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

2024-1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精选8篇)

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 篇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长治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保障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办发[2004]5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长治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以下称湿地公园),是指经国家建设部批准,已纳入长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位于长治市区西北三河一湖交汇处,具有调节城市生态环境功能的天然湿地公园。其范围是沿漳泽湖周边903.5米高程线(漳泽水库库区用地界线)外延100米,特殊地段外延300-500米;湖东马庄沟东至长北干线,湖南浊漳河下游南至上秦段,湖西绛河下游西至太长高速路段,北至漳泽湖大坝,保护管理面积约45.86平方公里。

第三条 在湿地公园规划控制范围内从事与湿地保护及利用有关的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工作应当纳入长治市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遵循“重在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良性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以及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

第五条 长治市园林局为长治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行政主管部

门,长治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处具体负责湿地公园的管理、保护与利用工作。

第六条 市环境保护、规划、水务、国土资源、农业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湿地环境的监测,做好湿地公园的相关保护管理工作。

第七条 湿地公园管理处应当积极开展湿地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研究,建立和完善湿地保护及其利用技术推广体系和湿地资源监测体系,推动湿地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开展。

第八条 湿地公园管理处应当加强对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鼓励、支持单位和个人从事与湿地保护相关的科研、教育、宣传等活动,对在湿地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与奖励。

第九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和湿地资源的义务,有权对破坏湿地生态环境和湿地资源的行为进行制止和举报。

第二章 湿地公园的保护

第十条 湿地公园应当编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并将其纳入长治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长治市相关产业规划应与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相协调,体现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第十一条 湿地公园应当定期向市人民政府报告湿地保护和利用情况,同时向社会公布。

第十二条 湿地公园应当采取科学措施,对退化的湿地进行恢复改造。鼓励和支持自愿从事湿地恢复改造的活动。

第十三条 禁止捕杀候鸟。在候鸟越冬、越夏期,不得在候鸟主要栖息地进行捕鱼、捡拾鸟蛋等危及候鸟生存、繁衍的活动。候鸟主要栖息地和越冬、越夏期的起止日期,由湿地公园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后报市人民政府公告。

第十四条 湿地公园的主要保护内容:

(一)水体保护。防止水体高度富营养化;防止人为阻断水体间的联系,阻断动物洄游路线;

(二)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指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动物的繁殖地、停歇地、栖息地,植物物种及其生长环境等;

(三)土地资源保护。湿地范围内的土地资源利用要严格按照规划审批,严禁出租、转让及过度开发;

(四)湿地地形地貌保护。严禁任何人随意改变湿地地形地貌,因科研等活动确需改变的,由市政府批准,但事后要及时恢复;

(五)文化遗存保护。主要指文物古迹、古树名木和反映地域特色的农耕文化、渔业文化等。

第十五条 湿地公园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协调规划、国土资源、水务等部门根据湿地管理区的标准和要求,标明界区,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设立公园界碑、标牌。

第十六条 湿地公园划分为重点保护区和保护缓冲区。

(一)重点保护区内不得建设任何生产经营性设施;

(二)保护缓冲区内不得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和景观的生产

经营性设施。建设其他项目,其污染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污染排放标准。已建成的设施,其污染排放超过国家和本省规定的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造成损害的,必须采取补救措施。

第十七条 湿地公园保护区内严禁从事下列行为:

(一)擅自设立开发区、度假区,出让、出租和转让湿地资源;

(二)围湖造田、开荒取土、挖塘养鱼、破坏泥炭层等改变地貌景观的活动;

(三)猎捕野生动物和任意捕捞鱼类资源;

(四)直接或间接破坏湿地植被;

(五)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

第十八条 湿地公园内及周边区域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

第十九条 湿地公园应当建立健全珍稀野生动物救护机制,及时受理有关救护报告,对受伤、搁浅或者被困的珍稀野生动物采取紧急救护措施。

第二十条 湿地公园内的重要景物、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等,实行挂牌保护制度。

第三章 湿地公园的管理

第二十一条 湿地公园应当履行如下职责:

(一)依据与湿地公园保护相关的国家法律、技术规范和标准制定管理制度,依法实施管理;

(二)做好湿地公园及周边区域资源现状的普查、评价和科学规

划工作;

(三)定期开展湿地资源的调查和环境监测工作,掌握开发利用活动对湿地的影响以及动态变化趋势,并按规定向国家建设部报送调查和监测报告;

(四)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措湿地保护资金,用于湿地公园的保护、修复、建设和管理。湿地保护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者挪用;

(五)建立湿地资源档案管理制度,负责保管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中获得的各项成果、数据和资料,并为有特殊保护价值的生物资源、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登记造册,同时形成图片或影像资料,无条件保护,严禁破坏;

(六)保护湿地水资源,对因水资源缺乏导致功能退化的天然湿地,应当通过调水等措施补水,维护湿地生态功能。

第二十二条 因科学研究需要进入湿地公园重点保护区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和标本采集等活动的,应当事先向湿地公园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并经湿地公园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十三条 在湿地公园保护缓冲区开设参观、旅游项目的,应当与湿地保护相协调,符合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要求,由湿地公园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方案,经长治市人民政府批准。禁止在湿地公园保护缓冲区开设不利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参观、旅游项目。

