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抒情散文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草木抒情散文(精选9篇)

草木抒情散文 篇1

有一棵爬墙虎,是我去别的地方不经意折下的,回家就随便插在墙边了,可能是天堂的土太肥沃,竟顽强的活了下来。搬家前它已经爬墙爬了好高了,好久没回老家了,现在院子荒废了,它应该还在顽强的长着。应该是我印象里的满墙苍翠,不过也说不定呢,毕竟人走茶凉。

还有一簇薄荷,也是我种下的一小小枝,时光帮它孵化了一群子孙,一簇一簇的,真好。它的叶片是清亮的色调,味道是清凉的夏天。我喜欢摘一片叶子,揉一揉,涂抹在皮肤上,然后感受风咬合皮肤清凉的触感。小时候不止一次好奇,为什么薄荷是凉的。

凤仙花特别好养,落下籽在泥土、砖缝里,第二年就会长出一棵一棵的凤仙花,不烦栽种。凤仙花可染指甲。凤仙花捣烂,少加矾,用麻叶包于指尖,历一夜,第二天指甲就成了浅浅的红颜色。所以我们都叫它“指甲花”。现在大概没有用凤仙花染指甲的了,各种指甲油就人青睐的了。

还养过一株月季,从别家剪来的枝,插在土里。我每天要看好多遍,看看有没有生根,有没有发芽,不错过一个细节。最终还是死了,枝颈的青色慢慢褪去,直致完全枯萎我才死心。小的时候会为了一株花草操心落泪,现在在中东这个是非之地看多了叙利亚战争,竟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也慢慢冷淡了。

一棵大大的花椒树,从我出生起它就在那,不知道多少年了。每次奶奶做饭时总会叫我去摘几片花椒叶子,所以爱吃花椒的习惯就一直延续到现在。它太大了,被砍掉了一半,可后来我看它还是那么大一棵。它就站在院子里,刺激了我一整个童年的味蕾。

院子里常年养一只猫,爷爷爱猫,猫一直都是它的心头宝。常年养一只狗,一群鸡,有两棵大梨树,一棵柿子树,一棵杏子树。它们就在院子里,动或不动,走走或停停。懒着晒太阳或者献媚摇尾巴。它们就在这里,陪着人在院子里一起见证时序的更替,度过一天天平庸又神奇日子。

后来长大后看了些哲学,也装模作样的去构思什么理想国,去找什么真理,永恒,生和死。其实没有理想国,也没有真理,圣人只不过是看透一切后的睿智平和。真理是个不断追逐的过程,只有追着它,所谓的意义,才会吝啬的留下个足迹。理想国是张蓝图,里面住着出不来的哲人王。而现在,我能想到的理想国的最佳模样就是儿时的那个院子吧。童年的我出不来,现在的我进不去。因为虚无,它才显示出一种飘渺难忘的美,理想的美。美不止是视觉传递,深刻的美是想象的。

草木抒情散文 篇2

这是杨朔的《荔枝蜜》一文中的一段。作者对蜜蜂的赞美是多么美,又是多么耐人寻味啊!然而它又岂仅是歌颂蜜蜂,作者在这里不仅激发了我们对蜜蜂的崇敬,而且把我们引进了更高的境界——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热爱,对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我们就像读了一首热情而含蓄的诗一样,受到了强烈的感染。作者精巧的构思,洋溢的热情,优美的文笔贯穿全篇,仅从这一段引文里,就使我们感受到一种浓郁的诗意了。

散文的诗意,是许多散文家所刻意追求的。高尔基就曾要求青年作家像写诗一样去写散文,在鲁迅的作品中就有许多这样的抒情散文(尤其是《野草》中的散文)。既谓诗意,当然也就要具有一些诗的特点,而这种特点我以为主要是指作家用写诗那样的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感情和精炼优美的语言来抒发作者的感受,告诉读者一种深刻的思想,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来表达他的感受是构成散文诗意的重要因素。也就是作家把他在现实生活中最激动的内心感受用抒情的笔调表达出来,才能构成散文的诗意。因此,我们不能把诗意作狭隘的理解。郭沫若在解释什么是诗时说:“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诗。例如近代的自由诗,散文诗,都是些抒情的散文。”这些话对我们理解诗意是有启发的。作者要抒情,当然就离不开诗人那种丰富的想象和饱满的感情了。

在抒情中散文着 篇3

它不是掷地有声的交响乐,也不是断人魂肠的二胡曲,你不能否认的是,在这样一部轻松愉悦的五分钟短片里,氤氲着亲切而又温软的挚情,悠扬而又清澈的回响在我们的耳边……

虽然与Michael Dudok De Wit的《父与女》——这部数年前就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大奖相比,《透明回忆》没有那份凝重和深远。作者完全是在一个欢快的基调中完成的作品。但是二者的确同有着那一份浓郁的抒情,这种气息并不足以使你大喜大悲,却是情至深时最远最美的流露。

回忆是什么颜色的?我想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答案。

周晶丝的透明回忆,似乎是一个童话般的梦境,也许,她是那个带你穿越梦境的爱丽丝,在这段步履轻松的穿越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妈妈。super女一号

我们习惯叫她丝儿,她有一张可爱的脸和圆圆的鼻头。丝儿的成长里,有妈妈很大一部分的影响。画画,是妈妈常常用来与她沟通的方式。这些画为丝儿讲了很多的故事,也把普通家长可能会出现的唠叨变成有趣的画面使她牢记在心。比如看到丝儿小时吮手指头的习惯,妈妈会画一个爱吃手的小孩,然后手上有很多的虫子,虫子在小孩吃手的时候就被吃到肚子里去了(这当然是很可怕的事情)。在妈妈画的《做生意》里,猪先生和猪太太是卖冰糖葫芦的,但很不讲卫生,后来改正过来了,大家一起到河里洗了个干净的澡,皆大欢喜。非常生动有趣,从故事到形象设计都是妈妈自己完成,这种连环画、小人书的形式不能不说成为日后丝儿学动画的一个或多或少的影响。

super妈妈从小就有做画画日记的习惯。《一个快乐的暑假》是妈妈年幼时去北戴河玩的时候画的,当时妈妈甚至把它做成了一本小人书,连出版社的名字都有:小人书出版社,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很难去自己全部包揽(想来颇有些导演的潜力呢)。也许妈妈并不会教丝儿诸如素描、色彩等造型方面的严格训练,但是却给丝儿留下了特别美好欢乐的绘画记忆。“有乐趣、有意思,不用想什么技法啊、规则啊什么的。”这些看似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儿童画、连环画,为丝儿的长大(不仅仅是在专业上的)营造了一个最佳的空间。在她的作品里一直出现的,就是“与母亲一起画画,并且在这样的行为中进行着我们之间的交流”。

