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小论文(精选13篇)
教学目标:1、自读课文,自主掌握好生字词,理解词义;
2、用快速浏览的方法阅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3、抓细节描写或相关文段诵读,了解雨来掩护李大叔与鬼子作斗争的事例感悟英雄机智、勇敢、爱国的可贵品质;
4、以课文为例,以英雄有新的认识,深化对时代英雄的理解。
教学重点:快速浏览课文,准确把握课文内容,能给每部分内容取小标题。
教学难点:引导交流体会相关的情节内容或文段,感悟英雄的可贵品质,获得对英雄的个性认识与理解。
教学准备:1、搜集关于英雄的歌曲或故事;
《纪昌学射》一文是人教版四下第29课的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 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工夫练眼力, 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 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 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 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 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 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
设计意图:
《纪昌学射》这则寓言篇幅短小、内容浅显, 但人物个性鲜明, 寓意深刻。文章中描写纪昌练眼力的句子描写生动, 突出表现了纪昌的品质。这部分内容既是故事情节的重点, 也是语言表达上的重点, 应该说是人文精神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因此, 设计中, 我引导孩子紧抓练眼力语句, 在读读议议、品词品句中感悟纪昌品质, 以此达到提升语言和人文的双重目的。感悟纪昌勤学苦练、认真刻苦、坚持不懈的品质对于学生来说, 比较容易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但“只有练好眼力, 才会射出百发百中的箭。”这一层寓意学生是较难感悟到的。于是, 教学中我安排从飞卫的话入手, 质疑讨论感悟寓意。但寓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名师的指点对学习结果的重要的作用。于是, 我便安排了这样的练笔:“因为纪昌 () , 所以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借此让学生感悟以上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2个生字, 会写4个生字。联系生活理解“注视”, 结合语境理解“相当到家”。
2.在读读议议、品句析词中体会人物的品质、感悟“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理解寓言的寓意。
2.结合重点语句, 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
(一) 积累词语, 揭题导入
1. 出示词语:百发百中百步穿杨箭不虚发
2. 这些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这节课我们也来认识一位射箭能手。板书:纪昌
(提醒昌的写法) , 齐读, ——补充课题。
3.《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 我们不仅要读懂故事讲了什么, 还要想想故事蕴含着的寓意。
(二) 初读寓言, 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 争取把课文读通、读懂。
2. 检查反馈。
(1) 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
(1) 指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后, 谁能把2句话连成1句话来说。
(2) 指名学生读剩下的4段, 随机正音, 练读不通顺的句子。
(2) 谁能来说说纪昌学射的过程?
(1) 出示提示, 指导练说。
纪昌向射箭高手飞卫学习射箭, 飞卫让他练眼力, 先练, 后练。练好眼力, 飞卫才教他开弓射箭。后来, 纪昌成了。
(三) 读读议议, 感受纪昌
1. 纪昌是如何练眼力的呢?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 画出纪昌练眼力的句子, 并想想从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纪昌?
2. 交流, 出示句子:
妻子织布的时候, 他躺在织布机下面, 睁大眼睛, 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他用一根长头发, 绑住一只虱子, 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 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1) 读读这两句话, 句子中的哪些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纪昌的勤学苦练, 请你把它圈出来。
(2) 理解感悟“注视、聚精会神地盯”。
(1) 联系生活理解“注视”:平时你都注视过什么?
(2) 比较纪昌的注视与我们刚才所说的有何不同:现在纪昌注视的是什么?
(3) 创设情境, 在朗读中体会时间的长。
(4) 再读第二句, 这聚精会神地盯又该怎样呢?
3. 有句话叫做“功夫不负有心人”, 纪昌的苦练收到了怎样的成效呢?
出示语段:
妻子织布的时候, 他躺在织布机下面, 睁大眼睛, 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 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 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他用一根长头发, 绑住一只虱子, 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 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 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 练到后来, 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1) 男同学读纪昌如何练习, 女同学读练习的效果。
(2) 第一次练习得相当到家, 怎么个相当到家?
(3) 第二次练习, 如果也用上相当到家, 该怎么说?
(四) 反观飞卫, 感悟寓意
1. 纪昌之所以能这么刻苦地练习眼力并取得成效, 那是因为有老师的指导。请找出老师指导他的句子。
2. 出示句子:
“你要想学会射箭, 首先应该下工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 不能眨一眨!”
“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你的眼力还不够。等到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 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的时候, 你再来见我吧!”
(1) 谁学着老师的样子来指导指导纪昌。
(2) 纪昌想学的是射箭, 老师为什么要让他下工夫练眼力呢?
(3) 指导朗读。
(4) 学习射箭是这样, 那要学习书法, 或是学习其他本领, 你又觉得该怎样呢?
3. 纪昌按照老师强调的重点去学习射箭, 终于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呢?
