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发展党员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吉林大学发展党员(推荐8篇)

吉林大学发展党员 篇1

一、问题的提出7-10

(一)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基本估计7-8

(二)研究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8-10

(三)本文研究侧重点和研究方法10

二、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性10-13

(一)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10-12

(二)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高校中心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12

(三)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大学生思想发展的迫切需要12-13

三、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13-18

(一)学生党员组织发展方面的问题13-15

(二)学生党员思想教育方面的问题15-17

(三)学生党建干部自身素质方面的问题17-18

四、加强学生党建工作的对策思考18-30

(一)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18-20

(二)加强理论建设20-23

(三)健全运行机制23-27

(四)不断追求创新27-30 结束语30-31 注释31-32 参考书目32-3

3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是高等学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党支部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加强高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出新思路,力求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基于以上认识,我院在坚持标准,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努力探索、大胆实践、创新性做好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现将此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目前大学生的特点

目前,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容易接受新东西,可塑性比较强,是党的事业的接班人。但是,受不良影响,也存在一些问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多种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选择去向,在要求入党的大学生中,不少大学生的入党动机由原来的荣誉型、报恩型、冲动型和从众型发展到了功利型,认为入了党可以凭一张党票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可以出人头地,可以升

官发财,可以搞特殊化,可以谋取私利,可以捞取钱财,可以……如此等。总之不少大学生已把入党视为一种实现个人利益的途径。

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发展,价值规律的基本原则不仅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讲经济效益,讲竞争,讲等价交换等等观念必将对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影响,以致影响到大学生党员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在大学生中,有些人把金钱放在首位,把物质利益看得过重,甚至把金钱与物质作为评价人生、评价生活的重要尺度,在现实生活中凡事讲“实惠”,容易受“金钱至上”、“拜金主义”思想的侵蚀。在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上,有的学生党员推崇的是个人主义,以我为中心,自我设计、自我奋斗、自我实现。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利益。讲奉献、讲责任、讲艰苦奋斗的少了;讲报酬、讲索取、讲享受的多了。如此等等都与我们党的宗旨和目标背道而驰、相去甚远。

2.大学生正处于黄金年龄,二十来岁,也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年龄小,处世不深,加入党组织的时间不长,受教育和锻炼的时间短,缺乏党性锻炼,思想容易产生困惑,认识容易出偏差,对错误思想的分辨力不强,对待一些抽象原则的问题容易赞成正确的观点,而在一些涉及现实的、比较具体的问题上往往容易持错误的结论。

二、根据大学生特点,创造性做好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

1、坚持“四早”,建设好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是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的源泉。加强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是高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基础。我院坚持“早启发、早引导、早选苗、早培养”的做法,从低年级抓起,建立一支数量较多、素质较高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早启发,在入学教育时向新生介绍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情况,讲解如何争取入党等,激发新生的政治热情,启发他们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早引导,青年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党组织应积极引导其以实际行动创造条件争取入党。早选苗,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等锻炼,一部分学生脱颖而出,党组织应及时发现,并将有培养前途的入党积极分子择优进行重点培养。早培养,对积极分子中的好苗子,党组织应通过各种途径重点进行有效的培养教育。坚持“四早”,建立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能激发学生不断地追求政治进步的热情,引导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不断地以实际行动创造条件争取入党;有利于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梯队的形成,为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考察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源源不断地发展学生党员提供可靠保证,目前,我院有近1300多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占学生人数的96%。

2、健全三级培训模式,完善培训机制。坚持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以学校党校为主导,由“年级业余党课学习小组―――院(系)党课―――学校党校”共同构成的结构完整、分工合理的入党积极分子三级培训体系。年级业余党课学习小组党支部负责指导,院(系)党校由党总支负责组织,学校党校由校党委组织部负责组织。三个层次的培训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年级业余党课学习小组活动要有计划、有记录,并能长期经常性开展活动,形式多样化。然后再经院党课系统集中学习,并将积极分子参加年级和院党课学习情况作为推荐参加学校党校及吸收入党的重要参考依据。参加学习培训是循序渐进的,是根据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表现情况,经党组织考察而定的。截至目前为止,参加年级业余党课学习小组的几近100%,参加院党课的同学有90%多,选送学校党校学习的累计将近500多人。

3、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目前,学校党校对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时间短,一般都集中在一个月时间左右;内容单一,以授课为主,效果不够理想。为切实达到培训的效果,要拓展培训环节,创新培训形式。年级业余党课学习小组则正好弥补这种不足,它学习时间一般比较连续,可以经常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充分拓展培训内容与环节,除理论授课外,增加“研讨(座谈)”环节,每次授课后留专题组织讨论,撰写心得体会;“自学”环节,指定书目自学,撰写读书笔记;“实践”环节,实践包括校内公益劳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校外的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及平时的参观学习、社会调查等。规定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上交社会实践总结或心得体会;必须按指定书目自学并上交读书笔记;必须上交党校学习总结和学习心得体会等等,才准予参加结业考试。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校学习的过程,是继续接受党组织全面培养教育考察的过程,更是党组织对其全面培养教育考察的过程。这样的培训,时间充足,环节完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较好。

4、实行学生党员班级蹲点制度。为发挥高年级学生党员的核心作用,加强低年级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实行学生党员班级蹲点制度。每两名高年级党员负责一个低年级班级,作为此班级的副班主任,配合班主任及院里做好本班工作。党员副班主任重点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及时、定时的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做到每个月与负责班级同学进行一次交谈,并给予引导和帮助,然后定期向党支部汇报。同时,各蹲点班级学生党员负责同学之间也定期进行交流,以达到了解整个院每个班甚至每个人的思想活动状态。

5、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对积极分子的培养。(1)在三级培训的基础上,设立了积极分子接待日,做好积极分子接待工作,及时了解积极分子的思想动态。党支部每周四晚上7:30-9:00在院办公室230室进行积极分子接待,接待人及联系方式开学初都在每个班级公布。设立积极分子接待日给积极分子创造了更好的找组织谈话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大门始终向他们开着,同时也使党组织及时了解了积极分子的思想状况。(2)设立民意调查量化表和群众征求意见薄,建立动态档案库。党支部在上报每一批准备发展的同学前都要广泛地征求其班主任及其所在班级普通同学的意见,而且为避免普通同学在一起不敢说真话的现象,党支部采取“分时逐个”征求意见的方法,以便深入了解,确保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同时,党支部还采用量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积极分子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这样会使调查的范围更广,使调查的结果量化、标准化。(3)充分利用网络加强培养工作,通过我院学生党支部网页的建设,将一些有关内容通过网络传播,扩大教育面。(4)创新班主任、党支部、团总支学生会和党课学习小组四级考察培养机制。思想往往通过行动来体现,因此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通过班主任、党支部、团总支学生会及党课学习小组等的考察,为发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6、建立再教育、再培养、再锻炼的结构模式。