透明的四个颜色

全片的(和妈妈之间的关系)主线定下后,接下来是一些结构的划分。刚开始的时候有好几个段落,最后反复的修改,又进行了很多的忍痛大删节,精简为四个部分,也就是片中四个主要的颜色:黄、蓝、红、绿。这也是为了画面的颜色更加鲜明,充满动感。虽然人物是透明的,但这些美丽的底色烘托了整个的氛围,也成为回忆和真实中的纽带,而这也铺下了人物年龄的变化、时间的更迭这条辅线。

从小时候的嫩黄,懵懂的看着妈妈在画画;到充满了想象和膨胀的年龄——红色部分,与妈妈一起画画;进入到安静的蓝色,又暗含着成长中妈妈对女儿的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的影响。时间缓缓的移动,女儿长大了,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的生活,而“再回到母亲身边时……没有变的是,她仍像对待幼儿时的我那样上前抱住我,亲吻我。”这醉人的吻是片中不断出现的情绪号码,仿佛一段音乐中轻快而又不时出现的某一个音符。绿色和黄色有些首尾呼应,都是那种比较温馨的味道,第一部分那暖暖的黄色是妈妈照顾着女儿,到了绿色的时候妈妈已经不再年轻。似乎是角色的悄然互换,这个时候长大了的女儿在妈妈熟睡的时候留下了一个甜蜜芬芳的吻(妈妈此时一定睡得很香甜)。“这些穿过时间的透明的回忆,已不再是过去的真实,而它留给我的感觉是真实的。”

形散而神不散

2003年底到2004年底,是一个从最初的创意到技术制作、再到整体调整完成整个片子的过程。

这部片子很大一部分也是丝儿的丈夫李卓与她共同完成的,他们都有着相似的自然、纯真的天性,也是很好的工作伙伴。在同样自然、纯真的作品里,他们并没有玩什么特殊的眩技,用过的软件也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东:背景着色在电脑上完成,简单朴素,通过photoshop与painter两个绘图软件的结合运用,丰富了画面的质感。后期合成上也不过是通过premiere与AE结合运用来完成的。手绘却功不可没,片中人物形象的原画与动画全部运用这个方式。在这个基础上,两边的妈妈们也都非常积极地参与了一些画稿的描绘,那些线条因为有妈妈们的加入,也有了一份浓浓的深情。

本来有很多的镜头是实拍组成的,其中有一段是和妈妈在树林里坐着,阳光暖烘烘的,叶子哗哗啦啦的响着,树影在轻轻地晃动,一幅很美的画面,可是,为了与整个结构很好的结合,还是cut掉了,最后精选了两个符合大结构的精彩部分:开头的一个树林的景和最后一个和妈妈一起远去的背影。首尾实拍树林背景的呼应,使作品完满和清晰。

声音的制作上没有太多的条件,除了片尾出字幕的那段音乐是一个朋友帮助创作的,其他都是根据结构和情绪,选择了一些现成的音乐来进行组合,虽然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不过没有影响到整个片子的气氛。人物没有什么语言,其中的“咿咿呀呀”声音是丝儿发出来的,很有趣,不禁又想起她可爱的脸和圆圆的鼻头。

人间草木,香蒲草儿散文 篇4

说是草,这种草生长在故乡的水畔,让曾经清贫的日子安稳过,也美丽过。

年少时的我是大意的,很少注意村前村后水岸边的香蒲草儿,是怎样在春水里生出绿意长成蒲的。初夏的清晨,我到屋后的水塘赶鸭子,一不小心居然看见香蒲草儿已经水袖翩翩了。细长细长的叶子披着薄晖,齐刷刷的映绿一塘清水。前一阵子来我家的表姨,见到我时张大嘴巴半天:“哎呦,纯丫儿,几年不见长成大姑娘了!”我对着一池烟蒲如画,花影重叠的香蒲草儿,便与表姨一般的惊叫:“哎吆,香蒲草儿,几日不看你,你这么快长成美人了!”

一只绿莹莹的翠鸟,停在一尾蒲叶,被我寻找蒲黄的O@声惊飞,飞到另一处香蒲草儿堆里。我找到好多蒲黄儿(蒲花),顾不得什么,开始采我能够得到的。我最喜欢听蒲黄从蒲心抽出时的声音,像一粒倏忽奏起的琴音,有风从蒲草间穿过再穿过指尖的声响。把一枝嫩黄的蒲黄横含着在唇,像肯羊肉串,唇齿轻抿,满嘴都是细花瓣。又粉又面,蛋黄,玉米面,麦叶,还有烤红薯味一股脑在味蕾蔓延,都是淡淡再淡淡的味道,很好吃。

香蒲草儿的花语是:卑微。一种质朴,善良,追求幸福的植物。

香蒲草儿的风姿绰约,叶子细长,柔韧,馨香。有丝绸的质感,也有棉质的柔软,散发着清凉的香气。村庄里的人们用香蒲叶编各种纯手工艺品,蒲包,蒲扇,草席等。

当稻苗栽下田开始返青,农活疏淡,香蒲草儿长出咖啡色蒲棒,水塘弥漫着蒲香,暑假开始了。小伙伴们开始割香蒲草儿,晒香蒲草儿,开始了编织蒲包,赚下学期的学费。

那时候我是幸运儿,不用像隔壁堂姐妹那样没日没夜的编蒲包,母亲只要我好生上学。我用着心的是写作业看书,编蒲包不关我的事。所以我是不太知道编蒲包的整个细节过程。可我最终也没有把书念出什么名堂来。