出示练笔:因为纪昌 () , 所以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五) 布置作业, 拓展积累
1. 把《纪昌学射》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并与家长聊一聊从中得到的启示。
《纪昌学射》一文是人教版四下第29课的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工夫练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
设计意图:
《纪昌学射》这则寓言篇幅短小、内容浅显,但人物个性鲜明,寓意深刻。文章中描写纪昌练眼力的句子描写生动,突出表现了纪昌的品质。这部分内容既是故事情节的重点,也是语言表达上的重点,应该说是人文精神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因此,设计中,我引导孩子紧抓练眼力语句,在读读议议、品词品句中感悟纪昌品质,以此达到提升语言和人文的双重目的。感悟纪昌勤学苦练、认真刻苦、坚持不懈的品质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但“只有练好眼力,才会射出百发百中的箭。”这一层寓意学生是较难感悟到的。于是,教学中我安排从飞卫的话入手,质疑讨论感悟寓意。但寓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名师的指点对学习结果的重要的作用。于是,我便安排了这样的练笔:“因为纪昌(),所以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借此让学生感悟以上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联系生活理解“注视”,结合语境理解“相当到家”。
2.在读读议议、品句析词中体会人物的品质、感悟“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
2.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
(一)积累词语,揭题导入
1.出示词语:百发百中 百步穿杨 箭不虚发
2.这些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这节课我们也来认识一位射箭能手。板书:纪昌
(提醒昌的写法),齊读,——补充课题。
3.《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我们不仅要读懂故事讲了什么,还要想想故事蕴含着的寓意。
(二)初读寓言,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通、读懂。
2.检查反馈。
(1)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
①指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后,谁能把2句话连成1句话来说。
②指名学生读剩下的4段,随机正音,练读不通顺的句子。
(2)谁能来说说纪昌学射的过程?
①出示提示,指导练说。
纪昌向射箭高手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后练。练好眼力,飞卫才教他开弓射箭。后来,纪昌成了。
(三)读读议议,感受纪昌
1.纪昌是如何练眼力的呢?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画出纪昌练眼力的句子,并想想从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纪昌?
2.交流,出示句子:
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1)读读这两句话,句子中的哪些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纪昌的勤学苦练,请你把它圈出来。
(2)理解感悟“注视、聚精会神地盯”。
①联系生活理解“注视”:平时你都注视过什么?
②比较纪昌的注视与我们刚才所说的有何不同:现在纪昌注视的是什么?
③创设情境,在朗读中体会时间的长。
④再读第二句,这聚精会神地盯又该怎样呢?
3.有句话叫做“功夫不负有心人”,纪昌的苦练收到了怎样的成效呢?
出示语段:
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1)男同学读纪昌如何练习,女同学读练习的效果。
(2)第一次练习得相当到家,怎么个相当到家?
(3)第二次练习,如果也用上相当到家,该怎么说?
(四)反观飞卫,感悟寓意
1.纪昌之所以能这么刻苦地练习眼力并取得成效,那是因为有老师的指导。请找出老师指导他的句子。
2.出示句子:
“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工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
“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等到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的时候,你再来见我吧!”
(1)谁学着老师的样子来指导指导纪昌。
(2)纪昌想学的是射箭,老师为什么要让他下工夫练眼力呢?
(3)指导朗读。
(4)学习射箭是这样,那要学习书法,或是学习其他本领,你又觉得该怎样呢?
3.纪昌按照老师强调的重点去学习射箭,终于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呢?
出示练笔:因为纪昌(),所以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五)布置作业,拓展积累
1.把《纪昌学射》的故事讲给家长听,并与家长聊一聊从中得到的启示。
2.推荐阅读书目:《古文观止》《伊索寓言》
1.通过词语训练,提高形象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的能力。
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乡村生活的图片、文字以及自己独特的感受。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复习词语
1.认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听写词语。
3.同学们,在学习完这组课文后,你们一定有很多新的发现,试着说一说。
我的发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读几个句子,看你有什么发现。(屏幕显示三个句子)
1.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
2.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把物当作人来写)
3.组内交流。
4.换一换,将加点部分换成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再读一读,你又会发现什么?(如:第一句中“舞蹈”换成“摆动”)
5.试一试,说一个或几个这样的句子。
日积月累(屏幕上出现诗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体会诗意。
3.背诵诗句。回忆全诗,尝试背诵。
4.拓展延伸,搜集整理。(将你了解的描写景物的其他诗句背给大家听)
第二、三、四课时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
谈话引入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大家在综合活动中又搜集了课外资料,一定有很多新的收获吧!这节课,我们就再次走进田园,去看看你们对田园生活的学习成果吧!
口头交流展示
1.小组交流,互说互评。边说边展示自己课外学习的成果,如:搜集的图片、文字或自己的感受、有关农村生活的人、事或故事等等。
2.代表交流,师生共评。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习作
1.精彩回放:
a.读一读:上节课整理的好词佳句。
b.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词句的。
c.写一写:你感受最深的内容。
d.用一用:本组课文作者抓住生活中做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来展现乡村生活的表达方法。
2.学生习作:
a.教师启发思路。(将自己知道有关农村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把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描绘下来)
b.教师个别指导。
c.同桌互相交流。
d.推荐代表交流。
e.师生共同评议。
f.独立进行修改。
3.展示台:
将自己的习作展示在“学习园地”中,请同学们观看、评议。
反映自己农村家的景象和生活文字、画面或照片。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解决重难点的措施及方法:
通过让学生细细品读、比较课文中优美的语句,体会桂林山水的美,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放映课件图像,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观察图画或观看课件中的漓江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1、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根据课堂读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个体再读,要求投入自己感情地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
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
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暇: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引导学生“发生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四、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边的写法。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第二课时
一、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导语: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3、互相交流: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随机展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 特点之一“奇”。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看资料的补充资料图片,让学生想象: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模仿句式练习,说说像什么。比如:还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特点之三“险”。
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如“危峰兀立”,字面上指导“兀”的意思即“高耸突出”,然后让学生自己连起来解释,并放到句子中理解。这样,教给方法后,再让学生自己休会“怪石嶙峋”的意思。
4、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 “真险啊”。
二、山和水相遇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1、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1)引导理解字面意思,“画卷”即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2)观看图像片断,同时配音介绍:“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休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自己的体验。
三、指导背诵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四、抄写句子
注意分号的用法。
抄写描写山、水特点的两个句子,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个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同时提示,每两个特点之间用分号来分隔,可以把各个特点分得很清楚。指导分号的书写。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从字里行间了解了战争给孩子们带来的苦难,聆听了他们对和平的呼唤,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读读那些词句,更深刻的感受一下吧!
