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习作课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怎样上好习作课(精选12篇)

怎样上好习作课 篇1

一、明确教学目标 每一次习作教学,老师们都力求在学生前作文和后作文或在老师写作指导和习作评讲时力求解决学生难作文(选材难)、怕作文(没兴趣)、不善作文(不知怎么写)等重要习作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明白“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愿意写”比“写什么”更重要。着重在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拓宽习作空间、提炼写作技巧、提高习作水平上下功夫。

二、激发习作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调动其习作积极性是构建高效习作讲评课的前提。老师既可用“榜上有名”等栏目公布优秀习作的作者名单;也可借“佳作亮相”或“片断赏析”等形式组织学生好好欣赏、细细品味优秀佳作及精彩片断;还可以办《班级作文周报》、建立班级QQ群、开通班级博客,或给习作进行积分考核、等级评奖及利用佳作展示台等形式来激励学生认真习作,努力向优秀习作学习。

三、丰富习作素材

老师在教学时一方面可借助现行教材已提供的“自由表达、自主习作“的写作空间(每单元习作不再是过去那些固定格式的命题作文,而是较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非命题作文),鼓励学生大胆“用我手写我心,以童年谈童心”;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明白每次积累一点点,习作素材一大片的道理,同时养成“每天一小记,每周一大记”的习作习惯,以广泛的题材,不限体裁的形式记录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四、提炼习作技巧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遵循“两主原则”,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评奖作品时利用自读、他读,自评、他评、师评、互评等多种形式,充分地让学生读、说、议,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再从文章范围的选材,主题的立意、语句的锤炼及篇章的布局谋篇等方面总结、提升习作知识和方法来发挥老师的主体作用。如:在指导学生练习写人记事的文章时,可在内容上提醒学生选择“特点鲜明、事例典型”的材料;在布局谋篇上教给学生“捕捉细节、生动描绘”和“首尾呼应、过渡自然”的方法;在语句锤炼上,让学生注意“遣词造句(语句生动),运用手法(手法高明)”;在确定中心上注意“题目精炼,主旨明确”。从而概括习作知识,提炼习作技巧,提升习作技能。

五、鼓励反复修改 俗话说得好:“三分文章七分改”。“好文章多半是改出来的”。这些话都说得很有道理。老师们在指导学生评讲作文时既要让学生了解一定习作技巧;又要借助自改、互改、他改等形式鼓励学生字斟句酌、锤炼语句,反复修改;还可借鉴他人好的习作方式,改进个人作文行为,重新改写自己的习作,以增强习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无论习作指导,还是习作评讲,目的都是一个:为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而服务。只有激发学生习作欲望,调动习作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习作,将老师平日指导的习作点滴技巧借助个人生活体验用于习作实践中,就会解决学生怕作文、难作文等难题,让学生在习作时易于表达,乐于习作。

作文教学之困惑

怎样上好习作课 篇2

一、认真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根据教学常规的要求, 学习大纲, 了解各章的内容及其重难点,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但必须把这一环节放在重要的位置, 为一堂好课奠定基础, 在此基础上, 进行一堂课的教案设计, 才会不失偏颇。我认为, 在编写教案时, 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注意从全班学生的基础出发, 考虑到全班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宗旨;二是充分考虑到学生接受新知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障碍, 并追求解决问题难点的最有效的途径。另外, 在编写教案时, 还要注意设计好板书, 明晰、条理、富有美感的板书, 能调理学生的思维,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是师生在课堂上最容易利用信息交流的渠道。设计板书时应该做到: (1) 合理布局、虚实相生; (2) 配合讲解, 出现适时; (3) 师生合作, 共同参与; (4) 技艺圆熟, 富于创意。

除此之外, 还有教具的准备, 根据知识的直观性原则, 课前准备好课堂所用的教具, 也是上好一堂课不容忽视的环节。只有在课前准备好课堂上所用的教具, 才能在上课时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作用, 用起来得心应手, 胸有成竹。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结构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 要充分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 学生的认知结构, 把二者与教师自己的教学思路结合起来, 做到三合一。

我的课堂教学思路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激趣 (巧设玄机, 把学生带到问题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好课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开端。教师应想方设法在授课开始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就有了求知欲, 有了求知欲, 也就有了学习动力, 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一点。

2.讲授新知识

讲授新知识是授课的中心, 如何把新知识输入给学生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在。

(1) 充分利用教学语言艺术, 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教学作为一门艺术, 要提高效率, 增强感染力, 还要把握课堂教学节奏。教师在讲课时, 语言应准确、规范、语调委婉, 做到抑扬顿挫, 课的速度要快慢适宜,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如果讲得太快, 学生思路跟不上, 容易掉队, 讲得太慢, 有的学生会觉得无事可做, 注意力涣散。课堂教学中快慢要交替出现“柔性”转换, 使教学组织结构如行云流水, 顺畅自然。

(2) 讲授新课把握的两个原则

第一, 问题设计的启发性原则。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发展的时期, 他们对知识的掌握需要分析、综合和概括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充分利用启发性原则,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由未知到已知, 有陌生到熟悉。

第二, 课堂人力运用的多边性原则。

教学是一项很复杂的劳动, 不只是教与学那么简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正确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还要协调运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多边性原则。

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就要克服师为主体, 生为客体的观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是主体, 也是客体, 如果把学生看作客体, 那么教师教什么, 学生就会被动地听什么, 学习不会有成效, 也不会发展智力, 只有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主动性, 才能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 才能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

在处理好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学生对学生的作用。这存在一个课堂人力合理运用的问题。有些工作, 教师完全可以不自己包办, 而放手让学生去做。当然, 这需要一个过程慢慢培养。另外, 学生的上进心与责任感也是每一位有经验的教师都不忽视的驱动力, 教师可以将竞赛的正向作用引入课堂。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敏捷度, 有助于教师对课堂的调控。