我只记得,西院家大婶堂屋里两扇对面墙,栓着两根大粗绳子,两根绳子下卧着一蹲青石辘。大婶带着她们的女儿们,就在这屋里编一平板车又一平板车的蒲包,变卖来微薄的钞票,收获沉甸甸的幸福。大婶个头矮小,走路有点瘸,那时候我总是觉得大婶有点另类,她是村子里独一个耳朵上摇晃着两只硕大银耳圈的女人,独一个吃香烟的女人。她比我母亲现实精明。她站在石辘上,两只手握住两根粗绳,双脚一登,石辘滚向铺好在地上的香蒲叶。她的手在绳子上挺麻利的移动,脚随着石辘滚动的节奏也很自如的移动。看着大婶不费力气似得滚动这么大的石辘,我惊叹,好奇,放下手里的书,爬到石辘上面试了又试,石辘纹丝不动根本不听我的。大婶碾压的蒲草适度的柔韧质感,很好使用,编织起来不容易断裂,所以她家编织的蒲包质量最佳,比别人家蒲包卖价高。那时候物质的匮乏,欲望的单纯,大婶的.几个女儿都辍学在家编蒲包卖。

我闻着满屋子的蒲草儿清香,对大婶表示佩服,大婶停住手中的活计,坐在一只编好的蒲包上,点燃一只香烟,食指和中指夹住香烟,有模有样的猛吸一口,像个爷们气概。只见她露出被烟熏黄的牙齿:“你婶子就是这命,不起眼的命,苦一辈子,编一辈子蒲包,连一只好烟也吸不起。闺女你以后找婆家,可别像婶子一样憨。婶子原来是有人爱的,他家有钱,就是长得丑,我就是看上你叔帅,你说这人帅又不当饭吃不当烟吸・・・・・・”婶子又深吸一口香烟,吐出一圈烟雾,我看到她眼角的晶莹。这隐隐的泪光让我第一次,看到大婶从内心流露出的柔软和幽怨。她把半截香烟在石辘上发狠似得拧灭,抱起一捆碾压好的蒲叶,盘腿打坐开始编起蒲包底,蒲叶在她香烟熏黄的指尖翻飞起舞。这时候大叔在厨房吆喝:“开饭喽!”大婶用手摸摸眼角,暖暖的笑了。

找一个很晴朗的日子,我趴在大叔装满蒲包的平板车上,顺溜去赶集买词典。蒲包市场,平板车,头车,拖拉机,还有担着挑子的,装的全都是蒲包,蒲包堆得像一座座小山,气势恢宏。我问大叔这么多的蒲包卖给谁,蒲包到底干啥用?大叔说是留装水果用。果园肯定比蒲包市场又大又多啦。是啊,那时候村庄里编织再多的蒲包都被抢购一空,供不应求。大叔家的蒲包一到,好几个买家围上来,很快如意出售。大叔揣着钱,带我去逛街,给大婶买香烟,给堂妹们买糖果。

香蒲草儿,在清苦的年代,不仅给村庄带来了日子的奔头和追求。于我她有着更浓烈的安暖和诗意。

我想起小脚的大外婆,母亲的大妈,我的亲外婆去世的早,我就叫她外婆。她喜欢用最细瘦的香蒲草儿编蒲扇。外婆编得蒲扇,小巧可爱,细细的蒲叶编出很好看的花纹,握在手里,像攥着一枚很大的白玉兰花瓣,摇来花香的凉爽。我和姨表哥正在玩耍时,外婆会很古典的摇着蒲扇,颤巍巍挪动着小脚到我跟前,用蒲扇半遮住嘴,小声对我说,她给我煮好了鸡蛋,她叫我先去吃,我吃剩了给姨表哥吃,不然表哥会一个人吃光。外婆的蒲扇是精致的手工艺品,她不仅能驱蚊扇风,更是外婆对我表达爱的信物。

故乡村庄酿造的老酱豆,味道不用说多好,吃了一次就记住了它的美味。陈年的香醇,又有自然的鲜美,咀嚼出植物的香。这一定是用蒲包捂闷发酵的酱豆。奶奶不编蒲包,她常年用芦苇编凉席。但每年的夏天她都要编一个专门捂酱豆的蒲包。香蒲草儿最葳蕤时,她叫父亲到水塘割一些肥胖的香蒲草儿,晒在家院。香蒲草儿风晒干后,她叫大婶给蒲叶碾压柔顺,她开始很认真的编捂酱豆的蒲包。蒲包编好,挂在堂屋檐下,浸泡足够的阳光和风吹来的草木香。直到秋天,烀熟一锅黄豆,趁热装进蒲包里,再趁热埋在灶屋一垛麦草里。一年的就饭菜,在这草窝的香蒲包里成功酝酿了。

清秋里孩子们采蒲棒儿,大人们割蒲J儿。蒲棒晒干后,用来熏蚊虫;或者把蒲绒捋下来,毛茸茸的像棉花,用来装枕头芯。蒲J,就是结蒲棒的茎,用来绗锅盖,绗蒸笼。

汪曾祺的散文《人间草木》 篇5

山丹丹

我在大青山挖到一棵山丹丹。这棵山丹丹的花真多。招待我们的老堡垒户看了看,说:“这棵山丹丹有十三年了。”

“十三年了?咋知道?”

“山丹丹长一年,多开一朵花。你看,十三朵。”

山丹丹记得自己的岁数。

我本想把这棵山丹丹带回呼和浩特,想了想,找了把铁锹,把老堡垒户的开满了蓝色党参花的土台上刨了个坑,把这棵山丹丹种上了。问老堡垒户:

“能活?”

“能活。这东西,皮实。”

大青山到处是山丹丹,开七朵花、八朵花的,多的是。

山丹丹开花花又落,

一年又一年……

这支流行歌曲的作者未必知道,山丹丹过一年多开一朵花。唱歌的歌星就更不会知道了。

枸杞

枸杞到处都有。枸杞头是春天的野菜。采摘枸杞的嫩头,略焯过,切碎,与香干丁同拌,浇酱油醋香油;或入油锅爆炒,皆极清香。夏末秋初,开淡紫色小花,谁也不注意。随即结出小小的红色的卵形浆果,即枸杞子。我的家乡叫做狗奶子。

我在玉渊潭散步,在一个山包下的草丛里看见一对老夫妻弯着腰在找什么。他们一边走,一边搜索。走几步,停一停,弯腰。

“您二位找什么?”

