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24-10-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精选11篇)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是一门典型的育人课程。品德与社会课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它是对学生实施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更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在思品课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思品课教师应该思考也应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一、准确把握小学品德教材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点。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高他们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开朗、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立、开拓、创新、的健康人格。在教材的教学内容和行为要求中有“会与教师交换意见”、“学会与人交流”、“要自信、不自卑”等内容。只要教师善于发现,整体把握,找准切入点,分步实施,都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注重营造课堂教学心理氛围,真诚沟通

作为一名品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不能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要营造健康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心理术语上称之为“心理相容”。只有和学生极力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真诚地和教师进行沟通,才能说出自己的心理话。而做好这些,前提有二点。首先,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爱,并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得到美的享受;让学生在兴奋中发现优点,在微笑中认识不足;让学生对你有亲近感,使学生

体验到上课是有趣的,活动是快乐的,成长是幸福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步形成主动参与、敢于争辩的氛围,使思维得到开阔,使潜能得到发展,使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其次,教师要充分接纳学生。无论学生的行为举止有多么的不良,教师都不应当排斥和拒绝他们。要仍然尊重他们的人格,承认和尊重。

三、寻找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触动学生心灵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处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对课程内容加以梳理,才能挖掘出教材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例如:《珍爱生命》一课,我们可以让学生采访爸爸妈妈,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感受生命的精彩,从而更加深刻的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爱护集体的荣誉》一课,让学生们认识只有集体成员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才能建立一个温暖的班集体。感受集体温暖,进——步增进热爱集体的情感。让班集体更加有凝聚力,同学之间怎么相处等等;《不能忘记的屈辱》一课时,观看视频并让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我们的国土被外国列强的铁蹄践踏,许多珍贵的、世间罕见的国宝也被列强所掠夺,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残酷的历史事实的了解,体验和感受中国曾经遭受过的那段屈辱历史。通过学生生动的表演,重现了这段历史,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从小捍卫祖国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学习活动中大胆地表现自己,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寻找能发扬自己优势、提高自我生活能力的角色。

上课时有一种普通现象,提问学生时,学生讨论热烈,唧唧喳喳的,一旦提问时指定个别回答,就一点声音都没有。即使老师一再强调说错也没有关系,只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就行。最后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被“逼”出来回答问题。部分学生由于自信主不足,从不敢举手发言,大家应该知道这么一个公式:信心+

恒心=成功。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某一件事情的心理。还有:自信心是通往成功之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自信心相抵触的是自卑感,它是自我意识中的一种消极因素,处理不当,会影响学生自己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损坏身心健康,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绊脚石。因而,要帮助学生防止自卑感的产生,培养与树立自信心。我在教学中利用教材的内容的新异性、悬疑性、差异性、不确定性,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渗透教育一步步地培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向上的情感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

积极良好的情感可以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而消极、不良的情感若不致意改善,则会阻碍智力发展,形成退缩、孤僻、胆小、敏感多疑等消极的人格特征,甚至有可能发展成精神性的行为异常。因此,满足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情感尤为重要。而学生在熟悉的活动中,则能极大的获得情感体验,提高情感因素,使之成为行动的动力。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我们的学校”这一单元,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的良好情感,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校园环境,了解学校历史和了解老师的劳动,我设计了校园寻宝、我的发现、我做老师等活动,通过观察、了解、体验等方式,让孩子们在自己熟悉的活动中真切的感受到校园的美丽,了解到学校悠久的历史和体会到老师辛勤的劳动。在活动后的总结汇报里,有的孩子说:当老师真不容易,要知道那么多的知识;有的说:我没讲几分钟就口干舌燥的,老师一天要上好几节课,真辛苦啊;还有的说:我知道我们的老师为什么要得颈椎骨质增生病了,因为每天要低头改很多作业„„通过实践活动得到亲身体验,才让他们感到老师的辛苦和对学生的爱,从而激发学生的

爱师之情,这比简单的说教更具说服力。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其自信心与责任感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在品德教学中要采用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的参与课堂,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又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许多活动中除了各负其责外,还要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共同配合才能取得活动的成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探求知识的情境。

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内容的新异性、悬疑性、差异性、不确定性,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好奇心。例如: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人人都应该懂得的道路语言》一课的教学设计,就完全可以采用合作、探究式。课前学生先分别收集制作不同的道路语言标志图片,在课堂的互相交流中,学生了解了不同的道路标志代表不同的道路语言,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受到教学内容的影响,必将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更注重自己的言行,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行动中实践了教学内容。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内容的理解,掌握了交友的技巧,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实践活动学会了交朋友,协调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这无疑对健全学生的心理品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如在开展实践活动今天我当小司机时,学生们按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合作,开展活动。在小组内自行调整谁来当交通标志,谁来演司机,谁是交警,然后再在一起共同表演、发现、讨论、汇报,一起制作创造新的交通标志道路语言。这样在活动中不仅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增强了孩子们的责任

感,而且培养了孩子们合作意识,提高了合作能力。

四、能够调适自己的心理,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时时顺心,事事如意。现在的学生大多娇生惯养,挫力差,当自己的愿望一再受挫,紧张状态逐渐积累,学生就会产生愤怒富有敌意的情绪。对于周围的人和事没有兴趣,意志消沉,这是一种心理障碍的表现。要教育学生做情绪的主人,及时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调整心态,消除心理障碍。

在课堂中我常利用一些活动来帮助学生宣泄自己的情绪。如教学“成长中的快乐和烦恼”时,我通过小卡片让学生写最近一星期令自己快乐和烦恼的一件事来,然后全部收集起来打乱,再分到每一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会怎么做?最后请小组派代表发言,我会用激励性的语言及时评价各组的表现,对他们的方法进行正确的指导,使他们了解人人都有烦恼,只要能够正确的对待,及时宣泄,做情绪的主人,就不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教育学生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是克服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2

一、营造和谐环境, 建立渗透基础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形成师生之间的心理相融, 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 这是品德与社会课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1.营造宽松民主氛围。爱与平等是教师转变角色的关键, 是营造宽松和谐课堂氛围的根本, 也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立足点。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在人格上给学生以平等地位, 以生为本, 把鼓励和表扬带进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是师生之间真情的流露心灵的交融, 这就需要师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相互沟通, 分享彼此的感受和体会, 真诚地交流情感、体验和观念, 并能够不时地产生心理共鸣, 从而使学生得到心情的愉悦和心理素质的提升。