三、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只有通过课堂练习, 学生的知识才能真正转化为能力。常说起精讲多练, 进行课堂练习, 存在一个质量效率的问题。如何保证质量调高效率呢?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设计训练题组。

通过选配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遵循“低起点、小坡度、密台阶”的原则, 使学生循序渐进, 依次达成层次目标。注意防止形式上的所谓题组训练。

2.训练题组应与变式训练有机结合。

注意发掘课本习题的潜在功能。通过转换问题的表达方式, 改变问题条件、结论等手段, 对本课习题加以引申、改造, 进行变式训练,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同时,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改题、编题。

3.练习的形式与要求。

形式不拘一格, 口答、板演、书面练习、讨论竞赛等, 充分发挥不同练习形式的作用。做到既全部训练, 又抓住关键, 突出重点。同时要求充分利用一切教学手段 (小黑板、刻印练习、投影仪等) 节约教学时间, 提高训练效率。

4.练习的讲评。

讲评要有选择性, 注意针对性。抓住重点, 简明扼要, 反对面面俱到不讲不放心的做法。不同类型的练习, 讲评要有侧重。对巩固基础知识的练习, 应侧重于讲评学生的思考过程, 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 对技能训练联系重点讲解步骤、格式、解题速度是否合乎要求, 解题方法是否简捷。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对智能练习主要讲评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探求最佳方法。

四、布置作业

笔者认为, 新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作业要有弹性。

一般学生作业要适中,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根据教学目标, 有计划地安排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 让他们感到有题可做, 做到差生吃好, 优生吃饱, 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潜能。

2.分清作业层次, 提高学习效率。

如学生学完《小稻秧历险记》这篇童话故事后, 我设计了3个作业供学生选择:复述课文;表演这个故事;续编一个小故事。

3.张扬作业个性, 发挥学生特长。

比如, 教完《小稻秧脱险记》一课, 结合学生的特长, 请喜欢表演的学生排演课本剧;请喜欢绘画的学生画几幅图, 做成连环画;请喜欢朗诵的学生朗读录音;请喜欢创作的学生续编故事。这样的作业给了学生表现自己、发展自己的机会, 表演的逼真动人, 绘画的形象有趣, 朗诵的抑扬顿挫, 创作的立意深刻。

4.加强作业探究性, 提高综合能力。

学完《海底世界》这篇课文后, 让学生查阅资料, 收集信息, 积累素材, 然后制作各种小报。

5.作业开放, 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学会创新, 搜集资料型作业。

例如, 在讲《秋天》一课时, 让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课上交流汇报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相片展示了秋天的美丽与富饶;诗歌的朗诵让学生对秋天给予了深深的留恋;歌曲的播放让学生被秋天的热情点燃。

如何上好习作讲评课 篇3

一、让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批注修改作文

随着语文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目前很多老师充分地意识到了“老师规定题目学生写,学生写好老师批改,学生习作偏重批改不重视讲评”这一严重的弊端,因此在批改学生作文时,要尊重学生的主动地位,尽量多批少改,多就少删,做到批有启示,改有范文,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自己做主。如此一来,在讲评时,学生的自我评改就有了用武之地。课上,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看懂老师的批语,主要有三个方面:眉批、总批、注意各种修改符号。要知道老师所圈出的字、词、句、段等各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就要看眉批;要悟出老师说没说符合还是不符合本单元习作要点,就要看总批;要学习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就要仔细看看老师写的修改符号。

二、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听取别人的意见

现代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合作学习,它是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渠道,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效率的重要方法。在习作讲评课上,使用小组合作评改的方式,可以轻而易举地把“一刀切”“满堂灌”“一锅炒”这些不好的现象克服。

1.互读互评互改,善于听取他人的中肯意见和建议

心理学研究显示:小学生因为受思维水平和年龄的制约,在认识水平上存在着一定的制约性,他们对自己的文章、自己的能力包括自己的行为评价都较差,但对别人的文章和别人的行为却很容易发现不足。依据这样一个规律,在习作讲评课上,可以让学生在合作小组中互相传看习作,互读互评互改。在合作学习中,可以让选材一致或选材大体相近的学生根据别人的文章,说说自己不同的感受、经历。比如,写“记一项有意义活动”的习作,有很多学生写了夏天游泳活动的事,点评时,可以让这些学生依据别人的作文,讲讲他们自己不相同的经历,让学生在小组互动中把活动讲具体,又能了解到不同地方游泳(如:海里面、小河中、游泳池里等)的不同感受。

2.教师巡视,即时进行指导

格雷夫斯教授是美国专业教授中小学作文的,他表示:“真实的作文教学的关键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相探讨,互相商量,互相启发。”所以,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相评议时,教师应以学生朋友或者伙伴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中,参与各个小组的评论,对每组中争论较频繁的问题要仔细倾听,同时要因文施教,因人施教,适时灵活点拨,尽量满足学生临时提问的需要。教师要积极参与,但不要偏袒任何一個小组,应做到各小组一视同仁,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师只是各小组中的普通一员。

三、让学生在班级交流中汲取成功的经验

在学生小组合作评讲的条件下,老师应针对本班学生和习作要求实际,把各小组推荐的好中差习作和同学的普遍意见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更好地汲取他人的成功经验,以利于自己今后的习作。

1.交流如何写好这次习作

小学生因为认知水平及表达能力不同,在历次习作训练中所表现出来的、所需要澄清的问题也是各个方面的,但这么多的问题在每次讲评时不可能都出现,想通过一两次讲评来解决这么多的问题,显然是做不到的。为此,在进行习作讲评时,必须锁定各次习作训练的关键要求,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优选成功的有特色的例子在全班中交流讨论评点。如,第八册第五单元“叙述一张全家照的故事或发生在我家中的一件有意思的事”,学生写完习作,我批改后发现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因为是回忆过往的事,很多学生的文章内容非常简单,描写不真实。对此,在讲评时,根据这一问题,我选择了一篇比较符合本次作文要求的习作,让学生比照《全家照》进行仔细阅读研究,提示学生根据习作中提到的主要事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就达到了让学生从交流的优秀例子中充分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从而对自己的习作起到借鉴的作用。