“枸杞子。”

“有吗?”

老同志把手里一个罐头玻璃瓶举起来给我看,已经有半瓶了。

“不少!”

“不少!”

他解嘲似的哈哈笑了几声。

“您慢慢捡着!”

“慢慢捡着!”

看样子这对老夫妻是离休干部,穿得很整齐干净,气色很好。

他们捡枸杞子干什么?是配药?泡酒?看来都不完全是。真要是需要,可以托熟人从宁夏捎一点或寄一点来。——听口音,老同志是西北人,那边肯定会有熟人。

他们捡枸杞子其实只是玩!一边走着,一边捡枸杞子,这比单纯的散步要有意思。这是两个童心未泯的老人,两个老孩子!

人老了,是得学会这样的生活。看来,这二位中年时也是很会生活,会从生活中寻找乐趣的。他们为人一定很好,很厚道。他们还一定不贪权势,甘于淡泊。夫妻间一定不会为柴米油盐、儿女婚嫁而吵嘴。

从钓鱼台到甘家口商场的路上,路西,有一家的门头上种了很大的一丛枸杞,秋天结了很多枸杞子,通红通红的,礼花似的,喷泉似的垂挂下来,一个珊瑚珠穿成的华盖,好看极了。这丛枸杞可以拿到花会上去展览。这家怎么会想起在门头上种一丛枸杞?

槐花

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来了放蜂的人。蜂箱都放好了,他的“家”也安顿了。一个刷了涂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布篷子。里面打了两道土堰,上面架起几块木板,是床。床上一卷铺盖。地上排着油瓶、酱油瓶、醋瓶。一个白铁桶里已经有多半桶蜜。外面一个蜂窝煤炉子上坐着锅。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锅开了,她往锅里下了一把干切面。不大会儿,面熟了,她把面捞在碗里,加了作料、撒上青蒜,在一个碗里舀了半勺豆瓣。一人一碗。她吃的是加了豆瓣的。

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天。

我跟养蜂人买过两次蜜,绕玉渊潭散步回来,经过他的棚子,大都要在他门前的树墩上坐一坐,抽一支烟,看他收蜜,刮蜡,跟他聊两句,彼此都熟了。

这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高高瘦瘦的,身体像是不太好,他做事总是那么从容不迫,慢条斯理的。样子不像个农民,倒有点像一个农村小学校长。听口音,是石家庄一带的。他到过很多省。哪里有鲜花,就到哪里去。菜花开的地方,玫瑰花开的地方,苹果花开的地方,枣花开的地方。每年都到南方去过冬,广西,贵州。到了春暖,再往北翻。我问他是不是枣花蜜最好,他说是荆条花的蜜最好。这很出乎我的意外。荆条是个不起眼的东西,而且我从来没有见过荆条开花,想不到荆条花蜜却是最好的蜜。我想他每年收入应当不错。他说比一般农民要好一些,但是也落不下多少:蜂具,路费;而且每年要赔几十斤白糖——蜜蜂冬天不采蜜,得喂它糖。

女人显然是他的老婆。不过他们岁数相差太大了。他五十了,女人也就是三十出头。而且,她是四川人,说四川话。我问他: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他说:她是新繁县人。那年他到新繁放蜂,认识了。她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

有那么简单?也许她看中了他的脾气好,喜欢这样安静平和的性格?也许她觉得这种放蜂生活,东南西北到处跑,好耍?这是一种农村式的`浪漫主义。四川女孩子做事往往很洒脱,想咋个就咋个,不像北方女孩子有那么多考虑。他们结婚已经几年了。丈夫对她好,她对丈夫也很体贴。她觉得她的选择没有错,很满意,不后悔。我问养蜂人:她回去过没有?他说:回去过一次,一个人。他让她带了两千块钱,她买了好些礼物送人,风风光光地回了一趟新繁。

一天,我没有看见女人,问养蜂人,她到哪里去了。养蜂人说:到我那大儿子家去了,去接我那大儿子的孩子。他有个大儿子,在北京工作,在汽车修配厂当工人。

她抱回来一个四岁多的男孩,带着他在棚子里住了几天。她带他到甘家口商场买衣服,买鞋,买饼干,买冰糖葫芦。男孩子在床上玩鸡啄米,她靠着被窝用勾针给他勾一顶大红的毛线帽子。她很爱这个孩子。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孩子叫她奶奶,奶奶笑了。

过了几天,她把孩子又送了回去。

过了两天,我去玉渊潭散步,养蜂人的棚子拆了,蜂箱集中在一起。等我散步回来,养蜂人的大儿子开来一辆卡车,把棚柱、木板、煤炉、锅碗和蜂箱装好,养蜂人两口子坐上车,卡车开走了。

玉渊潭的槐花落了。

《人间草木》经典语录/名句

紫苏叶子上的红色呵,暑假快过去了。

若我在临水照影里,想起你,若我在柳枝新绿前想起你,若我在一切无从说,说不好的美丽里想起你,我在那一切陶醉里,已非自醉,你可曾感受到,遥远的举杯致意。 逝去的从容逝去,重温的依然重温,在沧桑的枝叶间,折取一朵明媚,簪进岁月肌里,许它疼痛又甜蜜,许它流去又流回,改头换面千千万,我认取你一如初见。

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

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人到极其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生出这种比悲号更为沉痛的滑稽感。

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曾经知已再无悔,已共春风何必哀。 虔诚地呼唤风。那一刻,人与天有种神秘又真诚的交流。 光才是现实世界,而树木不过是用来反映和折射光线的间隔物.