2.搭建心理教育平台。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心理学的教育规律和各类心理咨询的方法,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掌握心理训练的方法和辅导技能, 不断提高自己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另一方面在学校开设“心灵氧吧30分钟”, 在校园网开通“心灵天地”专栏, 设置“悄悄话信箱”, 借助谈心、书信、心理咨询、故事等多种形式, 为学生答疑解惑, 加强与学生的心灵交流, 让学生在和谐的心理环境中成长。

3.关爱各类问题学生。各类问题学生在每个班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如何转化他们往往是教师的一块心病和必须面临的问题。面对各类问题学生, 教师首先要关爱学生, 尊重学生的情感, 慢慢地予以感化教育, 静待花开。对于愚钝的学生, 要给以爱的滋润, 开启其智慧, 促其迎头赶上;对于顽皮的学生, 要给以爱的感化, 使其行为慢慢循规;对于自卑的学生, 要给以爱的抚慰, 使其信心逐渐恢复, 最终充满自信。总之,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 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 调节自我, 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热爱学习的良好心理,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二、善于挖掘教材, 寻找渗透基点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在教材中挖掘心理渗透点, 是品德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

1.整合品德与社会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相同的主题进行渗透。品德与社会教材与心理健康教材内容之间存在交互联系, 教师可结合学校正在试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心理健康教育读本》, 整合教育内容,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第七章是人际交往心理辅导, 主要有与老师的交往、与同伴的交往、与家长和社会成员的交往等内容, 而品德与社会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亲情树下我成长》, 主要有“家庭万花筒”、“父母———我特别的朋友”、“我是文明家庭一分子”等内容, 两者均有学习沟通方式,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融合, 注重教给学生人际关系处理技巧和处事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2.利用教材外显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渗透。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许多知识点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 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显示的内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上六年级上册《向“白色恶魔”说不》一课时, 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制力, 抵挡住白色恶魔的诱惑。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发掘这一资源, 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 抵得住不良诱惑, 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以此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拓展教材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进行渗透。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 就需要教师进行拓展, 努力找出言“此”义“彼”之间的结合点。如在六年级上册《民风、民俗大观园》一课中, 教学目标只要求学生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 具有民族自豪感。作为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祖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化的同时, 也要注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热情开朗、阳光健康的个性。教育他们可以用外出旅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愉悦身心, 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三、把握教学契机, 活化渗透方法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不同于上心理健康课。加强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是品德与社会课的主要内容。

1.捕捉课堂契机,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活动中, 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 影响学生的程度最大, 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教材中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 自然是最好的契机, 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 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心理健康教育课,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如上六年级上册《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一课时, 教师讲到吸烟的N条罪状时, 学生们纷纷发言, 揭露父亲吸烟的一条条“罪状”。当时学生兴趣激发, 思维萌发, 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教师要利用这样的教育契机, 教育学生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同时, 要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 丰富业余生活, 培养自己良好的情操, 增强调控自我情绪的能力。总之, 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随机的, 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

2.抓住实践机会,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 教师要善于把握机会。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安排了不少活动角、小调查等实践活动, 如五年级下册《悲愤的吼声》一课采访车栏目, 要求学生搜寻日本侵略者在家乡的罪证并记录下来, 教师就布置了课外采访任务, 结果班上几乎没有一个同学说可以完成任务。很多同学都抱怨说不知道哪里受过日本的侵略, 有的说家在城区, 且城区因拆迁已几乎找不到侵略的罪证了。怎么办呢?教师与同学一起出谋划策, 通过不断的思考和讨论, 慢慢地理清了思路:可以查阅《诸暨抗日战争史》初步了解家乡的抗日情况, 采访时间可以趁国庆假期, 采访地点可以去爸爸乡下的老家或外婆家, 可以邀请父母一起参加采访活动等等。结果采访任务完成得很成功, 很多学生写出了一篇篇优秀的采访日记。这次实践活动学生们都有着丰富的心理体验, 或面临困难、体验失败, 或品尝成功、分享喜悦, 心理状态是随着活动的过程和参与程度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学生在活动中愉快地感悟、体验、成长, 培养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自信、乐观、坚毅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3.学生参与活动, 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这是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父母———我特别的朋友》一课时, 教师采用表演课本剧的形式, 对学生进行“理解父母, 了解父母”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首先以“父母的烦恼”为主题进行讨论, 接着让学生选出典型的父母烦恼, 并以此为主题, 分配角色, 精心准备后进行表演。通过这样学生参与的演出, 无论是表演的同学, 还是欣赏的同学, 都印象深刻、终身难忘, 对父母的情感也有了更深的体验和理解。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采用作业式活动等形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以活动促进学生各方面的体验和发展, 落实品德与社会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3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课堂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40-02

前言

我国这些年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因为从近几年的一些调查报告上来看,我国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指数偏低,很多学生在承受不住压力的时候甚至会做出一些偏激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之下,国家开始提倡在在各门课程当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当中。

一、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从品德与社会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出发,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这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都更加容易的达成。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就是把儿童培养成一个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1]。品德与社会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的,但是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健全的人格。在学校的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这两个学科之间的一些共同的地方,能够为它们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提供了可行性。根据现在的社会发展情况,在品德与社会课堂当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更加的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中小学时期的学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他们在这个时期会受到很多的不良诱惑和来自学校、家庭等的压力,当他们遇到这些情况时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怎样应对这些问题,这时他们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来帮助他们进行心理积极干预。积极干预能够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树立好的心理素质和品德。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方法

1.创设教学情境,故事激趣

在进行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当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教学情景,这个教学情景要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够更好激发学生的情感[2]。学校的品德与社会教材里面的内容都是以讲故事为主,在这些故事里面告诉学生一些道理,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给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将里面的故事讲的生动有趣,如果故事讲的不好,那么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例如在上《我爱我的家》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朗诵诗歌:《我爱我家》,给学生听《可爱的家》这首歌曲,让一些同学在讲台上向大家介绍自己家的家庭成员和家居环境,分享一些自己家里的一些有趣的事,给其他同学看看自己家的全家福照片。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定要对教材的内容非常的了解,能够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当中。

