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精选8篇)

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篇1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重点记忆】

1、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哪些内容?或概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954年宪法的性质及历史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及意义是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前言: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___,并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以_______为原则的_______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_______和_______制度,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_______制度等。这些制度构成了新中国__________的基本框架。

1、________政权被推翻

2、中国共产党团结______和______民主人士,加紧 进行新中国成立的各项筹备工作。

1、背景3、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 一____召开。新政协的主要任务是讨论_____的有关事宜。、2、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___开 国

3、新政权的特点:新政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__________大典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4、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__________,标志着______的 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新时代。新中国的成立,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相结合的胜利。二1、目的 :为了保障在政治上从______向______顺利过渡、2、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______和______的 颁原则,规定了人民的______,制定了______的方针政策,新 中布年并将_____________写入宪法中。宪 国法

3、作用: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______的宪法,为社会主义____的 政建设奠定了基础。治(1)、确立:______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 建 三以国家______的形式确立了______________制度。设、(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体、A性质:是我国最高_______________机关; 现人我民 B职权:有立法权、对政府两院的监督权、人事选举任命权以及重大事国代 项的决定权等。民表主大 C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时间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大会选举特会 _________为国家主席,_______为副主席;_____________为全国人色制的度 大常委会委员长,______________为国务院总理。大会还通过了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部法律。大政(3)、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治(、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的_____的基4)制度础,规范了__________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______属于______。

541(1)、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______、共同反对___、合中___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础。作国(2)、正式确立:1954年宪法。和共、指导思想:1956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提出“________政产(3)

三治党____”的八字方针,作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协、主要形式及基本组织:______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体商导(4)

现制的合作的主要形式,______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我度多、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国党(5)

民主人士的______热情,开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 新新局面。特中1)、基本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是基于国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色 国的其基本内容是在____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_____一律平等 的三政和_____大团结,在一些______聚居的地方实行_____大 治政_,设立自治机构,行使______、建治民设A、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规定,在制 族度____________聚居区域(2)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自B、__________________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 治制度(3)、实施情况:在1955年及以后的10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后成立民族自治区,加上此前成立的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

_____大省级自治区,此外,还建立了100余个________________。

(4)、目的:少数民族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加强了___________,促进了

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1、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及历史意义分别是什么?

2、1954年宪法的目的、内容、性质及作用分别是什么?

3、概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2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地位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主要形式、基本组织和历史意义分别是什么?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目的及历史意义是什么?

【拓展提升】

1.20 世纪中叶,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结论相符的是()A.抗战胜利洗雪百年国耻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抗美援朝取得胜利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基本制度是()

A.民族区域自治B.民族平等C .民族团结 D.民族互助

3、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是()

A、多党合作B、政治协商C、人民代表大会D、政治协商会议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自治区域的作用,不包括()

A.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行使自治权B.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C.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D.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

5、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里的里程碑表现在()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C、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D、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6、列宁说: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我国建国初期符合这一观点的举措是()

A、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B、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C、开展三反、五反运动D、超额完成一五计划

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代行其职权的是()

A、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B、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C、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8、邓小平说:“西方的民主就是三权分立,多党竞选,等等。我们并不反对西方国家这样搞,但是我们中国大陆不搞多党竞选,不搞三权分立、两院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奠定英美两国政治体制的法律文件是什么?两国各自形成了怎样的政治体制?(4分)

(2)新中国成立后初期,人民政府建立了哪些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哪项制度奠定了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础?(4分)

(3)(4分)美国宪法第14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或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

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这进一步肯定了什么原则?这对我国目前的政治形势有什么借鉴?

【拓展提升】答案:1——7BABCDBD8、(1)1689年《权利法案》;1787年宪法(时间有误和错别字均不得分)

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总统共和制(4分)

(2)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分)

(3)联邦法律至上的原则。(2分)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反对台湾独立;中国制定了《反分裂国家法》。(2分)

【课中思考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如何?

提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人民意志和利益的表达机关,是全国最高权力机关,也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直接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阅读与思考】:

提示:这两段话体现了毛泽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来自群众,一切为了群众”的群众路线。一方面,毛泽东非常重视群众的意见和智慧,将群众比喻成“诸葛亮”,将群众的意见和经验比喻成工厂的原料,认为只有深入群众,充分调查和收集群众的意见和经验,才能形成好的路线、方法、政策和办法,这就是在充分发扬民主。另一方面,毛泽东把领导机关汇总综合分析群众的意见和经验从而作出决策比喻成工厂的加工生产过程,只有经过加工才能制造出产品,也充分说明了集中的重要性。而集中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集中仍是为了发扬民主。这九体现了民主集中的辩证统一。

【解析与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思考一下,为什么只有在民主制度下,人民才能普遍享有这些权利?

提示: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国家的主权属于专制君主,人民只是君主的臣民,臣民不能违背君主的意志,法律只是君主意志的体现。在民主制度下,国家的主权属于全体人民,法律体现人民的意志,赋予公民各种民主权利。

【自我测评】:

1、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提示:立法权、对政府两院的监督权、人事选举任命权以及重大事项的决定权。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提示: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见课本)

4、概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篇2

【考情分析】

近两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试题对本单元的考查共7个选择题, 另有4个非选择题涉及到本单元知识。这些试题的考查特征主要是:

1.考点相对集中。主要考查政治协商制度 (3题) 、祖国统一 (2题) 、人大制度 (1题) 、基层民主制度 (1题) 。主要集中在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制度上, 如2013年北京卷考查了中央人民政府与政协会议的关系、2013年江苏卷考查1949年政协会议的使命、2013年上海卷考查共同纲领对国家性质的表述等。非选择题往往只是在答案中涉及到本单元知识, 而且是与同时代的经济、思想、文化等相关内容结合在一起。相对而言, 本单元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新时期法制建设成就等内容均没有命题, 属于高考的“冷点”。

2.知识点的时间分布相对固定。7个选择题中, 考查过渡时期的有4题, 考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有3题, 其中过渡时期的有更多的集中于1949年前后, 非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大多集中于新时期。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革时期几乎没有涉及到。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不多, 没有突破, 祖国统一方面更是空白。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时期党在指导思想上犯了错误, 以致于民主政治建设出现了挫折。

3.提供新材料, 创设新情境, 以选择题为主要题型。试题呈现的新情境材料丰富多彩、新颖别致、来源广泛。材料来源包括中央文件、新闻报道、统计数据等。材料形式除以文字材料为主, 也有命题者自己绘制的图示材料。

4.科内综合的倾向越来越强。高考中的主观题一般都是大跨度、宽视野、高概括的综合题型, 打破了国界、代界、模块界, 围绕一个中心展开, 跨越不同时段、不同地域, 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本单元的4个非选择题均属于这一类型。但近年来选择题也呈现出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的特征。这一特征在近两年本单元试题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如2013年涉及政协会议的3个选择题的选项均涉及到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内容。

【金题点睛】

1. (2013·北京文综·20) 图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1) 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2) 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3)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4) 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 (1) (2) B. (2) (4)

C. (1) (3) D. (3) (4)

答案:A

解题技巧:解答本题关键是要从题干结构图中注意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中央人民政府与政治协商会议的关系。图示显示政协会议处于最高领导地位, 中央人民政府接受政协领导。二是一些机构的名称如“政务院”、“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等, 这说明该时期应该是在建国初期, 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革命色彩。在建国初期, 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责的时期, 故 (1) (2) 正确。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而领导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6年, 排除 (3) (4) 。

变式练习下图呈现的是20世纪的七十年中关于中国政治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献。它们

