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就业(精选11篇)
就业问题
平等就业的权利
平等就业的意义
如何实现平等就业
平等就业与就业歧视
2013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一年,2013年是我们坚持勇敢生活后,平安度过2012年世界末日后的第一年,2013年是我们艰难奋斗备考后,成功开始研究生学习的第一年,2013年也是习近平主席执政,开始领导中国人实现中国梦的第一年,2013年是我们美好的新生活,快乐的新学习阶段的起点,与此同时,2013年也是就业最难,就业形势更严峻的一年。
11月,又是一年毕业季,又有近700万毕业生开始他们人生的新起航,可是面对他们的却是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表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万人,比去年增加1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这组数据仅仅反映了就业难的一个问题,就是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就业人数多,用工单位少。可实际上,就业难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就业歧视,无法平等就业,那到底什么是平等就业,为什么要平等就业,又该如何实现平等就业呢?
所谓就业平等,就是在就业机会均等和录用标准相同的条件下,求职者以平等的身份相互竞争实现就业,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和就业机会。也就是说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和就业机会。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就业的权利和资格,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年龄、文化、宗教信仰、经济能力等而受到限制;在应聘某一职位时,任何公民都需平等的参与竞争,任何人不得享有特权,也不得对任何人予以歧视;但平等不等于同等,平等是指对于符合要求、符合特殊职位条件的人,应给予他们平等的机会,而不是不论条件如何都同等对待。
平等就业权究竟有什么意义?
第一,平等就业权使宪法中的平等原则具体化,有利于保障劳动者劳动权利的实现。想劳动要有劳动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就业。现行的宪法就劳动者的平等权利作了以下规定,第3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4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我国整个社会的指向标,平等作为宪法原则之一,是比较抽象的,将平等权细化到平等就业权,并且出台《促进就业法》,有助于就业平等权的保障,也有助于劳动权利的实现。
第二,为每一个自然不平等的人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充分调动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有助于我国社会矛盾的缓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的社会两极分化,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的社会矛盾,平等的就业权不是单纯的解决就业问题,更多的是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就业后可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解决温饱,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
第三,平等就业,不仅能调动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激励劳动者劳动的积极性,促进其自身的完善与发展,让满足人生存这一自然属性与个人价值实现的社会属性有机相结合合统一,形成良性竞争并良性循环,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与效益,提高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也完成了国家的政治职能。
今年2月,《就业促进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随后,这部法律草案向社会全文公布,广泛征求意见。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各界群众共提出意见11020件,禁止就业歧视成为最强烈的声音。学历歧视、户口歧视、性别歧视、外貌歧视、对残疾人的歧视、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许多人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最高立法机关反映生活中
客观存在的种种就业歧视现象,并建议草案强化公平就业的原则,通过立法反对各种形式的就业歧视。比如有人提出,目前国企用工普遍分正式工和非正式工。“非正式工被视为二等公民,在待遇上受到歧视,同工不同酬。”还有人提出,目前很多政府机关在招聘工作人员时往往有户籍、年龄等要求,而这些要求与工作本身没有多大关系。“这实际上也构成了就业歧视。”
在这些意见中,多是自然的不平等带来的。我也曾参加过很多招聘会,应聘过很多公司、企业,招聘条件都是大同小异,例如兴业银行,齐鲁证券,长江证券中国电信,还有很多外贸公司,我也都顺利通过并被告知录取,我也一直沉浸在成功的喜悦和自豪中,可是夹杂在其中的还有失败的经历。其中一个是幼儿英语培训机构,要求面试时唱歌或跳舞,初面没有唱,算是勉强通过了,复试以失败告终,我自知能力有限,我是个没有艺术细胞的人,唱歌更是五音不全,这是没有天赋的问题。另一个是三一重工,这是一个很知名的大企业,招聘多个岗位的员工,也吸引了很多来参加招聘会的人,包括我。我看中了其中一个岗位,可是这个岗位要求男性,面试官是个女性,看到这些,很多来参加招聘会的女生都直接放弃了,转向其他公司,在职场,同性之间的较量比异性之间的较量来的更残酷。可我是个不服输的人,从小的座右铭就是:谁说女子不如男?我也一直相信,坚持到最后,一定有奇迹会发生!坚持站在队伍中等候面试。终于到我了,我与面试官交谈的气氛也很轻松快乐,就在我以为真有奇迹要发生,我会顺利通过这次面试时,被委婉告知,“虽然你很优秀,可是,我们还是觉得男生更适合这个岗位”。这个经历在我读凌老师的文章之前,一直是耿耿于怀的,我一直觉得这个企业,这个拥有着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机械制造商、中国企业500强、工程机械行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最强企业、福布斯“中国顶尖企业”,中国最具成长力自主品牌、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标志性品牌、亚洲品牌500强等若干个头衔的大集团怎么可以有性别歧视?
现在,我释然了。性别问题,就如同人的外貌,自己的父母家庭一样,是无法选择的。人生而不平等,先天的因素是使得人存在差异,如果我们对这些差异视而不见,空谈平等,这绝不是社会正义价值的精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可如果我们将目光专注于这些差异上,那么人与人又是无法定位与同一水平线上,就像你一生无法踏入同一条河流,树上不会掉下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平等从何而来?人天然的不平等,决定了后天的“能力”,“能力”影响你的社会分工和职务。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人有美丑,高矮,胖瘦等外观上的差别,也有贫穷富贵等身份上的差别,这些都是自然的不平等。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种人生,柏拉图认为,有些人生来适合当统治者,另外一些人生来适合于从事手工业和农业,体力劳动是一些人的天然职业,脑力劳动天生宜于贵族,彼此绝对不能改变。在《妇女权益保护法》中第22条规定,“任何单位均应根据妇女的特点,依法保护妇女在工作和劳动时的安全和健康,不得安排不适合妇女从事的工作和劳动,妇女在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收特殊保护”。所以,三一重工那个岗位,又苦又累,女生体力不如男生,女生又有很爱干净,怕影响皮肤,根本无法坚持更好的完成工作。这个社会赋予女性美丽优雅与温顺的气质,正如这个社会赋予男性吃苦耐劳与霸气的气场一样,在婚姻中,女人要承担家务主要工作,男人则是承担起养家主要责任。社会分工中,每个人应当担任哪种行业和职务,是取决于秉性,由先天决定的。能力分有和没有,能否去做这个工作,从事什么什么职业;也分强与弱,能否更好的去完成这个工作,获取更高的职位。这样也就有了学生与老师,社科院的所长与研究员不同的;大学里讲师与教授,社会上平民百姓和成功人士,商场精英与政界高官。
如此,是不是在招聘会上,等待应聘的队伍永远是按照211 985博士生排前列,普通高校本科在中间,专科,自考,技校毕业的永远在吊车尾这样的顺序排列?是不是有能力的毕业生可以不愁工作,在应聘过的公司中去挑一个,轻松入职;没有能力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就处处碰壁,坐等啃老?是不是能力强的员工不愁升职,3年内可以买房配车,出席高等酒
会,能力弱的员工到退休还是一个部门小经理,每天挤公交车,勉强省出房子的首付,30年还没有还清房贷,每天买菜还要为了那一角钱与菜农争的脸红脖子粗?如果无法平等就业,岂不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富翁更富,穷人更穷?