多闻草木少识人-散文随笔 篇6

住海淀时,最常去的是北京动物园和香山植物园。

迷恋动物园,因为它帮我反复地一遍遍确认了一件事:生命是丰富的,物种是多样的……否则,我真怀疑世上只剩下人了。

在这座庞大的动物收容站,我遍访那些不同于己的生物,打探其故乡、数量,聆听其身世、命运……

人类中有一个多舛而惨烈的族群——犹太人,他们颠沛流离,像蒲公英一样被吹得七零八落。在我眼里,动物园的房客,遭遇皆像犹太人,而它们的“纳粹”天敌,正是自称“人类”的那群家伙。

不错,动物园即收容站,或者说拘留所,而我是来探监的,不是来观赏的.,我是以亲友身份来的。每每注视笼子里的对方,那么瑰丽的皮毛,那么精致的斑纹,那么神奇的习性,那么或伟岸或袖珍的形体……我都自惭形秽、羞愧难当,我觉得人类配不上它们,配不上如此丰美灿烂的生灵,不配与之为伍。

逛香山,则为消焦灼、蓄元气,更为避世。躲开车马鼎沸的聒噪、巍楼悍厦的逼视,远离骨骼与骨骼的撞击,欲望与欲望的火拼、脏口与脏口的对骂……

草木乃最安静、最富美德的生物:献花容以悦目,果茎以充腹,氧气以呼吸,林阴以蔽日,还承接人之垃圾和秽物……没有草木,我们真是一秒也活不成。

香山植物园,最大魅力是阔,阔得足以让人忽略其败笔:院墙和门票。除山风浩荡、野趣丰饶、地气充沛,它还有个好处:人寡。再多的人撒到如此大的林子里,也成了丛中蚂蚱,被稀释了。

人寡,则幽,则清,则定。

不过,颇为尴尬的是,面对妖娆花木,我竟无法叫出它们的名字。何止是我,翻翻书报,“一朵不知名的小花”、“一棵不知名的大树”,懒汉比喻和无知之说,比比皆是。曾见一位母亲,带儿子在园子里玩,童声一连串地问“妈妈这叫什么”,我清楚地听见萱草被说成了马兰、蜀葵被说成了木槿,茑萝被说成了牵牛,其他我也说不出了……末了,年轻的母亲被逼得声音越来越低、嗫嚅不清了。

我把此事告诉一朋友,大发感慨:“现代人熟记的人名多不胜举,尤其演艺明星,所识草木却可怜至极,真是奇怪!”过了几天,收到朋友一赠书:《野花图鉴》。还有一条短信:“每次看到‘全草入药’几个字,我都肃然起敬!”果然,翻开该书,几乎每条注释中,皆见“全草入药”四字。

草木深深,福佑其中,花果累累,生之有养。我想,若有一日,自己被发配荒野,携一卷《本草纲目》,也就能活下去,芥命无忧了。

若再奢侈一点,容我多带一本书,该是什么呢?无疑是它了。

在我眼中,《诗经》乃性灵之书、自然之书,更是精神明亮之书。《诗经》伟大在哪儿呢?夫子看得透:“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思无邪”,即纯洁、烂漫,即清澈,雅正。作为教书匠,夫子总不忘唠叨,续了串大道理:“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最后,又似乎想起了什么,对小儿说:“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我极欣赏的一句话,也是酷爱《诗经》的一大缘由。

它确乎一部生物百科全书。陆玑著《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对《诗经》里的物类作了详解,计草本80种、木本34种,鸟类23种、兽类9种,鱼类10种、虫类18种,共计动植物174种。而据台湾学者潘富俊统计,《诗经》藏有草木160种,比陆玑多出近半百。

感谢这些草木鸟兽吧,感谢这部险几绝版的大自然吧。很大程度上,我们所谓“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的依据,即在其中。

最后,我想对孩子说一句:“多闻草木少识人。”

评李镇西的抒情散文教学法 篇7

在李老师这个课例的第一课时, 他用了绝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他看来,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 他 (她) 们朗读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也不一样。以下是这堂课中的一个极小片段:

学生读了一遍后, 我开始抽学生起来单独读。我先抽一位男生:“请你从第一段读起。希望你能通过你的朗读, 让我和同学们看到你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这几天心里, 颇不宁静。”这位男生开始读, “今天晚上, 哦不, 是今晚上, 在院子里坐着, 乘凉, 突然想起……”他读得结结巴巴, 掉字换字不少, 而且读得很快。“同学们, 他读得怎么样?”我问。大家摇头。我问胡迪:“你具体说说。”胡迪说:“他读得太快了。而且还读错了一些地方。”“嗯, 对。是读得太快了。”我说, “给人的感觉, 朱自清不是在散步, 而是在跑步。”学生们轰然大笑。我对胡迪说:“你觉得该怎么读, 给同学们示范一下, 好吗?”胡迪同学的朗读, 吐字清晰, 很有感情。“不过, 还是有点儿小跑的味道。”我一句玩笑话, 指出了她的不足。我决定不急着让学生往下朗读, 因为既然问题暴露出来了, 就应该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对大家说:“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因此, 同学们在读的时候, 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 进入他的内心, 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地流淌出来。

以上教学片段, 揭示了朗读对于文章理解的重要意义。老师让学生用角色扮演、模仿朱自清的口吻朗读的方法, 展现的是一种多层次的阅读。

在第二课时中, 李老师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感兴趣的词句, 品味这些词句的妙处, 逐步推敲, 深度揣摩。大致流程如下:找经典———针对难句逐步分析———深度讨论《采莲赋》的增删对文章美感的影响———老师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整合鉴赏方法。在这一课时, 学生和老师都成了鉴赏主体, 老师分别用了朗读、找关键字、仿写、自由讨论等方法来达到鉴赏的目的。

纵观《荷塘月色》的30多个课例, 李镇西的这篇课堂实录是少数能够真正关注到抒情散文“读法”的课例, 可以说是课例中的“另类”。这篇课例把教“读法”、教鉴赏作为教学重点, 在教学内容的设定上是比较到位的, 然而问题依然存在。

