图报者鲜有之。那么对父母无情无义之人,对师长、集体就更不会有情有义了。因此.通过本次班会,培养学生感恩情怀,学会欣赏,培养责任感,懂得爱的无私、伟大、纯洁,激发学生爱的情感。对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通过本次活动,体会父母、师长、亲人、同学、朋友之间的无私的亲情、友情,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真正内涵。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努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创造一个美好、和谐的社会。

一、导入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现在还流行一句话“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两句话讲的都是什么呢?这两句话都说到了感恩与施恩的话题。有人说,一个人最大的不幸,不是他得不到别人的“恩惠”,而是得到了,却漠然视之,我们有时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又何尝不是对那些熟悉的人,平常的事视而不见?对我们的父母,老师,朋友,帮助过你的人你都带有一份感恩之心吗?今天就让我们学会感恩,学会欣赏。播放歌曲《感恩的心》

二、感恩父母

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我们最多关爱,最多帮助的是谁呢? 生:父母。

师:是啊,父母吧我们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到如今的俊男靓女,付出了多少汗水和辛苦呀?现在请大家看下面几个故事:

故事一:2008年5月12日,一位年轻的母亲在地震来临时把孩子护在自己身下,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了!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齐跪,整个上身向前匍匐,双手触地佝偻般支撑 起身体,看上去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形状有些诡异。人们小心地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 地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故事二:1999年10月3日11时10分,一辆面积仅有五六平方米的缆车车厢满载了35名游客,从马岭河峡谷谷底缓慢上升,10多分钟后到山顶平台停了下来。工作人员走过来打开了缆车的小门,准备让车厢里的人走出来。就在这一瞬间,缆车不可思议地慢慢往下滑去。缆车缓慢滑行了30米后,便箭一般地向山下坠去,一声巨响后重重地撞在110米下的水泥地面上,断裂的缆绳在山间四处飞舞......就在悲剧发生的那一刻,一对年轻的夫妇,用双手托起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儿子得救了,这一对父母却永远失去了生命。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歌手韩红,经过多方联系,她领养了这个大难不死的小孩,并创作演唱了《天亮了》这首歌。倾听歌曲《天亮了》

三、感恩一切

在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怀有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美国的罗斯福总统就常怀感恩之心。据说有一次家里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在回信中写道:“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好,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失盗绝对是不幸的事,而罗斯福却找出了感恩的三条理由。那大家有没有发现身边一些值得感激的任何事呢?(教师启发学生说说周围值得感激人和事)

大家都知道,在美国有一个节日叫做“感恩节”,感恩节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最地道的国定假日。在这一天,具有各种信仰和各种背景的美国人,共同为他们一年来所受到的上苍的恩典表示感谢,虔诚地祈求上帝继续赐福。其实值得感恩的不仅仅是对上苍,我们对父母、师长、亲朋好友、同学、社会等等都应始终抱有感恩之心。我们的生命、健康、财富以及我们每天享受着的空气、阳光、水源,都应在我们的感恩之列。一位盲人曾经请人在自己乞讨用的牌子上这样写道:“春天来了,而我却看不到她。”我们与这位盲人相比,进一步说明与那些失去生命 和自由的人相比,目前能这样快快乐乐地活在世界上,谁说不是一种命运的恩赐?我们还会时常愤怒得发抖而总去抱怨命运给自己的不幸和不平吗? 从这我们对待任何事情和人,都要怀着一颗真诚感激的心去看待,学会欣赏。懂得感恩回报是我们社会的一种道德规范,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要身体力行,切实做到感恩回报。

分享故事:《倒垃圾的故事》中写到帮母亲倒垃圾,发现母亲微微佝偻的背,从而感受到母亲的付出,从而对母亲心存感激之情。《拗九节的礼物》中帮妈妈煮拗九粥,从妈妈的喜悦中发现自己以前为妈妈所做的事情是那么的少。其实母亲并不在乎自己的子女送的礼物有多贵重,而在意的是其中蕴涵的一片感恩孝敬之心。再如,一位同学这样说道:“我骑着自行车,载着我的妈妈,飞奔在喧闹的街头,路人向妈妈投来欣羡的目光,无一不在昭示,坐在我身后那个笑起来有甜甜酒窝的母亲此时是世上幸福的人,而我也是。”同学们要有一颗感激的心,能为父母尽一份心,正如一首歌里唱的那样,“你是幸福的,我就是快乐的。”

