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精选5篇)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篇1

Being the unification of the country

黄蓉芳(广东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广东广州,510090)

党中央在今年7月10-20日北京召开的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是新世纪新阶段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统战会议,胡锦涛同志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指出:“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①这一精辟论述,是对毛泽东统一战线思想,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战线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

一、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实现自身团结和扩大同盟军的问题,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提出“统一战线”这个概念,但早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统一战线的基本思想: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无产阶级首先必须实现自身的团结和统一,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著名口号;无产阶级必须同农民结成联盟;无产阶级政党可以和其他政党和派别团结合作,但必须保持自 己的独立性;无产阶级要区别不同情况去寻找各方面的同盟者;“在政治上为着一定的目的,甚至可以同魔鬼结成联盟,只是必须肯定,是你领着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领着你走。”②

列宁根据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特点,继承和发展了马、恩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他在《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两种策略》和《共产主义运动的中的“左派”幼稚病》等著作中,提出了两种同盟军的思想,他指出,“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只有尽最大的努力,同时必须极仔细、极留心,极谨慎,极巧妙一方面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裂痕’,那怕是敌人之间的一切裂痕,哪怕是最小的‘裂痕’,利用各国 资产阶级之间以及各个国家内资产阶级集团或各派别之间的一切利益对立;另一方面要利用一切机会,那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靠不住的、有条件的。谁不懂得这一点,谁就丝毫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丝毫不懂得一般的现代科学社会主义。”③说明要战胜强大的敌人,一方面要利用敌人之间的裂痕和矛盾,来获得间接的同盟军,另一方面要利用一切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这是直接的同盟军。总之,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的指导,使成统一战线成为中国共产党总路线、总策略、总任务的一部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战略策略,统一战线先后经历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几个阶 段。在长期的统一战线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关于统一战线的经验,理论和政策,而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党领导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而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斗争并取得胜利,对被领导者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以政治教育,是无产阶级政党实现领导权的两个基本条件。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以及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特殊状况,决定了无产阶级在寻求同盟军、建立统一战线的这一问题上,比任何其他国家都来得迫切,成为革命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因此,1939年10月,毛泽东在为党的刊物所写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明确把统一战线誉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他指出:“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牛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④

二、新世纪新阶级统一战线的内部构成及相互关系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驶入新世纪,统一战线也进入了社会主义爱国统一战线的新时期。正如邓小平指出:在我国新的历史时期,“统一战线仍然是一个重要法宝,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应该加强,不是可以缩小,而是应该扩大。”⑤目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统一战线虽然属于爱国统一战线中的一个发展阶段,但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形成了一些重要特征: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一战线的根本指导 思想;二是统一战线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三是统一战线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四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凝聚新力量,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成为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五是抵御两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成为统一战线的重大责任;六是社会化成为统一战线的重要方式。

社会主义劳动者,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个概念的提出,既是统一战线理论创新的结果,也是统一战线工作实践创新的结果,包括了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在社会变革者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包括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四者”各有专指,分别指向特定的成员和群体,但也不象过去四个阶级之间绝对分割,而是存在一定的交叉流动,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统一战线这几个方面的内涵一层比一层更广泛,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与以往民主革命时期不同的两个新的广泛的政治联盟,一个是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组成的以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联盟,一个是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联盟。

三、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统一战线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大团结大联合始终是统一战线的主题;争取人心,凝聚力量始终是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局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必须要求,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国际环境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⑥因此,要把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到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真正抓紧抓好。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建立在民族认同基础上,将中华民族全体成员融合成统一有机整体的精神力量,是实现各阶级、阶层、各党派、各团体团结合作的力量源泉,是实现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旗帜。统一战线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中华民族凝聚力是统一战线的灵魂和支柱,为其提供精神动力并规定其发展方向,统一战线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有力的工作载体和组织保障。在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大业上,统一战线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服务,重点应是以“文化认同,爱国爱乡”为凝聚点,通过正确的引导,鲜活的服务和自身的表率,增强大陆同胞与港粤台胞和海外华侨华人的凝聚力,推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同时还必须致力于克服和遏制形形色色的离散力。