(1) 都借鉴、吸收了欧美民主的精华 (2) 表明了民主建设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3) 都是民主与专制斗争的结果 (4) 说明了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A. (1) (2) (3) B. (1) (3) (4)

C. (1) (2) (4) D. (2) (3) (4)

答案:C

解析: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宪法文献不是民主与专制斗争的结果, 而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自我完善。排除含 (3) 的选项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2. (2012·天津高考·6) “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 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 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答案:D

解题技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信息, 并将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本题的关键信息是“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 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这一事件为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国力的强大。故答案选D。

变式练习1961年6月, 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 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 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 最恰当的是

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一国两制”

B.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和平统一台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既定方针

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答案:B

解析:20世纪80年代初, 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据此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 排除;D项说法错误, 排除。材料只是表达了毛泽东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答案为B。

【重点突破】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

(1) 一大“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

(2) 两大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3) 三个宪法性文件: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 四大政治制度:1949年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98年的基层民主制度 (村民自治制度) 。

二、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历的曲折历程

1.初步奠基 (1949-1954年)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 也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2.基本形成 (1954-1956年)

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标志着新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这一时期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大的职权结束。1956年,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的方针, 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进入新阶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1954年宪法里有明确的规定, 成为我国基本的政治制度。

3.严重破坏 (1956-1976年)

这一时期, 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 特别是1966-1976年, 民主党派人士遭迫害, 司法部门瘫痪,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破坏, 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4.发展完善 (1976年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共中央拨乱反正, 平反冤假错案,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颁布各种法律法规, 加强基层民主选举等, 使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三、理解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和民主特色

1.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具体鲜明的中国特色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 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 符合我国国情, 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 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 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是这一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效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基本特点是, 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 行使自治权, 它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2.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立过程具有鲜明的特色

(1) 指导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全局的战略思想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 珍重自己的实践成果, 同时借鉴其他国家政治文明的有益经验和成果, 但绝不能照搬别国政治制度的模式。

(2) 引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核心力量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的, 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独自担负起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职责和角色, 是经过长达几十年的革命斗争才取得的, 也是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3) 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方式、步骤具有鲜明的特色。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文化落后, 新中国成立时马上实行全国普选的时机和条件均不成熟。因此, 扩大基层民主, 是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基础。有了这样牢固的基础, 再一步步地从地方各级逐渐发展, 达到覆盖全国的范围。

四、“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重大转变;20世纪80年代初, 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提供法律保证, “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2.“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特点

(1) “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 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3) 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 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 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 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 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 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 具有稳定性。

3.成功实践及现实意义

中国对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正式恢复行使主权。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为解决台湾问题昭示了光明的前景;也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

4.深度剖析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的原因

(1) 前提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 综合国力增强, 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2) 关键因素:邓小平“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3)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提供了法律依据。 (4) 群众基础:香港、澳门同胞心向祖国, 渴望回归。

5.影响解决台湾问题的因素

(1) 有利因素: (1) 经过改革开放, 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 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保证。 (2) 结束台湾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 实现统一, 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3) 两岸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相同, 两岸同胞血浓于水。近年来两岸的经济贸易迅速发展, 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 (4) “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以及在香港、澳门问题上的成功实践。 (5) 香港、澳门问题的顺利解决, 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和借鉴。 (6) 《开罗宣言》等一系列国际法均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2) 不利因素: (1) “台独”势力的阻挠。 (2) 国际反华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 插手中国内政。

五、辨析几组概念

(1) 《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的比较:

(2) 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比较:

(3) 中国的多党合作制与西方的多党制的比较:

(4) 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比较:

(5) 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和经济特区的比较:

(6) 台湾问题与东西德国、南北朝鲜问题的比较:

(7) 弄清“民族区域自治”与“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 是包括民族区域地区所有少数民族的自治, 并非单指哪一特定少数民族的自治。

(8) 弄清“文化大革命”与“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应彻底否定, 因为它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外交、科技方面取得的成就不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 恰恰是广大干部、群众自自觉抵制“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结果。因而不可将“文化大革命”与“文化大革命时期”混为一谈。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50分, 每题2分)

1. (原创) 新中国的成立, 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下列属于“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制

C.少数民族自治制度

D.责任内阁制度

2. (原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 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 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下面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是农村经济与政治发展的结果

B.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体现

C.实现了同票同权

D.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3. (原创) 有学者指出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是中国民主政治史上一个伟大创举。这主要是指人民政协

A.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始终行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

C.以各党派平等合作为和平建国的途径

D.是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4. (原创) 《中国人权发展50年》 (2000年) 白皮书:中国人民在50年中实现了人权发展的伟大的历史性飞跃。……中国人民主宰了自己的命运, 过上了丰衣足食、文明健康的美好生活, 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民主自由。下列关于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正确的是

A.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体现了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B.“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使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C.1954年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新民主主义两大原则

D.“文革”期间, 两会停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出现根本性逆转

5. (原创) 下图为1953年版人民币1角、2角和5角正反两面图案, 该图案的设计不能体现

A.民族平等原则

B.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C.民族团结原则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创立

6. (原创) 周恩来说:“中国如果实行联邦制, 就会在各民族间增加界墙, 增加民族纠纷。因为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同汉族长期共同聚居在一个地区, 有些地区, 如内蒙古、广西、云南, 汉族都占很大比例, 若实行严格的单一民族的联邦制, 很多人要搬家。这对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都很不利, 所以我们不采取这种办法, 而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对此材料的理解, 正确的是

A.联邦制都是不利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

B.民族聚居区都是要实行民族自治的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历史决定的

D.周恩来讲话是要实行区域自治政策

7. (原创) 1949年以来, 虽然国家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标, 但是中国的民主建设一直充满坎坷。“坎坷”表现在

8. (原创) 1977年10月7日, 《人民日报》发表《把“四人帮”颠倒了的干部路线是非纠正过来》一文, 强调要敢于冲破阻力, 推翻“四人帮”一伙对干部审查中的不实之词和所作的错误结论。该文发表的直接目的是

A.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B.为平反冤假错案作舆论准备

C.为健全民主法治建设大力疾呼

D.为改革开放造势

9. (原创) 邓小平在《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中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 必须加强法制,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 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加强法制建设是其核心内容

B.针对“文革”践踏民主法制的活动

C.强调了法制与时俱进的思想

D.指导了新时期的法制建设

10. (原创) 某次会议召开后, 全国各大报纸的报道中都有这样一段:“根据总监票人报告, 有效票3040张, 其中同意票3037张, 反对票没有, 弃权票3张。现在宣布, 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由本次会议通过。”据此可以了解到

A.我国实行政治协商制度

B.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

C.中国民主政治得到进一步发展

D.该会议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11. (改编) “自由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对村民更负责任, 他们的土地管理的决策反映了对公平的再分配的大众偏好。……选举往往导致村民委员会主任把投票人的利益放在乡镇机关和党支部之上。”材料反映了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A.有利于农村重新公正分配土地所有权

B.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C.不利于农村基层管理

D.得到进一步普及

12. (原创) 据华商报报道, 贵州省锦屏县平秋镇圭叶村, 因一枚由本村村民发明刻制的“公章”而闻名全国。他们将刻有“平秋镇圭叶村民主理财小组审核”字样的印章分为五瓣, 分别由四名村民代表和一名党支部委员保管, 村里的开销须经他们中三人同意后, 才可将其合并起来盖章, 盖了章的发票才能入帐报销。对些现象理解不正确的是

A.“五合章”现象是村民自治的一种形式

B.“五合章”现象体现了分权制衡理念

C.“五合章”现象反映了村民参与管理的愿望

D.“五合章”现象违背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13. (原创) 自1978年起人大、政协每五年一届, 从未间断。全国人大于1982年全面修改了宪法, 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据此可知, 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趋势是