对己经入党的学生,开展后续教育。通过党支部的组织活动加强党员的政治学习,提高党员的思想理论水平,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通过民主生活会、思想汇报等形式的活动,使预备党员看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提醒预备党员要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党员的标准对照自己的一言一行,处处做群众的模范,处处起到带头作用,促进学生党员自身的发展与素质的提高,更促使学生党员时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克服入党到站的心理。

给预备党员交任务,压担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由于大学生中积极分子比较多,支部的培养任务重,学生党员在党员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让学生党员担任业余党课学习小组的负责人,负责制定学习计划,并负责学习计划的具体实施,通过担任党课业余小组的负责人,对学生党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他们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2)学生党员还担任积极分子的接待和培养工作,让每一名学生党员定向负责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让他们经常找积极分子谈话,了解积极分子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不断取得进步。此外,让学生党员担任副班主任,既是对党员很好的锻炼,又充分发挥了学生党员的作用。让高年级的学生党员担任低年级的副班主任的工作,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低年级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既协助了学校对各班级的管理,又促进了各班级学风、班风的建设。⑶、在学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充分发挥党员的作用,使党员受到锻炼,提高素质。学生党员在学校学生工作中是一支不可缺少的队伍,学生党员队伍是一个优秀的群体,他们既能以自身良好的素质带动其它同学,促进校风的发展,又能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充当主力军,担当重任。让他们成为学习马列著作的骨干,让他们成为信息员,成为联系群众的骨干,让他们了解情况及时向学生工作部门反映学生的思想问题和意见要求,为学校学生工作做贡献。

三、取得的成绩

在已有实践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课题组从2000年开始,按照党的组织发展指导思想,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在校大学生特点的党支部工作模式。

2000年,成立了学生党支部,健全组织结构,发展学生党员45名,其中有7名获优秀毕业生党员称号,党支部也获包头钢铁学院优秀党支部称号,课题组第一完成人党总支副书记张光存同志被学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01年,继续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支部建设,发展了53名党员,党员调查满意率为96%,外围单位反馈口碑较好,党总支被评为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同时学生工作获得由**自治区教育厅和内蒙团委授予的学生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党总支被中共**自治区高等学校工作委员会和自治区教育厅党组联合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2002年,组织完成相关论文6篇,发展党员62名,完成对积极分子的建档工作,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同学占全体同学的96%,组织的社会实践“走进国际重要湿地??2002湿地使者行动”中获得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和中国青年报社联合颁发的二等奖荣誉证书,同时被自治区、包头市分别授予全区“三下乡”优秀志愿者服务队和包头市“三下乡”先进集体称号。

2003年,学生党支部获得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为贯彻校园道德文明建设,再造鹿城秀美环境,4月12日和包头市环保协会在麻池进行了一次“鹿城学子携手共建绿色家园”千人义务植树活动。和105子弟小学进行了共建。张光存同志被授予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

2004年,院党课学习6次,专题讲座3次,累计1300多人次参加。毕业生党员考上研究生9人,占考研学生比例为

39%,四级通过率达100%,获得优秀学生干部占96%,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获包头市优秀社会实践队称号,其中两名学生党员任腊春和王会超,一个获**自治区优秀志愿者称号,一个获包头市优秀志愿者称号,课题组第三完成人学生二支部书记刘玉明同志获包头市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吉林大学发展党员 篇2

1 大学体育的目标

我国大学体育的目标经历了从“技能”——“体质”——“健康”的演变过程。传统的大学体育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以提高竞技水平的手段来达到所谓“增强体质”的目的,这种目标定位的结果是:片面强调促进学生运动技术能力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的培养。

长期以来,大学体育目标定位仅仅停留在“以锻炼身体为主”,还是“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的狭隘争论上,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体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体育教学的目标也由传授运动技能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向转换。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把“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作为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首要任务。

2 大学生个性发展

2.1 个性

个性一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Person,开始是指希腊罗马时代戏剧演员在舞台上所戴的面具,它代表剧中人的身份,后来指演员——一个具有特殊性格的人。一般来说,个性不仅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而且指一个人的真实的自我。由于个性的复杂性,我国心理学界对个性的概念和定义尚未有一致的看法。我国第一部大型心理学词典——《心理学大词典》中的个性定义反映了多数学者的看法,即:“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第一,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第三,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存在的,是错综复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2.2 个性发展

个性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所谓个性发展就是指在共性的基础上,充分地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这个过程既包括了良好个性的形成也包括了不良个性品质的矫正与克服。

3 大学体育在培养当代大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3.1 大学体育是学生个体参与社会群体、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于刚刚离开家庭、离开父母兄妹,开始独立步入集体生活的高校学生来讲,他们有一种既向往集体生活,又害怕与陌生人交往的感觉。体育作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基本娱乐活动,在引导学生克服恐惧心理,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满足其交往心理起了一定的作用。体育活动在许多场合通常成员之间是自由组合进行的,这些参与者通过彼此在活动中的联系而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在活动中人们的交往较为直接、随意,并在一种友爱的气氛中进行,很容易消除学生交往的紧张心理,因此这种游戏群体使学生个体所参与的脱离家庭以外的、最初的借以学习生活知识和技能并得到个性方面陶冶的社会群体。因此,通过游戏群体及活动扩大了交往的范围及其与周围生活的联系进而也增大了个人从外界获得各种对自己有意义的信息和机会,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智力的发展并在游戏竞争中培养了对待别人的态度。二是通过游戏活动克服个人独立于家庭之外,步入社会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一方面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交往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游戏群体中成员对体育活动共同的行为倾向和价值观,使学生们的内心世界彼此沟通,进而有自己属于“这一群”的感受和彼此友爱的心理倾向,这既有利于减轻个人孤独感,又有利于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三是游戏群体及其活动也有陶冶学生性格的作用,活泼欢快的集体游戏本着明显的心理保健和情绪调节功能,也是避免人格偏差,增进学生对群体生活的适应性的良好手段。

3.2 大学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良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体育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强烈的情绪体验的活动,也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坚强意志、获得进取奋发的有效手段。首先,体育活动的竞争性,决定了参与者必须勇敢、顽强、在行动中果断做出决定,有时还需在恶劣的环境下作战,如田径、足球赛的风吹日晒,越野赛的艰难险阻,要求参与者必须具备很好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才能达到目标。其次,体育运动所要求的追求胜利和成绩的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自尊心。任何一种比赛,参与者都可能不知不觉地受到竞赛特有规律和气氛的感染,当发现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时那种渴望胜利和荣誉的心理以及改善场上处境所做出的努力过程。这些无疑对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另一方面,老师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通过增大教学难度和变化教学环境来有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意志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3.3 大学体育有助于鼓励和培养学生创造性心理特征

