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物理教案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生的物理教案(精选12篇)

初中生的物理教案 篇1

“光的反射”的教学案例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案例 u

课程标准解读

本节内容特点:一是学生的感性材料丰富;二是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虽然有所了解,但理解不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新课标将本节的要求“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细化为“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这不仅增加了可评价性,而且明确了对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的不同要求,从而避免了盲目地人为拔高。对于本节涉及内容课标要求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其中既有过程性要求“探究”,又有终结性的要求“了解”。“了解”是对知识内容最基本的要求,是一般物理现象的最简单的表现形式,也就是说这部分内容学生根据据生活经验大多数可以完成这一要求。而“探究”要以该定律为载体,从事相关活动,建立起对反射定律的感性认识,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究精神。u

课程标准的分解 第一步:解析知识内容

本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是光的反射定律,这个核心概念中包含了光的反射现象,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含义,光的反射定律以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几方面内容,形成了以“光的定律”为核心的递进的知识体系。第二步:细化行为动词

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达到那种程度,教师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这就需要对行为动词进行准确的界定,细化到可一测量的动词。本节课中,要求学生对光的反射现象、镜面反射以及漫反射能够举例,并与其他光现象予以区分,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要求能够识别、辨认,对光的反射定律要求通过总结和归纳来了解并描述。第三步:确定行为途径

怎么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新课的重点知识,及如何把学生带到哪里去?好的行为条件,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的内容相对来说是形象、直观的,因此我决定采用以下的方法确保学习的效果:

通过学生实验,来观察光的反射现象;通过实验探究,来发现光反射过程中,光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测量并比较角的关系从而总结出探究结论;通过观察、体验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差异。

第四步:确定行为表现程度(评价)

如何才能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程度,如何确定学生已经到达了哪里。必须考虑对学生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的描述,以明确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本节课中,要让学生达到以下水平: 绝大部分学生能在各种有关现象中识别、辨认光的反射现象,能够简单区分镜面反射与漫反射;通过交流合作每个小组能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测出反射角与入射角;部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对光线的位置关系,以及角大小关系进行初步描述。第五步:编制学习目标

通过以上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分析,写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用以指导课堂教学,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下:(1)通过观察光射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现象使正常参与学习的学生都能够了解并辨认光的反射,会用光的反射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的生活现象。

(2)通过交流合作每个小组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初步形成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3)通过教师的帮助,小组合作总结探究的结论,初步形成分析概括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初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正常参与学习的学生都能够简单区分镜面反射与漫反射,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u

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分解,我们得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和镜面反射、漫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 u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用镜子、钢尺或者手表的表面等将太阳光反射,射到教室的墙面或其他同学的身体上,变换这些表面的角度,观察光斑位置的变化,提出问题:游戏的过程中是否注意到了光传播路径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是否遵循一定的规律?

(设计意图:如此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投入到探究活动中,随着镜面的角度变化,光斑位置随之改变,使学生初步意识到光的反射也许遵循一定的规律,引导有目标的探究活动的继续)

二、讲授新课

1.方案: 用激光器进行分组实验,激光实验中看到的是个红点,看不到路径。想办法把光传播的路径显示出来呢?可以用烟,可以用粉尘,可以用一张白纸,让激光灯贴着白纸的侧入射,哪一个方案能够描绘出路径,进而研究光传播的规律? 我们看到,用白纸显示光的传播路径时,有时能看到,有时看不到,这是什么原因? 2.描绘路径:

任务1:要想同时看到两条光线,必须把它调整到一个平面内,如果不在一个平面内,能看到反射光线吗?

任务2:能不能利用一张白纸反两条光线同时显示出来?(学生实际操作,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好的做法,加以推广)把白纸平铺在桌子上,把平面镜垂直立在白纸上,就很便于操作了,快又准确的把光反射时传播的路径记录下来。可以采用不同的角度,再做几次实验。

(设计意图:记录下光传播的路径,从而命名光线、寻找运用几何知识记录光线的方法)3.总结规律:

展示交流:选取几个小组的实验结果,我们共同来进行观察,能发现哪些规律呢?

(设计意图:发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位置的大致关系,在老师的帮助下,尝试描述两光线的位置关系,发现将白纸对折,可使两光线重合)

点拨:从这里可以看出,中间的这条折痕,对我们研究问题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即引入法线的目的。验证并完善规律的总结 4.知识应用: 任务:工人师傅要挖一口深井,但挖了一半,太阳就西下了,工人师傅怎样才能使阳光竖直射入井底呢?(选择平面镜)追问:这里你为什么要选择用镜子,而不选择用木板之类的东西呢?