学生讲述父母、老师、朋友等对自己的无限深情,并表示要用实际行动回报那些给予我们恩情的人们。今天,我们懂得了感恩,学会了感恩,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才懂得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懂得珍惜每一份平凡的劳动,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学会感恩,学会欣赏。

会倾听,学会欣赏,学会赞美 篇11

班主任工作时间长了,容易形成一个思维定势。和同学谈话,不自觉地总以教育者的身份,居高临下,或者批评,或者教育,或者指点人生迷津,或者指出缺点和失误。这样的做法,老师们习以为常,感觉到自己尽到了老师的职责。可是,事与愿违,往往学生并不领情,并且产生逆反心理,拒绝老师的说教,走到事物的反面。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反思自己的言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转变自己的观念,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引领学生走向成熟,走向完善,走向人生的最高境界。我在实践中经过探索,总结了一下的方法。

第一, 学会倾听

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的愿望。作为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疾苦,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有什么高兴的事?有什么忧愁的事?他们学习中有什么成功的地方?有什么困惑?是方法的问题?还是心理的问题?是习惯问题还是基础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个比较清醒的认识,就可以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所以在了解学生时候,就要放下老师的架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增加老师的亲和力,使其亲其师,信其道,学会倾听。可是我们许多班主任,不愿意听学生的倾诉,不愿意听学生的唠叨。总认为自己高人一等,比学生高明,没有必要倾听学生的诉说。学会了倾听,就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们就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他们就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困惑告诉你,求得老师的关怀和尊重,求得老师的宽容和理解,求得老师的帮助和解释。这个时候所进行的交流,就是心与心的交流,就是灵魂和灵魂的激荡。所以,倾听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前提。

例如:我班有个学生叫王涛,经常看到她落落寡欢,好象有许多心事,我找她多次,就是不说话。有一次,我找到她他说:“老师,有些事情我不愿意说,我感激你对我的关怀。但是我不愿意说我的心情。”过了许多时间,她自己找到我说,“老师,我想和你谈谈。你能替我保密吗?”我看着她的眼睛说:“你不相信我吗?你可以不说。”接着她就谈了她的父亲早在几年前,就离开了家庭,妈妈和她两个人生活在一起。母女两人相依为命,走过了清灯孤影,日子过的比较含辛茹苦。今年她妈妈为她找了个继父,可惜他们两个人,经常为她的上学问题发生口角,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继父想让他的孩子上学,母亲为此而争吵。她为自己的母亲担心,怕她母亲因此失去了丈夫;又为自己担心,怕她自己因此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她好害怕,好害怕,好矛盾,好矛盾。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她很想告诉老师,又怕老师笑话;很想告诉老师,有怕同学们知道了,不好意思;很想静下心好好学习,可是回到家,一看到母亲的愁容,就什么也听不进去了。心就乱的不行了。

我在倾听时,不插话,不打叉,她有什么就说什么,而且始终看着她的眼睛,关注她的事情。她心理平稳,说罢了,就有放松的感觉。我听了以后,也陷入了深思。心想: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妥善解决,不仅影响到她的求学之路,而且影响到她的家庭。我想了一会,就对她说:“你問你爸爸叫过爸爸吗?”她说:“没有”,我又问,“为什么”?她说:“叫不出口”。心想可能问题就出在之这里。就告诉她:“问题实际上出在你身上。你在感情上,不能接纳你爸爸,是你们家庭出现问题的总根源。你回去后,给你妈妈说,我爸爸对我很好,你主动和你爸爸打招呼,有什么问题不便与交流了,你可以给你爸爸妈妈写信,表达你对家庭的看法。你就说,你们对人到中年了,你们的安宁幸福,就是我最大的愿望。家庭的和睦,是我最大的祝愿。主动关心你爸爸,关心他的工作,关心他的情绪,让他回到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享受到家庭的温馨。你要能做到这些,我想你们家庭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上学的问题,也就不是什么困难了。”后来,我又在电话中,把情况向她的父母说说,特别是她的爸爸,感受到女儿对他的关心后,十分感动,在电话中给我 表态,女儿上学,就是我们困难在大,也要供应。现在,孩子没有什么心里负担了,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了。期中考试,她已经跃居班级的第三名了。现在已经成为活泼乐观、奋发向上的好学生。