人类知识的更新和发展,使学生的成长已经不能简单地依赖已有知识的传承,而有赖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学生个性发展即为创造性的确立人格的过程。体育作为学生早期社会化的实践方式之一,对学生的创造性特征起着培养和促进性作用。首先,体育运动本身就有一种更新和创造精神,使体育运动几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正是人们不断地挖掘自身运动潜力,创造新的运动记录,进而迎接新的挑战这一特征。金牌和成绩,象征着学生在体质和精神上的每一步成长,对任何一种新记录的褒奖,实际上都是对人们创造性特征或能力的确认和鼓励,而竞技规则(社会既定的行为规范)的一再修改,事实上也是对人们竞技行为符合现代道德观创造性突破的肯定。其次,追求优异成绩的刻苦训练过程,本是一个不断谋求技术上的突破创新的过程。如武术、艺术体操等套路的创编,球类、田径运动技术动作改进等都是对原有技术的改造和新的设计过程。设想完成复杂而艰难的技术动作没有大胆的想象和丰富的创造力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样,即使是一个在班级之间的比赛或一般体育活动中的获奖者,也是在自身技术水平上不断提高和创造的结果。由此看来,体育的特征与学生对未来事业的创造特征是相通相契的对体育活动的参与认识,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使体育构成了无穷的魅力。

4 培养大学生个性,大学体育应尝试

4.1 调整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教学中由于受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影响,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仍存在着内容狭窄、陈旧、脱离实际等问题。许多内容过于注重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的教育,而忽视了为终身体育服务的宗旨。因此,要实现观念的转变和基本要求的落实,就必须对现行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

4.1.1 理论教学内容

努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准和针对性较强的理论课程,同时要重视理论教学的广泛性和实用性,运动保健、运动处方、医务监督、体育养生、体育疗法、体育观赏,这些理论知识,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讲都是必要的内容。

4.1.2 必修内容

在安排高校体育教学的必修内容时,应该选择使大学为终身受益和可以提高生存能力的运动项目。它应以个体性项目为主,这样便于学生毕业后能够因地制宜地进行长期锻炼。如:健身跑、武术(拳、剑术、太极拳)、健美操、体操(单双杠、垫上运动)、游泳(既健身又提高生存能力)、简易健身器的锻炼方法。

4.1.3 选修内容

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选修内容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有目的地选择一些运动项目,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锻炼,使其成为自己的运动专长,以满足今后参加健身活动,竞赛活动和社交活动的需要。

4.1.4 增加休闲和娱乐性体育内容

高校体育教学应适当增加一些休闲体育和娱乐体育的内容,努力为学生拓宽锻炼途径,丰富社会知识,增强对大自然的适应能力。如:组织学生参加郊游、登山、定向越野、各种棋类、体育舞蹈等活动。

4.2 改进教学方法

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要彻底改变其划一性、被动性和机械性的教学状况,朝着兴趣性、自主性和丰富性的方面发展,依据现有条件可以逐步吸收一些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十分重要,不断强化学生主动认识和掌握教学内容的意识,努力改变那种教条和死板的“说教式”教学方法。教学中更多的是鼓励学生凭借个人兴趣和猎奇心理,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理解和感受来完成这个教育过程。

4.3 改革考核评价

建立一套科学的、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这不仅有利于产生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形成良性循环,为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健康奠基,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而且也有利于推进高校体育教改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李红.对体育学科教学中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6).

[2]刘学伶.加强创新教育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J].职业时空,2008,(10).

[3]王玉良.高校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验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8,(19).

吉林大学发展党员 篇3

关键词:吉林大学;现当代文学;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在思想解放的背景下,中国的文化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作为文化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领域,文学事业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与文学创作的勃兴相呼应,文学研究也有了巨大的变化。本校文学院的现当代文学研究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本文将通过对八十年代至今本校现当代文学学者的部分著述的探讨,探讨时间前后的差异和造成差异的因素。

老一辈的学者们,大多非常重视写作的完整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地方:一是在对作品力图进行全方位的评述,对作品的情节、人物形象、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希望做到面面俱到。例如在刘柏青教授的《<子夜>的成就》一文中[1],作者便从情节、人物、思想价值等三个方面依次对《子夜》的成就进行阐述。二是在对作家、学者的评述中,常常致力于围绕所评述的人物建构体系。例如在刘中树与张福贵教授合作的《论鲁迅辩证思维的逻辑系统》[2]中,两位作者将鲁迅的思想进行整理,建构起了既带有鲁迅个人特色又与马克思主义共通的思维体系,在建构这个体系的过程中尤其注重其矛盾统一的特点。三是特别注重对作家、作品与世界的关系,具体而言也就是作家、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例如在金训敏教授的《论鲁迅的“拿来主义”》[3]一文中,三个章节中有两个即为探讨“拿来主义”之产生背景和现实启示,而内容约占全文一半。

老一辈学者们的这些特点,可以在许多先贤身上寻得滥觞。追求对作品的各方面进行面面俱到的评述,不正是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诗论吗?在有机整体论中,亚里士多德就将文学作品看做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他为悲剧设定了六种要素,作为评述悲剧的标准。在后世无数学者的文学评论中,都可以寻到亚里士多德的影子。然而,正如同文艺复兴后西方人对亚里士多德文艺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趋向僵化[4]一样,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学者的对于完整评述作品的努力,也时常忽略了作品作为整体的有机性,体现在具体评述中,就时常表现为形式上千篇一律,以及社会功能完全凌驾于艺术价值之上等现象。

而围绕人物建构思想体系的努力,也可以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中寻得某些源头。建构完备的圣人,在圣人身上构筑现实伦理与形而上学为一体的理论体系,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特点。如文王、周公、孔子等圣人,其道德与政治理念,和天道相通,形成了庞大的体系。而建构人物的努力,与当代西方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相结合、碰撞的过程中,产生了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一种现象:圍绕“现代”作家的建构。这里的两个关键词是“现代”和“作家”,区别了这种建构与前代的差异:这种建构并不是一种在回溯过往遥远的历史中完成的虚设,所处时间就是现代;对象并非是贵族、士人、教育家等,而是职业性相对明显很多的作家。简单来说,部分作家(像鲁迅和郭沫若等)在他人的评述中有时变成了思想家乃至哲学家。这种改变,必然是受到了当时文化权力和现实价值需要(比如发挥文化楷模的教化作用)的推动而形成的。然而我们不禁要多问一句,为何思想体系的建构就是文化权力和现实价值发挥所需要的?是不是因为建构体系,就是制造着拉开外围与权力的距离的宫殿呢?