自学课本:学习两种反射的知识

5.作业:课下请同学们继续寻找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与学活动后,学习者(学生)行为特征的预期变化,简单地说,是指通过有目的物理教与学实践活动,教师期望学生所达到学习标准或发生的行为变化。目标能否达成,还取决于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本节课试图通过层层深入的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实验靠学生自己独立完成,遇到困难时,有老师引导着帮助解决,这样老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让学生比较完整得体验了整个科学探究过程。总之,“以学定教”是教学原则,也是实现预期目标的唯一途径。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初中生的物理教案 篇2

一、有关的界定

为了在实践中便于操作,我根据统计学中的百分比值公式迁移作出如下定义,即所谓学生作业量,是指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所用的时间占总授课时间的百分比值(S),表示为:

二、研究方法

1. 本研究自2004年9月开始,先后进行了两轮实验。随机抽取初二(2)班为实验班,初二(1)、(3)、(4)班为对照班,实验前先进行统计检验,采用均数差异检验。均数差异检验适合于对独立的大样本平均数的差异进行显著性检验,并确认实验班和对照班无差异(见表1)。

2. 第一轮研究实验从2004年9月下旬起至2005年1月底。实验班采取课上增加学生自行活动和练习时间,只布置适量书面作业的方法教学,每周进行两次测试,学完一章再进行单元测验。按上、中、下不同学习程度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对等确定5位学生,记录每次完成书面作业的时间,并取其平均值,确定为班级完成书面作业的时间。

3. 控制变量:实验班和对照班使用同一教材,由同一教师任教。各班授课数完全相同,教学进度相同,除布置的书面作业不同外,其他各种情况均相同。

4. 第二轮研究从2005年2月下旬起至同年6月底止。采用轮换对比实验的方法。两个班级的作业量先重后轻,两个班级的书面作业量先轻后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后进行轮换,以进一步研究作业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变量控制、成绩测试、数据记录等均同于第一轮的研究实验。

三、结果与分析

1. 适当减轻学生的作业量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①不同作业量与学生成绩的关系。

据统计,在第一阶段10周的时间内,共授课20节,4个班级的作业量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见表2。

统计决断P21值表示(2)班与(1)班间的比较,依次类推。

从表2可见,实验班的作业量减轻了,但其学习成绩并未下降。从图1可见,约在开始实验后的5周时间内,即第10次测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习成绩大致相同,基本无差异。从实验后的第5周开始,实验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呈上升趋势,而对照(1)班虽然增加了作业量(其作业量是实验班的2.49倍),但其学习成绩并无明显提高,对照(3)班的学习成绩却有下降趋势(其作业量是实验班的1.47倍)。实验班在作业量减轻的情况下学习成绩并不下降,究其原因,尽管各班的教学方法基本相同,但实验班学生在课堂上的自行活动时间多于对照班。据统计,实验班学生在课堂上的自行活动时间,如阅读、实验、讨论、讲述练习(包括完成部分作业)等占总授课时间的50%,而对照班则为25%左右。鉴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在课堂上能集中精力听课的时间并不长。在课堂上增加学生的自行活动量,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为减轻学生的作业量,在课堂上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既可加强指导,又可以及时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活动。这对减轻基础较差学生的精神压力,对缩小两极分化显然是有益的。在期终考试中,实验班的及格率达100%说明了这一点。

注:表内为初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成绩,由宝山区教育局统一命题。

注:表内学习成绩为初二下学期期终考试成绩,由宝山区教育局统一命题。

②减轻作业负担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物理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的学习过程,许多问题都涉及到学生的学习心理。布置作业也有一个学习者的心理问题。在学期结束前夕,根据自制的问卷,我们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了一次调查,见表3。

注:表中学习成绩为期终考试成绩,均为宝山区教育局统一命题

调查结果表明,实验班有66.7%的学生认为物理课的作业负担轻或最轻,这与我们的实验目的是一致的。反映在学习兴趣上,实验班对物理课的喜欢程度也是最高的。学习兴趣往往是初中学生学习获得成功的基本因素,持续的兴趣爱好将促成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其意义又是深远的。实验班学生之所以能有较高的学习兴趣,首先,较轻的作业负担对其始终处于紧张状态的学习心理是一种抚慰。再则,在课堂上师生有较多的交流,比较容易促进感情的融洽。

学习成绩主要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在某些方面也能反映其学习能力。在期末进行的一次物理测试中,实验班的成绩最好,见表4。

表4反映了在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方面,实验班学生同样占有优势。这说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从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2. 单靠加重学生作业量不能明显地提高成绩

为进一步研究作业量与学生成绩的关系,我们在实验的第二阶段采用轮组对比的方法: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业量先轻后重,两个班级的学生作业量先重后轻,定期轮换。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研究,初步得到一些认识。