2.交流如何进行再次习作

习作评点交流在兼顾全班学生的同时,还要向中等生、学困生倾斜,即对中等生、学困生也要细心指导。上习作讲评课时,可优选一些特有评头的范文(如选材较有创意、切合本地实际,但范文中遗漏却很多等)在全班进行交流。这种类型习作交流,应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评讲,就是对比同一名学生修改前与修改后的两篇习作,偏重让学生鉴赏作者本人及小组集体批改后的文章,让学生认识到“好文章是由多次改写出来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感兴趣的事情,是能够获得成功还能使人快乐的事,因为这样的事能起到激励内心的作用,小学生在心里就会更加关心这件事情,迫不及待想要再做一次。故此,在学生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后获得首次感性经验的情况下,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让学生对照教师和同学的修改意见及思路,加上自己原先的体会进行再次习作,这样就能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思颖.特殊的作文课[J].小学生(多元智能大王),2015(1).

怎样上好自修课 篇4

作为寄宿制学生,如何上好自修课,是关系到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质量的关键。为此,请同学们在自修时尝试做到以

下五点。

1、独立、静心、有学习计划。

“非宁静无以致远”,每一位同学都要静下心来,独立自主地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稳步推进。

核心词:静心

2、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要做好预复习工作。

核心词:高效

3、针对需强化的学科自行安排,或者是优势学科需要提高的,或者是薄弱科目需要攻克的,避免偏科现象。

核心词:提优补差

4、自行将学科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搞清重点、难点、疑点,有问题及时问老师。

核心词:知识梳理

5、研讨问题时轻声细语,不干扰他人。

核心词:安静

上海大学附中卢校长谈“如何上好自修课”

作为寄宿制学生,如何上好自修课,是关系到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质量的关键。为此,请同学们在自修时尝试做到以

下五点。

1、独立、静心、有学习计划。

“非宁静无以致远”,每一位同学都要静下心来,独立自主地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稳步推进。

核心词:静心

2、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要做好预复习工作。

核心词:高效

3、针对需强化的学科自行安排,或者是优势学科需要提高的,或者是薄弱科目需要攻克的,避免偏科现象。

核心词:提优补差

4、自行将学科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搞清重点、难点、疑点,有问题及时问老师。

核心词:知识梳理

5、研讨问题时轻声细语,不干扰他人。

怎样上好语文讲评课 篇5

通过5月16、17两天八节语文习题讲评课的观摩学习,我深为感叹:语文讲评课也能上得如此精彩。在为教师们精心的准备和精彩的课堂组织深深折服的同时,一个问题在我脑海中不停地打转:语文讲评课究竟该如何上,才算上得实效?八位老师给了我很多启迪。

1、备学生,是上好讲评课的前提。通过精心的批阅,对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呈现的闪光点、出现的共性及个性问题了然于心,特别是明确学生的症结所在,讲评才有针对性,才能对症下药。

2、错例的辨析,是讲评课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学生试卷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可选取典型予以印发或通过大屏幕展示,让同学们讨论修改,将错误的改正,将不完整的完善,能讲出原因的更好。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使学生在参与中知识得以巩固,能力得以提升。

3、技巧的反思,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关键。就题论题,答案讲得再精彩,学生记得再好,却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在八节课中,老师们可以说都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答题技巧的点拨,这一点值得肯定和发扬。我想说的是,语文讲评课不能脱离文本,强行塞给学生一种方法、技巧,而是要调动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在知识经验的回忆唤醒中,在师生的交流互补中,去归纳,去总结。

4、有针对性的反馈训练,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好几位老师再讲课过程中或结束后,以同类题型的再现对学生予以检测,确实应予充分的肯定。需要指出的是,一定要有针对性,训练要有针对性,方法也要有针对性,使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实战,更在实战中巩固理论。

讲评课的几个误区:

1、脱离学生需求,一个题接一个题的串讲,使讲解无市场,课堂无重点;

2、课堂为尽善尽美,不敢呈现错例,只关注所谓的优生,一节课成了优生的展示课,而置渴求上进的其他学生于不顾,不利于学生大面积提升。

3、老师对于个别有争议的问题,或没有彻底搞清楚的问题,给学生错误的信号。

怎样上好数学“课改”课 篇6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艺术追求的目标,也是艺术之花长盛不衰,常开常新的奥秘。数学知识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但数学知识当中也包含许多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等难啃的“硬骨头”。

比如:七年级学生难于理解的有理数,在引进负数后使人感到眼花t乱;纷繁复杂的“平行四边形”;捉摸不定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说理题”;时间跨度非常长的“统计知识”等“硬骨头”

正是由于这些啃不动的“硬骨头”作怪,使得许多刚刚入学、稚气未脱的学生无所适从,对本来魅力无穷、作用巨大的数学这个“最亲密的朋友”敬而远之,最终导致由好学到厌学的恶性循环。

我们怎样才能上好数学“课改”课呢?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种观点:

一 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游戏引入课堂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如那边草地上有六个人正在玩游戏,他们年龄的平均数是15岁.请想像一下是怎样年龄的六个人在玩游戏?通常人们会想像是一群中学生在玩游戏,但是,如果是一个65岁的大娘领着五个5岁的孩子在玩游戏也是有可能的吧!

再如:由两个人玩的“抢30”游戏规则如下:

第一个人先说“1”或“1、2”,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谁先抢到30,谁就得胜.