2.搭建展示平台,表演传情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材里面,很多的课文内容的戏剧性都比较强,。当进行这种类型的课文教学时,可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就能够更加充分的理解课文里面所说的道理,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取得的效果,是教师用语言表达所达不到的。例如品德与社会的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叫《家庭树》,老师就可以请学生的家长来学校和学生一起进行表演,通过学生和学生家长的共同演绎,能够让学生们更加真切的体会到家庭的温暖,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两得。

3.运用多媒体课件,强化主题

现在很多的学校都已经配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工作,强化教学的主题。教师在进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时,为了更好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录音、影片、歌曲、故事,通过音响和屏幕给学生欣赏,使学生的心理随着屏幕上辗转起伏的故事情节产生共鸣,以起到强化主题教育的作用[3]。这些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内容的准备过程并不是很难,在网上进行搜索就会出来很多,因此教师并不用为缺少资料而担忧。

三、结论

总而言之,为了帮助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一个健全的人格,教师可以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共通性,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当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教学,只要教师用对了在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就可以很好帮助学生学习到很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在遇到困难和压力的时候进行自我调节,避免出现一些令人遗憾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刘莉娜.关于品德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5,3:27.

[2]徐延.心理健康教育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农村教育,2011,11:37-38.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4

教 学 设 计

——二官小学胡恩海

1、请你相信我

教材分析:本单元重点在于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当前,一些地方,人们不守承诺,欺骗欺诈等不讲诚信现象屡屡发生,这些社会不良现象也侵蚀着校园,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在课程中加强诚实守信的教育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诚实守信这个词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还有些抽象,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循序渐进,有难到易的引导学生理解,通过和师长交流,感知诚信的内涵,愿意做诚实守信的人。教学目标;

1、知道诚信在待人处世中的重要性,言而无信不仅会给对方带来不悦,而且还会失去别人的信任。

2、通过交流感知诚信的内涵,体会待人诚信才能取信与人的道理。愿意做诚实守信的人。

3、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诚信所包含的意义,培养学生做个讲诚信的人。教学难点

明白诚信在与人交往中的重要性。课前准备:悄悄话信箱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很高兴这学期我又能和大家一起学习。从这学期开始,你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明年的这个时候,大家都将升入中学。上学期虽然我没有和大家一起学习,但我常来班级想同学们借东西。你们愿意借东西给老师吗?说说你的理由。

小结:听了同学们的话,老师很高兴。因为你们长大了,懂得理解体谅老师,帮助老师。而且,同学们心中有了一个衡量他人的标准,就是“信任”。

(二)、小调查

在我们的生活里你交往过的人中,哪些人是你信任的人?写写信任他的理由。

学生汇报。

过渡:生活中,我们会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写了这么多值得我们信任的人,那么,同学们想想看,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值得别人信任的人,能让我们大声地对别人说:请你相信我!(板书课题)

用一个词来概括。

(诚实、守信、不说谎„„)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要取信于人,必须做到待人诚信。(板书:诚信)

(三)说说悄悄话

1、小实验

用铅笔在白纸上轻轻划一道,然后擦掉;用铅笔在白纸的同一个地方反复划道,然后用橡皮去擦。

对比两次有什么不同。你得到什么启示? 同 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有的人对你说了一些话,事后发现是假的;有的人向你做了承诺,可是没有兑现;有的人当面说你的好话,可是被背后又是另一番表现„„现在请你们把遇到的具体事情写在纸上,并写出当时的感受,通过这件事你对这个人的看法也写出来。然后把写好的纸放入老师的“悄悄话信箱”。记住,不要写上名字,叙述事情就可以。

请学生任意抽出一张阅读,读后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都发现,别人对自己失信时,我们都很难过,并对这个人失去了信任。那么你们愿意成为诚信的人呢?还是愿意成为失信的人?

(四)走进“诚信乐园”

既然同学们都愿意做个讲诚信的人,那么老师给大家介绍个好地方——“诚信乐园”。生活在“诚信乐园”里的人们没有猜疑,没有欺骗,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真诚相待。你们想去吗?(想!)

可是,进“诚信乐园”要有入园条件的!同学们先来写写看,你认为进入“诚信乐园”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读入园条件,教师挑选板书。

好,既然大家都想进入“诚信乐园”,我们就给自己设计一张“诚信卡”,在上面写上自己的承诺。每过一段时间,检查看看是不是认真履行了许下的诺言,并把履行情况记录在卡上。这张“诚信卡”就是你走进“诚信乐园”的入场券。原每个同学都能走进“诚信乐园”!

(四)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相关规定。

(四)结语

通过今天和同学们的交谈,老师相信,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能取得别人的信任。让我们一起做个诚信的人!大家互相面对自己的同学,自信的喊出:“请你相信我!” 板书: 请你相信我

诚 信

诚实—说话真实,待人真诚 守信—信守诺言,说到做到。

新课标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让诚信伴随着我》学科渗透

教 学 设 计

——二官小学胡恩海

2、诚信是金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的课题和活动,让学生了解成新内涵的同时,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让学生从小懂得要做一个讲诚信、讲道德的人。学情分析:

假如没有诚信,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研讨,使学生体会和认识:在社会生活中,一旦失去了诚信,不仅给当事人造成直接的伤害,而且也使整个社会失去安全感,人与人失去最起码的信任,受伤害的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利用生活的众多事例和网上的丰富资源,使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内容,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学会辨识各种情境下的诚信表现并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提高守法、守规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从小立志做讲诚信、讲道德的人。并通过情景表演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将诚信的品质内化并支配自己的行为。

2、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二、教学过程设计

1、设计情境,巧妙导入

引用《一个贫穷的小提琴手》的故事,向学生提问如果你是那位年轻人,你会怎样选择? 通过情景性导入,既可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由课外转移到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兴奋状态,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最终提高学习效率,使课堂教学达到目的。引出课题《诚信是金》

2、阅读故事,导出概念

《诚信的水手》作为范读故事,让同学体会故事的启发意义并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谈谈诚信是什么?激活了学生的已有诚信知识经验,使学生能很好地构建新的诚信知识结构。同学回答,教师总结

3、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让同学分组讨论回答“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有哪些诚信事例?对个人和社会有何作用?缺乏诚信对于个人来说会有何影响?生活中存在哪些缺乏诚信的事例,这些不诚信会给我们社会带来什么影响呢?”在学生讨论后,教师要求学生总结诚信的重要作用,并举例说明。分组自由讨论,让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发言,积极参与学习,使每位学生成了教学的主体,学生自己在参与过程中,丰富了思想,在讨论中澄清是非、明白事理,明白诚信的重要作用。