第二十四条 在湿地公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损害或者为了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湿地公园可以对园内的部分区域采取封区措施。对被封锁的区域,除科研人员和必需进入的相关管理

人员外,其他任何人员禁止入内。

第二十五条 湿地保护区内禁止人口定居,原有居民由其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限期迁出并妥善安置,并停止一切生产经营活动。

第二十六条 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湿地排放废水和倾倒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造成湿地环境污染的,应当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依法采取治理措施。禁止在公园内使用农用薄膜、农药容器、渔网等不可降解或者难以腐烂的废弃物,因科研教学确需使用的,要及时回收。

第二十七条 因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湿地公园环境污染或者破坏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及时向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发布相关信息,并向公园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第四章 湿地公园的利用

第二十八条 开发利用湿地公园的湿地资源应当遵循 “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并按照湿地保护规划进行,不得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不得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生长环境。

第二十九条 对涉及湿地的各类建设项目,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按要求编制环境影响评价书,进行严格评审、论证。

第三十条 湿地公园内禁止引进外来动物和草本植物。因湿地生态保护需要确需引进外来木本植物的,要严格控制,做好评审,充分

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并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进行试验,进行动态监测,发现其有害的,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危害。

第五章 责任追究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在湿地公园内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一)擅自建设污染环境、破坏资源和景观的生产经营设施或已建成项目的污染物超过排放标准的;

(二)擅自从事围湖造田、开荒取土、开垦占用、挖沟、筑坝等随意改变湿地用途的;

(三)任意排放废弃物或超过排放标准,或机动船舶不符合行驶规定的;

(四)任意使用农药,导致湿地环境污染,损害湿地生物多样性的;

(五)猎捕野生动物、任意进行捕捞和在水面设置障碍物,或破坏湿地植被以及在植被恢复区和栽培区擅自种植的;

(六)私自挖掘、破坏、盗窃、非法买卖重要景物、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等的;

(七)在候鸟主要繁殖、栖息的地区捡拾鸟卵的;

(八)擅自移动或者破坏湿地公园界标及其他设施的;

(九)破坏鱼类等水生生物洄游通道和野生动物的重要繁殖区及其栖息地的;

(十)擅自引入生物新品种的;

(十一)未经批准进入湿地或者在湿地内不服从管理机构管理的;

(十二)违反规定在湿地内割芦苇、割草、采药等造成野生植物物种再生能力的损害,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的;

(十三)非法排放湿地水资源的;

(十四)有其他违法行为的。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湿地公园重大污染或者发生破坏事件,致使公私财产重大损失或者造成人身伤亡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当事人妨碍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给予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市园林、规划、水务、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湿地保护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 篇2

1. 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意义

城市湿地公园, 是指利用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 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 形成集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湿地公园类似于小型保护区, 兼有物种及

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 体现“在保护中利用, 在利用中保护”的一个综合体系, 是建设在湿地及其外围, 以突出生态保护和旅游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公园形式, 是湿地与公园的复合体。湿地公园作为以湿地景观为对象的一种园林形式, 融自然景观与园林绿色空间为一体, 实现了人与自然生态、建筑与自然景观、旅游发展与湿地承载力和谐统一。因此, 湿地公园是解决湿地保护与资源利用问题的良好途径之一。

2. 湿地的保护和利用

我国湿地面积约6594万公顷 (不含江河、池塘等) , 占全球湿地面积的10%, 位居亚洲第一位, 世界第四位。目前已建立国家湿地公园38处, 面积36万公顷。我国湿地的特点, 一是面积大、分布广, 类型比较齐全, 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 区域差异也非常明显。随着我国政府对湿地保护工作的越发重视, 近3年来, 国家共投入近10亿元用于湿地保护, 湿地保护取得了长足发展。截至目前, 全国共建立湿地保护区553处, 保护面积占总湿地面积1/3, 近49%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 国际重要湿地、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多种保护管理形式并存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湿地工程顺利

[14]邸丛颖, 田立新.成品油供应链优化模型研究[J].决策参考,

[15]范体军, 胡清淮.大型供应链设计的基本数学模型与算法研

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4, 12 (6) , 46-51.

[16]潘永刚, 基于多Agent的供应链模型研究[D], 合肥工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007, 5.

[17]王召波, 李华, 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研究[J].物流技术,

实施, 在示范项目的带动下, 湿地保护和恢复的示范模式也在逐步形成, 一批重要湿地的生态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

3. 临海市三江湿地公园

3.1 概况

临海市三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临海灵江上游两岸, 以六公里的江岸线两岸50米~100米为中心保护地带, 因重点特色保护区在永安溪、始丰溪及灵江三江汇聚处, 故名之为三江。三江汇流, 潮汐与淡水的结合, 形成世界上典型的潮汐湿地公园。规划区域南北长约1300米, 东西长约6000米, 包括6公里长、250米宽的灵江江面, 总面积为4.81平方公里。

3.2 总体规划

三江湿地公园作为一个地域单元, 规划目标在于减少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湿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自然生产力, 通过恢复湿地原有的自然能力, 使其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 并使周围用地的土壤状况得到改善, 为植被的恢复创造条件, 从而使城市湿地更加富有生命力。