试想像这样生动、有趣的游戏,能不引人入胜吗?像这样参与性很强的教学过程,同学们一定会感到学习数学是既轻松又愉快,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二 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问题故事情境化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问题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为什么呢?因为初中生的认识兴趣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

所以我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这一节内容时,就充分地把问题情境化,巧妙地用古代俄罗斯民间流传的算术题故事:“路上走着7个老头,每个老头拿着7根手杖,每根手杖上有7个树杈,每个树杈上挂着7个竹篮,每个竹篮里有7个竹笼,每个竹笼里有7只麻雀,总共有多少只麻雀?”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

试想这样的故事情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怎能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在数学王国里积极地思考、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三 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问题生活化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新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很多内容都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如我们在给学生讲什么是同类项时?可先设想下面的问题情境:将一群鸡和一群鸭混合关在一个笼子内,请问会发生什么现象?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可能会七嘴八舌地说出不同的答案

怎样上好作文讲评课 篇7

一、作文讲评要有充分的准备

1. 准备好要讲评的学生作文资料。

这是讲评成败的关键。如果没有学生的作文资料, 讲评就会空对空, 胡诌一通, 失去了讲评的意义。如果没有精心筛选学生的作文资料, 讲评的资料没有一定的代表性, 讲评就有可能挂一漏万, 失之偏颇。因此, 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 要随时记下学生作文的有关情况, 主要优、缺点, 典型例子等。教师应当手勤、脑勤, 随时记录有关情况, 这样, 就能了解学生作文的真实情况, 使作文讲评有的放矢。

2. 作文讲评要同作文教学的计划衔接起来。

作文教学计划是语文教学计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拿学期计划来说, 要安排好训练的内容、形式, 如, 每次作文训练什么, 指导学生怎样写。每次作文讲评, 都要按计划进行。力求突出重点, 讲一个问题, 讲一点儿写作知识, 讲一个具体的写作技能。

二、作文讲评的主要方法

1. 对优秀作文的品味。

做法是:选择一两篇学生的佳作, 让学生讨论品味, 并由作者介绍经验。选出来的作文, 最好由教师当众有感情地朗读。这种有感情地朗读, 既可以使学生感到这篇作文确实写得好, 值得学习, 又可以使学生看到教师对写得好的学生的表扬, 进而立志自己也要好好写作。教师读完之后, 组织学生讨论品味。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谈出自己的感受, 并让作者自己介绍, 介绍时要注意突出重点, 具体地谈出一两点体会。

2. 对作文得失的分析。

做法是, 选择一两篇中等偏上的作文,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选择的作文, 在思想内容和表达上都有不少长处, 又都有一些不妥当的地方。这个不妥当, 主要是立意方面、内容选择安排方面, 思路、条理方面等, 而不是个别词句上的枝节问题。因为个别词句上的枝节问题, 普遍的指导意义不大, 可以布置学生自己去修改。

3. 文字表达的推敲。

做法是, 从学生的习作中选择一批有“疑义”的词句, 引导学生共同来分析推敲。有“疑义”的词句, 不同于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应该让学生自己去修改。共同推敲的应该是有“疑义”的。有“疑义”的词句推敲要与想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联系起来, 要放到语言环境中去推敲。这些有“疑义”的词句要靠平时搜集。平时批改作文时,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注意这些词语, 发现了随手记下, 积累到一定数量, 就可以安排一堂讲评课。

三、作文讲评过程中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争取做到人人参与

1. 学生集体评改。

就是要求全体学生参与, 互相评改。其具体做法是:根据全班学生在日常习作中能力的强弱分为六人一组的评改小组, 并选举写作较好的学生为小组长, 教师选择本班有代表性的三至五篇所谓“典型文”印发给每位学生, 让学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待学生批完之后, 每个小组进行合作讨论, 交流个人的不同看法, 然后由小组长作为代表进行总结陈述, 最后由教师根据小组长发言的情况适当点评。

2. 学生互批互改。

在此过程中, 我采用了让学生自由找伴, 互相交换作品, 安排了学生同桌互改、优生互改、差生互改、优差生互改、一人读大家改的方式。在批改之前, 教师根据每次作文的训练重点和具体要求提出一些要点问题,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修改。之后要抽样检查, 防止学生走马观花。针对学生不容易发现问题这一缺点, 教师随时把一些修改的技巧传授给他们, 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看法, 给每个人一个辩论的机会。

3. 学生自批自改。

在这一过程中, 要求学生遵循“多读”的原则, 作文写完后, 先轻声读一两遍, 统观全文, 边读边思考;接着逐句逐段地细读, 边读边加批注, 边读边改;改好后再进行复查, 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改, 改好, 并评出作文修改“小明星”, 给予奖励。教师最后根据修改的次数和质量, 再打分评出等级。

怎样上好公开课 篇8

一位三级达标校的教师来我校(一级达标校)交流,并举行了一次规模不小的公开课教学。冠之“文以意胜,理以气达”的主标题,内容是议论文分论点的设置。显然,这是一节作文指导课,但该教师下发的材料对中心论点“简单是一种智慧”设置的分论点“精彩举例”却是这样的:

简单是一种智慧,它背后隐藏的是一个人超高的思考能力,也是一个人对人生感悟的体现。

一生之中,我们要做很多事,每做一件事,是面面俱到、绞尽脑汁、盘算利益,还是如孔圣人之“再,斯可矣”,抑或如子路般想都不用,直接就把事情做好?

显然,孔圣人之言才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故简单是一种智慧乃真理,因为知晓简单是一种智慧,故我们总能将自己的人生打理得清清楚楚、张弛有度。因为我们的生活节奏掌控在自己手中,故我们的人生便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该教师在上课时对授课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每讲一则作文材料就要求学生按组别大声朗读。读完,就引导学生鼓掌,以资鼓励。接下来的内容就是对各种逻辑关系诸如并列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因果关系等的详细阐释。整整两节连堂课,学生除了勉强大声朗读外,大部分时间都是无精打采,昏昏欲睡。

很显然,这是一节失败的公开课。失败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该教师的定位不准。

首先,授课的对象是一级达标校高二学生,学生素质比起之前接触的三级达标校的学生高出许多,很多知识性的东西,比如复句中各分论点间的关系学生早已掌握,而该教师却将授课重心安排在如何区分各分论点间的关系上,学生自然提不起精神,课堂沉闷乏味也就必然。

其次,该教师在举分论点的设置例子时,也没有遵从高标准严要求的示范原则,而是按三级达标校一般学生的水平举例,如上面所呈现的三个分论点,不要说应该简明扼要,力求句式统一,长短一致,就连最基本的“分论点必须是一个个明确的判断”都未做到,这样低水准的“精彩举例”示范带来的后果可想而知。如果定位不准、举例失当,学生耳濡目染,久而久之,他们就会错误地认为,议论文分论点的设置原来可以如此随心所欲,几无标准。以后要想纠正,难度可就大了!