4、竞赛讨论,总结做法。

首先,让学生竞赛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在学校里,在家里,在社会上)如何成为一个诚信的人。并举例说明生活中诚信的两难情境该如何看待与处理。

竞赛讨论,能激发学生好强好胜的心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与积极发言,让学生把诚信的理论知识与自己今后的实际行动紧密相连,从小立志作讲诚信、守信用的人,并且能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两难情境的设置增强了学生对诚信表现的辨别,对诚信本质的把握。

5、角色扮演,加深体验。

为了更好进行诚信教育,我设计了角色扮演的情景,让同学们解决自己在生活遇到的诚信事件,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同学们对诚信的理解与把握,真正成为诚信的人。

6、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7、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主要收获,让学生自己总结诚信知识,把诚信知识内化,形成系统。教师精要总结这堂课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落着点,及教师期望。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行动中有强烈的诚信意识,有坚定的诚信行为。

新课标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江山多娇》学科渗透

教 学 设 计

——二官小学胡恩海

2、江山多娇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的地形、地势特点,知道我国的主要地形、地貌、并能在地形图上找到他们的位置。

2、探究多样的地理环境给我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的益处,促进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3、了解母亲河的基本情况,明白“母亲河”的含义,形成热爱母亲河的情感与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4、知道祖国山河壮丽、秀美,形成热爱祖国的情感。懂得多视角欣赏自然之美,并增强保护自然的意识。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6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1、3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中国地形挂图

2、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祖国就像一幅画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课题。出示中国地形图,师述:俯视祖国大地,她就像一只威武的雄鸡,傲然屹立的世界的东方。她有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千百年来,我们中华儿女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板书:江山多娇

二、了解祖国的地形地貌。板书:祖国就像一副画。

1、问:这是一张中国地形图,它有几块主要的色块,这不同颜色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同对我国的地形图,了解和研究我国的地形、河流。

2、理解我国的地形三级阶梯。问:地形图上的各种颜色就是代表不同的高度。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在这张图上各种颜色都代表的高度是多少呢?教师点图片上的各种颜色,分别判断土黄色、黄色、绿色的海拔是多少。

师述:我们从高空向下观看我国的地形,大体上分为三级阶梯,因为是从上往下看,所以第一阶梯最高,第二阶梯次之,第三阶梯最低,尔后是海洋。再仔细观察,我国的地势明显是西高东低。板书:西高东低

3、我国主要的地形地貌。

①世界上的地形分为五种,具体是: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这五种地形在我国都有分布,请在地图上找一找。板书:五种地形齐全

②请读小资料:P53。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地图上找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主要丘陵、主要河流、主要岛屿„„互相指一指。③思考讨论:多样的地形、地貌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哪些好处?我们的家乡属于什么地形?

④扩展资料。海拔:是指地面上某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们用的《中国地形图》上中国各地的海拔是以青岛黄海水准原点为起算点的。水原点即平均海水平面。多种地形与我国生产的关系:我国幅员辽阔,世界上五种地形都有,这样就给我们发展多种经营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平面为我们提供了耕地,高原为我们发展牧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山地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矿藏等等。这样使得我国能够从各方面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三、走进母亲河。

(板书:我们的母亲河。)

1、思考:我们为什么称长江、黄河为母亲河?

2、收集资料,请你拿出有关母亲河的资料、故事、赞美母亲河的诗歌、散文、歌曲、绘画„„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资料,全班同学把资料进行归类。

4、歌唱母亲河。以小组为单位,全班进行比赛。

①说一个评价母亲河的词。每组不重复,看谁用词最贴切。②说一句赞美母亲河的话。看谁感情最真挚。

③讲一个长江、黄河的传说、故事,或朗诵一首诗、唱一首赞美的歌„„

5、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6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1、3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一条 为了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本法所称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第三条 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国家组织和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以及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规定。

四、小结。

祖国就像一幅色彩丰富的水彩画,13亿中国人生活在她温暖的怀抱。

五、延伸课外。

课后收集祖国风光的图片、资料,自制一个祖国旅游观光路线图,为下节课学习做准备。板书:

江山多娇

祖国就像一幅画:西高东低 地形齐全 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岛屿„„ 我们的母亲河:长江、黄河

新课标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祖国一定要统一》学科渗透

教 学 设 计

——二官小学胡恩海 祖国的宝岛台湾

教学目标:

1、了解台湾的地理概况、台湾问题的由来,知道台湾的美丽富饶是人们千百年来辛勤开发、经营的结果。

2、台湾与祖国大陆同祖同源,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了解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台湾问题解决,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4、渗透《反分裂国家法》第1、2条。

教学重点:台湾与祖国大陆有地缘、血缘关系,是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课前准备:师生收集与台湾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第三课时

学习内容:祖国一定要统一

一、谈话揭题。

师:从上节课大家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两岸人民是多么渴望早日团聚呀。确实,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都在坚持不懈地努力,大家只有一个宗旨:祖国一定要统一。读题——

二、学习和了解影响祖国统一的因素和我们的努力。

1、学生先阅读教材62页的资料。教师结合台湾历史进行讲解。

2、小组交流学生查找的有关资料和关注近期媒体中有关台湾报道。(如台独份子搞分裂活动,我要政府的态度和声明,台湾人民反对台独的斗争等。)

3、渗透《反分裂国家法》第1、2条,《反分裂国家法》第一条 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

4、实践作业(课前完成):结合前两个主题的学习和收集的相关资料,写一份声明或者公开信。也可以写一份希望祖国和台湾早日统一的呼吁书。5.模拟新闻节目:“两岸儿童盼统一”。

(1)一个主持人主持节目,每组找个播音员,宣读本组的呼吁书。(2)还可以请几个小记者对班上的同学进行随机采访。

6、教师小结:香港和澳门已经回到祖国的怀抱,相信在我国政府和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祖国一定会赢得一个大团圆。

三、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

1、师:中央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逐渐从隔绝走向交流,从陌生走向熟悉。两岸人民在经济、文化、贸易、教育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增多。

2、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海峡两岸》专题节目,可接取片段观看。

3、学生交流自己通过查、问、看、访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或是图片,或是文字,或是一些物品等,如果本地有台湾到大陆的留学生,请他来讲一讲更具有说服力。