根据三江湿地的资源特征与临海古城的渊源关系, 同时考虑临海市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三江湿地现状生态结构构成等, 规划三江湿地公园分为六大功能分区即“一江两岸五节点”, 包括沿江湿地保护区 (重点保护区) 、湿地生产区、三江民俗村、湿地游览活动区、湿地中心管理区、湿地展示区。

沿江湿地保护区规划的重点以灵江两岸防护林带为中心, 以水上杉林为依托, 适当布置度假游乐设施, 开展以水文化和湿地生态文化为主的休闲和科普活动。湿地生产区主要是利用溪滩洼地及茭白地、滩岸等建设花卉基地。三江民俗村包括水果采摘基地、蔬菜认养园、三江民俗村落、白马山景区、水田作物区、水上垂钓园等。湿地游览活动区主要分为野营区、乡土乐园、风筝放飞、军体乐园等。湿地中心管理区安排有管理服务中心用房、美食楼、公厕等。湿地展示区划为水生态园、湿地生态园和旱生生态园。

3.3 保护和利用措施

三江湿地不同于黄山、庐山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它有其自身的特点, 主要是城景相邻, 城市的活动影响着湿地公园的保护;根据三江湿地公园的游览活动与周边区域内人类的生产活动密不可分的特点, 确定了以下保护措施:

1) 保护灵江水域水系和水源, 严禁污水、烟尘和有害气体任意排放。

2) 保护三江湿地公园内植被和动植物资源, 严禁在湿地公园内挖沙、砍伐花木、毁坏草坪、植被, 保护三江湿地公园水域内的鱼虾、飞禽、芦荻等水生动植物, 禁止擅自捕钓、捉鸟、采摘、放牧、狩猎等活动。

3) 三江湿地公园的建筑应保持以农居风格为主体, 对已建好的农居采取改良的方针, 使其达到景区需求。在三江湿地公园内不得新建、扩建与湿地保护无关的建筑物。

4) 保护点的建设应符合规划要求, 应与湿地环境相协调, 新建建筑只能点缀, 从属于湿地自然生态环境, 密度宜疏不宜密, 体量宜小不宜大。除风景园林中塔阁等建筑外, 对其余建筑物的高度要有所控制, 造型要与景观相协调, 以坡层顶为宜, 色彩宜淡雅。

在以上的保护措施和要求的基础上, 根据三江湿地公园的环境特点, 在分级保护区的划分中, 不设特级保护区, 划定一级、二级、三级保护区, 在湿地公园范围外, 划出外围保护区, 在共同遵循保护措施的基础和要求上, 按不同的保护要求, 采取分级保护措施。

在对三江湿地的利用方面, 注重自然环境、演进历史、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湿地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生态环境教育等价值重大的几个方面。三江位于古城西南部, 距市区仅十多分钟的路程, 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 是科普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理想基地。灵江的历史文化遗迹, 对进入其中的游人尤其是青年一代而言, 是陶冶人文精神所不可缺少的良好教育资源。将设立湿地研究中心以及湿地公园展览馆, 并且在各功能区内设多种形式的科普点, 如观鸟点、湿地农业生态示范基地、湿地植物生态净化水质模拟演示区、植物科普区、建筑风貌展示、历史碑刻画卷图片陈列等, 以及柿基鱼塘、杉基鱼塘等灵江生态农业模式的复建区。

4. 实施过程中的注意点

1) 统一规划, 产业引导。对已建成的农居, 采取改良的方法使其达到景区建筑审美需求。对村民加强产业方面的引导, 利用溪滩洼地及茭白地、滩岸等建设花卉基地、生产绿色农副产品、建立生态旅游观光示范园, 既可以生产、销售, 也可向游人展示各类现代高科技在农业中应用的成果。

2) 在深入调研、准确定位的基础上, 合理划分功能区, 拟定适合动物栖息、植物生长、旅游者观光游览和居民居住的规划方案。同时应与当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目标一致, 以湿地生态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以经济发展改善湿地自然环境。针对目前景区内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游人需要的现状, 要在规划的基础上尽快完善旅游区内的基础设施[2]。

3) 建立长效机制, 做好抢救性保护, 不断强化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的野外保护监管, 扎实提高对现存物种和自然湿地保护的有效性。积极开展湿地生态修复与濒危野生动植物拯救, 推动以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利用人工繁育资源为主的战略转变, 鼓励合理利用湿地和野生动植物, 通过不断规范经营利用行为, 减轻或消除人类过度利用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的压力。

5. 结语

我国对于湿地公园、湿地旅游的研究刚刚开始, 对旅游资源开发与湿地保护的协调关系研究较少。为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双赢, 实现湿地公园建设与湿地旅游资源保护的和谐发展, 必须建立一种技术与管理、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等多层面的协调机制———根据区域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现状, 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3], 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 降低对自然资源的采掘与破坏程度, 缓解湿地生态环境发展压力, 同时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任海, 彭少麟.恢复生态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2]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 篇3

关键词:园林设计;湿地公园;环保

园林设计在我国算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因为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就开始造园,而直到近几十年,才开始进行现代的融合演变。随着近几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园林设计也达到了一个全盛的繁荣时期,自然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公园都开始遍地开花。这一看似为环保做贡献的建设项目,却往往会因为人为设计和改造等的人工工程过大而不能发挥其预期效果,甚至会产生反作用,破坏生态环境。