从表5可见,在上半学期(1)、(4)两个班的作业负担较重,(2)、(3)两个班相对较轻。统计表明,期中考试成绩除(3)班稍低外,其余三个班级无明显差别,并经均数差异检验为无差异,与第一阶段研究的结果一样。事实也再次表明:单靠加重学生课外作业量,并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从表5可见,在下半学期,对上述实验进行轮换,即(2)、(3)班课外作业量加重,(1)、(4)两班相对较轻,期终考试成绩除(2)班较高外,其余三个班级均十分接近。前后两次实验的对比结果从总体上也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增加学生作业量并不是提高学生成绩的有效手段,相反,适当减轻学生作业量也不会降低学业成绩。

3. 学生作业量与物理学习成绩不是线性关系

为了较为深入地讨论上述问题,我们统计了第二阶段一学期内6次正规测验的平均分(均为区里统一命题)每次测验相对应的作业量,并按班级画出了相应的图像,见图2。限于篇幅,这里给出的是其中两个班级的图像。

在初二物理教学中,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加强学生的练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是有成效的。如初二(4)班的作业量从25.6%增加到32.48%时,其测验的平均分从67.94分增高到77.5分,这在各班的图像中也都有类似的反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练习。另外,很明显的一点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作业量并不成正比,如(2)班的作业量从22.88%增至40.49%,提高17.61个百分点,其学习成绩从76.54分增至77.6分,仅提高了1.06分。(3)班的作业量从25.59%增至40.77%,提高15.18个百分点,其学习成绩从70.5分提高到71.26分,也只提高了0.76分。这些说明了单靠加重学生作业量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能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是一种低效率的教学措施。而且过重的作业负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妨碍学生的发展,弊多利少,应该反对。

那么学生的作业量是不是越轻越好呢?对此我们仍可用图2进行分析。如(1)班,当其作业量从43.68%经27.15%下降到20%时,其对应的学习成绩则从77.63分经63.5分到65.2分。同样,(4)班的作业量从32.48%经16.29%再到23.44%时,其班级成绩则从77.5分到60.4分再到66.2分。由此可见,当学生的作业量下降到20%以下时,其班级平均成绩就有明显下降,且经检验差异显著。为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学生的作业量过重不行,但过轻也不行。根据我们的实验研究,从总体上讲,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作业量一般应控制在40%~20%,也就是说学生完成课外书面作业的时间一般应占授课时间的1/3~1/5。当作业量大于40%时,我们认为,学生负担过重,不但学习成绩提高甚微,而且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当作业量小于20%时,其学习成绩将会出现明显滑坡。当然,在教学中绝不能将上述确定的范围绝对化。就具体的某一堂课来说,学生的作业量究竟取多少为好,还要根据教材、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努力将学生的作业量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下物理教案编写的改革 篇3

那么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应如何编写教案呢?以物理教案为例,编写教案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设计。从旧教材到新课程,教学目标变成了三维目标。当前,很多教师对三维目标理解不深,编写教案时,各节课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大致相似,如都是“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探究,培养科学的态度与合作精神”等;或者教案中的三维目标都是从教参中抄来,很多教师甚至连看都没有看过,更谈不上去思考如何完成这些目标了。新课程的教材中每一课时都列出两个或三个大问题,一节课应主要确定两到三个具体目标写在教案上,其他与本课联系不紧、一般地泛泛而谈的目标则不必列出。实践证明,物理学科备课时确定三维目标,应更多地强调科学探究在物理课程中的作用,将学习重心从知识的传承积累向知识的探究积累转化,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围绕这个重心,在制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做到目标具体、明确,有针对性,重点突出,操作性强。

其次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师教的过程和学生学的过程,但现在许多教师的教案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教学设计重点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至于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活动、采用什么方式等,教案中都没有体现。这样容易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跟着教师转的局面,于是填鸭式、说教式、一言堂式的教学便不可避免。因此,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主要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如关于“力”的概念,有两个教学设计方案:一是教师举出“与力有关的现象”的例子(4个或5个),然后教师分析这些例子的共同特点,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结论;二是学生举出“与力有关的现象”的例子,教师将学生举的例子(4个或5个)写在黑板上,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这些例子中力是怎样产生的”,一组代表发言,其他组补充,最后教师归纳小结。“设计一”显然是传统的编写方案,反映的都是教师的活动过程,这样的教学属于“满堂灌”。而“设计二”考虑的是学生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学到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比听教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因此,物理教案设计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给学生留下一个在和谐氛围中自主探索的广阔空间,使教学成为多向交流、充满活力的过程。