四、拓展延伸,实践作业。

到商店中看看哪些商品跟台湾有关。

新课标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祖国江山的保卫者》学科渗透

教 学 设 计

——二官小学胡恩海

祖国江山的保卫者

教学目标:

1、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祖国江山的保卫者,了解他们的革命斗志和奉献精神。2.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热爱解放军。3.了解国防的重要性与人们参军的热情,树立国防意识。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13、55条。教学时间:2课时

课前准备:收集解放军英雄的图片、故事,收集军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录象引入新课。

教师播放收集的解放军战士在祖国边疆驻守边防的纪录片,让学生一下明白祖国江山的保卫者是谁——中国人民解放军。激发学生对解放军战士的崇敬之情。

二、说说我心中的解放军英雄。

1.把课前收集的历史上和现在解放军英雄的图片、故事,以及守卫在边防线上的战士们的事迹先在小组里讲,再在班上交流。

2.开展了解放军历史的活动,收集不同时期的军装图片、武器图片、办一次剪贴报、手抄报展览,加强学生对解放军的认识和对解放军发展历程的兴趣。

三、唱军歌比赛

1、分小组进行对军歌比赛。

2、对学生收集的军歌进行分类。比如反映战士精神面貌的、表达战士思念亲人的、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讴歌战斗英雄的等等。

3、学生在班上展示军歌:适合集体合唱的可用大家齐唱的形式,适合独唱的可推选嗓音较好的同学单独演唱。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赛歌,看谁唱得有气势,谁唱的歌更多。

4、同学们议一议,自己最喜欢哪一首歌,为什么?

5、全班齐唱《说句心里话》,思考:你想对驻守边防的战士说句什么心里话?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采访军属、驻军营地,查找媒体有关应征参军情况。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开展知识竞赛好吗?(好)

1、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是哪一天?

2、年满多少岁的公民都要进行兵役登记?

二、当兵真光荣

1、开展“长大我也去参军”畅想活动。让学生想象自己长大后成为一名解放军的情景。先在小组说,再在全班交流。

2、模拟军训活动,站军姿、正步走等活动,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军人的日常生活。

三、人民子弟兵

1、播放录象:解放军参加抗洪防汛、森林救火、地震抢险、地方建设等的录象,让学生知道每当人民遇到危险和困难时,冲在最前面的就是解放军。

2、以各种形式在班上汇报:图片、小品表演、亲述经历等。

3、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13、55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十三条 国家实行兵役登记制度。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以前年满十八周岁的男性公民,都应当在当年六月三十日以前,按照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兵役机关的安排,进行兵役登记。经兵役登记并初步审查合格的,称应征公民。第五十五条 现役军人入伍前已被普通高等学校录取或者是正在普通高等学校就学的学生,服役期间保留入学资格或者学籍,退出现役后两年内允许入学或者复学,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奖学金、助学金和减免学费等优待;入学或者复学后参加国防生选拔、参加国家组织的农村基层服务项目人选选拔,以及毕业后参加军官人选选拔的,优先录取。

义务兵和服现役不满十二年的士官入伍前是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或者职工的,服役期间保留人事关系或者劳动关系;退出现役后可以选择复职复工。

义务兵和士官服现役期间,入伍前依法取得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应当保留。

四、拥军爱军在行动

1、结合新年即将来临,可以开展一次慰问解放军的活动,或设计贺年卡给解放军的活动。

2、开展“我和解放军叔叔交朋友”的活动。事先与当地解放军某部取得联系,引导学生给战士写信,和战士交朋友。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5

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教材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

深、由表及里、由体验思想到评论思想的好坏,培养学生品德养成意识。这样一来,才能更

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品德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陶冶情操。[关键词]阅读教学、渗透、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为本的审美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思想到评价思想好

坏,培养学生的品德养成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品德的渗透,从而提高

学生的审美意识与陶冶情操。下面我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的一些认识。

一、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发现主人翁的思想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大量的思想。要培养学生的品德认知能力,教师首先要引导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6

赞美与鼓励的魔力-浅谈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鲁迅先生说:“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遂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物质文明,日益蔓衍,人情因亦日趋于肤浅;今日之优美而崇之大,则高洁之情独存,邪祟之念不作,不待惩劝,而国人安.”的`确,美术作品不仅能作用于人的道德,提高人们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同时还能作用于人的情感,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

作 者:吴妍娟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桂城街道石肯中学 刊 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英文刊名:ZHONGXIAOXUE XINLI JIANKANG JIAOYU 年,卷(期): “”(7) 分类号:G44 关键词:美术教学   赞美   鼓励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7

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既要传授知识, 又要塑造他们 (尤其是中高年级) 良好的心理品质。新时代的教师不但要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 培养学生的能力, 还要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最终实现品德与社会教学理念的新突破。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1.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是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在课下多同他们交流, 尤其多用赞赏、同情、肯定的语言, 更能吸引他们与老师亲近, 容易给他们留下良好的印象, 这样使他们在心理上对教师充满亲近感, 更信任教师, 教学更容易开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表现出和蔼的态度、语气, 对小学生提出的问题与阐述的各种内容都要认真、仔细地聆听, 并且对他们提出的问题, 不论简单与复杂, 都及时、耐心、得当地进行解答, 只有形成这样的“爱”的课堂环境, 才不致使学生产生恐惧、排斥心理, 进而使师生关系更融洽。如刚讲完成长中的新问题时, 有个学生仍然问:“父母总是误解我, 我非常生气, 又懒得跟父母说, 你说我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他们已经懂得, 但面对这个小学生的再次提问, 我并没有生气, 也没有批评, 而是非常耐心地给他讲解。课后, 这个孩子主动找我谈心, 告诉我这堂课他光想着别的事情, 没有认真听讲。通过我对他的追问, 他告诉我, 通过课后问同学, 那些知识都已掌握。我对他做相应的心理疏导工作, 他也向我表示今后一定改正先前的做法, 努力学习, 不让老师失望, 这使师生间的关系更密切。

2.教学中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情境能激发人们的求知欲, 我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结合他们在农村的生活实际,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 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如讲回避还是正视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时, 把中高年级学生生活中的真实经历以故事 (案例) 形式呈现给他们, 让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探索, 这使他们快速进入情境中, 各抒己见, 从而最大限度地探究学习。