1 湿地及湿地公园的概述

湿地的概念很多,在国际上公认的定义为:低水位时水深不超过6m的静止或流动的水域、沼泽地、湿原和泥炭地。既包括人工湿地和天然湿地,也包括长久湿地和季节性湿地。涵盖江、河、涌、潮汐水道、湖泊、沼泽、鱼塘、水库、水稻田、滩涂等多种形式。

温岭某湿地公园位于甬台温经济区“台州金三角”腹地,东有4A级风景名胜区长屿洞天,西邻台甬温高速公路,北距黄岩机场9公里,规划区域总占地面积62.67公顷,其中水体面积25.65公顷。

2 湿地公园设计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该项目的湿地公园设计方案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几乎都是由于人力过度开发,因人工痕迹过于明显造成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湿地建设在城市中难以推进。

在该项目的区位上可以看出,湿地公园周边有大量的住宅和商业建筑,周边交通发达,目前湿地公园与居民区和商业区基本处于分离状态,要想让周边百姓入园走动并亲水,就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改造劳动。湿地的环境不但受到威胁,周边建筑物的动迁工作等的影响也不容小视,会大大影响建设进度。

2.2 城市建设破坏了公园湿地的水网。

温岭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河流、水道与城市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新的城市建设规划中,一些原有的河道都被占用填掉或者被更改,使公园湿地和水体遭到严重破坏,难以逆转。

2.3 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虽然湿地位于历史悠久的绿色小镇,但该镇工贸发达,交通便利,且其主要用地为居住区,而且都是民居建筑,人口密度过大,认为活动频繁,很多的工业和生活用水最后都流入到了湿地。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减少,人工湿地中大量使用农药等化学产品,池塘和河道的养殖利用率过高等,这些都是湿地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和湿地生物多样化受损的主要因素,最终导致湿地环境因负荷过大而遭到破坏。加上居民区外和河道边随处堆积的垃圾,都让城市湿地的美观度下降,优美环境也无从谈起。

2.4 公园设计方案过度开发

湿地公园是可供人们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及湿度生态旅游的湿地区域,但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在方案设计及后续的建设中我们并不主张过度的开发,该方案设计中的公园设计,普遍存在人工造园、为人所用等的人工痕迹明显现象。主要表现在:①污水处理方面,采用“MSBR+人工湿地+自然湿地”的工艺及中水回用系统,主张污水在处理后一部分经自然湿地净化处理。②地形整合方面。由于河岸植物的遮挡致使人们无法亲水,通过人工方式对地形进行整合设置了亲水平台。③在动植物群方面。由于前期的一些保护不得当,一些动植物未能很好的繁衍,尤其是植物群不完善,采用人工方式对其种群进行完善后设置植物观景区。④人为在公园内部的小岛等位置开发增设停车位。⑤为了增进人际交流和增加人流量,设置休闲广场和娱乐设施。这些人工造园的做法,无疑会给本就紧挨居民区的湿地公园的环保工作带来更大的压力,甚至威胁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平衡,让其各项功能尽失。

3 基于生态环保理念下的湿地公园设计规划建议

3.1 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建设利用

湿地公园的建设和开发首先应该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等与湿地有关的法律和政策法规的基础上进行,以生态效益作为主要的方向,进行良性的开发利用。坚持重在保护、最小干预,以生态优先,从整体上强化生态的方针进行合理利用,尽量在不搞破坏性开发的基础上,保护生物多样化,以防因不合理开发而引发污染,导致湿地功能退化。将保护与开发进行良性结合,充分发挥其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统一。湿地公园的建设在温岭已有先例,项目开发前要把握和处理好各项利益的关系,量力而行。

湿地建设主要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过度的开发利用,其实就是对资源的破坏和掠夺。湿地公园的方案设计,应本着“少改造、多保留,少人工、多自然,少建设、多修复”的基本设计建设标准进行。因为在湿地公园的设计规划中,一旦人为开发过度,就會变成人工湿地,而失去了自然生态的价值,让其生态功能和旅游价值随之下降,而且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成本消耗都会增加。尤其在利益分化时代,生态危机在我国有着特殊的表现,使得利益个体化与生态整体化之间的矛盾增加,一些利欲熏心的权力者及建设费用经手者会难以把持自己,在公园过度的人为开发中中饱私囊,极大的增加了项目投资成本,湿地公园建设的质量安全却无法保证。

3.2 挖掘文化内涵,突出水乡特色

该湿地项目位于具有悠久历史的水乡小镇,周边又布集多个旅游景区,而温岭素来有“水乡泽国”之称,这些独具的天然优势,都给打造温岭湿地公园的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开发方案的设计规划中,应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立足大环境生态建设和整个温岭城市的发展,结合该镇及温岭的历史文化,重点突出水乡特色。才能在便民的同时,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的内涵,将该湿地公园与本地的文化相结合,利用天然优势增加湿地公园的内质吸引力。

与此同时,还要注重湿地公园的特点,在突出其自然功能外,还应该具有社会功能,将湿地公园与居民生活空间有效的结合。根据公园内的湿地敏感度进行功能划分,设置游憩活动区等休闲项目,千万不能盲目的为了满足人类的观感和体验需要而大刀阔斧的改造。在对外开放和宣传期间也不能忽视对环保理念。园内动植物群落保护的科普工作,激发游园人群的湿地保护管理知识,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营造整个社会的环保氛围。