第二, 学会欣赏

欣赏是有效实施教育的态度,是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会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不仅包含了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更 重要的是把学生当做正常的人一样;不仅欣赏优秀学生的优秀品质,而且,要学会欣赏学生的缺点和失误。不知道是那位名人说的,“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我可以套用这一句名言,“人没有不良品质,只有用错了地方的性格。”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优秀学生欣赏,几乎每个老师都能作到,但是对差生的欣赏,就几乎没有人认同了。

作为一个班主任,要对所有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对差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其实,差生毛病多多,在他们身上几乎找不到可以欣赏的东西。但是如果不能从内心深处,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就不能唤起学生对美好人性的热爱,就不能唤起学生对老师教育的认同。所以教师就要在倾听的基础上,欣赏学生,赞美学生。我在具体的工作中,注意了赞美学生,就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 学会赞美

赞美是欣赏的结果,是欣赏学生的自然流漏,是对倾听和欣赏的巩固。他和表扬不同。他不是当着学生的面的表扬,而是在学生背后的赞美。他是融洽人际关系的法宝。实践和试验表明,两个互相仇视的人,如果在背后听到敌人在赞美自己,马上就会烟消云散了,所有的恩恩怨怨在眨眼之间就归于乌有了。老师的倾听是不是假的,老师的欣赏是不是做作出来的,只有当学生听别的同学说出来的时候,才会从内心深处认同,才会对老师的教育感激,对老师的教育感恩,才会肯定老师的诚意,才会不自觉地在老师的期望方向上,迈出步子。

作为班主任,一定要知道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在其他学生面前中肯的指出你试图教育的学生的优秀品质,赞美他的行为和思想,叫他知道你对他的关注,叫他知道你对他的关怀,,是发自内心的对人的尊重。

例如:我班有个学生,性格暴躁,好打架。我仔细分析了他的问题后,认为,他个人品质不错,在一次班干部会议上,我有意识的对该学生进行评价我说:“+++,尽管好打架,但是他有许多好品质,并不是一无是处。他见义勇为,办事情雷厉风行,敢于承担责任;他人际关系好,有号召力;他喜欢帮助别人,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正义感。如果他要遇到事情了,能够冷静想一想,采取比较好的办法,就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了。”当有干部把我说的话说给他听之后,他很想不到,一个多次打架的学生,老师会有如此评价。从此以后,他在也没有动辄发脾气了。

学会欣赏学生 篇12

1 拼写类幽默

由于英语是字母文字, 人们常常可以通过利用拼写字母的一些相似性来制造幽默, 以达到强调某种感情或诉求的目的。请看下面的一封雇员写给老板的信:

Dear Bo$$,

In thi$life, we all need$ome thing mo$t de$perately.I think you$hould be under$tanding of the need$of u$worker$who have given$o much$upport including$weat and$ervice to your company.I am$ure you will gue$$what I mean and re$pond$oon.

Your$$incerely,

Marian$hih

在以上这封信中, 写信人是一位雇员, 他巧妙利用美元符号$和英语字母S的高度相似性来表达自己强烈要求老板不要欠员工们的薪水, 赶快给员工们发工资。这封信的全文从头到尾都遍布美元符号$, 这种极其夸张的表达在带来了幽默感的效果的同时, 更多的是非常恰当的表达了员工的合理发薪的诉求, 这一点将会给老板以强烈的震撼作用。因此, 在英语中我们可以故意造成一些相似拼写替换达到幽默的效果, 并达到表达某种感情或诉求的目的, 这种方式往往会比一封呆板直接的信更能发挥作用。

2 语音类幽默

正确的发音是口语交际的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 发音模糊的词语经常导致误解, 影响语言交际的效果。请看下面的英语短故事。

The lawyer is painting his house, and a hobo comes around and asks if he can do something to earn a few dollars.The lawyer says, “Sure, take a can of this paint and go around to the back of the house and paint my porch.”

The hobo does this and fifteen minutes later comes back and says he is finished.The lawyer says“Already?”And the hobo says, “Yeah, but it isn’t a Porsche, it’s a Mercedes.”