3.小学生“疑问”意识相当重要。“问”是获取知识的必要手段, 是每个人勇于追求与探索的精神。小学生的“疑问”意识, 是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要表现之一, 有助于他们个人能力的发展。教师应教会小学生用他们现有的知识经验分析、质疑与提问, 以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辩论等。当然, 只要是对小学生发展有利的, 教师就要适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促进学生思维和个性特征的发展。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想方设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结合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 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 巧搭桥, 妙铺路, 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现实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教师的引导、置问要精彩。这样不但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促使他们主动探究, 在兴趣的引导下获取知识。

2.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因势诱导。兴趣是从细微之处着手, 一点一滴悉心培养起来的。这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如讲授“保护健康, 珍爱生命”时, 先从“烟”入手, 引出本课要共同探讨的主题———毒品及其危害。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有了兴致, 愿意探讨, 各抒己见, 对知识的体会更深刻, 从而自觉抵制毒品。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耐心细致的习惯。品德与社会知识的获取、巩固和应用需要大量时间阅读、整理、理解和在现实生活中训练。如对违反道德行为的处理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或和解、或调解、或诉讼等, 其中可能涉及惩罚。这就要求小学生有耐心, 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视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分析, 辨出孰轻孰重, 万不可心浮气躁, 必须善于克制、约束自己, 逐渐养成耐心细致的习惯。

2.多维思考的习惯。就是从多角度、多个层面思考问题, 通过多种比对, 得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如你发现别人盗用了你的物品, 你觉得怎样做才能更有效地制止这种行为? 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受到侵犯, 你又会怎样处理? 等等。通过这样的训练, 小学生多层次、不同角度地看待问题, 从而分析轻重缓急利弊, 真正懂得且做到“三思而后行”。

3.善于总结的习惯。按照知识经验,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点已经具备单独进行总结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引导他们学会总结, 使他们能更系统化、条理化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如每学完一个单元, 都让他们总结回顾本单元每一课的知识点, 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 从而既深化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又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完整有序的知识框架, 提高自身能力。

四、深入挖掘现行教材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如讲学做有道德的小公民时, 就小学生现有的经验来说, 通过实例介绍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和行为的规范, 是约定俗成的, 不需要由谁制定, 使学生心理上感受到道德的严肃, 自觉要求自己具有良好道德;在讲“保护健康, 珍爱生命”时, 结合现实生活和小学生的知识经验, 提出探究问题“见义勇 (智、巧) 为”, 使他们形成积极探索、善于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良好心理品质等。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8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61

目前我国许多青少年正在受情绪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困扰,未成年人的心理疾患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曾公布对全国中学生的多年调查结果:32%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这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缓,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一、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的心理,正确认识挫折,调节情绪,培养自尊自信的心理品质,加强沟通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从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2.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和道德品質,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3.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发挥思想品德学科优势的需要。思想品德不同于英语、历史、地理等学科,它涉及的内容广泛,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也包括心理方面的知识。具体包括以下心理方面的知识:了解生理变化,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发展;掌握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逆境,提高心理承受力,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陶冶情操、调节情绪等。

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1.重视教师的学习与培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教师也会出现心理问题。一旦教师有了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出现不适当的教育行为,从而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教师处于健康的心理状态。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不断学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培养个人良好的心理品质,争取做到性格开朗、情绪稳定、有毅力、敢于面对挑战、善于自我控制等。同时,学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2.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和辅导。正因为思想政治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所以思想政治教师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在课后,教师要主动走近学生,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多谈心,尽可能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内心想法、遇到的困难等。但学生之间总是有差异的,教师更应关注的是班级中的特殊对象,如成绩特别差的学生、性格特别内向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等。这些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教师应与这些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谈话,进行个别教育与辅导。

3.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课堂上学生的心理和教师的表情、言语、动作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在课堂上教师的态度、语气等要友善亲切,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阐述的观点、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耐心回答,多表扬学生、少批评学生,拉近师生情感上的距离,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自信乐观的健康心理。思想品德教师除了上课时向学生传授有关心理的知识和调节心理的方法外,还要结合课本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与人和谐相处,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总之,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在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教师必须把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任务。作为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9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对于完善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推动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主要依据

1、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是丰富教材,补充教材内容的需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其精华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之所在,至今仍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应当把这些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精华集中起来,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这种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为初中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是教育熏陶,培养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的极好的精神食粮,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参考材料。在思想品德课中渗透传统道德教育是完善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和改进的迫切要求。

2、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在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但它的负面效应所造成的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拜金主义思想对学生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义利观教育已是当务之急,等价交换是经济生活中的通行准则,但是有人把它引申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出现“权钱交易”,“互利互惠”等,奉献精神被日益淡化。让传统道德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弘扬光大,很有必要。我们培养的学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一代,他们能否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取胜,取决于这一代能否具有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开拓创造,积极进取的精神。根据时代要求,弘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已迫在眉睫。因此,渗透从头到底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初中思想品德课七、八年级各两册,九年级全一册,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从以下五方面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

1、爱国爱民、天下为公

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排在八年级下册之首,要成为一个好公民,一个国家的主人,首先必须爱国,树立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爱国必须热爱人民,热爱集体,培养学生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的思想,也是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们的古人曾经有许多光辉的思想。

儒家伦理要求人们以天下为己任。孔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凡有治国平天下抱负者,必须从修身做起。“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孟子也以“平治天下”为己任,开了中国历史上为国家置死直谏的先河。此后,爱国爱民成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豪情壮语不绝于史,是我们进行爱国爱民教育的宝贵文化遗产。

儒家强调人的群体价值,并把它作为培养理想人格的主要途径和标准。孔子主张“国民之利而利之”并把“见利思义,而见授命”作为“成人”的标准。孟子指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若全国上下都追逐个体价值,国家就要灭亡。全国上下都以群体价值为重,人己利益统一,国家就要兴旺。当个体价值与群体价值发生矛盾时,必须牺牲个体价值保存群体价值。孔子主张“杀生以成仁”,孟子主张“舍生而取义”,这些儒家群体价值观的基本信条是培养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思想的重要源泉。

2、自强不息,勤奋节俭

人生自强少年始,学会合理消费,是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和九年级学会合理消费的主要内容。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内涵。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占有很大的比例,他(她)们从小娇生惯养,以自

我为中心,花钱大手大脚,对他(她)们进行自强不息,勤奋节俭的教育尤为重要。

节俭对立面是奢侈,历来为人民所反对和痛恨,认为它是亡国、败家、腐化堕落的重要根源。我国古代许多文人,政治家对此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一词中形象地概括了这一历史经验:“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墨子认为“节约则昌,淫佚则亡”。意思是说崇尚节约俭朴,国家就会兴旺发达;追求荒淫享受,国家就会灭亡。