3.3 方案设计要有可更改性

设计的过程其实是论证的过程,湿地公园开发方案的设计并非是十全十美的,在设计中在一些环节应该留有余地,不能强加设计人员自己的意愿,而应增强与同行和建设单位等的交流学习,不断完善。并允许在可调的范围内,保证实际开发中的方案可更改性,来保护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免遭破坏。

4 结束语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调节气候、维系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并且发挥着巨大的环境功能和环境效益。一旦设计开发不当,就会造成反面影响。笔者通过对温岭某湿地公园设计中因人工痕迹明显给生态环保带来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力争为其他地区打造集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旅游和环保于一体的天然湿地公园的方案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雷铁梅;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下的介休汾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J];农业与技术;2013(11).

[2] 周荣辉;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策略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2011(6).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篇4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促进国家湿地公园健康发展,规范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国家湿地公园的建立、建设和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二条

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

湿地公园建设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属社会公益事业。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资或者志愿参与湿地公园保护工作。

第三条

国家林业局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建立国家湿地公园,并对其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国家湿地公园的指导和监督。

第四条

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应当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五条

国家湿地公园边界四至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不得重叠或者交叉。

第六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可建立国家湿地公园:

(一)湿地生态系统在全国或者区域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或者区域地位重要,湿地主体功能具有示范性;或者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或者生物物种独特。

(二)自然景观优美和(或者)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

(三)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价值。第七条

申请建立国家湿地公园的,应当提交如下材料:

(一)所在地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同意建立国家湿地公园的文件;跨行政区域的,需提交其同属上级人民政府同意建立国家湿地公园的文件。

(二)拟建国家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及其电子文本。

(三)拟建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机构的证明文件或者承诺建立机构的文件。

(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出具的拟建国家湿地公园土地权属清晰、无争议,以及相关权利人同意纳入湿地公园管理的证明文件。

(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出具的拟建国家湿地公园相关利益主体无争议的证明材料。

(六)反映拟建国家湿地公园现状的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

(七)所在地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出具的申请文件、申报书,以及对总体规划的专家评审意见。

第八条

建立国家湿地公园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向国家林业局提出申请。

国家林业局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对申请材料符合要求的,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并提交考察报告。

申报单位应根据专家实地考察报告组织对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并报国家林业局审查备案。对通过专家实地考察论证和国家林业局初步审核符合条件的,由国家林业局在拟建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地进行公示。

第九条

对完成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的,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国家林业局组织验收。对验收合格的,授予国家湿地公园称号;对验收不合格的,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取消其试点资格。

第十条

国家湿地公园采取下列命名方式: 省(自治区、直辖市)名称 湿地名 国家湿地公园。

第十一条

国家湿地公园应当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进行标桩定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和挪动界标。

第十二条

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负责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工作。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机构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应当经过必要的岗位培训。

第十三条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参照有关规定编制。

国家湿地公园的撤销、范围的变更,须经国家林业局审批。第十四条

国家湿地公园可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实行分区管理。

湿地保育区除开展保护、监测等必需的保护管理活动外,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其他活动。恢复重建区仅能开展培育和恢复湿地的相关活动。宣教展示区可开展以生态展示、科普教育为主的活动。合理利用区可开展不损害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生态旅游等活动。管理服务区可开展管理、接待和服务等活动。

第十五条

国家湿地公园应当设置宣教设施,建立和完善解说系统,宣传湿地功能和价值,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鼓励国家湿地公园定期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

第十六条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建立档案,并根据监测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

第十七条

禁止擅自占用、征用国家湿地公园的土地。确需占用、征用的,用地单位应当征求国家林业局意见后,方可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八条

除国家另有规定外,国家湿地公园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开(围)垦湿地、开矿、采石、取土、修坟以及生产性放牧等。

(二)从事房地产、度假村、高尔夫球场等任何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建设项目和开发活动。

(三)商品性采伐林木。

(四)猎捕鸟类和捡拾鸟卵等行为。

第十九条

国家林业局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开展国家湿地公园的检查评估工作。对不合格的,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取消其“国家湿地公园”称号。

第二十条

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 篇5

一、精心规划,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验收

湿地公园验收工作是2019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管理处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指导下,精心规划湿地公园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各项建设项目的作业设计和建设,各项工程按照建设标准高质量高标准实施。2019年9月8日,嵩县陆浑湖国家湿地公园创建工作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专家组验收,正式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二、积极申报项目,加快完成湿地建设

按照陆浑湖国家湿地公园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创建国家级湿地公园要求,在管理处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部积极申报项目和争取项目资金,高质量高标准建成曲里、董屯、大禹公园、嵩洲公园4个多功能“湿地保护监测站”,曲里、董屯、大禹公园3个气象监测站、实时监测15项气象数据,适时传送,对市民发布。建设湿地公园监测监控网络,环湖设立6个监控点,监控网络实现陆浑湖周围湿地全覆盖。建成曲里野生动物保护救助站,设立暂养室,配备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设施,及时提供各类野生动物救助活动。新建汪城、梁园2个观鸟台,改建滨河公园1个观鸟亭,游客可预约观鸟服务。确权定界,边界清晰。沿湿地公园边界埋设界牌48块、界桩105个,做到边界清晰,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属关系明确,无争议,保证了湿地保护及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三、严格遵守项目建设程序和项目监管