A.民主机构有规律地运转

B.宪法进一步完善

C.法律法规更加健全

D.民主政治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系统化

14. (原创) 有学者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 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由此不能得出

A.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B.民主政治建设要尊重历史传统

C.民主政治建设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D.中国不能借鉴西方民主制度

15. (改编)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坚持民主集中制丝毫不排斥广泛的地方自治, 只要‘公社’和省自愿坚持国家的统一”。这可能为我国下列哪一制度的理论提供参考和可借鉴之处

A.“一国两制”构想

B.行省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16. (原创) 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

A.首先提出于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中

B.最先发表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

C.最初是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

D.最先发表于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7. (改编) 回归后, “香港是内地最大的转口基地与第三大贸易伙伴, 以及第二大出口市场;而内地已是香港最大的港产品贸易出口、进口及转口对象。此外, 香港也是内地的最大投资者。”能使香港顺利回归的条件不包括

A.“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

B.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C.海峡两岸人民往来频繁

D.邓小平的外交才能

18. (原创) 新中国成立以来, 根据国情的需要, 分别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点是

A.有较大的行政自主权

B.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C.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D.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19. (原创) 纪念澳门回归十周年连体钞珍藏套装包括10元、20元两种面值。钱币的主景图案选自澳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景点, 10元正面是妈祖阁, 20元正面是大三巴牌坊, 背面选用澳门中银大厦作为主景, 衬景是澳门的四座大桥。这种设计的寓意是

(1) 澳门钱币在中西交流中占据桥梁作用 (2) 澳门被外族占领的屈辱历史 (3) 古典与现代的结合预祝澳门的未来更美好 (4) 中国文化元素预示着中国的主权

A. (1) (2) (3) B. (1) (2) (4)

C. (1) (3) (4) D. (2) (3) (4)

20. (原创) 1999年澳门回归前的一项调查显示, 有76.6%受访居民对“一国两制”有信心。10年后, 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公布的大型民意调查报告显示, 81.84%的澳门居民对“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施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对中央港澳政策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的合计高达97.36%;对中央政府的信心平均分值为7.48分 (10分最高) , 其中, 一半以上居民给出的分数为8分以上。这说明

A.只有实现祖国统一, 澳门人才会认同中华民族

B.坚持“一国两制”, 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解决澳门问题的最佳方式

C.澳门人希望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D.“一国两制”在澳门的实施增强了澳门人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意识

21. (原创) 下面是金门海域两岸的两幅图片, “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是1980年6月蒋经国先生产生提出。下面有关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岸在祖国统一问题仍存在原则分歧

B.当时两岸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协议

C.海峡两岸都主张统一中国

D.“一国两制”不符合于台湾

22. (原创) 下列两图的变化反映了我国

A.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台湾问题

B.改革开放政策取得重大成果

C.运用“一国两制”构想推进祖国统一

D.顺应工作重心的转移而调整对台政策

23. (原创) 由中国太平洋学会召集举办, 《浮生六记 (卷五) 册封琉球国记略<海国记>》原件专家认证会2010年9月11日召开。经海峡两岸学者研讨, 认为《海国记》一文为古典名著《浮生六记》缺失之佚文。图文中内容明确表示古钓鱼岛归属中国, 为中国确认钓鱼岛主权又添铁证。这一认证的影响不包括

A.有利于海峡两岸“一个中国”共识的形成

B.有利于祖国和平大业的实现

C.影响着中日关系的发展

D.有利于促进学术和艺术的发展

24. (原创) “1980年以前, 台湾最重要的市场是美国, 但到了90年代, 我们认识到, 台湾经济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大陆。”由此可得出

A.两岸有着相同的文化根基和血浓于水的亲情

B.两岸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C.“一国两制”得到两岸官方的认可

D.台湾与美国的经济联系不复存在

25. (改编) 在2012年6月第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 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说:“过去金门、厦门炮火隆隆, 充满硝烟。而今根据我们保守的估计, 金门每4个家庭, 就有1户在厦门购地置产, 每10个金门的居民, 就有1个拥有人民币账户。”这表明

A.台湾当局放弃对两岸经济交流的限制

B.海峡两岸民间交流进一步加强

C.两岸同胞普遍认同“一国两制”构想

D.台商投资促进厦门房地产繁荣

二、非选择题 (50分)

26. (原创) (17分) 法制的发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 而是“民治”, 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是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 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 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材料二第三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 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

材料三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 新中国第一个律师立法的颁布施行, 标志着律师制度的正式确立;199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 被称为“我国律师制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材料四1978年至1992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重要法律230多个, 其中主要包括《宪法》 (82年修订) 、《刑法》、《民法通则》、《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套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特别是“八二宪法”的制定和颁布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法治发展奠定了基本的制度和法律框架。

———《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启示》

(1) 材料一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怎样实现的? (4分)

(2)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1787年美国宪法相比在民权方面的进步性。 (4分)

(3) 结合史实说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律师制度确立和完善的必要性。 (4分)

(4) 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 说明改革开放后立法高峰的特点及其原因。 (5分)

27. (原创) (19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 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颁布的“人大选举法”规定人大代表经选举产生, 选举方式为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在代表名额上, 直辖市和工业大城市每10万人选代表1人, 一般省份每80万人选1人。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的精神, 人大代表实行等额选举。“文革”期间, 全国人大停止会议8年之久。1975年初, 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 代表通过协商方式产生。1979年, “选举法”修订, 取消了举手选举, 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正式规定了差额选举的原则;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 这一比例在2010年春修改为1∶1。

———张永桃《当代中国政治史》

材料二近110年时间里, ……中华民族危难深重, 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 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 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 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 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 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 民主形式日益丰富, 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 不断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三1945年, 在延安窑洞里, 毛泽东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有过一次颜有历史意义的谈话。黄炎培说:中国历史有一个从兴旺到灭亡的周期律, “其兴也勃焉, 其亡也忽焉”。“在历史上, 周期律是跳不出的, 希望中共能找出一条新路, 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欣然答道:“我们已经找到一条新路, 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 这条新路, 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 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 才不会人亡政息。”这就是著名的“窑洞对话”。2012年12月25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走访各民主党派时, 称“窑洞对话”对中国共产党仍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

———摘自凤凰博报

(1) 根据材料一, 概括人大代表选举法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人民当家作主有何作用?纵观人大代表产生方式的演变, 中国民主进程呈现出怎样的轨迹? (6分)

(2) 建国后新中国为避免雅典式的直接民主推行了哪一重要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6分)

(3) 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 从制度建设层面概括建国初期中共是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习近平重提“窑洞对话”说明了什么? (5分)

(4) 综合上述材料, 谈谈你的认识。 (2分)

28. (原创) (14分) 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英国是分几步从中国手中获取香港的, ……1949年之后, 周恩来对英国明确表示, 香港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 ……中国仍允许英国人留在香港只是权宜之计。……在1982年, 当中英谈判走出礼貌性接触阶段, 进入实质性讨论阶段时, 她最初的态度是充满敌意的。在内部会议上, 她 (撒切尔夫人) 承认“新界”的租约将在1997年结束。但她问手下的官员, 英国是否有可能在面对中国的敌对的情况下, 依靠陆海军力量守住香港岛和九龙, 能否在1997年之后与中国共享对香港的控制权。在1982年9月撒切尔在人民大会堂与赵紫阳会谈之前, 除了完全将权力移交给中国以外的所有其他可能的方案, 英国都考虑了。……但其实在与邓会谈之后, 她已经明白1997年之后英国就不可能再对香港行使任何控制权了。