这样的弱肉强食的社会是不公平的,要寻求真正的平等,就应该对弱势群体给与特权,对能者精英有所限制。
如何实现平等就业呢?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
第一,政府以身作则,从行政机关单位以及大型企业作起。每年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数不胜数,多是僧多粥少,招收的标准也越来越严格,从简单的要求学历,专业,年龄,到现在要求户籍,身高,性别,无传染疾病等,这些都是就业歧视,应废除这些就业歧视,在其他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中起带头表率作用。
第二,完善立法。在出台《就业促进法》基础上,应进一步针对就业歧视制定并完善专门的部门法,明确就业歧视的法律法规,在就业领域上,使得一些或明显或隐性的就业歧视问题可以依法解决,让劳动者在有法律保障的情况下行使劳动平等就业权利。,第三,完善法律监督体系,让司法维护正义,制定并实施详细严格的惩处措施,让劳动者在受到就业歧视后,有法可依,有处申诉,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应该说, 《决定》要求“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是非常有针对性的, 十分迫切的, 十分重要。这充分说明, 中央深悉我国当前劳动人才市场存在的弊端以及广大劳动者的诉求和愿望。
虽然我国有不少法律法规对劳动人才市场做出了规范, 在消除就业歧视、促进平等就业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 但是, 在一些地区、行业和单位, 相关法律法规没有得到切实有效地兑现, 有被打了折扣, 有的被束之高阁, 致使种种就业歧视现象频繁发生。譬如, 有的企业招人用人实行双重标准, 本市户籍的招为“正式工”, 对农民工、外来工则视为“二等公民”, 当做“临时工”, 既不与签订劳动合同, 也不给办社会保险, 想用几天是几天, 不想用立马撵人。这不仅是用工上的地方保护主义, 也是身份歧视。又譬如, 性别歧视。有的企业并非法定的“女性不宜”的行业或岗位, 却在招聘告示上公开打出拒招女性的条款。究其原因, 无非是唯效益考虑, 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招用女工麻烦多, 不仅要为之多办一项生育保险, 怀孕、生产时还要给安排休假, 没有效益, 薪酬却要正常支付, 太划不来。再譬如, 学历歧视, 有的单位的工作, 明明初、高文化可以胜任, 却非本科生、研究生不要, 何也?无非是想借此提高单位身价和声誉;有的单位则与之相反, 拒招大专以上学历, 只招初、高中文化, 又何也?是精算用人成本使然, 学历越高薪酬越高。还有更恶劣的现象, 是“萝卜招聘”。权贵者凭借强势为子女及亲属“量体定衣”, 明里是公开招聘, 实则早已人头圈定。诸如此类的五花八门的就业不平等的情况, 媒体时有披露, 不胜枚举。
《决定》为规范招人用人制度, 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 不仅敲响了警钟, 更是提供有力的支撑和绝好的机遇, 可谓规范逢良机, 纠偏正当时。实现平等就业, 我们不缺法律法规, 缺的是执行。种种就业不公平不公正的弊端、不正之风乃至腐败行为的出现, 甚至成为顽疾, 都是执行乏力和缺位的结果。要改变这种状况, 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响应《决定》精神, 共同给力。
用人单位是落实劳动法律法规的主体, 能否实现平等就业, 关键在于用人单位敬畏和遵守法律, 严格约束自己, 规范程序, 依法招人用人, 自觉杜绝就业歧视行为。自律的作用很有限, 甚至靠不住, 这就需要有效的他律, 即严格的外部的制约监督。首先需要劳动执法部门积极作为, 深入基层巡回检查, 发现问题, 及时责令纠正, 拒不整改的, 要依法处罚, 并向社会公布, 以儆效尤。其次, 需要工会切实履职。单位的任何招人用人的行为都是瞒不过工会的, 工会发现违规的招人用人行为, 要及时依法进行干预, 起不到效果的, 应在第一时间向上级工会和劳动执法部门报道。还有, 更需群众监督, 劳动者应该瞪大眼睛, “吹毛求疵”, 一旦发现用人单位存在违规的招人用人行为, 就及时向有关执法机关反映。近年来, 不少公有制单位的“萝卜招聘”事件都是群众揭发出来, 并得以查处和纠正的。
关键词:平等就业权;法律缺陷;制度完善
一、平等就业权概念
平等就业权,国内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表述,有的称之为“平等就业权”,如李炳安在《劳动权论》使用的“平等就业权”2,杨成铭在《人权法学》中称为“就业平等权”1。事实上,这些名词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其实质内涵一样,笔者选用“平等就业权”这一表述。
笔者认为,就业分为获得工作行为以及获得工作后从事该工作的过程两个方面。平等的就业权是平等权与就业权的结合是就业者平等获得和维持就业机会的权利。基于该种理念,首先就业者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年龄、文化、宗教信仰等的不同而在就业权利和资格方面而被区别对待;其次在就业机会的竞争方面,就业者机会均等,不享有任何特权。三是平等不等于同等。平等是指对于具有特殊性质的人、符合特殊职位条件的人,应给予他们平等的机会,而不是不论条件如何都同等对待,因此允许特定条件下的差别对待。
二、就业权不平等的表现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将促进公平就业作为劳动者就业的理想目标,并致力于发现解决公平就业所面临的障碍。学者们普遍认为,对劳动者的区别对待与歧视是劳动者在公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所谓就业不公平现象主要是指所有妨碍劳动者公平地获得就业机会或其他劳动条件的行为。
当前我国劳动者面临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伴随而起的是用人单位日益苛刻的入职条件和名目繁多的歧视条款。这些歧视性条款主要包括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户籍歧视、生理歧视、学历和经验歧视等。此外国家政策在就业保障方面的差别待遇,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就业不公平的现象发生。例如我国城乡二元体制下的农民工问题,由于农民工没有城市户口,不能够进入城市的正式就业体系,在我国二元社会体制的制度安排中,他们是基本上被排除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外的,这种社会保障方面的区别待遇,也成为就业不公平的现象之一。
三、平等就业权实现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平等就业权的立法体系不完善
为保护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我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公民平等就业权的法律法规。除《宪法》、《劳动法》、《残疾人保障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就业促进法》外,其他法律规范性文件多以“规定”、“条例”、“决定”、“办法”等形式出现,这些规范性文件不仅缺乏系统性,还由于其效力层级低,经常被废止或者替代从而缺乏稳定性。这不仅浪费了有限的法律资源,同时也极大地损害了法律的权威。而且在反对就业歧视方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没有专门的立法。
(二)立法的可操作性不强
《劳动法》在立法方面不够全面,仅将歧视限定为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四个方面。新颁布的《就业促进法》进一步完善了《劳动法》的不足,增设“公平就业”方面的规定,这些规定体现了我国对但前就业中存在的突出歧视问题的高度关注和立法规制,但遗憾的是与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所定义的歧视相比,该法并没有规定就业歧视的判断规则和例外情形,致使该法在实践中的操作性方面大打折扣,因此与其他国家的劳动立法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在程序方面,法律条款的宣誓性大过其操作性,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很难得到救济。法律可操作性不强,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很难得到救济。
(三)法律内容过于宽泛
目前我国有关劳动者保护方面的法律内容过于宽泛,多为宏观性规范制度。1954年,我国首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对公民公平就业的保障问题进行了规定。此后颁布的《劳动法》对劳动者的就业保障等问题做出了比较全面的规定。2007年颁布的《就业促进法》对公平就业问题进行专门章节的立法规定。但纵观这些法律规定一般都不是以单行法律形式出现,而隶属于更宏观的法律,这些法律虽然涉及公平就业的内容,但在司法实践中依然具有可操作性不强的弊端,很难有效地保护就业者的平等就业权。
四、完善我国平等就业法律制度的建议
(一)完善立法体系,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
《反就业歧视法》的制定能够从制度上消除就业歧视。尽管我国法律在规制就业歧视方面做出了规定,为我国的平等就业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总的看来,在保障劳动者平等就业方面,我国现有的禁止就业歧视法律法规仍然存在众多的不足,完善反就业歧视立法势在必行。
(二)明确法律责任以及对受害人的救济
我国现行法律对用人单位在用人过程中的歧视行为并没有明确的处罚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受害人的保护力度和救济能力显得极其有限,违反的低成本使法律无法威慑用人单位。因此我国有关劳动方面的法律在制定过程中应当明确侵害劳动者平等就业权法律责任,惩罚违法者,保护受害人。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规定一系列的损害赔偿等救济方式,对于故意实施就业歧视等不公平待遇的行为,还应该施以惩罚性的赔偿责任。通过以上措施,弥补法律操作性不强的缺陷,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三)建立平等就业权公益诉讼制度
政府机关、用人单位、中介机构等都有可能成为侵害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主体,它们相对于劳动者来说无疑是极其强势的一方,即使它们在实施侵权行为后,劳动者的维权将面临政治、经济、甚至是法律上的压力,从而迫使劳动者放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我国法律对用人单位的就业侵权责任设定不明,处罚力度不够,劳动者维权成本高,使大多数劳动者“知难而退”。