我部严格按照合同制、招投标制和政府采购制度、项目监理制,确保项目的公开、公平和规范。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对项目进行监督和管理,严格按照项目的规划和实施方案进行施工,加强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领导和检查,及时解决工程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施工单位每天通报施工进度,保证了工程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四、2020年工作重点

为进一步提升嵩县陆浑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水平,2020年,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逐步完善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建设,湿地恢复建设和湿地科研监测建设。

2、做好后续项目储备工作,做好湿地保护和恢复、湿地补助等项目储备,及时进行申报,争取湿地保护资金。

3、计划恢复陆浑湖湿地公园城区段伊河一桥至跨湖大桥之间的湿地景观1500亩,目前项目正在编制规划,申请项目。

4、继续严格按照项目建设程序,加强项目实施工程中的监管力度,保证高质量实施申报到的工程项目。

甘肃省黄河湿地的保护与管理 篇6

通过分析甘肃省境内黄河湿地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原因,并从多角度提出了有效保护和管理的方法.

作 者:窦立宝 霍文冕 王向琴 张军科  作者单位:窦立宝(甘肃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00)

霍文冕,王向琴,张军科(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刊 名:甘肃农业 英文刊名:GANSU NONGYE 年,卷(期): “”(12) 分类号:X3 关键词:甘肃   黄河湿地   保护与管理  

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 篇7

湿地位于陆生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区域, 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1]。湿地除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外, 还有控制污染、调节气候、蓄洪防灾、提供动植物栖息地﹑维护生态平衡等功能, 同时因其强大的生态净化能力, 被誉为“地球之肾”[2], 因此, 湿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加剧, 湿地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 湿地资源萎缩, 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导致湿地面积减小和湿地功能退化等问题[3]。呼兰河口湿地公园的建立有效的保护了湿地资源和生物性, 充分发挥了湿地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旅游休闲功能和教育科研文化功能, 促进了呼兰区的发展。但是由于不合理的开垦和开发等对湿地不利因素的出现造成了呼兰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土地资源和水资源遭到污染和破坏, 为了湿地公园更好的发展, 提出相应的对策。

2 哈尔滨呼兰河口国家湿地公园

2.1 区位概况

目前, 哈尔滨市主要湿地公园共有5处, 包括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金河湾湿地植物园、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白鱼泡湿地公园和呼兰河口湿地公园[4]。呼兰河口湿地公园作为五大湿地公园之一为沿江生态环境的保护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呼兰河口湿地公园位于哈尔滨市呼兰区南部, 东经126°38′29″~127°14′22″, 北纬45°5′4″~45°51′48″, 属于纯自然的河川湿地, 由呼兰河与松花江交汇而形成, 沿松花江北岸呈带状延伸, 东西长约64km, 南北宽约21km, 周长约180km, 总面积约为1.9×104hm2, 是迄今我国面积最大的城市湿地。呼兰河口湿地公园生物类型多样且土地资源丰富。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丹顶鹤、东方白鹳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天鹅、白枕鹤、鸳鸯等。还有狼﹑针尾鸭﹑花脸鸭﹑白眉鸭﹑黄鼬等列入CITES附录的物种, 以及白琵鹭等48种濒危物种[5]。由于呼兰河口湿地公园地处松嫩平原中部, 受第三纪末期构造运动抬升的影响, 遭到强烈侵蚀, 因此形成松花江冲积平原地貌。土壤主要为草甸土、沼泽土、黑土等, 有机质含量高, 土壤肥沃。年平均气温3.3℃, 年平均降水量500mm, 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湿地以大顶子山水利枢纽工程为主体、地表多为森林及大面积的河流湿地, 蓄水能力极强。同时, 哈尔滨呼兰河口国家湿地公园建立了“百里生态长廊”景观大道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点一线、水陆空湿地观光”等旅游项目的推出带动了呼兰区的经济发展。

2.2 建设意义

呼兰河口湿地公园的建设, 不仅保存了本区的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而且随着湿地大面积的恢复, 生态系统更加完整, 为珍稀鸟类提供最佳的栖息生态环境, 对周边农业区域的局部气候也会产生调节作用, 与周边湿地形成一个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 净化地表径流和空气, 对哈尔滨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松花江流域环境保护和恢复均具有重要作用。同时, 哈尔滨呼兰河口湿地公园是松花江中游干流重要生态系统, 具有保护松花江水质及堤岸安全的功能。呼兰河口湿地公园是哈尔滨市“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面积最大的天然城市湿地和哈尔滨市重点打造的近郊城市湿地旅游目的地。

3 湿地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土地资源的破坏

土地资源的破坏是呼兰河口湿地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包括城市的扩建及工农业生产的需要都导致了湿地面积的大幅萎缩, 湿地功能日益下降。特别是20 世纪90 年代, 湿地被开垦的面积达80%以上, 湿地水位下降, 部分沼泽植被向草甸演替[6], 严重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松花江上游森林的过度砍伐也是造成湿地面积减小的原因, 导致湿地生态功能下降。这些盲目开垦等不合理行为出现使呼兰河口湿地土地资源遭到破坏, 生态系统稳定性大幅降低。