———贾尔斯·钱斯《撒切尔夫人与香港》

(1) 根据所学知识, 列举英国是怎么逐步完成对香港的占领的? (4分)

(2) 指出1949年“允许英国人留在香港”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有哪些积极意义? (3分)

(3) 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哪些因素促使英国1997年以后“不可能再对香港行使任何控制权”? (5分)

(4) 结合上述材料, 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的认识。 (2分)

参考答案

个别解析

7.A反映了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及至人身权利遭到严重践踏。符合题目要求。B项属于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 D项属于外交关系的领域, 均不符合题目要求。C项是法制建设和实践的成果, 不是坎坷。

19.图案中有澳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景点、三巴牌坊, 也有现代建筑中银大厦, 所以体现了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结合, 预示历史悠久, 前景美好。古典和现代建筑都体现了中国文化元素, 体现了中国主权。四座大桥体现了澳门钱币在中西交流中占据桥梁作用。 (2) 在图案中没有体现。

20.材料所述是澳门回归后澳门人对“一国两制”的认可, 强调的是“一国两制”的现实意义, A、B两项都不符合题干要求。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所以排除C。

26. (1) 实现:通过《共同纲领》,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1分) 召开一届全国人大,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分)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政治制度。 (2分)

(2) 进步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年满18岁公民都享有民主权利 (或取消民主权利的各种限制) 。1787年宪法公民权是有限制的 (或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相等的权利) 。 (4分)

(3) 必要性:中国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4分)

(4) 特点: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开始形成。 (2分) 原因:文革后被破坏的法律体系亟待恢复;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 强调法制建设;实行改革开放的需要。 (3分)

27. (1) 变化:由举手和无记名投票并用的方式变为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由等额选举变为差额选举;代表名额由偏向大城市转为城乡平等。 (3分) 作用:更利于体现人民意愿;更利于人民平等地参政。 (2分) 轨迹:民主进程一度被打断, 但整体仍在向前推进。 (1分)

(2) 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分) 特点: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经济体制改革与民主政治建设并举;民主形式不断创新。 (3分) 趋势: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系统化。 (2分)

(3) 制度建设: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建立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召开一届人大,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分) 说明:中共与民主党派的真挚情谊;中共的忧患意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的坚强决心。 (2分, 任答两点, 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4) 认识:新中国非常重视民主政治建设;民主制度要适合国情;民主政治建设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2分, 任答两点, 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28. (1) 占领: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租借新界。 (4分)

(2) 意义:有助于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联系与交往 (香港是中国与西方交往的唯一窗口) ;有助于香港的稳定和繁荣;有助于中英关系的改善 (英国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 和中国建立了代办级半外交关系) ;如果当时收回香港, 则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联系的唯一通道就会被封闭, 香港也将成为死港。 (3分, 任答三点即可)

(3) 因素: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英国国力的进一步衰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香港与内地经济联系的加强。 (5分)

(4) 认识:新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外交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2分)

浅论当代中国的和谐政治建设 篇3

关键词:社会转型;和谐政治;民主建设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5—0089—02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深度转型期和矛盾多发期。随着小康社会的建成,人们基本温饱问题的解决,不同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上不稳定的因素增多。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完成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只有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政治,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完成政治改革重任。

一、当代中国呼唤和谐政治

改革开放使经济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要求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与之相适应,否则,它必将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上层建筑的诸多方面又取决于民主的进程,如民主政治、民主法治等。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民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这都向我们提出了加快民主进程的新挑战,我国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的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经济领域的挑战非常严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GDP以每年平均1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人均300美元,到今天的人均2000多美元,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着我国社会原有经济关系和利益格局的变化,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威胁我国政治稳定的重大隐患。今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波及我国,股市持续低迷。失业人数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减少。造成部分社会群体对社会的强烈不满,著名学者王绍光等人在2002年就发出警告:“我国居民对生活状况不满意者约在1亿~2亿人,其占全国城镇总人口比例在22%~45%;其中非常不满意者比例在7%~8%,大约在3200万~3600万之间。”这样大范围的不满情绪的迅速积累就有可能演化为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二)政治领域的挑战最为集中。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政治民主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人民的政治权利得到了保证,但是由于我国正处在转型期,在政治领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矛盾众多,既有党内矛盾和党政矛盾,也有民族矛盾和干群矛盾。据四川省的调查反映,大约90%以上的群体性事件,都主要是因干群关系处理不当引发的。不管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党政干部,都认为腐败已成为中国头号的社会问题;我国社会群体发生了分化,而且形成了一批新的社会阶层。据统计截至2000年6月,全国私营企业达到15817万户,从业人员达2085155万人;个体工商户达到2720万户,从业人员为533318万人。我们稍有不慎,存在于政治领域的上述因素都可能成为导致社会危机的直接诱因。

(三)思想领域的挑战日愈显化。当今在社会深度转型期中,多样化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和利益关系反映到我国的思想领域,必然导致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我国文化领域在深度转型期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西方价值观念的传播,人们的利益意识开始普遍觉醒,随着公众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获得,昔日我国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受到质疑与挑战;二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各種落后的东西在当今我国社会沉渣泛起,如求神消灾、神功治病等社会风气的推崇以及“法轮功”邪教组织;三是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我国对外开放的时机,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对我国实施全面的思想文化渗透。以上说明,在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我国所面对的政治民主化挑战是极其严峻的!

二、构建当代中国和谐政治的基本原则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和谐内涵即和谐政治,以发展人民民主来推进政治系统处于相对融洽、均衡、协调有序的运行与发展状态。主要原则有以下几点:

(一)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激发公民的政治主动性。和谐政治代表的是国家与公民社会的新颖政治关系,政治的重心从政治国家转向公民社会。和谐政治要求政府管理与公民关系的重构,从行政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化,公民参与政治管理,监督职能,发挥人民的主动性,构建和谐政治就意味着国家与社会权力的平衡。民主政治和谐,扩大公众参与,使国家政治从精英层面扩展到大众层面,其主体不仅包括社会精英,还扩展到各种公共组织、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行业协会、科研学术团体、社区居民、农村村民等。拓宽政策层与人民大众联系的渠道,积极发展基层民主和群众自治,维持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平衡,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双向良性互动的发展。

(二)坚持“依法治国”原则,实现公平和公正。注重民主的程序化、法制化,从人治转变为法治。民主政治和谐要求民主理性和民主程序相结合,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完善和发展。政治系统通过法律媒介而同所有其他具有合法秩序的领域进行交往,在宪法和法律轨道上运转和活动。不仅重视政治参与的民主权利,而且十分注重民主的程序性,重视技术知识在政治程序上的运用及民主的可操作性,社会多元主体依法参与国家公共事务,以合法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以有效的民主规则和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形式,实现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构建社会和谐发展的法治基础,维护社会秩序有规律变迁的社会稳定。

(三)坚持“协商共议”原则,实现党派和谐。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具有一种既有结构的多元性、又有核心的一元性的政党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只有保持政党关系长期和谐,注重发挥民主党派、工会、共青团、妇联、各种协会等社会群众团体在政治参与中的组织作用,才能共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有利于协调和推进各种政治关系的和谐,促进民族团结和谐与共同繁荣,实现祖国统一。

三、构建和谐政治的途径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以党内和谐引领社会和谐。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本质就是要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实现人民民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处在社会深度转型期的中国的国情和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决定我们的人民民主不可能一步到位,我们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渐进的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直接的指导和示范作用。通过党内的政治民主生活,可以在党内形成较好的民主氛围,提高党员的政治参与意识、参与热情和参与能力,进而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和参与水平产生影响。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都必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党内民主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完善的,党内民主制度必将为人民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提供示范和引导作用。