基于以上情况,可以考虑赋予各级工会组织公益诉讼权,让其代表受到平等就业侵害的劳动者来进行“公益诉讼”。此时,工会组织是劳动者天然的代言人,法律一旦授权,工会组织即拥有了主动代理诉讼的权利和义务。由于工会组织拥有比劳动者大得多的政治、经济等方面上的优势和影响力,让其代为诉讼可以平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强弱对比,更有利于实现社会公正公平。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督促用人单位对自己实施的行为实行自查,也有利于减轻劳动者的诉累,弥补法律缺陷,提高法律在保护劳动者方面的可操作性,对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法治进程,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炳安:《劳动权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
一、前言
在西方政治思想的传统里,平等是一个相当古老、也相当基础性的议题。古典政治哲学和基督教传统,均注意过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也根据各自的内在逻辑,对平等概念的意思有所发挥、对平等的价值有所肯定。不过,要到近代、尤其是十八世纪以后的西欧,平等才真正成为一项完整而强大的核心政治价值,有关它的讨论也益发兴盛。
但是平等概念究竟应该如何了解?它的诉求究竟是甚么?平等又牵涉到甚么一些问题?历来的讨论,在这几方面可以说有如乱麻,不容易理出头绪。有见于平等概念的内在复杂程度,往往干扰到今人对于它的认知与评价,对它的结构加以整理,是有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意义的。
本文的主旨不在于细数排比有关平等的各类观点,而在于整理出平等概念的一项或可归于结构的特色。本文企图显示,平等的主张,必然呈现一种二元的结构:一方面,主张平等,需要肯定所有适用者的道德平等;另一方面,主张平等,还需要根据这种道德层面的状态,判断在实际社会生活里,人应该受到甚么样的待遇,才算满足了平等的要求。2作为一项道德价值,平等业已获得了相当普遍的认可,虽然其理由还常见争论;但是它的实质要求,却始终会是聚讼的焦点。
平等概念的历史面向与发展历程,一定程度上可以透过这个二元特色来整理和叙述。本文因此拟先就它的思想史,略做简要的探索与综合。这个二元结构在历史上的出现与转化过程,尤其是道德平等如何克服自然与社会的等级身分而终告成形、它又如何经由公民身分构成待遇平等的动力,值得我们有所了解。3
其次,在概念层次,这种二元结构的内容,需要加以说明。平等问题所涉及的面向很广,可以从不同的应用范围来设法理解;例如法律的平等、经济的平等、社会的平等、政治的平等,所要求的并不是同样的东西。它与其它政治价值──例如自由、正义、公共利益、效率等等──的关系也至为复杂,不能下简单的定论。这些问题,与本文的主旨无关。相反,我们拟参考当代英语政治哲学的一些文献,集中讨论平等这个概念所涉及的几个概念性问题,以资说明道德的`平等与待遇平等的分辨为甚么有其理论上的必要,以及根据这些理据,待遇平等的问题结构,如何逐渐将“平等”问题转化成“公平”的问题。
二、平等概念的思想史
我们常有一种印象,认为平等乃是一项特属于现代世界的价值;在前现代的社会里,突出某种族群、性别、等级或身分的差异,表现为各种差别待遇,才是普遍的基本态度。这个印象不算完全准确,不过却也并不失真。前现代的世界观,比较重视个人身上的某些自然、社会属性,常常根据这类属性在人与人之间有所区辨。但是在前现代的思维中,并不是没有普遍性的诉求,以及因此取得的普遍身分、普遍人性的想法。从差异和特殊性向普遍性的移动,影响平等概念的发展甚巨,值得作为以下论述的架构。
古典思维在前现代时期的西方,平等并不是一个获得广泛认可的价值。亚里斯多德的公式“一样的东西一样对待,不一样的东西不一样对待”(Politics, III, ix, 1280a),是古典时期的基本态度;这个说法不是不可能具有平等主义的涵蕴,但在古典世界,由于人身上的某些差别往往被赋予绝对的意义,人们明显并不是 “一样”的东西,所以自然不能受到“一样”的对待。古典思想对人的差别性了解,大致上以人性在质方面的差别为本。例如柏拉图说到人性中有贵贱不同金属的成份,决定了每个人的适宜职位(Republic, III, 415);例如亚里斯多德提到男与女、自由人与奴隶、人与动物,各自都有其本性的差异(Politics, I, v, 1254b),从而涵蕴着不同种类、不同程度的德
父母性别平等态度与孩子性别平等态度、性别角色的关系
本研究以212名中学生及其父母为被试,考察父母的性别角色平等态度与孩子性别角色平等态度、性别角色的关系.结果发现:男生比女生、男生的母亲比女生的母亲更认为男女是不平等的,而男孩的父亲与女孩的父亲在性别角色平等态度上没有差异;父亲、母亲的.性别角色平等态度与孩子的性别角色平等态度有显著的正相关;父亲的性别角色平等态度与孩子的性别角色没有显著相关,但母亲的性别角度平等态度与孩子的女性性别角色有显著负相关.
作 者:袁立新 杨玉銮 YUAN Li-xin YANG Yu-luan 作者单位: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广东,广州,510303刊 名:广东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DONG EDUCATION INSTITUTE年,卷(期):27(6)分类号:B849关键词:中学生 性别角色平等态度 性别角色态度
民族平等政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并懂得民族平等政策
2、知道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
3、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的核心内容
能力目标:明白并掌握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
发展的重要保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利用所学的民族平等政策知识去辨识日
常生活中的现象,努力去维护民族的平等。
教学重点:党和国家民族平等政策的核心内容 教学难点:我国民族平等的特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探究式、讨论式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的国家,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并不断发展,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也得到实现并不完善,各民族的经济和社会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我国的民族平等政策。
新课:
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一:请学生阅读全文,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民族平等?我国的民族平等有什么特征?
2、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核心内容是什么?
3、为什么说民族平等是我国建立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点拨并总结)
教师(总结):在我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重要目标,而民族平等又是和谐民族关系的前提。所以我国一直在努力做好民族平等,维护好各民族的权益,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学生活动二:探究与体验
想一想:
1、你属于哪个民族?你知道哪些本民族的人大代表?
2、在我国56个民族中,每个民族均有人大代表,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教师(总结):这正说明了我国民族平等政策落到实处,保证每个民族的正当权益,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权益。学生活动三:考一考
思考:国家为什么强调发达地区应当继续做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这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政策的哪个方面?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并总结,因为这是国家民族平等政策的要求,这属于经济社会发展地位上的平等性,从而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学生活动四:请学生举例说明,我国《宪法》中所规定的各民族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权利主要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教信仰自由,接受教育,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等等;义务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义务。)
学生活动五:学生思考,国家为什么采取这些措施来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权利平等?(学生回答,教师点拨并归纳)
教师归纳: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国内民族关系的状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而民族平等又是和谐民族关系的前提。所以要实现世界强国的发展目标,就需要全体国民的和谐相处,当然也离不开各个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与和谐。
课堂小结:在今天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我国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民族平等政策,知道了它的含义、核心内容、特征,以及它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的意义。学完了这一课,更多的希望大家将它们正确运用到生活中去,为国家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尽一份力。
作业设置:课本P3思考题
第二课时 练习课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民族平等的含义是什么?