再次是作业内容、形式设计。现在多数教师布置的作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教师简单采用教材、配套练习或其他资料上的作业设计;二是作业脱离学生生活,脱离学生知识水平;三是作业形式单一,多为卷面的书写和计算,是机械性的作业。传统的作业模式往往只注重知识性,而忽视实践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新课程物理作业的设计,除了继续关注知识性外,还应考虑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提升。因此物理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有选择地使用教材、同步练习等资源上的作业,改编这些资源中的作业,还要自主设计部分作业,并充分考虑作业的生活化、趣味性等。课后多安排具有自主性、探究性或合作性的作业,增加观察、实验、编题等作业形式,使学生充分动脑与动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最后是教学后记。教师在教学后对教案进行反思,不仅能对自己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查漏补缺,而且能有助于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在现实中,教学后记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教师还没有养成写教学反思的习惯;二是教学后记内容模式化、笼统化,如“本堂课上得较成功,学生收获很大”、“通过教学,学生学到了什么或掌握了什么”等;三是反思不够深刻,对课堂中某些环节上得好或不好没有进行分析,更没有提出改进意见、办法;四是反思写得不够具体、清楚,没有反映出哪一个环节、哪一步操作做得好或没做好。这种后记对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效果不明显。因此,在写教学后记时教师应记下教学过程各个环节或操作的得失,避免反思针对性不强的现象,使教学设计得到优化。

教案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行为,要改革课堂教学,就必须对教案设计进行改革,真正贯彻落实“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使教学设计更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更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教案 篇4

如上图,一列平行光波射向障碍物(或平面镜),a,b,c是这列光波的三条波线(光线),由于波线与障碍物有交角,所以a,b,c到达障碍物所用的时间不一样,波线a现到达障碍物的A点,过A做波线b和c的垂线,虚线AC。则当波线a传到A点时,波线b刚传到B点,波线c刚传到C点。波线a传到障碍物上的A点,会形成一个新的波源(即子波源A),并以圆周式向四面八方传播新的波线。假设c由C点传到障碍物的C’点所需时间为t,a,b,c三条波线的速度等完全一样,则波源A向四周在t时间内传播距离(即圆A的半径)与波线b在t时间内经过B点传到障碍物上的B’点再以子波源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距离总和(BB’+圆B’的半径)相等,都为CC’的长度(因为三条波速度相等,时间相等,所以传播距离也就相等)。此时过C’(P点)做圆A和圆B’的切线,切点为M,N,P(因为C’也会形成子波源,即将向四周发射波,只是此刻还未形成波面,所以C’点可以视为圆C’)。根据惠更斯原理,图中的蓝线为三个子波源A,B’,C’形成的三个波前的包络面(反射后形成的新的波前),所形成的新的波线永远垂直于包络面,则连接AM,B’N,C’(P)。AM,B’N,C’(P)的长度等于各自半径。

证明:射线AM,B’N,C’(P)就是三条波线a,b,c的反射波线

解:利用初中全等三角形证明,由于三条波线a,b,c彼此平行,所以∠1=∠BB’A=∠CC’A。因为在直角△ACP与直角△PMA中,AM=CP,AC’=AC’,所以Rt△ACP≌Rt△PMA(HL),所以∠1=∠CC’A=∠2,所以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以此证明波线AM确实是波线a的反射波线,同理可证波线BN,C’(P)也是反射波线。

上述过程解释了作为波的光线的反射原理。全反射光由光密(即光在其中传播速度较小的)媒质射到光疏(即光在其中传播速度较大的)媒质的界面时,全部被反射回原媒质内的现象。

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界面,只产生反射而不产生折射的现象.当光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将大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数值时,折射角将达到90°,这时在光疏介质中将不出现折射光线,只要入射角大于上述数值时,均不再存在折射现象,这就是全反射.所以产生全反射的条件是:①光必须由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②入射角必须大于临界角.

初中生的物理教案 篇5

设计理念:

本节是在前面学生对光和影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对光是如何传播的进行的进一步探究。主要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推测和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去解释影的形成原因。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并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规律,以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和概括推理的思维能力;再引导学生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这一规律去解释影的成因,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我在教材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射击、排队看齐这样一些应用光是直线传播规律的事例,以拓宽学生视野,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课程的情感。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积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进行探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以使学生的探究活动顺利进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好多老师来听课啊,紧张吗?

生:紧张或不紧张

师:老师都有点紧张了,我们先来聊聊天轻松一下。今天冷吗?

生:冷或不冷

师:比起前段日子要冷多了,大家都已经穿长袖了。快到冬天了吧?

生:是

师:冬季是从几月份开始的啊

生:12月

师:今天已经是10.13号了,再过一个多月就到冬天了,一项到冬天我就觉得冷,我就想去晒太阳。记得小时候的时候,我便晒太阳还边想一个问题‘太阳离我这么远,它是怎么跑到我身上的呢?你们想过吗?