最后,这是一节作文课,理应围绕“文以意胜,理以气达”的主题来讲清如何在议论文分论点的设置上实现“意”和“气”,而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势必要通过恰当的举例来引导学生善发现、多思考,但该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分组朗读,似乎不见书声琅琅就不是真正的语文课,更不是语文公开课。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众所周知,作文教学不同于阅读教学,“读”这一手段不宜在作文课上频繁使用,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发现、多比较、多思考、多修改才是上策。况且,有的句子段落甚至文章只需快速浏览即可,一味地朗读那些毫无必要的句子段落,不仅形式刻板,索然无味,而且还浪费了很多时间。

怎样上好作文指导课 篇9

教师指导是学生作文训练重要的一环。但如何指导是值得研究的,也是当前感到最困惑的。以前我跟许多同仁一样常常是苦心婆心,惟恐指导不周。因此,作文指导课上往往会大讲如何立意、布局、选材、表达,甚至还讲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等,恨不得一下子把写作要领都具体而周到地灌进学生脑子里。有时还会选出范文先读一遍,然后让学生模仿。这实际上是让学生戴着镣铐跳舞,不懂得作文教学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长期如此教学结果只能束缚学生本来具有的自由奔放的思维。难怪学生到下课还“磨”不出几句话来。那么,作文课是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了呢?也绝不是。我认为“作文指导”应该改为“作文点拨”。点拨,重在“点”字上下工夫。教师的指导不是包办代替,越俎代庖,而是点到为止。指导工作应重在培养学生的悟性。

本堂课的教学我首先是明确了教学目标,重视写作的基本训练。本堂课“写信”的教学目标,可以理解为两种不同层次的概括:一是辅导学生完成一封回信,二是辅导学生通过回信的练习学到一定的书信书写的基本功。教学中,如何正确理解来信的意思,怎样保证书写回信的针对性,怎样表达真情实意,以及书信正确的书写格式等,这些方面都作了一定的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虽然多次修订,但在作文教学的要求上并没有特别变化,一贯要求指导学生练习应把他们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里的“练习”和“表达”很重要,它不仅概括了学生学习作文的基本活动,也说明了作文教学的实际意义。我觉得小学作文教学就是要紧紧围绕它的教学任务,一项一项地指导学生做练习,一步一步地帮助学生打基础,让他们多掌握一些写作的技能。“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叶圣陶先生有关生活与作文的论述告诉我们,生活是写作的最直接,最基本、最丰富的素材。应该说作文绝非是教师强加于学生的作业,而是学生参与社会,与人沟通所必须掌握的技能。然而窥视当前我们学生的生活,其广度与深度正在急剧萎缩,而且又处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和应试

本位多重夹击之中。这样,势必弱化了学生接受信息,感受社会的机会与条件。试想如果学生没有了广泛的生活空间,又怎么能把纯真而灵动的天性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呢?因此,我认为,当前作文教学急需开源节流,引渠蓄水。本堂课中创设的情景------开展“闵行区-----沙家浜手拉手”学生活动,在这情景中让学生读信、写信,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回归生活,为生活所用;课堂再现了生活的真实,这样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从中获得感受和体验,真正让学生丰满生活的体验,从而逐步达到“巧为有米之炊”的境界。

平时,我们还常常听到对作文教学的批评,说学生的作文中说空话、说大话、说套话的连篇。我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我想我们的教学如果能在指导上贴近学生一些,多鼓励他们放开思想“自言自语”,那效果一定会好得多。《小语课程标准》也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注意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给学生以自由空间,增强灵活性,让他们能自由发挥,多样表达,尊重他们的表达方式,鼓励和欣赏学生用自己的真实的语言表达他们的真情。课堂上要充分鼓励学生“自言自语”。就是让学生自己说“说自己的话”。在本堂课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讨论回信写什么的时候,做了三项提示:1.表明自己的态度;2.向对方介绍自己;3.提出自己的要求和希望。这些要求中项项都有自己,把表达的主动权完完全全交给了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来写,这样符合他们的个性特点,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会千姿百态,内容丰富点儿。

怎样上好初中化学优质课 篇10

一、优质课应当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课

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谈到教师的修养时,提出三条基本的要求:一是“德”,即崇高的思想品德,二是“才”,即知识渊博,三是“术”,即高超的教学艺术技巧。他认为教师的创造性活动应该同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结合起来,才可能真正掌握教学艺术。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首先应该肯定教学是一门科学,因为教学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教学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同时,教学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不能囿于一个程式。教学效果的好坏,还与教师的语言、机智、热情等素质有关,要做到“无意于法则,而自合于法则,‘从心所欲不愈矩’,这的确也是一种艺术”。

德国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德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成功的教学是唤起学生兴趣的教学。

1、科学性就是符合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教学过程,蕴含有很多的规律。第一个是学科知识的规律,各个学科都有其特定的内在的规律。第二个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教师上课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每个学生各有不同的思想和心理活动。他们的心理活动有其特定的规律,一堂高质量的课应当从学生的心理活动入手。

2、艺术性就是科学再现求“实”、艺术表现求“活”师生发展求“优”的完美统一。

求“实”

就是要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最优化的原则,并结合自己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来进行教学。

求“活”

就是注意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方法和技巧来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求“美”

就是注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审美意识和情趣,使他们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求“趣”

就是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老师,喜欢老师所教的课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求“新”