重视作家作品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意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相呼应,致力于探究现实与文学的因果关系,在这种努力下,研究实践常常更集中于文艺社会学领域。

总体来说,老一辈学者们的著述,相比于今天专业的科研作品,更加注重叙述知识和完整评述,重视现实与文学的一致性。这个总体的情形和十九世纪后半叶西方的文学研究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不过,也正如西方文学研究在二十世纪发生了重大转向,当代学者的文学研究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其内容也与二十世纪初西方文学研究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将研究转向作品本身,并且相对于之前的“完整”,日趋细化,寻求作品其他社会思潮的联系。毕竟我们的文学研究就是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一步步发展的,就是整个现代化,也是以西方发展为蓝本。西方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日益感受到人在世界中的尴尬处境,这一点深刻体现在文学的创作与研究中。同样,中国当代的文学研究者们在处理作家作品与世界的关系时,也转向了对人的关怀。这些变化,必然也在本校的现当代文学学者身上体现出来。

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外的各种社会思潮对作品进行研究,不太注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的“整体性”,在当代是普遍的。在白杨教授的《<第九个寡妇>:原型意象与讲述方式》[5]中,作者运用西方的原型批评方法,对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行评述,从情节模式、人物、环境的意象分析中探讨象征意义。这种变化显示出文学日益凸显的独立性。文学不单是政治的宣传方式,也不是哲学的载体,也不是社会学的实验工具。情况反了过来:文学的创作和译介在思想解放的环境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空间,而文学所向人展示的广度和深度也得到了无限的扩展,先前的研究方法已根本无法应用于这些雨后春笋(其实也无法对“雨前”和“雨中”的无数作品进行有益的研究)。因此,借助各种社会思想对文学作品进行阐释和解读便是一种必然,换句话讲,文学成为了被伦理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诸多学科进行阐释和解读的对象,而不再处于附属品的地位。

当人们看到文学的无尽的深度和广度,也就随之认识到了:文学作品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与文学作品的无限可能性相比,作家成为了带有很大局限性的存在。因此,作家在研究中也就逐渐成为了次要的存在。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围绕作家或研究者进行思想体系的建构,对于文学自身的发展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而且也会落于空疏,也不可能展现“真实”的作者)。文学毕竟不是思想,更多需要感受而非认识。研究作者,说到底还是应该从阅读文学作品和寻求与作者的共鸣出发。而感受是片面的,作家与读者(研究者)不可能完全契合(这也表明围绕作家建构思想体系是不可行的)。因此,研究作家的努力,也就转向了对作家精神世界中的某个方面进行的深入探讨。在王学谦教授《反传统——自由意志的高峰体验》(与张福贵教授合作)等文章中[6],作者从鲁迅的反理性观念的角度入手,探究鲁迅思想与意志哲学、存在主义等和反理性话题密切相关的思想的关系,进而讨论鲁迅所描写的人的生存状态。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是从单个方面研究读者,但是只要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自然也就具备了广度。

吉林大学发展党员 篇4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为了切实保证新发展的党员质量,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战斗力,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按照《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的要求,结合我校发展党员工作的实际,特制订本规程。

第二条.党的基层组织要把吸收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入党作为一项经常性的重要工作。

第三条.发展党员工作,要从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出发,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有领导、有计划的进行。

第四条.发展党员必须坚持入党自愿的原则和个别吸收的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禁止突击发展,反对关门主义。

第二章培养教育和推优

第五条.党总支、党支部要通过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党外群众对党的认识,不断扩大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队伍。

第六条.各党总支、党支部要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党的基本知识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以及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教育,使他们懂得党的性质、纲领、指导思想、宗旨、任务、组织原则和纪律,懂得党员的义务和权利,帮助他们端正入党动机,确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

第七条.向党组织郑重提出入党申请的即为申请入党人。申请入党人经过一段时间(半年以上)考察、培养,然后经党小组推荐,支委会(不设支委会的支部大会)审查同意的,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积极分子须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党支部对其进行定期考察。经过党组织一年以上培养教育,在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是共青团员的要经过团支部“推优”,经支委会(不设支委会的支部大会)讨论,可确定为发展对象。

第八条.党总支、党支部要积极指导分团委(团总支)、团支部认真做好推荐优秀团员做党的发展对象的工作。“推优”工作的具体步骤是:

1、召开团员大会,团支部委员会介绍申请入党的团员情况,团员进行民主评议,提出推荐对象;

2、团支部委员会在推荐对象进行认真考察的基础上,讨论确定推荐名单,填写推荐对象审核表,报上一级团组织审定;

3、上级团组织进一步考察审核后,签署意见向党支部推荐。分团委(团总支)书记和团支部书记的“推优”,由上一级团组织在认真听取团员意见的基础上,直接向其所在单位党组织推荐。党组织要重视团组织的“推荐”意见,及时讨论研究,对被推荐的优秀团员,条件成熟的可以确定为发展对象。

第九条.党支部要指定

一、两名党员做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培养联系人受党组织的委托负责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养、教育和考察工作。具体任务如下:

㈠ 经常与入党积极分子谈心,关心和了解他们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的情况,发现他们有什么具体困难,要向组织汇报,并尽量设法予以解决,注意保护其政治热情,指出努力 1

方向。

㈡ 督促和指导入党积极分子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党的基本知识。并注意了解对党的认识的情况。

㈢ 了解入党积极分子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引导他们逐步确立和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㈣ 结合自己的体会,引导入党积极分子把对党的信仰和入党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

㈤ 负责向积极分子周围的相关人员了解其思想、品质和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并定期向党支部汇报。

㈥ 按要求,定期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

第十条.申请入党人、入党积极分子可参加各党总支组织的初级培训。经初级培训后,可选拔参加校级党校(分校)培训。只有经过党校(分校)培训合格的入党积极分子,才能发展入党。

第十一条.各党总支、党支部每年年初要制定发展党员计划。发展党员计划须经党总支委员会研究确定后,上报党委组织部,并认真抓好计划的实施和落实。未列入当年发展计划的,原则上当年不予发展。

第十二条.对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未经政审的不能发展入党。政治审查的内容是:本人的政治历史和在重大政治斗争中的表现,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直系亲属和与本人关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政治审查要形成综合性的政审材料。

政治审查基本方法是:同本人谈话、查阅有关档案材料、找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以及必要的函调和外调。在听取本人介绍和查阅有关材料后,情况清楚的可不再函调或外调。

第十三条.党支部每学期要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一次分析研究,根据他们的表现,及时调整发展党员计划。党总支每年要对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状况作一次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的措施。

入党积极分子因毕业或工作变动时,所在党支部应将培养教育的有关材料,转给调入单位党组织,以保持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工作的连续性。

第三章发展预备党员的具体程序

第十四条.接收预备党员必须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规定的程序办理。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对发展对象的有关材料进行预审;