生:没有

师:就好像这个手电筒一样,他的光是怎么跑到黑板上的呢?(打开手电筒照在黑板上)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设计意图:开课时会来很多老师,学生和上课老师难免都会有些紧张,而引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如果引入生硬的话,学生会为老师担心而紧张,而老师自己也会觉得很不自然。引入过急或过勉强,都会影响到师生的心情,甚至是听课老师都会为此捏一把汗。所以我的意图就是把学生和听课老师都不知不觉的带入课堂,自己在聊天的过程中也能缓解紧张感。)

二、讨论光的路径并收集证据

师:(打开手电筒,把光照在黑板上)请同学用手描绘一下光是怎么到达黑板上的。

生:用手描绘

师:你们认同吗?光走的真的是笔直笔直的吗,没有一点弯曲吗?

(意图:反问一句学生,因为学生还是没有底细,反问可以激发学生的矛盾,有了矛盾,才能产生问题)

生;有弯曲!……没弯曲!

师:你们有证据吗?自己看到的或者自己做过的都行。

生:举例――1、晚上的车灯看起来是直的

2、云缝里的阳光是直的

3、晚上的手电筒光是直的

4、雷射灯看起来是直的

………………

师:刚才大家说的都是看到的目击证据而已,要想彻底的说服我还不够

生:那我们做实验

师:那好,你们先讨论一下怎么做实验

(用激将法,激发学生去想办法的兴趣)

学生想的办法――1、让光通过弯曲的水管

2、让光通过带孔的纸片

……………………

教师先自己在前面演示一下水管的实验(结果光不能通过弯曲的水管)

师:这样就能说明光是直的吗?如果光能够弯曲一点点呢,那它也通不过水管啊,有没有更精确的实验?

(意图是让学生能够想到更好的.实验方法,也为了培养学生做实验的严谨性)

学生想到很多方法,主要是是想能够改变弯曲程度的材料。这里老师采取最简单的纸片实验。

纸片已经课前发给学生了,教师把手电筒发下去。(提示学生不能用眼睛直接看)

(学生在实验的时候,教师在每组之间来回指引,发现问题)

实验结束后

师:我请学生汇报一下,自己组在实验中发现的现象和出现的困难或者也可以说说你们是怎么解决碰到的困难的?

生:出现一些难以把孔对直等问题

师:这时候就要体现你们相互合作的精神了,配合的好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意图:找出学生实验时出现的常见的一些问题,让他们认识到团结合作的精神)

最后得出结论板书黑板上: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三、光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用途

师:当人们认识到光的直线传播后,很聪明,就能把它用起来

如:1、建造高房

2、修公路、建桥等

四、光速的理解

师:当时老师晒太阳还想着一个问题――太阳离我们这么远,它从太阳那里跑到这里要多久啊?

生:8分钟,日地距离1.5亿千米

光速:每秒跑30万千米(板书黑板上)

举例:1、日月距离38万千米

光只须跑1.28秒,前几天美国的火箭到达月球用了4个月

2、地球周长4万千米

光一秒可以跑7.5圈

3、操场一圈200米

光一秒能跑1500万圈

(设计意图:书上学生都看到了光的速度,但是学生对这么大的数字感觉不是很敏感,不知道到底是多快。我从大范围缩小到在学生的身边,其中刚好前几天美国的火箭到达月球用了4个月与光的1.28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能够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到光速的快。)

五、课堂总结与自我鼓励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出来了什么?

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速度

光的用途

师:为我们一节课研究出来这么多东西来鼓掌!

(学生鼓掌)

师:我相信大家对光还有很多别的疑问,这样,大家把它记下来,看看学完这个单元还有多少不能解决的。看看我们能解决多少书上没有的问题。

(设计意图:我个人认为科学课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在有限的时间探讨研究,老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成功的完成一节课这不只是老师的成功,更是学生的成功,所以学生要给自己一些鼓励。这样的鼓励更能激起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氛围。)

六、板书设计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初中八年级物理时间的测量教案 篇6

A、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不能用来测量 B、被测物体的长度不能超过刻度尺的量程

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相平D、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选用恰当的单位分别填入横线上:(1)某人身高18.2 (2)物理课本宽18.23 (3)写字台高63.6 (4)玻璃的厚度约为5×10-3 (5)某原子的直径约为3×10-10

(3)、关于测量误差和测量中出现的错误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B、错误和误差都是不可避免的

C、误差是不可以避免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D、误差就是测量中的错误

(4)、体育课上测量学生跳远成绩时,体育王老师选择下列哪种尺子比较合适( )

A、分度值为1mm的米尺 B、分度值为25px,量程为1.5m的软尺

C、分度值为25px,量程为10m的卷尺 D、分度值为1dm,量程为20m的卷尺

(5)、四位同学分别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先后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下列测量结果中,记录正确的是( )A、645.5px B、25.82 dm C、25.81m D、645.4px(6)、单位换算:(1)0.28km= m= cm (2)83μm= nm= m