当前,两岸关系形势严峻。2006年,陈水扁上台时曾信誓旦旦地作出所谓“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四年来,陈水扁的所作所为表明,他自食其言、毫无诚信。他说不会宣布“台独”却纠集各种分裂势力进行“台独”活动。他说不会改变所谓“国号”,却不断鼓噪“台湾正名”、“去中国化”。他说不会将“两国论入宪”,却抛出两岸“一边一国”的分裂主张。他说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却千方百计地利用公投进行“台独”活动。他说没有废除“国统会”和“国统纲领”的问题,却早已将它束之高阁,令其名存实亡。他还强行撕裂台湾社会,恶意扭曲台湾民意,肆意煽动仇视大陆、“对抗中国”,竭力挑衅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公然提出通过“制宪”走向“台独”的时间表,将两岸关系推到了危险的边缘。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民革,台盟、台联委员并参加联组会议,就新形势下两岸关系发表了四点意见,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纵观时局,中国共产党提出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是十分正确的,台湾的出路,最终需要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少数“台独”分子的言论和行为不能代表整个台湾的民意,更不是整个台湾人民的意志,“要加强对台湾人民的工作,加强同台湾同胞的团结,扩

⑦大和深化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保护好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统战工作的重点。

胡锦涛同志记对台湾四点意见发表一年来,两岸关系开新局。先是两岸政党对活交流大门开启,总书记胡锦涛相继与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微笑握手,“为改善两岸关 系注 入春天的气息”。其次,两岸交流交往创新高,2005年,祖国大陆批准台资项目3970项,合同台资103.6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21.5亿美元,两岸间接贸易额达912.9亿美元,2005年8月1日起,台湾水果准入品种从12种扩大到18种,并对其中15种水果实行进口零关税措施。受到广大台湾农民的欢迎。2005年台湾居民来大陆实破4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大陆居民赴台近16万人次,其中应邀赴台交流33421人次,今年8月7日首届两岸青年联欢节在闽举行,8月22日 第五 届辽宁“台湾周”开幕。从去年9月11日起大陆教育主管部门正式实行台湾学生与大陆学生同等收费标准,并设立每年总额700万元人民币的台湾学生奖学金,今年台胞参加联招考试的有746名,比去年增加136名,目前在大陆的港澳台学生总数为20593名,其中台湾学生4842名,大陆方面展现的善意、诚意,让岛内民众对大陆有更多的正面认识,因长期被误导而形成的对大陆的隔阂,误解甚至敌意开始融化。“合则两利,分则两害”正成为越来越多台湾民众的心声。

寄希望于台湾人民,重点可放在台湾青年和农民身上。青年是民族的希望,是传承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农民是民进党的主要支持者和选举票仓,民进党不敢公然阻止水果销往大陆,只能在意识形态上作文 章,陈

水扁声称台湾水果零关税登陆是大陆“百分百的统战”,是为拉拢南部农民,帮助泛滥2008年胜选。吕秀莲声称大陆是诱骗台湾农民,偷取台湾优势农业技术,未来再对台倾销,因此零关税措施是台湾“农业的安非他命。”其实“统战”并不 是中国共产党独有的手段,台独分子撕裂岛内民族关系,拥护外国强权势力,拉拢小国,哪一样不是统战?“统战”只是一种手段,应由统战的目的来决定,“台独” 统战的是倒行逆施,大陆的统战是善举,是我们独特的政治优势,今后的对台工作在以武力为主导,坚决堵死台独幻想的基础上,重点还是坚持“一国两制”政策,坚强围绕争取人心回归,扩大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联盟,坚持对台湾同胞的各种支持政策,在国际上保护台湾同胞的各种利益,使台湾同胞在认识到独立导致毁灭的同时,感受到统一将带来的巨大的利益,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光荣和自豪,发展壮大台湾社会中的支持统一和倾向于统一的爱国者的力量,“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文武并用。我们相信,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统一战线一定够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党的重要法宝一定会在新的条件下更加熠熠生辉。