(二)疏通公民参政渠道,建立大众监督机制。进一步确立人民群众的权力主体地位,保障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公民权利,增强政治生活的透明度和公开性,通过人民群众对政治生活的廣泛参与,形成对政治权力的有效监督。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强化权力监督。提高办事透明度,杜绝“暗箱作业”,使人民群众有充分的机会,及时全面地了解权力运作的有关信息。公共机关和公职人员应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进一步搞好举报、信访等工作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群众监督优势,不断丰富群众的监督手段,不断拓展群众的监督渠道。建立经常性的质询制度和领导干部接见制度,对人民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及时作出回答。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创造条件使人民群众充分运用舆论工具,开展客观公正的批评和监督。

(三)实现社会公正,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治。蕴含着缩小贫富差距,调节社会矛盾,缓解利益冲突,推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渐弥合社会裂痕,减轻社会对立,要围绕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教育和医疗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和城管执法等问题展开,使利害相关各方都能充分发表意见和参与决策,通过各种形式改进协商过程,化解社会矛盾,达成利益协调。要进一步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切实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实现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机关的权力定位和相互关系的法治化,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形成法治化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要通过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规范政府权力及其运行,防止政府权力行使中的“暗箱操作”,强化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对行政权力的监控。

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篇4

【导入新课】

“人治”与“法治”,中国古代就已经提出“垂法而治”,“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等法治思想,但是,在专制主义的时代,君主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法只是他们手中统治人民的工具而已,而实质只能是君主的“人治”。西方近现代,所实行的“君主立宪”、“三权分立”,也只不过是资产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专政的工具。而只有到了社会主义时期,随着民主法制的不断完善,法律才真正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依法治国”成为广大人民的衷心呼声。然而“依法治国”、“民主政治”却也并非一帆风顺,这期间多少事故,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同来了解。

【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1.自主学习(内容 :步步高知识清单,完成后熟读两遍)

2.交流展示

a、“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b、“文革”中我国民主法治遭践踏的表现和影响

c、“文革”后我国法制健全的措施和影响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成就

【合作探究】

1、结合政治等有关知识总结“文革”的教训

【课堂检测】

(内容:见步步高对点训练)

【总结感悟】

根据本课要旨总结感悟

【作业】

1整理学习笔记(构建知识结构)做步步高单元学习小结

合作探究参考答案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生产力发展放在第一位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增强民主精神和法制意识,依法治国

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篇5

【背景材料】

2015年6月3日至4日,第21次中国—东盟高官磋商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东盟十国的外交部官员均出席了会议。双方就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进行了广泛全面的交流。中国与东盟十国同意加紧制订《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行动计划(2016—2020)》。明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双方同意共同举办有关纪念活动,同意加强经贸、金融和互联互通合作,争取今年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推动亚投行正式成立并投入运营。双方愿探讨加强产业合作,对接双方发展战略,提升地区国家工业化水平。双方回顾了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和“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取得的积极进展,一致同意将继续致力于全面有效落实《宣言》,在协商一致基础上早日达成“准则”。双方积极评价各方已就“准则”磋商达成第一份共识文件,同意将积极落实“中国—东盟国家海上搜救热线平台”和“中国—东盟国家外交部间应对海上紧急事态高官热线平台”等“早期收获”项目。

【考点链接】

一、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

1.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中国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与东盟及东南亚国家发展规划高度契合,为双方加强务实合作和文明互鉴,打造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海洋发展伙伴”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2.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体现。中国的发展是机遇,中国与东盟会合作共赢。中国积极提出很多新的倡议,都是中国为实现中国梦、东盟梦、亚洲梦的积极努力。中国与东盟各国打造“海洋发展伙伴”,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我国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

3.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连续多年成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启动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中国和东盟十国均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这符合发展这个当今时代的主题。

4.国家之间应以平和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中国赞成并积极倡导东盟国家提出的“双轨思路”,即有关争议应由直接当事国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南海和平稳定由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维护。这是妥善处理南海问题的正确有效途径。

5.和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加强对话与合作对增进政治

互信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同意将继续共同努力,将南海打造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这符合和平这个当今时代的主题。

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分析

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和地区形势,应根据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等不同任务,通过采取不同措施,由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这符合中国与东盟各国实际。

2.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国与东盟各国要加强经贸、金融和互联互通合作,加强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加强产业合作,对接双方发展战略,提升地区国家工业化水平。同时,加强对话与合作,把南海打造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3.要树立全局观念,寻求最优目标。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和地区形势,面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的艰巨任务,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人民更应加强团结,在世界前进的步伐中携手前进,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共同发展,迈向命运共同体。

4.要准备走曲折的发展道路。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势头,日益成为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的重要支柱。但近期一些国家炒作南海问题,挑拨中国和东盟的关系,这警示我们处理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必须准备走曲折的发展道路。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近期一些国家炒作南海问题,挑拨中国和东盟的关系,但终究掩盖不了中国—东盟互信、互助、互鉴关系的实质。现实中,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势头说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跟踪试题】

中国提出的建设“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与东盟及东南亚国家发展规划高度契合,为双方加强务实合作和文明互鉴,打造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海洋发展伙伴”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并将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加强民间交流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据此回答1—3题: 1.上述材料说明

①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②我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关系 ③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④我国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中国与东盟各国打造“海洋发展伙伴”

① 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② 符合我国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 ③ 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体现 ④ 是我国同发展中国家战略结盟的需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加强民间交流合作,有利于

①深化交流合作,促进合作发展 ②加强战略沟通,增进政治互信 ③消除利益分歧,实现互利共赢 ④主导亚太事务,维护地区稳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中国连续多年成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去年双边贸易额达到4804亿美元,相互累计投资超过1200亿美元。中国与东盟启动了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中国和东盟十国均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据此回答4—5题:

4.材料表明

A.国家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B.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要潮流 C.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国家利益是一致的 D.亚太国际新秩序已经建立 5.中国和东盟十国均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意向创始成员国的事实表明 A.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B.国际竞争的实质就是经济实力的较量 C.和平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和平的基础 D.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6.亚投行既将对现有国际金融机构形成良性竞争,又将对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业务予以补充,在亚洲地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亚投行的创建有利于弥补成员国资金不足,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②亚投行的创建是中国领导的多边金融体系,发展中国家是主要受益国 ③主要针对亚洲等发展中国家放贷,助推受贷国经济发展质量提高 ④平衡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促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中国赞成并积极倡导东盟国家提出的“双轨思路”,即有关争议应由直接当事国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南海和平稳定由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维护。“双轨思路”符合国际法基本准则,符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原则和精神,是妥善处理南海问题的正确有效途径。中国赞成并积极倡导东盟国家提出的“双轨思路”的依据是

A.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是竞争和冲突 B.领土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C.利益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D.国家之间应以平和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8.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加强对话与合作对增进政治互信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同意将继续共同努力,将南海打造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以下各国所为有利于将南海打造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的是

①政治上互相尊重、平等协商 ②经济上相互促进、优势互补 ③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 ④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和地区形势,面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的艰巨任务,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人民更应加强团结,在世界前进的步伐中携手前进,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共同发展,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光辉新未来。据此回答9-10题:

9.长期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人民命运相系、守望相助、休戚与共。这说明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③应当树立全局观念 ④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②要尊重群众,尊重权威 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④.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说,近期一些国家炒作南海问题,挑拨中国和东盟的关系,似要搞成“乱花渐欲迷人眼”,但这终究掩盖不了中国—东盟互信、互助、互鉴关系的实质。中国与东盟国家是陆海相连的亲密邻邦,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势头,日益成为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繁荣的重要支柱。据此回答11—12题:

11.近期一些国家炒作南海问题,挑拨中国和东盟的关系,警示我们处理中国与东盟的关系要

①要准备走曲折的发展道路 ②要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③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④要尊重客观事实,发挥主观能动性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2.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势头说明 A.实践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 B.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C.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D.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创造性的活动

13.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加强对话与合作对增进政治互信具有重要意义,将共同努力把南海打造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各方积极评价就“南海行为准则”磋商达成第一份共识文件,同意将积极落实“中国—东盟国家海上搜救热线平台”和“中国—东盟国家外交部间应对海上紧急事态高官热线平台”等“早期收获”项目。

运用哲学方法论知识,说明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如何增进政治互信。【参考答案】

1.B 2.A 3.A 4.B 5.D 6.A 7.D 8.C 9.B 10.D 11.A 12.B 13.(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中方赞成并积极倡有关争议应由直接当事国通过谈判协商解决,南海和平稳定由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维护。这符合中国与东盟各国实际。

(2)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人民,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和地区形势,应根据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消除贫困等不同任务,通过采取不同措施,在世界前进的步伐中携手前进。

(3)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中国与东盟各国要加强经贸、金融和互联互通合作,加强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谈判,加强产业合作,对接双方发展战略,提升地区国家工业化水平。

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篇6

年级:高一

学科:历史

总计第18课时 课题:第五单元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 参备人:

备课时间:2009年11月17日

讲授时间:2009年11月30日 教学目标:

(1)识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开国大典;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5个省级自治区。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

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教学重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难点: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制度的本质区别,爱国统一战线的现实意义。

【导入新课】:

在1949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时,毛泽东说:在过去28年的长时期中,“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这是值得庆祝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胜利,因为这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胜利。但是我们的事情还很多,比如走路,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要继续领导人民在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走更长更艰难的道路。革命胜利后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提问:英国、日本、美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什么?新中国将采取何种政权组织形式?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内容]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一)、新政协召开的历史背景

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基本结束

2、政治上:国民党反动政府被推翻

3、思想、路线: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和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作了思想、路线准备。

(二)、新政协的召开

(1)准备:1949·6新政协筹备会议在北平召开(全面筹建新政权工作)(2)时间、地点、代表:1949·9

北平

(3)主要内容

①、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A内容:a规定了中国的国家性质(国体):……

b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政策

B性质:临时宪法

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等六人为副主席)

④、确定了国都(北平→北京)、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纪年(公元)

(三)、新中国成立

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1)时间:1949.10.1

(2)内容

①、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

②、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③、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新中国的施政方针

2、开国大典

(四)、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形成:一届政协的成功召开,代行将来召开的人大职能

2、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形成:1954年一届人大以后

(1)性质变化:→(单一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2)职能变化:代行人大职权→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3、新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1)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82年以后增加“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战线: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条件:(1)《共同纲领》规定

(2)政治稳定、大规模经济建设展开

(3)新中国举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

2、创立:一届人大的召开

(1)时间、地点:1954.9

北京

(2)内容

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B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特点:a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b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

D意义:a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

b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②建立新一届国家机构:(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3、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

②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③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学思之窗”:(1)思想来源:卢梭“主权在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的学说、五四宪法“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原则。(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原因(1)中国有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历史传统

(2)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差异很大

(3)少数民族有当家作主的愿望

2、党和政府的民族原则和民族政策

(1)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

(2)民族政策:民族域自治制度

含义、五个自治区

3、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

(1)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制度。

(3)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调动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本课小结】:

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篇7

美国媒体政治报道的变化和发展

美国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高度自由化的商业媒体模式的蓝本和原型, 不论对何种类型的报道, 美国媒体首要考虑的便是成本和利润问题。众所周知政治性新闻的报道一向是十分复杂和枯燥的, 其报道的内容总是与乏味漫长的政治会议和例行的政府记者招待会相联系, 这些显然不能受到受众的喜爱, 而媒体在其中投入的报道成本也难以收到预期的利润。为了能够使政治性的报道也能有所转变, 媒体对政治新闻的报道进行了很大变化。

1.美国媒体政治报道的一系列变化

过去美国媒体应对政府复杂性的一种方法, 就是依据一定的工作惯例来组织自身结构, 以确保能从特定的政府机构那里可预见式地获取日常新闻线索。新闻机构的惯常性做法就是派记者在最有可能出现全国性的政治新闻的地方去“蹲点”。记者“蹲点”的地方通常包括国会、白宫、最高法院、政府的全国性的办公场所等地方。

随着媒体技术和商业化得进一步发展, 蹲点的这种做法开始逐步的式微, 尤其是地方一级, 常常被日常的指令性信息所取代, 这也反映出了政治新闻的报道空间正在缩减。对新闻和政治新闻的选定越来越受到受众调查结果和利润核算结果的驱动, 这逐渐使媒体对常规化政治活动的详细报道越来越少, 转而去关注更能够吸引观众眼球的健康、个人投资、耸人听闻的犯罪新闻。另外为了增加政治报道的吸引力, 媒体在做政治报道时越来越强调以戏剧化得手法或从娱乐的角度来报道, 关注的焦点也逐渐从对政策的解释和人员改选变成了政治危机、丑闻一类的东西。

2.美国媒体政治报道区域化和表面化

由于维持新闻记者和媒体员工们运作的成本比较高, 新闻媒体常常会根据它对某个特定地理区域的预期新闻产量来部署它的报道资源。这样作的结果就是, 新闻的来源越来越集中在一些特定的城市和地区, 美国大众的视野和关注点更多的集中在国际性的大都市, 更加关心这些地方的政治信息, 而对于韩国、南非这些国家的首都印象他们知之甚少, 几乎完全的依赖于媒体偶尔做出的关于他们的自然灾害、政治动荡、战争以及经济混乱的报道而形成的糟糕的刻板印象。

这种完全从商业的角度对政府的政策进行报道的策略, 导致报道者在报道政治新闻时总是轻率的跳出政策本身的影响里和制定的深层原因, 而是紧紧的盯着参与政治决策的政府官员们的身份和背景以及在决策过程中各方是如何相互指责的一类问题。另外, 新闻媒体的所有权已经越来越集中在大型企业集团的手中, 因此, 对于政府权利中的一些“潜规则”在报道上也很少涉及, 不然大型企业集团也会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

在这样一种运行环境下, 媒体对于正常的政治行为的报道, 常常显得浮于表面化, 经常是简单化的报道, 即以孤立化的叙述方式来给某些特定的政治人物做一个特写式的呈现, 或简单地诉说人们是如何受到当天发生的事件的影响的。

美国政治报道商业化出现的原因

1.美国两党的信息结构衰微

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 政治报道商业化的首要原因在于作为议程设置和信息过滤机构的美国各政党正在衰弱, 这意味着政治“太民主”了。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 美国对其选举制度进行了改革, 增加了由选民通过复杂的初选来提名候选人的环节。这样一来, 由于潜在的候选人绕过了政党甄选环节而直接向选民拉票, 美国各政党无论是在组织上还是向公众提供一致性信息这一方面, 都变的越来越弱了。

2.美国媒体竞争的激烈化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 和美国媒体的私营化制度导致不多的受众资源被众多的媒体所争抢, 使得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对利润和受众的追逐成为了美国媒体的第一要务, 当然也是内在属性的媒体所有制给新闻界提出的必然要求。出于这一点为了在行业竞争中出于领先地位, 各媒体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具有刺激性的新闻上, 而不愿意费力费神地去处理那些复杂化得事情和局面。