(3)720s= min= h (4)36min= h= s

(7)、下列物品的长度,最接近375px的是( )A、橡皮的宽度 B、课桌的高度 C、文具盒的厚度 D、圆珠笔的长度

怎样激发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篇7

一、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为学生设置诱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学习时如身临其境,从而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探索物理现象的兴趣。

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可设计这样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装水的玻璃槽,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三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去刺水中的鱼。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学生发现三根钢丝全没有刺中鱼,都落在鱼的上方。这时,面对惊讶的学生,教师就可以引入课题:要知道刺不中鱼的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的渔民叉鱼中来,创设的简易实验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的特点,因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二、巧设质疑,促进学生发展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的火种,思维以疑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因此,质疑是进行物理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学中善于质疑,才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通过释疑达到掌握知识、开发智力的目的。

如:在指导学生用天平测量液体质量实验时,增加一个这样的问题:当天平平衡后,若将手指伸入水中,但不接触容器,天平是否仍然平衡?这时学生探究兴趣更浓,同时又为后面学“力”创造一个悬念。又如:在教学浮力的利用这一节时,为了讲解轮船的排水量等于轮船的质量加上货物的质量,可以这样层层设疑:1.轮船处于什么状态?2.轮船受到哪些力?3.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和漂浮条件,船排水的重力和船的重力、货物的重力之间有何关系?

三、开展课外活动,提高能力

课外活动多种多样,生动而有趣,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由于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立性、批判性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常常不满足于教科书上现存的关于事物现象的解释,而要自己寻根究底,经常要求独立评判一切。因此,他们学习物理知识也就不能仅仅囿于课堂,要引导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机地将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学习完课堂知识后,就应布置相应的课外活动内容,如小实验、小制作、观察自然现象、参加与物理知识有关的劳动等等。有了丰富的课外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又可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可使他们感到物理学奥秘无穷,无处不在。这样以来,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就有了更浓厚的兴趣。

初中生物理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创新能力;课程设计思路;兴趣

新课改以来,我国教育部在关注学生知识学习和应用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从创新能力的概念和培养创新能力涉及的基础理论出发,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以采用的课程设计思路进行了探讨。

一、创新能力的概念和培养创新能力涉及的基础理论

创新能力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一个鸟群没有数量的限制,当新的鸟加入时,鸟群并不会出现“满载”“超负荷”的现象。创新也是同样的道理,本质上思维是没有外形、没有结构、没有框架的,理论上我们可以把任何不相干的事物进行组合、重组,然后就能形成多种多样的新兴事物,这就是创新。最终的结果就是提出一个有别于其他思想、其他形态、其他理论、其他发明的新事物。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说它复杂是因为它充满了不确定性,并且因人而异,不同的两个不沾边的事物让两个不同的人进行思想上的结合,两个人所产生的思维成果都会不一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创造性思维,它是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思维方式。

培养创新能力涉及的基础理论包括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吉尔福德智力三维结构模式理论。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需要在语言、行动、道德、环境中进行自我知识体系的构建,强调把学生放到环境中去,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了解,去思考,去创造。认为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旧知识和新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主动的,带有探究性的,合乎人的认知规律的。基于这样的教学理论,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亲身体验的机会和环境。

吉尔福德智力三维结构模式理论把智力划分成了三个维度,操作,内容,产物。思维创造在大脑中的表现更像是一个产品加工的过程,会调动人的旧有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创造性思维、评价标准等等。从这个理论出发,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像是一个杂货铺,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事物,引导他们把各个事物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创造出新的事物。

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以采用的课程设计思路

本文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以采用的课程设计思路进行了研究,提出情境引导教学和多媒体兴趣教学两种教学思路。

1.情境引导教学

情境引导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望和好奇心。在电磁转化的教学课堂上,我提出了以下问题,为什么指南针总是指向南方?为什么鸽子总能找到回家的路?发电机为什么能够产生电?电磁铁又为什么会像磁铁一样?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里列举出了很多问题,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每堂课我只会提出一个问题或者两个问题。在认识磁场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信鸽比赛,然后,向学生提问,“鸽子为什么总能找到回家的路?”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视频情境,这个时候学生不知道原因,我继续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指南针总是指向南方?”然后我给学生讲解了地磁场的知识,继续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指南针总是指向南方?”学生踊跃回答:“因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我又向学生进行提问,“鸽子为什么总能找到回家的路?”学生回答说:“鸽子的脑袋里也有类似磁铁的东西。”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物理世界的探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并且用物理概念去解释生活中遇到的现象。