二、学习“读读写写、读读记记”
1、学生自由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学习:读词语,相互正音,交流词语的意思,交流读记词语的方法
3、学生书写“读读写写”得词语。
4、师听写
三、学习“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这些句子。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3、全班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这两组句子中带点得部分表达了怎样不同的情感?
4、从课内外阅读材料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5、教师小节。
四、学习“日积月累”
1、自由读“日积月累”中的成语。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成语,集体正音。
3、再读成语,边读边思考这些词语的意思,并在小组里讲讲这个成语的故事。
4、总结:流传千古的词语中,能看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能让我们多日积月累些成语,把这里的成语背下来。
第二课时
一、触景生情
1、搜集残酷战争相片。
2、启发谈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这张相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
二、真情表达
1、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张相片,展开想象,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2、指导观察和表达
a、整体感知图中的景和人,说一说,图上讲的是什么?
b、突出图中重点“孤独的孩子”,引导学生想象: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1父母在哪里?当时发生什么事?这个孩子今后将会怎样?
c、完整表达,教师鼓励学生调动以学的知识或课外资料帮助表达,力求说清楚、说完整、说具体。
d、在说得基础上,帮助学生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三、课外延伸
搜集更多的有关战争给人类造成的事实和英雄人物的事迹,并讲给你的朋友听。
第三课时
一、提问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你们平时都用什么方式来了解新闻的?作为“地球村”的村民,我们应该关注国门外发生的事情。让我们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
二、召开新闻发布会
1、主持人宣布相关要求
2、“时事”、“教育”、“日常生活”三个版块代表分别发言,每人发言后有一分钟的提问时间。
3、评价他们的发言,教师参与交流、指导。
4、总结他们的优缺点再次准备。
5、新闻发言人发言。
6、选出“最佳新闻发言人”“最佳新闻”“头条新闻”等。
7、主持人宣布新闻发布会结束。
三、师生总结
1、通过今天的发布会,你有一些什么样的收获?
2、同学们,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关心国内外大事,同时,我们还要通过各种渠道锻炼自己的口才,增加自己的胆识,像这样的发布会我们以后还会经常进行,希望更多的人能通过这种活动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空灵悦耳的歌声久久回荡, 不绝于耳, 这是歌唱的魅力所在;徜徉在一次次幸福难忘的课堂旅行, 常常回味着课堂中的快乐, 或许这才应该是教学所追求的真谛所在吧!沿着新教育提出的“理想课堂”之路, 在《父亲的菜园》这一课的教学中, 我尝试着开启我和孩子们课堂中的快乐之门, 希望在那一次的课堂旅行中找寻到快乐。
一、课外实践链接课堂
“沟通课堂内外,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是新课标修订版明确提出的要求, 这其中就蕴含着课内外的学习链接---语文实践就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而“学生喜欢”这个原则, 则是先进教学理念与应考教学相得益彰的复合体。
《父亲的菜园》从题目一眼得知:文中就写一块菜园。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们可能只知道每天的餐桌上都离不开蔬菜, 蔬菜跟菜园之间很可能没有建立一种情景关联。如果学生是这样的现状, 却要在学习中去感受“父亲的菜园”, 我的心中的确没有底气。就在课前的一个周末, 我尝试着布置了一个实践作业:和父母到郊外或者农村去走一走, 看能不能发现种着蔬菜的菜地。发现了, 给菜地拍拍照, 可以记下这块菜地的名字或者简单介绍地里的蔬菜, 然后把照片发到班级网络上。这个周末回来, 4.6班的班级网络上就呈现出了好多幅形状不一、品种多样的菜地图。这个实践活动很简单, 可学生在实践中却收获着“菜地”的真容、“菜地”的作用、“菜地”与人的关联……事实证明, 这个收获突破了课堂中的开篇问题----说说你印象中的菜园。学生把自己从实践活动中得到的见闻娓娓道来, 很快乐地介绍了自己心中那块“菜地”所在的地方、形状、菜品以及长势等等信息, 教师也顺势展示介绍者上传的菜地图片。因此, 由这个链接进入到题眼“父亲的菜园”也就水到渠成了。享受成功是学生喜欢的强心剂。看似一个简单的实践, 学生却在其中感受到一份辛劳就有一份成功, 不知不觉中, 他们的手、脑、心都得到锻炼, 他们也会越来越喜欢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
二、反窜问题逆转课堂
一位新教育人这样说过:“诗歌韵律, 平平仄仄才能扣人心弦;剧本故事, 跌宕起伏方可引人入胜。上课如演出, 变幻多姿也应是课堂本色。”我认为:课堂中的反窜问题也能让学生思维“变幻多姿”, 在平仄起伏中“逆转课堂”。
当学生兴趣盎然地描述着那充满生机的“菜园”时, 几幅土地贫瘠、乱石成堆的坡地图展现在学生眼前。反窜问题的立刻出现---“你相信这布满可怖岩石的荒岭能变成翠绿的菜园吗?”学生的情绪立刻转换, 望着那片布满岩石的坡地, 一言不发, 头却摇得像拨浪鼓。我很严肃, 也很肯定地告诉孩子们:“父亲”做到了, 他真的让这布满岩石的贫瘠的荒地披上了“碧绿的翡翠”。这样的一个问题逆转, 学生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 似乎希望马上就得到答案----“父亲”是怎样做到的?我想, 这个“主动”的期待一定是孩子们喜欢的, 他们也一定是在这样的逆转中寻找到探究的快乐!