律师在粉刷房子, 让流浪汉hobo去把门廊porch刷上油漆, 之后可以给钱他。在这则幽默中, 由于语音造成的歧义, 流浪汉把porch (门廊) 误听为Porsche (保时捷汽车) 。他误以为律师让他用油漆刷汽车, 结果没有找到保时捷, 就给律师的奔驰车刷了油漆。可以想象:律师遭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而流浪汉又没有能力包赔损失。本幽默说明要想消除语音造成的歧义带来的损失, 对话双方的共有知识往往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这就像中文中“四”和“十”在语音上稍不注意就容易混淆一样。可见, 在会话过程中, 双方一定要保持话题的同一性。说话要注意语境, 要把容易造成歧义的地方表达得更加明确, 事先要考虑到语境效应, 预测可能会出现的歧义。因此, 只有在进行交际活动时, 有效的分析语境以及摸索常见的易混淆语音的规律, 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才能避免歧义的现象发生。

3 词汇短语类幽默

在语言交际中, 词汇产生的歧义是难以避免的。罗素曾说, 整个语言都是模糊的。往往一个词汇既具有字面意义, 又内涵意义或一些长久以来形成的一些约定俗成的习语意义。这样就会造成一方模糊的理解另一方所要表达的意义, 也就是故意曲解说话人的会话意图。这是制造语言幽默的重要方法。请看下面的例子。

My twelve-year-old sister was filling out an application for a foreign-language course.Suddenly she stopped, a small frown creasing her forehead.A moment later, she wrote something down.Glancing over her shoulder, I saw that the question she had paused at was:“Mother Tongue.”And on the blank beside it she had written:“PINK.”

这个故事中的小女孩填写表格时碰到了Mother Tongue的问题。她以为这个词汇就是字面意思“妈妈的舌头”, 而实际这里这个词汇短语是一个英语习语, 在这个表格中的正确意思是“母语”。故事中的“我”偷瞄到小女孩的答案是PINK粉色。这里“我”发现小女孩可能由于年龄小还不知道Mother Tongue的内涵意义, 因此觉得她天真无知很好笑。当然这里也可能是作者借故意曲解说话人的会话意图而杜撰的一个幽默, 以此来讽刺那些不能正确理解英语词汇短语的真正内涵意义的一些人很无知。但是, 在同一语境中, 将一个词或短语的不同意义混淆使用就是所谓一词多义性歧义错误。学会辨析一词多义既可以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也可以学到幽默社交的策略。

4 句法类幽默

在英语中, 有时人们会利用句子语法结构的变化造成一些概念理解上的模糊或歧义的发生, 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请看下面这的短对话。

Sue:John says I’m pretty.Andy says I’m ugly.What do you think, Peter?

Peter:I think you are pretty ugly.

在这个短对话中, 有两个关键词pretty和ugly。ugly是形容词, 只表示丑的意思。而pretty有两种词性, 两个意思———在Sue的话中是形容词“漂亮”的意思;在Peter的话中是副词“很、非常”的意思, 用在ugly的前面起修饰作用表示“非常丑”的意思。这里Peter巧妙的利用一个词的词性的变换组成一个新的句子, 虽然还是Sue说的那两个词, 但句子的语法结构的变化带来了表达意思的变化, Peter表明了自己的鲜明的看法, 同时制造了幽默。通常情况下, 由于单个词语有歧义, 或者词组、短语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或者由于语言之外的因素, 这一过程变得很复杂, 有时很难确定句子的结构和意义。故意寻开心的人也会利用这一现象来制造“笑果”。

英语教师总是在绞尽脑汁的寻求更能吸引学生的和更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的策略, 如果我们能在教学过程中多层次、多角度地有效地利用英语幽默, 我们将会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欣赏到英语语言的诙谐魅力, 体验英语幽默中反映出来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百味, 促进培养学生高效的语言交际能力。

摘要:近年来, 英语幽默的语言学研究价值在国内外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主要从拼写、语音、词汇短语和句法等几个容易产生歧义现象的语言层面分析应如何欣赏理解英语幽默, 并对如何制造英语幽默给出恰当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英语幽默,歧义,语言交际

参考文献

[1]方传余, 王蒙, 方天漫.英语分类幽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2]李云.幽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03.

[3]谭达人.幽默与言语幽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4]特鲁·赫伯.幽默的艺术[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87.

上一篇:美术手工课教案修改下一篇:花沟学校2016年秋季学校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