2.多媒体兴趣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更多地被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成为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信息传递的教学实践中,我给学生播放了收音机电台、学校广播、电视节目、手机通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信息传递方式,然后向学生提问:“刚才播放的这些东西,大家都认识是什么吗?”学生踊跃回答:“认识”。我再次提问:“大家知道电话是怎么工作的吗?”“电台为什么会有声音?”“电视上为什么能看到画面?”学生这时候已经学习过电磁理论知识,并且知道电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时候我再引导学生进行信息传递的学习,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创新型人才,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热点。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电压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

?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重、难点:

1、会使用电压表,会读数。

2、能正确知道电压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

学过程:

新课:

教学课时:2时(1复习电路及学电压表的使用,2读数及实验)教

一、前提测评: 复习电流、电路知识,为新课做准备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荷的运动是靠什么做动力的呢?„„电压 进行、电压:电压的作用就是使电荷做定向运动。产生电流的两个因素是: 有电源

电路必须闭合 其中电源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导体要产生电流,它的两端就要有电压,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1)、符号:u

(2)、单位:伏特,符号v,还有千伏(kv)、毫伏(mv)

1kv=1000v 1v=1000mv

例:u=220v=

2、电压的测量:用电压表,符号v

(1)、电压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电压表的使用:

电压表必须和用电器并联(等于一断开的开关)

电压必须红接线柱接正极,黑接线柱接负极。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 量程,并进行试触。)

边讲边演示一遍

(3)、读数: 确定量程„„选择示数

确定分度值„„

读数,写上单位

例:投影图片„„让学生读数

练:给出图片„„让学生读数

3、动手做:(1)、让学生连一电路,并连上电压表测电压。

(2)、读出电压的大小。

3、达标练习:课本后7页“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1、重点是电压表的使用,由于部分学生还是连错

电路„„串、并联混淆,教师可示范一遍或让学

生先化出电路图。

初中物理《功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功率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⑴力学里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是什么?计算功的公式和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什么?

⑵在建筑工地上要把1000块大理石板送到20米高处,已知每块大理石板重50牛,用起重机可以在2分钟内将大理石板一次全部送到20米高处。如果用一个工人来背,把这些大理石板送到20米高处所用的时间是20小时,试求用这两种方法,把大理石板全部运送到20米高处,起重机和工人各做了多少功?

解答:起重机吊送大理石板所做的功

W1=F1s=Gh=50×1000牛×20米=1.0×106焦,

工人背运大理石板所做的功

W2=F2s=Gh=50×1000牛×20米=1.0×106焦。

二、进行新课

㈠引入

把1000块大理石板送到20米高处,起重机和工人做的功是相等的。但是,在做相等的功时,起重机比工人做功快。做功不但有个多少的问题,还有一个快慢的问题。在物理学里用功率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

板书:功率

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㈡功率的定义、公式和单位

提问:如果起重机和工人做的功不同,做功用的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它们做功的快慢?比较它们的`功率大小呢?

启发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我们已经学过,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我们用单位时间里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表示运动的快慢,与此类似,做功的快慢是用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来表示的。

板书:2.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提问:如果起重机在2分钟里完成l.0×106焦的功,它的功率如何计算?要求学生答出:

教师给出功率公式和单位,边讲边板书:

4.单位:瓦特(国际单位制)

1瓦特=1焦/秒,1千瓦=1000瓦特。

参阅课本,对功率的单位形成具体观念。

㈢功率是机器的主要技术性能之一,简要说明选购机器考虑它的功率时要从实际出发。

㈣例题:课本例题。教师要把此题分解为几个问题逐个提出,由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己演算,要求解题规范化。

学生解答完以后教师讲评。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P14 1—4

如何激发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篇11

关键词:学习兴趣 求知欲 课堂教学 思维能力

课堂是物理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是最终教学质量的关键。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核心在课堂。学生学习最宝贵的时间也是课堂,如果在课堂上知识掌握不好,课后用大量的时间作大量练习往往也无济于事。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求得最佳教学效果呢?对这个老的话题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1.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象通过演示“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2.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3.展示物理趣味。

中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4.加强实验教学。

由于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師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公布,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5.坚持强化训练。

现行物理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开始学习P=pgh和功率的单位焦耳/秒这些知识时,对概念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在强化训练中,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按每一条的预习提纲先预习新课内容,上课首先检查预习情况,课后应要求学生把上过的课文复习一遍,对课文中的概念、原理、公式做到透彻理解的前提下然后再做作业,做作业时应该注意力集中,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6.引导阅读理解。