论文摘要:文章回顾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走过的几个重要阶段,从而得出结论:统一战线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要法宝,进而进一步论述了统一战线在当前两岸关系上应如何充分发挥其优势和作用。

关健词:统一战线

法宝

凝聚力

注释:

① 张景勇: 《凝聚起最广泛的智慧和力量》,《人民日报》,2006年7月9日,第4版。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443页 ③《列宁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5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5-606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3页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篇2

(一)教学内容分析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很重要的一课。主要讲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此同时,现代中国历史在政治领域的重大内容之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完成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早就被我国政府提上了议事日程。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一系列正确理论和主张,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成功地解决了香港和澳门问题,并且对解决台湾问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本章内容的教学,完成一个项目——举办一场记者招待会,以锻炼学生查找资料、处理信息、概括问题、准确表达(口头和书面)思想观点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

能力目标:能够分析概括“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重大意义;能够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理论,模仿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就“台独”分裂活动阐述中国政府的原则立场。

情感目标:通过重温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时刻,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坚定学生的祖国统一信念。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分析

教师应该认真准备、精心组织、积极引导和有效启发,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主要方法有合作探究法、讲解法、历史比较法、情境再现法、史料分析法等,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

难点: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指导下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如何从历史和现实出发认识台湾问题及探讨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

二、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内容学生应该并不陌生,学生在初高中的时候就学过香港、澳门、台湾是如何离开祖国怀抱的,语文课文也有余光中的《乡愁》,闻一多的《七子之歌》等,学生对这一课内容有一定认识,并感兴趣。但高职一年级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多还处于高中开卷考试的应试水平上,而这节课内容理论性、时事性较强,理解难度较大。综合上述情况,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小组合作、问题探究、历史比较法、情境再现和多媒体课件演示等方法。

三、教学说明

课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教材,并查找相关资料,根据统一之源、统一之道、统一之路和统一之盼四块内容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准备好相应资料,以完成四项任务。主要由各组学生来组织讲述、讨论,其他同学也可以提问或补充,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和概括。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1、教学导语

教师用PPT课件简要解析课题名称、教学目标、四组任务和项目要求。

2、情境营造:

教师用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图片《时局图》导入,请大家根据《时局图》指出他在《七子之歌》中所呼唤的“七子”分别是哪里?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激发学生进行积极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二)教学结构

1、任务一:统一之源

问题一:你对港澳台三地有何了解?港澳台问题是怎么形成什么?

由第一小组学生用课件展示中国地图,感知港澳台的地理位置、地理环境、三地的物产、风土人情等,朗诵《七子之歌》、《乡愁》或其他文学作品的感人片段,营造特定的情境和氛围。然后介绍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最后由教师进行概括。

问题二: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性质一样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概括:港澳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問题,台湾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

教师过渡:知道了问题的由来和性质,那究竟如何解决问题呢?

2、任务二:统一之道——“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问题三:新中国建立后,对于香港、澳门、台湾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领导者,你觉得可以有哪些方式来解决问题?有何利弊?你觉得用哪种方式解决更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和发展呢?

由第二组学生组织讨论,武力解决与和平统一各有何利弊,教师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武力解决不如和平统一。在“和平统一”方针的指导下,我们最终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统一之“道”。

问题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怎样形成的?其内涵是什么?如何评价“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由第二组学生接着介绍“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过程、主要内涵及伟大意义。教师在概括总结时要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

3、任务三:统一之路——港澳的成功回归

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香港回归》和《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激发学生兴趣。然后,课件展示材料: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谈到中英《联合声明》时也承认: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英国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给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英国不情愿又不得不做的。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分析问题五:我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组织讨论两分钟后各小组推选一位同学发言。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原因:前提条件: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关键因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群众基础: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准备工作: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圆满的完成了各项任务。endprint

教师评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是解决港澳问题的前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关键。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奠定了群众基础。《联合声明》提供解决的法律依据。

问题六: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何在?