3.2 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是呼兰河口湿地面临的又一问题,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到湿地, 使湿地大面积污染, 水质下降。另外, 湿地周边农业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水中氧气含量减少, 藻类大量繁殖, 鱼类因缺氧死亡。水体污染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生物多样性的锐减, 由于水质的下降, 动物和植物无法在湿地继续生存繁衍, 种群的数量减少甚至是灭绝, 最后造成物种多样性减少, 生物遗传性丧失。

4 合理保护哈尔滨呼兰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的对策

(1) 湿地公园不应该或尽量避免开发、开垦, 放牧和捕捞。不合理的开发和开垦会造成湿地面积减小, 盲目的开垦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对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放牧和捕捞会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 破坏呼兰河口湿地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禁止取用或者截断湿地水源和排放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取用或者截断湿地水源会使湿地水资源减少, 湿地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 地下水难以补充, 水质下降, 对松花江水资源的保护不利。工农业生产产生的废水和人们生活产生的污水向呼兰河口湿地的排放会使湿地水质污染, 造成鱼类和鸟类的死亡, 物种多样性减少。

(3) 禁止挖砂、取土、开矿;挖砂造成松花江沿岸滩涂地大面积垮塌, 取土、开矿直接造成湿地面积减小, 对湿地环境造呈破坏。

(4) 禁止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鱼类洄游通道, 采挖野生植物或者猎捕野生动物。以上行为都会造成动植物种群数量的减少, 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 禁止引进外来物种;对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如果突然引进外来物种, 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可能造成某些物种的灭绝, 因此, 一定禁止引进外来物种。

(6) 其他破坏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活动。

5 结语

应根据呼兰河口湿地公园的现状因地制宜的加强和完善地方法律法规来保护湿地公园, 使湿地公园生态系统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呼兰河口湿地公园的建成给地区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护湿地公园不仅是政府方面的责任, 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保护它,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使哈尔滨呼兰河口国家湿地公园充分发挥生态功能, 经济功能和科研教育文化功能等。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2]鲁奇.中国湿地消失的因素及保护对策[J].环境保护, 2011 (10) :21~23.

[3]扬旭, 李文哲, 王继富, 王保健.哈尔滨城市化进程中对城市湿地的影响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1 (5) :91~94.

[4]谢冰涵, 苑泽宁.哈尔滨市主要湿地公园及可持续发展策略[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5 (5) :96~101.

[5]佚名.呼兰河口将成湿地生物物种库和基因库[EB/OL].http://www.china.com.cn/environment/2008/05/08/content.

湿地公园的保护和管理 篇8

《湿地保护管理规定》的决定

国家林业局决定对《湿地保护管理规定》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一条修改为:“为了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履行《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以下简称“国际湿地公约”),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二、将第二条中“野生植物的原生地”修改为“野生植物原生地”。

三、将第三条中“保护优先、科学恢复”修改为“全面保护、科学修复”。

四、将第五条第一款中的“爱鸟周”修改为“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

五、将第六条中“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鼓励、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

六、将第十一条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可以采取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方式保护湿地,健全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加强湿地保护。”

七、将第十二条修改为:“湿地按照其生态区位、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程度,分为国家重要湿地、地方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

八、将第十三条修改为:“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重要湿地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明确相关管理规则和程序,发布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九、将第十四条修改为:“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在同级人民政府指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地方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发布地方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名录。”

十、将第十九条第一款、第二款中的“设立”修改为“建立”。

十一、将第二十一条修改为:“国家湿地公园实行晋升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申请晋升为国家湿地公园:

(一)湿地生态系统在全国或者区域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或者湿地区域生态地位重要,或者湿地主体生态功能具有典型示范性,或者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或者集中分布有珍贵、濒危的野生生物物种;

(二)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文化价值;

(三)成为省级湿地公园两年以上(含两年); “

(四)保护管理机构和制度健全; “

(五)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实施良好; “

(六)土地权属清晰,相关权利主体同意作为国家湿地公园;

(七)湿地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传教育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二、删去第二十二条。

十三、将第二十三条改为第二十二条,修改为:“申请晋升为国家湿地公园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向国家林业局提出申请。

“国家林业局在收到申请后,组织论证审核,对符合条件的,晋升为国家湿地公园。”

十四、将第二十四条改为第二十三条,将第一款修改为:“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对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

将第二款中的“因管理不善”修改为“因自然因素或者管理不善”。

十五、将第二十五条改为第二十四条,将“建立”修改为“设立”。

十六、删去第二十六条。

十七、将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改为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修改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十八、将第三十一条改为第二十九条,修改为:“除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的以外,在湿地内禁止从事下列活动:

(一)开(围)垦、填埋或者排干湿地; “

(二)永久性截断湿地水源; “

(三)挖沙、采矿;

(四)倾倒有毒有害物质、废弃物、垃圾; “

(五)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迁徙通道、鱼类洄游通道,滥采滥捕野生动植物;

(六)引进外来物种;

(七)擅自放牧、捕捞、取土、取水、排污、放生; “

(八)其他破坏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活动。”

十九、将第三十二条改为第三十条,将第一款修改为:“建设项目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湿地,经批准确需征收、占用湿地并转为其他用途的,用地单位应当按照“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的原则,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将第二款中的“进行生态修复”修改为“限期进行生态修复”。