美国政府的决策过程是十分复杂的, 其中的一个特征就是, 一个特定的问题常常需要在不同的机构及不同层次中上上下下、来来回回地折腾。因此媒体一般都十分的不愿去报道政府决策的前因后果和不同机构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除非一些引起激烈辩论的话题, 比如堕胎案, 由于和美国人的切身利益联系紧密, 国人的目光都聚焦于此, 因此美国各大媒体都会积极的参与报道, 将政策广泛而详尽的展现

3.美国政治常与丑闻相连, 政治新闻向商业化发展

丑闻常常会撼动美国的政治。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在1998年的克林顿的“拉链门”事件, 大量的报纸对这一事件的细节进行了大量报道, 以娱乐的眼光看待改事件。一些有声望的媒体摆出小报惯常采用的那种姿态, 来讨论国会是否要因克林顿前期对这件事的隐瞒而将其辞职。媒体声势浩大的对政治人物道德的报道致使克林顿的仕途因此而大受影响, 而事实上, 这种批评和功奸本身与某个特定问题或政策所具有的价值并无多大干系, 仅仅可能是“克林顿的对手”在幕后推动着克林顿身边的人对其进行控诉, 通过对新闻报道的操控来使克林顿丧失信誉。

在丑闻披露后的一段时间内, 电视收视率是正常新闻时的两倍之高, 而丑闻中一些刺激性的情节所创收视率, 比1998年全国大选结果公布的收视率还要高得多。这是媒体将政治新闻与丑闻相连, 让政治新闻和市井新闻等同的根本原因。

美国公众对政治新闻的态度

政治的传播日益变得复杂, 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很容易做出判断:玩弄权术的政客的能够轻易的蒙蔽公众。虽然美国人被大量的炒作信息所包围, 但他们却十分的富有主见, 当他们对政治宣传进行评估时, 他们表现的十分理性。

即便是媒体对克林顿的性丑闻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大量的报道, 但大多数美国你却还是不愿意参与对总统的党派性的攻击, 或是将其免职。事实上在克林顿的丑闻期间公众对克林顿的支持率不减反增, 并且还达到了他任期内的最高水平, 并且, 在媒体对“白宫性丑闻”、“总统欺骗”等所进行的持续一年的报道过程内, 公众对克林顿的支持率依然很高。

美国民众的考虑十分的理性, 绝大多数的美国人全然没有受到媒体造势的影响, 认为克林顿不应该因“性丑闻”而下台, 对于一些被过度报道的事情, 美国民众非常倾向于以批判的眼光和谨慎的态度去看待。美国民众对于政治方面党派间功奸等问题的回应, 大部分都没有体现在由某些特定问题或选举活动所引发的公众舆论中, 而是体现在对政治和政府的怀疑之中。美国公民经常宣称自己不关心政治, 即使是与流浪者、救助站这些很容易让人心生同情的政治范畴的问题, 他们也不关心。因此, 美国人大多数都认为他们是非政治化的个体, 简而言之, 新时期美国政治的底线就是民众之中形成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政治逃避倾向。

2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篇8

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第二十九条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贯彻《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以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建设符合企业发展方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石油特色的企业文化。实施文化强企战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统一,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统一,企业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统一,不断提升企业软实力。

第三十条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落实好企业文化建设规划,运用有效载体,着力抓好理念、行为和物质三个层面的建设。在理念层面,持续不断地对员工进行教育熏陶,强化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及石油优良传统作风的传承与弘扬,继承创新、博采众长,与现代先进理念相融合,使全体员工认知、认同和接受。在行为层面,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寓文化理念于制度之中,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养成良好的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在物质层面,加强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和企业文化设施建设,优化工作生活环境,规范使用企业标识,打造企业品牌,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树立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

第三十一条坚持企业文化建设“四统一”。以企业文化建设服务发展、继承创新、重在建设的原则,坚持“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作为企业精神,“奉献能源,创造和谐”作为企业宗旨,“诚信、业绩、创新、和谐、安全”作为企业核心经营管理理念,“宝石花”标识作为企业标识,规范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基本内容,保持集团公司文化的统一性,树立集团公司整体形象。

第三十二条构建企业文化建设格局。坚持“系统建设、突出重点、整体提升”的工作思路,引导企事业单位结合实际,以“四统一”为统领,建设具有专业特征、企业特点的特色文化理念、制度规范;形成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安全环保文化、廉洁文化、班站文化等子文化建设;形成集团公司——地区公司(专业公司、事业单位、科研单位)——基层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格局。在开展国际业务中,要注重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文化,了解合作方文化差异,增进文化沟通,注重取长补短,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十三条实施企业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创建金字品牌,形成一系列名牌产品、名牌工程和名牌队伍;树立典型人物,形成一系列传承企业精神、代表企业形象、引领企业发展的英模群体;提炼理念格言,形成一系列富有特色、深入人心、激励队伍的石油名言;建设教育基地,形成一系列见证历史、体现传统、承载文化的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创作精神产品,形成一系列以石油石化工业为题材,记录发展历程、展示企业形象、歌颂员工风采的文化艺术精品。

第三十四条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建设。集团公司党组命名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发挥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在爱国爱企教育、弘扬企业精神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制定完善教育基地建设、管理和使用的各项制度,搞好教育基地设施的维护、修缮和环境美化。利用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开展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扩大教育覆盖面。建设网上精神家园,实施企业精神教育基地上网工程,运用现代化展示手段增强教育效果,努力把教育基地建成展示优良传统作风的窗口和传播石油企业精神的阵地。

基层建设工作

第三十五条基层建设的基本要求。基层党组织健全,领导班子有力;思想教育到位,先进文化主导;队伍结构合理,员工素质优良;管理科学规范,生产安全环保;条件不断改善,队伍团结稳定;工作业绩突出,经济效益良好,不断提高基层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

第三十六条基层建设的基本内容。以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基层建设纲要》为主线,以夯实基础管理为重点,以提高员工基本素质为根本,以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为目标,加强以党支部建设为核心的基层建设、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基础工作、以岗位练兵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功训练的“三基”工作。

第三十七条基层建设工作的基本方式方法。持续创新基层建设方式方法,全面加强基层建设。一是抓标准。根据不同专业实际,进一步细化队、站、车间、所(室)、库等基层建设具体措施,建立标准化岗位、标准化现场、标准化操作的管理标准。二是抓执行。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以基层安全环保现场管理为重点,抓好基础管理,严格操作规程规范的执行,全面实行标准化作业程序,杜绝“三违”现象。三是抓示范。树样板、立标杆,发挥基层建设“百面红旗”“标杆单位”“标杆班组”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将示范的经验变成管理的规范。

第三十八条基层班子建设。深化以“政治素质好、团结协作好、作风形象好、经营业绩好”为主要内容的“四好”班子创建活动,持续开展“忠诚事业、承担责任、艰苦奋斗、清廉奉献”主题教育活动,重视领导班子思想政治、管理能力和作风建设,改进学风、文风、会风和工作作风,抓学习明方向,抓班子树形象,抓典型树样板,抓重点善协调,抓管理补短板,抓基层打基础,抓落实求实效,抓自律重修养。领导干部要成为主心骨、顶梁柱、带头人,造就坚强有力的基层领导班子。

第三十九条基层队伍建设。以三支骨干队伍为重点,全面加强一线队伍建设。一是党员队伍,把党员培养成为生产经营骨干,把生产经营骨干培养成为党员,努力做到一线生产班组班班有党员;二是先进模范队伍,企业有叫得响的典型、基层有员工身边的典型,使先进典型成为基层员工队伍的领跑者;三是班站长队伍,重点抓好班站长选拔培养、学习培训,落实班站长待遇,发挥班站长的领头雁作用。努力打造忠诚事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奉献石油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第四十条队(站、车间、库、室、所)建设。以基层建设“百面红旗”为引领,以“十大标杆”单位为榜样,加强队(站、车间、库、室、所)等基层单位建设。不断总结在党支部建设、队伍建设、基础管理、班组建设、民主管理、团队精神培养等方面的示范经验,使示范队(站、车间、库、室、所)成为基层建设工作的标杆,示范的内容总结提升为队(站、车间、库、室、所)建设的标准规范,促进基层建设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带动基层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打造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强的基层。