由第三小组学生总结归纳,教师指导。

教师过渡:如果说港澳回归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那么海峡两岸的统一则是我们挥之不去的期盼。

4、任务四:统一之“盼”——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历程

由第四小组学生带领同学们朗诵台湾诗人余光中《乡愁》,教师指出,余光中在《乡愁》中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希望台湾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今天诗人的愿望实现了吗?

问题七:海峡两岸关系的状况如何?

第四小组学生展示台湾及反映海峡两岸交流的资料、“海峡两岸”节目片断、近期报刊反映两岸人民坚决反对台独、台湾一些名人怀念故土盼望统一的感人篇章等资料。教师分析总结归纳,并引出问题八:展示当代时事政治材料,要求学生联系教材和台湾当今实际讨论:当今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阻力有哪些? 怎样解决台湾问题?中国政府的立场观点是什么?你有什么好建议?

教师播放国务院发言人举行记者招待会视频,由学生模仿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身份就“台独”分裂活动阐述中国政府的原则立场,以完成这章的总项目。在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结合台湾问题的性质和现状、“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来进行。概括和点评时,要强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蒸蒸日上,中国国际地位的稳步提高,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台湾一定会重归祖国的怀抱。纵观历史,分裂是不得人心的,而每一次国家民族的统一,都会带来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我们企盼东方巨龙再次腾飞!

5、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主要学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四组同学都完成了各自的任务,我们也举办了一场成功的记者招待会,那我们能不能以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本课内容呢?(引导学生总结概况本课主要内容)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根本方针,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最早是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来的,其思想内涵经我们党几代领导集体不断丰富和完善,并在香港和澳门回归中得到成功实践,显示了它的科学性、正确性、包容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虽然台湾问题的解决面临重重阻力,但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必将完成统一大业!

布置课后研究性学习课题: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

四、教学设计与反思

本课从《七子之歌》情境导入,学生较为熟悉,教学内容比较容易走进学生心里,导入较自然新穎;整个教学环节目的明确,结构清晰;本课依据课程大纲和职教能力培养要求,围绕重点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真设计了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和项目;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分组组织完成任务,最后以举行记者招待会的形式

完成项目,形式比较新颖;穿插师生的互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求知精神,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情感熏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这一课教学,我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课前对各小组所准备的资料辅导检查还不够充分;二是讲授台湾问题时,取材不够及时新鲜;三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参与讨论的可行性;四是在讨论问题时,既要讲清问题,又要考虑时间,会出现内容把握上详略不当,前松后紧的情况;五是在教学过程中,会有学生提出一些过激的言论,教师一定要及时进行分析和正确引导。这些都是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和改进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 篇3

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和谐的本意在于和衷共济,协调和睦。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概念,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归纳定义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结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等教育任重道远。一个国家需要和谐,一个民族需要和谐,一个社会需要和谐,一个校园同样需要和谐。而校园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可以这样说,社会和谐大学校园首先要和谐,校园和谐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首先应该明确和谐校园有怎样的特征。我觉得一个和谐校园就应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这五个特点。

首先,学科发展的和谐。按照科学发展和学科发展本身的要求,高校首先要做到和保持各个学科之间的布局合理、互相支撑、协调发展。按照科学发展和学科发展本身的要求,高校首先要做到和保持各个学科之间的布局合理、互相支撑、协调发展。

其次,规模与质量的和谐。学校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再考虑扩大规模,不能盲目扩大规模而忽略了教学的质量。质量与规模相互兼顾,相互和谐。

再次,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必须重视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和谐,必须做到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发展的和谐与统一。做到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最后,校园文化设施与学校发展的和谐。学校应该营造一种整洁的,充满浓浓的学习气氛的校园环境。另外,学校的硬件设施也应及时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体现出一个学校基本的任务。提供教学,培养祖国未来栋梁的根本目的。

九年级祖国统一课件 篇4

[课标内容]

(1)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回顾台湾的历史和分析海峡两岸的现状,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景体验,感知港澳回归的过程,认识“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加深对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的理解。