在我国古代的“家书”、“家训”中,教育子女要保持“俭朴”的美德和家风的事例更是屡见不鲜。宋代司马光位至宰相,但他教育儿子要崇尚节俭,他在《给子康书》中说:“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检素为美。”并提出了“由检入奢易,由奢入检难”这个富有哲理性,教育性的道德格言。清代朱柏庐在《朱子治家格言》中指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以上这些古人思想,对于我们培养现在的独生子女一代,热爱劳动,勤奋节俭,顽强拼搏等都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3、享受学习,戒骄戒躁

热爱科学,勤奋学习,关系知识,追求真理,在享受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从无知走向有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更多,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登上新的知识高峰,实现自我的超越,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课的主要内容,也是青少年学生的首要任务。

孔子十分重视学习知识,追求真理,他坚持学而不厌,不耻下问,好学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程度。他坚持真理,主张“当仁不让于师”他要求学生学而实习之、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孟子十分重视学习知识,认为只要认真学习,“人皆可以成尧舜”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君子三乐”之一,主张舍生取义,为真理而献身。此后,热爱学习、追求真理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诸如悬梁刺股,穿壁引光、映雪读书等故事成为好学的榜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警句,成为促学的格言。

热爱科学,勤奋学习,必须做到谦虚戒骄,因为“满招损,谦受益”。谦虚的对立面是骄傲,《礼记·曲礼》中告诫人们“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及”。毛泽东高度概括出了“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科学论断,告诫人们“逆水行舟用力拼,一篙松劲退千寻”。以上这些谆谆告诫是我们培养学生力志勤学、谦虚戒骄的丰富的精神食粮。

4、关心他人、尊敬师长

尊重他人,关心帮助他人,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在八年级上册有三课这方面的内容,尊重他人,包括自己的师长和父母,要求做到礼貌待人、平等待人、诚信待人、友善待人。充分理解他人。这也是我们用人际关系的一个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他把“仁”解释成“仁者爱人”,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他的教诲下,弟子们倡行“四海之内皆兄弟”。他期求建立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社会。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关心他人的思想,提出了“与人为善”的原则,他为建立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社会奋斗终身。从此,关心他人的品格就逐步沉淀为中华民族的民主心里。当前我们更应该把这一优秀传统发扬光大。

尊敬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提倡老师不能体罚学生,但是对于老师权益的保护却少之又少。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教育非常必要。中国古代尊师之风就达到鼎盛,所谓“天、地、君、亲、师”,教师排在第五位,仅次于神、国君、父母。韩愈在《马说》则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程门立雪的故事从宋代一直流传至今,教育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孝敬父母更是我国古代做人的美德。古圣先贤早就告诉我们“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也就是说治国必先齐家,齐家比先孝悌。孔子还提出了对父母要有敬有养,使其在精神上得到慰籍,物质上得到保障。孝敬父母的故事在中华民族史上更是数不胜数,“欲报

三春晖,当尽寸草心,”“羔羊跪乳鸭反哺,不忘养育恩如山”,作为增广贤文广泛流传,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5、走进法律,遵纪守法

走近法律,学法、知法、守法是七年级上册七、八课的主要内容,是新时期加强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

遵纪守法,贵在自觉。传统美德中讲究“自律”,他是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反思的一种较高层次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孔子主张“克己”,意即约束自己。他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他还提倡“自省”,“内省不疚,未何忧何惧?”意思是认真反省自己的过失,问心无愧,这还有什么值得忧愁和畏惧的呢?“惧独”是自律中的最高层次,它要求人们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一人独处时,也能高度自觉地约束自己,谨慎地遵守各种道德规范,而无丝毫越轨的思想和行为。

社会是复杂的。人是社会的人,必然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道德修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忠告是我们从头到底传统道德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遵纪守法的二十一世纪新的极好教材。

三、渗透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原则

1、扬弃的原则

中国传统道德浩如烟海,必须认真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统道德中有不少封建糟粕,需要我们分析鉴别。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伦理规范,“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特权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绝对平均主义的价值观念,这些封建糟粕至今仍然沉淀在我们民族的心理之中,腐蚀人们的思想,应当抛弃。

2、辩证的原则

要把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辩证思维,防止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的倾向。要把谦虚戒骄与拼搏进取,勤奋节俭与合理消费,与人为善与坚持原则,严以律己与宽以待人结合起来,塑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二十一世纪新人。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10

《规则有什么用》教学案例

史春玲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德育渗透教案 《规则有什么用》教学案例 德育渗透目标:

《规则有什么作用》是人教课标版思品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二课。该组内容主要围绕规则

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为安全和学习的保障来编排的。针对三年级儿童的特点,侧重从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规则入手,让学生在体验,观察和对比中认识规则的意义,领

会规则的重要性,树立规则的意识,提高他们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初步体验规则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与儿童生活相关的规则。

2感受和了解规则在集体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3、熟悉学校规则,并能对制订这些规则的意义进行评价、认识。

4、结合活动制定规则,体验规则在活动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学生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活动中的规则意识不强,有的就连课堂纪律也不能很好的遵守,没有排队打饭的意识,只有靠学校的强化管理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从制度管理来规范学生的

行为,但效果不够好,效益是短期的。通过学习《规则在哪里》这一课的基础上学生 已经对规则有了初步的认识,体会到了规则处处都在,同时对规则的作用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教学重点:

通过对活动的参与和评论,进一步的体会规则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

领会规则的作用,进一步树立规则的意识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的遵守各种规则,让 各项活动开展得井然有序。媒体资源: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规则在哪里这一课,现在你们知道什么是规则呢?他 又在哪里呢?

2、请看游戏:丢手绢(课件展示)1出示课件。

2观看后,说一说游戏中的规则是什么? 3让学生说说活动的规则有没有作用?

3、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规则的作用 二.新授

(一)想一想:当要举行一项活动,或做其它的事情时,如果没有规则行吗?(学生讨论)

(二)活动

活动一:让学生交作业(不定规则)

活动二:让学生上交作业(老师宣布交作业时的规则)

其规则是:每组最后一个同学传递给前一位同学,依次传递,直到传递到第一排的同学为止,最后交给老师,中途不离开座位。

(三)比一比,说一说。

1.以上两组活动,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好? 2.你对两次活动的感受分别是什么?