第四十一条班组建设。以创建“学习型、安全型、清洁型、节约型、和谐型”的“五型”班组为重点,全面加强班组建设。将“五型”班组创建活动纳入企业管理考核范畴,不断完善班组建设考评体系,建立健全班组建设长效机制,努力使班组成为员工刻苦学习、增强技能、提高素质的“员工成才基地”,人人有专责、事事有人管、班班保安全的“受控细胞”,岗位清洁、设备清洁、环境清洁的“绿色班站”,优质、高效、节约的“低耗单元”,爱岗敬业、奋发向上、团结互助的“温馨家园”。

第四十二条岗位管理。以落实岗位责任制为核心,以岗位责任心为灵魂,以“我的岗位我负责,我在岗位你放心”为理念,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岗位管理。使岗位操作人员清楚工作任务,做到各项指标优良;清楚操作规范,做到生产操作无违章;清楚设备状况,做到台台设备完好;清楚隐患和预案,做到安全环保无事故。

第四十三条基层环境建设。在生产一线基层队(站、车间、库)开展环境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开辟“小绿地”,美化绿化环境;设立“小学习角”,配备必要的图书、报刊、电视等学习设施,提升员工素质;建立“小文化室”,配备必要的文化体育设施,活跃员工文化生活等。通过加强环境建设,不断改善一线员工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条件。

群众工作

第四十四条群众工作基本要求。群众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加强对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发挥群众组织的独特优势,支持群众组织按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组织群众的作用,动员广大员工、青年、妇女群众积极投身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发挥引导群众的作用,努力在广大员工中形成牢固的思想道德基础;发挥服务群众的作用,为广大员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发挥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作用,倾听员工呼声、反映员工诉求。

第四十五条工会与职工工作基本内容。紧紧围绕企业发展目标任务和中心工作,广泛开展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等活动,为广大员工立足本职建功立业搭建平台。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和厂务公开制度,组织职工依法参与企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落实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建学习型企业,培育知识型员工。积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突出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女工工作,深入开展“巾帼建功”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主力军作用。

第四十六条共青团与青年工作基本内容。各级共青团和青年组织要认真履行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能,坚持服务企业改革发展、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积极组织开展“青春建功”行动等活动,不断强化团员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完善党建带团建工作,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团员青年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生力军突击队作用。

第四十七条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员工群众办企业,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依法组织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大力推行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厂务公开内容,及时公开涉及企业重大决策、生产经营管理、职工切身利益、领导班子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等与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密切相关的问题。基层进一步拓宽厂务公开的渠道,利用报纸、电视、内部网络、厂务公开栏等多种形式,使厂务公开不断向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深度和广度延伸。加强改进劳动保护和劳动纠纷调解工作,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第四十八条开展主题劳动竞赛。紧紧围绕重点工程、重要任务、重大项目建设,以强化管理、创新技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进效益为主要内容,以 “工人先锋号”创建等活动为载体,组织广大员工开展主题劳动竞赛,赛进度、赛质量、赛安全、赛环保、赛技术、赛作风,建一流工程、创一流业绩、铸一流队伍,促进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优质高效建设和重要任务的完成。

第四十九条开展“青字号”主题活动。立足企业改革发展,深化“与祖国同奋进,与企业同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围绕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营销创新,广泛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创效实践活动;以树立形象、开拓市场为重点,深化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以推广先进操作法、导师带徒、青工技能竞赛活动为载体,促进青年岗位能手脱颖而出;以促进本质安全为目标,深入开展青年安全岗创建活动;围绕服务企业、服务员工、服务社会,扎实推进青年志愿服务行动。

第五十条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立足基层,以小型、多样、业余、群众性的文体活动为主,组织开展健康向上、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活跃和丰富员工精神文化生活。发挥文联、体协等群众团体自身优势,举办好“中华铁人文学奖”评选活动和石油职工文化大赛,创作反映石油石化人精神风貌、振奋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组织具有石油特色的“全民健身、关爱健康”群众性体育活动和特色体育竞赛。加强对摄影、书法、美术、文学、体育等各种业余文化社团的管理引导,更好地发挥其在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独特作用,营造健康、祥和、温馨的文化氛围,满足员工求知、求美、求乐的精神文化需求。

基础工作

第五十一条加强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完善集团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体系,各企事业单位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与生产经营等管理制度相匹配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制度规定。适应企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劳动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新变化,进一步修订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标准和办法规定,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和管理规范。运用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成果,总结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成功经验,扎实推进制度创新,加大制度执行力度,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制度保障。

第五十二条加强信息化建设。以提升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为着眼点,结合思想政治保障体系建设,引入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工程技术,建立涵盖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新闻宣传、企业文化、基层建设、群团工作等业务的党群管理系统,以信息化促进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基层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步伐。

第五十三条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加强内部媒体建设,办好企业报刊、有线电视、网络、橱窗等,充分发挥其舆论喉舌、文化载体、形象窗口、沟通平台的作用。充分发挥展览馆、图书室、活动室、文化广场、体育场(馆)等职工文化体育设施功能作用,补充完善一批文化体育设施和场所,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挖掘内部资源与利用社会资源相结合,不断改善员工文化生活环境。

第五十四条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定期开展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调查研究,紧密结合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和干部员工思想实际,针对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进行工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发挥各级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作用,研究内容以当前为主,研究活动以基层为主,研究目的以应用为主,重视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和转化,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组织领导

第五十五条构建“大政工”工作格局。加强对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以专兼职政工人员为骨干,以党团员、基层干部为基础,员工广泛参与、上下联动的“大政工”格局。党组织主要负责人是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行政负责人实行“一岗双责”,把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同生产经营一起安排部署、一起检查考核、一起总结奖惩,实现与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融合、全方位覆盖。

第五十六条完善工作保障机制。加大对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投入力度,在企业设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资金,并列入企业年度经费总体预算,确保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有可靠的资金保障。研究并分阶段制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有关的重大活动、理论研究、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规划,纳入到企业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落实机构、落实人员、落实经费和必要的工作条件。完善考评监督机制,明确工作责任,制定工作标准,量化考核指标,加强过程控制,促进工作落实。

第五十七条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学习借鉴社会乃至世界优秀思想文化资源,积极探索新的方式方法,不断推进工作创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五十八条加强党务政工队伍建设。加强党务政工人员的培养,注意选拔充实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打造一支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建设相适应的忠诚事业、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党务政工队伍。加强学习培训,为党务政工干部创造更多的学习交流提高的机会,优化知识结构,拓宽工作思路,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从政治上关心党务政工人员的成长,进一步疏通成长进步通道,加大岗位交流力度,形成开放使用又有序流动的格局。党务、政工干部要加强学习,提高本领,改进作风,自觉做到“坚定信念一条心、勤勉敬业一股劲、热情服务一团火、严于律己一面旗”,树立良好形象。

附则

第五十九条本体系简称思想政治保障体系。思想政治保障体系是个开放的体系,是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将随着集团公司的改革发展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进一步修改完善。

第六十条思想政治保障体系是集团公司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党建、思想政治保障工作的基本依据和重要准则。各企事业单位应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上一篇:最让人心疼的伤感语录下一篇:党的知识竞赛通知