三、问题主线凝神课堂
散文的特点归纳得很精辟:形散而神不散。我想, 要引领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实现“形散而神聚”, 主线问题的设计就特别关键。经过思量, 我把主线问题确定为:“父亲”他真的让这布满岩石的贫瘠的荒地披上了“碧绿的翡翠”。那父亲是怎样做到的呢?围绕这一主线, 学生在一种急于探究的冲动中, 在自己积极主动的阅读活动中梳理出了“父亲”为了这块菜园而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艰难选址”、“挑土建园”、“雨中救园”、“豌豆育园”。这几个场景的描写很朴实, 好像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孩子们凭着自己对文中几个场景的情感体验, “父亲”在“菜园”中那坚定不移的态度和百折不挠的付出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由此, 文本、作者要渗透的“父亲精神”就牢牢地凝在读者的心中, 师生、文本与作者间的共鸣也自然生成。
四、情境表演深化课堂
学生喜欢的课堂不应该是一层不变的, 应该是一场“多幕剧”。同样,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不应该停留在“情感朗读”、“畅谈感悟”的形式和层面上, 也应该是形式多样, 不拘一格的。特别是学生依托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进行的表演, 或许比嘴上功夫有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就在“父亲”为了这块菜园而付出的艰辛和努力的几个场景中, “雨中救园”是最能挖掘“父亲”那种“勇敢”、“坚定”“顽强”等精神品质的。如果仅在反复品读中去领会, 这个“父亲”形象也只是停留在几个赞美的词语中, 跟商品仅仅贴个标签没有两样。我想:如果让学生置身其中, 自己如“父亲”一样, 立刻丢下饭碗, 抓起铁锹, 猛地冲进暴雨中, 奋不顾身地扑向刚建的那块“菜地”……让学生在“丢、抓、冲、扑……”这一系列的行动中来认识“父亲”、了解“父亲”。正是这样的情境表演, 课堂中的孩子们仿佛已经置身雨中, 如“父亲”一样正奋力抢救着这一块来之不易的“菜地”。这是怎样的一位“父亲”呀!此时此刻, 文中的“父亲”的形象远远不是只停留在嘴上, 而是已经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或许, 这种境界就是:情到深处自然发!有了这样的积淀, 小片段的适时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因为, 课中的孩子们感悟了, 体验了, 快乐了!
五、主题深化延展课堂
“理想课堂”的“六度”中明确提出了课堂要有“参与度、亲合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其中的“延展度”是要求课堂能够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与深度延展, 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 为学生的进一步探究留下空间。这也是新课标的课内走向课外的大语文观要求所在。
在本课中, 《父亲的菜园》写的是一处园子。从父亲开垦菜地的几个场景仔细读来, 一个勤劳、执著、坚强、勇敢的父亲形象在我们心中清晰起来。可是, 文本仅仅是介绍菜园?“父亲的菜园”带给作者的仅仅是四季翠绿的蔬菜吗?文本意图显然没有这么简单。这里, 再次留给学生一个思维的空间。补充文本王树槐文章--《写菜园, 更写父亲》一下让学生豁然开朗:原来, “我们”的人生就像是一个菜园, 在成长的过程中, 有喜有悲, 有风有雨。无论我们遇到什么, 我们也应该像“父亲”一样坚持不懈, 永不放弃, 好好经营自己的人生菜园!简单的一个延展, 可以深化文章主题, 也无声的浸润了孩子们的心灵, 他们会“快乐”的记住这个平凡中却不平凡的“父亲”。
摘要:“如何让自己的课堂轻松高效”、“怎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的最爱”……一系列的教育问题让我彷徨。在《父亲的菜园》这一课的教学中, 我尝试着开启我和孩子们课堂中的快乐之门, 希望在那一次的课堂旅行中找寻到快乐。
店埠中心校
殷洁
成功之处:本单元围绕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选取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外两个小英雄的故事和两篇以孩子的眼光关注国际形势,表达对和平渴望的课文。四篇课文内容不同、风格不同,但又有许多共同之处,如课文中有许多句子蕴含着丰富的意义,抒发了深厚的情感。因此在教学本单元时,我一是在帮助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重点理解那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通过读、说、悟、思等方法,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和深刻的思想熏陶。如在学习两篇小英雄的故事时,抓住“夜莺”、“雨来”两个小英雄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语句让学生体会到了他们的机智和勇敢。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主要通过对重点语句的品读,引导学生用“心”读书,让学生融入文章的情境之中,激起共鸣的火花。二是利用媒体资源,播放战争片,帮助学生了解了战争人们带来的苦难。激发了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
不足之处:在教学本单元时最不成功的是情境创设不到位。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一开始,有的学生一提起战争,就兴奋不已,认为战争是多么的好玩,并拿起手指当枪使,怎么也体验不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痛。直到课的最后,通过看一些画面,才让他们有点认识,产生了同情感。思起原因,平时学生看的都是动画,很少看战斗故事片,所以,对战争了解得太少,切身体会过那种失去亲人的痛苦就更不用说了。
一、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种、敬佩、违抗、驱赶”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气急败坏、驱寒取暖”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4、学习复述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三、教学难点: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阅读有关古希腊神话,对普罗米修斯和人间为什么没有火种有大致了解。
一 预习探究 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1、今天要学习的是古希腊神话故事《普罗米修斯》
2、解释神话故事:是神的故事
3、要求学生《多媒体展示》
(1)打开课本148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找一找写了那几个神,用序号标出这几个神,并想想各神做了什么事。
二、合作交流
1、把课文翻转,考考记性:(1)多媒体展示生词指名读、齐读。(2)按照故事的顺序,第一个神叫什么 学生回答 第二个叫? 第三个?