2.在适当范围内进行公示;3.填写《入党志愿书》;4.党支部召开发展预备党员大会;5.填写党支部决议,上报上级党组织;6.上级党组织指派专人与发展对象谈话;7.按权限审批。

第十五条.接收预备党员时,每人必须有两名正式党员作入党介绍人。入党介绍人一般由培养联系人担任,也可以由发展对象自己约请,或由党组织指定。受留党察看处分尚未恢复党员权利的党员不能做入党介绍人。

第十六条.入党介绍人的主要任务是:

㈠ 向被介绍人解释党的纲领、章程,说明党员的条件、义务和权利。认真了解被介绍人的入党动机、政治觉悟、思想品质、个人经历和现实表现等情况,如实向党组织汇报;

㈡ 指导被介绍人填写《入党志愿书》,并认真填写自己的意见,向支部大会负责地介绍被介绍人的情况;

㈢ 被介绍人批准为预备党员以后,继续对他进行教育帮助。

第十七条.对准备提交支部大会讨论的发展对象,在适当范围内进行公示。公示内容主要包

括:党支部拟讨论接收公示对象为预备党员的决定;公示对象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主要经历、所在岗位及职务(学生为所在院、系、班级)、奖惩情况;被确定为积极分子和列为发展对象的时间;政审及参加集中培训的情况;公示的起止日期;党总支和党支部负责接待反映公示对象问题的联系人、联系电话和来信来访地址。对公示期内无异议或反映问题不存在的公示对象,可召开支部大会吸收入党。

第十八条.开好发展预备党员的支部党员大会。在有关各项准备工作就绪之后,召开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支部大会实际参加党员人数必须在应到会党员的半数以上。其会议议程如下:

㈠ 发展对象汇报自己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本人履历、现实表现以及向组织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与会者可以向发展对象提出问题,发展对象应如实回答大家的提问;

㈡ 入党介绍人介绍发展对象的主要情况,并对其能否入党表明意见;

㈢ 支委会向支部大会报告对发展对象审查的情况及其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的情况;

㈣ 与会党员充分发表意见,对发展对象是否具备党员条件、能否吸收入党进行讨论,如果有党外群众参加会,也应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

㈤ 采取举手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赞成人数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的党员的半数,即可做出同意接收发展对象为预备党员的决议,因故不能到会的正式党员向支部提出书面意见的,应统计在票数内;

㈥ 宣读支部党员大会决议(草案),听取与会党员意见,经过修改后正式通过;

㈦ 被通过接收为预备党员的同志表明自己的态度;

㈧ 领导讲话,大会结束。

第十九条.党支部及时将支部大会决议填写在《入党志愿书》上,连同本人其他有关材料,报上级组织审批。支部大会决议中应包括:发展对象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思想政治表现和主要优缺点,公示的情况,应到会和实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人数及表决结果。

审批新党员一般应具备以下材料: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4份以上,含个人自传1份);入党积极分子登记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学习鉴定表;政审综合材料;团组织推荐意见(限团员)和党内外群众意见;对发展对象现实表现的审查材料和意见(发展对象是教职工的,应有所在单位的工作表现鉴定意见;发展对象是学生的,要写明学生的学习成绩(近两学期的)、奖励和处分情况,以及学生导师、班主任、辅导员意见,在职、委培或定向培养的学生还应有原工作单位的意见)。

第二十条.按有关规定,学校党委授权各学院党总支审批接收学生(包括研究生)新党员。各学院党总支应有专人负责组织发展工作,加强对党支部组织发展工作的检查监督,以保证新发展党员的质量。新发展的学生党员,在党总支审批后,要将《入党志愿书》等有关材料上报党委组织部登记备案,并在基层党委审批意见一栏中,加盖校党委组织部印章,在教职工中和没有建立党总支的院系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由学校党委统一审批。

第二十一条.党委或有审批权的党总支在审批前,要指派专人(党委、总支委员或组织员)对《入党志愿书》和有关材料进行审查,并同发展对象进行谈话,作进一步的考察了解。谈话的主要内容应根据不同对象来确定,一般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其进行考察和教育:

㈠发展对象对党的认识是否正确;

㈡入党动机是否端正,是否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无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

㈢思想觉悟和政治上成熟的程度;

㈣对党的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

㈤对自己缺点和不足的认识及今后的打算等。

第二十二条.党委或有审批权的党总支审批预备党员,必须集体讨论、表决决定。审批时主要审议发展对象是否具备入党条件,入党手续是否完备。上级党组织审批的意见要填写在《入党志愿书》上,注明预备期的起止时间,并通知报批的党支部。党支部应及时通知本人并在党员大会上宣布。对未被批准入党的,也要通知党支部和本人,并做好思想工作。

第四章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和转正

第二十三条.党组织应及时将经上级批准的预备党员编入党支部和党小组。党支部应找其谈话,说明党内生活的有关规定,指导其根据入党时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出预备期间学习、锻炼和考察的计划。通过党组织生活和实际工作锻炼,对其继续进行教育和考察。

第二十四条.预备党员必须面对党旗进行宣誓。入党宣誓应在支部大会通过并经上级党组织批准接受为预备党员后适时举行。入党宣誓仪式一般由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组织进行。上级党组织应派人参加由党支部举行的宣誓仪式。入党宣誓仪式一般有以下程序:㈠唱《国际歌》;㈡党组织负责人致开会词,并宣读参加宣誓的预备党员名单;㈢预备党员面对党旗宣誓;㈣预备党员代表讲话;㈤党组织负责人或上级党组织代表讲话。

第二十五条.在预备期内,原入党介绍人要继续负责对预备党员的教育、考察工作。预备党员每季度至少向支部口头汇报一次思想,每学期至少写一次书面思想汇报,党支部每学期研究一次预备党员的思想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找本人谈话指出。

当预备党员变动学习、工作单位时,调出单位党组织应将教育、考察的情况,认真负责地介绍给调入单位党组织。

第二十六条.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前,本人应提前向党支部提交转正申请报告,总结个人在预备期中的表现和认识的提高情况。党支部要按时讨论其能否转为正式党员的问题。无特殊情况不得拖延。党支部委员会事先听取党外群众的意见,对预备党员的情况进行审查分析,然后召开支部党员大会进行讨论、表决。表决的结果分为三种,即:具备转正条件的应按期转正;不完全具备转正条件、需进一步教育、考察的,可延长一次预备期,延长时间最短不得少于半年,最长不得超过一年;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取消其预备党员资格。

第二十七条.上级党组织对党支部上报的预备党员转正问题的决议,应在三个月内讨论审批。审批结果应及时通知党支部。党支部要与本人谈话,并将审批结果在党员大会上宣布。

第二十八条.预备党员转正后,由各党总支负责,将其《入党志愿书》、入党申请书、转正申请报告、自传、政审材料及教育考察材料交有关部门存入本人人事档案,无人事档案的,应建立党员档案,由所在党总支保管。