首先, 这堂课把多层次阅读和语感教学划上了等号。第一课时中的多层次阅读触及了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语感。关于语感, 学术界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尽管说法林立, 但关于如何找到语感和语文教学的契合点仍然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在这篇课例中, 老师试图通过变换形式的反复阅读来体现语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却并未把语感转化成为具体的教学内容, 教学尝试仍然只是停留在感性层面, 这与传统教学中的“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熟能生巧”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其次, 在教“读法”的过程中, 老师试图用自己的阅读经验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经验。在这篇课例的结尾处, 老师在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直接搬出了自己的阅读经验, 并以此引领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整体鉴赏。很显然, 这种做法有灌输的嫌疑, 如此一来, 老师的阅读经验变成了教学内容, 学生想学的“读法”变成了对老师阅读经验的模仿。不但教学目标未能达成, 教学内容也出现了偏离。

高考抒情散文写作指导初探 篇8

抒情散文回归高考,势必对语文教师提出新的要求,需要调整写作教学的方向。以前的教学多是训练学生以写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现在要求同时加强抒情散文的指导与训练。自2013年12月《考试说明》公布到2014年高考之前,笔者尝试有计划指导学生写作抒情散文,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系统训练,班上的学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抒情散文的写作水平。具体做法如下:

一、明确文体,品读鉴赏

对于文体,《考试说明》在基础等级中明确提出“符合文体要求”;2014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要求“文体模糊不明,视为五类卷;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高考作文不是平时的写作,可以随心所欲,无拘无束,作为应试作文,必须符合《考试说明》提出的要求;高考作文也不是一般文章,可以任由读者凭一己好恶来评判,作为选拔性考试的一项重要考查内容,高考作文又必须接受特定评分细则的衡量。所以,指导写作抒情散文的第一步,应让学生明确其基本特点:一是抒情散文以抒发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作者往往将所抒发的情感具象化,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有所寄托。二是抒情散文更注重对于文字的精雕细琢,注重追求文字字面上的美感和情感上的内涵,让文字游离于一种心情的排遣或宣泄中,如同一个人散步一样,既可以释放心情又能拿捏住自己的心态,尽可能将文字的灵动轻盈发挥到极致,产生虚实相生的妙境,耐人寻味。

但是,对于抒情散文文体特点的明确,不是老师简单地告知,而是要让学生有直观感性的体悟。必修教材和选读教材中大量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是学生最好的学习范文。笔者布置学生在一周时间内对高二阶段学过的《现代散文选读》重新品读,比较各类散文题材与表现手法的异同,重点品味抒情散文的语言,体会文本的抒情性。在刘亮程的《寒风吹彻》《对一朵花微笑》、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埃尔文·怀特的《大海和吹拂着的风》几篇文章中选择一篇,从语言的角度写一些鉴赏性小片段。如魏辛然同学赏析《寒风吹彻》后写道:

刘亮程的语言往往平中见奇,蕴含哲理,极耐细细品味。如“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就很是平朴,但韵味深浓。“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似乎淡淡地流露出一种沧桑感,让读者不得不打出“为什么”的大问号,悬念就这样在轻轻一点中设下,越是咀嚼,越是耐人寻味:“那些年”,作者曾经发生过怎样的事情呢?

再如陈静雅同学赏析《对一朵花微笑》后写道:

这是一篇清新灵动的美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觉,观察花朵的微笑,并从花朵的视觉反视自己平素沮丧的生活态度,由花草的微笑参悟出人生的真谛。文中语言既朴素自然、丰足对称,又富有诗性。如“一朵面朝向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通过特写镜头对称描摹身边的两朵花,使姿态身影全都活了。

通过品读鉴赏,学生基本上把握了抒情散文最根本的两个特点:文美,情真。冰心、周作人等把抒情散文称作美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指其语言之美,除传情达意、形神兼备外,抒情散文的语言讲究韵律、节奏和词彩,讲究形式美、音乐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而真实的感情是此类文章的灵魂,“文中有我,重在抒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抒情散文以饱满的感情波涛来激起读者心潮的浪花。

二、列举提纲,归纳套路

在归纳抒情散文套路上,笔者采用了列提纲的训练方法。布置学生课后为《荷塘月色》《春》《故乡的榕树》《草莓》等有代表性写法的抒情散文列提纲,然后分组讨论归纳抒情散文的一般套路。以优秀作品为例,归纳提炼套路的练习,可以对学生的写作思路产生潜移默化的建构效力。布置的那几篇文章,因为是学生学过或读过的熟悉的文章,避免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演练欲望。

经过讨论,并参照有关知识短文,笔者和学生一起归纳出抒情散文的常用基本套路:

赏景式:进入景点→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赏景式在赏景时,进入景点的缘由要自然;描写景物的角度要多样,如远近、高低、点面等;引发的联想要丰富,使文章显得空灵。如《荷塘月色》:文章开头点明缘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求静来到荷塘;然后依次细致地描写月下荷塘、塘上月色、四周景色;接着又联想起江南采莲的习俗和诗词;最后出景,回归现实,离开荷塘,回到家中。

情索式: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至人→情的归结。情索式就是以情为线索,连缀景物,看似处处写景,实则处处借景抒情,为情感找一个假托物。关键要善于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方面,从若干点上来抒情。如《春》:文章开篇盼春,明朗、欢快、昂奋,交代情的缘起;然后绘春,画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展现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的春天,借明媚的春光,抒发自己欢欣鼓舞的一种心境,这是情的积蓄;接着由超然的自然景观巧妙地转换成了一幅现实图画,颂扬了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由情至人;最后讴歌春天,把春天比喻为新生的娃娃、美丽的姑娘、健壮的青年,这是情的归结。

怀念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抒怀念情。这种模式借联想来描写怀念中的景物,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相似或相反的另一景,寄寓作者的主要情感。这一模式可以抒发怀念家乡、母校、亲友之情,是学生借鉴的重要套路。如《故乡的榕树》:首先由眼前住所附近的景物,引出对从前故乡榕树的怀念;然后描绘从前故乡的榕树,描述有关的人和事;最后抒发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恋之情。

象征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这种模式中的物往往喻人,并在篇末点旨,卒章显志。如《草莓》:在文中,“草莓”是引子,六月的草莓象征了青春年华,九月的草莓象征了成年时期。一颗九月的晚熟草莓,引发了作者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叹,更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珍惜过往,正视未来。

以上归纳的常用套路只是一般路径,在熟练掌握抒情散文写法之后,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写作本来就“文无定法”,尤其是抒情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三、逐点梳理,掌握技法