师在生回答神的名称之后,顺势解释各神情况
2、出示课件,全文出现的五个神
神的名字难读,请学生读大屏幕上出现的神的名字 读通读顺的举手,指名读、齐读。课文中普罗米修斯做了什么? 众神领袖宙斯又做了什么? 火神又做了什么?
面对宙斯的惩罚,普罗米修斯屈服了吗? 故事的结尾,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又做了什么?
3、把各神所做的事连起来 说一说。
4、教师总结:这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
5、天上的神这么多,为什么只有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火?火又会给人类带来什么?
三、品读感悟。
1、打开课本,默读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这是故事的开头,呈现了两个完全不同、相反的画面,《多媒体展示要求》
(1)用波浪线划下句子。
(2)想一想:看到这两个完全相反的画面的感受是什么?
2、指名读第一个画面
3、指名读第二个画面 多媒体出示两个画面
4、这两个画面完全相反,每个画面集中写了什么。
5、师生合作读。师读第一个画面,生齐读第二个画面。学习第一个画面,(1)想:没有火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2)当寒冷的北风刮来,人们冻得瑟瑟发抖,这时的人们需要的是?(3)当太阳从西方落了下去,没有了月光,没有了星光,你会看不见什么?这时人们需要的是什么?远处传来野兽的吼叫,你会感到?这时人们需要的是?
6、普罗米修斯来到了人间,当看到这样的情景,他会想什么?他会感到?他为谁沉重?他为谁难过?他为谁心疼?他不安他同情都是为谁?
这样的感情——就叫爱!板书:爱
7、他爱人类!这是没有火的时候,当人们用上了火,又是什么样的画面? 学习第二个画面(1)自由读
(2)你想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尝到了什么? 人们用火驱寒取暖,你看到,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3)、请学生注意省略号,意味着你还可以继续“看”,你还看到什么画面? 人们围着火跳着笑着,有了火的日子,那真是——一个词!生用:,美,爽,棒,那是多么温暖的日子多么幸福的日子,这样的开心温暖幸福安全靠什么?——生答:火
当普罗米修斯看到人们用火生活得这样安全幸福开心,他会感到? 这一切还是因为他对人类的一种感情——爱 带着爱的情怀再次齐读这两个画面
7、因为爱人类,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取了火种,从此犯了天条,遭受了最严重的惩罚,故事继续发展。你又会看到两个画面,但是两个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画面,打开书读一读,用波浪线把这两个画面画下来,看看画面中什么地方在刺痛着你的心。
(1)生默读课文 找第一个画面,指名读 指名读第二个画面 学习第一个画面。
(2)指名读第一个画面(3)师:你读这个画面的时候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如果生沉默,师:你开心吗?你好受吗?那么你是什么感受?
(4)想象:他除了不能动弹,不能睡觉还不能做什么? 他为什么不能动弹?被——锁 他为什么不能睡觉?被——
他为什么连口水都合不上?他为什么不能和亲人团聚?圈出“锁”,这是什么样的锁?
生答:让他痛苦的锁,悲惨的锁,冷酷无情的锁 师:怀着这样的感受,再读第一个画面 生齐读
8、看第二个画面,你白天看到了什么,晚上看到了什么? 曾经被啄得血粼粼的肝脏,晚上又长了出来,那好受吗? 十指连心,当我们被烫了一下,被针扎了一下,你什么感受?
那只是手指,而现在,凶恶的鹫鹰啄食的是天神最娇嫩最敏感的地方,那是怎么样的痛?
生答:撕心裂肺,肝胆俱裂,无法忍受 那是一种用任何语言都无法表达的痛 来齐读第二个画面,师引读,生齐读 这样的痛苦都是为了他对人类的——爱 出示普罗米修斯被锁的油画,欣赏。
师诵:就这样,铁环死死锁住了普罗米修斯。但看看他的眼光多么坚定,这样的酷刑,也没让他屈服,他看着远方看着大地,看着他深爱的人类,想象,他会看到什么样景象?