第五章 发展党员工作的领导和纪律

第二十九条.发展党员工作,要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进行,各党总支、党支部每年年初要在分析本单位入党积极分子状况的基础上制定出发展计划,每学期检查一次发展党员工作计划执行的情况。

第三十条.各学院党总支,特别是规模较大、学生数量较多的学院,要重视对组织员的选拔、配备和培训,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的作用。

第三十一条.发展党员的工作应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办事,严禁徇私情、哥们义气和互相拉拢等不正之风。

第三十二条.各级党组织对发展党员工作要定期检查,对发展党员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要严肃查处。对违反党章规定吸收的党员,不予承认。对有关责任者进行批评教育,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组织部

吉林大学发展党员 篇5

尊敬的党组织:

您好!我为自己成为一名预备感到十分的高兴,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学生党员公开承诺书。在将来的日子里,我会充分履行一名合格党员的职责,在学习、生活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此我会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政治理论修养,认真学习党的指导思想,认真学习党章,了解中国的当代国情。了解党和国家最新政策,争做先进性党员。

二、所谓正人必先正己,在短暂的大学时间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

一言一行做起,不断加强涵养和锻炼,践行“做事,先做人”。

三、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有不懂的学习问题及时向教师发问。课后认真作业,在期末复习时,竭力协助在学习和其他方面上有困难的同学,做到互相进步。

四、工作上勇挑重担,乐于奉献。主动积极开展工作,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尽自己的全力完成任务;注意总结经验、摸索出更好的工作方法,进而提高工作效率;虚心学习别人的先进工作经验,把自己的经验慷慨地传授给他人。作为经济系学生会主席,我会在本人的职责范畴内持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开展工作,与学生会其他干部共同努力,加强团队凝聚力的建设,为经济系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五、积极参与党组织的讨论,主动和党员、积极分子交换对时势、政策的想法,在班级主动和同学们沟通,做大家知心朋友。

六、从寝室清扫卫生、按

尊敬的党组织:

您好!我为自己成为一名预备感到十分的高兴,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学生党员公开承诺书。在将来的日子里,我会充分履行一名合格党员的职责,在学习、生活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此我会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政治理论修养,认真学习党的指导思想,认真学习党章,了解中国的当代国情。了解党和国家最新政策,争做先进性党员。

二、所谓正人必先正己,在短暂的大学时间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不断加强涵养和锻炼,践行“做事,先做人”。

三、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有不懂的学习问题及时向教师发问。课后认真作业,在期末复习时,竭力协助在学习和其他方面上有困难的同学,做到互相进步。

四、工作上勇挑重担,乐于奉献。

主动积极开展工作,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尽自己的全力完成任务;注意总结经验、摸索出更好的工作方法,进而提高工作效率;虚心学习别人的先进工作经验,把自己的经验慷慨地传授给他人。作为经济系学生会主席,我会在本人的职责范畴内持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开展工作,与学生会其他干部共同努力,加强团队凝聚力的建设,为经济系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五、积极参与党组织的讨论,主动和党员、积极分子交换对时势、政策的想法,在班级主动和同学们沟通,做大家知心朋友。

六、从寝室清扫卫生、按时起床等小事做起,在寝室、教室等公共场所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寝室、教室主动值日,履行一名共产党员的义务与职责,吃苦在前,享用在后,遵纪守法,多做奉献。

七、争做优秀大学生,加强本人的理论能力的提高,我即将成为一名大三 的学生了。再过一年就要毕业,在这仅剩的两年里,我会以一名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本人,为低年级同学做好榜样。

八、毕业后保持党员形象,为母校争光。作为一名党员,一位张院人。我会时刻谨记“以人名校,以业报国”的校训,谨记党和学校的谆谆教导。不管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党和母校对我的教育和培养,这些都将指导我的一生。

以上几点是我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做出的许诺,我会在将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以此作为本人的言行举止的准则,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请党组织考验我!

承诺人:

日期:

一、共性承诺

严格履行党员义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在社区生活各方面起到先锋模范作用;遵纪守法,特别要遵守社区公德,带头维护并保持社区卫生、治安环境;积

吉林大学发展党员 篇6

中办发[2005]14号

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

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

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中央各部委,国家机关各部委党组(党委),解放军各总部、各大单位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已经党中央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 二〇〇五年四月十七日

附件:

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 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

党支部建设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现就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做好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基本要求。

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是充分发挥党的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对于把我们党建设成为优秀人才高度密集的政党,对于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坚持积极而慎重地做好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大工作力度,把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吸引到党的队伍中来,通过几年努力,使在校大学生党员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在整体上有较大幅度提高。坚持和完善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标准和程序,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的规定,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确保新党员质量。

——坚持把培养教育贯穿于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全过程。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建立健全多渠道、分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大学生入党前、入党时和入党后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实现大学生党员组织入党和思想入党的统一。

――坚持把大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努力实现本科学生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切实加强研究生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和骨干带头作用,使大学生党支部成为带动学生班级团结进步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

二、坚持和完善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标准和程序。

要全面把握和坚持党员标准,严格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程序,认真履行入党手续。要结合大学生的特点,把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具体化。对准备发展入党的大学生要进行综合考察,既要考察其政治素质、学习成绩,也要考察其入党动机、理想信念;既要考察其平时表现、群众基础,更要考察其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和在重大政治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坚持政治审查、集中培训、发展对象公示、党组织集体讨论表决等程序,把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大学生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注重考察预备党员在预备期内的思想政治状况和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决定、履行党员义务、行使党员权利、保守党的秘密、发挥党员作用的情况。

要把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过程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在批准申请人入党之前,要派人同他们谈话,加深对他们的了解,帮助他们提高对党的认识。围绕党支部召开会议对发展对象进行讨论、入党宣誓仪式和预备党员转正等入党关键环节,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激励作用明显的主题教育,促进大学生党员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的提高。

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做好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的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发展党员联系人工作制、发展对象集中培训制、发展党员公示制,逐步实行发展党员票决制。防止和避免突击发展、片面追求数量、发展数量大起大落等不正常现象。要做好组织关系或有关证明材料的转移衔接工作,保持高中与高校、本科生与研究生、高校与社会发展党员工作的连续性。如有情况不清或发现问题的,应及时与转出单位党组织联系核实,根据实际情况妥善处理。对弄虚作假、违反规定入党的,取消其预备党员或将其除名,并视情节追求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认真做好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要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发挥作用为目标,建立健全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工作机制,深入扎实地做好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结合党的先进性建设,引导大学生党员深化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认识,认真学习贯彻党章,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发扬优良传统,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