就是注意在学习别人教学艺术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新与发展,显现自己鲜明的教学个性。

求“效”

衡量教学最优化有两个标准:一是教学效果,二是时间消耗,即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得一般教师所不能取得的教学效益,可见优质课的最后落脚点是效果与效益。

二、优质课应当具有的几个特点

1、结构严谨

课堂教学结构是在以班级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需要,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现代教学媒体,继承传统教学媒体中的有效成份,使二者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构成教学信息传输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教学媒体群,共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

控制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一个可控的过程,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各种信息反馈,可以实现有效地调控,使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并随时注意排除各种干扰信息,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和教学的最佳效果。

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分析教学目标,即明确学生学习什么内容;确定教学策略,即为达到预期目标打算如何进行学习?也就是选择要达到预期目标所需要的资源、程序和方法;进行学习评价,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

2、思维流畅

思路流畅是指老师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启承转折应该自如、平滑,师生的思维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犹如滚滚长江,一泻千里。

3、应变自如

教育机智是老师重要的心理品质,主要表现为对突发事件的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和灵活机智巧妙的处理。而这一切都是在沉着、冷静的心理状态下产生的,无论发生什么事,老师都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调整原定计划,灵活地处理好一切问题。

4、节奏适中

课堂教学节奏,指教学过程中各种可比成份连续不断的交替,在时间上以一定的秩序、有规律地重复出现的形式。通过这些可比成份的重复和有规律的交替来表现,传达教育者的情感态度、思想倾向及所要强调的内容。

(1)课堂教学节奏的成份

课堂密度:指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质的教学任务的程度。是有效信息。课堂速度:指对教学量规定的概念。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教学任务的量。包括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旧知识的巩固。

课堂难度:指教授者和学习者在教学时感到表达、理解、运用等方面的难易程度。它多属技术、方法、理解水平方面的问题。

重点度:指通过比较而确定的相对概念。它是指课堂内重要和主要内容占全部教学内容比例的大小的程度。强度:指教师、学生双方在单位时间内,教授或学习一定难度和一定数量的教学内容所引起的双方身心疲劳的程度。持久的高强度,可能使教师传输教学信息的能力减弱,也可能使学生接受教学信息的能力衰减。

激情度:指教师、学生双方共同沉浸在教学美中,融于情景交融的境界中,所激起的双方情感的共鸣,情感振荡的程度。高激情度的出现,常标志着教学高潮阶段的到来。

教学节奏的高低、强弱规律变化,使教学跌宕有致,起伏自然。(2)课堂教学中的节奏特点

课堂45分钟里,学生的脑力不可能保持在一种状态。有振奋、愉悦,也有疲倦、松懈。教师的课堂管理技术要求教师掌握这种在课堂上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随时间推进,其兴奋中心呈曲线变化,如图所示。

可以看出,课堂的前15分钟和25—40分钟的前15分钟是学生脑力的最佳状态。是教师传授知识、技能的最佳时间,课堂内容的重点应放在这段时间而加以解决。第15—25分钟这段时间是学生课堂疲劳的波谷期,是学生情绪上相对平衡的时段,以处理一般性问题,练习或学生自学为好。

5、启发得当

教学是否具有启发性,要看学生是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去获取知识,这是“启发式”与“注入式”的分界线。

孔子的教学是:“循循然善诱人”。

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宜揣摩何处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

良好的提问,在善于揣摩学生难于领会的问题,把握文章的主旨、脉落和作者用心,抓住关键之处,要言不繁,相机诱导,一个完整的课堂提问过程,常包括以下四个环节:激疑、设疑、释疑、评价,一个好的提问设计应该具有以下特性:合适性、启发性、趣味性和指向性。

6、语言有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不仅是教学信息的载体,也是传导情感的媒体,不仅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而且是构成教学艺术的主要形式。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的教学语言,声情并茂,引人进入艺术的殿堂。而有的教师虽然经纶满腹,却词难达意,语不传情。教学语言的美是多样的:豪放、细腻、庄重、幽默、绚丽多情、朴实无华等,只要运用得当,都给能人以艺术享受。

优秀教师的语言从内容到表达方式以及语言节奏都有很高的要求。优秀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语言家的用语准确,数学家的逻辑严谨,演说家的论证宏辩和艺术家的丰富情感的集大成者。

优秀教师的语言艺术具有如下特性:

准确清楚

生动形象

波澜起伏

通俗易读

风趣幽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借以传播信息的手段主要由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构成。对于言语行为(口头语言、板书、板画)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经验。相比之下,对体态语言的研究,就薄弱得多。

所谓体态语言,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表示态度的非言语的特定身体态势,它包括眼神、表情、手势等。

依据美国体态语言专家保罗·埃起曼和弗里森关于体态语言的分类理论,结合我国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及体态语言运用的特点,我们常将教师的体态语言分为五大类,即:象征性体态语言、说明性体态语言、表露性体态语言、适应性体态语言和体调性体态语言。

7、板书精美

板书是教师运用黑板以凝炼的文字语言和图表等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板书既是老师应当具备的教学基本功,又是老师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独具匠心的板书和板图,既有利于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既能产生美感、陶冶情操,又能启迪学生智慧,活跃学生的思维。人们把精心设计的板书称为形式优美、重点突出、高度概括的微型教科书。

板书的形式和教学的其它活动方式一样,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从实际出发,恰当地运用。板书的种类很多,选择最佳的板书形式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常见的板书形式有如下几种:

提纲式

词语式

表格式

线索式

图示式

总分式 板书的原则是:

书写规范

有示范性

语言准确

有科学性

层次分明

有条理性 重点突出

有鲜明性

合理布局

有计划性

形式多样

怎样上好物理讲评课 篇11

【关键词】讲评;物理;课堂

试卷讲评课是对已批阅学生独立完成试卷的讲解与讲评,我认为应反对两种形式,第一,只公布答案而不讲评的形式或泛泛而谈(当然有些课外练习可行),这样学生收益甚微,使学生对一些题目根本不知道为什么是这个答案,这样就谈不上培养提高解题能力,起不到查漏补缺的作用。第二,教师从试卷第一题开始,一讲到底,题题不放过,一套试卷花上几个课时才能讲完,这样既浪费学生有限的时间,又会使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使讲评课的效率较低。那么講评课应讲些什么,怎么样讲呢?