师:被死死锁住的普罗米修斯看到这些他的心里会感到? 这都是因为普罗米修斯的心里对人类的——生齐答:爱
10、所以当火神劝普罗米修斯,他是怎样回答的? 多媒体出示。生齐读,这坚定的回答背后是普罗米修斯对人类的——爱!板书:只有爱才是永远的 神话
10、大力神来到高加索山下,射死鹫鹰,杂碎锁链,救下普罗米修斯 但如果结果并非如此,大力神没有这样去做,那你想想,那么多年,普罗米修斯能被解救吗,还有解救的可能吗?
生答:会被人类解救,因为人类也深爱着普罗米修斯?
你愿意冒着生命危险解救普罗米修斯吗? 生答:愿意
你们被普罗米修斯感动了,真正能解救他的不是这个神也不是那个神,而是他心中对人类的爱,齐读——“只有爱才是永远的神话”学到这里,同学们,你觉得普罗米修斯是一位什么样的神呢?
你想对他说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一写吧 四,巩固延伸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白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第一课时
一、意象铺展,切入正题
走进田园,就像走进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我们欣赏到:那独特迷人的《乡下人家》,那异国风情的《牧场之国》,相信这些现代美文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古代的乡村又是怎样的?
1、我们跟随着宋代诗人翁卷一起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板书“乡村四月”)齐读课题
2、四月是什么季节?
那是“小桥流水人家”,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3、带着乡村的美、四月的美再读课题!
二、通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1、(出示全诗)谁来说说以前学古诗的方法?
2、请自由读古诗,读上四遍。读前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两遍,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读得有节奏、有板有眼。明白吗?
3、谁想读?读准没有?
4、检查生字“蚕”“桑”
5、(配乐)读出诗的节奏。(方法:多诵读)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的语言美。
过渡:在你们有滋有味的朗读声中,诗歌醉人的韵律已经缓缓流出。
1、读了这么多次能结合注释说出诗意思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说。
2、汇报:(点拨一二句写:景;三四句写:人)
3、这诗意明白了吗?赶紧带着自己的理解,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四、品味诗句,感悟诗的意境美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如画的乡村四月,一定吸引了你的视线,留住了你的脚步。我们就开个诗画品读会吧!
(一)品味第一、二句(课件出示一、二句)
1、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板书: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2、指导品读:遍、满(方法:抓诗眼)
3、除了山陵原野是绿的,还有什么是绿的?(方法:想画面)
4、这画面让我想起哪些诗句?(联系有关的诗句)
5、这是绝妙山水画!我们以读代品吧!
6、镜头再转换,你还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子规”是怎样啼叫的?
7、这“雨如烟”什么感觉?看图片
1)把这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读出来。
2)这雨让你又想起了哪些诗句?
8、一动一静的杜鹃烟雨图已呈现我们面前了!读出动静的美感
9、此时此景,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让我们一起吟诵这两句诗吧。
10、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凭着多诵读、看注释、抓诗眼、(调动视觉、听觉,联系诗句)想画面的法宝就走进青山绿水、杜鹃烟雨图。
(二)学习第三、四句(课件出示三四句)
过渡: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又怎样呢?
1、诗人们,请选用一样或几样法宝,品其中的诗与画。先小组内切磋切磋。
2、汇报。
3、小结:农家生活,人人都有事做,个个都勤劳。(板书:人勤)
但,想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人们怎会不开心?你读;
想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人们怎会不高兴?你读;
想到那将是沉甸甸的收获,人们怎会不兴奋?齐读。
五、理解诗人,回归整体,感悟诗情之美。
1、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在诗人的笔下,乡村四月变得妙不可言。可见,诗人翁卷是一个怎样的人?
2、(配乐)那能把诗印在心间吗?
3、还能把诗留在笔尖吗?请默写。
六、拓展延伸,诗心画意满心间。
(一)古今对照
1、请拿出练习纸。(播放课件音乐)此时,你走在乡间小路上,这如画的四月,你会听到了„„想到了„„请把你感受到的,用现代文写下来。
出示:走在乡间小路上,-----------------------------
2、汇报。
(二)课外拓展
1、(课件出示)古往今来,“田园”是诗人们的宠儿,老师想到了许多田园诗人,如王维、孟浩然、陶渊明等。他们留下不少珍贵的诗篇。走进去读读、体会体会吧!
课件: 村夜(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田园乐(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2、读了这些田园诗句,老师把自己的感受写了下来:
课件出示:巍巍青山、暧暧村落,乡村是恬静的;啾啾鸟鸣、声声犬吠,乡村是灵动的;
袅袅炊烟、霏霏细雨,乡村是朦胧的;唰唰采桑、簌簌蚕食,乡村是忙碌的。
3、作业:
1)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2)把这首诗描绘的情境写成一段话; 3)收集并阅读更多有关“乡村、田园风光”的古诗,如《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等。根据兴趣选择其中一项完成。
这节课我们走进诗的国度,感受到诗的魅力,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情趣!愿大家今后的生活诗情画意!