(四)议一议

规则有什么作用,没有规则能行吗?

(作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序,不乱,能确保安全,保护公共财产等)

(五)课件展示教材48页的插图 1.说说图(一、二)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说说那两个同学的想法有没有道理?

3.假如没有规则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自由发言)4.看看图(三、四)

说说这幅图上的小朋友的做法对还是不对? 会发生怎样的事情? 三.全课总结:

1、让学生谈谈有规则和没有规则的体会。

2、强调规则的重要作用:(没有规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很乱,也很危险,什么事都不会成功,所以规则对我们十分重要)四.作业布置:

1、说说你的父母为了你的学习,你的安全给你定了哪些规则? 2、试着给教材49页的规则分类

五、拓展延伸

调查校园中有哪些规则和规则对我们有哪些作用,并把调查结果写下来。

教学设计

《我生活的社区》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的调查活动和实际生活体会,了解城市型社区和乡村型社区的不同特色以及社区里的设施和机构。知道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2、体验社区里的公用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懂得要爱护社区公共设施。

3、初步了解社区的一些机构,以及村镇、街道干部为搞好社区建设所做的努力,懂得要尊重他们。

4、了解社区的发展,感受人们生活环境的不断改善。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要热爱自己的社区,并且能够主动的保护社区的设施。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知道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2、初步了解社区的一些机构,以及村镇、街道干部为搞好社区建设所做的努力,懂得要尊重他们。

教学用具:

1、教学课件

2、收集有关社区知识的资料。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观察生活的社区有哪些公用设施,新增添了哪些设施?、教学课件:自制光盘

教学设计:

我生活的社区 城市社区的生活

了解社区的变化

农村社区的生活

热爱自己的社区

为社区提合理化建议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教师: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两个同学。大家想认识他们吗?

二、新授。

1、课件演示。学生认识、了解小男孩的生活区域。(城市社区的生活)

2、课件演示。学生认识、了解小男孩的生活区域。(农村社区的生活)

3、小组讨论:

A、看看、说说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有什么相同之处,各自又有什么特点。

B、我们生活的社区里的人们一天的生活是怎样的?

C、我们生活的社区属于什么类型。

4、小组汇报、展示结果。

5、教师评价,补充相关资料

6、画一画社区的场景。(选自己熟悉的、喜欢的社区一角、一个景点画下来)

7、介绍自己的作品以及在这儿发生的趣事。

8、在课下老师布置了,观察你所生活的社区有哪些公用设施,新增添了哪些设施?请大家来汇报调查结果。

9、(1)、汇报自己生活的社区有哪些公用设施?说说它们的作用。

(2)、讨论:我们的学校有哪些公用设施?还需要增加什么公用设施?

三、认识一些公用设施。

1、小组合作:看图片讨论这些公用设施名称和作用。

2、辨析讨论:应怎样爱护公用设施?

3、说说有哪些不爱护公用设施的行为?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四、课外延伸:

1、小组合作:从“写标语,做公益广告,画宣传画„„”等方面出点子来倡议大家爱护公用设施。

2、说说你看到的社区的变迁、变化。

五、小结: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社区中,社区就是我们的家,近年来,党和政府为社区办了许多实事,无论何时你走进社区,都会时时感到屡屡温暖涌进我们每个人的心房,让我们感到春的温暖。

六、作业。(社区小考察)

七、板书设计:

第三课 我生活的社区 社区里的生活

社区的公共设施

社区是我的家、我爱社区 社区的变迁

德育渗透课例

《我生活的社区》教案

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11

一、故事引路,激发情感

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陶冶情感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做到“乐学”、“爱学”,充分发展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我通常安排新课引入、学文明理、指导行为、总结谈话四大环节。在教学中又注意了在课堂教学环节设置中激情激趣,以情明理,情理交融,水到渠成,指导行为,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中通过采用配乐、角色朗读、质疑、谜语、儿歌、启发谈话等生动的形式,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对少年儿童的道德行为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和“导向”作用。

二、激情模拟情境,情理交融

品德与社会课本身感情色彩重,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促进学生情感内化,才能使其真正明理、导行、启迪良知。教学中我总是注意把握好“学文明理”这一重头戏,以激情作为载体,紧扣新课程标准,突出综合性、实践性,讲究准确性,力求趣味性,注重实效性,丝丝入扣进行分析,以情载理,情理交融,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以拨动学生心弦,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进入角色,产生情感体验。

三、回归生活,知理动情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实际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这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在学生产生与道德观点相一致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的言行实际,通过辨析使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起来;通过判断使正误的界线愈加分明;通过总结使学生对某种道德观念形成完整的道德概念和较为稳定的态度。所以教学中,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四、拓展延伸,以情育人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注意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处理好课文内、外的联想分析,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点。例如在《祖国江山的保卫者》一课中,在处理最后时:除了课本向我们介绍的先进事例及英雄人物,我们还可以分成小组一起找一找、问一问爷爷奶奶和父母、查资料、来到网上看一看那些保卫祖国在默默奉献的人们还有多少呢?我们将要怎样去做呢!此时,教师提出了课后上网查寻资料,学生兴趣高涨,通过学生自己查看各种资料激发了学生拥军爱军的情感,因势利导让学生给当年英勇抗敌的爷爷及在海岸线上保卫边防线的叔叔写一封信。为学生树立以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为榜样,为保卫祖国而努力的正确的爱国观,打牢坚实的思想基础。我就是这样通过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

另外采用“小主持人”的教学方式效果也很好。学生自由地通过朗诵、表演、讨论等形式展示自己对本课观点的理解和运用。作为小主持人自身,拥有锻炼的机会、竞争的动力,都促使学生尽其所能,在教师的点拨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实践证明,这是必要的,且是可行的。实施情感教育,教师的自身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将“情”字渗透到自己的品行举止当中,能使原本枯燥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更能贴近学生,易于学生接受。使之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爱的教育,品德的启迪。

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和心与心的情感启迪,注重发挥“情感”教育的教化功能,注重教学过程中情的渗透,学生才会在心灵的体验中,思想的顿悟中,情感的共鸣中,达理而通情,知理而动情,自觉长久地做到知行统一,形成理想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只有这样,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才能真正体现我们的素质教育,不断提高道德教育的功效。

上一篇:高中语文古文阅读答题技巧下一篇:奉献的价值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