2、民族平等政策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新课:
一、就业平等的市场价值分析
就业歧视的负外部性分析。一方面, 性别歧视违反了经济民主原则。经济民主原则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女性社会地位的独立提供了物质基础, 女性有了独立的经济地位和法律地位, 其对劳动力支配的话语权也成为实现经济民主的必然要求。而就业歧视的存在为实现女性的经济民主设置了障碍现在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是企业拥有独立的财产权和自主经营权, 而企业的用工自主权是其表现之一。这就使得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和劳动者的就业自主权之间产生了矛盾。同时, 劳动力市场存在很多非职业性标准的就业歧视, 而这些歧视使得劳动力市场竞争过程中融入了不合理的非市场因素, 进一步加深了男女在就业过程中的不公平待遇。
就业歧视的另一个负外部性体现在降低社会效率。市场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是提高社会生产效率的必要条件。劳动力市场的开放是为了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 这也为女性实现更多的自身价值提供了市场条件。但是, 传统的就业观导致女性更多的职业潜能没有得到发挥。将女性从社会公共劳动中脱离, 将会导致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滞后。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和法律制度对女性从事家庭劳动的价值并未加以肯定。家庭劳动社会价值的否定加深了对女性社会角色的固定化和劳动价值的否定。婚姻法解释三对家庭重大财产特别是房产权属归属原则的界定, 是在婚姻家庭中占有经济优势地位一方的利益得到了充分的保证, 但是同时, 对女性特别是无收入来源的家庭主妇所付出的家庭劳动价值却没有加以肯定。这种没有市场价值衡量标准的劳动在劳动价值社会评价中变成了虚无的贡献。这就导致女性面临双重的压力。
二、平等就业权实现的市场障碍
劳动性别分工的意识形态: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的进程, 也加深了家务活动和生产活动的分离程度。随着社会机械化对劳动力性别差异要求降低, 男女由于生理差别而造成的劳动力差别在越来越多的领域逐渐缩小。劳动性别分工的意识形态, 将女性的工作场所、工作性质固定化在辅助性的位置上, 甚至在一些商业广告宣传中, 也将家庭用品的使用角色固定在女性[1]。而广告法对这种歧视性的社会导向商业行为却没有加以相应的规范, 虽然广告法规定不得含有歧视性内容, 却没有对歧视标准做出明确的界定。这种传统的劳动性别分工意识, 导致了性别就业歧视。
科技发展的负外部性: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现代社会, 因为生育产假曾经暂时停止过工作, 和男性相比, 女性的人力资本存量已处于相对劣势。这就使得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而这种弱势是由于为了人类的发展而做出牺牲所造成的, 故社会应当对这种牺牲做出相应的回报。
企业的逐利性对男性职工的偏好;女性由于有生理周期、生育等“自然附着成本”和操持家务等“社会附着成本”, 使得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用人单位不倾向于接受这种“性别亏损”;市场除增加了就业的自由度外, 带来了市场盲目性引发的结构性问题、某些稀缺岗位的非职业偏好限制等失灵现象[2]。
制度偏颇导致资源配置的失效:第一,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造成的就业平等困境, 女性就业的双重压力 (农村女性、城市女性的不同) , 第二, 对女性制度的过度保护成为女性职工求职的障碍, 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关注中国高度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妇女的经济状况, 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对妇女过度保护而不是提供平等的机会, 会形成妇女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额外障碍[3]。第三, 生育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三、平等就业实现的企业社会责任范畴
经济法解决平等就业的优势与远视分析:经济法可以对企业的自主经营权进行限制, 明确就业平等权优先性的合法性。劳动力资源分配实行市场机制后, 企业对劳动力的自主选择权明显扩大。而就业性别歧视损害的不仅仅是女性的利益, 更是社会的公共利益, 所以, 企业的个体利益应当服从社会共同利益, 对而个体权利的限制, 需要通过经济法对企业自主权的限定实现。
女性就业平等权的实现是社会和企业的共同责任。企业作为社会组织的成员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在经济法视域下, 企业的责任范畴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社会责任在平等就业权领域的范畴界定:
在就业促进法的基础上, 细化平等就业的相关规定, 对隐形的就业歧视标准加以规定, 行业对特殊设定企业的公式义务。
根据我国现行的生育保险制度, 女性的生育费用由生育保险统筹基金承担, 而相关其他费用 (如产假期间工资) 则由企业负担。这种隐形负担使得企业不愿选择女性职工, 因此, 生育保险制度应当扩大支付范围, 对企业的责任范畴重新界定。
增加就业歧视诉讼中企业的举证责任。在因遭受就业歧视而引发的劳动诉讼纠纷中, 劳动者的举证责任尤为困难。故法律应当将未实行就业歧视的举证责任设置给企业。
参考文献
[1]例如, 厨房用品广告的演员都以女性为主, 这种设计反应出了社会的主流观点即女性是家庭劳动的主角。
[2]骆路金.论就业平等权的经济法实现[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03:31
关键词:女性就业歧视;原因;法律保护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003-02
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而社会工作岗位却没有同步增加,由此产生了大学生就业大军增长迅速与就业岗位的增长缓慢的矛盾。而作为特殊群体的女大学生,就业难尤为突出,由于历史、现实等方面的原因,女大学生在社会职业的选择上,往往处于劣势,成为“弱势群体”,女大学生面临着社会性别带来的重重困境。所以我就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根据我国现有的相关理论材料和各地的论文资料就妇女平等就业问题怎么改革与完善提出见解。
一 女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歧视
1.职业性别隔离。
职业隔离就是在一种职业所包含的劳动力构成相异于不同人口相对于劳动力人口的相应比例。女大学生还是主要集中在特定的且工资较低的职业里。这使两性收入差别会进一步扩大,职业的性别隔离将被进一步固化。
2.就业机会不平等。
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地位。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男工,妇女的就业机会往往比男子要少,却要比男性承受更大的压力。总之,我国妇女因受性别歧视而处于就业竞争的弱势地位。
3.男女同工不同酬。
由于女性的生理、性别分工使得女性的负担要重于男性,这导致女性的生产率低于男性生产率。从生产率与报酬的成正相关的角度来讲,企业必然会做出男女同工不同酬的选择,产生工资差距或其他福利待遇上的差距。
4.就业中针对女性的容貌歧视问题。
容貌歧视是一种新的性别歧视。作为女性,容貌歧视问题更为突出。在女大学生和女硕士毕业求职过程中,基于容貌评价而得到不公允的对待的在各个行业的现实实例比比皆是。因此,此问题已不容忽视。
二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当代女大学生就业难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些单一因素的影响,而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客观原因是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构成巨大的就业压力。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社会性别排斥,而社会性别排斥的文化根源是社会传统的性别观念。
1.法律制度不健全、存在漏洞。