一、讲评内容的确定要有针对性

讲评课首先有一个为什么讲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对讲课的内在意图要清楚,明确目标应当是备课时首先要斟酌的问题,它既是讲评一节课的起点,也是一节课的归宿和讲评方向,讲评的教学目标应由教师根据物理教学总的教学目标和学生试卷上暴露的问题,有的放矢地确定,确定好讲哪些内容之后,课前必须精心准备,认真阅卷评分,做好成绩分析,统计好平均分、合格率、优分率、低分率、各分数段的人数分布情况,统计好每题的得分率,每题的解答情况,包括独特的解法,典型的错误等,要找准学生对错题是怎样思考的,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会在这道题上出错?”找出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上存在的问题,在思维方法方式上存在的缺陷。最好课前一段时间将试卷发给学生,了解学生对试卷讲评的要求,便于掌握第一手资料。其实试卷上许多题目学生可以自行解决,甚至有些问题学生刚考完就已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如果讲评时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自然会厌烦,所以讲评必须重点突出,讲重点,讲疑点,要具有导向性,要能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然,“突出重点”并非只讲重点,而是教师应将主要精力和时间集中到学生存在问题最突出、最主要和最想知道的内容上来。

二、试卷讲评应注重总结归类

教师讲评课要善于引导学生对试卷上涉及的物理情境进行分析归类,让学生对考卷上的同一类问题有一个整体感,让学生在一堂讲评课后,能明显感到对某类问题或某一物理规律、概念有进一步清晰的认识,而不仅仅是“知道做某个题目”了,这样有利于学生总结提高。具体可按以下几种方式归类讲解:

1. 按知识点归类:就是把试卷考同一知识点的题目归在一起进行分析讲评,这种归类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可选择重点知识的典型题材进行分析讲评。

2.按解题方法归类:即试卷中涉及同一解题方法、技巧的题归到一起进行分析,如把一份综合物理试卷分为:整体法应用、隔离法应用、等效法应用、模型法应用、图像法应用等。

3. 按考点及分析思路和规律进行归类:教师指点学生进行考点分析,即思考试题在考查什么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理解和应用时有哪些注意点,该题是怎么考的,解题的突破口在哪里,什么是最佳解题途径。这样便于培养学生的辨别和分析能力。

4. 按答卷中出现的错误类型进行归类:一般可分为:物理概念,规律理解不透甚至错误,审题时对题材中的关键字、词、句的理解有误,思维定式的负迁移,物理模型建立失当,受力分析或物理过程分析错误,数学运算错误等类型。

当然,归类方法不能孤立进行,要善于交叉渗透,一堂课的模式要灵活多样,具体问题具体归类,保持教学课堂的不断创新。

三、情感激励、启发诱导

情感激励应从欣赏性和鼓励性两方面进行。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赞赏学生,讲评课上应对独特的解题技巧和思维方法、良好的分析表述习惯提出表扬、加以鼓励,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对表现不够好、学习有所下降的学生,教师不能一味地指责挖苦、揭短讽刺,更不能大光其火,以免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积极性,而应心平气和、真诚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失误的地方,帮助他们分析并找出出错的原因,并教给他们纠错的方法,培养解题的能力。此外,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答案中的闪光点,肯定其进步性,让他们在赞扬声中获得一种自我肯定与认可,对其错误解法要指出其合理的成分,并和他们一起研究怎样做就可以修正为正确答案,并以此增强其信心、激发其兴趣、消除其压抑感、增添其成功感。

在讲评课的分析与点拨中,应遵循启发诱导的原则,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题中的关键字、词、句,挖掘出题中隐含的重要条件,探寻题中已知和未知间的内在联系,再现题中的物理情境,切忌满堂灌式的面面俱到和蜻蜓点水式的简单肤浅,要对重点知识、重要解题方法、典型错误等进行精心设计、耐心点拨,并留给学生必要的思维空间,让其悟深、悟透。

总之,讲评课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抓好物理讲评课,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开拓能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新乡,张军朋.物理教学论[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赵文文.论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中讲评课的重要性[J].成才之路,2009(16).

怎样上好习作课 篇12

一、充实

1. 充实内容。

小学三至六年级,大约每个学期安排8次习作。但是,这些习作绝大部分是表达主观见闻、感受、想象的文学性习作,真正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写的实用性习作极少。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应用文大约只占小学全部习作的10%,加之升学考试不考应用文,所以,这10%都无法保障落实,造成了现在的作文教学只注重语言润色,不注重思维训练;只注重自己情感的抒发,不注重读者的阅读期待;只符合阅卷老师的胃口,不管生活的现实需要……结果很多学生在考场上是“小诗人”“小作家”,一到生活中,连个便条都不会写。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习作”里明确指出:“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遗憾的是教材根本没有安排“写便条”的教学内容。

所以,我补充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实用性方面的,如,三年级时,我结合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元旦这四个重大节日,指导学生针对不同的人写不同的祝福语。四年级时,我创设生活情境,教学生写信,写失物招领、寻物启事、通知、留言。五年级时,我根据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教学生写竞选稿、申请书、发言稿。六年级时,我按照教材要求,教学生写建议书和演讲稿。总之,我努力让学生于真实的交际情境中,在明确读者对象、明确表达目的的前提下练习动笔,实现语言的表达、交际、传播等多种功能。