要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管理,积极探索大学生党员管理的新机制新方法。坚持和完善党的组织生活制度,严格党的组织生活,督促大学生党员认真履行义务,保障大学生党员正确行使权利,注重从政治上、思想上关心爱护大学生党员。重视对党员组织关系保留在高校的毕业离校和出国大学生党员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员队伍的自我纯洁机制,严肃处理不合格党员,及时处分违纪党员,保持大学生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党员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加强实践锻炼和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在关键时刻、重大活动中的骨干带头作用。组织大学生党员参加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服务工作,选拔他们参与学生班级、学生社团及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教育管理工作,发挥他们在培养联系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扩大他们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达到发展一个党员,带动一批学生的效果。

要充分发挥高校党校及其院(系)分校在培养教育大学生党员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两级建校、分层培养的党校教育格局,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使党校的人员配备、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材建设、经费投入得到保证。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党课类选修课程。高校党委负责人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要带头讲授党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好网络党校、电视党校,扩大党校教育的覆盖面。

四、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早期培养教育。

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追求进步的良好环境,引导他们始终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祖国观念、人民观念、党的观念和社会主义观念,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通过宣传党的政治主张,不断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和党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教育,提高他们对党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入党热情,使他们自觉端正入党动机。

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早发现、早教育、早培养,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基本素质好、入党积极性高的优秀团员、学生骨干吸收到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中来。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真做好推荐优秀团员作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工作,使“推优”成为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主渠道,使优秀团员成为大学生党员的主要来源。加强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经常性培养教育工作,采取党校团校培训、落实培养联系人责任、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党内活动等措施,强化入党积极分子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

要做好培养教育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衔接工作,及时接转和审核高中阶段入党积极分子的有关材料,培养教育时间应连续计算,避免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流失。建立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动态管理机制,及时吸收表现突出的申请人作为入党积极分子。

五、积极推动大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

要把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成为带动学生班级团结进步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堡垒。学生中正式党员达到3人以上的班级,应及时成立学生党支部,学生党支部较多的院(系)党委,可设立学生党总支。积极探索研究生党支部设置的新方式,充分调动党员研究生导师参与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积极性,努力实现研究生党员培养、教育和管理工作与研究生学习、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

要加强大学生党支部的自身建设。大学生党支部的职责是:宣传、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推动学生班级团结进步;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定期召开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组织学生党员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并检查执行情况;培养教育学生中的入党积极分子。按标准和程序发展学生党员,经常听取学生党员和普通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党支部要履行工作职责,健全工作制度,转变工作作风,努力做到学生党支部为学生党员服务、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党员为广大学生服务,不断增强大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要选好大学生党支部书记。坚持选拔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工作能力强、热心于党务工作的优秀学生党员或党员干部、党员教师作为学生党支部书记的人选。重视对大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培养,抓好对他们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注重发挥大学生党支部书记的作用,尽可能安排他们更多地参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

六、切实加强对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领导。

各级党委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重大意义,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党委组织部门要加强具体指导,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党委教育工作部门要对这项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认真组织实施。共青团组织要主动配合,共同做好工作。把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纳入党建先进高校创建工作体系,广泛开展优秀大学生党支部和优秀大学生党员评选活动。支持、帮助和指导民办高校和中外合作办学高校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理顺党组织隶属关系,科学设置党的组织机构,充实党务工作干部力量,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保证工作质量。

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委组织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和共青团组织协同配合,院(系)党总支(党委)贯彻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党委要对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计划、步骤、目标、考核及奖惩等作出明确安排。完善学校党委、院(系)党总支(党委)、大学生党支部三者相互衔接的工作体系,建立学校党委领导联系院(系)党总支(党委)、院(系)党总支联系大学生党支部制度。重视发挥院(系)党总支(党委)的作用。学校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营造有利于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环境与氛围。加强组织队伍建设,配备数量充足的专兼职组织员,党委建制的院(系)党组织应至少配备一名专职组织员。重视发挥辅导员、党员班主任以及广大党员教师对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重要作用,形成党员教职员工共同参与的工作局面。

吉林大学发展党员 篇7

一、大学生社团在高校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 一) 大学生社团是展现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舞台

大学生社团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 发挥其特长为主要目标, 为学生提供了发挥自身能力、展现自我才华的舞台,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且有效的途径; 同时大学生社团也是扩展学生交际网络, 提升学生交流能力与集体意识的良好平台。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心系天下”密切关注社会发展, “以人为镜”从他人身上取长补短, 更需要不断完善与提升自身能力, 从各个方面提升与完善自我是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 各式各样的大学生社团就为学生弥补不足、交流提升提供了重要途径, 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借助社团这一舞台得以提升与展现。

( 二)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大学生社团工作是高效的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也是高校德育的主要形式。当代社会发展迅速, 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更加的丰富且多样化, 学生对于社会工作模式的好奇与渴望愈发强烈, 他们也想进一步接触与参与力所能及的学生工作; 与此同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迅猛发展, 高校学生的交际范围愈加广泛与自由, 因此, 这对班级、系别、学院等传统集体组织产生了巨大冲击。以上两个方面, 都给如今高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于是, 在此种背景下, 不拘一格、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就成为了高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新的重要途径。

( 三)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实行第二课堂的核心模式

高校“第二课堂”是指, 学生在课余学习专业知识以外的其他知识的途径, 而大学生社团因为其运作的合作性以及组织工作的创新性, 可以使社团会员学习到许多专业知识以外有用的知识, 因此, 社团也就成为了高校推行第二课堂的核心模式。

( 四) 大学生社团是高校精神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政策, 我国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 教育质量蒸蒸日上, 而维护高效稳定、推进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 需要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因为大学生社团完全由大学生自己组织, 学校极少参与运营管理, 那么就使得大学生社团成为了一个完全的“学生社会”, 社团更加了解学生的精神与心理需求, 所以, 它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自然应该起到基石作用。

二、学生社团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

( 一) 大学生社团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其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这些活动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并通过满足学生的参与感与存在感来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形成一种主人翁意识, 增强其责任感。通常在传统课堂的教学中, 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 这使得学生大多迫于应试进行学习, 使他们对于所学知识的印象并不深刻, 通常考试过后遗忘的速度较快, 教学效果便有待提升。而通过社团活动, 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以用导学”形成良性循环, 也有助于学生在课余时间进一步的学习。

( 二) 社团是破除了学院界限的学生团体, 多专业、多学科学生的融合与交流, 有助于创新想法的形成与创新思路的探索; 同时, 社团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启发, 可以是学生的知识体系更为全面, 信息系统更为广袤, 眼界更加开阔。而且在社团中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得到的思维启发, 通常可以给学生未来的工作带来巨大便利。