《劳动法》在实践中却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虽然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规定,但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具体保障措施,没有设置有效的保障机构,立法仅停留在原则性内容上,从而无法切实保障女性的就业平等权。
2.历史上对女性价值的陈旧看法仍然存在并发挥作用。
尽管不同的职业对所有的人都敞开了大门,但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仍设置了种种有形和无形障碍,影响女性的就业发展。即使是职业女性,也难以摆脱家务重担。这使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更为不利。
3.用人单位或企业不愿承担所谓“性别亏损”。
企业以追求“利润大化”为目标,单位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它们不愿承担女性的自然附着成本(如生育、抚养小孩、操持家务等),即因不愿接受因性别差异而受到的损失而拒绝接受女性。
4.均衡企业负担、推进生育保险制度。
国家应该完善生育保险制度、产假和哺乳假制度,即将企业生育保险尽快转变为社会生育保险,通过把生育成本转移到社会中去,减轻企业负担,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女性的就业竞争力。
5.加大执法监察力度,规范用人单位招聘用工行为。
严格监督《劳动法》在各类企业的执行情况,为保证女工的正当权益不受损害要加大执法监察力度,规范用人单位招聘用工行为,有效的保证女性在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
三 實现女大学生就业权的对策
女性就业歧视的现象既是一个经济问题, 又是一个社会问题, 但这更是一个法律问题。在一个法治国家内, 都必然需要法律来解决。因此, 保护女性的就业平等权更重要的是要靠法律手段来解决, 也就是主要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方面来解决。
1.完善我国禁止女性就业歧视的立法建议。
立法对于解决女性就业歧视有决定性的意义,没有规制女性就歧视的完善法律体系, 就不可能实现对女性就业的平等保护。而最主要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为了制止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间接歧视行为,法律应当将间接歧视行为纳入法律的规制之中,规定具体的认定标准,增强操作性和保护的实效性。
2.建立专门的执法机构,加大女性就业平等权的保护力度。
我国也很有必要建立一个独立的、职能集中、具有较强权威性和专业性的专门性机构。 一方面加强对性别歧视行为的监督和制裁, 另一方面积极代表劳动者行使权利,以保护以及促进两性就业机会平等。
3.健全女性就业歧视的司法救济途径。
我国法律对于女性就业平等权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实现, 其根源在于缺乏保护权利的有效救济方式。要想保障女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就业权, 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解决女性就业歧视的司法救济途径。
无论国家还是社会都应切实在女性的就业方面进一步消除歧视,真正做到男女就业权益的平等,消除对妇女就业权的歧视,必要时也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妇女平等就业的氛围,并加大对于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的宣传,多方面多渠道的推进保护妇女平等就业权的法律法规的落实,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 李军峰.女性就业与发展困境的原因探析.人口学刊.2002年
[2] 胡仙芝.基于性别公平基础上的就业政策及其改革-以女性职业生涯发展为视角.新视野.2006年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没有绝对的,只有相对的。所谓真理就是相信的人多了,推崇的人也就多了,相对而言成了真理。所谓谣言推崇的人多了,谈论的人也就多了,因此成了谣言。
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学习的都是前人的思想文化,推崇的都是前人的思想,而我们自己的早已在起始之处就被扼杀于摇篮之中,我们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此我要说明的是没有对与错之分,哪怕你是错的,如果你们让人相信,那你也是对的。所谓的对与错只是人们潜意识衡量的思想准则所决定,假如人们出生的时候就相信黑暗才是伟大的,那么相对于今天而论光明就城了附庸品。历史上的人物有很多,无非是自己的思想独特,再加上说了一些别人不敢说的话,就成了名人,在我眼里眼见都可能不是真是的,更何况耳听为虚这种说法的存在呢。
何为自信?我只能谈论自己的看法,在我看来,自信无非是自己相信自己,仅此而已。但是却不是简单的事情,自己相信自己那自己也要有资本才行,如果没有那就是自负,所谓有实力装比那叫牛逼,没实力装比那叫傻逼。我一直很赞赏这句话。“沦丧”这是我对别人自信的唯一见解,学习的都是别人的,而忽略了自己的,哪谈得上自信。自信的人不会说不会道,只会相信自己,这种人也是最智慧的人。
平等,如今人人都说平等,但是我不相信有平等的时候,因为如果真的平等那么就不会有人谈论平等了,我们与其在此议论,还不如想想如何让平等的天枰更偏向于我们这一边的好。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人平等高二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人平等高二作文1大家一直要求的所谓的人人平等,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得到验证过。
那天晚上,我在姐姐家玩,姐姐想要和我玩玩,便拿了我的围巾,并故意不给我。一开始,我还一直去抢夺这条围巾,可过了一会儿,我没有了耐心,便大叫了一声。可没有想到,就是这一声大叫,引起了下面更加糟糕的事件:等我这一声叫完,爸爸和哥哥便怒气冲冲地对我说,要叫我出去,委屈的泪水涌上了我的眼眶。接着,我便快速地穿好鞋子,拿起滑板向外面冲去。完全不顾二姑姑在后面的劝阻。外面好冷,我不由的打了一个哆嗦。但出来都已经出来了,总不能再回去了吧!于是,我便横了一下心,在我小区旁滑着滑板四处逛。
这时我的心里想的完全是刚才的那件事:其实我不是在气姐姐抢我的围巾并不给我,而是在气,为什么是姐姐先抢我的围巾,我只不过就是大叫一声,又没有什么错。可爸爸和哥哥却指着我的脸,让我出去。这是为什么?别人不是都说小的更受大人的宠爱,处处护着小的么?可为什么我却没有这样的光环笼罩这我呢?为什么爸爸和哥哥要那么怒气冲冲的对我说呢?即使有我的错,也不是完全的啊!
我的泪水止不住的流了下来,一路撒了过来。最后,我决定回家,随便他们怎么说,怎么问。
回到家,他们已经在家了。哥哥的态度很温和,可爸爸依旧是怒气冲冲的问我:“你干什么去了?我们一直找你!”“我没干什么!”“那怎么会去这么久?我们都回来一会儿了!”“我在小区附近逛的,好不好?”“那你说,你刚刚那么做,对不对?”我保持了沉默,我不想多说。可爸爸不让我走,我哭着把我的想法一股脑儿地全说了出来,可爸爸还是没有听懂。估计在一旁的哥哥听懂了,但我不想多说,便回房了。
人人平等,我希望大人能多给我一点尊重!
人人平等高二作文2当小姑娘在车站前对着沉重的行李犯愁时,当她用身上仅有的.一先令请求搬运工帮助而被拒绝时,她是无助的。直到城堡的主人帮助了她,当然她当时并不知道这位路人的身份。而诺克福公爵帮着小姑娘将行李搬到了城堡,一路有说有笑,看来他已经猜到了小姑娘的身份。
如果故事到此结束,我们可以不吝赞美之词去夸赞诺克福公爵的绅士风度和贵族气质。然而当他接受了小姑娘的一先令并连声道谢时,我们不得不怀着崇敬的心情去重新审视这位贵族,因为他为我们诊释了平等的含义。
佛教里说: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宗教的信条也许不足以说明一切,然而所有人都是赤裸裸地来又赤裸裸地去,在人格尊严上本就A279;没有差别可言。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乞丐,在路边摆了个地摊,放着一些苹果。一个商人路过,丢下了一些钱给那个乞丐后就走了。可是不一会儿他又回来了,仔细地挑了一些苹果带走了,并笑着对乞丐说:“我忘了拿我的苹果了,毕竟你我都是商人嘛。”乞丐听后很受感动,从此他发愤图强,终于在几年后也成为了一个“真正”成功的商人。
只是一句简单的话,商人不仅给了乞丐钱,更给予了他一份平等的人格,一份尊严,一份自信。
在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不应因贫富的差异而分三六九等,同时也不应因为地位、名望的不同而有尊卑贵贱之分。