1.借助联想与想象,虚实相生,感情丰沛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刘勰如是说。因为散文的形散、自由,所以联想想象是抒情散文最常用的手法,它使文章的思路更开阔,意境更深邃,增加了文章的容量。

学生可以从课内文本以及阅读的散文中找到大量实例。《荷塘月色》中联想到《采莲曲》,《我心归去》中想象温馨的生活场景,《春意挂上了树梢》中联想到苦难者的不幸,《大海和吹拂着的风》中联想到英雄梦、冒险梦、漂泊梦,《听听那冷雨》中联想到仓颉造字,想象瓦如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的美妙情形,《我爱白菜香》中联想到画白菜的两位画家的小故事……在这些文本中把互不相干的事物自然而有机地联系起来,或由眼前的景物想到其它景物,或由现在的景物想到类似景物,或由某一话题想到古今中外的相关的人和事,或由抽象的符号、概念想到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们读过的抒情散文几乎都有联想想象,可以说如果缺少联想与想象,抒情散文将会显得单薄与苍白。

2.借助修辞和象征,化情为物,具体可感

直白的抒情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借助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往往能化情为物,将情感转化为物象。例如笔者让学生以“思念”为话题写一个抒情小片段:

思念是远方游子那价抵万金的一封家书,老华侨那视若珍璧的一包乡井土;思念是七夕时银河上的那座鹊桥,中秋时圆桌旁那张空椅;思念是白发老母一次次默念儿女的名字,驼背老爸一遍遍擦拭着儿女照片的相框。

片段中浓浓的思念通过家书、乡井土、鹊桥、空椅、默念名字、擦拭相框这些具体的物象和动作传达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感人至深。同时,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又使语言富有文采,具有美感,并能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准确无误地传递给读者,引起共鸣,感动读者。

3.借助细节描写,读之生情,闻之心动

作家李准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情感的抒发不靠空洞的言辞,也不一定要写揪心的痛、不竭的泪,而是要选择富有情致的细节。《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怀念早逝的母亲,有这样的细节描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这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正如林纾所言:“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兮。”

又如高考满分作文《感谢苦难》片断:

我并不十分清楚“坚韧”具体指什么,但我知道,我绝不是那么轻易就会被困难吓倒的人。凄风苦雨中,患病的我独自在医院挂水;夜深人静时,我独自一人在宿舍为演讲比赛准备稿件;考试偶尔失利时,我睁大眼睛,把泪水逼回眼眶,然后信念重新升腾……

这段文字用朴实的语言概写作者战胜苦难的三个典型细节,表达了对苦难的感激之情。

四、重视模仿,加强积累

“模仿是创作的第一步。”在掌握了抒情散文特点、套路、技法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重视模仿,有片断模仿,有全文模仿。模仿的理想样板就是教科书所选的文本和模拟卷中精选的美文。

片断模仿主要是模仿抒情散文的语言,包括句式、选词、修辞等。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自己最为欣赏的语段进行模仿,出现不少成功之作。张杰同学模仿《现代散文选读》中刘鸿伏的《父亲》第二段,写出这样的排比句:

村南村北,埂上垄间,哪一寸土地上没有父亲滴落的汗水?犁耙锄头,连枷簸箕,哪一件农具上没有父亲磨过的痕迹?田头路边,宅前屋后,哪一棵树上没有父亲殷殷的期望?

排比反问的句式把张杰同学对父亲的赞美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

全文模仿主要是模仿思路结构、表现手法。模拟卷中散文阅读《我爱白菜香》是一篇较好的模仿范文。全文在结构上整体采用了由实到虚的思路,实写白菜的外观、味道和作用,虚写与白菜有关的故事、寓含的人生哲理。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象征手法,以清白朴实的白菜象征纯洁的人格。在完成阅读理解之后,笔者让学生从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仿写。因为有了对样本的深入理解,学生模仿起来不至于太难,一些同学模仿得较为成功,其中范琪同学写的《枣树花开》颇得范文的神韵。她在文中写道: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如羞怯女孩,只淡淡地笑;不多久,小黄伞似的花儿一小片一小片地缓缓地撑开,恰芳华少女,甚是俊俏;再后来,小花串一枝枝蔓延开,似华贵夫人,鹅黄细软,玉花灿烂,绿叶完全成了点缀,静听它婆娑细语,静观它娇羞浅笑。

那时的我便觉得外婆的日子,就像这树上的枣花,一朵朵善与美、一枝枝爱与真,开在外婆的心上。夏夜星空下,外婆经常为我讲故事讲到深夜;冬晨日出前,外婆已经为家人准备好丰盛早餐。枣花的心血凝成枣儿,默默地心甘情愿地积蓄着全部的甘甜,只为那红色的秋天,而为我摘枣的年迈的外婆年复一年、无怨无悔地操劳付出着,只为那儿女的安康。

仿文结构上采用了由实到虚的思路,实写枣花的各种形态色彩,虚写外婆的勤劳善良,抒发对外婆的怀念。

除了重视模仿,笔者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加强作文素材的积累,阅读散文大家的作品,分专题有针对性布置摘抄内容,要求学生写片断式摘评和心得式读后感。如摘抄生动形象的写景段落,点评语言特点;摘抄富有感染力的抒情片断,点评抒情方式、句式运用等。这样在增加模仿样板的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动脑动手的习惯,积累写作的宽度和厚度。

五、展现个性,勇于创新

创新是散文的灵魂,无论是形式上,还是语言上或思想上的创新,对散文来说都很重要,如果仅仅停留在模仿层次上是远远不够的。入套之后更要出套,努力创新。读完写,模仿范文的内容、词句和手法,取其精华,化为自己的写作本领;写完读,文成再读书,拿自己的仿作与范文比较,找出欠缺,力争有所创新。

1.打造亮丽诗意的标题

常言道:“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作文标题是评卷人第一眼扫视的对象,必须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人在一瞬间就被它吸引,被它打动。对于抒情散文来说,拟出生动形象、文采飞扬、富有韵味的标题非常重要。