( 三) 与志趣相投的同学组成团队, 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意识, 而一个坚实的、稳定的、团结的团队是激发各个成员潜能的基础, 它可以将每个人的见解、想法有条理的聚集, 这样就形成了对问题多角度的思考与探索, 从而有利于创新观点的提出, 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三、现代大学生社团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社团规模较小, 活动层次较低

从全国范围来看, 高校中达到500 人的学生社团数量较少, 社团的成员规模大都在50—200 人的区间内, 属于较小的学生组织。我国高校近年也逐渐兴起了一些跨校、跨地区的覆盖面较广的学生社团, 但这些社团数量很少, 包括地域、经费、等因素的限制, 有些社团并未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对比发达国家高校, 其大规模社团更多, 更有一些跨地区、跨校或全国性学生社团。在活动涉及的层次方面, 我国学生社团涉及高科技、高新技术的比较少, 主要是一些大众化、娱乐性的社团, 很少有社团组织起有广度和深度的研究型项目。

( 二) 社团组织紊乱, 缺乏管理

多数大学生社团, 组织结构冗杂, 工作效率低下, 存在着许多不必要的组织结构, 这就是的大学生社团的管理与任务的执行有一定的难度和障碍, 也使得社团会员感觉不到社团的凝聚力, 是他们在社团中的参与感不足, 这便使不能真正起到服务学生的作用。

( 三) 社团作用不明显, 影响力小及稳定性差

大学生社团在促进学生课外实践锻炼、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 由于其存在一些严峻的问题, 大学生社团对学生的吸引力逐渐弱化, 其活动的影响力也不断减小。我国高校大学生社团的稳定性也较差: 1、大学生社团组成缺乏合理性, 成员中大一、大二年级人数多, 大三学生数量极少, 大四学生几乎难觅踪影; 二是指有的大学生社团活动有始无终, 不能长久的坚持与发展, 草草收尾。

四、通过学生社团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 一) 强化社团规划, 坚定集体目标

在社团建设初期, 首先要明确社团的性质和目标, 然后根据社团类型进行区分。例如, 要建设科技创新型社团, 首先将本学科的最新热点难点确定为研究内容, 将如何提高社团成员科技眼光和科技思维能力确立为主要目的。在专业知识基础上开展社团, 可以将一批科技素养较高的学生聚集在一起, 针对他们的兴趣爱好开展相应的活动, 同时也可以将一批科研热情洋溢、业务水平精湛的专业教师指导队伍集中起来对社团活动进行指导。这样以来, 社团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交流与协作能力, 也可以对培养可以能力、巩固专业知识起到积极作用。

( 二) 完善社团保障扶持机制, 实现社团创新型管理

创新型社团的发展需要学院方方面面的支持和保证。一是争取组织保障。社团要充分依托各学院的学科优势和学校的各种资源优势, 建立以学科为基础的创新型社团; 二是争取资金保障。创新社团的发展离不资金的投入, 对创新社团的发展要投入创新基金, 通过学院内外的各种资源建立起相应的基金, 并以奖励或者项目申报的形式立项, 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经济基础; 三是以创新型管理模式管理社团, 管理体制上, 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模式, 以学院管理为主, 在效能评估上要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 要将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 量化与非量化评估, 集体与个人评估相结合, 形成有效的社团评价评估体系。

( 三) 拓展学生社团活动的新领域

学生社团是第二课堂的主要模式, 要把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并深化, 那么仅在校园里完善补充知识结构是远远不够的, 更应该走出校园, 走入社会。强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 积极发挥院企合作单位、实习基地的作用, 依托企业优势, 鼓励学生社团参与企业项目, 这样可以使学生社团在经济上得到扶持与保障的同时, 在就业与创业方面也能得到启发。

五、结语

大学生社团在我国高校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它不仅丰富着校园的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着发挥才能的舞台, 更是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 因此, 积极建设好大学生社团对促进我国高校向着国际化发展、推动中国高校走向世界一流行列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 我们需要努力推动大学生社团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运东, 沈燕清, 蓝晓霞.高校学术型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与对策——以广西大学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7 (5) .

[2]王敏坚.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 2006, 20 (4) :159-160.

[3]杨红兵.高校学生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前沿, 2007 (4) :90-91.

大学发展的轨迹 篇8

本书以年度为单元评析了中国“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高等教育的50件大事,试图通过这些事件理清这一特定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同时,作者专业的视角,运用学术沙龙研究范式,探讨这50件大事及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进而做出教育学的反思。对每年的大事评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框架体系:一是根据权威媒体的报道,对所遴选的事件进行回顾;二是由学术团队对相应事件开展讨论,各自发表不同观点,并由主持者进行总结性的点评;三是提供“相关阅读”,作为事件认识的辅助性材料,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四是作者就每年度某一话题进行深刻而独具见解的专题评论。如此不凡的五年,作者们与她一同走过,并用朴实而又深刻、专业而又通俗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中国高等教育这五年的历史轨迹,对中国大学里这五年来发生的故事娓娓道来。本书选取的事件颇有价值,说理透彻,文风清新,观点独到,视角新颖,图文并茂,既具学术性、思想性,又兼顾通俗性、可读性。

雅斯贝尔斯认为:“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见自己就好像站在时间中的一点,惊奇地注视着过去和未来,对过去我们看得愈清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就愈多”。“十一五”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非凡的五年,我们遇到过“挑战与使命”“期待与忧思”“困惑与选择”,也经历“改革与创新”“转型与发展”“规划与展望”。 正因为如此,本书以历史事件为线索记录了中国“十一五”高等教育发展历程。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始实施的第一年,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也陆续颁布,“质量保障”“教学名师”“教授上课堂”“精英教育”等话题反映了高等教育的变革;2007年“质量工程”“免费师范生”“民办大学”“孔子学院”“大学负债”等事件,记录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一切都影响着教育,关系着民生;2008年“教学评估”“科技服务”“独立学院”“学术规范”“心理健康”等关键词进入公众的视野,让我们更加关注大学内部结构的变化;2009年“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新任教育部部长”“教学成果”“钱学森之问”等引发全民热议,牵动着社会,大学的事再也不仅仅是大学的事了;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高教体制改革”“南方科大”“卓越计划”等无不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欣欣向荣。本书最后一单元,作者针对大学和社会关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探讨与评析,深度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背景和原因,无不给人启示和希望。

在这五年间,我们看到今日之中国大学的希望,同时也了解到大学里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教学质量、大学制度、学术腐败等,这也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社会关注的问题和存在的弊端。与此同时,作者从专业的角度,客观辩证地分析这些事件产生的原因,让读者深入了解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质,加深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增强对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

春华秋实,应贺祖斌教授所言,“正值国家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之际,有大学先贤之榜样,自当集天下有志有识之士,重振大学人文精神之风,重树学界自由独立之风骨,引领社会开明思想之风尚,造就国家建设发展之栋梁”。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总结交流稿下一篇: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