北大的一名新生刚人学时为了办人学手续而请一位过路的老人帮他照看行李。当两个多小时后,他办完手续回来时,发现那老人仍站在烈日下照看着他的行李。一番致谢之后,大学生离开了,然而,他在第二天的开学典礼上惊讶地发现,帮自己照看行李的老人竟是大名鼎鼎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先生。
季先生给我们展示了大师的风范,学者的作为。在这个大学生的心中,一定会永远记着这件事,并永远尊重这位老人—这位不以自己的地位、名望为负累的老人。
当你哇哇大哭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你即成为了一个“人”,你拥有了一个人的人格和尊严。也许有的人生在王侯家,一生注定大富大贵;也许有的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一生穷苦撩倒。但是人们的灵魂是平等的,当某一天你在亲人的哭声中离开这个世界时,所有的人都一样,不带走一片云彩。
人人平等高二作文3现在,我们生活的世界,可谓是等级分化悬殊。有的富人,生活极其奢侈,整天总想着吃喝玩乐,花钱买房买车。而穷人,能吃上三顿饭已经不错了,更有的只能靠乞讨为生。现在这个社会富人歧视穷人,尊卑之分明,报纸上总在谈论人人平等,让富人捐钱,但捐钱者不多。原因在于这个社会上的人等级分化,导致歧视,导致人人不平等。而这种歧视,不平等,在二战中也有充分体现。
二战爆发后,纳粹对犹太人实施了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政策。犹太人不顾一切逃到美国、南美洲等地,可是还有些没有逃掉的,这些人大都惨遭毒手,死在集中营中。纳粹政策最直接的受害者就是当时被纳粹歧视的犹太人,这样残酷、血腥的悲剧,我们能在安妮日记中体会一二。
安妮?弗兰克生于德国,后来举家搬到荷兰居住,由于安妮是犹太人,被纳粹关入集中不幸病死,命运十分悲惨。安妮的父亲弗兰克在欧洲有一个很大的商店,安妮家的生活曾经很富裕,安妮度过了衣食无忧的童年。但在1933年名人掌权后,开始在全德国范围内肆意残害犹太人,犹太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纷纷收拾行囊离开德国,来到美国或别国。弗兰克一家在1940年,安妮11岁时搬到了中立国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弗兰克杰出的运营手段轻易的在荷兰赚到了很多钱,但是随着二战的爆发,纳粹占领了中立国荷兰,并命令搜捕全荷兰的犹太人。弗兰克这才如梦初醒,欧洲已经被名人掌控,逃到美国已成泡影。于是弗兰克一家就在一所隐秘的房子里过上了夜猫子的生活。这对于花季少女安妮来说,这种生活太残酷了,生活了无生趣,偶尔安妮会把窗帘打开,看一看那曾经快乐繁忙的世界,愉快的学校生活,互助互爱的同学们,生机盎然的街道近在咫尺,但她却要郁闷的度过每一天,快乐的往事,追求自由,人人平等的心声,安妮把这些内容忠实的写在日记本了。这位悲惨少女的日记令读者动容,讲诉了一个女孩子的生活及她的梦想如何被歧视、不平等的扯碎。
安妮是多么向外自由、平等、博爱的生活啊!她这种遭遇充分体现出了纳粹对她的迫害,以及对新时代的不要歧视,人人平等的美好憧憬。在此,我也要再次用我的日记来呼吁,让这个世界不要歧视,人人平等。
人人平等高二作文4《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的海伦。凯勒用文字描绘出了自己五彩缤纷的内心世界,让我久久感动着。今天,我再次学习了描绘盲人内心世界的文章——《触摸春天》。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触摸到了蝴蝶,第一次用自己的内心理解到了飞翔的概念。读完这篇课文,我思考了许久:安静并不能看到这个多彩的世界,可她却有着非凡的灵性,竟抓住了这只蝴蝶!她是怎样做到的呢?她又是怎样在漆黑中度过自己本应快乐、幸福的童年的呢?为了更深入的理解她,我花了半个小时时间来体会。
我轻轻地闭上双眼,这一个动作,仿佛把我丢进了漆黑的山洞里。我很无助,总认为会撞上什么东西。我几次想睁开双眼,但又被理智所阻止:我们正常人,闭上眼睛,只要睁开,便可以再次看到这个多彩的世界。可是想安静这样的盲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看见这个世界了呀!在体验中,我几次撞到了桌椅,还差点把碗给打破了。我才终于明白,安静要熟悉这个世界是多么的不容易,又是经历了多少痛苦呢!半小时后,我睁开双眼,仿佛在漆黑的山洞里找到了出口,找到了光明。顿时间,我又明白了:残疾人不仅不比我们这些正常人差,还比我们多了一种优良的品质:勇气!正因他们拥有勇气,他们才能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也正因他们拥有勇气,他们才能凭借着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关键词:罗纳德·德沃金;阿玛蒂亚·森;资源平等;能力平等
中图分类号:DQ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60(2009)02-0058-07
在当代平等观中,人们在关于“什么的平等”这一问题上有着很多分歧,即平等主义的合适目标应当是什么?关于这一问题,当今西方政治哲学界提出了诸多观点,比如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的“民主的平等”(democratlcequalIty)、美国法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罗纳德·德沃金(Ronald Dworkin)的“资源平等”(equalityof resources)、美国哲学家理查德·阿内逊(Richard Arneson)的“福利机遇的平等”(equalopportunity for welfare)和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Amartya Scn)的“能力平等”(equalityof capabilitoes)等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本文试图展现罗纳德·德沃金与阿玛蒂亚·森在平等问题上的争论。阿玛蒂亚,森在对功利主义平等观、罗尔斯的民主的平等观和德沃金的资源平等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力平等”。针对森的批评,德沃金进行了回应,同时德沃金与森在平等问题上的争论在西方学界引起了强烈回应,代表人物有安德鲁·威廉姆斯(Andrew williarns)、裘德·布朗(Judc Browne)、马克·斯蒂尔斯(MarcStears)、罗纳德·皮耶里克(Ronald Pierik)和英格丽,罗比恩斯(Ingrid Robeyns)等人。本文从当代平等观争论的主要问题——“什么的平等”人手,来探讨德沃金与森在平等问题上的争论。在探讨了资源平等和能力平等这两种平等范式及其差异的基础上研究德沃金与森在平等问题上的争论及其在西方学界引起的回应,最后本文对上述争论进行评价。
一、什么的平等?
在当代社会,人们对平等达成了基本共识,已经摒弃了对“绝对平等”的追求,但对于提倡“何种平等”,人们众说纷纭。德沃金认为是资源平等,而森认为是基本能力的平等。德沃金在对福利平等和罗尔斯的差别原则批判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名为“资源平等”的平等理论,该理论主张由“抱负”等选择因素所造成的不平等是合理的,人们必须为此承担责任,但必须矫正由“禀赋”等道德上的任意因素所带来的不平等。这就是资源平等的理论目标,德沃金将其概括为“敏于抱负、钝于禀赋”(ambition-sensitive,endowment-insensitive)。资源平等的要求就是“主张一个分配方案在人们中间分配或转移资源,直到进一步的资源转移再也无法使他们在总体资源份额上更加平等,这时这个方案就把人作为平等的人对待。”德沃金将资源分为“人格资源”和“非人格资源”,人格资源包括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力量和才能等,而非人格资源包括可以被支配和转让的环境的一部分,如土地和房屋等。
在德沃金的资源平等中,有两个关键的程序设计,即“假想的拍卖”和“虚拟保险市场”,其中假想的拍卖针对非人格资源,虚拟保险市场针对人格资源:一方面,德沃金通过假想的拍卖达到初始分配的平等。非人格资源最终能否达到平等分配,依赖的标准是能否通过“嫉妒检验”,即“一旦分配结束,如果任何移民宁愿选择别人的资源份额而不要自己的那份,则资源的分配就不是一种平等的分配。”另一方面,德沃金通过虚拟保险市场以达到历时分配的平等。因为初始分配完成后,人们便开始生产和交易,但由于个人在嗜好、才能、禀赋和运气等方面存有很大差异,最终会导致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为排除运气对分配的影响,德沃金设想了一种虚拟保险市场。比如保险市场可以提供针对失明的险种,人们可以决定是否购买该险种。如果一个人购买了该险种,当失明的风险发生时就可以获得补偿。反之,就不能获得补偿。但德沃金并不是认为所有的运气因素都是道德上任意的因素,而是将运气分为“选项运气”(optton luck)和“原生运气”(brute luck),认为人们应对选项运气承担责任,并试图排除禀赋等原生运气因素对分配的影响。实际上,德沃金的资源平等试图调和平等与责任,以抵御保守主义者对平等理论的批判。