2. 细化目标。

教师手捧课标、教材,最大的困惑是什么?知道了三个学段的整体作文教学目标是什么,但不知道要教的这篇作文、这节课的具体目标是什么。知道教材要求学生写什么作文,但不知道该教学生什么写作知识、写作技能。现行教材的教学目标过于宏观,缺乏针对性、操作性,看不出明晰的螺旋式上升、阶梯式前进的序列,这就造成教师在使用教材中“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认’有困难”。如,写“一个人”的习作,小学阶段的5次习作虽有循序渐进的编写思路,但很不明晰。三年级上学期的第一次习作,只有实践程序的提示,没有实质性要求。六年级上学期的最后一次习作,要求也很简单,只提了一个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就提过的要求“抓住特点写”。可能编者自己明白这样编写的意图,但使用教材的一线教师却一头雾水。

针对教材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编写上的过于宽泛,我结合学生的特点,将习作目标和内容细化,制定出了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如,三年级下册的“熟悉的一个人的一件事”的课时教学目标如下:有意识地观察身边的人,思考身边的事,能从别人身上发现“值得”自己学习的优点;了解记叙文的六要素,在习作中练习把六要素写全,把一件事写完整,写清楚;在习作中进一步练习引用人物语言的三种形式;能写语言通顺的一两段话,书写工整,标点准确。

3. 补充范文。

小学生的思维有“具体一可操作”的特点,其写作训练不可没有依赖和模仿,就如同小朋友写字始于描红,学画始于临摹一样。因为小学生没有学过系统的语法、修辞,所以更需要范例指导。这也是很多语文教师注重读写结合的原因所在。但是,现行教材是按“主题组元”的方式编写的,这个主题都是人文性主题,而非“文体组元”或“能力组元”,这就造成有的单元的所有课文都不能为学生写本单元的习作提供最适用的范例。如,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内容是“写自己学习的一样本领”,重点是把学习本领的过程写具体。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童年生活”,所选四篇课文《和时间赛跑》《检阅》《争吵》《绝招》都和本单元的习作——“写自己学习的一样本领”无关,更没有“把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写具体”的范例。因此,学生无法从课文中汲取习作所必须的营养。为了弥补教材在选文上的不足,教师就要为学生找到合适的范文,引导学生探究并概括出范文和所要写的习作的共同的“原理”,促进学习的迁移。于是,我为学生补充了一篇范文《我学会了摘樱桃》。这篇文章把学习摘樱桃的过程写得十分具体,与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吻合。“尝试一失败—再尝试—再失败……成功”,作者像上楼梯一样,一步一步把学习摘樱桃的过程写得十分详尽。而且每次失败之后,作者都写一写失败的原因,不仅使文章的内容更充实,还为最终的“学会”奠定了基础。

在这里,模仿以理解为前提,以例文为榜样,以创新为目标。模仿过程就是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更是知识与语言内化吸收的过程。因此,教师主动弥补教材选文之不足,为学生找到合适的模仿佳作,是创造性使用教材,是为学生的“学”服务。

二、调整

1. 微调要求。

对有的习作,我调整了要求。如,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习作。教材给出一张照片——一个小孩坐在一片废墟里大哭。“习作”中的提示是:“这张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要求学生“联系照片的人和景,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这篇习作不仅离他们的生活太遥远,而且,他们也不具备相关的历史知识,可以说既没有生活经验,也没有知识储备。我曾试图从多个角度启发学生想象:想想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小孩以后的命运如何?……然而,也只是教师问一句,学生说一句。我适当降低了习作要求,不要求“内容具体”,让学生能写到什么程度就写到什么程度。对那些想象合理丰富、习作内容具体的学生,我大力表扬,使大部分学生对习作有了自信。

2. 整合内容。

和写事、写人的文章相比,写景的文章对小学生而言更难。而教材编者却把三次写景的习作集中安排在了三年级,而且三次练笔离得非常近。第一次是三年级上册教材第六单元《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课后“小练笔”,“写家乡的一处景物”。第二次安排在同一单元的“习作”里,要求写一处自己去过的地方,这次习作与上个“小练笔”仅相隔一篇略读课文。第三次习作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还是“写家乡的一处景物”。

我的做法是:(1)将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小练笔”和“介绍一个美丽的地方”合二为一——写家乡的一处景物,只写一两段话,但要写出这处景物怎么吸引人。(2)把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部分习作要求提到上册来,让学生提前练习“说出景物特点,按一定顺序写清楚”。三年级下册在复习巩固这个要求的基础上,再练习“表达热爱家乡的感情,展开丰富的联想”。(3)引导学生将在本单元《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学到的“总分结构”的构段方法,运用到写家乡的一处景物中。

一是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介绍一个美丽的地方”与本单元的“小练笔”相距太近。三年级的学生大约只有九岁,对九岁的学生来说,如何仔细观察景物,如何在图像化的整体印象里提炼出鲜明的特点,如何用语言表达出特点,如何把话说得条理清楚,如何在写景的同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还要展开丰富的想象……这都是习作的难点。即使是小练笔,如果教师不在学生写前加以指导,学生也不会写。即使是写“小练笔”,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批阅、分析、讲评、复批,而且对于九岁的小学生,他们第一次动笔描写景物,教师的指导越耐心、细致,效果越好。所以,与其让师生都匆匆忙忙地赶着完成一大一小”两篇习作,不如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教学生写一个习作。哪怕只是一段完整的话,也要扎扎实实地写好。教学不能一味赶进度,求数量,必须考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我将两个习作减少为一个。

二是教材对三年级第二学期的“写家乡的一处景物”提出的要求太多了,三年级的学生根本吃不消,他们的写作能力也无法提升这么快。而上册的相同习作内容的“小练笔”,却没提任何要求。因此,把三年级下册“写家乡的一处景物”的部分要求提到上册的“小练笔”里来,能有效地分解教学难度,将教材一次提出的要求分步落实到两次习作中。

三是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教师挖掘出本单元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可供学生学习的写作方法,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总分结构的特点,然后创造机会,让学生及时地在习作中练习运用,能收到“读写结合、读中学写、写中促读”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案外人异议之诉起诉状下一篇: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