(2)运用讨论法,感知台湾两次被外国侵占又两次回归的史实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现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圆满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最佳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体现。

(2)通过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的发展。

难点:怎样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民族团结的加强”,大家回顾一下,党和政府为了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采取了哪些政策和措施?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在加强民族团结的同时,党和政府也努力寻求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和方式,从而有力地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导入新课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1、构想的提出

2、构想提出的历史意义

二、港澳回归

1、中英、中葡《联合声明》

2、香港、澳门回归

3、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

三、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台湾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2、台湾和祖国大陆最终必将统一

[小结]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篇5

历史组 王朝英

一、课标要求

了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等基本史实。正确理解“一国两制”的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了解港澳台问题的由来;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理解台湾与祖国大陆相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通过指导学生讨论中国能够收回香港的原因及分析海峡两岸的最终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的能力、根据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初步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梳理,帮助学生掌握“形成过程类”问题的一般方法;通过影视、文字史料的阅读,初步学会分析运用史料的方法;通过合作探讨,初步学会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实行“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根本保障和惟一可行之路,认识我们党的伟大和非凡智慧。感受香港澳门回归的庄严和民族自豪,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荣辱息息相关的道理,培养为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的民族意识。增进海峡两岸是一家的亲情,强化国家统一的意识,认识实现祖国统一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理论和实践

本课难点:台湾问题的由来以及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过程

四、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通过音频文件、视频文件、图片、文字材料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学生积极探究、相互讨论、启发诱导、情境感悟等手段使学生深入领会本课知识。以祖国统一为主线,通过港澳台问题的由来,了解统一的背景;通过 “一国两制”的提出,了解统一的方针;通过香港、澳门的回归,理解统一的成功实践;通过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展望统一的前景。创设情境,渲染悲愤之情、钦佩之情、豪迈之情来树立学生崇高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全方位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五、教学活动设计

1、导入新课:

(情境营造):课前一分钟时利用教室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七子之歌·澳门》,建议同学们一起唱。

提问: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所呼唤的“七子”是指香港、澳门、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七个地方,如今七子都回来了吗?

2、推进新课:

进入本课学习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 展示本课的总体框架:

一、统一之源:港澳台问题的历史由来

二、统一之道: “一国两制”的提出(内涵、形成、意义)

三、统一之路:香港、澳门的回归

四、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学习第一个子目:

(一)、统一之源:港澳台问题的历史由来

(利用幻灯片,引导学生回忆港澳台地区问题的历史由来)

提问:台湾问题和港澳问题的本质相同吗?如果不同,他们的区别又在哪里?(引导学生从港澳台问题的由来中思考答案)提问: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解决呢?一般解决问题的方法会有哪些呢?我国政府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通过此问题引入第二个子目)

(二)、统一之道: “一国两制”的提出

在学生讨论上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由此引入“一国两制”的提出; 合作探究一:

1、一国两制的内涵:

2、一国两制的提出过程:

3、一国两制的伟大历史意义:

(鼓励学生讨论,并发言)教师简要归纳。

一国两制的构想本来是为台湾问题量身打造的。但它尚未在台湾问题中开花,就在处理香港问题的时候结果,得到了成功的运用。由此引入第三个子目。

(三)、统一之路:香港、澳门的回归

通过课件展示讲解香港(补充1982年英国与阿根廷的马岛之战)(插入邓小平同志与撒切尔夫人会谈及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的视频)、澳门回归的过程 合作探究二:港澳回归的意义? 合作探究三:港澳回归的原因?

虽然港澳回归了,但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一条海峡阻隔着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导入下一个子目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四)、统一之望: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展示课件,认识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合作探究四:你认为当前促进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有利因素有哪些?阻力有哪些?

在台湾统一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困难,我们能否放弃台湾,任其独行?面对当前的形势,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小结:最后用胡锦涛同志的对台谈话内容结束本课,建议学生起立一起大声朗读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再次展示本课教学框架,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课内容。巩固练习(略)

上一篇:二年级美术《好吃的水果》教学反思下一篇:2024高三百日誓师大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