在阿玛蒂亚·森看来,“什么的平等”成为当代平等主义争论的焦点。“什么的平等”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源于人际差异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内部特征上(如性别、年龄、一般能力、特殊才能、易于染病等等),而且也反映在外部特征上(如财产数量、社会背景、外部境遇等等)。”可以说对人际差异性的关注是森的平等理论的起点之一,他批评功利主义的效用视角、罗尔斯对基本善的关注以及德沃金对资源的关注,他认为这些理论对人际相异性都视而不见。比如就功利主义视角而言,森认为功利主义的效用视角仅仅关注计算效用总量,而忽视在不同的人之间的实际分配以及其中的不平等问题,同时效用视角往往忽视了自由等其他非效用的因素,而只从非常狭隘的角度来看待人,为此,森提出了能力平等,他对能力界定如下:“与‘生活内容概念密切相连的是可实现生活内容的‘能力的概念,它表示人们能够获得的各种生活内容(包括某种生存状态与活动)的不同组合。这样,能力就是生活内容向量的集合,反映了人们能够选择过某种类型的生活的自由。”在森看来,能力分析路径的优越性在于它可以将我们关注的焦点从收入域和效用域转向个人生活的构成要素。
可以看出,资源平等和能力平等的主要分歧在于:第一,两种平等理论关注的重点不一样。资源平等关注的是个人所拥有的资源是否平等,而能力平等关注的是人们在资源的转化能力上是否平等,也就是说人们利用资源“能够做什么”和“能够达到什么状态上”是否平等;第二,两种平等理论对待“不平等”这一问题上是相异的。资源平等主张应该排除原生运气对分配的影响,应该使人们在非人格资源上达到平等,并对人格资源处于不利地位者进行补偿,同时个人应该对选项运气所造成的结果负责。森认为不仅仅应该关注资源的分配问题,更应该注重由社会环境以及偏见等因素所造成的不平等。
二、德沃金与阿玛蒂亚,森的平等之争
阿玛蒂亚·森认为一些平等主义理论,比如功
利主义的平等观、罗尔斯的民主乎等观以及德沃金的资源平等,虽然都预设了平等理念,但由于忽视了人际相异性,并不是真正的平等观。就德沃金的资源平等而言,森认为不应该从资源角度解释平等。森对德沃金的资源平等评价道,“不同个体的‘资源的拥有量或‘基本善的均等化未必就意味着个体可享有相等的自由,因为不同的个体在将‘资源和‘基本善转化为自由时,其‘转化率会有重大差异。……即使两个人拥有相同的收入和其他的‘基本善及‘资源(如罗尔斯和德沃金的分析模型中所表述的),下面这种情况仍有可能发生:其中一个人可以完全避免营养不良,而另一个人则未必能做到这一点。”森认为“在评估个体福利时,其判定标准(价值目标)应是生活内容和能力。之所以提出能力分析法,正是出于要检验生活内容和能力的价值的需要,以此反对将注意力集中于获得成就和自由的手段(如‘资源、‘基本善或收入)的分析方法。”森认为能力分析方法明显优于传统的分析方法,如罗尔斯对基本善的关注以及德沃金对资源的关注。森对德沃金的资源平等的批评在于资源平等主要侧重于人们获得利益的手段,而不是结果,这是森对资源平等批评的核心所在。森认为德沃金等人的平等观仅仅关注实现成就的手段,但并不关注自由的实现程度。与其他人相比,森更多地关注自由的实现程度而不是实现自由的手段。森认为自由不仅有别于成就,而且有别于资源和实现自由的手段,在对资源进行转化时人际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森认为不应该追求资源平等或罗尔斯的民主的平等观,应该追求能力平等。
针对阿玛蒂亚。森的批判,德沃金进行了回应,德沃金认为森在探讨人格资源时是在一个更加细致的层面上阐述了生理差别,比如注重一个人的新陈代谢速率。依德沃金之见,一个人的新陈代谢速率显然属于人格资源的范畴,当然在资源平等的关注之列。德沃金认为森对自己的理论作出了令人不解的错误判断,“假如可以用两种可能的办法之一克服这种显而易见的模糊性,他的能力平等也会衰退成福利平等。假如用另一种方式来克服这种模糊性,那么能力平等将与资源平等一模一样。”德沃金得出这种结论基于对森的能力平等的不同理解,如果把能力平等理解为应当使人们在实现幸福、自尊以及参与共同体生活这种“复合”成就的能力上尽可能平等,那么森的能力平等观就会变成福利平等。德沃金认为“假定我们的最终政治目标不仅是使人们在他们实现幸福、自尊和类似的愿望所需要的资源上达到平等,当然这是一种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目标;但是要让他们在实现这些目标的能力上达到平等,不管他们有什么抱负、计划、嗜好、情趣、信念和态度,这是福利或福祉平等的错误目标。”在德沃金看来,能力平等在这一点上仍然没有解决嗜好、个人责任等问题,面临着与福利平等一样的困境。依德沃金之见,抱负、计划、嗜好、情趣、信念和态度等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个人应该对其负责,不应该列入平等所解决的范畴之内。如果对森的能力平等做出另一种理解,“政府应当努力确保人们在没有实现幸福和其他‘复合成就的平等能力方面任何程度的差别,可以归于他们的选择和人格方面的差异以及别人的选择和人格,而不可以归于他们所支配的人格资源和非人格资源方面的差异。”那么森的能力平等就是另一种换了说法的资源平等。总之,德沃金认为森误解了其理论,其批判是不能成立的。
三、德沃金与阿玛蒂亚,森的平等之争引起的回应
德沃金和阿玛蒂亚·森的平等之争在西方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回应。安德鲁·威廉姆斯认为德沃金对森的批评的回应是不成功的,森所论证的能力平等路径并不像德沃金所批评的那样会蜕变成资源平等或某种形式的福利平等。威廉姆斯从性别不平等的角度探讨了德沃金对森的批评是否成功。假如有一对双胞胎姐弟安妮和鲍波两个人,“他们都受到相似的良好的教育,同样身体健康,有着同样的天赋,他们都希望寻求由异性组成的家庭,他们都追求一份合理的成功的职业。也就是说他们在人格资源、非人格资源和抱负上是相同的。”同时设想安妮和鲍波所处社会的其他人有如下三种不同的价值观:第一、倾向于“理想的工人”,其偏好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挣钱;第二、倾向于“家庭主妇”,其偏好花费主要的时间去照顾孩子,同时负责挣钱以维持家庭的支出;第三、倾向于“夫妻双方共同对家庭负责”,平等承担对家庭的责任。同时再设想大多数的男人倾向于成为理想的工人,而大多数的女人倾向于共同承担家庭责任。社会上的男女将去寻求自己的搭档以组成家庭。作为女性的安妮可能由于他人的偏好而在家庭和工作两方面处于不利地位,而作为男性的鲍波在家庭和工作两方面处于有利地位。威廉姆斯认为德沃金的资源平等论对由此产生的性别不平等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德沃金认为资源平等不应该关注由偏好造成的不平等,因为这会倒向福利平等。在威廉姆斯看来,安妮和鲍波之间的能力差异源于他人的偏好,而不是他们自己的偏好或资源上的差异,因此德沃金的资源平等论在这一点上是不成立的,威廉姆斯认为森的能力分析路径能很好地解决上述性别不平等例子,安妮和鲍波的例子证明了即使在人格资源和非人格资源上不存在差异,社会状况能够决定资源的转化能力问题,仍然能够造成能力的不平等。因此威廉姆斯认为德沃金对森的回应是不成功的,但威廉姆斯并没有试图论证能力平等是一种比资源平等更加可行的分配正义模式。
裘德·布朗和马克·斯蒂尔斯回应了威廉姆斯的上述观点,认为上述性别不平等的例子并不能证明能力平等优先于资源平等,能力平等的主要困境在于如何判断各种能力的重要性。他们仿照威廉姆斯举了一个性别不平等的例子,例子中的艾曼达和布朗与安妮和鲍波一样,仅在性别方面存有差异,假如艾曼达和布朗处于一个社会中:该社会分别有“听众”(listeners)、“说话者”(talkers)和“健谈者”(conversationalists)三种人。同时设想艾曼达和布朗都想同健谈者而不是另外两种人交往。一般说来,社会上大多数的男性是“说话者”,大多数女性是“健谈者”,因此作为男性的布朗就相对于作为女性的艾曼达处于有利地位,布朗很容易找到一个健谈者进行交往以度过冬天的夜晚,而艾曼达将非常孤独。对于上述例子,布朗和斯蒂尔斯认为无论是资源平等还是能力平等,都不能把它与威廉姆斯所举的例子区分开来。德沃金将像拒绝安妮一样拒绝艾曼达,那么森的能力分析路径如何呢?能力分析路径仅仅只有在对不同的能力的重要性进行区分之后才能把上述例子区分开来,也就是说必须在把人格资源和非人格资源转化为就业和工作的能力与把人格资源和非人格资源转化为交往能力区分开来。但是对于如何区分各种能力之间的重要性,森并没有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仅仅求助于社会选择程序,因此布朗和斯蒂尔斯并不赞同威廉姆斯的观点。
针对威廉姆斯的批评,德沃金进行了回应。德沃金认为威廉姆斯的例子并没有证明安妮拥有的能力少于鲍波,如果我们假定获得组成家庭的能力上安妮的能力少于鲍波,但是就促使鲍波获得一个承担所有照顾子女任务和其他家庭责任的能力而言,鲍波少于安妮,因为没有女人愿意完全承担家庭责任。罗纳德·皮耶里克和英格丽。罗比恩斯也加入了这一辩论,认为德沃金对威廉姆斯的回应是不成功的,但威廉姆斯提供的例子经不住德沃金的反驳,他们试图重新提供一个例子以经受住德沃金的反驳,并证明威廉姆斯的结论:资源平等和能力平等之间是有明确区分的。德沃金对阿玛蒂亚,森的批评仅仅假定存有资源和福利这两个方面的不平等,这是有问题的,也有可能存在其他方面的不平等。总之,他们认为德沃金对威廉姆斯的回应是不成功的,在资源平等和能力平等之间存有明确的区分。
四、资源平等与能力平等:孰优孰劣?