物理定义、定律一般是客观平白的描述,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课文时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这里“垂直”一词就是关键词。又如在讲“光的折射”时,让一束光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这里的“斜”字就是非常重要的词。在指导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把关键性的词自己找出来,把学生的阅读感觉从模糊的总体转变到精确的定位上来。在这些关键处放慢阅读速度,从字面意义理解物理实质。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尽可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去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对一些抽象概念,在教学前,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惯性”之前,先布置一些观察思考题:观察用脸盆泼水的动作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坐公共汽车,突然开车和突然刹车时各有什么感觉等等。这样学生在阅读惯性概念时就觉得容易接受,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初中物理教学中物理图景的运用 篇12

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要靠一定程度的求知欲来激发, 从而更好的学习物理这门学科, 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培养, 使学生对物理学科知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以便在客观上增强他们的学习欲望, 这样能获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物理图景能帮助学生认清物理知识的诞生与发展. 初中生因为年龄不大, 接触与认识的事物较少, 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建立物理图景来帮助学生学习与理解基础性知识. 曾经有心理学家研究与分析过初中生有着怎样的学习心理, 物理图景会使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更为长久的记忆, 对以后的物理学科学习很有帮助, 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图景会在学生大脑中产生. 此外, 建立物理图景能使物理知识更加形象直观, 在教师看来, 物理图景是一种教学方法,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会对教学有所帮助; 在学生看来图景教学中建立的是物理知识的图画, 它把呆板的内容变得生动而直观, 在这个过程也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这样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物理知识, 把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化, 降低了在学习过程中的难度.

二、建立适合学生的物理图景

图景是物理图景的载体, 把物理概念与规律作为基础, 在经过物理分析过程然后形成动态情景. 在物理图景中物理过程更加形象与清晰, 能帮助学生思考、正确理解相关概念和分析问题. 所以在初中物理课堂上, 建立物理图景是重要的一步. 在实验室结合实验过程建立物理图景, 物理学科的特点是把实验作为基础, 所以物理实验课是物理学科的重要部分, 它能对物理课本中的规律、概念、过程在实验中再现和说明, 同时物理实验有较强的直观性、真实性和趣味性, 用事实去引起学生的兴趣.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物理实验对物理问题的再现、解释更加直观与形象. 例如, 在讲“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中, 一般情况下学生会认为物体发生运动一定受到了力. 在实验过程中, 小车从被放上斜面到滑下来, 并运动一段距离才停下来, 如果仅仅是这样观察, 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的物理图景没什么意义, 大多数情况下会对这种现象做出错误的解释. 但是他们也只有从这一物理现象中去思考某些概念问题, 无法得出正确的结率. 所以在课堂上, 教师先让学生观察一次, 然后告诉他们注意小车的运动过程, 从而一步一步建立物理图景. 经过多次试验, 让学生画出小车的受力图和运动距离并进行分析, 如果木板一次比一次光滑, 那么小车的运动距离会一次比一次远, 同时也可以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一次比一次小, 用这种方法来引导学生发现阻力和物体运动距离有重要关系: 阻力减小, 运动距离增大, 再进一步假设: 如果阻力为零, 小车会不会永远运动下去呢?, 也就是物体发生运动不一定受到了力, 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 经过多次试验学生会对这个结论有深一步的理解. 所以在物理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建立物理图景, 不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 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物理图景, 在课堂学习之前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有了简单的认识, 这些简单认识对将要学习的物理知识来说是一个基础, 例如, 生活情境, 它们可以帮助学生把课本上的知识带到生活中和把在生活中的认识用于对课本的学习中. 如, 对压强这个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摸不着也看不到, 如果建立有效的物理图景, 能够较好的帮助学生理解,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这么做对学生学习很有帮助. 又如, 让学生观察下雨后走在湿漉漉的路面上, 脚会发生下陷, 但是如果在上面铺一块较大的木板, 脚踩在上面就不会发生下陷, 让学生对这个现象进行思考: 压力相同, 路面上的受力面积不同, 受力面积增大, 下陷程度减小. 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做这样的演示试验, 找一块儿泡沫塑料放在桌子上, 然后放上去一块儿砝码, 塑料会发生下陷; 如果在放砝码前先放一薄木片, 塑料会发生非常小的下陷, 在增加一个砝码的情况下, 塑料的下陷程度会增大.

总之, 在初中物理课堂上, 教师要用合适的方法启发与引导学生, 建立较好的物理图景并用它来说明一些稍复杂的物理问题, 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物理课的过程中掌握这种学习方法, 培养自己的思维习惯, 这对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很有帮助, 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智力的成长和对以后物理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赵斌.“教学案一体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研究[D].上海市:上海师范大学, 2012.

[2]丁建.注重物理模型构建, 促使初中物理教学形象化[J].读与写杂志.2013, 10 (10) :143.

[3]巩玲.探析课外试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物理.2013 (12) :37-38.

上一篇:故乡谚语精选下一篇:初中散文诗歌:我的初三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