板书设计: 乡 村 四 月 宋 翁卷 绿
白
景美 烟(an)热爱 才„„又 人勤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耘田
辛勤劳动
夜绩麻
学种瓜
吉水文峰小学
彭丽丽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生活中只有将心比心,才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与理解。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语句。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懂得在生活中与人相处应将心比心。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故事是这样的:(其实它也是一则公益广告,或许好多同学都在电视里看过。)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因生活所迫,肩负起了照顾婆婆和孩子的重任。她每天都起早贪黑地做事,打理家里的一切,虽然辛苦,但她没有一句怨言。她每天晚上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的婆婆端洗脚水,帮婆婆洗脚,这俨然已成为她的习惯,也称了这个家里一道温馨而又美丽的风景。
有一天,这位母亲为婆婆洗完脚回房间时看到自己的儿子晃晃悠悠地端来一盆水,她感到很非常惊讶。这时,她的孩子用稚嫩的声音认真地说:“妈妈,洗脚。”看着如此贴心、懂事的孩子,母亲的心里暖暖的,流下了感动的泪。多懂事的孩子呀,原来她为婆婆洗脚的这一幕,已深深地烙在了孩子心中。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啊,孩子受妈妈的感染,将心比心,学会了孝顺自己的妈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也讲述了两个感人的故事,请看课题——《将心比心》。谁来读一读?齐读课题 这两个心的意思一样吗?课文中又是谁将心比心,怎样对待别人呢?让我们带着问题来读读课文吧!
2、出示:请你自由读课文三分钟,在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告诉老师和同学你知道了什么?
3、反馈交流:现在谁来说说,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我知道了一位阿姨帮助“我”的奶奶推门的事。母亲打针,护士扎了好几针才扎准,母亲没有责备护士。)
4、检测词语。将心比心
不禁 果然 紧张 鼓励 温暖 宽容 尊重 关爱
5、经历了这两件事的“我”,心里有什么感受?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吗?板书:温暖
三、感悟课文,品味语言
师:是啊,不管谁亲身经历着这两件事,心里都会感到暖暖的。那么故事的哪些地方温暖了你的心?我们来边默读边在课文上做上记号。好吗? 学生自由默读,划句子。
(一)让我们先来交流第一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句子:“有一次她去商店……松手”。
(1)这里的哪个词温暖了你的心?(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
“推着沉重的大门”:这个词让你感觉到什么?
“一直”可以看出什么?(时间长,或许她还有急事呢)如果不一直拉着又会怎么样?(2)你觉得这位阿姨怎么样?(善良,热心……)为什么这么说呢?生:
师:是啊,她帮助的不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而是一位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啊,所以这位阿姨的行为让你有了一种暖暖的感觉。
(3)朗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当阿姨这么做的时候,阿姨想到的是什么? 出示句子:“我的妈妈和您的……”
听了阿姨的话你又有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谈体会。
师:是呀,阿姨为奶奶开门的时候,想到了自己的老母亲,此时她就像一位女儿为妈妈推门,而且她也希望自己的妈妈遇到这样的情况,也有人会这样做,这位阿姨将心比心,她想到了,首先自己要去关心别人,希望人人都能这样去帮助别人。)
(二)第二件事:哪些地方让你有了温暖的感觉?
1、“只见……果然成功了”(出示:不要紧,再来一次。)
(1)“不要紧,再来一次”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样的话?(已经打了2针,而且还起了青包,已经觉察这个护士是新手)
(2)此时的母亲她疼吗?母亲完全可以因疼痛而埋怨或是责备,但母亲为什么还那么“平静”?(母亲感觉到护士的紧张,看到…...看出母亲的敏感和关爱理解别人)假如抱怨又会怎么样呢?
(3)引读:母亲没有抱怨,当年轻护士为母亲扎了两针却没扎进血管时,母亲鼓励她——
当母亲的手被扎的鼓起青包时,母亲仍然鼓励她——
有可能第三次第四次还是会失败,她同样鼓励着——
师:这正是母亲对护士的理解和宽容、鼓励消除了护士的紧张。
2、母亲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当时想到了谁? 出示:“这是我的女儿……宽容和鼓励。” 指名读句子。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母亲?生:……
师:母亲知道要想得到别人的宽容和鼓励,就要自己先去宽容鼓励别人。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她将心比心,以自己对别人的宽容换取他人对自己的宽容和鼓励。她希望自己的女儿以后也能遇上这样宽容的人。
3、看到眼前的一切,听了母亲的话,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与幸福,一开始我的心情就这样吗?(不是。原来是抱怨的。)为什么现在会这样呢?她想——
四、拓展空间,升华情感
1、过渡:同学们,这一撇一捺的“人”字本就相互支撑。假如在生活中,我们都能理解、宽容与关爱对待一个个陌生人,那么我们的生活也就多了一些欢乐与和气
2、我们如果理解了阿姨和母亲的话,肯定也会这样想着:(出示:是啊,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将心比心,就会对老人生出一份尊重,对孩子增加一份关爱,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
现在男孩子把这句话发自肺腑地对女孩子说——
女孩子请把这句话献给男孩子——
让我们真心实意地告诉所有人——
五、回归文本,自然拓展
1、(板画出心,三十秒钟沉浸)课文学完了,我们的心中一定不会是空荡荡的。这就是我们每位同学的一颗滚烫的心,要在这颗心中装入一个份量最重的词,你会装入什么词?
2,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帮助、关心、宽容、理解、信任、鼓励、支持、尊重……)
3、结课:孩子们,让我们彼此接纳、将心比心,享受爱与被爱的快乐与幸福吧。
4、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将心比心这样的故事吗?可以跟大家交流一下吗?