在探讨了德沃金与阿玛蒂亚·森的平等之争及其所引起的回应之后,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是如何评价他们的平等之争?资源平等和能力平等到底孰优孰劣?实际上,德沃金和阿玛蒂亚,森在平等理论上的对话不是在一个层面上的对话,资源平等主要是建立在理想的情境之上的,比如德沃金所采取的假想的拍卖和虚拟保险市场就是在理想的情境中所建构的一种思想实验,而森对能力平等的考虑主要是建立在对现实社会考量的基础上的。能力平等注意到了资源平等所忽视的个人在资源转化能力上的差异,但这并不是说能力平等本身是完美无缺的。能力平等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能力平等本身并不能代替资源平等。
第一,能力到底包括什么?有明确的范围吗?森的能力分析路径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擅长批判,而不善于建构。森批判了功利主义的效用视角、罗尔斯的民主的平等观以及德沃金的资源平等,但是其能力分析路径中的“能力”到底包含什么?他始终语焉不详。这一点也是能力分析路径面临的批评最多的地方,如约翰。罗默(John Roemer)、罗伯特·萨格登(Robert Sugden)等人就曾批评森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能力菜单。玛莎,努斯鲍姆(Martha Nussbaum)发展了森的能力分析路径,提出了至善论的能力分析路径,列举了10种基本的能力。基本能力的判断标准是其是否有利于人类繁荣,能促进人类繁荣的就是基本能力,否则就不是基本能力。但是这种至善论的能力分析路径的缺陷是非常明显的,很难确定一种能力是否是基本能力,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第二,如何比较各种能力之间的重要性?森认为要比较各种能力之间的重要性,“在进行能力比较时,肯定会有一些能力不重要,不是我们要关心的,即使那些能力要用于和其他能力进行比较。这个权衡筛选、有所侧重的过程是‘能力分析方法在应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论如何,这种权衡筛选都不会遇到困难(即所谓理论上的困难)。”森对其自身的能力分析路径过于乐观了,恰恰在这一点上其陷入了困境:如何评价各种能力之间的重要性?如何看待各种能力之间的重要性因人而异,有的人注重挣钱的能力,而有的人注重与人交往的能力。任何机构都不可能制定一套得到一致赞同的能力重要性程度的评判标准。如果政府强行指定判断能力重要性的标准,并决定补偿某种能力的不足而对其他能力的不足视而不见,将陷入极权主义的窠臼。但是如果不能比较各种能力之间的重要性,就会产生如下结果:任何能力不平等都是非正义的,都应该进行补偿,但由此得出的判断往往是有违道德直觉的,比如由相貌和残障造成的不平等在能力平等那里都应该获得补偿。但是我们一般认为应对残障人士进行补偿,如果一个人因为自身相貌的原因而不能成为一个歌星,此人并不应该获得补偿。
第三,能力分析路径忽视责任问题,人们之间的能力差异并不仅仅是社会状况的结果,个人也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如果不顾在能力差异上的个人责任,就进行毫无差别的补偿,那么能力分析路径就会变成福利主义的分析路径。而对于福利主义分析路径,森本人是持批评态度的,也就是说能力分析路径忽视责任问题使其面临着自相矛盾之嫌。同时如何实现能力平等?森也没有做出说明,可以看出森的能力分析路径太有开放性,如果要想增加其说服力,还必须进行进一步的建构。
德沃金的资源平等与森的能力平等一样也存有一定的限度。一方面,就资源平等理论目标的实现机制而言,无论是假想的拍卖还是虚拟保险市场,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拉里,亚历山大(Larry Alexander)和马伊诺恩·史瓦西(Mainon Schwarzs-child)认为德沃金的拍卖设计主要面临着“外部偏好”(external preferences)的问题,而外部偏好恰恰是德沃金以前曾强烈反对的。关于外部偏好问题,他们认为德沃金没有讨论在拍卖过程中许多人组成一个集团进行购买的问题,同时德沃金没有限定拍卖的物品是公共物品还是非公共物品。德沃金为摆脱外部偏好带来的困境必须对拍卖设计进行限定,比如拍卖的物品是否是公共物品?是否允许在拍卖过程中的集团购买等?
罗伯特,范德威恩(Robert van der Veen)认为德沃金的虚拟保险市场既是“程序导向”的,又是“结果导向”的,因此是相互冲突的。一方面,资源平等要求无论源于虚拟保险市场的结果是什么,只要它是人们选择的结果,那么它在道德上就是合理的,在设计一个社会的再分配机制时,就要仔细执行,实际上这是一种程序导向的观点;另一方面,根据嫉妒检验标准,一些人无论任何时候拥有比别人更少的机会获得资源,只要仅仅因为他拥有更少的自然才能,他就可以合理地抱怨,嫉妒检验标准意味着如果税收和转移机制能够消除挣钱才能对市场报酬的影响,那么将没有人可以抱怨其拥有获取资源的机会少于其他人。满足嫉妒检验标准意味着资源的分配“钝于禀赋”,实际上这是一种结果导向的观点。只要人们拥有平等的机会运用才能去获得资源,那么不平等的禀赋应该有平等的结果。范德威恩认为根据程序导向的观点,虚拟保险市场为消除不同禀赋的影响提供了正确的答案,然而根据结果导向的观点来看,虚拟保险市场没有提供正确的答案——除非虚拟保险市场能够确保产生“钝于禀赋”的资源分配,并消除合理的嫉妒。
另一方面,德沃金资源平等的理论目标——“敏于抱负”和“钝于禀赋”之间存有一种内在的张力:“敏于抱负”与“钝于禀赋”相互消解,越是“敏于抱负”,就越不能实现“钝于禀赋”,同样越是“钝于禀赋”,就越不能实现“敏于抱负”。实际上,完全的“敏于抱负”和完全的“钝于禀赋”在道德上缺乏可行性;同时,德沃金通过虚拟保险市场对“敏于抱负”和“钝于禀赋”两者的调和是不成功的,这既与虚拟保险市场不能实现“敏于抱负”和“钝于禀赋”有关,也与虚拟保险市场的“结果导向”和“程序导向”这两种不同的导向有关。
综上所述,在当代平等观中,人们在关于“什么的平等”这一问题上莫衷一是,其中德沃金的“资源平等”和阿玛蒂亚。森的“能力平等”是非常有代表性的观点,阿玛蒂亚。森对德沃金的资源平等进行了批判,德沃金对此做出了回应。德沃金与阿玛蒂亚。森的平等之争在西方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回应。实际上,能力平等是在实现资源平等以后才应该关注的问题,如果人们在资源上是不平等的,对资源的转化能力上的平等也是无济于事的,能力平等本身不能替代资源平等,但无论是资源平等,还是能力平等,都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平等就业】推荐阅读:
生命平等作文07-20
平等待人例子10-12
有关平等作文800字05-26
关于平等作文600字07-08
尊重与平等的作文10-16
人类不平等起源的分析论文05-25
教育教学的基础,平等和谐论文10-19
性别平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途径07-02
就业协议与就业推荐表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