二十、增加一条,作为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开展湿地防火工作,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

二十一、删去第三十六条。另外,条文顺序作相应的调整。本决定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湿地保护管理规定》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改,重新公布。

湿地保护管理规定

(2013年3月28日国家林业局令第32号公布 2017年12月5日国家林业局令第48号修改)

第一条 为了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履行《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以下简称“国际湿地公约”),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湿地,是指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和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包括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滨海湿地等自然湿地,以及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或者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原生地等人工湿地。

第三条 国家对湿地实行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

第四条 国家林业局负责全国湿地保护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并组织、协调有关国际湿地公约的履约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有关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结合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爱鸟周和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湿地保护意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湿地保护管理的科学研究,应用推广研究成果,提高湿地保护管理水平。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以志愿服务、捐赠等形式参与湿地保护。

第七条 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编制全国和区域性湿地保护规划,报国务院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批准。

第八条 湿地保护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湿地资源分布情况、类型及特点、水资源、野生生物资源状况;

(二)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

(三)湿地生态保护重点建设项目与建设布局;

(四)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

(五)保障措施。

第九条 经批准的湿地保护规划必须严格执行;未经原批准机关批准,不得调整或者修改。

第十条 国家林业局定期组织开展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监测和评估,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相关情况。

湿地资源调查、监测、评估等技术规程,由国家林业局在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有关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应当组织开展本行政区域内的湿地资源调查、监测和评估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相关情况。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可以采取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方式保护湿地,健全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加强湿地保护。

第十二条 湿地按照其生态区位、生态系统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程度,分为国家重要湿地、地方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

第十三条 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重要湿地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明确相关管理规则和程序,发布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第十四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在同级人民政府指导下,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地方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发布地方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名录。

第十五条 符合国际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标准的,可以申请指定为国际重要湿地。

申请指定国际重要湿地的,由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湿地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向国家林业局提出。国家林业局应当组织论证、审核,对符合国际重要湿地条件的,在征得湿地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同意后,报国际湿地公约秘书处核准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第十六条 国家林业局对国际重要湿地的保护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定期对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状况开展检查和评估,并向社会公布结果。

国际重要湿地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管理状况进行检查,指导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管理机构维持国际重要湿地的生态特征。

第十七条 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建立湿地生态预警机制,制定实施管理计划,开展动态监测,建立数据档案。

第十八条 因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造成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退化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指导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制定实施补救方案,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国家林业局报告。

因工程建设等造成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特征退化甚至消失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督促、指导项目建设单位限期恢复,并向同级人民政府和国家林业局报告;对逾期不予恢复或者确实无法恢复的,由国家林业局会商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后,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九条 具备自然保护区建立条件的湿地,应当依法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按照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开展湿地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目的,并可供开展生态旅游等活动的湿地,可以设立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分为国家湿地公园和地方湿地公园。

第二十一条 国家湿地公园实行晋升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申请晋升为国家湿地公园:

(一)湿地生态系统在全国或者区域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或者湿地区域生态地位重要,或者湿地主体生态功能具有典型示范性,或者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或者集中分布有珍贵、濒危的野生生物物种;

(二)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文化价值;

(三)成为省级湿地公园两年以上(含两年);

(四)保护管理机构和制度健全;

(五)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实施良好;

(六)土地权属清晰,相关权利主体同意作为国家湿地公园;

(七)湿地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传教育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第二十二条 申请晋升为国家湿地公园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向国家林业局提出申请。国家林业局在收到申请后,组织论证审核,对符合条件的,晋升为国家湿地公园。

第二十三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对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

因自然因素或者管理不善导致国家湿地公园条件丧失的,或者对存在问题拒不整改或者整改不符合要求的,国家林业局应当撤销国家湿地公园的命名,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四条 地方湿地公园的设立和管理,按照地方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五条 因保护湿地给湿地所有者或者经营者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补偿。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有关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应当组织开展退化湿地修复工作,恢复湿地功能或者扩大湿地面积。

第二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及有关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应当开展湿地动态监测,并在湿地资源调查和监测的基础上,建立和更新湿地资源档案。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对开展生态旅游等利用湿地资源的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二十九条 除法律法规有特别规定的以外,在湿地内禁止从事下列活动:

(一)开(围)垦、填埋或者排干湿地;

(二)永久性截断湿地水源;

(三)挖沙、采矿;

(四)倾倒有毒有害物质、废弃物、垃圾;

(五)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和迁徙通道、鱼类洄游通道,滥采滥捕野生动植物;

(六)引进外来物种;

(七)擅自放牧、捕捞、取土、取水、排污、放生;

(八)其他破坏湿地及其生态功能的活动。

第三十条 建设项目应当不占或者少占湿地,经批准确需征收、占用湿地并转为其他用途的,用地单位应当按照“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的原则,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临时占用湿地的,期限不得超过2年;临时占用期限届满,占用单位应当对所占湿地限期进行生态修复。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的组织下建立湿地生态补水协调机制,保障湿地生态用水需求。

第三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开展湿地防火工作,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

第三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协调、组织、开展湿地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承担湿地有害生物防治的具体工作。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开展湿地保护执法活动,对破坏湿地的违法行为依法予以处理。

上一篇:校长治校育人能力计划下一篇:abcc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