5、最后送同学们一句话:
(出示:台湾作家罗兰曾经这样说过:“如果每一个人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都能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多想到别人,少想到自己,那么世界上不但可以增加很多的欢乐与和气,而且可以减少很多悲剧和恨事。
六、作业设计:
在生活中,你遇到过将心比心这样的故事吗?经历了这件事,你有什么想法呢?你和别人发生过矛盾吗?回想起那事,现在又有什么感受呢?请你把自己的心路历程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吧!
板书:
温暖
8.将心比心 阿姨
奶奶
母亲
护士
我是零零后,一出生便处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总因为世界原本就是这个样子,后来常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讲起他们小时候的事情。
爷爷给我讲,我们的国家以前贫穷落后、备受外国列强的欺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的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现在的新中国,为了建设新中国先烈们没吃过饱饭,啃着树皮、草根,赶走了日本侵略者、翻过了雪山、走出了草地,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来得及看一眼电灯、没能看一眼高楼大厦„„我们今天的生活真是来之不易啊!
奶奶说她小时候是幸运的,一个女孩也可以背着书包去上学,但是要跑十几里的路去乡里唯一的一所小学去上课,奶奶上了六年学,学的东西可真不少啊,我小时候,就是奶奶照着书本给我讲故事、教我背古诗、还给我教乘法口诀。我常问奶奶都过去那么长时间了,你学的东西怎么还记得啊?“老师教的,我怎么能前学后忘呢?”奶奶笑呵呵的说:“有上学的机会多不容易,一个班十几个娃娃,女娃就只有一两个,哪儿敢不好好学啊!”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妈妈说她小时候长的又瘦又小,衣服全是别人穿旧的,穿上不合身还很容易破,补丁摞着补丁,破破烂烂的。偶尔在过年时会有一身新衣裳,所以大家都盼着过年。鞋子就更不用说了,虽说是姥姥亲手做的,可常常是新的还没做好,旧的已经到处是破洞,大拇指都在外面露着。现在可不是这样了,一年四季,每个季节都有新衣服,冬天有羽绒服、春天有毛衣、夏天有短袖T恤防晒衣、秋天有卫衣。前几天妈妈给我网购了几件衣服,别提有多漂亮了。
现在我们每天吃着国家免费提供的早餐,使用着国家免费提供的课本,不用背着书包长途跋涉去上学,因为我们有校车接送啦;我们也不用掰着手指算过年的时间,因为我们顿顿有营养丰富的大餐,季季有漂亮的衣服„„
我们家由原来的小房子搬到了宽敞的大房子,爸爸的摩托车也变成了小汽车,我家的生活越来越富裕、越来越幸福。
一、习作内容:
我们都爱自己的校园,它也许像一座美丽的花园,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它也许仅有平房,几棵老树,一个小操场。不管怎样,在可爱的校园里,我们都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日子。让我们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选一处景物,仔细观察一下,把观察到的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注意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如果不想写校园里的景物,也可以写别处的景物,或者写校园里发生的事。
第二单元作文(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心里话)
一、习作内容:
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你是不是有很多心里话要说,却没有机会说出来?这一次,就让我们在自己的习作中一吐为快吧!例如,对老师说,为了我们的成长,您操碎了心;对妈妈说每位已经长大了,别在把我当小孩子看;对邻居叔叔说,谢谢您多年来对我们家真诚的帮助;对小伙伴说,我们不要再互相起外号了,这样不文明„„总之,敞开心扉,把自己心里想说的话,在习作里向对方说一说。说心里话,就一定要真实,要说出内心的想法。写完后可以读给对方听,再根据别人意见改一改。
现在,清楚了吧,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心里话。
第三单元作文教学(写大自然中的观察和发现)
一、习作内容解读
写“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活动经过或心得。“习作”既可写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发现,又可写活动经过或心得。
第四单元作文教学 看图写想象(废墟中的孤儿,战火中的啼哭)
这张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情景。仔细观察照片,想一想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孤独的孩子后来的命运如何?联系照片的人和景,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第五单元(写热爱生命的人和事)
我们学习了本组课文,还搜集了有关的资料,对生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我们把这段时间的学习和收获和大家交流,可以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也可以说说身边的那些热爱生命的故事,还可以说说自己的收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内容要具体,要写出真实 的感受。习作的题目由自己定,写完后认真修改。而后把习作和搜集到的资料整理整理,办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专题的墙报。
第六单元(写乡村生活及自己的感受)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对乡村生活和田园景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感受。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学习的收获。可以说说对田园风光的感受、体验,也可以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还可以谈谈活动过程中的见闻或趣事,等等。先在小组里交流,再选出代表在全班介绍。然后评一评谁的收获大、感受深。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把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可以写自己的经历的,也可以写听到的、看到的或想到的,可以是景物、人或事,也可以是感受或体会。写的时候,要把想写的内容表达清楚。写完后认真读一读,改一改。
第七单元作文教学(写敬佩的一个人)
1.本次习作,安排了写“我敬佩的一个人”的内容,要求我们进行习作指导。2.可以写的人物的范围没有限定
3.通过具体事例夸夸人物的精神品质。要把事情说清楚,表达出自
8单元作文教学(自由表达)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小论文】推荐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复习资料02-23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乡下人家》教学设计03-16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作文教学10-17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尊严》10-03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重点内容复习01-02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10-05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5单元教学设计12-24
七月的天山 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下册)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