化虚为实是抒情散文拟题重要的手段。如:《雨后初晴爱复苏》《今夜星光灿烂》《风中飞舞的白手帕》《白云·夕阳·歌声》等。这些文题将抽象的情思转化为生动的形象,营造一种优美的意境,既有诗情又有画意,给读者创造出无限的驰骋想象的空间。

引用、化用、借用是抒情散文拟题另一个重要的方法。引用古诗文名句,能让文题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如《月是故乡明》《一蓑风雨任平生》《怎一个愁字了得》等;化用中外名著、名人、名物拟题,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如《乌江悲风》《人在他乡不为客》等;借用歌名、歌词、广告拟题,带上流行元素,具有生动性和时代性,如《让我欢喜让我忧》《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活在春天里》等。

运用修辞拟题也可以使文题新颖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哭泣的母语》《帮助,是朵奇异的花》《在自己的天地里收获秋天》等。

2.谋求形式结构的新巧

抒情散文的抒情性决定了需要采用便于抒情、强烈抒情的形式,如书信体、对话体、第二人称、时空交错等,从而把所表达的内容以新颖的方式、巧妙的视觉展示出来,以求取得化平淡为神奇的效果。

在市二模考试中,张振基同学采用书信体写作,通过写给自己的一封信,记录面临高考压力时的心路历程,表达“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要努力前行的信心。因为采用书信体和第二人称,全文抒情色彩浓郁,有强烈的感染力,得到了较高的分数。如他在文中写道:

亲爱的你知道,碳分子在常温下永远不能成为石墨,只有不怕高温和高压的锻造,才能生成金刚石。既然目前高考是你唯一的选择,那你只能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绝,化压力为动力,这更能激发你跃跃欲试的热情;成功就在眼前,高考并不遥远,七彩的梦想更应成为你强大的动力;“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美”,父母的希望、老师的期待、亲友的关怀、肩负的责任、未来的呼唤,这些都不应成为你前进的包袱,而应是你力量的源泉。十几年了,你如春蚕一般贪婪地汲取知识的营养,从某种程度来说,目的就是为了那一场惊心动魄的蜕变,希望你能承受住这场破茧化蝶的痛苦。这个过程无人能替代你,亲爱的你,为你就是为我呐喊加油。

3.展现感受体验的独特

作文创新的最高境界是我手写我心。刘锡庆教授指出,“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体现”,“‘个性是文章的灵魂”。因此,作文应该是“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抒情散文尤其如此。精妙的语言、独特的体验方能彰显个性色彩。

一人一世界。在较为了解学生的前提下,笔者尽量去发掘学生各自的长处,引导他们把自己独特的东西通过最佳方式展现出来。如王周同学爱好音乐,他没有刻意去背,却能熟记三百多首歌词,我就引导他在写作时善于化用歌词,使语言富有张力;王子晔学过古筝,她对一些古典乐曲的领悟自然有她的独到之处,可以将之诉诸文字,表达独特的审美体验;杨晶晶在体育训练中尝遍了酸痛苦辣,对汗水、泪水有比其他同学更深切的感受,也可以用文字倾诉她的痛与乐……这些独特体验是不可复制的,是他们珍贵的素材。如杨晶晶同学在习作《紫藤花未眠》一文中写道:

一弯新月升起来了,如右括号一般,朦朦胧胧的,校园笼罩在一片极其素淡的月华里,连微风吹过花丛的声音都可以听见,空中满是紫藤萝浓郁的甜甜的花香。我徘徊在紫嫣廊上,心里很沉重,像压了一块千钧巨石。那张考前模拟成绩单,薄薄的,甚是扎眼,又飘到了我的眼前。是我流的汗水不够多?汗渍变硬的衣裳否定了它。是我花的时间不够长?磨浅变薄的鞋底否定了它。还是我天生就不是打排球的命?我使劲摇头,想赶走这些想法。忽然,眼前的紫藤萝吸引了我的目光。在月下,它像高贵的公主静静地绽放,宣示生命的尊贵,生命的光彩。花在夜间是不眠的。我突然醒悟,我有什么理由怀疑我的生命呢?

总之,虽然抒情散文写作难度大,对学生的文字功底要求高,但只要让学生明确文体,归纳套路,掌握技法,重视模仿,勇于创新,涵养笔墨和心性,学会有个性地抒发对自然、社会和生命的感悟,就能写出情真意切的抒情美文。

汪曾祺的散文《人间草木》读后感 篇9

我在每开启一本新书的时候,总会有种默默的小兴奋,直到最近流行起来了盲盒,我才确认了自己的这种情绪。开启一本新书,就像是打开一个盲盒,对此充满了期待,同时又有些担心其内容自己是否喜欢,在打开这本《人间草木》时,这种情绪更胜以往。

我的担心多余了,在一开篇,我就被文中的词句所吸引了,越往后读,越发感叹汪先生对细节描述的拿捏,对感情流动的捕捉着实是信手拈来,恰到好处。汪先生对食物的描写实在是细致入微,看其字,闻其香,品其味,尤其是在下班路上的我,越看越饿。

汪先生的字里行间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是的,我们生活在的这个世界其实充满了玩味。夕阳下,沙滩上,一人一狗;车窗外,大街上,一老一少;又或者是,新雨后,屋檐下,一草一木,每一张定格画面的背后,都是生动的故事,都是百味的人生。快节奏生活状态下的我们,无心留意身边的美好。“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慢下来,适时地让自己慢一些,感受一下世间的美好。

汪先生说北京人是爱喝花茶的,在我这里是可以被印证的。记忆里,爷爷那长满茶锈的茶缸,即使倒入一杯清水,也会伴有茉莉茶香;奶奶栽种的茶叶花,每次花开,我都会蹲在花盆前,鼻子凑上去,一口深呼吸,白色小花透着淡淡花香,沁人心脾。我也是爱喝茶的,但是没有那么讲究,红茶、绿茶、白茶、普洱什么都喝,最爱是花茶。

今天对着茶杯发呆了好久,思绪千回百转,似乎想参透些什么,却又把握不住瞬间而过的灵动,于是我写下了这篇关于茶的联语,以结束今天的思绪万千。

浮浮沉沉,世上福祸相倚;

上一篇:勤俭节约型校园下一篇:“十大创新人物评选”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